美章网 精品范文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药学专业的特点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本院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成熟度现状,比较不同学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调查结果发现,本院药学专业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是个人调适能力三年制学生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但学生中还存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能力不足,职业选择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职业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他们来讲,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职业成熟度正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很好的切人点。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做出与相应职业发展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决策与处理适应职业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川,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行为。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本院自2005年起,除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初中生外,开始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学生。本研究通过比较药学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特点,旨在了解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成熟度现状,给专业教师及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台湾孙仲山教授等专家的职业成熟度问卷Likert的积分方法。以本院药学系实习前三年制与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三年制学生89份,五年制学生82份。

    一、数据分析

    1.总体职业成熟度

    样本中,学生总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为3.65,其中职业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分值相对较高,分别为3.89和3.77;而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的分值相对较低,为3.48和3.50。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个人调适>信息应用>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

    2.不同学制学生职业成熟度总体比较

    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3。在八项结构因素中,除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条件评估外,三年制学生的其余五项平均值均高于五年制学生。其中,个人调适三年制学生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

    3.典型高分值题目

    题目“靠工作的收人养活自己比较有尊严”:分值最高,样本学生平均值4.6,说明学生从年龄上跨人了成人阶段,心智上比较成熟,有了强烈渴望独立的意识。

    题目“我认为选择工作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外在环境的影响”样本学生平均值4.4,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外在的工作环境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题目“我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我有兴趣的职业”样本学生平均值4.3,说明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兴趣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4.典型低分值题目

    题目“找工作时,我会先考虑薪水多少,再考虑有没有发展”: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4,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难度的日益增大,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对于选择工作的所考虑的因素,很多学生把经济收人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其职业发展。

    题目“想到选择工作就让我烦恼”:使用反向计分,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生感到有些不自信和不能把握。题目“我知道现在哪种行业最不容易找到工作”样本学生平均值仅为2.9,说明学生对职业本身不甚了解,缺乏对职业市场的评价能力,这和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信息量偏少有关。

    二、结论

    1.本院药学专业学生总体职业成熟度较高

    171个样本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为3.65(平均分最低为1,最高为5。一般而言,低于3即欠成熟,高于3则较成熟)。学生自从进人本院起,专业方向已定,经过专业课学习,即将踏人实习单位,在心理上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和设想。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自我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认知等选择项上,样本学生的分值相对较低,说明学生对自我认识还不够,相对缺乏主动选择职业的能力,并且主动收集相关职业资料,并加以分类保存,作为自己选择职业方面的参考方面意识还不强。

    2.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

    在样本学生中,三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3.67和3.6。说明尽管年龄相仿,但三年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尤其体现在个人调适一项,三年制学生分值(3.75)显着高于五年制学生分值(3.60),在后续的T检验中,差异显着(P<0.05)。由于三年制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教育,知识体系较为全面,人校年龄又相对较大,心智已经较为成熟,基本具有独立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对自己和自己的职业选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只要加以.辅导,把握方向即可。而对于五年制的学生来说,由于初中毕业人校,人校年龄较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待培养和加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可能往往都是听从家长的建议,有时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能力不足,职业选择缺乏主动性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对于这类学生更应该加强职业方面的教育。

    3.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本院高职学生的总体成熟度较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l)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自信心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其成功的第一步”。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中尤其是五年制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选择能力不高的状况,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必要的测试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学好专业技能,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准备。

    (2)加强职业认知教育

    针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学校不仅要从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着手开展教育,更应当在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系部可以邀请药学专家或药学专业的一般从业者,只要具备了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条件,请其现身说法,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一个更符合现实的职业形象认知。

    (3)加大职业信息量的提供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要自己主动去寻找工作,而不是等着工作自动降临。消极的态度只能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学生人校起,专业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本专业职业内容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让学生了解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尽快地进人职业角色,树立职业理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邀请药厂、药店、药房等专家给学生介绍最新药学专业进展及相关信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明确之后,每个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增强职业选择的主动性。此外,系部可以通过讲座、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面试技巧,使其更顺利地进人社会。

    参考文献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药理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99-02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现主要以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由于糖皮质激素在抗炎、抗感染、抗休克等诸多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使其成为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药理学教学中内分泌系统药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 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特点

基础较差 药理学主要以生理学为基础,而药学类专业学生基础课以化学类内容为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而“生理学”(或“解剖生理学”)一般为该专业的考察课,由于和本专业联系相对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畏难情绪 由于药理学章节多,内容复杂,各药物间药理作用联系较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经常产生畏难情绪[1]。而药学专业类学生由于“生理学”基础较差,学习药理学时感觉比较吃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药理学中最为复杂的章节之一,学生畏难情绪更为明显。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例,介绍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对策

介绍历史,引兴趣 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1950年,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为发现糖皮质激素,并且确证了它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效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氢化可的松的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1958年人们又发现了具有更好稳定性、更好抗炎活性和更低钠潴留的地塞米松。

功效简介,引重视 几十年前,糖皮质激素一度被誉为“美国仙丹”。但是糖皮质激素在医学上扮演过夺宝奇兵,也承担过指责诘难,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作用,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物质代谢的紊乱、引起感染的扩散、诱发骨折、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进行铺垫,讲生理 生理学的复习,为后面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做铺垫。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在上午分泌最多,午夜分泌量最低。那么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它的给药时间如何确定呢?其实糖皮质激素比较容易出现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所以给药时间应该选择在每天的早上,这时肾上腺分泌比较旺盛,不容易对它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比较符合生理规律。

当生理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该药主要参与生理代谢,如对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代谢、核酸代谢、水盐代谢等的影响。在讲述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内容:1)当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饮食的调整;2)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联系。因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蛋白分解、水钠潴留等,所以要给病人补充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还要适当地补钾。另外,该药的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也有密切的联系,如引起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抑制儿童生长、向心性肥胖、诱发病人出现骨质疏松等。

回归正题,讲药理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四抗”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为抗炎作用。抗炎作用的特点是:作用强大和非特异性。在本节介绍时应该先介绍一下炎症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糖皮质激素的特点逐一讲解。最后还要强调“抗炎”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降低了机体的这种防御反应,这也是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抗免疫作用的讲解应注意简单介绍一下机体的免疫过程(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这样能使学生对“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注意强调该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介绍抗毒作用时,一定要强调“毒”指的是细菌内毒素(而不是病毒),所以该药对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有良好的效果。介绍抗休克时,应注意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除了“四抗”作用外,对血液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为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红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但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三多一少现象),并注意联系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的临床应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糖皮质激素对中枢的作用为“兴奋中枢”,应注意严重的精神病、癫痫不能使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为“促进消化”,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相联系。

展开联系,讲临床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很多临床应用都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如辅助治疗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炎症后遗症(脑膜炎出现的脑水肿、心包炎引起的窄缩性心包炎、胸膜炎发生的黏连等)、抗休克等均与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关,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类风湿疾病、重症的全身性红斑狼苍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等)、抗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器官移植排除反应等与其抗免疫相关;治疗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其血液系统药理作用相关;替代治疗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在介绍药理作用时密切结合临床,临床应用的掌握也会水到渠成。

药物是把双刃剑 药物是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首先,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导致病人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皮肤变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水肿、高血压、高血脂、低血钾、糖尿等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即本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在介绍时也应注意从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禁忌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是不宜使用的。诱发感染的不良反应主要与本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关,特别是在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所以在使用时应该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无法控制的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宜使用。肌肉萎缩、伤口愈合缓慢与其抑制蛋白合成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老年人、绝经期妇女,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蛋白合成、加快钙离子排出、抑制成骨细胞作用等有关。停药反应也是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不良反应,最主要的是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减量或停药过快,或停药后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反应时,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等肾上腺危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与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与其生理作用有关)。而反跳现象主要是该药改善病人的症状后,疾病未得到完全治疗或对激素产生依赖而引起的,也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介绍生理作用及药理作用时应该注意及时联系该药的不良反应,这样便于大家的掌握。

发散思维,讲实践 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实践讲解,如糖皮质激素药学监护的要点,对于小儿应该注意不易使用长效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对于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容易出现高血压现象,应注意监测病人的血压;对于绝经期的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现象,应该注意检查这方面的不良反应。通过与临床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结语

总之,从通过介绍“历史”引起学生兴趣,到介绍“生理”补基础,再到回归正题讲“药理”,自然引申,一气呵成,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

参考文献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99-02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现主要以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由于糖皮质激素在抗炎、抗感染、抗休克等诸多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使其成为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药理学教学中内分泌系统药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 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特点

基础较差 药理学主要以生理学为基础,而药学类专业学生基础课以化学类内容为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而“生理学”(或“解剖生理学”)一般为该专业的考察课,由于和本专业联系相对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畏难情绪 由于药理学章节多,内容复杂,各药物间药理作用联系较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经常产生畏难情绪[1]。而药学专业类学生由于“生理学”基础较差,学习药理学时感觉比较吃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药理学中最为复杂的章节之一,学生畏难情绪更为明显。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例,介绍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对策

介绍历史,引兴趣 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1950年,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为发现糖皮质激素,并且确证了它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效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氢化可的松的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1958年人们又发现了具有更好稳定性、更好抗炎活性和更低钠潴留的地塞米松。

功效简介,引重视 几十年前,糖皮质激素一度被誉为“美国仙丹”。但是糖皮质激素在医学上扮演过夺宝奇兵,也承担过指责诘难,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作用,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物质代谢的紊乱、引起感染的扩散、诱发骨折、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进行铺垫,讲生理 生理学的复习,为后面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做铺垫。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在上午分泌最多,午夜分泌量最低。那么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它的给药时间如何确定呢?其实糖皮质激素比较容易出现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所以给药时间应该选择在每天的早上,这时肾上腺分泌比较旺盛,不容易对它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比较符合生理规律。

当生理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该药主要参与生理代谢,如对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代谢、核酸代谢、水盐代谢等的影响。在讲述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内容:1)当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饮食的调整;2)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联系。因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蛋白分解、水钠潴留等,所以要给病人补充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还要适当地补钾。另外,该药的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也有密切的联系,如引起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抑制儿童生长、向心性肥胖、诱发病人出现骨质疏松等。

回归正题,讲药理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四抗”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为抗炎作用。抗炎作用的特点是:作用强大和非特异性。在本节介绍时应该先介绍一下炎症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糖皮质激素的特点逐一讲解。最后还要强调“抗炎”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降低了机体的这种防御反应,这也是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抗免疫作用的讲解应注意简单介绍一下机体的免疫过程(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这样能使学生对“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注意强调该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介绍抗毒作用时,一定要强调“毒”指的是细菌内毒素(而不是病毒),所以该药对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有良好的效果。介绍抗休克时,应注意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除了“四抗”作用外,对血液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为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红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但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三多一少现象),并注意联系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的临床应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糖皮质激素对中枢的作用为“兴奋中枢”,应注意严重的精神病、癫痫不能使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为“促进消化”,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相联系。

展开联系,讲临床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很多临床应用都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如辅助治疗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炎症后遗症(脑膜炎出现的脑水肿、心包炎引起的窄缩性心包炎、胸膜炎发生的黏连等)、抗休克等均与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关,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类风湿疾病、重症的全身性红斑狼苍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等)、抗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器官移植排除反应等与其抗免疫相关;治疗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其血液系统药理作用相关;替代治疗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在介绍药理作用时密切结合临床,临床应用的掌握也会水到渠成。

药物是把双刃剑 药物是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首先,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导致病人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皮肤变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水肿、高血压、高血脂、低血钾、糖尿等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即本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在介绍时也应注意从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禁忌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是不宜使用的。诱发感染的不良反应主要与本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关,特别是在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所以在使用时应该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无法控制的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宜使用。肌肉萎缩、伤口愈合缓慢与其抑制蛋白合成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老年人、绝经期妇女,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蛋白合成、加快钙离子排出、抑制成骨细胞作用等有关。停药反应也是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不良反应,最主要的是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减量或停药过快,或停药后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反应时,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等肾上腺危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与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与其生理作用有关)。而反跳现象主要是该药改善病人的症状后,疾病未得到完全治疗或对激素产生依赖而引起的,也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介绍生理作用及药理作用时应该注意及时联系该药的不良反应,这样便于大家的掌握。

发散思维,讲实践 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实践讲解,如糖皮质激素药学监护的要点,对于小儿应该注意不易使用长效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对于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容易出现高血压现象,应注意监测病人的血压;对于绝经期的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现象,应该注意检查这方面的不良反应。通过与临床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4篇

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文化和中蒙药材资源优势,依托内蒙古医科大学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支撑,构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为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蒙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极有优势、最具特色的学科,其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中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不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而且对我国新医改、人民健康、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1]。蒙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内容,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2]。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蒙药现代化研究,并将中蒙药产业作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高层次中蒙药人才是保证内蒙古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最早的高等医药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中蒙药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中蒙药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在中蒙药学本科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2010年,学校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现有学科目录设置框架内,开展了中药学和蒙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实践,使该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创新型中蒙药人才培养体系。

1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科优势和蒙药材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对中蒙药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资源进行梳理,准确定位学校中药学学位点。以培养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中蒙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开创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特色办学模式。

1.1民族特色

蒙药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诊疗手段,对许多常见慢性病及疑难病有很好疗效,具有副作用小、炮制简单、取材广泛、用量少以及便于保存和携带的优点。该学位点以特色蒙药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着传承与发扬并举的原则,培养高层次蒙药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2地域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中蒙药材资源丰富,是甘草、麻黄、黄芪、黄芩、防风、赤芍等大宗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是肉苁蓉、锁阳等特色药材的主要产区,更是细叶铁线莲、悬钩子木等野生特色蒙药材的主要分布区域。本学位点依托内蒙古丰富的中蒙药材资源,通过各类资金项目支持,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医药生产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自治区相关产业培养和输送紧缺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3“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

学位点以学校蒙、中、西医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体办学格局为背景,通过整合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办学特色。两个学科方向既相互支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蒙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蒙医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蒙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基础理论、本草、方剂、炮制、药效药性等传统研究内容的蒙药学人才;中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汉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资源、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药理毒理和药物制剂等现代研究内容的中蒙药复合型人才。

2加强条件建设,强化办学优势

内蒙古医科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能够同时培养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人才的高等医药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在自治区内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通过优化校内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药学硕士学位点学科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

2.1构建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

学校自1958年招收蒙医本科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两千多名蒙医药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全区蒙医药界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蒙药学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蒙药学作为民族医学专业研究方向之一,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中药学专业获批教育部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毕业硕士生14名,其中中药学学科方向和蒙药学学科方向各7名。该学位点主要依托药学院和蒙医药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支撑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基础医学、药学、蒙医学、蒙药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其中,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脾胃病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蒙医学为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

2.2打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

教学支撑平台包括1个部级和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支撑平台包括自治区蒙药研究所、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学校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等。现有科研场所占地近5000平方米,配有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2.3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学位点现有师资队伍近150人,覆盖中医药学、蒙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等支撑学科。其中专职研究生指导教师15名,均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导师专业背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均较合理。根据中蒙药学科发展特点和自治区中蒙药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中蒙药师资的专业背景和科研特长,本学科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6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中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中蒙药炮制机理及工艺规范化、中蒙药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中蒙药给药系统及制剂工艺、中蒙药药效、药性与本草学。

2.4借助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蒙药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学校更是将蒙医药确定为办学特色专业,突出蒙药研究开发在相关学科中的龙头地位。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立项、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遵循“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宗旨,学位点加强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确保中蒙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1构建体现“一体两翼”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4个模块组成。中药学和蒙药学两个学科方向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但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分为汉语授课和蒙语授课两个体系,各模块的课程设置亦各具特色。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知识体系包括中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研究新技术及方法学、学科前沿进展三个部分。

3.2搭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平台

通过开展组会、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本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校企产学研攻关项目、学位论文研究构成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

学位点质量管理体系由学校、二级培养单位、学位点三级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构成,内容涉及导师遴选及指导、招生就业、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答辩、学位授予、奖助体系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有效保障了中药学学位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改进计划及发展探讨

2015年,学校中药学专业第一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时迎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项评估。通过总结学位点近五年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本学位点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和发展规划。

4.1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医药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中药学学位点从设立之初就承担着传承蒙医药文化、培养蒙医药高层次人才、建设和稳定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学位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自治区领先、影响辐射周边省区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自治区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政府投入和建设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和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4.2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学校中药学学位授权点在招生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本授权点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家应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自治区和学校应通过政策倾斜,适当扩大学位点的招生规模。

4.3进一步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将通过强化蒙医药、中医药、现代医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蒙医药协同创新,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蒙药现代研究,培养满足自治区和周边省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蒙药学人才。未来5年,是学校中蒙药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借助国家和地方对民族地区和民族医药教育的政策扶持,通过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蒙药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提升高层次中蒙药人才培养质量,适时开始中蒙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争获得中药学(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开创学校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新飞,吴启南,洪骏,等.中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4,30(5):29-33.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5篇

然而,目前高职“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不同专业讲授内容相差无几,专业针对性和各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目的性不强。针对课程现状,结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药品生产技术3个专业的专业需求,对“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进行重新开发和建设,依据行业通用、专业适用、工作够用的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依据课程特点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考核评价方法。

1课程设计思路

1.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执业药师执业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药品(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药学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发现,药学人员应掌握医药行业的有关药物研究开发、注册、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等方面的国家药事管理要点,应具有规范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执业药师执业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与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分析解决药学相关实际问题。

1.2以“精必修、宽覆盖”为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依据“精必修、宽覆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构建药事法规基础理论模块(各专业必选)、专业应用模块(各专业选择学习)和职业实践模块(各专业选择学习)。

1.3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了“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思学合一”和“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讲合一”的教学模式,设计了案例法、模拟法庭法、调研性学习和关键词卡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还需深入探索其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4以突出能力本位,设计考核方法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规范学生的从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法规处理药事的能力,可以说能力和素质培养是该课程的重点。因此,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平时表现、调查报告、辩论赛、作业等纳入评价指标,注重能力评价,但目前的考核方法在能力评价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建设。

1.5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具备网络平台的条件下,拟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案、练习题)、案例库、热点事件回放、药事在线、资料库、学生论坛和在线测试等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2教学内容选取

药事管理领域共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40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领域,涉及到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中药制药30余个岗位。因此,将这40部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将法律法规分为3个大模块,分别是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和职业实践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中的法律法规具有基础性,是药学方向(包括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剂、药物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共需的法律法规和常识;专业应用模块是不同领域的不同岗位所需的法律法规;职业实践模块是具有代表性的药学实践活动。

课程的3个教学模块确定之后,第1个模块中的法规和常识按照认知规律排序;第2个模块的法律法规和第3个模块的实践活动按照工作任务进行排序。

3个模块教学内容及选取依据见表1。

专业特点和背景决定了不同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差异性,各有侧重。所以,不同专业可根据专业岗位需求不同,自由组合教学项目构建成该专业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

药学生物技术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1新药注册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1医药专利保护管理(2学时)、2.8.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2学时),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A”(共32学时)。

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1新药注册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2.1药物制剂生产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3药品流通管理(10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1医药专利保护管理(2学时)、2.7.2中药品种保护管理(2学时)、2.8.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2学时)、2.8.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2学时)、2.9医疗器械监督管理(2学时),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B”(共48学时)。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可选择:基础理论模块(16学时),专业应用模块中的2.1药品注册管理(8学时)、2.2药品生产管理(6学时)、2.3.2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过程监督管理(2学时)、2.4药品包装标识管理(2学时)、2.5药品价格管理(2学时)、2.6药品广告管理(2学时)、2.7药品保护(6学时)、2.8.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2学时)、2.8.3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2学时)、3.1药品注册申报(4学时课外)、3.3GSP认证(4学时课外),组成“药事管理与法规C”(共48学时)。

如果产生新的专业,仍然可根据专业的需要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教学项目见图1。

3教学模式设计

过去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最近几轮的教学中教师已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了“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思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即在授课之初,教师会给出热点问题或与生活贴近的案例,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例如,案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药监部门的处罚是否过重、处罚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现有法律法规中找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分析案例,给出处罚决定并说出处罚依据,如果学生中出现不同意见,可以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这种教学模式可转变枯燥的法规条文学习,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自主学习,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力。

针对法规特点,还设计了“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讲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时教师会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例如,在药店经常看到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什么是處方药和非处方药,为什么国家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药店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是如何管理的,普通商业企业可否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依据是什么。同样,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完成各个题目,而后以汇报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与生产类、实践类的课程不同,其特点是法律法规繁多,且无逻辑关系,即知识点较分散。针对课程特点,不可能有一个适合于各个教学内容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阅读、总结、归纳、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所以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

4教学方法设计

该课程是法规类课程,过去很长时间都是采用讲授法教授,课堂枯燥,教学效果一直不大理想。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教师发现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灵活的案例法、模拟法庭法、辩论赛和调研性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和应变力。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辅助实现了课程的多重教学目标,既要学习基本知识,又要训练实务能力;既要提高理论素养,又要培养应用能力。但具体如何运用,在哪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实施效果和可操作性有待于随着课程的开发与改革进行验证。现将已经实施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4.1案例教学法(事件回放法)

将药学领域中实际案例纪实、有关媒体节目的录像、新闻图片、新闻报道等列出,作为教学的导入;同时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疑惑查找相关法规、分析案例。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关键词卡片法

在归纳法律条文的框架时,学生需用最简洁的短语,即关键词来产生法律条文的意思,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3调研性学习

将市场调研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对课程的某个内容进行专题调查分析。例如,根据GSP,调查药品经营企业具体实施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工作需要学生分工协作、自己设计方案、实施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研能力,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还能在激烈的辩论中撞击出宝贵的思想火花,在分工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乐趣。

4.4模拟法庭

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分别扮演法庭上的不同角色,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模拟辩论和宣判。此方法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法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模拟法庭形式生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4.5辩论赛

选取一些药品管理中较具争议性的问题或重要问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使学生思想交流碰撞,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5考核方法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平时表现、调查报告、辩论赛、作业等纳入评价指标。过程考核比例占总分的40%,其中平时表现、作业、调查报告和辩论赛各占10%,终结性考核占60%。

考核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方法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体现能力培养本位,又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目前课程改革的困惑,所以希望通过此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考核评价方法。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

作者简介:史静(1984-),女,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讲师;陈建秋(1981-),男,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24-02

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制药工业产污量大,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占2%。制药工业的特点是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原料种类需求多,使用数量大,但利用率缺较低。一般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10余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从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废)量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1]另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针对制药企业制订了专门的强制性废水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2008、GB21904-2008、GB21905-2008、GB21906-2008、GB21907-2008、GB21908-2008),并且按照制药生产工艺路线将制药工业及其产生的废水进行详细划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此外,我国环保部还于2012年提出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促进制药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国家对制药企业污染防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制药企业自身来说,减少污染实施清洁生产是其应对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所以,无论是从环境角度或者制药企业本身角度来说,制药工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排放污染物的特殊性,制药企业需要既懂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2]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制上必须具有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作为支撑。

一、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授课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特色的好教材不仅能够便于教师讲授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不论是在专业建设还是在学科设置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专业的创办要解决当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特定环境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现有环境学科培养人才与课程设置模式不适应的矛盾,该专业方向的建设需要特色教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因此特色教材中必须将环境科学与药学相结合,必须将环境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目前教材的设置主要存在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和专业改革、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脱节、[3]没有形成特色的独立体系、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先进性、[4]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知识点缺乏更新等问题。

因此,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其建设总体思路包括: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特色教材建设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二、药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1.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

我校的环境专业以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为目标,注重把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制药环节,把药学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监测为始、评价为重、治理为目的的原则,着重培养制药企业环保人才,研究药物的环境影响。因此,特色教材的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专业与药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是此种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药学专业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生搬硬凑到一起,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进行汇编到一本教材上,而应该突出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联系,真正做到药学知识在环境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深层渗透与融合。

《药厂环境控制与管理》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典型特色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制药工业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制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制药企业GMP认证、生态药业等。其中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生态工业园等基本知识属于环境专业范畴,但所有的重点理论知识都紧紧依托制药企业的背景,与制药企业紧密相关。例如在污染现状与排放标准的章节介绍中,专门针对制药企业的废水排放特征进行介绍,并列举与只要企业密切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如《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章节中就涉及制药企业制药的具体工艺、设备、装置,对其进行清洁生产,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必须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

2.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药学知识基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到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环境检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特色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该目标,为该定位服务。从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特色专业的建立需要人才具有药学与环境学的双背景;人才的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从事制药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学术类”人才,另一类是能够实际到制药企业中工作的“应用类”人才。因此,针对“两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特色教材中必须有所体现。针对“学术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原理、机理及相关知识点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而对于“应用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在制药企业普遍成熟应用的具体工艺、设备和装置的介绍。例如对于药厂三废教材,可在原有三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或修订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A类可针对制药废水的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原理的细致讲解,并介绍相关的机理模型,增加目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等;B类可介绍制药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具体工艺与设施,并列举实例。

3.特色教材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述,特色教材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专业和药学专业知识的融合,需要涉及多门学科,这有利于学生突破单一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具有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和环境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从药学的角度看环境或是从环境的角度看药学,易于触发灵感,产生新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揭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5]综合的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在特色教材中需要增加“无标准答案”、“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逻辑性强的机理的推导,教材中引导学生由因找果或由果寻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4.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学进行传播,因此要让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特色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中传输知识的特性,而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乐于在某一块或某一点知识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进行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松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模块化。第一,教学手段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不拘泥与演示文稿,可采用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对难于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并建立教学配套素材库。第二,教学中应着重对相应课程知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介绍和综述,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内外的专业研究人员邀请至课堂,对新进展、新工艺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形,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某一点知识进行深究,发现表面现象之后的机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或对某一知识点扩散,形成由点串线、由线及面的网络化知识块;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跳出传统的思考角度或仅局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鼓励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层次、分班、分组教学。例如药厂三废处理课程中,即可根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偏研究型或偏应用型,根据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进行分班学习。

5.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或实验类的课程尤其要注重特色教材的建设。对于实践类特色教材,一方面注重环境科学知识与制药企业实际问题的结合,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特色教材中对实际的制药废水进行监测和评定,使学生在学会环境监测方法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制药废水的特点有直观的了解。《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中药废渣进行吸附研究,加强学生制药企业废弃物亦可资源化的新理念。另一方面,选修类的实践特色教材亦可以采用项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交叉渗透教学,串联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模块,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需要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紧紧围绕人才定位,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需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将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此外实践类特色教材需将环境专业知识与制药企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发酵类》编制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征求意见稿)》[S].2007.

[2]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3]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4):135-136.

[4]韩建华.让特色教材走进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7篇

[摘 要] 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必要性。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行业优势,紧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化学文摘》特色文献馆、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和“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特色馆藏资源服务医药行业的水平。

[关键词] 医药行业;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62

[中图分类号] G250;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33- 03

1 引 言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网络信息等文献资源,为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为行业技能鉴定、继教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与图书情报中心,图书馆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行业企业培训鉴定的服务平台,更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深度对接行业、产业、企业的重要保障[1 ]。

当今时代是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泛在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师生和行业企业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广泛迫切,伴随着3G、4G、云技术、大数据理念、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衍变为集纸质图书、文献数据、特色资源库和职教特色服务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中枢和网络服务平台[2 ]。作为湖南省唯一一所专门从事药品(食品)生产、质控、经管、服务及监督全产业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高职院校,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行业优势,紧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特色馆藏资源,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服务医药行业的水平。

2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中规定:“图书馆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建设,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B续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根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依托本地区和学校特色学科专业或专题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建设。长期积累以形成专题特色文献资源优势。”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与保障,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面向学校、行业、企业信息服务的重点,也是体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馆藏文献资源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在经费缺乏、人才偏少、馆藏规模小、技术手段和服务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建设“专而精”的特色馆藏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首选。其次,学科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尤其是为重点、品牌、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服务,凸显学科专业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再者,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优势资源和发扬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文献资源保障[3 ]。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迫切。

3 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安以质为重、质以人为本。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事关药品质量安全,药品质量安全更关系着国民健康、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作为民生行业,素有“黄金行业”之称,是典型高产出、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十大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湖南省“十三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大重点产业、长株潭核心产业之一[4 ]。

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有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等校内用户,同时又有了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行业企业员工以及社区居民等校外用户[5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一所依托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行业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图书馆更是教师学生读者和行业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继教培训的重要阵地及服务平台。因此,建设好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不仅能够为社会、为行业、为学校培养药学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更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对接融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和职能,提升面向医药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校企深度偶联与战略融合的共享服务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内容

4.1 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

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大规模集成、整合了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包含国家职业标准网络出版总库、职业技能培训视频资源库、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数据库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试题库。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该平台,在湖南省药学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广泛共享这四大资源库[6 ]。图书馆业务馆员为每位学员注册、开通该平台的登录账号,学科馆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按照平台中的国家职业标准与技能培训大纲,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详细方案,将各工种(岗位)的鉴定要素与执业药师的培训要点融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并利用该平台的教材、视频、试题等资源指导学员开展网络在线培训,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学员兴趣,培训效果显著提高。

4.2 《化学文摘》特色文献馆

《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CA)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编辑出版,早期出版印刷型,自1987年起开始出版光盘数据库。CA报道了来自150多个国家用56种文字出版的16000多种期刊、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图书、专利等文献。CA以收录化学化工文献为主,兼有生物、医学、药学等内容,每年报道的文献量约有50万篇。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为进一步推进特色馆藏资源建设,2013年从湖南医药化工研究所全套引进CA这一医药化工领域的权威文献,包括1907年~2001年的印刷版和2002年~2012年的光盘版,倾力打造“CA特色文献馆”,并以此为平台,契合药品制造与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我馆学科馆员为我院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读者全程提供CA的查询、检索、链接和获取服务,进一步加强了我馆特色资源与医药行业企业的融合共享。

4.3 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的特色品牌专业,2016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和湖南省两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比赛中实现三连冠,以此为契机,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全新引入的“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构建起专业化学习平台,业务馆员为我院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读者注册并开通数据库的访问账户,学科馆员依托“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针对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和中药炮制四个竞赛项目,利用该数据库中的图片、案例、辑要、通则等为技能大赛指导老师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即时的备赛复习资源。同时,该数据库也为我省一些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a企业、科技公司、研究院所在校企融通、院校合作中提供了对接共享的特色资源平台。

4.4 “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为我院能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构建一个适应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魅力搭建“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专业馆”为我院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及食品营养与检测4大特色专业专属打造;“课程馆”为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及营养配餐理论与设计等12门精品课程量身定制;“考证馆”为我院师生读者和行业企业员工通过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药调剂员、食品检验工和医疗器械购销员等16项职业准入考试创新构建。我馆学科馆员全程提供三馆服务平台的引导、推荐、筛选和咨询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系列优质职教特色资源高效、精准、实时地服务于医药行业、产业、企业。

5 结 语

“服务行业、对接产业、校企合作、产教融通”发展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理念。特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应紧抓时机、因地制宜、注重内涵,直接瞄准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异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完成历史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行业产业的职责重任与光荣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舒展.导入6S管理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平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8):165-168.

[2]潘伟男,邓水秀,舒展.慕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新支点[J].情报探索,2015(3):118-120.

[3]殷新叶.专业群视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5):38-40.

[4]潘伟男,邓水秀,吕毅,等.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5):49-51.

[5]毕惠芳,陶姝成,董梅.面向产学研结合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研究[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5(2):10-13.

[6]潘伟男,邓水秀,舒展,等.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5, 29(9):51-52.

[收稿日期]2017-02-07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药专业;通用人才;《方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2] 谢鸣.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4):2-5.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双语教材 编写模式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基础之上,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与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与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物设计学乃至药事管理学密不可分,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药物化学具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双语教学尤为迫切,因此双语教学是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合适的教材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为此,我在参与药物化学双语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双语教材编写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语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现状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3]。在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中,双语教材建设是影响双语教学发展瓶颈之一[4][5]。尽管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双语教学,但双语教材建设仍较薄弱。目前,国内药学专业使用的双语教材种类较多,可大致分为英文版教材和中英双语教材两大类,其中以英文版教材最常用,主要有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国内编写的英语教材和翻译教材等三种。中英双语教材是另一类在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一般以原版教材为主,在每章开头、结尾或正文旁加入一些相关专业名词的英汉对照,或以“小结”、“知识要点”、“注解”等形式将重要知识点或难点再以中文形式翻译或总结。以上两大类教材中,几乎全部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针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编写的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尚未见到。由于受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和学制较短的限制,选用上述两类教材均有一定困难。

2.编写有特色的双语教材,满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需求

近年来,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增加,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报考人数在逐年增加,尽管学校尽量选择录取优秀学生进入药学专业,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还是大多数,同时面临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状况。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要这部分学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不可行的,因为这类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内容难度和教学要求等不能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际;若拿来就用,则必定会影响教材使用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应用本科院校根据原版教材改编的全英教材,由于学生专业词汇掌握较少,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影响学生对药物化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这些教材均是根据本科高校教学特点和培养方向编写的,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为此,编写有特色的双语教材,满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需求,对药学专业后期课程的双语教学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中英双语对照,构建适应本院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教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和英语教材不同,双语教材以传播学科知识为主旨,英语只是作为传播知识的语言工具。为此,我们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特点,摸索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中英双语教材的编写模式,即参考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以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版教材作为参考,以中文与英文顺序对照排列为特点,编写自成体系的高职高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及参考资料。

2.2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保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这一问题,以普通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选取本分章节进行双语教材的编写。经过对药学专业后期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与药物化学任课教师共同协商,对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按照专科层次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组织教学内容并构筑知识结构框架,避免理论偏难、偏深、面面俱到的现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以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药学为专业服务作核心构建药物化学的整体知识。课程内容选取紧紧围绕本课程与其他药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联的内容为线索选取。同时注重专业特点,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进展融入教材中,增加学生自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3只对部分英文进行中文注释,避免中英完全对应造成学生对母语的依赖。

在药物化学内容的中文注释方面,我们不要求对英文内容一对一翻译,而是参考了部分国外英语原版优秀教材,对部分高职学生感觉生僻的单词进行注释,尽可能突出3年制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学生英语水平及教师水平,努力使教材内容达到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密切结合,其内容既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2.4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材体例。

双语教材有多种排版形式,我们编写双语教材全文采用了中英文对照双栏排版格式,这样可以保证教材中文和英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便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和透彻理解英文原文。但这种排版方式有缺陷,如中文和英文内容所占版面不一致,为了保证相关内容的对应性,导致部分位置留白,增加页面,影响整个教材的排版效果。

采用这种双语教材,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既呈现中文和英文规范表述,又可以不依赖母语,加上教师的合理取舍和灵活引导,就能不断积累药学英语词汇,熟悉药学英语的基本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英语学习和增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赖依峰,周施杰.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28.

[2]曾剑平,曾翔.双语教材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7-90.

[3]曲燕,王振波,刘仁桓.传热强化课程双语教材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7-120.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0篇

    我校中药学学科创办于1994年,通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99年中药学专业本科招生到2007年中药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立项,从研究生教育经验的积累到2010年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从药物研究所的成立到自治区中蒙药研究所和自治区蒙药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表明中药学专业已逐步具备了高质量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校更名为大学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提升,今后5年,中药学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下各项建设内容的完成,是实现中药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的重要保证。学科专业结构建设[7](1)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包含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的中药学学科群。(2)为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战略,展开对中药栽培专业、中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专业的调研和论证,酝酿筹备新上专业,适当拓展中药学学科的专业覆盖面。(3)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方向的优势,兼顾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新制剂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毒理研究评价方向的建设,加大对药材种植方向、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向、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方向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活动,以专业建设活动带动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强传承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中药学专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标志性品牌和特色专业,完成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学科梯队建设继续采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对校外知名专家“特聘与引进并举”的措施,建设和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数量和结构合理、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需要的学科梯队。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支撑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已有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完成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为早日申报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研究所建设根据现有自治区蒙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潜力以及产业背景,进一步强化我校的中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与中药学学科的科研实力。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药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现有校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面向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大专题生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有关中药学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就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文献配套与收藏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图书馆做好有关中药学学科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与地方企业合作,争创1~2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鼓励1-2项产业化前景好的研究成果转化。6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3~5个实习基地。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于2010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2级开始作为一级学科招生。目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数和在校研究生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既应重点支持优势专业,也应兼顾学科平衡发展,逐步扩大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扩大中药学一级学科的专业覆盖面和研究方向覆盖面,通过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争取中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我校中药学现有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自治区中蒙药科技开发与生产,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加大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的力度,努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使日常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及时收集掌握各级各类型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组织协调相关学科多渠道申报项目。整合中药学科优势,加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重点项目有较明显增长或重大突破。重视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申报,加大力度作好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加强与自治区龙头中蒙药企业的合作。提升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力争获得标志性科技成果。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药学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我校中药学学科的科研特色和重大成果进行宣传,争取合作项目。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和继续深造,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已有良好关系的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力争将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综上,应以研究方向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标志性成果为目的,进一步加快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专业,不断向国内一流专业迈进。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天然药物化学是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当前,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存在教师工程背景薄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进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

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

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

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

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作者:梁东 李晓红 王恒山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人们对“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中医药背景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国内有多所中医院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是西化的,其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何发展,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近两百所左右,但各校由于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不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模式。而由于食品专业在中医院校开设时间较短,没有经验可循,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1。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按照工科类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没有学到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的本科生缺乏中医药特色。

1.1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现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9月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是依托于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等基础专业上建立的新专业。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在发挥湖南省地理优势的同时,利用湖南丰富的中药材及食品原料资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办学体系之中,这是缺乏中医药特色的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共开设《高等数学》等18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21门专业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中医药膳学》等17门专业选修课。

1.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1.2.1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在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中医药相关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制剂学》《药食兼用资源》,但存在着中医药特色还不够突出。问题主要有:开设的所有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比如《中医亚健康学》;有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时间过少,如《中医药膳学》,《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课时少,也没有实验环节;必修、选修课的定位不够合理等。因此,在中医药背景下,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迫在眉睫。1.2.2中医药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运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学学科2,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运行实践教学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中医药院校缺乏工程类的科研教学人员。目前学校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人员往往因为学历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导致实践教师数量不足3。其次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由于中医药院校是以培养传统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为主,对于新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短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习工厂。另外学校与食品企业联系较少,除食品专业教师自身外,其他人对食品行业了解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沟通,校外实习亦难上加难。因此,针对中医药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2.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针对原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以中药保健特色为核心,增加了原有课程《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药食兼用资源》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中医药膳学》《中医亚健康学》等专业选修课。课堂讲授的重点着力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穿插中药与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食品与中药的双重特点,逐步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的。

2.2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结合我校自身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加大了原有的实验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的实验课课时量。另一方面,新开设了《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实验》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大实验》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更符合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业特色。

3.结语

如何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人才,是我们各大中医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传统工科类大学的食品专业相比,由于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医药背景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陈卫卫,陈明伟,李媛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107-109

[2]夏明,管婧婧.关于在高等中医院校建设食品专业的SWOT分析———基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C]//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易少凌 吴泽鹏 陈伶俐

【摘 要】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稳固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教学中与其他制药类专业一样均是侧重于生产操作的训练,不符合非制药类专业的学生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未体现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未激发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优势。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契合了非制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丰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情景模拟;药物制剂技术;高职业;非制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2-03

作者简介:易少凌,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吴泽鹏,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陈伶俐,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情景模拟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01137)和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药营专业《药物制剂技术》实训情景设计”(编号:201420)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制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药学类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上领先于全国高职院校,2007年《药物制剂技术》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我校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是“2007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和“2008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2011年出版了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实验微格教材》,2013年出版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并且我校是国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的核心院校之一,但是目前《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均针对制药类专业,未体现非制药类专业的特点。现阶段《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体现该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能够在实验室制备常用剂型、能够对处方进行分析、知道不同剂型的优势、能够合理推荐和指导使用药品”;药学专业、药学英语专业的能力目标中亦要求“能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剂型”。但目前《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处方分析” 、“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能达到“能够在实验室制备常用剂型、能够对处方进行分析”能力目标,但是在培养学生“知道不同剂型的优势、能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剂型、能够合理推荐和指导使用药品”方面却差强人意。

2.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符合其岗位需求。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学生从事药品生产以外,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生产企业、医药公司、药品流通企业从事药品购销、医药商品推广、医药营销策划工作或在药品零售企业、医院药房从事药学服务的工作。但目前《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针对药品生产岗位进行了生产操作的训练,没有针对药品购销岗位和药学服务岗位的特点进行教学,与非制药类专业的岗位需求不相符。

3.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激发学生的优势。高职非制药类专业尤其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文科生为主,实验操作能力比理科生弱,但是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药品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且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而现阶段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根据理科生特点开展的,形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从《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制药类专业的岗位需求以及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势恰到好处地与之相契合。因此,本课题组提出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紧密地与工作、与岗位结合,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意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本课题组拟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该研究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提供了一种试点和探索途径。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应侧重于将药剂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本课题是针对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进一步的完善,对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都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丰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本校是国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的核心院校之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图片、视频、课件、讲义等资料能进一步丰富该教学资源库,增强该资源库对非制药类专业的适用性。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情景模拟教学法又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法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真实、具有辩论价值的情景,组织学生分析矛盾冲突,并且与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处理各种冲突,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按照当代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角色扮演属于一种以研究社会行为和解决价值矛盾为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problem- solving model)。这种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增加价值断力、促进人格自我完善的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包括六个方面:情景设计、角色选定、编制表演框架、情景演绎、讨论和评议、梳理和总结。

1.情景设计。情景设计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础,设计的情景是否具有典型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用于教学的问题情景可以是:突出的社会现象、社会机构之间的冲突、人际之间的矛盾、个人遇到的困扰或疑惑等。设计的情景应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实际的工作环境相符合,应不仅能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目的。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类似的真实事件编制成具有利益冲突、矛盾或者多种解决方案的的案例,也可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将自身遇见的两难问题或者是愿意探究的事件设置成情景。

2.角色选定。在心理学上,一般将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都有一整套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社会行为形式。根据情景设置不同的角色身份背景,如年龄、学历、职业等,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语言、行为及心理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增进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与客户的相互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意愿分配角色。

3.编制表演框架。确定情景和角色后,相关表演成员形成小组。预留一到两周的时间,供小组成员查找资料、策划表演内容、编制剧本、准备道具,力求表演接近真实的情景,增加现场感染力。

4.情景演绎。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观察记录,并可引导小组在演绎结束后进行答疑。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是模拟仿真,侧重点不在于演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案例中,把自己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去,应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5.讨论和评议。讨论和评议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点。讨论和评议的效学决定着此次教学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模拟仿真,还是进一步升华到了对学生自身和不同人物性格、心理、立场、利益的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增进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药学服务能力。

6.梳理和总结。情景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授课内容可能会偏离主题或者被某些不可预知的事件中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梳理和总结,将教学目标与角色演示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本课题研究组在2013年开展了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尝试。该法深受学生喜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了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实例一】

实训项目:不同剂型在婴幼儿用药中的应用

实训目的:

1.掌握适宜婴幼儿使用的剂型种类,为购药者合理推荐药品;

2.以实际药店为原型,通过模拟药店药师进行药物销售的场景,掌握药师销售药品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实训内容:

4~5名学生为一组,自行分配角色,运用想象力,模拟药店售药情况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评议。

角色一:顾客——你是患儿(1岁半,高烧39℃)的母亲,30岁,收入中档。孩子发高烧,你心中焦急,来药店为孩子购买布洛芬退烧药。

角色二:药师——你是药店的销售人员,刚才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子走进药店,神色焦急。

参考药品: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栓剂、布洛芬颗粒、布洛芬分散片、布洛芬缓释胶囊。

表演要点参考:药店销售药品应遵循5个步骤,笑迎顾客、询问顾客需求、引导顾客购买药品、回答顾客疑问、送别顾客给予温馨提示。

评分标准:

1.药品推荐(50分) 能准确说出各种剂型的特点、适应人群、用法说明、注意事项。

2.仪表仪态、礼貌用语、沟通技巧(30分)

3.表演框架的编制、实际表演效果(20分)

【实例二】

实训项目:不同剂型在老年人用药中的应用

实训目的:

1.掌握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剂型种类,为购药者合理推荐药品;

2.通过模拟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药品的场景,掌握医药代表推广药品的基本事项。

实训内容:

4~5名学生为一组,自行分配角色,运用想象力,模拟医药代表推广药品的情况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评议。

角色一:医生——你是某医院呼吸科的医生,42岁,男性,正在诊室给病人看病。

角色二:医药代表——你是某药企的医药代表,你们企业现在新出品了盐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这种新药,你负责向医院推广。你已经了解到目前医院一般是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盐酸氨溴索片、盐酸氨溴索胶囊这三种剂型。

表演要点参考:

1.医药代表药品推广应遵循的步骤:准备工作、观察医院医生情况、开场白、自我介绍、引起兴趣、引入正题、约定下次拜访时间。

2.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药品一般仅一次拜访并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编制几个场景来完成该实训项目。

评分标准:

1.药品推荐(50分) 能准确说出各种剂型的特点、适应人群、用法说明、注意事项。

2.仪表仪态、礼貌用语、沟通技巧(30分)。

3.表演框架的编制、实际表演效果(20分)。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打下基础。但情景模拟教学法要进一步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还需广泛地从行业中收集素材,设计并不断更新实训项目,完善实训教材、考核标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6):28-31,52.

[2]唐丽.高职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38-40.

[3]朱建方,孔凡航,曹刚.“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21-26.

[4]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

药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制药 广西 发展

广西正在着力发展以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抓住西部大开发、东盟贸易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等历史性机遇,提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医药、保健医药,加快发展生物制品和化学药,积极研发特色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广西将大力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这些将促进广西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迫在眉睫。生物工程专业要想在广西发展,需要根据广西的区域优势,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进行探索。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一支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的教师队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广西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2008年8月,引进了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结合原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筹建了生物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学术梯队。由于是新专业,又和学校的主要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同行业内的竞争和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学运作都需加强。需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教学团队,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需要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大力支持,积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创造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将专业特色和广西区尤其是桂林地区的制药行业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企合作模式;依托生命科学,保持生物医药技术,在广西形成生物产业链深加工优势,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借此提升我校在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区域特色。

其次,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生物工程专业涉及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工艺及生物制药、环境治理等方面,主要解决工程菌的筛选、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发酵工艺的设计和过程控制以及基因工程在发酵、化工、制药、环境生物治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在新产品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广西的区域特色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为生物制药方向。生物制药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药品的行业。目前,生物制药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为了建设好生物制药专业,将从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实训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四大基础课程上好,突出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并为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打下基础;同时紧紧抓住制药行业的特点,将药剂学、药理学、制药工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管理等与药品相关的主要课程开设,重点抓好制药方向的课程建设,抓好药品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实训课。将生物工程的课程和制药方向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新的生物制药的专业,而不是将传统生物工程专业和制药专业简单组合,摸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制药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教学模式。

再次,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目标系统。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强调“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重理论、轻技能。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必须要持续创新。只有抓住了教学改革这个根本和核心,才能建立高等教育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才能使大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目前,德国部分学校采用“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与教学”模式,向社会提供一种在工作实践中“能独立应用科学方法的,面向应用的教育”。它的教学模式是针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特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生源上,以广西籍生源为主,综合素质和就业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教师队伍建设上,由于是新成立的专业,教师层次高,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具有博士学历,但是团队精神还需培育,缺少文化建设;在影响力方面,和全国名牌大学相比,知名度欠佳,外界对我们了解不多,综合实力亟待增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呢?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目标系统。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性较强、技术难度大的特点,我们选择应用性较强、适应面比较宽的生物制药方向,学生可以在传统的生物工程领域就业外,大部分是考虑在广西尤其是桂林地区的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可以从事生产、技术、质量、营销等工作,大大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重点是抓好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在广西区招生就业政策如何落实,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如何有针对性落实,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并实施。我们将积聚当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广西地区的医药行业资源优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的范围、途径、方式以及进一步深造来落实具体措施。重点抓好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方式、指导老师负责制,实习推荐制。通过各种政策、渠道和手段,确保学生以后的就业率。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广西和桂林地区生物及制药行业的区域优势,针对广西区和桂林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我们创造性将生物工程专业设置为生物制药方向,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保证,以课程设置为特色,摸索出一套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在广西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树人.努力发展我区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J].木薯精细化工,2000,(3):33-35

[2]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李桂银,周治德.科学地发展高职教育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30-33.

[4]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