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思维思维能力创新

战略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对带全局性、决定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谋划的能力。他包括综合分析能力、洞察与综合判断能力、审时度势的能力、着眼未来的能力。分析战略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找出问题结症所在,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本文就五个方面对战略思维能力缺失做粗浅的分析。

一、缺乏思想政治基础

政治素质的优劣是影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首要因素。在研究战略思维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战略思维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上,似乎战略思维仅仅就是经济的战略思维。事实上,没有政治头脑的战略思维,是低层次的、蹩脚的、片面的,不是真正的战略思维。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因此,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夯实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方面的保证。

二、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相对匮乏

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是制约干部战略决策的瓶颈。而今,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值得高度重视,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对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越来越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宏观驾驭能力的竞争,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知识,干部队伍中也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导致工作脱离理论的指导,做出的战略决策高度不够,知识含量偏低,隐含巨大的决策风险。

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瞻远瞩的论述,十分精辟和深刻。基础扎实了,理论功底深厚了,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决策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有相当的影响力。有些干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性思考,照抄照搬,违背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一阵风”、“一刀切”,一哄而起。有的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逐步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模式”,总是带着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注意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这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当前制约中青年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障碍。

创新是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领导者在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时,必须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首先,在战略思维上要创新。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变保守思维为创新思维,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其次,领导方式创新。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再次,在战略环境上要创新。环境是资源,是效益,是生产力。在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时,不仅要注重改善硬环境,而且要注重改善软环境。

也有部分干部心理素质低,适应环境能力差,无法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造成其战略思维上的严重障碍。

四、干部考核制度执行过程缺失,功利思想作祟,严重削弱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以政绩考核干部,这是我党倡导和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在我们的干部业绩考核中,往往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近期、轻长远的现象,没有构建出一种置后评估体系(即当一个干部离开工作岗位,由于其前期战略在后期任职领导的基础作用显性化,应追加对其前期工作的奖惩)。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仓促决策,甚至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反复建设。而干部更换、交流过于频繁,也造成许多干部没有长远观念,在工作中不致力于基础性工作,没有长远发展目光,好大喜功,杀鸡取卵。因此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解决好干部制度任期制条件下战略思维发挥难的问题十分重要。:

五、民主意识淡薄,竞争氛围有欠公平

制约战略思维发挥的重要客观因素就是民主意识淡薄,竞争氛围有欠公平。领导干部要驾驭全局、统揽各方,提高其战略决策水平,绝非一人能力可为,他取决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通过民主决策制度的发挥,解决好集体领导与个人意志的关系问题,使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增强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的关切度,有效地发挥班子成员民主参与热情和智慧,减少个人专断,尽可能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要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主要包括干部制度方面的奖勤罚懒制度、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的调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与市场行为关系方面的行政审批制度,这样能更多地依靠独立于行政首长意志外的专家委员会作用的发挥,依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来减少决策失误。

总之,导致战略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很多,本文所述只是众多的原因中的一部分。要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除了寻求原因外,还要找出良策避免出现战略思维能力缺失。

参考文献:

李锦坤,王建伟.战略思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斯蒂芬.管理思维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一、通过批判性阅读学习辩证思维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再整体审视、质疑、讨论、争鸣、补充,进行批判性阅读。阅读不应只是被动吸收、借鉴,更应积极主动批判,要打破对名篇的崇拜与迷信。如对《雷雨》主题的解读,由于受庸俗社会学评价标准,历来认为它暴露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悲剧,周朴园的性格只能是虚伪自私,而不能是精明、宽厚。其实曹禺在《雷雨》序中明确表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我的情感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由此可见,《雷雨》主题是否也可解读为:人面对着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从性格论看:周朴园固然有虚伪的一面,但不乏有温情、宽厚的一面,“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见了鲁侍萍他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想象不出精神痛苦和金钱之间的区别。”(按:孙绍振语)只不过相对于前者,后者显得苍白无力,周朴园的温情宽厚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

同样,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性格的解读,若从正向思考,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从反向思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身上还有许多可贵品质:坚强、纯真、质朴、善良、诚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辩证分析,不但把握住人物的主性格,也把握人物多重性格组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二、品味新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法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灯》中对光明与黑暗的顿悟,《记忆》中对人性崇高自私、美丽丑恶、痛苦快乐的剖析,《我与地坛》超越生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对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辩证思维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章熊先生曾说:“议论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者,其原因大多是囿于常规,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思辩的积极性且便于操作。如:围绕镜子、蜡烛、沙子等物,应用逆向、发散思维能力,从正反提炼事物的寓意。以“镜子”为例,从正反立意。①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发怒,它也对你发怒。②镜子能展现美丽的容颜,却不能让美丽永驻。③破镜固然能重圆,但感情的裂缝却难以弥补。④镜子能照射人的外表却不能透射人的内心。⑤以自己为镜是孤芳自赏,以别人为镜是取长补短。⑥镜子是无私的,它不因你的地位高而吹捧你,不因你的地位低而贬斥你。但又是自私的,只反映别人的缺点却不能反映自己的缺点……通过系统训练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四、通过辩论学习辩证分析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1、重视准确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学物理的学生,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张冠李戴;认知直觉的错误,不易纠正。针对这一情况,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等方法加以区别。如《力的测量》一节,应结合阅读课文,对物重、质量两个重要概念画表进行比较、区分、总结,并选编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又如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开始学生可能认识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认识,选编相应的系列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解习题做实验时,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强,不善于独立思维。对此,应强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自已动手做实验。对一题多解、实验操作正确利索分析独到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和表彰。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分析讨论内接法与外接法在测量阻值时所产生系列误差的原因,确定被测阻值大小与接当选择规则,这是训练、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

2、加强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学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训练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如讲完《运动和力》一章,应要求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疑问,汇总后,利用辅导课同学生一起解难答疑,详尽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然后列出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各选一二学写论文,以便提出较深刻的结论。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 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薛华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培养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对小学语文作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作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策略,为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5-01

小学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后期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小学作文教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思维培养当做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据调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实践活动中感觉难度非常大,表现为不管怎么努力,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得微乎其微。同时,学生感觉作文学习比较困难。另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作文教学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因此无论是思维发散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较弱。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语言组织能力上。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一些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词汇应用的训练,导致作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小学生具有易动天性,针对枯燥的词汇训练,很难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2、忽略小学生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忽略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遇到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时,往往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或从其他材料上获得的知识进行枯燥模仿,无法灵活表达观点,文章毫无生命力可言。

3、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给学生列举了诸多有关写作的条条框框,并鼓励学生按照条条框框的要求写作,才算是优秀的文章。为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向教师要求的方向靠拢,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突出学生的个性。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应将思维培养当做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篇作文都有灵魂,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生作文思维培养策略

针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相关策略,供小学教学工作者参考。

1、进行思维的启发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与思维空间,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布置好作文题目后,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精神及生活体验较少这一现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我的祖国”这篇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相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同样的题目会将写作重点放在对祖国热爱的表达上。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能充分感受到祖国给其带来的影响。为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拥有的大好河山和各种军事装备,让学生从内心感触祖国的伟大,焕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其次,笔者并未指明写作的方向,而是在给学生提供较多作文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写作。

利用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作文教学方法,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体会写作。结果完成的作文不仅是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行思维的引导

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可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不少学生反映思维容易短路,很多情况下字数达不到要求。为避免学生出现上述情况,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我的同桌”这篇作文题目,引导其从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描述,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邀请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引导学生将讲台上的学生当做同桌去写。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可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等。

应用作文教学方法,学生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不妨采用该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3、进行思维的扩展

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进行广泛阅读,拓展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采用以下方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首先,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情况,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交由班长保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其次,动员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同学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阅读更多有趣的内容与题材,为其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扩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

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方法有很多,其中包含比喻、观察、抽象、综合和分析、想象与联想、臻美和概括等。在此,重点介绍想象与联想和观察这两种方法:

1.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心理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系的另一事物

。想象与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比如:初中语文中结合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带领同学穿梭在童话故事和现实的想象中,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一天

,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

服。”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国王,他会怎么做?通过提问学生学完本课文,有什么感想?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寓意?我们以后要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观察

在语文教学中,观察是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多见的观察法有对比观察、排序观察。如:麦考莱所说“要测量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只须观察他认为无人发现时的所作所为。”从而,让一个人了解观

察另一个人的品性素养各方面更直接一点。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古诗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大都是运用精细入微的观察来完成的。在此当中,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多样的观察方法与经验。这些

文章在教学中尤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让学生领会作者观察的构思和想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构思想象能力。如:中学古诗词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老师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出那个画面,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当时作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意境。

二、策划相应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是核心,关系到学生的独创、批判、敏捷、深刻和灵活性。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理解,推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思维逻辑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多

种方式,策划安排相应类似的训练,从而直接明了的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中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借鉴以下两点来具体操作。第一,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多问自己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抛却死记硬背的学习思想和方法;第二,训练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深刻的探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个人演讲等活动,从而加强学生

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更透彻。再添加一些课前课后作业,写周记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深刻性。如:七年级上册语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首古诗中,老师可通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想象

和联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所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

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是思维批判性。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批判性,老师要细心负责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和老师有

不同的意见和答案,鼓励学生多发现,多摸索,多探究,积极主动乐于发现事情的本质所在。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中国需要更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这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灌溉,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关键在于中学这一阶段,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7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呈现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张奠宙.数学的明天.广西教育出版社.

[3]戴汝潜.中学数学教学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0.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作用。中学的语文教学创新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把握好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应具备的特征

其一,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其主要指的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反映了语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体现出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善于深入、逻辑清晰的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整体中,能够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从而掌握语文知识[1]。

其二,灵活性。语文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的是语文思维的灵活程度,思维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灵活性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思维方向的灵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综合灵活转换的能力。再次,迁移能力较强。学生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最后,思维结果比较灵活。

其三,批判性。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思维批判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性,能够不断的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反复检验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法。(2)全面性,善于客观地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依据,明确正确的方案并及时修改错误的部分。(3)策略性,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相应的策略、方案、步骤、手段等,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4)独立性,善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保持自身独特的观点。(5)正确性,通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并使得结论能够具有正确性[2]。

其四,独创性。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思维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创性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具有独特性,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次,新颖性,学生需要采用各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最后,发散性,善于在广阔的领域中独立思考问题。

其五,敏捷性。语文思维活动的敏捷性主要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速度和正确性是思维敏捷的两个重要内容。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在脑中消化。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

2.培养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策略

2.1明确课堂目标,制定思维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进行缩写、扩写、改写文章都属于语文思维能力的范畴,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根据各部分知识或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另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将同一种思维能力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特征。在文中多处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2创造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积极进行思维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环境。根据相关教育学家的观点,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3]。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来。另外,还需要对待学生的提问时,态度要积极肯定,支持、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3结合语文知识教学,传授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好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取思维方法,语文的思维方法包括观察、想象、联想、比较、分类、发散思维等。这里主要从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计划、时间较长的知觉行为,在语文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指的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的顺序进行观察。对比观察指的是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微的观察中完成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观察法,并学会运用观察法。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云朵的变化,在云朵变化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天气。

3.总结

通过对语文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综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规划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计划,教会学生使用思维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1):147-148.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0篇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

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

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3.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1篇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

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3.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能否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主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3、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合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叫历史思维能力呢?

二、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历史思维能力概念提出较早是在国外,例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出现关于概念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研究并尝试作出解释,例如王雄在《历史的理解与理解历史》(《中教参》95,9)一文中给历史的理解(即历史思维)所下的定义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实出发,认识、释解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基本上指出了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但尚不够全面。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简言之,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出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是否说把历史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看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例举三方面加以说明: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而是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那就应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3、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生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跳起来摘桃子,能力强的能摘到大桃子,能力弱的也能摘到小桃子,让他们都有所获。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例如讲“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变为如下问题组: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又如在引导学生思考“三三制”的历史意义时,可做如下点拔、引导,1、它是否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2、它是否体现党派合作与民主协商的精神?3、它是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原则?4、它是否体现精兵减政的政策?5、它是否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这样的点拔,学生回答问题就全面,思维也就严密。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正如宋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顿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样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正所谓“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培养学生自己质疑可采。用设置悬念,制造矛盾,进行比较,仅复设问等方法

(三)精练精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巩固和反馈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学历;职称;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以往评估护士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从患者床单位是否清洁、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是否到位等进行静态的评估及从护士是否掌握“七知道”来了解护士对病情的掌握程度,然而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当病情突然出现变化时护士是怎样判断并解决的,这需要进行动态评估才能了解。目前,重症护理记录还不能充分体现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不能看出重症护理的动态信息。我院护理小组2004年建立了重症及死亡讨论制度,在重症及死亡讨论中采用护理叙事研究的方法,让参加重症及死亡抢救的护士讲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的护理场景,再现护士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过程,评估护士在重症护理中的思维能力,这是对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补充,也为优化护理队伍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1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一2006年8月我科急诊收治的糖尿病重症患者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岁。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Ⅳ级8例;糖尿病合并肾病尿毒症期10例;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死亡8例,好转30例。护理人员12名,学历:全日制本科2名(均为主管护师),夜校大专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中专名(护师2名、护士4名);平均工作年限:主管护师年,护师8年,护士4年。

2方法

由12名护理人员及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科主任1名成立重症及死亡讨论小组,在38例重症患者好转出院后或死亡后1周开始讨论,由参加救治的主要护理人员3—4名(其中必须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1名,当参加抢救的护士多时可随机增加1名护理人员)回忆患者的护理场景,主要讲述患者当时的总体状况如何,护士对患者进行怎样的整体评估与分析,发现的病情变化有哪些,当时的护理重点在哪里,对患者及家属作如何指导,向医生如何反映情况及与医生如何协商,怎样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先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该患者的护理标准,用于评价参加救治护士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与全面,然后发放评分表,评分表按照提前发现病情变化、全面对患者整体分析与评估、充分把握护理重点、随时指导患者与家属、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或其他处理这项进行4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评分,分别是分、3分、2分、1分,总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由其他9名护理人员及以上3名医生对叙述救治过程的3名护理人员进行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计算出平均分。规定18分以上为优秀,分为良好,12分以下为不合格。每个护士均被评分次(即随机护理10个不同重症患者),统计出不同层次护理人员优秀、良好、不合格的人次,将数据输入.5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3.1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管护师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护师与护士;护师与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不同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专科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21。表1结果表明:

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本科学历护士理论知识全面,工作细致,能够提前发现患者病情突发的先兆并能理解和积极配合医生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突发,此外,她们分析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在I临床工作中能够迅速把握不同患者的护理重点,并能有效指导患者和家属,共同促进疾病康复。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提高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护士提升全日制学历,增加全Et制本科护士的比例,还要在临床注意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以增加护士多学科的医学知识和多种专科护理知识。可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还可请本科医师讲述常见危重症的临床表现、抢救及监护,并在学习后进行书面考试。护士只有掌握了多学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各种疾病病情加重的先兆,才能早期观察病情变化。

有了理论知识作基础,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又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养成了很多护士遇到问题过分依赖医生,不养成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是一个障碍。只有护士学会遇到问题首先独立分析病情,并给予医生必要的提示,从护理角度与医生共同商量处理的办法,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4.2不同职称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定的情绪,操作敏捷、工作细致耐心,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依赖和焦虑心理,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从容面对紧张的局面和复杂的情况【21。表2结果表明:主管护师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护师与护士。本组主管护师平均工作年限较长(15年),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重症病例较多,能够掌握不同重症患者的护理对策,对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并且操作技术熟练,与家属沟通交流较好。护师的工作年限相对短,约有113的人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处于良好阶段,她们经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学习,其中的优秀者重症护理思维能力会出现新的飞跃。护士临床经验和专科知识都较少,临床思维还以护理操作为主,不能全面整体评估患者,把握护理重点。如何更快地提高低职称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是目前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国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护理不把护理视为单纯的操作,还通过患者的血液循环、灌注、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等全身的物理状况来评估患者的总体情况【3】,而我国目前的护理正是以护理操作及急救技术为主,忽视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医护查房和病历讨论,在其中可以学习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的处理方法、诊疗思路等,从而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此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应定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护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在实习期间多开展各种个案查房,在查房中要求护生对患者的病情首先进行整体评估,然后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患者的护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护理措施的实施阶段,让护生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患者及家属作必要的护理指导,与患者及家属配合共同促进疾病好转。超级秘书网

4.3积极推进护理的分层次上岗根据美国健康护理质量研究机构报道:1993年由于较高水平的注册护士护理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失去抢救机会、休克或心衰、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延长等危险明显减少,护理的技术越全面,患者痛苦的机会越少【41。医院不仅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护士,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具有一定经验、学历和技术水平的护士才能满足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5】。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有所不同,如何优化护理队伍整体结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成为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部分医院推行的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是应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与趋势,这种分层次上岗赋予了护理人才结构的新形式,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6】。本研究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为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磊,蒋晓莲.叙事研究一护理质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2—354.

【2】王志红,周兰姝.重症护理学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3】侯桂英.美国注册护士与非注册护士对护理质量影响的比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2):70.

【4】MennickF,杜淑婷,张德风.缺乏高素质护士,住院患者正遭受着不应该遭受的痛苦[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II):667.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4篇

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并加强自身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填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就数学知识而言,前后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练习,为此,长期带低年级的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只停留在低年级的层次,长期带高年级的教师也要对低年级的教材足够的熟悉,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知识停留在理论层次上,相反的,要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1.积极培养学生区别与联系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诸如“比较”、“对照”等词,其中,比较是指在思维中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同类研究对象进行辨别,同时,它还是一个人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样,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比较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的区别以及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正、负数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正数”是相对于“负数”来说的,比如高于海平面8米可以记为“+8”,低于海平面8米则可以记为“—8”,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它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会遇到众多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以及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以及对照,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本文指出它就是分析思维。通过对学生分析思维的培养,学生要能够明确概念等的定义,要能正确的运用定义,要在掌握推理形式以及方法的基础上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众所周知,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它是学生构成判断和推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言以蔽之,没有概念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新时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根本的任务之一,但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掉,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只要懂得最基本的概念、能够应付期末考试就可以了,殊不知,教师这种只强调程序化、忽视理论根据的教法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判断与推理不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比如衣服的颜色适不适合自己的皮肤、考试是不是可以过关、最能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不喜欢的又是什么东西,其实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则或者是定义,在考试或者是课堂提问中,教师也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推理的题,比如相似三角形是不是都全等、两个和是90度的角之间是什么关系等?对于这些新的知识点,学生会积极的去思考,然后通过自己动脑筋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牢固的掌握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有需要判断的问题,教师就一定要积极的启发学生,要引导学生去判断。推理,简单的说,就是几个判断之间的练习,通过推理,可以迅速而正确的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5篇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