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

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树立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观念

意识反作用实践,处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发展观念。那么,对于现阶段休闲体育来讲,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念呢?结合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来看,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还局限于实现经济与体育的融合,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很显然这样的理念忽视了体育的主导性,难以在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效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此时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的满足,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休闲性的特点,以营造健全的休闲体育市场体系为最终目的,使得休闲体育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去实现寄生式的发展。虽然在调整和转变市场化休闲体育发展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碍因素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相信随着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转型与休闲体育发展关系之后,一定可以为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去。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体育赛事举办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对于休闲体育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氛围;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休闲体育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导休闲体育朝着市场化理念的方向发展。

2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

从观念上应该认识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号召和支撑,更多的是应该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休闲体育本来就源于大众,有着比较浓厚的群众基础,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间大众文化资源,使休闲体育朝着民间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支持力度上进行强化,以便促进体育自身体制的不断转换,从而使得体育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关系得以协调;其次,在民间资源融入到休闲体育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样的民间化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避免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的行为,否则将难以发挥民间资源在促进休闲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休闲体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在实现休闲体育民间化方面,应该积极去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休闲体育事业理论体系的健全;最后,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民间化发展受阻,也应该避免因为忽视调控而造成民间化发展的混乱状态。

3不断完善休闲体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也难免会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属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滥情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就应该不断调整自我功能,实现自我完善,以发挥其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方面的效能。具体来讲:首先,发挥休闲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强化教育和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中去,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其次,发挥休闲体育在丰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闲体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现出休闲体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发挥休闲体育在愉悦身心方面的功能,积极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发挥休闲体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找到内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过程慢慢去实现自我升级和自我提升。当然,休闲体育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的体现,是难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随着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在功能发展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结语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产值稳定、无污染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体育产业已经具备规模性产业经济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休闲体育成为娱乐项目之一也使得众多消费者纷纷参与,对国民经济产值的增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休闲体育具有生产与消费的连续性。休闲体育产业产品的基本效用有“通过身体运动提高人的机能,心理水平,实现‘再生产’能力提升的服务产品”的效用,体现在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健身强体的需要。休闲体育产品在被生产出来的同时就产生价值。大众参加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生产力,除了参与体育锻炼外,难以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健康。所以,休闲体育产品一旦产出,即可获得稳定的产值。现代人为消除快节奏工作带来的紧张与疲惫,大多数人优先选择在进行野外休闲体育活动,既可欣赏大自然,又可体味休闲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相对于其他休闲活动而言,具备无污染的特点。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活动获得明快、乐观的精神享受,其所独具的环保价值魅力诱发了现代人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欲望。

发展休闲体育经济的必要性

休闲体育消费需求随之生活化、商品化。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期以来主要围绕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行“金字塔”型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我国的体育发展趋势已经过渡到社会、群众、国家共同办体育,走现代化的产业路线,积极地影响着我国各大城市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带动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休闲体育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体育用品需求的增加,对体育产品的质量也将提出高要求。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休闲体育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人们普遍接受“购置健康”的观念,休闲体育的消费力度会随之逐渐兴旺。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是一个社会最关键的事,在我国,就业是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失业现象将带来恶劣的社会困扰。休闲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科学发明技术行业相比能为众多普通公民创造就业机会。休闲体育产业也将为具备精湛专业知识和体育专长的体育界高知人才提供就业岗位。休闲体育产业具有普适性特征,适合在众多城市中发展。而且如同前文所提,其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并在相关产业中间接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休闲体育经济的桎梏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之时,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出政绩,过分强调大型体育经济的发展,对休闲体育经济活动不够重视。加之专业体育经济人才的匮乏使得政府对休闲体育经济的认识不足,宣传乏力。熟谙体育与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大众化的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线城市,政府与各社团组织宣传力度的强大使得休闲体育已形成成熟的产业。休闲体育产品单一化休闲体育是为了大众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科学文明的闲暇锻炼时间,使得国民的身心健康整体得到提高。我国于1995年实行5天工作制,同年下半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休闲体育产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多年的休闲体育市场的产业式发展未能突破产品单一化的现象,没有体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服务型体育组织也未能完善。此现象受到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从休闲体育市场的整体角度去分析,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者的自身原因是重要因素。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体育休闲对心情愉悦的作用当外部世界顺应自己的某种需要就表现为心情愉悦的良好情绪,当外部世界违背自己的某种需要就表现为心情压抑等不良情绪。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环境的越来越封闭,竞争越来越剧烈,很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使人出现烦恼、紧张、压抑和忧郁等。这时候,就应该主动离开工作,主动来到能够体育休闲的场所,把不良情绪通过钓鱼、爬山、玩风筝、做游戏等休闲体育活动,使人从烦恼、紧张、压抑、忧郁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而且,休闲体育运动也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人的毅力、耐力、果敢、抗挫折性等。在体育锻炼中,要求参加者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战胜对手的勇气、遵守纪律的自制力、紧急情况下的决断力。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激励人去追求胜利、享受乐趣,同时培养人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勇气。从科学上讲,体育活动能促使人体内啡呔、LHD-2等快乐素的分泌,这些物质能够调剂情绪、振奋精神,使人情绪稳定、精神振奋,获得舒畅和快乐。

体育休闲对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社会性的人,体育休闲恰好给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平台、机会和在体育休闲活动中进一步升华社会关系的可能。而这种可能由于体育休闲活动使人记忆犹新,起到巩固和强化社会意识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可以通过体育休闲活动的锻炼,可以使其社会化的速度加快、加强。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还可以体会到、体验到团结合作、一致行动、听从指挥逃离危险等社会化的作用;篮球、足球活动中可以体会、体验到场上位置关系的各司其职,就是社会分层的表现。体育游戏比赛中“优胜者晋级,失败者离开”的理念,正是社会流动的生动写照。

体育休闲对利益关系处理的作用体育休闲活动中,将现代竞技体育那种强烈的竞争做了一种低调弱化处理,穿上了平等的外衣,在较为平静舒适的情况下倾吐和享受。这对处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剧烈竞争社会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放松,使人对利益追求的狂热予以降温,追求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平与友好;使人知道人与人之间索取与付出是一样重要的。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穷追猛打和无限占有,对自然资源的利益极度攫取,出现了生态危机。这种情况下,体育休闲的“高山流水之情”,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爱护,对生态危机的阻止、遏制。

健康资本存量中饮食营养的作用

1饮食营养可以获取增强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的强健是通过饮食营养获取的营养素,再在体内转换成生理需要的各种物质,供人进行各种幸福生活的功能。糖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脂肪有供能与和造成细胞成分的作用,在人体内起到填充、缓冲、保护和保温的作用;维生素是人体代谢的卫士,影响人的运动能力,如VC有消除运动疲劳的作用。

2饮食营养能够使人有一种良好的心理满足感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讲究的色香味俱全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满足感。就看菜名“奶香糖醋黄瓜、锦绣玉荷包、幸福鸳鸯鸡、甜点微烤黄金小甜饼、红椒酱爆微型河鲜配姜茸酸汁、明前安溪茶蕊煎怀玉百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各种菜肴艺术造型唤起人美的享受。而早餐“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把煮好的面条加入鲜浓的骨头汤内,再把黄瓜丝用油盐微炒,还切开一只白煮蛋,加些雪菜肉丝调味,配成了一碗清淡营养鲜香的汤面)更是给人带来诗的意境。

饮食营养产生良好的社会关系如何获取平衡的饮食营养,蕴含着很多文化因素,特别是中国饮食营养有着一套完整的餐桌礼仪文化。这些餐桌礼仪文化是各种社会关系在饮食文化上的缩影。私人家庭平常进餐有长幼平辈的礼让与谦恭,客套餐桌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外交酒会宴会各种关系的协调,都是社会规范的反映。饮食营养有着特殊的社会关系处理效果。

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的关系

体育休闲对健康资本存量有积极的作用,饮食营养对健康资本存量也有积极作用,前面讨论的就是二者对健康资本存量的正面的积极作用,其实二者对健康资本存量也有负面消极的作用。例如,运动不足与饮食过量、饮食与体育休闲活动冲突等都不利于健康。如何保持二者对健康资本存量的积极作用并且消除二者对健康资本存量的消极作用?

1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在时间上,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具有同一和在前的关系体育休闲时间一般是在闲暇时间,也即非工作时间,离开工作以后的时间,所谓闲暇体育。而饮食营养时间也同属于闲暇时间,非工作时间,离开工作以后的时间,也有休闲食品的说法。这是说,在时间上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具有同一性;或者说体育休闲活动的同时,有营养物质在提供着能量。饮食营养相对于体育休闲又具有准备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2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在各自本质上,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是相互规定的关系体育休闲活动一定要与相应的饮食营养结合,才能使体育休闲活动很好地进行下去,否则影响结果。需要激情的体育休闲活动不能食用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反之亦然。例如,射击运动员在赛前2个小时内,为了防止运动员血糖产生迅速变化,因此运动员是被严禁吃糖果。并且,射击运动员往往会被要求尽量多吃一点胡萝卜,因为胡萝卜里富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眼睛好。这就要求体育休闲者根据自己的活动性质获取这个活动性质的营养物质。

3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在数量上,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都有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体育休闲活动可以使体内因饮食营养储存的能量物质,更快和有效地转化为活动所需以及合成身体各器官的组成成分,同时也加强体育休闲活动中各器官的功能,也即增强身体素质。这个过程,一方面消耗了原本储存的能量物质,那么体育休闲活动后就会要求通过饮食营养获取能量物质来填补,填补适度,表现为体质增强;另一方面,如果通过饮食营养获取来填补的能量物质很多,超过了所消耗,就会堆积在体内,表现为体质减弱,如肥胖。这时,一定运动量的体育休闲活动就能够将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消耗掉。于是体育休闲活动对于饮食营养具有了修补作用。这样,体育休闲活动量与饮食营养摄入量,相对于增强身体素质就表现为相互对应的关系,同时,要求体育休闲活动在运动量与饮食营养的摄入量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不暴饮暴食和不运动过量以及不运动不足。

4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在进行方式上,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是统一于放松的要求体育休闲最大的特点是其进行方式上体现的感性。感性,意味着自由和没有压力,所谓随心所至、静心和放松。感性,也是体育休闲的最本质的要求。也只有感性可以使现代社会紧张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得以释放和宣泄。饮食营养中的关键是烹饪。烹饪的最核心和最高要求是放松和静心。饮食营养中的品尝还有审美的作用。这样,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统一于“放松”或者“静心”上。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休闲和饮食营养过程中务必放松心情。

5体育休闲与饮食营养在生态要求上,相对于健康资本存量都倾向回归自然现代社会由于对大自然的无限占有有利用,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样,体育休闲要求必然会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爱护意识,采取低碳和环保的方式。饮食营养,现在有“有机食物、原生态烹饪、低碳饮食、素食”等要求。如此,健康资本存量过程中的体育休闲和饮食营养都倾向回归自然。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做好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的基础就是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消费营销策略,并着重考虑其差异之处,从而准确的定位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笔者将具体的定为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特色体验定位策略。所谓的特色体验必然是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如山西的民俗体育狮子舞、跑竹马,河北地区的秧歌、皮影等,大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突出本地的地方特色,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时真正的在旅游,而不是与自己去过得很多地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单纯的效仿毕竟失去其当地体育休闲旅游的魅力与吸引了,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要注意有某方面的侧重点,并逐渐形成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在体育休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情感体验定位策略。所谓情感体验定位就是指在仅仅抓住消费者情感这条主线,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旅行者出游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或者景观传递出来的不同情感,在在当地的体育休闲旅游活动中追溯曾经拥有或是去的感情,寻找一份心灵的共鸣,要真正做到这些,就要抓住细节,在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挖掘。

第三,快乐体验式定位策略。对于运用这一策略比较出色的旅游产品就是北京的欢乐谷与成都的国色天香,旅游者在这其中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刺激,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全部掏空,充溢着满满的快乐,因此通过快乐体验定位也能够为假日体育休闲旅游带来较高的收益。

二、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策略

关于做好假日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笔者总结了三点经验。

首先,实现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在营销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创新是新时期对旅游管理的本质要求,假日体育休闲旅游亦是如此,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和有序。此外,还要注意管理方式的改进,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个人独裁式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员工潜力,为假日体育休闲旅游注入科学性因素。

其次,体育旅游文化与品牌相结合。体育旅游文化和品牌相结合,既是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营销战略。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开展了不同的旅游项目,但是并未形成一种品牌。品牌,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将品牌的概念运用到假日体育休闲旅游当中,就是让消费者通过旅游中的某些体育活动获得旅行的乐趣。在未来的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自然资源与人文气息的结合,比如将当地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产品通过文化进行包装,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创新发展成一种品牌,将品牌看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品牌效应,为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双方面的利益。

第三,以青年群体为主的营销策略。体育休闲旅游是集合了休闲、娱乐与文化、健身于一体的的一种旅行方式,从参加旅游的人员年龄结构来看,以青年旅游者最多,而大学生又占据了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大学生一般都有较多的休闲时间,旅游成为他们拓展视野,锻炼身体的一种最佳方式,而且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好动、喜欢户外体育运动的年纪,因此,加大力度开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是体育休闲旅游营销策略之一。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要结合青年群体对文化因素的追求,在价格上要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在品牌方面要注意结合青年群体的爱好与需求开发。

三、结论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

一、与竞技体育市场相比,休闲体育市场有显著的特点

体育市场包括竞技体育市场、休闲体育市场、体育投资市场、体育生产与经营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市场等等。竞技体育是指参赛队和个人为了一定的荣誉和成绩而进行的竞技比赛体育。休闲体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体育。休闲体育市场是指为了满足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体育投资、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体育产品广告、体育发行、休闲健身活动、体育服务等开发建设的市场。与竞技体育市场相比,休闲体育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大

第一,参与的人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是具有专项技能的人,是受技术和年龄限制的,它的参与人是特定的,尤其是消费的主体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是人群的少数;而在休闲体育活动中,参与的人数众多,不受技术和年龄的限制,有老、中、青、少、男、女等,社会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是人群的多数。

第二,市场需求大。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概括地说,一是体育健身;二是体育娱乐;三是体育交往。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有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者的动机目的既有共同点也有爱好兴趣的不同,那么在休闲体育活动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体育健身、娱乐、交往中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具有个性和多样性,而且会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增多,增大,由此会推动着把体育生产和经营事业做大,把休闲体育市场做大。

第三,涉及行业多,辐射范围大。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众多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们的吃、喝、玩、乐等物质、精神生活资料的需求,这就涉及到众多的从事体育器械、设施生产和服务行业,包括重工、轻工、机械、电子、建筑、服装、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出版、文化等多个行业和经济领域,休闲体育经济辐射的范围很大。

2.前景好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这个指标指出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用于食物的消费小于40%,相对地说,用于投资和精神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费用就相应的增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据有关方面统计,参加体育活动占人们精神活动的第三位,随着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更多,休闲体育市场的需求会不断的拓展;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身经济条件的收入变化也能够支持人们进行精神文化娱乐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我国的休闲体育市场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起步发展的。按照恩格尔理论和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情况,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3.效益高

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会产生较大社会效益,而且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社会效益说,“通过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在目前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怎么样解决社会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怎么样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条件,这不仅关系到失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通过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可以为解决再就业提供途径,使一部分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从事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或从事体育商业经营,或从事体育休闲服务,或从事体育广告传媒等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从经济效益上说,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使一些企业、商家和个体经营户拓展了投资领域,从中获得商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拓宽投资领域,改变投资结构,使我们能利用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发展。

二、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

第一,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树立服务意识。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就是要拓宽体育消费领域,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消费者是上帝,作为休闲体育市场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服务者以及管理者,都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要把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者真正的当作主人,要为他们的需要着想,要为他们的吃、住、玩、乐着想,要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要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休闲体育市场是他们休闲娱乐的乐园,是体育健身的好去处。

第二,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体育经济创新体系,支持体育经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体育经济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体育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集聚,促进体育经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还要加快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结构优化升级。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建设中,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体育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四,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体育经济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体育产品的品牌。

三、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对策

1.对于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国家和政府要制定出优惠政策,要拿出有力度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扶持办法和措施,招商引资,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休闲体育市场建设。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是开发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重要力量,对他们的作用,既要肯定,又要引导。

2.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是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要用满腔热情的态度支持和扶植这个新生事物。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对于政府和管理部门说,既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又要有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在一些边缘地区建立区域间休闲体育市场也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嘉惠区域各方的利益。

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时,要防止一哄而起,一拥而上。如何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先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和步骤,逐步推行,逐步完善,使其科学发展。

3.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建设中,进行休闲体育器械、体育用品生产和经营者,必须本着对人们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要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反对假冒伪劣的休闲体育器械和用品进入休闲体育市场,对此,有关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休闲体育商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依据法律和监管条例,狠狠打击不法生产商和经营商违法行为。而且还要全面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职能,站在新起点,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加大对休闲体育活动者的消费教育和指导的力度,健全消费教育的咨询服务体系,健全消费维权社会监督体系;

4.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进行休闲体育市场运作,必须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并通过他们来宣传和传授休闲体育活动的安全及专项体育活动的技能知识,使人们能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愉快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也可以减少因盲知造成的安全伤害。:

5.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也是推进公益性文化创新,增强公益性文化发展活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公益性文化建设,会使社会公益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建设中要注意结合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客观环境和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建设,而且要体现出地方文化特点、区域文化特点、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中华民族历史公益性文化丰厚资源,让人民共享公益性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15.

何慧娴.中国体育产业正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体育报,2003-2-2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10-21.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以竞技体育为主,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而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为本科院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在已经开展休闲体育的本科院校中,学生对休闲体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休闲体育项目繁多,能够给予大学多样化的选择项目,极大的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要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通过网络交流,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3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氛围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休闲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类,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投资的增长,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消费的增加,同时还能建构一种新的理念,使人们在身体上、心理上及文化教育上培养高尚的品质,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好的间接经济效益。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2种,直接经济价值会收到直接经济效益,而影响休闲体育直接经济效益的是休闲体育用品业、旅游业及娱乐业等;间接经济价值会获得间接经济效益,而影响休闲体育间接经济效益的是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

2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

2.1辽宁省2012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从表1中可知,2012年大连的生产总值在3个产业中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营口、盘锦、锦州、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阜新。近年来,辽宁力求产业结构调整,追求品牌和品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也成为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航向标。结合打造“休闲体育城市”的产业定位,我省重点发展休闲体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

2.2辽宁省各地区2005-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从表2中可知,大连的旅游外汇在历年中收入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丹东、锦州、本溪、盘锦、营口、葫芦岛、抚顺、辽阳、铁岭、阜新、朝阳。其中,营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地带,其风景优美;大连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所以都是旅游的最佳圣地。沈阳地处辽宁省的中心城市,是辽宁省的省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环境优雅、历史遗迹等丰富,是旅游的必经之地。而鞍山、本溪等都是四面环山,有许多名胜古迹,是旅游的好去处。

2.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休闲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要受到市场的需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具不完全统计,现今辽宁省共有14个滑雪场,13个高尔夫球场,46个户外俱乐部,25个拓展俱乐部,旅行社在2012年已有1165家(2012年年鉴)。大卖场有111家(图2),从调查的数量上看,每家的户外品牌都将近20个;从定位上看,各种定位层次的品牌云集其中。在辽宁省中,沈阳户外市场更是非常繁荣,户外俱乐部几乎占到46%的比例,沈阳的各种户外活动群体有上百个,所辐射到的户外活动人群众多,每周末参与户外活动的人口有数万人之多。拓展俱乐部大多数也都开在沈阳、大连和鞍山,其他地方没有正规店拓展俱乐部。例如,2012年9月1日是兴隆大家庭周年庆典,现场客流可谓川流不息,TheNorthFace一家当日销售额就突破20万元。总之,辽宁的户外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化构建模型

3.1“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战略布局辽宁省应大力拓展休闲体育产业,积极整合休闲体育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创建休闲体育基地带动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在辽宁省建立“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所谓的“一核”是以沈阳为中心重点,周边城市为辅的休闲体育产业区,“一圈”是在大连市的自然风光,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圈。“六区”是在沈阳周边城市打造6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有鞍山、本溪、朝阳、阜新等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休闲体育赛事集聚区;沈阳、大连、鞍山及周边城市的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葫芦岛、大连、丹东、营口、锦州水上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高尔夫运动集聚区;以及沈阳、大连、辽阳、抚顺、本溪等冰雪运动集聚区。

3.2创新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在开发模式和制度安排上,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基地将考虑借鉴国外休闲体育城开发模式。同时,以大连、沈阳等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将按一级开发、投融资、运营管理3个层次进行制度安排,以整合各方休闲体育资源,吸引战略投资机构和集体、民营资本参与。在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带规划上,进行先进的理念策划、市场分析和休闲体育赛事规划等。在招商上将通过各种招商平台,引进大量的投资商和运营商,整合休闲体育产业要素,提升休闲体育产业品质。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量表构建

本量表根据黄仲凌和高俊雄(2005)[8]的《休闲动机量表》改编,原量表参考了Baldwin和Caldwell(2003)[9]青少年闲暇时间动机量表的研制,Pelletier,Vallerand和Green-Demers(1996)做的休闲动机量表构建效度的研究以及Ntoumanis(2002)[10]动机分类的研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把“休闲动机量表”改为“休闲体育动机量表”(如题项“参与某些休闲活动”改为“参与某些休闲体育活动”)形成了初始问卷,量表由18个题项5个维度构成:外在规范(WZGF)包括威胁、被迫、尊重他人;投入规范(TLGF)包括关注、欢迎;认同规范(RT-GF)包括技术、生活技能、期望;内在动机(NZDJ)包括愉悦感、自主性;无动机(WDJ)包括无助感、无胜任感。休闲体育动机的影响因素量表包含20个题项:学生用Likert五点量表回答,(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初始问卷形成后,然后选取常州纺织学院1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为了整体问卷题项的精炼性,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用下面3条标准来筛选题目[11]:(1)题目部分相关法(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即删除鉴别度较低的题项;(2)内部一致性效标法(Inter-nalconsistencycriterionmethod),亦即极端组检验法;(3)因素负荷量判断法,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经删去因子负荷小于0.4的题项和在多个因子上负荷大于0.4的题项;然后对余下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量表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经检验,休闲体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问卷KMO=0.814,Bartlett球体检验=1500.21,sig.=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萃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并进行斜交旋转(考虑到因子间的相关性),而转轴收敛于5个迭代。最终得到影响休闲体育动机问卷的因子数为5个,这5个因子累计解释59.287%的方差(表1)。由碎石图显示,第五个因素以后,坡度明显下滑(图1)。并对公因子进行命名,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影响休闲体育动机问卷中的“在体育课中我能学到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内容”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影响不大”等共4个题项,剩余题项构成了影响休闲体育动机的最终问卷,包括5个维度16个题项以及每个题项在5个因子上的负载值(表2)。量表的信度检验构成了最终问卷,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休闲体育动机”的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分别为无动机α=0.638,外在规范α=0.749,投入规范α=0.613,认同规范α=0.721,内在动机α=0.722;“休闲体育动机影响因素”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检验分别为认知态度α=0.809,制约因素α=0.634,体育氛围α=0.612,兴趣与爱好α=0.712,习惯与方法α=0.645,均符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统计要求。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最终问卷形成后,调查共取样52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南京市与常州市的5所高校的大一与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65份(男213人,占45.8%,女307人,占66.0%),有效回收率89.42%。利用SPSS17.0、AMOS17.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人”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38-05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ZHAN Hua-n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ort is still quite ambiguous nowadays,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sport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level, leisure time, activity space, goal, experience and exercise strengt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said elements are no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nstituting leisure sport.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is people’s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which is formed via bodily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leisure sport;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目前,有关休闲体育概念的观点甚多,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种、属概念不清,定义中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称谓多样、概念不清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混淆、不明确,研究结果失真,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1]。根据休闲体育研究的现有成果,休闲体育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本文主要对上述各构成要素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1 休闲体育诸要素

1.1 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休闲体育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归纳为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毋庸置疑,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拥有一定的“钱”和“闲”。

就“闲”而言,资料表明,西方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行了每周40 h工作制,新西兰甚至早在1936年、美国在1945年就实施双休日。就“钱”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3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有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 128亿美元。在1956年,法国、瑞士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对国民“闲暇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引起了各国对体育在休闲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2]。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宣告成立,欧美和亚洲等各国休闲团体加入“国际休闲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体育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真正发展。

目前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离后工业社会还十分遥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的中国体育,逐步由注重社会本位和工具价值向个体需求方向发展,体育所具有的休闲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西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之中,休闲体育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充分必要条件[3]。

1.2 休闲体育与文化层次(品位)

孔祥华、王俊奇[4]认为,从体育的角度看,休闲的体育性指休闲的体育功能和体育意义。休闲的体育性,使休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于是休闲就不单单是理解为“玩”、“游手好闲”,而是提升为一种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即休闲具有体育意义、价值与内涵。许宗祥[5]也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王俊[6]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毫无疑问,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但不一定包含特定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指某一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通常建立在一定主体的文化修养之基础上,而且是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充实和丰富的结果。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3方面构成[7]。可见,文化品位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普及到整个社会。

休闲体育是世俗文化的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休闲体育定位于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8]。文化品位与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休闲体育需要的是在活动过程获得体验感受,它与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等)参与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多散步、跳舞的人们并不具有太多文化知识,但他们同样具有休闲体育的体验。以“文化品位”为要素定义休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社会大众进行休闲体育的权利,脱离了休闲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1.3 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

很多学者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直接连为一体,没有休闲时间作为载体,何有休闲体育?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有关休闲体育的时间论述主要有:“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9]。

先要给予明确的是,休闲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休闲,并不是时间的休闲。身体活动是休闲体育的前提,而休闲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状态(马慧娣,2004)。只要不影响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任何时间的身体活动都是休闲体育,身体活动本身以及相应具有的休闲体验才是休闲体育的根本。“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10],非工作时间、余暇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而工作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等也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因为,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身体概念及身体活动方式。

身体本身就具有多元属性的特征。身体既可以包括政治身体、文化身体,也可以包括生理身体、自我身体。身体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性、文化性和自我性等等。在工作时间内,身体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但是,身体的社会性并不排除身体的自我性。社会性身体的属性要求行动主体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行为。但是,社会性身体属性之外的自我性身体属性决定行为者本身还可以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行为,体现出身体的二元性。或者可以说,身体的二元分离性。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可以在从事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侍者可以端着盘子跳起舞蹈、快递人员可以通过轮滑的方式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中,等等。人们尽管处在工作时间内,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支持自我的身体,仍然能够通过自我的身体活动体验到身体的舒张和心理的休闲。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11]。

1.4 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

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的项目内容观察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的关系,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12]。可见,无论从项目本身还是项目分类来看,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可以不受具体空间的制约,可以是在室内、室外,也可以在陆域、水域和空域。因为,休闲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和游手好闲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空间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通过临时改变规则的方式,降低运动项目本身对空间要素的限制,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如幼儿篮球、农村学校课桌乒乓球、南美街头足球等等。

1.5 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

中外对于休闲起源的显著差异是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中国人的休闲体育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休闲体育以动态为主”[13]。

中国古代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趋向“静”态下的休闲。“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休闲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喜欢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14]。

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趋向在“动”态下的休闲。休闲的英文(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15]。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16]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历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的休闲体育,对运动强度本身没有固有的要求。而且,在经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今天,运动强度和休闲体育之间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具有高强度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定向运动等)也已经成为休闲体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内在因素)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对他而言也就不是休闲活动了”[16]。

所以说,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17]。

1.6 休闲体育与经验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型活动方式,对于运动技能、运动规则有着一定的要求,它要求运动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经验,才能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方式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和运动规则的遵守,以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身体动作完成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熟练化(或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体育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特征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项目规则。在突破体育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淡化规则性,强化游戏性;淡化技术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经验,强调参与性。休闲体育不会以动作技术的娴熟与否作为判别休闲的程度,不以是否有过参与体验或经历作为休闲体验的依据。因此,休闲体育对于体育规则的淡化使得经验不再重要。

1.7 休闲体育与目的

目的是学者讨论休闲体育概念中关联性最高的要素之一,很多学者[9,16,18-19]都是从休闲体育所能达到或体现的目的角度界定休闲体育概念。所谓目的,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即人根据自己对外部现实关系的需要与可能,对当前的现实对象在观念上予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要争取的未来对象的观念模型,是一种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人们活动或行为的预想结果。一个正确可靠的目的的提出必须反映人的某种需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己任;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种必然性为根据。这就是目的前提中所包含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20]。

然而,休闲体育并没有直接的合目的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休闲体育来源于游戏,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游戏归为审美活动,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12]。希奇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21]当时间被忘记,当人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无目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休闲体育的目的。因此,卢元镇[22]认为,“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如果休闲体育与目的有关,那么如何去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击壤而歌、儿童的体育游戏等等诸多无目的性的休闲体育表现形式?《庄子》记载,远古先民“饥则思食,食饱则鼓腹而游;渴则思饮,饮足则跳跃自娱。”《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人们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也足以说明他在休闲娱乐中并不以捕到鱼和射中靶为目的。

休闲体育与目的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抹杀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人们在休闲体育的过程之中,尽管运动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运动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参与活动,客观地存在对运动者的身心的影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对运动者的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

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休闲”和“体育”的内涵给予思考。只有通过对休闲与体育内涵的考察,明确两者共性,才能理清休闲体育的真正涵义。

2.1 “休闲”与“体育”的内涵

“休”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之意,休闲即是如何愉快、安祥地度“闲”。休闲不同于消闲、闲暇、空闲,它是特指个体在完成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后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23]。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2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是人的本体论之所在,是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类通往美丽精神家园的适宜途径[24]。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23]。

体育(sports)语源出自拉丁语的deportare,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所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又将其转换成sport。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e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去”;“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现代体育最高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sports)本质特征是“一种身心娱乐活动,属于精神、心理娱乐(包括美的享受和激励)领域……本质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消闲、消遣、情绪宣泄、自我显示、观赏娱乐、美感享受、悬念刺激、精神激励以及荣誉自尊等的精神心理需求”[25]。“sport起源和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26]。

由此可见,休闲和体育的本质都具有人学的哲学内涵,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信仰,属于创造和完善人的精神活动。

2.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就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本性的体验,是对生命“生成”自由的体验,是摆脱各种贪欲和社会关系与压抑后的舒畅。它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也是对于人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追问,是一种通过体验来感知自由心态的身体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复归过程”(马克思语)。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本自由”命题本质上是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限制,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物质社会和生存压力所约束,自由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休闲需要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载体,与体育结合的休闲体育不但把休闲具体化,还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把休闲深刻化、丰富化,使休闲从生活层面上升为人之为“人”(become humam)的层面,休闲体育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体验自我的存在,休闲体育的体验追求的是对物化社会的摒弃,是对物化社会的一种自我身体和灵魂救赎。休闲体育的体验既有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压力释放,也有对繁杂社会关系的抛弃。休闲体育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层次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活动强度的限制,没有工作压力的限制,没有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没有世俗观念的纷扰,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压抑……休闲体育可以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可以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压力和各种责任,而成为自己的“人”,是对于类“人”的回归。休闲体育中的“人”已经超越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只属于自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 孔垂辉. 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39-42.

[2] 陈玉忠.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4.

[3] 于涛,杨锡明. 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13-15

[4] 孔祥华,王俊奇.“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70-72.

[5]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29.

[6] 王俊. 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7] 范一直. 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J]. 资料通讯,2004(3):28-31.

[8] 赖勇泉.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2.

[9] 周爱光. 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9,16(5):1-7.

[10] 于涛. 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6-11.

[11]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2] 凌平. 从游戏、竞技到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的时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9.

[13] 刘子众. 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 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4] 宫新清,尹军.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7-549.

[15]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16] 于可红,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7] 卢锋. 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0(5):32-34.

[18] 韩会君,饶纪乐. 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19] 席玉宝,高升.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3-54.

[20] 李喜初. 目的与手段的哲学-猫论-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0(1):11-13.

[21]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2] 卢元镇. 论消遣和娱乐[J]. 体育科学,1983,3(1):8-12.

[23] 马惠娣.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9-107.

[24] 于光远,马惠娣. 休闲与文化――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二[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1-6.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休闲;休闲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01-07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of the essence of sports leisure

――Als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orts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s

ZHOU Ai-gu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problems currently existing in the study of sports and leisure in China, probed into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ecified such 5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s goodness, spontaneity, activeness, joyfulness and timeliness, advocated to use Marx’s “free time” as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for leisure time, and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sports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s” respectively, pointed out two difficult issues confronted in the study of leisure sport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

Key words: leisure;sports;sports leisure;leisure sports

近年来,体育休闲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加深了对体育休闲的认识。然而,由于对体育休闲的本质这一根本性问题缺乏深入分析,造成了“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两概念混淆的局面,影响了体育休闲理论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体育休闲”、“快乐体育”、“体育休闲娱乐”等多种近似概念林立的情况下,如果不明确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对象的领域,就容易导致研究内容相互重复、研究对象模糊不清、研究领域相互制肘的状态,不利于体育休闲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本文试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对体育休闲的本质及与休闲体育关系的探析,弄清两概念的内涵、联系与区别。

1关于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的争论

韩会君、饶纪乐[1]认为:“区别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关键是我们以什么角度去理解休闲和体育的关系,也就是论休闲中的体育,还是谈体育中的休闲。”他们认为,休闲和体育的关系,应当是休闲中的体育,而不是体育中的休闲。“休闲是属概念无异,种差体现的是体育,所以……应该称之为‘休闲体育’,通俗理解,就是人类用来休闲的体育”。

马惠娣[2]认为:“以休闲的方式(或休闲的心态)参与体育,谓之‘休闲体育’;以体育的方式参与休闲(或享受休闲),谓之‘体育休闲’。”她认为两者都是把体育和休闲联系在一起,都是通过体育达到休闲的目的,两者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在一定意义上有同义反复之嫌”。

曹春宇[3]对马惠娣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首先,他认为‘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不是两个词的简单叠加,而是偏正结构,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两概念不是同义反复。其次,他认为体育休闲是“通过身体性活动方式而获得的休闲,体育休闲必须有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性。……休闲体育是指休闲化了的体育,强调的是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而参与者本人不一定具有身体活动性。”因此,“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两者尽管都含有通过体育达到休闲的目的,或者以休闲的心态参与体育的目的。但是,无论从语义还是逻辑的角度分析,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之间并非‘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胡小明[4]指出了使用“休闲体育”概念的弊端,主张用“体育休闲娱乐”概念替代“休闲体育”等概念。他认为,“‘休闲体育’的提法很容易与‘竞技体育’的提法相对立,以致产生这是不同体育形式分类的错觉,而忽略了体育活动整体上休闲娱乐化的实现。”因此,他主张把休闲体育、体育休闲、休闲活动、闲暇体育、快乐体育、流行体育、时尚体育等统统称为“体育休闲娱乐”。

以上的争论反映出目前我国在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两概念混淆不清的现状。“休闲”是存在于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两概念深层的理论依据,也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明确两概念的本质内涵,厘清两概念的关系,有必要重新回到其理论原点――何为休闲?

2休闲概念的再认识

2.1休闲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胡伟希[5]认为,从词源上看,“休” 指“人倚木而休”,其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闲”,其基本意思是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人应当过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是符合道德的生活。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是一种人生境界。胡伟希还从超越性、主体性、日常性、体验性4个方面分析了休闲的本质特征。

马惠娣[6]认为:“‘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善美、福禄’的意思,强调人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敬畏自然的一种态度。‘闲’,通常引申为道德、法度,也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因而,对‘闲’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余暇、消遣的时间概念上。而且,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时间概念,此‘闲’是一种心态、心境。”她主张“休闲是对意义和快乐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人文现象,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是发展文明社会最有效的途径。”

于光远[7]自封“大玩学家”,他所说的“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更不是带有贬义的玩,而指的只是与不得不从事的、繁重的、伤脑筋的工作相对而言的、轻松的、会给人带来欢乐的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工作和正规的学习之外的时间内进行的。他主张,玩是人生的第一需要,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得艺术。所有这些构成了“玩学”这样一门学问。关于“要玩得有文化”,他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有文化的’,就是说他在行动中接受了人类优秀创造物,因而他的行为,有助于文明发展;如果是没有文化的,那就是说他的行为是向后倒退的,甚至可以说是落后、愚昧或带有野蛮色彩的。”于光远把这种工作和学习之外的时间叫做“业余时间”,在业余时间中轻松、愉快、有文化的“玩”也就具有了休闲的意义。关于休闲的价值,于光远、马惠娣[8]认为:“休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并直接或间接地推进社会进步。休闲活动虽然不从事直接的生产,但她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或者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休闲理念与价值观是规范社会生活与个人行为的基础。休闲的核心是如何‘休’闲。积极、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教养,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减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杰弗瑞•戈比[9]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他还认为,“休闲是指人们以自身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自愿地去做事情。”[10]托马斯•古德尔[11]在对戈比的休闲定义进行深入解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休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内在驱动力”。他认为,戈比把“休闲限制在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进一步说,是限制在那些不是靠外在的动机,而是靠内在‘驱力’激发出来的兴趣所选择的事情上……当我们出于内在的兴趣去行动的时候,我们感到欢悦,获得了直觉上的价值感,并开始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

2.2休闲的本质与本质属性

一般地说,某事物的本质是指决定这一事物是什么的东西,即某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该事物就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而本质属性则是指该事物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亚里士多德[12]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事物的说明方式中所包含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表现那一事物是什么(本质)的东西叫做属概念,而那一事物的诸属性质叫做种差。”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本质”与“本质属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逻辑学的视角来看,全面把握休闲概念的本质特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确定休闲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其二,是找出休闲概念的种差。从上述关于休闲的诸学说中可以看出,主张休闲是一种心境、一种内心体验的观点具有共性。正如于光远[13]所说的那样,“是否属于休闲,是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当把“体验”作为休闲的属概念。休闲的主体是人,体验是人的体验,这样实际上也就把休闲的属概念定位在了“人”而不是“物”,也不是某种活动,因为即使在同一活动中,人们的体验也会千差万别。

然而,作为休闲的体验有别于其他体验,如战争体验、政治体验、经商体验、宗教体验、伤病体验等等。之所以与这些体验不同,是由于在诸体验中休闲体验与其他体验之间存有差异,这就是休闲概念的“种差”。种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休闲的种差同样反映休闲概念的本质属性。从上述的诸学说中可以归纳出休闲概念的5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

第一,善性。“善”是与“恶”意义相反的概念,具有美好、善良、积极、进步的含义。无论是从“休闲”这一词的语言学含义来看,还是从休闲的价值来看,休闲始终是一个具有正价值的概念,不是中性的,更不是负价值的概念。也就是说,那种追求低级趣味,“闲生是非”、“丧志”的现象不能与休闲相提并论,休闲一定要对个人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休闲。

第二,自发性。休闲不是由于某种外部压力,不是受某种道德力量的驱使,也不是尽某种义务,完全是源于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而自发形成的行为。这种自发性在行为过程中表现为主体性而贯穿始终。也就是说,一旦由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休闲行为后,在行为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外部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地驾驭外部环境,实现人的休闲价值追求。同时,这种休闲行为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或达到行为本身以外的某种目的。正像于光远[13]所说:“同样是读书,作为休闲的读书,同为了研究某一个课题,写一本书为目的的读书不一样,它带有随随便便,兴致所至的性质。”因此,休闲是一种自发的、没有任何功利追求的内心体验。

第三,愉悦性。愉悦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内心的审美体验。即使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条件下,只要是休闲,就一定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慰藉。换句话说,凡是没有给人带来愉悦体验的活动,即使这种活动本身具有娱乐性特点,也不能称之为休闲。因为,愉悦的体验不是来源于外部而是基于人的内心。

第四,活动性。休闲虽然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离不开当下的活动。也就是说,这种体验不是凭空而来的体验,更不是虚无飘渺的幻觉。休闲的“价值目标具有超越性,而其人生理想的实现,却处处体现或表现为当下性”[5]。休闲的活动可以是欣赏音乐、阅读、看电视等精神活动;也可以是旅游、逛商店、运动等身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愉悦,享受休闲。

第五,时间性。时间是构成休闲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学界已达成共识。然而,如何界定休闲时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存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2.3休闲时间的界定

关于休闲时间主要有4种说法,即“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于光远[13]主张“休闲应该在业余时间内进行,在业内时间闲谈说笑,是不遵守劳动纪律或者整个单位工作秩序不良的表现,不属于我们说的休闲的范围。”他在这里所说的业余时间实际上就是“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杰弗瑞•戈比[9]反对从自由时间,而主张从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来把握休闲。他认为:“‘自由时间’常被等于‘休闲’本身,或者作为休闲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可是不论上述哪种理解,都有无法自圆其说之处。”马惠娣[14]认为:“闲暇时间是休闲存在的一种‘物质载体’,从一般意义上说,有了闲暇时间,才有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条件。”闲暇时间是“相对于工作(或劳动),又不同于生活时间,特指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通常包括:①工作之外的时间、②星期日及假日、③各种假期、④退休后的时间等。”笔者认为,应当把马克思的“自由时间”学说作为界定休闲时间的理论依据。

“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要通过消灭剥削,使“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15]这种“‘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阔广阔天地。”[16]同时,由于自由时间“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16]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包括休闲在内的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生产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劳动,或者说是体力劳动,并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科学、宗教等作为上层建筑的脑力劳动,这些均属于“非生产劳动”。这一点可以在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论述中反映出来。“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比消费香槟酒高尚,虽然香槟酒的生产是‘生产劳动’,而音乐的生产是非生产劳动。”[17]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休闲的意义在于,马克思当时所讲的“生产劳动”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工作”,因为现代社会的“工作”中已经部分地涵盖了马克思所说的“非生产劳动”,如音乐创作、著书立说、科学研究、艺术鉴赏等已进入现代社会的工作领域。同时,这一理论还明确揭示了“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的不同。上述的闲暇定义明显地反映出“闲暇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差异。首先,自由时间概念的外延大于闲暇时间概念的外延。在自由时间中不仅包含了人们休息、娱乐、生理需求等活动,还包含了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非生产劳动”活动,而在闲暇时间中不包含作为“工作”的“非生产劳动”内容。其次,由于自由时间中含有“非生产劳动”的工作内容,需要在自由时间中履行社会职责,而闲暇时间被认为是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之后的时间,不需要再履行各种社会职责。当然,即使是在闲暇时间中能否不履行社会职责仍有讨论的空间。我们认为,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公共秩序、环境保护,交通规则等方面的社会职责在任何时间都有履行的义务。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不用说文学创作、软件开发、科学研究等个体性较强的工作,就连群体性较强的企业,也有不少实行了目标管理,加大了劳动者个人支配时间的自由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再一次浮现在面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8]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在劳动中得到满足,工作和休闲将会处于同一过程之中。当然,现代社会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仅从时间上划分“工作与非工作”、“业内与业外”的状况将会逐渐淡化,工作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过分强调“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只能把休闲定位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休闲”,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休闲”。因此,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来界定休闲时间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又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

2.4休闲的定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休闲概念的把握上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休闲概念的外延泛化,另一种是休闲概念的外延狭窄化。戈比的休闲概念否定“自由时间”,强调获得“自由的程度”。这种否定了休闲的时间特征,只强调内心体验,本能感受和信仰,客观上形成了休闲概念外延的泛化,难以把握休闲的本质。与其相反,仅把休闲规定在与“工作”相对的“闲暇时间”之内,又造成了外延狭窄,不能涵盖现实存在的各种休闲现象。以马克思的“自由时间”作为界定休闲时间的理论依据,对休闲概念定义如下:“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通过具有善性、自发性的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愉悦体验。这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精神享受、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19]

3体育休闲、休闲体育的含义及关系

3.1体育休闲的内涵

根据上述的休闲定义,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体育休闲概念的内涵。由于休闲与体育休闲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即休闲是体育休闲的“属概念”,而体育休闲是休闲的“种概念”,那么,只要明确了体育休闲的“种差”,体育休闲的概念就可以成立。我们知道休闲概念的外延很广,看书可以成为休闲,购物可以成为休闲,散步可以成为休闲,看电视可以成为休闲,旅游也可以成为休闲等等。与其他休闲活动不同,体育休闲的“种差”只能是“体育活动”,这是体育休闲区别于其他休闲的本质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也就失去了体育休闲存在的必要。因此,我们可以将体育休闲定义为:体育休闲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进行的休闲。

3.2休闲体育的内涵

1)休闲体育的几种观点。于可红、梁若雯[20]从休闲概念入手对休闲体育进行了探讨。她们认为:“休闲是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活动为背景而产生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达到自我愉悦的一种积极的体验。”“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卢锋[21]从心理体验的视角把握休闲体育,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体验,在不同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的时间内,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目的可能会发生改变。”他借鉴约翰•凯利休闲理论对休闲体育定义如下:“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它是体育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态,是社会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韩会君、饶纪乐[1]认为从闲暇时间和心态来把握休闲体育的本质是不妥的。“如果我们仅从闲暇时间上去界定休闲体育恐怕难以有说服力。……如果从心态这一要素去理解休闲体育的话,也没有必要休闲体育这一名词的出现”。他们主张应当以休闲作为休闲体育的属概念,立足于社会主体的体育活动特征,考虑休闲应该具备的要素来把握休闲体育的本质。“所谓休闲体育是指人类摆脱劳动奴役,为了身心的解放,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相对自由状态下对体育的参与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梁利民[22]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了定义。“休闲体育(广义的概念)是指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狭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是生活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述观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休闲体育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综观这些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休闲”作为属概念定义“休闲体育”;另一种是以“体育活动”作为属概念定义“休闲体育”,这从客观上反映出在“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认识上的理论缺陷以及两概念相互混淆的状况。

2)休闲体育的定义。我国的休闲体育概念很大程度上受日本的影响,而日本的休闲体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大背景: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已超过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与当时国民的休闲状态极不相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减轻国民的工作压力,给国民带来幸福感,反而由于劳动强度大,出现了“过劳死”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开始关注劳动者的状况,学者们纷纷批判日本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提倡国民的余暇生活。日本政府为了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扩大内需,满足国民的余暇需求,制定了从“以企业为中心”向“福祉国家”转变的政策,休闲和体育被列入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另一个是日本体育发展的大背景。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了东京奥运会,激发了国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加剧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体育资源上的矛盾。以“谷事件”为导火索,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体育理论界开始反思东京奥运会,成功抵制了申办名古屋奥运会,展开批判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异化现象等,从而使日本体育实现了从“以国家为中心”向“以国民为中心”;从“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向“以大众体育为重点”的两个重大战略转变。

上述两个大背景催生和繁荣了日本的休闲体育,日本休闲振兴协会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不管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只要把它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欢欣鼓舞、身心快乐、心情开朗、消除疲劳等休闲的目的时,都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23]这一概念得到了我国多数学者的认同。从上述休闲体育的概念来看,“体育”是休闲体育的属概念,而“达到休闲的目的”是其种差。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体育”反映休闲体育概念的本质,“达到休闲的目的”反映其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休闲体育是以达到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3)休闲体育研究中的难点。将休闲体育概念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概念,以及休闲体育研究中的偏差联系起来看,面临以下两个难点:

第一,休闲体育如何区别于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我国对社会体育概念和群众体育概念的定义是:“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24]“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中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24]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仅在于社会体育作为狭义的群众体育概念不包括学生和武装力量人员。细观上述概念,很明显,不仅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具有相同的“属概念”,均为“体育活动”,而且在“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的“种差”上也极为相似。休闲是人的休闲,休闲体育的主体也必然是人。那么,休闲体育如何区别于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并确立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是面临的难点之一。

第二,研究中的偏差。有些学者把休闲体育理解为“休闲的体育”,进而引申为“休闲的体育运动项目”,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休闲体育的运动项目分类以及运动项目的休闲特点上。例如,有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划分为指导性体育、非正式体育、俱乐部体育;有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划分为竞技运动项目和非竞技运动项目、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室内运动和室外运动等等。问题是,这些分类是休闲体育特有的分类,还是适用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一般性分类?如果是一般性分类,这种分类的意义何在?难道还有不能作为休闲手段的运动项目吗?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认为,无论是现代体育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可以作为休闲的手段。因为体育文化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最终决定是否是休闲的不是运动项目,而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这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美国人、日本人在棒球运动中可以体验到休闲,中国人就不一定喜欢棒球。同样,中国人喜爱的乒乓球在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群众基础。因此,从体育项目分类或从体育项目的特性上来研究休闲体育不可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胡小明[24]指出:“有相当多的研究者的目光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热衷于对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最普遍的误区是把各种运动项目凭感觉分为‘休闲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运动项目群,制造‘休闲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对立,人为产生了理论上的混乱。”并强调将“休闲体育”等概念称之为“体育休闲娱乐”。

我们认为,研究领域的名称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但休闲体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需要克服以上两个难点。

3.3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联系。虽然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毫无关系的,而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目的和手段上。首先,从目的上来看,无论是休闲体育还是体育休闲其目的都是使参与者得到休闲,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其次,从手段上来看,两者都是通过体育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使参与者得到休闲。

2)两者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概念的外延不同。体育休闲的属概念是“休闲”,体育休闲只是诸休闲中的一种,或者说是构成休闲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凡是具有体育性质的休闲活动都可以作为体育休闲的外延对象。休闲体育的属概念是“体育”,同样,休闲体育是构成体育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凡是具有休闲性质的体育都可以作为休闲体育的外延对象。很明显,两概念的外延不同,一个是超出了体育范畴,进入休闲范畴的体育休闲,一个是限于体育范畴内的休闲体育。第二,两概念强调的重心不同。虽然两概念的目的都定位在休闲,但是从构成两概念语词的逻辑关系上来看,体育休闲的重点在基底词“休闲”,更强调休闲活动中人的内心体验。休闲体育的重点在基底词“体育”,更强调外部的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因此,致使不少学者着眼于运动项目的分类或运动项目的性质等的研究。第三,构成两个研究领域的母学科不同。体育休闲的母学科应该是“休闲学”,而休闲体育的母学科应该是“体育学”。由于构成两个研究领域的母学科不同,就必然会造成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的不同。在体育领域中不乏其例,例如,“艺术体操”与“体操艺术”、“竞技体育”与“体育竞技”、“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等等,虽然概念近似,但含义不同,因此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也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韩会君,饶纪乐. 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2] 马惠娣. 休闲、休闲体育、后北京奥运会[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1-3.

[3] 曹春宇. 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关系之辩[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57-60.

[4] 胡小明. 体育休闲论[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胡伟希.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J]. 新华文摘,2004(6):24-25.

[6] 马惠娣. 编者的话.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 于光远. 论“玩”[J]. 消费经济,1997(6):4-10.

[8] 于光远,马惠娣. 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9):86-91.

[9]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 杰弗瑞•戈比.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 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上)[M]. 出隆,译. 东京:岩波书店,1962.

[13] 于光远.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41-44.

[14] 马惠娣. 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 周爱光. 儒家休闲哲学与体育休闲观[J]. 体育科学,2008,28(11):72-77.

[20] 于可红,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21] 卢锋. 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5):32-34.

[22] 梁利民. 当前体育休闲若干问题论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35-38.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回顾,瞻望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6]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心理学、体育学、人类学三方面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做出阐述,并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的背景、问题及方向进行分析,即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开始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向转变,以期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发展意义

一、休闲体育的定义

由于休闲体育在我国的研究不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心理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以娱乐身心,减轻精神压力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形式。卢元镇在《论消遣与娱乐》中提出休闲体育的雏形,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⒓痈髦痔逵娱乐活动,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和享受。

(二)体育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以体育的形式来休闲,并达到身心健康的身体活动形式。卢锋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一文中,分析了现代人对体育运动需要原因,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平衡、调节和改造作用。强调休闲体育能使人们的压抑得到渲泄,还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引导人们从生活中把体育作为首要的休闲方式来选择。

(三)人类学的角度,认为休闲体育是现代人健全自我身心的一种手段。胡小明在《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一文,认为在休闲时代,体育应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要“玩出”健康来,积极的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他认为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创新性等特点。

二、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休闲体育成为人们减轻工作压力、调节心理情绪的有效手段。科技发展使人们的体力劳动减少,但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却增加,这使人们在休闲时间主动地寻找能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方式。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进而产生心理疾病。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恰迎合了人们调节精神、放松心情的需要,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脑力劳动比例增加,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理上的内在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患上“现代文明病”。据报道我国人口体重超标率近10年剧增,城市成年人体重超标的比例约35%。可见,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人们生理上的一种内在需求。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从800上升至2000美元时,将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休闲娱乐也获得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己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我国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休闲体育成了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老年人也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人群。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休闲体育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研究表明: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可也会提高,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

三、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由于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较晚,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休闲体育在我国开展非常不利。我们应加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

(二)各级政府对休闲体育的扶持力度仍不够,尚未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政府应扩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增加对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设施的完善。

(三)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缺乏科学化管理。政府应加强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完善相关服务及管理措施,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四、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方向

(一)参与休闲体育观念的转变。起初,人们参加休闲体育的目的为了减轻工作压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则更加注重强调精神满足。价值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休闲体育将会更多地围绕自我价值实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这一目的来展开。

(二)参与休闲体育方式的变化。随着国际间交流增多,休闲体育也在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的参与到那些富有挑战性且充满刺激的活动中。因此,户外拓展运动、漂流、蹦极等休闲运动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新的休闲体育方式。

(三)从消极的余暇休闲向积极的休闲体育转变。我国余暇休闲有些内容是消极的,比如长时间打麻将。进入新世纪来,随着人们对消极休闲活动危害性的认识,倡导健康休闲娱乐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125.

[2] 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J].体育科学.1983(3):8-14.

[3]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高校休闲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05-02

“休闲教育”提倡闲暇生活的有益性、参与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理念,与高等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1]。高校休闲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培养正确的休闲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并传授休闲知识,提高休闲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高品质的生活,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完善高校教育体系的教育。然而,当前的高校休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的盲点。由于学生对休闲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理解休闲的真正本质含义,休闲的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处于盲目、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在休闲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如:缺乏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意识,“俗闲”、“恶闲”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即使有休闲,对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也只是通过上网、睡觉消磨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感到闲暇生活空虚无聊,不满意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但又渴望提高自己的休闲生活层次水平。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及人们对休闲的轻视和偏见,使休闲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尽快开展现代意义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科学的休闲教育,让大学生在休闲中获得主动、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全新课题。

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理论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研究休闲或休闲生活等问题,但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隐喻了休闲观点,同时在他“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理论成果中也隐喻着精深的休闲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著作中对“自由时间”的分析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阐述与当今社会所指的休闲理论有相通之处。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就要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开始。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观的第一要义,即自由时间里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任意支配非必要劳动的余暇时间。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最高价值就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这种价值现实性的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可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休闲及休闲生活等概念,但是他确实确立了彰显人本理性、凸显人的价值的休闲观。并且,他科学阐明了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指明了休闲价值目标及实现途径。马克思休闲思想理论核心内涵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其内涵有两个支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存在于且只能存在于劳动和休闲之间,都是劳动和休闲合理配置的产物;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以自己享受休闲生活的尺度决定自己劳动的内容和数量的人,亦即能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2]。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3],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可以看出自由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核心价值,而自由时间就是休闲时间,是休闲存在的一种“物质载体”,即在一般意义上有了自由,才有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条件,有了自由时间这个条件,每个人就能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也就有了保证。

二、马克思“休闲理论”对高校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思想的兴起,均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休闲教育思想的兴起也不例外。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网络、电视中的视频和娱乐节目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学生的休闲也形成了不恰当定位,网络游戏和聊天成为主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休闲问题,如休闲生活缺少文化底蕴,缺少生机与活力等。让这些高校休闲异化现象回归马克思休闲思想,我们可以在高校休闲教育方面得到启示,完善高校的休闲教育理论知识,实现社会“自由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马克思休闲理论奠定高校休闲教育基础。虽然在马克思的任何著作中,从未明确提到过休闲或休闲理论,但中外任一休闲教育研究者无不一一追溯到马克思自由时间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之中。马克思指出:“所有自由时间都是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休闲教育则是引导社会个体利用自由时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保证。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由人”拥有自由时间,劳动才会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自由之中,人的创作性和潜能才得以发挥和展现。高校休闲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休闲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高校休闲教育的理论基础,为高校休闲教育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础,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2.高校休闲教育改善过时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职能被降低为主要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志趣、身体等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的培养。通过开展高校休闲教育,推进高校休闲教育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启发、激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关注更广泛的需要和兴趣,让大学生知道科学、合理的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生活。另外,高校休闲教育“全面人才”的培养能改善过时的应试教育体系,加快生态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3.高校休闲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在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均与传统社会有显著的不同,很多大学生因难以适应多样的社会关系而产生不安之感,甚至由于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紧张、单调和被动,毁灭了大学生本身该有的创造性。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开展休闲教育,开设休闲指导,为大学生休闲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和专职教育人员等,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视域下高校休闲教育实践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闲暇。低质量的休闲活动影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休闲,才能享受自由而个性的人生呢・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IeanMundy)认为:“休闲教育的目的是:①对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发展;②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发展;③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发展;④对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的发展。”[4]他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发展。综上所述,结合当前情况,高校休闲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帮助树立科学休闲观。首先,通过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梯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是首要任务。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5]我们不仅需要崇高的美德学习工作,同样也需要崇高的美德休闲。休闲的本质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5]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休闲观,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

2.提高学生的休闲技能。休闲技能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休闲层次、休闲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休闲技能,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丰富自己的休闲生活,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提高休闲技能要求人们充分利用兴趣爱好,享受休闲的美好时光。高校需完善休闲教育机构和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如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书法画展、文艺活动、各种社团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等,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自由时间里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实现自我,更加主动追求高质量生活。它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自由时间中,人的主体性充分显现,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思想。同样,在生态性高校的建设过程当中,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层面建设。这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自由时间在学校期间学到真正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休闲是一个人在一个几乎无限的序列中做出选择的。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重要的展示自己价值的发展舞台。将马克思休闲理论知识贯彻于高校休闲教育体系中,在这样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下,教育者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人”,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人才可能拥有生命的原本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术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标准汇编第一分册[M].第1版.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3.

[4]曼蒂,奥杜姆.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67(1).

休闲体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 休闲体育是伴随竞技体育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休闲体育与消费文化、文化传播、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 休闲体育 大众文化 关系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型活动方式日益展现在人们眼前,关于休闲体育研究的视角也不断出现,如休闲体育的美学特征的研究、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研究、大众消费下的休闲体育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与现代休闲体育研究、社会阶层中的休闲体育研究及其大众传媒与休闲体育研究等等,但很少有从大众文化的视野中研究休闲体育关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生活中的诸多领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使体育休闲研究的具体问题凸显出极强文化与社会语境,因此,体育休闲研究必须结合深入与文化、社会、美学等层面,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因此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对休闲体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为后奥运时代如何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并对当下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二、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过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而休闲学产生于美国,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由空闲时间所决定的。而体育休闲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成为众多西方国家社会成员一种普遍需求与权利,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展休闲体育研究,培养组织实施休闲体育的人才,体育科学协会的年会也专门设立休闲体育专题。在休闲体育当中强调的重点是“成为人”“体验人”的一种自由游乐的“和合”精神状态。

三、休闲体育与大众文化关系

体育本身就是人类调解自我,创造的文化形式,其中在人类进化的历史当中,不断地演变,而且这种形式越来越丰富,表达人的追求、价值观越来越多。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国度,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就提出了休闲文化的产物,像射、御都含有体育的成分在其中,表明了体育和礼、乐、书、术是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人类活动。因此它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2008年奥运会,很多传统的、现代的,历史的和未来的都交织在一起,通过奥运会平台展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比如说太极拳、武术等等,都是人们热爱生活的表达,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播。

(一)休闲体育与消费文化的研究。

休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选择参加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休闲体育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需求。休闲体育中它的项目极为丰富,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通过直接的经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消费能使人们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过程中,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表现自身能力、施展个人才能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愉悦。

(二)休闲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

休闲体育的文化传播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高校的体育文化传播、休闲体育的民族文化传播、后奥运时代的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休闲体育的文化传播模式等。我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还为中国的体育思想打下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文化的特征,通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动机、目的、形式、行为和价值取向等表现出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现在的休闲体育主要以表演性、娱乐性、保健性为基本模式,以尚礼、宽厚、平和、贵中为价值取向,重视体育的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三)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

休闲体育的兴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表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和谐的本质是从心开始的一种“和合”精神,休闲体育的本质也正是游乐状态中的身心“和合”。因此,现代物质财富、闲暇、技术和异化是休闲体育“热”的推力,也是和谐的重要表征。休闲体育功能的异化补偿论、生命体验论、社会资源论及个人发展论是休闲体育“热”的拉力,也是推进和谐的力量。休闲体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闲暇增多的原因,更是现代社会异化与其同步增长的结果,是人们对异化的自觉抵抗而挖掘出的一种新的和谐社会力量,是人们对社会焦虑、社会风险、价值冲突的一种自觉选择。

基金项目:1.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学研究项目

2.湖南涉外经济技术学院201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 张立敏,张力为.运动领域中的印象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