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597-03

本文试以杭州市为例,重点对体育休闲旅游的资源(Resource A nalysis)、市场(Market Analysis)、产品(Product Analysis)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进 而就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设想,为其它相似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 供一定的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杭州市城市常住居民与杭州城市 周边地区旅游相关部门管理人员。

1.2研究方法和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取了对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相关部门访谈和对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 收集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调查 于2004年7~8月间在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萧山区等主要城区 居民小区发放问卷1 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有效率为78%。调查统计中,本研究以100 份 问卷为统计量距,当累计到800份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和反映调查意图的相对数量特征变 化趋于缓和。因此,本次调查样本总量达到能够反映调查区域的问卷表现量。本次调查样本 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1) 性别构成。男性468%,女性532%。2) 年龄构成。18岁以下7 7%,18~25岁223%,26~35岁232%,36~45岁212%,46~55岁170%,55岁以上86% 。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95%,大学专科315%,中专及高中337%,初中及以下15 2%。 4) 家庭月收入。30 000元以上68%,20 000~30 000元79%,10 000~20 000元143% ,5 000~10 000元193%,5 000元以下517%。

2分析与讨论

2.1体育休闲旅游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体育休闲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既具有旅游的普遍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同时旅游 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又具有特殊的规律。通过对杭州市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体育 休闲旅游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育休闲旅游以短途游和近距离游为主。进 行过体育休闲旅游的被试者中,体育休闲旅游花费时间为2 d的比例最高,达35.2%;2 d以上者的比例逐渐降低。选择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大约为1 h车程的占24 .7%;2 h路程的为38.6%;3 h路程的占19.5%;更远的占17.2%。从中可以看出1~2 h 路程之间,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提高;在2 h以上路程,随 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降低。从上可以看出远距离的体育休闲旅游 由于存在着距离障碍,体育休闲旅游者出游的频率降低。居民在城市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 的出游率远远高于较远距离的目的地。二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以大众产品为主。调查结果 表 明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希望提供的产品是花费相对低又比较熟悉的大众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对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情况见表1,其中有57%的居民希望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 为大众产品,其次为专业产品占到28%。这与城市居民目前的家庭收入、体育能力和生活现 状相符。进行过体育休闲旅游被试者参与的运动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游泳(49.6%)、表1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选择大众产品专业产品高档产品竞技产品合计频数5312619347932百分比/%57.028.010.05.0100.0

划船(47.1%)、漂流(43.7%)、钓鱼(35.2%)等。三是体育休闲旅游以中青年为主。年龄通常 是影响个人休闲参与及休闲形态的最重要因素。调查也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城市居 民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年龄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 18~45岁年龄段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普遍的高,但年龄对体育休闲旅游参与率 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表2可以看出,男性在18~25岁和36~45岁年龄段体育休闲旅游 的 参与率较高,分别达58%和52%。45岁以上又呈下降趋势;女性在26~35岁年龄段的参与率最 高,达52%。35~55岁之间又呈下降趋势,但55岁以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调查分析中(表2) 也证明,在不同年龄段男女间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又表现出差异,其中在25~35岁(性别比 为1.30)和55岁以上年龄段(性别比为1.87)的女性出游率明显高于男性。25~35岁年龄段的 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大都缺乏时间和考虑经济因素而很少选择出游。 55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大都已退休赋闲暇在家,身体状况往往好于男性,所以这两个年龄段 的女性比男性又表现出较高的出游率。

2.2体育休闲旅游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在旅游学界就有多种,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属性是它的理论核心。[10]体育旅游资源是吸引体育旅游者参与的客体,是体育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体育 旅游得 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是指能适宜于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山脉、湖泊、森林 、沙地、雪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区别在于体育休闲旅 游资源是体育活动的载体。由于追求自然与健康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的原动力,根据资源的 理论核心和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动力,体育休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由自然资源和适宜于自然资 源的休闲体育活动共同组成。旅游产品多以资源为基础开发而来,但一种资源如果不能或仅 提供较少的体验机会,那么这种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自然资源和休闲体 育活动都可以使参与者产生体验,而二者的结合会使旅游者产生非凡的体验,同时满足了参 与者对自然和健康的追求。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专业化的加剧,使得人们的 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更迫切。 根据市场特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以环城市地区自然资源为基础进行适宜性开发。体育休 闲与旅游都是建立在闲暇时间基础上的行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获得一种愉悦的 心理体验。由于参与喜欢的体育休闲活动能使居民获得某种非凡体验,所以居民进行体育休 闲旅游的主要动机就是在参与体育活动和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非凡体验。以参与体育活动 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除了旅游的普遍功能外主要还有以下的功能和作用:1)有规律 的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它能减少消极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和增强积极反映 (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等)。2)体育活动能提高居民承受生活压力影响的 能力,即提高压力免疫能力。体育休闲活动可改善人的情绪并增强人的免疫能力。3)体 育活动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较佳的体验状态。

2.3体育休闲旅游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 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概念,是吸引物、交通、住宿、服务等的组合。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与其 它旅游产品的不同主要是吸引物的不同,即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以及与其适宜的 休闲体育活动为吸引物。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样是一个复合产品。这决定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的开发和创新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体育与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通 力合作。城市周边地区旅游目的地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须首先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在市 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相适宜的产品理念,这是规划和开发的基础。进行体育休闲旅游产 品开发,首先要对环城市周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定位开发产品并 确定其产品开发层次。其次,重点解决开发资源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P-R关系)间的关系 ,即目的地旅游资源与适宜性体育休闲产品开发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配之以相适宜 的休闲体育项目,这种资源-产品共生型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 资金投入、开发强度相应较小。第三,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必须在确定市场目标的基 础上分层次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体育休闲旅游的意愿性主要以兴趣爱好选择,但由 于经济、年龄等因素,居民对不同体育休闲项目的需求差异较大。所以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 开发应根据市场和资源特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进行开发。

3基于RMP分析的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设想

3.1以资源特色为依托,开发适宜性产品 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应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的体验角度来理解和 开发。这就是说,只有能够向旅游者提供某种非凡体验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合格产品。 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有品级旅游资源的支撑,资源品级越高,资源依托型体育休 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就越容易成功,越能为体育休闲旅游者提供非凡的体验。一流的旅游资源 ,是一流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物质基础。资源品级的高低是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成功与否 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对杭州市旅游资源的普查 得出:杭州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多,类型丰,品质优,分布广,各类都有特色。杭州缺失的 资源有冰雪地、沙丘地等。综合上述,杭州市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是以山水著称,开发体 育休闲旅游项目要突出山和水的资源。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近程产品 由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自身的特性,旅游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从对杭州市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的调查和分析中得出:旅游者的中青年化和旅游方 式的短途游选择是体育休闲旅游的重要特征。所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对中青 年市场,在环城游憩带区域进行。根据空间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主要应开发社区体育休闲 产品、市域体育休闲产品和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其中社区体育休闲产品、市域体育 休闲产品开发应重点针对本市居民体育休闲的需求,对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 对本市居民和区域周边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行开发。杭州市周边区域如千岛湖、临安等都提出 打造运动休闲胜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口号,开发了野外拓展、水上休闲体育公园、漂流、 野外生存、森林探险、登山、攀岩、徒步行走、快艇、热气球、划船、钓鱼等体育休闲旅游 产品。

3.3制定专项区域规划,加强重点产品或项目建设 通过对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杭州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存在低层次、产品雷同以及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或对于某些开发产品过于乐观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将不断膨胀。对此问 题,杭州市目前还没有进行专门的体育休闲旅游专项规划,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市场地位还 没有明确。体育休闲旅游具有旅游和休闲体育的双重特性,所以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必须联 合旅游和体育等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规划。同时在重点满足本地和区域城市居民运动休闲需求 的基础上,用大旅游的观念(包括从社区、本地、区域、国内、国际等渐变的体育休闲游憩 活动谱)对体育休闲旅游进行全面的规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产品开发的低层次和产品雷 同等造成的各旅游地的恶性竞争,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的资源特色,建设一些 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或综合旅游目的地。通过体育休闲旅游重点产品和目的地的建设,来带 动整个城市周边地区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综合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既要考虑满足本地居民 休闲需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时又要考虑能吸引区域、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观光型旅游 产品,将二者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4提升社区参与度和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社区在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一个城市发展体育休闲旅 游,倡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城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杭州市以2006世 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举办和筹备各类各级别的会议和活动,在向世界展示杭州的同时,通 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倡导休闲理念,为杭州市体育休 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获取社区的参与和协作保障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 须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现阶段,制约杭州市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居民缺乏体育休闲技能。因此,培养能指导和培训居民进行体育休闲的专业人才,是城市 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时,加强对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体育休闲 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成功也十分重要。培养出的管理者要具备有关法律、专业和执行规划等的 基本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管理者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 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和因疏忽原因引起的法律事件最小化。杭州市在筹 备休博会期间,创办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中心,开启了我国休闲教育的新时代,建议也 能设立专门的体育休闲管理和技能培训机构。据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升社区参与度和对 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能否成功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

3.5加强营销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完善管理体制 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 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不断拓展体育休闲旅游市场,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 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同时,发展体育休闲旅游需要政府不仅从发 展经济而且还应该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高度给予重视和支持。加强体育和旅游等 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完善管理体制,为体育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现状;策略

当前,我国产业理念的整体开发与研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念滞后现象,相应的开发广度与深度不够,并且对开发理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仅仅是将这一经营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小型旅游项目作比较,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且开发理念大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没有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很不利于农村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

1.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引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能力,使得更多的农村地区能够在农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中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2.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发展重点,这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不仅使得乡村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这个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中,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这3个方面已经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地发展。

3.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当前,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较低[1],造成整个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消费需求,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中普遍出现严重的疲软现象,进而阻碍了农村整体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能够直接刺激和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据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产业中,农村地区的旅游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新的方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4.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增。从我国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消息中得知,我国国内的游客数量到2015年为止达到了33亿,并且平均每年以10%的概率增长。[2]同时,我国旅游产业的旅游质量、经济效益以及产业规模到2020年为止,将会满足世界级别的旅游强国的基本要求,达到其基本的旅游经营发展水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可以有效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方面发展。我国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给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纷纷加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中来,这无疑大大扩增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建设规模。

5.提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的合理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发展比例偏低,给我国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二、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管理经营的现状

1.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

当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导致大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旅游产业长期处在无序经营与管理的状态之中,使得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外,大部分旅游项目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在开发的过程中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秩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结构。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顾及产业发展的长期效益,严重限制了旅游产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导致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与运用。

2.项目产品的质量偏低

当前,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项目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估与论证依据,最终的结果报告也缺少完整性与可行性,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导致大量的项目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低下问题。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所以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与规划中没有将旅游产业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其中,对项目的开发与安排也缺少合理的统筹与部署,导致相关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也就无法将其最大效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整个项目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造成产品质量日渐低下。

3.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

在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即使拥有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与运用。此外,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够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与开发当地的经济市场,并且大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单单只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据,没有很好的对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重组,导致项目产品的组合缺乏科学性。此外,与普通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相比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及其产品也缺乏创新性,开发与研究的渠道不够广阔,缺少相应的延伸与拓展,这都是因为经营管理模式单一的原因,使得项目产品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全面开发。

5.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因而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地区的经营管理负责人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营销服务方式和手段,没有足够的品牌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现代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严重脱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顺利发展,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大下降,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

三、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与规划

我国要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与规划,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当地的发展优势,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最大价值,并在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两者协调兼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与统筹布局。此外,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只注重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突出项目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有资源与特征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底蕴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充分体现项目产品的活力,将产品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另外,还要统筹兼顾好项目产品开发与设计这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让游客体验到旅游的快乐,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对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优势特征进行大力广泛的宣传,充分向游客展现出当地的旅游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其开发要求。

3.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为其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体制,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整个产业能够朝着有序的经营方向发展。

4.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

地方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与开发农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3],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逐步完善农村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同时,还要适当运用一定的市场经济手段,顺应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将更多的投资主体引入旅游项目的运作经营中来,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措施,使更多优秀的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都能够加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来,共同经营与管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整体经济中的发展。

5.突出项目产品的品牌优势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冰雪;休闲旅游;服务;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01-07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常居住地,依托冰雪运动资源与场地设施,以参加冰上、雪上积极性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休闲性活动。上世纪80年代始,到东北赏冰玩雪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2010-2011年冬季,哈尔滨机场平均每天客流2.5万人左右,高出平日3成多。对于这些游客来说体验冰雪运动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滑雪,作为一种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很多本地居民也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滑雪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很多居民以亲朋好友结伴和参加滑雪俱乐部的形式加入到短途滑雪游的行列中来,壮大了冰雪运动休闲游的规模,也使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群体不断分层。在这个群体中,年龄不一、运动水平不

一、肖费意愿不一,进而服务需求也不一样,很多游客,特别是发烧友级游客,更是对服务提出了深入细致高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局限于几付雪板、几条索道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冰雪休闲运动旅游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眼务,以满足众多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客源和大众市场份额。目前,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旅游,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经济回报得到全国多个省市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除了东北地区外,北京、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均不同程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雪场,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地区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东北地区的客源。尽管从目前看,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优势,更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佳化。

基于以上原因,此研究在对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对未来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功能定位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服务与运动服务的统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应具备以下功能。

1.1指导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营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冰雪旅游的发展进程,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缺少具有指导作用的、详尽而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是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涉及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内容,但这些标准并未覆盖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全部,并且仅针对滑雪旅游。因此,构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必定要以指导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相关单位实际运营为主要目标,为旅游企业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升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

1.2评价监督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有关部门明晰的指导,更依赖于管理部门的评价和监督。由于多年服务体系缺失,对服务内容的不确定,导致了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评价的不到位。因此,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评价监督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体系的内容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进行评价、监督。

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与服务体系框架

2.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即属旅游的范畴,又属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涉及交通、住宿、消费、运动指导等多方面因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服务体系的构建决不是几个简单眼务内容的迭加,必定是由多系统、多元素的融合的整体,其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的统一整体。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休闲旅游的实际隋况,服务体系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服务的管理系统,指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统筹、协调的机构和部门。

服务的供给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高满意度,与游客发生互动的组织、部门、企业的集合。

服务的产品系统,包括所有经过资源开发,最终提供给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服务的内容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方向和具体服务措施。

2.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系统要素,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应以服务管理系统为引领,供给主体围绕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特点,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具体框架见图1。

3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服务管理系统是整个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顺畅运行的根本保障,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实践,研究认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分为3个层次,首先应以各省市政府为总指挥,下接旅游局、体育局、公路铁路等部门,第三层应设立行业协会,具体见图2。

3.1第一层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整个服务体系全面负责,在整个服务的管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掌握服务体系的大政方针,制定服务的总体规划、总目标、总策略、政策性保障及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

此外,作为政府部门,也有责任对本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群了解冰雪运动,了解冰雪运动旅游,吸引更多人群参加。

3.2第二层次: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层次包含的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等行政单位,承担着服务体系中各自所属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等任务。

旅游局:旅游局下属的旅行社、旅游公司承担着大部分初次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休闲体验游顾客的旅游组织任务,特别是外省市的远途游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旅游局对如何促进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具有管理监督作用。具体包括对组织冰雪运动体验游的旅行社具有服务资质认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组织旅行社通过低收费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冬季体育旅游的热隋和兴趣等等。此外,旅游局还负责滑雪场及其它冰雪运动旅游场所的等级标准的制定、等级认定等问题。

体育局:负责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发、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资质认证。目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框架下的冰雪运动项目还不够丰富,虽然近几年体育局与旅游局能够合作,将一些竞技类的冰雪项目和民俗类的冰雪体育活动纳入到旅游活动过程当中,但总体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局有责任全面开发这些资源,为冰雪运动休闲游游客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强,冰雪运动项目技巧陛高的特性,使运动指导员成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近几年,由于大量冰雪运动人才外流,也使当前运动指导员队伍质量产生波动,因此,体育局必须承担起对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与监测机制,严格实行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避免出运动指导员工作不到位,讲解不清楚而影响游客旅游质量。

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为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冰雪运动休闲场所快捷到达的公路铁路钱路,绘制相关的冰雪运动场所旅游路线图,有效地提高公众冰雪体育旅游的参与规模和满意程度。

3.3第三层次: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近几年学者们多次提出强烈建议设立的社会组织,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部门加以协调,部门间只有关心各自的利益,随意制定政策,甚至与国家法律的要求相违背,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使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挫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其实在整个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上一层管理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铁路局等部门与下一层服务供给系统各企业之间的连接中枢。一方面,行业协会需要与上层管理部门发生互动,明晰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向上反映各服务供给企业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向下需要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产生互动,协调、指导、监督各旅游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及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见,图3)。

4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供给主体

根据当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现况,对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部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包括滑雪场)、旅游公司(旅行社)、公益性俱乐部、营利性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市场化团体等。

4.1供给主体之一: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

最常见的就是滑雪场,其次包括室内外冰壶场地、冰场,冰雪欢乐谷等群众性、民俗类的冰雪活动主题园区。一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运动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运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有显形服务和隐的载体,诸如像滑雪场这样多功能场所,除运动相关软硬件支持和服务外,更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钦、住宿、购物、停车、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

4.2供给主体之二:旅游公司

旅行社、旅游公司是最常见的旅游服务供给部门,在冰雪运动休闲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了第一次接触冰雪的远途省外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组织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优质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当地人参与滑雪,到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类冰雪运动休闲活动,这其中有一些游客之前是从未接触或较少参与过冰雪运动,其特征表现为初次性、初级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建立对冰雪运动的认识。

4.3供给主体之三: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

近几年,随着滑雪等冰雪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大众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俱乐部中有依托冬季运动器材销售店门成长起来的公益性俱乐部,也有一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营利性俱乐部。这两种冰雪运动俱乐部正成为本地游客、为具有一定冰雪运动基础的发烧友级的游客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这些俱乐部负责提供召集游客、组织交通工具、代买门票等服务。

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公益性俱乐部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冰雪运动文化、为冰雪运动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营利性俱乐部则更追求利润。目前,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营利性俱乐部已有14家之多,而公益性俱乐部仅有4~5家。

4.4供给主体之四:运动指导员团体

运动指导员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冰雪体育旅游由于其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及具有较高损伤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冬季运动专项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特别是对首次尝试冰雪体育活动的远途休闲体验游的游客,运动指导员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5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产品系统

产品系统包含的是游客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具体冰雪体育活动内容,依据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可分为四类: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包括单板滑雪、双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越野滑雪等滑雪运动形式,以及依附于滑雪场地的雪地摩托、雪地冰圈等附加型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指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冬奥会竞技类冰雪运动项目,经过改良能够被旅客接受并尝试的冰雪运动内容,比如说冰壶运动、速滑滑冰。

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传统性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及部分创新性冰上趣味体育活动的集合,包括冰帆、打冰嘎、冰爬犁、打冰道、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等。

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具有浓郁东北地区民族特色冰雪运动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众多, 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尽管这部分冰雪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没有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尝试。但随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定会成为与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并行的产品系统的重要内容。

6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服务内容的确定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基础,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现有研究无论是体育旅游方面还是旅游相关研究,都未能提供一个现成的体系。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旅游眼务包。旅游眼务包是指“某种环境下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支持性设备设施、辅物品、显和隐。

研究在对文献资料整理及对黑龙江省部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组织者访谈的基础上,从冰雪运动条件与旅游要素两方面确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具体内容见图4,

支持性设备设施:从冰雪运动的角度看,运动场所、运动设备、运动器材是保证旅游者是否得到优质服务的首要因素。诸如,在滑雪旅游活动中,雪道、缆车、雪具等设备,这些设备设施的数量、质量、整洁度、难易度,直接影响着游客运动的满意度。除了运动相关设备设施外,运动损伤的救护救治设施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必须要素。相比其它运动形式,大部分冰雪运动休闲活动具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其主要活动形式更在某些场合被定义为极限运动。不仅是有些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速度、高度、技巧性强的因素,冰雪运动所处的低温、运动场所地面复杂坚硬的运动环境也促使伤病损伤救治成为旅游服务部门必须的服务要素。从旅游的角度看,住、行是任何旅游形式关注的服务重点。此外,根据旅游服务包的界定,预定与支付也是支持性设施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支持性设备设施的角度,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场所、设施、器材、运动损伤救治设施、交通、住宿及预定与支付系统。

辅物品:根据旅游服务包对辅物品内涵“购买和肖费的物质产品”、“物品小”、“是顾客满意度中的保健因素”等定义。研究把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购物列为辅物品。

显形服务:显形服务是构成旅游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本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显形服务也应围绕游客冰雪运动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冰雪运动活动开发与设置、冰雪运动活动相关管理、冰雪运动指导人员行为、冰雪运动管理人员行为。

隐:根据隐带来精神上的收获的特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中的隐包括冰雪运动场所的气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等。

四个部分对应的冰雪运动休闲服务的具体分项和评价标准见表1:

7结语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眼务与运动服务的统

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服务管理系统、服务供给系统、旅游产品系统、服务内容系统等四个大系统。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局交通局体育局、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三个层次;服务供给系统包括经营性场所、旅游公司、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团体等四个供给主体。产品系统包括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服务内容系统包括支持性设备设施服务、辅物品服务、显形服务、隐四个系统及下属16个子系统构成。

区域合作有助于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区域合作包括应实现区域内运动设备设施等级核定标准的统一;建立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实现相关服务人员资质认证的统一和区域内资质互认;制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区域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宣传营销网络。以此来推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成为强大的统一体,实现共赢。参考文献:

[1]门彦阁,影响黑龙江省滑雪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4-126.

[2]陈亚男,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2):105-107,

[3]张文建,王

晖,旅游服务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8-19,

[4]苏长斌,论冰雪旅游、体育文化与经济腾飞的多元发展[J],冰雪运动,2006(1):80-81,

[5]徐丽娟,姜海英,孙志东,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探析[J],冰雪运动,2008(5):94-96,

[6]李程程,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区域特点与发展趋势[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9-152.

[7]柳伯力,体育旅游与社会休闲的互动关系[J],四川体育科学,2006(2):1-3;20.

[8]鲍计国,黄滨,论体育休闲旅游[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98-100.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5篇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理念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以观光旅游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消费需求逐渐升级,人们向往休闲、度假形式的旅游。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和产品体系不能满足大众休闲、度假的需求,“黄金周”的集中出游就反应这一情况,国务院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对旅游业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然而在社会各界对休闲、度假旅游前景一致看好的氛围下,也应当有冷静、理性的思考,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也要看到问题和挑战。

1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是不能对立的

观光旅游是指欣赏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领略民俗风情,并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和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观光旅游是旅游的初级形式,也是基本形式。度假旅游是指以消遣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到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较少流动性的旅游消费活动。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度假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更强调安全、宁静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

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观光游是一种低层次的旅游形式,并把旅游业内出现的种种问题归于观光游,认为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游才能解决旅游中的乱象。所以,近来休闲、度假成了热词,各地景区纷纷打休闲度假牌,乐观者欢呼全民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在我国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引发了游客和业界的不满。问题之一,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劳而无获。目前观光游大都属于走马观花式,在单位时间内,游览的景点多,行程紧,大部分时间在车上,景点到了,名胜看了,返程后游客普遍会感到身心疲惫,那种身心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无从说起。游客对这种游览模式的概括是:“上车睡觉,到了景点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客观地说,这是我国旅游本身处于初级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观光游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游客的时间和收入都不是很宽裕,另一方面又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使自己的消费物有所值,这势必将行程挤得很满,以致参观单个景点的时间很短,游览质量无法保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要靠旅游市场的成熟和游客的理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优质的旅游体验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必要的费用,单次旅游不贪多求全,选择自己最想看的景点,慢慢游览,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所收获。

1.1 旅游淡、旺季游客数量相差很大。旅游旺季景区人满为患,人挤人,人看人,游客数量大大超出景区接待能力,既对景区环境造成伤害,又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到了旅游淡季,很多景区游客数量很少,使景区设施闲置,造成极大浪费。这个问题与中国的休假制度不完善有关。《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要在7年内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如果真能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对平衡游客出行数量、提升旅游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另外,旅游景区未能积极开发适合旅游淡季的旅游产品,没有积极开展淡季旅游营销,坐等游客上门,也是造成旅游淡、旺季冷热不均的重要原因,不能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归结于观光旅游本身。

1.2 观光旅游中强制购物、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与旅游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也与旅游市场初级阶段的恶性竞争有关。旅行社为提高竞争力,竞相压低团费,甚至实行零团费,这样就必须增加购物环节,才能有盈利。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旅游主管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能,禁止非理性团费,另一方面游客也要理性消费,要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就要出相应的价位。旅游目的地购物、消费欺客宰客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商家看准了观光游客基本都不是回头客,用质次价高的商品欺骗游客,做一锤子买卖。诚信经营才能开得万年店,对于观光旅游业同样适用。

1.3 旅游业长期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只有六要素综合、均衡发展,旅游业才是健康的,才能真正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我国以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业,留不住游客,在食、住、购、娱等环节发展欠缺,长期以来依靠门票收入维持景区运营,所以门票越来越高,超出了我国居民收入的承受力。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单一的观光游所致,实际上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另外,旅游业被赋予了太多的职责和期待,既要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又要保护环境和文物,既要传播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要向国民提供休闲服务。多重身份和职责,多部门交叉管理,让旅游业不堪重负。长期依赖门票经济又岂能简单地归过于观光游?

综上所述,观光游不是旅游业乱象丛生的根本,并且是休闲旅游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虽然休闲度假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但不会取代观光游。观光与度假各自的功能定位不同,分别可以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另外,世界很大,到陌生的地方感受异域风情,超越定居生活的有限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是人的永恒梦想,观光旅游恰恰可以满足人的这种需求。所以,认为休闲度假游将会取代观光游是一种误解。

2 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不能等同

与把旅游业中的种种问题归过于观光游相对的是,把发展休闲旅游理解为发展度假旅游,把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等同起来,就大大缩小了休闲旅游的范围。度假旅游是休闲,观光旅游同样是休闲。如果不注重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法规,加强监管,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培育更加成熟的旅游市场,引导游客理性消费,而是为了提升旅游业层次,盲目发展度假旅游,其结果必然是不仅解决不了老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

2.1 观光游是旅游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其作用无可替代。没有观光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就无法实现。我们不要急急忙忙的观光游,不要担惊受怕的观光游,不要劳力费神的观光游,我们需要的是悠闲自在、轻松愉快的观光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观光游。观光游可以劳其筋骨、锻炼体魄,但不能紧张焦虑、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总之,我们需要的是休闲观光游。

2.2 休闲的观光游需要理性的游客。理性的游客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会精心选择旅游路线和观光内容,在旅游前通常会做好功课,不盲目出行。理性的游客会理性消费。休闲观光游需要旅行社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游客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观光内容。休闲观光游需要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慢慢旅游”。休闲观光游需要更成熟的旅游市场,更完善的旅游法规,旅游管理机构加强监管,旅游业界自治自律。休闲观光游需要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交通首先要方便,不仅要有便捷的航空、高铁等远行交通工具,城市公交、出租车也要足够便利,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各种档次的旅店、餐馆、商店等设施要齐全,并且要诚信经营。还要具备有效的旅客遇险救助体系。在家处处好,出门一时难,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能大大增强游客的旅行安全感。总之,要打造休闲观光游,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2.3 度假游是更高层次的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高,游客消费水平也较高。首先,度假游要有独特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有山有水,气候宜人,还要适合建设多元化的休闲、健身、娱乐设施。另外,度假景区在经营理念、规划设计、宣传营销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国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只能边干边学,不宜大规模推广。

2.4 更为重要的是,度假景区的运营成本高,必须有一批有实力的消费者才能支持起这个行业,寄希望于国外游客显然是远水不解近渴。我国人均GDP虽然已经超过5 000美元,但我国经济发展基尼系数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数量小,且热衷于到国外消费。加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房价、教育和医疗费用高,通货膨胀压力大,度假游不是刚性需求,市场并不大。目前,度假游之所以呼声高,与游客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不满有关,与房地产业高调进军度假游市场有关,也与民众对休闲度假游的误解有关。

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处在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有了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世界的冲动。但当前不成熟的旅游市场,不完善的旅游管理监管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的呼声。其实,全面发展高档次、高消费的度假游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认真做好休闲观光游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 转变休闲理念是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

如上所述,不仅度假旅游是休闲,观光旅游也是休闲。旅游休闲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休息,而且可以强身健体、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值得大力提倡。休闲旅游要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社会提供宽松良好的外在条件,也需要公众转变休闲理念,培养多层次的休闲文化。

什么是休闲?休闲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休闲就是暂时把自己从各种功利性活动、从谋生压力中解放出来,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兴趣干自己想干的事,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潜能,追求多方面的体验。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态。所以,拥有闲暇时间并不意味着拥有休闲,只有在拥有闲暇时间的同时拥有闲暇的心态,才能获得真正的休闲。休闲心态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世俗生活,但中国文化从来不缺乏超越精神。中国道家和禅宗文化的出世精神就是一种休闲心态,儒家的修身理念也与休闲精神相一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中国人要发扬在世俗中求超越的传统理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有了正确的休闲理念,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休闲文化。有人把休闲与休息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休息是休闲的一种形式,休闲的内涵比休息要丰富得多。把娱乐与休闲混为一谈的观念也是狭隘的,消遣娱乐是打发无聊的时光,休闲有更积极主动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内容。休闲旅游,亲近大自然,了解外面的世界,无疑是更健康、更文明的休闲方式。如何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转变休闲观念是关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也是我国发展休闲旅游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小安.节日旅游 假日经济 休闲产业.目击中国旅游[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魏小安.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饭店现代化,2004(11).

[3]王兴斌.假日旅游潮的特点与对策.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2002(4).

[5]郭鲁芳.中国休闲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6]王景全.小议休闲[N].人民日报,2005-08-24.

[7]王景全.再议休闲[N].人民日报,2005-09-05.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长株潭一体化 休闲旅游 协同发展 战略

近年来,休闲旅游区域合作成为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出现了许多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组织。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如袁新华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对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树民对区域旅游的合作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协作。我们认为,休闲旅游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如此,必须加大协同发展的力度。在经济学领域,协同发展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黎鹏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的基础研究。冷志明对湘鄂渝黔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尹少华、冷志明以武夷山区相关行政区为例,分析了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朱俊成结合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角度研究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制和模式。但就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问题,还较少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以长株潭市区为中心,以各景区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然而,由于三市在行政上并没有实现合并,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整个城市群的区域休闲旅游市场还难以建立,地方利益难协调,休闲旅游产品趋同现象普遍,各地休闲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休闲旅游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综合效益不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指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某种形式结合成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和状态, 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也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的休闲旅游商品和休闲旅游生产要素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向整合的区域空间转化的动态过程, 它的额外支出成本等于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说到底是3市休闲旅游运行秩序的调整和优化, 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解决好3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行政封锁等一系列政策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包括3大城市, 12个县市, 177个建制镇,人口1238 万。长株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将3市整合起来, 构筑湖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 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把长株潭构筑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城市,有助于长株潭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长株潭3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和重轴,号称“金三角”,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一半以上。3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品位高、配套精、组合优,是湖南旅游实现“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四条黄金线”战略的中心和重点。如果3市能互动起来, 将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 在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率先推进休闲旅游一体化,便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联合―大旅游―大市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相应建成―整个经济合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对打造湖南休闲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协同学理论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

协同学主要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合作以产生新的宏观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并分析在一个系统发生变化时,因为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从而引起宏观结构的质变,进而产生总系统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学的这种统一的观点处理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终导致总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结构和功能的协同。笔者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管理结构、企业组织、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等子系统。由于“人口素质”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因此必须把“人”这一要素(子系统)纳入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这种“自组织”过程中,以便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动发展能更好地得到调控与引导,确保协同发展的顺利实现。

(二)协同学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1)协同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必经之路。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分散变为整合,从抵触变为协作时,协同效益便开始产生了,并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反之则无法形成合力和产生整体功能,不能发挥整体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每个城市又包括县(市) ,其下又有镇、村等等子子系统,层次多,数量大,如果不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内部子系统就变得“无序”,内部消耗巨大,对城市群内各地区、各层次的休闲旅游业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协同发展才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2)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良好的自组织。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是一个巨系统, 包括许多子休闲旅游系统, 同时, 由于休闲旅游业的综合性, 还包括不同行业的诸多企业组织,它们都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中。所有的系统,包括大系统及子系统,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包含的子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避免政府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要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行政性休闲旅游市场壁垒等不合理现象,建立良好的自组织环境。

(3)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开放系统。协同学理论所指的系统是全面开放的系统,所有子系统应向同一层次及上下层次的其他系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在空间、时间及组成要素上的开放等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各系统及子系统只有全面开放才能不断使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资源、能量、科技、信息、管理、人才等的方面交换和流动,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抵触走向协作, 从冲突走向融合, 从而形成更有利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新的系统结构与组织功能,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同时走向最大化。

(4)注重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县区、乡镇、景区等作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必须认识到自身在休闲旅游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发挥优势,为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大系统的高效协同作出最大贡献,从而产生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协同效应。

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瓶颈

(一)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1)区位与交通条件。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金三角”。从全省看,三市处于湖南的心脏地带,成“品”字形分布,地域相接,山水相依,依江相连,两两相距在50千米内。从全国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腹地,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在交通条件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并进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休闲旅游资源条件。长株潭城市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集神奇的伟人故里、悠久的湖湘文化、浪漫的都市风情、迷人的自然山水于一身,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而且它们之间休闲旅游资源结构合理,地域组合优良,各地休闲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其中长沙休闲旅游资源以人文休闲旅游资源,尤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见长,株洲以先祖文化、工业休闲旅游为特色,湘潭以伟人故里为最大特色。丰富多样、优势互补的休闲旅游资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从1997年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专题网络规划,基础设施注重共建共享。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前面所述的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外,在电力、金融、信息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长足进展,初步达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目标。基础设施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4)一体化管理体制。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始,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三市一体化发展管理。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2009年初成立了长株潭“两型办”,行政级别为正厅级。“两型办”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两型办”的设立标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开始形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保证。

(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瓶颈

虽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已具备了诸多条件,但还存在较多障碍因素,只有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1)地区利益障碍。政府在区域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行政区经济还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级政府仍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政策制订、规划建设、市场促销等等,这自然会产生一些地方休闲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长株潭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各市参与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在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认真考虑自身在横向合作的区际分工,导致休闲旅游产品趋同化,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2)体制及制度障碍。由于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因,在管理体制上,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仍归属于各自的休闲旅游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这些旅游主管部门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还是一种横向关系。这样,难免有些行政官员为了尽快体现政绩,“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辖区内的局部利益,并为了本地方利益,不惜大肆掠夺式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争夺休闲旅游资金、大建雷同休闲旅游项目,抢占休闲旅游市场,争夺客源、各自为政、互筑壁垒、画地为牢,人为割断休闲旅游经济联系,形成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格局,不去考虑三市之间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难免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利益,制订不合理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这样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资源不能优化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城市群区际之间有序整合、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和口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促销机制障碍。由于现有休闲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还缺乏统一休闲旅游促销机制。目前的情况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分别进行促销,各自宣传自己的主题口号、各自促销自己辖区内的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产品、各自宣传自己的旅游线路。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品牌,极大地降低了休闲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促销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休闲旅游线路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整合。

四、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各子系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各市(区、县、镇、村)的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展道路,其中协同途径包括企业跨区联营、各区联合促销、分享信息资源、共建网络平台、共推休闲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内容; 协同保障措施包括管理体制一体化、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人才培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实现自组织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协同观念,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管理机制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有通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依托现有的“两型办”,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执行委员会”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执行机构,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具体开始各地的各项活动。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区前政府人士、专家。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组成,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就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重要事务提出咨询和建议。

(二)整合休闲旅游资源,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休闲旅游资源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分散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利益主义”等方面影响下,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聚集效益。因此需要树立“大休闲旅游”思想,按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要求, 本着“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点”原则, 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内所有休闲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自身休闲旅游资源特征,对重点休闲旅游区进行重点和详细规划,开发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全面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要以湖湘文化、名人名城、风景名胜等资源特色为脉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四条特色旅游带”的空间布局,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龙头;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即是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大重要的休闲旅游客源集散地;四条特色休闲旅游带是青年之旅、红三角之旅、长株潭绿色休闲之旅和长株潭文化溯源之旅。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休闲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三)制定政策法规,营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合作行为能否发生,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能否实现,很在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以软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确保,制订并出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管理办法》、《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条例,规范相应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各组织(子系统)的行为规则,尤其是要建立完整的衡量城市群内休闲旅游发展与考核办法。要求城市群内各级政府树立强烈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意识,能有效处理自身与他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握自身在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联合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长株潭区域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长株潭旅游一体化, 要完善旅游景区建设,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整合3 市旅游资源,打造红太阳之旅、湖湘文化之旅、农耕文化之旅、现代文明工业之旅、自然山水风光之旅5大品牌,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

(五)加强基础建设,构筑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长株潭区域大交通体系由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区交通3个层次组成。其基本框架为一场(机场)、一轨(轻轨)、一江(湘江航道)和七铁(铁路)、三高(高速公路)、两环(公路内、外环)以及3 市城市道路和站场换乘中心所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市际交通规划包括市际公路、铁路。公路:3市之间的原107国道、320国道和形成的Y形公路与3市主干道相融合, 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拓宽拉直、改造, 使其成为双向6车道快速公路;建设长潭西线高速, 株洲至黄花机场3市外环线;建设湘江沿江大道。铁路:建设长潭线, 形成3市铁路交通网。水运:整顿、疏导湘江航道。这样,构建成外有环线,内有京珠高速、潭邵高速、107国道、320 国道、湘江沿江大道形成的Y字形公路和轻轨、铁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synergetics,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bottleneck,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leisure tourism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way.

Key words: Changzhutan integration Leisure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参考文献:

[1]袁新华.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湖南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休闲旅游学刊,2005.

[2]李树民.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休闲旅游学刊,2005.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4]冷志明.湘鄂渝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

[6]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

[7]杨洪等.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12.

[8]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态势

近年来,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国民的需求。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在此基础上,“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一词也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

一、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概述

(一)休闲度假城市定义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和空间,发达的休闲产业,普遍的休闲活动,适宜的休闲度假环境和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包含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和狭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是指休闲度假是城市的共性,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心的休闲环境,满足他们的休闲需要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度假城市。另一方面,狭义上的休闲度假城市基本上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决定着城市的性质。

综上所述,休闲度假城市可以概述为:在城市中,休闲活动普遍,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休闲产业占重要地位,符合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要求。宜居住,宜人性,具备欢迎游客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在营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理想城市空间时,其环境资源条件必须包括成熟稳定的城市建成区、成长活跃的城市功能拓展与发展区、保存完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优质宜人的自然景观生态区,这样的城市,则可以称之为“休闲度假城市”。

(二)旅游城市定义

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的7%的一类城市。

此外,有发达的旅游业、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撑,以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资源,借助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形成旅游主导产业和特色显著的城市品牌,成为在世界或洲际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发展旅游城市应具备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情况

因此,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过程。“住、行、游”是休闲度假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房地产市场培育“住”,交通体系和汽车产业培育“行”,而旅游发展的根本定位是“游”,意味着休闲度假游已经逐步成为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到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是“文、体、美”的概念,到发达时期,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目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当中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

1.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产品转型。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即度假、商务、观光,适宜发展什么,优势是什么,就发展什么,各种旅游产品综合配置。

2.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市场转型。本地市场与小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周边市场与中型休闲度假旅游闲相对应,远程市场与大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不同的休闲空间与不同年龄的需求相对应,不同的设施与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对应。

3.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管理转型。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还是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不断走向成熟。

4. 城市转型。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条件,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另外一些正在起步阶段的城市,也借鉴了其他的城市发展经验,不断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迈近。

5. 发展转型。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开始按照国务院41号文件的要求,推动产业融合,构造大旅游体系。从旅游服从大局,到旅游服务大局,实际上无论服从还是服务,都意味着旅游是边缘化的。而现今强调的是旅游融入大局,构造大局,这个观念的转换,就逐渐将旅游边缘化转向旅游中心发展,就是主流。一是促进城镇化;二是服务工业化;三是拉动新农村;四是推动国际化。这样的格局,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主流。我国自1998年开始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此后共有33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外,我国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48座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如表1。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要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度假名不副实,概念模糊不清

休闲度假旅游应该是以休闲、健身、放松为主要目的,要利用其环境和一些服务项目、基础设施等创造出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其选址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以便度假者可以在此真正享受到休闲度假旅游带来的舒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由于希望做到以度假者为依托,选址多临近城市,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休闲度假项目其实质俨然成为了游乐园一日游的翻版。除此之外,许多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基础上,假借休闲度假旅游之名,经营房地产销售为实。 (二)基础设施薄弱,设施陈旧,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些度假区接待游客能力遭到制约,导致无法满足大批量的度假者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也相对陈旧,服务水平低下,例如有的度假区海水浴场粗陋,许多体育运动设施破败,游乐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度假区内的住宿设施缺乏个性特色,众多疗养院的硬件体系陈旧老化等。

(三)季节差异明显,淡旺季失衡

我国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因此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自然景色比较萧条,大多数休闲度假旅游区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树木凋零、河湖结冰、自然景观较为荒凉,气候比较寒冷,使许多水上运动无法在冬季进行,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损失惨重。

(四)个性特色不突出,盲目跟风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相当一部分无视地方特色、地域差异及自身环境条件,盲目的跟风模仿,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明确的主题,导致没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也就没有长远的生命力。例如苏州多地打造以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其他一些省份在以经济收入可观的基础上,开始生搬硬套,完全无视自身是否符合园林休闲度假的条件,照搬照抄,毫无个性特色。

四、对策及建议

(一)慎重选址,重视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意识

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选址应综合分析环境与区位两大方面。因此在休闲度假旅游区选址前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其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景观品质等开发因素,作为选址的一项最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综合考量环境与区位两方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该地的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此外,政府和官方机构可以通过传媒或是自身宣传积极引导休闲度假的意识,使真正的休闲度假旅游不仅是深入民众的心,也要深入一些投资者、建设者的心,这样才可以使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真正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改善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交通状况,完善交通网络,充分结合当地的先天条件,将相应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网络完善起来,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长足发展。其次,提高接待能力,改善设施设备,将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一些陈旧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充分满足现代度假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使度假者充分感受到放松和休闲,以度假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程度。

(三)弥补季节性不平衡,加强营销力度

休闲度假旅游区淡旺季突出,可以体现出该休闲度假区的优势和特色季节。因此在充分考量将淡旺季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例如淡季提出一些对度假者优惠的套餐或服务来缩小季节差异。在特色月份则着重推出相应的特色休闲度假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吸引大批的度假者。同时,加强营销力度,例如可以向度假者推荐该区淡季的优惠项目,将旺季与淡季进行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缩小季节差异。

(四)展现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9篇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说明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

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2.桂林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的条件与必要性(1)宏观上GDP经济增长与带薪假期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参与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条件,21世纪休闲旅游的来临和需求转向,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是休闲经济得以兴起的前提,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调整假日,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些客观条件的转变和宏观环境及制度为桂林旅游转型和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环境和土壤。(2)中观上成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休闲旅游体系构建。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桂林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但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转型、升级时刻,休闲旅游的市场趋势逐渐显现。从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旅游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旅游发展。桂林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2000年以后,桂林实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地市合并和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客源市场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城郊乡村旅游,大桂林旅游圈的阳朔旅游等,促使桂林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以来,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4]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应积极顺应旅游市场转变,发展并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在这样一个具备成熟稳定旅游产业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构建休闲旅游体系具有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已经成熟。(3)微观上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休闲旅游体系的建立。休闲被认为“是关注和关怀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它是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后的一种精神需要,即休闲是一种获得物质享受和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消费。[5]休闲旅游,属于休闲活动中以旅游进行休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关注旅游质量和休闲实现的基础上,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的旅游现象,将逐渐被休闲旅游所取代,注重旅游活动中的“闲、慢和质”。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随之日益庞大,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3.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策略。休闲旅游的建立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而休闲旅游体系则是完善桂林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保障。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建立既要考虑区域整体的休闲产品及品牌构建,更要考虑包括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管理、服务及保障等的系统建立,将涉及休闲旅游相关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实现系统化的整体控制、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有效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品牌。(1)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休闲旅游产品是建立区域休闲旅游产品的基础和前提,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要考虑打造什么样的休闲旅游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空间如何分布等问题。1)依托地脉和文脉,突出“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特色,来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桂林以国际知名的“山、水、石、洞”自然资源和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西南独特的以壮、瑶、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资源为特色,是任何区域无可比拟和替代的。桂林休闲旅游充分依托这些现有的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具有创意的手笔和表现形式构建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是桂林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定位和发展的方向。休闲旅游注重“休闲”特征,要体现出旅游中“休闲”的高级化,否则只是过去旅游产品的简单重复。2)构筑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地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中,要充分考虑大众休闲需求的差异,形成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细分市场。桂林休闲旅游,在地域特色形象建立的基础上,突出当前“山水风光体验之旅、历史文化追寻之旅、体育运动时尚之旅、养生休闲度假浪漫之旅、动感漓江欢乐之旅、民俗风情精彩之旅和特色乡村感受之旅”。既要有优化的传统旅游产品,也要有现代的新兴休闲旅游产品,既要有满足高端市场的休闲旅游,又要有满足大众化的休闲旅游,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文化、体育健身、生态、度假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3)构筑合理空间格局的区域休闲旅游布局。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考虑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建立,因此需要注意休闲旅游产品在地理空间格局上的分布,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环城游憩、近郊和远郊的圈层休闲旅游产品分布体系。通过在空间上不断调整休闲旅游产业布局,形成休闲产业链和产业群,扩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形成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品牌。(2)加强和完善休闲旅游管理体系。目的地以休闲形式出现的旅游产业,不是市场自由发展能实现其良性发展的,需要相关的主体管理部门和组织规范管理、引导市场,需要形成完善的休闲旅游机制和完整的体系化管理。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旅游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和经验。随着休闲旅游的提出和转型,相关政府机构和旅游协会等管理组织,也需要在休闲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形成旅游休闲的体系化管理。田松青认为:休闲管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来提供娱乐休闲设施、活动内容以及其他服务,二是加强对休闲活动的制约”。从桂林休闲旅游发展来看,具有适应性。休闲管理系统的形成,要求政府层面对休闲旅游的供给进行规划、规范等,对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行业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对未来发展态势做出宏观驾控,引导整个区域休闲产业朝良性方向发展。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休闲行业不利或不健康因素,规范行业形成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经营氛围。此外,对需求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管理上,进行约束和限制某些休闲旅游行为以及保障休闲主体利益。(3)强化和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长,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完善和成熟,但旅游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问题上仍然受到旅游者的置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服务供给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因此,同样需要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需要强化和完善政府、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各层次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整个区域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区域休闲旅游市场服务质量的管理、规范等。从企业层面来说,服务是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现企业在休闲旅游领域竞争力实力,因此围绕休闲旅游产品,提供高质量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休闲旅游者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考虑的重点。而从服务提供者来说,主要是单个的从事休闲服务的个人,休闲服务领域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对服务者个人休闲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假制度 休闲度假 旅游开发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

参考文献: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休闲业的 发展 趋势,研究了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在剖析上海市休闲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休闲和旅游业的互动整合战略,提出了发展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知识 经济 时代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 网络 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使得休闲和旅游业的整合成为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政策研究上更为关注的视点。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城市休闲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与和谐城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一、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1、休闲业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因此,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据预测,发达国家2015年将进入“休闲时代”。wwW.133229.coM研究者认为,休闲业是围绕人的休闲生活和为满足休闲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 体育 产业、娱乐业、商业和 交通 业为主的产业群或产业链,是一种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1世纪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休闲业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的临界点。2007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休闲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2、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现代 休闲业基本围绕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展开,因此对环境的破坏小。早在50年前西方国家就试图通过发展休闲业诸如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 艺术 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因此,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是一种互相包容的关系,旅游要为休闲创造良好的条件,休闲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上海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业在上海的发展 历史 较长,休闲产品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别:观光、度假、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消遣、资讯、科教、工艺等。其中的商业休闲发展尤为迅速,如各色酒吧、咖啡馆、茶室、浴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f1运动、室内滑雪、攀岩、击剑、跆拳道、射击、购物、餐饮、健身、美容场所等层出不穷,休闲文化日趋多元。但是上海休闲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规划、人才素质、管理制度、市场条件和投资模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上海旅游业目前的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已与国际接轨,可以为上海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打造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可以极大地提高上海都市旅游的竞争力,以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

通过与休闲业的互动整合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把旅游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上海旅游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必须确立“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旅游体系战略”,以休闲产品结构创新为重点再造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和休闲业的整合、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使每一个服务产业链条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上海旅游业向高阶段过渡,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上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闲资源、旅行社客源、旅游中介、在线交易平台,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实现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和大旅游功能,完善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周末休闲的环城市游憩带、节假日休闲的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商务休闲的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长三角旅游的统领,协调和整合,打造大上海全球旅游城市区。

三、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休闲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休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明确和巩固旅游业作为休闲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的统计体系,准确衡量休闲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并为制定休闲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具体有以下3点:

第一,明确休闲业行业管理组织。当前,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强化上海旅游委的协调功能和领导权威,将与休闲密切相连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以形成综合的休闲旅游产业调控能力。

第二,成立“休闲旅游协会”和“休闲旅游学会”等研究机构,营造全社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第三,把休闲旅游发展作为优先产业放在规划中。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条例、法规,制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休闲旅游业的有序经营和规范运作。

2、全方位开放市场,加快培育休闲旅游市场主体

上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程度在

第一,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 旅游 企业 参与上海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催生一批休闲旅游品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促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休闲旅游企业集团。

第二,在资源整合、 发展 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跻身世界旅游业前100名的休闲旅游企业,推动休闲旅游企业集团进入世界五百强。

第三,发挥现有的锦江、春秋等旅游集团公司的管理、品牌、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全国性、 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 网络 化规模经营;进一步培育旅行社行业批发、的分工体系,实现市场组织网络化和旅游业管理覆盖面的突破;促进休闲旅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扶持中小休闲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

第四,学习借鉴国内外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建立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项目、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市场,明确、便捷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平台。

3、创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1)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为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集中力量打造上海国际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继续发挥都市观光产品的优势,加快度假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开发, 科学 规划,积极倡导个性化和分散化休闲,打造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和公司活动乐园,以及在线休闲产品交易平台。

其一,通过休闲旅游和 现代 服务业功能的融合和衍生,映像化、戏剧化、活化的尝试和体验,打造上海源专项旅游区,黄浦江一苏州河、延安路一世纪大道两大休闲旅游产业带。

其二,时间上全年分散,允许人们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休假,鼓励游客到上海郊区去体验乡村生活,培育观光与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养生休闲旅游产品、郊野运动休闲旅游产品、郊野实景剧、野营地、特色餐饮、农家乐、休闲房地产等,实施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

其三,重视发展城市的休闲度假带,建设四大远郊休闲旅游区,包括:嘉定宝山汽车主题休闲旅游区(f1赛场、汽车城、宝钢);金山奉贤海洋主题休闲旅游区(金山沙滩、枫泾古镇、金山农民画村、奉贤海湾旅游区、上海石化);青浦松江崇明乡野度假主题休闲旅游区(佘山、东方绿舟、淀山湖、朱家角、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崇明农家乐、瀛东渔家乐、新 农村 建设);浦东南汇欢乐体验主题休闲旅游区(野生动物园、南汇桃花村、南汇农家乐、上海鲜花港)。

(2)培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以“产品-市场”一体化策略为导向,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补充和更新换代。

其一是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 历史 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如专项旅游、网络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滨水休闲旅游、时尚运动、休闲社区、分时度假、住宅度假、非职业技能培训的修学旅游、创意旅游、信息港体验旅游),优化休闲产品结构。

其二是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旅游需求。同时,提高休闲旅游业服务质量,推广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旅游企业整体形象塑造,形成上海鲜明的休闲旅游特色,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其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现代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现代化的 交通 工具、新型材料、 计算 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旅游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已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以及旅游 教育 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网络销售、网络预订、虚拟旅行、卫星旅游等概念已经被旅游界所采纳。尽管上海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相当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因此,要增加休闲旅游科技投入,积极探索网络技术运用,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4、创造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与 自然 环境

培育高度的休闲文明,制定完善的休闲条例法规,以法治的建设推动休闲文明的进步,引导上海市民积极进行休闲旅游消费。同时,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内容和功能,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有以下5点:

第一,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好客度、亲和力,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交全感、文明感”,培育良好的休闲旅游业人文环境。

第二,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手,树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建立合理的休假和工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休闲设施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使休闲合理化、日常化、便利化。

第三,合理分配休闲旅游资源,缩小休闲旅游消费的差距,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服务环境,将社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转化为现实行为。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旅游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2004(5).

2、李轶轮.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D].同济大学,2005.

3、蔡光宇.景观与旅游地生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4.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3篇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河北省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此外,还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休闲与旅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农业休闲活动正在逐步丰富起来,基本形成了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休闲形式。河北省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例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廊坊市举办的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邯郸市举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绿色骑行活动,更是让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健身活动中来。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4篇

摘 要 在我国,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从事体育休闲旅游组织、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休闲旅游 专业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观念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娱乐转变,体育休闲旅游已成一种时尚、新型的休闲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紧缺和素质不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一、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体育休闲旅游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与体育产业紧密联系的6大行业之中,旅游业的关联度指数最高,达到0.21。与服务业的关联度达到了0.13,排在第2位。表明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及服务业之间相互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正是顺应了旅游业和体育业兴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拓展、体育娱乐、体育健身、野外生存、极限运动、海洋体育项目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是休闲旅游与体育休闲的结合,是体育资源和旅游开发的互补互利。2008年夏季奥运会境外旅游累计可达400万人次,按每人次在北京停留4―7天计,人均每天消费按200美元计,累计增加旅游消费近40亿美元。体育休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二、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起步晚、规模小

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都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体育院校和院系为主的,在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如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另一种是在综合性院校的旅游学院或系下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有户外急救和野外旅游与山地向导的课程,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

(二)培养的人数少

截止2005年,全国体育旅游专业在校生才200多人,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我国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需要。

(三)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休闲旅游是新设的专业,许多教师是改行上阵的,常常是一名专业课教师授多门专业课,造成传授知识重复,学生无学习兴趣。而转行的专业教师,由于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对本专业相关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所以,师资力量是制约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的认识

提高管理者、经营者和教育者对培养体育休闲旅游教育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育制度,作为进一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

(二)建立“品牌”专业

加强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解决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和服务素质不高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又是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口径的根本。建立品牌专业,必须突出特色,将体育学科、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及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有机融合,培养和输送体育休闲管理经营人才,培养推动体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发展的服务型人才。

(三)建立特色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评议方式与内容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因此,在研究、探索专业教学计划及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应充分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区从事体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建设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与当地旅游实体建立多方位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如广东海洋大学的滨海体育休闲专业,利用其距海近的资源环境优势,进行海上体育休闲活动的实践;深圳大学充分享受自己高尔夫场地设施的优势,进行教学实践;天津体育学院引资创办“天体休闲健身旅行社有限公司”,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第15篇

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支撑点,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工作思路:把县作为一个整体,按国内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行打造。即:以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为龙头,以北部长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为补充,以“重点项目、重点活动、重点工作”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休闲旅游功能,提升休闲旅游形象,精心打造一批高端休闲项目,策划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总体目标与工作要求

总体目标:立足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速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建成一个休闲旅游功能区(南戴河休闲旅游功能区),两个休闲旅游产业带(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北部长城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带),并通过“一区两带”产业集群建设,逐步把建设成国内一流,京、津、冀、辽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目地的,建设“中国旅游强县”。

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地位。在以观光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基础上,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扩大休闲旅游产业规模,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将旅游业建设成引领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致力于休闲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善。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抓休闲旅游产业就是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重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识,为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继续完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按照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造与上档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增加休闲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发展瓶颈。通过鼓励扶持旅行社的发展,整合旅游宣传促销方式,理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畅通融资渠道等措施,解决休闲旅游功能和设施不完善、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不鲜明、旅游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及产品设计不合理、旅游规划落实不到位等瓶颈问题。

五是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环京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将促进省内休闲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整合,有利于休闲旅游资源的集约型利用和经营,将产生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将为县旅游发展带来大好机遇。全县旅游行业要找准切入点,自觉融入环京津大旅游圈,与周边市县联合营销,形成区域联动旅游市场营销格局。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形成合力,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使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发展、赶追发展的引擎。

重点项目与工作任务

(一)建设一批休闲旅游龙头骨干项目

未来几年,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依托海滨、温泉、长城、森林等特色资源,围绕县域休闲旅游“一区两带”产业集群建设,谋划建设一批高端时尚的休闲旅游产品,以点带面,使其成为引领县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骨干与龙头。

围绕南戴河滨海休闲旅游功能区和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着力建设、谋划以下5个重点项目:

一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2年—2013年,投资3150万元,完成岸线浴场整治、荷花湖公园改造、区内光明路林园路人行道硬化、旅游购物市场、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街道绿化和亮化提升等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南戴河水厂、垃圾中转站、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

二是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提升改造项目。2012年,投资4470万元建会务中心、海上嘉年华、槐花湖大剧院提升完善、《海誓·南戴河》风情剧表演、输电双回路改造、星级厕所、景区污水处理设施、景观提升、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公司。

三是林海逸舍·房车俱乐部项目。2012年开工,2013年建成。项目实施单位:海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渤海林场。

四是旅游购物休闲广场项目。由北京盛杰凯达旅游管理集团投资建设,2012年建成开业。责任部门:旅游局。

五是仙螺岛二期开发项目。2013年前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单位: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公司。

围绕北部长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抓好以下七个重点项目:

一是金舍·如意山水温泉小镇项目。2012年,争取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及项目审批。2013年,争取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德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杜庄镇政府。

二是背牛顶佛教文化景区项目。2012年,争取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及项目审批。2013年,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悟缘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县渤海林场。

三是隆盛旅游度假观光园建设项目。争取于2012年底完成全部在建项目,2013年正式开业。项目实施单位:骊城隆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调责任部门:坟坨管理区管委。

四是傍水涯古战场景区在建项目,争取于2012年暑期前建成开业。项目实施单位:天易龙行广告公司。责任部门:石门寨政府、文体局。

五是温泉旅游度假山庄一期项目。2012年正式启动开发,一期投资500万元,完成山庄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利彬房地产有限公司。协调责任部门:水务局、杜庄镇政府。

六是县城休闲文化体育中心项目。项目责任部门:县文体局。

七是板厂峪长城旅游景区、象山景区二期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板厂峪景区、象山景区。

(二)策划一系列重大的旅游形象宣传活动

未来几年,要强化县域休闲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宣传、广电、旅游及各旅游企业要相互配合,加强合作,通过整合营销的模式,聚资聚力,一体化宣传,一体化促销,营造市场亮点,放大旅游形象。一是继续办好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板厂峪梨花节、天马山“三月三”庙会等节庆活动。二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适时开展重大的形象宣传活动。三是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类型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三)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要素产业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创建一流旅游服务环境。利用2—3年的时间,对县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及要素产业进行提升完善。

旅游住宿:对现有旅游住宿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积极谋划建设高档度假及商务接待酒店。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负责督导南戴河区域内饭店、旅游宾馆、休疗养院设施功能的提升改造。旅游局负责指导北部乡村旅游接待户落实接待标准。

旅游餐饮: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业。南戴河旅游度假区至少要建成两个高档次的海鲜广场;天马山、天马湖一带借助天马湖鱼鲜宴优势,精细制作,原汁原味,争取打造天马湖特色鱼鲜宴品牌。

旅游交通:交通局要把景区连接线纳入村村通工程,加快对通往隆盛旅游观光园、天马山等景区连接线的规划设计与勘测。争取2013年前,所有景区连接线实现道路畅通。同时,加强与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协调,争取重点旅游景区全部开通客运专线。

旅游厕所:用2—3年时间,完成旅游厕所提升改造工程。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及其景区厕所要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北部重点旅游景区厕所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其它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全部达到水冲要求,消灭旱厕。责任部门:分别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各景区、各乡村旅游创建村。

旅游标识:用2—3年时间,全部完成旅游标识牌的改造与更新。2013年暑期前,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及其景区完成中英俄三种文字对照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标识牌建设;北部重点景区及景区通道完善中英两种文字对照标识牌建设;乡村旅游点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标识牌。责任部门:分别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各景区、各乡村旅游创建村。

旅游咨询及信息服务系统:在2011年前,重点景区至少要建一座规模相当的游客中心;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大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013年前完成旅游信息网建设。责任部门:各景区、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旅游局。

二是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休闲服务水平。积极启动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创建工作。2012年6月完成申报,争取年内创建成功;推进景区A级管理与创建工作。已形成规模的旅游景区要加快景区的升级与改造,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部纳入A级管理序列。新开发建设的景区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开发建设。加快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5A景区创建工作进度,争取在年内通过验收;加快推进旅游宾馆争星创星工作。争取在3-5年内县域内星级宾馆数量上升2-3倍。责任部门: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旅游局

三是推进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改造力度,2012年重点抓好董家口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北未庄、英武山、樊各南等12个乡村旅游点的创建。到2013年,乡村旅游创建村数量不少于17个,乡村旅游示范户不不少于101个。责任部门:各创建村所在乡镇政府、旅游局

责任落实与措施保障

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文化、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服务、管理、建设等多个工作层面,各单位、各部门必须积极作为,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旅游发展形势,统一调度,协调解决在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围绕县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和优惠政策。

二是全面落实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发展按照规划有效实施。《县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并已颁布实施,各部门各单位旅游产业建设中必须要严格执行规划。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和规划要求,对涉旅项目进行前置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