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西;休闲农业;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46-02

湘西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中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 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含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姓“农”还是姓“旅”上。主要有: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范子文、郑健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永贵等侧重于休闲农业的农业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王兆礼,曾乐春(2004)、刘德歉、肖静(2006)、周舜年(2007)等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交叉性农业,即有农业的特征又有旅游业的特征。郭焕成、郑辽吉、俞晨侧重研究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根据以上分析,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结合自然环境、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 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 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0 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 %,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 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精心选择好发展模式。在经营模式上,一是坚持“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和坚持国际化起点,强调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则,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避免休闲农业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地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上,鉴于目前湘西地区大城市尚不发育,而景区旅游却在快速发展,客源市场以邻近地区和国际国内游客居多的实际,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时采用城市周边型和景区周边型模式,但应以景区周边型为重点。三是要根据湘西不少地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实际,应大力发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理念,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 游茜.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2010,(2).

[3] 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4).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部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部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7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from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urpose is to clear the idea, principles and ke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Finally, the matching measures for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are elaborated from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widen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conducting industrialization.

关键词: 休闲农业;黑龙江省;发展战略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Heilongjiang;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34-03

1 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休闲农业的主要四种类型。一是科技示范园区——黑龙江农科院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园区自身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型——黑龙江省鸡西绿色园区有花卉种植、无公害特色蔬菜、净菜加工等三大生产项目,利用示范项目开展采摘、观光、体验等农事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三是观光游玩度假型——黑龙江省亚布力等,依托深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将休闲农业属性融入自然景区;民俗民风型——黑龙江宁安波海国风情园等,以特色美食、历史民俗文化为内涵,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地域特色。概括来说全省有农业旅游示范点20家,15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家庭旅馆29家,有百余处A级景区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目前全省有各类A级景区130处,S级滑雪场24家,这些景区和滑雪场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国家森林公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者通过参观、品尝、采摘、购买等旅游活动的参与,使身心贴近自然,并在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和我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的同时,感受到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

2 黑龙江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自然环境优势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类型齐全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世界最长的大界江——黑龙江;有全国最大的湿地资源——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中了大面积保存较好的草原和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达21亿平方米;有最长的边境旅游线达3045公里、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五大连池;森林覆盖率高达41%,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林海浩瀚;中界湖——兴凯湖和火山堰塞湖——镜泊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河流孕育着这块黑土地。黑龙江的冰灯、冰雕雪雕的历史悠久,其规模及市场影响居全国前列。海洋、森林、冰雪的三大旅游资源,黑龙江独占二项。

2.1.2 地域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黑龙江为满族世居之地,还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4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类型奇特多样,因为不同的民族、习俗、节令性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

2.1.3 农业旅游资源优势 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这里素有“北大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耕地辽阔,耕地面积70%以上是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生产方式多样、产品结构种类繁多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畜牧业较为发达,有洪河农场等现代化大农场,可利用草原面积7600万亩,是全国拥有大草原10个省份之一,农业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2 劣势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 问题 策略

休闲旅游中,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乐观。休闲农业旅游把风景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是对新型农业产业的探索,不但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并且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环境,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四、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总结现有的不足,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注重周边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可持续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道成、张侨:海南休闲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4).

[2] 周义龙: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4).

[3] 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桂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 夏儒立: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海南休闲旅游发展综合研究[J].湖南农机,2011(11).

[5] 郝影利:海南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问题透视[J].商业时代,2007(11).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0篇

浙江省奉化市地处长三角南翼的东海之滨,是隶属于宁波的副中心城市,陆域面积1277km2,海域面积91km2,人口48.5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0.23亿元。奉化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特产众多,已形成水蜜桃、芋艿、竹笋、草莓、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六大主导农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近些年来,奉化市依托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开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一户一品”等特色产品,努力把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休闲观光园区,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每年举办“中国奉化桃花节”“水蜜桃旅游文化节”、“中国尚田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32个万亩种养基地,5个村和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2011年奉化市荣获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休闲观光;发展现状;措施;问题;对策;江苏大丰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16-02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需求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业态迅速兴起,它延伸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近年来,大丰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在用心打造“麋鹿、湿地、知青、水浒”等旅游品牌的同时,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途径与方向,朝着地方特色浓、生态环境优、经济效益好、运转机制灵的目标努力。

1 发展现状

大丰市在《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中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今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通过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饮食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拓宽农业生产功能,培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整合农业农村现有自然及生态资源,把休闲观光农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示范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发展丰收大地、盐土大地、恒北早酥梨生态观光园,荷兰花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等一批既具有示范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又能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美化环境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丰收大地、大中镇梨园风光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12年丰收大地还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评为江苏省乡村二星级旅游景点。希望的田野、荷兰花海等现代农业园区都将打造各具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对外展现[1-2]。

2 发展措施

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与苏南其他一些地区或周边县市相比起步较迟,同时缺乏先进的发展规划理念,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高,赶超速度较快,差距正逐渐缩小。

2.1 行政推动

大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提出“以工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四大战略,重点突出“请到麋鹿故乡来”这一主题形象,整合现有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湿地、森林旅游品牌和知青文化品牌。但鉴于景点少、分布乱、缺品牌的现状,提出积极推动现有景区创建升级。把长三角(国际)森林旅游度假目的地建成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以部级麋鹿保护区为核心,加快景点开发,2~3年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线,并把乡村游作为重要补充穿插到旅游线路中[3-4]。

2.2 科学规划

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品味与层次,科学规划是前提。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聘请国内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园区农业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既突出生产示范又体现观光休闲功能。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要求,各镇要建1个规划面积666.67 hm2,核心区200 hm2的现代农业园区,并将休闲、体验、旅游元素融入园区设计中,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3 宣传推介

大丰市通过举办麋鹿生态旅游节、麋鹿节和其他农事节庆活动,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推介,唱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丰富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市主要举办的节庆活动有4月的梨花节和郁金香观赏活动、5月的麋鹿生态旅游节和10月的国际麋鹿节,对宣传休闲观光农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2年丰收大地金品苑“城市氧吧”荣获华东赛区创意精品优秀奖。大丰市盐土农业休闲观光一日游线路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亮点不断呈现,但由于起步晚,体系建设滞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创意元素不多。二是片面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农业主体功能。片面追求人造景点建设,不注重在农产品产、加、销上做文章。三是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开发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多数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意图,未能从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上去挖掘价值。五是重建设、轻管理。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负债打造,但后续管理费用大无力承受,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生命力不强。六是品牌不响,影响不大,游客不多,收益不高。作为农业部门只能帮助引导,出谋划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4 发展对策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乡村的客观需要,是集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一是科学规划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对接《江苏省“十二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统筹发展”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挖掘资源特色和农耕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二是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田园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满足多种类型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打造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包括以生态景观、乡村风光为依托,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观赏、采摘、游乐为依托的观光休闲型,以沿海风光渔海一体化为特色的沿海风光游。三是切实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农产品博览会、大中城市旅游产品宣传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把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串联到周边大中城市旅游线路中去,实现合作共赢。此外,还应积极参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在省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

5 参考文献

[1] 姚海琴.休闲观光农业从业劳动力现状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455-458.

[2] 熊丙全,李谦,刘益荣,等.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3):6-8.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2篇

该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分布合理,逻辑性强。作者以休闲农业的基础知识作为导入点,进而系统探究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以“休闲农业”为第一视角,客观分析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到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写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写作表达。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的转型与细分,两者的结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内容材料丰盈,指导性强

本书的材料确凿、内容充分,论据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作者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地缩短,休闲已成为大众化的需互联网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曹雅洁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求,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养生需求,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为顺应时展、响应时代号召,宏观上而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土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基础;微观上而言,休闲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作者以辩证的眼光解读了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多个要素,并将实际案例贯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张图片进行范例展示,以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这在农业与旅游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直观了解相关休闲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农业与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一目了然,也体现出作者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内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实。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与旅游类书籍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4篇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长沙休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湖南高职院校休闲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长沙市重点高校在职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武汉旅游休闲产业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南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食用槟榔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湖南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现状研究 湖南茶叶产业发展分析 湖南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桂林市健身休闲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柑橘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效应分析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 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及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休闲产业的供给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全市总人口639.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本次研究以长沙市建城区范围为主,其中部分资料涵盖3县1市。长沙的休闲产业伴随着长沙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娱乐电视、歌厅文化、酒吧一条街、周边经济实惠又特色各具的“农家乐”……长沙越来越向世人呈现出“休闲之都”的面貌,长沙市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

2.1 长沙市休闲产业的类型

根据休闲活动发生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可将长沙市休闲产业分为歌厅休闲、酒吧休闲、洗浴休闲、“农家乐”休闲、广场与公园休闲等主要类型。

2.1.1歌厅休闲

长沙的歌厅休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颇具特色的一面旗帜。长沙的歌厅面世后一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数量曾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如今颇具竞争力的有10来家。它们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就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

长沙的歌厅休闲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根据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歌厅文化格调的定位进行的调查(图1),有36.10%的被调查者(包括休闲者、经营者、专家)认为是雅俗共赏,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别占33.60%和27.50%。可见,长沙市歌厅休闲是适应潮流的,市场前景广阔。

2.1.2 酒吧休闲

长沙市解放西路自21世纪初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并成为与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全国性酒吧集中区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近两年长沙市酒吧数量虽较鼎盛时有所下降,但上规模的酒吧仍有20多家,“魅力四射”、“苏荷”、“水木年华”、“酒库”等酒吧在长沙市休闲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3 洗浴休闲

自2001年以来,长沙的洗脚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长沙市已注册的大大小小的足浴城达到17000多家。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作品《脚都》的出版,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沙足浴业的关注。洗浴休闲业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1.4 电视休闲

电视娱乐休闲是长沙休闲产业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以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为契机,湖南的电视传媒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长期高居地方电视台收视率榜首。

2.1.5 “农家乐”休闲

截至2004年底,长沙市(包括城区和郊县)共有“农家乐”877家,床位数5459个,接待人数达273.1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1149.6万元(表1)。

长沙市“农家乐”休闲具有4种发展模式: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2004年,长沙市在全国首推的“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表2),使得长沙市“农家乐”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1.6 广场与公园休闲

广场与公园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沙市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广场与公园有五一广场、劳动广场、芙蓉广场、湘江风光带、南郊公园、烈士公园、晓园公园等20多处。傍晚或节假日,这些广场和公园充满了散步、聊天、放风筝等市民,这些场所成为最日常化的休闲场所之一。

2.1.7其他类型休闲

此外,长沙市休闲产业还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休闲、家庭休闲以及在陶吧、清吧、茶馆、咖啡厅等场所进行的休闲。

2.2 长沙市休闲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2.2.1 投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投资主体不但适应不了休闲产业的市场,而且制约着休闲文化、休闲 方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沙市民营资本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001年,作为休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已有80%以上为民营资本,而“农家乐”则为100%民营资本。

与国营、集体投资相比,民营资本参与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得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对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进行灵活选择;自负盈亏则迫使经营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2.2.2 档次品位

笔者2007年1月对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档次品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51.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高档,39.30%的人认为是中档(图2)。这说明在大众心目中,长沙的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水准。

2.2.3 管理方式

休闲产业因其覆盖面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长沙市的休闲产业按不同类型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歌厅、酒吧、KTV、网吧等文化娱乐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辖,电视娱乐产业属于广播电视局管辖,洗浴按摩属于商业部门管辖,“农家乐”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游憩景点属于旅游部门管辖,公园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广场属于市政部门管辖。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重中之重的文化娱乐产业一直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下运行。湖

南省暨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所属行业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优秀节目和演员的引进、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证长沙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居民休闲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的休闲现状,笔者于2007元旦前后在长沙市建城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居民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及对休闲的心理需求和建议措施。

3.1 休闲目的

分析被调查的休闲目的(图3),可以看出,放松自己、朋友聚会、娱乐游憩是人们休闲的主要目的,其中放松自己为最主要的目的。休闲的实质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解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成为人们从事休闲的最主要目的。

朋友聚会也是人们热衷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喜欢选择公众场所作为聚会的地点,一是受住房条件的限制,二是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休闲消费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服务却较为丰富。

3.2 休闲方式

休闲活动覆盖面广,休闲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本次调查针对长沙市民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家庭休闲(包括看书、读报、看电视等)、看电影、酒吧、歌厅、KTV、上网、洗浴按摩、健身娱乐、茶室咖啡厅、餐饮夜宵、“农家乐”十余种主要休闲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并要求被调查者按喜好程度进行排列。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方式(图4),可以看出:被动式休闲(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等)在人们的休闲安排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主动式休闲(酒吧、歌厅、KTV、洗浴按摩等)也受到市民热衷。

在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较能代表长沙休闲产业特色的几种休闲方式之间的关系(图5)进一步的分析后,得

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最热衷的是上网和KTV,而中老年则对洗浴按摩、看书读报更感兴趣。

3.3 休闲频率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频率(图6),可以看出:长沙市民从事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一周内至少从事一次休闲活动的占到73%。随着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这组数字将逐步提升。

分析被调查者对现有休闲消费价格的评价(图7),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沙市休闲消费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长沙现有休闲产业消费水平基本能为长沙市民接受,性价比较高是长沙市现有休闲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分析被调查期望的休闲消费水平,有5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休闲消费不超过100元,而选择300元以上的仅有8.10%(图8)。可见休闲产业的大众化,应将普通市民作为休闲消费的主要阶层。

4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时间日益减少,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加上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休闲必将成为人们度假闲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社会将以休闲为中心”。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就长沙市而言,休闲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几年内,由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坚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沙休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良机,休闲产业在长沙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

4.2 休闲产业将更加市场化

休闲产业目前的供求关系尚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必要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部分产品,例如足浴、“农家乐”存在供大于求现象,还有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小型的未注册的洗浴按摩室、网吧、麻将馆存在着不规范的、不健康的服务,亟须相关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经营者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场所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技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自身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配置休闲产品、改进休闲方式,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长沙市目前的休闲市场,在运动健身、老年休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能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必将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4.3 休闲产业将更为国际化

随着我国人世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以及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我国休闲产业的国际化也势在必行。国际先进的休闲理念、休闲产业模式将对我国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休闲产业也将作为国际休闲产业的一部分接受全球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各项法律制度也变得愈来愈健全完善,现代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更加多的业余时间加以支配,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行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游客渴望亲近自然,深入农村去体会自然、和谐的生活,这就推动乡村旅游成了一种更受关注的旅游方式之一,而乡村游也逐步成了我国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为推动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改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本地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一、休闲农业概述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运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来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游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之一。休闲农业源自19世纪初叶,最早开发休闲农业的国家包括了英、法、意等欧洲国家。19世纪80年代,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趋向于成熟,致力于开发休闲农业的国家变得愈来愈多。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改进农业结构,深度推动农业资源的一种潜在性价值,进而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开发的新方式。休闲农业十分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在如今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作和生活压力变得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加上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全面化解的空气污染,让城市人十分希望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而且还能够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环境,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沉重压力。所以,休闲农业相当于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业的重要价值是持续拓展农业的功能以及产业链,推动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的休闲农业开发起步非常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休闲农业不管是在发展方式上,还是在开发的内容上,均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我国农村休闲旅游的景点数量逐年增加,发展的规模也在持续增加,分布状况也变得愈来愈密集。当前,我国农业旅游的示范点达到了400多处,其中包括了农业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游等景区。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休闲农业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农业科技园以及农业示范区数量超过了5000个。所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如今我国休闲农业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因为开发的时间最早也最长,其发展的速度也是最快的。云贵、东北等地区在开发本地特色化农业时也促进了自身休闲农业的极大发展。如今,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方式与类型越来越变得多元化起来。如观光休闲园区主要是指在城郊所建设的具备了种植特点的水果园或者蔬菜园等,能够让游客们自由自在地进行果蔬采摘,这样一来就能够享受到自然田园之乐趣。我国观光休闲园区之中较为典型的地区就有广州龙华农业休闲园。这一园区把农产品生产、消费和休闲等实施全面结合,如此才能够建构起一站化的农产品休闲游发展模式。又如,一些地方建设的集农业教育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则主要是为游客们讲解以农业技术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开发方式。同时,近年来我国还产生了诸多富有地域特点的农产品休闲模式。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人群对农业休闲游具有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这就表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开发状况愈好的地区,其休闲农业的市场开发潜力自然也就愈大。我国的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不仅当地民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而且其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也相当强劲,这自然也就成了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得到客源的最重要区域,而且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休闲农业产业的极大发展。依据一项统计,如今我国农村地区旅游类景点每一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了四亿人次之多,景点总收入高达500亿元以上。如今,在我国休闲农业的大力发展进程之中,已切实帮助将近三千万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脱贫,并且这一部分人群还成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在农产品的来源和产业开发目的上进行转型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开发重在投入生产资料从而得到足够的农副产品,其经营的农产品种类相当地单一,尤其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土地类型主要是山地,森林的覆盖率相当高,畜牧业、林业、水果、蔬菜等相关农业产业是其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来源。在引入休闲农业以后,欠发达地区即可运用自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把自然环境和当地农村的社会环境加以联系,建设特色鲜明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区与休闲农场等,如此即可全面发挥其在观光旅游等方面的突出功能,以求为广大游客提供各类服务性农业产品。二是在农产品质量上进行转型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为了能够追求更高的产量,往往施用非常多的农药与化肥,此举不但污染了农村地区的环境,且残留于植物之中的化肥、农药等还会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休闲农业旨在吸引城市中的消费者们前往即时消费与现场消费。这部分消费者群体对于农产品内在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所需要的是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这就会促使农民们尽可能少地使用农药与化肥,从而让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进。三是在收入途径上进行转型升级。以往的农业收入通常都局限在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而休闲农业之收入途径不会只限制于农副产品,而是拓展到了农业采摘、农产品品尝、农村度假以及农产品购置等诸多方面。其主要收费项目包括了门票、农产品营销、旅游、餐饮以及住宿费等收入。一些农场包括了农业观光区和农村景观区等多个景区,其中前者还可分成蔬菜观光区、水果采摘区、绿化区等。以上区域均以参与性劳动为主要活动内容,游客们可在其中从事种植、采摘各类水果等,其收入来源不仅有门票、农事体验费用,而且还有当地土鸡、土鸭销售费用与烧烤等费用。以上收费内容之和大大超出了单一销售农产品之价格。四是在劳动力就业上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的门槛相当低,而人力资源结构在整体上朝初级技能人员加以倾斜,实施劳动培训的成本也相当低,以上这些均为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在开发农家乐之时,其不仅需要各类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导游、管理者、服务员等,牵涉到住宿业、餐饮业、交通业以及文化产业等多个不同的行业,因此也就能够吸纳大批劳动力前往就业。所以说,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运用开发休闲农业来吸收大量只具备初级技能的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五是在深化市场化上进行转型升级。以往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农产品销售均需经过中间环节转运至外地加以销售。而农村生产者相互之间的合作非常少,得到市场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其后果是导致当地特色农产品出现大规模的积压现象。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吸引外来旅客的重要手段。把市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可及时而准确地得到市场方面发出的反馈信息。当然,本地政府与企业也应当对农民群众开展指导与技能提升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当地民众的组织纪律性。

(二)促进了我国农民参与社会发展进程

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往往会把普通大众排除于发展体系外,而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将人民群众主动吸收至发展的进程当中。休闲农业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很好的机遇,也就是让本地农民成为农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主体,全面参与到休闲旅游行业的规划体系之中。休闲农业通过让本地农民积极参与,能够推动农民群众切实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切实防止农民群众为社会所边缘化。政府从上而下之推行、社区从下而上之参与能够一起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实现新发展。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旅游规划之中以后,逐渐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不但能够提升其收入,而且还能进一步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全新推动力。

(三)实现农村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之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居住以及生态环境,让我国农村能够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朝现代化加以迈进。休闲农业不但能全面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实施强有力的保护,而且能持续提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利用率,还能把该效益投放至农村环保事业之中,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是一把很难把握的双刃剑,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之中,应当以环保为基础来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率以及生产质量。这正好能够展现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对于休闲农业以及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价值。同时,休闲农业还可让农业和旅游业实现融合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各类剩余劳动力在开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能增进和城市人群相互交流之良机,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客观上提振农村的总体精神面貌,推动我国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鉴于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持续完善,城市人群收入的快速提高,让城市人对于休闲农业所具有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推动了休闲农业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的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只要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改革的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好地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就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2]罗文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04)

[3]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4]王晓春,唐敏.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