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

基层医生教育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进修的208名医生,其中来自县医院的115人,乡镇卫生院的25人,厂矿医院49人,个体诊所19人。男139人,女69人;年龄17~42岁。

1.2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208名基层进修生的年龄、从事口腔专业工作的时间、学历及所学专业。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2。结果显示,基层口腔医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口腔专业知识明显不足。

3讨论

3.1口腔医学教育和基层口腔医疗市场的现状

口腔医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相关医务人员处于接受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较多,年龄也相对较小,38岁以下者约占36.3%。一些医院的口腔科医务人员,其知识层次不能与其职业需求相适应,且乡村与城市差异明显。高学历的口腔医生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和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不仅人才匮乏,而且口腔科医生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自学出身。从事口腔医疗后,医院缺乏专门培训,进而导致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偏低。加之观念落后,对口腔疾病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牙痛不是病”,从而对基层口腔医疗不够重视。基层医院的口腔护理人员同样存在层次低、技术不过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医院的口腔医疗质量。

3.2加强基层口腔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

提高口腔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基层医生继续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加强考核力度,设置专业性强的考试,选拔合格的基层口腔医护人员。多设成人大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在校生的专业素质训练,增加更多的适合广大基层医生学习的有针对性的各类教材:利用书本教材、视听教材、病案讨论和病例示教等因材施教,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医学要求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因人施教、分阶段施教、实例施教和模拟诊疗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和巩固“三基”训练,提高进修医师的综合素质,使进修医师努力掌握和运用循证医学知识。医德和医风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进修医师的自身修养,多用实践案例以及法律道德来提高进修医师们的专业素养及自身品质,完善他们的综合素质建设。基层口腔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要求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更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手术培训,多安排有临床经验的口腔医师进行技术、理论指导,使基层口腔医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与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并通过实践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基层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理想目标,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3]。

3.3如何做好基层口腔医生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2篇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孕育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古代名医成长中起着决定性、全方位的影响。

1医德观: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儒家以“仁”为核心追求。仁人在纵向人际关系中,应忠孝悌良慈(分别对君王、父母、兄长、弟妹、子孙),在横向人际关系中要求“信”与“别”(分别对朋友与配偶),然后在此基础上把“仁爱”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地施行于天下人。一个人对这些道德要求的践履程度取决于他自身的发展程度,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看来,人生第一达是做良相,第二达就是当良医,如其所言,“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金代名医李杲在《内外伤寒辨惑论》自序中提到:范仲淹后代道教人物范尊师以尽“仁人君子济人利物之事”,勉励其著述医书,而他“敬受其言,仅力疾成之”。元代名医朱震亨年轻时师从理学家许谦,后因许谦劝其“游艺于医”,他“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古代名医就这样把医学作为践行“忠孝之心,仁慈之性”的基本途径。

2医学战略思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警示人们:事情要在还未发生时先准备好,在动乱还未出现时先治理好。《黄帝内经》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医学中,“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医学本质在于维护健康,包括未病时的预防保健与已病时的治疗康复。我国传统医学把前者作为根本任务。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葛洪“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孙思邈“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朱震亨“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张景岳“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到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都无不一脉相承地体现着这一医学战略思维。

3医学哲学方法:欲为医者,须“学博天人”传统医学有着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庄子·养生主》将其概括为:“缘督以为经”,即遵循自然之理是获得健康享尽天年的常法。这里的“自然”,乃无称之言,穷极之辞,并非仅指自然界。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郭象说,名教即自然。这个博大精深的自然之理,在传统医学中有具体展现:①良好社会状况是医学更好发挥的基础。社会状况是人们整体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饥寒交迫、生灵涂炭的乱世中,再高明的医学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以及“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礼记·礼运》),是儒家在这方面的追求。孙思邈所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也从侧面道出医学与社会的关系。②天人合一是根本方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齐物论》中“天人合一”的经典表述。在医学中,该方法论用以指导医家系统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③形神合一是根本方法的深化。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表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在医学中,医家普遍以“和七情”、“节六欲”为保持或恢复健康的前提。由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名医对“欲为医者”的衷心劝告,如金代名医刘完素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清代名医陈士铎说,“医道大矣哉!非学博天人,……则不可以谈医。”

二、面向基层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的目标分层

1完善自身,成为基层居民感觉温暖的人目前站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村医在受益人群中“受尊重的程度较高或很高”。受到更为系统的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应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显然不可要求他们都如古代名医那样把自己行医地点变成一个基层文化中心,如傅山中晚年居处松庄小村竟成了文化名人荟萃的一方宝地那样,但起码应努力成为基层熟人半熟人社会中让人感觉温暖的一员,使彼此间乐意“说一些和治病无关的家事”,从知、情、意等方面帮助医学生完善自身,成为一个有学识、热心并谦逊的人,是人文教育的第一层目标。

2坚守医德,成为基层患者信任的医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也必然冲击着村医的行医观念。新医改提出把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基层农村,其中包括合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这是新医改从制度上努力降低经济因素在医患关系中的影响力的表现。但在这方面要做得更好,便离不开医务人员对医德的坚守。医患关系与一般买卖关系之间有着根本差别:前者要求无论是从健康利益还是经济利益上都应以最有利于患者的方式进行诊疗,这与传统时代把医学理解为“济人利物之事”相通,而后者却允许买卖双方自由讨价还价。因此,教育医学生在走上基层岗位后,任何时候都不应以患者作为谋取不合理利益的对象,做一个受患者信任的医者,是人文教育的第二层目标。

3勇挑重担,成为基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擅长于治疗小病的扁鹊中兄名气不出于村落街道,善治病于未有形之时的长兄更是只为家里人所知晓,而自认为在兄弟三人中医术最低的扁鹊却由于能治大病重病而“名出闻于诸侯”。这则古代故事所反映的矛盾仍具一定现实性:虽然预防保健最有利于人的健康,但对于从事这一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却得不到足够重视与认可。相关研究提出建议:村卫生室在未来发展中应变“重医轻防”为“侧重防保”。新医改更明确要求基层医务人员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尽可能地把基层居民挡于疾病门槛之外,是健康守门人的实质意涵。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医学中的实现,也是对医学本质(维护健康而非仅指去除疾病)的科学把握。这是人文教育的第三层目标。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166-03

当前,我国大部分居住人口分布在乡镇、农村、社区等基层地区,相对于城市医疗的先进和发达水平,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基层[1]。基层医生是我国实施全面医疗保健的生力军,同时由于住院医生的工作关系及占据的重大数量比例,基层住院医生自然成了解决基层疾病问题、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核心人员。目前基层绝大部分住院医生均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学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医生面临服务手段、工作方式、就诊方法、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改变,同时由于基层经济落后、条件辛苦、资源匮乏等的影响,基层住院医生的素质水平很难达到高要求的标准,从而导致基层医院临床医师任务繁重、患者就诊困难、医务管理混乱、整体医疗水平低下的现状问题比较突出[1-2]。我国目前有基层医生100万名以上,在他们中主要承担基本医疗和服务工作的住院医生占绝大部分,这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峻[3]。

为解决这些问题,对广大基层住院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是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综合性、规范化的培训,是全面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加强住院医生综合素质技能、造就医学人才的关键手段[4]。住院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可促进基层住院医生快速掌握临床坐诊实践、加深自身工作技能及知识,从而改变基层技术低、任务重、服务差、资源少及看病难的现状问题。通过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不但要建设一支稳定、合格、具有良好医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临床水平的服务基层的临床医师队伍,也必须规范教育和严格培训考核,以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5]。

本文从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当前发展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发展并导致问题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前基本国情和城市继续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基层住院医生的未来发展路径。

1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概况

1.1 基层住院医生

住院医生是工作在医院的中层人员群体,上对中高级临床医师负责、下对患者负责,住院医生的医疗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各个科室都有广泛的联系,也是全院医疗质量及协调运行的关键所在。一般大中专医学类院校毕业学生,通过医师职业资格考试,进入医院工作后即是住院医生。因此,基层住院医生即是在国家基层地区工作的住院医生人员。

住院医生由于要对上级医师和患者直接负责,所以负责医疗活动和日常事务较多,通常包括写医嘱、开化验单、检查单、病历、病程、医技报告查询、查房、取药、协助临床治疗等等。由于基层设备落后,人员匮乏,基层住院医生工作相对更多。

1.2 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高等教育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后的终身性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保证医生能在工作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同时,提高治疗和服务质量[6]。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即是针对基层地区医院里的住院医生长期进行的一种医学教育培训。

1.3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从医学模式上看,逐步由生物治疗向生物、心理、社会治疗转变,疾病类型和治疗模式逐渐增多并向综合型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住院医生的技能和素质[6]。同时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旧知识被新知识取代及住院医生的临床知识水平也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补充[7]。基层住院医生由于发展落后的影响,信息及经济资源的匮乏,就更需要通过持续的继续教育培养成高水平临床人才,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并与发展地区接轨。由此可见,实行基层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

2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

基层住院医生培训是其继续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策,以探索合适的继续教育模式,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2.1 当前发展现状情况

我国在80年代初引入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并逐步实行各种措施和办法促进其快速发展,1991年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标志着医生继续教育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道路,并发展至今[8]。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乡镇农村等基层人口数量多等国情,整体住院医生数量少、医学院毕业生大多数不愿去基层等现状,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各基层地区根据国家要求和自身情况相继开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性日渐深入,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暴露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基本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 加强领导,推动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主要途径,各基层地区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制定出适合当地的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办法等指导性文件,甚至于强制要求住院医生进行继续教育。部分地区组成由医学院校、医学会、当地医院等参加的专门针对住院医生的教育培训机构,有效地促进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1.2 强化制度,提高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效果 许多基层地区根据卫生部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出台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实施细则,强化管理和工作落实,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很多基层地区还明确规定住院医生职称晋升、职位发展与继续教育考核有关,把完成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分作为聘任、升职的必要条件,该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1.3 分析医生结构,针对性实施住院医生继续教育 部分基层地区分析医院住院医生的人数、等级、工作要求等,对不同工作年限或级别的住院医生实施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例如针对临床医学实践教育、针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针对综合素质提高等,全方位分配和提高医院住院医生的结构和素质能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当前我国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状况的分析,对比城市较发达地区实际发展程度和特点,结合乡镇、农村等地区的社会特征,总结出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2.2.1 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 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30年的历史,专门针对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更少,从而导致许多个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十分欠缺。特别是在基层落后地区,甚至尚未开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基层地区行政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认识严重影响了住院医生的发展。

2.2.2 经费资源和配套设施的严重不足[9] 基层地区发展普遍落后,卫生行政部门大多设置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农村医院一般没有足够经费用于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没有配备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保证住院医生接受规范的教育。同时,经费不足导致缺乏激励机制和免费、补偿机制,而基层住院医生本身收入较少,难以接受自费参与教育培训或离开工作岗位专门接受继续教育。

2.2.3 继续教育形式和资源的匮乏 基层地区高级医师较少,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一般都在院内听取高级医师的讲座或统一上课学习,难以聘请国内知名高级专家进行专题教育,继续教育形式单一,接触的高级专家和医师较少。同时由于地区偏远落后等原因,导致各种医学信息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和了解,如国内外新知识和先进医疗方法、网络丰富资源、知名专家经验等重要资源难以随时获取和使用。

2.2.4 缺乏专门性指导文件和教材 由于基层医疗教育管理体系相对落后,未出台针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实施条例、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等规范文件,缺乏教材、手册等资料,尚未形成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体系,导致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机会少、积极性不高、效果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确实针对性提高临床实践的继续教育办法。

2.2.5 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滞后[10] 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是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加强管理和进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基层地区继续教育不完善的体系下,考核评估办法多以考试分数、参加次数确定,方式单一,同时由于基层住院医生学历普遍较低,兼顾中专、专科、本科等各种层次水平,导致考核难以做出客观评估结果。

2.3 发展对策及方向

综合上述对我国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分析及其问题的总结,可以看出在目前虽然各基层地区陆续开展住院医生的培训和知识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基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条件困难导致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和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基层地区医疗教育现状,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偏向重视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条例、建立各项配套设施、加大投入经费、充实继续教育资源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并以此为发展方向提出各项有利对策。

3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不足、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现状,以及各种影响基层住院医生教育发展的问题的凸显,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

3.1 分步发展路径的提出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分步发展路径是基于当前基层发展落后、继续医学教育认识性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其主要实施原理是制定阶段性目标,逐步往前推进,整体快速发展的方式。分布式发展路径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改变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的分步发展;二是提高基层住院医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继续教育方法的分步实施。其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3.2 强化继续教育和培训发展力度

针对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严峻现状问题,根据分步发展路径的原则要求,快速建立科学有效的住院医生教育方法体系,提高管理和实施力度,强化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工作深度,提出并实行各种教育和培训方法。包括建立科学的学分制模式、实行全方位教育体制、构建充裕的住院医生教育资源体系、定期开展住院医生病例讨论会等。

3.2.1 建立学分制培训体系 学分制是借鉴高校教育模式,对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确定相应的学分,以100分制衡量。其中对每个学分分配到不同方面,以保证住院医生素质全方面提升。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教育10分,临床实践操作教育15分,专业技能教育30分,基础理论10分,病历及医疗文书书写10分,参加各种医疗学术活动10分,外语及服务5分,论文著作5分[11]。考核即以住院医生这些方面接受教育和表现情况评估,确定最终学分评定结果。学分制继续教育机制见图2。

3.2.2 实行全方位教育制度 全方位教育制度是指对基层住院医生实行患者管理、医学知识、职业道德素质、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临床水平等方面全面教育的一种体制。住院医生素质好坏是医院医疗水平和满意度的体现,而全方位综合能力又是住院医生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上,要实行整体考虑、重点培训的教育方式,即对住院医生进行上述各方面全面教育,对内科、外科、妇科等专科技能进行重点培养,尽快培养出独当一面的高级医师。

3.2.3 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源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或缺的。本文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正是考虑到基层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包括实际资源和虚拟资源两个方面。实际资源共享即是与周边医疗机构、地区进行合作,频繁进行医学交流活动、互相传递住院医生工作经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取多方专家的知识;虚拟资源即是搭建网络平台,使住院医生可以随时了解和使用网络医疗相关资源。充足的资源可使基层住院医生逐步达到较发达城市地区住院医生的水平。

3.2.4 定期开展病例讨论 建立病例讨论制度是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中一个较好方法,医院各科室之间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议,以患者学习疾病、以临床工作拓展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将是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的良好途径[12]。同时可以邀请资深医师参加,传授经验和知识,相互学习,既提高住院医生教育兴趣又积累经验。

3.3 构建住院医生工作站

为解决基层医院住院医生不足、能力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在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上就必须加快建立基层住院医生工作站,实行住院医生智能化工作。住院医生的医疗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环节,工作复杂而且任务繁多,良好的工作站就可以方便住院医生开处方、管理医嘱、录病历等,对提高住院医生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巨大便利。构建住院医生工作站及其培训也是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迅速达到城市化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现状,发现当前面临管理落后、经费不足、资源匮乏、教育低下等问题,故提出了大方向上科学发展对策和趋势。基层住院医生可实施分步发展路径,是我国基层住院医生队伍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李宜川,常景芝,崔金环,等.商丘市乡村基层医生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4):493-496.

[3] 张淑华,姚龙山,侯健,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11,(3):11-13.

[4] 李璐.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工作者[J].首都医药,2009,(1):6.

[5] 沈淼.社区医生网络继续教育需求及商业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 贾山,陈丽琼.浅谈临床医生继续教育[J].培训广角,2005,(8):41-42.

[7] 王向波,贾建平,李存江,等.临床医生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实践[J].继续教育,2009,13(11):62-64.

[8] 周小冬,卢建华.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33(4):358-361.

[9] 王番宁.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1):16-17.

[10] 王庆林,周伟庆,苏琼.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66-67.

[11] 于导华,陈晋南,王清.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J].理论纵横,2010,24(10):13-16.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操守教育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基层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行全面的部署。新的医改政策涉及面广,调整幅度大,工作任务重,对基层卫生从业人员思想冲击和行为影响较大。我们通过加强职业操守教育,为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新医改政策对基层卫生从业人员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我们于2009年年底,对我县17个基层卫生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医改新政问卷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县直单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调查人员包括基层卫生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内容包括对医改工作的态度、工作方法和效果。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卫生单位管理人员主要存在着观望和畏难心理,导致在工作上消极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主要存在着忧虑心理,担心医改新政实施后会影响岗位、收入,导致在工作中对患者推诿、顶撞,对工作漠不关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奠定基层医药卫生改革思想基础。

针对上述情况,县卫生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操守教育,增强基层卫生单位从业人员对医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单位医药卫生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把职业操守教育同时政教育相结合,增强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履行医改新政职责的信心和决心。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部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力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全面完成医改工作任务是每个基层卫生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我们通过集中培训、下发学习材料、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组织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湖南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使基层卫生单位管理人员正确认识医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本地本单位医改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进程要求,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单位领头羊的作用。

2、把职业操守教育同医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基层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对医改新政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医务人员医德要求既要继承国内外优良的医德传统,又具有社会主义医德的时代特点,即以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制度为基础,用出自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其伟大作用的认识,出自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病人负责,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负责。我们把职业操守教育和医德教育相结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医改相关者知识讲座,把基层医改工作措施和保障政策和自身待遇、机遇等内容结合起来,教育卫生技术人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改,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医改,增强其主动参与医改动力。同时,我们还利用医德双面性理论,把卫生技术人员放在患者的位置去体验医改,认识医改,以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医改的认同能力。

3、把职业操守教育同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形成基层单位全体从业人员配合医改的良好局面。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政策优化和选择的过程,涉及到基层卫生单位的运行模式、人员的待遇、经费保障和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基层卫生单位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形成合力,需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如何在改革中兼顾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基层卫生单位中广泛开展了以加强职业操守,实现人生价值为主题的人生观教育,通过宣讲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使广大基层卫生单位从业人员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积极配合、参与和推进这项深入人心、惠及人民的改革是每个卫生从业人员的光荣职责,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最好表现。

    三、小结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操守教育,广泛普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县基层卫生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 %以上,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 3600多万元;实施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配套562万元,省级配套256万元,县级配套150万元,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各项目已全部完工;已完成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底数调查和招聘前期准备工作;完成 200名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工作;组织86人次参加了省厅举办的基层万名医师培训和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培训; 现有17个乡镇卫生院使用药品配送企业配送的药品共计1556万元,已返款750万元。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7-02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大连市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明确规定全市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健康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甘井子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我们于2013年7月――10月对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资源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甘井子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1.2 方法 采用区疾控中心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登记表》,统一下发到各单位,由指定人员填报。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人力资源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相关情况,见表1。

2.1.1 专、兼职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数量共计有34人,其中专、兼职人员分别占41.18%和58.82%。

2.1.2 性别和年龄构成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9.41%,女性占70.59%。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居多,占32.35%,其次是30-39和40-49年龄组,50岁以上较少,仅占8.83%。

2.1.3 学历构成 调查对象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各占44.12%,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研究生均较少。

2.1.4 职称构成 调查对象中无职称者最多,共13人,占38.24%,其次是中级职称(32.35%)和初级职称(26.47%)。

2.1.5 专业构成 调查对象中专业为护理学和临床医学,各9人(26.47%),其次是中医学(20.59%),

非医学专业4人(11.76%)。专业为预防医学的最少,仅有2人(5.88%)。

2.1.6 月收入 调查对象月收入以2000-4000为主,占64.70%,其次为≥4000(20.59%)。

2.1.7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调查对象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2.1.8 编制 调查对象中有事业单位编制的8人,占23.53%,26人为医疗机构聘用人员,占76.47%。

2.2 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甘井子区共有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2012年度总投入健康教育经费918490元,平均每单位35326元,主要用于宣传材料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3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有76.92%的机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仅为1人,达不到《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1]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人员配备的要求。健康教育人员普遍反映由于身兼数职,工作非常忙,因此他们在进行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时也就只能应付[2-4]。

在人员结构上,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88.24%),但所学专业以大部分为非公共卫生的医学专业(82.35%),无职称为主(38.24%),30岁以下占32.35%,79.41%的人员从事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在5年以下,可见,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经验、专业化的人员,与柳艳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在本次调查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置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基本健康教育设备,照相机、打印机、电视机、DVD/VCD、办公电脑的覆盖率均为100%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拥有情况仅为31%。

80.77%单位能够设立独立的健康教育室,各机构均有2块以上的宣传栏,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宣传品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我们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规范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该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培训、下基层指导的力度和频次,全面促进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S].北京:卫生部,2010.

[2] 温泉.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21):75-76.

[3] 满丽华.社区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8,20(6):61-62.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6-02

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不计其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甚至挽救了生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和实施,其中部分人员因学历水平未达到执业基本要求将不能继续行医。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加继续教育,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尽快达到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水平,通过考试拿到“两证”,以取得继续行医的资格。

1 执业医师考试现状分析

执业医师考试是国家对医疗行业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合格,才能参加综合笔试,这充分说明了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是国家对执业医师准入的第一道门坎,而在执行这一准入考试中,的确也成了医学毕业生的一道坎。

在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中,考生最担心的是实践技能考试。根据有关统计总合格率在60%~80%之间,三站考试中合格率最低的为体格检查与基本技能考试。在三项考试中相对较好的是问诊和病例分析,X线、心电图也是难点之一,单项合格率占50%~60%,部分考生为零分。这说明考生作为临床医生来说基础学得不扎实,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考生程度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随机对近年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县级卫生学校毕业生合格率比例最低,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成教毕业生合格率较高,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合格率最高。

2 培训学员组成及存在主要问题

参加学习的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乡镇村级医务人员,在这些人员当中,有近一半是县级卫校毕业生,其次为地级卫校代培生。年龄差距在25岁以上,最大的已50多岁。学员不但年龄差距大,业务能力相差也很大。从这两年的教学及实践技能模拟考试反映的情况看,确实有部分学员在临床技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格检查基本技能不扎实

体格检查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系统、全面、规范的体格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医疗设备先进的今天也是如此。而有些学员在这方面很欠缺,首先是对“五诊”即视、触、叩、听、嗅没有全面掌握,主要表现为动作生疏,操作不规范,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其次,对检查的内容、目的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检查不清楚(如、顺序),对怎样检查使体征更明显、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知之甚少。部分学员只会背条文,不会动手,成绩当然也不会好。

2.2 心、肺听诊,腹部触诊,X线、心电图阅读不尽人意

心、肺听诊在临床上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多听多练,而个别基层卫生人员在看病时几乎不听心音、呼吸音,听诊方面也是弱项。心电图、X线检查可说是常规检查项目,是执业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心电图在教学上本身就是难点,再加上与X线阅读一样在农村使用较少,按学员的说法,在学校时学得少、练得少,毕业后接触少、用得少,导致部分学员成绩较差。

2.3 基本操作技能环节薄弱

与体格检查相比,学员在基本操作技能方面更欠缺,如无菌操作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戴无菌手套方法,合格率仅在60%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抢救措施中心肺复苏术、输氧操作不规范、动作生疏、顺序不清、步骤不清,合格率也不高。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说明学员在基本技能操作方面差距较大。

3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临床技能教学

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情况及学员状况分析说明,实践技能是最欠缺的。这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同时也间接地说明,学校在实践技能教学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试想一个不会行心肺复苏术的医生怎么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个“五诊”都不能很好应用的医生又怎么对疾病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改变教学理念

充分认识技能操作的重要性,革除实际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基本技能的弊端,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调整,增加实训课时,加强技能考试在学习中的比例,使学员真正达到理论过硬动手能力强的要求。

3.2 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要有好的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当好学生的表帅,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并及时传授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要做准确、规范的示教,指导学生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设备,让学生多动手练习视、触、叩、听基本方法和其他基本操作技能,体验阳性体征的表现,掌握临床技能,利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到县级以上医院切实搞好临床教学,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3.4 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发挥临床考核的杠杆作用

参照国家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改革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案,加强对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和督导,严把毕业关,对学员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病例分析,X线、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断与分析,常见临床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医学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的主要环节。加强临床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对其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保证,要想使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顺利通过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考试,保证医师的执业水平,提高医师的执业能力,就必须从提高教学质量上入手。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

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强的卫生服务能力与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员队伍提供根本保障,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工程,是医疗卫生工作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当前医改强调强基层,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继续教育的位置与作用显得愈加重要,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更应该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但从总体上看,继续医学教育存在很多缺点:在区域、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学科和不同层次人员间发展不平衡;教育模式尚不完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施的协调性和结果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改进;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监督管理工作相对薄弱[1]。本文就是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报道。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划分,本文从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分东、中、西部各随机抽取2个盟市,每个盟市12家基层卫生机构各10名卫生服务人员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乡镇卫生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对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包括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医技人员、药师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与需求开展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改进对策与措施。

1.2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征求专家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实施预调查,再经专家论证后确定较为完善的问卷。受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调查员即时收回并检查问卷答题完整性。调查于2016年1~12月进行,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697份,有效问卷686份,有效率为95.3%。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包括项目的类别、内容及参加途径等;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满意度。调查人员同时记录并整理被调查者对于继续医学教育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与要求。1.3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受调者686名,其中男284名(41.4%),女402(58.6%)。年龄≤30岁11名,占1.6%;31~40岁236名,占34.4%;41~50岁291名,占42.4%;51~60岁72名,占10.5%;>60岁76名,占11.1%。临床专业医生280名,占40.8%;护理学专业人员211名,占30.8%;公共卫生专业52名,占7.6%;影像专业23名,占3.4%;检验专业27名,占3.9%;药学专业49名,占7.1%;中蒙医专业44名,占6.4%。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占76.5%,本科及以上层次比例偏低,仅占15.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有较大的教育培训需求,十分渴望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提升学历层次与服务能力。高级职称67名,占9.8%;中级职称182名,占26.5%;初级职称341名,占49.7%;96名无职称,占14.0%,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结构层次总体偏低。

2.2实施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

结果表明,被调查者都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的推广力度较大、普及面很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2.2.1认识不深刻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问题,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78.6%,无所谓的占9.6%,没有必要占6.9%,无法判断占4.9%,说明被调查者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可度较高。尽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主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自学性不强,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常通过“单位硬性派出”的方式才能送出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术讲座中存在着单纯领取学分证的想法,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学习纪律不严格、学习效果难保证。还有已经晋升至高级职称与职称晋升无望的“两极”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均不强烈。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派出人员时一方面考虑影响本单位工作,另一方面受限于经费匮乏,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2.2.2管理欠规范特别是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内容五花八门,没有组织对提供和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机构统一进行资格认定,管理也仅限于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把握环节,对于项目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忽视对项目效果的检查与评估,在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基层医疗机构要求相差明显。2.2.3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主要存在着教育培训方案长时间不予修正,教育培训内容与基层工作实际脱离、更新速度慢,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率高,培训方式沿袭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培训方法与手段落后,对接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方式不及时、不通畅,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在“您不能够按要求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原因是什么”,54.3%的人回答“没有时间”,“地点不方便”占39.6%,“教育培训方式不灵活”占35.8%,“内容不适合”占9.6%,“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学习”占6.7%,这与李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2.2.4经费与待遇严重滞后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及增长机制,人员工资水平较低,派出单位很难再抽出专门经费用于继续医学教育费用,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不自己解决。2.2.5师资水平较高却难接地气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来自于高等医药院校、三级医院等机构,这些专家、学者与管理人员均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素质,对本专业、本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但是他们很少深入基层,缺乏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经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甚了解,更缺少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沟通交流,所讲授专业性较深的理论知识、技术性较强的实践技能总是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水土不服。

3讨论

3.1出台切实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保障政策

美国专门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开展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既负责基层临床医师业余时间就地开展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又组织基层临床医师参加三级乙等以上医院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和中长期进修活动[3]。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通过立法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强制性教育[4]。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制订具体的政策,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专项人才培养与补充制度、工资待遇激励制度等,以此为基础,才能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落到实处。

3.2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及时修订教育培训方案,包括教育培训内容、考核内容、培训方式与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科学调整教育培训时间、合理安排学时。对培训机构实施资格评估、认证,严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来控项目实施过程、来抓项目效果的检查评价。

3.3坚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本着教学内容具有高度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知识所需、技能所急,在巩固、提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适宜的新知识、新技术广播厚植;采取基层医疗卫生骨干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培训与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家学者深入基层集中指导的双向教育培训模式,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共同促进”。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紧张时节合理安排教育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与其对接,实现“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本、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目标。

3.4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

继续医学教育互联网能够全面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彻底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由于自然地域、学习资源等难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教育、视频直播、专题视频讲座等形式接受在线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主、培训机构可以及时插入、更新教育培训内容,并在线收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意见、建议与需求,使得需求方与供给侧有机衔接、有效对接、有力促进。内蒙古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医疗资源匮乏且配置不均衡,加之偏远农村牧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使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基尼系数过大,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偏低,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与迫切,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对于切实改善基层卫生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对于实现党对人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郑重承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3-01-25.

[2]李根,曹茹,乔学斌.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况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4(75):271-273.

[3]汤金州,马晓.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33-937.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设置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务人员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业务素质,那么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

1.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和措施,尤其对医疗水平较差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加强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继续教育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技术和模式的变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医学知识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实践能力。二是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2.落实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福利、薪酬较低,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生护士本身的文化水平也较低,很多基层医务人员都是大专,甚至是中专出身,而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出身的医务人员往往在大城市中的综合性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就十分有限,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在组织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回顾专业知识,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其他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科方面的基础疾病表现、诊断方法和初步的治疗方法等,以便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类疾病,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2)加强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补充。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方法等层出不穷,以往在学校中学习到的医疗知识,拿到实际诊治当中可能并不起作用,而且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信息交流不便,因而很多医学上的新知识通常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传到基层医疗机构当中,这样的速度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因而在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可以不定期邀请综合性医院的教授来基层医院中进行讲学,让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有机会与大医院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学习最新的医疗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医学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3)灵活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在继续教育的方式上,地方卫生部门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外出进修或是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来进行继续教育,定期轮流派驻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在组织形式上,地方卫生部门要为基层医疗结构多多提供支持,让其能够采取外出进修、短期培训以及函授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医疗机构不断发展的要求,因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将基层医疗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燕玲,杨 昆,唐 珊,等.太原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6).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9篇

1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的现实情况

1.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多由卫生干部和士官组成卫生干部大多来自于正规医学院校,第一学历比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有强烈的继续医学教育愿望由于基层部队医疗保障任务重,人少事多,加之部分单位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基层部队外科手术开展得少,内科疑难杂症也很少处置,危重救治有中心(体系)医院,大病补助有上级机关统筹,把小病看好就行,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意义不大;此外,由于继续医学教育没有纳入部队用人制度,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部分卫生干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既不与职务提升挂钩,又不与职称晋级挂靠,导致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直接影响基层卫生干部的积极性。

1.2人员编配受限与经费支撑不足

由于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编制有限,普通军医调级慢于军事和政工干部,三级以上卫生士官编制偏少,部分专业性强的岗位没有四级卫生士官编制;且大部分人员不可能较长时间脱产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加之医学技术发展较快,知识结构和更新周期较短,卫生技术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缺乏医院临床工作经历,知识得不到更新,业务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迫切在经费支撑上,部队财务管理严格,卫生事业经费少且专项专用,旅团卫生行政单位还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对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相关会务费用报销也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卫生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的积极性。

1.3教育管理手段与内容缺乏灵活性

由于工作性质和各专业限制,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在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手段和内容上缺乏灵活性,难以集中进行学习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设置和培训对象没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导致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此外,信息化手段有待提高,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方式没有发挥较大功能。

1.4卫勤保障任务较重与继续医学教育矛盾突出

各基层部队为了早日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演练与驻训等大项任务增多,加之大部分基层部队驻扎偏远、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部队卫勤保障任务相对较重,卫生技术人员无法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在职在岗学习组织难度较大,工学矛盾突出。

1.5医疗设备滞后影响继续医学教育

多数基层单位医疗设备陈旧,诊疗水平较低,设备更新主要依靠上级补充即使有几台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及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使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卫生技术人员认为学无用武之地,降低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

2继续医学教育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

2.1健全组织,形成合力

由军队医院医务部门和基层部队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协商管理,健全组织、形成合力在对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各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上,分工负责又融合协作,齐抓共管、提升实力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自身继续医学教育实际提出需求,医院主要突出两个层面的继续医学教育第一个层面是医院层面,由医务部牵头负责继续教育的规划、计划、管理和实施等,促进横向联系;第二个层面由医院科室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纵向挂钩,具体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实施,并注重末端落实。

2.2区分对象和层次突出培训重点

由于基层部队医务人员专业细、层级多,军队医院应分门别类进行重点培训川士官主要突出自救互救、三防等基础训练;初级医务人员主要以“三基”为重点,对战地救护等业务技能进行训练,加强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如训练伤、皮肤病等部队常见病诊治的培训;中、高级职称人员主要以救治能力和预防、医疗、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进行培训2013年本院接收某集团军21名来自团卫生队的卫生技术干部,根据各团驻地流行病学特点和驻地官兵常见病、多发病等相关情况,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区分专业的重点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2.3开展多种形式的院内继续医学教育

根据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需求,开展针对性、适应性研修班,接收各层次、各专业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对进修人员进行一专多能培训,对部队常用、常见的急救技术进行重点带教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帮助基层部队医务人员开拓视野、汲取新知识如带教科室可以开展专科性学术活动,包括晨会教学、查房教学、专题讲座、手术示教、病例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医院开展全院性学术活动时,可以邀请基层部队医务人员参加,共同学习,扩大学习交流渠道;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全军远程教育网络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和部队官兵进行授课。

2.4融合式协作强化院外继续医学教育

根据基层部队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困难、本级单位继续教育不易组织的现状,发挥继续教育合作平台作用,主动上门进行培训和举办讲座一是利用体系协调会、节日走访、到部队巡诊、体检等机会,开展专题讲座,同时听取体系部队医务人员的意见和要求;二是采取双向代职的方式,通过教学查房、新技术新业务指导等提高基层部队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积极拓展融合式协作继续教育活动以本院为例,定期举办“青年医师下军营”“科主任下连当兵”等活动,医院医疗技术骨干与部队官兵吃住在一起,真正与部队官兵融为一体,不仅把医疗技术和知识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惠及到每个营连官兵。

2.5以任务为牵引突出继续医学教育

以各类任务为契机,适时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本院结合帮带任务,突出帮带特色理念,通过帮带旅(团)医院(卫生队),提升其所属卫生机构履行职责和整体保障能力;其次是结合遂行保障任务,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每逢基层部队大项演练、野外驻训,本院均会派遣技术精湛的高年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组实行伴随保障其间,结合部队演练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突发伤情、心理疾患等给予现场救治和指导,效果显著。

3 思考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继续医学教育是军队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需确立继续医学教育在军队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创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平台,就要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各级军政主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军队卫生事业中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规划和措施树立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意识,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业务素质,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基层部队医务人员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2 完善机制,严格考评

引入激励机制,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目标管理中,建立完善各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和考评体系基层部队医务人员建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组织经常性理论、技能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干部晋职晋级、评选先进直接挂钩,落实“培训一考核一晋升”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接收继续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员,科室根据医院统一要求,明确目标和任务,在人员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并给予成绩鉴定,按考核标准发放结业证同时各基层部队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

3.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采取有力措施,运用多种方式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推广适宜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围绕“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目标要求川,按照基层部队提出的内容需求,医院制定指导性、操作性强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如传染病防治、训练伤预防、卫生防疫、常见病防治、心理咨询等内容,做到时间、专业、人员、效果四落实。

3.4 密切协作,保持继续医学教育合作平台运行常态化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0篇

1.1扎根基层专业医护人员严重短缺

新医改方案的着重点是向全民提供和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全面覆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难看出医疗改革主要在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数据显示,全国201万医生中,从事基层社区医疗的全科医师比例只1.6%”[1],这一数据同我国基层拥有的庞大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所以加强基层医疗的人才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医疗的急迫任务。对此新医改强调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和基层的现实情况,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的住的医疗卫生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的问题。

1.2全科医师是基层的迫切需要

新医改后基层迫切需要的医疗卫生人员是全科医生。我国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现状相差甚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数量不足。以首都北京这样发达地区为例,在未来几年一共需要3万多名全科医生,而目前仅2万多名,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其次,质量不过关,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严格地培训,没有达到真正的全科医生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师资薄弱,培训教育开展不顺利等;所以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我国基层对全科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

1.3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不足

新医改政策要建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包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大系统,新医改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外,还需要一批懂得公共卫生、卫生政策学、医学社会学、医疗保障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知识的人才;需要一批既懂得流行病、卫生统计等方法学,又懂得医学知识和卫生属性的人才,所以学校除了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外,还要培养出一批能专门从事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2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只注重学历教育,忽视培训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仅仅是医学教育一个阶段,医务人员的学习将始终贯穿于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除了医学院校教育外,还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性,只注重学历教育,轻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毕业生素质较低、不适用;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尚待加强;办学层次和培训模式单一,面向农村、乡镇和社区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的医学教育和医师培训教育更是薄弱;尤其是完善的基层医务人员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亟待建立。

2.2医学教育仍停留在“诊断-治疗”模式

我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还未过渡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消除躯体疾病这一低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展为提高生命质量、保持身心健康的全新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也将拓宽到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医学教育也不仅局限于生物医学,它将与社会、环境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挥作用,将进一步要求实现教学、科研、卫生保健、社会预防一体化模式。

2.3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尚待建立

全科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内容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全科医学突出以人为本,内容丰富,范围宽广,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的健康照顾,既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随着新医改推广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短缺加剧,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壮大全科医生队伍,为基层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高质量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但我区的各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不重视,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不透彻,培训内容不规范、培训基地不健全、师资短缺、培训与使用结合不紧密、全科医师岗位职责模糊、培训经费缺乏;培训质量考核不到位、激励机制不足,不同地区间的培训模式和效果不统一不平衡。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到位,培养的全科医生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医务工作者更加要有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医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更多地强调敬业精神、人文和科学素质、卫生经济、信息管理、卫生保健体系、医疗保障制度运作等方面的要求,培育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才。虽然1995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薄弱局面并未得到改观,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仍然令人担忧,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不足,所占学时数为总学时的10%左右,有些院校总认为人文类的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是没意义的负担,这与美、德等发达国家20~25%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应付性;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师资尤其不足,仍以课堂为主,局限于知识传授,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类人文教学比例就更少,学生缺少亲身体验,无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主观精神。

3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

3.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新医改的办学指导思想

医学院校要想使自身得到发展,必须要研究和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当前形势下,首要的是医学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从思想观念上尽快扭转过来,深刻认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认清未来社会发展大势,把自身的发展摆到社会的大背景中来,主动对照新医改的要求变革自身,否则脱离社会需求,闭门造车,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丧失自身发展机遇,最终被淘汰。为此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顺应新医改大势,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更要发挥优势,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临床医学人才,向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3.2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临床医学教学,开展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很容易变成临床医学教学的简单转化。因此必须对全科医学学科有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培养真正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以社区为中心,以病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集预防、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教育,必须采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生物医学培养模式,也不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简单增设。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相关院系的丰富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抓实干,进行优势学科互补,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创造条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

3.3做强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完善多层次培训机制

多年来,由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条件差待遇低,不受群众信赖等原因,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现有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质量低、来源复杂、学历职称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历史积淀的问题,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多年欠账而至医生不足的矛盾,对现有社区医生的全面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区诊疗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积极发挥医学院校卫生教育资源优势,发挥优势分层办学,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成立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培训中心,开展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以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从而加快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社区疗的整体水平。

3.4适应新医改需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艺术和科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属性。我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方面还存在很大人文欠缺,主要是在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医患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方面凸显不足。这正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为此,必须改变现有单一学科体系下的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医学生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和伦理等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有明确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子目标,培养医学生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关怀的人文精神。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1篇

2009年3月份,我国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卫生体制改革的步骤,2009—2011年,国家将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改革。五项改革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又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是医疗资源(比如医疗人才、技术、设备等)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在广大基层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却极为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设备陈旧、设施简陋,而且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奇缺。人才缺乏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医疗卫生政策的引导和长期的医学教育才能逐步改善的,因此,医学高等教育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人才队伍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设施不足、基本诊疗设备匮乏的硬件问题;另一个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属于软件问题。就第一个问题,按照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国家将拿出大批资金投入到硬件设施建设中,到2010年,全国将有约2000所县医院、5000所中心卫生院、25000所村卫生室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改变房屋不足、破旧和基本诊疗设备短缺等不适应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状况。加上地方政府按要求自行建设的项目和已达到条件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届时,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并将实现机构网络化、功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1]。对于第二个问题,就相对复杂一些。据了解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80%的医疗资源在大医院,而全国有55.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还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农村的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及年龄老化等问题。

1.1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按照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承担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有3类:一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乡镇卫生院;三是村卫生室。根据《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的数据,2008年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2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人员185080人;乡镇卫生院39080个,医疗技术人员903725人。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居住单位,目前全国共有行政村604285个,村卫生室613143个,设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数占行政村总数的只有89.4%,还有近11%的行政村里没有乡村医生。目前全国有乡村医生893535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乡村医生1.48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1.06人。此外,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1.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仅1.03人。这种情况在偏远的农村可能更为严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是影响改革顺利进行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1.2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承担着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诊治等工作。按照卫生部卫教科[2001]364号文件《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30%以上的乡村医生要接受专科以上的高等教育,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看来,离原来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据统计,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2.1%,专科学历的占30.6%,副高级以上职称的4%,中级职称26.2%;全国的乡镇卫生院的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2.5%,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0.8%,中级职称占13%;而在乡村医生中,截至2008年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5661人,占乡村医生总数的4%,这和《规划》要求的30%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或相当于中专水平(616084人),占68.9%。相比而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要稍好一些,见表1。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村卫生室都只有1~2个乡村医生,要在保证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变的情况下,让这些医生脱离现职接受系统的专科医学教育,以大幅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这是医学教育界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难点。表12008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技术人员统计机构数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学历结构本科以上专科职称结构副高级以上中级职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26018508012.1%30.6%4%26.2%乡镇卫生院390809037252.2%20.3%0.8%13%村卫生室613143893535—4%——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缺乏的可能原因

2.1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学毕业生人数占到全部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23.19%,此后,比例逐年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大扩招的数年间,医学毕业生数量反而更少,只占毕业生总数的6.7%;以后的近20年,医学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一直徘徊在7%左右,医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缓慢。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培养成本高、占用资源较多,在扩招过程中,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大多数扩招的都是文科类的学生,而且民办高校也多是招收文科和理科的学生,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医学毕业生的增量越来越少,医学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2.2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医学人才的单向流动由于近些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的生活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文化发展程度相比城市差距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城市接受医学高等教育的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和农村去,滞留在城市的多,到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较少。这是造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奇缺(仅有2.2%)的主要原因。

2.3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

近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差供补贴的方式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化性质淡化,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单位的正常运转,医务人员的正常工资收入得不到保证,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少基层医疗机构房屋破旧、设施简陋、诊疗设备破损情况严重,不能够提供必要的卫生服务,造成一些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使一些医学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不去、更留不住”。对于很多乡村医生来说情况更差,不仅没有政府投入,而且还要向上级有关部门交纳费用,如物价部门的年检费,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各种规费,还有不定期培训费等,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堪重负。#p#分页标题#e#

3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直在探索进行的。这次医改方案提出最近3年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四个基本、一个试点”)。其难点还是在医学教育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是影响这次医改顺利进行的瓶颈。必须要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健全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3.1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首先是扩大医学高等教育规模。针对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系中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教育,主要是医学普通本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扩大现有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改善现有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培养能力,用3~4年时间使医学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从7%左右逐步提高到11%,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这样有望在5年之后全国医学毕业生的增量达到70万人左右,而且以后每年净增20万医学毕业生,逐步填补长期以来造成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第二,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比如提高收费标准等),鼓励现有医学院校挖掘潜力,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开办独立医学教育学院,举办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第三,鼓励引导民办高校开办医学教育专业。民办高校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是在投入较少的文科和部分理科专业招生,开办医学教育的较少,国家可以从宏观政策方面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开办医学相关类专业,培训医学相关技术人才。

其次,改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专业,如全科医学、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的是对一般疾病的诊治、基本的健康教育和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少得病和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这次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3]。第三,完善医学生评价体系。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以下简称IIME)于2002年公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提出了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要达到的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IIME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7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4]。这也得到了国内医学教育界和临床医生的认同。应该按照“最基本要求”,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逐步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分别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针对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环境熏陶、待遇先行等方法,逐步培养一大批熟悉基层状况,对基层充满感情,具备与基层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才充实基层。

3.2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严格的终身教育制度。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卫生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教育才能满足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美国医学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教育,医学生经过长期学习获得执业证开始正式执业以后,每年必须积累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且每10年进行一次专科再认证考试,直到退休为止。如此严格的再教育,就是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强制性地使临床医生对日新月异的诊疗知识不断更新,对病人负责。我国对执业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虽然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一些医疗机构不愿意让医生长期脱产去学习,有些医生也对继续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针对这些情况,要严格执行医学终身教育制度,使所有卫生技术人员有机会、有动力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我国卫生部目前已组织制订了34个普通专科和亚专科的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培训基地标准,卫生部也批准了北京市等地区和单位开展专科医师培养工作的试点,就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相关配套政策等进行了全面试点。这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二是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内容。既要把医学发展对临床诊疗方式方法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又要高度重视基层医护人员公共卫生意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不强,人文素质较低。有调查显示,医疗缺陷中非技术性因素如职业道德、医患沟通等是主要原因(占65.5%),且临床医师对继续教育中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在医院所有人员中是最低的(仅占57%)[5]。这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把“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SARS流行期间,出现大量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得不到系统的收集和及时的分析处理,医院早期对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反映出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和群体健康意识较差。所以医学继续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临床医生医学人文、公共卫生的知识。

三是明确继续教育的主体。承担医学教育的机构有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高校、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机构等,要搞好各类教育机构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定位,明确各自承担的教育内容,分工负责。

3.3政府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

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都是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公益性质,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医学院校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学生占用资源较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政府部门要正视这些问题,加大对医学院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医学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强医学院校的培养能力,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满足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人才基础。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2篇

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卫生院,湖北襄阳 441700

[摘要] 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中,在预防传染病传播等方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作出阐述,分析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基层医疗的健康事业提供参考,对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指导性建议。

[

关键词 ]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34-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对健康知识指导的需要[1]。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基层医务人员,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该文从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方面,做一个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

1.1 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的基层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意识不强。因此我国基层的医疗单位,尤其是乡镇和村卫生室等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一方面,基层医护人员不能完全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紧紧停留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上,缺少与患者或者群众进行健康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1.2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较为落后

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为临床护理人员,临床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全面和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对健康教育理论认知不够清晰,觉悟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健康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工作模式上,参照较为落后的早期健康教育模式,局限于按病种照本宣科的进行卫生知识宣教,达不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1.3 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级各类健康教育机构及社会各部门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管理职责不明确,使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难以落实和开展;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不够规范。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工作模式和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则使得在具体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和不专业的情况[3]。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4-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基层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其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够稳定医患关系,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水平,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升华。再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组织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规范准则。

3 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措施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必须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范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首先应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要落实好监督和管理方面的职责,督促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按照先进的健康教育医疗模式,基层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有效果地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选择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或应急性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的群众基础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等实际方案和措施[6-7]。

3.2 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另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基层医务人员只有摒除以前的落后思想,积极地转变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意识。具体来说,基层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改变工作观念和工作形式,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学习与修养,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医疗活动中。作为医务人员不论采取那种理论开展健康教育,都应在了解上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适用范围后,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重新建立起有易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3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

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队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一方面,要注意积极引进适合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或者组织各类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加深基层医护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动学习先进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医务人员具备解决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健康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3.4 做好患者和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卫生教育以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内容。比如,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设置字幕墙或者宣传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的一些易发传染病做出知识宣传和讲解,并提醒注意事项。在面诊患者时,基层医护人员应该也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保健等健康教育内容,提醒患者注意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另外,对于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可以以黑板报、校报、宣传栏、广播站为载体[8],通过一些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宣传来实现,帮助社会群众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社会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达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对健康教育专业单位和机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基层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工作。基层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意义和内容,拥有强烈的使命感,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注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达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强化相关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技能传播,促进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许刚柱,侯亚娟,田万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医药,2008(9):1408-1409.

[2]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石文惠.新形势下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11(5):393-397.

[4]Rebecca A Brey, Susan E Clark, Molly S Wantz. This Is Your Future: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Foster Health Literacy[J].The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6):351-355.

[5]Martyn John Binnie, Brian Dawson, Mark Alexander Arnot et al.. Effect of sand versus grass training surfaces during an 8-week pre-season conditioning programme in team sport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1).

[6]秦宇荣.浅谈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1):50.

[7]Joske Nauta, Willem van Mechelen, René H.J. Otte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and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s on risk behaviour and injury risk in 8-12 year old childre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4,17(2).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学 专科生 基层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63-02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推进、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毕业生需求明显加大,尤其是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然而另一方面医学专科生存在“不愿下乡、留城艰难”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其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没有很好的结合,存在“需”与“求”的严重分离。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第一,鉴于宏观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劳动力结构层次不合理、劳动力供需不均衡成为我国大部分行业就业所存在的严重问题。第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高校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较弱的社会原因之一。第三,广大基层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人才高消费”现象。

2.基层单位原因

第一,基层单位就业渠道不畅通,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单位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第二,基层单位留不住高技术、高学历人才,基层单位的效益欠佳、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艰苦、所在地域偏僻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优秀毕业生不愿长留。第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前景比较难以预测,尤其是私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存在各种安全风险,高校医学毕业生对其发展前景表示担忧。第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稀缺,医疗手段落后,医疗事故多发,也降低了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度。

3.医学院校原因

第一,部分高等院校医学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基层需要的部分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偏小,比如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学生就业相对容易,结果都在城市大型医院就业,基层医院招聘不到毕业生。第二,部分医学院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没有进行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的引导教育。

4.毕业生自身原因

第一,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佳,就业时压力较大,难以顺利就业。第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矛盾现象,一方面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薪酬。第三,部分高等院校医学专科毕业生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奉献精神欠缺,服务基层意识淡薄。

二、推动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社会方面

解决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人难和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矛盾,必须要做到社会各方携手共建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国家层面需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合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将广大基层地区建设成为“金窝银窝”,让基层成为广大学子施展才华的锦绣舞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经费划拨、基层就业奖励政策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教育部门依据社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及录取比例,精准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动向,培养基层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基层用人单位方面

2.1 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贯彻国家针对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全面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法律法规。其次,政府主管部门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相应的编制和工资福利待遇,充分保障医学毕业生在人事方面的利益。再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职工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提升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2.2 为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个人成长空间

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与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首先,要严格规范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制度,严格基层单位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准入制度,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监管,切实规范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入职、工作条件;其次,要定期组织医学专科毕业生到城市大中型医院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营造有利于毕业生成长的工作环境,为毕业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软硬件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障人才队伍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单位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单位的软件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单位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改革,尤其针对医学毕业生给予更加优惠政策。

3.高等院校教育方面

3.1 加强对医学专科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专科学校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设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题讲座,加强毕业生的适应性教育。

3.2 推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方面要将医学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不断完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赛事,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为其将来的基层就业奠定基础。

3.3 加强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业部门应该细致地做好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医学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其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3.4 积极引导医学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高等院校应该将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响应和落实党中央与教育部的相关部署,积极拓宽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创造条件。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让毕业生更直观地感受基层工作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识,增强其基层就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学生自身方面

4.1 医学专科毕业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理念

医学专科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准确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就业观和“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

4.2 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医学专科毕业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掌握临床操作技能,熟练应用现代诊疗技术。此外,医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本专业,还应该掌握好计算机、英语等工具性知识,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黄小蕾,张福华,等.新医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05):743-745.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4篇

1.1免费医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心灵上的慰藉与平衡也是一个问题。据了解,报考免费医学生批次的学生除因政策优惠、家境原因和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之外,还有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亲友的鼓励才选择免费医学生的,他们入校后依然存在对免费医学教育政策了解不深入、对免费医学生的身份认同程度不高的现象。

1.2高校对免费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足,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等环节存在与农村、基层实际情况脱节现象。对以扎根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免费医学生,对其教育也因紧密结合当前广大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实际情况,多开展或设置针对免费医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免费政策宣讲课以及基层多发病和常见病的训练,使免费医学生学以致用,用到实处。

2素质教育背景下免费医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策略

2.1以典型带动一般,以精神锤炼意志,熏陶免费医学生扎根基层意识免费医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或者红色革命老区,对贫困和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感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将这些现实情况和革命精神融入到青年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中,激发免费医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增进他们对基层和农村的感情。同时还可结合年度的“最美乡村医生”以及杰出基层校友行医故事,更有效地促进免费医学生奠定长期扎根基层的意识。

2.2确立目标,因材施教,提高免费医学生学习动力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特殊性,作为毕业后要服务扎根基层的他们来说,全科医生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多结合实际病例,在课堂上多对农村和基层多发病、常见病进行分析,使免费医学生更多了解农村和基层案例病因及准确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通过深入基层实践,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让免费医学生明确医学生的责任,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2.3关心关注学生,强化职业认同,促进免费医学生自我认同医疗卫生是一个崇高而且成就感很高的行业,也是一门与生命打交道的行业。在日常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相关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第一课堂开展免费学生教育政策的宣讲,还可以通过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等第二课堂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增进学生对医学和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的了解,强化免费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信心。

2.4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开展情感教育,鼓励免费医学生感恩反哺免费医学生教育的开展,最重要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目标,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多形式的教师言传身教、基层医生的现身说法和周到的政策保障服务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多了解基层和农村的疾苦,将对百姓的关爱内化为从业后的坚守,以实际行动反哺国家和社会对免费医学生的关照。

基层医生教育范文第15篇

一、基层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不健全

脱产学习是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临床工作繁重,人员后备不足,用人单位缺乏系统性的人员培养计划,这就使多数人没有条件脱产外出参加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

(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基层医疗机构通常是通过邀请上级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这使很多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参与的医务人员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而没有认真学习。在基层医疗机构大都是需要全科专业人才,通常邀请的专家专业性较强,在继续教育的选题上如果能满足不同专科、不同阶层需求才更恰当。除此之外,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的一些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错误定位,使其事实上处于高校发展规划和边缘的尴尬境地,导致了继续教育发展的非持续性、摇摆性与随机性[1]。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欠缺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从事常见多发病的诊疗、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经常接诊面对的是突发事件的救治工作。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去大型医院机构培训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流畅的交流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培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无法保证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此外,由于医患关系和医疗责任等实际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也只能观摩和当助手为主,动手机会较少[2]。

(四)继续医学教育评估体系落实不彻底

继续教育的管理应注重质和量的整体,很多部级或省市级继教学习项目审批后,实际举办效果无法准确评估和反馈,导致办学效果不佳,大都是以刷取学分为目的,缺乏有效监管。目前继续教育量化目标较多地局限于行业专科培训、、纸质考核等方式,在实践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量化目标有待健全,以促进学以致用,使继续教育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继续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缺乏中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问题。现阶段各医疗机构中高级卫技人员主要是通过参加国家、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等方式获得I类学分,由于时间和人员安排的冲突,致使医院中仅有少数医务人员才能有机会获得进入高?医院培训学习,大多数年轻医务人员只能通过内部成员交流学习,科室学科建设后劲乏力,达不到真正的医学知识更新。因此,加强继续教育力度,拓宽教育面,重视学以致用,才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加速人才建设的主要途径。

二、基层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学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律化

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约束和限制,不能有效的长期贯彻制度化建设主要与执行过程中的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更加规范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是保障基层医疗单位医学继续教育的基础和有力后盾。

(二)开展医学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学基层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针对各个岗位职能需求和医院工作实际情况分层次确定不同培养目标,专业技术岗位人才要加强临床实践教育,到专业技术力量更强的医院进修学习或单位组织集中培训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医院骨干及科研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应重点在新技术、新研究的全方位信息学习上,增加知识面,做好实践性科学研究,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三)重视业绩考核评估

医学继续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可操作性,规范量化标准,提高继续教育管理效能。考核过程中应跟岗位职能相符,层级区别对待,对高级专业人才的考核内容应测重教学成果、教育指导性成果、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成果。中级人才应侧重临床技能、医德医风、职能岗位完成成果等方面的考核。

(四)发挥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在继续育中的作用

医院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电子信息设备的学习室,让每个医务工作者在机动时间能便捷的查询学科新知识,可将学习纳入医院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管理,便于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及跟踪服务,管理人员也可以了解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情况[3]。基层医疗单位可以利用远程医学教育平台参与定期教学讲座、自主点名医学讲座、远程手术直播观摩教学、国际病例研讨和国际及国内大型会议直播等方式参与继续教育[4]。远程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并对研究和讨论结果得到实时反馈,帮助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五)将MOOC应用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继续教育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