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药仓储;库存控制;培训体系

一、仓储管理的概念

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及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它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为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目前,仓储管理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物资存储的管理,而是成为了物流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物资,辅助功能是简单装配、整理、包装、分拣等。

二、国内医药仓储发展现状

我国在医药物流行业上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并且很快就成为了行业物流的热点。可是,总体来看医药物流业还尚未发展成熟,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为只靠设施设备就能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认为中小规模企业无法整合物流,更没有必要整合物流;第三,对自动化的认识不全面,觉得自动化能降低成本。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第一,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第二,第三方物流不成熟;第三,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第四,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的整合。由此可知,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的桎梏是落后的医药物流。在医药物流的整体过程中,仓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只有仓储管理得到了合理的改善,才能让医药企业得到各大的发展。

三、AQ医药公司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设备不完善

AQ医药公司所用的仓储货架为中型货架。根据医药仓储实际情况分析可知:中型货架非常适合整货的储存,但对于医药行业而言,这种货架的需求量大,因此非常浪费空间。如果减少货架的数量,虽然节省了部分空间,但当货物量增加时就会导致货物无处安放。因此,整货的储存不应只用这一种货架。此外,对于散货的储存而言,这种货架的承载力太大,成本过高。因此可以选择承载力相对小一点的货架作为质量轻的散货的储存方式。

(二)库存量控制手段落后

AQ医药公司药品库存期的平均周期主要集中在半个月至三个月的范围内,和大多数企业所追求的“零库存”技术相比,它的库存周期过长。这不但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而且还由于保质期减少的缘故降低了药品的售卖率。因此,只有库存量得到了合理的控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公司的利润。

(三)工作效率低

AQ医药公司现有的仓库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多数人都没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想法,工作闲散,没有压迫感,执行能力不强。此外,他们对于药品的摆放规范化意识不强,并且工作中不注意合理使用时间。当只有定量工作的时候,他们都相互拖延。另外,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作人员对库区以及药品摆放的熟悉程度。因此,对于更换位置或新进的医药产品而言,管理人员会相对陌生,从而影响作业效率。

四、AQ医药公司仓储管理优化策略

(一)仓库设施设备的配备

1、货架的选择

针对医药行业中医药产品的种类繁多、拆零量大等因素,建议使用轻型搁板式货架作为散货存储方式。而整货的存储可继续使用中型货架,但从节约仓库面积的角度考虑,可部分采用阁楼式货架存储。增加这两种货架后的效果是:(1)节约了仓储库区的空间;(2)降低了货架成本。

2、搬运设备的选择

结合医药仓储管理的需要和叉车的实际状况来看,建议选择电动式叉车和手动步行操作式叉车以及手推车。好处是:(1)节省了燃料的费用,降低了仓储成本;(2)不会对仓库的空气造成污染,符合药品存储规定。

3、托盘的选择

建议使用四向进叉单面木质平托盘和塑料托盘,规格为1200mm*1000mm。原因如下:(1)医药产品在库内转运时用平托盘,便于叉车作业;(2)四向进叉托盘可以在四个方位任意一个方向操作,便于使用;(3)木质和塑料托盘比其他材质托盘轻,比纸托盘耐用。

(二)库存控制优化策略

医药产品在入库时需要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填写入库单,此时需要填写医药产品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但是,该系统只是对药品的各项内容起到了保存的作用,而不会对到期的药品进行提醒。因此,我认为仓储管理系统中应该添加数据报警这一板块。具体报警内容如下:

1、药品库存底限报警

按照药品的销售数量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最佳库存量和上下限。当药品少于最佳库存量时,系统会提醒管理人员库存不足。

对于库存的上下限及最佳库存量的设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该公司的销售情况作为参考。例如:速效救心丸在前三个月的最大销售量为100瓶,总共销售量为270瓶。那么可以将100作为速效救心丸的数量下限,将280作为速效救心丸的数量上限,将平均值90作为最佳库存量。

2、药品效期报警

当药品入库时,可以填写效期报警时间,例如:藿香正气水的有效期为2016年5月28日,那么效期报警时间可以设置为2015年11月28日。当药品到2015年11月28日时,系统会提示管理人员,此时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催销处理。效期报警还可以用色标管理的方法区分过期药品,3个月到期的药品,6个月到期的药品。例如:红色表示过期药品,黄色表示3个月到期的药品,绿色表示6个月到期的药品。

(三)建立培训体系

首先,公司的仓储部门应该从各大高校引进相关的人才,并且给高校毕业生和老员工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提升的平台;其次,定期对所有操作管理人员进行库区,岗位以及现场GSP管理标准培训,并且培训后要不定期的进行技能比赛;最后,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要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避免学而不用的现象发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仓储部门从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论与不足

总体来看,还有很多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因素存在。因此,医药物流水平的有效提高和对医药产品的仓储管理能力的加强都会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具有典型的案例分析,但研究不够深入,涉及内容也不够广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皓.仓储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159-167.

[2] 汤齐.物物流设施与规划[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15-30.

[3] 付昕,袁杰.构建我国药品流程渠道新模式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13,(1).

[4] 张晓川.现代仓储物流技术与装备[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5:45-56.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仓储管理;优化;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116-01

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物流的仓储管理,这对成本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对仓储系统及时进行优化处理,对于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对物流仓储管理制度的优化。

1我国目前物流仓储管理的现状

1.1仓储技术程度较低

首先,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仓储管理系统还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技术上发展的不均衡使我国的整体仓储水平在世界上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次,管理人员对于物流仓储管理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信息化技术在仓储管理体系中没有得到全面高效地利用。此外,没有做好整体性的规划也是我国目前仓储技术水平低的原因。

1.2人才缺乏

虽然我国目前的物流占有重要的比重,近几年发展也较快,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使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物流行业在仓储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运用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目前仓储方面主要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具体的操作人才,综合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企业物流仓储人员的学历平均都在大专以下。人才对于仓储管理的优化将是至关重要的。

1.3布局不合理

在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甚至是部门为了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都建立了自己的仓库供自己部门使用,每个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样就缺乏了统一的管理和安排,产生了本不需要的中间环节,加大了物流行业投入的成本,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极大的浪费。规划不合理的仓库对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1.4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化已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的物流仓储管理中已出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仓储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能节约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管理起步较晚,所以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能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促使企业朝着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物流仓储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2.1优化仓储的布局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仓储都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交通要道,但是各个企业甚至是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仓库,对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所以要对物流仓储的布局进行优化改革,就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市场活跃度以及交通通达度等情况,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调整经营结构。对于仓储管理体制要进行合理地规划与布局,避免重复的仓库建设造成浪费。合理规划的仓储管理体系既节约了中小企业的成本也对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仓储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普遍较低,学历层次差距很大,所以就需要培养相关的仓储方面的人才。首先,需要改善物流方面人才的培养机制,不能只依靠传统的理论教育,还要结合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对于现在的仓储人员也要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不同企业的交流或者派遣员工出国学习,也可以在公司内聘请专业人士对仓储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

2.3加强技术改进

在仓储管理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先进的仓储技术,也是管理体系的基础。现代的仓储管理机制已逐步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向综合发展。例如:需要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和记录的方式,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时间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立现代的仓储体系的目的就是实现集成化的操作和运用。当前,条形码技术、电子标签等就是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仓储管理中运用的体现。

2.4建立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的物流仓储体系中缺乏统一的仓储管理体系,虽然企业之间的综合规划与布局和相互合作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为了更大地提升仓储利用效率还需要企业之间更大程度上合作,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公共的信息交流网络化的平台来实现。只有建立健全仓储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平台,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仓储管理,才能使各地仓储管理的信息得到共享,才有利于企业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约成本与时间,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结语

目前我国整体的物流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要想实现物流行业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改进仓储管理体系建设、减少浪费、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信息网络化与自动化的水平。这样就能降低整个企业在发展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相信经过不断的改革之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会与世界领先水平缩小差距,实现我国由物流业大国向物流业强国的转变,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在发展中提高经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艳丽.中小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现状及发展思路[J].集团经济研究:上旬刊,2006(3).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延长油田;仓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E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17-02

1、物资仓储管理的一般程序与措施

(1)物资接运

众所周知,仓储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物资的接运工作,因此在物资的接运过程当中要避免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在确保物资质量的基础上有序的组织回库,并进一步做好对企业内部和对外部的联系工作。首先要与供货单位及时取得联系,并细致地了解物资具体的装卸、搬运、技术方法和措施,掌握物资的发货数量、时间、尺寸重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为物资的回库做好充分的接受准备。其次是要马上与物资接运有关的物资管理部门和人员取得联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准备足够的物资装卸运输工具,不仅如此,还应该尽快确定存货场地,准备好足够的铺垫与物资覆盖材料等相关设施。再次,当物资运到现场之后,仓储管理人员应该协同供应商、承运方一同进行现场货物验收工作,验收工作应该严格依据凭证标准来进行,比如物资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污渍,然后对品名、数量、质量进行仔细核对,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告知供应商和承运商,从而明确各自责任,也为下一步的处理和交涉做好铺垫。最后,在物资接收完毕确认无误之后,要与供应商、承运方交接签字。

(2)物资验收

在企业物资仓储管理工作当中,物资验收工作必须要严格地依照相关手续和程序,细致检查物资质量、数量和相关技术凭证与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物资的验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物资验收前准备工作,在物资验收之前应该整理并熟悉地了解物资的相关资料和验收凭证,从而能够合理地准备验收工具,确保物资计量准确。其次在物资的验收过程中应该对供货商所提供的证件、入库通知单、合同、质量保证书、合格证、发货明细、磅单等进行细致的核对,一旦发现证件不齐应该单独地存放相关物资,并立即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补全相关资料与证件。

(3)入库管理

一般来说,物资的入库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入库明细账的建立、物资技术归档和保管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建立好入库物资的收发存明细账,这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反应物资的手法和结存状况,而且也是保证账物相符合核对物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入库管理中,要做到账目随发随登,从而确保物资数量的准确、及时更新,然后要及时地设立物资标识牌,清晰地反应物资名称、数量、级别、型号、厂家、日期等具体指标,从而方便物资管理工作。其次在建立物资档案时,应该要确保物资的质量证明书、验收记录、技术检验证件等材料没有缺损,从而让仓储员准确地掌握物资质量变化情况,提高企业物资仓储管理效率。

(4)物资的保管

物资仓储管理工作当中加强物资的保管,必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对具体物资的类别和性能特点加以了解,并对物资分区分类,结合具体条件综合考虑物资保管所需的条件,比如装卸、搬运、保养所需的设备、运输距离等,进行综合性的分区分类保管。第二是定期地对库存物资进行核查工作,这主要是因为物资每天进出库工作都比较频繁,而且在库物资种类、规格本来就非常繁杂,因此要想做好物资的保管工作,确保物资数量、质量对上号必须要经常地对物资进行核查。物资核查只需要对库存保管物资进行账、物、卡这三个方面的核对工作即可,通过对物资的核查能够让仓储管理人员掌握库存物资的具体变化情况,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物资的漏失和积存问题,而且对于某些有保存时间限制的物资能够防止变质、报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物资仓储管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物资出库

物资出库实际上就是指根据具体的物资出库凭证、将物资发放到需要单位的一种业务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加强企业物资的管理工作,加强出库管理必须要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具体来讲就是,物资的出库必须要有符合规定的出库凭证,非企业正式的凭证、白条等一律不予发放。严格来看,物资的出库必须要严格依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核查出库凭证―备货―复核查对―清点交接―销账。在这一工作流程当中,必须要做好复核查对这一工作,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差错,确保物资出库的品名、数量、质量、规格符合要求。

2、延长油田物资仓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仓库布局不均衡。

一直以来,延长油田公司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往往是依照就近原则来设立物资仓储,从而也就导致公司物资仓储的分布较为松散,甚至出现了某些部门物资仓储容量不足和其他物资仓储容量剩余的情况。不仅如此,由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完善,企业物资仓储的管理中仍然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也就导致了企业物资仓储技术方面得不到全面和平衡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仓储的运作效率,阻碍了企业仓储的发展。

2.2 物资搬运验收不合理。

在延长油田公司物资仓储运作过程当中,经常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在物资搬运过程当中对物资包装或对物资造成损伤,调查统计发现,仓储员在验收物资过程中发现物资包装破坏和物资提前损坏的现象非常多。不仅如此,由于在货物的验收过程经常出现漏失的现象,因此仓储员一般在货物验收时都逐一对物资进行点验,包括物资的外包装、质量、数量和保质期等指标,但是毕竟是人工操作,因此不可能在验收这一环节上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也十分容易产生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

2.3 物资管理不科学。

物资仓储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仓储员没有及时地对产品加以处理,第二是货物的堆放方式不科学。一般来说,物资过期的是仓库中频繁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提前变质或超过保质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仓储员往往是将这些过期产品堆放一旁,等到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才进行处理。其次,由于不同的物资适应于不同的贮存条件,因此仓储员堆放货物时必须要根据不同贮存条件区分物资,从而保证物质的质量。但是实际情况中,经常会出现因堆放不科学而导致的损坏问题,而且库存的物资也没有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运作,严重地影响了仓储的运作效率。

3、延长油田物资仓储管理问题的原因

3.1 基础设施落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长油田公司物资仓储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会影响到其信息沟通能力。正是因为设备落后等原因,在物资进出仓储之后,仓储员往往没有足够的条件及时地将明细信息反映到管理部门,尤其是在供应商供货品种较多、采购订单频繁调整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将确认的采购计划及时的传达信息,以至于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3.2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通常情况下,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是依据传统的管理技术对物资仓储加以管理,并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这也就使得物资仓储的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提升,甚至导致仓库无法及时发料,延误公司生产的严重问题。比如本来需要及时的出货的物资,因为没有找到而延时发货、公司生产和计划部门对急需的物资材料信息掌握不明等。

3.3 责任分工不明确

在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仓储员并不是专业的仓储管理人员,加上公司物资仓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仓储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意识,正是由于对自身的职责不了解,也就非常容易造成物资仓储的运作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

3.4 货物验收不细致。

这一点在延长油田公司物资仓储管理工作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很多物资仓储的验收人员在验收货物时总是因人而异,比如对自己熟悉的人往往不太仔细。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在验收货物时只是依靠眼睛进行简单的目测,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排除不合标准的物资。

3.5 对市场预见性不够

不仅延长油田公司,其他的油田企业,都普遍存在对市场预见性不够的问题。由于市场预见性不够,导致延长油田公司物资库存量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市场预见性包含多个方面难以把握,而延长油田公司的物资从开始采购到物资的仓库储存的过程中也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十分的繁琐,很难做到对市场的及时把握。延长油田公司的物资采购量是根据市场的预见性而得出的,而物资采购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物资仓库储存量与公司生产。如果公司在做市场预算时,没有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或者是单纯从某一方面考虑,会造成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物资库存量大于生产物资消耗量,增加物资存储成本;二是物资库存量小于生产物资消耗量,这时导致生产物资缺少,增加了生产成本。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4、延长油田物资仓储管理的优化策略

4.1 科学规划仓储

(1)仓储选址。

提高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仓储的选址必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运输便利、场地平整、距服务车间近、前瞻性。在离主干道近的区域建设仓储,有利于延长油田公司物资的运输,而场地的平整有利于物资的装卸摆放。距离近可以辐射到仓储周边的车间部门,提高仓储运作效率,而最后的前瞻性也就是仓储的选址要能够适应未来企业发展需要,避免未来出现问题。

(2)仓储内规划。

首先,要认真统计需要存储的物资,并进一步对物资种类、数量、存储条件等相关指标加以明确和区分,确定各类物资所占用仓储空间大小。其次,为了提高物资的运输的便利性,提高仓储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对于重量大、体积大的物资要尽量存放在出口进行区域。再次,科学设计仓储内道路宽度,一般来说,仓储内宽度过度狭小不利于物资的运输、而过度宽阔会占用仓储内空间。总之,仓储内道路宽度的确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物资存储条件加以合理的确定。

4.2 降低存货资金风险

(1)建立企业存户风险预警系统。

从某种程度来说,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于存货风险的管控,考虑到存货资金风险主要来自于存货的价格、存货的规模风险所决定的,因此,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管理活动中要合理地调整物资供销经营计划,降低存货资金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仓储管理必须要做好存货风险的预防准备,企业可以设立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来增强抗存货资金风险的能力。

(2)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制度。

总体来看,不管延长油田公司采取如何的存货资金风险对策,都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存货跌价的现象。正因如此,公司要防患于未然,在遵循稳健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弥补存货跌价损失的准备制度,努力消化存货资金风险,从而确保公司的正常运作。

4.3 提高相关员工的业务素质

在延长油田公司的现代煤炭仓储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物资进行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延长油田公司仓储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一些复杂的数据与流程,采用现代化信息化仓储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不仅体现在软件的应用方面,还体现在计算机的硬件方面,因此提高仓储管理方面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相关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加强仓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业务素质,让仓储管理人员熟练掌握与应用现代化仓储管理流程与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要明确仓储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合理分工。最后应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公司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4.4 提高仓储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想要确保延长油田公司仓储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就必须对物资仓储中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在任何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延长油田公司也是如此,在仓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公司的仓储管理部门与相关联的其他部门进行一定的沟通,例如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的相互沟通,可以了解物资的采购量,而仓储管理部门则充当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的连接中枢,需要对两个部门进行相互协调。计划的准确性,可以有效提高物资采购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进行物资采购前,仓储管理部门需要对各个部门对物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制定出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参考文献

[1] 冯雪峰.加强对存货周转率的检测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J].财经界,2009(9).

[2] 祁士闯.对困扰企业物流仓储环节的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

[3] 王芳.仓储型物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8(8).

[4] 孙晓霞.加强施工企业物资仓储管理的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 李延春 周兴伟 钟文坚.探析煤炭企业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2012(16)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4篇

一、常规答辩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二、答辩范例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钱智,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WebService的智能仓储管理》。论文是在冯翔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市场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既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让企业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货物库存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传统仓库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必须采用新的仓库管理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合理分配资源以及协调供、产、销各环节的管理,如此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简称WMS),大多都是通过手工对企业日常运作产生的大数据量进行处理。手工处理大批量的销售成本、销售额等数据,不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容易出错,准确性低,风险大。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信息实时性的要求,导致企业负责人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各项统计数据,从而导致在制定策略和计划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定位市场;而且混乱的仓储管理会引起企业资源浪费、产品成本过高、企业运作不顺畅,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降低。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仓库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

随着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开发高效的智能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证。实现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可使得企业在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库存管理、货物传输等方面实现有效规范的管理,包括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信息管理,如制造商、零售商、进货商等;以及对商品信息的管理,如类别、产地、库存信息等。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可使得企业能够迅速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制定准确的计划,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降低市场风险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建设中,仓储是整个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仓储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现代化物流的水平。早在1980年的全美物资讨论会上,学者就指出,在商品生产流通的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和制造,剩余95%的时间都用于存储、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而存储、运输所支付的费用占生产成本的40%.因此,深入研究仓储技术与设备,合理配置仓库的资源、优化仓库布局和提高仓库的作业水平,并开发相应的管理监控软件,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仓储的发展离不开仓储管理系统的建设,仓储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销售的枢纽,可以说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了计划科学性、采购适时性、生产稳定性,以及展现了企业在项目实施、产品质量、平衡资金流通上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円益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计算机进行仓储管理,具有传统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信息存储量大、查询方便、检索迅速、安全性好、成本低等。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仓储管理系统不仅使企业决策层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各种信息,使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库存信息,合理地安排生产,高效安全地完成各项业务;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物料平衡和流通资金的平衡,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在巨大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的助力。如图1.1所示,合理使用互联网、数据库、条码识别系统等信息技术,可压缩库存量、提高仓储管理能力、平衡资金周转,使我国的仓储业迅速发展,实现全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沃尔玛公司所使用的物流系统,随着沃尔玛公司业务的全球化发展,原有沃尔玛物流系统中的仓储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例如原有的仓储管理系统是单一的,集中的依赖平台的系统,不能很好地进行扩展。如果使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为公司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管理、库存管理,那么沃尔玛公司的仓储管理效率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能提升公司竞争力。因此,本文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为实现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国内外仓储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仓储业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研究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不同应用。

第二,研究系统幵发策略和基础方法,介绍了SOA体系,并详细分析了WebService技术,包含WebService技术的概念、模型以及涉及的协议栈。

第三,在研究沃尔玛仓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并设计了基于WebService的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

第四,研究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划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设计各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并对实现系统所采用的设计原理与算法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本文提出的预测最优库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算法,该算法引入了客户评价因子,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对库存进行管理。

本文各章节的组织结构如下:

第1章引出了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介绍了国内外仓储业的现状,分析了仓储业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仓储业的发展新趋势;接着研究了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作用,重点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最后研究了SOA架构,并详细分析了WebService技术。

第3章首先介绍了沃尔玛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组织架构,研究了沃尔玛物流系统的现状;然后指出沃尔玛公司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解决已有问题的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对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研究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体系架构。

第4章介绍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对该系统使用的数据库进行了逻辑设计以及实现,并对该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尤其对最优库存量预测功能模块中设计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了该系统的功能测试。

第5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仓储物流新进展

一、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管理和技术的进步,物流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竞争不断加剧,传统模式下的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难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对物流企业运行的要求。现代物流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收益率最大化及合作共贏,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信息平台,进行转型升级,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紧致化仓储系统研究进展过程

仓储管理领域对全周转率策略定论中,其可以实现比企业广泛应用的分类存储策略更短的存取货时间。事实上,全周转率策略下每个货物各为一类,给货物构想带来了阻碍,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存储。全周转率存储策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随机存储策略。也就是说,分类存储策略下物品分类和成分越多,存取的时间也就越短。在存储策略和存储系统最优规格的研究上,要给定系统的出入口、订货策略,只需要求解出最优的产品分类边界即可。考虑实际存储空间需求影响的传统仓库中存储策略绩效评估中,面对存储空间受到其处于同一类别中的物品种类数量的影响,同一类别中的物品越多,空间相对就会越小。在物体分类的权衡中,随着物品存储空间减少,加快周转率存储状态下,只需要考虑提高存取效率,忽视空间转变,实现仓库物品的存储最优化。当仓库中不同物品的周转率存在不同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选择较窄较长的仓库来实现效率的运作。生鲜产品这一类在过库系统中的存储策略中,需要针对于冷冻成本进行思考。存储新鲜农产品的过库中心一般会采用紧致化的存储系统。如果摆放的秩序不当,就会导致效率的低下,需要利用更大的空间来实现,同等数量的货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冷冻的成本和潜在时间。过库中心的货物都是已经被订购的货物这一特征中,可以利用信息进行实现共享存储策略。第一,可以减少装货过程产品暴露的非冷冻过程,防止产品变质现象发生。第二,时间的增长就会导致系统的货物吞吐量及其使用效率。冷库中心数据和专用存储策略相比,在系统的响应上,可以减少百分之十六左右的时间。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作为新一代自动化仓储系统,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货物出入口在货架下方中间位置的最优设计,可以实现系统存储性能的最优并满足系统容量的需求。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比传统的出入口存取货物的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这表明,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具有更高的货物吞吐量。

三、集装箱码头中货物存取调度等方面路径优化问题的研究及其进展

每年都有数百万的集装箱从一个集装箱码头进出,近水端和近陆端通过集装箱码头相连,如果存取运作不够高效,就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运作效率。

双进出口自动化存储系统存取顺序优化上,两个起重机无法相通情况下,就会无法保证正常的安全性距离,这样就需要利用集装箱的优势,实现等级限制,解决双起重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采用复杂CPLEX(CPLEX含义是提高效率、快速实现策略并提高收益率,利用WebSphereILOGCPLEX的数学优化技术方式,数学规划模型可描述极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实现模型构建。)方式可以发现最优解决方案,并且此种方式和其他方式相比,更有说服力,效率也更高。AS/RS(AS/RS的含义是的自动化仓储系统,通过高层立体货架、堆垛机、输送系统、信息识别系统等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在方式上实现AS/RS的总体布置,仿真可提供对系统可信的分析。)的出现显著提高了存取效率,但是基于给定存储策略下的存取指令顺序研究却是空白的。但集装箱装卸工业的发展迅速,研究集装箱码头最小化翻箱次数达到减小时间消耗,对集装箱装卸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堆叠决策树的启发式算法在已有的DP模型解法基础上,解决了规模的最优化问题。

四、VMI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VMI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共同作用实现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并在监督中实现修正和库存管理的改进中实现合作性策略。供应商——制造商VMI运作模式,因此起到了缓冲作用增加了深层次的服务。供应商——零售商VMI运作模式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模式及其核心企业——分销商模式。

从系统中零售商选择问题和钢材库存管理研究中,供应商面临着商业最大化的趋势。在保证自身利益前提下,促进VMI系统的良性运作,把产品定价、运输成本、产品库存管理等结合起来。在构建中需要在零售商互动决策下,实现帮助生产商实现零售或者批发等的选择权利,并对补货周期实现一个综合性的决策,完成利润最大化的提高。

其中VMI是最常见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例如:石油工业物流企业产品钢材等等路径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生产商-零售商VMI系统生产研究进行实现有效的管理方式,消除“牛鞭效应”的影响。减少不定量的额风险性,实现上下游利益的合作和沟通。是一种用户和供应链之间的合作策略,在相互用意的情况下实现监督和修正,产生连续性的改进环境。针对采购,实现了价格折扣,降低库存货物,解决了存货管理的指标冲突;针对供应商,保证长期稳定销售渠道巩固了份额,满足了客户需求,提供了应用的服务水平。石油工业物流企业产品管理中的VMI模式实现了,第一,减少物资库存,提升存货周转率;第二,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成本;第三,延长付款周期,改善资金流;第四,降低采购订单、运输等交易成本;第五实现供应商密切合作关系,提升相应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改善不信任的关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沟通关系,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干预,作为结合供应商和石油企业的纽带,把分散的VMI转变为一个集中的VMI模式。

其中为了加强供应商和零售商广泛采纳的合作机制,实现多渠道协作延伸,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经典合作博弈模型形式来进行优化算法的,也为VMI供应链的多方合作决策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方法。

五、结束语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仓储信息能力 物联网技术 宁波仓储企业

仓储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仓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客户满意度。仓储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高效智能化信息平台,并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把物联网技术同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起来。

一、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应用手段的日臻完善给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把从事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等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水平连接在一起。

从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仓储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如果想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引入一种新的技术,物联网技术作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推进的新型智能技术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宁波的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那些竞争优势相对较高的物流企业正在导入物联网技术中的若干技术,如RFID技术、GPS技术、GIS技术、WSN技术、ITS技术等。宁波的物流企业仓储信息系统管理中也在采用物联网技术,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宁波生产型企业的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仅限于在独立的仓储配送中心内部联网应用,仍然是独立的、局限的智能仓储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这些独立的智能仓储系统联网,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通互联,组成真正的仓储物联网。在智能仓储基础上产生新的变革,带动仓储信息化的革命。

二、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述有关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以及相关理论考察,我们知道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这里我们借鉴了学者们对信息能力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仓储信息能力下信息创造能力、传播能力、反应能力。

我们设立了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仓储信息创造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假设2:仓储信息传播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假设3: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为验证上述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相关关系分析法、方差分析法(ANOV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及假设检验。

本文以宁波仓储企业为调研总体,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86份,其中经筛选有效问卷为67份。在调查中,我们对调研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分类。按照规模划分,主要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按照企业的性质划分,具体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按照调研对象的身份,我们主要划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一线人员。在被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且企业性质以民营企业居多。被调查者中,一线人员居多,高层管理人员占的比例最少。

根据资料,我们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设计的理论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对所测量的项目进行因子分析,输出的KMO值为0.658,卡方值为538.476,Sig.有效性为0.000。

通过成分矩阵分析,我们发现原来问卷调查设计的模型变量组合与SPSS分析有出入,所以对变量进行了筛选。

为研究宁波仓储企业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两个定距变量之间是否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如何,我们对研究中涉及到的4个变量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我们以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传播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这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1所示:

在ANOVA分析中F值为23.054,显著性水平为0.000,所以以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传播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为3个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效。在信度分析中,我们还得出对仓储信息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仓储信息反应能力。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当显著值小于0.05时,该项假设成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三个假设中假设1,假设3成立,而假设2仓储信息创造能力将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该假设不成立。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将会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其次是仓储信息创造能力。

(2)仓储信息的传播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没有影响,但是根据定性分析此项结果与我们实际有所出入,推断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所调查的企业太少,导致最后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二是仓储企业虽然对信息重视程度很高,但是缺乏对仓储信息的传播能力的理解;三是由于企业缺乏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到底是哪种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如下讨论问题:

1.仓储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信息平台;

2.仓储企业如何结合市场响应,探索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

3.仓储企业如何强化仓储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讨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信息平台

在政府及相关主体的协助下,仓储企业应尽快构筑物联网信息平台。

(2)结合市场响应,探索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

积极面对物联网时代崭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并提出市场知识导向和技术信息导向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为强化仓储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可共享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制定出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强化方案,设定具体计划和目标,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2]邓亦涛.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0,9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物流 仓储 自动化高层仓库 仓库管理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 )、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 “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 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 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 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 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

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 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 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 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 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自动化仓库技术向更高阶段即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自动化物流阶段,生产计划作出后,自动生成物料和人力需求,查看存货单和购货单,规划并完成物流。如果物料不够,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系统会自动推荐修改计划以便生产出等值产品。这种系统是将人工智能集成到物流系统中。

目前,智能仓储系统的基本原理已经在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中逐步得到实现。可以预见,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振.仓储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2.李仁.自动化装置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流仓储自动化高层仓库仓库管理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

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流仓储自动化高层仓库仓库管理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仓储管理;RFID;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5;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26-04

1 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物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仓储总是出现在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的接合处,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之间等。仓储能对物品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保证作用,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又能够为货物进入市场做好准备。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仓储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重要手段。仓储环节集中了物流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管理就是对物流流程的合理整合。借用运筹学的语言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的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得物流达到总成本最低、总效益最高的目标[1]。

因此,仓储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采用新技术、优化流程,做好仓储管理,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2 RFID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

黎颖瑜、朱伟雄认为商品条形码是自动识别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零售、物流、仓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因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我国的仓储业正在逐渐向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数据的自动识别可采用条码、芯片、磁卡等方式来实现,而条码技术则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最方便、最便宜的技术。采用条码是实现快速、准确、可靠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商品条码用于仓储管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提高工作质量;准确地掌握库存,控制库存[2]。凌云、林华治认为对于RFID来说,没有受到条码收集信息量少、易受干扰、不可重写、读取距离短、读取烦琐等限制。因为电子标签具有读写与方向无关、不易损坏、远距离读取、多物品可同时一起读取等特点,所以可以大大提高对出入库产品信息的记录准确性和采集速度;减少库存盘点时的人为失误,提高库存盘点的准确性和速度[3]。文光林认为利用条码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对仓储物品进行有效管理[4]。魏佳、高虎认为在仓储管理中引入条码技术对仓库的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环节进行更为有效地管理[5]。条码技术引入后,大大提高了仓储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仓储管理的实时信息更新,减少了出错概率和方便了查询统计。

传统的仓储管理理念是从物资储备的角度出发的,是利用仓库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物资的行为。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中,仓储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只是对物资的存放、储存,而是对仓库以及仓库内的物资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是对物流过程中物资的存储以及由此带来的货物包装、分拣、整理等活动进行的管理[6]。

3 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环节的具体应用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每件物品都附加了电子标签,相应地在仓库各入口的通道处设置RFID读写器。货物在通过读写器时,读写器即可通过货物上的电子标签获得货物的信息。库内各货架中间和出库通道也设置一定数量的RFID手持终端或无线车载数据终端,以追踪货物在库内的信息和出库时的信息,实现仓储管理系统对货物从入库开始的自动识别、定位、输送、存取、出库等全部作业过程的信息化管理[7]。

3.1 入库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入库业务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物料入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物料清单检查货品,合格后将入库物料的名称、种类、数量、入库批次和库位等信息录入无源RFID标签,并贴于对应的托盘,然后运用相应的搬运工具将物料运至指定库位,同时生成仓储管理系统的入库单据,以便查询。在其过程中,RFID智能终端物料管理系统可迅速地安排库位,并易查看物料的存储量、库位等信息。

与传统仓储管理业务流程相比,RFID仓储有了以下改进:

(1)仓储库位、车辆安排已经不用调度员安排,而是仓储管理系统完成,具体操作由单证员行使;

(2)RFID仓储可以一起审核车辆和货物凭证的相关信息,提高了审核效率;

(3)使用带有射频终端的叉车将货物入库上架,并用阅读器进行入库确认,提高了入库的准确性。

3.2 盘点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盘点业务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仓库管理盘点过程,主要对现存的物料进行种类、数量和库位的盘点。引入RFID智能终端设备,只需几名仓库管理员手持RFID读写器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物料的清点,精确度极高,可减少对人力物力的需求和犯错的概率;录入的同时就可将实时数据传回仓储管理系统;对于仓库内大型物料不宜移动的特点,大大减轻了盘点的难度。在盘点仓储内货物过程中,由于RFID智能系统的应用可简化作业和提高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且可同时进行物料的入库、出库和盘点等作业,有效地提高了仓储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与传统的仓储管理业务流程相比,RFID仓储有了以下改进:

(1)信息化管理让很多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降低了人为因素而出现的各种失误;

(2)传统的仓储管理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盘点工作,而RFID仓储只需要一个仓库人员进行盘点统计、从而节约了大量人力,有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3)传统库位调整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需要调整的物品进行库存物品进行记录,这期间要抹掉调整前的一些信息,又要填上调整后的相关信息,这个环节繁琐复杂,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在RFID系统中,我们只要把需要搬运的商品进行扫描,信息的修改会通过仓储管理系统来完成,这就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3.3 出库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出库业务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物料出库时,仓储管理员核查取货单,并从仓储管理系统中调出仓库内现存货物信息,确定所需物料的库位后,通过叉车和巷道堆垛机将相应的物料运至待出货区,操作员利用手持RFID读写器或固定式RFID扫描器即可直接快速、精准扫描所取出的货物信息,并与取货单对比。在扫描过程中通过设备已直接将货物信息录入电脑,以确认仓储管理系统取货信息,生成物料取货单,并更改仓库内物料现存信息。

与传统的仓储管理业务流程相比,RFID仓储管理有了以下改进:

(1)RFID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相应的系统它可以自动生成出库单,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人工书写时出现的错误;

(2)通过对货物信息化处理后,仓储管理系统就能够通过叉车进行备货,提高货物的拣选并实现货物的先出后入,保证仓储工作的顺利完成;

(3)由带RFID阅读器的自动分拣机进行货物分拣,这种电子化的分拣不仅可以提高分拣的速度还可以保证分拣的准确性,提高了分拣的效率;

(4)RFID阅读器对货物进行检验后,通过相应的管理方式来确认该产品的信息,这不仅仅提高了出库的效率,还对库存的各项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4 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优势

在仓储环节中,由于数据量大,操作频繁,货品存在查询、盘点、定位困难等问题,急需一种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方式,批量的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

仓储管理技术的发展,按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3个主要阶段:人工记录数据阶段[8]、用条码进行半自动的数据采集阶段[9-10]、利用RFID 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阶段[11]。人工仓储管理方式,极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且录入数据精度较低。采用条码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但由于其自身不可擦写、易损坏、不可远程批量操作等缺陷,依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RFID 技术拥有非接触,可批量读写,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可大幅度提升仓储管理效率。

RFID 因为电子标签具有读写与方向无关、不易损坏、远距离读取、多物品同时一起读取、可重写、容量大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对出入库产品信息的记录采集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同时读取到一些附加信息、减少库存盘点、入库和出库时的人为失误率,提高库存盘点的速度和准确性,使得货品的信息更加丰富。

具体来讲,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有以下优势:

(1)将整个仓库管理系统与无线射频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改进仓储管理,提升效率和价值;

(2)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开箱检验,这样既保证了检验的正确性,又可以提高检验的效率;

(3)射频识别技术缩减了盘点周期,能够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实时动态掌握库存的状况,实现对库存物品的可视化管理。可以让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库存情况,降低了库存量并及时获得各种货物的市场需求信息;

(4)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能大大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加快配送的速度,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5)通过应用RFID 方便快速定位查找的优势,仓储区内商品可以实现自由放置,提高仓储区的空间利用率;如果用在货架上,则可以实时保证货架物品的入出正确率;可现场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详细、准确的、丰富的库存信息、入出履历,以利于采购跟踪、销售跟踪;识别的主动性使得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和产品目录,防止产品被偷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仓储中应用RFID,可使仓库管理、存货管理、货位指派监督、供应商存货管理、贵重物品管理等实现一定的自动化,减低对人的依赖性;

(6)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减少了仓储管理的一些环节,并节省了相应的出入库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7)射频技术可以帮助精确掌握货物情况,优化合理库存,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 结 论

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人力成本偏高、业务流程多、货品跟踪困难、货品和资金周转效率较低、物流管理的信息和手段落后等缺点,已不能保证正确的入库、库存控制及出库,因此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2-16]。另外,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只能实现货品信息的“静态化”管理,而无法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而采用RFID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式、大容量、快速、高容错、抗干扰和耐腐蚀、安全可靠的信息识别等特点,其在物流仓储管理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17-19]。

RFID 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保证了货物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利用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更可以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当前所在位置,有利于提高仓库管理的工作效率。推广RFID 在仓储管理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限制,这和RFID 技术本身的成本、安全、标准问题有关。但是相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RFID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20]。

参考文献:

[1]焦汉明.RFID技术在仓储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2(8):91-93.

[2]黎颖瑜,朱伟雄.商品条码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凌云,林华治.RFID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43-46.

[4]文光林.仓储管理小条码解决大问题[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56-57.

[5]魏佳,高虎.条码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科技,2009(1):12-12.

[6]宋秀英.物流仓储管理机制优化策略[J].物流商论,2012(11):155-156.

[7]杨业娟,胡孔法.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22):199-201.

[8]许吉斌,李少波,潘伟杰,等.特色食品的RFID编码策略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2):716-720.

[9]SUN Hongying.The application of barcode technology in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management[C]//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2009.

[10]LI Ying,QIU Guanxiong,WAN Zhenkai.The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extile enterprise based on bar code[J].Control & Automation,2011,27(2):31-32(in Chinese).

[11]Simon Veronneau,Jacques Roy.RFID benefits costs,and possibilities:The economical analysis of RFID deployment in a cruise corporation global servic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2):692-702.

[12]胡孔法,陈竹西,龚振志,等.现代物流系统中路径编码及频繁路径挖掘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2):2441-2446.

[13]刘世峰,汤敏聪.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6):99-100.

[14]叶年发,沈海燕,冯云梅.基于RFID及智能优化的物流配送方法和技术的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2):131-135.

[15]王茜.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物料追踪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16]李世昭.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7]ZHANG X,LIAN X.Design of warehous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based on RFID[C].//Proc.of the 2008 IEEE Int.Conf.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S.L.]:IEEE,2008:2550-2555.

[18]YAN B,CHEN Y,MENG X.RFID technology applied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C]//Proc.of the 2008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 and management.[S.L.]:CCCM,2008:363-367.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仓储,货位优化,入库管理,功能模块

 

现有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要应用在记录货物、货位信息方面,而入库管理主要还是凭借主管人员与仓库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入库作业仍然采用人工操作,致使仓储作业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对仓储货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解决货位优化问题,就可以使物流中心拥有一个良好的仓储布局,从而缩短出入库操作时,工作人员的行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及数据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就是利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换一句话说,就是一本用图形的方式来反映本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一张图纸,绘制出这样的图纸对于开发者理顺和优化业务过程是大有帮助的。业务流程图是在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其细化,在业务流程图中,我们将本系统中的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完整的图形串起来。

(2)数据流程分析

在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中,虽然形象的表达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的过程,但是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物质的因素,为了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还必须舍去一些物质的因素因为在任何一个应用软件的系统中,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今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处理对象,数据流程分析是把数据在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分析出来,仅仅是从数据流动的过程考查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等的分析,这个过程也是从外部世界向计算机世界逐渐靠拢的过程。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图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目前存在的货位信息系统软件一般都与WMS绑定,不可移植。本文研究希望建立一个通用化的模型,使基于此模型设计的货位优化软件可以移植。因此,要假设一个符合以上内容的库场模型。

尽管仓储管理现状差距悬殊,但一般仓库都有五个基本作业区:验货收货区、存货区、拣货区、出货区和货物交接区。其中,存货区和拣货区是用来存储货物的;验货收货区和出货区是用来进行入库、出库作业的;而货物交接区是用来把已出库的货物交接给运输部门的。

根据这五个基本作业区,本文假设了一个通用的库场模型。设有一仓库,存货区共有货架n排,每排货架有货位p层q列。第k排i层j列的货位记为Xkij,货位上货物的质量为mkij,周转率为fkij,距出货区的距离为Skij。每个货位的长,宽,高为a,b,c。最靠近出货区的货架为第1排,最靠近出货区的列为第1列,最下面一层为第1层。该库场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本文研究的货位优化问题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存货周转率高的货物放在离出货区近的地方。本模型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1.1)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存货周转率(次);

――货物到出货区的距离(m)。

货架稳定性是货位优化问题的一个约束条件。考虑当承载额定重量的货物、且货架的重心在中位线一下时,货架是最稳定的。设定每一货位货物都是质量均匀的,并且充满整个货位空间。因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会有下式成立。k=1,2,…,n

(1.2)

式中 M――货架的额定承载能力(kg);

H――货架的高度(m);

C――每个货位的高度(m);

――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货架共有p层,有下式成立。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H=pc (1.3)

将式(1.2)代入式(1.3),得出:

(1.4)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货架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为了简化约束条件,设,即为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

将带入式(1.4),得:

(1.5)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为了确保货架绝对稳定,让(1.5)式中的每一项都小于等于零,则得到约束条件:

(1.6)

式中m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假设的通用仓库模型中,共有货架n排,每个货架有货位p层q列。因此,得到货位优化问题的空间约束条件:

(1.7)

由以上分析可得到货位优化模型:

(1.8)

(1.9)

式中f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存货周转率(次);

Skij――货物到出货区的距离(m);

m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将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模块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它们分别为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出库操作管理模块以及信息系统管理模块。

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包括对入库货物信息的记录,并通过软件的货位优化功能对货物的货位进行最优化指导,提高仓库的工作效率,缩短货物的出入库时间。

出库操作管理模块:出库操作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出库货物进行统计,并将记录结果传送至数据库,使数据库能够实时的更新,以便新货物入库时空余货位可以是最新的列表。

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信息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出入库模块的信息统计,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的数据保持实时更新,此模块还包括空余货位的统计,货位优化统计等功能的实现。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由于现实仓库中大多数已经使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模块同样包括入库信息管理,出库信息管理等,并且这些功能随着应用的加深也比较成熟,但是在货位优化这个模块内,大多数的仓库管理系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精力放到货位优化的实现上,希望能够将研究出的货位优化模块能够与现用中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提高这些仓库的货物出入库效率。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仓储,货位优化,入库管理,功能模块

 

现有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要应用在记录货物、货位信息方面,而入库管理主要还是凭借主管人员与仓库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入库作业仍然采用人工操作,致使仓储作业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对仓储货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解决货位优化问题,就可以使物流中心拥有一个良好的仓储布局,从而缩短出入库操作时,工作人员的行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及数据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就是利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换一句话说,就是一本用图形的方式来反映本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一张图纸,绘制出这样的图纸对于开发者理顺和优化业务过程是大有帮助的。业务流程图是在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其细化,在业务流程图中,我们将本系统中的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完整的图形串起来。

(2)数据流程分析

在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中,虽然形象的表达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的过程,但是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物质的因素,为了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还必须舍去一些物质的因素因为在任何一个应用软件的系统中,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今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处理对象,数据流程分析是把数据在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分析出来,仅仅是从数据流动的过程考查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等的分析,这个过程也是从外部世界向计算机世界逐渐靠拢的过程。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图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目前存在的货位信息系统软件一般都与WMS绑定,不可移植。本文研究希望建立一个通用化的模型,使基于此模型设计的货位优化软件可以移植。因此,要假设一个符合以上内容的库场模型。

尽管仓储管理现状差距悬殊,但一般仓库都有五个基本作业区:验货收货区、存货区、拣货区、出货区和货物交接区。其中,存货区和拣货区是用来存储货物的;验货收货区和出货区是用来进行入库、出库作业的;而货物交接区是用来把已出库的货物交接给运输部门的。

根据这五个基本作业区,本文假设了一个通用的库场模型。设有一仓库,存货区共有货架n排,每排货架有货位p层q列。第k排i层j列的货位记为Xkij,货位上货物的质量为mkij,周转率为fkij,距出货区的距离为Skij。每个货位的长,宽,高为a,b,c。最靠近出货区的货架为第1排,最靠近出货区的列为第1列,最下面一层为第1层。该库场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本文研究的货位优化问题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存货周转率高的货物放在离出货区近的地方。本模型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1.1)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存货周转率(次);

――货物到出货区的距离(m)。

货架稳定性是货位优化问题的一个约束条件。考虑当承载额定重量的货物、且货架的重心在中位线一下时,货架是最稳定的。设定每一货位货物都是质量均匀的,并且充满整个货位空间。因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会有下式成立。k=1,2,…,n

(1.2)

式中 M――货架的额定承载能力(kg);

H――货架的高度(m);

C――每个货位的高度(m);

――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货架共有p层,有下式成立。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H=pc (1.3)

将式(1.2)代入式(1.3),得出:

(1.4)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货架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为了简化约束条件,设,即为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

将带入式(1.4),得:

(1.5)

式中――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为了确保货架绝对稳定,让(1.5)式中的每一项都小于等于零,则得到约束条件:

(1.6)

式中m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M――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假设的通用仓库模型中,共有货架n排,每个货架有货位p层q列。因此,得到货位优化问题的空间约束条件:

(1.7)

由以上分析可得到货位优化模型:

(1.8)

(1.9)

式中f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存货周转率(次);

Skij――货物到出货区的距离(m);

mkij――第k排i层j列货位上货物的质量(kg);

――每个货位的额定承载能力(kg)。

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将仓储货位信息系统模块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它们分别为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出库操作管理模块以及信息系统管理模块。

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入库操作管理模块包括对入库货物信息的记录,并通过软件的货位优化功能对货物的货位进行最优化指导,提高仓库的工作效率,缩短货物的出入库时间。

出库操作管理模块:出库操作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出库货物进行统计,并将记录结果传送至数据库,使数据库能够实时的更新,以便新货物入库时空余货位可以是最新的列表。

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信息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出入库模块的信息统计,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的数据保持实时更新,此模块还包括空余货位的统计,货位优化统计等功能的实现。论文参考,货位优化。

由于现实仓库中大多数已经使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模块同样包括入库信息管理,出库信息管理等,并且这些功能随着应用的加深也比较成熟,但是在货位优化这个模块内,大多数的仓库管理系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精力放到货位优化的实现上,希望能够将研究出的货位优化模块能够与现用中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提高这些仓库的货物出入库效率。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3篇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4篇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

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着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

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着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 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三)着力推进粮食物流技术研发应用

配合“北粮南运”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和散粮火车、船舶、汽车运输中关键技术的整合和创新集成,加大新仓型、新工艺、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大力推广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流通技术,研究建立全国粮食物流配送、交易和管理信息平台,优化和完善粮食物流产业链条,为粮食现代物流健康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仓储管理优化研究范文第15篇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