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经济特征范文

信息经济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经济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经济特征

第1篇

会计信息网络经济会计信息系统

1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网络经济的特征

2.1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和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征;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非凡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可发挥转换成本和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和“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种全球化趋向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给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摘要: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把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猜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新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平安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办法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平安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平安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征,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摘要: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摘要: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靠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会计信息的平安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新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平安性。电子货币最大的新问题就是平安新问题。电子货币和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平安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平安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平安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平安性。平安电子交易使用的平安技术包括摘要: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平安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用系统的观点审阅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和其供给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摘要: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摘要: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和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新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功能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新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策略,而应以探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探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和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和交流。

3.6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摘要: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摘要: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阅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系统

1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2.1 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 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 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Www.133229.cOm

2.4 可发挥转换成本与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与“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 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与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安全性。电子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货币与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安全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

(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安全电子交易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 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与其供应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 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作用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发布策略,而应以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与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3.6 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视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网络经济会计信息系统

1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网络经济的特征

2.1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可发挥转换成本与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与“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与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安全性。电子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货币与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安全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安全电子交易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与其供应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作用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策略,而应以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与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3.6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视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第4篇

一、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国而异,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最具影响力。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两项,其中,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IASC则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上述信息质量特征在新经济时代显得不够全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公允性。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

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②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

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范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如实反映、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十个方面。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第5篇

【关键词】 转型经济 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会计制度

一、经济转型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作为经济和管理决策主要依据的会计信息要符合现代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原有的会计制度及其会计核算体制显现出种种弊端。如会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财政部,地方与基层单位在会计规范方面很少有自;不同行业在会计核算时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同,使会计核算的指标口径不同,缺乏可比性;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很少考虑企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差距等,已经不能适应客观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壮大成熟,使得会计准则这一规范经济活动的制度体系也不断完善,通过市场交易契约化过程损害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的行为已被逐渐改善,同时也进一步宣告我国会计制度从单纯的模仿借鉴西方惯例上升到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的阶段。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了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总而言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历程体现出与成熟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惯例相协调的轨迹,是一种国际制度趋同行为,这种制度趋同行为协调和促进了国际间的社会经济交往,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信任,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商业秩序。

二、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机制,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输出和传导质量,从而间接地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经济转型进程,环境的变化促使会计制度的改革,依附于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随之改变。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之后,1992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正式颁布,还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并于1993年7月开始实施。与此相连,财政部又陆续了十三大行业会计制度,统称为“两则两制”。“两则两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会计环境的变化,即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会计信息这一经济语言逐步从地方语言过渡到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基本适应了新环境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1、《会计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济经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WTO实现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完成,“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会计核算原则不健全,各行业各企业会计制度不统一的法律环境下,所有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符合其客观真实、相关性和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弱化,在经济和管理决策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政方针的贯彻和执行。

为适应会计环境的新变化,我国政府财政部为规范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专门成立了会计制度起草委员会,集合国内会计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会计规范现状的基础上,自1997年5月起,先后制定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制定了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新的作为会计工作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我国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与适应性。修订后的《会计法》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使其更符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2、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结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在1993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它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总得原则和基础,基本准则具体规范了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准则、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财务报告准则。其中会计假设又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尽管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使用者未来的经济决策更具指导性,但众多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替代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计价。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套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施行,这一新基本准则对会计一般原则作了完善。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外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在修订后,将原来的“第二章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除此之外,在原来12项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补了会计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通行的要求。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了解,财政部曾经就公允价值的应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后,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在前述五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受到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不过总体来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的差异。业内人士强调,新准则给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会计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它将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受损。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证明其并非纯客观的,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实质上是经济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利益在有关各方面之间的分配。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平竞争,一切市场经济参与者都不能因权利地位不同而形成等级差别。行政权利如果同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是中立机构,以保证会计准则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才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具体业务处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但是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实施运用,也并非尽如人意。尽管由于我国的会计正处在变革当中,对以上这些具体会计准则还在不断的进行修订,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作用。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仍然缺乏必要的准则作为依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国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

3、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逐步走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各项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完善。会计制度是指导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规定,是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直接的规范,涉及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如对交易和会计事项的记录和描述、对具体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在2001年之前,我国没有适用于各行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虽然自1993年开始,我国着手建立了一系列不同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这在当时的会计环境下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但是由于各种行业会计制度并存的情况,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的质量特征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经济实体不断出现,由于没有新的、对应的会计制度,这些新行业的会计核算必然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而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不可能随时随意建立或修改,否则会计制度将失去其权威性,也将更难于实施。在此法律环境下,会计信息失去其应有的质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有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够完整,导致会计主体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等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第二,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会计核算各行其道,使得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第三,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我国会计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鉴于上述情况,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中试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上述问题作了较为符合实际的规定。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体现了统一性原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会计要素的定义,反映了其经济实质,增强了客观性;第三,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强化了相关性的特征。比如对存货的期末计价也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范围增大,体现了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更好地适应了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4、《公司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与运行进行规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经济法律,在有些国家,《会计法》的有关内容包括在《公司法》之中。我国于1993年12月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1999年12月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又进行了修订。《公司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定了公司制企业建立的条件、筹资的形式、股票发行方式、股利分配政策、财务报告的内容,还规定了公司制会计主体的合并与分立、破产与清算等程序性内容。上述内容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直接涉及到会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因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毋庸多言。

三、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会计环境与会计制度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随之改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要的同时也必须为本国之外的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这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另外,经济体制的转换、所有制转变、政府职能的改变、市场化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经济转型对我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拥有许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与时代共同进步就成为当代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转轨时期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完善我国会计概念,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使其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的会计环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我国在转轨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计制度也日渐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由于当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难以与转型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相适应,因此,也具有其局限性。不断提高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繁荣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包蕾: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化;信息生产力

一、引言

现实世界中物质的属性就是信息,而人的大脑对于外界的认识就是知识。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不对称、可再生、可共享、创造性和开放性。信息的范围很大:对于外界认识结果的认识是信息,对于外界认识过程的认识也是信息;“认识”这种理论化的认识是信息,“经验”这种非理论化的认识也是信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属于信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也属于信息……因此信息的范围大于知识的范围。而在现实中,常常用信息代表新知识,以表现知识所具备的时效性和创新性。这样看来,知识的范围大于信息的范围。一方面,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了抽象的语言、图像语言,甚至非语言形式,而知识的表现形式仅仅是抽象的语言;另一方面,信息的载体包括人造的、自然的、人工的,而知识的载体仅仅是人造的。

二、信息生产力

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经济,知识和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分配和应用直接影响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工业社会。信息科学技术是新型的高科技领域,主要研究和应用信息的创造、存储、变化、传递、处理等一系列的过程。发达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巨著,如《第三次浪潮》、《未来之路》、《大趋势》等,以及当前快速兴起的信息化浪潮,都证实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生产力是一个新生名词,它既包含高科技的运用,又具备知识的附加值。因此,信息生产力具备与一般生产力不同的特征,信息生产力的渗透性、扩散性和虚拟性是最典型的特征。分析生产力要素的变化,劳动者的角色从白领或者蓝领转变为“黄领”;劳动工具从原来的机械工具或者手工工具转变为高科技的智能计算机;劳动对象也从实物向虚拟化发展。信息的运用,已成为决定劳动工具先进程度、劳动对象数量和劳动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生产力的基本特性

1.虚拟性。虚拟性表示信息生产力具有虚拟的和无形的外在表现和存在状态,而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图像、文字、消息、知识等。信息生产力的虚拟性使得我们无法刻画或者描述它的三维性,信息生产力能够生产的是虚拟的物品、虚拟的产品、虚拟的任务等。但是虚拟并不是虚假或者虚无,而是一种不同于实物形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信息和知识的存在,可以和现实中的朋友通过网络交谈,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求医、求学,还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现实的商品。这些都模糊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

2.扩散性。扩散性表明了信息生产力能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传递。对于物质生产力,人们能够购买工具或者技术的专利,将工具和技术垄断,赚取垄断利润。但是,在信息生产力的情况下,信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地流通或者传播。网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如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悉。技术信息或者生产信息也能够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信息生产力的扩散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社会中共享。信息帮助人们决策,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因此,信息是有价值的,能够产生生产力。

3.渗透性。渗透性表示信息生产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信息生产力在经济领域中的渗透性尤为明显。信息生产力的渗透性被应用到生产、消费和流通中,促进了社会经济运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应用,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制造业中,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创新;在农业和采掘业中,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投入产出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第三产业行业中,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沟通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性。总而言之,信息生产力的渗透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社会的运行。

四、信息生产力的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表示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使用信息帮助和指导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知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促进知识成为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最终导致知识不仅是人们消费的手段,还成为人们消费的目的。同时,信息化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应用,促进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为工业落后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它们可以利用知识迎头赶上。从范围来看,信息化扩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而知识经济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从层次上看,信息化包含了三方面:信息本身、信息设施和信息技术,而知识经济仅仅是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信息化高速发展,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产生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把信息作为商品,把信息作为一个产业,并让信息产业主导经济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五、结论

信息化社会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规模的萎缩,而是指在增长速度方面,信息生产的规模增长率远远高于物质生产的规模增长速度;在产品价值方面,信息和知识的价值远远高于物质的价值。在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密切相关的。总结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就是规模化或者产业化的生产和创造信息,即建立信息创造、存储、传递和分配的网络;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加快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信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组织结构、经济类型、教育文化和产业结构的革新,并促进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为信息社会,对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达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

2.信息生产力变革了产业结构。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将会借鉴现代的科学技术,实现第一产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经营模式革新为集约型的经营。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也与现代电子信息相结合,升级了传统产业结构,快速发展为先进的现代工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也开始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经营也开始呈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信息产业使得电视传媒产业、电信业、计算机产业的界限和分工逐渐模糊,三网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广域网已经是全球化的网络和系统,可以将大众传媒服务、数据处理、金融服务等功能集中在一个平台实现。

3.信息生产力变革了经济类型。人类已经从原来的自然经济型阶段过渡为资本经济型阶段。下一个经济类型将会是知识经济类型,将由信息生产力推动。信息社会,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将会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使社会经济享受范围经济的好处。知识的传递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出现知识的产业化和信息产业化,以支配人类的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吴季松.21世纪社会知识经济新趋势[M].北京:北京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98:5-7.

[2]闻熙.计算机化和信息化[J].当代思潮,1998,(1).

[3]邓寿鹏.INTERNET的发展与我国信息化建设[J].中国软科学,1997,(7).

[4]乌家培.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展望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7,(7).

[5]尚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力飞跃[J].中国软科学,1998,(1).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采取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及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特征的本质,必须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本质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相对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即要求内含的质量特征和特性均满足用户需要,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诸特征的最佳组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特征。投资者把资源投资于企业,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出于这一目的,投资者需要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等。这些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有: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

二、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目前并不十分明晰,但主要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这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但所有者缺位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是指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委托人等相关各方,因此“决策有用观”实际涵盖了“受托责任观”。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3.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总体质量特征,即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采取的对策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企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其中,企业会计信息生产是企业会计师在企业经营者领导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利用会计劳动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如实反映。为此,若将经营者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蓄意干扰、企业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低两因素搁置不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由于审计问题已经成为今天的焦点,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述,本文着重从会计信息的生产方面来考虑,如何更好的生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会计信息质量指的是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不同于普通产品,它很难利用技术来衡量。当前,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正逐步展开,改革步入了全面、深化的重要阶段,全社会都在呼吁“以诚信为本”、一致抵制“作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安排专家举办专题讨论,意在设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标准体系,非常必要。

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9年,美国FASB提出了SFAC No.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该框架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肯定。因而,我国在建立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借鉴了该框架的逻辑结构。此约束条件、总体质量特征、限制标准、关键质量特征以及次级质量特征等组成了此框架。

(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说明

1.真实性。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决定着会计信息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真实性是会计的灵魂,它包括真实反映客观的意义。真实性亦是所有会计工作的基本标准。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不只是公司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出经济对策的根据,还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维持市场秩序的主要信息出发点。若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但不能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而且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使得经济利益受损。因此,通过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审计验证、财务检查后,信息质量才使人们放心。

2.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合规性是会计生命的保证。在我国,法治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所以,“规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鉴定会计信息质量或者是检查评价会计工作,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维护。

3.公正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维持会计真实的另一基础是公正性。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也是会计信息生命的保证。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协议总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会计信息需要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可以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来达到其要求,使得一些使用者受益、一些使用者受损。企业会计要兼顾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以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公正性的特点。

4.相关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是展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而言之,指会计人员给出的会计信息和接收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造成的影响力度。相关性还需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等特征来衬托。

5.经济上收益须大于成本。因为所有的项目,只有收益比成本高时才值得实行,某个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要满足此限制条件。

6.重要性。若某个会计信息的省略和误报会对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造成影响,我们认为,它就具备重要性,并且重要性取决于造成错误的大小。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

(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不同层次特征的作用与协调

建立以真实性特点为中心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还取决于对会计选取的历史演化做出的判断:会计真实性历经了个别选择、社会选择、行业选择、国家与国际选择五个阶段。制度及文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制度运作与制度文化作用分别塑造了会计信息的合规性与公正性。

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

其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一样,判断管理会计信息是否值得供给,关键在于其经济性与重要性程度。

1.相关性。相关性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相关信息是指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具有某种联系的信息。信息的相关性有三种表现形式:影响目标、影响理解与影响决策。相关性也需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等特征来相衬。及时性指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时,能被使用者占有。会计信息预测性的作用在于供应提升决策水平所必需的发现、分析、解释差别,从而减小不确定的信息。反馈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可以让决策者确定或改正以前决策时的预期成果。因此,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都对决策者决策有帮助。

2.清晰性。清晰性注重信息的可理解性、组织性与综合性。它要求财务报告要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手法会计信息,来加强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对使用者决策有利的复杂项目,不能因为使用者难以理解而将其从财务报告中除去,否则会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3.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不同的企业或者相同企业的不同阶段进行会计信息的比对,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不同之处,来判断优劣与发展方向。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是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需求,会计的国际差异阻碍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了专门委员会着手探究与提升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这些都在证明,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作为质量特征,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不同层次特征的作用与协调

相关性特征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总体质量特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是关键质量特征,用来保证相关性特征的实现;清晰性、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特征和关键质量特征。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它能够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经济信息,是对经济事项的解说,其基本形式是数据和定义或者数据与说明,其实质是会计管理性劳动的产品。会计信息符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特征总和就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动态性与相关性对合理利用会计信息,积极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迪琼,覃群发.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发展探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0):32-33.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IASC;比较;构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标准,反应了公司等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这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外的做了很多比较与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总体质质量和关键质量构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中提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差异,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1.1主要内容的比较

《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四个方面特征,提出两项有关可靠和相关信息的约束条件: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国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1.2主要特征含义的比较

从以上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虽然众多,但与中国一样,都含有几项基本的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

相关性:FASB、IASC表述为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形成一种判断,从而对经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对相关性的要求为: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满足,其主观性性较强。

可靠性:FASB与IASC对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ASB的可靠性还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同样,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的内涵。中国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

2.产生差异的原因

2.1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差异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力度,而在会计的管理体制上,业主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相反,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发达,市场中有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国众多的民间会计组织。

2.2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质量特征是对会计目标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定位采用决策有用观的观点。

3.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和FASB与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制度的成熟是会计制度成熟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符市场的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基础。

4.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会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改革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与逻辑;第四,规定约束条件。(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比较》.财会天地,2010,(9).

[2]刘晶,胡百东.《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9,(1).

[3]张国梅.《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消费导刊,2009,(2).

第10篇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第11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回顾

(一)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根据刘仲文(2006)的研究,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历史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1)]以Sprouse&Moonilz的1961年ARSNo,1与1962年ARSNo,3为代表的早期研究;(2)以APB1970年发表的statementNo,4为代表,对“财务会计琏本特征概念”进行的探索性研究;(3)以1973年10月特鲁伯罗德报告为代表,对“财务报表H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七项标准”进行的首创概念研究;(4)以1980年美国FASB的SFACNo.2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代表的专题研究;(5)以1980年加拿大CICA提出将“财务报表概念”加入其手册(FSC第1000节)为代表的响应性研究;(6)以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为代表的推广研究;(7)以1999年英国ASB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为代表的深入研究。南此可见,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和解释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其中,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描述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要性”,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描述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

(二)国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阐述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有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会计核算要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全面性、重要性和谨慎性等几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0年7月开始实施的《会计法》第三条提到“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列明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谨慎性、重要性等几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第三条也提到“企业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到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是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付磊(2005)认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依次是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分别构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公正性及其次级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连续性)、相关性及其次级特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相关性、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系统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内部性。葛家澍(2007)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考虑计量对象的特点,并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配合。

(三)国内外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回顾 以上所述均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对于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其同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但根据前述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未涉及到政府会计。而在有限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文献中,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1987)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澳大利亚在《会计概念报告第3号》(SAC3)中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等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2001)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并包括重要性、忠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等八项质量特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如越南在2003年开始以国际公立部门会计准则作为基础,制订其公立部门的会计标准。而我国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则由于我国并无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准则或制度,而散见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解释性文件中。如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第二章中,就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而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章中,也同样就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阐述,如可靠性、合法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资金专用性。陈劲松(2009)指出,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具有多维性,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稳健性和重要性,同时受成本收益的约束。从上述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各预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内容难以相互统一。二是把会计确认基础、会计计量方法混淆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混淆了三者的内涵与外延,使人们无法清晰明了地理解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及具体内容。收付实现制作为一种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会计确认基础,它对政府及其部门的会计业务核算起到统驭作用,贯穿于整个预算会计体系;而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一般核算原则中提及的实际成本计价,其仅仅是对会计要素计量方法作出规定,不能作为信息质量特征。三是基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远远不如企业会计成熟的现实,在提及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仅是专指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对政府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应达到的质量要求,仍处于尚待发展的阶段。各国或组织对政府会计质量特征描述见表1。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

(一)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虽然会计信息于有关利益各方是相当重要的,但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有所不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诸如审计税务部门等。企业作为社会中最普遍存在的微观经济主体,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完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度)制订机构追求的目标,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政府活动既涉及到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与社会公民紧密联系的方面,更与外交、军事等活动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比企业更为广泛。但并非所有的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要纳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还是服务于政府预算编制的需要,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本身,如立法机关和审计机关。随着公共预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预算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公民意识的增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涉及的范围必然会更广。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于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对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参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模式,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对公立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解释,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以下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成本收益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并非是以信息量的多寡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信息量大意味着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就高,而信息量过少可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政府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如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样,必须要考虑成本收益原则,才能让信息的生成不断地持续下去,服务于民众,即只有会计信息生成所产生的收益大于其花费的成本时,信息的供给才是理性的。政府会计作为核算政府及其部门的专业会计,在会计核算方面尚存在许多难题。当某些项目的确认及计量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盲目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影响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

二是政府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可靠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可靠性的定义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立足于实际的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完整性。从可靠性的内涵和特征来看,这一信息质量特征同样适用于政府会计。而表1所列明的各国及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都将可靠性列入其中。本文将可靠性列为政府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如果政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如实完整地反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活动,这些信息则是无用的,不利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2)从政府活动的特性来看,政府活动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同,它主要是提供非营利性的服务,收入主要是通过税收等方式来实现。这些非营利性活动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福利和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缺乏真实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将会使政府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三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内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和可比性。

(1)相关性。相关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报告主体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基于目前政府会计主要是服务于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选择与经济、政治决策等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相关性可以使政府决策更有效率与效果。而且,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对外投资以及政府面向国内外发行债券等活动的日益增多,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而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特征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必将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也有利于培育一大批信息使用者,从而促使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2)可理解性。从我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模式,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形成各不相干的三种核算体系,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务成果及运营绩效作出完整的判断,难以理解各报告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业已实施,但预算民主的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以使得政府收支行为置于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之下。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信息并未向公民公开,公民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调整等环节并不熟知。从资金的价值运动来看,人们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活动知之甚少,无法对预算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预算支出是否合理作出有效的判断,对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只能一知半解,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供给过剩,不利于公民的参政议政。因此,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尤其是预算信息的公开程度;另一方面,针对人们普遍对政府活动了解程度不及企业的现实,要使政府所公开的会计信息简单明了,以利于人们的理解。

(3)谨慎性。由于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对少数涉及到成本核算的业务允许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谨慎性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从资产或收入的角度来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资产金额被高估,无法实时地反映资产的损耗程度。而从负债或费用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隐性债务金额巨大,涉及到社会保障资金、政府担保、国有企业亏损补助等方面,而这些都没有在预算会计报告中体现。因此,在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强调谨慎性原则,对于正确核算我国政府会计业务、防范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国际公立部门的会计实践来看,多数国家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贯彻谨慎性原则。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财务报告的差别是由大量的交易事项和政府结构的差别导致的,而不是在会计程序和实务中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导致的,因此,可比性要求政府结构内相似的主体对所有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原则或报告方法。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在现阶段,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机构层面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都有待提高。

四是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特征:及时性、重要性。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相关,能否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关

键在于其披露是否及时,是否能达到信息使用者对所披露信息的数量要求。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来说,及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地提供财务状况和营运业绩,不但是其一项法定义务,同时也可以早日解除其受托责任,并且更能体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而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失去时效性的会计信息,即使是真实可靠的,也无助于其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同时,从会计信息的数量结构来说,并非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越多越好。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信息超载必然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使信息披露变得不经济。但对重要会计信息的忽略则会引起使用者的误解,影响到其经济决策。因此,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必须要重视重要性特征。而对何为重要的会计信息的判断,除了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外,还与政府及其部门的活动特点有关。政府活动的非营利性特点必然使得其与企业在重要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三、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通过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知,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均是出现在其所制定的准则体系中,尤其是在概念框架中。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提及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各不相同,难以对政府及其部门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起到统一指导作用,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显而易见。因此,要构建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须首先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体系中专设章节来描述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不是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模式,《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基本准则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至于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称谓,也可以参照企业基本准则,称之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一致性。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信息质量 特征体系 构建

一、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有很大必要性。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原则

1、国际协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为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

2、中国特色化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别。在确立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该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框架。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

1、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目标

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实际情况,会计目标应该是既向委托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向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要决策、控制等相关的会计信息。

2、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

本文在研究西方国家或组织的成果之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情况,明确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并界定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结构层次如图:

(1)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用户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断增加。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又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用户也应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去。

(2)真实性――基本质量特征

真实性是指以实际发生或存在的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为依据,及时地对其进行客观处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背了这一特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3)可理解性和合规性――关键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合规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统一会计标准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规定的要求。

(4)相关性和可靠性――首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会计信息的使用相关联,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个质量特征构成。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工作要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反馈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将来再做同样的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会计对象,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由公允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四个质量特征构成。公允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不受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一视同仁地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可验证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谨慎性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时间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是指不同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一致性是指企业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完整性是指企业一切直接或间接引起资金变动的经济业务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

(6)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限制约束条件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人们在判断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和使用会计信息时,总是期望产生的效益大于产生该效益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即使对信息使用者再有用也不值得提供。重要性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区别其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如下: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要服务的对象;真实性位于核心地位,是基本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和合规性是关键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效益成本原则和重要性是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建立概念框架的迫切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当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之中的构想,分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构想。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理论(或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标准的原则性规定,直接受到质量特征的指导。质量特征的作用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它不是准则本身,对会计工作不具有约束力。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进行阐述,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从理论上分析,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该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笔者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然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

因此,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从而有效协调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机制,其信息质量特征必须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与对外披露四个环节。

三、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即要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会计基础等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体现出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核心质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邱玉莲, 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霞, 邸丛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01)

[3]张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经济师, 2007,(03)

[4]张丽红,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01)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我国现在已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各类股份合作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量各大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就是对银行披露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群特殊的会计主体,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尤其特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得到各国的青睐,关于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件有1998年的《增强银行透明度》和《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以及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我国做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发展迅速,国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概括起来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些要素要求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性的规定,当然对银行业也适用。当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特点对会计信息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所给出的信息特征也只是简单的描述。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本办法规定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可在遵守本办法规定基础上自行决定披露更多信息。”和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规定了最低标准。

显然国家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做了必要地要求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披露做了严格的规定。总之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我国对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都做了较深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想

在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遵守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银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此笔者和广大的同仁进行探讨。

1.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成本效益原则。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核心条件。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够让相关利益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思。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广大的储户,及债务人等。相对于广大的储户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银行企业本来就存在业务复杂、种类繁多,业务更新快的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完整理解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能力。银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其他行业比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大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此方案才是可取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只有当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才是可行的。在这里,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当然不是局限于银行本身,而是应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应该限于个别的商业银行。因为站在商业的银行的角度,只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

2.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有用。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就是能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围绕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用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总的来看,就是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的有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考虑到银行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庞大,绝非普通的工商企业可比,构成也复杂。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全社会广大的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构成了银行业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所以,银行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当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银行的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支付利息的能力等信息,而监管当局主要了解的是银行的风险状况、贷款的质量、资本充足度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才算上是合格的,有用的。

三、关键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虽然相关的法规政策没有要求银行必须将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透明度可以这样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和银行业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采取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通过各种公共媒体,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的获取全面、公允、可靠、真实、及时、可比、重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熟悉与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相关的风险。

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特征是对银行业会计理论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我国改进和完善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全面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和监管。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透明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透明程度需要考虑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获得能够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四、重要质量特征的构建

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是对质量特征的透明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与它的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致。对银行业来讲,金融业务及信息复杂多样,要可靠的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银行业的交易几乎都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客观的表达,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认为,当会计信息没有明显的遗漏和重要的错误,能够真实合理的反映其反映的事实,以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就是可靠的。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目的相关联。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银行业应当披露更广泛的信息。因为银行业业务繁杂,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杂,兼营和混合经营日趋普遍,使银行业的业务比普通工商业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努力掌握好相关性,以恰当的方式披露尽可能多的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性必须服从可靠性,以可靠性为核心。再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也是以可靠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2.谨慎性和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银行等金融企业具有金融资产众多、资金流量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其财务报告中强调谨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谨慎性实际可看做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谨慎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进一步外延。

重要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要求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做详尽的披露。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补充限制。银行业信息数量大,会计信息存在多余的问题,如把任何信息都予以披露,必然会对重要的信息产生冲击,削弱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度。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银行应根据自己业务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对重要性做出披露。鉴于银行业务的复杂多变、数量巨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重要性原则,对什么信息详细披露,什么信息简单披露做出合理的安排。重要性也可以看做是相关性的延伸,是对可靠的信息做充分而不多余的披露。

3.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和延迟。及时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极大,过期的信息很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每天资金流动量极大,交易速度非常迅捷,资金营运周转飞快,必须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银行业而言,相同规模与类型的银行相比才有意义。

本文认为以决策的有用性为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目标,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一些重要的质量特征。如何将会计透明度的抽象特征转变为可量化的质量特征,以及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互联系起来是银行业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英明 刘 昂: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J].理论研究,2012(2).

第15篇

关键词:联合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可靠性

一、 引言

本文通过比较如实反映和可靠性在内容和组成要素上的异同来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同时也将联合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进行对比来讨论我国是否应向国际趋同的问题。

二、 如实反映的内容

会计目标是整个概念框架的核心和逻辑起点,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和其他会计概念的桥梁和纽带。IASB和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他们指出:“在决策有用观下,信息要有助于进行投资、信贷以及资源配置的决策,就必须使它如实反映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内容,只有描述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做到如实反映”。如果财务信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是完整、中立以及不存在重大错误就实现了如实反映。

1. 完整性。为了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相关经济业务,会计要求对应相关经济现象的描述应当覆盖所有必要的信息,包括必需的描述和解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某些经济业务而言,完整的财务信息还包括对重要事项的解释,如该项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影响该项经济业务性质特征的客观环境因素以及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过程和方法。

2. 中立性。中立性是指对财务信息的选择和披露都不存在任何的偏见。中立的信息既不能偏向任一方,也不能强调某一方,亦不能为了某些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进行人为的操控,具备中立性的财务信息更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3. 无重大错误。无重大错误是指不管是对某项经济业务的描述还是在产生列报信息的过程中对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不能存在错误和遗漏。当然,实务中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事项,所以无重大错误也不意味着财务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精确无误,只要对所估计的不确定事项进行清晰和准确地描述,在估计过程中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性质和局限性进行了清晰地表述和披露,那么财务信息就具备了无重大错误的质量特征。

三、 新旧财务概念框架如实反映与可靠性的比较分析

在SFAC No.2中,可靠性包括了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和如实反映,而联合概念框架中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上升为基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完整性、中立性和无重大错误。可见如实反映原是可靠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联合概念框架将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将使原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概念的理解、涉及范围和结构层次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动(具体比较见图1)。

1. 如实反映与可靠性内涵的比较分析。可靠性在SFAC No.2中的定义为“信息必须对现实世界中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如实反映,对这些现象的如实反映必须是可稽核的,中立的和完整的”。与联合概念框架中的如实反映相比分析如下:

(1)从概念涉及的范围上看,可靠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定义的范围比如实反映大得多。在SFAC No.2中可靠性包含了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其中的如实反映又包括了完整性和中立性,也就是说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之所以可靠,是由于其能正确且充分反映真实的客观经济现象,能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可见在SFAC No.2中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因此联合概念框架把其最本质的概念抽取出来替代可靠性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特点,同时概念上的进一步清晰化和规范化可以避免各国由于可靠性定义范围的广泛性而产生不一致的理解和运用标准的问题,从而更有助于全球财务会计理论的趋同发展。

(2)从概念的计量标准上看,可靠性是一个伦理性标准,难以量化,而如实反映则与会计计量密切相关,它指的是财务会计必须真实地记录和报告一个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既不允许有任何虚假的事实,也要求能真实地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3)从与相关性的衔接性来看,相关性与未来事项相关,它要求会计信息要具备确认价值和预测价值,能使信息使用者预测到未来的结果。因此,相关性是针对未来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可靠性本身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反映基于过去事项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包含了主观因素,主要考虑到部分利益相关者的主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企业的利益就会向该部分利益相关者倾斜,这样可靠性就会减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实反映满足用客观现实标准定义的信息真实性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现实的条件下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时间、数额及其不确定性,如此就能更好地与相关性衔接。因此,如实反映和相关性并列成为联合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两者的逻辑关系更为合理,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看,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术语上的改变,而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更突出实质性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的需要。

2. 如实反映与可靠性组成结构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