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3-01

历史学科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也决定了该学科在承担培养学生三观、人文教育价值及社会责任养成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纵观基础教育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的初中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建立与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导入社会问题及各种现实问题,建立历史与当今社会的有机联系,正确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价值,是新课改下历史学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1.教师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重理论轻社会关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承担起相应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责任,首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精心备课建立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问题及现实问题中来,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身边所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但通过笔者对多所学校的初中历史老师课堂观察结果显示,我国初中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学沦为无意义的死学科知识。

2.学科价值未被正确认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被盲目排斥。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积极参与身边耳熟能详的相关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剖析和探究活动,最终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受到教化,上升为人文素养。但由于当下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论就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家长等层面从思想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对历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盲目排斥,这无疑打击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历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更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二、建立初中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有效手段及落实人文教育功能途径探究

1.建立正确学科认识,加强历史学科与社会问题联系,落实人文素质培养责任。要想改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落实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加强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责任则必须要从学科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必须让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各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学习,为该学科增添生命力。加强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联系,特别是善于挖掘乡土历史题材等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让学生主动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就将会大大降低难度,易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愿,使其主动探究历史史实与身边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实现对历史的解读,进而带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综合素养,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及历史教学任务最终落实的好坏与历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逐步落实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要主动承担起学科改革参与者的责任,加强自身学科的相关综合素养,特别是要转变教学态度,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对话,将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激发他们在有限的知识储备水平中的知识探究能力和新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帮助其建立系统的史实知识框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传授其知识,更要培养其能力,特别是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情感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组可通过校内及各级学科教学评比赛、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

3.活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①教师备课关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加强历史教学现实生活化。备课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融合,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必须要建立“大历史”教学观念,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史”,做到将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②教师坚持教学过程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渗透给学生,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坚持教学过程及课堂作业检测的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特别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社会现实生活化,能够恰当地把社会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特别要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扩大关注社会问题的范围比较,增加学生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晓蜡.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政史地教学,2009,(6).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学习 存在误区 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68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本人积攒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历史虽然是一门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历史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习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对目前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导致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误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才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人首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误区一:历史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认为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历史不仅是一门包含着丰富知识点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因此,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就使学生对为何要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误区二:历史学习过程中单纯的死记硬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之二,就是学生存在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情况。传统教学中受应试考试的影响,学生只有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进入新时期,不少学生依然认为只要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际上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如果学生依然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势必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也必然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结果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误区三:寄学好历史学科的希望于历史课堂教学。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这无疑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受历史是“副科”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寄学好历史这门学科的希望于课堂,认为只要把握好课堂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即可,课余时间没必要再耗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影响了学生历史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误区四:难以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只有能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难以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应用,而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点的应用加以解决,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二、引导初中学生走出历史学习误区的有效方法

上文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这些误区有很强的代表性,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及时思考自己班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这些误区。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本人提出如下几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认为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应对考试只是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也是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所在。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

(二)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现状

这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死记硬背的学习现象,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历史学科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误区,要求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死记硬背的危害,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应对考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点。

(三)将课堂学习与课余时间的学习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寄学好历史学科的希望于课堂的情况,要求教师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学生把握好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途径之一,而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本人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要能够有规律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扎实的掌握知识点。

(四)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4篇

首先,温故而知新,做好初中历史知识的有效复习。受中招考试形式和家庭及社会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被视为“小科”,学生如此,家长如此,甚至教师和学校也这样认为。结合我们县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薄弱的特点,有必要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复习整合。依托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在开学之初,首先对学生初中已学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按照通史形式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观念、历史人物等进行梳理、整合,尤其是与高一历史有直接联系的政治事件和现象、重点,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基本线索,并运用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情绪。受初中历史知识水平的限制,开学之初的复习不宜对学生做过高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排除畏难情绪,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用大约两周时间,让学生从初中历史知识的复习中得到补充和强化。

其次,明确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与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初高中教材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初中的“通史十时序”模式和高中的“专题+模块”模式,初中的通俗生动和高中的严谨规范,初中要求的识记、迁移能力和高中的分析、论述能力等,初中的开放性考试和高中必修闭卷考试形式等,在初高中历史教材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材》。运用此教材,对初高中主干知识中的十二个基本知识点进行对照,并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强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提升和拔高。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迅速适应高中历史的教与学模式,完成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再次,从学习的终身发展出发,做好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从短期看,历史学科是文科学生的高考必考科目,能力要求更高。对理科生来说,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对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都在合格层次及以上。从长期看,历史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人生规划、信仰观念、公民素养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材》不仅适用于高一上学期,也适用于整个高中阶段,尤其是其中历史素养部分,对扩展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成为历史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有意义的节日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诵读经典活动,陶怡学生的情操,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和学生的成长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最后,树立信心,加强学法指导。怎样学习历史,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当是见仁见智,这里我也不想说得太多:

1.相信自己,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基本做到课前预习基本知识,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并拓展,课后反思、练习巩固要及时。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历史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记录,更是对过去人类文明活动精华的积淀,学习历史知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把握,构架学生文化体系,与当下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三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辅助语文教学,有力促进其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得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一是教学体系得以完善。按照现有学制,三年初中教学均编制历史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横向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政治政权、科技发展、中西交流等,纵向设置从史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国家政权更替、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等,覆盖了历史学基础知识各个点。二是与素质教育契合,改革教学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当前中国对教育界提出的整体要求,历史课程与构建初中生完备知识结构相契合。三是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历史学科向来不是升入考试的主科,在以升学率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时期,历史学科课程编排为主科让路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农村学校无专业教师,用其他学科教师顶替,上自习为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历史学科课程安排更为合理,历史学的热度有所增加。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科学习社会氛围问题

一是从升学角度。在重庆市初中毕业生计入中考成绩仅有50分,部分学生重点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的狠抓狠补,削弱对历史等副科的重视。同时,高考改革刚推进,普遍停留在分文、理科阶段,部分同学打定深入高中学理科,对历史学科从根本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兴趣角度。初中生毕业普遍在14岁左右,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对过去的事物不太感兴趣,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叛逆心里全面爆发,对需要牢记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呈现反叛心理。

(二)课程改革的问题

按照专题形式编订历史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让学生学习,符合历史学研究的规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历史跨度太长,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缺乏串联各个时期重要内容的能力,专题知识学习了,历史了解的少了。二是后续学校教育重视性不够。目前,初中、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大学及其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就历史学专业才开设历史课程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历史教育还存在空白,基本上未开设历史课程,对历史学习与否并无要求。(三)教育理念问题科学类学科已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的基本教学模式,如物理、化学、生物都在实验室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与学的程序。人文类学科教育基本以灌输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记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缺激情,学生学的枯燥。

(四)队伍建设问题

一是历史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尤其是农村中学,面向社会招聘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花费多年培养的优秀教师资源,纷纷让条件更加优遇的城区学校挖走,留给农村中学资源不够。二是缺乏研究主动性。目前,多数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好追求,对历史学教学研究的缺乏主动性,经验主义指导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深造平台不够。历史学科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继续教育监管效果未全面体现,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

二、几点对策思考

(一)抓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优化各个教学历史课程的编排。一是政策层面。将历史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社会整体氛围。深化中、高考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类学科比例。二是宣传层面。健全历史学教育、研究平台,从一线培养一批名师、培育一批精品课堂。三是课程设置方面。转变重主科、轻副科现状,结合学生生理特点编排课程。

(二)抓课堂改革

一是创新历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二是改变单一传授教学模式,培养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学历史、讲历史,开展历史知识讨论课,培养自学能力、打开思维界限、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主动倾听学生意见、学会利用学生语言讲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氛围,针对性的开展历史课堂改革。

(三)抓队伍建设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科素养 历史 初中 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将学科与素养结合起来已经是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共同要求了,那么如何将素养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读史明智”就是当下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与当前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当前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甚广,但是无论包含的如何广泛,首先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到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历史思维,将历史常识与实际的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并利用这些基础常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好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而从历史的主题进行立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历史,从而在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节当中,教材的定位是处于封建社会解体过程当中的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型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欧洲人开始向外进行探索扩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掠夺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将其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构建,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又使其思维连成一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感知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个学科的思维能力也是其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如若想要提高其历史素养就必须要具备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来帮助其解决历史问题。因而,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这些能力,那么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则是必备可少的。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养成一定的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最后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将自己的见解、观点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阅读当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链条,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科内的迁移。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与技能,才能够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去评价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践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与指导方向。因而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将课标当中的概念细化成操作法则,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最后,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意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中华民族传承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的民族一样,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感情深厚,学习历史也是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民族观与国家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就是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利用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利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那些保卫国家的重要人物与民族应用的光辉形象,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指导自己的实践与行动,辩证的看到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与培养学科素养的媒介与载体。比如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失败了,但是中国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有别于苏联,我国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要通过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贯串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能通过历史的学习正确的看待当今的现象与事物,并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忠.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22:14-20.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3]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2:21-26.

[4]王必闩.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5:40-43.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成效卓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历史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树立历史核心的策略

也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明确指出,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缺乏充分认识,传统历史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有悖于新课程对历史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对中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核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即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创新策略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3激发策略

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把握,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教师应良好把握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学习上,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不可强制死记硬背,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历史知识并不是独立的,历史知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

4参与策略

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会丧失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初中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教学的愿望强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但可以使师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还有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历史课堂就会活力四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5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历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历史教学重视说教,历史教学很僵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历史教学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有益于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熏陶人格。除此之外,家庭与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要积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诸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特殊历史节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历史问题讲座等,使历史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6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任务,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中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要求,将人文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尽快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3]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43.

[4]石志刚.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72.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要点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要立足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整合资源,找准微课运用的最佳方式,依照规范的程序和步骤来设计微课,以确保其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微课主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历史水平,确保所选择的微课资源以及所设计的微课内容能够满足历史教学需求,是与历史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就有助于提升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顺利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合理性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的科学化设计能够与学生学习情况保持高度相符,并且便于学生了解历史教学内容,形成自我历史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生内在潜力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制作,要注重图片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设计优质的微课视频,以便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在微课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于微课视频的接受情况,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来对微课设计与制作方式进行调整,令初中历史微课教学中的不足得以及时改进,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微课视频的特殊性在于时间短,因此要确保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内容的精简化,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以微课重现历史事件,深化学生记忆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推进,要注重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以微课为支持,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在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并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并且令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这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强化和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的运用要确保与历史课程内容相协调,确保微课设计的科学化,为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历史事件的重现以微课为载体,这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通过现代化软件来对微课视频进行制作,通过录屏软件和PPT等资源的协调配合,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历史情境,令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盛况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通过视觉刺激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令学生深切感知历史事件,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这就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以微课分析历史问题,强化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微课视频的特征在于,时间短且内容精简化,一般在10min以内,所设计与制作的微课视频大多以关键知识点为核心,对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必须要明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入手点,以微课为支持来辅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逐步推进,学生在历史问题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这就令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得以顺利构建。比如,在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明确这一节历史知识讲解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找准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这一时期下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作为历史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在明确教学侧重点后,以此为入手点来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和制作,通过微课来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展示,并分析所签订条约对于我国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过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价值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得以形成,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强化学生在历史问题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历史水平的提升以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3.立足实际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要立足教学实际出发,注重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确保微课设计与制作要符合历史教学需求,并与学生学习能力高度相符,以促进微课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从整体上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历史知识结构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选定微课设计内容并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微课视频能够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辅助,便于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看,这就能够巩固学生历史知识基础,令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强化。通过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令诸多历史内容相互关联,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区分相接近或者容易混淆的历史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历史水平。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可过度依赖于微课视频,而是要发挥其应用价值,通过微课来辅助历史教学,密切关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并实施对微课进行调整,保证设计与制作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突破传统条件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63―01

历史学科年代体系性较强,初高中所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已有积累知识入手,在高中历史注重思维能力提高的目标指引下,从历史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运用能力三个维度上不断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笔者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发现,初高中历史的体系都很明确,高中历史更侧重于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的方法。

一、打破思维定势,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新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和初中历史的部分内容是相互重合的,因此,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识到初中历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高中教材的分析和预设,而要打破思维定势,综合分析初高中教材的异同点,既要在一致的知识点上提高学生思考的有效性,也要做好高中知识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初中历史从整体上来看都是以对知识的了解为学习目标的,而高中历史则需要分析历史归因,思考知识的启示。因此在课堂预设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解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时,需要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历史学习时的“了解”的思维局限,要让学生在回忆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分解三维目标,破解课程标准和课程层次的衔接难题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指南和规范。因此,教师在衔接初高中历史时,要从课程标准入手,把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上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初中课程中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成果开展新教学。例如,在知识方面,初中教材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编排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历史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对学生掌握方面的要求差别也较大,初中历史要求学生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进行识记;而高中历史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才能够恰当地做好过渡和衔接。

笔者在进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一教学时,首先就明确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然后又查看了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发现初中历史主要是简述史实,于是在教学中把历史史实的学习作为次要内容,让学生预习和回顾掌握这些知识点,而课堂的时间主要放在对历史史实形成的原因分析和认知上。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来看,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完成了能力的发展。

三、以理解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形成为目标,以思维发展为指向,建立和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在初高中历史的衔接中,尤其重要的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效度,把知识点的巩固和分析作为知识体系的基础。在能力的形成上,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具有内在的目标一致性,教师可以以初中既有能力为支点,继续提高学生的问题纵深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思维的发展上,高中历史要求要在对初中历史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现实事件的正确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另外,初中历史采用的通史性体例,时间体系非常明确,可以作为知识体系中的骨架,高中历史则倾向于专题和纵深知识的学习,可以作为知识体系的枝干。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方法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关于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有多种表述。《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界定为:“为设计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王曼文、丁益民《浅议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根据课程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历史课程资源概括为:在历史课程目标指引下,能够支持、服务并且保证历史教学活动顺利地朝着课程目标进行的一切条件和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以前,我们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漫画《古巴导弹危机》

(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一些历史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也是有效开发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兴趣及心理活动都极为清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极易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历史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历史教师在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始终要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遗迹遗存、文献资料等。特别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一方面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辅助和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学校图书馆资源也是一项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加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扩展他们的视野,摆脱教科书的限制,让学生巧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史书、史料、报纸杂志、档案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三)挖掘学生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致使许多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忽视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这些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起到一定的影响。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组织的重要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说法,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这些无疑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重要性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一、引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到了重要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学科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初中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说:“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从微观角度讲,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宏观角度讲,可以帮助人们在历史经验中得到有效借鉴,以此更好地认识现在,认清未来,为人们更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极其重要的。初中历史学科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起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服务、为现实服务。初中生要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历史事实,也是通过这些史实得出人生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答案是不尽如人意。

1.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拼命地记笔记,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了历史知识的“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这种情况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历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做法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会造成课堂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2.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都被当做“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对于一些历史知识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逼着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3.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知识点较多,比较繁琐,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历史知识统统传输给学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一面黑板和一支粉笔就成了他们的“法器”。殊不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只顾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提起历史,学生就会有毫无头绪。

四、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三维目标虽然是统一的,但也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这一目标,教学将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兼顾三维目标,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将它们看做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学生讨论、合作三至五分钟。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单独花费一些时间做贴标签式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清晰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2.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如二战时的纪录片,这种直观式的方法可以极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历史深深着迷。在学生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谈谈对战争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理解力和创造力。

3.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持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师都是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一方面,历史教师要主动多读书,多做科研。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集中学习,让历史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

五、结语

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要重视历史学科,明白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乐趣。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收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场所,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进步就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内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效率低,无法完成既定的历史教学任务,就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在9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改革,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就是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历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大多使用题海战术,课堂教学时满堂灌的现象依旧十分普遍,教师甚至还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我国教育规律,教师与学生都付出了大量时间,但是历史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好造成不利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近视率达到80%,并且存在焦虑、紧张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成为初中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评价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甚至使新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处于强势地位,所有教学的开展都是为了中考,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重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并不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从教时间都比较长,观念等比较落后,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及理念的洗礼[1],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有时甚至无法回答学生提问。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不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科学。教师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教学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培养与提升。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使得历史在师生心中成为一门纯记忆学科,对历史内容的思考认识不到位,学生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不够,使得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强化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为了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进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而且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历史教学内容应突出时代特点,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减少历史概念及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历史的学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途径将其展示出来,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反而把他给释放了?”[2]再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提问学生,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3.加强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生活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历史,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学生熟悉的场景、生活事例、语言等,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查阅资料,也可以向身边的长辈等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负担与压力,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4.科学利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通过图片、影像等展示,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的配套图像与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图文并茂的知识展现,使学生的思维认识更加丰富,更快地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圆明园从186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普通百姓伐木烧炭,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1940年北平粮食紧张,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3]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语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提高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获取知识,强化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沧桑,2011,01:147-148-156.

[2]贺兰县第四中学课题组,张秀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15,02:26-28.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组织展开教学,是所谓的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在教学计划外,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就是第二课堂。虽然叫法不同,但两者的教学目标一致。第一课堂重视培养人才共性,第二课堂更倾向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开辟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1.组织进行专题辩论

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组织进行专题辩论。组织展开专题辩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选好辩论的内容,另外一方面注意辩论的形式。组织辩论的具体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专题辩论多偏向与没有现成答案与标准答案,而又能够激发学生说话欲望的标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清代闭关政策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此项政策可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政治侵略。但是立足于清朝统治的现状,出台的基础是落后的经济发展,由此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闭关政策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分别论述。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值得学生思考和辩论。教师组织开展专题辩论的形式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初中历史学科采取“辩手”发言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辩论形式。专题辩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以观点说服对方。这一过程较为激烈,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与理解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开辟,专题辩论是大部分教师的首选。

2.组织历史兴趣小组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表现的非常明显。对于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历史教师应善于应用,将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由此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在组建历史兴趣小组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学生数量宜少不宜多,可控制在10人左右。通过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就能够突破传统班级的限制。但同时注意的一点是,兴趣小组的组建不应跨年级进行,预防由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到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于历史兴趣小组的各类学习活动,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历史教师可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搜集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制作历史教具、访问当地老革命家的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组建的兴趣小组,目的在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此就能够丰富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框架。

3.增加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课外阅读方式,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历史知识框架,考虑学生的生理素质特点,将适合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对于初中历史,教师可推]学生阅读《官场现形记》,《三国演义》以及《斯巴达克斯》等,在推荐学生历史读物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应当对所推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还可向学生推荐历史学科的著作,包含历史文献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如《甲午风云》,《珍珠港》等等。开辟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师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历史学科知识内容。通过阅读这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丰富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

为更好的应用历史学科第二课堂,学生在编辑板报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出版历史墙报。历史墙报的编辑,在传播历史知识,交流学习经验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在编辑历史墙报的时候,学生需要应用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这对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编辑的历史墙报,教师可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如“历史天地”“读史心得”以及“历史长廊”等。同时对于一个星期中出现的特殊纪念日,历史教师同样可指导学生出专刊。在编辑历史墙报的时候,教师应告知学生避免长篇大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达到创新,且还通俗易懂,以此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

5.制作历史教具

对于当前历史学科教具缺乏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历史教具。通过制作历史教具的方式,可解决历史学科教学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具的时候,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而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就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主要有幻灯片、历史名人名言、历史挂图等。即便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不是非常的精致,但时学生的劳动结果。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结语

对于现如今第一课堂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罗琳.谈新时期如何开展好初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10):00171-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