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物链特征范文

食物链特征范文

食物链特征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粮食物流不包括农资供应物流。毋庸置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仅为核心区内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1.对粮食物流要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势必会对粮食物流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商品粮的流通率都在增加,势必会导致流量的激增。粮食生产核心区脱胎于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强,种粮附加值低,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并发挥效用,当前的出路只有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与食品加工,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往外省调运300多亿斤的商品原粮和加工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调出大省,却不折不扣是财政穷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00元,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省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河南省提出了要将“天下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的倡导,除了在《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之外,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导致了流体的进一步转变。流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致载体的转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以储存为主,兼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储存的流体主要是原粮,物流的载体主要是储备仓库、散粮汽车、皮带输送机等设施和设备。这种载体形式主要适用于原粮的物流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需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商品粮的流通率会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粮食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粮食的流向会更加合理。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载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储存为主,而是形成能够更好体现粮食流通与加工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事实上,全国正在建设的多处粮食物流园区已经证实了这种载体的转型。2.对粮食物流环节的影响如果说对物流要素的剖析能够归纳粮食物流的表层因素,那么对物流环节的分析则可描述粮食物流的内在功能及其演化过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沿供应链方向会发生较大变化,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我国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初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粮食物流运作的主体。粮食物流的多个环节通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成一条粮食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自下游向上游“功能爬坡”。[23]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也不能仅仅关注粮食生产,还必须同时关注粮食产后的储存、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进行仓储物流建设,具体包括仓储建设工程、可开铁路班列的粮食物流中心工程、以散粮汽车为主的物流节点建设工程、水路跨省散粮运输设施建设工程等。不仅如此,该文件还提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国家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从而印证了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中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的系统化、一体化关系。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成品粮物流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即粮食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再将产品按照“7R”的要求送达客户,寻求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种结构特点同样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在运作层面的本质区别。成品粮供应链的运作以市场驱动为主,侧重挖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如优质强筋小麦粉、优质大米及其他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制(JIT)模式、按订单生产(MTO)、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在吸收这些成功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及其与市场或客户的纽带还没有真正联系起来。此外,成品粮物流设备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如小麦粉的“四散化”运输、速冻食品的全程冷链运输等所需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与普通产品物流大不相同,对协同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综上,根据现阶段成品粮物流的发展需求,成品粮物流的运作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与敏捷性,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在运作策略上,强调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以提高成品粮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发展与壮大成品粮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成品粮企业共同配送为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个粮食物流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并有序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粮食供应链受政策机制约束、信息共享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可以学习并吸取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美国在粮食供应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欧盟与日本等也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专门协会等机构,促进了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诱导性和自发性的,在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期需要以政府或核心企业为主强制性推进,后期则以诱导性和自发性为主。[26]另外,北京、常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销区在粮食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同样可以借鉴。[27]、[28]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有多种途径。首先,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整合,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完成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其次,上游粮食生产企业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再整合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最后,利用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同时整合上下游。然而,如果上游供应驱动的原粮供应链与下游需求驱动的成品粮供应链不是平行运作,而是进行直接对接,就会因协调不充分而在解耦点(DecouplingPoint)产生较大的库存问题。[29]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透明;演进路径;演进机理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1-07

一、引言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课题。从学理上探究,食品安全问题根源于食品交易中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这不仅体现在食品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体现在食品生产者、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食品自然具有信任品特征。源于市场上真实信息的缺失,信任品供给会产生市场失灵。为获取最大利益,食品企业(农户)往往非法使用违禁药品和食品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等,从而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管控主要集中于对单独食品企业的规范上,如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良好企业规范(GAP)和ISO22000等等。但单独企业的良好管理并不能保障终端食品的安全,于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将关注对象转向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控上。2002年欧盟实施的《食品基本法》中规定了食品追溯制度,要求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阶段要保证食品的可追溯性。严格地说,食品追溯仍体现了“事后救济”的理念,难除消极滞后导致的不经济。一些学者由此建议强化食品安全的“事前预防”,强调通过食品供应链相关方之间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充分交流,促进食品企业有效自律与他律、满足食品消费者知情权,最终保障食品安全(Hofstede,2003;Trienek-t311S,2012)。

Hofstede(2003)提出了在食品行业建设透明食品供应链的问题,他将供应链(网)的透明性界定为:供应链(网)的所有相关方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对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相关信息共享和获取的程度。之后,国外一批学者开始注重对食品供应链透明的研究(Adrie,2005;L.Arens,2011;P.M.Wognum,2011)。本文认为,食品供应链透明涉及的信息内容较多,包括了一些可能与食品安全无关的信息(如市场信息、物流信息等)。基于保障食品安全的研究目的,采用“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表意更为明确和具针对性。

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径,但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需要从宏微观结合的角度去思索与推进。本文拟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的路径特征及作用机理上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EBSCO、Google Scholar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发现,目前关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食品追溯方面的研究成果)可提供丰富的借鉴。通过梳理归纳,该方面研究成果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理论框架建构

Hofstede(2003)对农产品供应链网的透明性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前提条件、影响和制度根植性进行了探讨。根据透明性是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存在三种透明性:历史透明性、运作透明性和战略透明性。J.H.Trienekenst等(2012)提出了一个食品供应链透明性分析的框架,该框架包括五个组分,顾客/政府和食品企业是食品供应链透明的需求者,信息系统、质量安全标准和治理机制是食品供应链透明的推动因素,其中信息系统和技术的运用是促进食品供应链透明化的重要手段。

(二)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驱动因素解析

Moe(1998)从单个企业和整条供应链两个层面阐述了实施食品追溯的驱动因素。Matthias Heyder等(2012)通过开发和验证一个驱动力模型试图回答哪些因素决定了企业投资于食品追溯系统。KineMarl Karlsen等(2013)归纳认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存在10方面驱动因素:符合法律规定、保障食品安全、维持食品品质、食品产业可持续性、增进社会及动物福利、满足食品安全认证、追求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交流、应对生物性恐怖威胁、生产流程优化。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保障条件探讨

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保障条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和治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可借鉴关于食品追溯的有关研究。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尝试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构建食品信息追溯体系。国内学者薛月菊(2008)等利用RFID技术、EPC标准和网络技术,提出一个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化应用框架,并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生产和配送环节为例,说明了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工作原理和信息流。国外学者Abad等(2009)为鲜鱼的实时追溯和冷链监控开发了RFID标签。标准规范方面,发源于美国HACCP管理体系、GMP和SSOP作为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的体系标准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所接受。欧盟2002年实施的《食品基本法》为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提供了法律基础。治理机制方面,Raynaud等(2005)提出了包含现货市场、口头协议、正式合同、股权契约、纵向整合等典型结构的从市场协调到层级协调的连续体治理结构。为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一些学者认为食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应发挥龙头作用、采用趋层级治理①的治理机制,一些出现在农产品经营领域的治理结构选择(如农超对接、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适应了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对比研究

刘华楠等(2009)在阐述美国、欧盟、日本水产品追溯制度实践的基础上,从水产品追溯系统、标准、技术、供应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林学贵(2012)分析了日本推行食品追溯制度的背景、日本的食品追溯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日本农协系统的突出作用,提出了对我国建设食品追溯制度的重要启示¨“。赵荣等(2012)总结了美国、欧盟、日本在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该方面工作提出了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可见,已有关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的研究成果存在两个明显缺陷:一是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相关法律标准的完善性、居民消费结构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我国的相关研究必须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二是研究成果较少体现历史演进的视角。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此系20多年演进发展的结果,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值得深入探究。我国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更需要以历史演进的眼光研究与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科学推进相关工作。本文尝试归纳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的历程与规律,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分析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而为我国的相关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历程特征与内在规律

上世纪末发生在欧洲的几起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例如疯牛病危机、二恶英危机、口蹄疫疾病)加深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贸易的广泛性与频繁性也促使有关政府、企业、NGO、学者推动关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制度背景的差异,各国在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的推进上经历了不同的路径,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方式。本文以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为典型国家(地区),从多个侧面比较其丰富的历程特征(见表1)。

从实践动因看,欧盟、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都是基于上世纪末发生的几起席卷全球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特别是始发于英国的疯牛病事件极大增进了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变得更苛刻,期望知晓食品来源、生产过程、安全水平、生产方法、卫生状况、转基因饲料利用、农药施用以及诸如食品运输距离和碳足迹等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有效回应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诉求。我国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最初动因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外食品贸易标准壁垒的限制。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的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相关水产外贸企业由此也加强了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

在欧盟国家,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的主要推动主体是大型食品超市。据有关统计,在美德等发达国家中,95%农产品是通过超市进行销售的,英国2/3以上的食品销售依靠排名前4位的大型超市。利用其品牌、渠道、管理和技术优势,这些食品超市与农场、食品加工企业形成紧密的趋层级治理结构。这些超市为加强对供应链安全透明的管控开发了一系列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已成为食品供应链企业协调供应链活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如英国零售商协会全球标准认证(BRC)、德国零售商联盟和法国零售商及批发商联盟共同制定的国际食品标准(IFS)。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主要是由食品企业(包括食品生产商、食品销售商)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供应链领导企业通过采用HACCP、GMP和SSOP等管理体系对全链进行安全透明管控。在日本,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的推动主体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明显。日本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了先试验示范然后逐步推广、完善法规和社会监管体制、强制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手段稳健推进本国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为推广已开发出的可追溯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对计划采用可追溯系统的单位在建立数据库、购置必要的信息处理设备等方面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为生产阶段补贴最高可达所需费用支出的50%,流通零售阶段的最高支付率可达1/3。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标准和技术手段的滞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处于摸索阶段,供应链上企业联系普遍较为松散,目前主要推动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国家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物品编码中心以及上海、北京等地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规程、办法和方案,对推动我国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透明内容方面,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食品企业响应消费者需求,要求供应链企业公布两类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一是食品本身安全特征,如品名、成分、功能、保质期等;二是食品过程特征,如食品生产技术、生产物流过程、环境影响、劳动人权、动物福利、社会影响、公平贸易等。由此可见,透明内容与社会意识和消费者消费需求及支付意愿密切相关。日本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内容涉及食品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的使用、食品流通过程操作规范、第三方机构的检查认证结果等。我国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为保障供应链安全透明打下了一定基础,通过追溯平台可了解产品名称、包装形态、产品保质期、原产地、包装材料、厂商信息等,主要涉及食品本身安全特征,内容范围较窄。

在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方面,各国政府都承担了重要角色。欧盟、美国等由于市场经济发达及政府作为范围的明确界定,主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标准体系及对违规行为的严厉惩罚为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日本通过完善与食品生产和流通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推动安全透明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和政策扶持的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在法律、标准制定及安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系各国(地区)不同的制度背景,透过其差异化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历程,一些共性的规律可总结如下:

第一,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具有路径依赖性,应与所在国(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制度特征协调,采取差异化推进策略。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与其市场机制健全、法律标准完善、产业集聚度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先进、居民消费水平高等密切相关。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应依据具体国情创造条件,重点示范,稳步推进。

第二,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应走公共治理道路,注意发挥食品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食品安全目标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舆论媒体多方合作、共治的规制体系,为食品企业建设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创制健康有利环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三,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需要安全标准、信息技术、治理结构等保障条件的协同促进。建设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需有标准可遵循、有技术可利用、治理结构封闭紧凑,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应为实现以上保障条件而协同努力。

四、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驱动力模型

为深入理解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路径差异背后的形成机理,有必要系统分析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构建系统化的演进驱动力模型,从而为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理论框架起点选择

Venkatesh和Davis(2000)基于以前关于个人和组织技术采用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技术接受模型(学术界称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2,见图1所示)。该模型假定人和组织经常是理性的,如何和什么时候采用一种技术由经理人和雇员的行为意图决定,行为意图由经理人和雇员对这项技术的态度(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决定,而这种态度由其效用感知和成本感知决定。效用感知受三项社会性变量(主观规范、形象和自愿性)和四项工具性认知变量(工作相关性、输出质量、结果可证性和成本感知)影响。其中主观规范指个人行为意图受其所处社会环境中他人影响的状况。自愿性系自愿而非外界强加采用某项技术的状况,自愿性在主观规范和采用意图间起调节作用。形象指一种创新提高个人(组织)的社会地位的程度,主观规范对形象起积极作用。工作相关性指个人对目标系统适用其工作程度的感知。输出质量表示一种技术执行它能够执行的任务的状况。结果可证性表明运用某种技术创新的成果的显著性。成本感知则表明运用某种技术所需付出的程度。工作相关性、输出质量、结果可证性和成本感知都对效用感知有明显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原初主要研究个人或组织采用新信息技术(如图形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工作)的决策影响因素,但一些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提炼以解释各种技术、管理创新中的决策问题(如Matthias Heyder,et al.,2012)。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根本的推动主体应是食品企业(包括食品生产商和经营商),食品企业能否积极响应市场食品安全诉求、采用安全标准和信息管理技术、实施或参与供应链纵向整合,涉及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决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研究起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精炼,结合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建设中的客观问题,采取更宽广的视野,构建更适用的分析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驱动力模型构建

供应链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食品供应链上企业是一个个适应性主体,在保障食品安全这一标识机制下聚集一起,形成纵向整合的治理结构,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部模型的调整下不断演进,最终涌现安全透明特征。下文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这一适应性主体为审视基点,将微观决策与宏观影响结合,建构系统科学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驱动力模型(见图2)。

该模型运用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行为研究理论,表明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演进是食品供应链上企业基于理性考虑,与链上其它企业及消费者与政府等适应性主体的非线性互动的结果。食品企业参与供应链安全透明的整合行为,出于其安全透明意图(即是否参与的选择)。透明意图源于效用感知与限制感知的比较权衡。效用感知指参与供应链安全透明行为的综合收益判断,限制感知则指施行供应链安全透明行为的成本和其它限制因素判断。

外部压力、绩效提升和技术可靠性决定了食品企业的安全透明效用感知。外部压力来自政府和国际安全透明方面的法律和标准规定、强有力客户(包括供应链领袖企业和消费者)以及标杆企业的示范效应。绩效提升源于三方面活动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流程管理(即安全透明促进企业流程优化、存货减少、及时供应等)、风险管理(即安全透明有助企业产品召回、品牌形象维系)、竞争优势培养(即安全透明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和过程差异化)。技术可靠性指供应链信息交流技术能有效防止责任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规避责任主体道德风险、对食品安全信息有效识别传递的能力。外部压力、绩效提升和技术可靠性三者与效用感知都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自愿透明在外部压力和透明意图中起调节作用,如果自愿透明程度越低(即安全透明强制性越高),则外部压力与透明意图的正相关关系越强。从适应主体互动关系看,外部压力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供应链上强力客户的影响,绩效提升主要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技术可靠性则与政府的支持和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有关。

成本支出、标准完善性与消费者支付意愿影响了食品企业的限制感知。成本支出指食品企业运用某种供应链整合信息交流技术中发生的采购、使用和维持成本。企业是利润导向型组织,所以对成本支出往往严格控制,便宜且易于使用的供应链整合信息交流技术会促进企业的采用。标准完善性指与供应链食品安全透明有关的法律、标准的健全程度,完善的标准体系能有效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安全透明行为。消费者支付意愿指个体消费者对安全透明食品的购买意愿和能力。消费者对安全透明食品的支付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环境中具有支付意愿的消费者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成本支出、标准完善性与消费者支付意愿与食品企业的限制感知具有负相关关系。成本支出与食品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关,标准完善性则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食品企业在各自层面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的结果,消费者支付意愿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链安全透明行为的“投票”结果。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军队的日常后勤保障中,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部队官兵的健康并且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由于军队使命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证具有者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保证军队食品的安全,就应建立有效的军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中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项目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军队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对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1.食品供应链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逐渐向着个性化以及方便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注重食品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推动着食品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食品供应链具有多主体、多环节、多渠道、跨地域等特征,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食品供应链蕴涵着较大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个食品供应链。

供应链可以看成一个闭环体系,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涉及到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销售环节,它像是一个产品产出到使用的全路径。而食品供应链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食品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安全直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联系。这也就决定了食品供应链管理比其他任何的供应链管理都重要。它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关乎全社会公共健康的食品安全,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了贯穿每个环节的基本任务,所以应该把全程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形成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个思想为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全过程的目标一致性可以促使各个流程环节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完成质量认证,同时确保安全溯源的可能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 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供应链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造成供应链崩溃的运行障碍的可能性。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只有明确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2.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针对军队后勤保障中的特点,其食品供应链风险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中的成员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采购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实现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食品供应链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产生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性。

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的风险分析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定性以及定量的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危害性以及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过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以及其它相关人员之间围绕危险性信息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这三者为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奠定的重要的基础。

风险始终贯穿于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依据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原则, 即:全面性、系统性、显著性、客观性、连续性、制度性原则,对食品供应链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因素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可以视为安全风险, 是食品行业中发生频率最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类风险。

(2)食品供应链的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食品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广泛的地域性,为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食品在不同的区域相互频繁流通。因此食品供应链的物流需要具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都是采用低温环境运作,这不仅对物流中的冷链运输技术要求高, 对仓库等储存场所的制冷技术要求也极为严格。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起步较晚, 整体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致使食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耗损严重。

(3)食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目前,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 具体包括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技术失败等风险。

(4)食品供应链的合作风险:在食品供应链环境下,所有成员都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员之间表现为动态的而又亲密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合作风险来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以及关系管理能力不足。

(5)食品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 如台风、地震、洪水、火灾、雪灾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经济环境风险, 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

(6)食品供应链的制度风险:制度约束风险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与现有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造成执法过程中相关法律无法全面实施。目前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能监督到县一级,而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山区或农村,加之监管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无疑会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风险。

3.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过程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以食品风险分析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管理。

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通过对大量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分析,来认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确定食品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在食品供应链风险中,只有那些表现明显的风险易于识别,而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工作才能识别,而这类风险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在明确了风险的类型以后,需要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原因、来源和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归属。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进行辨识,就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估师对某一特定风险的度量,将考虑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两方面因素。在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时,不仅要考虑到该风险对某一环节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对整个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风险处置总体方案的活动,主要包含信息决策、方案规划、方案选择以及风险响应方案评价等四个过程。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响应,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一风险交流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者以及相关人员围绕风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问题进行观念、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信息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信息,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风险类型、风险大小、风险变化趋势等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信息,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食品供应链风险,交流有关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原定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食品供应链免受影响。风险的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可以避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要采取事前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与事后补救。在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策略中,存在两类比较特殊的方法:一是完全规避风险策略,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等回避风险源,采用消极的方法回避风险;二是自留风险策略,这是一种被动或主动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法,有计划的采取风险自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作为食品供应链上风险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在风险意识的指引下识别出食品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只有清晰地认识了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清诸多风险的主次关系,进而使后续的风险控制有的放矢。

4.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特殊的管理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论述了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目前,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的实施还需要政策法规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支持,针对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定情况,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浪,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田,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 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7:(11).

[3] 邓汝春,供应链管理,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4篇

对科学教师而言,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一直很棘手,一是因为很多内容受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及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观察和深入探究;二是因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相关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不高。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认识呢?笔者认为,借助模型建构概念是一种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重要方法。

模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是对研究对象简洁、仿真的表述。模型既是认识手段,也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借助模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将陌生的、非直观和不确定的事物及思想转换为熟悉的、直观的、确定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和认识,还能使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丰富化,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直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一、实物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撑点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来讲,观察对象形成了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环境,是形成科学概念的支撑点。但是,很多内容所涉及到的观察对象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教师除了采取让学生课外观察这一策略外,提供实物模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生物大家族》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蜻蜓与麻雀、鲫鱼和青蛙、壁虎与小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归纳出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六大类动物的特征。这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参考书》更是建议:教师应该设法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比较。比如提供蜻蜓、麻雀、壁虎的实物标本,备好活体鲫鱼、青蛙、小猫,也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直接观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观察。的确,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观察不够全面、细致和直观,观察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概念建构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我们学科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除了购买一些标本外,还购买了一些实物仿真模型,如小白兔模型、麻雀模型、小猫模型、恐龙模型等。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标本和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总结出了六大类动物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缺乏实物的观察课上,要使学生用感官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使用实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索事物、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给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支撑点。

二、图表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架

如果说观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就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测量活动都涉及到比较数据。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呈现事实,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证据、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有时很难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图表就是形象化的理论模型,图表模型可以为学生概念转变搭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在执教六年级《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同学的相貌特征并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这样,学生就对班级同学的相貌特征调查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了遗传这一概念。

我在执教《我们在成长》一课时,将学生几年来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就对自己近几年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执教《植物长大了》《蚕幼虫体长变化》《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时,有效引入图表模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开拓他们的探究思路,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演示模型——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或研究相关事物的外部信息,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又称作“解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课都有体现“解暗箱”的过程。对于此类课,教师除了提供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四年级《呼吸与健康》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呼气和吸气与胸廓的变化有关,教材的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再把手放在胸部感觉身体的变化,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通过比较测量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胸腔有扩张收缩的起伏变化。

该设计通过体验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只能想象。但是,学生对呼吸的本质还是没有理解,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呼吸的本质呢?

教师可以用演示模型来“解暗箱”,利用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橡胶塞等材料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塑料饮料瓶模拟胸腔,Y形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分别模拟肺,瓶子底部固定一块比较大的气球皮模拟横隔肌。

当向下拉气球薄膜(横膈肌)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向上推气球蒲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

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将呼吸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会发生变化,还可以搞清楚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演示模型的使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轻松地帮他们建构起了呼吸的概念。

《生理与健康》单元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如心脏怎样搏动、血液怎样循环、食物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的分布及生理活动过程等,这些人体内部状况都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帮助学生观察。

四、概念模型——形象呈现抽象概念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对于这些概念的建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模型,运用形象的模型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食物链》一课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对食物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没有完全理解食物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模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PPT演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纸环串(如图4所示)模拟“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四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学生在制作食物链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像一条链子。教师以文字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将制作的食物链模型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制作“螳螂捕蝉”的食物链模型,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链状的。

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草原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学生依据草原上生物的食物关系,串出多条食物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最后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通过建立草原上生物食物链模型并进一步观察比较,学生找出了食物链的特征,对食物链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其中一条食物链,提问:如果其中一种动物消失了会怎么样?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模拟食物网。教师简单介绍了学具后,全班集体搭建草原上的食物网(如图5所示)。再让学生讨论,在食物网模型中“剪掉”一种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搭建食物网的活动,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初步意识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消失时不会彻底破坏生态平衡。

纵观整节课,教师通过不断建立模型,将食物链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不断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消失了会怎么样,然后搭建食物网,在食物网模型中,学生再讨论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消失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该模型的搭建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走出来,从而弥补了前概念中存在的缺陷,达到了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目的。建立形象化的概念模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是学习科学概念的方法之一,更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食品产业 产业集聚 产业升级 产业基地

一、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优化

食品加工业集聚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打造全过程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食品产业链的整合方向,大致包括三个:一是向上游的“田间”延伸;二是向产业中游的“加工”延伸;三是向下游“餐桌”延伸。

2、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坚持扶优扶强,对先进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以集中支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企业;二是加强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3、招商引资拉动

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把利用民资、外资与推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靠大联强,主动与有实力的国内外粮油巨头合作。

4、品牌战略引领

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塑造品牌、经营品牌。针对目前食品品牌杂、散、弱的问题,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强势品牌。

5、科学布局食品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

以城镇化为契机,兴建各具特色的食品产业园区。立足本地粮油资源优势,确立主导品种,形成集经营、仓储、加工、配送、物流、信息、会展、认证多方位一体化的食品产业园区和集群。

二、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一般路径

第一,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主食产业化。以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为原则,以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和扩大有效需求为目的,加快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粮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

第二,依托主产区资源优势,以加工引导生产。龙头企业应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建立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食品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

第三,围绕大中型城市市场消费中心,推进特色产品,促进传统主食产品工业化。积极发展深精加工粮油的基础上,开发新兴精细粮油产品,提高传统粮油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以现有的主食品企业为依托,促进主食品产业化链条的形成,重点发展馒头、包子、饺子等面制蒸煮食品,开发玉米、杂粮等新型全谷物主食品,加强面制主食品营销配送体系。

第四,加快现代食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保障产业链两端的高效流通。加快建成一批跨省粮食物流节点的大型现代粮油物流园区,打造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粮油食品交易物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积极推进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粮食专业市场和粮油食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吸引大陆以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对外合作,提升产业层次。以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横向联合为基础,联合有实力的外资及港澳台粮油加工企业,利用先进的农业种植科技和粮食加工技术优势,建设特色种植、加工基地。

三、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1、供应链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全产业链模式

油脂油料产业已经成为中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甚至经营收入已经超过其传统的棉纺织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脂油料贸易商、大豆压榨商之一。其发展特征为:第一,类似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中纺粮油以供应链上游业务――贸易起家,再扩展到产业链的下游,投资并收购加工企业。第二,借助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和企业亏损等市场机会,加快兼并收购步伐。第三,企业发展集中于粮食产后至加工的部分链条,贸易与物流板块为加工业务增长提供支撑。企业以贸易为基础,以物流仓储为保障,为粮油加工提供坚实的粮源保证和相对完整的供应链条。

2、供应链上下游相互渗透的国有资产整合模式

湖南粮食集团是由湖南省粮食局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合作,整合有关优势资源组建的国有大型综合性粮食企业,集团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政府驱动的供应链国有资产整合,实现原有业务和优势资源互补和强强联合的双重效果。第二,以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粮食产业与粮食物流相互支撑,两个业务同步发展。第三,陆续整合国有粮库资源及民营企业资源,由原有粮油加工向饲料、食品业务拓展,走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路子。

3、基于横向联合的规模化新建模式

五得利集团日处理小麦能力将达到4万多吨,成为当今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模式不同,五得利依靠新建加工工厂的模式,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快速复制扩张面粉加工点,实现了产业横向扩张。其发展特征为:第一,依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强化原粮来源渠道控制。稳步推进订单生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走出了一条“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也为集团公司建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小麦收购网络。第二,扩张速度较快,基本是通过自有资金新建厂房的模式进行扩张,企业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偏高。第三,发展目标单一化,经营业务聚焦面粉加工。

4、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模式

滨海新区凭借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码头优势,以及辐射北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国内粮油巨头近20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粮油综合加工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用植物油加工集群。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港口物流优势和政策扶持催生粮油优势产业。为企业提供入驻、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生产运营到信息反馈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同时可以享受保税政策,为加工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第二,投资结构多元化。食品(粮油)产业投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不仅吸引了益海嘉里、顶新集团、正大集团等跨国食品(粮油)企业,以中粮集团、京粮集团等为代表的内资企业也纷纷落户新区。内资企业的崛起使滨海新区食品(粮油)产业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滨海新区食品(粮油)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增多,新产品不断涌现。

四、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食品加工业集聚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集聚而集聚”,而是要“为了发展而集聚”。同时,在行业兼并整合方面,应当结合河南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要把握产业集聚的适宜性,既要考虑大型粮油食品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集聚,又要考虑中小粮油食品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借鉴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组建产、购、加、销、研一体化的大型粮油食品加工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打破部门、地区及所有制界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结合食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新整合食品产业资源。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主食产业化,把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粮食加工科技有机结合,破解产能的结构性过剩。

第三,依靠产业链布局品牌化和产业链落地基地化,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高效集聚。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种植环节的质量控制;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装备及科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控制;其次,加强品牌产品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第四,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住新增产能的入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引导企业和地方减少投资冲动是关键。同时,积极抓住国家整治产能过剩的契机,利用各种手段,实施产业间、区域间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减少市场竞争者数量,减轻无序或恶性竞争。

第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一是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和利用,可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粮油食品加工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民营食品企业倾斜。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食品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解读,明确享受政策的条件和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民营食品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第六,鼓励多元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鼓励民营食品企业采取多元化投资体系,积极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的参与;同时,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延伸食品产业链,推动普通食品向特色食品、功能保健品、方便食品的方向发展,加快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高端延伸和多元化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自主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传统特色品牌走品质化、高端化道路。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2014160);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142400410352);郑州市软科学项目(20141097和2013YDJH-4);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2013BS036);河南工业大学社科繁荣项目(2013FRJH03);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项目(YPGC2011-WO3)。)

【参考文献】

[1] 程大友:河南省粮食加工业发展绩效评价――基于中国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6篇

本文概述了冷链物流的特征,分析了陕西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陕西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应用先进的冷链技术装备;发挥配送中心的集散作用,缩短货物运达期限;推进企业间联盟,实现共同配送;注重冷链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结合。

【关键词】

冷链;物流;陕西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潜力巨大。现今,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感觉到低温技术的存在。特别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农副产品、水产品、肉食品、饮料等行业,都与低温技术紧紧相关,且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低温冷链。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冷链物流的特征

冷链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操作过程中的要求也与一般物流不同,无论从产品特点、装备技术还是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都与一般物流存在区别,其主要特征如下:

1、高水平

冷链的关键在于货物的保质,冷链运作技术含量高,对不同品类的货物采取对应的温控措施,因此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对于服务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和温度控制及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基础。冷链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

2、高效率

冷链运输货物生命周期短,因此货物从生产到用户的时间决定了货物本身的质量和企业的收入水平,运送时间的延误而将造成销售上的损失。由于货物的特殊性,到达销售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高效率的运作管理,如路线规划等对于降低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和提高销售商的服务水准都有重要意义。

3、高成本

冷链物流企业因要保证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均要处于低温环境下, 在初始建设和后续的运营管理阶段其投资都是巨大的,如冷库建设、温控设施、冷藏车、信息系统等, 其建设和购置成本都大于一般物流设施设备。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5倍。电费和油费是维持冷链的必要投入。

二、陕西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陕西省作为资源大省,近年来随着经济、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冷链物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基础设施不足,装备技术薄弱

表现在原有设备陈旧,性能不稳定,能耗大,缺乏相宜的技术设备与手段,冷链运作过程损耗巨大,冷链物流发展和分布不均衡,造成冷链中断。

2、市场化运作水平不足,效率低

陕西省目前冷链物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特征比较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及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冷藏运输率很低,货物腐坏严重,成本巨大。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不足

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准确性、时效性差。能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控的一体化的冷链服务提供商很少。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拥有一定功能规模且布局合理的自有冷库、有较先进的冷链管理系统和管理理念的第三方低温物流仍处于参差不齐的发展阶段。

三、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从80 年代初起步, 发展迅速。1987年上海冷藏库协会(SARW)成立,1995年经国家外交部批准加入国际冷藏库协会与世界食品物流组织。1999年国家启动了“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三绿工程,在全国形成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流通网络。2001年,在烟台第三届果蔬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要大力改进运输方式,提倡冷链运输方式。2003年中国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10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地方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

1、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快速发展

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奶类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生鲜产品的消费比例逐年增大;水果的运量以及以新鲜状态进行运输的蔬菜量也在增大。冷冻冷藏品种的不断增加,冻结和新鲜状态进行跨区、跨境运输的水产品大大提高。

2、销售渠道趋向多元化

目前冷冻冷藏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于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这些商业业态需要较高的进入和维护费用,因而企业将会把餐饮业作为进军的要点,主动涉足餐饮业,与快餐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3、冷冻冷藏产品的配送将更加注重第三方物流

由于冷链运输货物的特性,对于物流配送的要求很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通路配送服务则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四、陕西省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

1、应用先进的冷链技术装备

冷藏装备的水平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当前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冷藏运输应积极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货源运送的需求。冷链物流要注重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实现对在途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能达到实时了解产品状况。

2、发挥配送中心的集散作用,缩短货物运达期限

为达到保质,要求冷链货运快速、及时,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而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性又使得产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运输速度,冷藏配送中心应能发挥物流中心节点的作用,协调铁路、公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综合联运体系。配送管理应注重及时、经济、安全、准确的原则,按按时把货物送到指定地点。科学地进行运输方式和线路选择、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食品物流安全;风险评估

一、 引言

本文从研究物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入手,从物流层面探索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找出了在物流层面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食品物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 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物流与食品安全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次出现日益凸显了物流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物流面临巨大挑战。

1. 物流安全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既包括食品供给安全也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食品的有效供给单靠生产还不足以满足分散需求,其离不开运输、配送、储存系统的支撑。完善健全的储运系统对于食品的价值实现、安全性来说都具有决定作用。一般来说,运输、配送系统环节的多少,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将决定企业所选择的食品包装物的材质和包装技法。环节越多,越复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造成的风险越高,所以要求食品包装物越坚固、越方便,包装技法要求越高。而转运时间的长短、储存作业效率的高低则影响食品变质的风险的大小,也会影响食品保鲜剂、防腐剂添加的多少。转运时间越长,食品越容易变质,则防腐剂添加的也越多,食品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因此,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条件。

2. 物流技术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防线也是瓶颈。由于储存保管及包装技术的出现才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所消费的食品时间性都相当强,不能及时消费就会变质、腐败。为了能够连续、长期供应,必然要对食品进行储存,从而储存保管技术、冷藏冷冻技术、保鲜技术应运而生,它是食品安全的防线。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技术的落后和使用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毁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相当频繁。因此,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制约因素。

3. 物流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食品的安全风险的来源很多,有供应领域的,有生产制造领域的,也有流通领域的。当前随着食品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环节复杂,层次众多,由此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物流问题亟待解决。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分装、拆装、分割、拣选等简单加工是最常见的物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工作业不规范、作业环境不卫生、加工设备及工具落后导致的食品污染、毁损、变质问题也时有发生,从而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4.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安全事件在流通领域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和管理的不完善,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的食品物流带来了良好契机。对于食品这一特殊的流体,物流所肩负的责任不止是提高转运、储存效率那么简单,而是在高效率的完成物流活动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其中既涉及物流设施设备的安全也涉及到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技术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管理与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基于AHP法的食品物流风险评估

第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对食品物流风险的分析,本文将食品物流风险的来源分为四类:物流操作层面风险、供应链管理层面风险、物流技术方面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在物流操作层,主要考虑由于物流环节的多少、操作的复杂性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的大小。在供应链管理层则主要立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性、协调性方面及企业监督、信用机制的完备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层则主要考虑储存保管技术、信息技术和包装技术等因素。外部环境层则主要考虑不可抗力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社会治安和舆论影响力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等。

如图1所示:总目标为A层,四类风险来源为B层,分别用B1、B2、B3、B4来表示,第三层14个因素分别用C1-C14来表示。

第二,构造成对比较阵。

应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具体标度值如表1所示。

首先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由相关专家应用上述1~9尺度对各因素进行成对比较打分,然后取算数平均数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如表2~表6所示。

通过对比第二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可以发现,来源于物流操作层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层风险比较大,相对来说外部环境层的风险比例较小。

第三,作一致性检验。

根据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1)定义一致性指标CI:

CI=■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2)定义一致性比率CR:

CR=CI/RI当CR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进行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计算得出的各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排序。

根据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和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得到第三层对一层的组合权向量,并进行排序,如表8所示。

通过观察表8的计算结果,能够发现食品物流风险来源主要是依赖于物流操作环节的复杂性、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性、储存保管技术的适用性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对于食品物流构成威胁的因素依次是供应链及企业监控及信用机制的完备性、包装物及包装技术自身安全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食品物流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社会环境、供应链协同规划的制定和自然环境。

四、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1. 提高对食品物流管理能力。食品物流的有效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还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要提高食品物流管理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物流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建立快速高效的储运系统,包括科学储运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的选择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食品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提高食品的上市速度,降低食品超期风险。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食品物流的规范化运作,降低安全风险。另外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 增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及监控力度。食品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

3. 加强物流技术及设备在食品业的应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首先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及监督力度。既要注重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又要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要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4. 注重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建立。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首先加强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的识别。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杨芳,谢如鹤.基于 GO-FLOW 法的苹果冷链物流系统安全性评价.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5):41-45.

2. 邹毅峰,林朝朋.基于安全可靠度的食品物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6):1284-1288.

3. 雷琳,莫鸣.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与防范. 企业活力,2012,(11):28-32.

4. 王之泰. 物流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储运, 2011,(8):29.

5. 张延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政策与法律建设函待加强.中国储运,2006,(5):103-104.

6. 李志伟.基于 AHP 法与 BP 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物流技术,2008,(9):75-77.

7. 姜启源,谢金星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重点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12457205D-17)。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8篇

摘要:“疆域有界,商贸无边”,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火热,经营种类也逐渐扩展到农产品领域。然而,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危害国内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品牌及国际信誉。本文通过建立AHP模型对影响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寻找出导致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以便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促使我国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时代下农产品跨境电商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关键词 :跨境农产品电商;质量安全;因素分析

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农产品的品种和加工工艺上得到应用,丰富人类生活的同时却带来了新的危害。由于农产品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及身体健康,若违规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由此而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更不容忽视,只有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才能保障出口的数量。在传统外贸发展趋缓,贸易环境逐渐恶化时,若想维持海外市场份额,必须重视出口农产品质量,促进跨境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由此可见,分析跨境电商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针对的监管措施存在重要意义。

一、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

我国跨境农产品电商的质量安全问题集中在:(1)农产品法律及标准与国际脱轨,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尤其是跨境销售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网上食品的销售还存在许多监管盲区,农产品卫生标准国际化水平低;(2)相关监督不到位,岗责不明晰,没有定职定岗,造成每个监管人员技术不专,监测效率低下,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现象严重;(3)出入境流程冗杂,跨境出口流程受阻,耽误了食品的保鲜期,未能及时通关报检,使得原本易腐变质的生鲜等农产品加重了运输贮藏成本,折损率大幅上升;(4)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薄弱,基本依靠传统常温运输,冷链物流技术落后,缺乏专业型人才,第三方外包业务发展缓慢;(5)各类农产品相关非关税贸易壁垒等。

二、模型建立与因素分析

1.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概述

跨境电子商务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包括传统贸易生产加工中的各种违规添加及产品过期变质等情况,还包括如网站商家资质审核、冷链物流、报关报检、网络支付等方面问题。在本文的分析中,采用德尔菲法,汇集上海市主要跨境农产品电商企业、物流公司及高校电子商务领域教授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求和平均,得出跨境电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素分类如图3-1,从上至下依次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

3.层次单排序

依据专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各个问卷打分情况,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分别为: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下一级准则层构成的判断矩阵j1,货源组织、仓储物流、报关报检、销售服务与各自对应的下一级指标层构成的判断矩阵j11、j12、j13、j14,如下所示:

接着,进行层次单排序。所谓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的重要性权值。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ω=λmaxω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ω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ω的分量ωi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规化特征向量:

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CI=(λmax-n)/(n-1),从CI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λmax-n愈大,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参见表4-1

CI 与RI 的比较通过CR=CI/RI 来计算,以上判断矩阵j1、j11、j12、j13、j14的判断过程为:

4.层次总排序

进行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根据同一层次中全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以此计算出对于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若总体层次只有两层,那么层次单排序便是对于最高层的总排序。

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为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如何,需要计算与单排序类似的检验量。CI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RI为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它们的表达式分别为:

5.结论分析

由模型分析结论可知,影响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前六位依次为冷运占比(0.3559)、通关流程(0.1494)、物流商选择(0.1103)、仓管软件(0.0743)、法律标准更新率(0.0532)和质量认证(0.0518)。对照第二节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冷链物流发展落后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内冷运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运占比低、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商少;其次,进出口流程冗杂的问题主要源于通关流程指标,需要建立适用于跨境电商的专用通关流程;再次,企业应选择合理高效的仓储管理软件,不仅实现了库存车辆的合理调配,而且便于流程管理与信息追溯;然后,法律标准的更新周期长,更新占比低直接造成了我国法律标准滞后,由此引发的技术性及绿色贸易壁垒频现;最后,相关产品质量认证不健全,部分监督人员徇私舞弊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

三、跨境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

1.加强冷链建设

(1)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发展。应该统一冷链物流企业的政策标准。针对目前市场准入条件匮乏,各类小型企业也分食冷链运输的巨额利润,国家急需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无资质、低成本企业“断链运输”“常温裸运”冷鲜肉制品现象。此外,对于冷链运输中的各类技术标准还需完善,如制冷保温技术标准、包装标识、保鲜技术、工业设施的技术安装标准等。

(2)提高冷链物流配套技术。在信息技术环节,如卫星导航、无线射频技术、温湿度红外遥感技术等,保证储存温度的调控和各种功能运输车辆的调配能够得到实时定点监控;在产地加工环节,如真空预冷技术、冰温预冷技术等,用以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鲜期;在运输环节,冷藏运输车辆的改进,采用清洁能源运输、冷藏冷冻隔温技术等的运用;在储藏环节,有自动冷库、气调冷库、多温冷库等技术,以便有效的延长保鲜时间。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对上述技术使用较少,整体发展与国外大型冷链公司存在很大差距。

(3)大力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有了政策和技术的支持,冷链物流想要达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还需大力的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想要做到从源头到家门口的全程冷链,需要在前端、中断、末端配置完整的服务,这对任何一家跨境农产品电商公司都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能够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处理,做到各取所长,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4)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冷链物流不同于常温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稳健的开展,能够拥有健康雄厚的资金链支撑也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此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2.供应链及通关流程优化

在销售模式上,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农超合作、电商与企业合作,采用直采直销线上线下等多种创新模式;在产品推广上,根据目标客户群体挖掘产品特色卖点,在推广手段上可选择更贴近消费者的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软件;在仓储管理系统上,选则公司适用的仓储物流管理软件,辅助企业在中转仓库、物流调配方面做出最佳的决策。可见,供应链的优化不单单是指压缩中间商,它体现在整个经济周期活动的方方面面。

积极摸索适应跨境农产品电商的新型通关模式,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带加快区域间各个关口的联合通关协作,推广保税物流港区的建设;改良通关作业服务系统,利用信息化优化通关流程,做到无纸化通关;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培训,保证轮班在岗,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提高了通关效率;对跨境电子商务类产品实行“清单核放,汇总申报”制度。

3.加强标准化建设

第一,积极学习采用国际标准;第二,加快制定颁布新的标准,针对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的标龄过长,内容与国际标准存在冲突,标准分布不均等问题,相关部门加紧修订过期标准,加入更多当下适用的跨境电商的农产品标准化条例;第三,对国际标准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利用,要经过多方分析和验证,引用或修改转化为适应我国的农产品标准;第四,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技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4.立法与征信

政府不仅要加快跨境电商农产品法律政策的修订,同时也要积极布局国家、行业、个人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征信系统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电子商务在商家筛选、洽谈、支付、货运、售后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用的维系。一方面,销售的达成,不单单是售卖商品,更大程度上是店家或是企业信誉的营销,一个真实完备的信用数据库对消费者和商家都会产生很大帮助;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实践和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大量涌现,可以加速征信系统的完善。

5.消费者维权

首先,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网站交易,并查看网站信誉度和许可证件;其次,购买完商品,保留好相关历史订单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第一时间向平台投诉;再次,除了外包装上可以检测之外,必要时消费者还可借用测试卡等方法,避免误食过期变质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最后,积极参加消费者协会或各类行业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参考文献

[1]闫丽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1):291.

[2]孙宝民.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 韩俊.中国食品安全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3-76.

[4]任博华, 董行.中国电商企业自建物流问题研究——以京东商城为例[J].物流科技, 2013,(1): 104-108.

[5]邓学,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42(7):93-99.

[6]王连芬,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25.

[7]李超.基于一种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江西: 江西财经大学,2012.

[8]YANG Y.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e-com?merc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J].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16(17):194-195.

[9]Rudolf R. Sinkovics. Cultural Adaptation incross border e- commerce:a study of German company[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Research,2007, 8(4):35-37.

[10]Huo Hong.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Quality Safety--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 3(10):50-53,57.

[11]YANG JY, XIE SX, SHEN Z.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system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J]. Price:Theory &Practice, 2010(9):68-69.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82岁,退休,因“发热1 d”于2012年7月10日到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1 d前锻炼出汗吹风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达39 ℃,伴有畏寒,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无尿频尿急,无腹痛腹泻,自服板蓝根冲剂后效果欠佳,遂来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3级病史20余年,平时服用氨氯地平5 mg/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一般。有白癜风病10余年。查体:体温39.7 ℃,心率110次/min,R 20次/min,BP 142/71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呼吸平稳,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无外伤,头顶及额部皮肤见大片白班,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未及明显肿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音对称,双侧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肌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病理反射未引出。

急诊查血常规+CRP:白细胞计数7.9×109L-1,中性粒百分数 77.7%,淋巴细胞百分比11.5%,超敏C反应蛋白 13 mg/L。于抗生素使用前抽取血标本送检血培养,等待结果,并予以环丙沙星0.4 g/d静滴3 d后,发热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最高达40℃,伴畏寒寒战,嘴唇皮肤出现溃疡,略感头胀痛,听力下降,耳鸣耳聋。查体口腔上腭及舌下见数个米粒大小脓点。此时,返回血培养结果示:找到G+球菌,猪链球菌Ⅱ型。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3×109L-1,中性粒百分数89.6%,淋巴细胞百分比4.3%。胸部CT示:两肺下叶少许纤维灶,两侧胸膜增厚粘连。头颅MRI提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及基底节区多发性缺血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两侧听神经至脑干传导通路障碍。予以急诊留观,予头孢米诺2.0 g/12 h、左氧氟沙星0.5 g/d静滴抗感染,地塞米松抗炎,补液等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于2012年7月24日起体温恢复正常,嘴唇皮肤溃疡好转,仍有耳聋。观察2周后未再复发。

血培养(2012年7月10日):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镜下呈成对或链状排列,在血平板上生长,35 ℃,18~24 h需5%CO2下培养,菌落直径约1 mm,透明,透过光可见β-溶血环,菌落形态类似无乳链球菌。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GP卡及质谱分析显示为猪链球菌Ⅱ型,经杭州市疾控中心鉴定确定为猪链球菌Ⅱ型。血培养复查(2012年7月19日)及(2012年7月23日):未找到猪链球菌。

患者出生并长期于杭州,发病前体质可,发病前1个月内无外出史。无生猪肉进食史,无与病死猪、生猪肉接触史,无从事屠宰、清洗、切割病死猪的工作,无近期外伤史。平素患者独居,居住环境良好,家中及居住地周围无养殖禽类。平素所食用的荤菜由儿子在各自家中煮熟后送至患者家中,存放于冰箱,患者吃饭前将其取出切片、加热后进食,素食则由患者自行准备。家中砧板及刀具均无生食熟食分类。

2 讨论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猪、人多种疾病的总称。可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等,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1]。猪链球菌在猪中有较高的流行性,在正常猪群中亦有较高带菌率,在人类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人作为传染源引起人发病。在过去的几年中,该疾病的报告数量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中大大提高[2],其中最大规模的人猪链球菌感染爆发于2005年的我国四川省[3-5]。但该病病情严重,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屠夫、屠场工人及农民发病率高,故人感染猪链球菌是人类的动物源性职业病,猪链球菌主要经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特定人群[6-7]。本次报告的病例是由猪链球菌Ⅱ型毒株引起的散发病例,临床表现为败血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无动物疫情发生,且该患者发病前否认接触生猪史,其感染来源不明。可能与家中砧板及刀具均无生熟食分类有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为:(1)潜伏期短,从感染到发病最短2 h,最长7 d,平均常见潜伏期2~3 d,最短可数小时,最长7 d。(2)临床特征:患者感染后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部分伴有消化道症状、口唇疱疹、听力下降、皮肤淤斑、筋膜炎及肌炎等。重症病例迅速进展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脑膜炎等,病死率高。(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可以降低或正常。病例全血或尸检标本等无菌部位的标本纯培养后,经形态学、生化反应和PCR法检测猪链球菌特有的毒力基因鉴定,为猪链球菌[8]。(4)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入住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除一般治疗外,积极予以早期、足量抗生素,待细菌的分离鉴定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目前亦已发现部分猪链球菌感染耐药病例[9]。本例患者在诊断明确为猪链球菌感染后,立即予以头孢米诺、左氧氟沙星积极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观察两周后未再复发。此外,对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及脑膜炎病例需积极抗休克、降颅内压、镇静等对症治疗。(5)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与包括猪在内的病(死)畜、禽等动物接触。不吃病死动物肉;对疫区的死猪一律深埋,禁止宰杀、销售和食用。对疫区的生猪停止宰杀,禁止流出疫区;加强科学养猪和对猪传染病的预防;加强生猪屠宰的管理和食品卫生监督工作[10]。

参考文献

[1]Wertheim HF, Nghia HD, Taylor W, et al. Streptococcus suis: an emerging human pathogen[J]. Clin Infect Dis, 2009, 48(7): 617-625.

[2] Ma E, Chung PH, So T, et al.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in Hong Kong: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J]. Epidemiol Infect, 2008, 136(12): 1691-1697.

[3] Ye C, Zhu X, Jing H, et al. Streptococcus suis sequence type 7 outbreak, Sichuan[J].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06, 12(12): 1203-1208.

[4] 江南,杨兴祥,唐荣珍,等.四川省8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1): 891-894.

[5]肖先华,薛欣盛.8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休克型)患者的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1):900-901.

[6]Takeuchi D, Kerdsin A, Pienpringam A,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in humans in Phayao Province in northern Thailand[J]. PLoS One, 2012, 7(2):e31265.

[7] Nghia HD, Tule TP, Wolbers M, et al.Risk factors of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in vietnam:a case-control study[J]. PLoS One, 2011, 6(3):e17604.

[8] Nga TV, Nghia HD, Tu le TP, et al.Real-time PCR for detection of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human patients with meningitis[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1, 70(4):461-467.

[9] Palmieri C, Varaldo PE, Facinelli B, et al. Streptococcus suis, an emerging drug-resistant animal and human pathogen[J]. Front Microbiol, 2011, 2(2):23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诊疗方案》的通知[R].卫生部公报,2007.

(收稿日期:2013-06-2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27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0篇

作为线上的生鲜电商离不开线下的冷链快递,而众所周知,B2B冷链在业内被称为“富人的游戏”,而以B2C为特征的冷链宅配更是“富人游戏”中的高级游戏,其操作难度和风险系数均比普通商品和常温食品大得多。所以,无论是电商还是快递企业,面对日益升温的生鲜食品宅配市场,若心痒难熬,先投点钱试试水倒也无妨,但要玩大乃至进入深水区捞大鱼,则一定要慎重为妙,否则,呛几口水是小事,把自己淹死喂了鱼就后悔莫及了。

去年以来,一些电商、快递企业纷纷进军生鲜食品,这是否意味着冷链宅配市场的升温?笔者的回答是:升温是不假,但前路坎坷。之所以这样断言,一言蔽之,生鲜电商垂直之路面临三大门槛。

首先,冷链宅配的高成本决定了高物价。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的刘培军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冷链宅配的价格高于常温宅配40%,市场是否可以接受?一包水饺冷链的宅配成本就要达到15元,那么还会有这样的配送市场吗? 冷链食品的利润不一定高于其他行业商品,但是却有着高于其他商品几倍的物流价格,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电商网购市场,已经养成了消费者的低价消费习惯。

其次,网购生鲜食品的溯源难。在```常温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的今天,以易腐为基本产品特征的生鲜农产品,其安全状况更加让人难以信任。去年初,淘宝“年货节”短短7天时间,450万名“吃货”买走了11亿元美食!可这些食品特别是很多所谓的“自制食品”,原料是否安全?加工生产的卫生条件如何?食品经营者的健康状况怎么样?买家和网站经营者均一无所知。

最后,生鲜电商配送最难的是从小区到住户的这个环节。没时间自己买菜的住户,很多都是要上班的双职工,白天家里没人,都希望黄昏时间送货。但物流公司的运力不可能把所有配送任务集中在黄昏那一个小时完成。数量有限的冷藏车不可能在黄昏时分同时出现在各个小区,送货员也无法在那一个小时内跑完大部分的住户家。

有门槛不怕,关键是如何越过它,实在越不过,也可以砍掉它。一些有心人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突破。去年,国内有了第一家真正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溯源的网络平台,即由北京易泰易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食品安全全产业链可追溯的网上商城――龙宝溯源商城。消费者进入该商城后,可以进行安全溯源,一切皆为厂家直供,保安全、保品质、最低价是其经营宗旨。龙宝溯源商城提供的创新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在线上购买食品时先溯源、再购买,真正对食品的安全放心。

为了解决综合运输和冷藏成本问题,一些电商和快递企业研发了可循环使用的冷冻保温箱,大小就像必胜宅急送的箱子,箱体采用特殊隔热层,箱内分为三层,每层之间有不同的温度,从零下18摄氏度至零上4摄氏度,可放置不同温度的食品,无需插电,保温48小时,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此外,针对“冷链快递”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和多温区难题,从软硬件两方面确保冷链快递的全程不断链。其具体流程是,从客户仓库到分拣基地,出货量大者由专业的冷藏车配送,出货量小者由常温、冷藏、冷冻三温混载车配送。货物的分拣都要在恒温低温的状态下进行,且经过低温传送带运送。分拣后的货物装入配送车,送到货物就近有低温保管设备的营业所,再配送到社区,由快递员带着移动冰箱将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生鲜食品需求逐渐攀升,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营养与安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基于农业大国背景下,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运输,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鲜食品销售质量以及运输安全性,保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实现生鲜食品跨地区流通,长期保持稳定销量,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提高生鲜产品销售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文章主要对区块链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概述,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

[6]刘森,王英卓.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冷链物流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08):9-11.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2篇

1.1PCRPCR又称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根据酶的链式反应特征以及酶的变化情况对食品进行检测和评定。PCR技术是将克隆与转基因相结合进行检测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因其精准度高得到人们的注意和发展。PCR技术只需要微量的物质,就可扩增到所需要的片断,然后对样品进行分析。目前来说,PCR技术对实验要求严格,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1.2免疫学方法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是一切免疫测定技术的最基本原理[3],在食品检测方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将特异的抗体标记上酶,制作成酶标抗体,制作成的酶标抗体既具有酶底物的特征,又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征,当酶标抗体与抗原结合之后,能够根据底物的颜色深浅判断抗原。因为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使得这项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但是当蛋白质的浓度较低时,可能会出现阴性。

1.3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把生物识别分子排列在载体之上,利用特异性亲和反应进行检测。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把大量的探针固定在支持物上,具有很高的通量,从而可以高效地完成大量的样品检测,它是生物技术检测手段里面最快速、最适用的高新技术[4]。由于其具有快速、高效的特性,在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4DNA探针DNA探针又称基因探针技术,是通过在已知的DNA或RNA链上加上标记(生物素或者同位素),做成探针,可以检测被检测物中是否有与其互补的序列。从而检测微生物的存在。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异相杂交和同向杂交技术2种。DNA探针的关键是探针的构建,必须根据具体的检测目标进行构建,一般以待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保守基因序列为DNA,也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进行构建。

2生物检测技术应用

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有: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分析,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测分析,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对食品成分和品质进行检测,对违禁药品进行检测。

2.1转基因食品检测转基因食品由于产量大等特点,一度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蛋白质检测、酶检测、酶活性检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药物残留检测近年来,人们使用的瓜果蔬菜等食物中,表面残留的农药越来越多,这些物质往往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引发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药物残留多是小分子级别,以半抗原居多,如果进行抗体制备,需要实现其和大分子的偶联行为[5],因而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是较佳的检测方法。

2.3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分析生物监测技术中,生物感应器最早应用于食品的成分和品质检测,最早是葡萄糖传感器用于检测食物中糖的含量,现如今,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食品的气味检测和分析。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作者简介:

食物链特征范文第15篇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江苏某县一医院送检的死者心血、胃内容物、剩余炒猪肝及炒卜页。

1.2方法

1.2.1标本涂片染色及分离培养将上述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同时分离于绵羊血培养基上36℃有氧和厌氧培养24 h。

1.2.2菌种鉴定按文献[1,2]中的鉴定方法进行。

1.2.3药敏试验在M-H琼脂中加入5%脱纤维羊血,按K-B法操作及判定。

1.2.4动物人工感染试验及病理学观察将分离菌株稀释为0.5麦氏单位菌悬液,肌肉注射重约20 kg的健康小猪(2 mL/只)和1.50 kg重的兔子(0.5 mL/只)各3只。同时设盐水对照,观察发病情况。将死亡动物进行解剖观察病理改变。

2结果

2.1病理解剖

出现多部位、多脏器不同程度的出血,尤以胃窦部黏膜和肾上腺为甚,全身血液不凝固呈黑色。肝、肾、心肌变性及点灶状坏死,心包积液且浑浊,肝暗红色、肿胀,胆汁稀薄,肺瘀血、水肿,淋巴肿胀,脾脏肿大。

2.2组织及剩余食物涂片心血中见到纯小G+球菌,多为20~30个菌细胞组成的

长链, 也有短链或成双的; 胃内容物及炒猪肝同样见有大量的小

G+球菌。

2.3细菌培养除炒卜页外其他标本均出现圆凸、灰白色、光滑、湿润的细小菌落,并有狭窄的α溶血圈,血标本为纯培养,挑取菌落染色镜检为短链状G+球菌。

2.4生化特性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微量生化反应管对上述G+球菌24 h血平板纯培养物进行生化检测,结果见表1。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20Strep手工鉴定条进行鉴定,结果:VP-、HIP-、ESC+、PYRA-、αGAL+、βUR+、βGAL-、PAL-、LAP+、ADH+、 RIB-、ARA-、MAN-、SOR-、LAC+、TRE+、INU-、RAF。生化谱编码为4641453,属猪链球菌II型,鉴定百分率为99.0%。

2.5毒力试验3只猪在42 h内全部死亡,死前体温达42.5℃,耳部、四肢、腹部一片潮红,行走无力。兔子48 h内全部死亡。解剖死亡动物可见心、肺出血,肝、脾、淋巴肿大,其病理改变与病人尸体解剖的病理改变相似。取其心血分离培养出原攻击菌。

2.6药敏试验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26种药敏纸片在血平板上测试,本次菌株对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V、先锋必等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丁胺卡那、卡那霉素、痢特灵、呋喃妥因等耐药(表2)。

3讨论

该患者经病原分离鉴定,结合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证实系由猪链球菌II型感染所致。猪链球菌是分布范围极广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菌,主要分布在养殖生猪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可引起猪的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及死亡,还可引起人的脑膜炎、心内膜炎、中毒休克综合征及死亡等疾病。自1968年丹麦首次报道人感染猪链球菌引起脑膜炎的病例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有猪链球菌病爆发和流行的报道。特别是1998―1999年,江苏苏中相邻的4个县连续2年在盛夏季节同时爆发由猪链球菌II型引起的中毒休克综合征,该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和衰竭,导致数万头生猪死亡,数十人突发感染,20多人死亡。2005年7―8月四川省资阳、内江两市也爆发了由猪链球菌II型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例,导致214人发病,39人死亡[3]。给养猪业造成很大威胁,且严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以往发生的病例在发病前2 d内均与病死猪有密切接触史,多数有宰杀病死猪史,且接触部位有皮肤破损,表现为职业危险性。本例患者非猪屠宰工人或销售猪肉者,没有接触、处理过病猪,手上也无伤口,可以排除通过接触感染。在所食炒猪肝中检出猪链球菌II型,与其血液及胃容物中检出的病原菌一致,显然是经口通过消化道感染。因炒猪肝的加工方法是急火快炒,不宜久煮(否则会影响口感),猪肝没有煮透所带病菌不易被杀死,是导致该患者感染猪链球菌的重要原因,从而引起了食物中毒。由此可知,猪链球菌病除可通过破损皮肤及黏膜接触感染外,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染。

本例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10多个小时,死亡速度之快,在传染病中实为罕见。该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改变与1998及1999年苏中爆发的病例相似;菌株菌体特征、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等与1998年及1999年苏中爆发的疫情检出的菌株也相同,生化反应除七叶甘、精氨酸双水解酶、pH 9.6肉汤均为阳性,与1998、1999年苏中检出菌不同外,其他生化反应均一致[4]。人工感染试验对家兔和猪的毒力很强,发生的症状、病理改变与自然病例相同,与1998、1999年爆发的病例也相似[4]。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比起人类其他传染病更难以控制,人类病例消灭了还有大量动物传染源存在,一旦条件适宜便会传染给人,随时可能造成爆发流行,对人类健康、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应引起政府、卫生界、兽医界的高度重视。

防制措施主要为宣传不食用未熟透的炒猪肝等内脏,提高养猪户、屠夫、小刀手识别病猪和病猪肉的能力。养猪户主动报告病猪疫情,病死猪一律深埋或焚烧,禁止宰杀、销售、食用。避免与病死猪直接接触,凡接触病死猪有发热症状者应预防服药,选用氟呱酸或环丙沙星等服药3 d。实行生猪集中定点

屠宰制度,统一检疫,并加强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

药敏试验显示,本菌株对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V、先锋必等高度敏感,可作首选药。对先锋VI、菌必治、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氟呱酸、环丙沙星等敏感,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丁胺卡那、卡那霉素、痢特灵、呋喃妥因等表现为多重耐药性。根据临床经验大剂量青霉素与菌必治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