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食物链的特点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篇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一、冷链物流概述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通常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达到对食品保鲜、保质的要求,冷链物流对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各环节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高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支持,因此在管理和投入资金方面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大。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方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蚀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范围有:蔬菜、瓜果、肉、禽、蛋等初级农产品;水饺、汤圆、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加工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

(二)冷链物流的特点

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物流的特点,冷链物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货物在时间、新鲜度、温度、潮湿度和卫生环境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出更大的升值潜力和能量,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大多数冷链物流运输的是生鲜食品,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温度越低,生鲜食品的品质越好,保持的时间越久。可见,温度是影响冷链物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运输条件不能满足低温保鲜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性的生鲜食品就会失去新鲜度,食品质量便无法保证,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食品损耗。2.运输设备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冷冻类食品对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运输过程对运输设备的要求较一般物流具有特殊性,需要配有防腐保质设备,同时还需要配备低温运输的冷藏车和保温集装箱等。3.时效性。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食品保鲜程度的好坏。在食品的分拣、包装和分发环节,需要提高作业效率,避免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运输环节,在成本可承担的情况下,也应尽量选择适合该商品的比较快捷的运输方式,以减少时间因素对于食品保鲜度的损耗。4.协调性。由于易腐性的生鲜食品不利于长时间储存,所以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环节能够互相协作、无缝衔接,以确保整个冷链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5.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为了保证生鲜易腐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冷链物流在货物装卸、搬运和运输等环节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并配备温度控制的设施和冷藏车、低温仓库等特殊的保温装置,导致高运输成本和高风险性。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也随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多年来主要采用自营运输的模式,而现在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是由本身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只配备了电脑、条形码和简单的扫描设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不能对冷链物流提供全程的运输服务,缺乏冷链物流运输的影响力,阻碍了对接生产商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基础设施欠缺,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基础流设施、设备严重短缺,特别是冷藏保温汽车、冷藏集装箱等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现有设备陈旧,大部分冷库已超过使用寿命,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商品冷链物流的需求。此外,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水平较低、推广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投入到冷链物流系统中使用,无法满足现有生鲜食品对物流的需求。

(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比较晚,冷链物流体系不完整,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与整合。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藏链。大部分企业的冷链物流都是通过自营物流完成的,这就需要配备很多车辆,这些车辆不仅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运力的浪费。此外,我国冷链物流专业化的冷冻车、仓库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规范性的仓库,导致无法为生鲜食品提供适合的温度。在冷库建设上,缺少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很多冷库位置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为此冷链物流无法连贯执行,也造成冷库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目前大部分生鲜水果以传统的物流形式配送,除了顺丰的生鲜配送,其他都是以货车等形式对水果进行供应,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在非冷藏散装果蔬情况下,重复装卸、运输、配送和零售等过程会增加食品的污染机会,食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质量和安全要求也难以保证。

(三)缺乏统一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监管不到位

在冷链物流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冷链物流规范和准则出台缓慢,行业无法实施完整的规划,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另外,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缺少规范的监管系统,大部分的运输跟踪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也导致了监管体系不完整,阻碍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四)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目前,与传统物流相比,国内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对人才需求不同,需要配送人员掌握关于冷链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运输需要配备的设备使用方法并进行监管和维修,从而对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可以及时地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物流管理专业及关于冷链物流有关课程设置较少,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重理论教学但缺少冷链物流实践等,从而导致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冷链物流问题的对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地区内自提柜、冷藏柜等全新化的配送形式,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链条等问题。另外,各个地区政府也先后提出关于冷链物流的规划,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是大势所趋。为了大力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建议做到以下加点: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大力更新和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

根据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近况,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适应冷藏快运业务的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等设备,确保生鲜食品在物流各环节中对于温度控制的需求。与此同时,对冷链产品的温度控制,除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外,还可以注意控制车门、仓库门开关状态和次数,减少货物装车交换的次数等。对于旧的仓库应该及时更新设备,改装成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冷藏仓库。此外,从国内外整体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的蓄冷能力很低,存在较多冷库设置布局较远,设备老化现象。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在行业内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增加公共仓库的数量,减少独立自营仓库,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同时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和风险。

(二)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整合冷链物流资源

冷链物流好比一条流水线,由多个节点连接起来。目前,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安全和品质监控满足不了支持生产阶段到供应商的业务需求,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将冷链物流系统向两端延伸,建立并完善从供应商、生产企业、物流商到客户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开发具有冷藏车辆管理、仓储库存管理、温度监控和物流追踪等功能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冷链物流环节信息的共享,实现对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管理,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及时获得并满足客户对生鲜食品的需求。要想规划好冷链物流的整体效果,必须从起点到消费点对冷链流各环节活动和效益进行严格的控制,上游如果一直保持顺畅、稳定的状态,下游经营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循环的操作和管理中,要考虑生鲜冷冻食品加工和业务流程本身,对上游的生鲜产品采购环境和物流配送需要认真负责。通过对冷链物流全程的温度监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安心、保质”的健康食品。

(三)统一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冷链物流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标准化问题要严格落实。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和业务准则,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建立并完善冷链物流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对冷链物流供应链进行全程的、实时的信息记录、监测和追踪管理,密切关注冷链物流各环节信息,如果有人违规作业,需要严格惩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

政府应该鼓励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应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律,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应明确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深化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与从事冷链物流实务的企业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双方可以根据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和实习活动,提高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大力培养满足冷链物流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改善冷链物流的整体格局。此外,国家政府应提高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引导冷链物流的专业化、标准化和正规化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监管力度,提高冷链物流的协调性和时效性,以确保生鲜食品的保鲜度,降低生鲜食品的损耗和冷链物流的成本。同时,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冷链物流知识,提高对生鲜食品的保鲜意识。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借助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冷链物流企业的有效配合,冷链物流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3期。

[2]李学工:《现代物流方案计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3]冷凯军:《关于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5期。

[4]左志达:《浅谈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管理观察》,2013年第14期。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3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粮食物流不包括农资供应物流。毋庸置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仅为核心区内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1.对粮食物流要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势必会对粮食物流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商品粮的流通率都在增加,势必会导致流量的激增。粮食生产核心区脱胎于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强,种粮附加值低,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并发挥效用,当前的出路只有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与食品加工,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往外省调运300多亿斤的商品原粮和加工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调出大省,却不折不扣是财政穷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00元,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省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河南省提出了要将“天下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的倡导,除了在《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之外,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导致了流体的进一步转变。流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致载体的转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以储存为主,兼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储存的流体主要是原粮,物流的载体主要是储备仓库、散粮汽车、皮带输送机等设施和设备。这种载体形式主要适用于原粮的物流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需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商品粮的流通率会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粮食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粮食的流向会更加合理。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载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储存为主,而是形成能够更好体现粮食流通与加工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事实上,全国正在建设的多处粮食物流园区已经证实了这种载体的转型。2.对粮食物流环节的影响如果说对物流要素的剖析能够归纳粮食物流的表层因素,那么对物流环节的分析则可描述粮食物流的内在功能及其演化过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沿供应链方向会发生较大变化,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我国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初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粮食物流运作的主体。粮食物流的多个环节通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成一条粮食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自下游向上游“功能爬坡”。[23]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也不能仅仅关注粮食生产,还必须同时关注粮食产后的储存、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进行仓储物流建设,具体包括仓储建设工程、可开铁路班列的粮食物流中心工程、以散粮汽车为主的物流节点建设工程、水路跨省散粮运输设施建设工程等。不仅如此,该文件还提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国家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从而印证了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中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的系统化、一体化关系。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成品粮物流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即粮食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再将产品按照“7R”的要求送达客户,寻求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种结构特点同样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在运作层面的本质区别。成品粮供应链的运作以市场驱动为主,侧重挖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如优质强筋小麦粉、优质大米及其他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制(JIT)模式、按订单生产(MTO)、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在吸收这些成功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及其与市场或客户的纽带还没有真正联系起来。此外,成品粮物流设备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如小麦粉的“四散化”运输、速冻食品的全程冷链运输等所需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与普通产品物流大不相同,对协同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综上,根据现阶段成品粮物流的发展需求,成品粮物流的运作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与敏捷性,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在运作策略上,强调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以提高成品粮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发展与壮大成品粮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成品粮企业共同配送为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个粮食物流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并有序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粮食供应链受政策机制约束、信息共享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可以学习并吸取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美国在粮食供应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欧盟与日本等也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专门协会等机构,促进了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诱导性和自发性的,在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期需要以政府或核心企业为主强制性推进,后期则以诱导性和自发性为主。[26]另外,北京、常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销区在粮食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同样可以借鉴。[27]、[28]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有多种途径。首先,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整合,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完成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其次,上游粮食生产企业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再整合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最后,利用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同时整合上下游。然而,如果上游供应驱动的原粮供应链与下游需求驱动的成品粮供应链不是平行运作,而是进行直接对接,就会因协调不充分而在解耦点(DecouplingPoint)产生较大的库存问题。[29]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4篇

《有趣的食物链》是《共同的家园》单元的第3课,它既是第1课“生物之间食物关系中吃与被吃”的具体研究,也是第2课“生物可取食对象”的延续,同时,还为学习下一课“了解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平衡。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栖息地内,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从而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二是说明食物链的构成。教材首先解释了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说明食物链的始端和末端在哪里。然后从处于始端的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角度,介绍分解者及其作用,将整个营养转换连成一个循环回路。

三是建立食物网的概念。学生会发现,在交错的多条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在自然界中担任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交叉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影响整个食物联系,造成连锁反应。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真正认识食物网;二是理解食物网中动植物的食物能量交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在课堂上仅仅引导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形态上复杂的食物网也不困难。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食物网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食物网的,很多学生都是盲目推测,很难发现这种变化对食物网中的生物带来的影响,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在市教研室举办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环节上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判断,从而自主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学生在认识和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也出现了不同。

A教学

片段一:成语故事引入,认识食物链

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包含了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螳螂、蝉、黄雀。)

师:如果说黄雀吃蝉,谁在后呢?

(学生继续补充,一直说到老鹰。)

师:往下说,蝉吃什么?(树的汁液)植物吃什么?我们找到的这些,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认识到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如果我们用箭头表示的话,那么箭头的方向应该指向谁?

(学生说理由。)

师:在科学上,表示吃与被吃关系,定义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我们一般这样说:树被蝉吃,谁接着往下说?

以往教学,学生在食物链的书写中常存在写反箭头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食物链的书写时就强调了食物链的书写规定。按照语言——文字——箭头顺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食物链的认识。

学生第一次说食物链时,往往会出现食物链不完整的情况,教师这时要强调食物链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点出发,列举这些不同的动植物、不同的食物链之间的新的食物链,最后形成物种丰富、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结构。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片段二:认识食物网

师:食物链之间会不会发生食物联系?鹰之后呢?

(学生认识到,鹰之后化为“土灰”,细菌将它分解。)

师:黑板上这张图纵横交错,像一张网,我们称食物网。请小组讨论,食物链、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一些特点: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关系越紧密,越高级,越强大;最下面的都是植物;最上面的都是凶猛的动物;凶猛的肉食动物被细菌分解了,进入土壤,然后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数量最多,越往上数量越少。)

老师的板书设计值得关注。教师在黑板一侧板书了一些食物链和自然形成的食物网,形象直观地体现了食物之间纵横交错的交织网络,同时上下结构明显,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越强大,体现了食物的高低层次分布。

B教学

片段一:谜语引入

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1.出示一片草地(打一种植物)——没花(梅花)。2.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草莓(草没)。3.然后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称)——杨梅(羊没)、杨桃(羊逃)。

老师采用了幽默风趣的三个谜语“一片草地,来了一群羊,又来了几只狼”,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看到这些谜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狼吃羊,羊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很自然地就会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通过“狼来了,羊可能逃没了”,渗透了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师:这里出现了三种生物,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科学家是用一个单向箭头表示的。

(教师出示:草羊,羊狼。)

师:自然界中的动物吃食物是为了摄取营养、获得能量。所以生物学家采用了可以更好地表示出一种生物把能量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表达方式。这里箭头表示的是食物流动的方向,能量传递的方向。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记住了箭头的指向,帮助学生理解了“食物链”的实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片段二:认识食物链

师: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教师依次出示图片:树林、校园、菜园中、海洋)这儿有食物链吗?

(学生回答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师:我们现在可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去找,只要找到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有食物链。尤其是那个地方有动物存在,它一定会有食物链。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动物需要食物。)

在这里,老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谁吃谁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片段三:认识食物网

师:在这片草地上除了牧草、羊、狼,还生活着哪些生物?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食物链呢?

(学生说到:牧草、稻谷、蝗虫、兔子、狐狸、羊、田鼠、鹰、狼、马、蛇、鸟。)

师:请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画出来?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

(学生练习画食物链,最后教师出示相互交叉的食物链形成的食物网。)

师: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吃,同时也可以吃很多其他的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层级关系,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弱小的动物再到凶猛的动物。从植物到凶猛动物的数量是从多到少。

老师通过形象、直观的食物网模型,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表示出来。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食物的层级关系和食物的数量关系,以及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对食物网中的所有物种产生影响,甚至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食物网结构的稳定。

片段四:认识分解者和能量环

师:还有一个分解者,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看视频:分解者及其功能。)

师:实际上,当我们了解到分解者的时候,就不再是食物链了。自养生物把阳光、水、空气吸收过来,使自己变成食物;自养生物作为食物被一级消费者吃了,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吃了,这些二级消费者又被更高级直到顶级消费者吃了,那些顶级消费者死了以后,又会被分解者还原,一还原,又变成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实际上就形成了营养环,或者说把营养换成能量,叫做能量环。

教师通过视频引入分解者,引导学生理解“分解者”留下的物质被处于食物链始端的植物吸收。当食物在食物链中流动时,便实现了能量在不同生物间的传递。这就保证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无限地循环,使得整个营养转换成一个循环回路。

两位教师处理食物链知识点的教学思路是不同的。

A教师侧重于强调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B教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后面的食物网学习作了一些铺垫。

在引导学生形成食物网概念时,A教师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补充“蝉一螳螂一黄雀”这条食物链,从三个代表生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然后对出现的物种中存在的其他食物链进行补充,最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B教师通过共同生活在草原上的“草、羊、狼”的食物关系,引出自然界中的这几种生物并不是独立生存着的,还有很多其他生物和它们共同生活,引导学生分析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物种之间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食物关系。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将许多食物链合并成一个物种丰富、箭头纵横交错的食物网。这样,学生在看食物网的时候,会将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单独拿出来分析。所以,当食物网中的某一生物出现变化时,他们会认为只有和变化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才会受到影响。可见,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形成了一个形态上的食物网,并没有真正理解食物网中复杂食物关系的真正含义。两位老师都是以点带面,联系到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形态,凸显了这种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为后面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打下了基础。

从课堂效果来看,A教师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形成复杂、完整的食物网的形态,学生印象深刻。对小学生而言,直观的印象更容易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B教师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食物网中一种生物被多种生物吃,也能吃多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引起食物网中更多生物的数量变化。在教学中,如果既能完成一个清晰、完整、复杂的食物网,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又使学生真正理解食物网图形所隐含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算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反映出来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这个难点时,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利用食物网模型,引导学生去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以及数量结构的特点。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很快就能找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存在的层次关系和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了思维能力,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是一节重在思维参与的不断修正的概念学习课。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热闹的活动,设计简单但内涵深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通过静静的思考,相互交流、分析修正和借鉴,经历了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 X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od cold-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horough analysi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Chinese food cold-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perfect strategy, and combination of case,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The food cold-chain logistics; Existing problems; Perfect strategy

引言

冷链物流(Cold Chain)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等。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本投入上都略显不足,尤其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物流中心地位的凸显,使得城市在整个大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冷链物流系统而言,虽然只是城市物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能有效的连接城乡的消费与生产,能使城市消费在时间上产生延迟,能较大程度上满足城市的生活的需求,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城市冷链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在冷链系统中,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比较大,因此,对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分析意义重大。

食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2.1食品冷链体系的不完善问题

食品冷链的发展可有效地避免衍生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而分析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食品冷链现状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完善。由于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完善,给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带来的不利首先是损耗大、成本高的问题。从目前国家需求现状来看,完善食品冷链体系可谓是迫在眉睫。从分析角度来看,冷链物流链完善后能给市民带来哪些好处?首先是市民能够享受到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活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结合笔者对于冷链物流的研究实践,目前食品冷链发展受到制约、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

2.2食品冷链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损失率达到25%-30%,其缺乏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是造成物流大量损耗的根本原因。从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来看,其与企业的水平技术密切相关。当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化的技术能力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特点赢得市场一定份额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以支撑企业的食品冷链物流是重中之重。目前,据有关数据发现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相当匾乏,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低,导致冷链成本居高不下。

2.3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

从目前食品冷链现象看,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而一方面加上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真正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更不同说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显然,从我国的食品冷链企业来说,还是严重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

2.4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我国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欧、美、日等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均达到 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我国约15%~20%。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造成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食品冷链物流完善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冷链物流存在很大的问题。结合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寻求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可行的策略。

3.1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策略

根据我国食品冷链市场发展的特点,要解决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就应当建立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制约企业的行为平衡市场发展;由行业组织提出建议、制定行规,避免个别企业的违规行为伤害其他企业的利益;企业主要是按照标准形成良好操作规范,建立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培训员工等。此外,消费者作为最终用户,也要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的意识知识,监督食品安全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向政府和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反映。

3.2信息技术支撑冷链物流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缺乏,要完善冷链物流,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支撑。笔者认为冷链物流企业应开始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智能化提高管理能力,从感应器分析、加工和处理有意义数据,适应不同用户需求,完成供应链上下游流通环节的畅通。而目前随着政策层面,宽带网电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四网合一”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大对冷链行业的投入,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的物联网企业必然将在冷链物流行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而行。有建议称:切实完善国内冷链物流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规范冷链流通市场,经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合理规划,才能切实保证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3 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策略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选择能提供完整冷链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这种市场需求必将催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考虑整合现有资源,成立独立的冷链物流部门,在整合的前提下,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如与生产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运输服务;与连锁商业业态的流通商结盟,开展区域性冷藏物流配送业务等,在整合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做大做强。

可行的超市食品冷链物流措施

现结合某超市成功的食品冷链物流做法,来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冷链物流的可行性策略,为同类行业所借鉴。某超市其食品冷链物流成功之处在于,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采购营运制度分不开的,而事实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采购、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

该公司有效地采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管理,并没有采取自营模式,将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使其超市的食品冷链物流不仅为自身赢得更全面、更专业化的服务外,还能在解决本企业资源有限的同时,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以及带来增值。通过对公司冷链物流的过程管理,从而实现对超市销售的食品质量的控制。一般该公司通过订单管理和库存与配送管理进行管理。通过需要预先估计安全库存,一旦库存量低于安全库存,便进入订货程序,采取在网上下订单,将订单发往配销中心。而配销中心在接到订单之后,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装货、送货一系列过程。

每天通过对照订货量与进货周期,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进入紧急订货程序。虽然紧急订货不被鼓励,但一经确认,货品在两个小时后就会被送到。该公司通过对其订单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仓库储备的货物总能保证在安全库存之上,保证随时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任何要求。

同时,该公司对库存与配送也有很高的要求,提出了“保证准时送达率、保证不断货、保持每一件货物的质量处在最佳状态”三点基本要求。其中,保证货物的新鲜度是难度较大的环节。在接到订单后,配送公司就开始准备装车的工作。所有需要的货物都在物流配送中心进行配送作业。在装货的过程中,冷冻、冷藏运输车辆停靠在装货的车道内,能与冷库实现完全的密封性对接。两个公司为了保证营业期间食品的新鲜,冷藏库坚持“先进、先出”的进出货方式,并对物品入库和提出环节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结语

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结合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和冷链发展的特点,亟需对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进而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璐.食品行业冷链一体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6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课前准备

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各种生物头像的彩色图片,制作成头饰。

2、用于制作食物链的卡片和针线。

3、课前搜集松毛虫天敌的资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配乐朗诵,并配上动画)

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展示课件2: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视频)

提问:

1、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课件2,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二)新授:

1、食物链

【学生游戏活动】: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完成每组活动后,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各条食物链。)

注意:一定要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

第一组:鼠、粮食、猫(粮食鼠猫)

第二组:青菜、鸡、蜘蛛、鹰、昆虫

(青菜鸡鹰;青菜昆虫鸡鹰;青菜昆虫蜘蛛鸡鹰)

讨论:(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

(2)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3)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

第三组:青草、蛇、蚱蜢、鹰、青蛙(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的位置。

(青草蚱蜢鸡蛇鹰;青草鸡蛇鹰;青草鸡鹰;青草蚱蜢鸡鹰)

师: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每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环节越多食物链越复杂。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游戏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悟出食物链的概念。)

【小组分析】:通过分析以上几组游戏,相信同学们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这几条食物链和讨论题,总结一下食物链有哪些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生产者、消费者)为什么?(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3)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4)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

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既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什么?(说明鸡既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学生总结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②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位于食物链其它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教师将完整食物链的特点展示在屏幕上:

生产者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新旧知识贯通;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将P74农田中的生物制成卡片,并将卡片用针线将各条食物链串连起来,看哪一组的同学连的又快又准。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将这些“链”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保存好,下节课还要用到。)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安排目的是对食物链知识的巩固,其实是一个课堂练习。通过手工制作加深一次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准备教学用具。)

超链接到课件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出一条符合诗意的食物链。

(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呢?

展示课件3: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学生探究】:我请大家“吃”大餐

师:请每一位同学为自己选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

学生总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链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链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展示课件3:生态农业图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通过大家所画的食物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件1食物链的描述,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天敌与农林害虫

展示课件4:(视频)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啄木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猫头鹰;稻田里的青蛙;庭院里的猫的捕食行为。

讨论:(1)请找出画面中的食物链并表示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天敌?

师: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

展示课件5:展示生物防治农林害虫的成果:“森林医生”啄木鸟;“农田卫士”猫头鹰;松毛虫、金龟子等害虫的天敌灰喜鹊;防治棉蚜虫的七星瓢虫等等。

想一想:用生物防治农林害虫有什么意义?

讨论:小红家菜园里的青菜上长了许多菜青虫,小红把家里的几只老母鸡放在田里去,用母鸡来防治菜青虫。你认为这样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师:那么,在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查阅信息库中“天敌的选择”)

提示: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不仅要选择有效天敌,还要充分考虑这些天敌的饲养,以及这些天敌放飞的时间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考虑怎样回收天敌以便下次防治时再利用。

师:根据天敌选择的原则,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松毛虫的天敌,并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防治松毛虫。

学生分工合作,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和信息库的资料进行整合,设计出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这是对食物链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小结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7篇

夏晖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多温度仓储和运输管理体系,运输用的车辆可以同时提供三种温度(常温、冷藏温度和冷冻温度),并且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多温度仓库,为麦当劳在大中国区的发展和运营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李万秋,现任北京夏晖食品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在食品冷链运作方面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

记者:近年来,国内的食品物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目前的现状如何?

李万秋:随着物流管理和物流市场的进一步细分,食品物流的冷链管理作为物流产业的一个特殊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食品业早年没有物流的概念,只有运输和仓储两个环节,随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食品配送过程有了更高要求。目前在食品生产和食品销售环节,因为有对企业固定经营地点的要求,以及受到卫生、检疫部门对卫生许可等审批、认证和检查等多个环节的限制,控制得相对较好,而流通环节还基本上处于散乱的、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相对较弱的状态。

就现有的食品物流体系来说,我们的管理手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食品在流通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加。最近两年,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引起了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多方关注。如何使我国的食品物流管理体系适合于经济发展,如何保证食品在较长的流通链和较大的流通范围内安全可靠,已经成为冷链管理研究的主要课题。

目前,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速度还远没有跟上需求,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缺乏冷链管理,食品物流存在巨大的损失。由于未经冷处理和冷运输,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乳制品和其他容易损坏的食品的总损失额达到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欧洲的标准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国的食品流通总量中约80%的水果、蔬菜、冷冻食品和乳制品等保鲜食品在抵达目的地后将被收货人拒收。

2.冷链物流低价格竞争,违规操作,牺牲质量。物流公司经常使用常温车运送冷货、冷藏车不制冷、超载等恶性竞争手段,压低冷链运输市场价格。

3.监控困难,处罚不力。由于没有冷链监控的法律法规,处罚违规操作无法可依。

4.冷产品流通环节增加,范围扩大以肉品为例,原有的流通链中只有农户、肉菜市场、消费者三个环节。现在的流通链中,肉市场又联系着饲养场、屠宰厂、批发商、中间商和超市等一系列环节。

5.管理标准难于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没有专门针对冷链管理的法规,这与行业特点有直接关系,如城乡、各地间的消费习惯存在差异,冷产品范围大等。另一方面,食品物流企业没有准入标准,食品物流环节缺乏监控体系。

记者:目前,有不少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希望筹划建立自己的冷链系统,在您看来,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冷链物流系统,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李万秋: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物流,冷链物流具有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监控困难等特点。在整个系统建设中,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至5倍。同时,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和温度控制及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技术基础。而监控困难也是一个特点。冷链管理不是单点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所以冷链的运作既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保证冷链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记者:物流中心的建设是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冷链系统中,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

李万秋:物流中心的建设的确很关键。物流中心的位置、规模、形式及设备的选择是一次性的决策,对建成后的运作成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与市中心的距离每增加10公里,配送成本平均增加4%至7%。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物流规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

冷链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和一般物流中心位置选择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要考虑所服务的客户的需求、供应渠道的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交通道路规划、政府投资鼓励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一般的物流中心在规划网络过程中,要考虑物流的配送经济半径,要结合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战略来规划一定区域内的物流网络分布密度。而冷链物流中心多数处于物流链的末端,在考虑位置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业态的特点有的放矢,精确地分析计算。由于冷链物流成本较高,物流规划中任何一项决定都会对之后的物流成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扩大配送规模效益出发,在设计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中心时,可以将所有商品的物流网络统一考虑。这样可以达到增加配送量,同时为多温度配送、统一订货提供了运作的可能性。但当冷链物流的规模达到一定量,并且任何单一因素变动都会产生相对较高成本的情况时,对冷链物流中心进行独立建设和操作就是较好的选择。

同时,物流中心的规模也是建设物流中心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因为建设规模过大,会增加投资成本,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危险;建设规模太小,不能满足运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样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物流中心的功能。在库房内要有接货区、验货区、储存区、分拣区、备货区、出货区、回收货品区,还要有冷机房、电控制室、员工休息室、运作管理办公室、垃圾处理房等等。

此外,在进行冷链物流中心的设计规划时,要考虑平衡成本与服务,以及与物流战略定位相符。冷链流程的设计安排要尽可能简化,时间为先、集中运作。对于冷链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必须兼顾作业安全与效率、温度控制与节能。

记者:现阶段,在冷链物流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李万秋:改变目前冷链管理的现状,一是靠市场,二是靠企业,三是靠政府。市场是行业进步与变革的引导者和催化剂。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培育好市场,行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任何违反市场规律的规定和做法将欲速而不达,并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中国现阶段的冷链物流市场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是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运作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企业是承担冷链物流的实体,企业规范管理和自律行为是冷链物流市场管理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同时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靠企业的投入,它是保证冷链物流高质量的载体。政府是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和市场的监督者。在冷链物流市场启动初期,在不规范的市场苗头下,如何制定合理的规范,引导市场进入良性发展是政府应该考虑的。在现有条件下,抓大放小,缩短冷链环节。提倡认证体系,是建立冷链物流规范市场的合理做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强连锁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食品物流企业实行认证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淘汰不规范的散乱运作模式。

记者:您如何看待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李万秋:食品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健全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中国人均消费粮食、禽肉、鱼品的数字变化表明,市场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强烈。

并且,冷产品表现出市场需求增加、供应链加长、市场范围扩大、质量要求提高、对物流服务的精益化要求提高等特点,也对冷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国外的冷链发展相对较早,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8篇

摘要:分析了我国冷藏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指出其中在硬件设施、国家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人才培养、改善物流设施、开展多式联运等等措施,来提高我国冷藏食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冷链物流

1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的背景及趋势

冷藏食品供应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至消费者手中,其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市场货物需求的20%-30%,日益扩大的易腐食品市场给冷链产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和需求增速加快,仅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在8%以上。目前,国内有1万多家超市亟待引入冷冻技术和寻求合作伙伴,农业市场对其有更大的需求。一些大城市设想在5年内建立并完善食品冷链系统。

据丹麦丹佛斯公司制冷与空调部总裁海尔博格预测,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现代零售方式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对冷链系统的采用,冷链设备行业年产值有望在现在的13.5亿美元基础上每年增加15%-25%。

2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无序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一些冷藏食品物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跑长途运输时会在半途关闭致冷设备或调高车厢温度,等接近目的地时再调整到客户要求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食品质量已经出现问题,但由于尚未影响到外观及气味,很难被察觉到。冷链环节的温度不稳定,引发食品的微生物变化,尽管有时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只在化验时才会显示出来,但严格来说也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2)硬件设施不理想,导致冷藏食品在物流过程中浪费严重。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3)冷藏食品供应链硬件设施不理想。目前,我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仅占货运车辆比例的0.3%,保有量为3万辆,并且大多数是比较简陋的改装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20万辆,日本为12万辆;我国铁路冷藏车辆占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的2%,仅为6970辆,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同时,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仅700多万立方米,也显示出不足。

(4)冷藏食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的冷藏物流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冷藏物流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缺乏附加值高的物流服务。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的外包,也是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输外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5)一刀切的交通管制阻碍冷藏食品物流运输的发展。目前我国一刀切的交通管制,不符合食品物流卫生和保质的时效性严格要求,尤其不利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毕竟,对于载货能力一样的车辆而言,冷藏车的运输成本比普通车辆高出很多,而冷藏车没有任何特权,不能享受绿色通道,也比普通运输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3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公路冷藏运输的潜力,同时铁路系统要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公路适宜中短途运输,其特点是机动、灵活,送达速度快,能很好地实现“门到门”的运输业务。铁路系统要利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各种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真正做到对冷藏货物运输优先组织,建立冷藏食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此外,要积极建立与公路、水路以及海关、、堆场等相关部门配套的、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2)使用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要迅速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应重点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发挥冷藏集装箱既有冷藏车的制冷作用,又有集装箱的灵活、安全的集成优势,以及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多种运输方式交接等特点。

(3)开展易腐货物多式联运。多式联运能够提高货物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对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公路和水路应打破各自的行业壁垒,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发展铁路、公路易腐货物的运输。

(4)鼓励开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业务。冷链物流的专业化、高难度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进入的门槛很高,一般物流企业很难切入。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

(5)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行业标准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食品冷链发展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食品物流企业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集成作用,制定现代食品物流城市道路运输支持政策,对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企业给与道路交通通行方便,发放食品物流绿色通行证,同时对社会零散货运车辆严格管理,促进城市食品物流的高效运作。

(6)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9篇

食品尤其是冷链食品的品质保障薄弱,消费趋势把握不稳、由于冷链食品消费的季节与周期性、产品传递渠道的长度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与低成本竞争导致温食品链低水平重复建设。成本管理的需要:我国食品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每年750亿元的食品流通损耗中,生鲜产品物流成本占其售价的七成以上,生鲜产品损耗主要是保存运输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好引起的变质腐烂等。面对以上问题,运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使冷链物流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系统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采用冷藏保鲜供应链管理方式,才能保持成本的竞争优势。

一、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销售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拥护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二)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Chain)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

(三)T.T.T理论

美国ARSDEL等人以大量的实验资料为依据,阐述了冷冻食品质量与容许冷藏时间和冷藏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人们称之为T.T.T.原理(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1.冻结食品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在整个流程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质量下降是积累性的是不可避免的。冻结食品的温度越低(在一定限度内)其质量下降越少,保质期也相应延长。在同样条件低的,保下加工的冻结食品当改变其温度时,其保质期就不同,温度高的保质期较短,温度低的保质期较长。

2.冻结食品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冻结食品质量的降低是逐渐的,是累积的,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失去了商品的价值。因此时间就是冷链食品的生命。对于冷链物流考虑针对与产品相对的效率型供应链。

二、冷链食品低温高效型供应链的构建

(一)食品供应链物流模式:

(二)解决方案

1.真正低温的冷冻供应链:低温物流控制技术的使用:利用先进的低温物流控制技术如温度记录与跟踪、温度设备控制、商品验收、温度监控点控制运作SOP建立等,对于生产、运输、供应提供网络化支持。无缝化对接——真正低温运输的冷冻供应链:(1)冷链强调所有环节都在冷藏环境之下(0~4℃),而国内大多数食品运输是在常温或者是不完全冷链的情况下流动。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通过标准化和跟踪技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确保供应链各个主体间无缝化对接,如光明牛奶运输的“门到门”思想,在冷藏车到冷库接运牛奶的时候,需先将车倒进十米的门廊中再进行接运,而这十米的门廊是温度控制在0~10℃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冷链的永不断链,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2)冷链功能级数——检验冷链物流环节之间“无缝化对接”指标,是一个衡量系统各个环节之间功能差异程度以及系统总体功能整合程度的数量化概念。I:表示各个不同流通环节;U表示各个流通环节的个体经营目标;ΣUi:表示系统所有环节功能之和,用S表示这个功能级数。

S=ΣUi

当冷链功能级数S收敛,冷链系统目标协调一致,“无缝化”对接较好,系统目标容易实现。当冷链功能级数S发散,系统目标难以实现导致高成本和低水平服务。

2.高效型的冷冻供应链:(1)延迟战略。顾客对食品越来越显现个性化、方便化趋势,我们很难预测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等到顾客已经下定单以后再生产则延长了生产前置期,这与顾客对食品快速变化的偏好不相符。采用延迟战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延迟战略即是通过设计食品和生产工艺,将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延迟到收到消费者的订单以后再生产。也就是把食品生产的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进行分离。分离点之前的生产是可预测、大批量具有规模效益的生产,分离点之后的生产是依靠顾客的个性需求驱动对食品进行特色化,主要有特色化包装、分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的添加、顾客的额外要求等。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尽量将分离推迟,即向供应链的下游移动,如最后的零售终端。

(2)冷链物流扁平化——避免供应链上的长鞭效应:“长鞭效应”是对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扭曲传递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其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试着想象客户手中拿着一根鞭子,同时购买心理不停的改变,鞭子也不停的跟着摆动,鞭子越长摆动的越大。解决长鞭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个鞭子缩得越短越好,这样引起的变化也会很小。图1呈现的是沙漏状的物流链特点,供应链越长,信息越容易失真,对于保存条件和时间要求如此苛刻的冷链食品,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失真,都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从优化供应链的角度,应该是冷链物流尽量的扁平化,建立供应链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平台,采用拉式生产模式,缩短作业环节。

(3)运输半径。对于保质期很短的低温食品,运输半径的减少可以运输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厂房离销售终端越近越好,从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通常超市在冷冻食品超过生产日期3天就会拒货,所以生产厂商必须保证在生产日期后2~3天到货。运输半径的减少可以使减低运输成本,同时在时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48-02

1 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的背景及趋势

冷藏食品供应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至消费者手中,其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市场货物需求的20%-30%,日益扩大的易腐食品市场给冷链产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和需求增速加快,仅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在8%以上。目前,国内有1万多家超市亟待引入冷冻技术和寻求合作伙伴,农业市场对其有更大的需求。一些大城市设想在5年内建立并完善食品冷链系统。

据丹麦丹佛斯公司制冷与空调部总裁海尔博格预测,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现代零售方式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对冷链系统的采用,冷链设备行业年产值有望在现在的13.5亿美元基础上每年增加15%-25%。

2 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无序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一些冷藏食品物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跑长途运输时会在半途关闭致冷设备或调高车厢温度,等接近目的地时再调整到客户要求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食品质量已经出现问题,但由于尚未影响到外观及气味,很难被察觉到。冷链环节的温度不稳定,引发食品的微生物变化,尽管有时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只在化验时才会显示出来,但严格来说也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2)硬件设施不理想,导致冷藏食品在物流过程中浪费严重。 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3)冷藏食品供应链硬件设施不理想。目前,我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仅占货运车辆比例的0.3%,保有量为3万辆,并且大多数是比较简陋的改装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20万辆,日本为12万辆;我国铁路冷藏车辆占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的2%,仅为6970辆,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同时,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仅700多万立方米,也显示出不足。

(4)冷藏食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的冷藏物流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冷藏物流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缺乏附加值高的物流服务。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的外包,也是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输外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5)一刀切的交通管制阻碍冷藏食品物流运输的发展。目前我国一刀切的交通管制,不符合食品物流卫生和保质的时效性严格要求,尤其不利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毕竟,对于载货能力一样的车辆而言,冷藏车的运输成本比普通车辆高出很多,而冷藏车没有任何特权,不能享受绿色通道,也比普通运输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3 我国冷藏食品供应链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公路冷藏运输的潜力,同时铁路系统要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公路适宜中短途运输,其特点是机动、灵活,送达速度快,能很好地实现“门到门”的运输业务。铁路系统要利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各种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真正做到对冷藏货物运输优先组织,建立冷藏食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此外,要积极建立与公路、水路以及海关、、堆场等相关部门配套的、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2)使用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要迅速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应重点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发挥冷藏集装箱既有冷藏车的制冷作用,又有集装箱的灵活、安全的集成优势,以及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多种运输方式交接等特点。

(3)开展易腐货物多式联运。多式联运能够提高货物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对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公路和水路应打破各自的行业壁垒,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发展铁路、公路易腐货物的运输。

(4)鼓励开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业务。冷链物流的专业化、高难度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进入的门槛很高,一般物流企业很难切入。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

(5)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行业标准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食品冷链发展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食品物流企业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集成作用,制定现代食品物流城市道路运输支持政策,对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企业给与道路交通通行方便,发放食品物流绿色通行证,同时对社会零散货运车辆严格管理,促进城市食品物流的高效运作。

(6)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状况,指出其中在硬件设施、宏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多式联运等措施来加强和改善我国冷链物流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北林.食品保鲜与冷藏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1篇

中国冷链物流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文章通过阐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国内消费的肉、蛋、奶、鱼、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小批量、多品种、高保鲜成为鲜活易腐货物运输的主导趋势。人们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为低温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资料显示,我国由于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万吨蔬菜的浪费,总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其数量足以满足数亿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可见,冷链物流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1 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购物袋的全部过程都需要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所谓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由食品冷链发展起来的,是指蔬菜、水果、肉类、水产、速冻食品等农产品在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损耗,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防止污染的特殊物流过程。

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可以减少从产到用的消耗,有利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扩大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有助于降低销售价格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如基础设施不足、流通成本偏高、产销对接不畅等,急需政府在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上给予特别关注。

2 我国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食品消费增长迅速。随着收入的增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导致易腐食品消费上升。同时,中国消费者正越来越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国的冷链市场应存在巨大问题。

2.1 规范标准不成熟

我国虽然组织制定了农业国家标准3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900多项、农业地方标准1500多项,但没有任何一项标准是针对冷链物流来进行规范的。[1]加上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指标也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2.2 落后的基础设施

我国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导致我国冷链物流落后。

2.3 意识不足及经验缺乏

目前中国市场上,无论生产企业、下游客户,还是普通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概念都比较陌生,对冷链物流的认识比较肤浅或不全面;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缺失,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造成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使有心投入高端硬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陷入一定的困境。

2.4 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滞后

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供应商或自身完成,较多的分散了企业的精力,提高运营成本。而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实力弱,辐射范围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仅有极少数物流供应商技术和设备能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冷藏运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2.5 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

一方面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如条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MRP\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应用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利用。[2]同时尽管物流人才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会,但能直接用于冷链物流的人才不多。

3 改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3.1 农产品冷链物流应享受农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根据副产品冷链物流特点,应将其统筹进入农业领域,给予农业同等扶持政策。

(1)免除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营业税。

(2)享受农业用电用水价格。维持冷链物流的低温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现企业支付一部分为商业用电价格、一部分为工业用电价格,成本增加近3倍。应允许冷链物流企业以农业用电计价,并根据冷库用电特点,按峰谷电价分时段计价。

3.2 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两到三年我国冷链物流的大发展期,企业急需国家政策扶持。

(1)要坚持把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双百工程”的重点支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

(2)对企业冷库建设给予资金与技术支持。

(3)对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叉车与货架以及建立检测中心等给予资金支持。

3.3 协调解决冷链物流的运输困难

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冷链物流业成本中过路桥费占较大比重,虽然国家高速公路开辟了绿色通道,部分省市干道也减按60%收费,但仍不能根本降低较高的运输成本。

(1)要减免过路费。据企业反映,过路过桥、高速通行费占总运输成本的15%-35%,有的甚至超过50%。应对农副产品物流配送车辆在各收费站给予免费或优惠通行的待遇。

(2)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冷链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绿色通行证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对重点物流企业和试点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在数量上也要给予照顾。

(3)放宽农副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限制。各大中城市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向超市、销售点配送的车辆放宽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实现方便高效的物流配送。

3.4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1)制订强制性行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

(2)推行商品包装标准。各行业要提出相关的包装标准,包括材料标准,标明产地、生产日期、重量、口味等,以及转基因等特别标识,由国家推行实施。

(3)政府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3.5 培养重点冷链物流企业

(1)加大财政金融扶持。由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用于流动资金、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优先支持。

(2)给予有条件的冷储企业国家储备任务。给予承担一些储备任务,帮助其调整经营理念,增强竞争和应变能力。

(3)方便冷储企业融资。为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保兑仓业务提供便利,大力帮助冷链物流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其股票上市。

(4)鼓励企业与大型食品加工、餐饮和连锁销售公司的密切合作。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充当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的储运中心和地区供应基地,拓展和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与客户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提高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对策研究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1、农产品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统计农副产品产量呈连年递增的趋势,到2013年为止哈尔滨市农副产品交易量达500万吨。[1]哈尔滨雨润农副产品采购中心项目于2011年在哈尔滨双城区落户,据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先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强市,在哈尔滨的农副产品产量预期在未来仍将会稳步上升。针对农副产品的的交易规模,哈尔滨市需要食品冷链物流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其交易的完成。哈尔滨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导,而这将增大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预见,哈尔滨农副业的发展将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促使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发展壮大。

2、冷冻食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速冻食品将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就现实而言,国内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达1200余家,生产品种超过百种。这些速冻产品经批发经环节和零售环节走进消费者的餐桌。这种流通渠道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201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可见,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城市,对速冻食品也有着极大的需求潜力,而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扩大必将对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连锁超市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连锁经营已经风靡全球。国内城市零售业经营模式中连锁经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哈尔滨的连锁经营企业中,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华联。这些大型连锁超市也将生鲜食品纳入到其经营范围之中,连锁超市在哈尔滨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潜力。虽然部分国际连锁店在其食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中主要依靠国际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提供支持,但这种物流的运作模式在进入中国后,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食品冷链物流运行成本在升高。这也为哈尔滨等城市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冷饮行业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该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在冷饮方面的消费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冷饮市场的年销售额平均大约为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大约3%。哈尔滨市居民的冷饮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即由防暑降温型消费正在向四季休闲享受型消费转变。在国内的冰淇淋消费市场,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 1/30,而在美国,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1/2至1/3,中美这种季节性消费差异的差距反应出,国内冷饮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差距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哈尔滨冷鲜食品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近年上升趋势。也即是说,哈尔滨的未来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将是需求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冷库容量约为430万吨,各类冷藏汽车3.5万辆,各类冷藏船吨位10万吨,各类铁路冷藏列车1000辆。[3]这样的规模难以满足现有的交易量。该市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应该作出调整,应首先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而在这方面应发展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所以,做大做强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关键。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未形成链条

近年来,哈尔滨的农副产品的产量在逐年平衡上升,这些农产品有蔬菜类、水果类、畜牧类和水产类等产品。而就哈尔滨的第三物流依旧以库存

理、手工搬运和定点运输、提供货物等业务为主,很少有相关的物流企业能够能提综合的、供全面的、冷链物流服务。正是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度慢,相关物流服务覆盖的网络不全面,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缓慢,冷链物流质量、及时性都无法保证。食品冷链物流的这种不成体系的滞后现象某种程度上对哈尔滨市的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产品的有效流通起到限制作用。

(二)食品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行业质量差

在哈尔滨地区,速冻和生鲜食品有一部分为出口产品,其余大部分都在省内和市内,或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这部分产品流通所需的物流配送绝大部分由产品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来独自进行,其中包含的运输与仓储业务也都是由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独自完成,较少利用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服务。其原因是在哈尔滨市范围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尚处于待发展阶段,特别是食品冷链物流的第三方服务行业显得相对落后,这使得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成本始终降不下来,食品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较高破损率,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损耗率。

(三)食品冷链的设备陈旧落后

以国际经验来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既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物流所需要的设施与设备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都已达到国际水平或接近了国际水平,但是,国内的食品冷链物流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包括冷藏车和冷藏库在内的冷藏系统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同样有待完善,这种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的状态也是影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四)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哈尔滨地区,食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是由生产企业按照其本身具有的物流运营经验来运作的,这种运作方式在短时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需求,可就长远而言,由于缺乏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供应链,食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之间的节点就无法进行有效规划与整合,区域内的食品冷链物流具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形成链条

就目前而言,无论上食品冷链物流业中的物流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偏小,规模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国内的中小企业目前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发展迷局,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同样受资金的困扰,难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无法与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展开竞争。所以,从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角度出发,哈尔滨地区的政府在政策上应引导资金流向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尽快脱胎换骨,做大做强。国家已经将物流产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政策上发挥导向作用,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改善物流企业的金融环境,如创新信用担保机制,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更方便,确保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二)推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标准化

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着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使易腐食品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测;国家也应加快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的速度,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具有准入门槛、实行企业诚信和资质认证,制定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法律规范。

(三)企业应大力推进食品冷链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改进物流设备

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哈尔滨市应在保鲜技术、包装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技术推广。食品冷链物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很多性能独特的冷藏库和和冷藏车等冷藏设备,冷藏设备的运作就要涉及到能源问题。目前在冷链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方面关注的都是怎样提高效率,而节能和环保的相关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冷藏设备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冷链物流设备能高效率运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四)对食品冷链进行整体规划,完善食品冷链系统各个环节

对食品冷链物流整体进行规划整合,政府、行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完善食品冷链上下游的缺陷,以多元化方式发展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其一,以哈尔滨大型食品企业和当地主要农产品企业为发展核心,形成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联通整个冷链的上下游供应链。其二,建立冷链质量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使其上下游能够及时取得沟通,获取有效信息,达到信息对称。

四、结语

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发生转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国内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时期,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既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冷链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应根据国内和本地区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冷链服务及相关技术,哈尔滨市食品冷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完善。探索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之途。将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淑芳.rfid 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4)

[2]毕延彤,王心一.浅析现代水产品物流[j].渔业经济研究,2005,(5)

[3]陈柳钦.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j].中国水运,2005,(11)

[4]朱伟伟,陈蓝荪.我国食品物流的发展模式[j].时代经贸,2006,(2).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3篇

一、长株潭城市群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湖南省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国内速冻领域呈现寡头垄断的状态,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和龙凤四家公司湖南省市场占有率超过60%。

1.基本建成全国速冻食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成全国速冻食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为速冻食品跨区域长途冷藏运输提供快速便捷的“绿色”主通道。

2.初步形成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运作模式

速冻米面食品的消费分为零售和业务两大市场。速冻米面食品流通基本分为两种:直销方式和经销商方式。如三全速冻食品渠道模式:一、二线城市KA卖场采用直营方式,零售网点、 农贸市场和三、四线城市开拓依靠经销商。湾仔码头的便利和零售网点渠道依靠经销商;二、三线城市KA卖场经销商仅负责二、三线城市KA卖场产品的配送。其他区域没有分子公司量思念主要依靠经销商销售。

3.制定速冻米面制品质量卫生及冷链物流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GB/T24617-2009《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对冷冻食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各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GB19295-2011《速冻米面制品》规定:速冻产品冷藏运输时,厢内温度必须达到-15℃以下。产品从冷藏库运出后,运输过程中其温度上升应保持在最低限度,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但交货后必须尽快降至-18℃。储存时,速冻产品应储存在-18℃以下的冷藏库内,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内。产品应在低温条件下,柜内产品温度不得高于-15℃。

SB/T 10827-2012 《速冻食品物流规范》规定了速冻食品物流规范的术语和定义、速冻食品物流流程、速冻食品品质要求、包装、标签与标志、运输和储藏、配送、销售和召回的要求。

4.加大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速冻食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如步步高、新一佳等开始投资兴建低温物品(包括速冻食品等)配送中心。随着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政府和速冻食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整独立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如速冻食品由经销商用冷藏车配送到销售终端(超市、卖场等)。因为缺乏统一的监控措施及检测标准,信息化程度低, 部分经销商会出现冷藏运输可能“断链”, 导致很多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变质或者保质期缩短。销售端低温速冻食品装卸场、零售冰柜和仓库及销售区域未按GB19295、GB/T24617、SB/T 10827等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可能出现 “断链”的现象,影响了速冻食品品质。

2.速冻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

长株潭城市群连锁企业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速冻食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很高。

3.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部分小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零售公司原有的冷冻库等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低,自己独立的,符合国际冷链物流标准的冷冻库很少。并且冷藏车的温控设备落后,不能保证温度的相对稳定,无法为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提供全过程的低温保障。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共同配送很难实现,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冷链设备。

4.冷链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速冻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冷链物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影响了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

5.冷链物流监管职责不明和监管不到位

目前冷链物流的监管职责不明,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部分速冻产品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各个冷链物流环节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到位。

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

速冻食品需要在 低温(一般-18℃)中储存和运输。从速冻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来看,宜根据不同的速冻食品经营主体,选择多样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一)以大型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速冻食品加工公司(如三全集团)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社区专卖店,控制销售终端,组织速冻食品物流。如三全速冻食品渠道模式:一、二线城市KA卖场采用直营方式。

(二)以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通过与大型加工生产基地、速冻食品经销公司等联结,形成冷藏储存保鲜、冷冻加工、冷藏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货拣选、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为一体,并作为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驱动各参与主体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如湾仔码头的便利和零售网点渠道依靠经销商;二、三线城市KA卖场经销商仅负责二、三线城市KA卖场产品的配送。其他区域没有分子公司时思念主要依靠经销商销售。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红星冷链)成为中南地区集冷冻、加工、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

(三)以大型连锁生鲜超市为主导型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连锁超市公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鲜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速冻食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速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门店提供速冻食品,如步步高超市,向冷链物流上游发展,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自己冷链物流系统。

三、发展和完善长株潭城市群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工程建设

十二五湖南省物流行业“冷链物流工程”基本目标:全省肉类等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30%,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到8%以下。

十二五湖南省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冷链物流工程”主要任务: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

(二)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根据速冻食品加工与销售区域布局和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的特点,以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以速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速冻食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速冻食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

(三)重点扶持、培育速冻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综合基地

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中提出了工程(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流企业培育工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等)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湖南是农业生产大省,应该要重点扶持、培育本省中小型速冻食品加工企业,逐步成为湖南省速冻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如政府要重点扶持、培育步步高集团等大型零售企业形成了集冷链食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分析检测及信息处理于一体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综合基地。

(四)培育第三方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培养和引进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鼓励国内大型速冻食品企业在湖南省建设低温保鲜设施(节能环保高效的冷库、购置冷藏运输车辆等),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支持大型速冻食品配送中心或批发市场运营商(如红星冷链)按标准规范要求加大生鲜食品配送中心规模建设, 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五)完善冷链各环节设施,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食品冷藏链各环节均需投入必备的设施和设备作为基础保证,加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冷链各环节共同密切配合,才能把握冷链整个运营系统,保全冷冻冷藏食品的品质。

(六)实施执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

各部门要按照SB/T 10827、GB19295、GB/T24617等标准对速冻食品物流流程、速冻食品品质要求、包装、标签与标志、运输和储藏、配送、销售和召回等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执行方面,政府加强定期检查,确保相关标准顺利执行。应尽快完善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邱祝强.基于冷藏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及其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韩菊.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3]申江,齐含飞,刘兴华;范凤敏.国外食品冷链技术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

[4]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7).

[5]赵松岭.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03).

[6]陈佩佩,海峰,张盼,龙华,段雅丽.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步骤及政策措施建议[J].物流技术, 2012,(03) .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风险管理越来越被管理者所重视。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vensim仿真软件,分析食品供应链上的七种主要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因果关系对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评估,排序风险因素对食品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力强弱,提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供应链 风险评估 管理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批发、加工、配送和销售这五个环节。其中以加工环节为核心,每个环节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供应链主体,每个主体有不同的合作伙伴选择。这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通,达到满足消费者要求与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保障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达到供应链有效且高效运行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食品供应链系统运行中断事件的相继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极大关注,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正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中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1961年,福瑞斯特发表的《工业动力学》成为经典著作。随后,系统动力学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

系统动力学是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唯物的、系统的、辩证的特征,突出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其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上下游企业自主实体构成,包含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该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中,其内部也随时在不断的调整。由此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影响食品安全的各风险因素相互作用,使风险管理变得复杂且动态,同样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十分符合系统动力学强调的结构关系、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这一特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畴较偏向于定性化,数据不充分,某些参数或关系难以量化是本研究中棘手的问题之一。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以反馈环为基础,动态系统中的多重反馈使得系统行为模式对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大多数非关键参数并不敏感,只要参数的估计在合理范围内,系统的行为模式就不会表现出不合理的偏差。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数据不充分的问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因果反馈机制的模型,系统的行为模式由其内部的结构机制决定,通过设定模拟时间的长度来观察并了解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食品供应链的风险问题是伴随于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因此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供应链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

在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提出七大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质量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信息风险、合作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

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食品在生产、加工、批发、配送、销售等环节中都易受到外来物的污染而变质,并且质量隐患在供应链上一层层向下传递积累,质量风险随着其附加值增加而逐级向下扩散。

食品供应链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是食品从原材料到消费品在供应链上的流通过程中,由交通、天气、基础设施、仓储管理等出现异常状况,引起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交货而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结构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网络结构缺乏柔性,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食品供应链通常是一个包含着多条供销渠道的复杂网络结构,它是由目的不同的、独立自主经营的节点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但是由于利益的冲突,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取向难免出现矛盾。好的网络结构有助于吸收并消化这种矛盾,不合理的结构则能扩大矛盾的影响。

食品供应链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作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保障,但由其产生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食品供应链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只有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才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共同受益。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有选择合作和退出合作的自由,即便有合同的存在,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关系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合作关系破裂导致链上的资金、信息、物流失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食品供应链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需求、价格的市场行情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导致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差距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周期性、不可避免性、关联性、隐蔽性等特征。企业的利益目标只有通过市场价值来实现。市场使供应链的资金回笼,使各节点企业获利,供应链才能正常运行。然而,食品市场上的需求不确定性风险、价格波动风险、竞争风险、经济政策风险,使得食品供应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并不能运行的一帆风顺。

食品供应链环境风险是指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在食品这个特殊行业,自然环境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各环节威胁食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环境污染时刻威胁着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警醒着食品供应链经济环境风险的客观存在。

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

食品供应链中的七大风险因素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风险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性和动态性,是准确动态评估供应链风险的前提条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利用vensim仿真软件中的反馈回路分析,确定了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质量风险直接受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合作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结构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物流和库存控制风险直接受结构、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结构风险直接受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环境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信息风险直接受结构和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市场和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合作风险直接受质量、结构、信息和市场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市场风险直接受质量、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和合作风险的间接影响;环境风险直接受信息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每个风险因素强度的增加或减小,都会使被影响的风险因素产生同向变化。

从食品供应链七个主要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些因素之间具有直接影响关系,有些因素之间具有间接的影响关系,各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使影响力较弱的风险因素变强,也可以使影响力较强的风险因素变弱。在不考虑风险因素互相作用的情况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静态评估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权重值。但在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作用下,风险因素影响力的静态评估就不能反映实际状况,甚至影响控制决策的制定。考虑风险因素各自影响力权重的变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动态的评估模型,求得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新权重则更具有可信度。

我们经过测评得出静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信息风险>环境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动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信息风险>环境风险>结构风险。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各风险因素影响力静态评估结果与动态评估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归其原因在于,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了对风险因素独立静态评估时的影响力权重值,而直接作用于某一因素上的风险个数越多,则该风险因素的影响力权重变化就越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一)构建食品冷链物流和快速响应配送体系

构建食品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冷链工艺学为基础,使易腐、生鲜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预防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温度不稳定引起食品自然属性受损害、由于操作不规范引起污染等问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提高食品配送速度和保质保鲜程度。

(二)加强信息共享

食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掌控,为采取有利措施规避风险赢得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实现供应链网络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可追溯的信息平台,提高防范信息风险对食品质量安全威胁的能力。

(三)完善供应链约束机制

通过实现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有一套良好的供应链运作约束机制。通过协议或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明确食品质量责任,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成为利益共同体。长期稳定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从深层次上和核心企业质量管理的流程和政策相协调。

(四)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措施

由于食品易腐变质的自然属性和原材料依靠自然条件生长的特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但是自然环境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只能依靠经常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来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害。还应防范技术环境变化、需求变动等经济环境风险,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每一阶段的风险威胁不同,实施的风险策略也不同。供应链风险管理是贯穿于供应链生命周期内的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对风险防范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实现风险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完善。

综上,不同的供应链有不同的风险侧重点,不同的风险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针对繁杂的风险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同。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结果显示,质量风险在诸多风险因素中影响力最强,是关键风险因素。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在风险意识的指导下,寻求食品供应链上战略、技术、知识、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反馈系统风险,协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控制、减轻甚至消除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于辉,安玉发.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理论探讨[J].农业质量标准,2005,3

3.杨波.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供应链,2008,10

4.王燕.供应链违约风险的成因与类型[J].物流技术,2007,26(12)

5.宋汉利,于勇.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5(2)

6.李稳安,赵林度.牛鞭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4(10)

7.于洪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库存仿真研究[J].物流科技,2009,1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第15篇

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冷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那么我国冷链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孙大琪:实际上,冷链提出的时间比较早,1981年,中国制冷学会就召开了第一届冷链的学术研究大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冷链行业的发展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末,业内人士又重新提出来,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冷链便逐渐发展起来。事实上,冷库是一个中心环节,以冷库为中心向上下游进行发展,从而建立起冷链物流。上下游就是从生产开始到产品进入冷库里面,然后从冷库出来进入市场,到消费者的餐桌。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制冷学会借助奥运会冷链配送的成功经验,对北京市冷链物流的现状进行调研,并为加快北京市冷链物流建设提出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相应领导也做了重要的批示,这对促进北京市冷链物流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记者:我国冷链行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孙大琪:我国冷链行业的发展是跟随社会需求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其受到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冷链的发展离不开冷链设备的发展,而冷链设备的发展又是伴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是在食品消费市场,老百姓对于冷链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食用预冷食品的观念,需求不旺盛。同时,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对于冷冻冷藏食品的接受程度也不是很高,这造成国内冷链市场目前比较狭窄。

记者:我国在《农产品冷链未来发展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国家预计要把前30年所建的冷库数量翻一番。这个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在冷链建设方面的决心和信心,对此您怎么看?

孙大琪:冷链的建设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完善的,特别是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发现,GDP超过4000美元对于冷链的需求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会更加注重,所以对冷链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这也对冷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这个规划显示出,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而且目前我国的冷链设备及技术水平也已能够胜任冷链物流的发展,所以我们确实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来加快我国冷链物流的建设。

记者:目前我国冷链行业应用逐渐广泛,食品、药品、航天、运输等各方面有所涉及,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管理,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哪些?

孙大琪:现在制冷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而且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涉及了很多行业,并且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学科,确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在管理方面,我个人认为应该主要通过法制来管理,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应该在一些行业建立监管制度从而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都在相继建立,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因为涉及行业较广,所以应结合各行业的特点来规范性地制定,并且不能将冷链行业孤立来看,比如说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那么也可以在冷链物流当中来应用,并且冷链物流行业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监管条例等也是很必要的。

记者:据了解,制冷学会也经常组织国内外交流活动,您认为我国冷链应用发展状况与国外有何差异?

孙大琪: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利用国外的一些经验,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政策、法律。其次,如何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市场竞争,要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价格战就应该有一个规范。再者,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制冷行业的特点是,起步较晚、人均用量较少,而且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市。但其成长脉络清晰可循,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我们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制冷行业可以一路高歌,市场不断扩大,行业不断细分,企业不断发展,品牌不断优化。

记者:目前从制冷压缩机的蒸发温度来看,5℃~15℃的高温压缩机和-10℃~30℃的中温压缩机居多,-40℃以下的低温或超低温相对较少,这样的一个温度范围是否足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孙大琪:这是根据食品的性质要求,采用不同的环境温度进行保鲜。蔬菜水果需要在0℃以上的范围进行储存和保存,这样能够保证其质量和品质;但一些适合低温存储的食品,比如肉类、鱼类食品必须放到-18℃~-20℃这个范围区域内储存。一些深海鱼,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金枪鱼因其生存的环境是低温,所以要保证其品质就需要更低的温度来储存,比如在-40℃以下的环境中储存。超低温的食品数量比较少,所以这方面的设备相应就会较少。我们现有的设备、技术水平完全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冷链的连续。冷链现在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常常会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断链,这会对商品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生产者是源头,冷库是中间的储存环节,超市等商业冷柜是冷链的末端,那我们如何来保证冷链不断链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孙大琪: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可以解决的,一方面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另一方面是针对现存的一些客观环境问题,对运输环节和食品出库(冷库)环节方面加强管理。

还有就是检测方面,在低温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一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所以,目前食品安全的控制重点应该是温度检测。在设备检测方面,因技术原理相通,与空调的检测差不多,而且可检测的单位也比较多。目前国家也准备出台一些规范,从而规范低温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管理,未来对于检测方面的控制和标准都将更加标准和严格。

记者: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逐渐也开始在网上购买一些冰淇淋等食品,所以冷链宅配孕育而生,那么冷链宅配是不是今后整个冷链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