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医学理论范文

法医学理论范文

法医学理论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篇

法医伦理学尚未确立自己的伦理学原则,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司法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研究总结发现,尊重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行政程序正义与效率原则等在法医伦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尊重原则中有姓名权、身体权、名誉权、遗体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问题;自主原则中有自主同意、自主知情、自主选择等;不伤害原则则强调鉴定人需注重保护被鉴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被鉴定人的痛苦等;公正原则是法医工作的核心,是维护当事人相关权益的保证。

二、将伦理学思想应用到公安法医领域的重要意义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坚持人民满意标准,建立健全民意导向警务工作机制”,坚持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从群众呼声、期待中查找不足,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人民群众对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是深恶痛绝的,应用法医伦理学的观点指导公安法医工作实践,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部署,并可为实现党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战略部署作出贡献。笔者曾尝试从伦理学的视角探讨并解决一些公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

三、伦理学视角下的公安法医现状

(一)民警个体权益受侵现象普遍。1.法医健康权受侵害现象普遍。公安法医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尸体检验,据调查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的尸体解剖室设施简单,[7]很多地方处于“只盖一间房,只搭一张床”的水平,没有专业消毒柜、解剖台等,通风排风设施简陋,有些地区尸体解剖室年久失修,卫生和环境状况较差,简陋的工作条件给法医的健康埋下隐患,严重侵犯了法医的健康权。2.法医名誉权难以得到保障。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以“法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有很多对法医鉴定控诉的网络文章,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捏造事实,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利用其他途径对鉴定人乃至公安机关施加压力,尽管大多案件经过查证发现系捏造事实,但少有诽谤者因此而负法律责任,公安机关也没有通过一定的途径澄清事实真相,恢复鉴定人的名誉。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领域研究匮乏。1.思想认识不足。由于公安法医工作的特殊性,群众要求公安法医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求其行为必须遵循公序良俗,不能违背伦理要求,因违背道德要求而被舆论关注并引发舆情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某地一法医因当众对一女性尸体脱衣检查,被网友拍照上传至网络而被媒体关注,造成恶劣影响。虽说按当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并无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是此种行为没有体现尊重死者的伦理基本要求,违背了公序良俗,行为结果必然遭受舆论谴责。由此可见,法医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行为规范符合伦理要求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运用伦理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公安法医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2.相关研究不深。很多公安法医工作者侧重于法医专业方面的研究,忽视法医领域中的伦理学规范研究。通过检索发现,在“中国知网”文献库里关于法医伦理的研究文章极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法医教科书《法医病理学》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也仅几段文字,实践中很多法医也只关注对死亡原因、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对伦理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职业定位不准。公安法医,顾名思义既是法医亦是警察,公安法医不但需具备法医学检验鉴定能力,还要具备人民警察的职业条件。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法医的任务是利用医学知识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问题。前者强调紧紧依靠人民,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维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者强调的是利用医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公安法医作为警察,就要满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人民是否满意是评价公安法医工作好坏的最好标尺;作为法医,就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符合伦理学要求。

(四)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各地均有一些法医因未能严格遵守个人职业操守而违法违纪。这些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无疑是对公安法医形象的沉重打击。因此,重塑公安法医的良好形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鉴定意见的权威性常遭质疑。《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鉴定机构。由于鉴定活动受经济利益驱动,随意性鉴定结论有增多趋势。造成鉴定结论随意性大的原因很多,而鉴定活动中的利益驱动是其中的一个主因。[8]一些社会鉴定机构只顾经济利益,违反职业道德进行鉴定,严重扰乱了鉴定秩序。不健全的重新鉴定机制导致了多头鉴定的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如浙江宁波的方一栋非正常死亡案。此案经多次法医鉴定,参与的鉴定机构既有公安、司法鉴定机构,亦有高校等社会鉴定结构,鉴定意见呈现巨大差异。此案鉴定意见的争议,引起媒体对法医鉴定的强烈关注,也引发了公众对法医鉴定结论权威性的质疑。

(六)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处置给公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汇集,非正常死亡案件往往引发大规模,具有代表性的如湖北石首“6•17”非正常死亡案、浙江乐清钱云会案。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处置都离不开法医的检验鉴定作为支撑,这也表明了公安法医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公安法医不但要坚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同时还要学会面对群众,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忌讳什么,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会做群众工作应当是公安法医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四、影响伦理学在公安法医实践中应用的因素

(一)伦理因素。《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死因不明的尸体应当进行解剖,无“正当理由”拒绝尸体解剖的不影响尸体解剖。在实践中,法医解剖尸体常常会遇到死者家属的巨大阻力,正确理解“正当理由”的含义,或可破除此阻力。公安机关不但承担着执法职责,而且还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故而公安机关执法不但要有法律效果,同时还应兼顾社会效果。按照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伦理意识,群众尚不能完全接受尸体解剖,这就需要执法者做一些群众工作,一方面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必须在坚持法律规定的原则下兼顾伦理,做到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

(二)机制因素。2011年9月,公安部修订印发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共计10条内容,主要从政治要求、职业品质、纪律作风等三个方面作出了规范。公安纪委督察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部门,时有检查督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执法行为因违背公序良俗被媒体曝光,这说明监督力度不够,民警对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认识不足。法律和传统意识固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冲突,但是法律与道德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公安机关是执法部门,亦是由人组成的执法部门,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道德约束,作为行政司法部门的执法者,理所应当遵守行政伦理学的要求。

(三)媒体因素。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受到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公安法医作为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行为似乎更易吸引媒体的眼球。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对公安法医的监督,有利于公安法医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升,个别案件虽给公安法医的形象带来沉重的打击,但也给法医伦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四)环境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遵守共同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每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并不相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公安法医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与当地的道德要求密切相关。不同地域之间的道德标准差异决定了伦理学在法医实践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五、伦理学在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处置中的应用

(一)非正常死亡的概念及处置程序。法律意义上死亡是呼吸和心跳不可逆转的停止。按照死亡方式不同,可以将死亡分为非暴力死和暴力死两大类,前者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后者又可分为自杀、他杀和意外死三种。非暴力死又称自然死亡或内因性死亡,暴力死又称非自然死亡、非正常性死亡或外因性死亡。[9]非正常死亡因涉及自杀、他杀、意外等三种类型,因此,非正常死亡最易引起纠纷,引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笔者按照中参与人数多少将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大规模指100人以上,中规模指50-100人,小规模指50人以下。如果按照这种分类,每年都会有因非正常死亡案件引起的中小规模,偶尔出现大规模。因为各事件的起因不同,矛盾的焦点不同,处置的程序及方法也各不相同。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置经验表明,在处置此类事件时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否则看似一起小规模也会演变成大规模。公安法医鉴定作为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此类案件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法医鉴定可以判明死亡原因甚至确定案件性质。公安法医在非正常死亡案件中,一般处置程序有接警、出警、了解案情、现场处置(尸表检验)、向办案单位反馈初步检验情况,必要时申请、委托进行尸体解剖检验鉴定,出具尸体检验鉴定书,最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就尸体检验鉴定书的相关事项向家属做通报并解释。前述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处置失当都可能引发群众的不满,严重者可能引起。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2篇

4.4 职务性医疗行为的职务性是区别于一般民事法律行为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职业的要求,所以《职业医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医师对急危患者,不得拒绝抢救,否则便应当追究其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八条规定,在有灾害、疫情、重大伤亡事故发生时,医师应服从调遣。上述规定是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其他服务行业所没有的。根据医疗服务的职务性特征,在追究医务人员的过错责任时,一般不适用普通民法主观过失责任中的关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理论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危害社会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产生了这种后果的。然而,作为医务人员一般并不存在“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问题。有哪一位医生不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又有哪一位麻醉师和外科医生不懂得给病人麻醉可能会发生麻醉意外?给病人开刀,可能会产生失血、休克、损伤周围组织器官及其他手术意外的可能?因此,对于医生一般不存在没有预见的问题。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产生了这种后果的。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民法或刑法中的关于对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的立法本意,是要告诫人们:既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危害社会的后果,那么,行为人就不应当去干,否则,就应视为违法,如果产生了“应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的后果,就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医生却不能因为已经预见到了“服药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而不给病人服药,手术、麻醉可能会产生麻醉意外和手术意外而不给病人作麻醉和手术。这是医疗行为的职务性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将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理论用在医疗行为上的话,那么,所有医疗行为均不能干了,只是将医院关门才能避免预见中的后果。这显然是违背医疗规则及立法本意的。笔者查阅了国内十几种版本的《卫生法学》或《医学法学》教科书,无论是法学界还是医学界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均将民事与刑事的这一过失责任理论套用在医疗行为上,这实在是对医学科学及医疗行为的一个极大误解。有位作者在谈到医疗事故犯罪的主观过错责任时,曾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某外科主任医师在给一名患腹腔晚期肿瘤病人作手术的过程中,病人曾两次出现心力衰竭,均经及时抢救好转,助手们劝其暂停手术改期进行,但该医师固执己见,继续手术,以致病人心脏出现第三次衰竭,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该文的作者分析说:“该医师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自信,轻信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也会象第一、二次控制心力衰竭一样使病情得以控制,但却未能如愿,致病人死亡。”[16]文章没有交待这位主任医师是否真 的受到了刑事追究。但作者举这个例子的本意是非常明白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位主刀医师的行为,已完全符合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这是无视医疗行为的职务性特点,将医疗职务行为混同于一般民事行为的典型例子。也是将一般刑法学或民法学上的过错责任理论生搬硬套地用在医事法学上的典型情形。如果说该病人的死是由于主刀医师的过于自信的过错责任“所致”的话,那么该医师根本就不应当为该病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因为按照这位作者的观点,在医生为该病人制定手术方案时,即已经走出了犯罪的第一步!难道该主任医师在决定让该晚癌病人上手术台之前,就没有预见到该病人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或心脏猝死?如果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了第一次心衰时,就要关腹的话,难道在下一次手术时,病人就不会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问题是很明白的,象这种晚癌病人在任何时候给他作手术均随时都可能发生心衰。为什么预见到了可能会发生心衰的结果,还要为他制定手术方案?这就是医生的职务性特征所决定的。医生不能因为预见到了有医疗风险,而放弃对病人的治疗。医生若因此而放弃治疗,这才是应当受到法律追究的违法行为。为什么在手术台上第一次及第二次发生心衰后,这位主任医师还要继续为他作手术?这正是因为这位主任医师已经预见到了如果这一次关腹了,下一次开刀也存在着同样的危险,为了避免病人开两次刀,受二茬罪,才决定在两次发生心衰后仍继续为其作手术的。宁可自己多担点风险,也不愿让病人经受二次风险与痛苦,这正是高度的负责精神与敬业精神的体现。这位医生非但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而且其职业道德是非常高尚的!治疗失败,完全是难免性并发症所造成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三条第3项的规定及可容性危险原则,可使其违法性得以阻却,而不构成医疗过错,更 不存在有医疗犯罪的问题。疏忽大意的过失及过于自信的过失理论,通常只适用于一般民事法律行为,这一理论对于一般民事行为只有在非常情形下,如紧急避险或正当防卫时,才不予适用。而对于医疗行为恰好相反,它在通常情形下(即对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是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追究医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只有在非常情形下,才予适用。例如,有一护士在为病人注射青霉素时,本应当先做皮试的,但是由于凭着自己的经验,工作几年都未碰上1例过敏的病人,于是未作皮试就为病人作了注射,结果发生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反应,由于该护士是故意违反诊疗操作规程,是属于非正常情形下发生的事件,因此对该护士的处理才应当适用“过于自信的过失”给予相应的处罚。由于我国法学界对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还没有吃准弄清,对医事法是并列于民法和行政法的一门独立的法律体系缺乏认识,因此,在法学理论上及司法实践中均产生了太多的误区,不仅在民法上,同时还突出地表现在修订刑法时,未将危害公共卫生罪单列一章,而是将医疗事故罪等职务性的过失犯罪纳入到刑法的第六章,与暴力抗法、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嫖娼、盗墓、倒卖文物、吸毒、制毒、贩毒以及组织黑社会犯罪等故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归到同一类型的犯罪中去了。使原先由检察机关管辖的职务性犯罪案件,莫明其妙地当作一般主体犯罪划归由公安机关管辖了,这实在也是对医事法的一个极大的误解,使法律界与医务界都不胜尴尬。【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3篇

知情同意法医学属于医学和法学的交叉性学科,它是一门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在现有的法医学检验与司法鉴定过程中,涉及医学伦理学问题最多的还是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与司法鉴定工作.也就是说,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也注定是与人文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工作.本文结合具体的司法鉴定实际案例,就司法鉴定鉴定纠纷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纠纷问题作一阐述.

1典型案例

案例1:杨某,女,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某日从学校放学回家,饭后不久出现腹部疼痛、言语困难等症状,继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和意识丧失.杨某在当地卫生院抢救过程中死亡,医院根据死前症状考虑死者系“急性农药中毒死亡”.为明确死因、死亡性质及本例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家属委托当地卫生部门以及某“司法鉴定中心”进行法医学尸体检验和司法鉴定,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完成医疗事故鉴定.尸体检验结果,法医学尸体检验和司法鉴定结论是“心肌组织和肺组织局灶性出血(镜下)”,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因资料不全,无法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家属对司法鉴定过程提出疑义,希望司法鉴定人员能够明确本例是否有“急性农药中毒死亡”的情况存在.家属从鉴定人员处得到的答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是“因为死者胃内空虚无胃内容物,无法进行毒物检验与鉴定”.本案尸体检验和司法鉴定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原因未能确定、死亡性质未能确定、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未能确定”.至此为止,家属方已经花费相关费用3万余元,这对在农村以务农为生的农民家庭来说确实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未能明确本例死亡的相关问题,家属在杨某死亡并土葬2月余后决定聘请其他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专家对其尸体进行进一步的法医学检验.开棺验尸工作在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的协助下完成,尸体检验之日天气寒冷并阴雨绵绵.午夜12时许,司法鉴定人员在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的协助下开始开棺验尸.死者墓地在离村庄近3Km的后山上,墓地前立有墓碑.棺木外泥土松软潮湿,棺木完整,尸于棺内.棺内尸体由一条白底蓝花棉被包裹,棉被及衣着有多量褐色腐败血水浸染.尸体高度腐败,全身组织明显软化或呈液化状态,呈晦暗灰褐色.尸体检验结果,无法辨认个体容貌特征以及个体性别、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及其他身体特征;更无法辨别有无软组织损伤情况、机械性窒息情况或生前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然疾病的尸体特征.毒物检验结果,除尸体高度腐败外,死者胃及胃内容物检材中检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呋喃丹的有效成分,考虑杨某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呋喃丹急性中毒死亡”.

由于其他相关问题无法明确,为此家属对原“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工作产生了鉴定纠纷,最终到了面对公堂的地步.案例2:赵某,男,23岁,高校一年级学生.某日凌晨5时许,赵某在家起床小便后自感胸闷和呼吸困难,其父母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医生来到后给予患者“吸氧及心电图检查”,同时给予其他相关的抢救治疗,但终因抢救无效于半小时后死亡.由于死亡迅速,家属对其死亡原因的鉴定以及120抢救过程提出了质疑.经进一步了解,本例否认外伤史,否认杀鼠剂、安眠镇静剂及农药急性中毒情况.为明确死因,家属委托鉴定机构进行法医学尸体解剖检验与鉴定.

本例尸体解剖结果,赵某存在严重的肺胸疾患,表现为自发性气胸并双肺重度萎陷;肺大泡破裂;双肺多发性肺大泡形成并灶性肺出血;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炎伴急性肺淤血、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并慢性支气管周围炎;陈旧性胸膜炎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双肺上叶胸膜纤维性粘连.此外,本例还检见脑、心、肝、肾、脾等脏器的急性缺氧性改变、肾上腺的急性应激改变和慢性阑尾炎改变.本例死因分析,死者气胸所致的双肺萎陷程度严重,足以导致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死亡.本例未发现体表及内脏组织器官的中毒性改变以及暴力性因素致死改变和其他自然性疾病改变,因此本例的死亡原因应鉴定为“系在肺部疾患的基础上因肺大泡破裂导致自发性气胸以及由之所致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而死亡”.

结果死者家属对鉴定结论有疑义,多次上书书面材料.由于家属对鉴定结论不服,本例最终也到了面对公堂的程度.案例3:张某,男,78岁,退休职工,死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家属与死者生前感情深厚,于是死者的尸体被存放于-8℃的冰柜中3月有余.又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死者家属委托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进行尸体检验,以明确尸体表面是否“存在有损伤”的情况.

第1次尸体检验后家属出现鉴定纠纷,原因在于家属认为“尸体检验时尸体衣服未能脱下,影响了鉴定结果”.第2次尸体检验后家属再次出现鉴定纠纷,原因在于家属认为“尸体检验时鉴定人员因违反鉴定程序导致死者肢体骨折”.

第3次尸体检验结果证实“肢体骨折情况存在”,家属要求高额赔偿.最终的鉴定纠纷结果,家属得到了一定额度的经济赔偿.尽管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此,死者家属仍然不满足于目前的赔偿额度,本案例的鉴定纠纷仍在持续.

2分析讨论

2.1鉴定纠纷产生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与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相关的鉴定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纠纷的产生,就成为了一个摆在每一位司法鉴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法医病理司法鉴定纠纷产生的常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司法鉴定人自身的原因而引发鉴定纠纷;

第二,尸体解剖造成尸体毁损或由于固有的尸体现象的发生而引发纠纷;

第三,因法医病理学学科的局限性而引发鉴定纠纷;第四,因司法鉴定体制不完善或因鉴定专家学术观点不同而产生鉴定纠纷;

第五,在司法鉴定过程中因当事人利益受损而引发鉴定纠纷.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司法鉴定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和鉴定工作不细致,也是引发鉴定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尸体解剖和司法鉴定之前没有与家属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沟通和交流,也就是缺乏与家属之间完成“知情同意”工作,是引发鉴定纠纷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引发鉴定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如下.案例1的原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失误,最终导致鉴定纠纷的产生.

第一,尸体检验不规范,尸体检验过程中未提取相关的毒物检材进行毒化检验;本例所述“未提取毒物化验检材的原因是胃内空虚无物”,说明本例司法鉴定人员对法医学尸体检验与司法鉴定的手段和方法认识不足.

第二,对于这样一个死亡原因和死亡性质都不明确的案件来说,司法鉴定人员并没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延误了公安机关立案侦察以明确死亡性质的最佳时机.本例死亡原因和死亡性质未能明确,而有关人员在完成尸体检验之后也没有考虑向公安机关报告,因而进一部延误了立案侦察和明确死亡性质的时机.第三,本例尸体检验的原始资料收集都不够全面.本例在医疗事故的鉴定过程中,因司法鉴定人员的法医学尸体检验和鉴定工作不够细致和熟练,他们在原始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医学专业的鉴定技能,导致本案死亡原因及死亡性质无法明确,最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结果使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明确.第四,司法鉴定人员未能与死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没有完成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与司法鉴定工作中的“知情同意”,也未与公安机关进行可疑情况的汇报.上述原因种种,最终导致了司法鉴定纠纷的产生.案例2鉴定纠纷的主要原因在于,尸体解剖与司法鉴定之前没有与家属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缺乏“知情同意”工作,导致家属误认为“只要尸体解剖就必然会得到解决一切问题的鉴定结论”.可以理解的是,在法医学实践中涉及鉴定的各方通常都期望通过法医病理司法鉴定来完全明确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性质、致伤原因、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的鉴定问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仅仅就死亡原因而言,即使是再高明的法医病理学家,通过尸体检验也只能明确大约70%案件的死亡原因.至于死亡时间推断、案件性质判定、致伤原因确定、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关系的确定等问题,即使是综合了案情调查、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实验室检验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后,有时也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因法医病理学学科的局限性造成鉴定结果达不到委托人预期目标时就会引发鉴定纠纷.案例3的鉴定纠纷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本例有尸体冰冻时间过长和死者年迈骨质松脆等情况存在,但本例的确存在着鉴定工作不够规范的情况.超级秘书网

第一,司法鉴定人员在进行尸体检验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长期冰冻尸体的检验难度,没有进行充分的尸体化冻就进行尸体检验,结果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致对死者脱衣困难,所以尸体检验时未能为死者脱去衣衫,因而引起家属的疑问.第二,尸体检验时没有充分思考尸体检验的程序和规范,结果尸体检验用力过大,导致肢体折断.第三,本例自始至终没有很好地与家属进行尸体检验与司法鉴定的相关沟通和交流,是导致家属产生鉴定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2鉴定纠纷的防范意识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尸体进行检验,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验、毒物检验、物证检验以及其他相关的检验结果,最终完成确定死亡原因、明确死亡性质、推断死亡时间、推断致伤物、明确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工作任务.由于目前存在的种种原因,当今司法鉴定纠纷的案例日趋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司法鉴定人员不仅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不断地进行生命科学伦理学方面的专业学习,尽量减少和避免鉴定纠纷的产生.法医病理学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司法鉴定人员与死者家属、办案人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员进行紧密的工作联系.司法鉴定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上述各方面的充分注意,而法医学鉴定结论性答案的出具也十分引人注目.

因此在进行上述司法鉴定的过程中,司法鉴定人员无论是鉴定程序有误,或是鉴定业务不熟或对于某些事物的处理不当甚至只是言语使用的不当,都有可能引发鉴定纠纷.为此,法医司法鉴定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法医病理学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与法医学司法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定相关的医学伦理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司法鉴定人所应该具备的鉴定保护意识.目前文献资料结果显示[1-4],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关于医学伦理学的文献报导,但在国内尚缺乏法医病理学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研究报道.笔者认为,司法鉴定人员应该对司法鉴定纠纷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将医学伦理学的理念引入到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的具体实践中来,更广泛深入地探讨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中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如知情同意问题.司法鉴定纠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保证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保障鉴定人与委托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今后司法鉴定纠纷的防范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桢,姜润生,AmnonCarmi.知情同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23-35

[2]王学文.法医工作与伦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38-50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七年制医学生;课间实习;教学方法改革

七年制医学硕士生扩大招生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交流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潜力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的教学组在学生课间实习中对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察、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教改结果考核

4.1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石膏夹板考核(略)

5教改效果分析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药数理统计;药学;教学体会;试验设计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最强的课程,是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动力学等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药学科研的必备知识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使其掌握药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较高的药学科研设计、统计思维,为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笔者任教的药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1],教学时间为36学时。要使学生以较短的学时掌握实用的统计方法,并能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正确应用,笔者尤感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讲好这门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下面就如何学习《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来浅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1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

1.1概率论部分

教材中概率论偏重于理论基础,理论性较强。但概率论部分作为数理统计入门阶段,更应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便于后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多结合专业知识和用简洁易懂的阐释来介绍概率论部分的内容。

1.2数理统计部分

数理统计偏重于应用,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突出实用性。注重假设检验部分的讲解,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2];在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讲解中结合在生产中片重差异或含量质量时正常值的范围,以确定药品是否合格等;在方差分析部分结合药理学中如何进行药效学实验分组结果的分析与多重比较的应用等;在一元线性回归部分结合药品质量分析时如何建立标准工作曲线的应用等。

1.3定理公式部分

教材中定理、公式、法则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更应结合专业知识,加深理解与应用。一般不要求对公式等进行推导,也不要求记忆。课后做适量的作业加深定理公式的应用与理解。但样本的均值、方差、变异系数的公式要求掌握,这些不仅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更在药品质量分析中如重现性、回收率等实验中有着广泛应用。

2以试验设计为导向讲述统计应用

在药学专业中,特别是制剂工艺研究中,有多种比较性试验设计方法,每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较常用的有两组比较试验设计、多组比较试验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等[3]。在讲完教材内容后,再以试验设计为导向梳理阐释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的具体应用。

两组比较试验设计用于不同处理间指标差异的比较,常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分为配对比较和两组比较。配对比较常用于用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异情况等,两组比较一般用于两种技术或工艺对指标差异的比较。多组比较试验设计用于多组试验处理结果的比较,常采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如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提取某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等。正交试验设计与均匀试验设计均是适合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设计,在制药工艺研究中应用更为广泛,前者是基于方差分析模型,后者是基于回归分析模型。这两部分教学中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如何选因素水平,如何利用相应的表来安排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及相关软件如正交设计助手的应用等。

3重视现代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应对部分内容尝试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时代的要求,本课程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教学重点讲解数理统计的概念、思考方法、形成及应用背景等,引导学生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去思维,理解数理统计,而不是大量的计算。因此,结合实际,利用计算机讲述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4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高等数学、数理统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要通晓在药学科研工作中数理统计应用方面的知识,结合教材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学到统计知识并能在专业领域正确应用。因此,教师须不断研究、探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祝国强.医药数理统计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6篇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法医病理学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14例猝死病例中,心源性猝死154例(71.96%),其中因冠心病猝死(suddencoronarydeath,SCD)者为140例(65.42%),非心源性猝死60例(28.04%);本组214例猝死病例,各年龄段间猝死构成比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41~50岁组猝死病例最多,为66例(30.84%),与21~3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0岁猝死所占构成比最低;男性173例,女性41例,男性猝死多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年龄段间男性猝死人数均多于女性;汉族所占猝死构成比最高,为66.35%,其次为维吾尔族,猝死构成比为27.57%,各民族间猝死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1、表2)。

2.2死亡原因分布特点导致猝死的疾病依次为:(1)心血管系统疾病(CVS,71.96%),疾病的发病高峰为41~50岁组;(2)消化系统疾病(DS,8.88%),发病各年龄阶段没有明显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RS,8.41%),发病主要集中在51岁以上高龄组;(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15.61%),发病高峰为<50岁。从单个疾病看,以心源性猝死明显高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其他系统疾病(表3)。

3讨论

猝死也称急死。WHO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6h内发生意外死亡。猝死的特点为死亡急骤,出人意料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猝死包括3种类型:(1)死前无疾病症状体征而突然死亡者;(2)死前虽有疾病症状体征,但该疾病一般不会引起死亡而突然死亡者;(3)医院外死亡,死前无目击证人者。关于死亡的急速程度,国内外法医学者各持论点,说法不一,有15min及1、6和24h等时间界限。本研究根据WHO的规定,限定在6h内死亡者为猝死。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猝死发生率为8~12/10万人,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因心源性猝死而死亡[2]。本组猝死病例214例,从死亡原因分析,心源性猝死构成比居首位(71.96%),除年龄<20岁组外,>20岁各年龄组的死亡原因均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其主要疾病依次有冠心病、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炎、肺动脉夹层、主动脉炎等。非心源性猝死中,以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最多。

金波等报道202例猝死病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占比例最大。在世界范围内,心脏性猝死是一个重大问题。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猝死病例占75%以上,起主导作用。本研究显示,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构成比居首位(65.42%),其次为休克、中毒、颅脑损伤等,提示冠心病已成为引起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此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冠心病猝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病变动脉的支数、病变节段长短和斑块的性质等关系密切,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的急性阻塞、心肌缺血、梗死致区域性心肌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是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214例猝死病例中,男性173例,女性41例,男女之比为3.49∶1。金波等报道男女比例为1.73∶1,王艳丽等报道为2.12∶1,这可能与不同研究者运用的猝死标准不一、病例数较少或者地区饮食差异有关。本组从年龄分析看,41~50岁组猝死构成比最高(30.84%),其次是<40岁者,从年龄与性别关系看,各年龄组均以男性猝死多见,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猝死者中男性更多见的可能原因:(1)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2)与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躁有关。(3)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中坚阶层的中青年人所承受的社会生活压力增加,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因此中青年人猝死案件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饮食不合理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人群中肉食为主的比率高,大量摄入肉食,可导致摄入热量超标、肥胖,并引起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升高;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能诱使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引起单核细胞聚集,促进脂质的释放,增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冠心病年轻化多与现代社会年轻人脑力劳动过度、社会交际频繁、睡眠质量差、生活不规律、运动不足有关。短时间内过度饮酒、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以及长期过度劳累、紧张焦虑、惊恐、重度抑郁、绝望情绪、社会遗弃、性格改变均可促使心血管意外概率增加。重度抑郁可引起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明显下降,这也是促发冠心病猝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以上均成为青年人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促使冠心病发病趋于年轻化。本研究还比较了新疆地区不同民族猝死的构成比,结果显示汉族占猝死构成比最高(66.35%),其次为维吾尔族(27.57%)、哈萨克族(4.67%),蒙古族、俄罗斯族、回族各占0.47%。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用

引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作为中医学里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中医其他科目的基础。可是由于这科内容从概念来讲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枯燥乏味,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因此,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来讲,通过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气氛得到活跃,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做法是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里处于主动主动作用。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可以不断的进行提问,并且经常开展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以便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病理知识来反证生理只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的更加彻底。还可以在上课期间,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针对学习的某个章节,自行备课、讲课。

二、病案教学

病案教学是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里的具体应用,是透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状况进行描述,引发学生对这些状况的特殊情境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它不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让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并且还可以让学生锻炼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当学习心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案例进行讲解,以便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例如范进中举的例子,通过简单的语言进行故事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并给予分析。由于范进多种情绪的交杂,导致了神经错乱的结果。因此,过于激动会导致病的发生,喜属于心志,过分喜悦会导致心的伤害,着也说明了心和神志是紧密相连的。范进由于过分喜悦而导致发疯,之后被平时惧怕的老丈人打醒了,中医当中这属于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还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到了新的知识,还让学生对病案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产生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它的出现可以为以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一次革命。多媒体教学相对来讲更加生动、信息量比以往要高出很多。

可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成果,学者们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里,使用多媒体所呈现的效果不尽相同。文章以教学对象的方向来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是一对孪生体,有好也有坏。从知识量来讲非常丰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要远远超出板书教学的魅力,如果可以克服多媒体教学当中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出多缺陷,可以相信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将会不断提升。

1、教学进度控制的如何关系到整个环节的效果。例如:通过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方式来掌控教学节奏,让其变成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在制作多媒体课程的时候通过展示板书来进行语言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录和理解。

2、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里,千万不要将需要讲解的内容全部放进幻灯片里,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对课堂重点的掌握过于模糊。

3、多媒体教学应当同板书教学相结合,完全发挥出板书教学过程里的老师通过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视觉疲劳进行缓解,以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加快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

4、老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对教室光线的要求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影响。

四、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是透过联想将中医理论当中的抽象理论同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例如在进行肾精与肾气的讲解时,肾精有形扩散成了为肾气,肾气无形凝聚成了肾精,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水和水蒸气的效果,把肾精想象成水,肾气就好比水蒸气,两者互相滋生、互相依赖。再比如说将到元气分布的时候,通过联想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和了解。

五、网络式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贫乏,这样只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十分不利。网络式的教学就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透过网络资源库提供的工具,创建一个教和学的环境,师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个章节来选择教或学的内容,以此来讲自己的策略、进度、方式,探寻出个性化教学的方式。对于课堂里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影像来进行学习。这样老师不仅更方便教,学生也更便于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指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都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授课,比如说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授课非常适宜,可是如果讲解一些阴阳学说的时候,就不适合应用这个方式。因此,在课堂的教学过程里,不仅要关注传统方式同当今先进方式进行结合,还要关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找到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可以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医学方面的人才,作为老师来讲,就一定要掌握中医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教学的方法一定要依照教育的规律,展现出多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二者相统一,持续累积经验,优化教学,通过老师的教会转变为老师的会教;通过学生的学会转变为学生的会学,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再生能力。只要掌握好以上几点,就一定可以让中医的教和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美启,吴元洁,李净等.基于知识模块的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04)

[2]吕爱平.多途径调动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兴趣之方法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

[3]王存芬.浅论《中医基础理论》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之要点[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9篇

摘要: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包括案例的选择、应用和案例讨论的反馈与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本文提供了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范例,并指出案例教学法将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因为具备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案例教学能够以更形象、高效的方式完成授课目标。案例教学源于医学和法学。如果医学毕业生虽熟悉生理和药学但却不能处方和手术;法学毕业生虽精通法理和法规但却不会辩护和断案,社会将如何接受这样的医学或法学教育?因此,案例教学是构成医学和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中医学作为医学的一部分,同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难以培养出毕业后就能独立开展诊疗工作的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很多抽象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如果单纯讲解这些理论,很容易陷入以经解经的困境,学生很容易被教师讲得云里雾里,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跟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对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理论认可,产生共鸣,并知晓如何应用,是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开展案例教学法可以模拟常见疾病的病理状态,可以加入诊疗过程,让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1案例选择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理论讲解的一个载体,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案例可以从学生当中选取(事先征求学生的同意),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比如讲阳偏衰,就选取学生中阳气不足的作为案例,通过这个学生的外部特征(如面色白、手足冷等)和学生诉说自己的主观感受(畏寒明显,大便稀溏,或次数多等),学生很容易记住阳偏衰这个概念。案例还可以从古今名医治疗验中选择,也可以从教师门诊上的典型病例中选择,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把握总的原则: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要选择学生们熟知的或者身边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来说,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比如讲五脏的功能时,由于五脏的功能很多都是抽象的表达,像肝主疏泄,乍一看很难理解,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应当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学生能够看得见的生理表现或者病理症状,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恰当的案例来讲解。这样就能将枯燥的知识具化到鲜活的人物身上。干瘪的理论通过一个鲜活的案例呈现,优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素养。笔者在讲解肝主疏泄这一功能时,通常结合自己临床上诊断为肝之疏泄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讲解。从门诊病案中选取能够全面说明肝之疏泄功能异常的真实案例,并且是临床上收到满意疗效的案例。如王某,女,32岁,已婚,平时工作压力大,容易焦虑(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情志),口苦(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胆汁正常排泄),食欲不振(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脾胃运化),时胁部胀痛,月经前胀痛,痛经(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出现肝郁气滞,不通则痛/胀),月经有血块,色暗红(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形成血瘀状态)。月经延后半月以上,结婚2年未孕(肝失疏泄,不能促进生殖功能,排卵行经延后)。大便稍干(肝失疏泄,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小便可。舌暗红(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形成血瘀状态)苔薄,脉弦(肝病主脉)。选用恰当的病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另外可以将零散的理论统一于某个鲜活的个体,便于记忆,讲解案例时配合相关的图片(面部照片,舌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一提到肝主疏泄的功能,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肝之疏泄功能异常的某个人,包括这个人的外部特征(面色、体形、舌象、官窍等)和主观感受即临床症状,减轻了授课压力,也降低了听课难度。

1.2案例应用

课前先把案例发给学生,以案例为先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很自然地跟解决问题联系起来,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由于学生已经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课堂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之后再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案例,课堂上集中发言讨论,让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初步的诊断。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果是从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中选择的案例,要把案例分析和方药完整呈现给学生。如果是教师本人门诊上的病人,那么要将当时开具的处方单(包括诊断和方药)及病人复诊时的反馈一并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地信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3案例讨论的反馈与评价

虽然案例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反馈及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同或者思考的角度不同,经常会出现很多不一致的观念或者结论,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梳理,充分肯定正确的分析判断,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学生们没有注意的细节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想碰撞的好处,让其真正体会到学习交流的乐趣,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点评要把握底线,多鼓励、少批评。教师的评论应当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如独特的视角、创新性的想法等),同时也要基于对学生观点的归纳、综合和引申,努力做到去伪存真,从实际联系理论的角度加以点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将讨论引向纵深。案例教学是一种多方位的学习,它允许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冲突,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鼓励做出更加合适的方案。这与传统授课灌输、确定、答案对错之分显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因此教师点评不是公布“标准答案”,而是突出强调学生各种分析的不同视角和方法的独特性及在应用其解决现实问题的适用边界。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点评水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1存在问题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诸多的优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临床病例大多数证型错综复杂,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完全吻合的案例,每个典型病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整理,然后编写成为适合教学的临床案例;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目前本科教学多数还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在讨论环节只能找几个学生代表发言,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2.2解决对策

针对案例选择上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形式,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利于案例的收集,大大提高备课效率;另外,注意平时多积累,多读名医医案,不断总结,当然,有些理论不能结合案例的,也不必强求,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针对大班授课的问题,教师要记录好发言学生名单,避免重复,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另外,也可以以提交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上交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去主动探索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高的教学效益,值得推广。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将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0-72.

[2]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

[3]方肇勤,张煜,宋菊敏,等.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J].中医教育,2013(5):5-9.

[4]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5]郑建芳,荆云,吴艳芳.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探索[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9):729-730.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0篇

医学免疫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枯燥难懂,使初学者普遍感到难以接受。特别对于专科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能力差,普遍反应免疫学课程枯燥无味致使其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习本门课程。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现谈谈课堂上如何讲授好免疫学理论课的一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联系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相对不高,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因此在初学免疫时就有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种想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重要。免疫学第一堂课部分内容要讲到免疫学的发展史,可以重点讲解免疫学发展历程上一些典型、有趣的例子,例如天花病毒的消灭过程,牛痘种植的渊源,如此便可减少免疫学的陌生感。然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来介绍免疫现象,把机体的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军队,正是这个军队来保护我们机体不受外敌即细菌、病毒等来犯。

二、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主要是让知识连贯,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免疫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如果不系统归纳,忽略相互间的联系,泛泛来讲,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会使知识显得单调、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在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充分利用多种直观式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挂图式直观教学是采用实物为教具,真实、客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CAI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声茂,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列表比较法

免疫学内容知识点零散而多,很多内容之间可以对比学习,对于十分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记忆。这时可以采取一定列表比对方法帮助掌握内容并加强记忆。如,机体的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两种免疫应答方式首先学生应掌握它们的免疫组分,涉及到不同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这时就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对不同参与细胞、参与分子、作用时相、识别受体、识别特点、作用特点以及维持时间等七个方面进行展示。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对机体免疫应答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其科研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也有很大的益处。

四、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首先围绕一个临床问题展开,然后以小组研究讨论会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目前,鉴于实际条件的不同,PBL发展出很多模式,如M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等。PBL可以跟传统教学法、C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效果甚好。如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对一些疾病缺少形象的概念,采用PBL和CBL教学法有机结合,可以克服学生进入临床后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手足无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记忆方法的应用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记忆,但这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虽然在免疫学学习中有一些需要强记的内容,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前后联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是思考。像CD4+和CD8+细胞与MHCII和MHCI的结合,为避免学生混淆记错,可以采用CD4+×MHCII=8=CD8+×MHCI这种便捷记忆法。

六、比喻教学法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老年保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方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期待长寿和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其健康意识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更新。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老年健康保健的论述较为深入,尽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都较为分散,但总结起来都可归结为对于如何摄身的论述。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涉及的养生之道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常见病情况,探讨分析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在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保持活动,活筋通脉

中医学中的多运动指的是定时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医学名医华陀曾指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以前人所述“导引”理论为前提,编制了一套“五禽之戏”,并由其弟子吴普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五禽之戏”作为老年人健身的一大法宝,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广泛认可和推广,而易筋经、太极剑、太极拳、广播体操等其他健身项目,也都较为适合老年人,是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功能的运动项目。只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时间规律运动,则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节欲慎色,固存肾元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作为人体活动的基本能量来源,秉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会对人体的老、壮、长、生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可妄动,因此,节欲存精,则能够保先天之本,进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中医学名医都普遍认可节欲固精的重要作用,“顺其自然”指的就是注重养身固精者,则必然老而不衰,筋骨劲强,灵敏多智,精神健旺,肾气充盈[1]。

3 注意节食,平衡饮食

饮食调节也是一项重要老年病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消化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多食则难消。所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大都主张清淡饮食,反对过食辛辣、膏粱厚脂,同时,十分强调避免暴饮暴食,注重适当进食,其主要目的都在于保护脾胃功能。中医学医疗主张脾主运化,属生化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并主肌肉四肢。从老年保健观点来看,老年节食应注重下述几点问题:第一,对饮食量进行适当控制,避免过饥或过饱,因过饥或过饱都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应得到注意。第二,注重五味调匀,避免偏食。五味主人之五脏,五味调匀有助于人体五脏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因其自身脏气衰弱,一旦饮食有所偏颇,则必然会诱发疾病。由此可见,饮食均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4 调节情志,力求“戒怒”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有惊、恐、悲、思、忧、怒、喜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体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外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精神活动的正常范畴,只有在受到长期、过强或突然的情志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气血脏腑功能障碍,进而诱发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因其肾精已衰,本已存在肾水无法涵养肝木的病理基础,因而应注意避免七情受到过大刺激,日常生活中注重情志调节,特别要注意戒怒,因为怒为肝所主,如果肝气过旺,肝阳亢旺,则会导致人善怒、性躁,肝气横逆,进而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发生病理改变。由此可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保持与世无争、乐观、祥和、欢乐的思想境界,对情志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5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动、慎色、节食、戒怒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老年人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四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主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全面施行,则必然能够达到调匀气血,安和五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2篇

一、护理教学方法的现状

当前,我们的医学护理教学还依然停留在教师一人独讲,学生被动听课的阶段上,大量的事实早已经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使我们的学生的创新性和潜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以及所有的医护工作者,必须立足于现实,冷静、客观的看待当前我们在护理教学上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出路,努力改变现状,以力争尽快的改变当前的局面。

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由干当前的教育大纲对当代的护理学生究竞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方面的具体指引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就使得我们的教师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用明文规定的形式表明我们的护理教学就是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心理素质强,基础知识扎实,人文素养高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2.缺乏教学理念。我们的带教教师往往教给我们的学生的就是以如何满足病人的需求,努力做好一名好护士为目标,但对于如何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则缺乏明确的理念,不能在工作当中针对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生时缺乏计划性,较少考虑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目标,随意性很强,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当前我们的临床教学多采取的是传统被动的教学方法,即我们的教师在上面一个人讲课,我们的学生坐在下面老老实实的听讲,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教师不能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具有依赖性,逐渐缺少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异于人为的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当前我们大多数的临床护理教师的学历水平还比较低,在专业知识和心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更多的还是局限于例行讲解和有问才答的水平层面上,对于更进一步的启发性的指导和重点知识的讲述方面还是很缺乏,这严重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影响到了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管理体制欠缺。虽然现在我们的大多数教学医院中都设有相应的临床护理管理体制,但是缺乏临床护理带教标准和带教质量评价标准,无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其带教计划和评价标准都大同小异,不能真正体现临床教学质量。

三、针对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相对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更新护理教育理念,注重培养护理专业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的面向城乡医院、社区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最大限度的保证满足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优秀的、合理的、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现在,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我们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更应该具备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以及健康教育能力、管理能力,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全方位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更多的还是局限于最基础的打针发药之类的工作,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才。

3.增强师资力量,扩宽教学途径。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努力跟上临床前进的步伐,在上课之前进行认真的准备,针对临床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的修正我们的备课内容,将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的进行补充,对于陈旧的,临床应用不多的内容少讲或者是删除,对于开放式输液输血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自学完成,临床上常用的无菌技术,换药技术,急救技术等重点内容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反复讲解,务必使我们的学生掌握。

4.开展情境模拟教学。临床护理工作复杂,而且应急性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急应变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在临床的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表演当中去,承担不同的护士职责,要求对其分管病人的病情、诊断、诊疗经过、护理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所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采取争取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并正确的回答问题。这种情境模拟教学法能让我们的学生较快的适应环境,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并熟练的掌握临床常规工作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能力,规范了日常护理行为,增强了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信心。

5.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该从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开始,重视开拓思维,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有些很简单的操作,如体温的测量,血压的测量,就可以让一些有把握的同学先进行练习,其他的同学带着疑问认真的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充分的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同学们感同身受的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魅力所在,以更好的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四、结语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3篇

【关键字】循证医学;心血管;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在九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并且备受广大医学界的关注的一种医学理念,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客观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愿望,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治疗措施,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一个患者。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医学是通过非系统观察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临床经验,并且我们的医生依靠这些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来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实践,以生物学原理评价治疗效果,靠小规模培训来获得。虽然我们的传统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是存在一些主观的偏倚性和盲目性,所以,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就显得很是必要。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IKO),尤其是它还以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IKO的客观证据为基础,所以我们说循证医学的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也促进了临床治疗决策的革命性变革,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三、循证医学思维的必要性

不论是在世界上还是我国的社会上,心血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是多发病,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可见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紧迫。

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应对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挑战,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在心血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我们一直强调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陷于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所以,我们在心血管教学中要多与实际相结合,将治疗疾病方案的循证医学依据和新的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其学到心血管领域最新的知识,而且教授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及时的获得最新的信息,并且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开展相关的讨论,培养其自学、思考及获得新信息的能力,为其将来能更好的进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2.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进入临床的医学生

已经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以一种被动或者是灌输的方式来解决。大致方式是,上级医师提出心血管实践中的问题,然后学生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并通过上级医师结合实际的患者情况和学生双方进行讨论、查证真伪,同时就如何应用查询的最新的知识和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患者的临床诊治。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国内外的经典讲座,讲授国外著名的RCT的具体设计、结果及对于结果的分析,这样的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我们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结果,更好地处理患者的问题。

五、总结

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念,它代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充分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内涵,自觉地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临床医生要紧跟循证医学的脚步,将循证医学理论的精髓传授予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医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Blettner M,Sauerbrei W,Schlehofer B,Scheuchenpflug T,Friedenreich C.Traditional reviews,Meta-analysis and pooled analyses inepidemiology[J].International Epidemilogycal Association,1999,28(1):122—340.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法医学理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