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因Ⅷ》 分子生物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e in Use of "Gene Ⅷ" Teaching Materials

ZHANG Juf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Molecular biology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sciences compulsory courses, just contact this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especially using the "gene Ⅷ" This content more difficult materials, the general feeling is difficult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In order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undergraduates, teaching us to "gene Ⅷ" This textbook content rearrangement and trade-offs, increas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and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gene Ⅷ";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methods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1953年 Crick和 Waston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解析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此后分子生物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主要体现在: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基因组的研究;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研究等几个方面。①②现代分子生物学也与生命科学其它学科如细胞生物、遗传学等广泛交叉和渗透。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让本科生既要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原理和相关实验技能,也要了解分子生物学最新发展和成果,促进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些是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和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生物科学系所承担的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入选广东省精品课程,对该课程进行了大力加强建设,从教材和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考核形式的灵活性和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达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面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重排、优化

分子生物学涉及内容众多,近年来相关教材也不断出现,主要有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孙乃恩的 《分子遗传学》、张玉静 的《分子遗传学》和Benjamin Lewin的《基因Ⅷ》中文版。这些教材知识体系、内容编排都比较科学合理,但所涉及的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都以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为主要教材,授课课件也依据此教材来制作,这个教材的内容经典实用,重视对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以及工程技术方面介绍,实践方面联系得很广,有些前沿的东西,但不是很全,教材涉及内容也不是很深。由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后,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经过校内外专家的论证和授课老师对国内著名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所用教材的反复对比讨论,选择《基因Ⅷ》中文版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主要教材,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基因Ⅷ》是世界级经典教材,堪称分子生物学的“圣经”,内容非常丰富,紧跟分子生物学发展最前沿,使得学生既学习本领域的经典基础知识,又了解当代最新进展。国内兄弟高校有将此教材用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授课。由于我学院较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较早地参与了老师的科研实践中,另外学院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对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视,近些年来广东药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相对较好,需要有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和提高。

但选用《基因Ⅷ》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对授课老师来说,要有以下几点考虑:这本书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偏难,另外在有限的课时里,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与传统教材相比,这本书每章内容连贯性不是很好,需要教学中重新安排章节。根据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未来就业的实际,反复斟酌讨论后,分子生物学教研组重新制定了《基因Ⅷ》教学大纲,然后以大纲为指导,对书中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另外,制定一条授课主线,把该书中的章节进行了调整:DNA―基因―基因表达―蛋白质―细胞核―细胞,以此为主线作为授课顺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该书在细胞这章中,有许多内容与细胞生物学相同,和细胞生物学授课老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划分侧重点;增加实验原理和方法介绍的内容,在《基因Ⅷ》这门教材中,相关实验内容突出不明显,往往作为例子来引出,其基本实验原理并未介绍,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不解和疑惑,所以增加了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增加实验课内容比重:增加细胞培养、总蛋白提取、蛋白定量和Western blot技术以及细胞基因组提取、SNP检测等原理和实验内容,使实验课课时达到72个课时,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多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校授课的常规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课件的制作质量尤为重要。③采取分子生物学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方式,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然后在学院试讲,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课件内容、讲授方式全方面进行把关。为了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好的教学气氛,我们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开展分子生物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其中,竞赛内容涉及课堂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分子生物学最新热点、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著名事件等等诸多方面,评委老师对学生答题进行细致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的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参与授课,在上课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把本次课内容准备一个课件,下节课随机抽选几名学生讲授5分钟的课程,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并进行回顾复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复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改革考试方式,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知识竞赛成绩、书面作业、实验课操作考核、实验报告成绩等几方面内容,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理论认识和实验技能。

虽然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基因Ⅷ》又是一本难度较大的教材,但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好教学大纲,以此指导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分子生物学像“天书”一样枯燥乏味。好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进一步融会贯通以利于其他相关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

注释

① 武晓英.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体会[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7):12-15.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笔者调查了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以其中3所院校的课程内容为例,院校1和院校2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物流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内容近似;院校3的课程内容考虑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采购与配送管理,该课程包含了物流专业中的《采购管理》和《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而言,针对性还显欠缺。总之,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完全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出发,没有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从该门课程中难以学到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技能,从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构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必要性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广大网商群体企业,或者自主创业成为网商。因此,我们依据网商群体的岗位需求开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依据网商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本文所提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网商是2004年始正式浮出水面的一个具有划时代特征商人群体,网商在近8年多时间中充分的运用网络创造着一个个财富的神话。自网商群体正式浮出至今,“网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商人群体的代名词[1]。网商大多是一些小微企业或个人创业者,他们需要大量的会网络营销、能客服、懂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网商对物理管理的需求。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以什么样的品质向电子商务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由谁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如何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如何监控物流服务质量?如何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会策划物流服务细则、会选择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和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监控物流服务质量、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以上分析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不能满足网商的需求,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和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势在必行。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设计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大纲打破了传统学科的体系,采用倒推的办法,完全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课程体系按照知识、技能和态度构成的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包括6个模块:电子商务物流知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细则策划、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售后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估与绩效管理。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设计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工作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任务讲解与布置、调研与分享、总结与反思、撰写报告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每一堂课都严格按照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来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大量的网商群体为学习和调研的样本,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都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去发现网商群体在物流方面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估与综合鉴定两种。形成性评估,占60%,综合鉴定占40%。形成性评估中,课堂考勤占10%,项目调研与分享占20%,总结与反思占10%、撰写报告占10%,团队合作占10%。调研与分享子项目要求学生能够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表情自然的到讲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调研发现;团队合作子项目主要考查团队构建,参与度与完成任务的质量等内容。综合鉴定是应用试卷测试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核心课程;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0-03

1 引言

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它们相互联系,交叉渗透,因此存在逻辑关系不清,课程内容重叠较多等问题,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都有介绍,基因工程原理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中都有介绍,导致教师教学内容难以起舍,课程顺序难以安排。要理顺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逻辑关系,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必须把其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动态结合起来。

2 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概述

2.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规律的科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18世纪,一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学家转向生物领域,为生物化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19世纪末,生物化学从生理化学中独立。20世纪中后期又从生物化学分离出部分内容与遗传学部分内容结合为分子生物学,然后,分子生物学基因操作部分独立出来,形成基因工程学。

1920年以前,生物化学研究内容以分析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含量为主,称为静态生物化学时期。

1920年-1950年,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色谱技术等物理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从单纯的组成分析深入到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如: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等领域。这是生物化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称为动态生物化学时期。

1950年以后,蛋白质化学和和核酸化学进展迅速,生物化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的巨大飞跃。根据生物化学的定义和历史,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物的物质组成

生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按特定的方式组成的,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被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一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发现了新的功能,如20世纪50年代才知道肉碱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发现其是生物氧化的载体。

2.1.2 物质代谢

生物体内绝大部分物质代谢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具有高度自动调节能力。一个小小的细胞内,有近2000种酶,在同一时间内,催化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互不干扰,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明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有精确的调节控制系统。

2.1.3 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其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如酶的活性中心的结构决定其催化活性及其特异性;变构酶的活性还与其催化的代谢终末产物的结构有关。

核酸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其结构就不同,所含遗传信息不同。这些不同的构象对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生物体的糖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由于多糖链结构复杂,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并列成为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生物化学中,有关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才仅仅开始,尚待大力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重大的有:亚细胞结构中生物大分子间的结合,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接触抑制、细胞间的粘合、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激素、神经介质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等。

2.1.4 繁殖与遗传

生物典型特点是具有繁殖与遗传特性。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现在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已不难测得,不但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而且还可能改变遗传,从而派生出基因工程学。

2.2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过去,细胞生物学主要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进行研究,称为细胞学。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细胞结构组分分离技术、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迅猛发展,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分析到综合;从细胞、亚细胞、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裂与分化、衰老与死亡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原来以形态结构研究为主的细胞学转变成以生理功能研究为主、将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起来的细胞生物学。由于细胞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因此细胞生物学又称为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如下。

2.2.1 细胞社会学

细胞社会学是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相互关系、细胞群体的社会行为;细胞识别、通讯、相互作用;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等活动的调控;细胞外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2.2 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与调控

研究细胞增殖、生长、分化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细胞癌变和逆转的重要途径。

2.2.3 细胞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从细胞学角度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以及染色体与细胞器的关系,从而探讨遗传与变异的机制等。

2.2.4 细胞化学

细胞化学:用切片或分离细胞成分,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各个部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化学分析,研究细胞结构、化学成分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2.2.5 分子细胞学

分子细胞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与细胞器中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及其遗传性状的表现和调控等,探讨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理。

2.3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孟德尔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本遗传规律。1900年,孟德尔的成果得到广泛重视,成为遗传学的基石。

20世纪初,利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行为,奠定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基础。1910年左右,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同事根据对普通果蝇的研究,提出了基因的连锁交换规律,并结合当时的细胞学成就,创立了以染色体遗传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

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已能够直接观察遗传物质的结构及其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特征,使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阐明DNA的结构、复制和遗传物质如何保持世代连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分子遗传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遗传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可划分成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统遗传学4个分支,各个分支领域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印证,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典遗传学研究从亲代到子代的遗传特性,包括遗传的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和交换遗传规律及机理;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变异;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等。

细胞遗传学是通过细胞学手段对遗传物质进行研究。其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分子遗传学是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内容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及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基因组及作图,遗传重组。

生统遗传学是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学科。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前者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规律,后者是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2.4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阐明生命本质的科学。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DNA是生物遗传的物质的载体,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确立了核酸作为遗传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硷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为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70年代后,基因工程技术出现,人类进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发展阶段。

分子生物学原来是生物化学的一部分,因其太重要了,20世纪中后期从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并与遗传学结合,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学科,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涉及的部分内容比生物化学更细致深入,并从整体上考虑。

分子生物学从蛋白质、核酸、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开始,以中心法则为主线,阐述生物大分子在信息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和机理。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DNA的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基因突变与修复、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翻译后加工、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等。

2.5 基因工程学

20世纪70年代,随着 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揭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这就像工程设计,按照人类的需要(设计)把这种生物的某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进行“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的工程技术被称为“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的内容:①目的基因的合成或提起分离。②载体的构建。③将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并增殖。④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选。⑤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导入寄主细胞,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3 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选择及课程顺序安排

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动态可知,各学科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细胞结构及功能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解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而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融合的产物,研究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关系,而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细胞结构,因此,生物化学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细胞生物学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进行转基因操作的部分独立出来的,因此分子生物学是基因工程学的基础。所以,高校应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顺序安排课程教学最为合适。

由以上可知,由于历史的原因,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因此,本研究根据其定义、逻辑关系及发展历史,同时为编写教材和教学的方便,建议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教学内容如下。

(1)生物化学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有: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基础;糖代谢与生物氧化;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等内容。而将DNA复制、转录、翻译、突变、修复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留在分子生物学讲授。

(2)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

(3)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遗传的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和交换遗传规律;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畸变;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遗传重组。

(4)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DNA的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基因突变与修复、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翻译后加工、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5)基因工程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等。

以上各门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前述和我国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只在生物化学中讲授,细胞信号传递只在细胞生物学中讲授,基因工程原理只在基因工程学中讲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

参考文献:

[1]沈振国.细胞生物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欧阳五庆.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4]George M.Malacinski,David Freifelder.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third edition)[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Jeremy M.Berg,John L. Tymoczko,Lubert Stryer[J].Biochemistry,2002.

[6]徐晋麟.现代遗传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王亚馥,戴灼华.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孙乃恩.分子遗传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Robert H.Tamarin:Principles of Genetics[J].5th ed.,1996.

[10]朱玉贤,李 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杨业华.普通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Hartwell L,Hood L,Goldberg M L,et al.Genetics:From genes to Genomes(first edition)[J].McGraw-Hill Companies,Boston,2000.

[13]马建岗.基因工程学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课堂教学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 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的教学方法初探 对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感悟 关于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探讨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的研究 例谈高中生物高效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效能提升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研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索与研究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照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本文对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组成细胞的分子》 教学策略

《组成细胞的分子》是人教版高中六册课本中必修第一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课程内容,这一章节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该章是学习第一册教材其它章节、其它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的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探究、绘图、实验等技能的基础。所以研究如何上好这一章的内容对整个高中生物课程教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课时安排策略

《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分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五个小节。建议教师每一节课对应一课时来进行讲解,再加上其中两节有实验课,每节实验课一课时,则这章的内容至少要七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为了循序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建议把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和最后一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放在一起学习[1]。这样的课时划分,有利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本章每一节的具体内容,并且能够突出本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让教师有侧重点地去教学,让学生能够有侧重点的学习和记忆教材内容,从而能够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有效率。

二、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主动去观察、去探究、去学习。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2]。《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尤为紧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大头婴儿”的示例作为导入来引起学生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含蛋白质食品的例子等,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学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DNA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作为导入,并让学生自主地围绕DNA讨论几个问题,把学生从思维热身中引入核酸内容的学习中。《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内容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一提到吃,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吃”来引入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运动会时,可以为运动员们准备哪些能够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来让学生认识到糖能为人提供能量,从而过渡到糖类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教学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走出来,不断研究并采用国内外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模式,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实验部分是最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内容。例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关键,是本章两个重要实验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等情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划分小组,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讨论。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生物学习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或者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等,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学生接受起来就有所困难[3]。但是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音、文字、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形象生动、又直观,让学生能够在视听享受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也容易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几种氨基酸的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既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又能够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并且运用,已经在慢慢影响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能发现,新理念、新教学模式、新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落实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上述提到的《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的教学策略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并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冬英.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25(12):21-22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一、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目标。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这种方式可适用于多个课程领域,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二、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解策略

教师进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水平或学段目标)的分解,目的是界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评价内容提供依据。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常见的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把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的,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知道1千克等于100克,1克等于1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三、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学者朱伟强认为,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方法,就是分析一条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述结构中是否具备了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若有,则依据前述课程目标内容分解的一般策略,或替代、或拆解、或聚焦、联结,对其进一步扩展或剖析;若无,则须结合具体情境界定、补足,以形成课堂层面的教学目标。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存在不同陈述方式,因此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思路不尽相同。比如:结果性目标一般采用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过程)、成果。表现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任务)、成果。通识性目标一般采用简单枚举法,列举各种用于间接推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行为表现(通常表现或最优表现)。能力指标分解成:认知、技能、情意态度、行为表现、成果。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分解所得细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应保持对应,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一般描述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行为动词界定,“理解”的水平含义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可将它拓展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分类、计算”等。再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因此“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有利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1:

某老师将《物理课程标准》“物质”主题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其中一条的内容标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做了如下分解:可以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这一内容标准分解为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模型。

4.学生能够用图形绘出原子、分子的模型。

5.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了解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点评】以上教学目标的叙述,从目标分解的角度看,没有呈现出分解的步骤,但是有了初步的分解意识,无法判断过程的合理性。从陈述的五条教学目标来看,第1、第2条目标部分内容有重复,第3、第4条教学目标指向的目标领域和学习内容相同,第5条教学目标的主体“让学生”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另外以上教学目标中没有清楚地说明目标行为的条件和行为程度,不利于对目标进行测量。

案例2: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的策略。

5.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是电子显微镜等。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不同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微粒组成。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通过分组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训练,能够让普通教师精准地叙写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真正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符合时代要求,但实际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开设情况来看,一般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或职业技能课。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却不是很明确,是出于时代要求,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知识面侧重于介绍电子商务知识,还是把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介绍物流的系统功能或运作流程,亦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介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运作等等。究竟适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什么,认识不一。

1.2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由于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设定,再加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各高职院校或各任课教师会任意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内容,导致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几乎演变成了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内容、物流运作流程及特点,多是企业物流的问题;有的则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几乎又演变成了供应链管理;再有的就是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于“最后一公里配送”。

1.3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从当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体系是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来编制,非常不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使用。从现有教材内容来看与物流基础内容重复率很高,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一般也较多,此课程中对物流的基础知识会有详细介绍。如果再使用这种类型的教材,任课教师要按照教材来进行,重复学习相应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明显降低。若任课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基础,学生会感觉无所依,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已非常厌倦,有些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组织不够灵活、案例选用不够完备、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并未达到应有效果。教学手段多是利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或一定的视频教学,与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这种手段略显不足,与课程稍有些不称。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则应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素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可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重点。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不求深,只求实用,此部分内容可设置四个基础模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

模块一:电子商务概论。此模块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支付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过程。因物流管理专业前期不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所以在此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但知识内容不可过于偏向技术,只需设置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可。

模块二: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此模块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要结合物流基础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物流理论知识,重点领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问题。

模块三: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供应链基本认知、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相关策略等内容,设计此模块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若前期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不必介绍,只需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分析即可。

模块四: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物流成本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此模块不必详细阐述物流成本的深奥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要具备成本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三个层次:认知层、操作层、综合应用层。

第一层次:认知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前述有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物流知识已相对丰富,但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很弱,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设置的实验有: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消费者网上购物体验、电子支付等。

第二层次:操作层。此层面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B2C/C2C平台管理、仓储和运输管理、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协作模拟等,此部分实训需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此层面实践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或B2C或C2C平台的构建和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等。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电子商务的时代感,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该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内容设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以活生生的鲜明事例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授课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案例设置的思考题应属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争辩性,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和争辩。第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案例讨论是选择分组讨论,还是分角色讨论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案例而定。比如,在前述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实践内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此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讨论,如分别扮演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等等。第三,案例的总结问题。案例讨论之后,教师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要做出积极的肯定,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做出中肯的评价。

3.3分组讨论法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1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原有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较差,加入了许多不太适合本科阶段学生特点的学科最新前沿技术和理论成果,却忽略了对基本理论的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杂乱无章,十分难懂,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二,未形成针对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大生物类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相同,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第三,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基于以上问题,根据当前我国的人才需求和我校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和更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重视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2.1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一是减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二是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内容调整。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两大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因此和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部分交叉重叠之处,如DNA复制、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转录和翻译等内容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课程中也有介绍。为了更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突出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例如,在DNA复制这部分内容的授课中,由于生化课已对复制的原理和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因此在分子课对这些内容可轻轻带过,将重点放在对复制起始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如DNA双螺旋解旋、复制的引发过程的分子机制等内容的介绍,这样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明确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又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精简了一些与生化和遗传交叉的部分教学内容如复制、转录、翻译的基本过程,而增加了如原核及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法等分子生物学的精髓部分的内容,尽量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最大的信息量传达给学生,同时,又坚持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必须给予足够多的学时,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大生物类本科专业,生物科学是师范类专业,其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强化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的基础原理的教学内容,而对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部分则要注重基本原理的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因此需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则需要加强新技术和新理论发展的内容,突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

2.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更新

2.2.1教学手段的优化与创新。同生物学其他课程相比,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微观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及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因为包括对分子结构的研究)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而学生面对抽象、复杂的知识也提不起兴趣。学生们的被动倦怠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而且大大节约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形成立体印象,化抽象为直观。采用多媒体课件还可播放视频,可以展示一些动态过程,如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等,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将动态的生命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还有一些应用性知识的介绍,如基因芯片、DNA序列测定等技术,在我们目前的实验条件下无法让学生去亲自实践,通过观看录像和视频使学生对这些技术形成立体的、形象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于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传授给学生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完成了实验操作,对整个过程的印象很浅,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给一定的任务,各小组自主查阅资料,配制药品,准备材料,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经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这样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2.2基于社交媒体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在几十个学时里把本学科的知识全部讲给学生,而且知识永远都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主要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根据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交流的QQ群、微信和微博,通过构建这些基于社交媒体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以这些学习平台为基础,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协作和交流沟通,互相帮助,达到优势互补,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3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以往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制度,有时不能全面、科学地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在实践中设计出了一套综合考评方法,将期末综合成绩分成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评的30%。主要通过平时作业、随堂的单元考试和小论文来考评,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调动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期末考试占70%,在试题的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分值,减少客观题的比重,主要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通过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无机化学;教学体系;构建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既是新时期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学改革与创新,而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地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尝试。我们提出的“无机化学开放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2004年获得湖北省教学研究立项,该项目2006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我校在全校范围内以校级立项的形式开展了以研究性教学为推手的教学方法改革,从2007年秋至2009年春共有120多门课程立项参与研究性教学活动,2009和2011年举办了2届以研究性教学为主体的教师教学竞赛。从这一点来看,说明我们前期的研究性教学成果对我校这一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深化这一工作,2010年我们对“无机化学”新的教学体系研究又进行了立项建设。

一、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想

1.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涉及三个大的层面:(1)育人理念。包括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者、参与者。主要为政府官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乃至家长。(3)载体。如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估等。作为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载体的完成者。

就化学专业而言,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如环境、能源、资源等)、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发展(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超微加工等)以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新产品开发、传统过程改造),都需要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大量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教学体系,使教学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大量符合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2.无机化学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目标

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把握四性:科学性、可读性、应用性和研究性。

科学性体现在教学体系结构合理、知识内容严谨、取材科学。

可读性是指由于教材是教学体系内容的主要载体,所以教材要注重编法,语言生动、材料有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叙述。最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应用性是指教学体系要做到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敢于摒弃、整合陈旧内容,补充新知识、新理论,让所学知识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

研究性要求教学体系不墨守成规,以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能看得见的事实为案例,阐述其中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记忆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许多其他的问题。为学生研究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提出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3.无机化学教学体系内容概况

“无机化学”课程包括“普化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内容。“普化原理”部分主要涉及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微观结构理论两大块;“元素化学”部分主要是讨论元素周期表中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性质与应用等。它们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

我们在构建无机化学教学体系内容时除要体现上面的基本思想外,更主要是呈现各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及其延伸和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改变以前理论部分与元素部分基本分离的情况,在理论部分更多地引用与元素化学相关的例子,而在元素化学中更多地运用前面的理论知识来解释问题。从而使二者联系更为紧密,理论部分不致过于抽象而元素部分不致过于枯燥。

在“元素化学”部分单列了第13-17章(见下表)。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共性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归纳,给出其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并给出了它们性质的某些特殊性及其本质原因;更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领会这些规律性与特殊性的本质去研究、构建书本中少见或没有的知识与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元素化合物及其应用领域有了极大的扩展,这也是教学体系内容应适当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内容基本框架

下表是近两年我院部分专业执行的新教学体系内容。我院“无机化学”为大一新生课程,共9时。由于第一学期相对较短,教学内容为前11章,属于理论部分;其余内容在第二学期讲授,其中后4章根据情况选讲或自学。

三、新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之体会

1.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第13章是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两章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所讨论的无机分子只涉及无机共价分子、离子或离子化合物中含有共价的部分,共分9小节。将原子的电子组态与无机分子结构相联系,体现了由原子形成分子时其结构的本质特征。物质的结构不仅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遇到需要介绍一个物质分子的结构时就介绍这个分子的结构,而且也是结论性的叙述,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去记忆一个个分子的结构而很少知其原因,更不知如何扩展运用。如H2O的结构是人所共知的,但研究生考试时却答不出OF2的结构。又如CO2、03等有3种可能的空间构型:直线型、“V”型、三角形。为何CO2是直线型而O3是“V”型,而不是其他类型呢?其原因何在?再如,F与I能形成IF7,能否形成IF92-?从结构角度看若IF92-存在的话,就有可能从实验上去合成它。

不同的无机物(包括有机物)有不同的结构,它们的结构有无规律性?需要一个一个地去学习去认识吗?为什么同一元素原子在不同的物质分子中其成键情况(杂化态)可能不同,其本质原因是什么?还有,为何主族元素偶数族元素与奇数族元素的常见氧化数不同,主族元素与副族元素的氧化数规律有哪些差别,差别的本质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不仅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探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无机分子结构与原子的电子组态间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由不同原子构建的分子其结构的规律,从而无需一个个地去学习、去记忆。

又如物质的氧化还原性问题。物质具有氧化性的本质是什么,氧化能力又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些物质的氧化性为何受介质酸度的影响?通常的定势思维是:氧化数的高低、电极电势,用Nernst方程来说明。那么,如何解释氧和臭氧、过氧化物、过硫化物、多硫化物以及一些低氧化数的其他物质的强氧化性问题。

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物质的氧化性,金属和非金属的规律不同。标准态下,非金属含氧酸如HClO、HClO,、HClO3、HClO4,其氧化性是依次减弱的;金属含氧酸(盐)或化合物则是高氧化态表现为氧化性,低氧化态表现为还原性,而处于中间氧化态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这样的例子在无机化学中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

2.处理好知识的“零售、批发、自主生产、设计研发”的关系

知识的承载、传授有如商品交换,也有一个类似“零售、批发、自主生产、设计研发”的问题。“零售”好比学生对知识的逐个学习,如对一个个的物质结构、反应、理化性质、应用等的理解与记忆;“批发”即所谓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自主生产”就是能根据掌握的知识、原理、条件照着去做;“设计研发”即是要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产品(理论、思想、实验技术、物质等)。学生只有通过教材、教师(或其他途径)对知识从“零售”到“批发”,再到“自主生产”,然后才能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研发。能达到最后一个层次,便属于创新了。

常说学习知识要能举一反三,其实,有许多知识的学习仅能“反三”是远远不够的。举一个分子结构学习的简单例子:H2O的结构为每一个学生所熟悉,但考研时却几乎没有考生能够给出OF2的结构,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学生对H2O结构的认识是被告知的,“掌握”的仅仅是这个分子的结构。在第13章中引入分子片和自组装的概念,以H2O的结构为基础扩展致OF2、Cl2O、Br2O、HOX.SF2、SCl2、H2O2……。同理,由NIl3扩展到NF3、NCl3、NBr3、ClNH2、Cl2NH、PX3……:由NH3和H2O扩展到N2H4、NH2OH……。由配位键可将H20的结构扩展到H2SO4、H2SO3……”的结构,将NIl3的结构扩展到POCl3、PSCl3……的结构。由此让学生自己构建其他物质分子的结构(见下图)。

3.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化学是一个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化学,我们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还创造新的物质世界。无机物的存在与制备是元素化学中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内容之一,贯穿于整个元素化学的教学之中。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许多误区,如物质的性质与制备的关系、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工业生产与实验室制备的关系,等等。在考查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往往想当然地进行制备。

随着合成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物质的制备有多种分类方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我们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出发进行分类,用热力学原理作为指导,以期揭示各自的制备(合成)方法、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最后,以氮(非金属)和锰(金属)为例,综合介绍了如何从大自然中存在的物质出发,制备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为人类服务。

4.按学生的认知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很重要。不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巧妙地让学生主动学习。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叙述所构建的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前后连贯、主线明晰、语言通俗,还要读来有趣。既要让知识点起到发散、辐射的作用,能引起学生的诸多联想,又要将复杂的、看似零散的、孤立的内容关联起来,构建多维知识网络。

四、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有几个问题可能是大家关心的:(1)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2)13至17章与后几章的关系,教学内容是否会重复;(3)13至17章的教学会否冲淡后几章的教学;(4)教学效果如何。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3-02

量子力学是一门比较成熟,但还在发展中的学科,而且作为普通高校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学科,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启发式讲授技巧,不能只是在乎知识的传递,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上。根据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物理学专业的授课计划,全部是在完成基础力学的学习基础上再学习量子力学,但是学生在进入对于量子力学的学习之前,接触到的都是宏观世界的概念,从量子力学开始,就变成了微观世界的概念与计算公式,这就导致了在学习中的一些领悟上的障碍。

我建议在领会及理解量子力学之前,应开设量子物理这部分知识的课程,用《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学》这本书为教材,书中的概念是以实验的真实结果为起点,由简单的内容启发部分复杂的内容,使许多概念更加容易理解。选取使用狄拉克符号以及矩阵等数学工具,还有不遵照逻辑方面的严谨和理论知识上的全面性和细致性的讲述结构,这本书中主要针对量子力学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说明,并没有包含一些基础的计量方法。描述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也用了量子力学的知识来解释认识源自世界的基本规律,也会了解一些必要的近代物理学实验。但是这本书和“量子力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普通高校的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量子物理”内容之后,一定要再掌握“量子力学”内容。有了量子物理的基础,再去学习量子力学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一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量子力学。

《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这个教材在撰写和讲授的思路上是与新概念物理教程系列的力学、热学教材是一脉相通的。本书包含实验基础和基本原理,双态系统、从一维系统到凝聚态物质到原子、分子到原子核、粒子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新的研究成果和线性代数、高斯函数和高斯积分、物理常量等三个附录,所表述的都是偏向于基础概念的内容。在实质特征方面,这本书注重于用普通基础的课程风格来讲述量子物理。

量子物理实则是普通高校物理学的学生的必须学习的知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列为主干课程。根据此书的内容来看,是所要学习的基础物理学中结尾的一部分,也打开了近代物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主要经过这部分的内容的领会,学生就会了解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懂得使用已获得的内容去理解。本课程教学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实质性基础,比如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实验等。

在之前的学习普通物理内容的第五部分是“原子物理”,而此书却有了很大区别,它启发了新的教学思路,起初就应用量子力学内容上的定义,但是更加周详的阐述了当代量子物理的各个方面,不算原子物理课程已经成形知识的讲授之外,同时还有如量子共振、势垒隧穿、半导体、超导体、能带、声子与元激发、约瑟芬森结等内容,还有一些近一段时间内量子物理方面的新成果。

从知识的连贯性看,此书规定学生要掌握光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知识。课时的规定是与原子物理课程相似。在拟定物理专业的讲授方案上,会遇到一个麻烦,就是如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主要的一些科目,需要等量子力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再继续学习获得。那么在学生学习了“量子物理”的内容之后,以后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在学完量子力学课程之前安排,使学校的教学变得更加机动了,而且学生做近代物理实验时非常有益。

普朗克量子论中可知晓普朗克量子论的发现和发展的主要过程,还有量子力学在科学研究上和人类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量子论诞生到现在也有近一百年的时间了,量子力学也逐渐完善,时间也非常久远。高校所学的基础物理课程中量子物理的知识在许多地方都是一带而过,但是所学的量子的知识在基础物理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部分。量子力学一些原理是根据偏微分方程得出的,对学生基本学习内容要求的高,就会造成理解领悟上的难度,导致有些问题一直不能完成,然而,大多数普通高校物理专业的学生将在大三时期去学这门课程。

对于在大学期间以物理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高中的优秀学生,他们对在物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一旦量子物理这门课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就可以激起和持续的给学生带来兴趣,这一定会有助于学生们学习量子力学,解决了直接学习量子力学的困难。如今,很多相关范围的内容,如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很多相关知识与量子的知识相辅相成,都是以量子物理这门学科作为基石,正是因为如此,可以自信的认为,如果没有量子物理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改革的思路[J].大学物理.1998,17(4):35-36

[2]战丽波.高等师范院校《量子力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C].鲁东大学.2006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0篇

针对生物化学而言,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4个内容:大分子的结构、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专题篇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这四个部分看似分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绪论教学不够重视,但实际上,在绪论的见解过程中,讲什么及如何讲,对于后期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较难,因此在上课之前就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在进行绪论的教学过程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轻松学习生物化学这一门课。要想学习好生物化学,首先需要对生物化学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生物化学课本,都有一个框架,即对生物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针对生物化学的教学,首先需要对主干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比较法

对于生物化学而言,生物大分子结构这一章节主要是针对蛋白质化学进行详细的分析,蛋白质化学主要包括核算化学及酶维生素等,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感到大分子化学学习过程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对抽象的结构,特别是对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那么讲解时可逐层推进,首先针对简单的肽链结构进行讲解,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逐渐递增,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还具备一定的归纳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得更加深刻。

三、物质代谢绘图讲解

物质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的核心,也是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很多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之所以过了很多年依然记得“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中一个重要的循环,是因为在大多是课本中都有三羧酸图,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另外,糖代谢途径是整个生物化学中比较难的,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三羧酸循环”几乎成为了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言词。对教师而言,在讲解代谢过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条理,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前需认真备课,从而明确重点。笔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讲解过程中,经常在进入物质代谢内容的第一次课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引导作用。三大代谢,不管是哪一个代谢途径,都需要了解发生大的区域,重点掌握不可逆的步骤及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根据途径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而磷酸戊糖途径是整个糖代谢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体生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学好物质代谢,最重要的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在讲完了三大代谢途径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绘制一张代谢图,这张图上包含了三大物质的6条主要代谢途径,以及这几条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限速酶、不可逆反应、ATP生成和消耗的主要特点。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每一个代谢途径的关键,这样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传统的生物化学没有将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放入到课本中,随着世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的研究已经放入到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中,因此生物化学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将高中的课本中的中心法则、遗传密码及DNA复制等内容重新拾起。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较为迅速,从传统的表达逐渐上升为基因功能定位,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讲解一些这些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基因表达和传递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不必让学生理解其中较为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今后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仅仅让学生了解大概即可。笔者在进行见解的过程中,在幻灯片中插入了较多的动画图案进行演示,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普通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22-02

《普通分子生物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由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和阐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也是学生感觉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以分子生物学的信息传递途径(从DNARNA蛋白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整体素质,适应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本校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根据师范类生物学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分子生物学有部分内容相关和交叉的两门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因此对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的表达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名词也不再陌生,不再产生较大的排斥,这将对接下来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结合专业方向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避免交叉重复,为今后学生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在大学里面普遍实行学分制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相应受到压缩,本课程只有36学时,因此授课内容务求精辟、易懂,对重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如蛋白质的组成、核酸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而是遵循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复习、提问和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回顾各个知识点,做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增添分子水平上的新知识、新进展,为难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做更详细、更系统的讲授。因此,在保证《普通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合理、科学,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内容广而精。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遗传学为基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且在课堂中以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经典的实验发现和重要的技术发明,以及教师自己和其同学的学习经验和科研实例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对普通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普通分子生物学》中的内容庞大、复杂,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单凭老师口头讲授难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吸收,非常易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严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枯燥、厌烦情绪。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该技术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践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有效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重组DNA技术等,我们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利用Flas来演示,使整个调控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现代多媒体教学还节约了教学时间,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减少笔误和口误。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以上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课堂上信息量大、学生记笔记困难等。因此在选择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经验和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提升师范类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获取知识、从事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与国际最新的前沿领域接轨,在本科教学有限的课时内,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在我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进一步深造,我们倾向于汉语和英语的双重结合来进行讲授。同时,在课堂上介绍国外著名大学数据库、经典的国外教材,如《Genes VIII》、《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Molecular Biology》等,这样既方便学生了解普通分子生物学知识,又缓解了课堂课时数有限和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普通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教学改革,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其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习的热忱,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这些改革只是最初步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来进一步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林嵩.普通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2.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4):70-71.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4]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7-38.

[5]陈献忠,王正祥.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4-177.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课题(11126)和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132300410137)基金资助;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种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76-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1-3]。种子生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种子检验、种子加工贮藏和种子生产的基础。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种子生物学是研究种子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种子休眠及其调控、种子萌发、种子活力、种子寿命、种子加工处理生物学基础、种子贮藏生物学基础、顽拗型种子生物学、种子新技术专业开设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该课程是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目前,关于种子生物学教学研究内容繁杂,没有形成几个核心内容,教学方式单一,多以课堂上授课老师讲解为主,很难适应和满足当前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文章就目前种子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1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2002年新开设的一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并开始招生的,也是我国第一个培养种子学人才的本科专业。由于专业成立时间尚短,教材少,没有专门针对种子学专业方面的教材,可选用的教材也只有颜启传的《种子学》、胡晋和高荣岐等人主编的《种子生物学》。我们可以对现有因教材而设置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课内容为例,在实验课内容方面可做如下调整:主要以种子科学的基础实验内容为主,重点讲述“种子分类”“种子形态构造观察”“种子化学成分分析”“种子形成发育过程观察”“种子休眠特性及解除”等实验,通过以上整合,使得内容系统而全面,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将这几章集中在一起,增加理论授课时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虽说这样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接触少且没有太多现成的文字图片,学生无法形成感官认识,但通过系统的由浅入深地引导教学,可以使学生慢慢产生学习兴趣。另外,可以把“种子活力、生活力的测定”“种子水分测定”及“种子发芽试验”等内容纳入独立开设的种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中。

2 提高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种子生物学为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检验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种子生物学又为种子工程提供新技术。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及同仁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PBL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慕课教学等方法。

2.1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PBL教学是以学生提出学习内容和问题为起点。因此,授课老师可以按照种子生物学的教学进度安排,狠抓该门课程核心理论和知识点,并针对一系列问题合理有序地安排,让学生来解决。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主动搜集相关知识,授课老师可以随时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时,授课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其他相关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的条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学习当中出现的一些难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种子贮藏生物学基础?等等。下课前5~10 min,教师除就讲过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归纳外,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总结性或者拓展性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当然,授课老师要想做好PBL教学,需要有极大的热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还要在备课前掌握学生的知识面深度和广度,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联系在校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 “翻转课堂式”教学

这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之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是将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时间进行了颠倒,“翻转”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言的,它让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课外时间翻转过来。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在课下自主学习授课老师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在课件的指导下学习与课件相关的知识。并根据该课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上该理论课时,在课堂上向授课老师求取答案。而课堂上,授课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对知识讨论、扩展,有利于学生积累种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课上答疑后,学生再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种子生物学延伸和扩展知识点,如种子加工处理的生物学知识等,既可以让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种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又让自主学习的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该课程不再是晦涩难懂。

2.3 慕课教学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学习开发模式,它源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既能提供免费、持续、高端的学习,又可以让在校学生在获取新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种子生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而理论授课学时有限,且存在多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作用巨大,因此,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不易理解。为此,可以尝试开展慕课教学,可以不分年级,不分学期,不局限于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种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采取慕课这种方式可以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慕课这种方式时,需要及时有效地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种子生物学只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在众多教学技术和方法中找出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真正培养出“能下能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凯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8(2):257.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3篇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 转贴于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4篇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聚合物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成型加工;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作为最重要的材料品种之一,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高分子材料优异性能的体现在于选用合适的材料并选用适当的成型加工方法和设备。《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是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的两门专业课,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术知识[3-4]。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这两门课程联系紧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因为设备决定工艺,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工艺,只有根据设备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工艺,才能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反过来,在讲授设备的时候,也需要讲授工艺,工艺理解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对设备的理解。高分子材料生产设备很多,有些内容也很抽象,用工艺把一些特定的设备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多了,因此,这两门课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缺陷,比如:《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的有些内容发生重叠,分别讲授这两门课时,有些内容向学生重复讲授[5,6];另外,这两门课程具有内容分散、抽象、半理论半经验化等特点[3],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1明确这两门课教学主线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艺及设备这两门课程既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紧密相连,同时又是高分子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互联系的纽带[7]。在教学过程要紧扣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中的知识,因为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许多问题往往可以归结到高分子材料特殊的链结构。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白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型加工方法、工艺条件和加工设备的影响。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或加工设备,所得制品的性能就不同。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高分子材料如何通过成型加工得到具有一定使用性能的制品;材料的成型加工设备与成型加工工艺有何关系;制品性能与材料本身的性能以及成型加工设备和成型加工工艺又有什么关系;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加工设备,所得制品的性能为什么不同等等[8]。因此,教学内容的讲授紧紧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影响制品性能的因素”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的主线来展开,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制品性能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加工设备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的改革即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某些知识点的合并和教学内容的补充、跟进和更新

有了教学主线之后,教学内容的就很好安排了,对某些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合并,对相关的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要跟进,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更新,使《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授课重点突出,内容精炼,知识体系完整。对前沿领域的跟进与补充,可以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教学内容既详细地讲授基础知识,包括详细地讲授材料的链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同时又要系统地讲授当前主流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对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进行详细地探讨,既讲授各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又分别介绍塑料、橡胶等不同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特点和区别。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考虑到这两门本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涉及到的领域宽,其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程内容形象直观准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的接收和理解。但是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于部分章节,联系本人在工厂工作的经历,采用案例式教学。例如在在讲述配方设计时就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图1给出了在实际工厂的一般生产过程。图1专用料加工厂一般生产过程流程图Fig.1Theflowofmanufactureprocessforspecialmaterialprocessingplant首先市场部拿到一个订单之后,技术部根据客户的要求,选者生产配方,然后生产样品,待过对方确认之后开始批量生产,最后是检验、包括、入库、发货。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同,不可能拿到十分准确的配方,一般是根据工厂技术部门现有的技术资料以及以往的生产经验,首先制定一个初步的配方,然后经过客户试料之后,根据客户的意见,再进行改进。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授这个配方当中哪些组分对产品性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样的配方,并指出在生产过程应当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再把改进过程进行详细地讲授。例如在设计生产塑料椅子专用料项目中,应重点考察其阻燃性能、加工性能和增韧体系以及阻燃剂与基体的相容性,才能得到高强度、高韧性以及阻燃环保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而针对不同的配方,在其性能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对其阻燃剂与基体的相容性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4结语

《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要明确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性,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材料制品性能与材料本身的性能、成型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近几年,通过对聚合物成型工艺和设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授课过程中,既注重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不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国昌 叶明富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巫明,东为富,启绘宇,等.《聚合物成型加工》课内课外协同教学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68-269.

[2]张世杰,黄军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化工,2014,31(12):58-59.

[3]陈国昌,叶明富.聚合物成型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19-121.

[4]王琛.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纺织科技进展,2014(5):88-90.

[5]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0-102.

[6]徐德增.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