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超越。经济增长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其副产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却导致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而,以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

2.构建循环经济主体的参与行为机制,有助于人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解。理论上,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或者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则应该主动改变各自的行为,从而不需要任何外界力量的干预,整个经济发展轨迹自然而然就会转向新的均衡路径――循环经济模式。但现实绝非如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没有一帆风顺的,都需要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强烈干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3.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已经为我国认可并积极推广。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就是区域(尤其是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因而,加快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契合实际情况的发展途径,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刚进入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借助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及评价,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1.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虽然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但对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外延,轻内涵,重治标,轻治本,思想上还没有转到从源头抓起、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上来。目前,虽然总体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已启动,但在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方面,各市(州)在重视程度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

2.发展循环经济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尚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尤其是缺少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同时,现有的激励、优惠措施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一些政策的执行缓慢,认证过程复杂、繁琐,落实尚未到位。

3.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从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来看,循环经济技术若得不到发展,许多循环经济理念就只能停留在想法的阶段。这都是未来有可能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此外,循环经济蕴含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若没有能力进行技术研究,则不可能去购买大企业开发出来的关键技术,只好维持现有的粗放生产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循环经济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政府部门要加大推进循环经济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循环经济相关考核指标纳入各级部门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建立政府各部门的分工负责和协调机制,明确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资源管理部门、财政、税收、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协调合作的运作机制。

2.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仅仅由政府推进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力量如政府和公众的大力支持。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首先要争取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在政府支持下,加快自身的自治化进程,并与政府协商争取必要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不懈努力。非政府组织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增强其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等,充分发挥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3.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进程,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关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获政府、行业和市各层次开展循环经济立法工作。从政府层次上,循环经济法规应更多地体现在鼓励和倡导方面,而不是强制性的法规;在行业层次上,应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电子产品、包装废物等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的专项法规和规章;在市层次上,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裁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规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途径;对策;陕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20-01

近几年,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按“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各地纷纷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在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也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区域发展战略”,对陕南经济“循环发展”有了十分准确的定位。对于陕南地区这样的生态涵养地、水源保护区而言,面对该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机遇,认真地思考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对策等对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1-4]。

1 循环经济概念及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1]。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减量、再生、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通过把废物持续不断地变成为资源来实现经济数量型的增长。

2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2.1 率先发展循环型工业

循环型工业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率、高循环的新型工业[2],它实现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抓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使企业运行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从不合理逐步走向合理。二是促进工业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的产业化。近期可重点发展废纸再生、废旧家电处理、再生建材、再生塑料、家具再制造、汽车拆解等项目,促进工业再生资源产业形成和发展。三是抓工业节能降耗,推广工业节水、节电、无废、少废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四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企业使用清洁原燃料,降低消耗性污染,推动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2.2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3]。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充分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物质再利用模式、减量化模式、资源化模式、生态产业园模式等。3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型农业,要立足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现状,以初步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近期任务,以种植、养殖和沼气相结合的庭院经济模式,实现农户单位能量物质的小循环;以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生态产业链网达成中观层面农业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方式;以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能量物质良性大循环奠定基础,初步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循环型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具体运作路径: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的节约。

对于陕南地区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抓园区建平台、抓项目搭载体、抓创新强支撑、抓生态作保障,聚集资源要素,做大产业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增强循环经济对率先突破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一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工业上,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农业上,围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建好基地,抬起龙头,提高品质,打响品牌,加快产业化进程。服务业上,大力发展物流、会展、文化等现代产业。二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做好园区规划,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使园区成为推动同业聚集、产品集成、产业升级的立足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陕南地区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陕南地区今后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绿色陕南这块牌子要比现在更亮。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高减排的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

4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74.

[2] 李宏宇,周传蛟.对发展我国循环型工业的思考[J].学习与探讨,2005(5):186-189.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循环经济模式对会展业的影响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经济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开发与保护的途径及解决措施,使环境保护理念运用于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在会展活动中,必须遵循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和会展活动所带来的资金对会展废弃物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实现会展经济的循环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绿色会展”的含义

借鉴“绿色饭店”的定义认为“绿色会展”必须符合三方面的要求:(1)绿色会展是指那些为参展商等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展览;(2)“绿色会展“是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软硬措施,使展览对环境产生最少的影响,同时节能消耗,降低展览的运营成本,做到环境保护与展览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3)“绿色会展”的经营和发展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

孙明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认为所谓“绿色会展”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遵循循环经济原则,采取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会战资源相结合的方针,实现会展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会展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会展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绿色会展”的关键就在于强调发展会展经济不应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是“保护性会展”和“可持续发展会展”的结合体。

三、会展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会展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影响

会展为客人创造的是优雅舒适的环境,但这却是以向外界排放大量的废气等为代价的,因为会展场馆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服务设施,其中供热、供能系统的锅炉煤烟、空调的排气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对区域的大气质量影响十分严重。

同时,在会展活动过程中大量未经过适当处理或稍作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地下水道,进而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给水体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有数据显示展览的日用水量平均为250吨,也就是说一座展览馆一年的排放污水近10万吨,这个数据非常有警世作用。

2.会展活动的垃圾污染

展览会的性质决定了它要制造大量的垃圾。一项由国际展览联盟进行的调查表明,2001年各展览会制造的垃圾从60到1.2万吨不等,平均制造垃圾2934吨。此外,2001年由英国823个主要展览会执照的垃圾耗费高达7.3亿美元。塑料业公司协会对有6.3万人参与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展览进行垃圾回收,2003年举行的NPE100万平方英尺的展览会场清理掉垃圾151942公斤,所有的这些垃圾存放在36辆卡车用以进一步回收。更令人关注的是其中一次性展具的消耗问题也十分严重。

3.会展活动的能源消耗

展览消耗的能源量是很大的,调查表明,展览场馆总的能源费用要占到展览营业收入的8%~16%。展览场馆单位建筑面积的年用电量为100KWh~200KWh/m2,是一般居民住宅楼用电量的10到20倍。一般展览馆多采用中央空调系统,而空调用电量占全年总用电量的50%~60%,展览的照明用电占到总用电量的25%~30%。

四、发展“绿色会展”的意义

1.有效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消耗

从国外会展业的成功经验看,“绿色会展”的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部分措施在减少废物排放的同时,降低展览的日常消耗(比如能源消耗,一次性展览用品的节约等),这样就相应地降低了展览的运营成本,使展览更具有竞争力。

2.有利于环境保护

“绿色会展”是在满足会展发展的前提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从事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会展活动。因此首先“绿色会展”具有限制功能,因为“绿色会展”将会展活动置身于环境和社会可承载的范围内,避免过度会展导致的负面效应;其次从“绿色会展”的内涵来看,保护功能一直是“绿色会展”的核心所在,可以保证会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3.倡导绿色消费,树立良好形象

根据调查显示,90%的美国人在消费时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66%的美国人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在青少年消费群中,也有大多数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倡导绿色环保意识的企业的产品。可见在国际市场上,绿色消费已成为主流。“绿色会展”树立了会展企业具有较高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道德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更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及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发展“绿色会展”的途径

发展“绿色会展”是一项需要多方位立体操作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义务参与“绿色会展”的建设。

1.政府应加强对“绿色会展”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政府应该改变各个部门封闭地、分割地显分别制定和实施会展政策的做法,提倡在科学原则周密地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2.加强对生态型展馆的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态与节能技术的不断开发,“绿色会展”开发商在开发会展相关场所时应该注重对新型能源材料的运用。在美国杂志《Beyond Borders》的全球最佳会展中心中,澳大利亚凯恩斯会议中心以其“绿色环保”的建筑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凯恩斯会议中心是澳大利亚第一座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设计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曾经多次获得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奖项。会议中心采用特殊设计的双层褶状顶棚,可以收集大量雨水,直接输入储水箱。这些雨水,可以使会议中心草坪和花园的全部灌溉用水节约50%。会议中心的所有水龙头都安装了特殊装置,可以节水25%~30%,太阳能热水器满足了会议中心30%~35%的热水需求量。会议中心的建筑旁边安装了特殊的遮荫设备,它能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不断自动调整方向,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室内阴凉,这项措施据说能节约5%空调用电量。在会议中心的所有制冷设备中,还统一采用了新型致冷剂,不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所有这些绿色环保措施,使凯恩斯会议中心完全突破了人们对会展场馆的传统观念,会展中心也名副其实地成为“公共设施”。这恐怕是凯恩斯会议中心对于会展业的最大贡献。

3.引进国外会展业的“6R”理念,发展“绿色会展”

国外会展业在办展过程中遵循的“6R概念”很值得我国的会展从业企业学习和借鉴。

(1)Respect(尊重原则):就是一种在展览工作中尊重自然的理念和思维的方式,即在展览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对场地和人的影响,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比如说每个展馆面积最好控制在1万平方米左右最为合适;展馆尽量不要设计为透明玻璃建筑物,这样做华而不实,因为制冷、供热及维护等花费金额不菲。

(2)Renew(使用可再生材料和新材料):在展览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性材料,鼓励对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使用。

(3)Reuse and Recycle(可再利用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会展要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比如说德国展览协会AUMA就建议,尽可能采用可以重复使用的方块叠拼地毯。当物品丧失使用功能之后,将其回收把它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物资。

(4)Reduce(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强调减少展台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使用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无害材料、节能、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比如在我国会展剧本过程中,“促销印刷品满地”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主办方可以劝阻参展方不要带大量的印刷品参加展览,因为这些印刷品参展结束后展览者大都不想将其运回,而参加者为减轻负担也可能将其扔在途中,从而使得大量精美的印刷品最终变成垃圾。取而代之的是参展商可以在展览结束后从办公室向客户邮寄材料或提供网上展览服务等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印制昂贵的促销单费用,也可以节省高昂的运输费用。

(5)Remember(加强记忆和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包括理念的更新,要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观念,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重的社会行为,从而促进“绿色会展”的迅速发展。

相比较而言国内会展施工仍延续采用粗放式的运作模式,很多方面暴露出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如在主张绿色环保的展会上因展台搭建而制造污染。走近“6R概念”,可以让我国的会展行业从硬件开始趋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会展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显得日渐突出,我国会展业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摒弃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发展“绿色会展”从而使会展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循环经机的物质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节约型社会中的绿色展览发展路径分析.中外会展论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87-95

[2]凯西・布莱顿:国际展览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外会展论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25-26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4篇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文章从8各方面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节能、减污、降耗、增效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均衡及效益最大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环方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石化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石油,煤炭,化工原料及水资源,且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的缺乏和不可再生性,以及环境的污染成为了制约石化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和处理量不成正比,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石化产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石化产业发展最佳选择。

1.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将会越来越少,合理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是今后炼油和石化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宝贵的石油资源主要用于生产其他能源难以替代或难以大规模替代的交通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上。要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规划、设计、生产过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能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在今后技术改造中,石油企业要大力发展加氢炼油二次加工装置,使原油中的重质、劣质成分充分转化成优质的汽、柴油和石化原料,提高轻质油收率,达到80%的国际水平。同时,石油石化企业要狠抓节能降耗,从生产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努力减少原料自用和加工损失。

2.延长和拓宽产品生产链条。

在污染的石化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比较大,完全依靠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和按总量要求排放的难度很大。而通过生产链接,既能解决环境问题,也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石化企业集中地区、石化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重点发展塑料深加工产业链,包括塑料汽车配件的加工、塑料建筑装潢材料、塑料小商品等产业链的延伸。

3.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石化工业是个用水大户,我们必须要建立节约用水的理念,建立企业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思想,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包括:与主体技术改造相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要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油耗水量;要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它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炼油石化工业污水的“零排放”,真正实现废水资源化。

4.加大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

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石化行业来说,要转变企业能源消费观念,改变生产方式,由依赖资源消费转变为依靠资源再生,重点是解决化工废物升值利用问题。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工程塑料废料以及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利用塑料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以及大量废弃塑料制品等,采用一定的工艺技术进行再加工,不仅达到环保要求,还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石化生产与能源、汽车、造纸等其它工业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利用的区域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废弃产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社会大循环。

5.建设生态企业。

建设生态企业,全面推进石化企业清洁生产。一要以综合利用资源为核心, 以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逐步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将企业建设成为生态型企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二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 把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 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入手, 改善工艺, 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三要大力推行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ISO10040 环境协调性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标准。

6.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工业园区,一是要统筹考虑国内外石化工业的发展态势, 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我国石化工业园区的发展。注重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已有石化工业园区的清理整顿力度。对于那些产品结构雷同和污染严重的石化工业园区, 要下决心予以停办或核销。三是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 调整石化工业布局。依托大型石化基地, 重点发展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大型石化工业园区, 并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 在有资源和市场的地区适度发展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专用化学品化工园区。

7.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积极调整结构,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首先, 要坚决清理整顿落后的规模小的石化装置, 大力进行石化工业结构调整。依法坚决关闭质量低下、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小炼油厂和小化工厂,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石化生产工艺, 优化生产布局, 用先进的生产线取代落后的生产线, 用有限的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石化产品。其次, 要优化调整石化工业的产品结构, 努力适应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提高产品质量。要利用区域优化和炼化一体化优势, 实现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提高石化行业的规模效益; 以信息化和科学化促进物流体系的建设, 提高石化产品的储运和营销水平, 降低物耗和运输成本。再次,努力推进石化行业的企业重组。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同时, 要搞活中小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 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5篇

1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与循环农业的关联性

现代社会,人类不当的社会物质变换方式,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泄”已经产生严重的生态危险,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全称为“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宗旨,基于三大技术载体(即环境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以促使污染物排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实现,并由此促使经济活动转向生态化,最终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究经济效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特别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1]。循环农业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良性循环,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可对农业的消费方式及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即为“九节一减”。“九节”即节电、节地、节种、节水、节肥、节油、节药、节柴(节煤)、节粮;“一减”即减少农业从业人数[2]。在农业生产领域推行“九节一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及农药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增强土壤对碳的固定能力,以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利用原则即做强加工业。通过深度加工及系列开发,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样既可节约能源资源,又可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二度污染。再循环原则,即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主要指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中心为微生物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我国农村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沼气。因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因此推广应用沼气是广大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发展循环农业必然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紧密相关。

2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当今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生产出各类农作物秸秆约7亿t,畜禽粪便约40亿t,每年农业对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总的化肥消耗量中约占25%;全球农业用地大量释放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当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50亿t [3]。高碳农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与此相比,循环农业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少却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属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农业,其特征是高效、节约、安全[4]。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2.1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必然选择

据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将导致降水减少,使农业生产缺少水资源;使害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生产能力可能会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总水平将比2000年的5亿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大的下降幅度达到37%,我国将来出现的粮食缺口将达到7%~8%[5]。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环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唯一选择。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策。

2.2发展循环农业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初见端倪,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已经迫在眉睫。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农业机械,降低“石油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态文明型技术为支撑,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洁、安全的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2.3发展循环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及资源消耗大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效益,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而循环农业生产的核心为节能减排,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节约利用进行强调,以达到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经济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产方式的实现。因而,对循环农业进行大力发展,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3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

3.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

要对循环农业进行发展,应在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产业体系中综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目的,将种植业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养殖业中进行有效利用,以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牲畜粪便,使之成为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以对废弃物进行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可有效地减少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3.2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沼气

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可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实现一体化经营,以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大力发展沼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六合竹镇启动了生态种养项目,对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通过深加工,促使产业链的循环增值,可有效地连接工农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6]。

4结语

循环农业要求人们在农业发展中倡导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其也是一种生态高值的农业模式,其本质依然属于生态经济范畴[7]。现阶段对循环农业进行提倡并大力发展,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8-9]。我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之一即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以发展循环农业为载体,因此循环农业是我国正在践行的一条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将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10]。

5参考文献

[1] 刘陶.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实践模式[J].学习月刊,2010(17):9-10.

[2] 季昆森.低碳经济在农业大有可为[N].农民日报,2009-12-15.

[3] 翁伯琦,雷锦桂,胡习斌,等.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495-15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行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施正屏,林玉娟.全球暖化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之路径选择[J].台湾农业探索,2010(5):6-11.

[6] 高铎山,孙蕾.刍议政策性金融对低碳农业经济的信贷支持[J].金融纵横,2010(6):49-51.

[7] 谷曼.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8-12.

[8] 王建书,樊慧敏,董印丽,等.循环农业及其实施效果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60-162.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途径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main featur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pplication foundation,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oal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imary coverage and the business game, resources situation, proposed realizes the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way.

key words: coal profession; circulation economy; way

1前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其主要特点是:[1]①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题原则;③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突出特征;④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使命和特点使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开环模式转化为闭环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向。

煤炭是萍乡最为丰富的矿物资源,百年发展中,为繁荣萍乡经济和文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萍乡境内煤炭储量为7.2亿吨,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60%。1898年,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中国近代史十大厂矿之一)。它的创办不仅给安源这块红土地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而且也为萍乡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更为萍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2]新时期对萍乡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其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3种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美国的企业小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

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在全公司内部已基本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2)丹麦的卡伦堡中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区域层面。如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资源可循环利用关系。

(3)日本的社会大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社会层面。如日本已初步形成由废物回收、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及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再生系统。

1.2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内容

1.2.1综合一体化开发

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煤矿瓦斯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

1.2.2产品深度加工

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1.2.3资源高效利用

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区等。

1.3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1.3.1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

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按照废物减量化的首要原则,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各种废物的产生量,利用各种清洁开采技术减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良性循环。

1.3.2延伸煤炭产业链

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等产业链,在发展煤、电、建材联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发展煤、化工、煤和焦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煤炭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萍乡市已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延伸煤炭产业链,对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萍乡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3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与矿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渐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

2萍乡市循环经济发展

2.1萍乡市概述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历来以资源丰富著称,特别是煤炭,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被誉为“江南煤都”。

然而经过上百年的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煤炭可供开采的年份最多不过20年,且开采规模越来越小,年产量由1994年的1 600万t下降至2007年的995万t;煤矿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 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现存的132家煤矿企业中,列入待关闭名单矿山的煤矿就有15家,且其余的绝大部分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

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萍乡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后,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发电和制砖。大力发展煤——焦——化工、煤——电——铝——型材——制品、煤——电——新型建材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三大工业园区和三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探索建设生态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工业体系,实现园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节能和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

例如,煤电铝一体化经济循环经济项目是萍乡作为全国2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产能改造,运用萍乡丰富的煤矸石发电,再用煤矸石发的电支撑铝业的需要,形成煤、电、铝产业一体化。该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萍乡百年煤城走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先河,为国家环境建设,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2萍乡市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2.2.1加强矿井资源管理工作

各煤矿严格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开采现有资源,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矿井采区回采率。

2.2.2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萍乡市大部分煤矿服务年限长,设备老化比较严重,因此,应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积极找煤、探煤,稳定煤炭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2.3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煤炭洗选加工是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产品中的灰分、硫分,为社会提供精品煤炭和洁净能源。

2.2.4对煤矸石进行再利用

全市有3个煤矸石发电厂,电厂全部燃用矿区产生的低热值煤、煤泥和矸石,但现有的矸石电厂发电单机仅为0.6 万kw,应该进行循环硫化床改造,或建设5 万kw以上发电机组,这样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矸石堆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利用矸石电厂产生的热能,建设热电联产工程,既节约能源,又大大改善了环境。

2.2.5建设与煤矸石发电相配套产业

建设粉煤灰、煤矸石墙体材料厂,消化矸石电厂产生的工业废渣和粉煤灰。随着各地对实心黏土砖限制生产使用,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的实施,粉煤灰、煤矸石渣墙体材料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如粉煤灰硅砌块生产、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粉煤灰轻质墙板生产、粉煤灰陶粒生产等等。

2.2.6全面开展矿井水处理于复用工程

建设矿井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矿井水复用于井下,如消防、喷雾灭尘等。必要时对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在保证工业用水的基础上,能够提供生活用水。

3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展循环经济,萍乡市尤其是中、小煤矿应全面规划落实资源环境观,从萍乡市实际出发,把煤矿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塌陷地等作为环境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伸产业子链,调整产业结构,真正实现闭合型的全面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2-01

电力工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各种原材料等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资源限制及环境压力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力工业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1.1 “以大代小”,向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发展

限期关停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燃煤电站项目,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据有关资料介绍,以600MW机组为例,亚临界机组煤耗为295g/kW・h,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86g/kW・h,超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75g/kw・h,如果机组容量进一步增大,煤耗还要降低。

1.2 发展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

近十多年来,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IGCC、CFBC和PFBC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已相继建成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各种新技术、新装置也相继出现,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好的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机组的80%,发电量中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今后要优先发展水电,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2.1 提高电厂用水效率

电厂含煤废水、净水站自用水、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及循环水处理后再生废水等处理后要排入复用水池。主厂房内的二次用水采用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只需补充少量盐水;主厂房外工业用水因水质未受污染,应全部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推广干除灰系统和干贮灰场,减少除灰用水。火电厂应有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

中、小型电厂可将凝汽式机组和抽凝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系统,将凝汽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凝结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利用了循环水的排汽凝结热。

2.2 电厂粉煤灰利用

目前粉煤灰排放大多是湿排,据估算。我国排灰用水多达10亿t/a,粉煤灰排放量每年超过1.6亿t。历年累积堆放总量已超过10亿t。随着干式输灰及灰渣分选技术的发展,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03年以来,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60%,利用量约1.2亿t。

2.3 脱硫副产品利用

目前,电厂烟气脱硫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石膏作为脱硫副产品能否有效利用,是燃煤电厂脱硫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用于水泥和土壤改良等领域。现在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制取硫酸的工艺,或将石膏加入回转炉内,再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水泥熟料。

除了石灰石一石膏脱硫工艺外,要进一步研究在氯碱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氯碱一硫酸钠法或在氨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氨一硫酸氨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脱硫副产品能回收利用,增加运行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氨法脱硫工艺,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生产硫酸氨产品,用于化肥生产,变废为宝。在选择海水脱硫工艺时,要考虑排出的浓盐水能否作为盐化工的进料,以减少盐田面积。

2.4 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等综合利用

将劣质燃料如煤矸石、石油焦、城市垃圾等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热值约3300~6200kJ/kg,燃烧1t城市垃圾可发电300~400kW・h。现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每年约1.14亿t,如有30%用于发电,其发电量也很可观。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要控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和燃烧产物的二次污染等。

3 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3.1 烟气脱硫

国家要求进一步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求全火电厂脱硫机组在2005年底要达到3000万kW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00万t。要努力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要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要不断优化脱硫系统设计,如脱硫烟囱的设计、烟塔合一的设计等。

3.2 烟气脱硝

国家对烟气中氨氧化物排放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大型发电机组建设要预留脱硝位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脱硝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工程建设。不同的脱硝技术其装置空间是大不相同的,要科学地、合理地预留位置,目前就应该对以后的脱硝技术进行定位。脱硝技术的选择要从安全因素、国产化的难易程度、国家以后的环保政策、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3.3 烟气除尘

目前发电机组多采用电除尘器。为了达到除尘标准,采取了增加电场数和增加收尘面积的办法,但这些措施增加了投资费用和用地。要加快对电除尘器的设计改进,如采用低温ESP、移动电极式ESP或其他措施,以提高除尘效率,布袋除尘器(BF)有极高的除尘效率,适用于高比电阻的烟气,要扩大应用范围。

3.4 二氧化碳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电力工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各种原材料等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资源限制及环境压力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力工业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1.1 “以大代小”,向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发展

限期关停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燃煤电站项目,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据有关资料介绍,以600mw机组为例,亚临界机组煤耗为295g/kw·h,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86g/kw·h,超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75g/kw·h,如果机组容量进一步增大,煤耗还要降低。

1.2 发展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

近十多年来,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igcc、cfbc和pfbc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已相继建成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各种新技术、新装置也相继出现,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好的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机组的80%,发电量中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今后要优先发展水电,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2.1 提高电厂用水效率

电厂含煤废水、净水站自用水、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及循环水处理后再生废水等处理后要排入复用水池。主厂房内的二次用水采用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只需补充少量盐水;主厂房外工业用水因水质未受污染,应全部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推广干除灰系统和干贮灰场,减少除灰用水。火电厂应有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

中、小型电厂可将凝汽式机组和抽凝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系统,将凝汽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凝结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利用了循环水的排汽凝结热。

2.2 电厂粉煤灰利用

目前粉煤灰排放大多是湿排,据估算。我国排灰用水多达10亿t/a,粉煤灰排放量每年超过1.6亿t。历年累积堆放总量已超过10亿t。随着干式输灰及灰渣分选技术的发展,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03年以来,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60%,利用量约1.2亿t。

2.3 脱硫副产品利用

目前,电厂烟气脱硫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石膏作为脱硫副产品能否有效利用,是燃煤电厂脱硫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用于水泥和土壤改良等领域。现在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制取硫酸的工艺,或将石膏加入回转炉内,再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水泥熟料。

除了石灰石一石膏脱硫工艺外,要进一步研究在氯碱 工业 基地附近采用氯碱一硫酸钠法或在氨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氨一硫酸氨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脱硫副产品能回收利用,增加运行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氨法脱硫工艺,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生产硫酸氨产品,用于化肥生产,变废为宝。在选择海水脱硫工艺时,要考虑排出的浓盐水能否作为盐化工的进料,以减少盐田面积。

2.4 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等综合利用

将劣质燃料如煤矸石、石油焦、城市垃圾等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热值约3300~6200kj/kg,燃烧1t城市垃圾可发电300~400kw·h。现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每年约1.14亿t,如有30%用于发电,其发电量也很可观。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要控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和燃烧产物的二次污染等。

3 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3.1 烟气脱硫

国家要求进一步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求全火电厂脱硫机组在2005年底要达到3000万kw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00万t。要努力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要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要不断优化脱硫系统设计,如脱硫烟囱的设计、烟塔合一的设计等。

3.2 烟气脱硝

国家对烟气中氨氧化物排放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大型发电机组建设要预留脱硝位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脱硝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工程建设。不同的脱硝技术其装置空间是大不相同的,要 科学 地、合理地预留位置,目前就应该对以后的脱硝技术进行定位。脱硝技术的选择要从安全因素、国产化的难易程度、国家以后的环保政策、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3.3 烟气除尘

目前发电机组多采用电除尘器。为了达到除尘标准,采取了增加电场数和增加收尘面积的办法,但这些措施增加了投资费用和用地。要加快对电除尘器的设计改进,如采用低温esp、移动电极式esp或其他措施,以提高除尘效率,布袋除尘器(bf)有极高的除尘效率,适用于高比电阻的烟气,要扩大应用范围。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电力工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各种原材料等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资源限制及环境压力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力工业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1.1 “以大代小”,向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发展

限期关停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燃煤电站项目,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据有关资料介绍,以600MW机组为例,亚临界机组煤耗为295g/kW·h,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86g/kW·h,超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75g/kw·h,如果机组容量进一步增大,煤耗还要降低。

1.2 发展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

近十多年来,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IGCC、CFBC和PFBC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已相继建成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各种新技术、新装置也相继出现,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好的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机组的80%,发电量中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今后要优先发展水电,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2.1 提高电厂用水效率

电厂含煤废水、净水站自用水、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及循环水处理后再生废水等处理后要排入复用水池。主厂房内的二次用水采用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只需补充少量盐水;主厂房外工业用水因水质未受污染,应全部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推广干除灰系统和干贮灰场,减少除灰用水。火电厂应有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

中、小型电厂可将凝汽式机组和抽凝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系统,将凝汽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凝结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利用了循环水的排汽凝结热。

2.2 电厂粉煤灰利用

目前粉煤灰排放大多是湿排,据估算。我国排灰用水多达10亿t/a,粉煤灰排放量每年超过1.6亿t。历年累积堆放总量已超过10亿t。随着干式输灰及灰渣分选技术的发展,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03年以来,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60%,利用量约1.2亿t。

2.3 脱硫副产品利用

目前,电厂烟气脱硫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石膏作为脱硫副产品能否有效利用,是燃煤电厂脱硫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用于水泥和土壤改良等领域。现在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制取硫酸的工艺,或将石膏加入回转炉内,再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水泥熟料。

除了石灰石一石膏脱硫工艺外,要进一步研究在氯碱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氯碱一硫酸钠法或在氨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氨一硫酸氨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脱硫副产品能回收利用,增加运行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氨法脱硫工艺,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生产硫酸氨产品,用于化肥生产,变废为宝。在选择海水脱硫工艺时,要考虑排出的浓盐水能否作为盐化工的进料,以减少盐田面积。

2.4 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等综合利用

将劣质燃料如煤矸石、石油焦、城市垃圾等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热值约3300~6200kJ/kg,燃烧1t城市垃圾可发电300~400kW·h。现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每年约1.14亿t,如有30%用于发电,其发电量也很可观。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要控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和燃烧产物的二次污染等。

3 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3.1 烟气脱硫

国家要求进一步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求全火电厂脱硫机组在2005年底要达到3000万kW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00万t。要努力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要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要不断优化脱硫系统设计,如脱硫烟囱的设计、烟塔合一的设计等。

3.2 烟气脱硝

国家对烟气中氨氧化物排放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大型发电机组建设要预留脱硝位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脱硝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工程建设。不同的脱硝技术其装置空间是大不相同的,要科学地、合理地预留位置,目前就应该对以后的脱硝技术进行定位。脱硝技术的选择要从安全因素、国产化的难易程度、国家以后的环保政策、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3.3 烟气除尘

目前发电机组多采用电除尘器。为了达到除尘标准,采取了增加电场数和增加收尘面积的办法,但这些措施增加了投资费用和用地。要加快对电除尘器的设计改进,如采用低温ESP、移动电极式ESP或其他措施,以提高除尘效率,布袋除尘器(BF)有极高的除尘效率,适用于高比电阻的烟气,要扩大应用范围。

3.4 二氧化碳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公众参与 制度完善 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循环过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概念。公众一般指政府服务指向的各类社会主体。循环经济中的公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众包括公民、专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狭义的公众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作为主体,为了维护切身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了解、决定、监督和实施一切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事项。公众参与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进行参与;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度进行参与;通过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参与;通过举报制度、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参与;通过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以及公众信箱、问卷调查、热线电话等传统途径进行参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手机短信、网上投票等现代通讯途径进行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内容。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及权利义务。1、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权利:一是决策权,公众有权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方式依法参与有关循环经济的公共决策活动,包括获知有关循环经济信息,参加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的听证,表达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看法、意见、建议,获得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回复的权利;二是消费权,公众有权进行绿色消费,优先采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拒绝采用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消费方式和不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三是监督权,公众有权监督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有关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贯彻执行,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纠正违法行为和危害环境的社会行为。2、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公众有义务遵守循环经济法的各项要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公众有义务执行政府制定关于循环经济的各项政策;三是公众有义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公众有义务使自身行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如公众有义务循环和综合利用产品、再生产品,节约使用资源,承担分类回收责任或为此支付相关费用等。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

美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美国在环境立法领域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在立法建议和其他重大联邦建议,决策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向公众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为了保障公众的救济权,美国的环境法中规定了公民可以依法对违法排污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境保护局提讼及完备的方便公众诉讼的条款。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成立了“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开设专门网点,利用网络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并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此外,美国各类环保组织经常举办活动,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再生物质利用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使再生物质利用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2000年6月2日生效的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规定的公众责任包括: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促进产品适当地循环利用,使用循环物品;协助配合有关组织或企业分类收集可循环资源,并向指定的企业递交可作为循环资源的产品和包装废弃物;主动地为建立循环性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实施有关适当出资废弃产品的政策和措施。此外,在《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等单项法中也都对建立“循环型社会”中的公众参与做出了规定,构建了完善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总则中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公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包括控告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即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公民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有:增强节约资源意识,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公民应当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利用废弃物,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回收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包括: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活动。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公众直接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渠道不畅。一是在现行有关循环经济法中,对于社会公众如何参与循环经济法的决策、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法律缺位;二是《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重要法律中规定的公民监督权,如举报权等仅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对于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方法、程序等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无法操作而流于形式;三是对于政府循环经济信息公开的程度、公开的时间和渠道不明确,致使公众难以及时了解循环经济信息;四是公众参与制度缺乏救济途径。2、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一是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消费者在消费产品过程中,没有明确其消费的产品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二是在消费环节上,现行法律仅对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或包装物,规定消费者进行回收,而对公众在垃圾分类、处置、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或者支付相关费用等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3、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在世界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民间等各类社会组织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数量还很少,在规模、实力和影响力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为了畅通信息公开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政府相关部门除了需要保密的信息外,应当及时公开循环经济信息,让公众知晓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与受侵害的情况,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情况,同时应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建立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公众听证制度。循环经济立法和重大决策无不关系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公众直接参与立法、决策不仅是法制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立法者、决策者直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制定以人为本良法,以及提升立法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明确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的程序。任何法律制度都需要有必要的法律程序作保障才能有效贯彻执行。目前,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立法、决策、监督、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的具体条件、方式和程序上还存在法律缺位或不足。因此,为了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的行使,尽快制定和明晰有关程序规定,应成为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重点任务。

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应当通过立法与政策扶持,如放宽民间环保组织设立审批条件,减、免税及适当的财政扶持,尽快培育、发展和壮大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各类民间社团组织。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 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价值取向相同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摆脱日渐趋紧的资源约束、消除环境污染影响,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从而形成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下的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在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关系的基础上,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旨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与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即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高度契合。同时,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即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生态文明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将循环经济作为着力点,通过推行循环经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关系,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明智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

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需要系统的支撑机制,尤其是需要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要使循环的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主选择还存在诸多障碍。因此,研究目前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制度化建设,克服公众参与先天和后天的制约因素,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之一,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直接参与到同循环经济有关的活动中,并有义务承担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制度是关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权利、义务、范围、依据、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总称。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制度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循环经济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和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参与循环经济决策还是循环经济的实际推行与监督方面,社会公众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作为推行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实例分析:基于公众参与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的调查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再生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为了了解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该领域公众参与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设方案,笔者以电子垃圾的污染防治为切入点,在武汉城区选取电子垃圾较为集中的电脑城与大型电器卖场,对公众参与电子垃圾污染防治、资源回收利用的情况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并回收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反映的问题。一是公众对电子垃圾认识上的缺位。公众对电子垃圾的基本知识如电子垃圾是什么、电子垃圾的危害及可利用性存在认识上缺位。调查结果显示:77%的人群认识到电子垃圾是一些废电池、废电视、废电脑等废弃电子产品。10%的人认为塑料玩具、电动玩具也是电子垃圾产品,8%的人将它定性为一些普通垃圾,有5%的人群将它与有机污染物混同。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人知道一些电子垃圾,但对什么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究竟包括哪些,认识还是不够全面。

76.2%的人群认为电子垃圾会造成污染。73.8%的人群认为会危害人的健康,44.4%的人群认为会浪费资源,而令人惊讶的是竟有22.4%的人群认为电子垃圾没有什么危害。大部分公众已经认识到电子垃圾有危害,但是也还有为数不少的公众没有意识到其危害,对于危害的严重性与不可挽回性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78.4%的人群认为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防止污染维护生态的平衡,62.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分别有48%和19.2%的人群认为可以优化生活环境和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只有3.2%的人群认为可以产生其他的作用。大部分人认识到电子垃圾分类回收可防治污染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有一部分人仍未能清楚地认识到电子垃圾的可回收利用性。

二是公众对电子垃圾正规处理参与意识及程度较低。当被问及“您平常如何处理电子垃圾”时,回答直接扔进桶里的人占 10%,卖给收旧货的占46%,堆在家里的占25.6%,交给专业公司处理占18.4%。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希望在处理时能获得相应的费用,由于交给专业公司处理获取的费用不多,过程麻烦,大部分市民选择卖给走街窜巷的废品回收“游击队”,采取正规途径处理的人群较少。

三是公众参与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意识缺失。当被问及“你知道我国关于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吗?”时,知道的占总人数的15.2%,而不知道的占了总人群的84.8%。绝大多数公众对我国有关电子垃圾处理的立法并不知晓,更不知道相关立法的具体内容。同时,公民在电子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意识缺失,如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时,只关心电子产品是否物美价廉,很少主动去关心电子产品的环保期限,更不知道如何避免在电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及环境问题,如何更安全有效的使用电子产品。在电子垃圾污染防治义务履行和责任承担上,公众更多地认为政府和商家应该履行较多的义务和承担较多的责任,对在自身随意丢弃电子垃圾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也应该承担部分义务和责任。

由此可知,公众对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资源节约、废物循环利用、绿色生活方式等知识了解相当有限,关注不够;资源节约与产品循环利用的观念在社会公众中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行动有所欠缺;对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识不清。总之,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还有待加强。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公众参与素质存在着“洼地”效应。公众参与素质包括公众参与意识与公众参与能力。在我国,公众个人参与素质依然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瓶颈。公众在公共领域参与意识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实际上,对公众而言,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是自身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如果仅仅强调政府责任将很难使循环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众参与能力包括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也影响了循环经济的进程。

二是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水平较低。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水平是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在循环经济领域,规范公众参与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循环经济基本法,该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主要权利,但权利宣告式的原则化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参与的具体条件、具体方式以及程序方面规定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公众参与。如循环经济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如果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途径不明,纵有参与热情,也难转化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力量。《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但对权利的详细内容、行使的方式和救济途径都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这便使得公众参与的权利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在激励措施方面,《循环经济促进法》虽对企业的激励促进政策和措施规定较为全面,但对社会公众的激励措施并不健全。在公共领域,作为理性的社会大众,如果参与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单凭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很难推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法治对策:立足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制度化建设

我们应立足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制度化建设,通过科学完整的制度建设,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程序等问题。

明确循环经济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思路。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对公众参与有特别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分配及责任的承担,需要有科学完整的制度构建以明晰公众参与的权利、义务及程序。

就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权利而言,应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在循环经济领域公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参与权、听证权和获得救济的权利等,同时明确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具体内容以及权利的救济途径和方式。具体包括获取信息的权利,即循环经济信息知情权,指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收集、知晓和了解与循环经济问题相关信息的权利;循环经济决策参与权,指公众对涉及本身循环经济权益的重大决策与重大建设项目决策活动享有按法定程序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循环经济的监督权,即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所享有各种法定的民主监督权利,如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指当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权受到侵害时寻求司法救助的权利,等等。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承担上,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应当履行的相应的法律义务,根据公平的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在这些主体间适当的分责,明确公众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

完善循环经济法中公众参与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是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规划是全国循环经济规划大局的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建设,是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决策权的实现方式之一。尽管公众的参与能力和水平有限,但循环经济本身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意见征求的过程本身就是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凝聚发展力量的过程,因而从规划的起草到征求意见都应充分体现社会公众的意志。在参与主体上要特别注重NGO的参与,他们无论是在参与热情、参与能力还是参与层次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公众意见的采纳要有相应的反馈和跟踪评价机制,使公众参与意见落到实处。

二是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不同主体,构建相应的制度,确保公众循环经济知情权的实现。其中政府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相对完善,而对作为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主体的企业和信息获取主体的公众,相关法律法规不足,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目前,企业负有向政府部门申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的责任,但在循环经济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的公开制度有所欠缺,而公众对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污染物的排放、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以及清洁生产等方面。因此,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循环经济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明确循环经济信息报告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以及责任等,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公众对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需求,实现公众的循环经济信息知情权,从而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能力,促进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循环经济信息查询和获取,要以最容易进行为原则。目前,有些企业在公众申请公开相关信息时以涉及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为由不予公开,因此,有必要严格界定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知悉范围,以免其成为阻碍公众获取信息的借口。同时,明确公众获取信息的资格、范围、渠道、程序等内容,并针对公众循环经济参与意识的欠缺,采取各项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对不当的不公开和违法的不公开予以揭露并通过司法救济途径保护公众的循环经济信息知情权,最大限度的发挥公众对企业和政府循环经济行为的监督作用。

三是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在公共事业上,我国公众历来呈现出政府依赖型特点。在循环经济领域表现为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求公众改变以往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建立起与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确定的激励机制,公众参与积极性必然跟不上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领域,如公众购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品等,采取相应的激励引导措施,以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四是循环经济责任制度。循环经济责任制度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所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及违反义务所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等问题的规定。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2篇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发达国家走过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求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缺和环境生态的恶化困扰着今天的人类,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发达较发达的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世界公害,震惊全球,然而今天世界面临着的则是十大环境生态问题,即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人口激增、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导致飓风海啸猛袭,地震频频,山体滑坡、泥石流、湿地流失、草原荒漠、河流干涸等灾难,地球毫不客气地惩罚着人类,这就是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危害资源和环境生态的必然后果,也是只顾GDP增长所付出的代价。1968年就有科学家预言,人类如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的极限,面对世界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和环境生态的持续破坏,不得不使人类深刻地反思,100年后我们又如何发展?100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如何生存?为此,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的发展模式,人类逐渐聪明起来,寻找到一种新的发展途径,那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念建立循环社会和谐社会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由之路。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1、循环经济是使世界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开发利用达到最大限度使用而得到合理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是使世界资源减量化使用达到最大可能效能而得到合理发展的经济;

3、循环经济是使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减少或零排放、或使废旧物获得转化为新资源而得到合理发展的经济;

4、循环经济是综合资源、环境、生态、人类共生共存相得益彰而使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GDP是多元函数的极大值意义的GDP。

三、循环经济的实质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若干要素融为一体,运用科学发展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它是社会、人、自然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的实质是不可再生及可再生资源、环境、生态、人类社会协调下的科学发展。这里强调是科学发展,它没有偏正结构。如果只注意科学、不指向发展,科学则失去意义。但只单纯的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而不重视自然、环境、社会、人类及大文化的综合含义,只强调GDP的增长,不研究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质量,最终会由于粗放式行为也将毁掉发展,在这一命题上,我们已交了相当大一笔学费,而且今天在不少领域和行业中还在继续交着早就不应交的学费。在笔者依稀记忆的1958年“”年代,为了“超英赶美”,为追求1070万吨钢的产出指标,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搞表面繁荣,假共产主义,使得大量宝贵的森林资源毁于一旦,造成若干代人都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无法修复的生态。历史的经验教训真是值得后人警惕。所以,科学发展必须遵循深厚的辩证规律。

四、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具有非线形性。传统经济的最大特征是线性经济,线性经济是单值函数,它只看重一个变量,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大量消耗世界资源,产生大量废物,它是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程经济,是一个难以或无法控制的开环系统。而循环经济是非线性经济,是多元函数,且在三维或多维空间循环,是资源的多重使用多重循环的良性闲环系统。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行为进程为科学消耗资源产出社会成果、产品再生资源科学消耗再生资源。

2、循环经济要对传统经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因此,它具有思考和再思考性。

3、循环经济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使用;与此同时,尽可能取得再生资源、新资源。即循环经济具有资源重新反复使用性,就叫reuse。

4、循环经济模式下,采用科学发展增长GDP,代价是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人才资源的科学消耗和使用,同时又很理智地对上述资源进行合理地再培育、再生或修复。

综上简述循环经济的特性有五:一是对资源的减量消耗性,即reducc;二是对资源的循环、再循环性,即recycle;三是对新的发展方式的创新思维性,对传统经济的再思考或反思性,即rethink;四是对综合资源的反复使用性,即reuse;五是既对综合资源的合理消耗使用,也必须对其合理的修复,即是修复性,repair。这就是循环经济的“五R”特性,我们要对其理性研究,更重要地是用它指导循环经济的正确发展。

五、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

1、实施转变的三种途径

一是微观途径。主要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

二是中观途径。主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以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转化形成的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群之间以跌宕的再生资源形态偶合成一个聚诸多优势的产业整体。

三是宏观途径。是把循环扩大到整个社会各层面各子系统,将社会的研发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容纳在内,涵盖产品的生命周期,其意义是在客观循环中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利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循环,可以重复利用废弃物,通过技术手段无限次地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耗散开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

三种途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定位应是先易后难。由于微观途径和中观途径在循环中节点较少,循环的路径在相对意义上闭合,政府易于监管和推动,企业间经济利益与投入相对对称,近几年在实践中也取得相对的进展,所以应先着手在微观和中观途径进行循环,逐步深入,直到整个社会的循环,建立科学发展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2、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制度支撑体系

a.政府要建立完善各种准入制度,特别是涉及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开发、生产项目,各有关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把入口,工商行政部门也应严把此类法人主体的产生,同时加强这些行业的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

b.政府应对循环经济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鼓励、优惠倾斜,比如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支持等。

c.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规定的企业,要实行坚决关闭。特别是对资源的乱开乱采,破坏性、粗放式生产的企业和污染型、破坏生态的企业要果断取缔。

(2)建立循环经济的核算评价支撑体系

a.观念要创新,要使人们、经营者、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真正从历史责任感的高度认识“GDP”的综合内涵,认识现行的“GDP”没有真实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态的代价。为此,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的核算评价体系。

b.国家发改委系统,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为国际接轨,制定循环经济的核算评价技术标准。

c.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涉及循环经济的企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特别注意重视循环经济核算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a.要很好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给人才以生存、发展、成长的土壤、水分、阳光与生态空间。

b.让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真正体现价值。应让人才去干他所学专业的事情,去干想干而是强项的事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系统。

c.要建立“生态循环”的和谐的人事制度,这段路很长,但应有信心,要与循环经济同步进行。同时应强调专业人才应相对稳定。

d.政府要制定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考核制度,岗位聘任制度、晋升制度。使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场、与国际接轨;同时还应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浪费资源的关卡,比如职称外语考试,有的专业根本就应该取消外语考试,又费马达又费电的蠢事现在还在热心不减地继续操办。

e.大学和相应的研究机构应尽快建立或完善循环经济学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

(4)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实施的推动因素乃是技术支撑体系,有识有志之士都应关注解决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太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a.要解决在分解和合成,在分子、原子甚至更小微粒层次上形成循环,创新高科技手段,高技术含量的程序实现技术攻关;

b.对资源的二次甚至多次利用上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

c.提供实施开发和示范意义的资源节约,减量消耗技术及替代资源技术;

d.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e.延长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f.减量排放、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材料替代技术;

g.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h.绿色生产及绿色再制造技术等等。

(5)建立法律支撑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是法制经济,循环经济是市场中的一种科学发展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当然需要有法律法规来维护其游戏规则。

a.应依法维护和保护市场主体的正当合法权益;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3篇

摘要:本文认为,循环经济理念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远远落后于该产业发展的速度,必须加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其发展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符合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产生活对该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区域环境影响也日趋广泛和深刻,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又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并日益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普遍关注。

进入新世纪以后,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渐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思想已在工业、农业、城市发展等诸多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较少,明显滞后于该产业的迅速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与技术经济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生态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有机统一,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际。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举措:

1.关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但经济增长较快,环境承载力低。一般认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中国在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表现出来。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进一步加快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发达国家实现其工业化的100年左右历程,基本是在不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完成的。而中国的重工业化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资源已经明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已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靠大量消耗资源搞工业,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改变”两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涉猎循环经济的学者们比较一致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认为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因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气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牧童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2.循环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已在工业、农业、城市发展等诸多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在第三产业中研究和应用成果较少。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达40.46%。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例如,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宾馆、饭店、卖场、歌舞厅、游乐场、洗染店等饮食、娱乐、服务设施,部分设施存在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防治污染措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外,各地旅游业的繁荣,也促使广大游客涌向承载力有限的风景区,给当地旅游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喷涌而来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区完全超过了其承载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破坏。2007年“黄金周”期间,部分著名景区不得不挂出“免战牌”,限制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和有效的实际途径以及操作方式,必将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是重要的物质集散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量大、面广,如仓储式销售使用的简易包装袋和塑料包装容器、餐饮业使用的塑料发泡一次性餐具、经常性医疗用品等经使用后排放的废弃物。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服务行业废弃物可以非常容易地进入循环经济系统,一般来讲它或者进入制造商、包装企业的废旧产品回收系统,或者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或者进入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系统,第三产业本身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无疑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耦合与促进作用,它可以通过履行相应的责任、引导绿色文明消费等方式来促使第三产业废弃物加快进入循环经济系统,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减量化。循环经济思想在第三产业的实践的主体是生态服务业,被定义为在第三产业服务周期中,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清洁生产的思想引入其中,在其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清洁交通运输系统、绿色科技教育服务、绿色商业服务和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4篇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出量。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可以了解资源的流动路径和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情况,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煤炭行业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进行资源代谢分析是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能否做到层级利用、循环利用,不仅取决于资源种类及其自身特性,更取决于其流动方式和规律。

    (一)资源代谢方式的转变

    1.“资源—资源—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以这种形式流动的资源每经过一个环节后都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新的资源在经过相关环节后再产生新的资源,依次发展下去直到最终环节。

    2.“资源—处理—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流经若干环节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过处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这种资源流动形式,有的经过简单环节的循环,有的经过多个环节,甚至重复循环。这种流动方式易产生过程损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程损耗与技术水平有关。资源的这种流动特性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3.“资源—废弃—再生”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经过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后,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丧失,成为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资源能恢复原来的用途,另一部分资源经过处理后再做他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生。大多数资源都按这种方式流动。这种方式是构成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循环经济讨论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价值增值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行业价值链增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价值链延伸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产业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对煤炭资源来讲,压缩煤炭产量,减少资源绝对开采量,积极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的价值链,是实现煤炭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2.网状或环状化

    煤炭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使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尽管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会增加一些额外付出,但是考虑到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价值链总体是不断上升的。有些专家学者将这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显着特点构造为“螺旋上升的链网结构”,即物质循环是闭合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流是增值上升的。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农村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 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 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