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一、引言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因为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及其丰富,所以在高中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必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f,语文素养是学生融入社会并得以发展的一种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质。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些观点,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事无大小,一定要做到细心,因为学生只有把身边的小事、细节做好,将来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对于生活中的细节,很容易忽略。另外,还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好的习惯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不教”讲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靠养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从点滴抓起,从细枝末节处着眼,在细微处落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更要善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步养成。学校靠教师,家庭靠家长,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至于使不良习惯滋生蔓延。

三、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朗读诉诸口,而手、眼、耳、脑并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朗读时要声音洪亮,要有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磨炼,情感的熏陶,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读无法熟悉文章,不读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不读不能感悟文章的灵魂所在,不读更谈不上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教室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称之为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语文朗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有时还配之以音乐。在朗读中,让学生领略《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感受《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滕王阁序》的描写,感受《登高》的气势与胸襟。教师适当的范读与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重视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字词句篇的常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灵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离。

1.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会、去感知。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氛围中通过朗读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整体感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的整体把握、美好情感的获得等。鲁迅小说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我进行了整体认知的教学。比如,《药》这篇课文,从结构上看,它有两条线索,一是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二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是人血馒头,学生把握了这两条线索就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而言,课文写的是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批判着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生整体感知了作品的内容,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就有了基础,环境描写也就有了根基。因此,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熏陶感悟,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在于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如《我与地坛》中“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的作品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加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营造语文教学美的意境来鉴赏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心灵得到升华。名著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尽自己最大可能地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吗,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所需的是创新性全面性的人才,并且具备文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主要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等,此外教师还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高松.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语感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因为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及其丰富,所以在高中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必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f,语文素养是学生融入社会并得以发展的一种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质。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些观点,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事无大小,一定要做到细心,因为学生只有把身边的小事、细节做好,将来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对于生活中的细节,很容易忽略。另外,还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好的习惯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不教”讲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靠养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从点滴抓起,从细枝末节处着眼,在细微处落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更要善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步养成。学校靠教师,家庭靠家长,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至于使不良习惯滋生蔓延。

三、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朗读诉诸口,而手、眼、耳、脑并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朗读时要声音洪亮,要有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磨炼,情感的熏陶,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读无法熟悉文章,不读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不读不能感悟文章的灵魂所在,不读更谈不上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教室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称之为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语文朗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有时还配之以音乐。在朗读中,让学生领略《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感受《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滕王阁序》的描写,感受《登高》的气势与胸襟。教师适当的范读与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重视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字词句篇的常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灵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离。

1.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会、去感知。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氛围中通过朗读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整体感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的整体把握、美好情感的获得等。鲁迅小说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我进行了整体认知的教学。比如,《药》这篇课文,从结构上看,它有两条线索,一是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二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是人血馒头,学生把握了这两条线索就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而言,课文写的是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批判着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生整体感知了作品的内容,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就有了基础,环境描写也就有了根基。因此,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熏陶感悟,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在于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如《我与地坛》中“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的作品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加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营造语文教学美的意境来鉴赏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心灵得到升华。名著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尽自己最大可能地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 整合教师资源,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相符合。教师之间虽然也有一定差异,教师团队素质及专业水平也存在不同,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部分教师在现代文教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部分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整合教师资源,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出每一位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进而做到信息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才能够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加阅读数量,做到多写多读,拓宽自身知识面,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也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对教材掌控和驾驭的能力。

二、 注重知识积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能力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知识的储备,学生只有在掌握大量语文知识之后才能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所以,知识储备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关键。对学生而言,只有在知识达到一定量之后,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

积累语文知识,学生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实践,分别是口头语言积累和书面语言积累。教师可以将自身在阅读或者是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优美语段,讲述给学生。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意愿进行引领,这样学生能够积极踊跃表现自己。在对于精彩语段分享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是文章原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表述水平。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脱离了书本之后,也能够说出大量精彩的语句,这种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可以称之为暗积累。

读书笔记是书面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学生要是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干预,防止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记录习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是看到喜欢的语句也应该进行记录,日常生活中所记录的语句,都是可以应用的素材。读书笔记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于语句的摘抄记录,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在阅读完毕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记录方式,学生能够梳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对日后的文学写作具有重要帮助。

三、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强化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较多,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涉及。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是现在教师与研究人员已经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如果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限,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

四、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落实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十分关键,在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内都有涉及,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表现。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者,组织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进行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够充分表现出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同时也是教师素质的表现。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祖国语言文字主动进行积累与整合,并逐步掌握其基本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概念上界定,工具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被用以达成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功能的特性。语文核心素养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字词、优美的词组、句段的掌握,语感、文本解析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而且能够提升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的特性。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跨越千年的古诗文,如苏轼的《定风波》,学生通过反复吟咏,锤炼语言,品味字、词、语的妙用,并找出词中关键词语进行鉴赏,从而领悟作者淡定从容、乐观豁?_的人生态度。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让学获得基本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认识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使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提升思维品质。如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充满了文学幻想,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学习本文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对审美客体的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鉴赏品质,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性教学是语文科内在的独特性,尤其是审美性阅读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评价能力,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及精神满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例如,具有审美性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通过品味月下荷塘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境由心造”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并能发展想象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透过语言触摸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四)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理解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的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主要来自语文的学习程度,语文教学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感知文本,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与语文作业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作业设计的目的所指向的也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脱离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结构,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一大的目标框架,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的,教师要在这一理念导向下,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的作业实施方案。

课程不断改革发展,课程的理念也不断的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推陈出新,而对于课外作业的改革尤其是语文作业却没有显著的成就,这并不能说是语文作业不重要、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相反,语文作业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作业的范围很宽泛,例如,低年级小学生放学后在家庭中、公共场合下的问好、礼貌用语都可以作为语文作业的存在;初高中巩固知识、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练习题、背诵、默写等,为培植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大量的阅读与评价文章、书写标语等,更有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辩论赛、演讲等,从具体到实践,在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正确运用核心素养与语文作业的关系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整体化

作业的整体化强调对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整合、组织,强调知识间的关联性。作业设计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水平和知识内在联系,以教材中基本知识为中心,将相关联的延伸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整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打通思路,激发思维,从而获得语言的建构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深度化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尤其要注重深层化,避免作业过于浅显化,没有深度的作业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减少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已基本成熟,更倾向于带有些挑战性和难度系数较高的作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内涵丰富、探究性较强和具有研究意义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意义化

“有意义”这个词的意蕴既源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又高于“有意义学习”。从学习方式角度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产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客观上要求学习材料本身要具有逻辑意义;主观上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有学习的心向,即有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它的实质是指学习者新的知识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主动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获得心理意义。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语文作业的意义就是指它对学生的意义,它是属于学生的,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结构,在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成关联的时候,有意义的学习就会产生。语文作业不但具有文化、文学层面的意义,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有意义的作业具有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发展的力量,能够使人的精神的成长和知识的再生。

(四)自主化

自主化是要求学生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主动完成作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自主化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弹性较大的、开放性强、偏主观性的作业,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和高度的热情去完成,教师也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亦能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实践路径与策略[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14-118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主要是通过现实美与艺术美等形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应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紧扣语文教材,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健康生活并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审美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也曾说过“美育实施者不仅能够丰富人的情感,实现完美状态,而且有利于德育、智育的开展”。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心理学普遍认为,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分为三个:情感、意志与认知,文化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审美心理结构、伦理结构与智力结构。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大力开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丰富的情感性,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审美教育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感情丰富的审美教育比单纯的智力教育与纯粹的思想教育有更大的优越性。审美教育能够理性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感表达更为自然。审美教育的开展,其作用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丰盈。审美教育是培养具有丰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的需要。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直指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审美教育归根结底是情感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养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要对学生审美情感加以引导,使学生思维深刻、情感丰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淀人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审美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挖掘美育元素,明确审美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开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脍炙人口,那些风流蕴藉的文章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庸俗教学观,要多一点发现美的意识和激情,教师要凭借专业慧眼,努力寻找美育元素。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文章体现了奇险美;《荷塘月色》等文章体现了幽静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文章体现了悲壮的行为美;《滕王阁序》体现了语言典雅美;《逍遥游》体现了浪漫美……这些美育元素都是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材中不同风格的美育内容,教师要明确审美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浓墨重彩,要放大拓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去想象、感受、体验,接受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进而学会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加强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一)贴近地面,深挖美的意蕴

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鉴赏体悟美,必须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行,采撷鲜花和果实。我们坚决反对借审美教育的名义,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或音乐课。特级教师肖培东在给教师培训时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位青年教师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课堂上大谈特谈中外名画甚至中外名胜古迹,在介绍的过程中配以音乐,作为语文教师的角色变成了艺术教师的角色,语文课变成了艺术欣赏课。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必须贴近地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流连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墨韵书香,通过朗读玩味等手段,深挖文章美的意蕴。

(二)创设情境,激发美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跟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起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能被学生接受,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画面展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之静谧之美,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之美,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朦胧之美……进而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类资源包括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三)读写融通,引导美的创造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要做到读写融通,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热爱生活,拥有一颗滚烫的心灵,用审美的思维去思考,用审美的技巧去表达,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批评生活中的假丑恶。例如学完了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一专题,同学对庄子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笔者给出这样的材料作文:庄周梦蝶的故事极为美丽,庄周做梦,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梦醒后,自己却不确定是自己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化成自己,说出时空和观念之间巨大的区别,因此,思想能够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突破时空与观念之间的束缚,充分享受自由。学生都能认真审题,对人类的思想进行了思考,部分同学写出了很有见地的文章。读写融通使学生由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上升为审美创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属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重视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充分发掘各种审美元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雁.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资料,2012,(21):26-27.

[2]郭素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33.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中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并采取相应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Z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语文素养大的方向上来划分,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语文知识是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由此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更加强调语文文化知识和修养、素养的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夯实基本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1.字词教学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学生的字词掌握,及时给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训练,及时对小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和检查,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牢牢掌握好字词,记住更多的字词。其次,注重字词含义的理解。学生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了解其含义,是不能够熟练运用字词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字词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含义。对形意相近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还有注重对字词的积累。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字词,还应该要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要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语言材料丰宣学生的阅读。首先,课内阅读要最好的好词佳旬的积累,选人小学语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学精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精读和文章内容的分析。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

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讲真话、抒实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采用微写作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某个文本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虽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做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点评,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及时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标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懂的语句,画出文章的精彩语句等。教师这样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可以慢慢让学生从被动预习转变为主动预习,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同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情节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三)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等多方面教学,为语文的学习、以及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核心素养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语文、文字等,还对小学生的思维、素养、审美等有了高要求。因此本文对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可以由思维、鉴赏、理解、以及语言等几个方面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切忌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采用教学联系实际的方式,利用小学生生理特点,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展其思维。并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目前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很多知识理解的不是很深入,因此需要培养其语言能力,加强其对语文文字的应用。此外教学中,除了对语言能力教学外,还需要对汉字进行延伸,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还能提高其鉴赏、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备综合性、层次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2.1综合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在小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语言、造句、解读、沟通等,从而让小学生拓展思维。如在讲解《春晓》时,让学生掌握文字内容时,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风声、鸟声、以及花落在地上的声音,从而拓展其思维,让其可以掌握《春晓》的内涵。

2.2层次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写作构思能力等,以此来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表达对“垂柳”的看法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到是了垂柳的美丽,高年级的学生就会看到垂柳发芽了、落叶了等现象。

2.3人文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经过内化后,就会成为小学生的软实力,其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性格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会让小学生了解到字词、语句等内容后,还会帮助小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在《海伦凯勒》教学中,可以小学生了解到,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要有一颗积极的心态,要阳光的面对生活,自己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本文通过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3.1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首先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其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如下,以此来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打好基础。首先深入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难点、知识点、以及需要教给学生的能力点。仔细阅读“单元导读”,掌握每单元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点。仔细的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点,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能力。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成绩、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

3.2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其好奇心比较重,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下,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拉近其跟老师的距离,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从而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要引导小学生阅读整篇文章,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壁虎要想其他的小动物,如小燕子、水牛来借尾巴呢?借尾巴的目的是什么?小壁虎的尾巴会自己长出来吗?就这样,让小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开发了其思维,老师通过小学生的回答,就能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从而在后期做出针对性的教学。待小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授学生小壁虎借尾巴的目的,然后将其进行延伸,其他小动物的尾巴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3增强语言构建

在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增强语言的构建。语文以语言、汉子组成,即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时,首先要教学生明确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是宋庆龄的诚实守信。让学生体会,宋庆龄全家要去朋友家做客,但是因为跟朋友小珍有约在先,因此其在家等小珍,跟小珍一起玩,教小珍叠花篮。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语言,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小学生亲自来体会宋庆龄的诚实守信,从而体会其中的素养。

3.4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将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简化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讲雷锋叔叔的故事,然后在引导学生本文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寻找雷锋这个人,而是要通过雷锋叔叔,发现生活中身边美好的人、事等。并且让每一位小学生讲一个生活中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然后跟本文中心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其可以通过学习,乐于助人。

3.5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跟审美有关,因此教学中,可以将其跟古诗词鉴赏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其中美,学会美的表达,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教学,让小学生模拟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以此来让小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看法,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保证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9篇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主题词:

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素养常常在微观的心理和细节的行为上体现,本来无所谓“核心”与“”。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这几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些更细微的内容。素养是综合的,本来是不能分解的。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为了交流和交换意见、展开讨论;把一个完整的思想分解开来阐释是常有的事。把语文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是基于语文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

这两段文字把“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让人越看越糊涂。笔者首先发问――

1.“语文核心素养”等于“语文素养”吗?

第一段开篇以“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一句作出设问,第二句以“三个是”的分句予以解说。可第三句却突然对“语文素养”进行“分解”:“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主题词”。须知“语文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一二句明明在谈其下位概念“语文核心素养”,第三句偏偏谈其上位概念“语文素养”,不是混淆概念吗?一如明明在谈“军官”,谈着谈着反倒谈起“军人”来。

不过,人们也可以在后面通过上位概念的解说来阐述前面下位概念,但这里不是通^“分解”“语文素养”来阐述“语文核心素养”,而是直接交待“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不妨再看表格中所分解的内容。不看还好,一看更糟糕。表格中明明白白写着“素养”二字,所“分解”的对象是“素养”。作者又一次混淆概念了。“素养”不仅与“语文核心素养”不同,也与“语文素养”不同。

逻辑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性质、关系,一定的性质、关系也都是相应事物的性质、关系。只要看具体内容所体现的性质、关系,就能判断它所反映的对象。表格中所“分解”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内容”,根本不能表现与“素养”相应的性质、关系。“素养”对“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是一个属概念,而且不是邻近属概念,其“素养”包括各门课程的素养。

退一步说,或许“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笔误吧,可从第二段文字对表格解说的一句话“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这几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些更细微的内容”来看,这分明说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所言“这几个方面”是哪几个方面?自然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就算表格中的“素养”是“语文素养”也不符合文章表达的本意,文章的本意是在“分解”表述“语文核心素养”。然而,从“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把语文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等明确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教授把“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混为一谈了。

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诸多概念所构成的某种关系中的一个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某个概念与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等所构成的一种网状关系。如“人”这个概念,与其上位概念“动物”、下位概念“男人”“女人”、同位概念“猴子”“老虎”“狗”等就构成了这种网状关系。只有认清这样的关系,才能弄清“人”这个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上位概念是“素养”,这就表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一部分,而“语文素养”又是“素养”中的一部分。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下文将进行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同位概念是“语文一般素养”,即“语文非核心素养”。 任何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必须有“非核心”的素养。否则,把所有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素养了。我们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不可以说“语文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也可以说“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不可以说“语文素养”是“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因为“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语文一般(非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都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

此外,把“语文核心素养”当作“语文素养”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笔者的第二问――

2.“语文核心素养”等于“语文全面素养”吗?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次,真正成为了“关键词”。因此,始于美国、继于日本与新加坡且影响全世界的“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中的“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以及语文界迁移进来强化“核心素养”的教育,都取用“核心素养”这个说法,也是颇有道理的。因为,“核心素养”不仅能涵盖“关健素养”,而且能区分“素养”中“核心”与“非核心”、“核心”与“一般”、“核心”与“”的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就会把“核心素养”当作“全面素养”。王教授正是如此,其所谓“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已经是“语文全面素养”了。不信,在这“四个方面”之外,是无法找到“语文非核心素养”的。在无法找到“语文非核心素养”的情况下,这所谓“语文核心素养”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我们曾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其“非核心力量”不言自明,即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全国人民的力量;现在常说“以某某某同志为核心”,其“非核心”也不言自明,即“某某某同志”之外的其他人员。“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核心”部分或“关键”部分。“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面面俱到的“语文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语文素养”清单中的“核心”内容或“关键”内容。人为扩大“语文核心素养”,乃至以此取代“语文非核心素养”,就是泛化“语文核心素养”;泛化“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否定“语文核心素养”。强调一个事物的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否则,任何强调都会走向反面。

试想,如果强调的对象都]有搞清楚,还有什么强调的必要?“语文核心素养”重要,但“语文非核心素养”就不重要吗?――

3.“语文核心素养”能取代“语文非核心素养”吗?

“语文核心素养”应当怎么界定?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概念的定义的性质着手。概念的定义,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就是一种规定性,也是确定其核心内容与区分其非核心内容的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与一般的观念不同,是对象性认识,它必有与自身相符合的客观对象。反映语文――语文课程――这对象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核心内容。它既是对语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语文核心内容的严格规定。凡是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接纳且将之安排于核心位置;凡是不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坚定地排除于核心位置之外。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物化,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自然为语文课程机制接纳,且置于核心位置。对于学习者来说,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以下简称“语言素养”)无疑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素养。而单纯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以下分别简称“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并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也不是语文课程中“综合性”的表现,连语文的一般素养――非核心素养――都算不上,就更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了。即使不是单纯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也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只是语文的非核心素养。因为它们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只是语文的特有属性“综合性”的表现。

为什么要区别出单纯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与语文的“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因为前者首先是学习者学习思维课程、美学课程、历史课程而形成的关键素养,即核心素养。基础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是彼此影响的,至于语文课程中学生获取些许这三大素养也属正常,但不是以此为关键素养,即核心素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核心素养是“语言素养”,也决定了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至于与此相关的“思维”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学习都是为之而服务的。不然,就会喧宾夺主,语言运用学不好,其他也学不成。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素养”能否分解开来讨论呢?当然也能。比如“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听话素养”“口语素养”以及相关“文章知识素养”,这些素养都从属于“语言素养”。王教授把“语言素养”之外“思维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拉进来“分解”,显然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扩大与泛化。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确保学生能够多思维化地进行知识吸收,实现素质培养需求。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核心素养 内涵 培养途径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英语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还关系到学生心理兴趣爱好的形成、大学专业的选择,甚至未来人生的方向以及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

提起英语,我们更多的是将其当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工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也更加侧重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以及语言技能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素养的培养。其实,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因此,其教学内容自然也具备育人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被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语言能力既包括魍程、说、读、写四大模块,也包括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英语交流中所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身份意识等;文化品格是指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进行了解并理解,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思维品质不仅指一般的思维能力,它更强调的是学生在英语环境下的思维活动和反应能力,如拓展英语内涵、构建知识体系、联想英语知识、创新学习方法等;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不仅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还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能够产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1.优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引导。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高考的压力下专心投入在知识学习中,甚至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变成了答题的机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贻害无穷,所以,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兼顾成绩提升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例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留足自主思考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情感培养,适当为学生设置一些英语困难,并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索与突破中形成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而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高中英语课堂上,通过巧设问题,教师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还能够促进课堂交流,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问题的利用,例如在“Cultural relics”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Do you know what a cultural relic is?”、“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th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the famous cultural relics in the world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收集了关于Forbidden City、The Great Wall、Terracotta Warriors以及The Pyramids in Egypt、Big Ben等中外名胜古迹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Cultural relics的内涵,对中外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了解,而这对于其文化品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3.创造机会,促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提升。从知识应用的角度讲,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运用,但是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倾向于用“纸上谈兵”的方式来锻炼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出现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长远的发展出发,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培养,并不断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条件,在外国友人访问、学习期间,推荐学生参与其中,充当翻译,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锻炼口语,提升自信;在班级组织英语交流大赛、观看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歌曲,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下,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将知识点的讲解、记忆、运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巧,把语言技巧转化为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79-86.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2篇

一、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用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初中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2]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能力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人,而非储存知识“图书馆式”的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看下表: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能力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语文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4]在言语的信息传递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离开了思维这个“加工厂”,信息的传递就会出问题。“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中心环节。”[5]从语文的智育功能来看,语言文字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文本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感性,理性思考不足。因此,语文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尤其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因此,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应把思维能力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但在传统语文学业评价中,因思维能力的隐蔽性不易被评价,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因此,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中学语文学业评价中被弱化。把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核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自我个性得到完美发展。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人,而人的能力又分为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6]蔡元培认为:完美人格的完成,非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就可完成,而需美感教育来最终完成。“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7]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提高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优秀品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把美育提到一个和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和新加坡也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把“能够欣赏美”作为自己公民的核心素养,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足以见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在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中比较关注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审美能力的考视不够,如果把审美能力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中突出它的重要指标,势必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国家公民必备的品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文化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列入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新加坡把“能够进行跨文化合作”、美国把“跨文化技能”、芬兰把“文化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艺术”作为本国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和文化的关系,需要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谈起。语言文字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而产生的,从其产生的源头可见,它天生包含两个部分即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因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自身符号的同时,文化教育已悄然进行,而文化素养主要在文化教育中形成,但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依然不知什么是文化教育。因此,贯彻文化教育是今天语文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也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强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其民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本民族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它是民族存在的生命力,在内化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也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源泉。作为一位炎黄子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驱动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业评价上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文化自觉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一体化中能够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把文化素养作为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就评价的一项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不仅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更契合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符合语文教学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扮演了中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使其内化为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的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民族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人文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有先天的优势。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高。因此,从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为语文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确立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找到了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91-01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1.W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充满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活力课堂,多组织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的才能得以彰显,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经验,为以后英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奠定更扎实的功底。例如在教授Music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原因。用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famous bands in the world ?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问题作为讨论的引导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旁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会表达的词汇,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表达,更真切的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能力运用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如何将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落实到课题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学习能力

“素养”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其中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力才干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有特定内容。本文主要将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的主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各执己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指出,素养并不是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注重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应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满足个体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促进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养”比“能力”的含义更广泛。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之后,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后,获得英语学科相应的知识、观念、品质和技能等。教师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时,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容:

1.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反映出个体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分析、分类和推断,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概括,进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强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学习的渠道,并能不断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实质上是辅助学生激发自身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实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而实施计划性学习,并在一段时期后对自身制定的学习方案进行评价,进而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通过语言的听、说、读、写方式来了解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感,使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对信息的传达,进而促进人与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目前,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在当代能使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方案。笔者认为有效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能丰富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来选择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自习和阅读等时间,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的英语书籍进行阅读,并辅助学生理清当中思维和对象间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今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将上述的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