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新经济发展特点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2.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和积极因素。可以说,2001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7.3%,外贸出口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且给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01年中国经济尽管外部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锐减,但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拉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和投资日益强劲,引进外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的疲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从1998年开始的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上社会稳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改革,使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释放出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将遵守承诺,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领域的分阶段开放导致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从而使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竞争,分享wto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利益。中国入世将促使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预计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3%。尽管2001年世界贸易额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9·1l事件由上年增长12%下降到约2%,预计2002年将增长5%。

 

3.在9·11事件的阴影下,apec上海会议和wto多哈会议的顺利召开,也成为2001年世界经济中的两大积极因素。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圆满结束。会议通过了《apec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和《反恐声明》等4个文件。这次会议在9·11事件阴霾沉重、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背景下,对推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加强各国经济与技术的合作,都具有创新之处。(1)强调“大家庭精神”,突出对话与合作,追求“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了平等、和睦以及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2)“上海共识”提出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鼓励一些成员先行一步,率先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目标。(3)开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两个轮子,加强能力建设。为此中国政府率先开始实施“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和“金融与发展合作项目”两项计划。(4)为实现《数字apec战略》,提出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总之,这次apec上海会议,找到了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强调子大家庭精神,必将促进与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4.于9月13日召开的wto多哈会议,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了《部长宣言》、《关于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的宣言》等3个文件。会议决定启动新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要求所有谈判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世贸组织成员将继续就服务贸易、农业、公众健康、环境、劳工权利、投资、反倾销等议题展开谈判,以进一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进展。wto的第九回合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对推动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加入wto,对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作用,以及参与wto规则的制定等,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及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中不利和有利因素的分析和国际组织的综合预测,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美国经济衰退并不意味着新经济的结束。美国经济经过政府的干预调节,减税和降息的滞后效应从2002年已开始产生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经过调整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传统产业将加快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进入较快发展时期,9·11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将刺激美国军火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并酝酿着新的科技发明与突破。如果中东和中亚地区不发生新的战争,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那么2002年美国经济将是复苏增长之年,并带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2年的世界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程度。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11事件的阴影似已褪去。美国战后历史上7次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持续 11个月,而这一次在新经济条件下尽管遭受9·11事件的打击,也可能只是一次时间较短的轻微衰退。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旧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但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呈现出“u”型或“w”型的走势。 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的利好信息已开始带动欧洲经济与东南亚经济出现好转的信号。一是美国商务部2002年2月底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公布的0.2%上调到1.4%;二是2002年头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共增加了6.6万个工作岗位,为过去7个月来的首次增加;此外,个人消费开支和收入、建筑业开工、企业定货、消费贷款等指标都呈现好转迹象。据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3月7日在参议院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这次经济复苏的速度可能是温和的。美联储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2.5%至3%。根据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的行情预测,从2002年2月起,德国和欧盟的经济指标均已度过衰退,开始回升。东南亚的刺激内需和出口贸易也已始见成效。另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国际商品市场走势的最新预测,2001年世界粮食作物市场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价格下趺了1%,2002年尤其是下半年,预计主要粮谷、饲料、饮料等商品价格有可能强势反弹,预计上涨幅度近12%。这对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是有利的。

 

主要国际组织对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目前分歧较大,但共同前提2002和2003年均是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之年。例如,据美国全美商业经济协会2002年2月的预测,200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5%,2003年将增长3.8%。联合国1月10日发表的2002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在上年仅增1.3%的基础上,将增长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同日发表的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4%,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调到0.7%和1.2%。发展中国家将总体增长4.4%,其中亚洲增长5.6%,非洲增长3.6%,拉丁美洲增长1.7%。世界银行2002年3月的报告预测,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前年的3.9%大幅降至1.3%,2003年将增长至3.6%。其中美国经济2002年增长1.3%,2003年上升至3.7%;欧元区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2%。和3.3%;日本经济今年将萎缩1.5%,2003年有望复苏到1.7%。在东亚地区,根据香港汇丰银行的年初预测,2002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超过上年。其中,韩国经济增长5%,印尼和马亚西亚增长3.5%,泰国增长3%,

 

我国台湾和香港增长1%,新加坡将低于1%。另外亚行预测,2002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4.5%。因此,2002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应当好于2001年。但问题在于,如果2002年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将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跟着贬值,使东亚地区再次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严峻考验。

 

从较长的时期看,21世纪初期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一方面世界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和并购浪潮,发达国家进一步成为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和研发基地,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制作车间”和产品扩散地。通过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创新,科学技术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商业化仍在不断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并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经过目前的衰退、调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长周期。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11—12期。

 

2.《2002年世界经济前瞻》,国研网2002年3月4日。

 

3.《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研网2002年2月14日。

 

4. klaus-juergen gem,weltwirtschaft vor dem ende der talfahrt, die weltwirtsehaft,2001/3, kiel,germany.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2.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和积极因素。可以说,2001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7.3%,外贸出口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且给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01年中国经济尽管外部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锐减,但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拉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和投资日益强劲,引进外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的疲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从1998年开始的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上社会稳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改革,使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释放出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将遵守承诺,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领域的分阶段开放导致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从而使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竞争,分享wto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利益。中国入世将促使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预计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3%。尽管2001年世界贸易额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9·1l事件由上年增长12%下降到约2%,预计2002年将增长5%。

3.在9·11事件的阴影下,apec上海会议和wto多哈会议的顺利召开,也成为2001年世界经济中的两大积极因素。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圆满结束。会议通过了《apec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和《反恐声明》等4个文件。这次会议在9·11事件阴霾沉重、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背景下,对推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加强各国经济与技术的合作,都具有创新之处。(1)强调“大家庭精神”,突出对话与合作,追求“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了平等、和睦以及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2)“上海共识”提出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鼓励一些成员先行一步,率先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目标。(3)开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两个轮子,加强能力建设。为此中国政府率先开始实施“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和“金融与发展合作项目”两项计划。(4)为实现《数字apec战略》,提出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总之,这次apec上海会议,找到了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强调子大家庭精神,必将促进与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4.于9月13日召开的wto多哈会议,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了《部长宣言》、《关于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的宣言》等3个文件。会议决定启动新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要求所有谈判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世贸组织成员将继续就服务贸易、农业、公众健康、环境、劳工权利、投资、反倾销等议题展开谈判,以进一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进展。wto的第九回合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对推动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加入wto,对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作用,以及参与wto规则的制定等,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及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中不利和有利因素的分析和国际组织的综合预测,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美国经济衰退并不意味着新经济的结束。美国经济经过政府的干预调节,减税和降息的滞后效应从2002年已开始产生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经过调整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传统产业将加快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进入较快发展时期,9·11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将刺激美国军火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并酝酿着新的科技发明与突破。如果中东和中亚地区不发生新的战争,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那么2002年美国经济将是复苏增长之年,并带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2年的世界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程度。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11事件的阴影似已褪去。美国战后历史上7次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持续 11个月,而这一次在新经济条件下尽管遭受9·11事件的打击,也可能只是一次时间较短的轻微衰退。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旧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但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呈现出“u”型或“w”型的走势。 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的利好信息已开始带动欧洲经济与东南亚经济出现好转的信号。一是美国商务部2002年2月底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公布的0.2%上调到1.4%;二是2002年头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共增加了6.6万个工作岗位,为过去7个月来的首次增加;此外,个人消费开支和收入、建筑业开工、企业定货、消费贷款等指标都呈现好转迹象。据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3月7日在参议院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这次经济复苏的速度可能是温和的。美联储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2.5%至3%。根据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的行情预测,从2002年2月起,德国和欧盟的经济指标均已度过衰退,开始回升。东南亚的刺激内需和出口贸易也已始见成效。另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国际商品市场走势的最新预测,2001年世界粮食作物市场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价格下趺了1%,2002年尤其是下半年,预计主要粮谷、饲料、饮料等商品价格有可能强势反弹,预计上涨幅度近12%。这对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是有利的。

主要国际组织对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目前分歧较大,但共同前提2002和2003年均是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之年。例如,据美国全美商业经济协会2002年2月的预测,200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5%,2003年将增长3.8%。联合国1月10日发表的2002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在上年仅增1.3%的基础上,将增长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同日发表的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4%,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调到0.7%和1.2%。发展中国家将总体增长4.4%,其中亚洲增长5.6%,非洲增长3.6%,拉丁美洲增长1.7%。世界银行2002年3月的报告预测,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前年的3.9%大幅降至1.3%,2003年将增长至3.6%。其中美国经济2002年增长1.3%,2003年上升至3.7%;欧元区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2%。和3.3%;日本经济今年将萎缩1.5%,2003年有望复苏到1.7%。在东亚地区,根据香港汇丰银行的年初预测,2002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超过上年。其中,韩国经济增长5%,印尼和马亚西亚增长3.5%,泰国增长3%,

我国台湾和香港增长1%,新加坡将低于1%。另外亚行预测,2002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4.5%。因此,2002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应当好于2001年。但问题在于,如果2002年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将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跟着贬值,使东亚地区再次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严峻考验。

从较长的时期看,21世纪初期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一方面世界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和并购浪潮,发达国家进一步成为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和研发基地,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制作车间”和产品扩散地。通过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创新,科学技术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商业化仍在不断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并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经过目前的衰退、调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长周期。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11—12期。

2.《2002年世界经济前瞻》,国研网2002年3月4日。

3.《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研网2002年2月14日。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4篇

文章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其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竟争力。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 

(三)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人、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一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分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一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5篇

文章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其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竟争力。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

(三)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人、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一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分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一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

(一)技术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革新速度的提高是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关的。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这样,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厂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的方向和决策的做出,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竟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从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企业管理人员将更有机会和能力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做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人一产出效率和效益。这些信息将要包括研究与处在同一技术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要结合分析决策前后客户需求的变化等战略信息,以判断投人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6篇

文章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其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竟争力。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

(三)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人、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一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分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一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

(一)技术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革新速度的提高是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关的。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这样,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厂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的方向和决策的做出,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竟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从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企业管理人员将更有机会和能力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做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人一产出效率和效益。这些信息将要包括研究与处在同一技术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要结合分析决策前后客户需求的变化等战略信息,以判断投人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螺蛳粉 ;产业化

一、前言

2015年3月5日,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推动了“互联网+”战略与各领域相互融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以柳州市地方特色食品螺蛳粉为例,对柳州市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其他地区螺蛳粉相关资料,了解螺蛳粉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结合“互联网+”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成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力,为地区特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现状

1.螺蛳粉产业国内发展初具规模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螺蛳粉迅速走红,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的门店迅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全国的螺蛳粉门店有5000家,全国一年的营业额达5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5万余人。近几年,螺蛳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门店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其中作为柳州市“螺蛳粉进京项目形象店的“螺师傅柳州螺蛳粉”门店”,自2011年开张以来,生意火爆。截至2016年,“螺师傅柳州螺蛳粉”品牌店已在长沙、广州、深圳建成,其连锁规模已达15家,每家店年均收入约400百万元。

2.螺蛳粉企业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

目前,柳州螺蛳粉品牌企业已在北京繁华地带开设螺蛳粉门店20余家,并先后进驻上海、广州等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甚至打入国外市场,进驻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门店数量增长迅速。如柳州市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体验店于2017年3月18日在在美国纽约法拉盛美食广场、纽约布鲁克林的Sunset Park相继开业,吸引很多当地华人前来品尝,颇受欢迎。同时,生产螺蛳粉的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把作为柳州市名片的螺蛳粉向全球推广,拓宽螺蛳粉行销之路;2016年柳州螺蛳粉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额达2000 万元,第 94 届成都全国糖酒交易会、第十一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参展的柳州螺蛳粉企业又收获了 2300 多万元的订单;其中,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的近20个商家与柳州市螺蛳粉企业有合作意向。

3.“互联网+”促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预包装快速发展

消费者对于螺蛳粉的青睐,为螺蛳粉预包装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市场。据统计,螺蛳粉生产厂家从2014年底的1家发展到2017年的76家;截至2016年底,螺蛳粉预包装的品牌已有300余个。网店数量从2015年的1500多家发展到2016年5000多家;网店日销售量从6万多袋增加到20多万袋;与此同时,螺蛳粉预包装市场迅速壮大,其中2015年销售额为5亿多元,2016年销售额已增长至15多亿元。(见表1)

4.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于2016年1月26日在洛维工业园区揭牌开园,柳州螺蛳粉产业开启新的里程,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截止2017年3月,已有10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将达1.8亿元,其中超过5000万2家,超过1000万4家,超过500万1家,超过100万3家,重点培育示范性龙头企业4家。产业园的建立,能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形成集聚化效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便于集中监管,对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5.“互网+”为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提供网络平台,开拓网上市场

自实施 “互联网+”战略以来,当地政府以“互联网+螺蛳粉”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电商柳州”的项目。柳州螺蛳粉通过京东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特色中国、聚划算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与这些平台项目亲密互动,赢得广大网名的喜爱,成为“网红美食”。2015年,柳州先后推动阿里巴巴带、淘宝・柳州特色馆、京东・柳州特产馆、苏宁・柳州特色馆的建设, 60余家螺蛳粉企业入驻产业带,200余家企业入驻三个特色馆,初步形成螺蛳粉产业“网上集聚区”。“一带三馆”的建立,拓宽了螺蛳粉的网上市场,提高了螺蛳粉的知名度,据统计,2014年柳州邮政快递出港量为200多万件,而2015年达到1600多万件,其中,80%的出港快递是螺蛳粉。

三、广西柳州螺蛳粉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互联网+螺蛳粉”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在“互联网+”战略的助推下,线上预包装螺蛳粉销售火爆。然而,只有生产螺蛳粉预包装和少数经济雄厚的螺蛳粉企业参与线上销售;部分螺蛳粉企业仍忽视预包装螺蛳粉的火爆市场,只专注于发展传统的堂食门店销售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同时,参与线上销售的企业局限于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合作,而忽略了其他成本更加低廉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柳州螺蛳粉借助“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螺蛳粉预包装产业,而这个新产业的“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2.“互联网+螺蛳粉”产业基础设施短板的瓶颈作用日渐显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设施的硬件及软件的建设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速度、流量资费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升级,中国互联网平均下载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硬件设施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螺蛳粉”信息的传播;二是缺乏互联网大数据开放、分享的政策与机制,大数据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是互联网软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生产、研究和应用企业间各自为战,不能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

3.门店螺蛳粉价格参差不齐,网上销售出现无序竞争现象

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人们互联网搜索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可以轻松地通过反复对比了解到价格的最低点。通过调查,截止2017年1月,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6-10元,相较于2015年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10-13元,售价低于正常定价水平,严重危害到螺蛳粉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螺蛳粉门店已经开遍全国各地,但价格却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临近广西的省市螺蛳粉价格与广西相近,在7元左右。例如,云南昆明、湖南湘潭螺蛳粉价格在7元左右,湖北武汉螺蛳粉的价格在8元左右;沿海地区与北方地区,价格稍高,在10-30元不等。例如,海南、杭州、螺蛳粉价格在15-20元不等,西安螺蛳粉价格在13-20元不等,石家庄螺蛳粉价格在20元左右,北京螺蛳粉价格在15-30不等,大连螺蛳粉价格在17元左右。(见表2)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螺蛳粉已然成为网络销售平台的热销产品,但销售价格却得不到合理的监管,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相互拼价,甚至亏本销售,严重影响了螺蛳粉产业的有序发展。截止2017年1月6日,柳州市商务委员会通过对淘宝网柳州螺蛳粉销量和价格监测,结果显示,销售中价格在10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72%,价格在8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54%。

4.线上龙头企业少,品牌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柳州获得许可生产的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将近70家,其中龙头企业只有广西味之坊餐饮投资管理公司、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广西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少。其次,交易双方更注重商品的价格,数量等,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淡薄。一个产业如果缺乏品牌,那么它的附加值就低,销售也会受到阻碍,同时也会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市场竞争力。

5.网络销售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2016年5月柳州市强制实施《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对螺蛳粉的用料、生产过程和包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螺蛳粉企业各自为营,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行业乱象。但是,部分商家仍存侥幸心理,为节约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忽视卫生问题,生产环境、设备简陋,造成产品菌落总数超标。如2016年9月广西食药监管局的第57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广西海瑞奇隆购物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标称广西美哆哆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怀螺香螺蛳粉,菌落总数(粉块)检出值为71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67000CFU/g;菌落总数(粉块和调料)检出值为180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150000CFU/g。

四、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柳州螺蛳粉产业,不仅要加强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的合作,还要拓宽其他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第一,要借助合适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相应的广告;第二,要利用互联网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从而赢得潜在的消费者。[ ]如,螺蛳粉先生被誉为“北京最好吃的螺蛳粉”,不仅开了淘宝店,还注册了微博公众号,将微博作为宣传店铺的载体,并在微博上积极与消费者互动。螺蛳粉先生创造了13天销售1万碗的奇迹,其中80%的顾客都是从微博上了解到并购买的。

2.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互联网+螺蛳粉”新经济增长点发展

我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和积极的“互联网+”配套政策,各个领域面临着融合升级的机遇,要让“互联网+螺蛳粉”成为新的引擎引领地区经济增长,就应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始着手。以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兼顾市场各方的实际需求,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与标准,以点带面,改善网络进入市场“最后100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扩大“互联网+螺蛳粉”在市场中的影响,为“互联网+螺蛳粉”行业在推广、宣传、销售、售后多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

3.合理运用价格策略

企业在进行网络销售时,可以运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也不能为了销量而盲目压低产品的价格。(一)企业可以通过更换先进生产设备,进行科学化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建立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企业为一体的螺蛳粉产业园,这既能扩大螺蛳粉产业的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又能有效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二)企业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渠道的售价后,再制定合理的线上销售价格,采取成本定价法和心理定价法相结合的技巧,可以在市场调研同类企业商品售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成本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赢得一个较好的市场口碑,还起到了推广宣传作用。

4.打造螺蛳粉品牌营销模式

针对螺蛳粉实体店销售,柳州市政府提出 “百城千店工程”扶持政策,支持螺蛳粉相关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为企业品牌连锁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扶持,从而提高柳州螺蛳粉品牌的竞争力。

针对螺蛳粉预包装线上销售,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品牌营销,互联网上交易双方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建立在买家对卖家信任的基础上,企业要想让消费者信赖,企业可以通过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完善物流运输等方面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保证产品质量,如果企业销售质量不好的商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企业的负面信息也将会快速的传播,最终导致企业严重亏损;二是诚信经营,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弄虚作假,虚假信息,诚信合法经营,从而获得良好的信誉;三是完善物流的配送,物流的配送是否完善严重影响到网络商家经营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设立物流的监测跟踪系统,可以让消费者方便上网查询商品的配送情况,保障商品配送的透明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配置自己的物流系统。

5.加强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

加强螺蛳粉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监管部门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透明监管,定期、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风刮过了无痕”的一次性监管现象。二是搭建互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食品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行政监督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监管部门、群众三者联合起来,推动食药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全民监管。三是加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向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让企业经营者明白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徐争荣.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 互联网天地, 2015(5):5-9.

[2]谷鹏来. 以全新的营销面对全新的竞争[J]. 企业家天地, 2006(9):186-187.

[3]徐威 赵莉琴. 如何应对销售渠道中的产品价格波动[J]. 商场现代化, 2006(26):16-17.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8篇

1引言

我国经济特区可分为传统经济特区和新特区两大类。传统经济特区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5个经济特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传统经济特区较好完成了中央赋予的特殊使命。

新特区指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防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而设立的具有某项特殊的经济功能,国家给予其特殊政策的经济性区域,主要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近几年新设立的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与传统经济特区相比,新特区有几点不同。首先,成立深圳等传统经济特区是为了解决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发挥窗口、试验、示范功能,而新特区的成立主要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和体制性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设区地的经济发展:其次,传统经济特区着眼于沿海地区的发展,目的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新特区则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后,国家给予传统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几乎相同,无明显差异,而新特区的特殊政策则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地区不同特殊政策也不同。

2铸统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以深圳为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提高,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经济特区的发展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深圳处在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危机和机遇并存。如何转危机为机遇,我们认为应该加快“四个转变”。

2.1区域功能由特区功能为主转变为以国际化城市为主。创办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由从一个人口不足三万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与此相适应,深圳已由过去一个单纯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向一个区域性大城市转变,功能由过去单纯的经济特区功能(主要指经济功能)向多元化的城市功能转变,发展路径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转变。作为传统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的未来发展不应该仅从经济特区的角色来筹划,而应该从区域性国际性城市发展角色来定位。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的定位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把自己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是可行的。深圳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是内地唯一海、陆、空国际口岸都具备的城市和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世界市场双向流动的咽喉,已初具国际性城市的雏型。深圳的内外条件足以支撑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因此,深圳应抓住”国际化”这个目标,争取在新一轮全方位和深层次对外开放中抢得先机,使自己尽快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在继续巩固工业化和高科技产业方面优势的同时,在市场化、服务化、国际化方面加大力度,使自己成为内地进入香港、东南亚乃至世界的跳板和香港、东南亚乃至世界进^华南乃至中国的桥梁。

2.2经济战略由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为服务经济为主。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往往是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尤其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8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153美元。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在这一阶段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加和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开始由物质产品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消费为主。但深圳服务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第三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作用不足。从世界看,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多在8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70%以上。可见,深圳服务经济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未来20年,是深圳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快速增长期。深圳应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现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2.3发展重点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30年快速发展,深圳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起飞阶段已经结束,进入全面现代化建设阶段。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深圳经济发展快,社会转型早,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复杂,承受的压力更大。只有坚持“四位一体”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克服“短板效应”,增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全面强化和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在经济实力、城市建设、法治环境、开放程度、文化软实力、城市辐射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得改革开放之先机,经济较其他地区先发展起来了,因此有必要也有条件争当“四位一体”综台发展、协调发展的先进城市,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上做出新贡献,闯出新路子。

2.4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更是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培植和鼓励主导产业的发展,来诱导资源配置,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必由之路。深圳特区的崛起之路,几乎就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甚至直接规划、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深圳崛起的背后,政府这支强有力的有形之“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不仅是特区建设的整体组织和管理者,是特区安全和效率的保障,而且是特区开发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特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直接动力。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深圳过去主要靠政府主导,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主要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现在发展的动力条件已发生变化。一是过去主要靠经济优惠政策,现在应该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软环境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即要苦练内功。二是过去主要靠政府推动,现在应该转向靠市场运作。三是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应该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圳特区在政府主导下曾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未来深圳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在市场主导下创造出经济发展的“深圳效益”的路子。

深圳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由租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克服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积累和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更多地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新特区未来发展趋势——以滨海新区为例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环渤海区域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从全国来看,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承担者,肩负着在更新、更高、更科学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在新时期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当年的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各自区域中的龙头地位一样,滨海新区作为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享有国家赋予的五大政策优势:①综合改革实验,在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②建设东疆保税港,提高对外开放的等级,③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高科技产业和自主研发产业实施鼓励政策:④金融改革,是全国的金融创新基地;⑤在土地的流转、出让、转让以及小城镇建设方面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

上述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滨海新区蕴含着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潜质,2009年一季度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完成716.95亿元,增长22.3%,增速快于天津全市6.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99.64亿元,增长54.9%,快于全市12.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1657.45亿元,增长10.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2.79亿美元,增长23.9%,快于全市3.8个百分点,其他主要指标均刨历史最高水平。这显示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特有的发展潜力。

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相比,滨海新区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为政策优势、错位发展、高端产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撑上。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天津并没有过度攀比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是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构建总体发展战略上做文章,进而保存和凝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先行地区相比,天津在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上,具有明显的继起性和延时性,当其他地区处于经济高峰时,天津经济则处于周期过程中的上行区间,进而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的互补性和后发优势。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滨海新区应该在以下方面显示出自己的超前意识和发展方略,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当好排头兵。

3.1发挥政府在投资中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于首位。大力引进和加快建设高水平重大项目,壮大综合实力,提高发展水平,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滨海新区近年来所表现出的发展强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项目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大项目带动,不仅见效于经济的总量扩张,而且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落户滨海新区的空客A320飞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中兴通讯基地、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不仅为滨海新区注入了蓬勃的发展活力,而且有效地避开了经济危机对传统加工制造行业的冲击。以政府为主导,借助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撑,继续推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投资,应该成为滨海新区反周期的经济发展方略。

3.2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从迎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抢占新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化工、汽车、现代冶金等优势产业规模,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生产业,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高智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向高端转移,以此形成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带动和引领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

天津高新区2005年3月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8年5月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试点期间,高新区健全了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了园区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构建了以研发、孵化、产业化发展三大基地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体系,形成了自主创新高地。试点园区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2000余件,2008年专利申请达到3577件,占全市比重超过40%,目前。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500件,专利申请年均增长47%,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在全国54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三。软件著作权登记累积达到480件,占全市总量的50%;驰、著名商标达到16件,取得了大幅增长;实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单位达到100家。涌现出一批以曙光计算机、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设备、干细胞提取与存储技术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技术,为推动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3以新发展模式赢得新竞争优势。能否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脱颖而出,取决于是否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未雨绸缪,以全新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滨海新区脱颖于其他先行经济区域,不是靠规模、效益,而是在实现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产业循环方面的身体力行,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这不仅在全国占据了领先地位,而且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形成了产业互生共存、布局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坚持集约、节约、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构建和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工业示范体系,在资源使用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通过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和中水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构建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无疑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发展;新趋势

社会经济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而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管理必须要加强研究,对于其现代化特点应当准确把握,同时明确经济发展新趋势,从而为通过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奠定理想基础。本文就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分析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

虽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为能够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要求均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应当积极提升社会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在当前经济管理方面,经济管理能动性正在不断增强,并且经济管理权限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在外部管理以及内部刺激方面经济管理均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创造性特点,当前在经济管理方法、理念及模式方面均表现出较明显先进性特点。由于现代经济管理表现出能动性及创造性特点,经济管理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化特点,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自动化及科学化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也逐渐表现出科学化及自动化特点。通过科学化管理可使管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一些环节得以有效减少,可使管理有效性得以更好提升,而管理手段自动化可实现及时调控以及指挥经济管理,同样能够使管理工作有效性得以有效提升。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实现自动化及科学化,必须要在资金以及人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先进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应当积极引进,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得以更高现代,使经济管理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更好适应。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特点

艺术及经济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级经济管理具有一定艺术性特点。经济在物质世界方面所产生作用及艺术在精神方面所产生效果具有等同价值,只是在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经济管理方式以及过程均能够体现出艺术元素。

(四)经济管理现代具有民主化及专业化特点

为能够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得以较好实现,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应当保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优秀经济管理能力及管理技能,这属于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专业化经济管理知识能够使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能够更加专业。另外,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具有一定民主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管理民主化与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符合,对我国经济灵活性发挥十分有利。

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大形势,社会经济发展为能够使社会环境需求你得到较好满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及改革,对新型发展动力不断进行探索,使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新的趋势。就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发展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表现出高端化趋势

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处于较低端化发展情况,其主要体现就是我国出口的很多产品均被认为科技含量比较低,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中国出口产品也将会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创造,从而使产品科技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是使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很多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取得很很大成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渐摆脱低端化发展趋势,逐渐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经济发展表现出服务化趋势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化发展趋势,这一点所指的主要就是在现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以及增加值所占比例均在不断增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其不但能够较好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并且表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优点,这一点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也比较符合,因此,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服务业比例得到很大程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越来越明显服务化趋势。

(三)经济发展表现出网络化趋势

经济发展的网络化趋势所指的主要就是居民购物消费逐渐实现网络化。在现代社会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一些传统消费观念以及消防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网络购物已经十分普遍,这种消费方式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上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属于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保证各个方面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现代经济管理加强认识,掌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并且对于经济发展新趋势应当进一步明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作者:陈计中 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

参考文献:

[1]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

[2]葛治钢.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但要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清楚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制定予以重点分析。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多存在农业经济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或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买卖无序的情况;或存在质量标准欠佳,不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农业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等现象。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对于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构建农业信息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并对农业信息加之以分析和判断,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合理的实施,这将大大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农副产品基地中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中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促使农民或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生产经营、法律、商贸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农民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非常有利。

 

三、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农业经济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基于此点,对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农业经济予以分析,明确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等特点,进而通过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重点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等策略来推动农业经济,相信农业经济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1篇

一、新作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新作略可分为七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绪论。作者认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为此,他在绪论中着重阐述了开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内涵与意义,国内外民族地区经济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与方法,并勾勒了全书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二)基本概念。规范、严谨的学术研究,必须奠立在核心概念的厘清之上,否则就很难与读者形成顺畅的沟通与交流。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民族、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为此,作者在全书第一章便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和民族观,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内涵进行了辨析;介绍了战略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理论;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实践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阶段理论。在新作第二章中,作者通过认真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总量小、水平低、财力弱、城镇化慢、收入低、二元结构明显等特点;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将全面提速、特色产业竞争力将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明显加快、开放合作将明显加强、竞争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巩固;总体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民族地区经济将全面进入持续、健康、高效的快速发展阶段。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研究回顾。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安排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作者在第三章中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转变、四个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此相应,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也先后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的转变。

(五)中外对比。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学习借鉴沿海及内地的先进经验,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作者在第四章中分析认为,从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这些国家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其做法及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在综合分析、深入比较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促进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前提,国家主导是关键,健全法制是保障,环境保护是根本。

(六)战略选择。在新作第五至九章中,作者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国情研究功力,科学总结和系统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奋斗目标以及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基本步骤,根据民族地区的民族特征、区情特征、发展特点,创造性提出了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新理念、新观点,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从而构建了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理论体系。

(七)个案研究。为了运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的特殊功能,作者对广西“两区一带”发展战略,梧州、扶绥融入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百色、大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恭城、巴马特色现代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广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优势,大力实施“两区一带”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高效发展。“两区一带”总体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市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新作的主要突破

新作约28万字,算不上煌煌巨著,但它成熟的思想、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视角、严谨的理论和大胆的创新,十分引人入胜,笔者相信它将成为引领中国21世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新作取得的重要突破可从五个方面概括:

(一)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学科建设新突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门边缘的分支科学,它因“高、深、难”的特点而成为我国经济研究领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薄弱环节。然而,作者却能站在经济发展理论基石上,把普遍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情和民族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采用文献检索与阅读、实证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理念、战略模式、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表现了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科学性,这是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学科建设的新突破、新贡献。

(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新突破。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邓小平、、先后提出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理论,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反映了中央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以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科学地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根本标准的价值取向;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辩证地处理内地与沿海、东部与西部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新诠释,这是对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的新阐述。

(三)民族地区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新突破。按照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尚处在更落后的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巩固边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面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鉴于民族地区具有后发性技术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作者认为,民族地区通过引人发达地区新技术,在技术领域形成“复制效应”,实现技术复制;通过引入发达地区最新科研成果,在生产领域形成“跨越效应”,实现生产跨越;通过引入发达地区最新管理机制,在管理领域形成“递增效应”,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跨越。发挥复制、跨越、递增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的最新诠释。

(四)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比研究新突破。作者认为,探索和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借鉴德国区域政策、法国中心向外辐射、意大利政府投资主导、美国资源市场并驱、日本综合开发计划、巴西增长极、韩国特定地区开发、印度农村整体发展计划等手段,在整合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从而系统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这是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新突破。

(五)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理论新突破。作者认为,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经济所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结合鲜明的民族特征、区域特色,立足独特的比较优势、明显的后发优势,确立和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向先进生产力靠拢,同域化发展,利用和创造区位资源优势,后发展高起点,人才是第一资源,特色发展等七大科学理念,通过立足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走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系统阐述和最新成果,表现了作者成熟的研究思想。

三、新作的理论启示

通读全书,笔者觉得新作有如下四点理论启示: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定要上升到民族经济学科建设的高度,才能有新的建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既有应用性研究性质,又有基础性研究性质。作为应用性研究,它的目的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因而需要提出对策建议、完善体制机制;而作为基础性研究,它的目的是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成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武器。作者提出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民族地区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科学理论,因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学科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定要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才能有新的突破。作者把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研究,重点考察民族地区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导下如何实施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考察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奋斗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从而构建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战略理论体系,在民族经济研究领域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政治经济学;发展理念;科学创新;理论范式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2-0007-0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研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启了创新的空间并提供了有力支撑。正确的理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形成建设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要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和精神,是引领时展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纵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无不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先进的思想方法论精髓为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的思维再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鲜明的历史感[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逻辑过程和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其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新的理论和观点揭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经一百多年演变进化而经久不衰,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临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审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其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实践。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经济总体的持续低迷使得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重削弱。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国内经济内生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象,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今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经济告别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启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总书记说,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韧性和充足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具备支撑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另一方面,新常态必然派生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如一些长期积累的失衡因素和隐性风险将伴随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而逐步显性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宏观经济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新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经济新常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现实背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始终伴随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这突出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范式”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hu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人们公认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种对事物的观点或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3]。理论创新“范式”既是一个世界观层面的思想、立场问题,也包含方法论层面的方法和实践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新视界、新成果的客观展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注重和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同志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和基本立足点,不断揭示和提炼总结新常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理论思维源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源泉和归宿。“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描述和高度概括。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际上,这正是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践为本,总结新常态下经濟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在有效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以实践创新丰富新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主导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更加强调提高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其内在的人学向度为人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整个历史,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基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实践,新的理论诉求呼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常态的人学向度也为在新阶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提供了核心路径,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

从本质上来说,问题的本质是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甚至理论内部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获得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引导理论创新和指导新的实践[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时展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认识和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问题重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要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不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和大胆尝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全党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8]。“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手合力”论等新的经济战略思想无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之中,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领域和方向。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必须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新常态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问题范式与理论范式创新的良性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立足新常态经济特征

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表象与概念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思维范式则是思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在推动理论范式创新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其他理论范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内生动力。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辩证思维审视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动向和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其增添了中国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国内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融合新常态下新问题、新实践的辩证思维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能够科学地解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形態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核心问题在于提质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发展和可持续的高速发展[9]。辩证认识和审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应以经济新常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和立足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新常态经济的动态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中国化

研究基点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以研究基点创新为起点,坚持以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点,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科学创新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客观实际和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基点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整体作用的统一发挥而实现的物质转换过程。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必须服从于客观逻辑的决定,并遵从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在客观实践中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升华,否则就会偏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导向。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将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研究基点,并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0]。改革开放赋予了社会主义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和坚持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的前提下,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基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是遵循客观逻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时期。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间个性与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体框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内容,在深刻理解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的思想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二)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围的具体化和多元化

研究对象是确立一门学科的规定,也是决定学科属性的根本因素。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11]。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不断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其一,从理论范式创新特质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方面表现为一定的不可通约性。理论逻辑主线是贯穿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始终,反映和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的中心路线,也是任何理论创新发展首先应明确的主要问题。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主线的决定因素。其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引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则取决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关系研究中的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始终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核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具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和一般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的独有特征,其所有制结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也有别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根柢;其次,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性和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围,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历史定位,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市场资源配置等纳入理论创新的研究范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具体化、多元化。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方法论问题是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是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应坚持运用科学抽象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理性的眼光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问题,同时积极借鉴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合理性成分,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产业创新;县域经济;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52-02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时代的到来。

一、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理论研究

(一)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

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综合研究后,我赞同如下的定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一定义表明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功能、自然区域功能和经济区域功能的交集所形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行政区域中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从县域发展规律的研究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它包括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导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客观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中产生了许多个性化问题。如县域资源禀赋条件有好有坏、地理区位条件有优有劣、经济规模有大有小、县域经济系统中的人文素质有高有低,进而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但是,无论是发达县(市)还是不发达县(市)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问题,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人才、技术、投资融资等方面存在瓶颈式限制,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弥补突出的劣势结合起来的过程。江苏昆山始终立足于新经济背景,着力寻找产业生长点的发展模式是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把特点和重点双突出的过程。云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成功塑造云南“三神”形象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3)以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县、高新技术农业兴县、外向型农业兴县、生态农业兴县发展模式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4)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过程。温州模式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5)以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增强县域发展后劲的过程。“江阴板块”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6)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吸引力的过程。我国百强县在这方面都是成功者。

从这一实践取得成功的过程来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也就是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这也使我们找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即壮大县域产业经济。

(三)从县域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找到发展壮大县域产业的依赖路径

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经济时代三次产业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排序为一二三;工业经济时代的这一排序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新经济时代这一排序为三、二、一。当然,产业演进也有特殊规律,如产业跨越式发展、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因此,县域产业发展规律是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若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将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依据这一规律从我国百强县成功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选择县域主导产业的三项原则:一是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引进技术与产业关联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市场容量与需求收入弹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上述三结合原则才能实现既发挥资源优势又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延长产业链又获得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保证市场有足够发展空间又获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路径是产业创新。

二、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体动力分析

熊彼特指出,发展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积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而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实现的“新组合”,“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可见,熊彼特所谓的发展也就是创新。在研究引起经济发展的原因时,熊彼特写道:“在排除了引起危机的全部外部原因之后,我们还可以找到具有纯经济特征的原因,这些原因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产生”。“甚至在缺少外部因素时,仍然会有经济变化,换个说法,除去作用于商业状况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引起经济自动变化”。这表明,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关键因素仍然是内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创新的主体动力――它们才是产业创新这一运动的最重要力量。

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创新主体是指参与创新过程,并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等。

县级政府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它既是宏观产业政策的实施者,也是本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县级政府若真正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它就会以全球眼光综观国内外经济、科技走势、市场走势,深察县情、区情,看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体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县域实际的产业创新战略和规划,使县域产业创新获得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推动。尤其是在当地人没有经商的历史传统的县域,把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培养成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支柱产业的过程,政府强大的引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

调能力是形成稳定市场的最重要的力量。

除政府外,县域产业创新的主体还包括企业――因其具有投资、实施研发和将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功能,又具有追求利润的巨大内在动力,通常被称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创新的最重要的行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因其为县域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被视为推动县域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被视为重要的产业创新主体。中介机构――被视为县域产业创新的联系者,因其具有催化新技术商品化的功能,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一主体在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中的动力作用将越来越得以显现。

从县域产业创新的运行过程来看,县域产业创新有这样两条渠道: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二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无论哪条渠道,各主体动力的强弱及各主体动力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动力大小,对县域产业创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强大的动力不但使每个主体在县域产业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使每个主体自觉地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以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解放思想,走出误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在谋求县域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进行设计和运作,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误区。

县域产业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其自身规律性,不是领导创政绩的需要。在县域产业创新中,领导干部要管好市场、管好服务、管好规划,推动县域产业创新,走出“干部经济”误区。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在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坚持特色原则,并在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走出“全能经济”误区。

(二)牢记根本点、找准出发点,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是县域产业创新的根本点。不断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才有强大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是构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件。牢记根本点,就要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从战略上研究和抉择本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和怎样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是县域产业创新的出发点。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选择,要围绕特色形成优势选择带动力强的项目。同时,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要注重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使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强大的人才支撑。

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第15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生和演进

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生和演进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突破;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突破(1978-1992)

第一,市场调节原则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描绘,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作出的科学预测。比如,针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出了有计划的生产的观点。因此,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且就计划经济而言,它并不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经济理论,更多的是一种逻辑上的推演。周其仁认为:“计划命令体制不是从实践中自发建立起来的。它是按照一种理论构想,按照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构造出来的体制。”从1952-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了大约26年,并贴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对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要渐进地改变它。于是观念的变革首当其冲。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尊重经济规律,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并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这就触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痛点。到党的十二大认可市场调节的原则时,突破口已经松动了。

第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的提出。如果从改革开放思想史的角度看,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但在计划经济体制还占据主导地位和作用的情况下,需要有_个过渡和缓存的环节,这就是商品经济。实际上,由于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我们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勇气,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受了这一新的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由此而来。尽管这一决定还强调了计划指导、调节和行政管理的必要,邓小平还是认为,这个决定已经是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0。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以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充分展开。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突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观念以后,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就成为下一个目标“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H1985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观点,认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到1990年,邓小平又提出要从理论上搞懂计划和市场是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4。但由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看待。更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一时被当作‘‘姓资”受到指责。以后,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表达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至此,终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呼之欲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2-)

第一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02)。十四大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即是要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宏观调控与过去的指令性计划不能混为一谈,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则在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其次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探索。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观点;在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大胆探索,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次是培育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基础上明确了我国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二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2002-2012)。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都特别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观点有: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职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在围绕发展问题上形成了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

第三阶段是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2012-)。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的新阶段。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呢?把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符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为中国?为何特色?

近代以来中国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之后,‘‘中西文化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提议要达成‘‘共同的底线”。新时期以来争论的焦点是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普世理论与中国本土理论谁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其现代化模式及其价值是否具有普世性?从生产方式的选择来看,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市场经济是否必然要成为西方国家的样子?这个问题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改革开放方向和性质之争中‘‘走改旗易帜邪路”思潮所坚持的。那么,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认清何为中国?为何特色?

(一)何为中国

在对“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里“中国”两字的解读中,有学者给出了三种含义:一是地缘政治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中国本土;二是历史时代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三是文化范式概念视野下的中国,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与主流经济学三者相融的文化范式。该学者还认为,这三种对‘‘中国”的不同理解表明,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0。这样的理解聚焦于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经济学方面的表达诉求,但淡化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求索与选择过程,不易理解中国经济学为何要凸显自己的特色。比如,王亚南提出‘‘中国经济学”的概念与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所面对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1940年王亚南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抽象概念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从而提出经济学的中国化表达,这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合拍的。而21世纪初林毅夫倡导中国经济学本土化的时候,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是上述三种‘‘中国观”中的最大公约数。谈到社会主义,列宁曾在《论俄国革命》中强调过国家政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列宁把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作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经济社会发展所依靠的重要力量。与西欧国家那种自下而上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不同,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因此,国家或者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我们的情况是先成立中国共产党,然后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最后在国家的推动和保护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前提。有学者也认为,就像“资本”是资本主义所有经济范畴中‘‘普照”的光一样“国家”在中国也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H。这种说法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实际。新中国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国家形成和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为何特色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四种特色与上述第三种中国观中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文化范式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起来看,我们强调中国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色,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第一,与传统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我们建国后曾经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过不少教训。比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苏联的做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抽象概念代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在研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针对苏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但总体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社会主义的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与资本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相区别。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对中国社会性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就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像‘‘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这样的说法、“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论断,完全用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和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社会实际,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主义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特别是经济理论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不同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而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还是北欧国家的资本主义,本质上都是坚持私有制为主体的。虽然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有私有制,甚至我们强调要毫不动摇地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公有制为主体。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色所在。

综合起来看,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都不能准确地解释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附加在中国头上的五花八门的诸多“主义”,都是从西方立场或者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与中国的实际发展大相径庭。在21世纪的当代世界和中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论看问题已经过时了。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为形成中国本土的经济学说奠定了基础。大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主义属性。像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公平正义等思想和理论观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要求。二是中国文化传统特色。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等思想和理论观点印有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对我们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都要围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回答和解决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解释现实,始终对现实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始终具有问题意识,解决和回答好新常态下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扩大,如何看待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等,都需要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和理论上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遭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和挑战,美国学者福山更是据此得出了‘‘历史终结”的结论。然而同一个学者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当“历史终结”论遇到中国模式时也尴尬尽显。因此,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出场讲述。总结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将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