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成都

1.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 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结论

成都市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城市,必须积极应对老龄化现象,充分把握“人口红利”的时间机会,对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来说,在兼顾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抓住最后的劳动力低成本时机。当然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养老机制,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起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志坚.江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景德镇: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2011.

[2] 刘雪飞.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3] 游端云.龙岩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4] 奇瑛.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对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5] 丁海英.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6] 杨玉水.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对策[J].贵州文史丛刊,2004,(10):10-12

[7] 何景熙;青健;李晓梅.成都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据的初步分析[R].成都:西部发展研究,2013.

[8] 封佼佼.“十二五”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3,(08):5-6

[9] 长治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山西统计信息网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日本;出口比较优势;RCA指数;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458(2013)03-0034-06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的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3.39%,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影响日本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年龄分布、消费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发挥作用[1]。文章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探讨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从而为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提供借鉴和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率将达到17.17%,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要面临严重地老龄化形势。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是劳动供给的减少和雇佣成本的上升,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发展出口贸易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清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对中国这种依赖充裕的劳动力禀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东亚地区,二者在经济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为我们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

图1是日本1960年—2011年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人口老龄化程度用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衡量(下同)。1960年日本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占5.73%,10年之后,该比重超过了7%,日本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剧,至2005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并维持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从之前的2.36%增加到3.10%,远高于同期0.17%的年均人口增长率。

图1 1960年—2011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 据库。

形成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从1960年的17.3‰下降到2010年的8.5‰,下降了超过一半,直接后果就是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的极大丰富,使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67.67岁增加到2010年的82.93岁,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日本社会老年人口增加[3]。

图2 1960年—2010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不足

由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社会同时面临着“少儿化”与“老龄化”两种现象。少儿人口作为潜在的劳动力供给人口,比率过低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引起劳动力短缺[4]。从劳动力总量上看,1960年日本劳动力数量为4511万,之后呈上升趋势,至1998年达到顶峰6793万,之后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劳动力总量仅为6261万人,具体见图3。作为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投资,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必然会降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比较优势。

图3 1960—2011年日本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2.劳动力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也使劳动力内部结构趋于老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定义,45岁及以上年龄劳动力为大龄劳动力。图4是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图,2011年日本老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为48.47%,远高于1968年的29.84%,且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岁及以上等各年龄段劳动力分布比重,均比1968年显著提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由于劳动力直接与生产挂钩,老龄劳动力分布比重高将限制行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劳动人口内部结构老化会给生产带来3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劳动生产率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二是劳动力老化使劳动力流动性减弱,职业变动少,不利于新技术革命;三是大龄劳动力由于身体素质下降、智力衰退,往往创新性不足,难以胜任行业竞争需求[5] 。这些不利影响会限制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开展。

图4 1968—2011年日本劳动力年龄分布结构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3.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

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政府在医疗、卫生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相对较高,而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的支出就会相应减少,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6]。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也意味着老年抚育比高,个体劳动者的抚养负担加重,没法将收入更多的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技能培训上,这些都对社会平均劳动效率的提高不利。70年代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39%,80年代为3.70%,90年代为2.40%,进入20世纪之后进一步降低到1.75%。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限制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挥。

图5 1971年—2011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OECD生产率统计数据库。

二、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现状及变动趋势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后,本部分将利用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一)出口比较优势指标度量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Balassa提出来衡量一国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指数[7]。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其中,Xmt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出口额,Xt表示t年日本总出口额,Xmwt代表t年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Xwt表示t年全世界总出口额。RCA指数实际上是指日本制造业出口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与全世界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之比。该指数大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出口比重大于世界的平均出口比重,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

2.Michaely指数(MI)

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没有考虑进口的作用,尤其是在进口规模较大时很容易导致计算偏差,因此我们利用Michaely指数和净出口率指数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因素。Michaely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2)

其中,Mmt和Mt分别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进口额和总进口额。MI指数是指日本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减去制造业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指数变动幅度为[-1,1],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劣势。

3.净出口率指数(NEX)

净出口率指数也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3)

NEX指数是指制造业的净出口差额占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与MI指数类似,指数变动幅度为[-1,1],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出口不进口,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进口不出口,贸易竞争力较弱。NEX指数与MI指数不同在于,NEX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的净出口能力,而MI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进出口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二)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

表1给出了日本制造业1962年—2011年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首先,从RCA指数来看,在样本期内,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日本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制造业约占日本GDP的20%、就业的20%、研发的90%、出口贸易的90%。尤其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信息通信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在1998年—2008年间3个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9%、3.8%和29.6%[8]。但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劳动力占比增加,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开始放缓,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1962年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为1.47,而到了2011年该指数只有1.29,可见,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呈下行态势。其次,从MI指数来看,该指数也大于0,说明在考虑进口因素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与RCA指数相同的是,MI指数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最后,从NEX指数来看,均值和变化趋势与MI指数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日本确实在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出口比较优势现状进行描述后,本部分我们将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二者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

(一)单位根检验

由图1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口老龄化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是一个存在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对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既要确定是否是单位根过程又要确定时间突变点,而且其分布也不再服从DF分布,需要对照着突变点发生的位置,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因此,存在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研究过程复杂性大大提高[9]。

从人口老龄化序列变化趋势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含有均值和斜率双突变的单位根过程,我们将结构突变点定为1990年。在模型中加入阶跃式虚拟变量DL和渐进式虚拟变量DT对这种变化进行描述,得估计结果如下:

因为-5.44

因为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所以其单位根检验过程比较复杂,而对于不存在结构突变的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来说,过程相对简单,可以直接用ADF检验式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可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的水平值接受了单位根原假设,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值在1%水平上拒绝了单位根原假设,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过程。所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与人口老龄化序列一样,都是I(1)序列。变量的单积次数相同,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分别考察人口老龄化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

(二)协整检验

1.协整回归

我们利用EG两步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用人口老龄化变量分别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作OLS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可见,人口老龄化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在长期对日本出口比较优势不利。人口老龄化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下面,继续通过检验误差项的平稳性检验人口老龄化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3个方程的AEG统计量分别是-3.87、-3.92和-3.58,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协整检验临界值为:

C0.05=-3.3377-5.967/50-8.98/502=-3.46 (10)

AEG统计量小于麦金农临界值,说明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分别是(1 0.0192)'、(1 0.0263)'和(1 0.0236)'。尽管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一次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的特定线形组合却是平稳的。

2.误差修正模型

非平稳变量的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说明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非平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必有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存在。利用OLS回归中的非均衡误差( t)作为误差修正项(ECMt)估计误差修正模型,具体结果见表4。可见,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当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变量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该经济系统在短期将分别以这种偏离的0.0507、0.0531和0.2503倍强度在下一期朝着均衡点调整。可见,人口老龄化加剧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短期影响要大于对它们的长期影响,在短期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更加不利。

四、结论及启示

(一)基本结论

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展趋势,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极大丰富也使人均预期寿命极大地延长,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2)人口老龄化对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使日本有效劳动供给不足,引起劳动力短缺,1998年之后日本劳动力总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二是人口老龄化使就业大军中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下降,老龄劳动力占比上升,影响了行业的创新性和流动性;三是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这些影响都对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不利。

(3)虽然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无论是只考虑出口的RCA指数还是既考虑出口又考虑进口的MI指数和NEX指数来衡量出口比较优势,日本制造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开始下降。

(4)单位根检验发现,日本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1990年之前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2084个百分点,而在199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5456个百分点。而且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不利,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的出口比较优势衡量指标来说都是稳健的。

(二)对中国启示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都维持着较低的人口老龄化程度。196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只有4.00%,远低于同期日本5.73%和世界平均5.08%的水平,直到1986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才达到5.74%,与日本1960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持平。但中国年均1.46%的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6。1998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

虽然说从程度上和速度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要慢于日本,但不可忽视的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快。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大大提速。《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

图6 1960年—2011年中国和世界平均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

中国作为劳动力丰富、人口老龄化程度低的发展中大国,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在过去三十年中依靠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最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低老龄化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尽管中国目前可能并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但人口老龄化加剧必然会促使“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工资面临着较强的上升压力。

在当前的人口年龄阶段下,维持中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要做到几下几点:(1),打破户籍制度,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让更多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降低大龄劳动力分布比重;(2),稳定房价,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年轻劳动力在城市安家落户;(3),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增加职业培训,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效率,抵消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姚洋,余淼杰.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J]. 金融研究,2009(9):1-13.

[3] 王莉莉.新时期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 日本问题研究,2011(2):50.

[4] 王晓璐,傅苏.日本超老龄社会及其影响[J]. 现代日本经济,2012(5):65-71.

[5] 武元晋,徐勤.中国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影响[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26.

[6] Peterson, Peter G. How the Coming Age Wave Will Transform America--and the World[J]. New York:Times Books,1999.

[7] 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9-123.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消费倾向;消费市场

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还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而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

二、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状况

首先,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降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需做出相应的产量的调整,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从而利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未来家庭服务行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均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后从事了脑力劳动工作。这直接导致进行家庭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针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减弱这一趋势,我国必须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服务行业不断上升以应对这一趋势。最后,我国制药业和健康卫生服务业也应及时调整产量和规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制药业和卫生服务行业须扩大规模,完善保障机制。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

(1)老龄人口个人消费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进行计量分析预测,在未来40年内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来源的增加,老龄人口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将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尚处于初期,但我国此时的经济状态也还不太发达。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龄化进入较快。面对社会还需要保持稳定、经济和社会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前提下,老龄化对我国发展极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导致个人消费市场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费品的增多。其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讲,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然导致消费市场上满足老年社会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的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

如果我国的老龄产业得以有效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对拉动我国内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

析.1999(5)

[2]金晓彤,王贺峰.中国老龄化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10,10(5)

[3]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0(8)

[5]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划选择.现代财经.

1999(8)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消费需求;聚类分析;趋势预测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7%,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了老龄化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201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既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也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老年消费支出的上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各地区之间这一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值得更进一步探究。

一、相关文献综述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该比率超过14%称为老龄国家,超过21%时称为超老龄国家。”西方国家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对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也较早。《老龄化经济学》(James H.Shulz 1976)的出版,标志着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学中的确立。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FLynn(1980)对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都市区核心区和偏远乡村聚落,老年人口明显集中。Golant(1984)通过研究指出,有3/4的美国老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研究所在《人民日报》发表篇名为《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章是国内较早注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文献。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为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扬等(2011)利用ESDA技术研究发现,北京市各区县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果,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潭姝琳等(2011)基于1995―2008年我国31个省市数据对我国老龄化特点进行了聚类分析。金晓彤等(2012)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国老龄人口的未来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

虽然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有一定研究,老年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未来老龄消费趋势的具体量化预测却涉及较少,对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预测更是几乎未涉及到。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部分有代表地区,对我国区域老年消费需求趋势做出预测。

二、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

从全国31个省市来看,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结构不尽相同。位于东部板块的天津、山东、江苏,中部板块的湖南、湖北、安徽以及西部板块的重庆、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0%。新疆、宁夏、以及广东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7%,说明这些地区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部沿海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的老年人比重仅6.98%,也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我国大部分省市老年人口比重均位于7%~10%之间,说明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步入老龄化。

表1.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

[老年人口比重\&省市\&10%以上\&重庆、四川、江苏、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湖北\&7%-10%\&辽宁、广西、贵州、甘肃、北京、河南、吉林、浙江、陕西、河北、黑龙江、上海、山西、云南、福建、江西、内蒙古、海南、青海\&7%以下\&新疆、广东、宁夏、\&]

(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各地区人均创造GDP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递减趋势。但位于中部板块的内蒙古其人均GDP大于54095元,位于第一梯队;而安徽、江西两省人均GDP低于30000元,形成中部塌陷局面;而宁夏、陕西、湖北、重庆等省人均GDP则相对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

1.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一种依据样本数据特征,按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情况下,建立多种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减少变量的各数,以实现降维的目的。我们将全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划分,用以发现各种类型相似之处,因而采用Q型聚类分析法。

2.模型和计算方法

假设给定n个变量(我国31个省市),分别确定这n个变量的样本指标(x1 ,x2…xK),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形成列表。通过平方欧式距离测算方法对各变量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Sij=n=1k(cixn-cjxn)2][ 1]

[S=Sij=S11…S1n???Sm1…Smn (2)]

其中:C代表地区,S代表平方欧式距离,Sij则代表i地区同j地区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

依据样本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距离最小的两个个体聚为一类,形成n-1类;对所得出的n-1类个体继续进行距离测算,将距离最小的个体或小类继续集聚,直至所有个体凝聚成为一大类。最后依据集聚的步骤,进行分类处理。

3.指标说明

为了将老年人口地域分布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选用了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对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慢程度。老年人口抚养比是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用以度量劳动力的养老负担。GDP比重和人均GDP比值反映一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政府对老年人口抚养压力较小,医疗卫生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是指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负担程度。

4.聚类结果分析

文章采用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市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省市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图,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我国31个省市分为五个类别(表2)。

表2.全国31个省市聚类结果

类别Ⅰ: 渐老先富的广东模式。广东省老年人口系数为6.89%,老龄化程度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被吸引至此,为广东省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因此造就了广东省人口年龄在五个类别中处于相对较年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状况。

类别Ⅱ: 渐老未富模式。这一模式以、宁夏、青海、新疆、海南为代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全国而言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6.62%。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6。原因是这些地区均位于我国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较为困难;造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影响了人口的寿命;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继而造成新生人口较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低。

类型Ⅲ:渐老渐富模式。有20个省份属于这一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8.89%,均以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程度并不严重。从经济状况看,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这些地区伴随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寿命的提高。

类型Ⅳ:边富边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地区主要是江苏和山东两省。两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11%。同时,经济较为发达,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这两地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居民收入水平较好,养老压力相对较小。

类型Ⅴ:未富先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典型地区是湖南、四川和重庆三地。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老年人口系数达11.94%。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8。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应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面临较为严峻的养老压力。

三、聚类结果下的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预测

依据前文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文章从五大类型中分别选取了广东、宁夏、河南、江苏、重庆五个省市作为进一步分析样本。这五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均处于类别中的平均水平,并分别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预测能较好反映出区域发展差异对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

1.预测模型的构建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有所不同。为各个年龄段消费需求所赋予的权数称之为消费系数。通常,15~64岁劳动力人口消费系数为1,视为标准量;儿童和老年人则以一定比例进行折算。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当未成年、老龄人口的消费系数均为0.7时,所得出的模型拟合优度要优于其他消费系数。因而本文将未成年、老龄人口消费系数均设定为0.7。将居民消费支出同老年人口系数、老龄人口消费系数相乘,得出老年人口的消费支出。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1997-2012数据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采用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对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做出预测。

2.预测公式

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计算方法是在一次平滑基础上对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修正,进而建立线性平滑模型进行预测,其计算公式如下:

[f(1)t=ayt+(1-α)f(1)t-1 1]

[f(2)t=af(1)t+(1-α)f(2)t-1 2]

[ft+m=at+btm ( 3)]

公式(1)为一次平滑,公式(2)二次平滑,公式(3)为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其中,

[at=2f(1)t-f(2)t]、[bt=α1-α(f(1)t-f(2)t)]是模型的两个参数,m为超前期数。

3.预测结果

依据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出未来几十年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测值,选择部分数据列表如下:

表3.部分地区老年消费及居民

消费趋势预测

四、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老年消费支出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老年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50年,预计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可达9502.7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78%;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重庆市,老年消费支出为1964.1亿元,占比9%;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预计2050年老年消费支出为3991.6亿元,占比7.58%;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广东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4.35%和4.76%。虽然总体上老年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域差异影响,各地区老年消费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

从预测结果可以发现,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和重庆老年人口系数为11.5%和12.9%,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0.78%和9%%,相对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河南老龄化程度相对居中,老年人口系数为8.82%,老年消费占比为7.58%,同样也居于中间水平;广东和宁夏两地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6.98%和6.62%,相对而言老年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分别为4.76%和4.35%。

在相同老龄化程度下,经济发达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高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以江苏和重庆为例,两地老年人口系数较为接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但江苏经济较重庆市更为发达。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为59161.75亿元和74697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而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和人均GDP42976.88元均低于江苏省水平。从老年消费支出2050年预测值看,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10.78%高于重庆市的9%。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总额会不断上升。老年人消费支出不仅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也会受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影响。老年消费群体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的一大着力点。但在大力扶持发展老龄产业同时,应以老年人口消费习惯为基础、遵循地区老年消费能力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发展地区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1]Flynn CB. General Versus Aged Interstate Migration, 1965-1970 [J]. Research on Aging,1980.2(2):165-176.

[2] Golant S M. A Place to Grow Old: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on Old Age[M]. 198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魏冉,李蓓琼.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索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14).

[4]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J].人口研究,2005(6).

[5]李扬,刘慧,金凤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

[6]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7]金晓彤,王天新.中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趋势[J].西北人口,2012(3).

[8]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9]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10]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满苏尔・提.新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J].商界论坛, 2012(10).

[1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5篇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及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以上时,标志着国家进入老龄化。近年来,中国人口在年龄结构上逐步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本世纪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高趋势迅猛,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数高达一亿七千多万,占总人口数的13.26%,标志着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且经专家研究表明,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进行抑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愈演愈烈,变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引起专家学者的巨大关注,其解决政策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争议,并且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和人口发展策略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社会经济体制相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与众多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儿的出生率在政策实行的短期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速生成,这点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时较低导致的缓慢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随着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少儿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增长缓慢,从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养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新型高效的针对性医疗药品也不断地开发,为老年人生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保障,导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老龄人口的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同时面对的是低生育率,青壮年的人口数由于低新生儿率的影响逐渐减少,结合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呈现的便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峻。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较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与经济基础相考虑,具有充裕的社会经济资源,则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以轻松面对。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据研究表明,以AECI指数来对老龄化经济压力进行判断的话,中国以2.4的指数远高于按美国的-5.1,并且经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在未来40年会达到老龄化经济压力的高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空前的压力。

3.2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对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会产生巨大冲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导致老年群体在我国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导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党等政治力量之间的政治势力争夺战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争取的对象。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老年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参政意识也随之不断地增强,这导致老年人参加政治事务成为政治团体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政治团队中的年龄群体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争取力量和机会,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发展潜力作为求得政治上稳定的代价,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的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都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中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4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目前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对于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有了越来越偏激的看法,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对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啬,子女对于探望老人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难以做到,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加以规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对老人产生厌恶感,出现了漠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发生,导致“孝道”的严重缺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太过猛烈到达一定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龄化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中,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来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者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4.2 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

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的晚年的生活能力和其早年的状态和继续是息息相关的,必须让青年一代们开始重视起健康方面,并且在社会生活和自身行为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注重经济条件的创造,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6篇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7篇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

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见下表),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巨大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消费市场结构

0~14岁少儿组:人口总量近62万、占16.6%,总量呈递减趋势。这个年龄组的消费品主要是儿童用品市场及初级教育市场。

15~29岁青少年组:人口总量75万、占总人口的20.2%。这个年龄段属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有家庭背景做经济支撑,其开放的消费观念会促进电子、电子商务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服务行业的兴起,同时这部份人已经或即将进行婚嫁,对耐用品及住房市场也有较大刺激作用。

30~44岁年龄组:人口数97万,占总人口的26.2%。这部份人目前在总人口中比重最大,是消费主力,他们稳定的经济实力会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扩张,同时,他们强烈的投资欲望会带动固定资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45-59岁年龄组:总人口73万,占总人口的19.7%。这个年龄组的消费特点是,开始为养老进行储蓄,同时做一些相对稳健的投资如住房或商业用房投资,旅游也是他们喜爱的消费方式之一,花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日益增加。

60岁及以上年龄组:总人口64万,占17.2%。这一年龄段的比重会继续增大。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及心理服务是这个年龄段主要的消费特点。

劳动力资源减少,“工人”将持续短缺

目前,内江市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2%,其中,15~29岁、30~44岁、45~59岁比重依次为30.7%、39.5%、29.8%,因此,当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正处黄金年龄。

进一步分析,根据2010年末各年龄人口数及分年龄别死亡率推算,发现除2019年~2022年产生一个波峰外,劳动力资源总量将呈现下滑趋势(见下图)。结合前述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劳动力资源减少将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家庭养老服务不足

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4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9万,据推算,10年后,这个数据将分别增长到80万、20万,因此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

全市46万有老年人的家庭户中,有60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8.1万户,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6.1万户;60岁以上的老夫妻户5.7万户,65岁以上的老夫妻户3.6万户,如按65岁计,空巢率占21.1%。

家庭养老服务是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养老服务系统,服务提供者主要是由老年人本人、配偶、子女以及亲朋好友,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怀。但从上述数据看出,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及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家庭养老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学龄人口规模缩小,教育需求发生变化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末各学龄组人口总量下降了23.8%,各年龄组人数除大学年龄组外,均出现程度不一的减少。

0~2岁婴幼儿人数略低于3~5岁学龄前儿童,意味着上幼儿园的人数将越来越少;0~5岁人口数与6~11岁小学学龄儿童人数相当,意味着今后6年内上小学的人数基本无变化;6~11岁小学学龄儿童人口是12~14岁和15~17岁学龄人口的82%,意味着今后6年内上初中和高中的人数均会减少;高中学龄人口是大学学龄人口的63%,结合各低学龄组人口数分析,意味着上大学的人数将持续减少。

调整政策应对老龄化趋势

前述分析得知,内江人口已属典型的老年化,人口再生产呈减少的态势,需要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加速经济发展,为老年化浪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应对老年化浪潮,调整消费市场结构

未来的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空间有限,多元化、层次化、老年化是消费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根据青少年人口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消费用品发展重点是“新”。要向市场不断推出各类高新技术产品,满足他们追求新奇的消费需求,达到提高消费总量的目的。

针对中老年的经济能力及消费需要,服务业应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档次。尽可能满足他们对舒适度及品质的需求,同时,提升他们的理财意识,多开发适合他们的投资理财品种,让其闲钱流入再生产领域而不仅是储蓄或不动产,拉动经济良性增长。

从消费品市场来看,老年人市场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很多消费门类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适合老年人消费的品种相当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更不适应日益增大的老年人队伍,因此,大规模开拓老年人商品市场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产业结构升级是内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优势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优势推进,由二产业集中发展向三次产业间协调发展。一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强化吸收再创新,创造自有技术、自有产品、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选择性引资,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由注重引资规模转向重视引资质量;三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产业间关联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如何构建既经济又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既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又不能大包大揽。应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分类建设,从而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调整教育资源配置

未来10年,除小学可不变外,幼儿园和中学都应缩减规模。在规模缩小的同时,中低等教育发展重点转向提高师资质量、提高教学设施配备水平、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等。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老年住宅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24-02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化状态时,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下降。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的老龄人口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按照使用最广泛的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截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人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同时,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少年人口的比重急剧减少,上述两项因素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局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个根本性社会问题就是老人特殊需求的满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上通用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发展老龄产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向老龄产业提出了潜在需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口优势。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走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特性,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也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3 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和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首先就要从研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特点入手。老年人口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群体相比是一个内部十分复杂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老年人口有着共同的需求特点。

3.1 老年健康产业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1998年相比,2003年65岁以下各年龄组两周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5年间反而增长了17.5‰(农村同组同期为60.1‰,全国同组同期为44.2‰)。初步分析,一方面因为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老年健康、老年医疗保障等问题没有引起我国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足够的重视。此外,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慢性病将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城市高于农村38.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

由此可见,老年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具体来说,老年健康产业包括疾病预防产业(包括对疾病的预防与宣传、老年体育运动产业、老年保健品产业)、疾病治疗产业(即医疗卫生产业)、老年康复和长期护理产业等。

3.2 老年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入住老年公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需求之所以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养老观念在发生变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入住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人和30.8万人;目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35.2%的老人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

其二,则是因为“空巢家庭”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我国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年人家庭数量激增。在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以北京市为例,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只有一个或一对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共31.5万户,占26.9%。北京市单身老年人户数量增幅较大;北京市60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占11.0%,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4.5万户,增幅达到53.6%。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一些老年公寓确实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金价位较高。其次,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再次,大多数的老年公寓都缺乏完备的医疗、护理条件。基于此,我们不妨根据老年人在收入以及需求偏好上的差异,细分市场,兴建不同类型的老年公寓:①自住型老年公寓。不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任何与日常生活、药物服务有关的协助,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②服务型老年公寓。向居民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包括做饭、帮助洗澡、喂饭、洗衣、体检、喂药和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陪住型老年公寓。③特护型老年公寓。除了上面两种类型所提到的服务外,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护理型老年公寓。

3.3 老年旅游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老年人对户外旅游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老年旅游的独特性,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牵动中年市场,波及青少年市场,有效推动亲情式家庭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当老年人决定外出旅游时,家中的其他成员考虑到照顾老年人身体等因素,很多会选择随同出游,在我国的很多旅游景区,全家三代同行旅游的越来越多。此外,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还能够有效均衡旅游淡旺季。相对于一般旅游者的“假日性”而言,每逢节假日、周末,各个景点人满为患,住宿交通全面告急,而老年人退休后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其旅游呈现出“非假日性”的特点,一般选择在春秋二季,且尽量避开黄金周。这有效地缓解了旅游市场旺季门庭若市,淡季门可罗雀的现象,他们已经成为消除旅游淡季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1 ] 祁恒.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产业S W O T 分析[ J ] . 发展,2008(7).

[2]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8(6).

[ 3 ] 林文彬. 发展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 J ] . 经济研究导刊,2008(5).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9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快速增长的人口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因,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达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的提前来临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强大的压力,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人养老费用占据其一生收入更大的比重;家庭要为养老支付更多的财富,社会要为养老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具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现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我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灾害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需要做到适应人口老龄化直达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网络体系。

总之,在老龄问题日益多样化和严峻化的中国,成功的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将是老龄观念和老龄事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尝试。老人不只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样,健康老龄化也不只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几点战略思考[J].学习月刊,2009(23).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0篇

摘 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岭的形势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将通过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与加快第三产业的转型相结合;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 人口 老龄化 产业结构

从已经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岭。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将通过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

一、新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

(一)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 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即老龄化率处于7%-14%时,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老龄化率超过14%则称为老龄国家。从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国家阶段。由于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寿命的提高,以及出生高峰期的那些人口队列目前将进入老年,因此,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迅速。

(二)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

虽然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人均的各种指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认为,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不足1000美元。可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这必将给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均衡,差异显著

从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来看,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村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我国存在城乡倒置现象,而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从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来看,我国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一致,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四)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

中国目前确实已开始步人了老龄化阶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中国社会抚养率仍不高、根据人口模型推算,离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至少还有10余年的时间,因此,我国从中期来看,还处于劳动力增长的阶段。但是,尽管现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迈进高龄化,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并且这一趋势会越来越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方向

英国学者分析整理了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移动的统计资料,考察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方向。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揭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提高,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大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而就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其规律均为由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产业转变。

(二) 人口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人口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联系。人口与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取得最优人口经济效益的一个先决条件。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结构的演化进程与现存劳动力技术结构的差距及其就业目标,又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劳动力技术结构演变的刚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制约。一定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适应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就产业结构本身的发展来看,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是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人口职业、行业结构的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是受生产资料总量和技术构成制约的,也就是说社会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与生产资料总量成正比,与生产技术构成成反比。从人口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来看,由于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而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状况。人口的年龄构成决定了不同年龄组的人口素质的差异,以及从事具体职业的不同。

从中国的人口发展和老龄化趋势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来看,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力度,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应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加深,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双重影响。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在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短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均相对较低,能够保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增长率,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但从长期来看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受其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制约,其转移大多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其他服务行业”,难以适应以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发展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需求,进而将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消极影响;也难以完成由劳动密集型为主体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方向转化。

其次,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考察。一切经济活动是从需求开始的,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并发生阶段性变化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量不同,消费方式也大有区别。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其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需求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化。因此,老龄化的人口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要求各大产业内部次级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长期调整。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通过“储蓄率”对消费产生影响,由于消费和投资的变化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生产,因此,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变化对产业结构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老龄人口将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相关产业的出现。因人口老龄化而带动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年产业的需求,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转型

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基于人口老龄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会影响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供给的国情,首先要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及合理布局,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其次,产业升级应同时体现在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和产业内部的优化。对于第三产业,必然经历由传统服务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转变。现代服务业要求用新的服务方式、新技术和新业态为生产和生活提供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新兴服务,这个过程既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也涵盖了对不同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的自我塑造。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在消费需求上的特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变得十分明显,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产业政策上提供新思路,必须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步增加,与老年产业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增长速度加快。为此,有必要更具体地分析其表现,特别是针对与未来老年产业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具体的分析,大力发展包括老年医疗与生活服务行业、老年食品与用品行业、老年居住需求、老年旅游与娱乐行业、老年教育等行业。

(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养老负担问题的根本策略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必将导致劳动力数量的稀缺,企业将采用更多的劳动替代性技术。因此,企业要求劳动者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实现劳动力数量的节约。随着老龄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也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转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因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应作为长期考虑的应对养老负担问题的根本策略。衡量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生产力将由劳动力数量向掌握不同程度知识技能的人口质量转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全社会的宏观教育网络,一手抓复合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新人,另一手抓在职人员和下岗待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逐步提高他们职业变动能力。目前,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的基本国情是以质量比较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因此,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2]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07(7).

[3]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4]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1篇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及所占比例较高,这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及文化带来很大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基础相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充裕,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相对轻松。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恶化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得不到足够保障,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需要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1.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2.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晚年的生活能力和早年状态息息相关,必须让青年一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作息,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三、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2篇

(一)基本现状

国际上按照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2000年,河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1%,进入老龄化以后,人口老龄化正呈逐年加深态势。《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河南省老年绝对人口数在排全国第4位。河南省统计局刚刚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老年人口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9.7%。

(二)特点

河南不仅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速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幅明显提高,但老龄人口比重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9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超过65岁的人口数量达750多万,仅次于四川、江苏、山东三省。根据《2005年河南省l%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全国65岁及以上入口比重为7.69%,河南省为8.23%,高于全国0.54个百分点。但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比重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已经低了0.7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文)》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又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这种状况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另外,不同区域内老龄化状况也有所差异。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9.1%。例驻马店、漯河、信仰、商丘、许昌都超过了10%,而鹤壁、济源分别为7.1%、7.6%。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河南省统计局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河南人口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不但发展迅速,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169.62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74.74万人。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河南共有百岁老人4359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3886人,占常住人口总数比例的4.64%。全国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的省份共有3个,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河南已跻身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省份。

4.未富先老现象显著。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比如,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万美元,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进程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例如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其人均GNP已达1万至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3000至10000美元的占28%,而河南省2013年人均GDP仅为5519.91美元,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相比之下,差距不言而喻,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这将对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三)河南省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

未来10年是老龄化较快发展期,河南省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并逐年放缓,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将突显,老龄化进程加快,动力资源所占比重开始下降;2026~2035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6~2050年老龄化程度放缓直至趋于稳定。2050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24.89%。老年抚养比将由2012年的10.14%上升到2050年的40%。

二、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把老龄社会作为河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省情认真研究与规划

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到来的,所问题与其他区省份相比更加凸显。因此,加强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全省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精神需求、社会参与与维护权益等等情况,探索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途径和方式。二是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梳理与总结中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研究老龄事业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要重视老龄社会管理问题。认真分析河南老龄人口的思想状况和基层老龄工作状况,研究加强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老龄人口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现阶段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产生的最大瓶颈。要规避老龄化社会风险,解决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养老储备,缓解社会抚养压力。2003年,河南全省总负担系数为43.80%,与此同时,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01%,正处于养老负担小、劳动力充足的“黄金时期”。预测表明,在2020年以前,全省总抚养系数一直在60%以内(与发达国家1995年的总抚养系数相近),政府负担相对较轻,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的若干年,既是我省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物质积累是我们应对2030年老龄化高峰来临的关键措施。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占全省较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口主要是靠家庭抚养,城镇居民大多数也要靠子女养老。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养老需求来看,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是难以逆转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内涵,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模式和种类,大力发展公寓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使我省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四)稳定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农村老龄人口的自养能力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调整土地制度,保障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流转收益能够转入农民手中。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方式,自己养老更是目前一种重要的农村养老方式。但是,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极低水平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养老所需要费用。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想方设法增增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老年人社会管理与服务

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既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老年社团组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晚年生活的自娱自乐乐园,对于老年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和规范老年社会(群众)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各级政府重应视老年社团的建设,应积极将老年社团建设纳入当地老年事业规划予以统筹安排,给予老年社团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建立健全老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机构,落实好老年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加强主管部门和涉老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老年文体活动有章可循,要更大程度发挥老年社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和智囊库等方面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养老护理;新模式

1前言

在我国,家庭养老长期占据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难以保证给予老年人周到的关照。因此,新养老护理模式的开发尤为紧迫,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

2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南通市几十年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早在1982年,南通市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全是人口总数的10%,提前全国1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三十多年来,南通市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逐年加重,老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由此导致南通市家庭出现小型化、结构少子化和年岁高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到2013年时,南通市的百岁老人也突破了千人大关。虽然南通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而且具有浓厚的养老氛围,但是高龄老人的机体能力不断下降,逐渐丧失了自主生活能力,但同正常人一样具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新养老护理模式的探究十分紧迫。

3老龄人养老护理需求

老年人群体在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方面具有许多特殊需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数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高龄老人出现半失能、失能现象的几率较高,在生活上需要人照料,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远高于一般壮年人,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负担。而且在疾病困扰下,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较高。在老龄人的养老护理过程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关注,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城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家庭难以满足老龄人的养老护理需求。

4南通市养老护理新模式

4.1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特点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出的一种社会养老新模式,旨在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使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和社会养老负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通过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包括生活上的照顾、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锻炼以及临终关怀等。目前该养老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需要进行中长期治疗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但随着医学模式和养老模式的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类型也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心理辅导等内容。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都可以在医院、家庭或社会接受养老护理服务。

4.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

4.2.1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以医疗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由医疗机构创办将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为老年病患提供养老服务,并满足其医疗和护理方面的需求。目前该模式主要通过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实现,由公立医院率先实行,利用其医疗资源优势,整合养老功能,可以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在老年人病情突发时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4.2.2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由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通过对过剩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功能调整,使其直接转型为老年护理院或康复院,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机构,为需要的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目前主要对城乡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转型,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半失能、失能老人,同时也是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主体。

4.2.3养老与医疗结构的就近合作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政府的整合下,采取就近合作的原则,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和双向就诊,可以有效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通过医疗结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其提供免费入院体检服务和绿色抢救通道。建立双向就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由护理院提供病后护理。

4.2.4以养老机构为主的医养模式

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引进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转型为医养结合模式的负荷机构,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在照料其生活、对其进行精神慰藉的同时,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

4.2.5居家医养模式

居家医养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在社区签约的居家老人提供生门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对能够自理的老人进行提早的疾病预防,并为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降低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的发展几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南通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步加深,养老负担已经成为社会最普遍的家庭问题。医养集合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通过医疗服务与护理服务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自理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参考文献:

[1]邓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江苏省部分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6.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省、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

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省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张原震.统筹解决河南人口问题的对策研究[M].原子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