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06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3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功能,对内功能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运转的能力对外功能是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服务的功能,其中维持自身运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演替过程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对高质量城市人居生活的强烈要求,城市绿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生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在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中人们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忽视绿地自身运转功能;评价体系的设置也过多依赖于数量指标,同时,未能借助指标对绿地结构合理性、功能状况、质量高低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价。高估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影响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

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忽略的几个问题

1.1 绿地数量和面积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1993年11月国家建设部颁布《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确定以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等3大指标为城市绿地评价的主要指标。建设部2002年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中,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等数量指标是城市绿地评价考核的重点。导致各级部门将完成数量指标看作是绿地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公众也误认为绿地数量越多、面积越大、人均越多,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越好,一味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了绿地质量建设。在目前城市绿化建设用地极为有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园林绿化设计和建设滞后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绿地面积来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必然会带来造假行为或歪曲绿地建设实质。

1.2 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效益评价指标和参考标准直接来源于研究人员多年对自然生态研究的结果,但忽略了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状态下的绿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经常被人们高估。在对自然生境与人工生境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及鸟类群落研究中发现,人工生境中鸟类物种数及密度显著低于自然生境,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境改变对鸟类多样性有不利影响[1]。在选取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黄土丘陵区主要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的研究中,天然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为干预的人工植物群落[2]。城市绿地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效果都不如自然植被,甚至某些生态功能面临缺失的危险。

1.3 对城市绿地特殊生存环境和后期科学管护的忽视

城市建筑、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改变了城市地下地质结构,破坏了绿地的径流和根系统,增加了土壤侵蚀速度。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小气候,影响城区温度、湿度。大气悬浮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干扰或破坏植被的呼吸和蒸腾功能。城市污水,超出绿地净化速度和能力。城市的噪音、夜晚照明扰乱植被的新陈代谢,加快植被衰老和枯萎速度,阻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城市特殊的地表和环境特征,改变了绿地生态机体生存条件,对绿地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很多情况下,对园林绿地的管理只限于移栽、浇水、修剪等基本护理,而少有林业、土壤、生态等专业人员参与研究、实验和改良。以致城市绿地对人工形成依赖,失去生态系统的自然特性、生命机能容易扰,能量自给能力、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降低。

1.4 重视城市绿地功能和价值,忽视建设和管护成本

铺设大面积的观赏性草坪再栽种一些灌木是目前城市绿地建设的普遍做法,简单而又方便管护。为了保持草坪的整洁和清新,需要定期进行修剪、使用大量杀虫剂、不停地用水龙头进行浇灌。设置花台和盆栽是美化城市风貌的新渠道,由于植被只能在薄薄的土层中和狭小的土壤空间生长,土壤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缺少有机物质成分和微生物活动,不能维持水分、营养的供给,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移栽等保育措施才能维持其生存状况。

在城市地标、高档住宅小区设计和建设中,投入大量人财物引进或者移栽一些名贵树种、古树或建设整齐划一园林绿化工程,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植物具有群落性特征,仅仅一棵或者是少数几株树种无法发挥其生态、景观效益,还会导致树种的水土不服。过分注重景观性或者过分依赖于人工来建设城市绿地是一种极不经济的行为,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建设成本较大,生态功能不稳定,发挥的景观效益也非常短暂、有限。

1.5 绿地建设的内涵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被曲解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生态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原理为指导,以人工培育的绿色植被群落为主体,通过对城市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并添加文化和艺术内涵综合构成的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一个对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和过程。绿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绿化功能空间,而是从区域自然生态、人工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的角度组织绿地与生态要素体系[3]。

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地首要的功能应当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强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植物种类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绿化”。将绿地建设误以为在一块草坪上配植几株灌木,误认为绿地建设就是绿化,误认为有了绿色就会发挥生态效益;有时候把景观与绿地的概念混淆或轻重颠倒,这样既没有很好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又缺乏景观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绿地建设的内涵。

2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 整体性

各种形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形成了多种相互关联的模式,例如气体成分的调节伴随着气候调节,水分调节与土壤保持相依存,水分调节与土壤肥力保持和食品生产功能相关联,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还与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感知认识紧紧相关。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指标和样本选取时不能将中心城区与郊区分开,也不能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区别对待,在评价内容选取时全面考虑绿地自身、绿地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公众对绿地感知认识的综合。

2.2 前瞻性

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反映城市绿地的现状,也要通过建立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借以指示城市绿地未来的发展趋向。例如,随着城市面积增加、人口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多元化追求和个性化的人居环境需求,城市绿地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期望。评价体系对于绿地设计和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提前预测和推算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各项需求。

2.3 简单和可操作

评价指标的概念需具体和明确,易测易得,数据应便于统计和计算,且有足够的数据量。指标的设计应以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标准以及研究成果为参考,得出的结果也便于被采纳。

2.4 相关性

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联系,在指标选取时应当考虑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指标之间能够相互应证和补充。同时,指标要具有针对性,与绿地某一特征和实际情况有较强的关联,能反映绿地质量、数量、功能和结构关系。

2.5 便于比较

城市绿地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影响,不同类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既要有个性特征还应具有共性,各项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统一的测算标准,尤其是在设计主观层次的问题时,在问题程度上拉开距离,这样便于将国内外、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作比较。

3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生存环境的优良性、绿地自身的健康是确保城市绿地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而居民的感知认识是绿地是否能有效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测评标准。将这三方面与传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相结合作为新的研究视角,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体系,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

参照一些学者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4-5,9,12],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选择其中一些指标,增加一些来自林业、生物、生态等学科当中能反应绿地生存环境、绿地自身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框架(图1)。

图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Fig.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3.1 生存环境优良性

3.1.1 城市小气候

城市小气候又称为微气候,主要受到城市人动的影响形成热岛效应,改变了局部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风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否改变了当地常年平均水平或者能否满足城市绿地生长发育,需要设计针对性的指标来考证和研究。

3.1.2 水

城市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是绿地生长的直接水源,需要有指标来测量绿地用水的数量及受污染状况、矿物元素含量、酸碱程度等显示城市水体质量的指标。例如可以选取地表水各类水质比率指标,或者直接对绿地地表水进行测验来确定。

3.1.3 大气

汽车、工厂、家庭厨房以及建筑施工,产生了污染大气环境的CH4、H2S、CO、SO2、NO2、O3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影响绿地植被呼吸、蒸腾,污染物跟随降雨到达地面,腐蚀根系、影响植被生长。因此,需要对城市大气中气体成分和含量,尤其是有毒成分进行计量和监测,选择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等类似指标来综合测算。

3.1.4 土壤(土地能力)

城市绿地的土壤主要来源于建筑垃圾、建设开挖的深土层,而绿地中的树叶和杂草在管护中被清扫干净,土壤当中缺乏有机质和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动物。因此,通过考察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土壤酸碱度、土壤封盖度、土壤退化程度和土地生产潜力等指标来测量绿地土壤能力。土壤中的生物和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有助于指导科学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改善土壤质量。因此,为了衡量绿地生存环境优良状况,还需要有测量土壤中微生物、动物等情况的指标。

3.2 绿地健康状况

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相关指标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和分析,动态地揭示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主要包括系统的整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从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建设与管理水平和绿地能力等四方面来衡量绿地的健康状况。

3.2.1 群落结构

若仅注重观赏价值和成本,栽培整齐划一的树种或者是仅仅栽种少数品种植被,造成树木的种类、年龄、层级、高度等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不良生态后果,也易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问题。

群落的稳定性主要看是否满足各构成组分的生态习性;受环境污染危害的程度可以通过观测植物高生长,叶片选择和叶子是否正常生长,以及成片树木的叶子变黄或濒临死亡来判断;树木病虫害情况也可通过观测来完成[6]。城市绿地群落结构的考察指标主要有四类[7]: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群落密度、覆盖度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乔灌草比例、层片值、叶面积综合指数)、树种组成结构指标(树种多样性、自然度)、树木年龄结构指标(速生慢生比、胸径结构)。

3.2.2 生物多样性

只有品种多样化才有生物多样性,只有生物多样性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才能保持系统整体健康性并对有害生物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在对橡胶园和茶树种植园研究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 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8]。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近年研究得较多的景观多样性等领域[9]。绿地生物多样性测量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乔木与灌木比、植被丰度、土壤中生物种类和单位生物量、公园内虫鸟种类和出现频率、乡土树种比率。

3.2.3 建设与管理水平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选取综合管理、建设管控中主要指标。(1)综合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维护专项资金、城市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2)建设管控:公园管理规范化率、古树名树保护率、节约型绿地建设率、立体绿化推广率、公园绿地应急避险成所实施率、城市园林绿化管护力度即肥料的种类、施肥的保证率、树木和草坪的修剪及时性、防治病虫害农药的种类、灌溉水保证率和灌溉方式以及灌溉量等。

3.2.4 绿地能力

一是植被生长能力,它包括植被平均寿命、新增绿地存活率、林木平均生长率、乔灌木根系延伸范围,二是受损弃置生态与景观恢复率,三是植被的适应性,包括树种的适宜性、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等。

3.3 绿地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体,唯有兼顾四者,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发挥。在构建绿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六个分类[10]。

3.3.1 生态功能

绿地系统连续性、绿地到达便利程度、绿地廊道宽度与联通性、绿地板块形状和面积、绿地空间景观多样性。

3.3.2 结构形态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状况、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状况、滞尘状况、防止噪声、调节气候温度状况、涵养水源蓄水保土状况。

3.3.3 经济效益

城市绿地与周边或外界绿地的关系、城市绿地的区位、绿地空间的绿地及其他用地比例、绿地空间郁闭程度。

3.3.4 生态过程

苗木产值或增益值、经济林木比例、公园和风景区经营收入。

3.3.5 景观效益

古树名木保护和园林文化生态价值、绿视率、绿地对视线的抗干扰程度、园林游览观赏效应。

3.3.6 规划定量

绿地面积或人均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复层绿色量或人均复层绿色量、绿化三维量或人均绿化三维量、城市绿量率、公共绿地率、道路绿地率、防火绿地比例。

4 居民感知认识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功能,还可以通过对城市居民对绿地主观感知认识的调查分析得到。为了比较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不同级别城市的居民对城市绿地建设满意度和存在问题差异性的了解,从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群体需求入手,将全国划分为南部季风区、北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四个季风区,在每个季风区抽取一定比例的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形成样本,从城市绿地规模与数量、可达性、公平性、乔灌草结合度、野生性、多样性、观赏性、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绿地管理、对绿地的满意度、公众参与等11个重要方面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程度,对绿地的切身感受和绿地建设与管理问题。将调查结果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改善绿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5 结 论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差异水平和气候差异都较大,尽快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有效的“多类型多层次”绿地指标体系,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城市绿地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11]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多角度、多方面借鉴和综合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既依靠客观统计数据,也以主观的调查分析作为支撑,涉及到林业、生态、生物、统计、环保、城镇规划等多个方面,指标涵盖了传统评价内容当中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以及功能指标。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旨在为城镇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希望能为城镇绿地规划、建设和管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音亭,王强,张颖,等.西天目山低山地区人工与自然生境夏季鸟类群落比较[J].动物学杂志, 2008,43(4):20-25.[Cai Yinting, Wang Qiang, Zhang Ying, et al. Bird Communities at Artifi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Lower Mountain Regions of West Tianmu Mountain[J]. Journal of Zoology, 2008,43(4):20-25.]

[2]卜耀军,温仲明,焦锋,等.黄土丘陵区人工与自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4-6.[Bu Yaojun, Wen Zhongming, Jiao Feng, et al.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of Artificial and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in Loess Hilly Region: Taking An Sai County As an Example[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5,12(1):4-6.]

[3]姜允芳,刘滨谊.区域绿地分类研究[J].城市问题,2008,29(3):82-86.[Jiang Yunfang, Liu Binyi.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regional green space[J].Urban Problems, 2008,29(3):82-86.]

[4]李妮,李艳红,尹林克,等.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健康现状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05-6306,6343.[Li Ni, Li Yanhong, Yin Linke, et a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Karamay Central City Zone Green System Healthy Present Situation[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36(15):6305-6306,6343.]

[5]陈春娣,荣冰凌,邓红兵,等.欧盟国家城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体系[J].中国园林,2009,25(3):66-69.[Chen Chundi, Rong Bingling, Deng Hongbing,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25(3):66-69.]

[6]李成.影响城市绿地生态质量主要评价项目因子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6,163 (2):83-84.[Li Cheng. Analysis on main factor Affect the city green land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project[J].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163 (2):83-84.]

[7]徐晓红,尹林克,等.干旱区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 2008,25(4):464-469. [Xu Xiaohong, Yin Linke, et 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Health of Greenland System in the Oasis Cities in Arid Areas: A Case Study in Karamay City,Xinjiang[J].Arid Zone Research,2008,25(4):464-469.]

[8]冯耀宗.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53-857.[Feng Yaozong. Species Diversity and Managed Ecosystem Stability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14(6):853-857.]

[9]杨伟儿,张乔松,周先武.广州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展望[J].广东园林,2006,28(2):47-52.[Yang Weier, Zhang Qiaosong, Zhou Xianwu.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Biodiversity in Guangzhou Urban Green Space[J].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28(2):47-52.]

[10]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8(2):27-29.[Liu Binyi, Jiang Yunfang. The Inclined Err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The Research on Indices System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2,138(2):27-29.]

[11]张利华,张京昆,黄宝荣.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140-147. [Zhang Lihua, Zhang Jingkun, Huang Baorong. Research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land[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5):140-147.]

New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earch on Urban Green Space Ecosystem

ZHANG Lihua1 ZOU Bo2 HUANG Baorong1

(1.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动态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4)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Urban Greenland based on ArcEngine

JIANG Shan, LI Lei, ZHANG Lijun, ZHANG Jie, XU Ting, LI Ruig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40)

Abstract: Our current research in urban greenland ecosystem function evaluation is in the ascendant, and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the model of urban green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to be implemented. The demand of residents for urban greenland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such as time, season, and weather condition. People could choose the proper model from various model of ecological function quality dynamic assessment about greenland. This paper selects Harbin city as research region, collects Harbin greenland data from RS images, and selects evaluation model involving five aspects include water-source conservation, 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e, leisure and recreation, noise reduction, and purifying atmosphere. This paper also concern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bout urban greenland.

Key words: Urban Green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Dynamic Evaluation

0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也有所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对区域内生态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以最大化发挥各要素的生态效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所以,对区域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使城市规划部们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区域绿地的生态功能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规划决策,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净化空气等功能,也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有益身心的休闲场所。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居民对休闲场所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于居民来讲,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也并非恒定不变的。当前我国在生态系统评估方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估模型,对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已开展得较为深入。但是一般情况下却都是以生态系统某一时间的静态数据进行评估,未曾考虑到不同环境条件下随着居民生态需求的不同,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估也应有所不同。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区域的季节、气象条件,选择适当的绿地生态效益动态评估模型,以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的生态绿地数据为基础,采用ArcEngine GIS中间件结合Visual Studio 2008进行二次开发,由此而实现对哈尔滨市区内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静态、动态评估,以实时提供不同绿地斑块不同环境条件下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质量差异。本系统主要实现了对空间数据浏览、查询、检索、测量等功能,并对城市气象信息进行动态维护,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模型(主要针对哈尔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休闲游憩、净化空气等功能)进行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实时评估,而且可将评估结果显示在系统界面中,利于用户实时查看不同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下城市内部各绿地单元的生态功能状况,为其出行和游玩提供最优决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用于城市规划部门的辅助决策。

1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本项目组通过对当前市面上主流GIS的二次开发平台进行调研和模拟实验,最终集成开发环境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GIS二次开发平台选择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中的开发插件ArcObjects。

在ArcGIS开发平台中,ArcMap提供两种类型的地图视图,即地理数据视图(Data View)和地图布局视图(Layout View)。本研究利用ArcMap中的地理数据视图,对地理图层进行符号化显示、分析和编辑GIS数据集,再利用地图布局视图对在Google earth下载的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坐标校正,并可以调整比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是一款较为全面、稳定的程序开发软件,可用C、C++、C++.NET、C#、、VB.Script等很多语言实现系统开发,且功能已较为完善,本研究主要利用C#语言,结合ArcGIS提供的相关控件而对windows窗体实现二次开发。该款软件较为便捷之处即是,可以通过ArcGIS提供的一些相关控件直接实现其定制功能,诸如放大、缩小等,如此即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系统开发初期准备

2.1城市绿地数据采集

本研究选择以哈尔滨市作为研究区域,对哈尔滨市绿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哈尔滨植物园、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等进行实地调研,主要记录的绿地数据有:树高、树种、郁闭度、林种起源、龄组和周边环境等,通过Google Earth下载哈尔滨市绿地地区的遥感数据,并利用ArcMap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再进行人工判断以获取相关绿地专题数据。

2.2建立评估模型

模型是本研究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对实地调研采集的数据属性(树高、树种、郁闭度)进行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森林类型对环境的作用选择适当的生态功能评估模型,主要分为涵养水源功能、净化大气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固碳释氧功能、降低噪声功能,据此而进行绿地五种单一生态功能评估及综合生态效益评估。

2.2.1涵养水源功能评估模型

通过国内国外的研究显示,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评估方法是替代工程法,涵养水源总价值由涵养水源总量与水的影子价格决定,评估公式为:

(1)

(2)

其中,Wc是涵养水源总价值,Tw是涵养水源总量,Sp是水的影子价格,Fc是林地涵养水源系数,Ar为林地的面积。

水的影子价格获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

(1)根据水库的蓄水成本确定;

(2)根据供用水的价格确定;

(3)根据净化水质的费用确定[1]。

本研究利用方法(2)获得水的影子价格。而涵养水源总量由地区的森林类型以及林地所占面积大小决定,不同的林分类型涵养水源量不同,此涵养水源量系数由凋落物层以及土壤蓄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得到。而经过实地考察,在哈尔滨市大部分地区的林分类型主要是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混交林[2],基于有关文献分析,几种不同林种类型的涵养水源系数主要有马尾松林394.4吨/公顷,柏木林941.6吨/公顷,针叶混交林401.6吨/公顷,阔叶混交林433.0吨/公顷,灌木丛346.8吨/公顷[3]。将涵养水源总价值的结果经过计算之后,即可等差设置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2.2.2净化大气功能评估模型

对于某地区绿地净化空气的功能评估主要体现在吸收有毒气体和滞尘降尘两个方面。大气中有毒气体很多,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氯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但主要以二氧化硫在有害气体中数量最多,分布地区最广,同时危害也最大,而绿地净化空气一方面是通过叶片吸收大气的有毒物质,降低大气中毒物的浓度,另一方面,树木能使某些毒物在体内分解,转化为无机物后代谢利用。不同林种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不同,可以通过计算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的吸收量来对某地区绿地的净化空气功能进行评估,计算公式为:

(3)

(4)

(5)

其中,Cu表示二氧化硫吸收量,Ac表示不同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Ar表示林地的面积,Du表示粉尘颗粒吸收量,Dc表示粉尘颗粒吸收的能力,Ta为林地对二氧化硫以及粉尘吸收的总量。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可知,阔叶林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值为88.65kg/公顷・年,对粉尘颗粒吸收能力为33.2吨/公顷・年,针叶林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值为215.60kg/公顷・年,对粉尘颗粒吸收能力为10.11吨/公顷・年[4]。通过计算后所得数值按比例等差设置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2.2.3降低噪声功能评估模型

城市交通、工厂生产、人民生活等各类事件经常会产生大量噪声,而绿地植物叶丛具有一定的吸音作用,噪声波投射到树木枝叶上,生长方向各异的叶片反射声波而产生轻微震动,因此可以使噪声减弱,降低噪声根据总价值分离法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

(6)

式中,M为林价,参考林价:650元/m?;a为森林灭菌价值占森林总生态功能价值的比例系数,通常取为20%;q为林木单位储积量,A为林地面积,x为森林直接实物性使用价值占森林有形和无形总价值的比例系数,一般取15%计算[5]。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Ez值,将其分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2.2.4固碳释氧功能评估模型

绿地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可缓解局部缺氧。目前,国内外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功能价值的方法主要有:

(1)用温室效应损失法评价森林的固碳价值;

(2)用造林成本评价森林的固碳和释氧价值;

(3)用碳税法评价森林的固碳价值;

(4)用工业制氧价格评价森林的释氧价值[6]。本项目主要使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价格评价森林的释氧价值,根据应用经济学中的成本价值法和市场价值法估算固碳和释氧价值,可以表示为:

(7)

(8)

(9)

其中,Ec和Eo分别是为固碳和释氧的价值(元/a),Vi为各种树种对应的蓄积年生长量(m3/a), Ki为各种树种蓄积量的年增长率,杉木为10.54%、松木为5.47%、阔叶树为4.27%;ri为各树种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系数(t/m3),杉木为0.54、松木为0.56、阔叶树为1.72;Pi为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的生产力(t/hm2・a),根据各树种年生长量,通过蓄积量和生物量的转换系数来计算生产力,竹林为17.16、经济林为7.09、灌木林为4.18;Si为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的面积(hm2);Cc表示固碳成本(元/t),采用固碳造林成本规定Cc为273.3元/t;Co表示释氧价格(元/t),据造林成本,中国森林提供1t氧的造林成本为369.7元,按照400元/t进行计算[7]。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E,并将E等差分为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2.2.5休闲游憩功能评估模型

休闲游憩模型可以为居民游玩提供一个辅助参考,主要针对群落结构、景观视觉效果、游憩开发条件这三个方面构建评鉴指标体系。对于群落组成结构科学合理的林分景观效果也相应会表现良好,森林组成指标选取森林覆盖度、树种组成、林龄、树种起源四个子项,KellomSki研究认为混交林的美景度较单纯林高,Staffelbach则指出针叶混交林和落叶混交林的美景高于针叶纯林,并且针叶纯林又高于落叶纯林[8];而林龄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一般同一林龄的美景较不同林龄的林分更受欢迎;经过Hull等对林分景观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天然林较人工林的视觉效果更好一些。而对于景观视觉效果,主要在于季相变化以及整体组合状况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季相变化主要指在不同季节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季相变化丰富的林分的景观效果更好;而整体组合状况主要是周边各种景观与森林景观的整体效果能够相互衬托则为最佳,若组合效果一般就会起到削弱作用[9]。而游憩开发条件指标主要是森林景观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条件两个子项,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反应人们出行对森林游憩的满意度。各种指标以及指标对应的分值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得到不同林分休闲游憩服务功能的分值,表中的5、4、3、2、1代表评估指标划分不同等级的分值,5表示休闲游憩功能等级最高,1表示休闲游憩功能等级最低,这五个值分别对应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

2.2.6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模型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将综合五个评估模型综合在一起得到改进模型,根据五种不同模型得到的等级分值再经过计算公式(7)即可得到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估结果(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Quality Index,ESFQI)。具体公式为:

(10)

其中,Rs为各项生态服务等级分值,Wi为不同模型评估的权值,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综合性指标是由各项单一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集成而来,即项目采用了加权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权重的赋值主要依据专家经验法,同时参考了指标重要性的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2所示。根据公式(10)综合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生态服务总评分,最终对总评结果进行五分制等级划分,最高5分,最低1分,具体划分方法如表3所示。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设计分析

基于系统设计前需求分析可知,本研究是以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开发得到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评估系统,要求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而且方便用户的操作和使用。据此可得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模块图

Fig.1 System function block diagram

3.2模块功能实现

系统可分为六大模块,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模块、地图浏览模块、集成查询与测量模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块、数据维护模块、用户信息模块六大模块。对各个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1)文件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功能是对文件的操作和管理,文件的打开,文件的保存、另存;地图打印功能,分别实现打印类型的设置、页面设置、打印预览、连接打印机并打印的功能;显示文件的属性,显示当前文件的存储路径;导出地图功能是基于矢量格式的输出,可分为EMF格式、AI格式、PDF格式、BMP格式、TIFF格式、EPS格式、JPEG格式等,并根据不同需要输出不同格式的数据。退出,即退出当前软件的使用。

(2)地图浏览模块。实现功能是利用AE的控件对当前地图任意地区进行不同的查看操作,可实现自由放大、自由缩小、二倍自动放大、二倍自动缩小、漫游、全景显示、插入书签功能,并实现鹰眼图与主窗口的互动查询。同时,利用PageLayoutControl控件实现地图版面视图功能,而且实现与MapControl的联动,还可连接打印机进行版面视图的打印。

(3)集成查询与测量模块。可以利用AE控件实现单击任意区域查询图层属性的功能,并且连接Access数据库,即可查询某一地区的详细绿地信息。具体查询数据包括:树种组成、郁闭度、起源、树高、龄组等,利于专业人员对任意绿地图层数据进行浏览并寻找感兴趣的信息;进一步还可以利用AE控件以及GIS建立图形查询方式,根据需求用户可以用直线、多边形来查询空间数据和属性信息。

(4)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块。根据已建立的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动态评估模型,在林地和草地两个空间图层的属性表中各添加一个名为result的字段用于存储生态服务功能动态评估结果,各绿地斑块的评估结果以五级等级制进行表示,每种评估模型将结果值写入绿地图层的result属性中,并通过对图层以result值分类设置图例,以区分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等级的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利于用户查看符合独特需求的绿地斑块位置。如果用户查询哈尔滨地区在某个季节的某个时间哪里适合游玩,可以通过输入当前天气和温度变化情况,系统会根据当前温度变化、天气情况选择适当的游憩功能动态评估模型对每个绿地斑块进行遍历,读取绿地属性数据,进行动态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写入result属性中。同时,可将哈尔滨地区的城市绿地斑块以5种颜色由深到浅逐级显示在地图浏览界面中,通过颜色即可选取最符合用户需求的绿地斑块位置,而通过属性查询就能实现对绿地信息的详细查看。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流程如图2所示。2013年6月16日哈尔滨城区内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等级评估结果则如图3所示。

图2 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流程

Fig.2 Services evaluation process of greenland ecosystem

图3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Fig.3 Eco-service function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land

(5)数据维护模块。气象信息维护部分,即用户可以输入当前温度以及天气情况信息,系统即自动将当前天气信息传给各个模型,用户可以查看当前天气情况下不同模型的信息;而数据更新部分则主要针对系统维护人员,根据哈尔滨市绿地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森林的生长、砍伐等发生变化时需要更新Access数据库中相应图层数据,即可通过此项进行修改。

4结束语

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方面有利于哈尔滨市相关林业部门对本城区的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为居民出行和游玩提供有效决策,能够推动城市绿地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ArcEngine中提供的GIS中间件可以十分快速地完成空间数据的浏览、查询与测量等功能,大大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为相关领域的系统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隽,景跃波.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3):38-41.

[2]时斌,仁顺邦,焦洁,等.永安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65-66.

[3]张志永,张卓文,陈玉生,等. 5种主要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2):171-175.

[4] 冯育清,陈月琴,陶隽超.苏州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1):37-43.

[5] 胡艳林,戚仁海,由文辉,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9(3):111-114.

[6] 靳芳,张振明,余新晓,等.贡嘎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24(4):80-84.

[7] 肖建武,康文星,尹少华,等. 长沙市城市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评估[C]. 《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2008.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3篇

1.1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被视为借助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问题的一种普遍诉求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出之后,被普遍视为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非可持续问题的一剂“良药”,迅速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共识。

1.2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解析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始终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成为讨论焦点并逐步达成了理论共识,认为城市绿地基于对化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包含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元”功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通过与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状态,实现人居环境改善、自然与人类共赢、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归纳为图1所示的理想模式(下文简称“理想模式”)。该模式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简化为“三元”功能相对独立,均衡发展。“理想模式”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将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具有概念简化、便于分析的特点,但是由于较为表面化,并没有揭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易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对该模式的扭曲,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矛盾困境——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1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

尽管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普遍接受,但该理念对城市绿地建设实践所发挥的作用却令人失望。近年来,大量以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名的建设活动,在实际上却偏离了“理想模式”真正本质,成为不可持续后果的麻烦制造者。多数城市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景观效果和经济功能发展置于优先选择地位,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满足一定政治与经济目标的手段,忽略了城市绿地应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的综合发挥和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助机制。目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而得到根本缓解,反而变得日益严峻。在城市绿地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对生态功能的认识十分模糊甚至极其肤浅,反生态设计案例和建设方式大量存在。城市绿地建设量的增加造成土地、水、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已有生境,增加了管理养护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了与经济功能间的平衡关系,城市绿地建设成本的提高和生态效益的下降,造成城市绿地建设的非可持续现象。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支撑城市绿地化解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城市活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绿地形式美、形象新的认同大于对其社会功能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绿地文化、游憩、减灾避险功能的认知,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的休闲活动需要,现有绿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造成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非均衡发展。总之,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现状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什么在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中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理想模式”中所隐含的内在缺陷,导致建设过程中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2“理想模式”折衷平衡假设前提的内在缺陷

“理想模式”试图将城市绿地建设现实世界中具有内在冲突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元”功能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诠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得到最广泛的社会认可,但该模式作为一个涉及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建立平衡、均衡发展关系的概念所存在的含混和歧义,是造成长期争议的根源。“理想模式”试图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调和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在缺陷:①城市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置于城市真实建设环境下存在着内在矛盾与冲突,实现“理想模式”的可持续,需要有非常复杂的重构,甚至无法开展,因此能够付诸实施的“平衡措施”实际上就是三大功能的“折衷策略”。②“理想模式”中假定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彼此独立,易造成以割裂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不同利益群体间存在博弈时,就会在综合目标平衡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功能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理想的平衡状态并不存在。③“理想模式”潜在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间的可替代性假设,允许某种功能的弱化,只要与其他功能的增量相互抵消即可,这在当前仅关注GDP数据量化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背景下,经济功能易成为补偿生态、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与城市绿地可持续理念的“理想模式”渐行渐远。

2.3不同利益群体诉求下城市绿地建设对“理想模式”的现实演绎

由于“理想模式”的内在缺陷,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理念产生诸多偏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被简化为以平衡和妥协的方式,独立的实现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这就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辩护和矛盾冲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开发商、市民等不同群体,都拥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其含义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6种典型的建设现实模式。以政府及开发商为主的城市绿地建设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直接经济效益及其衍生经济价值,倾向以经济手段补偿绿地生态及社会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2个典型特征:①展示性。即追求美学效果、气派和城市形象,使其成为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脱离生态本位,成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载体;②商品性。即利用城市绿地衍生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商品进行包装,绿地建设成为谋取更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这类模式以经济功能为核心,突出城市形象改善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因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得到快速推广。该类模式忽视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如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丰富物种多样性、自然生长特性等)和社会功能(如休闲游憩等)是无法用经济功能来衡量和替代的,造成建设过程和后期维护中大量资源消耗与浪费,实为非经济的建设模式。以社会群体和城市环境为主的绿地使用和服务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抵制因经济发展需求而损害社会和生态发展利益。现阶段,因该群体在绿地建设中不具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对绿地生态和社会功能认知的片面化和非动态化,给经济功能造成压力,也不利于可持续建设。总之,“理想模式”中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独立、折衷平衡假设,致使各种社会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地理解,从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中,城市绿地社会和生态功能容易被简单地视为应为经济功能提供服务,并能够通过经济利益来补偿,而忽视了生态、社会功能的本体作用,反而阻碍和影响了经济持续良性发展,进而又压缩绿地的生态、社会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使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真正推动可持续城市绿地的建设进程,必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

3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

在现实世界中,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并非是“理想模式”所示的独立、并列关系,而是逐级依赖形成的复杂系统——即经济功能依赖于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而社会功能又依赖于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穿城市绿地从建设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整个建设周期动态过程中,既包含绿地自身生态调节功能,也指与社会、经济功能间的协同共生作用。绿地的经济功能,不论是绿地本身的经济功能,还是其所引发的巨大衍生经济价值,都不可违背生态本位特征,并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积极保障,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良好实施才能为发展经济功能提供持久动力。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绿地的社会本体功能和其对缓解、改善城市社会功能的拓展作用,是对生态功能的完善和对经济功能的提升。虽然从相对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独立的“理想模式”到逐级嵌套的“内生模式”是一种进步。但“内生模式”仅是从城市绿地自身的理论角度反映其三元功能间的机制,未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来揭示三元功能之间的关系,且未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实践的实际情况,易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失去动力,从而影响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城市绿地不仅需要一次性的大量土地和巨额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和对资源维护的高额耗费,且多由政府、开发商投资建设和维护,其投资主要动因在于提高其衍生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逐级嵌套“内生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差。

4模式转型——回归生态本位,构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1构建“包含—融合”的可持续绿地发展新模式

城市绿地是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须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体现其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复杂性和互动性,强调“生态—社会—经济”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之间的内生关系,构建一种生态功能优先、社会和经济功能兼顾发展的“包含—融合”新模式。新模式即要避免“理想模式”所引起的以割裂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要防止“内生模式”中城市绿地建设动力的不足。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议题,体现生态功能是基础、经济功能是动力、社会功能是依托,三者需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功能间共赢的发展目标。新模式强调系统性、协同性,其实施包括“外部响应”与“内部响应”两个层面;“外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硬支撑”;“内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绿地内部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软支撑”。

4.2新模式的外部响应

外部响应是指处理好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关系,即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首要地位,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具有生命性,其主要构成元素——植物可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光合作用的释放O2吸收CO2、蒸腾作用的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净化地下水等,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提高。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不可补偿性。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的呼声日益强烈。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中唯一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系统,唯一能以自然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的生态功能因其化解城市问题,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被前置于其他功能,成为城市绿地首要功能。新模式关注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前置需求,确立生态功能核心、基础及优先地位,把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限定在保证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为城市生态良性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

4.3新模式的内部响应

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响应是外部响应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城市绿地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处理好城市绿地内部三元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城市绿地持续进步为目的,致力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持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城市绿地应持续稳定的发挥其各种社会、经济功能,满足社会与城市发展所需的景观美学、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城市防灾、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功能要求,成为关系到城市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游憩、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应具有自我更新和恢复的能力,并持久地保持自身的安全、高效和良性循环运转与发展,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经营方面具有成熟的运转机制,建立广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模式,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城市绿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城市绿地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新模式结合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和利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可操作性,打破“内生模式”中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嵌套关系,依托于生态功能基础上,兼顾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融合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边界。新模式体现城市绿地“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链条作用和动力,在充分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与经济功能融合发展的模式,把社会和经济功能包含在生态功能发挥的范围内,既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又加强了城市绿地发展的动力,为城市绿地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综上所述,“包含—融合”的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兼顾城市绿地自身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内部响应),又包括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促进(即外部响应)。

5结语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功能;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 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 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 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 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 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 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 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 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1]。因此, 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 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 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 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 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 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 1 /2 5 ,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美化市容, 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 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 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 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 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 外观更美丽, 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 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 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

2.城市园林建设误区

2.1 生搬硬套赶时髦

绿地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每一个城市又有它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 特别是它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就有各自的特点, 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况且园林绿地是“活景观”, 三份种, 七份管,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将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 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果。城市绿地应该有形式和内容、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顾此失彼都是城市绿地建设的误区, 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目前许多城市为追求开阔、明朗、舒展的绿地空间, 出现了过量的“以草代木”的倾向, 且这种趋势大有成风之势。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活景观”, 它的乡土味很浓, 有水土不服的客观事实, 学习别国、异地的绿地建设经验, 不能生搬硬套, 以免在经济上付出极大的代价, 而景观和生态效益上收效甚微[2]。

2.2 盲目追求所有绿化植物“常绿”

最近几年搞了许多专用绿地和居住绿地的规划设计, 其突出的特点是过分强调常绿, 行道树、花灌木、草坪等几乎都在要求之列, 这种“常绿”的设计理念值得深思。好多落叶阔叶树, 如法国梧桐、三角枫意大利杨树等等, 它们的生长速度、耐瘠薄、遮荫、适应性和生态环境效益都较好, 但是由于冬天落叶而得不到青睐。其实, 春萌、夏绿、秋实、冬枯也是一大自然景观, 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功能的需要, 也要种植落叶树。比如建筑物的南边和西边, 夏天遮荫, 冬天采光。况且只有绿地的多样化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才能保证城市绿地景观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3 没有层次, 杂乱无章

在城市园林规划时, 有些规划密度过大, 初植时比较好看, 但若干年后植物生长, 相互拥挤, 不仅浪费而且造成景观缺失。有些植物配置没有主次, 看不出高低层次、疏密的变化, 看似种类“丰富”, 实则缺乏美感。因此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 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3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对策

3.1 生态功能优先是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基础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清洁、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态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依据城市性质的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生态规划,布局功能合理、结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营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水源涵养林、观赏风景林、环保生态林、城市防护林和生态经济林以及游憩广场等生态型绿地。

3.2 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是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前提

人是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及核心,古代园林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要考虑城市居民一些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在园林绿地空间中的观赏、游玩、休息、健身等活动而获得的放松和调整等;同时人的活动对园林绿地空间的维护和发展也会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中,既要满足各种人类活动对园林空间的可及性,又要考虑绿色环境的自维持能力,使人们都愿意进入园林绿地空间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又能与绿色环境和谐共处。

4 结束语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不仅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享受的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地范围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大致是由于城市景观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等方面不协调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不仅能美化环境、平衡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改变居民生活环境,间接地减少社会问题。

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的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才能建设好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有助于解决城市的发展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却无法达到其建设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缺乏合理性: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系统建设只注重表面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四项指标,而忽略了城市绿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1.2缺乏远瞻性:意识上缺乏对生态性的认识,在绿地的建设规划中只满足了居民的“游憩”功能和城市的“景观”功能,没有意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长远性的重要性。

1.3缺乏合理性: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把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结构分开来看待,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结构应依附于生态系统,所以,在实际的规划中,没有优先考虑城市的绿化用地。

1.4缺乏完整性:大多数城市绿地系统只注重城市中心的建设,而忽略了郊区在类的周边环境绿地建设,系统布局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不完整,其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1.5缺乏法制性: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法规条例并不健全,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有的城市由于其政府部门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和执行。

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和景观管理四个方面。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总体来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根本是内稳态的机制,即地表所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它们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

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其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它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

3.1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及任务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大,决定了其不完整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最关键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绿地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所以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要达到系统、整体、稳定的要求。其规划有三项基本任务:①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②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结合城市经济产业布局,实现综合绿色规划。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以往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人工的建筑系统,忽略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的现状,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提出为整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城市规划途径。

3.2.1斑块、廊道模式的合理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斑块和廊道的合理分布是整个建设规划中的关键部分。斑块不仅要数量多,还需要分布均匀。把大小斑块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大斑块为主,小斑块为辅,使大斑块成为城市的“绿肺”,小斑块担当起物种迁移“踏脚石”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在关键性的局部开辟绿地斑块,使其相对合理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保证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在廊道的设计上,应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宽度。除了在沿河地带设立绿廊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在道路两侧设立一些足够宽度的植被带或防护林带,在居住区和工业区设立隔离林带或是卫生防护林带。由于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所以城市的绿廊系统应成网状分布,以达到其最佳效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把斑块和廊道的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廊道,各斑块之间相互连通,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3.2.2景观异质性的应用

景观的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的异质性主要是指斑块镶嵌的复杂性及结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非随机性,其作为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决定了空间格局的多样性。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就越多,空间格局的形式也越多,其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同时,由于景观的异质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所以越大的异质性越能够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构建和谐城市生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好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而把景观生态学合理地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划分廊道、斑块,确保城市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连续性,有助于对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可以弥补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功能的缺陷,促进城市绿化发展,提高绿化效益,从而达到实现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继忠.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J].华夏星火.2000(10)

[4]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X].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6篇

重庆市结合“山城”、“江城”的风貌特色,以及“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城乡总规》(2011年修订))中设立了“公园绿地、其他绿地”两类城市绿地,使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5m2,人均绿地(含其他绿地)达到90m2[3],远远高于国家技术标准的指标要求。该总规中的城市绿地相对于国家技术标准已被赋予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新意。为此,本文对已拓展和延伸后的城市绿地的概念与范畴进行诠释,探索各类绿地的划定与控制方法,以期为下阶段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奠定基础。

重庆市主城区绿地建设概况

重庆市主城区坐落在缙云山和明月山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江和嘉陵江由西南和西北向东穿插切割,构成了沟槽峡谷、山峦起伏的地形地貌景观,使重庆具有独特的“山城”、“江城”风貌。依托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主城区呈现“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南北延绵,“两江”(嘉陵江、长江)东西横贯交汇,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大山大水”自然生态本底。

多年来,重庆市在绿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统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有绿地面积289.35km2,非建设用地范围内有风景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共计27个,总面积611.627km2,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市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市级森林公园3处,区级森林公园2处。自《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实施以来,重庆市突出城市公园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大力实施“绿地行动”和“两江四岸”绿化工程,2010年主城区成功创建全国园林城市。随着重庆城市地位的提升,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拟通过“森林重庆”、“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等重要绿化建设行动,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此,《城乡总规》(2011年修订)结合山地城市和滨江城市的特色,提出在今后绿地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建立包括城市建设用地绿地和非城市建设用地绿地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绿地系统。

主城区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地资源未充分挖掘,绿地系统不完善。主城区具有大山大水的自然本底系统,绿地资源丰富。但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往往只划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的位置和范围,而对于能够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的生态绿地和林地资源挖掘不足,造成城市绿地系统不完整,公园绿地考核指标偏低。

(2)对建设用地绿地关注度高,对非建设用地绿地关注不足。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不仅应依靠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绿地,还必须依靠建成区的自然山水等非建设用地绿地。目前由于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侧重于规划建成区,导致对建成区内的建设用地绿地重视度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建成区的非建设用地绿地的重视不足,投入不足,绿化建设水平低下[4]。

(3)绿地规划建设与游憩系统构建结合不充分。随着生态景观理论的广泛接纳和应用,城市绿地系统基本能按照“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布局结构。但这种形式完整的空间结构通常“好看不好用”,原因在于它未与游憩系统的构建进行充分结合,使得市民使用极为不便,参与度不高,造成部分城市绿地形同虚设。

主城区城市绿地的类型与含义

在城市规划区内能够发挥生态功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的绿地,广义上都可以称为城市绿地。但为了从区域生态角度和城市使用角度区分绿地系统层次,仍然将作为自然生态本底的一般农林用地界定为生态绿地,此类绿地不计入城市绿地统计指标及考核指标;而将能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服务功能、配套完备、使用便捷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风景林地等界定为城市绿地,此类绿地应计入城市绿地统计指标及考核指标[5]。重庆市主城区“四山”南北连绵,“两江”东西横贯,地形破碎度高,山坡绿地和滨水绿地资源丰富。为了保护和引导“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控制城市绿地,完善城乡一体化绿地建设,有必要将能够发挥城市绿地游憩服务功能的部分绿化景观、环境优越、服务市民便捷的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风景林地等引入城市,作为城市绿地指标纳入统计考核。为此,笔者根据主城区城市绿地所在区域位置及所承担的生态、游憩、休闲等服务功能的不同,突破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束缚,将《城乡总规》(2011年修订)中计入绿地指标的公园绿地细分为城市公园绿地(G1-1)和只征不转公园绿地(G1-2),并将计入绿地指标的其他绿地冠以城市绿地头衔为“城市其他绿地(G5)”。

城市公园绿地的概念与范畴。“城市公园绿地(G1-1)”是指位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内,计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市绿地。

只征不转公园绿地的概念与范畴。“只征不转公园绿地(G1-2)”是指位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计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但发挥了公园绿地功能的生态绿地、结构性绿地、滩涂绿地等的城市绿地。

城市其他绿地的概念与范畴。重庆山地城市特征突出,为保护主城区“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范围内的森林、绿地资源,强化组团隔离带功能,提高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率,将主城区范围内临近城镇建设用地,但不计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能为市民创造更多健康生活环境,能发挥服务市民休闲、观光、健身、度假功能的绿地以及具有特别绿化功能的绿地界定为城市其他绿地(G5)。城市其他绿地主要包括郊野公园绿地(G5-1),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林地、文物古迹区等特别绿化区绿地(G5-2)[6]。

主城区城市绿地的划定与控制

主城区城市绿地的划定原则。充分利用主城区大山大水的自然生态本底和“山、城、林、江”的自然生态格局,克服目前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绿地资源挖掘不充分、绿地规划建设与游憩系统构建结合不协调”等问题,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结构合理、方便市民游憩使用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大中小各级城市公园配比适宜、服务半径及服务功能均好的情况下,可将城镇建设用地中或临近城镇建设用地的绿地景观资源丰富的部分山坡地、坡前褶皱地、河谷破碎地、陡坎等规划为只征不转公园绿地或城市其他绿地,以共同承担城市绿地功能。通过城市公园绿地、只征不转公园绿地、城市其他绿地等的相互协调和补充,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布置均匀、方便市民生活、多层次、立体化、独具山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划定与控制。根据前文所述的公园绿地的概念和范畴,对城市公园绿地(G1-1)部分,主要应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已批控规进行落实和优化完善,不宜做出大的调整和改动。但可结合现状绿地建设情况和现行控规的绿地布局情况,采用绿地集中方式,对原有零星分散的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适当优化调整,以形成大型城市公园。对于原控规规划的零星城市公园绿地则可采用划入邻近开发用地的方式,通过在开发用地空间控制导则中划定绿地建设控制线进行控制;对于只征不转公园绿地(G1-2)部分,则应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资源、土地利用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市民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后划定,并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导则进行控制。以实现《城乡总规》(2011年修订)提出的人均公园绿地25m2的规划目标,即实现人均城市公园绿地7m2和人均只征不转公园绿地18m2的规划目标。对于公园绿地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界、定控制要求”等详细划定与控制,还应根据已确立的规划目标在下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通过充分的现状调研,严密的生态景观分析及市民游憩行为特征分析等进行深化落实,并提出实施层面的规划控制要求,为下阶段的控规优化完善工作提供参考。

主城区城市其他绿地的划定与控制。通过城市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游憩体系、生态服务等基础研究,按照可达性、服务性、生态景观性均好的原则,将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空间中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郊外休闲、游憩、运动及自然科普教育等服务功能的绿化用地划定为郊野公园绿地(G5-1)[7]。根据各个郊野公园所处空间位置、资源本底条件、规划建设适宜度等进行分类区划和分类管控,即应该就各类型郊野公园的活动主题、景观生态控制、规划建设要求、建设使用强度等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导则;对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空间中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由于其具有特定的保护和使用功能,故应划定为特别绿化区绿地(G5-2)[8]。特别绿化区绿地的规划控制主要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规范执行。通过郊野公园绿地和特别绿化区绿地的共同控制,以实现《城乡总规》(2011年修订)提出的人均城市其他绿地65m2的规划目标。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空间地域广阔,绿地资源丰富,城市其他绿地挖掘潜力巨大。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市民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距离市区相对较远的绿地景观资源丰富的地区尚有划作城市其他绿地的可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7篇

合体,其目的是建设一个节约型的、和谐的、高效的、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调整经济结构等。其中,城市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化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均衡、稳定、和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就相当于城市的绿洲,承担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改善环境作用,给人以希望、活力和激情。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自然法则、人文心态的完美融合,从而为人类的生存营造一个最优的城市。【1】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城市生态的系统支撑力,城市绿化是维系城市资本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该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经济构成的组成和增长方式,同时应该兼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言而喻,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起着桥梁和阶梯的作用,兼顾城市绿化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也兼顾废物的污染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最后兼顾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的核心是规划,有效的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配合人为绿化工程,使整个城市绿化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为城市带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城市绿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净化功能,绿化植物能够很好的吸收有毒气体和灰尘,并且能隔音、消声。例如:罗汉松、槐树能够吸收SO气体,樟树能分泌杀菌素。防护功能,固土防风、涵养水源,降低风沙,保持水土。降温增湿功能,植物可以阻挡辐射能,增加空气湿度,是周围空气降低。景观功能,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秀的植物景观,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历史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和名片。社会效益,良好的绿化可以提升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以及生活的幸福感。经济效益,城市绿化在一定层度可以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2】

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在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重大的,但现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和绿化存在的问题

(1)规划绿地面积不足,难以形成有规模生态系统。由于城市建筑的疯狂扩建,留给城市绿地面积过小,而且数量少,很难形成独立的、完整的的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规划的绿化形式单一,毫无创新。单一的引进并采用西式城市园林绿化形式——草坪为主配以少量的灌木或者其他景观小品的简单风格。这种绿化方式违背了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所样性的设计理念,同时这是一种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系统。【3】

(3)城市绿化规划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显得凌乱。例如:许多城市绿化和城市水系没有完全的结合,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依托水系建造一些湿地植物群落,增加绿化景观的多样性。

(4)市民的保护城市绿化意识不强,护绿意识薄弱。仍然存在一些恶意破坏绿化植物的行为,没有以主人公态度去爱护和管理。

(5)资金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系统工程。对现阶段发展中的城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这是一个持久的工程,应该坚持并纳入长久规划中。还有一些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造成养护不合理。

(6)只重视绿化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绿化管理。一些地方经常忽视城市绿化的后期维护,导致这种绿化植被很快死去,不仅没有达到城市绿化的效果,还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虽然现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规划和采用一些优化措施改进,我们坚信生态城市的建设会越来越美好。

四、生态城市绿化规划的原则

(1)增加绿地面积。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同时要配套留出绿地空间,是建筑和植物构成点、线、面的立体绿化系统。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观赏需求,维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利用城市水体,丰富植物多样性,构建完整的、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 (4)坚持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在能达到同等效益的植被选择上,选择那些经济、美观、实用、节约的植物。【4】 (5)科学的原则。植被的选种、种植和养护都应该严格遵照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例如:选择的植被应该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种植时候科学的做好挖穴、施肥、填土、包

装等工作,养护时候,注意浇水、病虫害的防治、修剪形状等。(6)整体性原则。整个城市的绿化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统筹,使整个城市的绿化有延续性、拓展性和伸展性。

五、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要合理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用地,使绿色气息萦绕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增加责任意识,健全绿化后期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技术娴熟、责任明确、协调合理、任务明确的后期养护队伍,并设置一个奖励制度。

(3)绿地植物种植多样化、合理化。绿地树种配置布局要合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植物混合绿化模式,对城市建筑的屋顶、阳台、墙体、天台采取立体化绿化。

(4)加强城市绿化教育宣传和法制建设,提升市民护绿、爱绿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让市民明确自身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一些严重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

(5)培养专业的城市绿化人才。对城市绿化规划做到科学合理,例如:公园绿地多采用效仿自然或依托自然构建绿化;道路绿化多以乔木为主,再配以草坪,这样既能够满足视觉效果,又可以遮阴;沿河绿化应该以水生植物为主,满足休闲、观赏需要;居民区绿地植物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相协调;防护林绿地多以乔木为主,是城市绿地一个重要补充;风景园林用地尽量保持原貌,减少人工痕迹的干预,维持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5】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城市绿化规划以及绿化后期的养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市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共建和谐、健康、稳定、舒适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李倩.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J].城镇规划与发展,2009(6).

[2] C.A.DoxiadiS.Ecology and EkiStics.E1ek Books Ltd.,2007,P3.

[3] 封新茹. 城市绿化要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J],2011(4).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8篇

关键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城市规模也显著增长。再此工程中城市绿地系统怎样布局、采取何种形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生态浪潮冲击的21世纪,人们试图将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 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的概念、理论可直接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本文在这一方面将进行初步论述。

一、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

(一)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 态系统。景观要素有3种类型:斑块、廊道和基质。

1 斑块。Forman 和 Godron 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patch)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匀质性(homogeneity)的空间部分。就城市绿地系统而言,绿地斑块是指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作为“结点”在系统中处于建设重点。

2 廊道。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者铁路、人工运河和其他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

3 基质。基质(matrix)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它一般呈面状,对景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基质与廊道、斑块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基质”本身也是由不同大小的斑块和廊道组成的,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二)城市绿地系统概念及分类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用于绿化或规划用于绿化的具有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特殊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城市公园绿地;(2)城市街头、庭院绿地和湖塘绿地;(3)城市廊道绿地;(4)城市生产绿地;(5)城市风景绿地及环城绿化带。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一)绿地系统廊道设计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内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总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因而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地形地势、经济条件、生态特征和廊道功能等因素。其次,要考虑廊道形态结构,即廊道的宽度、交叉点、密度等。在进行设计时应以生态的观念为指导思想。再次,在规划时要注意维护绿地廊道的连通性。具有良好连通性的绿地廊道为改善城市小气候,解决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强的作用。注重加强改善道路绿化体系,完善道路网络生态功能。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也必须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最终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和谐发展的景观格局。

(二)生态隔离绿带的建立。

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这类绿地主要具有 2 种功能:生态防护功能和公共使用功能。从生态防护功能上讲,在不同功能区,尤其是在工业区和其他区域之间布置卫生防护型生态景观绿带,对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公共使用功能上讲,依托于城市道路、河网而线形分布的外向型生态隔离绿带将高密度居住的居民作为一个点,周围的生态景观绿地成为一个面,增强了居民对绿地的使用率。

(三)环城绿带的建立。

环城绿带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安排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环城绿带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总结环城绿带的结构形式有 4 种类型,即环型环城绿带、楔型环城绿带、廊道环城绿带和节点环城绿带。①环型环城绿带。环城绿带围绕建成区呈环形分布,国际、国内许多城市的环城绿带都是以该类控制带为基本格局规划与建设,通过绿带将城市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②楔型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自然资源及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情况,以楔型绿地的形式嵌入城中。楔型绿地不仅可以隔离不同性质的用地,减少其相互影响,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城市气流,缓解城市热导效应。③廊道环城绿带。城市周围的绿化控制带与城区内的绿地通过绿色廊道连接成完整的绿地体系,使环城绿带与城内主要绿地有机联系,绿化控制带呈网状分布。廊道主要是结合城市景观轴线以及自然水系等线型空间。④节点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周边的森林(风景区)或湿地,同时在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度放宽,规划布置大型的公园绿地,形成结点。

三、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对保证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有助于对城市绿化进行科学指导、规划和评价,促进城市绿化的发展。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和控制来促进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与景观生态原理的结合,未来城市绿地系统将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地域尺度将从建成区拓展到区域尺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4] 宁小莉.浅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3(6):97-98.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态园林

生态化城市园林作为近代城市绿化的大潮流,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绿化现象基础上提出的,以期构建层次结构复杂和生态过程多样的绿地系统。生态绿化不仅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社会各个方面对绿化多种需求互相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当然,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园林近代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在实际运用中应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选择、群落结构、绿地管理目标等。同时,尽快改变城市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倡导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绿色生活空间。

1 城市生态园林概念的出现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张家骥对园林的观念这样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虽然这些定义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指的是园林绿地,是自然和人工要素结合的特殊空间。中国园林在经历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封建社会中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其两者分别以气势宏伟和粉墙黛瓦而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城市公园,满足了广大群众审美和游玩的需求。20世纪末至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恶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把缓解城市环境恶化,认为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有生命力的系统。此时园林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其生态功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因而许多大中城市陆续提出了“生态园林”观念。总之,园林的功能是围绕改善人居环境这一主题,不断发展变化的。

2 城市生态园林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园林文化的内涵是园林最显著的特征,近代园林文化的内涵应表现在以人为本和彰显地方特色上。近代自然园林以尊重自然、源于自然而发展起来,主要是尊重原有地形,用本土、自然的材料建设园林,提倡减少人为干扰,极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我更新与调整,充分展现区域的自然特色。让游客能够融入自然、感受到自然,了解生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循环等知识,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是最大的受益。

3 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内涵

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具有能创造景观,美化城市,为市民提供休憩、游览和文娱环境的园林景观观赏。因此,景观经由视觉的作用而形成的美感经验,是生态园林设计方向之一;二是具有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减弱噪音,防风降尘,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功能;三是具有时间、空间和营养的合理生态结构性,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4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原则

4.1 生态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的实际生活中出发,重视生态系统贯穿市民生活的全局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在生态系统设计中,绿色覆盖率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

4.2 综合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保证绿色覆盖率并重园林其它设计要素,如建筑、小品、水体以及美术学上的其它艺术作品共存,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

5 现代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目标

5.1 系统整体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化是否能满足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合理的空间格局方面,包括与城市规划格局及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统一性。

5.2 综合多功能性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生态防护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在局部上要考虑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生态功能的全面开发,使之相辅相成,形成弹性空间。

5.3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由于人为干扰和随机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因此要使园林植物群落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就要求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空间、资源才能得以相互作用,避免植物群落间的竞争。

5.4 功能与形式的和谐性

我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历来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长期的应用,以成为我国园林的特色和主要指导思想。实现了人与景观共同融入到城市环境中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6 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1 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6.1.1 绿色生态系统布局不合理。绿化总量较低,植物种类不丰富影响了生态园林的完整性,因此,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需进一步加强。另外,见缝插绿的设计思想依然存在。

6.1.2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措施不当。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得不到利用,连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由于城建、房产商的开发不当而遭到破坏,城镇景观建设没有引起重视,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6.2 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建议

6.2.1 加强对生态群落的保护。加强生态群落的保护应从两方面做好,一是要做好生态的保护,具备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技术措施。二是要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

6.2.2 完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机制。完善城市绿化管养机制,逐步理顺经营考核关系,调动建绿、养绿积极性。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从法律、政策上保障生态园林建设的顺利开展。

7 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立足在城市环境之上,以生态学为指导,以植物为主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功能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观念,顺应时代要求,明确地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改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0篇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和谐社会;低碳模式;环境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14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3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具有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这四大功能效益,是反映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和居民对绿色宜居城市环境需要的提高,针对城市绿地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成为众多研究关注的重点。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在监测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引导城市绿地建设重点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对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方面展开了不少探索性的研究,绿地指标不断丰富发展,从传统的几个数量指标发展到能够反映绿地质量、结构与功能等特征的多角度、多层次指标群,使绿地评价指标日益丰富。

1.1 数量指标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量指标是基础性指标。西方发达国家对绿地数量指标的要求较高,如上世纪20年代,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沃尔德就首先研究得出:城市居民需要30-40m2绿地,才能保证空气的碳氧平衡,所以,德国制定的城市公园人均绿地面积40 m2以上。最近几年又提出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68 m2的新标准。在70年代,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了首都城市人均公园面积最佳应该为60 m2的居住环境。英国规定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 m2,人均绿地42 m2,法国规定人均绿地30 m2,美国规划行政官会议的设置基准曾提出: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40 m2;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0 m2;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3.5 m2(公园绿地包括自然公园、高尔夫球场、历史文化遗迹、原始自然保护区等)[1]。而我国2009年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8.98 m2,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标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以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3项指标来指导我国城市绿地建设。200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该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5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并在标准中正式提出绿地的主要评价指标:绿地率、人均绿地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总体来说,我国在进行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都会以这些数量指标为基础,进而扩展到其他能够反映城市绿地质量和功能的指标的研究。

1.2 质量指标

城市绿地质量方面的指标有很多,比如研究的比较多的三维绿量、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合理性及景观引力场等指标。

三维绿量是质量指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绿地指标。三维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其单位一般用立方米表示,是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的第一立体指标[2]。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仅仅使用二维绿化指标很难真实反映城市绿地的整体功能水平,因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益还取决于绿化树种的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三维绿量”作为城市绿地的三维立体指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采用航空遥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并辅以人工判读、编辑来进行绿化状况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绿化三维量的研究工作,并据此建立了绿量数据库[3],但是上海的三维绿量的调查与建库方法过于复杂、工作量太大。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北京、上海、武汉、福州、沈阳等大城市开展了城市三维绿量的研究。其中以陈自新等[4]通过建立城市主要绿化植物叶面积的回归模型对北京城市绿地三维绿量及其生态功能进行的系列研究,以及周坚华等[5,6]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基于航片机助解译和三维绿量计算方程研发建立了上海市和合肥市的三维绿量数据库最具有代表性。周廷刚和罗红霞等[7]以彩红外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根据冠径-冠高关系以及典型树种的树冠立体几何形态与绿量方程,运用GIS分别计算了宁波市全市、江东区和海曙区德总三维绿量和平均相对三维绿量。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刘常富等[8]以立体量推算立体量的方法测算了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刘常富和何兴元等[9]又模拟了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结果表明沈阳市覆盖率对绿地三维绿量的影响较小,而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因此,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很多,实践中要根据测算范围和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测算方法。事实上,因为多数城市绿地常用因子的基础数据在当地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可以找到,可以利用常用因子模拟和预测城市绿地三维绿量,这种方法即简单便捷又易于普及。

周廷刚和郭达志[10]以宁波为例对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这一指标,绿地景观引力场是指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和潜力,主要用来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丰富了城市绿地的评价指标内容。

质量指标中的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立体绿化、植物配置合理性近年来没有系统的研究,仅在研究其他指标的同时会涉及到这些指标,但随着绿地指标规划的细化和完整性,这几个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1.3 结构指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当城市绿地覆盖率小于40%时,城市绿地环境效益的重要影响因子是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程度。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异质性的关系,分析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11]。因此要使城市绿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在保证绿地有一定的绝对数量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布局,优化城市绿地整体结构,促进单位面积城市绿地功能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反映城市绿地空间结构指标有绿地景观连通性、廊道密度、均匀度指标、破碎化指标以及可达性等。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分析、美学评价等提供了有力手段。众多关于城市绿地结构的研究都借鉴了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周天翔和邵天一等[12]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斑优格局、斑匀格局、廊道格局和对照格局等四种景观结构及其绿地分布格局, 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环境噪声和大气SO2、NOX、TSP 含量等环境监测指标, 观测了不同绿地景观格局下的环境效应, 并对比分析了绿地分布格局指标与综合环境效应间的关系,以便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合理性指标。芮建勋[13]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标准差、面积均值、周长均值、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了上海市绿地景观嵌套结构的数量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杨瑞卿和薛建辉[14]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以徐州市为例,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通度等指标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熊春妮和魏虹等[15]对重庆市都市区德绿地景观连通性指标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绿地结构指标,并且为各研究城市提供了绿地景观建设对策。

结构指标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可达性,它是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 能够综合多种因素对这种服务能力做出评价, 为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提供借鉴。例如俞孔坚[16]、周廷刚[17]等基于GIS技术对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了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俞孔坚等提出了以景观可达性和连续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对市民的服务功能以及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并以中山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景观可达性评价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同时还提出一个阻力矩阵分布模型 ,但这一方法的缺点是计算假设前提必须人口分布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没有对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作特殊的考虑。

在俞孔坚的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马林兵和曹小曙[18]提出了一个基于网格划分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 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该方法利用每一个网络的道路密度来近似模拟交通成本的阻力,在可到达性计算中综合考虑了人口分布、公共绿地景观服务力、交通成本等因素, 来研究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这个方法仅考虑了网络内道路密度指数,还应该引入道路的形态指数、人口密度对交通的影响因素。可达性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例如周亮等[19]以武汉市汉口地区为例也进行了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可达性研究,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有绿地的可达性研究,比如济南、厦门、青岛和上海等。

1.4 功能指标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碳氧平衡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计量研究已成为生态学、林学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对于认识城市环境价值,建立城市环境价值补偿制度,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吸收CO2、释放O2、降温增湿、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小气候等。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利用计算机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对城市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0,21]。

城市绿地是地球植被的组成部分和碳循环的重要贮存库,在全球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Rowntree等[22]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城市森林CO2吸收及氧气释放,该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城市每人需140 m2绿地,才能达到城市碳氧平衡。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城市森林的环保价值与其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比约为3∶1 ,绿化间接经济效益是直接经济效益的18-20倍,此外,美国还研究了树木对居住地产评估及地产价格的影响,发现理想树木覆盖使地产价格提高6%-15%。

目前,我国国内的绿地功能的研究也相继展开,李锋和王如松[23]以扬州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该研究应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对规划结果进行了评价与预测。陈芳和周志翔等[24]也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以城市绿地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减少污染物、滞尘、减噪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工业区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叶面积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赵华和高本虎等[25]通过对城市绿地节水灌溉效益评价指标的分析,建立了涉及技术因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城市绿地对房价的影响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如Tyrvainen[26,27]研究的城市绿地对芬兰各城市房产价格影响,Morancho[28]通过享乐价格法研究了城市绿地不同环境变量对房产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城市绿地的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较少,技术上难以实现,现在尚处于探索阶段。

1.5 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发展各类城市绿地单项评价指标的同时,一些学者试图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城市绿地建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早在1991年,刘滨谊就初步确定提出了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并指出以总体控制指标和分类控制指标来作为生态绿化的控制目标。之后,刘滨谊和姜允芳[29]从生态、环境、园林和城规等多学科多角度,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把评价指标体系细分为生态功能、结构形态、经济效益、生态过程、景观、规划定量化6个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又设置了多个二级指标。该研究探讨了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为以后我国城市绿地的各个功能指标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具体的指标该如何相互协调,使得绿地空间模式合理布局,还需要大量结合城市研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

严晓和王希华等[30]通过建立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现有绿地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布在城市系统中的作用,所采用的主要指标包括:功能类型丰富度、层次类型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景观绿地率、特殊空间绿色量、吸收有害气体量、降尘滞尘量等。吴桂萍[31]在“关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不同指标的比较”研究中对的叶面积指数、郁闭度、绿视率、复层绿色量、绿化建设指数等20多种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比较了某些相似指标之间的差别。这些研究对我国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选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俊和王祥荣等[32]根据江南城市森林林网化和水网化布局特点,以上海为对象提出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框架分为结构、功能和协调性三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市的生态评价开创了先河。之后,顾洪祥等[33]在这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上海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研究,这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绿地综合评价提供了借鉴。

1.6 指标使用频度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研究城市绿地的学者对各类城市绿地指标的选择意向与重视程度,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绿地、生态网络、绿色空间、绿量、公园、城市森林、绿化等为关键词,以摘要和全文为检索项,以1990年1月到2010年5月为检索时间范围,检索关于城市绿地评价方面的主要文献。最后从检索的几百篇主要文献中挑选出150篇与绿地评价指标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进行指标使用频度分析。被挑选出的150篇文章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协一级学会的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方面的期刊,大部分文章是我国城市绿地评价方面研究水平较高的文章。

整理这150篇论文中用到的绿地指标,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分别对每一指标的选择次数和选择频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表我们可以知道近年来对这4种一级指标的研究都很多:数量指标中,研究涉及到的指标有9个,依然是传统的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这三个指标用的较多,公共绿地面积、叶面积指数、人均公园面积的相关研究占次要地位,公共绿地绿化空间占有率和绿视率两个指标相关的研究很少;质量指标中,共选择出11个指标,其中绿量、三维绿量和景观异质性的研究较多,对生物丰富度、乡土树种比例、自然度和立体绿化的研究正在增多,而质量指标中的地被植物比例、建成区屋顶绿化率、物种重要值和季相数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构指标中,因为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绿地面积上提高绿地的质量就要对绿地结构进行规划,因此目前绿地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频度分析共统计了12个指标,其中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可达性和优势度等结构指标的相关研究占主要部分,其次研究较多的结构指标是绿地斑块密度、景观连通性、公平性、景观形状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结构指标中的景观最小距离指数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的研究较少;

功能指标中,随着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提出,研究绿地的功能指标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生态功能指标的研究,如滞尘能力、降温增湿、吸收CO2释放O2能力、降低噪音、涵养水源、吸收SO2和杀菌能力等功能指标,统计的功能指标共有14个,除了以上的几个研究较多的指标,还有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游憩休闲功能和避震疏散公园面积的相关研究也在增多。

2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模型

如果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定,就需要建立评价模型来对绿地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有单项指标模型法、评分叠加法、综合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

2.1 单项指标模型

CITY Green模型和可达性评价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城市绿地评价单项指标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本文中作为重点加以介绍。

2.1.1 CITY Green模型

城市绿地数学模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Abdollahi提出的CITY Green模型[22]。CITY Green模型主要用于对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效益分析。CITY Green模型是有CITY Green软件作为支撑的,该软件是基于ERSI公司的GIS软件ArcView3.X开发的功能扩展模块。CITY Green软件可以利用多光谱、高分率影像,通过数字化过程准确勾画出整个研究区域的图像,建立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数据库。该软件是由两个功能模块(如图1)构成:模型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块。模型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模块即生态效益分析模块,该模块通过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得出植被的各项生态效益,并能进行城市绿地的生长模拟,对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指标进行动态预测与评估。

目前,CITY Green模型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模型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胡志斌等[35]利用CITY Green模型对沈阳市城市绿地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且计算了沈阳城市绿地固碳及净化环境的生态价值。张侃和张建英等[36]进行了基于土

地利用变化的杭州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CITY green模型评价的研究。该模型在我国其他城市的绿地研究中也有所应用,如上海、哈尔滨、南京等地,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应用于城市绿地基本的研究与分析中,在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该模型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1.2 可达性评价模型

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旅行时间和费力等阻力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7]。可达性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而最小邻近距离法是可达性分析计算简便和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尹海伟和孔繁花等[38]利用这一评价方法以上海和青岛为实证,对这一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李博、宋云和俞孔坚[39]对绿地可达性常用的评价方法做了系统阐述。总结起来,现有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主要是描述研究内容,一般不能得到定量的指标。定量研究又分为统计分析法和GIS分析法,其中统计分析法对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考虑全面,但是缺乏量纲,并且计算复杂,参数和变量众多。GIS分析法根据建模原理不同可以分为缓冲区模型、费用阻力模型和引力势能模型3类,然而这3种模型也是各有各的优缺点:缓冲区模型计算简单,易在规划中操作,但是没有考虑路网等影响可达性的因素;费用阻力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交通成本,但是较难全面反映某一区域居民火的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机会;引力势能模型考虑了绿地和出发点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对可达性的分析全面透彻,但模型较复杂,较难解释和直观判读。在用这些模型时,通常要考虑现实因素来判断选择。

2.2 综合评价模型

绿地综合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有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等。

综合评价模型中最为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例如蒙吉军和申文明等[40]基于R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研究,该研究就是用的综合指数法。因为该评价模型可充分体现景观生态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所以经常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如何科学综合的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并针对现状不足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安排,是各个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系统化、总体层面对城市绿地进行评价,通过生态、社会、经济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力求达到科学性、客观性。

3 结论与展望

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研究,目的是量化城市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目前的生态评价指标大多数针对自然角度,而很少关注人文角度,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和文化角度,使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差异水平和气候差异都较大,因此希望结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有效的“多类型多层次”绿地指标体系,科学量度现阶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同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模型,使其能够更有效的评价我国城市绿地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家建设部. 建城[2000]106号,国家园林城市标准[S].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Urban Construction [2000]106, State Standard for Garden City[S]. ]

[2]刘立民,刘明. 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J]. 中国园林, 2000,16(5):32-34. [Liu Liming, Liu Ming. Vegetation Quantity: New Concept for Urban Greeni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0,16(5):32-34.]

[3]孙天纵. 城市遥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Sun Tianzong. Urban Remote Sensing[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1995.]

[4]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2):定量化研究城市园林生态效益基础手段的建立及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系列研究[J]. 中国园林, 1998,14(56):51-54. [Chen Zixin, Su Xuehen, Liu Shaozong,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2):Series Research on Foundation of Fix Quality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the Zoology Function of Garden Plant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98,14(56):51-54.]

[5]周坚华.城市绿量测算模式及信息系统[J]. 地理学报, 2001,56(1):14-23.[Zhou Jianhua. Calculation Mode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 56(1):14-23.]

[6]周一凡,周坚华. 绿量快速测算模式[J]. 生态学报, 2006,26(12):4204-4211. [Zhou Yifan, Zhou Jianhua. Fast Calculation Model for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2):4204-4211.]

[7]周延刚,罗红霞,郭志达. 基于遥感影响的城市空间三维绿量(绿化三维量)定量研究[J]. 生态学报, 2005,25(3):415-420.[Zhou Yangang, Luo Hongxia, Guo Zhida. Urban Space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25(3):415-420.]

[8]刘常富,何兴元,陈玮,等. 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测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3):32-37.[Liu Changfu, He Xingyuan, Chen Wei,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of Shenyang 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6, 28(3):32-37.]

[9]刘常富,何兴元,徐文铎,等. 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模拟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6) 1173-1178.[Liu changfu, He Xingyuan, Xu Wenduo,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and Its Infection Gene of Shenya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 28(3):32-37.]

[10]周廷刚,郭达志.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J]. 生态学报, 2004,24(6):1157-1163.[Zhou Yangang, Guo Dazhi.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6):1157-1163.]

[11]Tom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Design.2nd edition[M].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 1998:113-154.

[12]周天翔,邵天一. 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J]. 生态学报, 2004, 24(2):186-192.[Zhou Tianxiang, Shao Tianyi. Space Structure of Urban Gardening and Its Environment Affect[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 24(2):186-192.]

[13]芮建勋. 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生态科学, 2006, 25(6):489-492.[Rui Jianxun.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of Shanghai City[J].Science of Ecology,2006, 25(6):489-492.]

[14]杨瑞卿,薛建辉.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06, 89期,14-18.[Yang Ruiqing, Xue Jianhui.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Take Xuzhou City for Instance.[J]. Cultural Geography,2006, 89:14-18.]

[15]熊春妮,魏虹. 重庆市都市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J]. 生态学报, 2008, 28(5):2237-2244.[Xiong Chunni, Wei Hong.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on Greenland Landscape in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ongq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 28(5):2237-2244.]

[16]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 城市规划, 1999, 23(8):8-11.[Yu Kongjian, Duan Tiewu, Li Dihua, et al.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J]. City Planning Review,1999, 23(8):8-11.]

[17]周廷刚,郭志达.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05, 123(5):901-907.[Zhou Yangang, Guo Zhida.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 Take Ningbo City for Insta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123(5):901-907.]

[18]马林兵,曹小曙.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 中山大学学报, 2006,45(6): 111-115.[Ma Linbing, Cao Xiaoshu.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2006,45(6): 111-115.]

[19]周亮,王挺,马娜,等.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武汉汉口地区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4):11-15.[Zhou Liang, Wang Ting, Ma Na, et al.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Take Hankou Region of Wuhan City for Instance[J]. Yunn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2008, 20(4):11-15.]

[20]Ann V H, Torsten W.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o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 Urban Plan,2003, 63 : 139-144.

[21]Abdollahi K K, Ning Z H, Appeaning A. Global Climate Change & Urban Forest [M]. Baton Rouge : Franklin Press,2000.

[22]Rowntree R A, Nowak D J. Quantifying the Role Urban Forests in Remov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J]. J .Arboric, 1991,17:269-275 .

[23]李锋,王如松.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9):1929-1936.[Li Feng, Wang Rusong. Appraisal of Service Function Value, Programming and Forecast Research of Urban Greening 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3, 23(9):1929-1936.]

[24]陈芳,周志翔,郭尔祥,等. 城市工业区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6,25(1):34-38.[Chen Fang, Zhou Zhixi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n Dust Affe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Park Greenland[J].Journal of Ecology,2006,25(1):34-38.]

[25]赵华,高本虎,高占义. 城市绿地节水灌溉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2):145-150.[Zhao Hua, Gao Benhu, Gao Zhanyi. etc. 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Irrigation Benefit of Urban Greenland System [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Research,2006,4(2):145-150.]

[26]Tyrvainen L. The Aminety Value of the Urban Forest: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donic Pricing Method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7, 37: 211-222.

[27]Tyrvainen L, Miettinen A. Property Prices and Urban Forest Amenit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 39:205-223.

[28]Morancho A B. A hedonic 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area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6: 34-41.

[29]刘滨谊,江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J]. 城市规划.2002,26(2):76-80.[Liu Binyi, Jiang Yunfang. Urge on the Pitfal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Op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China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2,26(2):76-80.]

[30]严晓,王希华,刘丽正,等.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报[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2(2):68-72.[Yan Xiao, Wang Xihua, Liu Lizheng, et al. Preliminary Appraise Targe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Beneficial Results on Ecology [J].Zhejiang Forestry Sci-tech Journal, 2003.22(2):68-72. ]

[31]吴桂萍. 关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不同指标的比较[R]. 现代园林.[Wu Guiping. Compare about that Urban Green Land Organism’s Habits Valuation is Unlike an Index’s [R]. Modern Garden.]

[32]朱俊,王祥荣,樊正,等. 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36-43.[Zhu Jun, Wang Xiangrong, Fan Zheng, et al.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03,1(1):36-43.]

[33]顾洪祥,朱俊,王祥荣,等 上海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19-123.[Gu Hongxiang, Zhu Jun, Wang Xiangrong, et al. Study on Shanghai Urban Fores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3):119-123.]

[34]彭立华,陈爽,刘云霞,等.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93-1298.[Peng Lihua, Chen Shuang, Liu Yunxia, et al. Application of Citygreen Model in Nanjing Urban Greenland Carbon Fix and Evaluation of Reduce Runoff[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6):1293-1298.]

[35]胡志斌,何兴元.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2):2108-2112.[Hu Zhibin, He Xingyua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 in Shenyang Build-up Are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14(12):2108-2112.]

[36]张侃,张建英,陈英旭,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杭州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CITYgreen模型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0):1918-1922.[Zhang Kan, Zhang Jianying, Chen Yingxu, et al. Urban Greenbelt Eco-service Value of Hangzhou City under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An Evaluation with City Green Motel[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10):1918-1922.]

[37]Herzele A V, Wiedemann T.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e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3: 1092126.

[38]尹海伟,孔繁花,宗跃光,等 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 生态学报, 2008,28(7):3375-3383.[Yin Haiwei, Kong Fanhua, Zong Yueguang, et al.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Assessment on Urban Green Spa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7):3375-3383.]

[39]李博,宋云,俞孔坚.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 2008, 44(4):618-624.[Li Bo, Song Yun, Yu Kongji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 i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Planning[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8, 44(4):618-624. ]

[40]蒙吉军,申文明,吴秀芹. 基于G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 2005, 41(2):295-302. [Meng Jijun, Shen Wenming, Wu Xiuqin. Integrated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Based on RS/GIS of Three-Gorge Area[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5, 41(2):295-302.]

Research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land

ZHANG Lihua ZHANG Jingkun HUANG Baorong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gave an overview of the latest literatures on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elines for both urban greenl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rucial projects. We discussed the progress in the index system attribution analysis, such as quant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tc; thereby we provided statistics on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such indexes as green coverage ratio, per capita public greenbelt area, green area ratio, vegetation quantity, Threedimension green quantity,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fragmentation index,landscape evenness,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dominance, dust detentions, cooling humidific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 and others are of wide application in these years.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such indexes appli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we deal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 to both urban greenl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s.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绿地;绿地系统;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所有的同林植物种植地块,广义的城市绿地包括园林绿地和农林生产绿地。此处所说的绿地包括城市中除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以外的各种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水面、绿化、墓地、山林、学校、苗圃等多种形式。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主体是承载各种公共绿地的公同。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遵循让市民近享绿地的原则,因地制宜,结合城市风景骨架和城市文脉,利用城市的主要河道、丘陵、绿道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同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

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人类沾沾自喜时,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向人类敲响警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面临新的考验。尤其是近20年来,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把环境问题微缩到城市化加剧这个具体的表象上,城市化的过程导致城市景观破碎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急剧的改变,引起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发生变化,很多城市不能充分发挥人类居住、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功能。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体现游憩观赏价值,基于当前的时代,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除了游憩观赏价值应该兼具营造、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才能从整体而言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三大效益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生态效益引起了相关学者持续的关注度。

我国对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研究内容多限于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和抗污染树种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期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的研究发展不大。直至大城市布局结构新理论的诞生以及景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城市同林绿地系统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也有了新的思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诠释城市绿地系统的话,它是指城市中类型各异、规模各异的公共同林绿地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集中体现了其生态效益:减弱风力,降低风速;减少粉尘的污染;对城市气温的良性调节作用;对水分的良性调节作用;减少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中的大部分水分又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返回大气,进一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改善空气质量;减弱噪声;降低有毒气体的浓度,净化大气等。提高城市同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即维持和改善城市同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同林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城市园林绿地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补偿作用,提高整个绿地系统物种的再生能力,发挥整体效益。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组成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景观格局可以理解为:景观(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等镶嵌体)的类型、数日、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人类活动使景观破碎加剧,景观格局优化理论应运而生。景观格局优化最大的日的是通过调整优化各种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和数量上的分布格局,使其发挥最大景观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同林绿地系统中的各种绿地,如公园、广场、水面、绿化、墓地、山林、学校、苗圃等均可以视做城市同林绿地景观中的大小不一的斑块,各种绿道则形成了该景观中的廊道。在景观层面上研究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一个思路是:依据景观生态异质性原理,借助相关软件对系统景观格局指数分别进行定量分析,优化景观格局,促进系统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从整体水平上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研究,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以两个城市的同林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四川省雅安市素有“成都后花园,熊猫天堂”的美誉,雅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强调城市对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注重城市开敞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雅安市以周边群山森林为背景,以城市街区庭院绿化为基调,以青衣江、周公河、陇西河、褰滨河绿地为主轴,以城市干道道路绿化为纽带,以苍坪山、水中坝为绿心,以大面积的城市公园为主体,以大量的街头绿地为补充的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基本骨架是“4横4竖”的生态廊道构建,形成整体连贯、自然开敞的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系统主体构架。云南省丽江市是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城区的绿地景观结构主要可以概括为:一线、一廊、三个系列空间。其中:一线是指:沿束河一中济海一清溪水库一黑龙潭一狮子山的人文景观绿线。一廊是指:环绕在主城区外部的田园风光走廊。环大研中心城区的田同生态走廊是古城周边田同风光带的一部分,环绕在丽江城区北、西、南三面,宽1.2公里-1.5公里。三个系列空间包括:

(1)一系列带状空间:主要包括滨河带绿地和道路绿化;

(2) -系列斑块空间:指城区内规模比较大的四个公园及清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这些斑块空间一般面积相对较大,较为集中,在功能上可以起到集散、避难作用;

(3) -系列点状空间:沿道路、水系遍布城区的街头绿地、小游园、单位庭同绿化,共同形成星岁棋布的点状绿地。这两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充分结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整体上能够兼顾三大效益,在长远的发展中生态效益将充分彰显。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受绿地的二维特征、三维特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绿地的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绿地的二维特征指的是绿地面积、绿地分布格局、绿地形状等。研究表明: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绿地的面积一般成正相关,生态效益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绿地的几何形状越复杂(如长廊式、鱼骨式、变形虫式,伸展的幅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也越广。)绿地的三维特征指的是绿地的空间布局形式、类型、结构和三维量值等。研究表明:楔状绿地布局方式可起到显著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一般来说,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规模较大,生态功能较显著。绿地结构越复杂,层次越丰富,则绿地的生态功能也越强。绿地三维体积反映了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量值。植物群落结构越复杂,所占立体空间高度越大,则其单位面积绿量和绿化三维量越高,生态效益值也越高。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在国内还不算成熟,研究方法较单一,定性研究远远多于定量研究。以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总是人云亦云,很少的定量研究成果使该领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除了对绿色植物各种生态效益进行大量定量测定外,也对植物单体、群落、不同规模的绿地及绿地系统等的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定性与半定量的研究。在以往有关纯林、混交林的小气候指标研究中,缺乏有关林地空间层次上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在研究层面上,较多的集中于几种植物的生态效益定量测量,忽视了绿地系统的群落结构层次上的研究和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层面上的研究,当然在这两个较高层次上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再则,城市绿地系统接近于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并且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突出,这些特性使同林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深学科与学科间的交融性和渗透性,运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和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撑体系来解决该遇到的问题。利用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大的植物群落,充分发挥群落整体功能,是现代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研究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重点。另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GDP核算将是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定量研究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邵斌,李葱葱,何子张从空间设计到空间政策――南京市绿色空间保护的规划反思与探索卟江苏城市规划,2007(4): 18 - 22

[2]李翠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浅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0):70-73

[3]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35,(2):127-131

[4]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l995:3―5

[5]李南南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能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3):13-15

[6]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现代城市规划,2000,24 (2):81-83

[7]田国行,杨文峰等郑州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与优化配置研究[J]河南科学,2001,3(19):300- 303

[8]杨连双草坪的生态效益及其养护管理[J]内蒙古草业,2007(13):11-13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3篇

1、 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 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 合 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4篇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生态功能 成都市 环城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一、成都环城绿地概况

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成都环城生态区用地规模为187.15平方公里,包括生态用地(含水面)、生态用地内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和开发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总面积为133.11平方公里;生态用地内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为0.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3.54平方公里。

成都市环城绿地可以看成是一种被道路割断的带状廊道, 在大尺度范围, 环城绿地带状廊道景观可以看成一个有机点; 在群落尺度来看, 它是环城内外斑块和周边基质的边界。

二、环城绿地在成都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

由于环城绿地坐落在成都市一环区域, 其生态风景林对成都市中心区生态功能的影响更大, 在人类活动和物质、能量交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又有利于廊道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水面与人工林带廊道的结合, 成为城区污染物吸收与预滞留主要场所, 同时是连接其他自然与人工景观的通道, 在生态上具有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 的作用, 并在现有的栖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 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的割裂,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水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环城绿地的自然闭合绿化使成都市老城区林地面积增加既补充了成都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物量, 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得到加强, 又增强了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的强度,这样城市生态系统有力地强化了功能。

2、容纳大量乡土树种,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成都市环城绿地带状廊道的存在, 克服了城市缺乏大面积绿色森林的缺陷,通过提高景观连接度, 起到通道作用, 从而保护物种多样性。在人工构筑与群落演替的互相作用下, 逐渐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结构, 垂直层次分异明显。这样既丰富了群落结构, 充分利用了资源, 又为生物的栖息地提供了多样的环境。

3、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环城绿地带状廊道景观不仅对其中心地带——成都市文化商业中心区发生作用, 而且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对城市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 可削减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可调节城市小气候。

成都市环城绿地,其宽度在50米到500米之间,68公里的环线绿带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为成都市争光添彩,尤其是八个个性化鲜明内涵突出的节点,犹如蓝宝石镶嵌在这条翡翠项链上。198总部经济节点,展示全球500强企业的风采,配置气势宏伟高大伟岸的成都市市树银杏,象征落户成都的500强企业在天府之国的沃土上成长成参天大树。金沙遗址节点,诠释着成都三千年前辉煌灿烂的历史,在古树、盆景、花木的簇拥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我们诉说着成都的昨天,预示着成都即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东郊工业遗址节点,展示着成都三线建设的辉煌,同时也呈现成都现代工业的雏形,以轿车为代表性的新型工业时代,充分显示了中国第四城的活力和强有力的竞争力。在绿茵如毯的草地上,款款新颖别致的轿车给人们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至美的享受。

总之, 环城绿地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城市生态风景林所涵盖的生态、景观、游憩3大功能。生态功能居于主导地位,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周边高层建筑开发建设的势头不减,导致环城绿地的生态功能停滞不前甚至降低, 而同时由于城市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融入, 游憩功能逐渐加强并有逐渐成为主导功能的趋势。近年在改造修缮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潮流化的绿化元素, 比如: 模纹色叶灌木板块、进口的草坪、夜景亮化等, 存在着园林化的趋势。此外, 由于种植配置不当和缺乏养护管理, 树木总体的健康水平下降, 影响生态效益的发挥。

三、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风景林是其最经济的建设手段

提倡城市生态风景林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城市生态风景林的建设是动态的, 而且,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更新过程不可或缺。这种更新富有挑战性, 机会与问题共存。帮助生态风景林更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使城市居民参与到对其发展方向的决策之中。在环城绿地50 余年的发展中, 从早期政府的修建环城保护性绿带的决策到后来规划部门或城建部门主导的改造修缮, 生态风景林真正的服务对象——城市居民从未参与到规划、建设过程中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对居住生活环境关注度的提高, 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 可以采取公众监督和市民参与的方式进行城市生态风景林规划建设, 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风景林建设发展方向的决策中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 城市绿地建设仍是非赢利性的, 以财政投入为主。从成都市环城绿地的建设和在城市生态景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来看, 城市生态风景林是最经济的城市绿地建设手段,其建设成本远小于目前流行的欧式广场、花坛喷泉等园林造景方式, 而在发挥综合生态效益, 形成城市地域景观风貌, 城市居民的参与性等方面却远远高于后者。更为可贵的是, 城市生态风景林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动态更新, 永不落伍。所以,规划建设城市生态风景林,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首选和必须的手段。

城市生态风景林的游憩规模和容量问题。城市生态风景林之所以区别于城市园林绿地和城市林业, 就在于它在具有森林景观风貌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休闲游憩功能。但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主次之分, 即城市生态风景林的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游憩功能不能起主导作用, 过量的游憩行为必然对城市生态风景林的经营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直接影响树木的健康, 如果超过其生态忍耐性, 将导致对城市生态风景林系统的破坏和森林景观质量的下降。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在城市生态风景林的规划和建设中合理地预测其环境容量, 设置适度的休闲游憩设施, 从而达到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和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生态风景林的近自然化程度促进城市风景向自然演近。通过对成都市环城绿地生态风景林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 可以得出: 在生态风景林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遵循自然规律, 如城市自然山水地貌、自然生态肌理、天然景观风貌。近自然程度越高, 则景观评价越高, 越受市民大众的认同。为此, 要控制城市生态风景林范围内的人工设施, 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在林种结构上, 应模拟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建立复层植被系统, 促进城市生态风景林的自然进展演替。

四、成都市环城绿地建设的启示

在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珍重自然,呵护自然,自然与城市共荣。“环城生态绿廊的打造,具有以绿兴城的划时代历史意义,为成都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更充足的绿肺空间。”据市环城生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世界各地,植物群落资源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在成都,如果按照现在的城市规划发展下去、而不做任何生态补充的话,到2050年,成都就会出现严峻的生物种类锐减现象。  本着未雨绸缪的思路,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绿带,计划用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85公里长、133平方公里规模,绿意盎然、水韵悠长,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生态绿地系统,突出植物群落保护,构建开放、人文的亲绿景观和林地空间,为成都增添一条“绿色翡翠项链”。 成都市环城绿地的建设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站在成都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措施,未来的成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都市“第四城”。

参 考 文 献

[ 1] 张少杰. 吴泽民. 合肥环城公园廊道景观及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J]. 中国城市林业, 2007, 5( 1) : 29 – 31

[ 2] 王成, 彭镇华, 陶康华. 中国城市森林的特点及发展思考[ J] . 生态学杂志, 2004, 23 ( 3) : 88- 92.

[ 3] 蔡春菊. 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 D] .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4.

[ 4] 王原, 吴泽明, 张少杰, 等. 合肥环城公园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树木配置特点[ J] . 中国城市林业, 2004, 2( 6 ) : 9- 13.

[ 5] 吴泽民, 黄成林, 白林波, 等. 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 J] .林业科学, 2002, 38 ( 4) : 7- 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