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互动教学 审美情趣 欣赏意识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音乐欣赏就是指通过认识以及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让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享受。音乐欣赏课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初中音乐的欣赏课上存在如下的问题:①初中学生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发挥出课堂的主体性,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思想过时,喜欢学生上课遵守纪律,不乱讲话,因而缺乏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育,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十分不利。②有些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传统,也不懂得创新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作品,只是对作曲家进行简单的介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③除了音乐艺术生在中考、高考时需要考音乐,其他普通学生的升学和音乐没有关系,所以许多初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不注重对音乐的教学。学校安排的音乐欣赏课程没有充分的利用,有些音乐教师甚至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不安排音乐教学,反而鼓励学生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越来越少。

二、完善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1.运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也没有了兴趣。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上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课堂上欣赏《辽阔的草原》中,教师先提问学生我国都有哪些草原?草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草原上有什么?发出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激起学生对《辽阔的草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准备好的草原景色的片段,在合适的时间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想象的情境。教师要在音乐中概括出草原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听觉盛宴。

2.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欣赏能够让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心灵上的洗涤,让自己能够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作品所呈现给世人的情境之中,学生经过仔细聆听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中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分几个小组,随着音乐一起表演自己所想象到的当收到喜讯时人们的表现,通过学生进行表演来体会音乐中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情境,增加学生对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的欣赏能力,最后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总结给乐曲取名字。通过将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音乐鉴赏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现代许多学生普遍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却是非常喜欢现代的流行音乐,这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强所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音、图片以及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曲时,教师可以在播放这首乐曲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与童年相关的图片,能够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把握钢琴曲表达的含义。

三、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是我国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完善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焘.运用情感想象,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2.08(02):78-79

[2]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2011,06(08):39-40

[3]马林华.摒弃“蛇尾”,追求“凤尾”――高中音乐鉴赏课结尾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2):89-90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3篇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内涵

何谓音乐欣赏教学呢?简单来说,音乐欣赏教学就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亦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因此,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当中,从中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进而提高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颇有心得,现简单论述如下。

1.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非常喜爱,也比较能够接受。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诸如拍手、跺脚、拍桌子、击打自己身体部位的活动,让初中生对音乐节奏进行整体的感知。这样可以引导初中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初中生参与乐器演奏和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很多初中生从小就接触或学习一至几种乐器,而我们可以把音乐课堂作为他们才艺展示的平台。例如,我们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可以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演奏《化蝶》这首歌曲,而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改编,然后与原旋律进行对比,让他们从中充分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在演奏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所蕴含的音乐魅力,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初中生对音乐进行欣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比单纯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很多,可以让初中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2.运用对比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所说的对比教学就是指运用音乐对比欣赏法进行教学。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对比、分析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欣赏教学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但是却非常有效。

【案例】在组织学生对《卡门序曲》进行欣赏的时候,笔者就把《新疆之春》拿来与其进行对比欣赏,让初中生比较两首音乐作品中的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他们从这两首作品的演奏乐器、作品风格以及音乐情感中都找到了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有效鉴赏。又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我爱你,中国》的时候,笔者分别播放了几个不同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欣赏,包括平安演唱的、殷秀梅演唱的以及谭晶演唱的版本。播放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谭晶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实现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完美结合,她的声音非常甜美,表达的情感也非常细腻;殷秀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美声唱法,她的声音浑厚,非常具有吸引力;而平安所采用的则是通俗唱法,其中又有一丝摇滚的韵味,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非常豪放。通过引导初中生对不同歌唱家演唱同一歌曲进行对比欣赏,可以让他们充分地了解到同一首音乐作品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音乐形象、表现形式、表演风格、音乐语言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让初中生在对比欣赏中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品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两种手段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欣赏形式美

音乐除了声音美之外,还有形式美。形式美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生呈现多种形式的音乐情境,让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欣赏音乐的形式美。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时,就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相关的风景以及人物的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不过通过笔者提供的音乐及画面,他们自己也可以联想起一些故事情节并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故事梗概。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不仅有效欣赏了音乐的形式美,更在无形中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美

初中音乐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有声、有形的音乐情境。这样的音乐情境可以促进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还可以使初中生体验想象美。例如,在组织初中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图片,并配上一段文字对这些图片进行描述。当播放音乐的时候,初中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笔者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红军战士,体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音乐的想象美,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再如,组织初中生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嘎达梅林起义时的场景,并用语言对起义的背景加以说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充满了敬意。当《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他们很快能沉浸在音乐当中,感受音乐之美。

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我们初中音乐教师要时刻以生为本,给初中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欣赏氛围。只有初中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他们才可能真正地感受到音乐之美。事实上,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手段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陈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一线音乐教师以有益的启示,从而积极参与到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队伍当中,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2]朱孟文.中小学音乐欣赏实践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6(9).

[3]杨培金.让情感与音乐和谐共生[J].考试周刊,2009(5).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音乐欣赏课 教学 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征,可全方面地拓开人的视野、开发人的大脑熟悉功能、发展人的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弥补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这一缺陷。这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协助中学音乐欣赏教育更好地达到教育宗旨、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个高科技资源以及它的辅助工具,让它为我们的音乐欣赏教育服务。

2.信息技术满足了音乐教学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随处可听,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也有高低良莠之分,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转化。优化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变教师外部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内在感悟渗透式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

3.信息技术符合了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从素质教育工作的角度讲,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强化人,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个人多方面的素质。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在紧紧依靠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启迪学生去想象音乐和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创设情境策略指的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案例、课件等,组织成多媒体技术下的模拟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完全能够为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情境。在多媒体的情境下,学生可以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大脑想,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并缩短音乐作品欣赏的时空距离,使音乐欣赏的过程更加直观化,以便更直接地走进音乐作品当中,推动学生接触作品――了解作品――体会作品――情感升华的审美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以视频、音频技术为工具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还要求在教学中要大量地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习热情。这种课堂活动的组织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其中运用最多的载体是视频、音频技术。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运用视频剪辑和音频剪辑的技术手段,自己操作计算机来处理音乐,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用音频资料配上图片和文字等视频资料,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当中获得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交互式网络技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主动探究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艺术表现方式 组合教学方式 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表现力,喜爱并且乐于展示自我,是近年来艺术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兴趣小组的学习,特别是系统的欣赏课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听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逐步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热烈、富有激情的音乐响起时,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律动;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学生会自我陶醉,有的甚至会挥起手中那支无形的画笔,描绘出心中那幅多彩的画面。毫无疑问,音乐让学生产生了创造的灵感,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有了学习兴趣,许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方式和电教手段加以组合,适当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我尝试采用这种组合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丰富了音乐想象力,提高了音乐表现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是学习的总目标。具体细化为四个方面:

1.熟悉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初步了解外国音乐作品,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音乐语言。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情绪等感受,理解音乐主题和形象。

3.学会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常见的音乐结构的组成形式。

4.展开丰富的想象,触类旁通,表现多彩的音乐画面,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聆听感受音乐,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

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加以比较欣赏。为此我制作了一个音乐专题――《请你猜一猜》,包含四首不同情绪的乐曲。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选择了四幅图片:静谧的树林(抒情);骑赛车的运动员(跳跃);国庆阅兵(庄严);小朋友在游戏(活泼)。欣赏时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展开联想,为图片选择恰当的配乐。(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其一,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其二,培养学习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第一次欣赏,配合视频,要求初步感受音乐,选择最佳的组合。再次欣赏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用耳朵听赏,用心感受。通过音乐情绪的对比分析,说出四段音乐各自的特点。有了第一次欣赏的知识积累,学生能很快说出准确答案。这个过程,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情绪”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了解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在初步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体会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独特作用,例如:速度、力度、节奏等。有侧重地选择在某一方面有特点的作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达到理解作品的教学目标。

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短小却极富有特点,欣赏时重点放在音乐节奏上,要启发学生感受鲜明的锣鼓节奏对音乐的表现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挂图讲解,让学生先了解相应乐器的外形和构造,再听听它的音色,用感官体验,对民族乐器从陌生到了解。在欣赏表现阶段中,用“身体”这种最好的乐器,参与模拟锣、鼓节奏的练习,和着教师钢琴演奏主旋律,配上对应的节奏。

无伴奏合唱《回声》欣赏,重点要学生理解和声的表现功能,作曲家是如何利用力度的对比来表现“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为此,我选择了一些视频资料――天坛的回音壁、山谷中的“回声”给学生观看。学生明白用音乐的方式也可以模拟自然现象,但这种模拟是虚幻的。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多彩的音乐画面。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这是一位伟人对音乐的高度评价。欣赏音乐必须具备想象的大脑,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音乐作品《四季》可以分成四个小段落,在学生感受了四季的景色,欣赏了音乐形象之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季节。答案很快出来了:

学生喜欢用绿色表现春天――因为春天代表着希望。

学生喜欢用红色表现夏天――因为夏天代表着热情。

学生喜欢用金黄色表现秋天――因为秋天代表着收获。

学生喜欢用白色表现冬天――因为冬天代表着纯净、淡雅。

选择一种色彩在画纸上画出一个季节,音乐和色彩交相辉映。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浓浓的思乡旋律,辽阔无垠的大海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用铅笔在画纸上素描出帆船、椰子树、太阳、沙滩、运动的人等。音乐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美丽的图画又强化了对音乐的理解,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

四、用律动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人体是最好的乐器,选择适合的动作表现相应的作品,既可以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又能增强学习音乐的情趣。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6篇

一、 重视初中音乐教学,做好备课准备

重视音乐教学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校方和音乐教师切实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校方应当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而且还应当积极地完善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的硬件、软件设施。例如,开设琴房以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以及有兴趣的学生开展训练;结合教材开设一些充满趣味的音乐讲座或者沙龙。而音乐教师则应当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从备课、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做好具体的工作。特别是在备课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案例分析】在教学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祖国的颂歌》时,教师就应当从以上三个环节来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课前积极地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因为该单元的内容包含:唱歌――《歌唱祖国》;听乐赏画――《红旗颂》;选听――《在灿烂的阳光下》;欣赏――《伏尔塔瓦河》。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当收集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并且加以筛选,从而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方和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了音乐教学,必将为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巧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进入到初中音乐课堂,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为教学的创新化实施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庞大的数据资源库。

【案例分析】在教学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时,由于该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唱歌――《黄河船夫曲》;欣赏――《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包楞调》《走绛州》。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部分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歌、民调有一定的关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中国经典的民调以及为学生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东方红》《康定情歌》《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牧歌》《阿里郎》等加入到欣赏课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本的束缚,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而充满趣味。与此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跟着这些熟悉的歌曲进行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除此以外,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也很好地促进了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

三、 寓教于乐,实行趣味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学的趣味性不够、吸引力不强。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简言之就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方式来创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音乐教学并非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歌唱家,而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可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内容来引入音乐欣赏,或者在对某个音乐曲目加以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欣赏感受。

【案例分析】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的欣赏曲目包含《秋》和《丰收锣鼓》,所以在引导学生听完这两个曲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首先回答问题学生的生日日期为“16”,紧接着,可以找座位号为17的学生来发言。然后,一直往下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这门学科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音乐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1).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7篇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美的愉悦,进而达到欣赏教学课之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 欣赏 运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欣赏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经历了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过程,因此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上好音乐欣赏课作一些尝试和探讨,欠妥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作品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基础,包括培养审美感、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和音乐记忆力。(二)培养审美感情,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和音乐情感表现力度感情理解力。(三)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机会接能更多的优秀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区别。

多媒体是指包含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触觉信息和嗅觉信息中两种或以上的复合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管理、储存、交互和传播的技术和平台。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多媒体的运用使音乐知识变得简洁直观,音乐变得形象具体;(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四)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五)电脑多媒体的运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提高音乐课教学水平;(六)电脑多媒体运用,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器材只有磁带录放机,很多时候老师只能靠嘴和乐器上课。只听“声音”进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一)形式单一;(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等。

而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不再是以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现代化极大地扩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经济、量大,资源宽广等正在为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结合实际,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有一间多功能阶梯教室,其设备有幻灯机、电脑、音箱、投影仪等,当这些设施空闲时,我就利用它们进行教学,让自己的上课内容丰富一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多媒体学习的好处。

1.我校音乐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充分把握教材,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上好音乐欣赏课程。

案例1:在《共青团员之歌》欣赏教学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并在部队行军画面中配上《共青团员之歌》的音乐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欲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音画结合,效果较好。

案例2: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用动画制成各种动物,用mi制作各种动物音色, 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音乐、文字、画面、画外音等课件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音乐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提高了教学质量。

案例3:《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教学中我利用电脑软件将有关图象如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及羊群等制成课件,在配上蒙古长调音乐,在导入时,先用多媒体影音让同学们感受蒙古的美丽风光和音乐,多媒体强大的立体音画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置身在蓝天百云的茫茫大草原上牧着羊群,进而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结合本地音乐文化特色,自选乡土教材,运用多媒体上好民间音乐欣赏课。

我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县有十一个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如花灯歌舞、高腔山、歌傩堂戏、唢呐音乐等等。

案例1: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每年春节各村寨都要组建花灯班子闹元宵,因此我就在春节期间用摄像机录下,用音视频软件编辑好,以备在民间音乐艺术欣赏课上教学用。

案例2:唢呐是表现百姓喜怒哀乐情绪,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器,唢呐高音如高飞百灵,高亢嘹亮:唢呐低音如鸾凤和鸣,园润清幽。唢呐音乐深受我县人民青睐,是继承和弘扬爱家爱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也是我民间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不要过分依耐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即何处运用多媒体,何时运用多媒体,让现代化的手段为实现最终教学目的服务。运用多媒体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分清主次。

运用用多媒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需要,在运用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找准使用的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力量,提高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 结语:把现代化的教学实施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其教学手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需求,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在自身实际的情况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好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8篇

1、加强指导,发挥音乐特殊作用

学生在听、想、议中发展听辩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又能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信箱,深刻体验乐曲的感情。例如,《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赞美教师的歌曲。起旋律优美流畅,音调特别能感染听者,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音乐体验美感,听时,可让学生随节奏做动作。也可以有师生合作编写的课本剧导入新课,而使学生在学习歌唱的基础上了解到老师的辛苦,达到了预订的教学目标。

2、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业务

不言而喻,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材,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自身要有高素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应该很完美,应该是世间万物,无所不晓,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能迎刃而解,如果回答不出,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份量,对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得要有一桶水的功夫,这就是说,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加强业务进修,吹、拉、弹、唱,样样要通。在当今的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美国,对于没有取得音乐专业学校文凭的人,连幼儿园的音乐教师也当不上。当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恰到好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要有详实的教案和科学的授课

上好音乐课,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常用音乐课教案一般包括:(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材分析;(4)教学过程;(5)教具准备;(6)课后反思。

a.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课:(1)组织教学、交待本课时学习任务;(2)基本练习:发声、音程、节奏、视唱练习等;(3)复习旧歌;(4)教唱新歌及讲授新知识,包括介绍新歌、启发、谈话,教师范唱、教唱曲谱与歌词、音乐欣赏;(5)动作表演。?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应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1)熟悉歌曲是前提;(2)范唱讲解要作好;(3)唱准歌谱是基础;(4)咬准歌词很重要;(5)善于鼓动不可少;(6)及时纠错要记牢。

b.音乐欣赏课:(1)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仅能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而且对学生的爱好、情操、审美观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欣赏内容包括声乐、器乐;(3)音乐欣赏方式:听录音或教师范唱、独奏等亦可;七、八年级可结合唱歌课来进行;九年级可整节课欣赏。(4)欣赏课的结构与教学的一般过程:①介绍作品的名称和内容;②听作品的音乐主题;③欣赏全曲,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听后座谈、讨论、教师小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要掌握好两条原则:(1)“由近及远”,就是安排教材时,最好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步发展。比如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宜先欣赏中国的,然后欣赏外国的。在中国音乐当中应先欣赏歌曲和民歌、民乐,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及管、弦乐作品等。(2)“由浅入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开始应该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然后逐步加深。就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而言,也应力求从简单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宏大的音乐作品。

4、要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9篇

一、初中音乐课堂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操纵,给学生进行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信息的传递,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上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转变为多种途径发展。

(一)摆脱传统枯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歌曲学习与训练,就比较枯燥乏味。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更加丰富的课件内容,对歌曲或是器乐作品背后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且配有图片视频展示,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的刺激。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这一课时,首先播放纪录片展示给学生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服饰美食美景,学生就会被其中的场面深深吸引。此时学生再学习音乐时才会更加有兴趣,而不是脱离课堂,成为老师个人的“独角戏”。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知识面

在以往的初中音乐课程中,教师教学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而初中生因为认知、理解以及想象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它能使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教师可以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音像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在欣赏《奥林匹克号角》这一首作品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这首曲子的视频,同时讲述每种乐器的外形以及演奏效果,再用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每种乐器的简要介绍。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音乐,久而久之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实施情景化教学,提升课堂时效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准备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一个优盘就可以取代大量的教具。教师在上歌唱课或欣赏课时,就可以直接通过多媒体音频展示真人的演唱或演奏效果,提升音乐作品的真实感表现。如欣赏《金蛇狂舞》这一首作品时,课件上直接出示真人演奏的视频,欢快激烈的场面很容易使学生身临其境,分析作品会变得更容易。同时多媒体出示有关歌曲的相关背景介绍,这也会减轻教师面对大量作品介绍时的压力。

(四)转变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

在以往初中音乐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情况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无形中也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在课堂结尾,教师可采用知识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前讲述的贝多芬的相关知识,在课件中呈现出问题,同时告诉学生答对了问题会有奖励。这就会使原本昏昏欲睡甚至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学生瞬间打起精神,和老师亲密互动。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特别在教学领域中体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技术带来的教学问题。

(一)太过依赖多媒体,导致教师专业技能退化

初中欣赏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现阶段音乐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掩盖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时,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播放制作好的课件、视频、音频让大家欣赏,而是应该在欣赏完之后,通过钢琴弹奏范唱这首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旋律,深入地感受音乐风格。同时,经常弹奏钢琴和演唱歌曲也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否则,久而久之,教师的专业技能就会退化,无法组织更加高效的音乐课堂。

(二)教师不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导致课堂结构松散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老师的电脑操作也有硬性的要求。虽然多媒体技术已被引进中学音乐课堂,但还有部分音乐教师无法在音乐欣赏课中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一方面这些教师年龄较大,不太精通电脑操作或者操作缓慢;另一方面,多媒体设备一旦出了故障,教师处理起来就相当麻烦,耽误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脱节,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音乐课堂中两种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前者注重教师自身的讲授、黑板字和钢琴水平等师范生基本功,而后者则是将投影仪、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两者各有所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讲课时往往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的过多使用导致整节音乐课信息量过大,教学内容十分空洞,没有对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也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学习欣赏课《红旗颂》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述乐曲背景、乐曲旋律以及情绪变化,让学生抄写板书,或者从头到尾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不断地听音频而不加以讲解,这两种教学手段都不能很好地展现课堂,自身的弊端极其明显。

(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过度使用,导致学生思维受限

教师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初中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学习音乐的习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它不利于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欣赏音乐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化、定向式的模式,剥夺了初中生想象、思考音乐的权利,严重阻碍了初中生自主学习欣赏音乐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长期接受直观视觉听觉的刺激,对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逐渐形成思考惰性,必定影响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组织音乐欣赏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欣赏《海洋与辛巴德的船》这部交响组曲时,教师可不通过播放视频,而是用讲故事这种方式来展示组曲背景,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维主动性,这种感觉远比视觉刺激更加奇妙。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运用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欣赏课中,从而真正发挥其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音乐教学本质

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堂课能否圆满完成,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把课堂完全变为课件展示课,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灵活调整课堂环节和结构的空间。其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通过聆听、感受、欣赏来提高他们感觉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时刻紧跟老师节奏融入课堂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教学对象,抓住音乐教学的本质,提高课堂质量。

(二)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班级的知识技能等,还包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的技能。作为音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但是,由于部分年龄较大的音乐老师,对电脑操作不熟悉,不能很快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让教师充分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充实,避免出现失误,不影响教学进程。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出现,极大改变了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教学模式在于它是以教师个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课堂信息容量大,教师没有针对疑难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学生也没有足够时间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从而降低了学习音乐课程的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与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两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使两种教学手段形成优势互补。

(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中,由于多媒体音乐教学管理制度的缺失,会使教师在认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误区。因此,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多媒体音乐教学管理制度,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健全教学制度体系,包括音乐教师日常管理制度、参与培训制度、审核教学制度与奖惩制度。其次,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全面地考核评价音乐教师多媒体教学成果,以此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励、评选的参考依据。最后,教师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同时,在课堂中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的意见,教师根据意见对课堂内容和模式进行改进,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现实中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学会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努力创新,探究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0篇

教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借助钢琴和乐谱熟悉主题旋律,学生在听完一遍乐曲后对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印象较为深刻,教师这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初步认识,从而了解到怎样的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有机的融为了一体,并且体验人物性格特征,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艺术本身不同于视觉图像或文学形象,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角度都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小夜曲》这首艺术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音乐期间教师可以有感情的叙述,营造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使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

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音乐欣赏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主动地感受,欣赏音乐也要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堂欣赏课上不仅要有老师的形象生动地讲解,也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样音乐欣赏课堂才能丰富充实。引导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通过结合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使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将文学、绘画等学科有机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孤立地、机械地、零散地教学,都不可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化感受,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有些音乐作品将文学、绘画等学科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更好的展现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围绕音乐要素,对比教学,更深层次挖掘音乐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要素比较法,可将不同音乐作品同类的音乐要素作比较对中外乐曲或歌曲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聆听的层次上,而应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些音乐作品虽然题材类似,但出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这样音乐作品的旋律和风格也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对类似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不但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1篇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口号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措施铺天盖地地砸下来,音乐作为陶冶情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审美观,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却始终没能使老师和学生敞开胸怀来拥抱音乐的教学。这主要反映在:1、学科课时少,典型的形式教学。其一,因为音乐不属于主科,肩负升学压力的学生不予以重视,其二迫于应试教育残余的影响,以升学率为办学宗旨的学校,荒废对美育教学的建设。学校总是在前两个学年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或者干脆不开,少得可怜的音乐课时还经常无缘无故,有意无意地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强行占有,初三则因全力攻克升学考试取消音乐课的教学,这样的音乐课形同虚设。2、教学局限性强。因为课时少,重视不足,导致教师上课的局限性很大,只能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想要创新也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课堂上就成了单纯讲授乐理知识,和忽略音乐和美的体验与享受了,老师赶课都赶得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谈教改。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备落后。在赶课中,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的照着音乐书展开教学,遇到实践的部分甚至直接跳过;由于学校对课程的不重视,而导致教学资金没有办法投入到音乐教学的建设中来,教学中所需的音乐设备,都由于资金的短缺而落后不堪,部分学校配有录音机,有的学校甚至是老师直接演唱,只有少部分学校是配有多媒体功放等的教学器材,这样就使得音乐课堂变成欠缺声音的甚至是无声的课堂,加上老师对音乐感受分析的直接性言传,导致了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教学策略

1、重视学科建设,适当增加或者加强利用现有课时

学校和老师应该要加强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认识,明确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和学校教学活动的实际,适当增加或者加强利用现有的课时。要创造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如上课时,要给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不再是要求学生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课,可以尝试把桌椅围成一个大圆,或者若干小圆(按自由分组的形式),甚至不要桌椅,随性的席地而坐也行,这样一来为教学中的小活动和小表演都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二来还能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东西,因此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和音乐一起成长和进步。

2、加强课堂延展性的建设,重视音乐欣赏和领悟

由于课时不足和老师过于依赖于教材的缘故,音乐的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初中的音乐教学不应过分重视乐理知识,而是把侧重点放在对音乐和美的感悟、体验之上,明确了这一点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中就要做到有的放矢。立足于课本,严格抓好课本原有的实践欣赏,如在欣赏《龙船调》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当中的感情色彩,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表演,其中需要一个男生要扮演驶船的艄公,一个女生来扮演要渡河的女孩,两人要跟着音乐发展的指引,来做无声的表演,表演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潘长江《过河》的小品作为参考。此外还要加强一些课本之外的音乐体验和欣赏,老师可以去搜集古今中外的名曲名调,专门设置这样的欣赏环节,让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心中的一切杂念,身心放松地来感受一下音乐,就如同在班上开了一次小型的音乐会,一方面可以让总是心弦紧绷沉溺在繁重的应试学习力的学生得到一次舒缓压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学会欣赏音乐,这种能力对于以后步入社会的社交是非常有用的。还可以在班级里举办小型演唱会,让同学们上台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评出班级的超级小歌星等,总之,侧重对音乐的欣赏和领悟而不是纯粹的乐理教学才是初中音乐课应该践行的方向。

3、升级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音乐是一种思维上抽象的东西,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很好地体会出音乐的美。教学的硬件设施可以很好地把音乐这种抽象的思维转嫁于具体的实物上,让学生能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便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好还应该建立专门的音乐教室,配齐各种可能的乐器,让学生能全面的接触和认识每种乐器的发音,也便于学校各种才艺活动的组织和排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课后兴趣小组,用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天分。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而我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但是很多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许多的困惑,《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音乐原则。理所应当,聆听声音便是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聆听过程中动机不明,方式被动,普遍中学生觉得音乐欣赏课太单调、平淡,于是音乐欣赏教学便显得枯燥无味。其实,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具体地谈谈我在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真正做到有效参与的几个方法。

1.未成曲调先有情――让音乐欣赏多些诗情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描述、撰写是个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经验。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音乐的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体验美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由联想,各抒己见,并畅谈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理性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把它转化为感性认识,可以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更高的阶段。我往往会让学生在欣赏完一首音乐时把感受写成一首诗,而我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诗意化。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本来听前得先介绍音乐主题及其代表的角色的,但是,我只是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首打油诗:小鸟小鸟/别与小鸭吵/小猫小猫/不要抓我的小小鸟/爷爷爷爷/凶恶的狼来了吗/彼得彼得/勇敢的好彼得。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学生笑得东倒西歪,但是读完我布置他们在第一遍聆听后要说出音乐中的几个人物及简单情节。根据我打油诗上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们觉得我的问题既有趣又简单。第二遍分段细听时,我便要求学生用打油诗的形式说出每一角色是用什么乐器来塑造的,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很快地,学生的代表诗歌就出炉了:长笛叽叽喳喳/双簧管叽叽嘎嘎/喵喵喵的单簧管/唠唠叨叨的大大管/大灰狼吹着圆号角/猎人打着定音鼓的枪/可爱勇敢的彼得啊/你就是最美妙的弦乐。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交响乐真奇妙/音色特点多多样/不同乐器不同形象/但是/只有团结勇敢/就像彼得般/我也能得其中奥妙。

2.画出你心中的音乐――让音乐欣赏多些画意

音乐要通过仔细聆听,通过音乐音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画面越丰满,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越深刻。因此,我们不妨让音乐欣赏多一些画面感。

2.1 利用录像,美术作品等辅助欣赏。例:欣赏《大中国》、《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出示两幅没有颜色的画,启发学生欣赏后为两幅图画选择颜色(《大中国》为明快的暖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为阴暗的冷色)。也可观看相应的图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如欣赏《牧童短笛》出示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图片;欣赏《蓝色多瑙河》出示了多瑙河的图片等。

2.2 利用图形谱辅助欣赏。在音乐教学领域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乐谱和简明的图示相互结合的图形,即图形谱的运用――把音乐作品中音响的特点、乐句、乐段等用简单的符号来标志,再把这些设定的符号按照音乐的进行组织起来,形成图谱。如用可清楚地表现为带再现的三段体。初中生可用简单,概括的符号。如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中用符号j代表53 53这个乐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用w来表示等,学生在看图形谱欣赏时,感觉到这j、w是有具体内容的符号,既确切又有趣。附《土耳其进行曲》的图形谱。

3.跟着音乐起舞――让音乐欣赏多些动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动、去唱、去演奏简单打击乐器。跟着音乐起舞就是让学生通过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来感知和表现音乐。

3.1 跟着音乐动起来。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即用体态律动来感受,欣赏音乐。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风格和情绪都非常有利。体态律动是听者对音乐反应的自由发挥,没有限定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对于初中生,动作的变化可由教师来引导。如:在音乐中行走,按音乐的节拍,速度等变化走;随着音乐划拍子,轻轻拍手,或随音乐做即兴动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大胆放开进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动作要符合音乐的情绪。

3.2 打出音乐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感受音乐的节奏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风格。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音乐欣赏 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学生音乐方面吹拉弹唱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并引导和教育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心灵品质。

一、对音乐认识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组成音乐教学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单单体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修养素质,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显示标志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有利的获取音乐知识,对学生高尚情操与艺术理念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同时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识,让学生以尊重艺术为基本出发点,从而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认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应遵守的原则

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相关教学设计要严格遵守新课改要求,以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围绕相应的原则来进行教学工作。音乐欣赏的有效教学设计应具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重视情感原则的把握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学生的情感,遵守情感原则。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教师应寻找正确的方法来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火花,从而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并以此为根本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以课程为出发点,对教材中的相关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充分结合课程特点,设计较为和谐的师生互动活动方案,从而更加有力的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认真把握好审美性原则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主要区别在于音乐教学课并不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而是更加侧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良好的情操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设计内容的美学性,同时还要对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加以高度重视,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欣赏学习环境,从而使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把握体验性原则

音乐欣赏课的基本教学形式是以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优化、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为主要目的。以向学生进行技能传授为辅助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音乐技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音乐技能更加贴近,并设计能够良好适应中职学生的年龄以及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素质与音乐综合欣赏能力。并避免设计过多数量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选择难易度适中的题材,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步骤

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新课改所要求的基本教学理念,并遵循新课程所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标准来进行实施设计工作。有效设计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相关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设计

由于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主要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综合涵盖三个维度,所谓三个维度是指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基本要求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途径、知识技能等环节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实际情况与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有目的性的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突出性与技能掌握等,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产生一定的厌烦恐惧心态,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开发,同时对教学目的的情感体验因素加以重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全能人才。其次要对教学目标有所明确,同时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加简洁化。在中职音乐教学当中,对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十分微观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某一耽搁时间段的教学效果严格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并避免务虚空谈和过于笼统,否则会使课程的指导价值有所降低。例如在《茉莉花》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初步拟定为:要求学生聆听或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歌曲,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形态有所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歌艺术的热爱,在对音乐欣赏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对该作品的结构形式以及演唱形式有熟练的掌握,并能够伴随该音乐的情感进行歌唱练习。这一目标的设定既符合了简洁明确的基本原则,又对三个维度有了充分体现。

(二)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由于当前各中职院校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对教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到对音乐欣赏课程的优秀设计工作,就首先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工作。首先,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年龄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在该前提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当前的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课程内容的精致与典型为基本追求目标。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供学生欣赏,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工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努力把同类题材或同类风格的音乐作品与不同的人文主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有利于将无限的音乐宝库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充分学习。例如在对我国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可围绕不同民族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组合方案,例如在对蒙古族音乐作品介绍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蒙语歌曲作品,如:蒙语版的《蒙古人》歌曲(腾格尔演唱)、《祖国》(蒙古国胡日德乐队)等。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多种客观因素,要注意搭配关系,同时重视将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有效结合。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可变性、可生性和开放性等。第一,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该环节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感知环节,它的效果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进行有效的高潮设计。该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也是师生之间的最佳互动阶段,因此应通过比较与竞赛等有效方法来开发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想象力。第三,有效地进行结课设计。该阶段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应以采访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后的感想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教学效果有了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

总之,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选择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开发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华民.浅谈中职校的音乐欣赏教学[J].新教育,2011(03).

[2]谢华.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1(07).

[3]窦霞.浅谈中职音乐欣赏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具体方法

达尔克罗兹曾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发现一些音乐教师刻意避开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或是对音乐欣赏这个重要内容简单一讲,粗略而过,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上欣赏课,留在学生心中是一片茫然。现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做法进行探讨。

一、音乐欣赏课要适当与相关乐曲的故事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竖耳倾听,从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用心倾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有趣倾听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都爱听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法给音乐欣赏课做个开导。要上什么欣赏课,事先搜集或编出相关乐曲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引入,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内容,然后放出乐曲让学生欣赏,学生个个都认真倾听,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熏陶。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在学生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学生就很想听这首乐曲的欲望,这时就让学生欣赏,一定起到竖耳倾听的效果。

二、音乐欣赏课要适当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与音乐情感的认识。

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不算很强,更谈不上表现情感,有时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但并不表示他很认真在听,也许他的心早已飞向教室外去了。说实在话,通过我们对音乐欣赏课的抽样调研发现学生对欣赏曲不感兴趣甚至不理解其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将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却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花时间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角度看新课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音乐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当好音乐和学生的桥梁。音乐欣赏课不是让学生只是坐在那儿静听,要适当让学生动起来。音乐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是独立成家,是与其他学科相辅相存的,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适当沟通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诗人等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在实践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使音乐欣赏课上得更精彩。

三、音乐欣赏课要适当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传递知识、情感、态度等信息的表达符号,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中如果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音乐变得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语言、神态是使学生对音乐充满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好师生互动,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感思。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一样,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音乐的结果。

四、音乐欣赏课要适当让学生敲起手中的“乐器”,能激发学生感受乐曲的动作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