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方法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不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例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辩证;思维;品质;初一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思维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发展心理学一般将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叫做青少年期,通常这段时间是在中学度过的,因而也常称为中学期。中学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意味着从一个完全依赖于成人生活的孩子转变成独立生活的成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知方面,辩证思维开始形成,而这在创新性思维,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的创新思维中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为了学生目前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发展,辩证思维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就在初一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浅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对初一学生而言,辩证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自觉、不系统,学生尚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自觉应用,认知往往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全面认识事物的观点,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有关山区开发与建设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请同学先看一看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山区,你同意谁的看法?

生:我同意小明的观点。

生:我同意小玲的观点。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

师:大家觉得小明的说法对吗?

生:对。

师:那小玲的说法怎么样?

生:也有道理。

师:由此看来,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大家是否这样认为?

生:是的。

师:山区树林茂密,那意味着什么呢?

生:有许多野兽。

生:有许多植物,如蘑菇,木耳等。

生:有许多中草药。

生:有很多珍稀的动物和植物。

生:景色优美。

师:山区水质好,空气清新,加之树林茂密,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生:旅游业。

师:山区道路比较差,会有什么影响?

生:交通不便。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清新,水质好,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提到了山区的……

生:不利条件。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

生:自身的劣势。

师:所以,我们对山区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什么叫全面呢?就是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劣势;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

……

生: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首先让学生谈论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组织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老师可以总结: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好、水质佳、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谈及了山区有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小结,学生可以初步体会到: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劣势和不足,从而学会初步的辩证思维。老师可以进一步阐明: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大部分自然要素既有它有利的方面,又有它不利的方面,没有绝对好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自然环境,从而让学生在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老师在教学季风的功劳时可以这样阐述:季风使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成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富饶宝地。而相同纬度的西亚却是沙海连绵,荒漠广布。对这种差异的形成,季风起了巨大的作用。至此,教师可以设问:季风带给我们是不是只有有利的影响?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经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会认识到,季风有着很大的功劳,也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会导致我国季风区洪涝或干旱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锻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学生的辩证思维就会得到较好地发展,能够自觉地用全面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

二、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联系是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如在《气象万千》这一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作如此引导。

师:请大家看图2-15地中海之滨。为什么这个英国小伙子喜欢夏天到地中海沿岸来度假?

生:因为地中海沿岸夏天炎热干燥。

生:因为英国经常出现阴雨天。

师:那么英国是什么类型的气候呢?

生:(读图2-14)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这种气候特点是什么?

生:夏天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师:我们从图2-14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和北部是什么气候?

生: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对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来说,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

师:而夏天,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对西欧和北欧的人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了著名的……

生:旅游胜地。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大家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

以此为基础,学生经过对《地中海之滨》、《中国海南的椰林》和《格陵兰岛的房屋》这些图片的阅读和观察,学生会发现气候对旅游业、农业、建筑的影响,感受到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阅读卡《从动植物看气候》的学习,也会感受到植物和动物对于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学习《风光迥异》这一框时,会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去分析造成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这说明,如果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是完全可行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训练素材。如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等,教师需要作有意识地引导、提示和总结,以便使学生体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联系,从而有利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古人遗留下来的许多成语如“刻舟求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无不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训练。而教材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如在学习了历史上的太湖周边城镇后,学生会感受到太湖流域众多城镇的古今变迁。只有在对它们的形成和往日的繁华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才会对水乡的现状与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对这块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系统的思维训练,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会在学习中初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如学生会感受日本渔业的发展,威尼斯水城昔日商业的辉煌与今日旅游业的繁荣,学生也会体会到中国青藏牧区的发展变化与内蒙古草原人力到机械化的发展等。以石油的开采给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带来的变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师: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气候极为干燥,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绿洲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自从发现石油之后,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了。

生:农田面积扩大了。

生:建起了多座海水淡化厂,日常生活用水多了。

生:城市更漂亮了。

生: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大家说得很好。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说明事物是怎么样的?

生:……

师:事物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的。

师:这说明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

通过让学生对比波斯湾沿岸国家以前与现在的巨大差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提示、小结,学生就会感受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看待事物,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其侧重点,但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察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于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由此,我们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观点。这说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及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这三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都指向一个目标,即辨证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辩证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目前和后续的学习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思维能力不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为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把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4页;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57-158页;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方法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不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例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学校也有现成的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台阶问题。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4篇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对于微观物质的研究.要想让学生对于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形成更好的认知,就需要教师的知识呈现更加直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讲到一些具体物质时,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进行知识要点的概述,或者是透过一些模型来辅助学生的认知,然而这些方法的成效都不好.有了信息技术后,能够化解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任何需要剖析的物质,都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学生不仅能够直观认识物质的结构、形态,对于物质的一些变化过程也能够看到.这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效果,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和音像,可以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具体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讲氢气分子(H2)时,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子的组合形式,不仅浪费时间,同时对于抽象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非常吃力.但是,如果用视频展示两个氢原子是如何通过电子配对形成稳定分子的,这样学生在看到的时候就可以直观理解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呈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在很多其他物质的学习中,也能够采取这一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学习有机物时,对于物质结构形态的分析是知识教学的核心.有了多媒体后,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与障碍都能够轻松化解,知识教学的效率也有显著提升.

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帮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晶体结构的学习,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很多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要想深入理解一些晶体的内部结构,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并且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它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物质的结构形式,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与构建.这既能够为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推动,也会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课程.例如,在讲“认识氯化钠晶体的结构”时.课本中对于这一晶体的结构做出如下介绍:每一个钠离子吸引6个氯离子,同时每个氯离子吸引6个钠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数量比为1∶1.在没有学科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看到这段文字很难理解这样的晶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如果用三维动画演示出来,相信即使没学过化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人只要看见了就能理解氯化钠晶体是什么样子,这就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物质的结构形态的认知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一个决定因素.有了信息技术后,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够一一化解,不仅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三、还原真实的实验过程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5篇

一、重视转换法,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运动规律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摸不着与看不见的抽象化的微观现象,当我们对其运动等规律进行研究时,则可以通过转换法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宏观现象,然后对其进行认知.如电流的存在、分子的运动等.在动能与何因素相关的回答中,学生会回答:平面上小球,其滑动越远,动能则越远,即把动能大小变为小球运动远近.这都是运用了转换法的科学方法.

例如,分子运动的研究,分子运动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不容易研究,而科学家则是以墨水的扩散现象的研究来认识这一内容的,这一方法则于科学上成为转换法.

在学习中,学生遇到如下研究问题,也可运用转换法进行解决:①电流是看不见且摸不着的,当判断电路中是不是存在电流时,可利用电路中灯泡能否发光进行确定;②通过磁感应线对磁场问题进行研究;③在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首先让电阻保持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电压保持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④电流的研究,可将其比喻成水流;等等.

二、把握类比法,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与联系

在学习抽象化的物理量时,因难以理解,教师有时会拿出学生比较熟知的、看得见的、与其类似的量加以对比,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电流形成的教学,教师则可用学生所熟知的水流展开对比,进而获得结论:电流形成的原因是电压的作用.在教学电学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水在水压的迫使下而沿一定方向流动,水管中则形成水流. 展开类比,自由电荷在电压的迫使下而定向移动,电路中则形成电流;抽水机是水压的提供水装置,当水流于涡轮经过时,所耗水能则转为涡轮动能.展开类比,电流于电灯中通过时,所耗电能则转为内能.

同样的,在分子动能的学习中,可类比于物体动能;在功率的学习中,可将功率类比于速度.

三、注重推理法与理想化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推理与模型建立

推理法即以逻辑推理法来说出因果关系获得结果的一种方法.通常我们对某一观察现象加以解释时就是在展开推理,抑或作出推论.在物理学习中,通过合理推理可以揭示出规律本质.如“真空能否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等.

在物理学习中,其现象与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通过模型法可以简化与纯化物理学习与研究.但在简化后,其模型必须体现原型中反映的知识与特点.同时,模型法的灵活性是较大的,每一模型有其限定的运用范围与条件.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些知识采用了这一方法,如求液体对某一容器底的压强,可选一液柱为研究对象进行简化,简化后物理模型仍保留原特点与知识.

四、注重积累法与放大法,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效

在科学方法中,积累法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在微小量的测量时,可把一微小量进行积累而得到较大的量.如对一张纸厚度的测量,可先对一百张纸的厚度加以测量, 然后把结果除以100, 会让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更为接近.这一策略就是运用了积累法.此外,测量导线直径、每次心跳的时间、一张邮票的质量等,都可以利用积累法完成.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现象虽能看见,却不清晰,这时我们需将其效果加以放大,然后展开研究.这一方法称为放大法.

例如,对于声音的震动,常常难以观察,我们可借助小泡沫放大其现象.

又如,压力作用于玻璃瓶,在观察中,可把玻璃瓶形变导致液面变化进行放大,使其成为小玻璃管的液面变化.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与效果,并体验实验的乐趣.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结构识别;教学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和生物合成途径等。天然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其物质基础就在于天然药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其中,化合物的结构起着主导作用。根据结构决定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提取分离的结果又需要阐明其化学结构,从这一关系来看,对有效成分结构特征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搞好天然药物化学结构和分类的教学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

一、掌握结构识别的一般思路和分类规律

天然药物成分的一级结构一般以基本母核分类,二级结构一般以取代基而分类。讲解结构分类时,务必先交代清楚分类依据,再讲具体类型,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对结构产生混淆。

1.明确化合物定义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按照其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糖及其苷、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等类,除萜类化合物是直接根据生源途径定义的外,大多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根据其母核结构来定义,如香豆素的苯骈α-吡喃酮结构,黄酮的2-苯基色原酮,醌类化合物的醌式结构,甾体化合物的环戊烷骈多氢菲。所以,掌握每一类化合物的定义对识别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2.注意分类依据的不同

如乌头碱、紫杉醇即属于生物碱又属于萜类,这种情况在其他某些类型的化合物中与萜类有交叉的现象。再如三萜、甾体皂苷、强心苷三类化合物,有些教材将其分入皂苷类和强心苷类两章中,而亦有将其分入三萜及其苷、甾体及其苷两章中的。这就是分类依据不同造成的差异,甾体皂苷从理化性质上其水溶液与三萜皂苷有相似的起泡性,因此都属于皂苷类。

3.二级结构掌握分类规律,化繁为简

以黄酮为例,黄酮的二级结构类型可分为14小类,各种黄酮二级结构的区别就在于吡喃酮环的变化:B环苯基取代位置在2 位或3 位上为黄酮或异黄酮;吡喃酮环若开环则为查耳酮;变成5元环则为橙酮;吡喃酮环的2,3 双键变单键则为二氢类的黄酮;吡喃酮环3位有羟基的为黄酮醇,4位羰基消失的是黄烷或花色素。看似复杂的黄酮二级结构分类,只要弄清了它们的分类依据,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二、具体方法及应用

1.骨架特征识别法

不同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在植物体内具有共同的前体物质,经由不同的生源途径合成而来,因而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具有共同的骨架结构。骨架特征的识别对判断化合物结构类型非常有用,笔者总结了基本化合物的类型,并编写了识别歌诀:结构先看糖苷环,看糖区分糖、苷元 ;看环辨别氮、氧、碳;氮杂环,生物碱;氧杂环:邻香对黄C63;碳环四大类:醌丙菲萜随;环下三甲甾萜辨,同有多氢菲骨架;萜类骨架无特征,C5H8是通式。

2.排除判断法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中只有生物碱含氮原子,因此判断生物碱类化合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是否含氮;如果某个化合物,结构中不含氮,那么可以肯定此化合物不是生物碱。因此当一个化合物较难划归结构类型时,不妨使用排除法,通过骨架特征一一排除后,剩下的一般就是萜类化合物了。

3.数碳法

同有多氢菲结构的几类多环苷类化合物,如三萜皂苷、甾体皂苷、强心苷,有学生反映容易弄混,这几类的辨别不妨数一下苷元部分的原子。三萜皂苷的苷元属于萜类化合物,当然是30个碳原子,甾体皂苷的苷元为27个碳原子,甲型强心苷23个碳,乙型强心苷24个碳。此方法对于萜类化合的二级结构判断同样适用。

4.形象记忆法

将抽象的化学结构与汉字形象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结构的记忆变得容易和生动。如甾体化合物的“甾”字就是一个象形文字,很形象地表现了这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甾体结构讲述时不妨先对学生提问:甾体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 结构中有几环几侧链? 然后教师对“甾” 字形进行“说文解字”“甾”上下结构,下为田,分四块,即含4个稠环(环戊烷骈多氢菲)。上为“巛”像田里长出的三株植物,结构上寓意甾体上连有3个支链取代(10、13位各有1个角甲基,17位有侧链)。再由“甾” 字字形,编出顺口溜:四环三侧链,多氢菲骈环戊烷;山窝窝里两根葱,高山顶上一棵松;10、13,加17,步步登高去山峰。

5.口诀记忆法

口诀突出的特点:可将杂乱无章的知识,通过字、词、数、字母等少量文字,概括出大量内容,进行组合编串,使之韵律化和意义化,应用时再经过联想、展开,使知识再现。实践证明,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的识别和分类中,口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仅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1)生物碱的分类口诀

“氮杂环类生物碱,吡莨喹哚有机胺”。生物碱一般为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其二级结构的类型主要包括:吡啶类、莨菪烷类、 异喹啉类、吲哚类,及有机胺类等。

(2)甾体类化合物的类型及区别口诀

强心苷:四环三侧链, 17 内酯环; 甲型 5元 乙 6元。甾体皂苷: 四环三侧链, 17 变螺环;异螺25平伏D,螺甾烷醇L 站。甾体类化合物包括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结构的共同点都具有四个环和三侧链的取代。两者区别在17位取代类型的不同,强心苷17 位取代基为内酯环,其中五元内酯环的为甲型强心苷,六元内酯环的为乙型强心苷。而甾体皂苷的17 位接的是螺环,二级结构看25位取代基的构型,直立键(L型)为螺烷醇型,平伏键(D型)为异螺烷醇型。

(3)三萜及其苷的区别口诀

四环三萜:“侧链同甾羊毛脂,碳8取代达玛烷”。五环三萜:“偕二齐墩邻乌苏,五元羽扇有天线”。四环三萜中10、13、17有侧链取代的为羊毛脂烷,而13的甲基移位到8位上时为达玛烷型。五环三萜中20位有偕二甲基的是齐墩果烷型,29和30有邻二甲基的是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E环是五元环19位有一异丙基,就好像插了一根天线。

(4)环烯醚萜特征的概括口诀

“五六1 、4、 8, 1位羟基挂;环烯醚萜样样有,找啥就有啥;7、8容易断,裂环开了花;裂环内酯多,另有4 去甲”。指环烯醚萜由五元环和六元环骈合而成,其中1 、4、 8有取代基,1位常为羟基取代。第二句话形容环烯醚萜结构包含了环状结构、双键、醚氧原子等。第三句说7、8位碳碳键容易断裂,开裂后叫裂环环烯醚萜。最后一句说的是环烯醚萜的其他一些类型,如开裂后7位与4位常缩合成内酯,4 位的甲基也可降解脱掉。

好的教学方法总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也因人而异,上述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总结,具体适用与否,还需广大师生亲自实践。

参考文献: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结构识别;教学方法

根据结构决定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提取分离的结果又需要阐明其化学结构,从这一关系来看,对有效成分结构特征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搞好天然药物化学结构和分类的教学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

一、掌握结构识别的一般思路和分类规律

天然药物成分的一级结构一般以基本母核分类,二级结构一般以取代基而分类。讲解结构分类时,务必先交代清楚分类依据,再讲具体类型,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对结构产生混淆。1.明确化合物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按照其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糖及其苷、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等类,除萜类化合物是直接根据生源途径定义的外,大多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根据其母核结构来定义,如香豆素的苯骈α-吡喃酮结构,黄酮的2-苯基色原酮,醌类化合物的醌式结构,甾体化合物的环戊烷骈多氢菲。所以,掌握每一类化合物的定义对识别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有重要意义。2.注意分类依据的不同如乌头碱、紫杉醇即属于生物碱又属于萜类,这种情况在其他某些类型的化合物中与萜类有交叉的现象。再如三萜、甾体皂苷、强心苷三类化合物,有些教材将其分入皂苷类和强心苷类两章中,而亦有将其分入三萜及其苷、甾体及其苷两章中的。这就是分类依据不同造成的差异,甾体皂苷从理化性质上其水溶液与三萜皂苷有相似的起泡性,因此都属于皂苷类。3.二级结构掌握分类规律,化繁为简以黄酮为例,黄酮的二级结构类型可分为14小类,各种黄酮二级结构的区别就在于吡喃酮环的变化:B环苯基取代位置在2位或3位上为黄酮或异黄酮;吡喃酮环若开环则为查耳酮;变成5元环则为橙酮;吡喃酮环的2,3双键变单键则为二氢类的黄酮;吡喃酮环3位有羟基的为黄酮醇,4位羰基消失的是黄烷或花色素。看似复杂的黄酮二级结构分类,只要弄清了它们的分类依据,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二、具体方法及应用

1.骨架特征识别法不同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在植物体内具有共同的前体物质,经由不同的生源途径合成而来,因而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具有共同的骨架结构。骨架特征的识别对判断化合物结构类型非常有用,笔者总结了基本化合物的类型,并编写了识别歌诀:结构先看糖苷环,看糖区分糖、苷元;看环辨别氮、氧、碳;氮杂环,生物碱;氧杂环:邻香对黄C63;碳环四大类:醌丙菲萜随;环下三甲甾萜辨,同有多氢菲骨架;萜类骨架无特征,C5H8是通式。2.排除判断法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中只有生物碱含氮原子,因此判断生物碱类化合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是否含氮;如果某个化合物,结构中不含氮,那么可以肯定此化合物不是生物碱。因此当一个化合物较难划归结构类型时,不妨使用排除法,通过骨架特征一一排除后,剩下的一般就是萜类化合物了。3.数碳法同有多氢菲结构的几类多环苷类化合物,如三萜皂苷、甾体皂苷、强心苷,有学生反映容易弄混,这几类的辨别不妨数一下苷元部分的原子。三萜皂苷的苷元属于萜类化合物,当然是30个碳原子,甾体皂苷的苷元为27个碳原子,甲型强心苷23个碳,乙型强心苷24个碳。此方法对于萜类化合的二级结构判断同样适用。4.形象记忆法将抽象的化学结构与汉字形象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结构的记忆变得容易和生动。如甾体化合物的“甾”字就是一个象形文字,很形象地表现了这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甾体结构讲述时不妨先对学生提问:甾体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结构中有几环几侧链?然后教师对“甾”字形进行“说文解字”“甾”上下结构,下为田,分四块,即含4个稠环(环戊烷骈多氢菲)。上为“巛”像田里长出的三株植物,结构上寓意甾体上连有3个支链取代(10、13位各有1个角甲基,17位有侧链)。再由“甾”字字形,编出顺口溜:四环三侧链,多氢菲骈环戊烷;山窝窝里两根葱,高山顶上一棵松;10、13,加17,步步登高去山峰。5.口诀记忆法口诀突出的特点:可将杂乱无章的知识,通过字、词、数、字母等少量文字,概括出大量内容,进行组合编串,使之韵律化和意义化,应用时再经过联想、展开,使知识再现。实践证明,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的识别和分类中,口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仅举几例,供大家参考。(1)生物碱的分类口诀“氮杂环类生物碱,吡莨喹哚有机胺”。生物碱一般为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其二级结构的类型主要包括: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及有机胺类等。(2)甾体类化合物的类型及区别口诀强心苷:四环三侧链,17内酯环;甲型5元乙6元。甾体皂苷:四环三侧链,17变螺环;异螺25平伏D,螺甾烷醇L站。甾体类化合物包括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结构的共同点都具有四个环和三侧链的取代。两者区别在17位取代类型的不同,强心苷17位取代基为内酯环,其中五元内酯环的为甲型强心苷,六元内酯环的为乙型强心苷。而甾体皂苷的17位接的是螺环,二级结构看25位取代基的构型,直立键(L型)为螺烷醇型,平伏键(D型)为异螺烷醇型。(3)三萜及其苷的区别口诀四环三萜:“侧链同甾羊毛脂,碳8取代达玛烷”。五环三萜:“偕二齐墩邻乌苏,五元羽扇有天线”。四环三萜中10、13、17有侧链取代的为羊毛脂烷,而13的甲基移位到8位上时为达玛烷型。五环三萜中20位有偕二甲基的是齐墩果烷型,29和30有邻二甲基的是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E环是五元环19位有一异丙基,就好像插了一根天线。(4)环烯醚萜特征的概括口诀“五六1、4、8,1位羟基挂;环烯醚萜样样有,找啥就有啥;7、8容易断,裂环开了花;裂环内酯多,另有4去甲”。指环烯醚萜由五元环和六元环骈合而成,其中1、4、8有取代基,1位常为羟基取代。第二句话形容环烯醚萜结构包含了环状结构、双键、醚氧原子等。第三句说7、8位碳碳键容易断裂,开裂后叫裂环环烯醚萜。最后一句说的是环烯醚萜的其他一些类型,如开裂后7位与4位常缩合成内酯,4位的甲基也可降解脱掉。好的教学方法总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也因人而异,上述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总结,具体适用与否,还需广大师生亲自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8篇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苹果、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生锈铁钉、回形针、小纸片、粉笔、

蜡烛、塑料袋、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香、记录纸各一份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这个世界有这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这许许多多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来研究的对象。首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二、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双眼,观察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教室中有哪些物体呢?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

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在科学方面都可以叫做物质。板书:物质

也就是说我们教室中的这许多物体都是物质。像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直接看到、摸到。

3、再出示一个苹果,告知学生这是一个物体,请一个同学上台尝一口,把尝到的滋味告诉大家,(水很多,有点甜,有的酸)

4、教师解释:苹果有的甜是因为里面有糖这种物质,水很多说明有水这种物质,同样还有酸性物质,当然它还含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物质。这些物质能直接看到、摸到吗?但我们能通过尝,感受到这些物质的存在,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

对,实际存在的。板书:实际存在的

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5、说道这里,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甚至尝得到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比如;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6、组内讨论一下,并且说出你们的理由。

7、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的看法?(大胆些)

(都是:是啊,它们都实际存在,都是物质)

(都不是:引导,它们都实际存在吗?对于有疑问的,纠正,那么是不是呢?我们要有证据,以空气做事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8、小结:有些东西不能直接被我们看到、摸到,但也都实际存在,所以也是物质。

科学上,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

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比如,教室的桌子……)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板书:物质在变化

下面,我们也来让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杯子,把它捏扁,问:纸杯变化了吗?发生哪些变化?

(形状,体积……)(回答的很好,它现在算不算一个纸杯?能不能回复的原来?)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和原来一样吗?发生了哪些变化?

(状态、形状、体积大小……)冰能不能回复到水?

3、是啊,着两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们的变化有没有相同之处?

(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问:变化了吗?另一根点燃,问:变化了吗?

2、这两种变化一样吗?哪一种变化和纸杯变形、水结冰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等的改变,本质没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后再,已经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烟、火等。)

想不到物质的变化竟然有这奇妙的现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大发现,物质变化,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

板书:原来物质

新物质

4、请大家拿起桌子上的铁钉,问:这枚铁钉原来是这样子吗?上面这层黄褐色的是什么东西?铁锈也是铁钉的一种变化。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种变化?

5、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一样,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6、如果我们要做让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实验,请大家预测一下,这两种实验过程,我们马上能看到吗?为什么?

板书:一个快速

一个缓慢

这是我们的又一个发现

7、我们周围的物质在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东西,有的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现在,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子,有问题,由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尽量不要参与其中)同意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8、这么多物质在变化,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不变的物质呢?

(有,举例,同学间反驳,教师语言适当过渡)

(没有,教师问,那么坚硬的岩石呢?)

9、小结:对,世界上没有变化的物质,其实,所有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有些变化的速度快,有些比较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罢了。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大家都知道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不停地变化,那么,你有哪些办法让老师手中的这张纸

片发生变化?

(学生说,教师肯定)办法还真不少。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回形针、纸片、蜡烛,你们打算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略作停顿)

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把你们的方法填写到实验记录表上。

2、大家有没有确定自己的方法?那就请大家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分别发生变化,并仔细观察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请大家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实验结果

哪个小组先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它发生变化,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发现了什么?(如,纸片,折、撕、烧)

用折、撕等办法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烧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物质的变化还真复杂。

5、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交流实验结果。

(1)、纸张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2)、蜡烛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断,燃烧)

教师概括:大家真是善于探究的小科学家,是啊,其实物质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它们变得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9篇

1.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挡光物体,并知道随着发光物体的移动,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发生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影子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很感兴趣,影子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变化方面的知识,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光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为此,本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如何能在短暂的40分钟内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教给学生,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补充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3个步骤来完成教学内容。在准备段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接着用实验的方法展开教学,突破重点,最后用儿歌、游戏、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巩固知识,结束全课。在自然教学中,大量地采用观察、实验、游戏的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玩和乐中学到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具有: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电筒等。

上好一堂课,课堂程序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讲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整堂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教学我采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在投影仪上看教师手的影子,再请同学们看教师手的影子像什么?(像鸭子、像狗。)"刚才的手影游戏有趣吗?大家想学吗?

"用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告诉同学们:"要玩手影游戏,必须先学会做各种手形,请小朋友们跟着一起做,先来学习小兔子的手形......"然后再教学生做鸽子的手形、鸭子的手形等。学手影游戏,不仅手形要对,而且手形对着光线的角度也要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多种手影。利用投影仪做游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刚才我们玩了有趣的手影游戏,那么手的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影子'。(板书:影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而且还要研究影子的变化。"给学生做演示投影小鹿。"屏幕上出现了小鹿的什么?(影子。)关上灯,还有小鹿的影子吗?(没有。)产生影子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光。(板图:光)是不是有了光就一定有影子呢?现在请小朋友们看,屏幕上有光,但有影子吗?谁能想办法让屏幕上出现物体的影子?要产生影子,除了有光,还要有什么?(物体。)是否有了光,有了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影子呢?"出示透明胶片、玻璃板等透明物体,把它们放在光前面,让学生看是否有影子,然后思考:为什么透明胶片和玻璃板没有影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能否挡住光也是产生影子的条件。(板图:挡光物体)我们把像小鹿这样能挡住光的物体叫挡光物体。有了光和挡光物体,才能产生影子。(板书:产生)(板图:影子)接着,采用复合投影片,说明有物体没有光或有光没有物体,都不能产生影子,既有光又有挡光物体,才能产生影子。这里通过复合投影片的使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影子产生条件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看到过很多物体的影子,请你说说在什么光线下看见过什么物体的影子:阳光下,灯光下,月光下......"

刚才我们学习了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光、挡光物体。影子还有哪些秘密呢?我们接着研究。"看教师实验录相,在圆的中间放上一支铅笔,在铅笔的四个方向上分别写上前、后、左、右。现在打开手电筒,从铅笔的右方照过去,这时请小朋友们看,铅笔的影子在哪个方向。(左边。)慢慢地移动电筒光的位置,移到它的前方、左方、后方,铅笔的影子在哪个方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电筒光在什么位置,铅笔的影子在什么方向。继续这样移动,电筒光的方向变了,影子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实验。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0篇

在初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方法很多,下面我分析一下一些常见物理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当某物理现象与多个因素(变量)相关时,为探究该物理现象与某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只改变这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然后根据结果是否随变量改变,从而确定物理现象与该因素的相关性。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普遍应用于科学探究中,是物理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如: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在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改变以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领会控制变量法这一方法,同时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大量的个别属性推理出一般属性的方法。几乎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在使用归纳法时,为了能使得出的结论准确更具有普遍性,列举的事例或实验数据尽量多(不少于三次),并且要具有代表性。

三、类比法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物理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

四、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能对物理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们很快地记住它们。

五、等效替代法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当用一个电阻接入电路中产生的效果和电路中几个电阻产生的效果一样,则该电阻就可以称为这几个电阻的总电阻。利用等效替代法还可以测一未知电阻。

六、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

七、理想化物理模型

我们在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磁感线是不存在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

八、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九、累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十、科学推理法

在从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十一、比值定义法

就是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时,为了能定量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因素通过比值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掌握科学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定年龄所具有的思维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逐步渗透这些思想方法,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领会这一思想方法,掌握其中的要点,并且能准确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科学探究学习中。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1篇

首先谈谈我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两次“先学后教”,第一次是完成第一个课堂目标概述动物的食性及种类。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知识,了解食性的三种类型,然后再填写表格,这里就跟我以前的教学不同,以前是先填表格,在归纳食性,其实从学生认知角度和知识水平来看,他们对食性的三种类型早有了解,而且有的知道的很多,教师完全没必要在绕半天弯子,最后才总结出食性的种类,而通过小辞典的阅读学生首先对三种食性有了清楚的认识,然后在填表格巩固一下,这样的效果明显要好而且节省了时间。第二次先学后教是理解动物的食性是与消化系统的结构相适应。这个部分内容最突出的难点和重点就是三种不同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的分析比较。以前讲到这个部分都是让学生首先分析p58的三种动物消化系统对比图,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然后找同学来回答,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只看见了几个图,信息的采集量不够,回答问题的时候摸不着边际,往往答不到点上,我采取永威教学法后,首先让学生阅读了相关内容,明确了目标,然后在由学生来分析消化器官之间的区别,目标明确,学生有的放矢,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其次本节课中让学生当堂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对于这些练习题我在教学中分为阶段和最后的检查练习两个部分,把练习题根据内容分梯度,这样做到学练结合,层层推进,利于学生理解、解答和记忆。

再有学生也分梯度,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层次的分类,这个分类确实是依据的考试成绩,但是我没有对学生公布名次,对学生没有心理上的伤害,这个分类只是便于我掌握学生学习程度并做为我上课分层提问的一个参考,在课上需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让后进生来回答,答不出来或者不完全的,中等生补充,再不完善之处,优等生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解释准确,主要意思表达完整,绝大部分学生理解了,教师就不在重复讲解,除非学生都不能攻克的难点,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点拨,实现了“兵教兵”。

所以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永威教法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不搞花架子,不走弯路,目标明确,学练结合,是高效的课堂。

对于永威教法虽然很多老师有各种的不适应,但是总体我认为利大于弊,其对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提高成绩有突出的效果,以往的教学方法课堂以教师为主,不管是采用什么教法上课,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采用永威教法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尤其突出的是:第一,对后进生的帮助很大,以前这批学生基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老师提问基本跟他们无缘,属于老师不重视的部分,运用这个教法后,连作为教师的我也明显的感觉出了终于有时间来顾及到这批学生了,而那些后进生本人,也因为老师的重视,课堂纪律、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加大了课堂练习,减少了课下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以前教学都是满满当当,时间根本不够用,几乎所有的练习和检测都挪到了课下,因为什么,因为课上老师在做一些无用功,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知识,非得兜个圈子再来告诉学生结果。比如一个引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是找图片又是做视频,甚至还得排个话剧表演一下,花费3分钟,5分钟或者更多,而这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课上看上去更生动有趣,这样课堂的宝贵时间就这样浪费过去了,真是耗费人力脑力,得不偿失。

去掉所有课堂的拖沓的部分和不必要的步骤,永威教学法注重了课堂的实用和高效,实践证明,生物教学是可以适用的。

另外,我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永威教法的理论精髓贯彻,而不是生搬硬套,就说这个课堂引入,如果完全没有,有时候也不合适,因为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刚刚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一定能安静下来,这时候老师需要通过一个巧妙的课堂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占时间不用太长,简单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也可以,这就要看老师的随机应变的课堂经验了。

总之,本节课我比较成功的运用了永威教学法,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附:

初二生物《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喂》案例

主要步骤: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可能都玩过QQ牧场这个游戏,游戏里可以喂养许多种动物,很有趣。但是你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喂养它们的食物大多是牧草,虚拟的游戏是可以这样的,但是实际的大自然里的动物的食物可不是这么简单了,它们的食物往往不一样,它们的食性跟哪些器官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喂》(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投影)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1.师:我们首先完成第一个课堂目标:概述动物的食性及种类,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

阅读P-58小辞典,完成以下内容:

A、总结动物食性种类;

B、填p-57图表中动物的食性, 看谁又快又准,请在3分钟内完成。

2.先学:

(1)学生阅读小辞典,总结食性的种类,并填写图表各种动物的食性。教师目光巡视,确保每个学生认真学习。

(2)检测:由一名学生来回答问题。并由另外一名学生总结食性的种类。

3.后教: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不重复。如果有错误,由其他学生来更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1.师:我们了解了动物的食性,那么它们的食性跟消化系统有何关系那?

自学指导二

阅读知识链 2、3、4段 ,并观察探究竟2 ,及4-1-2图分析动物之间的区别。分析并掌握家兔、狼、鸡的食性及消化系统(牙齿的分化、功能,消化道的特征)的特点。请在6分钟内完成。

2.先学:

(1)学生学习知识链的内容,并分析探究竟2中的相关问题。教师督促其要认真思考。

(2)检测:看投影练习题,进行检测。检测题分两个板块,一动物的牙齿,二动物的消化道。

3.后教:

(1)提问由班上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如果有错误引导其他学生更正、讨论。

(2)评第一题动物的牙齿,教师可点拨牙齿的区别与食性的关系。

(3)评第二题动物的消化道,教师点拨消化道与食性的相适应的关系,并说出特例:牛的反刍。

4.其他、阅读知识链第1段

掌握蝗虫,蚊子口器的特点及食性;

青蛙口腔,舌的特点及食性。请在2分钟内完成。

5.小结:动物的食性与消化系统的结构相适应。引申出应该怎样合理饲喂动物,并完成练习题。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累积法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面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教材中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实验的过程及结论的得出,自始至终都穿插、渗透这各种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这几年的升高中考试,对于科学方法的考察也开始成为热点内容之一,但在初中教材当中很少涉及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据可依”。因此,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但物理知识多数都比较抽象,那么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对他们理解和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探究影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因素,所以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还有,空气看不见、摸不到,但我们可以利用转换法,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只是初中物理中运用科学方法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物理问题需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物理主要涉及到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阶段,主要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比较法、放大法、理想实验法、归纳法、分类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方法。在这里,我就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和累积法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观察法

实际观察是学习初中物理学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直观了解和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观察法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在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同时看到瓶塞被弹出,对瓶口出现酒精烟雾则无需注意,但这需要老师及时交代,提醒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老师通常会用正、反对比观察进行讲授,如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老师会让学生观察增大气压和减小气压两个正、反面的现象后再给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探究被改变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贯穿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例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时,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最后得出欧姆定律。除此之外,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时,每一个实验涉及的因素都比较多,所以,就更显示控制变量法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三)转换法

转换法是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量不着的很细微现象或很不容易测得具体数据的物理量的规律时,把它们转化为学习者比较熟知的看得见、量的出来、摸得到的大的具体的现象或容易测得的物理量,再来认识它们的科学方法。

转化法在初中物理中也跟常见。比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由于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就可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在探究磁铁磁性强弱时,可以通过吸附在磁铁上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转化为测排开水的体积;测液体压强时,转化为测液柱变化的高度差等等。还有一些物理量不易测得,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对于这些物理量,则可以根据定义式转化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再由其定义式来计算它们的值。转化法的使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转化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四)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相对来说很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过程转化为效果相同或相等的的、比较容易研究的物理问题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比如说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变形是等效的,一个力就代替了两个力;在平面成像的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因为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代替物像的大小。这些都是使用了等效代替法,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运用了等效代替法后,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得出结论。

(五)累积法

累积法是指在测量很小的量时,常常将很小量累积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量的测量方法。比如,要测量书的一页纸有多厚,可以把一百页书累计起来测量总的厚度,再除以一百。再如,测一颗米的质量、计算心跳一次的时间,对于这些不易测取的物理量,均可以用累积法来测量,这样测量出来的物理量误差小,更接近真实值。

在探究一个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时,并不单单运用一种方法,往往伴随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并掌握每一种科学方法,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所需条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

科学方法使用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和掌握,不但加深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理解和运用,还能将所学习过的物理科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知识中去,或者应用于自己在生活或其他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境中去,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发现物理现象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做既是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信息技术在经济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05)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3篇

高中化学学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化学成绩上一直处于低分水平,那么有哪些提高化学成绩的学习方法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折腾,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这里就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纠错做法,以供参考。

1、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

2、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3、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或按时间段、或按类别、或按科目地分门别类,加以注释;

4、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备考方法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关注以下“3条线”,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线

a)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其中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b)以某种元素为线索。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c)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高三化学方法线

化学反应类型讲清反应规律: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复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注重讲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常见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元素周期规律。

抓好“三个结合”

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在复习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结合

在复习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

高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必须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结合,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在复习高三化学主族元素时,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2)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高三化学答题的加分技巧一、基础概念要清晰

化学这门科目很多基本概念都是比较难懂的,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和一些方程式。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只有打好基础复习才会更顺利。因而,平时考生就要复习好这些基本概念,对于一些名词、术语考生可以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自己更好的记住。对于很多相似的名称,考生要擅于去区分,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或者是元素之间的不同,只有找到了不同之处,考生才能更好的记住。有不懂的地方,考生更是要找老师问清楚,不要让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

二、进行题型分析

考生除了教材上面的知识点要牢记之外,也要多多做题去巩固。考生每拿到一种题的时候,都要去分析解题的思路,运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解题。当然首先的一点就是考生要明白题目当中考察了哪些知识,然后才能用规范、科学的文字进行表述。那平时考生就要多多训练自己读题的能力了,也就是要看懂关键词,看看具体考察那点知识。

三、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

要做好各种题型,考生就要多多训练自己的技能。例如训练自己实验操作的能力,毕竟化学这门科目,少不了做实验。平时考生就要把握实验操作的每个机会。按照老师实验的每个步骤,做好每一步,不能出错。实验做完之后,考生就要把实验操作的目的、操作步骤、原理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写出来,有空的时候就要反复看。也能使考生的理解知识点,更快的掌握做题的技巧。

四、注重错题分析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4篇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①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②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③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哲学世界观;三维目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化学哲学是自然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世界观为研究对象。化学哲学直接涉及到对物质的认识与理解,因而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近20年来,中国的化学哲学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由初期的自发状态进入到现在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性的自觉阶段,所研究的话题非常广泛[1-2]。

世界观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化学所研究的对象——物质,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所具有的变化规律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探索其基本成分入手,到有意识地探求物质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发现改造物质世界的策略方法,逐步地形成了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及其价值取向,概括起来,包括化学物质观、元素观、微粒观、运动变化观、价值观等,这些统称为化学哲学世界观。化学哲学世界观不仅能指导人们认识、创造和应用新物质,还能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着化学哲学世界观,为学生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世界中充满着种种矛盾及矛盾斗争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普遍的规律性[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地渗透哲学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时就能以哲学的思想来统筹,形成正确的化学哲学世界观,以此引导化学学习。同样,化学哲学世界观影响着世界观。化学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凝结了科学家的心血,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迂回曲折,逐渐深入的。然而教科书往往呈现的都是科学的最终结果,因此,许多教师都只关心“我们知道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知道”[4]。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化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哲学世界观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化学哲学世界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的化学哲学世界观,探讨化学哲学世界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二、化学哲学世界观的建构

化学哲学世界观是通过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建构起来的。化学哲学世界观的建构不是把知识以静态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背诵记忆,而是以具体化学知识为工具和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力,在对具体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要构建科学的化学哲学世界观并在教学中渗透以促进学生化学哲学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体系入手。

1.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并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新教材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转变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化学课程理念,其次,探究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化学物质观、化学元素观等基本的化学哲学世界观。例如,在《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型,向学生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以及原子内部的构成与核外电子的运动,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化学世界中原子是可再分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观点,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物质观,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运用化学物质观去看待和学习化学,去看待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如何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对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化学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实验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等,而不仅仅是记住现成的结论。那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至关重要了。首先,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由课堂转向课内——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的立体的大课堂。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运动的眼光来看待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运动观和化学变化观。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不仅仅是关注实验结果,要理解实验结果从何而来,用过程来解释结果,这样逐步地培养起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中逐步形成化学运动变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