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必修教材定量计算;碳酸盐化学性质;实验;结构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必修教材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中,往往重视化学实验的诠释或验证作用,却忽视了实验中物质间数量关系之于物质结构的意义,能否选取重要教学主题从定量角度帮助学生建立“性质-结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见著知微”的物质研究方法呢?本文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实验”进行说明。

1 教学意图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1》第56页[1]“科学探究”的内容。教材重点就二者外观、溶于水的热量变化、热稳定性及溶液碱性进行了探究,对于二者和稀盐酸的反应仅要求写出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配套教师用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指出“除作为科学探究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溶于水和与酸的反应外,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的……[2]”。然而,对于如何组织“二者与稀盐酸的反应探究”,并未提出任何建议或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将等质量二者(约1 g)迅速加入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稀盐酸(2.0 mol/L)中,对比二者和稀盐酸反应的快慢,然后从微观角度大致解释其本质原因。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这种微观解释,仅能识记其现象差别。

碳酸钠过量,故,V(CO2 )=0.112 L。

[师]若按此计算,概括随HCl用量的增加依次出现的现象。

[生] 00.01 mol,HCl和Na2CO3反应,产生气泡。

[师]“量的节点揭示着质的变化”,那么“质变”确如我们的预设吗?比如,“NaOH和Na2CO3中滴加稀盐酸的反应顺序”是我们设定的那样吗?有办法考量吗?

[生]向其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要一开始无气泡,就表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了。

[师]请各组实验后汇报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生]取3 mL混合溶液于15×150洁净试管中,用滴管逐滴滴加了5滴稀盐酸,几乎未看到气泡,说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了;有小组反映滴加时看到了有少量气泡。

[师]两位学生登台演示操作(对比“逐滴加入”的操作要领:要慢且边加边振荡)。

[点拨]这个方案有没有不太严谨的地方,请大家思考。

[生]唯一要验证的是“碳酸钠是不是一遇到稀盐酸就会生成气体”。

[生](提示:加液时,滴管举高些)惊呼奇怪:“在3 mL碳酸钠溶液中,用滴管逐滴滴加了3滴稀盐酸,很少看到气泡”,“难道Na2CO3+2HCl=2NaCl+CO2+ H2O是错的”。

[师]看来又有新发现。有同学说看到了少量的气泡,那么生成CO2是不是该过程的主要反应呢,如何考量呢?

[点拨]能否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呢,想一想,试一试,然后交流过程、结果及分析。

[生](展台投影)我们分别取了3 mL 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于两支15×150洁净试管中,然后先分别向其中逐滴滴加0.1 mol/L稀盐酸5滴,之后又向碳酸钠中继续滴加了稀盐酸。

我们的分析是:如果生成CO2是主要反应的话,那开始加(稀)盐酸也应该和碳酸氢钠的反应类似,说明一加入稀盐酸时生成CO2不是主要反应。

[师]你为什么要向碳酸钠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呢?

[生]我们组有同学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应该是生成了碳酸氢钠,就想试试。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猜测正确,那么后来的现象应该和碳酸氢钠开始的现象相似,对吗?你认为现象相似吗?

[师](针对为什么不相似)随溶液体积增大,过程中溶质的浓度是减小的,还有,难以确定碳酸钠何时恰好变成了碳酸氢钠呀。所以,现象很难达到预期。(实验过程方程式书写略)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气泡吗(学生基础较好,故进行追问)?

[生]我认为是盐酸一下子电离出了较多氢离子,把碳酸根生成的碳酸氢根一下子又转变成了二氧化碳所致。

[师]很好。如果换个顺序,把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则碳酸根会迅速转变为CO2。实验中把滴管举高些就是想阻止氢离子局部过多,当然用管口较细的滴管(查看实验台)滴加,还可以将稀盐酸的浓度再配制小一些等,都是控制滴加量的常用手段。可见,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现象是有条件的。

2.3 探究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先后

[师]下面我们继续设法考量“NaOH和Na2CO3中滴加稀盐酸的反应顺序”。大家为什么认定氢氧化钠会和稀盐酸先反应呢?

[生]因为氢氧化钠是强碱,而碳酸钠是盐,自然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

[师]大家的意思是,碳酸钠溶液是中性的喽,是这样吗?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生] ……(实验),发现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且前者碱性较强。

[师]为什么它们会呈碱性?课本第57页告诉大家,“它们呈碱性的原因需要到选修模块找答案,实际生活中还常用碳酸钠的碱性去油污”,这些今天暂不讨论。

[生]我们小组有个考量方案,在3 mL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等体积的稀盐酸,然后再加入氯化钙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就说明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师]能说说原理吗?

3 教学反思

物质在变化中呈现出的现象,既是其结构的显性表达,又是对其性质的解释。如果说,现象是对微粒存在或变化的揭示,数量则隐含着对微粒存在及数量的确认,体现了自然科学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解读。本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结构和性质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解,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反应顺序的实验设计,充分反映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微观粒子”的性质,从实验培养了其理性的思维。这为选修4将探究视角转向溶液pH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次性加入、逐滴滴加”,“细滴管”、“正滴、反滴”等实验手段(隐含)体现了对控制实验变量的操作意义。

宋心琦先生在“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3]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警惕化学教学和化学教材中的‘数学化’倾向”,主张“结合化学运动自身的更为基本的规律进行研究”,反对“化学实验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观察”。上述实践就是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凸显学科特色),通过计算的工具理性聚焦物质的结构(学科研究领域),让计算过程融入了化学的学科意义,则有效回避了“泛数学化”现象。同时,对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和实验观”等基本化学观念的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思维

作为教师,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不单单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它更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方式,而在此,我们更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养成上。在当今社会,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养成物理学科思维能力的最主要渠道。在此,本文将详细地谈谈怎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养成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养成与学习高中物理的密切关系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物质的结构以及物理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研究的范围涉及世界上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领域。而未知的领域里充满了神秘,这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换句话来说,物理这门学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提供了空间。

物理是一门具备科学思维的学科,也是一门涵盖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等方法的学科,而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也会被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之中。总的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教学来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其他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际教学中养成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思维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接下来,本文将讲述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养成学生的三种思维能力。

1.怎样养成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概念,剖析物质运动的过程,养成创造

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途径都能养成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平抛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关于平抛运动的现象,进而引申出自由落体运动等等试验,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平抛运动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的时候,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就要善于带领学生回顾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现象,例如,走路的时候脚和地面的运动、爬树时候的运动状态等等,通过带领学生这样具体地想象,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养成形象的思维能力。

2.怎样养成抽象思维能力

什么是抽象思维能力?它的基础就是物理中的一系列概念,而它是通过对物理概念、判断、推理三者相结合的形式来反映世界万物的本质,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物理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而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之中,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首要条件,它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在脑中清晰地构建出物理概念的框架,从而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焦耳定律”这一章节的时候,以灯泡发亮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形象可见的情况引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思考,思考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进行传递运动的,为什么灯泡亮久之后,电线会发热。通过从这些抽象的问题着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养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途径也很多。比如,质点的概念就是具有质量的一个几个点,而在很多物理问题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是为了彰显出主要因素是物体质量,从而可以建立质点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接触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建立联系,从而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怎样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能牢牢掌握住养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就等于牢牢掌握住了教育改革的重心。

而相对于前两种思维能力而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加复杂。而要想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养成创新思维能力,首要的难题就是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客体广度扩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再者,也要将思维客体的深度加深,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将思维方法、形式进一步地拓宽。最后,学生的思维的延伸性、创造性、灵活性仍旧需要提高,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能很好地养成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任务来帮助学生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各种方法来养成和培养学生的三种思维能力。而在使用这一系列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明白自身的定位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媛媛.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一对一;物理文化;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物理文化的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进行物理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低下。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灌输,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低下,在一对一教学中往往会紧张,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高中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下,使学生产生压抑的情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因畏惧心理,和教师沟通的较少,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2.一对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主思考能力,这就导致一对一教学过于沉闷和压抑,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效率低下。

3.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低下。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但是目前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普遍低下,一对一教学也不例外,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物理知识,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低下。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物理文化的渗透内容

1.学习物理历史。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重视对物理历史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的本源,加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进而深化学生对物理重视的掌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注重物理文化的启发作用,积极向学生介绍物理家的故事,宣传物理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识,运用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进而坚定学生学习物理的意识。

2.展示物理美学。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物理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展示物理的统一美,使学生深入体会物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将物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相统一,进而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物理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展示物理文化的简洁美,具体讲解物理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物理语言的简洁性,并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物理文化的简洁美。

3.渗透物理思想。

首先,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积极渗透物理化归思想,使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物理问题时学会将文化转化,归结为常见问题,进而发现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其次,高中物理教学应积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会学生使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最后,高中物理教学应积极渗透分类与整合思想,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进行分类整合,进而探索物理解题技巧。

三、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物理文化的渗透策略

1.把握物理一对一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细致分析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的时机和重点,重视并加强物理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力》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性地设计力学教学课件,教师在讲解相关力的表现形式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图解的形式,将数据带入到其中,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物理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诀窍。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单调物理概念讲解的现状,让物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全欧姆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文化图片和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细致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后,积极主动思考,总结视频中的知识要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物理问题中的疑难点。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对学生不懂的物理问题进行引导式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概念与解题方法,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营造轻松和谐的一对一教学环境。

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根据这些综合因素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一对一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一味讲解物理知识,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文化在高中一对一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领悟物理文化,具备良好的物理思想。教师还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XX定律》时,可以先讲解相关定律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模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只有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文化,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教师只有在一对一教学中加强物理文化的渗透,把握教学的重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重视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建如.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07).

[2]张小平.解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文化渗透[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4(09).

[3]文华.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意义及其途径[J].考试周刊,2014(07).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发展

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它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判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我国工业场所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废水的排放,废水中常含着许多具有毒性的污染物质,若是缺乏处理或是处理不当就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中的各类生物的生长会产生不良影响,危害到接触污染物的人类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要根据不同化工产业排放的不同废水污染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各类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将化工废水中的具有毒性的难以自然降解的物质进行处理,减少因化工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避免产生社会危害。因此,人们都致力于开发出新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

1. 现有常用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我国化工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不同的化工产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不同,且一种废水中所含有毒物质有时不只一种,大多都是多环芳烃、有机物质、重金属化合物等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质;废水中盐分含量一般大于1%,能抑制水中生物对有机物质的降解;废水排放的量及废水中有毒物质的量经常变化。为了将这些有毒物质除去,在废水处理中常常使用以下几种处理技术:

1.1物理法

滤过法、沉淀法、气浮法和吸附法等是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实现固液分离,从而去除废水中的颗粒性物质,操作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无法清除,因此多用于预处理以及深处理当中。

1.2化学法

化学氧化法、混凝沉淀法、微电解技术等是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通过各类化学反应,达到清除废水中的各类杂质、解除或减小废水毒性的目的。化学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反应,如利用氧化剂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氧化,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变成较易于降解的物质,解除或者减小污染物的毒性,这种方式适用于污染物为还原性强的废水的处理。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对废水处理的效果影响比较大,常用的较好的氧化剂有臭氧和氯气,处理废水污染物的能力较强,但是成本花费高。混凝沉淀法是利用化学投放具有凝聚作用的化学物质,对废水中的细小颗粒及胶体沉淀去除,同时对废水的颜色、微生物和较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清除,然而这种方式对废水的pH值、温度、水量等要求较高,多用于预处理和深处理。微电解技术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电化学作用,使污染物性质发生改变。电解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具有消毒作用的・OH和活性率,可进一步清除废水中的细菌。微电解技术多用于生物难降解的废水,而且利用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废物利用,但是微电解技术的研究还稍显不足,还只能对特殊类别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和理论。

1.3生物法

常用生物法有投放优势菌法、共代谢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转化,使有机物变性、失去毒性,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投放优势菌法是选用降解能力较高的菌株,将其投放到废水处理系统中,让其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共代谢法是利用微生物的协同代谢,使不能直接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与微生物降解产物形成共基质条件,将不能直接被降解的物质降解,促进废水的处理效率。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絮体形成的活性污泥,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生物膜法是利用生物膜,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氧化,从而将废水进行处理。生物法的成本比较低,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是岁废水的pH值、温度、水量的要求较高,且单独使用生物法的技术处理难度较大,一般会将其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

1.4综合技术

综合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结合使用。生物法常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化工废水处理的效果,这里主要探讨物理法和化学法的综合使用。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等是常用的综合技术。萃取法是利用污染物在水中和萃取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其从废水中分离,从而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离子交换法利用水中的离子和离子交换剂相互反应,使有害离子物质从水中去除。膜分离法是利用半透膜,对废水中的分子进行过滤,进行反渗透,去除水中的固体物质和胶状物质,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选择性较强,花费较多,易于发生再次污染。

2.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2.1物理法的进展

目前,人们研究用磁种的剩磁,将其与混凝剂一起使用,增强混凝剂吸附作用,提高颗粒性物质的去除效率,接着用磁分离器使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开始运用。人们还研究利用声波技术,通过控制声波的频率而对有机物实现分离。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对有机物进行分解,等离子体可通过高压脉冲放电或者辉光放电产生。

2.2化学法进展

在化学氧化法方面,对光化学氧化、电化学氧化、声化学氧化进行研究,在光化学氧化方面进展较大。紫外光催化法是一种光化学氧化法,利用紫外光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氧化,已有成功运用的实例。湿化氧化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可以用于处理高浓度的难降解废水,在国外已有应用。超临界水氧化法是利用水的临界点,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处理能力强大,被视为最值得研究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2.3生物法的进展

自然界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降解能力比较差,利用高效优势菌菌株选育对细菌进行筛选,选出高效优势菌,可以提高细菌的降解效率。而为了提高高效菌的浓度,利用固定化生物技术,将筛选出的高效菌中的降解活性物质进行固定化,保持菌株的高效降解能力。

3.总结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化工废水进行处理,但是单一的方法难以实现废水处理目的,常常需要多种技术结合。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科学地结合各类技术,发展新的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减少除了成本,解决难降解物质的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鑫.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与发展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9):87.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摘要:概念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课程,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概念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呢?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应当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一、 讲解概念,掌握关键字词

重视对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是纯净物,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再如,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中的哪一种。这一题看似简单,主要看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没有把握得准,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见,该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本题的知识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后,要举些事例加以印证便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 不断剖析,深刻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的表述是很严密的,必须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才能理解概念,这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帮助学生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比如,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要抓住纯净物这个关键词,并且向学生说明:单质与化合物,首先要是纯净物。假如学生稀里糊涂地将纯净物记忆成物质,那么对于单质这个概念是白记忆了!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要给学生解剖分析。比如,溶解度这个概念,首先要强调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常常受温度的影响而不同;其次要强调在100克的溶剂里,假如溶剂多了或者少了,溶剂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肯定不相同了;再次一定要说明溶液是饱和状态,只有达到了饱和状态,才说明无法再溶解溶质了,否则,就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量。只有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才能比较物质溶剂的溶解能力。再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都不变。而不是质量与性质都不变,因为性质之中包含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催化剂是指化学性质没有变。事实上,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了,它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等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求学生记忆化学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化学概念的,也无法系统地学好化学。此外,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近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

三、 多角度分析,探究式理解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四、 从实验出发,加深概念的印象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手段,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进行化学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概念,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记得牢靠。比如,上面所说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两个对比实验:一用火柴点燃纸;二用小刀裁切纸。然后再问学生,这两个实验都是将整张纸变化掉了,但变化后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说火柴点燃后纸没有了,变成了黑色的灰;小刀裁切后纸它还是纸,就是变细碎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到概念:灰是变化后的新物质了,但细小的纸不是新的物质,仍然是原来的物质。化学上,把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同样道理,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老师也应该将探究实验需要的器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再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式,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教师应当把这些概念生动化、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为死记硬背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先理解后记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6).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 初中物理教学 分析

物理知识主要是对于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进行揭示,其中许多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的生活现象和常识中去了解和认识物理规律,还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物理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教学观念,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展开物理教学

物理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同时,当前物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实践越来越有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可以获取一些更加直接的经验。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述,例如车辆行驶和人走动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回归生活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些生活化元素的帮助下,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的时候,教师可以回归生活来加强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声音的传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声音的特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声音传播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加强研究,探索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对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探索。只有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锻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点的时候,应该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层含义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密度》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教学,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内容对于物体密度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水中放入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物体漂浮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密度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不同物体的密度大小。

四、开展实验生活化,提高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作为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物理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展生活化实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化情景展_物理实验学习,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这样,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学生物理实践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融化和凝固》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水冷却凝固和冰加热融化为例,使学生了解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物质的存在形态,让学生回忆,开春的时候,河面上的冰融化成水,在炎热的夏天,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成为水蒸气,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融化和凝固。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导入,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有更好的认识,实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2]管志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4,(21).

[3]钟祖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5,(19).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一起被称为“四大化学”[1]。物理化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物理化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罗蒙诺索夫于18世纪中叶提出。物理化学同时又是一门十分时新的学科,与纳米材料、燃料电池、胶体化学等当下研究热点课题密切相关。物理化学具有内容抽象、公式繁多、逻辑性强特点[2],这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困难。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和定理,但对公式的具体内涵不理解,导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物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且与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衍生了许多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强调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高校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几点参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推理复杂和计算繁琐的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理论多是对化学现象的理性认识,这些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需要理性认识作为基础,因为理性认识能指导感性认识[4]。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感性认识,可以提高对于理论的理解,此外对理论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层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如“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在课堂上,我们依据学生们观察的生活现象,进行接龙形式的比拼,并对胜出的学生在平时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规定了具体的竞赛答题格式,如:洗衣粉去除油污的现象与表面活性有关;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与渗透压有关;有落汤鸡而没有落汤鸭的说法与表面疏水性有关。同学们在活动中有较强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还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准确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理解从实质来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吃透课本知识,二是运用知识。物理化学课程概念众多且容易混淆,因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区分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所掌握的内容熟练应用于实际。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5]。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章节内容理解较为困难,许多概念容易混淆。例如,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应过程中加入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因此不会改变平衡常数即产物的组成是固定的,但实际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往往能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有比较好的理解。热力学研究的是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而催化剂的加入改变的是反应的速度是动力学的范畴,实际过程中往往在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停止反应,因此能提高产物选择性。物理化学课程与其他化工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加深对物理化学概念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有益。

3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理论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经常会变得比较沉闷。在学生看来,物理化学的学习就只是简单的背公式,而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敢也不愿意提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其次,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对他们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态度表示肯定,并且要耐心的给予他们解答。最后,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树立自信,不要让他们觉得别人都能理解而自己不能理解而感到羞愧。在当前本科生教学中,大学老师不如高中老师那样频繁地与学生接触,当学生遇到问题不一定能及时寻求到老师的帮助。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学习氛围。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小组做出了贡献,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们通过协作,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通过这类有趣的项目,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难以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第二部分则主要锻炼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第一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常用仪器的用途、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常用实验仪器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操作,我们鼓励学生抛开实验讲义,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交予指导老师以确定实验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学会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并解答学生的提问。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设计实验方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知识创新在于教育。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驾驭新知识、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5]。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还对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有较大帮助。现今,有大量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保研、考研或留学,从事科研工作,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物理化学教学的同时,本人也承担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催化,其中大部分课题与物理化学知识联系紧密。借助实际课题案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表面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引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微乳液体系中木质素自表面活化降解”,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此外,对于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跟随相关课题的博士或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引入“webofscience”等科学数据库,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了解物理化学在当前研究热点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改革不应该是成为一句空谈,而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对于老师而言,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巧,并勤于学习。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最新学科动态。

参考文献

[1]方涛,王玉峰,孙墨珑,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时刊,2015(5):42-44.

[2]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2.

[3]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4]文军,王冬梅,叶玉蕾.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J].经营管理者,2011(6):53-53.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重要意义策略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理科性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因而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面对这一现状,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更好的理解和获得物理知识,提出了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新方式。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更加有利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强,因而学习难度也比较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到并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之所以对初中物理课程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首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对初中物理实行生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众所周知,物理知识难以理解,理科性比较强,因而学习起来,不少学生会感觉到吃力,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公式推理等不理解,这样必然会带来一些学习上的障碍。把课本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结合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由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常见的一些事物,这样联想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加深印象。

(二) 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般来讲,物理课程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特殊课程,并且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通过物理知识来解释。举例来讲:夏天,在屋里洒水会感觉到凉快,这是由于蒸发吸热的物理原理;炒菜时如果锅里着了火,最好的方法是把锅盖盖上,这是利用氧气不足来灭火的物理原理;又比如在高山上做饭,饭始终做不熟水就没了,这是由于高处沸点低造成的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和习惯,都能通过物理知识和原理来解释。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致和热情。

二、 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我们对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教学情境生活化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输的形式,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被灌输,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掌握着主动权,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发挥出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样,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另外物理知识还比较抽象,当学生某一环节听不懂时,接下来就完全不听了,这样久而久之,对物理知识的把握越来越差,兴趣也渐渐消失。如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突出位置,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设计并制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举例来讲:在进行气体性质的学习时,可以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爆米花讲起,爆米花是采用不密闭的高压锅制作,高压锅内进行气体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制作出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以此引入课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 物理实验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对于课本上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都能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到论证和验证,并且物理实验是物理进行教学的有利工具,通过物理实验,我们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和原理。物理实验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我们楼道里所安装的声控开关,大型文艺演出舞台上闪烁的霓虹灯等,这些物理实验和现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亲身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去,对物理实验知识的印象会更深。

(三) 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为了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还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巩固作用,因此物理作业的生活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知识,都能直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了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对物理作业的反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使问题生动、形象化,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课程,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鉴于对初中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到并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我们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策略,重在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卓颖.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4(03)

[2]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4)

[3]许颖.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5期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9篇

一、分析化学概念

分析化学概念是指对一个概念进行解构分析,先弄懂概念的含义,再抓概念中的关键词,找到概念的实质,将抽象化的语言具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清晰.同时,还要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比如,教材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要对比理解,只要抓住“在不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就容易理解了.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概念,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剖析与讲解,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区别与联系,既能联想在一起,又能很好地区分开来.

二、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进行推理计算.比如,上面讲到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教师可以用剪纸片和燃烧纸片的实验进行概念的解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变化,同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思考.比如,两个实验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两个实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

三、直观演示,领悟化学概念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演示,如画图、做动画、多媒体视频.这些直观的演示,会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印象较为深刻.

例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知识点较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画出图表,列出酸碱盐不同的性质,并将酸和碱融合,酸和盐融合,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它们的性质,并将对这些性质的理解应用于习题的练习中.

四、对比归纳,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

例如,在讲“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的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教师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列表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一些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像这一类的概念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浓缩要点,加强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只有将化学概念记清楚了,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概念,将化学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浓缩,提炼要点,有助于记忆,更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可以浓缩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反应物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物是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还要注意,这一概念的要点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不是物理变化,而且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六、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在学习概念之后,要想检验学习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对概念的掌握,使学生在训练中正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并灵活应用.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复习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44-4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和实施以来,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教师都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等。但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按照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来制定一套有效复习方法。而按照老的一套方法进行复习课教学,课后发大量练习、试卷,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练习,学生为此不断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使做出了点“成绩”,也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因此,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六化”,即:知识结构网络化,解题技能程序化,方法教育显性化,过程教学变式化,模型迁移组合化,教学内容渗透化。

1 知识结构网络化

为什么学生学习了相同的知识内容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物理复习中,如何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呢?首先,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其间的本质性规律。如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复习时,对“位移、距离、路程、时间、时刻、即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线速度、平均速度、角速度、速率、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等概念的复习,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同一层次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不同层次各概念间的联系。其次,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如:高中物理“功和能”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可按图1所示的结构建立。从这张网络图很容易看出,“功和能”部分的主要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孤立的内容。如果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这张网有序地贮存到学生头脑中,便可形成良好的思维通道,在解决功和能问题时,只要问题的信息刺激到这张网络,便可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主线,提高解题的效率。

2 解题技能程序化

思维的有序化是指在某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思考顺序,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通常体现为思考的一般步骤。问题解决技能程序化就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科学思考顺序和解题的一般步骤,特别是针对一些解题能力不够强,比较勤奋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遇到物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果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程序,就会按照程序思考解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物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如力学问题解决技能的一般程序为:1、找对象(单一物体,系统);2、分析力(每个力的施力、受力物体是什么,画出受力分析图);3、看过程(一个过程、多个过程、全过程,画出过程示意图);4、定状态(确定初、末、中间态);5、立方程(确定方向,选参考点,选择规律)。我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各类物理问题的解题技能程序有所不同,如在学了洛仑兹力之后,解题技能的程序与力学有所不同,是找圆心、定半径、靠几何、拉关系。

3 方法教育显性化

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一书中,提到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次数很多,其中演绎推理法36次、假说方法13次,等效方法10次、乘积定义法10次等,可见物理方法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方法的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物理方法的隐性教育为只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隐蔽地发挥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方法的熏陶,但一般不提供方法的名称,更不对这些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物理方法显性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物理方法的内容、特别是操作过程讲清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训练。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隐性方法适用广,不必额外为物理方法教育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一些物理方法,但不能使学生获得物理方法的理性认识;显性方法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并能让学生自觉地以物理方法为指导,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促进方法的迁移。但有些方法较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显性方式逐步增强。如要让学生对理想化方法有较深理解,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显性地进行方法教育,介绍理想化方法完整的操作过程:1、分析影响因素;2、比较各因素作用;3、忽略次要因素;4、建立理想化模型。在单元、会考、高考复习课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显性化地介绍演绎推理法、归纳法、比较法、类比法、数学法、假设法、定量分析法、极值法、对称法、等效法、整体法、隔离法、乘积定义法等物理方法。

4 过程教学变式化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学。所谓变式,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教学中,不断变更所提拱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变式习题教学往往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题多解的过程教学。因此,变式习题教学是能够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变能力的过程教学。

例1 光滑的平行导轨间距为l,上面放两根质量都为m的金属棒,其电阻均为r,导轨电阻不计。在导轨平面内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如图(2)所示。现给MN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则稳定时MN与PQ的速度各为多少?

本题解答比较简单,但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过程教学。

变式1: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稳定时,MN、PQ速度各为多少?

变式2: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m1的初速度为v01,m2的初速度为v02,且v01>v02,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3:如果光滑导轨不等距,且满足l1=2l2,如图(3)所示,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4:从开始至稳定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

变式5:从开始至稳定时,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变式6: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PQ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如图(4),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变式7: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MN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但导轨不光滑,其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5 模型迁移组合化

运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模型,并学会迁移、组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复习效率。首先,学生必须理解什么是物理模型,掌握所学过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所研究的可以说都是物理模型。例如对象模型有:质点、弹簧振子、单摆、光滑表面、点光源、理想气体、点电荷、均强电场和磁场、理想二极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压表等。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等容(等压或等温)过程、电流的稳恒变化等。其次,要理解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有些学生对概念、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会解题,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和物理模型的迁移或组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1 把简单的物理模型迁移或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近迁移)

例2 如图(5)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着一半径R=10m的半圆形光滑轨道,A为其最低点。现将小球从很靠近A点的B处释放,求它到A点的时间。

析与解 根据质点的概念,小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对象模型)。小球从BA的过程,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变,不能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但由于B与A靠得很近,且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N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可把小球的运动视为单摆振动(过程模型),小球从BA的时间t,便是单摆周期的1/4,即:t=T4=2πR/g4≈1.71(s)。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质点和单摆这两个简单物理模型迁移过来并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

5.2 把物理模型迁移到实际问题上(远迁移)。

高中物理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模型,再用学过的物理模型解决。如图(6)所示,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当带电粒子向右以速度v进入场区时,如果受到的电场力Eq和洛仑兹力Bqv平衡,即Eq=Bqv,而粒子的重力又不计时,带电粒子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物理模型有很多的应用,如:带电粒子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磁强计、电磁流量计等实际问题。

6 数学内容渗透化

物理学是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但是,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他们学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是在需要运用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正是由于存在着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和物理内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成绩的提高。基于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一般认为有如下四种: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高中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它是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及阐明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常见的数学方法有:三角函数法、图象求解法、数学比例法、指数对数法、几何图形法、数学极值法、数列极限法、导数微元法等。在这里就例举三角函数法加以说明。

例3 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地面上,它们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用力F斜向上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多大时最省力。

析与解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α角的不同,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弹力不同,因而滑动摩擦力也不一样。而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等,因而α角不同,拉力F也不一样。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7)所示,因为物体外于平衡状态,根据ΣF=0得

参考文献:

[1]陈宗造,邵晓明.高中物理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阎金铎,乔际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1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构建物理模型的必要性

首先,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最重要的是,要清楚何为物理模型.简单地说,物理模型是通过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以理论为支撑骨架,用模型去充盈这个骨架.通过综合、整理、归纳、分析得到有关物理模型的具体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

[HTH]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的创新性探究

高中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可以说,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物理模型构建的策略很多,高中物理常用到的大体分为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观察比较法、归纳求同法、比值定义法等.这些常见的物理模型分析法是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法宝,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引导、多启发,让高中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物理模型的构建及使用能够简化物理问题的处理,按照物理学习课程要求,通过引进模型,对现实事物进行抽象化描述,使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有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关系的过程成为物理模型.通过对其相应模型的研究构建,得出事物客体的现象及本质规律.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简单易懂的物理模型,能有效将复杂的物理原理简单化、抽象化,大大简化探究进程与理解力.不仅如此,模型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物理理论的学习中,模型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能将物理原理中许多不形象、不具体的东西转换成简单易懂的东西,可以说是转换了探索的思维,从逻辑到实践思维,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进程,提高了高中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为了成绩而生记硬背物理原理.引进正确合理的模型并且能够将物理原理与模型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的吸收转化.物理模型的搭建,不仅仅只是为了理解物理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用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用来指导生活中的事和物,这一举措能够大大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提高高中生的转化与联系意识,带动发展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运用构建必须先对物理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具体的分析.教师要针对如何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思路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探究,教师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思路和大体的方向,应注重对高中生学习过程中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搭建物理模型,更要清楚为什么这样搭建物理模型.在教师平日教学过程的指导下,学生解决抽象物理问题就会习惯性地搭建模型,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会大大提高,提升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度,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能自行地得出模型蕴含的事物规律,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HTH]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搭建物理模型的现状和前景分析[HT]

传统的教学体制,学生创新思维低下,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显得尤为吃力,最为薄弱是在模型的构建环节上.现在的物理教学,高中学生构建模型主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直觉,缺少严密的逻辑和合理的解释.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强硬的记住解决何种物理问题应该搭建什么样的物理模型,缺乏自己的猜想判断和推理.高中生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缺乏抽象思维,不能灵活运用物理原理,不擅长通过自行构建物理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仅仅局限于问题的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普遍,高中生很容易受到事物的表象干扰和限制,将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问题表象,从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解题思路的混乱,这都是不擅长构建物理模型的结果.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化学变化;氧化物;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多而抽象,并且又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以致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铁生锈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铁生锈之前是银白色的,生锈之后是红棕色。为什么铁生锈之后是红棕色呢,引导学生得出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折断镁带和将镁带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折断镁带的过程中镁带的形状变了,但折断后还是镁带,没有生成新物质;镁带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学生很容易想到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新物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生成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K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K+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四、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强化训练,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抓住每个概念中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并把概念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个人见解,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06)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2-02

《物理化学》是一门基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互联系的角度,运用物理的理论与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生物、制药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化学理论,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基础,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起作桥梁作用。该课程概念公式多,几乎每个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绝大多数公式都有严格的使用条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普遍觉得难学。目前课程内容不变而课时减少的教改趋势更增加了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物理化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作为工科学生,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主要掌握两部分内容,即: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而每一部分内容又被分成若干章节并用若干个不连续的学时来完成。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把这些内容机械地分开,并且觉得物理化学的内容太多、太乱。学生也容易把前后的内容混淆。经常有学生把在某个条件下才能用的公式用到了另一个条件下进行计算。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解每一部分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的相互联系。在每一章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该章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本章的重点及难点,同时注意各章节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学完《物理化学》课程后,头脑里对《物理化学》有一个整体意识和概念,从宏观上把握《物理化学》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物理化学》课程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气氛一般都较为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终身教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作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承”载体的大学,其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正如古话所讲,“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形成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内容,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上讲台讲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控制课堂秩序与纪律,注意上讲台讲解学生的选择。最后,教师应对课程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与总结,对上台讲解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获得适当的成就感。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运用文字、图表、动画及音视频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及效果的教学方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将物理化学中抽象空洞的理论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还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过对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应辩证地看待。尽管目前在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都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多媒体技术也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讲课的速度一般都较快,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更来不及作相关的笔记。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教师肢体语言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呆板。也有学生更习惯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况且物理化学有些内容本身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总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物理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化学课程难,甚至有很多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化学课程以前,已经想到全面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一些二本高校的学生来讲,情况就更加严重。在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日常生活现象与物理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可以用物理化学的理论解释,而物理化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又有了形象生动的运用。比如,人穿冰刀滑冰非常顺畅可用化学热力学的知识帮助解释。热天牛奶、食物容易变质可用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加以说明。玻璃管中水呈凹面,汞却成凸面;小气泡、液滴、肥皂泡总呈球形;人工降雨;农民锄地既能锄草又能防止水分蒸发;冬天在路面上撒盐可以防冻;做炖菜时加盐可以快熟等现象都可以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原理很好地解释。结合这些日常生活现象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到物理化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广泛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多种方式;加深;化学;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36

一、紧贴生活现象,形象生动地感受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加强实验教学,真实确切地引出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于实验内容有直观确切的感受。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运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紧扣关键词语,讲清讲透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并紧扣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分解复杂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需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纵横延伸概念,有效减少困惑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学生比较困惑,需通过概念延伸教学,帮组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抓住概念“核心”,理解概念本质区别

物质分类中学化学概念考查的热点重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加强课堂解题,巩固加深概念理解

及时有效的习题训练对于巩固教学成果十分必要,因此,要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 石灰乳,2. 牛奶,3. 敌敌畏乳油,4. 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 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 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 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 食醋,9. 石灰沙浆,10. 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运用建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教育体系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及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每个对象及过程涉及的因素是相当多的,研究它的变化规律时物理学中常采用从简单、基本的问题入手,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对其简化处理的“理想模型法”。例如: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等理想化运动。这就是先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用于处理某些实际问题。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本文就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作如下阐释。

第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题型。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能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点电荷”模型、“点光源”模型、“原子不可再分模型”“枣糕模型”“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电子云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发现都经历了不断探索及创新的过程。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现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归纳如下:

1、物理对象模型化。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 、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当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点光源、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各种理想电表等。

2、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都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3、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4、理想化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

5、物理学中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就是利用数学关系、几何图形等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特征,舍去次要因素,建立的一种理想化的图景。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当然,由于物理模型是客观实体的一种近似,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也只能是客观实体的近似的定量描述。

第三、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模型,理解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构造模型,建立图景。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

3、转化模型,理解模型。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干扰因素,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又快又准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如用单摆模型处理在竖直光滑圆弧轨道内作小幅度滚动的小球周期问题。

第四、使用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1、模型的适用条件。建立物理模型,可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问题,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但研究地球的自传时,地球上各点的转动半径不同,不能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

2、物理模型是在不断完善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物理模型也相应地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如原子模型的提出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序幕,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之后,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他认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但与经典电磁学理论产生了两个矛盾。玻尔为了解决矛盾,提出原子的“轨道量子化”模型。可见,物理模型的完善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关,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总之,“模型”的教学与应用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给予重视,通过教让学生更能理解、消化、掌握新知识;通过解题进一步升华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发展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它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可使我们队物理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所以,作为一个高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建立更多更好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能力,使更多的人来学习物理、研究物理。

参考文献

[1]彭长胜《物理模型教学初探》

[2]《普通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