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

居家养老的利弊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篇

(一)计划生育的后果。我国从80年代始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但其弊端在如今的社会中已逐渐体现出来。这群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多数已结婚、生育,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要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和生活声望,又要赡养老人,抚育下一代。在这种种的厉害关系下,老年人就成了被忽视的对象。这也是导致居家养老格局改变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现今的年轻人成家之后就会搬离父母家,独立出去生活,由此,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与父母生活距离上的疏远也是导致养老格局变迁的原因之一。

(三)相关养老机构的建立。社会上日间照料所、养老院、护养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取得了一部分子女的信任,他们将不便于照顾的父母送到机构进行照顾,既可以为自己的工作谋得更多的时间,又可以使老人得以专业、悉心的照料,一举两得。

(四)养老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老人应该得以有儿女承欢膝下。而现在,人们的养老观念迥然不同。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停的变化,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愿意出外去感受一下,而不是窝在父母的身边过父辈的生活。由此,养老格局也在变化。

二、社区养老的出现

西方国家试图更改“补救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照顾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使得机构照顾的弊端日益显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产生,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和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福利开支的增加,致使福利国家的制度破灭。这就是社区养老出现的背景。社区照顾正式走入人们视野则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去院舍化”潮流与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上台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养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化照顾阶段,有专门的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但由于成本就高,就自然的转变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非专业化照顾阶段,此阶段存在着照顾方法不当的情况。第三阶段为专业照顾与非专业照顾相结合的阶段,这是目前来看最为适合的一种方式。(本文来自于《理论前沿》杂志。《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三、社区养老的类型

社区养老模式分为“由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由社区照顾包括家庭照顾、居家照顾、日托照顾三个方面。社区照顾模式以最先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做的最为出色,静安区成为社区照顾的一个模范。居家照顾主要是进行医疗、护理保健、个人生活、家政服务等,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日托照顾主要是由日间医院、日托中心、短期护理服务中心等三部分构成。社区内照顾是指对老人进行社区照顾,由社区内的老人院、福利院、护理院等机构进行照顾。不同的老年人适用于不同的照顾方式。一般的社区照顾是指“由社区照顾”。

四、社区养老的利弊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2篇

选择并发展适宜的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进行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的养老政策,比较各种模式的利与弊,从而得到借鉴以完善现有的模式,为给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服务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形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人口老龄化。

顾名思义,即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一定数值,并持续增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二)养老模式。

对于笼统的养老模式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有文章指出,“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曹宅镇概况及人口现状

(一)曹宅镇概况。

曹宅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义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素有“柑橘之乡”、“建材基地”之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近年来,工业以乳制品、酿造、仿红木家具、建材等为主导行业的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以柑桔、葡萄、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经济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其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也较有代表性。

(二)曹宅镇人口现状。

曹宅镇现有人口4.3万,老年人口8041人,占总人口的18.7%。根据国际上通用标?剩?无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2013年以来,曹宅镇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积极探索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曹宅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浅析四种主要养老模式

(一)留守养老模式。

1.留守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留守”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本文所指的“留守养老”,即不接受社区的实质性服务,仅接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以及村委会所提供的65元到80元不等的补贴,孤身一人居住在家庭中,老人自己负责日常生活的养老方式。

2.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原因。

第一,老人自身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选择自己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外出。或是认为自己仍然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第二,子女问题。一是子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自然而然必须得一个人生活;二是家庭中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家中照顾老人;三是老人原本未生育子女或是子女已经去世,老人膝下无子无女。

3.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利弊。

这种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老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老人,大多性情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时,大部分老人的居住地条件不良,家中摆设简陋、环境较差。此外,老人的存在感较弱,假如发生了意外,外人发现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二)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留守养老模式。留守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种“自生自灭”的意味。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其他人的帮助,老人并不需要自己负责衣食住行等。

1.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

(1)居家式外出养老概况及其特点。

居家式外出养老和外出式居家养老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是“居家”。但是这里的“家”并不是老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老人养老所居住的家庭。包括赡养老人的子女居住地,或是有偿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这也意味着老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中终老。

(2)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

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几乎是中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老人由于自身观念原因,不愿意在养老院居住,在家中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无论是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在照顾老人起居方面,相对于老人独自生活时方便。

(3)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利弊。

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疑传承了子女应尽“孝道”的传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弘扬了社会公德。同时,老人不论是与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在一起,内心的孤独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共享天伦之乐。而老人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受到重视,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也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一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随着上世纪末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由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加重中青年的生活负担。同时,子女与老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居家式外出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别。居家式外出养老更多地把对供养老人的负担转移到老人子女身上,而居家式社区养老强调了家庭照料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种模式得到了范围越来越大的推广。

(1)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政部门倾向于发展此种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或村委进行辅助,雇佣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予以照顾的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一种比较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曹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伙食费仅2元至4元。

(2)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因。

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断磨合中产生的。首先,传统的居家养老给老人的子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起居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极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每个月的养老支出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两种模式缺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3)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利弊。

不难看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目前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中具有优势地位。它既避免了留守养老的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又避免了子女因经济支出过大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行也是有其缺点的。根据曹宅镇居家养老中心各季度就餐人员名单显示,2014年底,曹宅镇就餐老人为991人。但是到了2015底,就餐人数反而减少至931人。有不少老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饭菜并不是很合口味。同时,也有部分老人子女对社区养老存在顾虑。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明显不同于居家养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的是将老人集中起来一起生活,提供生活帮助,以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在此种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并不是无偿照顾老人,需要老人自己或是老人的监护人支付一定费用。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公办)养老模式即集中养老模式,由有关部门负责建设、维护敬老院基础设施。而曹宅镇所属的金东区,下辖的每个乡镇或街道都建有一所敬老院。曹宅镇敬老院位于?蛭鞔澹?内设有老人宿舍、食堂、开水房以及浴室,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根据对曹宅镇敬老院的实地调查,大部分居住在这的老人,都是无子无女,仅靠国家补贴和村委补助,或者退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少部分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或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此外,民政局对特困的“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也是将其安置在敬老院。

(3)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相对于留守养老的老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情绪状态明显开朗很多。有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结伴出游,身心得到舒展。

在实行公办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有关部门既要负责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日常安全,又要注意老人的健康状况,大大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对投入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机构(民办)养老模式。

(1)机构(民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养老模式中,民办与公办存在一定差别。机构(民办)养老模式,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具有回报性,在服务水平更高的同时,费用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高很多。

(2)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曹宅镇敬老院已达到饱和状态,在进行扩建之前显然不能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而敬老院的扩建,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更繁重的财政支出。同时,一些富裕家庭子女无暇照顾老人,又对公办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顾虑。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

(3)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养老多样性、多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老人服务水平,打消老人子女顾虑。是社会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以私人经营为主,服务人员层次不一,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毒保姆”事件,给老人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高额的费用也使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四、实行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养老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民政部门和村委无法将关心落实到每位老人身上。二是留守老人居住地较为分散,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三是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较少,突发状况频繁发生且不可避免。

(二)居家式外出养老方面。

一是存在子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老人无法受到良好的照顾。二是老人外出居住并未告知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面。

由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量大面广,村情不一,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不够重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炊事员队伍不稳定,调整面过大;三是少数村资金管理不规范,不按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运行成本过高,集体经济压力较大;四是部分老人难沟通、难管理。同时,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偏重于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却对老人的心理状态疏于关心。

(四)机构(公办)养老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敬老院建设用地手续不规范,土地权证和房产证明无法办理。二是功能不完善,敬老院以居养型为主,护理功能缺乏,不能满足特困老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担任,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并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专业护理人员招聘难,受职业观念、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招聘从大专院校毕业、具有专业职称的护理人员难度很大。

(五)机构(民办)养老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落实难,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及《浙江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新建养老机构用地难落实。二是民间资本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法规上都是明确鼓励支持的,但在具体落实上,相关部门操作规程不明确、效率不高,存在“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投资者问得多、落实少,投资比较谨慎。

五、现行养老模式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果。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保障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的需求作用。通过督查考核、强化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等方法保障规范运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敬老院的托底作用。

敬老院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安全运行。通过改造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服务,促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通过与卫生部门的资源融合、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等路径,把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承担好特困供养、兜底作用的同时,发挥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优化服务,加快民?k养老机构项目落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工作衔接、协调,对于已经名称预登记的申办单位,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早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企业为养老服务机构投资。

(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化;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创新

本文受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10354024)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1日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而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如何结合现代网络,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家庭养老是传统养老模式。但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家庭养老的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同时,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赡养者疲惫不堪。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因此国家推出机构养老模式以期解决以上问题。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专业水平比较高。最初的养老机构仅仅是养老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老年公寓、高端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1.94亿,若养老机构中一个老年人占地5平方米,那么能容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机构总占地9.7亿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占地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市场中存在低端的养老机构服务差、高端的机构收费高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种,均不被大多数家庭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去养老机构。中国老人普遍有“恋家”情节,他们希望呆在儿孙后辈身边,享受传统的“天伦之乐”。因此,从资源和老年人心理角度考虑,机构养老并不是社会主流,只是养老模式的补充。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较主流的养老模式,相当于一个无围墙的养老机构。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而言,可谓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程度不高,只能局限于单个社区内,不能做到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种养老模式分析可知,三种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如果能采集三种养老模式有利的地方,同时运用蓬勃发展的信息化产业,大力推行一种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新模式,将会极大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在这个基础上,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二、网络化居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新宠

1、网络化居家养老的内涵。网络化居家养老通过第三方平台,对老人、商家提供线上线下交易。线上一方面为商家及老年人提供交易平台;另一方面起到反馈的作用。线下老人可直接与商家联系,享受商家提供的一对一服务。这种模式将各个社区成熟的局域网连通,实现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使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图1)

2、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尝试。当前,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化居家养老并不是新名词。例如,南京市鼓楼区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7个街道6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的积极尝试;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搭建了一个月坛地区区域性养老服务平台,以便促进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此平台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又如,西安市莲湖区已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管理网络,已为8万多老人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累计为15,360多人提供各类助老服务。

由以上三个地区的尝试可见,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可行性非常大,在未来,不仅仅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会大力推行,网络化居家养老终将被社会认可。

3、网络化居家养老优势。网络化居家养老将三种养老模式纳入其内,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既有三种模式的作用,弥补不足,同时该模式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使商家有针对性地提供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网络化居家养老提高服务资源共享性,通过连通各个社区网络,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养老方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背景而容易被老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节约社会资源,节约社会养老成本,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前景。

三、对策建议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为老年人搭建一个可参与、可评价、可监督、可互动的平台。在提供具体的养老服务或者老年产品的过程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自己的意见、评价和感受,再由相关人员进行汇总,一方面反馈给产品服务供应方,帮助督促其改进产品性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渠道向全社会老年人这些意见、评价和感受,便于其他老年人进行了解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因此,为了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新养老模式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机制的建设是关键,应引起相关人员广泛的关注。

四、结论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养老模式,能改善社会养老服务空缺的局面,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思考,不仅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终将成为社会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

[2]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卓达物业:社区养老模式[J].中国物业管理,2011.1.

[3]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4]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0.2.

[5]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09.4.

[6]彭希哲,梁鸿等.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4篇

>> 德国“同居式”养老 新形式下的市场养老设施功能业态研究 外国“同居”式养老面面观 同居式养老,几多欢喜几多忧伤? 同居养老,猜忌生悲 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模式介绍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代同居是符合国情与老人心愿的养老选择 养老地产的养老模式与规划设计初步研究 基于传统理念的社区养老文化构建 基于养老服务理念的老年人档案建设 基于乡镇养老院调查的我国养老体系构想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倒按揭式以房养老与中国式养老的碰撞 苏北地区养老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宜老服务理念分析与研究 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养老服务的成本与效益研究 机构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候鸟式”养老的利与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utm_source=&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aixin_news_mail&utm_campaign=caixin,2012630.

[2]殷骏.如何补强同居式养老模式[N].新民晚报,201681.

[3]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三浦展.超独居时代的潜商机[M].进口图书默认,2014.

[5]民政部,全国养老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体制现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体制是在“新农保”和“城居保”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并施行的。2009 年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采用县级统筹管理模式,在“新农保”试点县采用统一制度设计、统一缴费标准与财政补贴水平以及统一的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管理制度安排。2011 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试点县为管理单位进行基金收支管理。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需求愈发凸显,2014 年国家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构成,实行市县级统筹管理,设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和经办机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基金进行监管。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一)监管办不分离容易导致政府寻租

在新农保制度和城居保制度运行初期阶段,集监管办于一体的县级管理模式容易诱发基金挪用、虚报瞒报等问题。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新农保和城居保虚报、瞒报参保人数问题严重。2011 年全国约有 2.2 万人重复参保,导致国家财政支出额外增加约 290 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各地区参保人员越多获得的财政补贴越多,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市县自行管理,市县政府为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特别是参保老年人口进行虚报。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经办和监管均由市县政府完成,市县政府或为了完成基金保值增值目标,或负责机构、负责人员为谋取私利容易产生基金挪用的问题。

(二)贫困地区不具备财政负担能力

市县财政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国家财政部分负担基金筹集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市县财政将难以负担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导致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难以提高,不能满足其养老保障需求。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级过低,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未能实现统筹使用,低收入地区在财政能力约束下容易出现财政缺口。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负担基金监管,地方政府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可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完全依托政府的管理模式。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政府设立经办机构,对经办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耗费大量政府资源,而且“花别人钱、办别人事”的管理模式将导致制度运行效率损失,可引入“第三方力量”提高管理效率。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

(一)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

法人受托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年金之中,是指企业年金委托人将年金的运作管理等事务交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法人受托机构代为执行,法人受托管理具有充分竞争、基金安全性高等优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采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以省级为单位开展国家的各项治理工作,结合中央、地方财政分权改革,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管理。同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运营和投资等经营管理权由政府剥离出来,交由充分竞争的基金管理公司,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优势

1、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县管理存在的弊端,采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的管理格局,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运营、投资等事务在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只需要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提供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发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功能,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行的良好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促进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而不再直接参与基金运营管理。国家建立全国和省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将基金投资运营权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企业,基金管理企业通过竞标方式获得管理权,基金管理企业直接面向金融市场将更加有效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委员会将基金支付事务交由银行系统和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其已经十分发达的经营网络,最大程度方便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提高支付效率。政府负担基金投资、运营监管,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在保证基金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2、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交由专业基金管理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相互竞争获取管理权,可降低基金运营管理费用,这种模式也避免了政府建立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机构带来的资本投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交由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其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形成全覆盖的管理服务网,方便城乡居民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政府设立专门待遇发放机构所带来的高昂成本。

3、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监督机制

全国统筹法人受托模式提高了管理层级,并引进了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相互制衡的监督模式,提高了基金管理的安全性,避免市县统筹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基金挪用、虚报和瞒报等问题。同时,全国统筹管理模式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能够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大规模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影响金融市场,提高基金收益能力。在全国与省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效率,并从法律的高度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行。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老方式选择策略;社会学;养老方式;南阳市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我国传统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诸多弊端使得社区养老在养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现实基础。

一、现阶段城市居民主要养老模式

所谓养老方式就是老年人在面对现有养老资源的情况下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它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并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这样的概括又难以界定和厘清具体的养老方式。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根据城市居民是否接受子女供养和养老依托地,把养老方式分成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

(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先进国家传来的一种新概念。他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区别很大,居家养老的家作为一种载体存在,而家庭养老的家则是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之上,其中的涵义完全不同。居家养老的享有独立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拥有独立住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大多脱离子女,可以依靠邻里和保姆服务人员等。

(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一种较为久远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多由子女照顾。城市居民和子女、家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较为普遍,且由于家庭成员对老人的习惯和爱好都很了解,所以照顾的会比较周到,经济成本较低,在经济上比较理想。

(三)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分为很多种,他们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和照料等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缓解子女的压力,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并且在养老机构中同龄人较多,老人日常交流娱乐并不受到影响,对老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益处。

二、养老方式的选择策略优势分析

居家养老在我国城市老人的家庭照顾的负担沉重和机构照顾老人的成本过高、观念未完全接受、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老人社区资源,丰富服务项目,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对减轻政府负担、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居家养老对家庭赡养进行有效的补充,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仅是由有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更具备人性化、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而且它可以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节约养老成本。社区养老所需的成本是三种养老模式中最为理想的。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需要支付相当数额的费用,而家庭养老则需要牺牲老人子女的工作时间或是雇佣专门人员给老人提供日常的居家照料,也需要承担不小的成本,因此,居家养老在经济成本方面要比较高,对老人家庭经济资本有一定的要求。

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指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资金、住所、所需和日常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资料显示,虽然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场所可有多种选择,如家庭、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由于家庭养老具有在提供情感交流和心理需求上的优点以及养老观念等因素的存在,家庭养老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选择,是现行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完全由赡养人或抚养人承担,具体讲就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由老伴、子女或亲属为其提供生活所有的照顾。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中,老年人可以经常看到子女和家人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生活的照顾上更全面、周到。

机构养老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家庭养老的一个重要替代物,而且是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替代物,因为有很多的老人可以选择它。但是由于机构养老发展的不均衡性,其质量参差不齐,档次差别很大,在高端机构入住的多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的老人,解决精神上的孤独是他们选择进老年公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端机构的入住者多为家庭发生变故,生活不能自理、丧偶、经济压力等原因。可谓是一种选择较为广泛的养老方式。

三、结语

养老问题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养老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情况的养老模式,十分重要。家庭养老这种模式抗干扰能力强,经济要求低,在经济资本较弱的状况下,家庭养老的就非常必要。如果有较多的空暇时间并希望从事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功,经济身体状况较好时,居家养老是种较好的选择。身体状况不佳,且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机构养老很适合。而国家则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养老保险改革,提高老年群体的经济能力和健康水平。加大对公共福利设施,为适应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应加快建设步伐,对养老机构增加投入,提高它们组织养老资源的能力。最后,政府应当鼓励个人和企业等创建、经营老年服务设施,以灵活政策,形成社会多层面养老的格局。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对策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4]王文静.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0-17.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8篇

在当前,养老院仍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现阶段中国养老院的经营模式仍以下述三种为主:国营养老服务机构、集体所有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其中前两种在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中仍占主导,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在现阶段也在加快。目前,国内养老院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承包”和“委托经营”是目前我国养老院最主要的两种模式。承包模式覆盖面最广。即由政府建设,后交由民间机构承包,在交纳承包费用后,自负盈亏。在该模式下,政府收房租赚钱,承包者每月向政府缴纳与市场均价相当的租金,房租之外自负盈亏;后一种模式则是由政府通过招投标,委托民间机构管理,并按合同支付管理费。政府向养老院支付包括员工工资、运营等在内的各项经费,养老院获得全年收入中一定比例的管理费。除财务管理,基层政府机构还负责对养老院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弊端

1现有模式与传统养老观念的冲突

基于成本等多因素的考量,目前的养老院多远离城市的主要生活区,一般都地处偏远、人口密度较小的郊区地区。首先,老人居住其中,往往远离子女,再加上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在情感上老人非常不情愿住进养老院。其次,由于距离所限,养老院处于郊区,子女工作多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子女探望老人极不方便,子女经常性地探望老人难以实现,造成亲情的疏远,老人存在感缺失。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也难以随时关注到老人的身心健康的时时动态,对老人的关怀不足,也不利于他们安享晚年。

2养老服务提供能力的供需未能很好的协调

现阶段,公立养老院由于百姓较为信赖且价格较为便宜,并且能够提供较正规的服务,往往一床难求,而私立养老院由于价格较高且质量良莠不齐,百姓缺乏信赖,而需求不足。此外,私立养老院间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一些拥有良好养老环境和优质服务的私立养老院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另外一些私立养老院则只能够保证老年的一般吃饭住宿问题,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和休闲设施,此外有的私立养老院也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条件,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上述两种情况也加剧了养老服务能力提供的供需不协调。

3现有模式下各方的利益和积极性难以调和

在现有的养老经营模式下,若以承包为主,则政府方面为了把风险转嫁,只管收钱。机构自负盈亏,只能想办法赚钱。政府缺乏对养老院的后续投资、经营和质量监督,没有体现政府的责任和指导的义务,难以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在“委托”模式下,机构没有利润的驱使,故缺乏经营热情。受委托方难以盈利,政府未适当地将包括房租补贴在内的盈利部分反哺,不利于提高服务水平或降低收费,真正惠及入住的老人。

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老龄化;研究综述

现如今,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从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方面出发,做好理论分析,然后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其中。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来进行。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中的老年化社会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

1 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分析

1.1 国外住区模式的概述

在现如今我国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地引进国外老年化住区模式建立的工作理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对老年化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地建立社会、家庭以及协作养老的模式。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很多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区。主要是为老年人建立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住区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其中包括各种社会文化。现如今,老年化住区模式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积极地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1.2 国内养老密实和居住方式分析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的养老模式种类较多,除了家庭养老之外,更多的就是以机构养老的模式为主。但是,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会存在着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养老模式来说,只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空间。

研究人员在正在不断对老年化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建设和规划工作的重点就是选择科学的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应该得到改进。现今的养老模式应该充分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现如今,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但是,其研究重点都是对我国的养老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应该得到优化,逐渐朝着同住型和邻居型的方向发展。

2 老年住区的发展及规划

2.1 普通居住区的发展和规划

研究人员加强对普通居住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凸显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住房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规划和建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居住区的形式进行分析,尽量做到更新和完善,使得居住区更能够适应家庭的生活。另外,还应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在对普通居住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考虑到建筑规划工作中。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的观点可以从连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整体的城市居住区建设工作中要包含老年住宅区。第二,房屋建筑工作应该加强对终生可以利用住宅形式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房屋建筑工作都应该从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各种无障碍设施,提示建筑空间的整体面积。普通居住区的建设工作应该顺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环境为主,满足其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

2.2 老年社区发展及规划

根据住区中老年人比例的多少,一般将老年社区分为两种:混合老年社区与独立老年社区,目前国内老年社区多指独立老年社区。我国相关认为由于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老年社区因其完善的设施、可灵活的选择和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应成为老年人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其构建在当前十分必要。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养老政策,老年社区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运作,结合多种养老方式进行综合开发,这也有利于老年住区的产业化发展。

可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认为老年住区的发展应以普通住区和混合式的老年住区为主,这与前述的养老模式及居住方式的选择相吻合,也是符合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不完善的基本国情。

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对大多数老龄人,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档次,可结合普通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整个社区或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设置;独立老年社区选址应尽量不要远离城市生活区,并应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续以及与青壮少儿接触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针对我国老年社区面临的老年人社会网络中断的问题,陈贵武等提出以综合性规划代替局限在住房与环境规划的传统形体规划,使得在老年人生活的空间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通过综合性规划对老龄化社区的生活多样性、社区网络、服务网络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老年人与社会融合的生活模式。

2.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除了老年住宅外,居住空间环境也是老年住区研究的重点。王玮华认为由于老年人口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程度,要较其他人群大得多,老年住区应为老年人创造适于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户外活动的良好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老年人对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了住区空间环境不同使用功能的划分及设计要点。对于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胡仁禄认为要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以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增进老年人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

结束语

由此可见,本文在对老年化社会规划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老年化社会的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进行探索。不过,我们在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在老年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其中相关的内容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这就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管理办法应用到其中,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清,黄璜.我国迈向老龄社会的两次结构变化及城市规划对策的若干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0(7).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0篇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关爱老年群体,做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养老服务工作,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我提出《关于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议》。

现在国内通行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居家养老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许多老人对这种方式情有独钟,但儿女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尤其是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儿女就不得不请假照顾或雇保姆照顾老人,而一般家庭是雇不起保姆的。至于养老院,亲情的缺失,使许多老人倍感失落,天长日久,有的甚至忧郁成疾。更何况养老院的费用过高,困难家庭只能望而却步。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社区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经济、实惠、快捷、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使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慰籍都得到满足,生活幸福,安度晚年。它以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低保困难老人、重点优抚老人、残疾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将生活照料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解决料理家务难、做饭吃饭难、看病就医难、洗浴购物难、夜间疾病求救难等具体难题。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琴棋书画、聊天交友、课堂讲座、心理咨询及疏导等服务,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切实改善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因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离家近,老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便于和老邻居、亲朋故友的联系。因为它是非营利组织,提供经济、实惠、低价服务,有利于家庭困难老人的入住。它还兼有日间照料站的职能,可以吸收更多的老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可以整合社区企业单位、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年服务机构等资源,就近、就便开展尊老、爱老的养老服务工作,这是其他养老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使社区各种需求的老人都能得到养老服务,可以做到社区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这是破解养老难题、减轻政府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好处多多,值得提倡。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1篇

一、老干部再婚现状及特点

区总人口64万人,截至去年底,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7.6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其中,市区空巢老人600多人。目前,全区老年人口每年以近3%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区直接管理的老干部603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67人,老干部数量每年正以3%的速度递减。正是在全区老年人口增长与老干部数量负增长的交错中,老干部再婚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一)老干部再婚以丧偶再婚居多。在603名老干部婚姻状况中,原配婚姻占到45%,再婚婚姻占到46%,独居仅占9%,再婚率高于初婚率是老干部婚姻的显著特点。所有再婚老干部当中,再婚婚龄最长的26年,再婚年龄最大的83岁,再婚次数最多的达到6次。再婚老干部79%属于丧偶再婚。

(二)老干部再婚比重男性大于女性。在丧偶老干部中,男性老干部再婚人数占到79%,女性不到10%。这说明女性老干部寿命高于男性,女性老干部丧偶后,由于年龄关系再婚很困难。从丧偶要求再婚老人的家庭看,大部分都有子女(无子女的老人只占8.8%),而且均为男性。

(三)老干部再婚以“找伴型”为主。再婚老干部当中,由于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丧偶后觉得过日子处处难,为了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迫切需要找一个配偶,这种类型的占26.5%;部分男性老干部,身体仍然比较健康,物质生活已心满意足,但感到精神生活空虚。用他们的话说:“现在一切挺好,只欠精神支柱。”想找个称心如意的老伴共度幸福晚年的占42.8%。

(四)老年人再婚后的生活情况大多数是好的。据对再婚的老干部家庭调查,婚后幸福感的占74%,他们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体贴,和双方子女和谐相处,安享晚年。但也有15%由于与子女关系搞僵和经济来往不清感觉身心很累。还有个别再婚老干部与子女水火不容,多次调解无效闹上法庭。

(五)老干部非婚同居现象比较严重。在以配偶形式共同生活的老干部中,未婚同居率占到48%,可以看出非婚同居已成为老干部解决晚年感情生活的选择之一,和则聚,不和则分,重组的事实婚姻成了双方释放情感的“临时驿站”。许多子女对遗产问题的担心,也对老干部的“非婚同居”给予默许,因此老干部“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值得关注。

(六)老干部再婚由单一形式走向多元化。原来老干部再婚的年龄距离较短,往往是男性比女性大几岁。现在老干部再婚年龄选择距离拉长。出现了岁际婚姻(年龄差距小于10岁)、台际婚姻(年龄差距在11到20岁之间)和代际婚姻(年龄差距大于20岁的婚姻),我区年龄差距最大的达到了32岁。据调查,全区老干部有登记再婚、同居再婚、走婚再婚、代际再婚等形式。其中同居再婚和走婚再婚的老人占据主导位置,登记结婚的有所增加。

二、老干部再婚利弊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老干部再婚的利弊。通过调查和与老干部交谈发现:许多丧偶老干部的内心是很害怕孤独的,他们希望有一个“伴”陪伴着自己走完人生的路,他们渴盼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并希望得到孩子们的支持与祝福。在调查中发现,已经再婚的老干部大多表现得精神焕发,患病率较低,乐意参加社会活动。而因子女干涉未能再婚的老人则很孤独,精神压抑、萎靡不振,容易患病。实际上,再婚老干部对性生活的要求只占一小部分,他们要再婚的真正原因是想找个“伴”,互相照顾,这样有利于健康,可延缓衰老,减少痴呆。而这些都是子女所无法替代的,子女不可能时常守在老人身边,可见,老干部再婚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找幸福,也是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

(二)老干部再婚面临的问题。首先,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子女、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相互磨合问题。男女方的思维差异很大:男方怕财产损失,怕承担责任。女方则想轻松潇洒,不当保姆,还要考虑如何照顾原先的子女。双方各自的子女也会考虑如何继承财产、如何赡养老人等问题;其次,老干部再婚时理性大于激情,再婚老人为情爱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意志已不像年轻时那么坚定,重组的夫妻关系十分脆弱。双方都希望对方能适应自己、照顾自己而又不占有自己的财产。有些老干部提出了再婚的妻子将来不能继承自己的遗产、生活上要AA制的要求,再婚的女士想进入知冷知热的贤慧妻子角色也比较难;再次,老干部择偶时总是愿意选择社会地位、收入、年龄等比自己低的女士,使有些利用婚姻做跳板的居心不良者,借此骗了老干部的钱财,最终使得老干部“人财两空”;最后,老干部再婚择偶的渠道狭窄。调查发现,老干部择偶靠子女、邻居、熟人介绍居多。专门的老人婚介所、社区、媒体等为老人助婚还较少。

(三)老干部再婚为老干部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老干部搞好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老干部部门、老干部原单位、所在社区、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老干部离休费、医疗费、财政保障“三个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老干部衣食无忧。服务的重点已经转移在如何让老干部身心健康和快乐有为的问题。当老干部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照顾的时候,丧偶老干部再婚以及再婚环境的促成、再婚家庭矛盾的排解、子女的沟通教育等等,都需要老干部部门、社区、原单位和家庭的关注和理解支持。

三、老干部再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怎样对待老干部再婚问题,怎样做好老干部再婚前、中、后的服务和管理问题,这既关系到安定团结,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引起全社会关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老干部再婚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婚姻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社会的关爱以及世俗的看法和老年人自身观念的转变,是决定他们能否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因素。目前,老干部离婚、再婚面临的环境和舆论压力也很大,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对老年离婚、再婚者的宽容和接纳程度依然非常有限。因此,应该大力提倡老干部自主婚姻,抛弃旧俗,勇敢追求自己晚年幸福。通过媒体专栏、老年大学婚育课堂、社区市民学校等阵地,宣传新事新尚,把老干部晚年幸福当成社会的责任和家庭子女的责任。区鲸园办事处社区教育学院开设了《老年婚姻》课程,定期聘请专家、法律人士、再婚老干部为老年学员授课和切身感受,受到广大老干部和老年朋友的喜欢,成为社区教育学院参加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二)善待婚姻,让老干部再婚“转弊为利”。一是老干部婚前要加强了解:相互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爱好、文化素养、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明确权利和义务:要将双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和双方子女对两位再婚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明确下来。三要实行财产公证:应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以免婚后发生财产纠纷。四要履行法律结婚手续:只有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的夫妻,才能受到法律保护。男女双方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对以上各项达成共识和理解,匆忙行事、勉强结合,日后一旦水火不容,会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此外,再婚后要注意互敬互爱,求大同、存小异,避免把现配偶与原配偶做过多的比较。这些都有益于再婚后共筑“爱巢”、使再婚如同初婚一样幸福美满。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2篇

摘要:由于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园林绿化设计。同时提出植物种类的选择要求。认为北方寒地居住区园林植物设计要从人们的文化和使用角度出发,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在北方城市居民小区中,从传统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总结出弊端,并就如何设计出符合北方特色的小区园林绿化提出可行性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在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在日趋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将自己的家打扮的漂漂亮亮,也开始关注自己所住居民区的环境质量。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绿化设计贴近自然、大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质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小区的绿化设计,小区绿化设计的好坏也渐渐成为衡量居民小区是否高档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因地制宜的在居民区中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建设出符合本地自然环境、又充满现代感的小区,这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1北方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所以许多开放商在建设住宅小区的同时进行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初衷是为了让住户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居住。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北方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这其中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只看重形式不注意可持续发展。

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居民小区必须

要有开敞的空间。在过去传统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方面往往形式大于功能,开发商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需要的人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的合理分配。这直接的表现就是园林景观的面积和规模很大,但是居民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很少,这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设计的质量较低,后期的维修也比较滞后。这种就是典型的过分看重形式而不从根本上考虑其功用性的弊端。

(2)园林景观设计落后于小区的住宅建设。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应也是不同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小区的整体建设与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同步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在建筑领域和园林绿化设计领域都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两者理应同步进行,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小区的建设。开放商一般是先将住宅区进行规划或者干脆就是等到小区的建筑群基本完工之后再要求园林设计师对其小区进行园林绿化设计。这样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园林设计师的想象与发挥空间,不能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更严重的是有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园林绿化风格与小区的整体建筑物风格大相径庭,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

(3)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不完善。

开发商对于园林绿化一直是采取勉强完成的态度,因为小区园林绿化的效益对于开发商来说是隐形的、缓慢的。因此,开发商对于小区园林绿化的投资也是需要投的投,不需要的一分不投。对于已经完成的小区绿化设计,在后期的养护阶段也是缺乏必要的投资。这样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导致植物的养护管理十分的差,小区的环境杂乱无章,而且人为的践踏、破坏、侵占绿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保障。

(4)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北方的住宅小区里园林绿化设计很难做到“以人为本”。

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居住者的要求,不能为了绿化而绿化,要结合甬路、公园、健身场地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居民能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为居民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而现在的小区在绿化设计上缺乏“以人为本”,例如用绿地作为隔离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原本可以几分钟到达的地方,人们为了避免踩到隔离带而绕远前行,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有的是没有为老年人与小孩子考虑,没有为他们准备适宜他们锻炼的专用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绿化设计者没有充分的考虑人们的真正需求,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提高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质量的对策

在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北方的气候特色,因地制宜。使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好的发挥。

(1) 由于开发商要迎合市场,所以在小区绿化设计中过分的看重形式,过分的强调小区的视觉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是否真正需要。所以这就要求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坚持满足人们的需要。绿化面积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基础上均匀的分布,以达到园林绿化的功能性平衡,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区居民的绿化活动场地要应该同时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居民在此活动,所以相关配套的甬路、景观、健身设备也要满足于人们的聚集所用,并且合理分配,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整体居民的使用。

(2)由于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不能与小区建设同步导致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实现他们之间的同步。小区的绿化设计要着重考虑与建筑物构图的均衡,考虑有没有对小区中的建筑物进行了遮挡等等。而且要充分根据小区建筑的风格来进行设计,实现建筑物完工与小区绿化建设完成同步实现,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生态效益,以满足居

民的需求。

(3) 确保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完成,并不是绿化的全部内容,也不标志着绿化的结束,反而是绿化的开始。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性从下面这句话就看得出来:“三分种,七分养”,绿化工程的完成,养护工作必须紧随随后进行,否则绿化得再好也不能保持下去,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小区绿化的养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业要配有专门的技术养护人员,对小区的绿化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并且进行修整。其次要提高小区内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居民形成自觉性亲身加入到保护绿化植物的队伍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真正的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才能巩固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绿化的整体效果。

3 总结

如今人们选购住宅的时候,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已经成为购买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做到住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以使久居在闹市中的居民能够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使园林景观在居民区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 弊端 出路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4篇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提倡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要多角度、多方面利用资源,这样才不会全部落空,对于铜仁市的农村居民来说,当然也不能仅靠一种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养老资源。结合铜仁市的自身情况,铜仁市也按照国家的要求颁发了《关于印发铜仁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结合国家政策和当地的特点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完善,给农民的养老问题吃下了定心丸。但是因为政策尚不健全,我国的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还比较大,所以对农民的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还比较薄弱,因此单独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在当前情况下,铜仁地区的养老资源包涵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土地资源、当地补贴以及个人的收入存款等几项,这些资源虽不是完全足够保障居民的养老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农村居民提供多一项选择。所以在此情况下,建议铜仁市的农村居民从全面上把握养老资源,重点突出个别的养老资源利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安享晚年。所谓全面把握,即是首先要在年轻时通过自己的劳动尽量赚取财富,在保障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将其存入银行之中,保障在出现意外时能有钱补助。其次,自己的耕地是固定财产,要根据耕地条件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切实保障家庭的粮食安全。再次,响应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较多的种类,到老了能够获得更多额养老补助。最后就是要将自己的子女也纳入到自己养老的行列之中,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情感上,子女都是老人能安度晚年的重要支撑。

二、依据条件,巧妙选择

任何选择都不是盲目的,尤其对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资源选择更不能随波逐流,要依据自己的条件。从投资与理财的角度看,自己所选择的投资方式要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符合,所谓的实际情况包括自己的收入、年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等,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养老保障上的投资是为了能更好的安度晚年,所以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日常收入较少,对于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自然要权衡好所有方式的利弊,客观分析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适合滋生的养老资源,从而使自己能够不愁养老。所以要从年龄、家庭收入、土地情况、政府政策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身年龄,45岁以下的农村居民还处于青壮年时期,整体条件以及精神情况都比较旺盛,因此在养老问题上不必想得太多,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适当购买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在日常的生活中只需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便可以了,对于国家的新型养老保险可以根据家庭情况以及自身的意愿适当缴纳。但是一定要坚守住土地这一坚定性的养老保障,任何时候不能丢了土地这一基本资源。对于45岁以上的居民要适当加大对自己养老资源的倾斜力度,根据情况酌情多增些养老资源的保障。此外,家庭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家中子女多少以及家庭收入等等都应考虑在内。农村中养儿防老的观念虽有待改进,但是毕竟子女的照顾会让老人的身心感到愉悦,所以在选择养老资源的时候要把子女考虑到其中。此外,最重要的要考虑家庭的收入情况也就是经济情况,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不愁养老,状况不好得家庭要坚持多方面的选择。

三、未雨绸缪,加强规划

从理财的角度来讲,农村居民的自身养老资源应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回报,农村居民对养老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成功任何角度对自己的养老都不能松懈,任何资源都要得到有效的利用,做好提前的规划。所谓农村养老资源的规划就如前面所说的现有养老自愿的利用,有些人愿意将钱存在银行中,有些人愿意将其购买股票、养老保险等,这些依据个人的心理防线而异,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银行利率也好,个人养老保险也好,国家政策也好都会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相信自己手里有了钱就可以对养老十分放心,但是我们不知道未来几年甚至等到自己变时,自己积攒的那些钱会不会贬值成一盒药都买不起呢,那个时候的保险公司还会像现在这样盈利吗?国家政策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农村居民养老吗?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在内。铜仁市的养老资源较为丰厚,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但是人们的这种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也还有待加强,对于养老资源的选择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规划。

居家养老的利弊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北方小区 绿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16-02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在物质文化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趋提高。现在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将自己的家庭内部打扮的漂漂亮亮,也开始关注自己所住居民区的环境质量。人们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绿化设计贴近自然、大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质的。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小区的绿化设计,小区绿化设计的好坏也渐渐成为衡量居民小区是否高档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因地制宜的在居民区中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建设出符合本地自然环境、又充满现代感的小区,这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质,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北方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所以许多房地产开放商在建设住宅小区的时候也进行了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为的是让住户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居住。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北方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这其中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绿化设计感上过分的看重形式。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居民小区必须要有开敞的空间。在过去传统的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方面往往形式大于功能,开发商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需要的人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的合理分配。这直接的表现就是园林景观的面积和规模很大,但是居民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很少,这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设计的质量较低,后期的维修也比较滞后。这种就是典型的过分看重形式而不从根本上考虑其功用性的弊端。

(2)园林景观设计不能与小区建设同步。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应也是不同的。现在存在于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小区的整体建设与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同步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它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它在建筑领域和园林绿化设计领域都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两者理应同步进行,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小区的建设。开放商一般是先将住宅区进行规划或者干脆就是等到小区的建筑群基本完工之后再要求园林设计师对其小区进行园林绿化设计。这样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园林设计师的想象与发挥空间,不能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更严重的是有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园林绿化风格与小区的整体建筑物风格大相径庭,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

(3)小区的园林绿化缺少必要的养护。开发商对于园林绿化一直是采取勉强完成的态度,因为小区园林绿化的效益对于开发商来说是隐形的、缓慢的。因此,开发商对于小区园林绿化的投资也是需要投的投,不需要的一分不投。对于已经完成的小区绿化设计,在后期的养护阶段也是缺乏必要的投资。这样小区的园林绿化养护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导致植物的养护管理十分的差,小区的环境杂乱无章,而且人为的践踏、破坏、侵占绿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保障。

(4)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在北方的住宅小区里园林绿化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居住者的要求,不能为了绿化而绿化,要结合甬路、公园、健身场地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居民能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为居民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而现在的小区在绿化设计上缺乏“以人为本”,例如用绿地作为隔离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原本可以几分钟到达的地方,人们为了避免踩到隔离带而绕远前行,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有的是没有为老年人与小孩子考虑,没有为他们准备适宜他们锻炼的专用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绿化设计者没有充分的考虑人们的真正需求,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3 改进北方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对策

在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必要要结合北方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使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好的发挥。

(1)由于开发商要迎合市场,所以在小区绿化设计中过分的看重形式,过分的强调小区的视觉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是否真正需要。所以这就要求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坚持满足人们的需要。绿化面积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基础上均匀的分布,以达到园林绿化的功能性平衡,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区居民的绿化活动场地要应该同时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居民在此活动,所以相关配套的甬路、景观、健身设备也要满足于人们的聚集所用,并且合理分配,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整体居民的使用。

(2)由于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不能与小区建设同步导致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实现他们之间的同步。小区的绿化设计要着重考虑与建筑物构图的均衡,考虑有没有对小区中的建筑物进行了遮挡等等。而且要充分根据小区建筑的风格来进行设计,实现建筑物完工与小区绿化建设完成同步实现,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生态效益,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3)确保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完成,并不是绿化的全部内容,也不标志着绿化的结束,反而是绿化的开始。因为有句老话讲的好:“三分种,七分养”,绿化工程的完成,养护工作必须得马上跟上,否则绿化就会效果尽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要将强小区绿化的养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将绿化纳入到物业基本管理中,并且配有专门的技术与维修人员,对小区的绿化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并且进行修整。2)要大力宣传,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居民形成自觉性,并让居民亲身加入到保护绿化植物的队伍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真正的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才能巩固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绿化的整体效果。

(4)小区绿化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住宅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起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所有绿化类型中使用最高的。小区的绿化设计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对所有的绿地进行统一的规划,要在顺应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例如,绿化隔离带的位置不能阻碍人们的正常行走路线,也不能造成交通的阻碍;要考虑到居住此小区居民的年龄段及特殊人士的特殊要求等,来考虑选择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树木进行种植;要考虑植物的选择不能影响到居民的采光;要考虑健身休闲器材的摆放不会威胁到老年人与儿童的生命安全;要考虑到绿地广场的规模与配置要符合小区居民的要求等。因为小区绿化景观主要是由居民使用,并不是绿化的设计者或者开发商,队友小区园林绿化颈环见者必须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要充分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结合自然的特点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人们选购住宅的时候,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已经成为他们购买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做到住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以使久居在闹市中的居民能够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使园林景观在居民区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于阳.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的几点研究[J].民营科技,2010,(03).

[2] 王东义.小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误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8).

[3] 诸惠博.园林建设需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07).

[4] 张春海,顾林平,胡惠根.浅谈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