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3.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1.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1.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1.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2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2.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2.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4]周自强.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1).

[5]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技术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12-03

一、引言

近些年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众多企业加入电子商务的行列,这包括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与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是像阿里巴巴、百度等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而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是利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开展企业业务的企业。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与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对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不同,电子商务应用企业需要技术人才掌握围绕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以商务应用为目的的各项专业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人才。所以,本文就是迎合这种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达到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该专业开设的院系也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在管理系,有的学校开设在经济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贸易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计算机系,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也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营销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零售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商务网站运营方向。不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什么方向,这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而技术类课程是这三类课程中所占门数最多的课程,而且有些技术类课程也是这三个培养方向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三、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集中实践课主要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理论课

技术类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可以分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开发类等三类,一些课程之间有先后承接关系,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规划设计类课程

规划设计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策划设计网站或信息系统所必备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的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2)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是完成网站或信息系统开发所必备的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界面的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解决网站数据的存储,Web程序设计(一)和Web程序设计(二)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程序的编写。

(3)支持类课程

支持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是网络、安全、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所必备的知识。

(二)集中实践课

技术类课程的集中实践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二)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实验,其对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教学内容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等教学环节,根据每类课程的特点分别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和开发类课程安排教学环节。

(一)支持类

支持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要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二)规划设计类

规划设计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讨论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对课程内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而又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设置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开发类

开发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三个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知识的掌握。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习题课,再单独为这些课程设置一周的课程设计课。针对课程每一章内的重点知识点布置作业,针对每一章或每几章设置一个实验,针对整个课程设置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布置作业和在习题课对重点知识点部分作业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内涉及的知识点;通过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对每一章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设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使学生达到从知识点到章节到整门课程的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五、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一)支持类课程

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只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业务的一种支撑,在电子商务具体运作过程中,会由其他专业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对支持类的课程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 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二)规划设计类课程

对规划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实践作业+综合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各占学生总成绩的50%,加重对学生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作业是在课程每章结束的时候,针对每章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考核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布置综合作业是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能够考核对本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工作。

(三)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开发类课程都配置有集中实践课,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对开发类课程也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其考核方案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为面向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指明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套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方面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能够达到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趋势分析[J].电子商务,2011(1).

[2] 李健,熊红红.浅谈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3] 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4] 刘琳.浅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08(7).

[5] 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艺术类院校 公选课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78-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电子商务已成为新兴的商务活动,人们利用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任何形式的商务运作、管理或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因其低价、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倍受青睐的购物方式。因此,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考虑到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学科,在教学中势必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1 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等多个领域。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子商务突显其优越性,人们逐渐意识到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艺术类院校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作为公选课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其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目标不同于专业课,应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将其等同于专业课,涉及内容广而深;有的讲授课程过于浅显,仅强调网上购物部分,对基本原理介绍不够。可见,开课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把握该课程作为公选课开设的性质,不易被不同背景的学生理解和接受,造成学生选修课程仅仅是为了修学分,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1.2 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教材很多,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网上支付、物流管理、交易安全、网上营销、网站建设等内容,课程内容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和原理多,偏重理论讲解,侧重点不够突出,与实践结合部分较少,不太适用于本身文化功底较弱的艺术类院校学生。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新颖

艺术类院校学生富有创造性,对新奇事物具有好奇心,如果开设课程与艺术专业结合,有助于自身专业学习,那么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电子商务教学方法仍是主流,教学手段大都采用课件讲解基本理论和原理,缺乏实践知识的传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电子商务与其他理论课程等同的认识,忽略其实践性。

2 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措施

公选课的学生来源多样,专业涉及音乐表演、音乐教育、舞蹈表演、美术类、设计类、影视表演、文化艺术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和知识能力背景,这就决定了电子商务公选课必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专业性和趣味性。因此,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改革必须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保证教学质量为目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目标区别于一般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必须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首先,电子商务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公选课应定位为素质型公选课,即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电子商务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其次,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等知识的同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丰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扩宽知识面。此外,电子商务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基本原理讲解为主,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2.2 根据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形式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考虑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需求等因素。如果在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时,仅注重理论,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教学,即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分一部分课时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符合学生选课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需求。㈠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理论授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和分析,可将电子商务内容分为8个专题进行讲解,专题讲授时结合案例分析,专题之间是自成体系的独立体,基本囊括了电子商务的各部分基础知识要点,主要有七个部分内容:步入电子商务时代的必备知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使用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及法律、网上销售与营销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挖掘、下一代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㈡以实验实践形式进行教学。电子商务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尤其是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中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实验实践形式的教学作为重点,可分为以下部分:C2C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网上支付方式及流程、电子商务创业与网站规划建设。

2.3 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课程特性决定了该课程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㈠课堂引导与启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选取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和实践经验思考问题,通过疑问式启发,让学生体会到所思考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生产的关系,再将这些知识抽象成为理论、概念。通过课堂的引导和启发老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㈡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否能有机结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兴趣和效果。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数字签名、数据加密技术等,而通过案例举例说明或直观的视频和实践演示,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因此,可结合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进行电子商务教学。㈢互动式的讨论教学法。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希望能表达出自身熟知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因此,讨论教学法能很好的适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增强课程气氛的活跃性。例如,在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讨论中,一些目前正在开网店创业的学生则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些学生则结合自己在网上购物的经验进行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引入创业网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总结出电子商务创业的流程和成功因素。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对电子商务创业有了具体而理性的认识。

电子商务是一门发展迅速、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和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电子商务的生活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当然对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还只是初步的探索,还需进行深入的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帮海,徐海茹.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137-139.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工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非工科类电工学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贸、经、管、法、外语、人文、艺术、体育等)在校获取电子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非工科类电工学教学面向众多专业,学生受益面非常广,教学改革关系到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同时,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非电类电工学教学学时也在相应减少,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长期以来,各院校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非电工科类专业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教学内容侧重于使学生对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非工科类专业学生很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学内容不合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教学理论性太强,过渡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定理的掌握和理解,侧重具体题目的计算分析,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其次,是教学方法不妥。电工学教师都是长期从事非电类工科专业教学的。对非工科类的电工学教学无所适从,由于学生文理科均有,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对这类学生很不适应,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目前大学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我们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理论教学环节是非工科类电工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应特别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造。针对非工科类各专业(贸、经、管、法、外语、人文、艺术、体育等)的特点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其内容为:

1.科学定位并制订适合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教学的教学大纲。该课程的定位不同于非电工科类专业,它立足于电工学课程的基础性、科普性和综合性。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融入适当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可以达到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为将来的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建立一种电工学教学和教材新的模式,提供一个更能灵活适应技术发展要求的电工学教学体系和框架,更好地适应非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教学内容覆盖了电工及电子学科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为电工基础、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开关电源、可编程逻辑器件、通信与网络、光电与显示、消费电子等章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以具体的技术专题为章节,对电工电子技术这一大学科进行概括。降低教学内容难度,拓展范围,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里就对电工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更好的体现电工学课程的基础性、科普性和综合性。

三、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2.将现代电子设计思想贯穿在非电类电工电子教学中,理论教学中,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提高讲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3.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编制活泼、新颖的教学课件,寓教于乐。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孟德斯鸠写过一本《法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类办学是不是也有一种精神呢?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东西来培育我们人类的后代呢?

在外国人看来,有一种中国文化,不管你是在陕西、在山东还是在北京;在外星人看来,有一种人类文化,不管你是在埃及、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人类文化中有共同部分和分歧部分。我看到很多的学者翻来覆去地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却很少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共同部分。我们的基础课程,可能更应该寻找人类文化中共同的部分,而把那些有争议的、有冲突的放到大学或大学以后去探讨。求大同存小异,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来。

用人类精神培育人类后代,这可不可以是一种办学的精神?

21世纪,是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世纪。东方和西方,向中间走近。峰会、接触、对话、沟通,求同存异。21世纪各国的领袖们,面对着那么多的共同问题:战争与和平、贫穷与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官员腐败、天灾人祸、分裂主义等等,因而各国首脑和各界领袖比以往更应该是一个世界公民,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这个词汇,当老子、孔子、墨子、晏子、庄子、孟子等等使用它的时候,并不只限于中国的领土。他们更多地使用“中原”“江山”“社稷”这些词来称呼中国,而“天下”则是他们想象的,“天”的“下”面,泛指地球上的整个人类。尽管那时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但是他们坚信,他们可以为“天”的“下”面所有的人,去做一些统一的思考。庄子的《齐物论》就有了最早的环境保护意识,人物、动物、植物和谐生存的意识。这就是最古老的全球意识,或者称为“全地意识”,也就是“天下”意识。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基督耶酥,还有后来的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哥白尼、达尔文、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后来的很多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他们思考的东西,都不只限于自己的国家,而是为全人类思考,为天下人类思考的。

据说有一次一个记者问罗斯福:“总统先生,请问您认为美国应该奉行什么主义?”罗斯福想了想,说:“我们美国那么大,应该可以容纳很多主义吧!”

现在,东方人向西方人学习, 甚至直接到西方去生活,在长期生活中向西方学习。包括电影界的导演、演员、作曲,努力将东西方的亮点融合在一起,生产出崭新的属于全人类的电影。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一直在追求中表现出来的。

就像墨子所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爱全人类并不将爱祖国排除在外,祖国,也在所爱之中。可见,作为一国之领袖,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还应放眼世界,热爱全人类。

那么,他们这些全球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他们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呢?

观世界而后有世界观。

不观世界,少观世界,也能形成某种世界观,但很可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世界观,有时因此就成为不健康的世界观。

给学生编成课程的东西,一定要是人类最好的东西。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我们把最好的文章编成了语文课,把最好的科学成果编成了物理课、化学课,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编成了历史课。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最好的电影,也编成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通过电影吸取人类的精神营养?

优秀电影综合了思想、哲学、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绘画、社会学、心理学、科学等多种精神营养,精心制作而成,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这样丰富的电影资源中,一定有一批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令人百看不厌,值得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上品精品电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所卜卫女士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电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则正面大于负面。

所以我们认识到: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

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

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资源全面引进课程,就好像几千年前人类将文字全面引进课程那样。

狭义的电影课,是要用最好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

过去上学等于读书,现在上学等于行动、读书、看电影。

人类课程正在走进行动课、书本课、电影课交相辉映的新时代

人类课程经历了两个时代,正在走进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行动课程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本课程占统治地位兼有行动课程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时代,简称为交响课程新时代。(参见图1)

图1: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在文字引进课程之前,他们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幼儿在识字之前,在读书之前,他们也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在继续学习,他们除了读书之外,更多地用的是行动课程。

《易传》解说《易经・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用“果行”,当课程。什么是“果行”?是不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成果的行动。生产果实的行动,勇敢捕猎的行动,英雄救人的行动,捕猎、驾车、酿酒、弹琴,这是最早的行动课程。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古代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带学生出游的。宋代还有一名被欧阳修称为“教学之法最备”的胡瑗先生。跟随他游学的人,“从游者尝数百人”。学生跟着他登泰山,同时就来读前人登山的文章和诗词,弹奏山的音乐,欣赏山的绘画,品味山的人格象征,然后再来创作自己的关于山的作品。胡瑗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王阳明专门写《知行录》说道:“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后来顾炎武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课程时代的格言。中国武侠,提三尺剑走天下,拜师交友,惩恶扬善,荟萃百家,自成一体。彭端淑写一个穷和尚游南海,题目却是《为学》。

英国的培根提出了感觉论和归纳法,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捷克的夸美纽斯受其启发,写了《大教学论》和《泛智学校》,提出“直观教学”,“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是班级授课制的发起人,在设计时留出了暑假和寒假,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行动学习的时间。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智力的发展起源于动作。美国的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就是在行动中学。他的学生改名陶行知,表示特别注重在行动中求知。刚从外国传进中国的华德福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行动课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参见图2、图3)

图2:中国行动课程思想史

图3:外国行动课程思想史

我们现在常讲的实践教学、活动课、体验教育,这些都是属于行动课程。不过都是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课程体系,更没有学分。因此,我们尝试把行动课程划分为36门6大类:劳动性行动课、观赏性行动课、训练型行动课、旅游性行动课、社会性行动课、实验性行动课。(参见图4)

图4:行动课程的课程体系

书本课程时代已经出现了200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的利和弊也不用讨论。如果把行动课程、电影课程加进来,形成交响乐一样的新课程,那就使人类课程大变样。

将行动引进课程,成为行动课,简称为“课行”;将文字引进课程,成为文字课,简称为“课文”;那么,将电影引进课程,成为“电影课”,便简称为“课影”。今后的课程,一定是“课行”“课文”与“课影”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携手并进。

电影是行动课程的延长。如果说行动课程为学生建立必要感觉,那么电影课程为学生建立充分感觉。

行动课程时代的口号:君子以果行育德,学莫便乎近其人;

书本课程时代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程的新时代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

电影课研究三部曲

第一部曲,整部好片周周看。好比学生天天要吃饭才能长身体,整部好片周周看,可以帮助学生长精神。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不仅需要技能,尤其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强大的个人意志。从1994年开始,我们从全世界100多年以来30多个电影生产国的25万多部影片中反复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幼儿和大学生的上品精品电影,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按照孩子的心理年龄,经过学校师生和专家双向交流选片,分年级推荐,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平均每周看1部到2部,15年看1500余部上品精品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阅历、一种人生启迪。再按照学生兴趣开展若干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增强和巩固这种启迪。在整部电影分主题推荐时,逐步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单元。例如将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单元,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单元,南北战争系列电影为一单元,罗马史诗系列电影又为一单元。目前幼儿园共108节主题单元电影课,小学共144节主题单元电影课,初中、高中共108节主题单元电影课。每课有必修课电影、选修课电影、自助餐电影。由学校认领一个主题深入研究开发,开展“开发一课,共享百课”活动。目前全国获奖的电影课课例已达到360课。最新开发的高考文学名著电影课,将初中高中和教育部推荐的名著对应电影100多部全打包。

第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在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进行了学科电影整合,90%至96%完成了“课对课”,要么直接对应,要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国的所有语文教科书,已经完成了六种版本1000多课的96%的课文与电影对应分类打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93%完成对应打包。地理、生物、名人、名著、中国文化、生命文化、财富电影、感恩电影、环保电影、女子电影、灾后精神建设电影、新农村文化建设电影、领袖电影课程等等,整理完成分门别类装进服务器集群,完成了35000GB。可用三种方式瞬息检索:一、主题分类;二、课文名;三、关键字。同时收藏了历年来在全国评审获奖的电影课课例400余课。这些开发出来的数千课电影资源,已投入学校试用。我们曾在《中国教育报》开辟《我爱电影课》专栏和“2009全国电影课大赛”。38000GB的服务器集群,可以做任意的快速的检索和点播。然后再把学校使用这些电影资源创造性地开课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试用的结论是,教师使用电影片段上课是电影课的初级阶段。一些学校开始建立海量本校电影课资源库点播系统,尝试进入电影课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曲,交响课程新探索。行动课、书本课、电影课交相辉映,探索开发试用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例如《月亮》课程,读文学的月,观歌舞的月,看电影的月,听音乐的月,赏真正的月。文学的月中,有散文的月、诗词的月以及选进各国语文课本的课文的月;电影的月里,有纪录片的月,还有故事片和动画片的月;音乐的月,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配电影画面,有阿炳的二泉映月。

《用爱为你疗伤》是生命课程中的一课。把诺贝尔奖生命肽理论和关爱产生生命肽相结合,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把南丁格尔与“感动中国”相结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药。

又如智慧课程,有植物的智慧(植物妈妈送子远行,吃动物的植物,植物合作共生),动物的智慧(使用工具的乌鸦和鸣鸟、伪装和保护色、合作与共生、进攻的绝技、逃避被捕食的智慧等),人类的智慧更多,包括仿生的智慧。

领袖课程、财富课程、青春课程、感恩课程、环保课程、发明课程、创业课程,几十类,几百课,学生、学校、家庭可以自由选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成为课程新时代的口号。

国内外专业理论研究机构和人士评论电影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刘正奎等研究员十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考察电影课的效果。他们在中国科学院将电影课申请立项为“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们使用电影课提供的人类灾后精神建设137部经典电影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起到了光是说话讲课起不到的心理疗伤作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何静女士认为:电影课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电影课为载体,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才能学习。电影课是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坦伯格(Sternberg)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综合应用和实践。

电影课有可能改变学习的模式。学习仿生学给我们启示,刚孵出的小鸟,张着大嘴,吞食妈妈从嘴里吐出来的咀嚼过的食物。只要能走能飞了,妈妈带着小家伙们在地上水中空中寻找食物,不再从妈妈的嘴里要食物了。过去,教师仅靠阅读文字图片后反刍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可能将逐渐被淘汰。直接面对学习资源,这是人类学习史上的一项新突破。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指买家与卖家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深入经济和生活,所以学习电子商务也是理所应当。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准了电子商务的开设,目前我国有接近300多所大学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1 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 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32-01

目前,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现今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这对中职教育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职学校应该抓住这次发展契机,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等,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优秀的电子专业技术人才,这为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学校应用电子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我国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中职实验在电工电子教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教育界的广泛专注。

一、中职电工电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当前,在电工电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板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节奏较为合理,学生有时间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并具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讨论空间。但是,在传统的电工电子课堂中,课堂知识不直观、不形象,而且教学面较窄,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课堂知识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电工电子课堂教学需求。

2.专业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多半无法考入高中,且自学能力较弱,无法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职生的认知能力及身心发展特点不符,相关教材存在开头导入不到位、结尾总结不全面的问题。同时,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较为缺乏,因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类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来编写内容,也没有体现实验学习的教学内容,导致教材内容与专业实际不符。

3.实验教学落后。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强。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占课时比例却相对较少,而同时中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都是包含在理论课时中的,这就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课时所占比例更少,不少院校甚至都没有开设实验课。当前,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的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也与实际需求不符。受经费的影响,中职学校无法为电工电子类课程提供实验实习的场所和实验设备。

二、实验在电工电子教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1.调整教学内容。为了提高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应积极改革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添置相关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增加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的综合实验,并注重电工电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具体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根据实际需求而不断变化。

2.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传授者、问题咨询者和技术指导者,而非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知识的接纳者;其次,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组织下自主制定实验文案、自主操作实验、自主处理实验结果及自主进行实验总结,这些工作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针对市场需求,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取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钥匙。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也是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主要动机。只有对电工电子类课程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及思维的动力。笔者认为,实验在提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效果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及市场需求,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电工电子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日光灯管实验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并向学生介绍判断灯管好坏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联系现代环保节能问题,从而提高实验效果。在日光灯管实验中,适时向学生提出有关功率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日光灯管知识点的印象。此外,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验。在实验课中,教师还可适时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实验动手的兴致。在抢答器及计数器等实验中,安排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抢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实验的实用性。通过以上的实验,学生对电工电子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大大提高了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精神,使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成为学生质疑、搜集信息的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例如,在强电实验中,教师一直强调关闭电源等措施,但在具体实践中,短路现象时常出现,这会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又如,在电动机反转实验中,短路现象及实验台的警报声时常出现,导致实验无法顺利进行,有些学生甚至不敢打开电源运行电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旁边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江.浅论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

[2]王亚军,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变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指买家与卖家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深入经济和生活,所以学习电子商务也是理所应当。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准了电子商务的开设,目前我国有接近300多所大学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 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

3 施文.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6期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创新能力

TM1-4;TN0-4;G642.423

电工电子类课程是本科学历教育电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线路、电工学等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该类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衔接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相关课程更加紧密的融合,促使其不断发展[1]。因此,电工电子类课程学习的目标,已经不能仅仅落脚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为今后的工程应用与实践打下坚的基础。所以,电工电子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军队院校也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2]。

一、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致力于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东南大学从 2007 年开始开设创新实验班,进行了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实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程师专业认证”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无缝接轨。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产出导向为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根本目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遵循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行知合一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清华大学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改革中,将电工电子类课程进行整合,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此外,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了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2.存在的突出问题

电工电子类课程由于包括多门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践课,目前存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统一规划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完整,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类理论课程均属于非常成熟的经典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孤立,同时,缺乏丰富的工程背景,理论课程和实践严重脱节。而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对必要的理论知识介绍的不够详细,同样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似乎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收效甚微。导致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依赖性强,独立操作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将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在我校,电工电子类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因此,首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规划,尝试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重“基础”、实验课重“技能”、实践课重“制作”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二、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作为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我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将实验、实践课进行整合,目前统一规划后主要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系统设计”、“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等与工程实践连接紧密的综合设计类课程,此外,“电子焊接工艺”、“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在三年当中每学期有一门工程实践课程学习,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加有效的衔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将实验和实践教学统一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层、提高训练层和创新实战层,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实施。

图2所示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模式中,基础练习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由各课程的实验课完成,例如我校“三电”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系列。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验课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基础实验以简单必要的验证实验为主,通过试验箱进行操作,而选做实验是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两人一套的便携式实验装备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进行实验选择并完成,同时,“电子焊接工艺”课程为学生进行选做实验做好技能支持。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调试和简单测试电路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在完成基础练习之后,以课程设计作为提高训练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4],如“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主要进行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和一些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这些依托于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例如,音频放大器电路的分析和制作、正弦信号发生器分析与制作、抢答器的分析与制作等,在实践课中则重在设计。此外,“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基本软件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分为两步进行。首先,“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工艺和装配基础,培养动手能力,这些是每个学生的必修实践课。其次,对于更加优秀的学生,他们对电工电子技术实践具有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航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等,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通过这些实战训练和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制作,在很大程度上高了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方法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5]。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管控,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始终强调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体会完成实验时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从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一开始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二,再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三,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写相关实验书,这些实验教材的编写也是本着由细到粗、由繁到简的原则,让学生逐渐提高在组织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和自主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练习要牵着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精心策划并及时鼓励,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训练时,则要⑶W抛咦变为引着走,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和计划,进行疑难解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课程设计。此外,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计算机仿真系统,学生可以在熟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之后通过仿真软件来确定自己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参数的选择,训练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技能和调试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借助于各类竞赛,充分利用这些竞赛,通过实践课程讲授、仿真实验验证、实际动手制作等环节,相互结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实战角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国内各高校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我校电工电子类实验、实践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改革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践证明,改革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唐成军.李昕. 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3,17.

[2]张金林.张容.李凯.周翠.军队院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8.(2):134-135.

[3]郑文.张运波.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11-113.

[4]宋卫菊,褚南峰.开放式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10-112.

[5]于宝琦.于桂君. 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0.12(2):47-48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项目教学法;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韦保林(1974-),男,广西武鸣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段吉海(1964-),男,广西资源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ZJT0121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DJ112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72-02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在职场上备受青睐,因此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即培养介于研究型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既有技术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本科层次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均要求以技术应用为宗旨。[1]电子技术类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在该类课程上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实践素质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本课题从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作深入地研究。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

广义上讲,电子技术类课程一般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电子技术实验”、“电子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实训”、“电子实习”等。这些课程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对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而且具有难教、难学的特点;同时其内容丰富,各种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非常迅速。该类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搞好该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电子技术类课程都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独立授课的模式,即先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再去做一些相应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这种通过分段演示实验来验证相应部分理论的教学方法往往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割裂,不利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这些分立的验证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分段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整体理解。而且,这些实验一般是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在现成的实验箱或实验板完成简单的调试和观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往往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而现行的理论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教师通常只注意理论讲解,缺乏对物理概念的形象阐述和应用知识的解释,因此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往往会变成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的推导课,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的阐释,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像研究型大学那样要求学生有深厚的理论,而是要求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至于过深。[1]具体地说,理论的讲解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该理论即可,至于有关该理论的来龙去脉等,应适可而止,应注重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型本科应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现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进,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

项目教学法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借助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2]项目教学法源于欧洲,在欧美高等职业教学领域盛行,该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应用型本科的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计划的实施。

根据项目教学法和电子类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可具体采用由单元示范项目、单元练习项目和综合项目三部分组成的分级项目教学法,各项目的目的和作用各异,但应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可引入由二极管整流电路和三极管构成的简易音频放大器等作为单元示范项目,介绍电路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分析半导体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使学生直观感受二极管、三极管器件的工作特点;在完成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元器件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电路,如限幅电路、报警器作为单元练习项目,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此反复,通过单元示范项目引入章节的教学内容,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在完成相应章节的理论教学后布置单元练习项目,通过实践动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全面领会理解。通过若干示范单元项目的学习和单元练习项目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综合项目让其独立完成,有助于其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得以强化,为后续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的选择既应考虑实用、有趣,又应覆盖关键知识点和技能,有利于巩固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掌控和指导,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协同合作意识等。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课程项目的设置应符合一定的原则:首先,项目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满足理论和实践的时间比例要求;其次,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再次,项目设置还应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应考虑学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采用项目教学法后的考核方式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有别于传统的单纯知识性考核,这也将给实际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改进

电子技术类课程大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环节,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分布的时间较广(3~4个学期),各门课程实验相互联系不怎么紧密,学生只能通过某门课程的实验形成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难以建立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整体应用的认识。因此,必须合理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改变以往不同课程之间互不联系的实验模式。虽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大三、大四的第一学期都安排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实施,实践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所作的题目过于单一,综合性不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跟踪与管理,在学生选题、实施以及验收等各个阶段严格把关,确保学生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得以提升。

实验课程内容通常可分为验证(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传统的实验课多是验证(演示)性实验,这种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分段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对课程整体技术的把握;学生一般仅限于通过实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往往不会主动去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模式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在采用上述项目教学法完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各门课程的单元练习项目和综合项目训练,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用具有了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后,可开设电子技术综合创新实践课程,通过2~3个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践项目,将先前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创建整个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并进行内容优化,通过各模块的综合实践,实现整个电子技术类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之前所学的课程知识得以综合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达到提高工程应用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根据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的特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实验课程应大幅删减验证(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等综合性环节上应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3]此外,为了方便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完成一些创新性设计,各个学院应该设立一些开放性实验室,配备常用的专业实验测试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设计测试;开放实验室还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题目,以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创新。

三、结语

为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电子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实践来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动脑筋、查资料,鼓励他们掌握新知识、创新方法;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计划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同时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3篇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该专业开设的院系也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在管理系,有的学校开设在经济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贸易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计算机系,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也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营销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零售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商务网站运营方向。不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什么方向,这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而技术类课程是这三类课程中所占门数最多的课程,而且有些技术类课程也是这三个培养方向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二、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集中实践课主要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理论课

技术类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可以分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开发类等三类,一些课程之间有先后承接关系,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规划设计类课程规划设计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策划设计网站或信息系统所必备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的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2)开发类课程开发类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是完成网站或信息系统开发所必备的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界面的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解决网站数据的存储,Web程序设计(一)和Web程序设计(二)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程序的编写。

(3)支持类课程支持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是网络、安全、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所必备的知识。

(二)集中实践课

技术类课程的集中实践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二)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实验。

三、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教学内容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等教学环节,根据每类课程的特点分别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和开发类课程安排教学环节。

(一)支持类

支持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要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二)规划设计类

规划设计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讨论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对课程内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而又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设置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开发类

开发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三个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知识的掌握。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习题课,再单独为这些课程设置一周的课程设计课。针对课程每一章内的重点知识点布置作业,针对每一章或每几章设置一个实验,针对整个课程设置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布置作业和在习题课对重点知识点部分作业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内涉及的知识点;通过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对每一章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设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使学生达到从知识点到章节到整门课程的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一)支持类课程

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只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业务的一种支撑,在电子商务具体运作过程中,会由其他专业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对支持类的课程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二)规划设计类课程

对规划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实践作业+综合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各占学生总成绩的50%,加重对学生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作业是在课程每章结束的时候,针对每章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考核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布置综合作业是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能够考核对本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工作。

(三)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开发类课程都配置有集中实践课,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对开发类课程也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五、结论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非电类专业;电子类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作者简介:彭翠云(1979-),女,湖北荆门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戎海龙(1980-),男,河北正定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02-02

几乎所有理工科院校都会开设电子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理工科学生专业性的需要。[1]该课程主要设在信息科学及相关部门院系,由于其内容涉及到电学最基本的原理及应用,故为广大理工科学生所接受。其中所涉及的领域除电子类专业学生外,还包括非电类专业学生,如农林、材料、机械、汽车、化工、建筑等专业方向。与电子类专业相比,非电类专业领域广泛,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根据目前非电类专业电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教学的几种需求。

一、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的四种需求

1.专业需求性研究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与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于电子类课程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专业只是需要大致了解就可以,不需要深入掌握,有些专业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会经常涉及到电子方面的知识,需要牢固掌握。故对于非电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现阶段针对电子教学类的教材种类繁多,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实施教学是关键,这样既可以节省学时,又深浅适度,重点突出。

在众多非电类专业当中,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文科类专业如艺术、文法等专业很少选择电子类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大部分则会接触电子类课程,但对于电子类课程的选择则有所区分。农林专业在以后从事的行业中基本不涉足电子类领域,所以这类学生对于电子课程的学习属于“扫盲”性质,他们具有扩展知识面的需求,但必须浅尝辄止,《电工学简明教程》[2]比较适合这类学生。化工、建筑等专业的学生就业从事的大部分行业与电子专业关系不是很紧密,只是偶尔用到电子知识,因此这类专业通常将电子教学作为基础教学,该类学生可以选择《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作为教材。现有学科中与电子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是机械专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校在机械学院专门开设机电专业的原因。机电结合如此紧密但是又不能把机械与电子混为一谈,在现阶段机电专业仍然侧重于机械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但电子技术方面的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校已经将电子类教学如:“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作为该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等课程设为选修课,并且占有较重的学时和学分,同时增加较多的实践环节,如电工实训和电子实训。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汽车专业这类专业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不亚于机械专业的学生。[3,4]汽车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及研究方向,其中汽车电子方向是该专业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方向的学生对于电子知识的学习不亚于电子专业的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对汽车电路知识的学习时间多过对汽车机械结构方面的学习时间。汽车电子方向目前开设的与电子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汽车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子线路”等。对于这类对电子知识需求性较强的专业则需要开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子类课程。

2.学时需求性研究

“学时适当,突出成效。”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繁多,学生总的学时有限,某一课程占用太多的学时,就会减少课程的种类,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权衡之下只能通过削减学时来达到学时数和科目数的相对平衡,使很多课程的学习不能处于一种理想的学时分配状态。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为了达到各类专业的此类平衡,对于非电类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学时有很多种。例如对电工课的教学而言,现在开设的电工课中有多学时的和少学时之分。多学时的最多能够达到56个学时,少学时的可能不到30学时,其中还有48学时的、40学时的、32学时的等等,在这些学时中至少还会包含一定比例的实验学时。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机械、汽车专业等对电子知识需求较密切的专业会选择48学时的课程来学习,这是一个基本能够满足该类教学需求的时长。对于化工、建筑等专业会选择40学时的课程来学习,对于农林专业会选择32学时的课程来学习。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有些专业选择学时太短,学习效果比较差,可能刚刚开始学习没多久就要结束,太少的学时无异于没有学习。笔者建议既然有必要开设电子类课程,就一定要增加学时数量以达到合理的效果。

3.实验环节需求性研究

“升华理论,付诸实践。”由于非电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许多非电类学生对于电子类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电工学的学习,很多同学被书本上的公式、符号、定理弄得晕头转向,很难理解它们,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对于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一定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48学时的电工课程,至多安排4学时的实验,大致能安排3个左右的实验,学生也只能对课程少数内容进行实验的验证。而且现在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大都是实验台架和实验箱的形式,通过试验台架和试验箱的形式来进行实验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学生实验的安全性,特别是电工类强电的实验;不利的方面是: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因为很多实验台架已经将很多的连线固化到台架里面,学生在实验时主要是连接很少的线路,学生在实验时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增加开放性实验,保证学生除了教学要求的实验学时外,能够有充足的课外实验的机会,同时合理选择使用台架式实验设备,增加学生动手的环节。

4.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需求性分析

“多多参与,全面培养”。通过了解,有很多非电类专业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此类元件在现实中如何使用,这类知识并非在理论教学中没有传授,而是缘于没有参加电子类的实践活动。有些院校非电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电子类的课程和实验,但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中可能很少有机会去亲自使用这些元器件,如果非电类专业学生没有开始此类的教学实践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参加课外的电子类实践活动去补充。许多没有参加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当然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里所指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电子类大赛的情况,这类比赛往往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并非只是电子类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规模比较大的电子类比赛有: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有很多学校成立各种团队专门应对此类比赛,当然由于学科优势,这类团队中大多是本专业的学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如机械等专业,其在此类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参加的基础也是源于他们有一定的电学类基础,因此应该鼓励非电类学生多参与此类竞赛,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电子类学生和非电类学生对于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的需求是一样的,作为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补充,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结语

本文从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的需求性出发进行研究,从实际出发归纳出几点建议,同时也是对电子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点探索。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求能够不断丰富高校电子类教学模式,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不断满足现代高等教育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奖.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388-390.

[2]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第15篇

 

0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卓越计划”具有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特点[1]。

 

自从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 “卓越计划”以来,已有200 多所高校参与实施该计划。因此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进行应用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广义地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一般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等。这些大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丰富, 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各种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具有难教、难学的特点。该类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卓越计划”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搞好该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能顺应“卓越计划”实施需要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束缚

 

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都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并不知不觉地遵循这种教学文化习俗、观念、理念及规则展开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精深轻综合、重研究轻设计以及重灌输轻自学的教学现象。这明显与“卓越计划” 的新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2 教学内容不甚合理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然而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简单讲授,缺乏与工程实践结合进行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导致有的学生可以非常正确地完成课本中的课后习题,但对现实中略为接近工程实践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比如电路分析课程,其内容较为成熟和完善,故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式推导、计算能力等方面,但实际中又很少用到,或根本不适用;此外,对于当前端口十分复杂的集成电路和变化万千的声光电等模块电路,基于简单二端元件构成的电路模型已无法适应,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和份量进行调整。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多、内容繁杂,对电路的工程近似分析方法较多且难理解;晶体管等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晦涩难懂,容易使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和信心,但是实际应用中很少涉及器件内部结构,故对这部分内容可适当删减。数字电路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学习难度大,在逻辑代数部分的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于其系统性和深度,而在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电路内容上往往太专注于芯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行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期末的闭卷书面考试,缺乏对学生在知识应用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更有甚者,学校对修学该门课程的所有专业实行统一考试,这无形中把各专业的教学目的、方向统一起来,抹杀了各专业的特色。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卓越计划”不是评审和评优项目而是一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项目,所以对其评价更注重于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2]。“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其参与主体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的博弈[3];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卓越计划”的需求,所以要求参与实施计划的教师转变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和教学样式,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对于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教师和学生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观念行为的转变是卓越工程师得以成功培养的关键。

 

在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简化处理,比如在放大器增益估算中经常将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等效大电阻(rce)忽略,在高频电子电路的大信号放大电路分析中,则将非线性的器件进行分段线性化近似处理,这样就会造成分析结果的近似性,不存在标准答案;而对于同一结构的模拟、射频电路的设计一般是多维的,根据设计的切入点不同,设计结果不唯一,即使同一元器件其参数也可能不同。教师应将这些工程实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工程意识。

 

2.2 改进教学内容,适应行业特色

 

当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行业,毕业后学生从事行业各不相同,而且就业所侧重的地域也不同,主要位于该校所处地区的周围。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能体现行业及地域的特点,方可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尽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于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行业,为使学生毕业后尽早适应企业的需求,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紧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新芯片不断涌现,要想成为新一代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能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的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的前提下,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反映当前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和动态的内容。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可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电路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分析过程晦涩难懂,工程实践中又没有多大应用的内容,如半导体的结构、PN结的形成过程等,尽量删减,取而代之的是适度增加新技术和新器件的内容以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前沿和动态。对于内容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电路分析课程,应减量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公式推导、计算能力等方面,可适当地将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一些简单实例引入到该课程中,使学生对各种电路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更有利于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随着中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EDA技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引入,数字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以适应这种变化。比如把传统的教学重点从逻辑电路的分析转到面向问题的逻辑电路设计上来,同时充分发挥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在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中的作用;鉴于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子系统设计是当前发展的主流,应加强对新型器件及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教学。

 

2.3 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发展一种能够融合轻松、互动、引导、启发等为一体的“愉悦式”教学方法。根据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可灵活采用基于设计实例的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课程设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2.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除了评价功能,它还具有导向、反馈等多种功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学生的各种技能及能力为主,全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可由课堂考核、实践项目考核、期末考试等模块构成。课堂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评定;实践项目考核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布置一些训练项目,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期末考试则主要以书面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掌握情况,最后总成绩由这三部分按比例评定。通过这种注重过程及实践的多模块综合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一项庞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着眼未来、面向国际,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在此背景下,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