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组合研究

一、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表现为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而通货紧缩指的是物价下降,与通货膨胀相对。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一是物价上涨。

二、经济政策的工具变量研究

(1)治理通货膨胀的工具,主要分为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

(2)货币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汇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减少金融机构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调控货币的社会供给量。

(3)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

三、国际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搭配及工具研究

1.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1)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节约政府支出等措施,来减少赤字,控制社会有效总需求。

(2)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利率、提高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提高短期市场利率控制货币总供给量,来综合影响CPI。

(3)通过双紧配合来抑制市场有效需求容易造成经济衰退: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减少,总需求的减少会导致价格水平的降低,从而对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2.用从严的收入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即通过直接控制工资与物价。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直接干预来降低通货膨胀。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采取了工资-物价指导线、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和工资价格管制、道义劝告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实行过工资-物价指导线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理想。澳大利亚在1967-1968年以最一般的形式尝试过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在2012年西班牙危机爆发期间,西班牙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实行工资价格管制,屡次降低或者冻结公务员的工资。在实践中,这种控制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的做法其实很难实施,涉及到了底层工人的利益,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使用限制工资收入和价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3用积极的供给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称为供应学派,其主要政策措施有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增加货币供给、简化政府法规等,目的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积极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有效供给来平抑物价、治理通胀。通过减税措施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同时降低了失业率和增加了商品产量,降低了通胀率。消减社会福利开支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价格水平降低。简化政府法规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开支,扩大产品供应。积极的供给政策的优点是可以降低失业率、实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经济增长,降低抑制通胀的成本。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启示与国际借鉴

1.我国的经济政策启示和国际借鉴

这些年来,国家通过调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借鉴国际经验,在整体供给上通过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总体上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在金融领域,央行利用三大政策工具来放松、收紧流动性越来越娴熟,以此来控制预期通胀和货币存量。在政府改革上,国资委加速战略重组,集中必要资源加大技改投入,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

2.抑制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

2013年是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动荡环境下,我国也面临着国际高通胀、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资金外流等不利条件。国家需要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及时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经济政策来化解难题,建议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过剩产能、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内需增长质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引导社会存量资金有序流动,同时防止系统性风险,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CPI;理性预期;通货膨胀加速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3-017-05

引言

当今中国发生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已是不争的事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0年7月的3.3%一路攀升到2011年7月的6.5%,高通胀持续不断地加速达一年多之久,实为我国近30年所少见。在政府各种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强力打压下,2011年下半年CPI虽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高达5.4%,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反弹的可能依然存在。

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学界对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及不断加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本推进说”认为,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成本推动,主要是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中下游”产品成本增大,从而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上升。该说主张从基础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供应超量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并加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严重超量。2008年,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刺激就业增加,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必要的。但当时中国的货币投放几近天量。中央工作经济工作会议预定2009年M2增幅为17%左右,已经超量、超速,但实际却高达27.5%,总量大约60.62万亿元,为当年GDP的1.8%。天量货币供应,引发金融泡沫,必然造成通货膨胀。正如美国通货膨胀研究专家唐?帕尔伯格说:“所有案例都呈现出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它们的起因都是太多的货币”。“结构失衡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生成与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当今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结构(如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均呈明显不平衡状态,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工资收入增长刚性规律决定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收入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收入进行攀比,与之看齐,惟一的途径就是使其供给价格上涨。这种由经济结构内生的收入攀比机制,促进了供给价格水平的攀升,从而形成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外部输入说”认为,当今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外部输入因素造成的,具体说就是由美国通货膨胀、美元贬值输入到中国及世界市场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输入到中国引发并推动中国市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

上述各说,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剖析了当今中国通货膨胀生成及加速的客观机理,对抑制与治理通货膨胀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即从社会主观心理预期角度,分析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加速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预期: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与发展

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生成机理的分析,只注重对货币数量、成本变化及经济结构演进的客观分析,对引发通货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仅仅从贯彻执行的客观结果上来分析。这实际上是存在巨大局限性与缺欠的。因为通货膨胀像其他任何经济现象一样,都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在其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某种或某些行为而生成的一个结果,这里的“主观意识”实际上就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如果离开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仅从客观经济现象上分析通货膨胀生成与发展机理,无疑是不全面的。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其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行为的方式、目标及其采用手段等,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纳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是对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发展,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的决定性步骤,因为它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具有更全面的阐释力及说服力。

将预期理论同通货膨胀理论结合与融合起来,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区别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预期在凯恩斯、希克斯、兰格等人那里曾有过论述,但预期理论的形成并臻于完善则是20世纪60~70年代。传统的预期概念,可以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见到。他提出了预期弹性概念,指出:“我把一个特定的人对商品X价格预期的弹性定义为:x的预期未来价格按比例的上升与它当前价格按比例上升的比率”。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只要行为人具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的最起码的信息,他就一定能根据信息密集度较小的模型形成他的预期。这就是适应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T?J?萨金特和N?华莱士认为:“如果一个变量的预期能以适当的方式取决于经济理论表明是实际决定那个变量的相同的东西,那么,这些预期就被称作是理性的预期。”1961年J?F马思提出以理性预期代替适应性预期,并把理性预期定义为预报:“因为预期得到的是未来事件的预报,所以预期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报相同。”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差别在于:前者似有“被动”之意,后者则是依据有关理论与信息主动自觉地预测。适应性预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欠:(1)预期与现实观察的误差是经常发生的,缺乏预期的准确性;(2)仅有关于过去事件的观察及信息,缺乏未来事件的信息及理论,因而其合理性及可靠性要大打折扣。因此要用理性预期取而代之。

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的“助长剂”与“加速器”

所谓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在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为避免通货膨胀给他们带来损失,确保利润或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他们会对未来通货膨胀的状况、走势及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与预期,起初,往往进行被动适应性的预期,逐渐进入自觉主动理性状态,形成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总是通货膨胀实际的客观反映与作用结果。

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居民个体预期;二是企业或社团预期;三是社会或国家(国家作为社会的代表)预期。三个层次是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居民个体预期和企业或社团预期构成社会预期的基础,社会预期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预期的高级形态。个体通货膨胀预期表现为居民个体对市场物价水平走向及发展趋向的分析与判断,由于其特点是分散的,零星的,因此它尚不会对社会通货膨胀产生全局性或实质性影响。但它一旦在某个地区或一个较大社团积聚和集中起来,形成企业或社团预期,就可能在某个地区或在某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对通货膨胀发生地域性或局部性影响。由于这种预期有很强的地域扩散力,可以很快地向其他地域或社团扩散与传播,并且往往借助网络与媒体的力量,很快形成并转换为社会预期。这个时候,居民个体预期、企业或社团预期及社会预期三个层次相互叠加、相互促进,使社会预期得以稳定并固化。这种局面一旦形成,便

会对市场CPI上升和通货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杰克曼等指出:“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观点认为,一旦考虑到预期,政府就不能在长期内通过一个较高(或较低)总需求水平来对失业率产生影响。劳动市场存在一种均衡,如果政府试图把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意指劳动市场均衡)以下,政府就将面临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的关键性作用,主要就是它会使政府陷入通货膨胀螺旋陷阱。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促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螺旋式上升(它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内CPI的短期下降)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有三:(1)政府如果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必然要增加政府支出,刺激与扩大就业,而这就要推行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人所共知,宽松的、扩大的财政政策是推动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2)政府如果要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仅靠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一个“杠杆”的撬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人所共知,实行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无非就是银行“开闸放水”,多发票子,或扩大银行信贷,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推动CPI持续上升。(3)一旦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相吻合或相一致,就会使国家所有治理通货膨胀,抑制CPI上升的调控政策失效,CPI将沿上行通道继续螺旋式上升,形成预期型通货膨胀。即使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不相一致,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社会所有成员便会自动调高通货膨胀预期,这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上述三种情况,都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三、稳定并消除通货膨胀预期,遏止通货膨胀加速的若干建议

1 稳定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市场物价水平(CPI)的重要条件

依据社会消费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人们对市场物价水平(CPI)是越涨越看涨,越看涨又越促进或推动CPI上涨。在这里,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市场消费价格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心理被“涨价偏好”所左右和支配。并且这种“涨价偏好”极易固化并形成一种惯性。因此,要走出这个“预期涨――物价涨”的循环圈,首先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如何稳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

(1)从生产领域看,要稳定投资者的心态,从短期行为转为注重合理长期投资行为。面对通货膨胀袭来,许多投资者为短期利益所诱惑,放弃了自己的主业实体经济,转而进行房地产投机、炒股票、炒期货、炒黄金、倒卖钢材、煤炭、稀土等紧缺物资,什么现得利、什么见钱快就干什么,经济行为短期化,摒弃长期理性投资,摒弃实体经济的自主创新,摒弃新产品研发。由于投资者心理浮躁,过于短期功利主义,因而总是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看涨不看跌。特别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虚拟经济的各种泡沫纷纷破灭,短期功利行为遭受重创,不少企业由于投机房地产、股市、期货及黄金等招致破产倒闭。浙江一个山区小县由于投资者注重发展实业,狠抓实体经济结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创出了品牌及名牌,取得好多世界领先与国内第一。事实证明:稳定投资者心态,端正其投资方向及行为,把投资重心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克服行为短期化,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这是稳定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要求与保证。

(2)从流通领域看,务必要稳定经营者的营销理念与心态。经营者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这是稳定经营者经营心态的大敌,也是影响经营者确立正确营销理念的大敌。稳定商品经营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这个大敌。因为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活动,不仅是为自己牟取不义之财,而且为其他经营者做出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引诱他们也加入上述不法活动之中,这在实际上助推和加剧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尤其像世界知名的流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等进行哄抬物价与价格欺诈活动,这就带动了更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扭曲了心态与营销理念,加入到“涨价风潮”中来。例如食盐大涨价风潮就是典型一例。每袋一元的食盐被哄抬到每袋10元,甚至一袋涨到30元。

(3)从分配领域看,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他们的收入心理预期。这是稳定社会主流人群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必要举措。目前,中国高收入体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与机制的不合理确实在不断加大与增长,但相对而言,在中国社会中还毕竟是“少数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包括农民在内)还是中低收入者。稳定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稳定这个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为此,要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现在的问题是:相对富人群体而言,这个群体的收入不仅没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遭受的利益损失更大,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群体的“中低收入”又呈现严重的分配不公,表现为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为最低行业人均收入的2.23倍,2000年上升到2.63倍,2003年增到3.98倍。近10年以来,这个比例已扩大到4倍多;地区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劳动者的收入远比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的收入高出3~5倍,南方发过省区的职工收入也要比北方欠发达地区(东北、西北、华北)也高于3~4倍;城乡之间的收入比,1983年为1.82:1,10年之后,1993年扩大到2.8:1,2003年进一步拉大到3.23:1,如果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及隐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达6:1。如果按居民家庭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按城乡居民家庭10%分组,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即使按官方缩小的统计,也分别为9倍及23倍。收入差距过大,收入结构失衡,强化与扩大了收入攀比心理,使收入攀比机制作用越来越大。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付出的劳动尽管存在差距,但无论如何不会差距如此之大。这样必然造成低收入者心理失衡,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的矛盾加大、加深,从而使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越发混乱化、复杂化,给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及麻烦。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指示,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的比重。鼓励诚实劳动,在社会上形成劳动光荣的风气,必须有相应的收入做保证。马克思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令人费解的,这个“每个小孩都知道的”真理,现今许多大人乃至大人物都不知道了!

(4)从消费领域看,稳定和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合理增加消费支出,这是稳定社会对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关键环节。由于本次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特征,即投资需求过度膨胀,而消费需求则不足。市场上消

费品供应充足,虽然市场物价水平逐月上涨,一再创出新高,但并没有发生商品供给断挡现象,更没有出现1988年那次通货膨胀时所发生的抢购风潮与“挤兑”现象。市场物价水平CPI之所以持续上涨,并非市场上商品短缺所致,而主要是由于国外通货膨胀输入,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大举输入,还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粮价上涨等“源头”产品推动国内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市场价格欺诈活动猖獗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控制市场物价水平CPI上升,不能控制消费需求,反而应提振和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普通老百姓或中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对“通货膨胀税”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无奈地忍受资产及利益损失。对天天看涨的市场物价,他们只能节衣缩食,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或不买、或少买、或买那些相对便宜的替代品,这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量及支出结构都有重大影响,使得国家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及现实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加困难,因为这时的消费支出缩减及结构的改变都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生产,使社会经济发生“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 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路径

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通货膨胀是人们主观上通货膨胀预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必须解决或消除实际上存在的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率为零是偶然状态,通货膨胀率为负值就产生了通货紧缩。只有使通货膨胀率远低于人们(或社会)的可“容忍度”,让人们切身感觉到不存在通货膨胀威胁,才会使其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逐步消失。这里,根本的途径就是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如果使通货膨胀预期收益为零,人们就会自行中止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存在事实上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收益就不可能为零。人们会理性地按预期通货膨胀率来决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行为,或投资股市,或投资黄金,或买保险,或买基金,或买国债,或开办企业;并针对结构性CPI上升,尽可能购买上涨幅度小的商品或购买低价替代品,以减少由于货币贬值、实际购买力降低而造成的实际利益损失,实现最大限度的通货膨胀预期收益。所以,要使人们消除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运用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控制住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通货膨胀,将其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但也要把握好力度,切不可将通货膨胀打压过度,使其转为通货紧缩。现实生活中若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预期便应运而生,人们便开始追逐通货紧缩预期收益,那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3 将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指数化、法制化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之策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是提高其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基础与保证。如果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超过或等于通货膨胀率,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劳动者就不会惧怕通货膨胀,国家也不会用通货膨胀办法从劳动者身上捞到什么好处,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搞通货膨胀。因此,从经济机制上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同步,即实行工资指数化,将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市场物价指数相挂钩,按照市场消费物价上涨率来提高职工名义工资水平,以维护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下降。针对20世纪中国通货膨胀几次重演的状况,笔者于2001年就主张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至今仍坚持这种观点。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通货膨胀不断复发重演的难题,必须将劳动者工资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长的规定及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规定纳入法律体系及法治轨道。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切实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的法律,更没有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必须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明确法律规定。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基上没给城市职工增加工资收人。改革开放后,几次进行工资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收入,但最大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做到劳动者工资收入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提高。更可悲的是几千万国企下岗失业职工,他们几十年在岗工作创造了大量“剩余价值”被国家无情拿走,可他们却一直拿着很低很低的工资,直到企业破产下岗回家也只拿少得可怜的“买断费”。事实表明,劳动者取得相当工资收入的劳动权利由于没有法律保护而遭受侵犯,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劳动者工魇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增加的有关法律,尽快制定:者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有关法律,这是防止国内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产生两极分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从根本上防止通货膨胀不断重演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祖尧,通胀仍处高位,调控重在治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15

[2]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70

[3]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理查德?查克曼,查尔斯?马尔雅,詹姆斯?特里维西克,通货膨胀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1

[5]潘石,郭殿生,通货膨胀螺旋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J],江汉论坛,2011,(10)

[6]姚先国,盛东,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J],经济学动态,2006,(8)

[7]叶檀,中国“第三等级”冷对GDP[J],南方人物周刊,2010,(31)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汇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政府为了救市,启动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试图找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14次调整,已达到20.5%,对收回流通中的货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提高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没有多余的资金放贷,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非法集资火爆,大量的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流向实业的资金更少,致使实业企业更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征收合理税收,使闲置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降低实业企业成本,当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消除成本上涨带动的通货膨胀。

    第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

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外生性、内生性。流动性过剩、汇率机制不完善是本次通胀的重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通胀刻不容缓。本轮通胀问题不是短时间就是治理好的,必须持之以恒、治标治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董剑.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学术交流,2011(12).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4篇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 历史 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 分析 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 社会 经济 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 问题 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 方法 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 定义 本质 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 工业 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研究 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 文献 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 理论 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 现代 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 社会 问题 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 影响 ,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 研究 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 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 电子 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 c0-消费 s-储蓄 gnp-国民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4-01

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纸币流通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使每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造成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它是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CPI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近年来的同期水平,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推动引起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提高工资或者是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又称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为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十分明显。

(二)需求拉上导致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的持续上涨。目前世界市场上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西方一些国家加大对大豆等的需求,使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近十年来,我国GDP增长迅速,而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来实现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从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

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宣布实行新的汇率制度,这就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无论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大量流入,还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二、抑制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多种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

针对我国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有关部分采取了一些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尽管这些措施对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央行应该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在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只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群聚效应,使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作用有效体现,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问题。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GDP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造成的。针对局部地区出现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的现象,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加强国际经济运行监测,提高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与国际市场上对大豆等需求的增加有关。因此,要建立对国际经济运行的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经济运行的监测,防止由于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膨胀是一种复杂的货币现象,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季伟杰.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J].金融与经济,2008(2).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6篇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 历史 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 分析 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 社会 经济 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 问题 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 方法 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 定义 本质 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 工业 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研究 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 文献 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 理论 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 现代 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 社会 问题 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 影响 ,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 研究 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 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 电子 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 c0-消费 s-储蓄 gnp-国民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7篇

摘要:改变以CPI作为单一的通胀目标,提高对广义价格指标通胀率(如GDP平减指数通胀率)的决策信息度,是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经济与金融双重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虽然CPI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CPI的动态走势并不足以成为警示经济系统性、结构性风险的有效通胀指标。

公众以及众多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我国CPI中各项权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内物价变动情况,使得通货膨胀水平的度量失真。特别是CPI类组成中,食品权重被认为过高,而居住类的权重过低。对于居住类的权重问题,有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应该纳入CPI。人们还认为在居民生活中教育、医疗费用等权重也过低。最近一段时期,甚至有人声称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可能被人为低估了7%。近年来,中国CPI组成成分的权重问题备受关注,而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工作也经常因为权重问题而受到质疑和责备。

但是笔者认为,在不做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对中国官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进行批评和质疑,是不妥当的。特别是经济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评论更需要有理有据,否则对公众形成误导而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笔者研究发现,从现实情况看,我国CPI子成分的权重确实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应的子成分权重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以美国为例,中美两国CPI子成分中,食品、烟酒及用品以及居住这三大类的权重形成鲜明的反差。美国的食品与烟酒及用品大类的权重合计只有15%,而中国则为38.3%;相反,美国居住类权重为42.7%,而我国只有15%。

但是,这样的差异是否就暗示着大幅调整CPI编制的权重就可以解决CPI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低估问题呢?为了明确回答这一问题,笔者曾依据美国的权重标准重新核算了我国自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的CPI通胀率,并与我国CPI通胀率的原始数据的动态运行轨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根据美国CPI各大类权重对我国CPI进行重新核算之后,新的CPI时序轨迹与原始数据基本完全一致。虽然在个别年份新核算的CPI序列略高(如2006年)或略低于(如2008年)原始数据,但高低幅度一般不超过1%。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8篇

摘要:改变以CPI作为单一的通胀目标,提高对广义价格指标通胀率(如GDP平减指数通胀率)的决策信息度,是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经济与金融双重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虽然CPI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CPI的动态走势并不足以成为警示经济系统性、结构性风险的有效通胀指标。

公众以及众多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我国CPI中各项权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内物价变动情况,使得通货膨胀水平的度量失真。特别是CPI类组成中,食品权重被认为过高,而居住类的权重过低。对于居住类的权重问题,有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应该纳入CPI。人们还认为在居民生活中教育、医疗费用等权重也过低。最近一段时期,甚至有人声称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可能被人为低估了7%。近年来,中国CPI组成成分的权重问题备受关注,而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工作也经常因为权重问题而受到质疑和责备。

但是笔者认为,在不做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对中国官方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进行批评和质疑,是不妥当的。特别是经济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评论更需要有理有据,否则对公众形成误导而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笔者研究发现,从现实情况看,我国CPI子成分的权重确实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应的子成分权重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以美国为例,中美两国CPI子成分中,食品、烟酒及用品以及居住这三大类的权重形成鲜明的反差。美国的食品与烟酒及用品大类的权重合计只有15%,而中国则为38.3%;相反,美国居住类权重为42.7%,而我国只有15%。

但是,这样的差异是否就暗示着大幅调整CPI编制的权重就可以解决CPI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低估问题呢?为了明确回答这一问题,笔者曾依据美国的权重标准重新核算了我国自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的CPI通胀率,并与我国CPI通胀率的原始数据的动态运行轨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根据美国CPI各大类权重对我国CPI进行重新核算之后,新的CPI时序轨迹与原始数据基本完全一致。虽然在个别年份新核算的CPI序列略高(如2006年)或略低于(如2008年)原始数据,但高低幅度一般不超过1%。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34-05

较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然而,伴随着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货膨胀不期而至。进入2008年,CPI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月份为7.1%,二月份达到8.7%,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高铁梅等(2008)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货币供应量增多、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就要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Ⅲ国家信息中心(2008)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目前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方针,但暂时不宜出台加息等紧缩性政策;陈彦斌(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对于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治理政策要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何孝星和黄雪霞(2008)认为,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继续加息将会有害无益,未来应该以控制信贷总量替代加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对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

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在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判断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特征就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1、外部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持续的外部失衡造成外汇储备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使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扩大人民币的供应,结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长,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图1)。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流动性过剩,从而构成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

2、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态势,并非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以2008年4月份为例(图2和图3),CPI为8.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2.1%,而衣着类商品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产品(16.1%)和鲜菜(13.6%)。食品之所以成为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为食品行业的供给弹性较小,对于来自需求面的货币供给量的正向冲击不能作出及时反应所致。尽管目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控,一旦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结构性通胀就会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本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原油上涨37.9%,原煤上涨20.9%,有色金属上涨4.7%(图4)。同时,进口的主要商品如铁矿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原本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次,当前进行的要素价格机制改革使得之前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逐渐向市场均衡水平移动;最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4、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在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分别上涨3.9%、6.6%和7.4%;俄罗斯上涨12.8%,南非上涨9.3%,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原油、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就会相应传导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事实上,当前制约我国供给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动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的趋势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的变量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下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指数(CO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M2)、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由于我国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本文的样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总共63个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M2同期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季度数据,我们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数据。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单位标准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反映一个变量作用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一般在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之前要建立变量之间的VAR模型,我们首先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设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西姆斯(1980)认为。VAR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下无需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所以这里没有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至图8是CPI对于其他

变量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1、粮食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由于粮食在CPI组成中权重较高,因此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正向效应呈递增趋势,第3期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期内会对CPI造成较大冲击,但在长期内对于CPI的持续影响较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一直是正向效应,并且效应逐渐增大,到第5期开始稳定在一定水平。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效应。

3、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初期时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呈增长趋势,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呈递减趋势,到第10期逐渐趋近于零。

4、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时仍然呈增长趋势。显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效应非常强烈,在长期内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之后,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分解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货膨胀率自身以外,粮食价格和平均劳动报酬是长期中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时期的延长,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而劳动报酬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理应由货币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来看,基于需求调节的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同时,即便在货币政策调控最为核心的领域――货币数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却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加息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利差。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在不断加息,美联储却在不断减息,使得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加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次,加息要考虑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加息会提高资金成本,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并因此减少进口,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最终也会与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三,加息要考虑对储蓄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过高的储蓄开始减少,多年低迷的消费需求逐渐启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加息,尽管可以将部分资金吸引回银行,但是却与扩大内需与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相悖。

2、存款准备金与票据回购的局限。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票据的回购同样可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间日益缩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的历史高位,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然会危及到这些银行的生存。同时,央行票据回购的不断积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临票据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机能,不利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3、人民币升值的局限。人民币升值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人民币迅速升值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反而会加剧通胀;另一方面,过快升值会对外部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目前内需并没有充分启动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是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要到两三年后才会显现,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尽管货币政策存在诸多局限,但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超常增长,2008年4月末已达到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76%。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坚持从紧的原则,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目标。由于信贷规模调控和窗口指导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和银行盈利状况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控制信贷规模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四、应该重视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直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挑战。同时,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需求调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支出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会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现实条件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同样会引发价格水平的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似乎应该减少财政投资和压缩赤字。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对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货币化融资,并不会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而也不会加重流动性过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减速,需要适当的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以防止滞涨的出现。所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应采取紧中有松的原则,在维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的同时,发放特别国债,进一步回收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的供给调节。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调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调节。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其中,人力资本不仅是指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物质资本泛指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投资。知识资本包含论文、设计和专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社会管理系统则表现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其他供给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单纯依赖市场会供给不足,需要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财政政策的长期供给效应。事实上,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卢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国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为基准发现,成功的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对于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改善长期供给,而且也可以实施短期供给调节。尽管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通过调整相对价格以改变对生产者的激励,从而在短期供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劳动者工作和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事实上,对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增加供给正是短期供给调节的核心。那么,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又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9进行说明。

在图9中,短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此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货膨胀的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应向左移动,最终达到AS1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与E0点相比,在E1点上价格上升到P1,产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经济滞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通过减税和补贴等手段激励生产者增加生产,改善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又会向右移动到AS0的位置,最终消除滞涨。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加就业,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具体到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针对由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可以考虑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资本账户下的“热钱”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视。尽管目前防范投机资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资本管制,但是从资本项目管制上来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税收调节如开征托宾税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选择。托宾税对于所有现货外汇交易课以税款,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规模的急剧扩张,从而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其次,针对成本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降低个税税率。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从而减少企业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同时,对于一些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粮棉油、猪肉、石油、电力等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行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保障供应。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要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这是因为目前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上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对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通货膨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2010年以后更是面临了经济危机的危险,国际上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测算指标,即CPI,一般的情况下当CPI涨幅大于3%时经济学上就定性为通货膨胀,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CPI的增长幅度达到5.4%,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19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环比实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平均月上升幅度在5%以上,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速度引起了经济环节相关主体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速度。大量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和成长的前提下,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二、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然灾害首先导致的问题是粮食的减产,由此引发国内食品供应紧张,之后其他商品的物价也开始上涨,除此之外国家在2010年对水电,天然气进行了价格的调整,使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上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由于中国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也得到上涨,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后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各种物价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地价,房租的上涨导致生活资料费用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提高,工人工资的提高与商品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3、全球化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将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拉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将国内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与组装,生产成成品后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中国自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引进国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国外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高价出售,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二)深层原因

1、国际游资的流动

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海外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国,世界铜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大幅度兴起,国内出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出现贬值,推动了以美元为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元,在大宗商品上需求旺盛,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自然推动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由于贸易逆差的上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地升值压力,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人民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国内货币量发行太多,市场流动的货币过多,导致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中国资金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也影响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贬值。

3、资产的重估推动了金融信贷的扩张,继而放大了总需求。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的金融信贷也是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的重估使企业抵押融资风险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银行金融信贷的扩张,另一方面银行金融信贷扩张又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金融信贷扩张相互推动的局面,使中国连续几年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在近几年居民存款量巨大,使得银行流动资金巨大,流动资金增多加剧了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和股票的信贷,国内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投资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使得房地产行业大幅度发展,推动了原材料的总需求。

4、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过快,高于下游产品增长速度,由于一定的原因,上游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对下游产品价格的增长影响不大,但是当上游产品价格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动下游产品的增长,形成国内产品全方位的增长,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是导致通胀的原因,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但是中国国民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受房地产和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产能过剩是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力。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6-02

一、前言

截止2011年7月,中国的CPI已连续21个月上涨,特别是2011年7月的CPI更达到106.5。控制通胀被长期放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突出位置。然而,这些政策工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治理通胀有效?本文从通胀的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效用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用CPI反映通货膨胀;M2作为中介目标指标;同时外汇储备FER也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I、汇率ER作为政策工具变量。

采用Census-X12进行季节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并直接得出弹性,对其取对数,得到LNCPISA;同理得到LNM2SA、LNFERSA;取对数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NRR、DLNI、DLNER。样本选取2005年7月—2012年3月份的月度数据。

2.模型实证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对上述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所有原始序列的ADF统计值均大于临界值,即是不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的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是平稳序列。故这些序列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

选择含常数项但不含趋势项的Johansen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结果如下表1,表明:52.73大于40.9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34.81小于40.0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最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3,表明:LNFERSA、DLNER、DLNRR、DLNI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而DLNM2不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

表1 滞后2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

(4)脉冲响应

本文选择时间滞后期36,分别给DLFERSA、DLNI、DLNER、DLNRR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LNCPISA的脉冲响应函数。

LNFERSA对LNCPISA实施冲击的LNCPISA的时间响应路径一直为正,对物价的抑制作用在第二期开始生效,但效应不是很显著,并且逐渐降低,至第22月回归到0值,这意味着FER在中长期内对物价的控制是失效的。LNCPISA对DLNII冲击只产生了较弱且短暂的反应,波动较大,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I政策工具控制物价的效果不理想。LNCPISA对汇率变动速率冲击产生负反应,在短期能对物价起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是很小的,在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抑制物价的效果也是很不明显的。DLNRR第2期对物价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效果甚微,于第14期归于0。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在短期内推动物价的上涨,随后起到不稳定的抑制作用,在中长期对物价的抑制效果也不好。

(5)方差分解

从图1所示:引起物价波动的因素按照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物价本身贡献度6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贡献度40%,利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5%,外汇储备变动速率贡献度5%,汇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广义货币供给量变动速率贡献度几乎为0。

图1 方差分解的图形输出结果

(下转第20页)

(上接第16页)

3.实证分析结论

(1)由实证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速度并不是CPI的格兰杰成因,所以紧缩货币供给数量来影响物价,效果并不理想。而脉冲响应图表明巨额的外汇占款增速将在短期推动物价上涨,也使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实证分析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汇率、利率波动速度都是CPI的格兰杰成因。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涨在短期内会推动物价的上涨,且利率加快提高不能抑制物价上涨,反而会推高物价,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也会推高物价。

(3)从作用力度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强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变动速率,而基准利率变动速率强于外汇储备变动速率和汇率变动速率;在作用时滞上,政策工具都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物价水平,在中长期的效果甚微。

三、货币政策建议

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并不意味着这些工具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我国在物价上涨面前无所作为。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在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之间、在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之间以及各种期限之间灵活搭配以调控一般物价水平。

减少对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依赖程度,多采用非常规方式,增加使用其它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配合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从货币供给结构上进行优化。

从长期看,利率工具应发挥更大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效应对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必须要加快促进利率市场化的长期目标实现。

应继续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减轻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张红伟,邓奇志.货币银行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艾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研究[J].求索,2010.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2篇

Abstract: Price stability has become the priority of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To avoid the larger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inflation due to various caus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take related measures, continue to combine the total policy and structure policy and integrate the short-term emergency plans and measures and the system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expected function action of long-term system, take various policy, and use various of measures with target to reduce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which may cause price rose, avoid the spread of inflation, and ensur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关键词: 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成因;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price stability;the cause;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58-03

0 引言

2011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将稳定物价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虽然,自2011年7月份以来CPI与PPI增速放缓,我国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逐渐显出成效,但控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常情况下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得过多,超过了市场上所需要的数量而导致的纸币不如以前购买力强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前者大于后者。

纸币流通的发展的必然趋向表明,纸币发行量大小必须要和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价值量大小相符合,这个量要是不能够相互大致的吻合的话就可能出现纸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这样的情况,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仅仅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要是它只是处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出现。由于金银货币本来就拥有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市场的需求量而贬值,所以它能够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行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小,让它和商品流通中要求的货币量相互吻合。但是在纸币流通的环境下,由于纸币只是一个货币的符号所以自己不具备金银货币那样的价值,所以不可能拥有贮藏手段,所以说,纸币的发行量务必要和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的量相符合,要是超出了范围就产生贬值。

就通货膨胀的认知度这个方面来讲的话,非常具有代表学派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学派。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的观点来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不断的整体上上涨的情况就叫做通货膨胀;按照货币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种比较单纯货币现象。而且常常是出现在货币增加的速度大大高于产品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各个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越来越快的话,它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随之提高。

2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预期等多种因素造成。

2.1 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经济影响 宏观措施

一、全球开始步入高通胀时代

伴随着油价、金价和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扬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的持续扩大,美国经济开始露出滞胀的苗头,欧元区经济和新兴国家也开始面临着通胀高企的巨大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并预期全球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上升。有关专家认为,上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的噩梦”死灰复燃,世界经济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始于2l世纪初的“低物价时代”将落下帷幕,“通货膨胀时代”即将到来。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各种原材料需求猛增,使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压力上升的困境,美国奉行的旨在刺激经济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与高位运行,并且加速了全球性通胀压力的继续增长。

在当前美元汇价持续疲弱、通胀升温之际,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商品市场,导致原油和黄金等价格节节飙升。目前,全球金价突破了1000美元的心理关口,而油价则站稳在100美元以上,并且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席卡利尔认为,今年国际油价预计将继续维持在高位状态,油价已经进入了“百元时代”。更多的国际机构预期今年国际油价的高点将会达到140美元,而最早预言100美元油价的高盛已经把下一目标直指200美元。高涨的油价将抑制消费者支出,同时推升通胀,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意义上,由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依然面临继续上涨的潜在风险,暗示了全球经济存在着滞胀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消费价格上涨4.1%,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其中,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上涨2.4%,虽然略低于2006年,但仍超出了美联储认为可接受的2%的上限。此外,2007年美国批发物价也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大涨幅的纪录。最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下行风险已变得“更加显著”,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采取“实质性的进一步行动”以支持经济增长。尽管目前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但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危险是经济减速。因此,通胀上升难以阻止美联储为防止经济出现衰退而采取进一步的减息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仍能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普遍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在6%左右,其中新加坡通胀水平处于26年来的高位,越南则居于12年来的高位,中国也达到了11年来的高位。同期,俄罗斯CPI上涨9.4%,印度上涨5.2%。另据统计,今年1~6月份俄罗斯CPI上涨12.8%,南非上涨9.3%,新加坡上涨7.4%,印度尼西亚上涨6.6%,美国上涨4.4%,韩国上涨3.9%,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有鉴于此,各国政府与央行都纷纷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以避免经济的衰退和下滑。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

(一)高物价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今后一个时期也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受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高涨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冲击,今年以来物价快速上涨。4月份CPI曾达到8.5%,创下10多年来的新高。5月份回落到7.7%。在全球物价普涨的背景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然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这是因为:

第一,近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较快。由于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刚性”地传导给下游,导致未来一个时期消费物价上涨。当前,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国内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国际市场上原油、煤炭和钢材等工业原材料价格仍与国内保持较高的价格差,国内工业品价格冲高的动力并未减弱。加之,灾后重建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将进一步推动价格走高。

第二,近期国内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这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并且最终可能传导到消费物价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工业化过程进入特定阶段出现的趋势性变化。近年来受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社会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因素,中国劳动力成本进人快速上升期。

第三,当前的物价水平是在采取一些价格管制措施之后取得的,管制因素取消后价格压力将明显释放。当前,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倒挂问题,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等,都日益紧迫。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内有一个良好的物价稳定环境和较强的社会承受能力,而目前的高物价则制约了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

第四,近期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较快,这为物价上涨提供了货币支持。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这种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

(二)生产成本的提高削减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对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制造业构成较大冲击

今年年初以来,受外部需求变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家贸易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减弱。虽然中国仍然是国际制造业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但外资企业开始把部分劳动力密集型投资向周边国家转移,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将明显增加。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已经维持了20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低成本优势的削弱将会带来剧烈的结构调整,企业和产业将进入一个分化和重整时期。中国制造业将不得不从低技术、低工资产业进入到精密机构和计算机部件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与部分发达国家间的结构性摩擦也将

加剧。

(三)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面临下调压力,股市深度下挫,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可能显现

今年以来,房价在经历了2006年以来的加速上涨之后,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自去年底以来逐步下降,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放缓,成交量急剧下降,市场上观望气氛浓厚。今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的环比涨幅仅为0.1%,呈逐月走低之势。其中,一些前期涨幅较大的城市,环比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年初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股价指数总体上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低迷。上证指数从年初的5272.81点下跌到5月末的3433.35点,跌幅达35%。近日已经跌破3000点,从去年最高点以来跌幅已经超过50%。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是资产价格的两种主要形式。资产价格大幅下调不仅影响金融稳定,而且也将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同时,还将对投资和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在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市场的变化中已经得到明显的体现。房地产市场无论从规模、治理难度还是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上看,都要远大于股市。有专家估算,如果房价剧烈调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不良率可能上升3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将增加接近万亿元。此外,受美元贬值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意味着其资产负债形势恶化。震灾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违约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剧烈变动,特别是要防止奥运会之后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挫。

(四)次贷危机后,国际热钱加快向中国流入步伐,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对我国经济带来多重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整体流动性过剩和局部流动性短缺并存的局面。在国标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资金链急剧紧张的同时,国际资本市场上流动性严重过剩。中国成了世界流动资金的避风港,合法与非法资金大量涌入我国,导致热钱流入量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截至7月份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今年新增外汇储备2284亿美元,高于贸易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额1300多亿美元,而实际热钱流入量可能比这一数据更高。

热钱流入的增加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带来多重不利影响。第一,加大了中国的金融风险。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下,热钱流入量急剧增加。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热钱流入在继续增加的同时,由于国际汇率市场动荡加剧,热钱撤逃的风险也在增加。第二,加大了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迫使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进入对冲。第三,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不断挤压国内信贷增长空间。由于近年来国外净资产在中国货币供给中所占份额已经从2003年的16%增长到目前的31%,所以需要国内信贷政策更大幅度的放缓才能将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通胀保持在理想的水平。第四,造成了储备资产的损失。受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上升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储备资产的价值下降。

三、通货膨胀综合治理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几点建议

当前的通货膨胀正处在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世界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发生的。既应努力避免国内物价水平长期居高不下,同时也要避免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回落。近期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稳物价、促增长、降风险、调结构、保就业”。宏观上采取的措施应该是:

(一)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上涨,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胀预期,争取尽快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造条件

由于较高的物价涨幅和预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上涨。一是控制上游物价上涨的压力,对一些影响面较大的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上涨实行暂时的价格控制;二是继续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增长,抑制对原材料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三是限制部分供需紧张的粮食、原材料、煤炭、原油等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保持国内市场供给的基本稳定;四是从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尽快恢复灾区生产,通过财政补贴和增加小额贷款的形式,提高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早日建立起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和抵抗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

继续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努力缓解通胀预期。较高的通胀预期通过影响居民消费、工资定价等行为将对实际通胀产生推动作用。货币政策除对灾区做出特殊政策安排外,应继续运用传统的数量手段和必要的价格手段,同时结合汇率政策工具,维持从紧的政策基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进行“微调”。同时,更加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必要时可在“时点”和“地点”上对货币政策做出特殊安排。

认真研究国际石油市场的运行状况,在物价稳定和国内承受能力改善的基础上,争取尽快理顺成品油价格,早日出善资源性价格改革方案,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在国际油价的博弈中赢得主动。同时,可考虑先开征燃油税,把燃油税和养路费并存作为过渡的办法,然后逐步提高燃油税税率,为未来用燃油税完全代替养路费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紧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压力,力保经济稳定回落

通过稳投资、促消费和缓解净出口明显下降来力保经济平稳回落。在稳投资方面,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继续加强结构调整,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投资的增长。同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植,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在促消费方面,继续保持居民消费增长的有利形势,减少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要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作为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继续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采取向居民倾斜政策,提高对弱势群体的补贴标准,防止高通胀及股价和房价调整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缓解净出口下降方面,在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继续实行出口产品的地区多样化。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的出口,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放缓。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通过降低出口关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实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灾后重建、结构调整以及因稳定物价而导致政策性亏损行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财税环境。在灾区学校、医院、交通、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灾区企业重建中发挥积极

的引导作用。对参与灾后重建的房地产企业减免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优惠。建立救灾应急保障基金,加快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治能力。

(三)不断化解日益积聚的金融风险,继续加大跨境资金核查力度,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政策环境

继续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出入和结汇管理,减少套利资金违规流入和结汇。加强对短期外债余额的监管。密切关注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系统外汇资产增加对资产负债的可能影响。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关注部分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违约风险扩散等问题。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认识,加强贷款管理,防范可能出现的贷款风险。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外汇市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汇率避险产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引导资本平衡流动。积极运用外汇资产,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体系实现外汇资产和其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提高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成本,防止美元中期反弹和走强而出现的热钱大规模流出,导致人民币短时期内急剧贬值的情况出现。

(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尽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发展生产业为纽带,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水平。要适应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通过发展生产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深化生产领域的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政企、政事进一步分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标准,生产业需要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内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

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在积极鼓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的同时,推进国内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和境外投资。通过向东南亚地区的资本输出,在亚洲地区建立产业整合平台,与亚洲各国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鼓励培育和引进高端产业、产业的高端环节和企业集团的高端功能部门。加快促进企业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五)全力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等各项体制性改革,确保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量VCI来代表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区别对待。本文统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银行的国内人民币信贷规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

本文选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本文发现以上变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4个变量用X12法进行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VAR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CPI、DNCR、DNEER、DRR、DVCI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5,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中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超过1期的,同时参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笔者选择VAR(5)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模型建立后对其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符合稳定性条件。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目的并不是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某个变量的前期变化是否能在统计上解释其他变量的变化。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本文着重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对CPI的格兰杰因果情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显著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显著水平,银行国内信贷规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货币发行量VCI则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观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对央行各政策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图1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1可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的1个标准差冲击,CPI在之后的4个月的响应是正向的,响应值在第4个月达到正向峰值(0.249),从第5个月开始,CPI的响应值开始转负,在第9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响应值稳定在-0.01到-0.02之间,从第20个月开始,响应值不再明显。可见,RR上调后CPI还会上涨4个月,对CPI的抑制作用是从第5个月开始显现,第9个月最为明显,该抑制作用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给一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NCR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CPI从第2个月到第8个月会同向波动,只是响应值越来越小,到第9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到第12个月达到负向峰值(-0.043),随后响应值逐渐向0轴靠拢,到第21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上调NCR对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调RR的情况较相似,而且该政策的效果时滞性更大,在第9个月开始显现,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续性。

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个标准差冲击,会让CPI在第2个月明显同向波动(响应值为0.111),随后第3个月则开始反向波动,并在第5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195),随后响应值呈现震荡式衰减,到第24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的升值对CPI的抑制时效性很强,而且抑制作用较明显,持续性好。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第15篇

需求面:货币宽松

2003年以来,中国的货币环境处于历史上最为宽松的时期。过去8年中,金融部门规模扩张速度显著超出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央行资产从2002年底的5.11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底的26万亿元,增长4.09倍;银行资产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底的94元万亿,增长3.09倍;广义货币(M2)从2002年底的18.5万亿元扩张至2010年底的72.5万亿元,增长2.92倍;而同期名义经济总量只增长2.31倍。央行资产、银行资产和广义货币过去8年的年度复合增速率分别显著超出名义经济总量6.38、3.15、2.51个百分点(见图1)。

尽管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有正常的资本化需求。比方说,1998年以来的房改,中国家庭无形中增加了一块很大的财富,再比方说,土地流转的逐步市场化,也是要产生大量的货币需求的。但可能也无法对冲掉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特别是最近两年,当资本化需求已经大幅减少时,中国的货币量暴增了53%,而名义经济总量只增长了26.7%,货币增长率超出经济增长率整整一倍。

从资产价格看,1995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地从高达26%的恶性通货膨胀中“软着陆”。从1996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经济的平均真实利率为2.93%。但2003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平均真实利率是-0.3%,中国经济在长达96个月中有52个月处于负利率中(见图2)。

2003年以来,中国的通胀有其清晰的逻辑路径:货币超量-资产泡沫-物价通胀。这是一个长期货币超量累积的过程,不仅仅是某一个时点货币超量了,因为这段时间是新中国经济史上超宽货币的时期。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起来后,才通过相应的传递渠道向物价的各个领域扩散。这需要一个时间的累积,也决定了中国通胀会成为一种长期压力。

2003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主要由两块构成:城市服务性价格和食品。城市服务性价格的上涨的货币逻辑是,地价和房地产暴涨直接驱动人工成本涨,经济学上称之为“生存线”的概念。食品价格上涨的货币逻辑是,城市人工成本涨,对应的是农业人工的机会成本涨(经济学概念),同时农产品从种植出来到城市的卖场,流通过程属于大服务,所以人工成本上去了,流通成本也就上去了。

中国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当然与中国人口结构拐点逼近相关。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看,当经济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报酬会加速上升。因为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从传统部门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有研究估算,今天中国农村剩余的青壮人工数量已不足5000万。从人口红利的角度看,中国15~65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图3)。

但是由人口结构的拐点引发的工资上涨应该是一个均匀释放的过程,可能会像沙丘一样平缓,日本的经验数据反映了这一过程。而中国的劳工工资的上涨2006年以来却像峭壁一样陡峭。中国的劳动力红利的释放完全有条件比日本更均匀、更持续一些,因为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可以使得这一过程有足够的纵深,资方可以将工厂迁往内地,或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工,但当下内地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同时快速的上涨,所以薪酬上涨变得全局性的异常刚性。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在拐点之前也会出现工资上涨,主要是因为维持“生存线”的工资水平上涨。低端劳工的报酬是维持在一个城市生存的基本保障,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物价水平。

超量货币大量流向资本品后,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低端劳动者的报酬会被倒逼上涨。这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又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涨。反转过来,当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会使更多资金从实体部门挤出进入虚拟部门,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涨,这是通胀自我实现的过程。

供给面:资源错配和投资效率低下

从供给面上看,中国经济的政府主导型体制决定了其通胀型经济的本质。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掌握了经济增长所需的相当部分的要素和资源,只要其愿意,在理论上就可以通过将要素及资源价格降至最低(指对国有部门的“经济成本”)来支持投资的扩张。在微观上虚高了投资回报的水平,这是不真实的、非正常的资本利得。但从宏观效率分析,中国的边际产出资本比率(IOCR)自1994年以来,却出现了直线下滑,IOCR从1992年的0.39一直下降至2009年的0.2(见图4)。换句话讲,20世纪90年代初,大致2~3个单位的投资能获得一个单位的GDP增量;但近年来需要5个单位甚至以上的投资才能增加1个单位的GDP产出。这意味着大面积的资源错配发生,当资源被大量配置在生产率低下的活动上,未来就不会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来吸收货币。也就是说,供给恶化而最终演进至通胀,这是“胀”的供给面的经济逻辑。

反危机中超强度的货币财政刺激是政府经济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体现。经济短期内被强劲地拉起来了,但退出的时候就碰到巨大的麻烦。各级政府项目的摊子在反危机时期最大限度地被铺开,这些项目很多效率低下。当政府政策要退出时,货币政策就陷入两难。因为政府和国企部门的杠杆率升上去了以后,反过来成为了利率调控的掣肘。最终宏观调控只能选择信贷额度配给制,得优先保证已经铺开的在建项目的用款,意味着私人部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实质性的挤压。

一方面,私人部门要么无法获得贷款,要么只能转向灰色市场来获得融资,年利率通常在20%以上。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继续把金钱浪费到低效率的项目上。行政的数量控制的手段越来越严重地挫伤经济的效率,降低经济效率的调控只会加深未来的通胀,而不可能降伏通胀。

如果成本高企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自然减速,这是经济规律,因为投入型经济,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发生而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话,要素价格不断上涨(资源、环境、人口),产出是会减速的。这是经济发生“滞”的逻辑。这种搭配可能是中国式“滞胀”的过程,这是最坏的结果。

避免“滞胀”的政策

中国要避免这一坏的经济结果的发生,政策上要尽快实现一个积极的正的真实利率水平,这是首要的目标,这个拖得越久,损失越大。唯有此,才能实质性地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否则“胀”的压力很难降下来。利息率的调整将改变货币条件,货币条件决定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实质性地决定信贷条件的松紧。比方说一块地过去估值1亿元,能放贷8000万元,而今天估值3亿元,同样一个抵押物从银行借出的钱是2.4亿元,对于这个经济体中拥有抵押物的群体而言,意味着经济学意义的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事实上今天对利率最敏感的群体是政府和国有部门,因为反转过来,当货币条件收紧,引致资产价格下行,即便没有信贷额度的控制,对于政府投资冲动的约束也是实质性的,资产价格下行而致真实杠杆率上升,借贷人的能力是大幅下降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加快供给面的改革,也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

比如改革其政府主导经济的体系,纠正其扭曲的价格体系,将资源配置权交还给市场,实现一个真实的、合理的资本利得水平,来抑制资源错配的投资和资产泡沫发生。

减税以培育中产阶级,增加社会的公平。

国有资本做战略性撤退,激发私人部门创新型和价值型增长,提高就业,提高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