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战略;价值创造;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研究的深入,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李东,2010)。二者关系的模糊,使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对使用战略还是使用商业模式感到困惑。有的管理者撇开战略,在没有任何战略意图的情况下单独使用商业模式,这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危险(Mansfield and Fourie,2003)。所以厘清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的深刻揭示也有助于对商业模式本质及其相关理论的理解。文章借助已有的理论或研究结论,在对商业模式形成过程进行案例说明的基础上,分析和揭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具体关系。

一、文献回顾与总结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通过对30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归纳,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可分为三个层面:经济(盈利)层面、运营层面、战略层面。经济层定义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或盈利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战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模式应该揭示经营系统如何协调凝聚起来的本质,于是Morris, Schindehutteb and Allen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企业战略、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使用Morris等的整合性定义,不过为使该定义表述得更全面和确切,对运营结构的描述应从内部流程扩展到外部,包括与外部的交易和合作流程,并将运营结构改称为“运营逻辑”。从战略层面的定义和变量可以看出,战略层包含了运营逻辑甚至经济逻辑。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本文用“战略方向”来表达战略层面的内容,并规定它仅包含战略原则(包括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这并不影响商业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的完整性。所以,商业模式包括三个层面的逻辑,即经济逻辑、运营逻辑、战略方向。

(二)战略的概念

希特等(2009)认为,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文献较少,且仅限于浅层次的探讨,尚未对两者的关系本质和结构进行深入揭示。

1.商业模式与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梁晓雅、陆雄文(2009)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指出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具体化,两者高度一致。

2.商业模式和战略是相近和互补的。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非常接近,但战略的很多内容是商业模式所缺少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商业模式描写价值创造的逻辑,而战略内容中也包含了对价值的创造的策略,比如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同时他们认为战略的资源基础观点也非常接近于商业模式的概念,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企业通过内部资源和能力创造价值并获得竞争优势。Casadesus-Masanell and Ricart(2010)通过研究发现,在简单的竞争环境中,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一一对应和难以区分的概念,环境变化时,变革战略是商业模式所不具备的。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研究

很多文献在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时,将战略理论等同于战略内容,或将战略原则等同于全部战略内容,与商业模式相比较,于是得出了片面的或错位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内容区分开,本文也将从理论和内容两个层次上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案例说明与模型构建

本部分,首先通过案例说明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由此提出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并构建关系模型。在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之前,企业主要依据战略安排所有的价值活动。当商业模式概念出现后,研究人员开始对成功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并归纳成某种所谓的商业模式。具体商业模式形成过程通过图1和案例来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企业按照战略理论制定出具体战略内容;然后,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三种商业模式(只针对前六家企业),即商业模式A、B、C。

图1商业模式形成过程

在商业模式概念尚未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及国美电器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之前,我们从未提及国美具有某种商业模式,而国美自身也从未依据商业模式构建自己的价值活动,它只是运用战略工具规划、安排自己的活动。可以审视一下国美的战略制定过程。第一步,制定战略目标,即国美在家电销售零售行业的领导地位以及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的预期利益或收益。第二步,国美通过SWOT分析和战略定位,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增加消费者对电器的需求。八、九十年代,家电主要由百货大楼销售,购物缺乏便利性。国美电器于是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自建连锁商店,方便顾客购买,由此给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国美的战略定位是家用电器的便捷传递者和服务者。第三步,选择业务竞争战略。通过对家电产品特点的分析,发现家电产品的差异性很小,零售经营过程也很难实施可持久的差异化,而且自身的经营成本比百货大楼低,所以业务竞争战略必须采取低成本战略。第四步,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发现核心竞争力来源,并构建竞争优势。国美认识到零售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终端(渠道)控制,于是,国美通过密布的连锁卖场建立起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五步,围绕业务战略和竞争优势构建具体的职能战略。采购和供应上,它采用信息化和整合的供应链,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这些都降低了经营成本;销售上,采用低价策略、标准化的服务;财务上,将收入来源定位于场位费、销售返利、房产增值等,并高效利用对供应商的延迟付款带来的财务资源(案例来源:根据作者长期对零售业的考察并结合参考文献[7]整理而成)。以上战略措施经过实施,构成了国美电器价值活动方式。当国美发展成行业领导者时,人们开始关注国美的经营模式,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这些具有可视性的价值活动方式即职能战略措施体系,归纳出其所包含的经济逻辑、运营逻辑及其所体现的战略方向等,并把这些内容称为国美模式。实际上,我们往往简单地把以上战略措施称为国美模式。

因为只有(职能)战略措施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只是指导战略措施的构建,并不直接表现为价值活动方式,所以,本文将这些战略内容归为战略原则。因此,战略内容包括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体系两部分。

图2 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模型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联

1.商业模式与战略具有相同的本质。Elliot(2002),Magretta(2002)和Chesbrough(2010)等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商业模式是“价值创造”导向,战略是“建立竞争优势”导向。然而,从商业模式概念的递进过程可以看出,这两种导向应是相互依存和不分割的。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认为,从经济层面到运营层面再到战略层面,定义的综合性是递进的。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战略层面(原磊,2007)。

“价值创造”导向是基于经济层面和运营层面的定义而对商业模式的定位,其中经济层面描述的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包括成本控制和收入来源),运营层面描述的是对顾客价值的创造。这两个层面的定义未强调所创造的价值必须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由于缺乏这三个特点的价值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商业模式无法持久(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是不值得研究的。所以商业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定义,即商业模式是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价值创造逻辑,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可见,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对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描述(经济逻辑、运营逻辑、战略方向分别描述了价值活动开展方式及其所遵循的战略原则)。尽管Mansfield and Fourie后来又提出了整合性定义,但其与战略层定义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在内容描述上显得更饱满些。战略是通过对企业行为的谋划获取竞争优势(希特,2009),而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波特,1985),这些环节能够创造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模仿的价值,可以看出,战略的本质是通过对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规划,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由以上分析可知,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本质是相同的,从价值活动实施前的角度定义,它们都是对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规划或设计;从实施后的角度,它们就成了对带来了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的描述。

2.商业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与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商业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构成要素或三个逻辑层面来描述,构成要素和三个逻辑层面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可以归入不同的逻辑层面。

(1)商业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我们将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方式作为中介(中间变量),来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价值活动方式包含了价值创造过程中所有的价值活动、结构及价值琏中的伙伴关系。首先,经济逻辑和运营逻辑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描述,它们是等价的。价值链各环节由企业的各种职能构成,职能战略是对价值链上所有价值活动的具体规划,实施后的(职能)战略措施体系直接表现为企业价值琏上的价值活动方式。根据商业模式的定义,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对价值活动方式的描述,所以它们实际上就是对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描述。正如前面案例和图1所示,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从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价值活动方式)中归纳而来,是战略措施体系本身所具有的。需要说明的是,经济逻辑描述了企业在价值琏环节上的盈利方式,而盈利实际上是对企业价值的体现或回报,所以经济逻辑可以看做是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经济逻辑和运营逻辑包含了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创造方式,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全面描述,所以它们是等价的。其次,(商业模式中的)战略方向描述了战略原则。因为商业模式来自于对价值活动方式的描述和分析,商业模式中的战略方向必然从价值活动方式中得到。尽管价值链活动方式是对战略措施体系的直接体现,但企业战略、业务战略、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战略措施体系上,所以可以通过可视的价值链活动来察觉这些战略原则。通过对价值活动的分析可能无法察觉所有战略原则,但这并不影响战略方向与战略原则的高度一致性。

(2)商业模式和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因为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描述,两者在内容上必然一致。下面结合案例进行说明。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经过对19个文献中提到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汇总分析,认为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八个要素:价值定位(产品或服务内容、目标顾客、基本市场竞争战略);价值创造和传递系统(资源和能力、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中的定位);价值获取(收入来源、企业经济)。根据前面的案例,国美电器的采购、供应、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战略措施,都属于价值活动方式,它们构成了“价值创造过程”。国美在“价值链中的定位”是通过控制终端而占据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产品和服务内容、目标顾客、基本市场竞争战略、资源和能力”等要素可在国美的战略定位、低成本战略、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内容中完全体现;“收入来源、企业经济”指国美在财务上的收入和运作方式。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战略内容一一对应且高度一致。

3.商业模式理论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既然商业模式与战略在本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商业模式理论必然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明茨伯格等(2002)将战略理论归为十大学派。其中学习学派将战略视为一种模式,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无法提前设计,只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不断的试错,即经历持续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模式。这些观点,将商业模式理论与学习学派联系了起来。由于竞争的强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了建立有效或更好的商业模式,不断的试错或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更多的战略理论,如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等被其吸纳了进来,这些都是为了设计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的需要,在直观的经济逻辑、运营逻辑基础上增加的。这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设计和定位学派等更多的学派产生了联系,并逐渐显示出与这些学派的理论的趋同。总之,所有商业模式理论内容均可从战略理论中寻踪溯源。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区别

1.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新技术(如互联网)、新观念(如价值网络)的不断涌现,企业在制定战略措施体系时可以有更多选择,于是很多别具特色的(职能)战略措施体系出现了。这引起了人们对战略措施体系及其所呈现的商业模式的研究的兴趣,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或侧重点就是这些别具特色的战略措施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理论从战略制定的结果处开始研究,着重于对特定(属于某个企业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归纳出其包含的各种内在逻辑特别是价值创造逻辑,不同的逻辑呈现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对企业构建具体的战略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战略理论所欠缺的。战略理论从战略制定的源头开始研究,主要研究战略制定方法及形成过程,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的研究。因为战略理论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体系内在逻辑的研究,人们并没意识到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战略措施体系本身所包含或应该包含的,所以往往认为商业模式和战略是两回事。

2.商业模式和战略在概念表述上不同。由于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它们在概念表述上不同。商业模式从战略措施层面着手研究,所以在概念表述上,除了战略方向,还包含从战略措施体系中得到的经济、运营逻辑,这与战略的概念表述区别很大。特别是经济层面或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定义,不包含战略方向,让人觉得商业模式无任何战略意图。

3.商业模式理论拥有战略理论所不具备的特点。由于难以归类,商业模式常常通过案例来描述,比如国美模式、京东模式等,这赋予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商业模式理论对管理者更具指导性,更易于接受和产生兴趣。企业可以借鉴这些具体的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战略措施。另外,由于商业模式的直观性,基于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创新可以更好地寻找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

4.战略理论的很多重要内容是商业模式理论所不具备的。比如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并未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中,另外很多战略学派的重要战略理论或观点也是商业模式理论所未涉足的。由于以上区别,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将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理论侧重点的不同,并不影响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内容上的一致,只是内容的形成方法不同而已。

本文使用理论研究方法并结合案例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所形成的各种结论或观点对于战略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尽管本文是以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为基础展开的论述,但所得结论在商业模式重塑或创新情况下也是适用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的重塑或创新可以视为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这基本重复了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唯一不同的是,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需要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但这并不影响本文中所得出的各种结论。

参考 文 献

[1]李东,王翔,张晓玲,周晨.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01~111

[2]G. M. Mansfield and L.C.H.Fourie.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strange bedfellows?A case for convergence and its evolution into strategic architectur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03,35(1):35~44

[3]Morris M,Schindehutte M and Allen 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726~735

[4]迈克尔 A. 希特,R. 杜安・爱尔兰,罗伯特 E. 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吕巍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梁晓雅,陆雄文.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9(3):67~73

[6]Casadesus-Masanell R and Enric Ricart J.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195~215

[7]张新.国美电器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8]Elliot S.Electronic commerce:B2C strategies and models[M].Chichester, U.K: John Wiley,2002

[9]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3): 3~8

[10]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354~363

[1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空间网络公司的这个项目是典型的烂尾项目,当然也可以说是可再生项目,不同的认识,自然有不同的出路和结果。

李培到底应该怎么看呢?答案不在于单一的舍与弃,而是在于一个如何继承的问题。

延承业务逻辑与基本数据

几年来一直在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技术问题吗?规划问题吗?

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需求来说,升级后的系统或者是切换后的系统可以从老的版本或者老的系统中能够继承到些什么呢?

能够继承的其实只有两项东西,一是业务逻辑,二是基本数据。而决不是一套技术构架,一堆鸡肋般的代码和一组修补三年还不合身的业务流程。

为了能够恰当的描述为什么必须继承,为什么可以继承,继而可以从容地建设新的系统。笔者不避拙劣,把最近正在研究的这个企业设计五度模型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任何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都缘于初始的一个朴素理念,或者说是想法,或者说是概念。要兑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通道来帮助,这个通道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面对的是大量的资源与能力的集合,包括许多不可控制的东西,比如这个案例中玩家集中的是热闹的服务器而不是热点的地理区域。

为了保证闭环的现金流出现,需要一个逻辑对业务进行控制,就产生了业务逻辑。事实上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是与商业模式对立的问题。比如在网络上,纯粹的地理区域没有特别的意义,虚拟社区逻辑与热点地理区域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业务流程或者说是业务过程又是保证业务逻辑的,由于业务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资源、能力与需求的冲突,我们通常只在流程面上去处理问题,而经常忘记逻辑方面是否到了进化的时候。这在制造业里面是普遍存在的,“作业标准”是最基础的保障,通常由资源的结构所决定,又往往处于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

具体到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BI项目进入尴尬地步的根本原因是对业务的本质逻辑把握不清造成的。

随着业务的开展,这种商业模式所决定的业务逻辑被人所认识,然而这样的认识通常又是不知觉的。人们通常以需求变化来解释系统为什么不适用了。比如收费方式的变化是业务流程进一步靠近业务逻辑的原因,而不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原因。

我们知道,除了那些结构化已经非常清晰的领域之外,体现核心业务处理过程和企业核心价值的系统性应用是必须高度个性化。这事实上是逻辑力量所决定。李培倡导的BI项目是非常了不起的项目,事实上已经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数据分析对于公司进化的积极作用。

业务逻辑是企业基因

首先要仔细研究公司业务逻辑,到底通过什么渠道回收投资,什么方式吸引玩家,吸引什么样的玩家,商业模式变化的条件会是什么,为玩家提供服务的资源与能力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业务逻辑是CIO时刻要抓的牛鼻子,一定要花资源和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来认识。第二步是研究目前技术架构对业务逻辑的适应性,注意绝对不是业务流程。最后确定可以继承到新的版本中的基本数据与业务逻辑组份。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7月,星巴克宣布关闭美国600家门店并裁员12000人的计划,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大规模关店裁员计划。对于一个习惯了高速开店的企业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属不易,但却也是迫不得已。

星巴克的成功,说到底缘于它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众所周知,星巴克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在于,他们向客户出售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与咖啡相关的“星巴克体验”。而支撑这种价值主张的资源与能力,显然与那些将咖啡作为货品化商品经营的资源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从生产、经营到服务流程,星巴克都有严格的标准,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烘托出一种独特的消费体验,使早期的星巴克培养起一批“虔诚”的宗教信徒式消费者。因此,星巴克也就可以以相对高昂的价格卖出咖啡,构建自己与普通咖啡商不同的盈利模式。

然而,自1992年星巴克上市后,主导星巴克发展的逻辑开始发生变化。上市之前的星巴克,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产品价值主张,在相应的资源与能力配置下自由部署企业发展的路径,而从上市那一天起,它就面对“资本的逻辑”对自己的指挥。来自华尔街的逻辑就是,为了维持投资者的信心,星巴克在每一季财报中拿出的营收数字,只能持续地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不能停滞或下降。因此,十几年来星巴克从未停止过扩张的脚步。然而,随着星巴克规模的膨胀,它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开始遭遇挑战。

星巴克卖的是“体验”,而非咖啡本身,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走货品化道路,以消灭产品个性为代价实现规模效益,而星巴克在资本的压力下所走的急速扩张之路,却恰恰成为一条货品化之路。这也许不是星巴克所愿意的。作为星巴克核心价值主张的“星巴克体验”,其实是与一定的企业资源与能力相匹配的,但是当公司开始在全世界急速推广和扩展这种“体验”时,它很难以同样的速度来配置相应的资源与能力。没有配套的资源与能力,它就只能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这样企业原有商业模式就要崩溃:它没有能力来支持客户价值主张的实现,与之相应的盈利模式也就面临挑战,如果无法向客户提供那些独特的体验,就不可能再希望他们为了并无特色的产品高价买单。

事实上,星巴克不是唯一面临这种“产品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之间冲突的企业。几乎所有像星巴克这类以“体验”为客户价值主张的公司,在上市之后都需要克服这种矛盾:“资本的逻辑”要求你高速不断地刷新营收数字纪录,而“产品的逻辑”则要求你步步为营,在维护客户价值主张的同时实现稳步成长。如何在这两种逻辑之间小心翼翼地求取平衡,是这类公司拥有明朗未来的关键。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人们对应用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大。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其代码设计越是复杂。客户的需求往往复杂而多变,在需求分析阶段初期,客户对自己的业务模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只能给出一个模糊而抽象的业务需求模型。当客户发现软件的功能并非自己所需的时候,则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扩展,从而加大软件的开发难度及成本。

为了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软件的动态性越趋重要。软件的动态性体现在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上。当需要对软件进行更改和扩展的时候,能够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较轻松的修改,且尽可能小的影响原有系统。为此,软件程序应该具备良好的分层结构,降低程序模块之间的耦合,增加扩展的灵活性,同时软件需要能够提供动态替换机制以及可插入机制的能力。本文以电子商城为例,提出了以现有开源框架为基础的轻量集成框架,用来解决系统集成中普遍存在着的扩展性、适应性问题[1]。

2 电子商城系统框架(Electronic shop system

framework)

以Spring.Net为核心来构建电子商城系统,以三层架构为基础,整合Asp.Net MVC以及Nibernate,构建基于Web的电子商城系统轻量级集成框架,同时以RESTful风格设计网络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EO优化效果。

2.1 框架简介

(1)分层体系结构

在目前的软件设计架构中,三层架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分层式结构,即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这三层,同时还有一个模型层(Model)。数据访问层用于访问数据存储系统,控制数据访问逻辑,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而业务逻辑层则负责封装各种业务逻辑,数据校验等。而最上层的则是表现层,将数据以人性化的方式展现给用户。而模型则负责在各层传递数据。

(2)Asp.Net MVC框架

Asp.net MVC框架通过Controller、View、Model这三者来处理用户的请求以及展示数据。整个框架通过使用Asp.net MVC代替传统WebForms,可以减少框架复杂度,避免了WebForm中大量的ViewState而导致页面文件变得过于臃肿,从而减少了带宽的压力,增加测试的可行性,使得框架更加轻量化。

(3)Nhiberate框架

NHibernate是一个基于.NET的针对关系型数据库的对象持久化类库,与直接使用ADO.NET操作SQL来执行数据库的逻辑操作相比,NHibernate更能够大量减少开发以及维护的成本。NHibernate通过XML文件描述,建立对象与关系模型数据(表或视图)之间的映射,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逻辑,从而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低级错误的产生。当对象需要持久化时候,则会通过框架来生成对应的SQL语句,同时由框架来维护事务会话,使得开发更加简便。由于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从而使得程序拥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4)Spring.Net框架

Spring.NET是基于.NET之上的应用程序框架,也是java第三方框架Spring的.Net版本。Spring.NET主体是IOC和AOP[2]。IOC全称为Inversion of Control,叫控制反转,一般也称其为依赖注入,它改变了传统在程序中强制声明对象的创建方法[3]。通过IOC,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只需依赖其暴露出的接口,而具体的实现有IOC容器来管理,通过配置文件指向具体的实现便可以让被调用方的具体实现注入的调用方,最终降低软件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控制模块之间的调用,降低软件开发的工作量,提高软件应用效率。AOP全称为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的编程,它能够分解系统服务功能,分离出重复或者次要的部分使其模块化,并对其提供声明式的系统服务方式。典型的使用方式一般包含了方法调用的日志记录,异常的处理,事务的控制等,这一些都是最容易重复产生部分,通过AOP将其抽出,从而使得代码更加简洁,减少后续开发与维护的成本。

2.2 框架系统结构

基于Spring.Net的电子商城系统框架,以三层架构为基础,以Spring.Net为核心,衔接Asp.Net MVC和Nibernate,通过IOC控制各层的具体依赖,以AOP分解系统的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框架

Fig.1 System framework

2.3 技术可行性分析

表现层采用ASP.NET MVC框架实现,通过Spring提供的IOC机制,与业务逻辑层所交互,使得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相解耦。业务逻辑层,由表现层所调用,通过上层请求访问,结合数据访问层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相对应的逻辑验证,运算等操作,最后反馈信息。通过AOP服务,抽取封装日志记录,异常处理,事务控制等,从而到达分解系统服务功能,避免重复的开发。数据访问层,由NHibernate框架实现,与关系数据库建立映射,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处理数据库,与Spring.Net结合,封装事务处理机制,大大减少系统构建的复杂度;内置的缓存机制,大大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以及可靠性。通过NHibernate可以方便切换不同的DBMS,提高整体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综上所述,该框架在技术上可行。

3 示例分析(Example analysis)

以电子商城系统为例,使用本文所述框架来实现电子商城系统的开发。

3.1 基础架构

以三层架构为基础,构建系统的初始化架构,划分为三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Web层,如图2所示。

图2 基础架构

Fig.2 Infrastructure

(1)数据访问层

IDAL项目:数据访问逻辑接口层;DAL项目:数据访问逻辑的实现层,采用Nhibernate框架实现。

(2)业务逻辑层

IBLL:业务操作接口层;BLL:业务逻辑实现层。

(3)表现层

Web:页面表现层,采用ASP.NET MVC框架搭建。

Entity层,贯穿三层,用于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持久化等。Config层,存放一些Spring.net相关的IOC和AOP配置。

3.2 数据访问层

基于NHibernate实现,通过XML描述方式,建立对象与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以商品表为例,相关配置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4 结论(Conclusion)

本文结合电子商城系统开发实例,通过第三方框架Spring.Net和NHibernate,采用ASP.NET构建三层应用程序,把应用程序进行分拆,使得程序结构更加清晰,降低其复杂度,从而使程序拥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后续工作主要是更好的完善整个轻量级框架 ,探讨和设计一套简便的配置管理与集成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本框架的基础上创建能够简便应用于电子商城的功能组件,最终降低系统复杂度以及达到开发集成与测试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红光,蒋跃军,左玉龙.基于消息传递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框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2):3219-3221.

[2] 刘艳.利用Spring.Net构建动态的三层应用程序框架[J].硅谷

Silicon Valley,2013,(14):31.

[3] 林庆.基于ASP.NET的MVC设计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

与设计,2008(1):167-169.

作者简介:

林平荣(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软件工程.

3.3 业务逻辑层

这一层系统业务核心价值所在之处,同样将具体的业务定义(IBLL)与实现分离(BLL)。对数据访问层的依赖,只依赖其接口,通过Spring.Net注入相应的配置。业务实现类中,只需依赖接口,通过XML注入具体的实现,先注册实现类,代码如下:

再通过配置,为业务实现类注入具体的数据访问实现。

3.4 Web表现层

表现层依赖业务逻辑层的接口,由Spring.net提供实现的注入。表现层中的View展示数据,交互之时,由Controller来控制数据的流向。而Web项目中,处于层次的最顶端,需要做最后的配置,即提供Spring.Net管理的入口。通过在Web.config中配置,将Asp.NET MVC的控制器,以及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的相关实现由Spring.NET来统一管理。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人们对应用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大。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其代码设计越是复杂。客户的需求往往复杂而多变,在需求分析阶段初期,客户对自己的业务模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只能给出一个模糊而抽象的业务需求模型。当客户发现软件的功能并非自己所需的时候,则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扩展,从而加大软件的开发难度及成本。

为了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软件的动态性越趋重要。软件的动态性体现在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上。当需要对软件进行更改和扩展的时候,能够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较轻松的修改,且尽可能小的影响原有系统。为此,软件程序应该具备良好的分层结构,降低程序模块之间的耦合,增加扩展的灵活性,同时软件需要能够提供动态替换机制以及可插入机制的能力。本文以电子商城为例,提出了以现有开源框架为基础的轻量集成框架,用来解决系统集成中普遍存在着的扩展性、适应性问题[1]。

2 电子商城系统框架(Electronic shop system

framework)

以Spring.Net为核心来构建电子商城系统,以三层架构为基础,整合Asp.Net MVC以及Nibernate,构建基于Web的电子商城系统轻量级集成框架,同时以RESTful风格设计网络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EO优化效果。

2.1 框架简介

(1)分层体系结构

在目前的软件设计架构中,三层架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分层式结构,即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这三层,同时还有一个模型层(Model)。数据访问层用于访问数据存储系统,控制数据访问逻辑,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而业务逻辑层则负责封装各种业务逻辑,数据校验等。而最上层的则是表现层,将数据以人性化的方式展现给用户。而模型则负责在各层传递数据。

(2)Asp.Net MVC框架

Asp.net MVC框架通过Controller、View、Model这三者来处理用户的请求以及展示数据。整个框架通过使用Asp.net MVC代替传统WebForms,可以减少框架复杂度,避免了WebForm中大量的ViewState而导致页面文件变得过于臃肿,从而减少了带宽的压力,增加测试的可行性,使得框架更加轻量化。

(3)Nhiberate框架

NHibernate是一个基于.NET的针对关系型数据库的对象持久化类库,与直接使用ADO.NET操作SQL来执行数据库的逻辑操作相比,NHibernate更能够大量减少开发以及维护的成本。NHibernate通过XML文件描述,建立对象与关系模型数据(表或视图)之间的映射,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逻辑,从而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低级错误的产生。当对象需要持久化时候,则会通过框架来生成对应的SQL语句,同时由框架来维护事务会话,使得开发更加简便。由于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从而使得程序拥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4)Spring.Net框架

Spring.NET是基于.NET之上的应用程序框架,也是java第三方框架Spring的.Net版本。Spring.NET主体是IOC和AOP[2]。IOC全称为Inversion of Control,叫控制反转,一般也称其为依赖注入,它改变了传统在程序中强制声明对象的创建方法[3]。通过IOC,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只需依赖其暴露出的接口,而具体的实现有IOC容器来管理,通过配置文件指向具体的实现便可以让被调用方的具体实现注入的调用方,最终降低软件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控制模块之间的调用,降低软件开发的工作量,提高软件应用效率。AOP全称为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的编程,它能够分解系统服务功能,分离出重复或者次要的部分使其模块化,并对其提供声明式的系统服务方式。典型的使用方式一般包含了方法调用的日志记录,异常的处理,事务的控制等,这一些都是最容易重复产生部分,通过AOP将其抽出,从而使得代码更加简洁,减少后续开发与维护的成本。

2.2 框架系统结构

基于Spring.Net的电子商城系统框架,以三层架构为基础,以Spring.Net为核心,衔接Asp.Net MVC和Nibernate,通过IOC控制各层的具体依赖,以AOP分解系统的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框架

Fig.1 System framework

2.3 技术可行性分析

表现层采用ASP.NET MVC框架实现,通过Spring提供的IOC机制,与业务逻辑层所交互,使得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相解耦。业务逻辑层,由表现层所调用,通过上层请求访问,结合数据访问层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相对应的逻辑验证,运算等操作,最后反馈信息。通过AOP服务,抽取封装日志记录,异常处理,事务控制等,从而到达分解系统服务功能,避免重复的开发。数据访问层,由NHibernate框架实现,与关系数据库建立映射,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处理数据库,与Spring.Net结合,封装 事务处理机制,大大减少系统构建的复杂度;内置的缓存机制,大大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以及可靠性。通过NHibernate可以方便切换不同的DBMS,提高整体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综上所述,该框架在技术上可行。

3 示例分析(Example analysis)

以电子商城系统为例,使用本文所述框架来实现电子商城系统的开发。

3.1 基础架构

以三层架构为基础,构建系统的初始化架构,划分为三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Web层,如图2所示。

图2 基础架构

Fig.2 Infrastructure

(1)数据访问层

IDAL项目:数据访问逻辑接口层;DAL项目:数据访问逻辑的实现层,采用Nhibernate框架实现。

(2)业务逻辑层

IBLL:业务操作接口层;BLL:业务逻辑实现层。

(3)表现层

Web:页面表现层,采用ASP.NET MVC框架搭建。

Entity层,贯穿三层,用于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持久化等。Config层,存放一些Spring.net相关的IOC和AOP配置。

3.2 数据访问层

基于NHibernate实现,通过XML描述方式,建立对象与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以商品表为例,相关配置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4 结论(Conclusion)

本文结合电子商城系统开发实例,通过第三方框架Spring.Net和NHibernate,采用ASP.NET构建三层应用程序,把应用程序进行分拆,使得程序结构更加清晰,降低其复杂度,从而使程序拥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后续工作主要是更好的完善整个轻量级框架,探讨和设计一套简便的配置管理与集成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本框架的基础上创建能够简便应用于电子商城的功能组件,最终降低系统复杂度以及达到开发集成与测试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红光,蒋跃军,左玉龙.基于消息传递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框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2):3219-3221.

[2] 刘艳.利用Spring.Net构建动态的三层应用程序框架[J].硅谷

Silicon Valley,2013,(14):31.

[3] 林庆.基于ASP.NET的MVC设计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

与设计,2008(1):167-169.

作者简介:

林平荣(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软件工程.

3.3 业务逻辑层

这一层系统业务核心价值所在之处,同样将具体的业务定义(IBLL)与实现分离(BLL)。对数据访问层的依赖,只依赖其接口,通过Spring.Net注入相应的配置。业务实现类中,只需依赖接口,通过XML注入具体的实现,先注册实现类,代码如下:

再通过配置,为业务实现类注入具体的数据访问实现。

 

3.4 Web表现层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6篇

“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解决方案”是基于中创软件业务流程管理中间件InforFlow、结合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而推出的。系统以建设服务型工商为中心,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经济生活,可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方案可以实现下述功能:

1. 业务系统可完成企业登记管理、个体登记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合同管理、案件管理、市场管理等工作,可将工商业务信息转化成为可统一管理的IT资产。

2. 业务系统采用了业务流程管理的思想,使用信息化的审批流程代替人工传递审批表单,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应用业务系统后,企业办理变更、年检等审批手续可就近到辖区工商分局办理。

4. 新业务系统更重要意义在于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方案描述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定,企业在设立登记提交申请材料时,一般要按照注册资本的不同,选择到各级工商分局(所)办理。综合业务系统在处理该业务时需要考虑: 由于各级工商局(所)具有不同的人员配置与业务需求,各自业务流程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而另一方面,系统中相同步骤所要进行的业务处理逻辑(如企业受理信息录入等),以及完成业务逻辑后对审批流程的影响(如上报到下一审批岗位,执行退回等)却是非常类似的,如何将这些逻辑封装为可复用的业务构件并组织到流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快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系统首先需要解决流程建模的差异化难题,然后在流程之上采用业务逻辑构件化的方式快速构建应用。本解决方案采用业务流程管理中间件,将上述流程逻辑和业务逻辑进行有效分离。待系统完成流程建模之后,将每个岗位需要处理的业务逻辑封装为工作流所识别的公用构件,并使用InforFlow的业务单元和操作进行配置。

实践证明,在系统开发期间,当一个市局的各种业务流程种类开发完毕后,就已同时开发出大量可重用的构件,系统后期使用这些构件可快速开发出其他各级机构的企业设立登记流程。

1.综合业务系统架构

综合业务系统采用典型的J2EE三层架构技术进行系统构建, 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

需要办理工商事务的企业或个体可在工商行政机关的办理大厅进行受理申请,业务人员、局(所)领导可通过系统内网登录综合业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系统可采用的客户端包括主流的IE浏览器,考虑移动办公等各种需要,系统可提供可扩展的面向服务的结构,便于最终用户可通过多种渠道(如智能手机)访问服务器提供的服务(如图所示)。

点击看大图

2.业务逻辑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逻辑内容主要包括:

企业管理: 包括设立登记、年检登记、变更登记、注吊销登记和信用管理等;

个体管理: 包括个体登记、变更登记、日常监督、歇业停照登记和停复业登记等;

名称管理: 包括名称的查询、删除、核准修改、变更管理和综合查等;

经济户口管理: 包括辖区情况、例会讲评、收费管理、巡查管理、户口管理、户口查询等;

商标管理: 包括商标登记、修改、查询和著名商标管理等;

广告管理: 包括许可政管理、广告登记、广告监测、监督管理和查询等;

合同管理: 包括合同管理、法定代表人证管理等;

案件管理: 包括线索管理、案件处理、文书管理和案件查询等;

市场管理: 包括市场的登记、修改、查询和展销会管理等;

统计报表: 包括各种内资报表、私营报表、外资报表、个体报表、工商月报和年检报表等;

综合查询: 包括对企业、个体、名称、经济户口、商标、广告等以上工商业务的各种查询。

3.业务流程运行框架

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包含的业务流程种类众多,在系统运行阶段,所有种类的审批流程在基于InforFlow构建的业务流程运行框架中运行。业务流程运行框架是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平台,它独立于具体的业务流程,是业务人员进入具体的业务处理的入口。业务流程运行框架屏蔽了各种业务流程的之间的差异,使系统可以方便地在此框架之下增加新的业务流程。

在业务流程运行框架中,任务表处理器列出了登录用户处于不同状态的任务,是业务人员处理、跟踪、查询自己办理的业务的窗口。

系统在流转过程中,可根据处理的企业类别或紧急程度的不同,流转到不同的分支岗位,在执行下一步时,可动态指定下一步具体的执行人。

流程监控功能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监控所有运行流程并进行效率分析的管理平台。它提供详细的流程执行状况,并可根据需要介入流程运作,快速解决问题。各种分析报表可提供人员工作负荷,业务效能瓶颈等各式评量结果,作为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依据。

关键中间件技术

InforFlow是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有限公司参考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规范实现的工作流中间件,为工作流自动化和构建流程应用提供基础平台。InforFlow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流程逻辑与业务逻辑的分离,能够可视化地进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定义和业务单元的组装,从而使应用开发人员更关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降低了复杂流程应用的开发难度。

InforFlow由工作流引擎、流程设计器和流程管理监控工具等部分组成: 流程设计器拥有所见即所得的开发环境,提供基于XML的流程建模功能; 工作流引擎完成对运行时流程的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接口同工作流引擎进行交互; 流程监控管理工具可以查询分析各类流程数据,用于管理决策,并可提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图。

通过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将工商审批业务的体系结构划分为表示逻辑、流程逻辑、业务逻辑、数据管理逻辑四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逻辑。通过这样的分解,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性,提高了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可大大提高系统并行开发效率。

InforFlow还提供对业务流程逻辑的控制,当工商审批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只要调整相应的流程定义,就可以轻松实现业务过程的改变和重组。

方案特点

1. 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适应性

InforFlow为工商综合业务审批过程的定义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业务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转移条件、任务分配条件的定义使得系统可以在不修改程序、不修改流程定义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对用户授权等功能的实现。

2. 对业务过程进行图形化描述

InforFlow提供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使得审批过程一目了然。系统采用所见即所得的InforFlow 设计器作为流程建模工具,系统开发还采用InforFlow监控功能作为流程开发和运行的辅助工具,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业务流程实例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处理情况。

3. 化繁为简,快速开发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商会;职能;评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发展,地方商会逐步在地方经济和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学者们对商会职能的研究及现实中商会的主要作用,我们将地方商会的基本职能分为两个维度和四项基本职能面向政府和面向企业两个维度,及四项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信息职能和协调职能,如表1。目前国内对商会的评估,大多通过文献综述或主观判断,对评估的方法和依据论述不足。要设计有效的考评指标,就要对考察项目的内容及其最终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①我们尝试引入波伊斯特项目逻辑模型以项目工作逻辑模型为基础,依据商会职能体系的概括,试图探索商会评估体系设计的逻辑思路。

一、商会职能逻辑模型

1.波伊斯特项目逻辑模型

探讨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估指标需要明确项目运行的目标以及运行状况。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Poister(1978)等提出项目逻辑模式,后来经过McDavid, Magoun(1979), Hatry,Van Houten, Plantz, Greenway(1996)等学者的发展,绩效评估的项目逻辑模式框架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

波伊斯特项目逻辑模型认为组织的运作存在这样的关系“资源项目活动产出短期结果中期结果长期结果”,同时外部因素影响着三个阶段的结果。因此,从项目的运作流程入手的项目逻辑模式为地方商会的绩效评估提供了统筹全局的路径。波伊斯特的项目逻辑模型为我们构建商会职能评估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商会职能逻辑模型

政治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政治主体除了成立的缘由和宗旨外,它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政治资源以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也极大的影响它对权力的拥有以及与其他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商会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因此能否弥补二者的缺陷是判定商会职能发挥充分与否的最终标准。但这一标准稍显宽泛和理论化。因此,落实到更为具体的绩效衡量标准,我们以服务、管理、协调、信息为内容、以产出、效果、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为具体维度,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全面考察商会职能运行情况。如图1所示。

二、商会职能评估体系的构建

1.产出

根据商会职能确定商会日常活动,之后必定有产出的形成。根据项目逻辑,产出几乎没有内在价值,因为它并不直接构成收益。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关注的焦点应放在成果而不仅仅是产出上。但产出是必要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收益或者目标、期望的达成。

对于商会活动来说,产出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可量化的,但成果更多的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产出的产生并不能保证就会得出结果。如商会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培训专业人员,产出是培训课时,但培训的效果、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满意则属于结果指标。但为了监控商会职能履行的情况,对产出进行考评是非常重要的。

2.效果

产出只是表示完成的工作量或活动量,如年咨询次数、完成业务培训的课时数等。效果才是各种产出的真实影响。因此,效果是衡量职能执行情况的最终标准。效果指标是与既定职能目标相关的。如商会开设培训班目的是为失业或待业人员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就应是就业率。表2显示了部分商会职能的很典型的效果指标。

3.效率

对商会运作来说,考量结果固然重要,但为提高服务质量所付出的成本同样应纳入考察的范畴。运作效率指标是把产出与投入生产中所用的资源联系起来考虑,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和生产力指标不一样的是,投入不是人力资源,而是货币总额。

4.服务质量

作为以服务政府和企业为宗旨的商会,服务质量自然是关注的焦点。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影响服务质量存在多种相关:包括周转时间、准确度、全面程度、接近程度、便利、热情、安全等,如表5。

5.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指标和服务质量紧密相关。作为商会,主要客户无非是企业和政府。为了解商会提供服务的职能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办法,用里克特量表的形式赋予商会服务满意度1~5的分值,分别要求相关政府和会员企业人员进行打分,求得平均值并进行差异性比较,试图从客户的主观感受来评估商会的服务质量。

6.权重

鉴于上文形成的2*4矩阵,假设每条职能所占权重相等,我们可以算出商会各项职能所占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以服务职能为例)为:如面向政府的职能11项,面向企业的职能13项,则分别占商会职能内容的45.83%和54.17%;同样可得到服务职能33.33%。因此,面向政府的服务职能所占比例为45.83%*33.33%=15.28%。将所有商会职能体系权重如图2所示:

很显然,在四种职能中服务职能最为重要,这和商会的服务性质不谋而合;而相对于解决政府失灵来讲,为企业提供服务、管理、协调和信息以纠正市场失灵当属商会职能发挥的重点。其中,面向企业的服务职能当属重中之重。参照我们对商会职能的界定,各职能权重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方法,结合各地方商会的具体职能确定情况,最终可确定各指标权重。

注释:

①[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

参考文献:

[1]梅国富.商会的职能和运行机理研究[J].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旅游业向着网络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旅游业的单位性、地域性和国界性正在被打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手段和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旅游模式中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众多景点、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竞相采用的方式。因此,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研发成为旅游行业和软件行业的热门课题。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结合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它不但能为各类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提供整体的运行环境和完善的功能服务,而且为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扩展和商务运营等活动提供全面的系统级支持。

为了构建一个集景点介绍、票务预订、特产购买、资讯交流为一体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在遵循旅游电子商务一般流程及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旅游电子商务中数据分布式处理、可移植性和信息实时的特点,拟采用基于JavaEE架构的多层软件开发方法,为顾客提供一个透明齐全的开放式平台。

2平台技术特点及优势

2.1JavaEE架构

JavaEE是Sun公司提出的多层(multi-diered),分布式(distributed),基于组件(component-base)的企业级应用模型(enterpriseappli-cationmodel)。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可按照功能分为不同的组件,这些组件又可在不同计算机上,并且处于相应的层次(tier)中。JavaEE采用的是多层的分布式架构模型,模型由组件组成,应用程序的逻辑根据功能划分被封装在各组件中。JavaEE中的大量组件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中,这也是分布式架构的体现,而且通常这些机器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物理地址。

2.2优势

JavaEE平台对分布式企业应用开发而言,在保存企业现有IT资产减少重复性投入的同时也满足了未来商业应用的需要,尤其是针对数据量大、异构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点:

1)JavaEE建立了企业应用开发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标准,如企业业务组件(EJB)等;

2)JavaEE自身具备完善的目录服务支持、高度的安全机制、高效的性能展现等众多技术优势技术,并且基于开放的标准,可以促进技术的更好的发展;

3)JavaEE为企业级系统提供了完美的机制和统一开发平台,不仅简化开发过程,也使得Web应用程序资源利用率更高。让系统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扩充性、易维护性;

4)JavaEE缩短了产品研发的时间,绝大多数的供应商的产品是遵循JavaEE标准而开发的,因此开发者可以摆脱中间件的困扰而专注于各自业务逻辑的应用开发;

5)JavaEE使用负载平衡策略,是系统软硬件资源利用率及性能表现最大化,能够消除系统中的瓶颈,允许多台服务器集成部署,实现可高度伸缩的系统。

3系统总体设计

3.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JavaEE的多层的分布式架构模型,该架构分为3层:客户端层、中间服务层(包括Web应用层、EJB层)、数据库层在各层中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其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HTML向最终用户显示被请求信息,web层(struts2为框架)使用JSP(Ja-vaServerPages),Serverlet完成动态内容显示和流程逻辑控制,主要用来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和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并把结果以动态网页的形式返回到客户端;EJB容器(Hibernate为架构)完成所有的数据逻辑操作,通过服务器端程序(Servlet)将用户的合法需求交给后台的数据库(Spring为框架),处理完成后返回给客户端,由客户端进行显示。系统是一个基于MVC模式和JavaEE多层架构的一个框架体系,该体系以Struts2,Spring,Hibemate三大框架为主,Ajax为辅,依托JavaEE分层体系。具体来说,struts2负责web应用强大的表现处理,spring负责装配解耦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对象,Hibemate负责处理数据对象的0/R映射及持久化,使用Ajax技术可以更加方便有效提高开发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采用这个集成架构开发出来的web应用,不仅在JavaEE划分的层次之间拥有更低的耦合性,而且整个应用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同时Ajax技术不仅提高了整个应用的开发效率而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人性化满意度。

3.2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来说,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从旅游导航到网上支付全程服务的平台,包括景点管理、酒店预订、旅行社预订、票务预订、旅游线路、购物管理、会员社区、会员管理和旅游资讯等,其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景点管理。对景点进行全面介绍,包括景点地理位置、景色、门票等基本信息以及景点特色文化的介绍;引入顶尖的在线“虚拟旅游”技术,实现景点的网上虚拟实景,为游客提供在线的完美“试玩”体验,在此基础上为自驾游、自助游等游客提供一站式、全面性的出游解决方案。

2)酒店预订。通过酒店预订服务中心,为会员提供即时预订服务。平台将与其合作酒店的信息全部展示给游客,经过与合作酒店协商为会员提供相应优惠房价,甚至提供酒店保留房为会员出行提供更多保障。

3)票务预定。通过全国联网的机票预订、配送和机场的现场服务系统及火车预订系统,为会员提供国际和国内机票的查询预订服务,为会员旅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4)旅行社预订。通过旅行社预订服务中心,为会员提供即时预订服务。平台将与其合作旅行社的信息全部展示给游客,包括旅行社导游的信息,提供周到体贴的出行服务。

5)旅游线路。根据现代年轻人自由享受与深度体验的度假休闲方式,为会员提供自由行、结伴游、半自助游、自驾游等多种度假方式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酒店、航班、轮船、火车、专线巴士等搭配完善的配套服务,提供全面的景点路线信息,如旅游线路分类、最新旅游线路(推荐旅游线路)、特价旅游线路(促销旅游线路)、旅游经营线路排行、线路搜索等,并引进Google地图的应用,为会员打造独具个性的旅游方案。

6)购物管理。游客在网站上进行旅游商品的浏览和购买,提交订单后,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网上支付服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环境,消除游客的顾虑,调动其购买旅游产品的积极性。

7)会员管理。允许互联网用户注册、登陆系统设置个人信息等,以及对会员的管理。

8)会员社区。会员社区是个虚拟的空间,为会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场所,分享旅行信息和心得,帮助会员解决旅途问题;同时,通过会员在本平台的信息反馈和对各景点、酒店等进行的客观评价,督促当地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9)旅游资讯。旅游资讯是为会员提供的附加服务。由线上交互式平台信息与线下旅行丛书、杂志形成立体式资讯组合。新闻公告、风俗文化和温馨贴士等资讯的及时更新。为会员出行提供更多保障,致力成为优秀的度假旅行服务平台。

4系统设计与实现

4.1系统层次结构

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采用适合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多层次的JavaEE规范标准。从具体技术实现逻辑上,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层、中间服务层、数据库层3个模块结构层次,如图3所示。

1)表示层。用来与用户进行交互,并把来自系统的信息显示给用户。JavaEE平台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运行在客户机上,用来实现企业级系统的操作界面,负责系统与客户间的交互。为用户使用此系统提供多终端接入方式,通过浏览器进行系统界面交互,也可以与办公自动化集成展现。

2)中间服务层。包括Web层和EJB容器。处于一个或多个WEB服务器上,使用Servlet和Jsp完成数据显示和流程逻辑控制,EJB容器解决了企业级应用底层的问题,如事务处理、生命周期、状态管理、多线程安全管理等。通过应用程序客户端或WEB应用可以远程访问。处理应用的核心业务逻辑。通过处理客户请求,调用相应的逻辑块,产生表示逻辑,在所接受的客户端请求的基础上,对用户的请求产生相应的回应,并把结果以网页的形式返回到客户端。完成景点管理、预订管理、网上支付等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另外包括支持业务应用的支撑模块,如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等。

3)数据库层。由大型数据库系统组成,采用Oracle9i,存储商业数据以及与数据存取相关的逻辑。该层为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服务,为中间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机制,并提供相关数据使用及查询接口,同时处理和其他的数据交换和消息传递。

4.2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分布式Web应用的B/S结构模式和系统的多模块划分,为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并且要减少层与层之间的耦合度,系统的表示层、数据库层、业务逻辑层分别采用目前轻量级架构中的Struts技术、Hibernate技术和Spring技术来实现。使用由Struts、Hibernate和Spring整合而成的架构,设计的目标是要提供一个简洁的,功能完善的Web框架,提高组件的可复用性,降低层与层之间的耦合度,有利于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经整合后系统的架构图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它负责表现层中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的分离;Hibernate负责提供持久化服务,Spring作为轻量级容器来管理业务逻辑和事务处理。具体做法是:依据系统的需求通过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提出一个模型,将这些模型采用Java语言设计出基本的Java对象,然后写出基本的DAO实现和Hibernate的级联实现,采用Hiber-nate框架实现的DAO类以及级联方式来实现Java类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和访问,然后由Spring来完成业务逻辑处理和事务处理。表示层可通过页面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和Spring配置文件等来实现,数据持久层主要由对象-关系映射文件、Spring配置文件和DAO类等来实现。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服务主导逻辑; 物流服务供应链; 快递业; 连锁便利业; 城市配送网络

中图分类号: F570.6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1.连锁便利业的发展与现状

连锁便利业诞生在具有强大的价格攻势的超级市场(即超市)之后,依靠其服务的便利性来创造商品的增值,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造就出商贸流通业的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对消费者需求整合、对产品组合整合的核心都在于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因此,理解连锁便利业的便利服务,才是连锁便利业存在的根本[1]。《我国便利店业投资收益分析》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出:连锁便利业的发展与人均GDP息息相关,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消费者开始接受连锁便利业而起步发展,人均GDP 超过5000美元消费者的需求与连锁便利业结合而进入成长期,人均GDP 突破10000美元连锁便利业进入品牌整合期则强调产品组合的便利,人均GDP 超过20000美元连锁便利业出现寡头垄断格局并突出品质和服务的多元化。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连锁便利业竞争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也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

目前,我国的连锁便利业,主要分为:一类是以7-11、全家、罗森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一类是以可的、好德、快客等为代表的内资品牌。内资品牌的连锁便利业本应在充分吸收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连锁便利业经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几乎完全同质化服务、完全同质化管理模式的连锁便利业目前只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连锁便利业从业人员服务态度无法让消费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也缺乏现代都市的文化气息;第二,管理模式单一,在一线城市里燃起的价格战,表明中国多数便利店的服务壁垒并不高,企业之间很容易相互模仿而深陷“红海”,毛利润率大大低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第三,其看不见却又无所不在的信息系统同样削弱了连锁便利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基础。

2.快递业的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快递业保持每年30%的“野蛮”增长(其中2012年,服务行业的网销量达到近50%的增长)。如此诱人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实力非凡的竞争对手争相进入。一方面,本土企业包括中国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一大批快递企业混战不止,另一方面,国际巨头包括UPS、TNT、DHL也抢滩登陆,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直接导致快递平均价格的不断下滑。“谁先降价找死,谁不降价等死”像个巨大的魔咒笼罩着整个快递行业,各企业纷纷寻求出路,试图探索“蓝海”。

顺丰通过其收发网点开便利店降低运营成本。正如现在便利店开卖现煮食品、缴费、开展寄卖,快递网点销售商品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指出,在日本,7-11便利店已经成为了快递的存取站点,消费者到便利店取件、寄件,节约了不少物流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和人身的安全性。

顺丰跨界便利店的战略举动,无疑会在竞争惨烈的快递行业中激活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快递业与连锁便利业融合的背后驱动力以及后续的商业模式塑造值得我们深思。

二 基于快递业、连锁便利业的物流配送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

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自2003年田宇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的概念[2]以来,许多学者针对LSSC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服务主导逻辑研究范式的提出为LSSC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和语义基础,成为LSSC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

美国学者Ellram[3]在2004年发表的《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进一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LSSC和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和理解,主要概括[4]为控制主导型定义、核心企业主导型定义、价值主导型定义、整合主导型定义、能力主导型定义等五个方面。本文通过五种定义分析认为,它们虽然存在导向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同点。这主要包括:(1)LSSC本质上是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LSSC的研究以物流网络为基本单元展开,物流网络的互动与整合机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2)LSSC要求具有一个主导型的企业来对整个链条进行控制,进而整合链条上的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3)LSSC的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

2.基于快递、连锁便利业的LSSC结构模型:城市配送网络

确切来讲,LSSC是一种以强化物流服务能力合作为基础,整合不同物流功能的物流企业之间物流能力供需链接的网络实体。LSSC的网络是由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配送线路与物流服务集成商的配送网点结合而成的。LSSC强大的网络保证多种专有物流能力的提供。因此,物流服务提供商(或集成商)是研究LSSC的基础。

在服务业逐渐呈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的是以某个城市(或区域,本文以一城市为标的)范围作为研究基础,具有配送线路、配送网点等不同物流功能企业组成的物流网络为基本单元来分析的LSSC。对LSSC的研究而言,强调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服务集成商的物流功能企业之间组成的城市配送网络,更强调这些物流功能企业和其组合的城市配送网络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作用。物流服务提供商(或集成商)是LSSC研究的基础,有助于对LSSC的内涵进行理解,分析LSSC的结构特征。本文具体研究对象是LSSC运作过程中,结合快递业的高效配送网络(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业)和连锁便利业的分布广泛和数量众多的门店(物流服务集成商,连锁便利业)构建的物流配送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城市配送网络。

城市配送网络是由连锁便利业、快递业等相关物流功能企业在配送网络服务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所依赖的网络。本文研究它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一般规律,其目的是分析物流配送服务,促进城市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化,倡导城市物流配送服务多样化,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配送服务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城市配送网络的核心是实现对物流配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1)城市配送网络的结构

城市配送网络作为物流服务价值创造的载体和基本单位,是从物流服务需求开始,以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结束,不同物流功能的企业实体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构成统一的整体――城市配送网络。城市配送网络的大小决定其物流服务价值的大小。城市配送网络中不同类型、功能企业之间持续的互动和整合是价值创造的保证。城市配送网络中不同类型、功能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效果影响其价值创造的效率,物流服务管理贯穿城市配送网络运行的始终,服务和信息的传递决定着城市配送网络服务质量的高低。同时,物流服务反馈和优化又进一步产生新的价值创造。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快递业、连锁便利业的城市配送网络运作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的快递业、连锁便利业的服务网络是重叠的。城市配送网络就是由快递业的服务网络服务到各个连锁便利门店,再由门店到消费者两部分组成。

图1是从快递业服务网络、连锁便利业服务网络两个横向层面上来看城市配送网络运作结构图。城市的快递服务范围和连锁便利业的服务范围是一致的、重叠的。快递业与连锁便利业在城市的一定区域内有一个集配中心,为该区域的若干快递服务配送点或连锁便利门店提供配送服务。快递业设置快递服务网点的目标实现上门取送件、具有高效率的配送网络系统,但在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没有效率,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模式。其突出问题表现在:投送妥达率不高、邮包的服务质量差、客户的信息安全性差等。这些问题在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并没有得到改善,反正进一步恶化,形成“红海”。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快递企业没有一个贴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且有经济效益的快递服务网点。与快递企业不同的是,连锁便利门店数量比较多且贴近消费者,但连锁便利业在对门店的配送方面的需求响应并不用时,且门店的货品周转速度也不快。它们两者的结合,利用快递业的强大有效的配送系统和连锁便利业的门店数量且贴近消费者的优势,可以为快递企业突破“红海”,到达“蓝海”找一条解决之路。连锁便利门店也可以利用快递的配送网络来提高其配送次数、提高人流量加快商品周转、提高企业的便利服务性。其结合的基于快递、连锁便利业的城市配送网络运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是从快递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网络、连锁便利业(物流服务集成商)的网络的纵向层面上来看城市配送网络运作流程图。城市配送网络由具有快递功能的物流企业利用其自身的高效率的配送网络线路为具有贴近消费者特点的连锁便利业的门店提供商品配送支持服务,连锁便利业的门店发挥其数量众多且贴近消费者的便利特点来解决快递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亦可吸引消费者光临门店,解决消费者个人信息和人身的安全性。这样快递业、连锁便利业共建LSSC就可以解决各自相互原有的不足,建立一条更高效的价值链条。

(2)城市配送网络的运作

城市配送网络的运作主要包含了城市配送网络的价值创造、城市配送网络的互动机制和城市配送网络的整合机制等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对LSSC的形成与价值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城市配送网络的价值创造。在LSSC中,高效物流配送网络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业)与数量众多且贴近消费者的配送网点的物流服务集成商(连锁便利业)共用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网络的供需关系而形成网络关系。其实质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配送网络与物流服务集成商(连锁便利店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物流配送网点相互交织融合、突出各自优势的结果。LSSC的价值创造与连锁便利业、快递业共建的企业物流网络相互配合是分不开的。Vargo[5]等认为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自身和其它相关实体的资源与能力促进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善,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自适应性的能力来测量网络的服务价值。LSSC创造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之间交换资源和能力的效率以及价值主张的匹配和配合程度。

第二,城市配送网络的互动机制。互动机制是城市配送网络运作的内生机理。复杂的物流服务都需要参与者在城市配送网络(尤其是当中物流信息网络)中的互动来完成。而个性化物流服务要求、互动的高频率的实现都需要对资源的共同支配和信息共享。在城市配送网络中,互动机制的存在影响参与者的物流网络以及整体城市配送网络对各个参与者施加影响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反应能力,通过互动机制,物流服务集成商充分利用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网络资源进行运作。城市配送网络的互动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合作性互动以信任为基础,促进参与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共同利益的形成。竞争性互动为促进参与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交易频率的增加,理性的竞争也可以增加彼此的收益。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业提供有效的配送服务,物流服务集成商连锁便利门店提供与消费者贴近的物流集配物流服务。它们能过城市配送网络互动机制,高效高质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城市配送网络的整合机制。消费者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城市配送网络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物流服务集成商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联合与协作,需要整合机制来建立具有可靠性的信任与互惠的关系结构,促进它们之间的互动与耦合,对它们分级管理(市区域为主)、市场化运作,让其自主性发展[6]。整合机制是以资源(运输能力、运输量、连锁门店货位数等)移位和信息网络的关联方式将资源的使用范围扩展至物流服务集成商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并在范围的基础上整合城市配送网络的信息。

三 基于快递业、连锁便利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学术领域的公理性假设和逻辑前提,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的逻辑基础。在LSSC中,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快递业)、物流服务集成商(连锁便利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促进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资源整合和能力应用,也促进了参与者的价值创造,它们都是资源的整合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因此,本文依据现有研究文献[4] LSSC的基本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并对其主要内容在快递业、连锁便利业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下城市配送网络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传导规律。

1.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经济交换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价值创造是经济交换的中心目标和核心过程[7]。在商品主导逻辑中,价值是由企业创造并且通常通过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在市场进行分配,价值创造是企业的一系列专属行为。商品的价值在生产的过程中嵌入到商品中,最终以市场价格的形式得以体现,服务仅仅是商品的附属物。

与商品主导逻辑不同,服务主导逻辑认为所有的经济交换以服务为基础,产品是知识资源传递和应用的工具,服务主导逻辑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基础[5]。在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资源整合和能力应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8]。所有参与者(包括企业、消费者、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等其他网络伙伴)都是资源的整合者,它们共同组成服务系统,价值在消费者、供应商和雇员等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等组成的网络交互中共同创造。在服务网络中,对价值的理解从基于企业的单位产出转向整合资源的过程。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如服务主导逻辑的10条基本假设所示,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

2.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机理

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是由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和消费者群体共同合作创造的。物流服务集成商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和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资源,在消费者需求的驱动下,通过提供集成化物流服务,以产品为载体,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价值的创造。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如图3所示。

(1)LSSC价值创造的动力

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作为贴近消费者的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企业),作为物流服务提供的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作为服务需求的消费者,各方构成一个充满活力、价值创造的系统(如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企业价值创造,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在这个系统中,有两种力作用:一种力是吸引力,另一种力是逃逸力。当吸引力处于主导地位时,这个系统会不断吸引新的企业进入,从而使物流服务供应链不断壮大,价值创造能力越强。当逃逸力占据主导地位时,原有系统的企业会逐渐散去,从而使物流服务供应链解体,价值创造能力丧失。因此,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平台,是一个企业间的中间性组织,是一个企业引力集合的创造价值的系统。这些企业实体之间共同“合作创造”价值,通过“成员合作”方式进行角色与关系的重塑,然后经由新的角色,以新的协同关系再创价值。

(2)LSSC核心企业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能力要素

物流服务供应链与战略联盟、价值网络、虚拟组织等中间性组织形式不同,主要区别在于LSSC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能够产生一种吸引力,使LSSC中其他模块企业既能够围绕核心企业运作又能自组织运作。在LSSC中,核心企业有能力控制其中价值流路径的信息和资源、能够起到物流服务提供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成员企业都是一个个具有自组织运作特性的能力要素模块,这些能力要素互补、互嵌的模块相互合作,共同降低物流运作和市场认知不足等方面的风险,并通过核心企业对能力要素模块的整合创造出独特的能力要素,获取“李嘉图租金”,各个模块化组织在自组织地运作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LSSC中,促进LSSC中成员获取垄断租金和通过各种能力要素重新组合的熊彼特租金。

(3)LSSC中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消费者

物流服务供应链嵌入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网络之中,与消费者保持一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物流服务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消费者,构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在于强调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和消费者等共同创造价值。物流服务价值的创造是由消费者需求驱动的。物流服务企业必须及时捕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将这种需求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传递给其它网络伙伴。信息流和物流的路径与消费者群体的服务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LSSC上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存、交互作用的增值关系。

(三)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传导规律

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企业及其网络组织实现服务模块化,物流服务供应链集聚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价值传导是指网络中各价值模块,在共同的界面规则下,通过相互协同作用,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价值增值,进而提升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0篇

在现今的艺术品市场中,随着艺术品的全球流通、交易市场的扩大以及财富观念的转变,艺术与资本的博弈已经相当明显了。较之前几年拍卖市场上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带有投机色彩的短期操作,鉴于画廊在艺术品产业链中的特殊地位,其商业模式的可能性逐渐引发关注。不过,如果将此次从拍卖公司的退出到画廊的接手看作是资本运作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转向,那么一级市场的商业模式如何在艺术与资本之间找到进入点,规避二级市场资本化的种种问题应该是需要审视的。

这次事件的主角高古轩的商业模式被媒体看作是资本运作策略的典型:在艺术品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运作对象是比较稳定的事业中期艺术家、成熟艺术家,通过自身资本推高艺术家价格。而这一商业模式已经偏离了画廊挖掘推广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的初衷,另外,它与拍卖市场的密切关系,亦使媒体联想到它联合其他资本操控市场的可能性。这也是高古轩的商业模式备受争议的原因。

在国内,艺术与资本的合力强势来袭也曾经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纯粹的资本运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品行业的非标准化生产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艺术市场转型的初始阶段,资本的及时介入运作可以迅速获利,但这一模式显然是个别的和不可复制的。其长久之道还是要立足于对艺术品以及艺术市场特点的理解,而画廊在艺术品产业链中的地位,预示了前一阶段拍卖市场上资本运作模式退潮之后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艺术市场资本转型之后,以“艺术品”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元素,将艺术产业链这几大支柱的各个主体归类,艺术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七大主体、三大板块:“艺术家、批评家”“画廊、美术馆、收藏家”“拍卖行、投资者”,这三大板块所体现出来的是艺术品的创作,以及艺术品市场化之后的三种逻辑关系:艺术创作逻辑――艺术操作逻辑――艺术资本逻辑。发展艺术产业链,应当充分尊重艺术创作逻辑,积极介入艺术操作逻辑,把控艺术资本逻辑。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1篇

无论机会早晚,很多成功的中国企业意识到,目前正在享有的其实还都是第一次机会的果实,取得的都是阶段性的胜利。

这是一个只有增长才能生存的经济时代。一项有关成熟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更新,其最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变钝。正如一家全球电信公司首席执行官所言:“如果公司的增长率低于25%的话,市场将会棒打公司和我本人。我相信成功的关键在于,即使当一切似乎很完美时,也要保持改变一切的勇气。”

被《华尔街日报》尊称为“增长大师”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观点是:“每一代人都低估了自己我手新理念的潜力。很多机会有待开发,而我们却总是错过这样珍贵的礼会,错过的可能性不减反增。”

成功的创业型老板似乎就是直觉天才,而成功的职业经理则多是逻辑思维的大师。在企业增长的当前大课题下,他们有着互补的强烈渴望。而本期“新视点”文章竟然和“突破力”立意不谋而合,则是个意外的收获,也反应出当前高端关注的聚焦点。

决策不是撞大运 蒙牛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根生

在商业决策中,是逻辑说了算,还是直觉说了算?

虽然众议纷繁,但在商业生活中,纯逻辑式的决策与纯直觉式的决策实际上都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所谓决策,就是以已知决未知――已知部分靠逻辑,未知部分靠直觉。完全的“从已知到已知”,这叫运算,不叫决策;完全的“从未知到未知”,这叫冒险,也不叫决策。

稳妥决策=逻辑控股+直觉补充

那么,一个成功的决策,逻辑应该占多少,直觉应该占多少?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答案。有时候逻辑多些,有时候直觉多些。但我觉得,比较稳妥的决策模式应该是:逻辑控股+直觉补充。或者说:稳妥决策=51%以上逻辑+49%以下直觉。

我在原企业的时候,1995年底一改“雪糕冬季是淡季”的传统思想,让原企业雪糕走出内蒙古、突击东北、走向全国,结果,这个冬季创造了雪糕销售的传奇:往冬工人要放假,这一年冬天却加班加点;往冬工厂大半设备要停产,这一年冬天满负荷运转仍然供不应求。回过头来看,“冬天让人们大吃雪糕”,这不是天方夜谭式的直觉决策吗?但我清楚,这里面仍然是“逻辑主导,直觉辅导”:第一有个好产品“苦咖啡”,第二有呼和浩特与包头市场的成功实证,第三东北人本身就有冬季吃雪糕的习惯(问题只在于吃谁的不吃谁的),这三条都是逻辑;而我认为苦咖啡可以“点击东北,席卷全国”,这才是直觉。

蒙牛刚刚在呼和浩特落成的“全球顶级工厂”,论规模全球最大,论技术全球最高,论研发将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品牌企业的亚洲工作站在此设研……许多人在问:这么高的投入,这么大的工厂,奶从哪来?货卖给谁?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拍脑袋工程”。但我清楚,这里面有直觉,更有逻辑:第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奶为先,国民饮奶量日渐提升的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内蒙古要建成世界乳业的中心,呼和浩特要建成世界乳都,天、地、人三个方面都具备这个条件;第三,蒙牛要成为“世界牛”,如果世界乳业研发中心的NO.省略

商业领袖的特质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

杨东文

企业的基本功能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一般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在我的商海职业生涯中,接触过许多杰出的商业领袖。他们大多处在各自产业的前端,或是产业的领导者,或是产业的标杆,或是产业的思想者。从他们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领导力,看到了远见、国际视野、洞察力、激励、沟通与启发、决策与执行力,看到了倾听、专心、热情、品质与价值观……

朦胧中体会到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商业直觉。他们要不总是走在众人的前面,在每一次经济高潮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从而从容地将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如商业强人李嘉诚总是及时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前端,从不错过每次市场先机;他们要不总能从市场中找到先机,在看似可有可无间,做出大胆决策,倾心投入,从而创造一个产业,比如电动自行车的诞生;他们要不预见性看到细分市场的机会,大胆投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江南春与他的分众传媒;他们要不洞察到消费者内心的潜在需求,设计巧妙的营运形式,拨动消费者的“心弦”,如当今世界最大的便利店集团――日本“7-11”……

我不知道这些商业领袖的商业直觉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还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知道这种商业直觉与他们的个性有关还是无关,也不知道这种商业直觉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有多远。今天看来,尽管每个企业的成功各有各的理由,但商业领袖的商业直觉显然在企业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企业的关键转折点,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值得关注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的基本功能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一般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绝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家只是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而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则能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当然,满足现实需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毕竟可控,比如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和市场研究等方法工具去把握,大致不会出错。而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因为依据历史数据、现实调查和市场研究的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更需要的是预测能力,而目前这样的预测方法却并不完善。这更多是依靠企业家的智慧,尤其是他的商业直觉。

有些时候我们对杰出企业家的某些决策,当时看不懂,甚至觉得缺少理性的数据支持,但后来却往往证明他是成功的、是对的,为什么?这就是其商业直觉作用了。比如开商店,我们的基本规矩是“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而美国西尔斯的老板却把它改成“货物出门,负责到底”。当时来看,这是件非常冒险的决策,然而正是这项创造性的服务设计成就了西尔斯的百年不衰。其实对于出门商品实行随时换货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如果假定谁都来换,商店也就垮了,这应该是大多人的第一反应。但这个悬念抖出来的包袱是――前来换货的只是少数人!其实换货只是消费者的一个潜在需求,这样做只是更加平等地对待消费者,使消费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商品质量过关的话,消费者并不会无事生非天天来换货。

问题是杰出商业领袖的商业直觉是天生的吗?

我觉得有至少几点是明确的:一是商业直觉并不神秘,他来自领导者的思考习惯,只有有心人才能感知市场的先机;二是商业直觉来自商业领袖的彻底市场导向,只有真正的以市场、以消费者为导向,才能发现市场机会,感知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三是商业直觉来自领导者的学习精神,只有心胸开阔,视野广大,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找到榜样,并在自己的市场形成自己特色的模式;四是商业直觉来自领导者的个性特征,有些市场机会其实大家也感知到了,但关键是义无反顾的决策、投入和坚持,这需要耐心、忍性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这与领导者的个性自然有一定的关联。

总之,大凡商业领袖都有杰出的商业直觉,这是企业的福气,更是他本人长期关注市场、勤于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杰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2篇

摘 要 在分析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新的观察视角;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英特尔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新逻辑起点下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且从技术领先、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三个方面分析如何不断创造新的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营环境,以此带动企业自身和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新价值创造活动,实现共同进化。

关键词 动态能力 逻辑起点 质性研究

一、文献理论回顾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动态能力观”。他们认为,信息时代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环境迫使企业对能力存量不断进行质的改变,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和高速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耦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1】。随着学者对动态能力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动态能力的概念离不开市场动态性的影响,市场动态是一个对企业能力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因素。

在动态的环境中,学者发现企业核心能力若不能更新最终会变成核心刚性,Teece等(1994)首先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概念正是为了调和能力刚性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认为动态能力是改变企业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Zollo(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学习模式,通过它能系统地产生和改变其经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效率”。Winter(2003)把动态能力看成某种惯例或学习模式,未解决刚性问题,因为惯例和模式同样会形成刚性。Catherine(2007)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进行整合、重新配置和创造企业资源、能力,以此升级和重新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竞争优势的持续行为指向,该文对动态能力的理解虽然完整,但是过于宽泛,很难指导实践。David(2007)认为,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够适应商业生态系统,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和与其它企业和机构合作构建商业生态系统。(2007)认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等行为主体和战略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等构成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多数文献对动态能力定义和分析都隐含共同的逻辑起点: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然而,在高速变化、不确定、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中,如果环境难以预测,那么企业只能被动瞬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以适应环境变化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不能作为动态能力研究的主要逻辑基础,需要从新的逻辑起点和新的观察视角来定义和分析企业动态能力【3】。

二、概念框架

从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网的观察和分析范围来看,企业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处于某个价值位和生态位,企业动态能力既嵌入在企业内部运行过程中,又嵌入在企业与外部价值网、商业生态系统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企业不再单纯地适应环境,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新的游戏规则改变自身在价值网和生态网中的位势,并一定程度影响和改变环境。因此,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引导变化以培养自己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种长期的行动规划【4】。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把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由知识、资源、过程等各种要素构成的能够不断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以实现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共同进化的复杂开放能力系统。在以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以实现共同进步为目的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以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环境而不完全受环境左右,把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研究机构、媒体等其他所有利益相关主体纳入系统作用范围,通过技术领先、新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等手段,不断创造新的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营环境,以此带动企业自身和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新价值创造活动,实现共同进化。因此,以创造环境和共同进化为基础的战略逻辑,可以使企业领先一步,作为定义和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合理逻辑起点。

本文从技术领先、新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三个角度出发,这是新逻辑起点的三个要素,后面的框架为动态能力系统模型,把二者有机的连接起来,建立模型(如图1【5】),研究如何提升动态能力,进而创造环境和共同进化的,企业更深层次的竞争应该是动态能力的竞争【6】。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7】: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1)。

Eisenhardt(1989)和 Sigvald Harryson(1998)在对企业集团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竞争力等研究的时候,采用具有质量保证的案例研究方法是特别适用的。本文以英特尔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司网站、文献研究资料,其他网站报导获取资料,对英特尔公司如何以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提升公司动态能力的。

四、研究命题发展

1.技术领先与企业动态能力

英特尔作为商业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充分发挥价值链的作用,无论是从自身,还是合作者出发都创造出了价值。英特尔公司利用员工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公司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专业销售等,再加上在技术上的不断投入,和其供应商、销售商方面的合作以及公司内部员工的人力资源配置,不断整合公司内部的优势资源,使得自身在整个商业系统中处于有利位置,并且为整个商业系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奠定了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基础,同时也加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最终促进了整体价值链上各节点的共同进步。技术作为英特尔公司的一种动态能力,并不是由于行业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的响应,而是不断改变和创造环境的驱动因素。

2.新商业模式与动态能力

2005年在平台化战略下,分为数字家庭、数字企业、数字医疗、移动、市场及营销事业部,2009年,英特尔宣布将原各大事业部,由新成立的英特尔架构集团统辖,其次,英特尔将旗下技术与全球制造业合并,由“科技与制造集团”(TMG)统筹。

新商业模式调整提高了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特尔变革效率的释放,英特尔公司从一开始的应付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冲击到主动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来掌控行业环境,使得从上游到中游甚至下游的公司都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AMD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剥离其工厂,成立新的芯片制造公司。而英特尔公司同时发表声明“英特尔是一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这是其重要的竞争优势。英特尔公司对于商业模式的调整,也是对于公司内部资源的调整,打破惯例。在公司各部门知识和资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企业都作出了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H1-1:企业动态能力系统的建立和发展,除了需要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还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来加以过程保证,所以技术领先和新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新逻辑起点的重要因素。

3.“新游戏规则”

在计算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方面,英特尔有着三条著名的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按照定律使英特尔一直以所谓“每18个月推出新芯片”成为业内楷模,因此英特尔也成为信息革命中“速度”的代名词。凭借着技术领先的优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创新,英特尔的快速增长使它成为世界第一大处理器制造商,过去是英特尔受控于生产商,而现在则是英特尔在控制生产商。

英特尔在控制整个产业链的道路上,绕不过比自己强大得多的IBM、惠普以及苹果、SUN这些巨头们。但与英特尔采取了迂回策略英特尔在这个商业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处于了价值链的上游,它控制了整个产业的主导权,并轻而易举地使一个垂直化的产业实现了到水平化的迅速过渡。

H1-2:对于“游戏规则”的改变的业规则和新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的的环境的变化,是企业通过内部条件对对外部资源整合,打破原有惯例,是企业成为整个商业价值系统的主导,所以“新游戏规则”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新逻辑起点的重要因素。

综合命题H1 - 1、H1 2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综合命题:

H1:在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技术与商业模式等知识蕴藏在企业中,企业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来改变传统的惯例重构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系统,所以通过新逻辑起点的研究,企业能够创造生态链上的新需求和新价值,实现共同进化。

五、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构建的新逻辑起点动态能力模型框架比较吻合的企业集团公司。新逻辑起点能够是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知识和资源的整合,使其在作用过程中创造商业生态系统链上的新需求和新价值,实现共同进化。由于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从经验性资料建构理论的方法,其并不等同于假设检验,而是一种与现实环境进行比较,初始检验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理论,所以后续研究还需要拓展此领域的定量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培伦,尚航标,李海峰.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管理学报.2009.8:1104-1110.

[2]罗氓,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丽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3]郭立新.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演化的状态变量与影响因素.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2008.6:142-148.

[4]刘力钢,李军岩,邹德新,程文广.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透视.软科学.2009.6:98-101.

[5]曹红军,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6:54-65.

[6]王立文.动态能力观――解读企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179-180.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3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利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网站的框架和分布式部署方案,具体阐述框架的各层组成、工作原理和分布式部署结构。

[关键词] web services 动态电子商务 分布式部署

一、引言

网上购物,便捷实用无国界,庞大的网民群体对其需求巨大,因此,巨大的商机, 巨大的资本回报呼唤着一种新型分布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出台。web services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利用xml、soap、uddi、wsdl和wsfl等标准构造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web services领域共有3个部分, 即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库和服务请求者。相应有发布、发现和绑定3个web服务操作。web services技术有统一的商业发布和发现机制,从而成为目前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中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动态电子商务框架设计

基于web 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由数据层、数据处理层、web services 代理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客户层6层组成,如图1所示。WWw.133229.CoM

图1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框架结构

数据层包括底层各种关系数据库和表关系、半结构化数据及遗产系统;是系统的底层数据支持,可进一步发展为商务智能等高级应用。数据处理层封装了大量的数据逻辑,完成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包括存储过程和事务、触发器、日志等;按照相应的逻辑事件web service包装器将功能包装成web service 接口,暴露给受信用户。多台服务器分布式部署着web service 接口;为提高访问效率,对于sql server的所有访问,通过存储过程来完成。web service代理层通过soap协议与各个web service服务器建立联系,并生成本地代理类,通过soap协议使用web service功能。业务逻辑层完成电子商务应用逻辑功能,建立软件资源;封装了客户端的整个逻辑规则和事务流程;电子商务中的购物处理,订单处理,用户管理,账号管理,产品查询,产品添加与管理,二手市场发布,二手商品管理,网上招标发布,招标书管理,填写留言与回复,留言管理,网站公告管理及用作web服务的模块等都是具体的业务逻辑。商务系统的中间层业务逻辑可被封装为一个.net组件(可通过dcom、corba、ejb等实现),通过代理的方式轻松便捷的访问web service提供的丰富服务。客户端的表示层是与用户最终交互的亲切界面,可通过多种手段(如:jsp、html、asp.net等)实现。客户层实现用户(一般用户及移动用户)的应用请求。

其工作原理为:企业的核心商务功能用web services封装成组件,然后利用wsdl对接口进行描述,通过soap作访问,在商业注册中心uddi发布,从而使开发者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可以搜索并定位到该服务,这些商务功能就可以方便地在企业之间共享。用户通过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由jsp或servlet等程序生成的动态web页面,获取并选择个性化的web服务。

三、分布式部署方案

系统分布式部署方案包括购物、结账、认证、密钥分配在内的完整的商务事件,整个过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受信服务器协同完成,即certification服务、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order服务、ca认证中心服务、虚拟银行,如图2所示。其中certification服务总体负责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证书分发,断言机制,单点登录保证受信客户和其他所有授权服务器双方的安全性;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为电子商务的货源提供者,这里是网上商场,通过web service的发布,这种商场可以低成本进行异地扩张,从而增大规模,产生效益;order服务是结账服务器,负责所有授权用户在各个授权商场的购物结账,并支持多国货币的支付方式;虚拟银行负责安全结账,可以由真实银行业务扩展产生;ca认证中心负责银行、商业、顾客之间的身份认证。各个服务器运行平台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规划, 并可以通过各自的程序语言在异构的平台上实现相应功能的web service。

四、结束语

基于web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充分利用webservices松散耦合、即时集成的优势,满足了动态电子商务开放性、复杂性、分布性、动态性和定制性的需要。在商务逻辑中,世界各个角落的任何商品都可以轻松加入商务网站系统,并享受专业的管理服务和安全保障,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买卖双方真正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4篇

面对商业环境的数字化变革,市场营销展现了全新面貌。在数字化浪潮中,大量处于领导地位的传统企业已进行互联网转型,积极谋求变革,但仍然逃脱不了衰退的局面。例如,在^去100年里,宝洁一直是全球企业学习的榜样,它开创的品牌管理制度等写入了教科书,其大量的营销实践是MBA教学的经典案例。然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里,宝洁在全球销售大幅下滑了12%,创下了连续7个季度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促使我们思考,曾经一度被奉为教科书式的理论和做法,是不是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线下世界产生了诸多宝洁式营销的经典逻辑,而数字化技术的世界催生了颠覆的逻辑。

虽然,由传统现实世界发展而来的市场营销的概念、理论、工具和方法,很多仍然适用于线上世界。而且,数字化技术和环境的存在,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市场营销的理论,实现市场营销的理想。然而,在数字化的线上世界里,诞生了大量颠覆性的营销逻辑。这种逻辑是全新的,已全然不同于传统的线下世界。

例如,在市场研究方面,对于线下收集的样本数据,我们强调因果关系研究,而在线上世界产生的大数据环境中,我们发现相关关系是重要的;在线下世界里,80/20法则主导了价值分析的逻辑,而在线上世界里,《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derson)在2004年提出了长尾效应,解释了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挑战了80/20法则,即原来我们认为20%的关键客户并不能带给我们80%的销售收入,20%的主流商品并不能带给我们80%的销售收入;在线下世界里,企业创造价值并把价值让渡给顾客,然而在线上世界里,企业与顾客共创价值成为核心的逻辑,直接颠覆了传统新产品开发的流程。

在数字化技术的世界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哪些品牌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数字化时代,究竟产生了哪些颠覆性的品牌逻辑?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品牌基本逻辑做一些简要介绍。

品牌的基本逻辑

要了解品牌与品牌化最基本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验证品牌作用的经典实验:请被试者喝撕掉品牌标识的两个品牌的可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进行态度评价。结果发现,其中有51%觉得第一种(百事可乐)好喝,44%觉得第二种(可口可乐)好喝,5%觉得模棱两可;然后再让被试者喝正常包装(带有品牌标识)的两种可乐,结果却是23%觉得百事可乐好喝,而65%觉得可口可乐好喝。

前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反差,关键就在于品牌的作用。因为第一次被试者看不到可乐的品牌标识,他们品尝的仅仅是可乐这种产品。而第二次被试者看到了可乐的品牌标识,在这种情况下被试者品尝的就不仅仅是可乐这种产品了,而是产品加上品牌。也就是说,是品牌的力量让产品本身相似的商品区分出了明显的差异。

因此,这也就出现了以让・诺艾・卡普费雷(Jean-No?l Kapferer)为代表的欧洲学派,他认为品牌是产品加上产品之外的附加值。作为奢侈品发源地的欧洲,他们崇尚工匠精神,品牌活动都建立在产品基础之上,脱离产品谈品牌是站不住脚的。

而以凯文・凯勒(Kevin Lane Keller)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则认为,品牌是产品之外的附加值。在美国发达的工业化和资本市场环境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创立崇尚市场导向,靠资本市场迅速筹集资金,通过品牌实现差异化,因此品牌的作用表现为产品之外的附加值。

以上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对品牌根本性的认识都有各自合理的地方。

但我们所认同的品牌及品牌化的研究取向,并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其中某一个,乃是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每类产品在其品牌化时,都存在着上述两种取向的组合比例,即顾客要购买的多少是产品价值,多少是产品之外的附加值。对于不同的商品类别,如普通品牌、高端品牌和奢侈品品牌,它们相应的比例会各有差异。不同的组合结构,反映并确定了品牌创建的基本战略模式。

因此,具体到不同的产品类别来考虑,就存在产品驱动的品牌和品牌驱动的品牌两大取向,前者强调产品价值来驱动品牌,后者强调附加值来驱动品牌。不同的产品品类情况当然各不一样,如电子产品主要靠产品驱动,而化妆品则主要靠品牌驱动。甚至同类产品在不同市场中,驱动因素也不同。例如,对于轿车产品,在中国市场中,品牌驱动因素的重要性要重于西方发达市场。

从这个基本逻辑出发,也决定了我们的商业目标。也就是说,从品牌的逻辑出发,整个商业战略有两大逻辑:有形资产取向和无形资产取向。有形资产强调的是销量和市场份额,是短期取向、战术主导、自下而上,以现实为基础;而无形资产强调的是品牌附加值,是长期取向、战略意识、自上而下,以愿景为基础。

这两者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比如,追求销量和市场规模的目标,会导致品牌地位降低。所以我们要尽力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企业在制定商业战略时,也存在更注重有形资产增长还是更多注重无形资产增长的选择问题。

六大被颠覆的品牌逻辑

目前我们已处在一个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不可阻挡的变革时代,这种变革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常态,每家企业都必须要积极地去面对。

笔者认为,下面六大有关品牌建设的方法,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正在或将要被彻底颠覆。教科书上的经典知识到了需要更新,甚至需要重写的时候。

颠覆1 品牌概念

经典说 品牌就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或者按大卫・阿克(David A. Aaker)对品牌权益(brand equity)的定义,“一组与一品牌的名字及符号相连的品牌资产(Assets)与负债,它能增加或扣减某产品、服务所带给该企业或其顾客的价值。”简单地概括,品牌好似开设在顾客心里的账户。所谓品牌的力量就体现于“顾客因品牌知识(brand knowledge)而引起的对该品牌营销的不同反应”(Keller, 1993)。产品加上品牌与不加上品牌,加上A品牌还是B品牌,就会带来差异化结果。

现实说 今天,通过很多的商业实践所能理解的品牌却是“Hub”,即品牌是一个资源连接器,品牌是整合所用的相关资源来做平台。不仅企业做平台品牌(例如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产品也做平台品牌(例如360杀毒软件、苹果手机、微信)。平台品牌具有跨市场的“网络效应”,越大的网络使得平台中的供给和需求有了更好的匹配性,越大的规模产生越多的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网络效应”提高了用户的粘性,形成了竞争优势。怪不得业界有种说法,平台品牌或将取代公司品牌。移动互联网是造就平台品牌普遍存在的核心动力。

颠覆2 品牌导向

经典说 品牌化的经典逻辑强调,建立品牌一定要遵循品牌导向(不同于顾客导向),即有明确的规划和想法把品牌做成什么样,强调一切结果都要在品牌主的控制之中。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关于品牌要传播的信息,在顾客心目中要建立的形象和感知,都在企业的掌控之中,由企业来牢牢控制。

现实说 建立品牌的环境是开源品牌化(open source branding)。企业无法控制品牌的一切,相反,在一个开源的空间中,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你根本无法预料消费者的想法,因为在社群和社交媒体上的消费者可以畅所欲言,传播关于品牌的想法和体验。有时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中,就会形成高度瞩目的舆论中心,品牌因此被广为关注。例如,2016年3月,优衣库与世界级别潮流艺术大师KAWS的合作,成功打造爆款商品,开售一周中国销量已达58万件,引起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热切关注和讨论,成为一场极具影响力、波及人群极广的社会化事件。短期内数字媒体用户浏览量超过870万人次,数字媒体用户参与量超过24万人次。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品牌控制管理变为品牌风险管理,品牌舆情监测成为日常工作。这种新的品牌化方式导致某些品牌迅速建立,例如网红。你或许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一夜之间成为品牌人物,没有按照之前大家公认的品牌建立的程序来走,却一夜之间能把品牌建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用户产生的品牌化,品牌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口口相传,用户的体验交流成就了品牌的影响力。

颠覆3 品牌识别系统

经典说 建立品牌的第一步是发展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精髓、核心识别和延伸识别等很多要素,以表明品牌的身份。强调要通过清晰的识别元素,使得信息和形象得到一致性的传播,保证对外传播的统一性。

现实说 今天,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诞生的那些纯粹的平台品牌,比如Uber、Airbnb等等,其品牌识别系统本身似乎不重要了。或者说,不是靠传统的那些品牌要素来建立识别系统。

所谓平台品牌(Platform Brand),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联结产品(服务)交易或信息交互的双方或多方,并整合各方资源,为其提供直接交易、信息互动的服务中介。平台品牌可以分为平台企业品牌(如京东)和平台产品品牌(如苹果手机)。2015年全球最有价值十大公司当中,就有五家是平台企业品牌,它们是: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平台企业品牌可以进一步根据平台对价格、产品、互动等权限的控制程度分为:纯粹的中间商或传统平台品牌(Purereseller)、混合平台品牌(Hybrid platform brand)和纯粹平台品牌(Pure platform brand)。

举例来说,Uber就是纯粹的平台品牌。那些加入Uber的私家车形形,各不相同,司机也无统一着装要求,车上甚至并不呈现Uber标识,乘客靠认准车牌号码而上车,认错车的情况很容易发生。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各家公司都会使用明显的识别系统(包括颜色),乘客很方便就可以区分不同公司的服务,认准品牌。传统意义上靠服务标准化来建立品牌强度都很难实现。共享经济下那些纯粹的平台品牌如何建立品牌识别系统呢?虽然现在这个任务还不是十分迫切,因为同类的纯粹的平台品牌数量还不多,竞争还不充分,但我们也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颠覆4 品牌传播模型

经典说 品牌化的经典告诉我们,品牌建立的步骤可以由品牌资产金字塔来概括,自下往上包括四层结构:品牌识别(品牌突出性)、品牌意义(功效与形象)、品牌反应(判断与感觉)以及品牌关系(共鸣)。品牌建设是依据这样一个顺序逐层发展的。

此外,传统的有关传播致效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AIDA也是金字塔结构,即传播的效果是自下往上开展的,从注意(Awareness)、兴趣(Interest)、愿望(Desire)到最后的行动(Action)。

两个金字塔模型反映似的思想,即营销的效果首先来自于大范围的消费者注意(或意识),通过层层过滤,最后产生行动。忠诚顾客只是金字塔尖的极少部分。遵循这样的思路,传播的首要目标是要扩大基数,建立广泛的知名度。

现实说 今天,线上营销和线上传播已是企业常用的手段,一些企业的营销传播预算甚至全部都是数字媒体。发动线上传播战役,我们发现传播致效的模型变化了,它变成从金字塔上端往下端进行(可简称为逆向金字塔模型,见图1)。也就是说,先找到关键意见领袖(KOL),利用他们的影响力,通过蜂鸣式营销(buzz marketing)和病毒式传播(viral marketing),形成口碑扩散效应,层层向外层扩散,最后传达到最普通的基层大众。

这些所谓的关键意见领袖,可以是品牌的最忠诚、最资深的用户,也可能仅仅是利用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例如,小米在开发MIUI系统的做法,就是首先找到并利用它的重度发烧友参与开发。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新旧两个金字塔模型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型。新模型的重点是关注金字塔顶层之后的那些忠诚顾客的行为效应,通常包括满意、重复购买、分享/口碑、游说和公司的主人翁意识,又会形成一个扩散的倒金字塔结构(见图2)。

颠覆5 品牌延伸策略

经典说 品牌化的经典逻辑认为,品牌延伸是发挥品牌资产效应的最主要策略,通常也是业务扩张的模式之一。所谓品牌延伸,就是公司采用一个现有的品牌作为刚推出的新产品的品牌。它可以仅使用现有品牌,也可以将一个新品牌与一个现有品牌结合使用,即母子品牌的形式。品牌延伸通常关注跨品类延伸,即母品牌被用来从原产品大类进入另一个不同的大类。这就存在一个合适性的问题,即顾客对延伸的新产品态度评价如何。例如,百事可乐推出百事薯片、百事内衣等,前者比较合适,后者就不太合适;茅台酒(白酒)推出茅台葡萄酒,尽管同为酒类产品,但也被认为不太合适。

现实说 在当前环境中,那些在品牌延伸中用来考虑是否合适的、非常谨慎的条条框框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看到互联网助力创新,是大幅度的跨界创新与频繁的业务拓展,着眼点在于形成品牌生态圈。所谓品牌生态圈,就是以开放型平台品牌为基础,大量超越产业边界的商业组织与资源联结在一起,共同进行价值创造,彼此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互惠循环的结构化社区关系以及网络效应,并不断演化出新的能力和价值,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生态圈集合价值。

如果说品牌延伸管理还是着眼于“供应线”(Pipelines),那么品牌生态圈的核心管理就是一个平台的管理。平台包含服务、工具提供和技术支持,生态圈中的其他成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强化自身的绩效。豆瓣、乐视、韩都衣舍,无不按照品牌生态圈的逻辑来建设发展自己的品牌,形成超级品牌帝国。

颠覆6 品牌营销

经典说 品牌化的经典逻辑认为,建立品牌的手段包括营销组合、整合营销传播以及通过次级联想杠杆撬动品牌资产,最终目标是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强烈的、积极的忠诚关系。这种建立品牌的方式只是考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多对一的关系,并不考虑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

现实说 在互联网环境中,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变得尤为容易和频繁,因此,品牌社群成为一种普遍的建立品牌的方式和手段。所谓品牌社群,是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之间一整套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专门化社群,它是一种非地理意义上的社群性质。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企业往往通过会员俱乐部的形式,把顾客聚集起来,开展活动,但对品牌的影响力有限。在互联网环境中,线上品牌社群能够凝聚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价值。品牌、产品、消费者、营销者均为品牌社群的重要组成要素,顾客与企业、顾客与产品、顾客与品牌、顾客与顾客这四类关系形成广泛的联系,尤其是顾客与顾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变成一种开放性的动态关系,这时品牌就成为联结顾客的资源连接器(Hub)。

品牌社群对于品牌创建的价值主要在于:第一,形成顾客与品牌共创价值的平台,比如卡萨帝双子云裳双筒洗衣机设计的突破性创新想法就直接来自品牌社群中顾客的痛点;第二,制造口碑传播环境,有助于形成病毒式传播的效力;第三,通过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强烈的顾客与品牌联结的身份感;第四,通过顾客的体验和使用,自发地创造出新的品牌意义,成为品牌附加值的来源。第五,通过类似宗教性的仪式和活动,建立高度的顾客融入(engagement),形成超乎寻常的品牌粘性与忠诚度。

要“经典”还是要“颠覆”?

今天我们处在经典的逻辑与颠覆的逻辑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大量经典的逻辑仍是教科书的重点,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另一方面,颠覆的逻辑不断地跃现,在鲜活的实践中随处可见,已经或正在进入教科书,它们扩充了经典的内容,或者改写了局部的结构。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原则来理解两种逻辑的关系,并用这四个原则来指导企业的商业实践。

第一,把经典的逻辑作为基本功,把颠覆的逻辑作为必修课。今天,经典的逻辑仍然是指导线下世界品牌管理的基本理论。因此,我们要把理解经典的逻辑作为基本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经典的逻辑,才能更深刻地明白颠覆的逻辑带来的超越和突破,才能领悟线上世界为何需要颠覆的逻辑。由于线上世界已是普遍性的消费者生活空间以及品牌的市场空间,因此,颠覆的逻辑应该成为品牌管理者的必修课,并且要认识到在很多场合中,其重要性超越了经典的逻辑。

第二,明辨经典的逻辑与颠覆的逻辑的适用场合。经典的逻辑产生于线下世界,而颠覆的逻辑产生于线上世界,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产物。经典的逻辑可以扩展到线上世界,但颠覆的逻辑并不一定适用于线下世界。因此,如果是传统型的公司,从事的是线下的业务,应该遵循经典的逻辑,踏踏实实进行品牌管理;如果是线下公司实现互联网转型,应该启用互联网思维,大胆采用覆性的逻辑,重新布局品牌管理的整体思路;如果是线上业务的公司,则应该主要采用颠覆性的逻辑,遵循线上世界的规律指导品牌实践,方能站在主流位置。

第三,灵活地组合使用经典的逻辑与颠覆的逻辑。在线下与线上两个并存的世界中,颠覆的逻辑并没有淘汰经典的逻辑,因此在很多场合需要灵活地加以组合使用,特别是O2O企业,更是要注意采用组合的方式。比如,品牌资产金字塔模型与逆向金字塔模型,实际上是一种组合关系,形成新的组合模型。品牌延伸的原理仍然是业务拓展角度的核心品牌管理理论,无论是线下跨品类拓展,还是线下向线上延伸。但站在商业模式与互联网战略的角度,品牌生态圈成为主流理论。

第四,把颠覆的逻辑作为全面创新的战略指引。2001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为拙书《网络营销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作序时写道:“网络一定是一把枪。今天那些棍打得很好的人,他不会去练枪,而你从来不会使棍,你拿起枪就把他打死了,枪的威力太大了。”在马云看来,传统营销是使棍,网络营销是动枪。十多年过去了,互联网在今天仍然是商业创新和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动力。因此,引领企业的全面创新,需要深刻领悟颠覆的逻辑精髓,并以之作为战略的指引。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j2ee ejb 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形式。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迅速普及和深入,应用程序越来越复杂,基于j2ee(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规范、以组件为核心的体系结构是企业级应用的最佳选择。

一、j2ee分层结构

传统的两层模型(client/server)使得重用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非常困难。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各个应用组件根据它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

j2ee的体系结构一般可分为分为客户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及企业信息系统层(eis),其中web层和业务层又可统称为中间层,如图1所示。 

    

二、基于j2ee的b/c电子商务交易体系结构

笔者依据j2ee的典型构架和b/c电子商务固有的特点,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框架。

      

1.客户层。客户层运行在用户个人计算机的浏览器上,客户端可以是独立的应用程序或者是其它程序。客户层主要是用来与客户交互的,j2ee平台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包括html用户、java applets和java应用等。

2.web层通常运行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上,或位于集体计算中心的服务器上。服务器可同时给不同的客户端发送内容。在web层主要采用的j2ee技术有jsp、servlet和javabean。web层主要采用jsp实现与客户的信息交互。用户必须进行身份验证,使系统明确此次交易的对象。只有注册会员才能从交易系统购买商品。一般公共信息浏览不做限制。注册会员选择商品、填写所购物品数量、预览所填写信息、后台业务员根据库存信息处理订单等,这些页面使用jsp在web层实现。

3.业务逻辑层通常在web服务器需要进行特定的操作时才开始发挥作用,这些操作应用业务逻辑管理在线的交易或服务。在业务逻辑层中的事务管理确保这些操作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该层主要应用的j2ee技术有ejb和jdbc。ejb有3种类型,即会话bean、实体bean和消息驱动bean。会话bean表示的是和客户会话有关的动作,通常用来执行事务环境中的任务队列;实体bean用来表示持久对象,如一个记录、一个集合或数据库中的相关记录等;消息驱动bean 被设计成使用异步消息的j2ee组件,它提供了支持应用程序配置的更新更灵活的方法。

在该层中封装了各个业务逻辑ejb,如会员管理、订单管理及商品管理等。

系统包含会员、商品、订单等实体,以及记录选购内容、计价、记账等商务逻辑。所以,在该层设计以下 ejb 组件。

会员:该组件代表在线商品交易的集体或个人,这是个要处理的实体,并且是部署中持续存在的固定部分,用实体bean来实现。

商品:该组件代表系统出售的商品,能够体现最新的动态,也是要处理的持续存在实体,同样用实体bean来实现。

购物车:购物车中存放用户已经选购的商品,用户选购商品的信息不像前面的实体需要持续性,但是它在会员的整个购物期间是必须保持的,所以要使用有状态的会话bean来实现。

记价器:对购物车中的所有商品总价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和具体客户状态无关的组件,可以用来计算任何购物车中的物品,只执行记价逻辑,不是持续对象,是一个无状态会话 bean。

订单:用户选购结束决定购买,购物车随之转化为一个订单。订单是永久性对象,用实体bean实现。

4.eis层通常指数据库层,该层提供了对组织数据的基本的存储和访问。本交易平台采用甲骨文公司的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做后台数据库服务。在该层设计以下数据表。

会员表:对应用户实体,主要用于支持用户登录和用户资料查询。字段包括用户标识(主键)、用户姓名、用户地址和用户密码等。

会员账目表:主要用于记录会员账目信息。字段包括用户标识(主键)、用户姓名、账户余额等。

订单表:对应订单实体,主要用于记录注册会员提交的订单和会员订单资料查询。字段包括订单编号(主键)、用户标识(外键)、生成时间、订单状态、订单总额和订单税额等。

商品表:对应商品实体。用于记录所售商品的详细信息。字段包括商品编号(主键)、商品名称、原价和商品图片等详细介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