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难点重点;趣味逻辑;更新探索;具体改进

中图分类号:H319

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体系之中集中出现的教学方法闭塞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消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度不高等典型性的瓶颈问题,适时灵活地将趣味逻辑分析适配教学切实融入具体实际的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侧重通过鲜活生动的趣味性片段展示、风趣诙谐的模拟语言问答、灵活多元的逻辑化的角色扮演式的人性探究,从而有力调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流程向"斑斓多姿"的"视听语文"模式的转变纵深。

一、 古诗文教学与趣味化逻辑的价值位阶

1.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属性特征

初中古诗文趣味逻辑适配教学的改进创新实施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切实的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培养和强调学生群体学习古诗文的探索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群体在古诗文教学之中的学习创造性;第四是要寓教于乐,在融洽协调的现场教学互动过程中体现古诗文教学的教育性、调节性、改造性;最后则要回归到古诗文教学的应用实践性上来,着重培养学生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驾驭的应用能力。

伴随着教学系统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开始迅速引发了初中语文学科整体教学体系的视线拉伸、视野纵深、视角拓宽等显而易见的渐变,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群体,都不同程度地摈弃、改变了单一陈旧教学学习理念,真正"解放自我"去认知古诗文、体味古诗文、享受古诗文。于是我们开始在实践教学中频频感受到诸如课堂教学上的学生群体在关联契合的影视文化语境下的"角色扮演"、师生群体网络化语言解读语文教学习题、分组搭配集中交流反馈等具备趣味化而又符合逻辑性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脉络的张扬跳动。

二、 古诗文教学的趣味化解析与逻辑性创设

2.1灵活融入影视文化语言,巧解知识点

教师可以将最近收视率飙升的古装电视剧《甄嬛传》作为示例,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之时,适时合理地引介剧中甄嬛于寂寂秋夜独剪蜡烛灯花这一片段作为引子,结合"甄嬛体"进行诸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境营造赏析、倒置手法分解以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语式手法剖分、断句划分讲解,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运用课文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等蕴含大量古典诗词化的古白话文的语句语式进行模拟对话,揣摩古人的日常生活语言习惯,对比现代汉语语法语序,从而加深体会感悟。而在这个互动活跃、轻松趣味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以及相关文言文的文字词短语、语境语法、语言技巧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任务目标。

2.2加强阅读积累量与应用写作量,做到读写结合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和不断的专业训练,只有读得多、懂得多,才能有"东西可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需要尤其加强学生相关古诗文阅读量的积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自己的"文科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譬如可以采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现代语言的诙谐解读,多给学生进行课外古诗文的强化阅读,诸如《周汝昌鉴赏唐诗宋词》、《于丹解读庄子》等等,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出古诗文的优美语感、品味语言、品析句意、学会章法、领悟技法等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将"听说读写"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古诗文阅读教学与解题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结合多媒体对古诗文的契合要素进行剪辑提炼

教师可以将学生耳熟能详的"百家讲坛"、""等大量蕴含语文学科因素的电视节目以幻灯片演示、录像观看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诸如"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讲解的《宋史》、《史记》等系列之中,都包含了大量与初中古诗文教材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古典文学文化常识相关联的信息,王立群讲解的"陈胜吴广起义"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一环节也紧密契合了初中课文中的《陈涉世家》中如何剖析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下的人物语言、心理、行为的描绘刻画的重要内涵,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影视片断剪辑播放,组织学生集体观赏,不断让学生单独思考其所所蕴含的古诗文因素以及所凸显的语文学科知识,以及进行换位思考式地进行问题假设、针对解析、处理应对,从而使得学生自身增强对古诗文所具备的人文感、陶冶性、感染力的整体认知。

三、古诗文趣味逻辑教学开展推进的细节要素

教师所刷选择取的趣味逻辑性教学素材来源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智力水平,实事求是地进行教授知识的安排,不要为了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和个人荣誉感,把一些不切实际、虚构堆砌的"历代文人情话野史"、"某某大家不为所知的心路历程"等标榜深具人文艺术的古诗文片段夹杂其中。诸如近年来大行其道的清宫穿越剧、清宫宫斗剧,不仅故事情节荒诞空洞,而且普遍存在着古典文学常识上的谬误,有的清宫影视剧中的编剧导演为了凸显剧目的标新立异,生搬硬套地将一些古典文学诗词揉入,张冠李戴,甚至出现"李商隐,字子牧,乃北宋风流文士"、"落红不是无情物,青鸟殷勤为探看"等低级错误,而教师如果不加以甄别纠正,而是口若悬河自顾自我陶醉,结果必然造成原本别具一格、活泼协调的教学活动的"误人子弟"的尴尬困境甚至产生消极恶劣的教学后果。

四、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趣味逻辑化解析途径手段的更新推进是一项基础式、组件化、长效性的实践工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系统中发挥着更新调节的关键效用。深化改进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架构,进一步落实多元灵活的趣味逻辑解析方法在古诗文教学关键环节的适配应用,继而稳步提升学生群体的基本语言素养、文化内涵修养以及阅读应用能力水平,从而有力助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协调、高效、持久地延伸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炽权.初中古诗文轻松高效教学法初探[J].教育导刊,2010(5)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文 积极性 方法和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学习古典诗词,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古诗词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民族的文化。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而教师在教古诗文教学时常常采用僵死的教学模式,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以下是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出的几种方法:

一、 采用多媒体的声、像、乐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去代表。”而多媒体技术恰好能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起到这样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课堂,在短时间内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品读古诗词的兴趣,融人诗词意境。如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配上音乐。教学时,使用投影仪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同学们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着……”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情境中,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有利于学生对诗文情感的领悟和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真切地体会感情,为拓展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中。

二、 利用诵读法领悟体会诗词的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古典诗歌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某种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在教李白的《蜀道难》时,首先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如何处理此句在不同位置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此文,感知本诗雄浑豪放的风格。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三、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词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而对纯粹的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在两者间架设桥梁,发掘“学习迁移”功能,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学习古诗的共鸣,进而充分领略古诗的精妙绝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古文化修养。中国古典诗词本有音韵之美,古人多以吟唱方式品赏,随律咿哦或引吭高歌。引领学生重新品味古典诗歌中原富之音乐艺术美,进而提升对诗词整体意境之领会,于是尝试用流行歌曲进行古诗教学。如在教坡的《水调歌头》时,放了一曲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是从此诗演化而来的,很多同学都会唱,于是先让学生一起唱,然后再以此音乐为所教古诗配乐演唱,以前沉闷的课堂居然活跃起来了,学生对这首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课,学生不仅很轻松地记住了这首诗,而且对诗的意境、情感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四、创新诗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因此要注意创新诗词作业形式。古典诗词是一门富有灵性的艺术,诗词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使诗词作业灵活多样,使之在单调平板中稍微有些综合性、趣味性。在布置作业时要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得有趣、做得有效。如在教学《长恨歌》时,课前让同学们提前准备,以各种形式演绎此文故事,课后让他们改写此文,有的学生写成小说,有的改写成散文,有的改写成戏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学起来更有兴趣。

五、拓宽诗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古诗词牵涉许多古代文化,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许多古典诗词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关事件和作品背景密切相关,故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如讲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应全面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写此诗时活生生的苏轼。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从而对古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古典诗词中精湛的语言,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希望他们能以极大的兴趣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不同诗人的的柔媚与豪迈,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曙霞.《新课改下古典诗词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学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古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 趣味性

古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容置疑地摆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传承体。古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窗口。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汲取其中的文化滋养,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对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古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有逐渐弱化甚至忽略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现在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对古文实词、虚词、句式等古文语法知识概念很模糊,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至于古文背诵更是既无兴趣又无可能。这使老师异常困难,常常事倍功半,所以大部分老师上古文单元时往往只简单翻译全文及个别字句,能少讲就尽量不多讲,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地摒弃古文,认为中职语文对中职生而言就是一个工具,只要掌握应用文的写法就行,现代文都嫌多余,更不要谈“之乎者也”的古文,没那个必要也不愿花那种时间。

虽然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但是对中职生古文的学习不能放任不管。通过观察,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古文的可能,对古代的东西兴趣不大。至于目前充斥荧屏的古装剧、穿越剧,更是造成很多误导。学生对古代的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了解,如各个时期衣着的不同要求,称谓的时代变化,古代地域文明,等等,更不用说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如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思想,谦虚礼貌、立志勤学等许多中华美德。古文中对学生所普遍缺少的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上都有发人深省的论述,在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职业观及确立个人道德体系上有着非常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古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应保留一席之地。那么,面对现在的中职生,语文教师应如何上好古文课呢?

一、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每一届的中职生第一次接触古文课文时,我都会先问他们:“你们在《语文》课本的这些单元中,最不喜欢的是哪一个单元啊?”毫无例外,他们的回答都是古文单元。接下来我会回应:“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语文的哪个单元吗?告诉你们,古文单元!”为什么呢?引发学生好奇后,我开始讲述承载中国两千多年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不是现代文而是古文,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保持文明不断裂是因为古文的学习与传承。如上阐述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树立学习古文的自信心,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闽南语通用地区,我用“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在学习古文上具有先天优势”这一观点鼓励学生,并举例说明:一是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现代文中已不通用甚至消失了的古文本义,如“走”字,古文本义指“小步跑”,普通话中指“走路”,而闽南语中也指小步跑。再如“鼎”一字,古文本义“锅”,普通话中指“祭祀用的器皿”,闽南语中也指“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闽南语的发音更接近古汉语原音。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普通话发“xié”,是一个单音字,而正确的发音却是和闽南语相同的“xiá”,这个音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却被闽南语保留了下来。再如闽南语中的“入声”也是古汉语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的。在讲解举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示弱”,让学生多发言,主导课堂,教师“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通过如上两步设计,学生对古文课文的畏难情绪就会暂时缓解,甚至开始期待自己在古文学习中的表现。

二、教学人文性先行,工具性上适当降低难度

学生兴趣的激发与信心陡增是一时的,是教师外在引导下的一时表现,无法持久。因而,在接下来的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如下手段,保持和内化学生的兴趣与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法内容的教授上,点到即可。

对古文字、词、句的讲解,要适当降低难度。古文语法结构繁多复杂,如你一一讲授,则学生只能在过程中晕乎其晕,最终不仅扼杀了培养起来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怀疑:你不是说很容易、很好学,原来不过是骗人,想让我们认真听讲罢了,这就很不妙了。学生对教师个人的怀疑会导致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配合甚至出现抵触现象。古文教学的难度把握和教学设计的灵活多变是上好古文课的关键。对语法的讲解只到点不到面,如对“之”一字的讲解,只举“乃夜驰之沛公军”“沛公之左司马曹无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中职古文课文中出现的例句,不做过多的课外拓展,解释字义时侧重讲授字的意思,而不强求学生掌握语法作用。注意对知识点的归纳,使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时,我把出现的古文语法归纳为三个部分:字词部分,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等)、三动(使动、意动、被动)、通假、古今义不同;句子部分,只讲解到语气(陈述句、怀疑句、否定句、祈使句),句法只分析到倒装,而不要求句子的成分、结构的具体分析;文章翻译部分,只要求意译,不强求直译,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文体内容的讲授上,注重人文熏陶。

《将进酒》让学生体会李白从悲—欢乐—愤激—狂放的情感,体会《关雎》中轻松活泼的氛围,体会《青玉案·元夕》的孤高,让学生感受不同诗歌的意境,领略古诗歌无穷无尽的美。

每篇课文讲授之前,先与学生一起认识作者,贴近作者内心,或介绍其生平,或欣赏其文风,或了解其创作意图,多方位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更深刻,而且让他们在讲述中感染作家作品的情感,内化其品性。

3.知识的拓展上,充满趣味的古文小常识。

如介绍古代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它的计算方式及与西方记年法的区别和联系,我在介绍这一古文常识时,往往结合分组比赛记忆、快速默写的方式,使学生在竞争中更快更好地识记。再如可以归纳古代对一定年龄的称谓,如孩提(二三岁之间)、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黄口(十岁以下)、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期颐一百岁等。介绍词义的演变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话题,如“字”的古义是“生子”,“自”的古义是“鼻子”,“亦”的古义是“腋窝”,教师可从讲解字的甲骨文写法入手,教学生理解其古义,再介绍其意义的演变流程,让学生站在历史演变的高度认识和了解古文知识。只要教师肯花时间不断探索,古文这一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知识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生输送丰富多样又充满趣味的养料。古文的枯燥不是古文本身,而是教师不主动钻研教材,开动头脑思考,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的遁词。

站在中职语文讲台上,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古文教学方式(重视字词句的讲解,机械地切割文章,毫无美感),在古文教学中注重挖掘人文性,提炼出古文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带领学生领略古文的魅力。

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结合,注重挖掘古文的“新意”

讲授《鸿门宴》时,针对市场营销101班专业特点,在解决“历史为何选择刘邦”这一问题时,我从个人能力、个人业绩、团队力量三个方面归纳刘项二人的表现,分析刘邦个人能力虽远逊于项羽,但其社交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强,知人善任,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项羽。最后我小结:可见,事业的成功单靠个人能力是莽夫行为,不可行也不可取,只有团队协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才能最终取得事业上的辉煌,学生由此听得津津有味。

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针对会计班女生较多数特点,我在分析妻、妾、客对邹忌的回答时,从分析其心理入手,告诉学生:在古代,男子的妻只有一人,妾却可多人,妻占主位,死后可入宗祠,尽得夫之荣誉,所以邹忌之妻的回答充满骄傲与宠爱;妾在古代地位远不如妻,须仰一家人鼻息,处处赔着小心,犯小错就有可能带来逐出家门不得善终的下场,所以邹忌之妾的回答惶恐而小心翼翼;客有求于高居丞相的邹忌,对人有所求,当然要投其所好,所以邹忌之客的回答巴结而敷衍。再作小结:可见,与人交往须注意身份,言谈要得体有度;不可尽信人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分析和把握他人的内在心理有利于更好地与人交往。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而且传授了为人处事之道,自然深受欢迎。

古文的世界博大精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勤于钻研,提炼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知识,发掘古文的“新意”。这样,一方面拓宽了课堂的知识面,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优秀的古文中学到了多样技能。

总之,中职学校的古文课不应该削弱。广大的中职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与时俱进,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优秀的通俗易懂的古文,并且提取每篇古文的精华。对于古文教学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也愿意学,学生一定会在这块中华瑰宝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曾文君.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吴晓靖.以人为本 走出职高语文教学困境[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6.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一、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陶渊明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其间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绵绵不绝。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

二、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古诗词的诵读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而诗歌又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精致优美的语言、深邃幽邈的意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诵读古诗词可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可以了解许多历史、地理、典故、传说、山川名胜等知识;可以积累许多文学知识。

三、大量诵读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首先是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其次是浓浓的爱情情结。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忠贞不渝的爱情多么真挚感人啊!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

许多诗歌蕴涵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它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着美好,直抵理想。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理想和信念在耳边铿锵,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当学生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读诗使人灵秀。”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大量诵读古诗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低级粗俗走向高级高雅,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诵读古诗词是最好的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文学想象力。

诗歌离不开想象。诗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充满奇异、丰富的想象。在诵读鉴赏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锻炼。

(三)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字 趣味故事 中学语文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学阶段的汉字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汉字识字教学,而应是通过识字教学带动和辅助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文字相比于文学的思想、观点、情感、故事、人物形象等,稍显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就应尽量使文字变得饶有趣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以学为乐。教学中引入汉字的趣味故事毫无疑问能增添汉字趣味,以趣味性带动教学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本文主要从汉字的趣味故事入手,阐述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汉字魅力熏陶三个方面的重要应用,从而论述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趣味故事与字音字形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传统的讲解字词含义、反复抄写、多次听写的较为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陷入瓶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更会激起学生厌烦和逆反情绪。因此,汉字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积累汉字字音字形的兴趣,强化学生在字音字形方面的记忆。

(一)通过汉字故事刺激学生对形声字的学习

例如这个故事,“有个财主,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在木桥上淘米,便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在这个故事中,通过少爷与一位貌间打油诗的对话,将形声字的基本特点生动形象的解释出来。巧对对联有趣,让形声字的教学也很有趣,并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通过象形字、会意字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例如“逐”字,“是个会意字”,本义是追赶。字的上半部是一头猪(豕),下半部是一只人的脚,字形表现的是:一头野猪在奔跑,一个猎人在后边紧紧地追赶,生动极了。”通过对这些会意字、象形字的字形进行趣味解释,学生就会直观地记忆下字形,如“炎”“炙”“盥”“轰”等等都可以用字形故事来进行教学。

二.汉字趣味故事与文学常识积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都强调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常识的积累尤为重要。文学常识的教学也常会陷入枯燥无味的“死讲死背”的模式之中,导致学生对文学常张冠李戴,对于作家作品、写作手法、文学史无法形成清晰认识。汉字中的趣味故事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一)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

例如“著名的作家老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不难发现,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成两半而来的……而且,他的笔名也是在“舍”前冠一“老”字――老舍。”这就是巧用分离汉字的方法来取字号,由此法来构名的还有很多,如李木子、张长弓、杨木易等等。利用这些巧妙的拆字故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和记忆关于作家的姓名和字号。

(二)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品和作品集

例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集》中,‘且介’二字就是从‘租借’中拆出来的,因此来暗示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半租界’的性质。”通过汉字拆分来解释作品集的名字,不仅记下了作品集的名字,同时了解了作品起名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这是一举两得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丰富的文化常识也需要“用巧劲”,能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下理解。例如古代的“阴阳”之分,《说文》中有:“阳,高明也。”高明就是高而光明的意思。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山之南也正是高山向阳的一面。……水之阳即水之北,因水北河坎是朝阳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说文》中的故事边在黑板上画图说明,学生就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这个文学常识。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将很多文学常识化成生动可感的故事传授给学生。

三.汉字趣味故事与汉字魅力熏陶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针对不同阶段,对“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汉字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

“汉字起源于图画,那方块形的字体本身就是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抽象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思维创造能力的体现。”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到汉字的艺术。如谈到汉字的起源,可以和学生饶有趣味的介绍“汉字起源于图画,方块形体中的象形因素展示着自然万物的美,这是一种视觉的造型美。” 例如“山”字形体简单,只有3画,但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笔下,就像是一幅描绘高山的墨笔画,三座三峰高高挺立,粗重的笔画非常有力量,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是一种意境的美。

(二)汉字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将练习书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提出,对于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熟练书写、端正规范写字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汉字的美,各种字体的美,才能真正刺激学生去学习和练习书法。通过讲解各种字体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并展示各种字帖,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启发学生从楷书和行书入手练习,进而介绍重要的书法字体和书法家的趣事,真正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

(三)汉字趣味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智慧

“汉字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很多方块汉字都好像是一幅历史文化图,里面有形象,有故事,更有古代先民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例如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对联艺术。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踢”谐音“题”,一语双关,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真的绝妙。不仅感受到了汉字谐音和一语双关的魅力,还见证了汉字下隐藏着的智慧。

四.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语文的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和汉字艺术魅力熏陶上都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汉字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而是内涵更广、程度更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看,汉字的趣味故事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落实识字教学,更准确并且印象深刻的辨析和区分易混淆字的字形、字音,真正帮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成为良好沟通的工具。其次,汉字的趣味故事是汉字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缩影和反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如何让炎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中华的文明,如何从血肉里浸染这种智慧,更多依靠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的关注,而汉字趣味故事正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韩鉴堂:《中国汉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版。

[4]陶霞波、刘志基:《汉字艺术》,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5]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岳冬梅:《字和词的趣味故事》,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8]陈艳萍:《趣味汉字教学:汉字本身修辞的运用》,《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9]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10]殷秀娟:《趣味汉字教学方法》,《教学天地》,2009年第26期。

[11]高洪涛、刘振前:《试析汉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2007年第13期。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6篇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中职技校的学生爱上古诗文,就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它的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美,就必须要加强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因为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传统经验,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诵读训练可以使古诗文的教法返璞归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语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将诵读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始终诵读既是认知的手段又是感受体会感情和领悟意境的途径。反复诵读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古诗文的节奏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意境之美,让学生主动持久地爱上古诗文,自觉地广泛地涉猎更多更美的古诗文。这里所说的“读”主要指诵读,就是出声朗读,并熟记成诵。这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古诗文,取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然诵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学生齐读,可以分组诵读,也可以男女轮读,还可以配乐朗读等。

三、诵读的主要方式

1.教师范读,引人入胜

教古诗文,教师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这样可让深奥的文言文有了音韵和节奏,而学生又能在教师朗读的感染下逐步体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可作为学习导入的主要手段,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方式,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学生初读,正字正音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码要求,也是古诗文诵读的起码要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除了适当地讲一点汉字的造字法等常识和告诉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并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还要适当编一些练习,让学生出声诵读,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和字音。

3.反复诵读,传情达意

在教授古诗文时,要把诵读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读讲讲、讲讲读读,在反复诵读中疏通大意、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地理解作品的情趣、意义,品味出作品内在的味道,体验诗文中作者所寄托的深层次的情感。

4.放声诵读,体味意境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现行中职技校的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不仅思想内蕴丰富,而且气韵生动,这种气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叶圣陶先生说:“文言的吟诵是为了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学生反复朗读便会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受到感染和陶冶。这种方法,可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给学生以自由空间,让学生大声朗读并熟读成诵。只有放声诵读,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诗句中去欣赏、领悟我们祖先的心胸、气魄、精神、人格,去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感悟教学;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23-04

[作者简介]顾海学(1981―),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文言文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复习明显地陷入了困境: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重言轻文,课堂模式重知轻情,学生只有认知上的需求,毫无情绪上的表达,课堂气氛沉闷,了无生机。那么,文言文复习的课堂能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呢?为此,笔者反复思考课堂症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高考文言文复习中,笔者采用的感悟教学法,使课堂充满了久违的生机。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昂、表达积极、笑声不断。原来,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也能充满趣味。

一、感悟引领生趣

笔者发现,当下的文言文复习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花时间不见成效,花精力不见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受高考的桎梏及文言文复习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在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文言翻译方面。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串讲课文,梳理字词。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忽视了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意义,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求知需求。而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致命现象就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就是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高考考点的压迫下,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既能让文言文复习的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应试技巧呢?《语文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分别对文言文的考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本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浅易”是教学和高考要求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程度。在经历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高三的文言文复习再按照串讲的方式教学,学生很难有求知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话说。文言文复习从何处生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是从阅读后的感悟。对《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笔者整节课始终围绕一个问题:“通过阅读此文,你获得了什么感悟?”这一问激起千层浪,问出了学生的青春智慧,问出了课堂的生机盎然,更问出了久违的快乐氛围。学生在“感悟”问题的引领下,畅所欲言:“我觉得夫妻之间应该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家庭。”“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贤内助。”“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智慧的火花,激情的表达,热烈的交流,层层推进,针锋相对,笑语不断,多么幸福的课堂。利用感悟教学,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文本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生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了文言文的学习原来也是有趣味的。

二、古今贯通激趣

学生认为,对文言文复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言文复习往往立足于文本疏通层面,只关注文言知识和句子翻译,没有兴奋点;另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内容远离生活,没有亲切感。因为时代的差距,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语言距离。但教师在复习文言文时,经常忽视这个问题,照本宣科,以古论古,完全脱离了当下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及情绪特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古文理解的难度。其实,在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中,虽然时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的本性、情感、一些生活方式都与当下是一致的。立足于这一点,师生可以找到打通古今的凭借;再有,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重在人物、事件、情感的鉴赏。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教师可以借鉴诗歌中“借古讽今”的手法,立足文本中古代的人、事、情、理,反思当今的人、事、情、理,理解文本内涵,洞察时代变化。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立足于当今的人、事、情、理反观古代看古代的人、事、情、理,摒除丑恶现象,弘扬传统美德。感悟教学法的应用,很好地打通古今,引导学生以现代的思维、观念讨论传统文化精神。《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主要讲梅圣俞和妻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学生可以从妻子谢氏的身份、持家、相夫、爱国和丈夫梅圣俞为官清贫、亡妻之痛、忏悔之情等内容的角度找到与当下生活的契合点和矛盾点,引发自己的思考,畅谈人生的感悟。比如从妻子谢氏的出身可以联系到当下“白富美”,但她并没有去找一位“高富帅”;从妻子的持家内容可以立足古代,表达对妻子美德的赞美,也可以立足当下,女子更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也可以从夫妻深厚情谊的角度反观现实生活中这样能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夫妻形象已经寥寥无几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妙悟横生,妙语连珠。如“做个文章里这么好的女人太难了,我觉得社会太现实,生活总会为柴米油盐之类所累,应该不会活得那么容易,所以找个有经济基础的男人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关注物质生活时,也应该关注“型男”的品质内涵。”“我觉得谢氏的品质值得肯定,但当今的女子更应撑起半边天,不应只是勤于治家,更应在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悟教学,引导学生以古谈古,以古观今,以今论古,这样不仅分析了文本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因势利导增趣

感悟教学法重在品味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特征,它起到了理解文本,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但这样的课堂也容易失控,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避免一发不可收拾。控制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将其和高考知识点有机结合。应付高考,是教学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应试的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感悟中机智地引出考点,突出考点,解决考点。要解决文言文考点,必须关注两个核心:读和境。“读”强调的是读通、读懂文本,“境”强调的是文本的语境、情境。这是解决高考考点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感悟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读后感悟,在分析感悟依据时又巧妙地回归到文本的语境和情境。在学生分析感悟依据时,教师应果断引出文本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等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积累知识,化解考点。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中,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的依据“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时,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强调了成为一名好妻子必须具备哪些标准?”借此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因势利导,明确提问:“你觉得这段文字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哪些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治”“精”“旨”“肃”“严”“庳陋”“容止”等实词的含义和“而”“以”两个虚词的含义。借此,学生在感悟的情趣中轻松地掌握了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并解决了考题一的内容。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的依据“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时,笔者又顺势引出“这里所说的‘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正好是第三题C选项的内容,我们比较一下,是否等同?”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在分析内容概括题时,懂得立足文本、寻找依据的解题能力。当学生感悟“我认为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是很重要的。”的依据“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时,笔者提出“这句话是高考时要求我们翻译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能把这句话的翻译写出来吗?你可以请两个同伴陪你一起写。”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回归文本语境,感悟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借学生板演的情况,讲解句式特点、翻译要点。感悟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很好地将品味文本和积累知识有机结合,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和热情,在感悟中,学生抓住感悟内容,立足语境,无形中解决了考题,积累了文言知识,提高了解题技能,明白了解题思路。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必然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知情交融扬趣

高三的课堂,理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纠正学生重练轻读的错误思想,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技术能力。而当下的高三课堂,受困于高考的压力,惜秒如金,教师传达大量知识,舍弃学生思考时间,放弃学生读书时间,更不可能奢侈地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重知轻情”“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无奈地充斥着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应改变错误观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把“寓教于趣”作为永恒坚持的教育追求,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处理好知与情的有机结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就是期望通过创设一定的‘人――环境’教学条件,使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协调统一、良性循环,产生知情互促的和谐心理状态,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从《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感悟教学法吻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理念,它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饶有兴趣地感悟文本内涵,在积极表达讨论的气氛中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言文阅读的思路,掌握文言文考点的解题技巧。知情互促,和谐循环。因此,教师应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禁锢,拥有创新的勇气和恒心,坚持以感悟教学法为根本,做到知情的有机交融,积极营造充满和谐、充满情趣的文言文复习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扬起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风帆,让他们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积累知识,积淀素养,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不应只把目光停留于高考的考点之下,更应着力于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在快乐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其实,只要教者改变一下教学理念,转化一下教育思维,把知情交融,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点燃,文言文复习也是能充满趣味,充满生命活力的。

参考文献: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激趣;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好古典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以“说”激趣

1.“说”在课前,体验乐趣

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赠古诗的同学,既要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又会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说”在课中,寓教于乐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活动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说”在课外,丰富积累

学习古诗词,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后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课下不仅说古诗,还唱古诗。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精彩纷呈,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品味,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欣赏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妙笔生花,以“写”激趣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装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学的习作《故乡的秋天真美》中,这样描绘:“……故乡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鸳鸯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韵味。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激趣

古代汉语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语言工具课,更是文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和相关专业学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1]。利用构建主义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兴趣,更好达到古代汉语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分三部分谈谈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一、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它始终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爱学、不易学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从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方面探讨的,如王洪涌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改革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肖瑜的《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广西大学学报》2007.2);有从教材建设方面探讨的,例如柳士镇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中国大学教学》2003.6);有从教学内容方面探讨的,如李先华的《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5);也有从教学方法方面探讨的,如季云起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13),张振羽、谢序华的《古代汉语教改的关键在激趣》(《凯里学院学报》2007.2);更有各方面综合探讨的,例如薄守生、赖慧玲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7)。总的来说,前人的研究对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是,新时代下,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出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高校学生依然普遍对古代汉语有着畏难情绪、恐惧态度及回避的意识,这种情况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汉语“激趣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化解学生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进一步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二、古代汉语激趣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激趣教学”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进而能够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主动进行学习,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体味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使古文活起来

要想使古文活起来,首先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古文素养,使语料烂熟于心,拈之即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古代汉语课时一缩再缩,文选列的虽多,奈何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自学,如果对古汉语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希望他们能自觉扩大阅读了。那么古代汉语教材和课堂上经常会使用的古文例句,大多成为孤立的,是学生所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个一个的例句举出来,学生不能理解句子的语境,干巴巴的文言文,听起来毫无趣味,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补充例句的语境,增强例句的趣味性,使一句句古话活起来,使一个个古人动起来。

例如,讲到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引用时,有一个例句:“故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首先,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一诺千金”引起学生对此谚语的兴趣,知道此句谚语就是后来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史记·季布列传》给大家补充大将季布的相关故事,引发学生对季布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翻阅《史记》的兴趣。

讲古书注解,介绍重要学者时,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形象、鲜明、直观的认识。例如介绍马融时,可结合《后汉书·马融传》进行补充介绍: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活了八十八岁,貌美才俊,学生数千,东汉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此人性格高傲、热情放达,史书传云:“行动浪漫,善鼓琴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其室者。”这样,通过补充,话语不多,马融其人已跃然浮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对其兴趣倍增。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史书,了解一些历史人物,诸如卢植、郑玄等,增加他们对古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古代汉语的趣味性。

(2)使古物动起来

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下,古代相关的文物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具直观性。因此,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跨越三千年的时间长河,可使古代的文字、器物、服饰、古籍文献、人物、历史事件等重活于今,使学生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习。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发展演变、古代的用字这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古老的汉字形体活生生地动在学生眼前,《左传》、《论语》、《史记》等文选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

例如,讲解《左传·鞌之战》等文选时,我们可以借用视频把古代的车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把古代的战车通过多媒体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常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讲解《论语》时,我们可以适时播放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视频,生动有趣地把孔圣人和他的弟子们的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此以来,毫无疑问学生对《论语》相关篇目的理解会更深,想必也更有兴趣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3)使古今连起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教学中需以今比古,善用方言解决相关语言现象,善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现代社会各种新的语言现象,古今一体,从而减少古代语言的晦涩感,使古代语言形象化。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一词,王力教材相关注释为“恐惧的样子。”[2]郭锡良教材相关注释为:“叠韻联绵词,恐惧的样子。”[3]“觳觫”一词在《孟子》中首次出现之后,后世诗文中亦常出现,有的成为牛的代称,例如《池北偶谈》卷十一:“时见牧人蓑笠,御觳觫,归村落间。”有的则保留了形容词的用法,例如《蟹略》卷一:“亦不见蟹躁扰,亦不见牛觳觫,此亦是蟹箴。”后来所指范围扩大,不仅用于牛,也可以指驴,《耕学斋诗集》:“石磴牵确驴觳觫……”,还可以指人,《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六:“今见出关觳觫之状,视关内如……”对“觳觫”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 亦有释义:“【觳觫】面容憔悴。闽语。广东潮州、汕头。翁辉东。”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比如“觳觳掉”、“觳觳掣”、“觳觳颤”等:“【觳觳掉】发抖;哆嗦。闽语。福建厦门。【觳觳掣】闽语。福建厦门。1、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2、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觳觳颤】战抖。闽语。福建厦门。”[4]《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记由“觳”组成的词条,均是闽方言,或作动词,或为形容词。在文选教学中,讲到这个词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现代方言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方言去思考古代的一些词语。就笔者来说,“觳觫”一词绝对不仅保留在闽语之中,河南方言中亦有体现,不过它的读音在方言中稍有变化,河南方言中的【和萨】一词正是形容人或动物因恐惧、寒冷等而颤抖的样子。

教学中以今比古,古今连为一体,想必会消除古语的晦涩感,增强古语的形象性。

(4)把古字用起来

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古文基础较薄弱,即使是对古文有兴趣的同学,对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繁体字,也往往不知是何字,更不用说古文中其它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辨识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们对古代汉语产生畏难心理的一个原因。因此,“激趣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古字用起来。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读古代典籍,适时举行有关古文识别及书写的各类小竞赛,引导学生使用古文创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代入感,消除他们古代汉语“学而无用”的认识。例如讲解“六书”理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洛阳最大公园隋唐遗址公园石头上所刻篆书显示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需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使之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阅读更多的古代文献,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大多数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和提高古籍的阅读能力而开设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一般的旧版古籍,从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课程内容多,既有文言文阅读,也有文化常识学习,还有大量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此课程学习内容以先秦语言为主,年代久远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很大难度,而现代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也使学生对“古文”越来越漠视;另外,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进程,各专业基础课都在大量压缩课时,古代汉语课更是由原来的周四学时逐步缩减到现在的周二学时,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在课时内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再“怕”学古代汉语,而是“喜”学古代汉语,才能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使古文活起来、使古物动起来、使古今连起来、把古字用起来”是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使古代汉语教学更易于进行,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注释: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37~48页。

[2]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页。

[3]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32页。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14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7314.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0.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0篇

第一,有用意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进行古汉语学习的最有效工具,从终身学习来说,它对于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有用的;从近处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解决文言诗文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很多知识老师不可能全部教授,学生要养成多翻字典的习惯,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学会理解和归纳。

第二,有趣意识。

面对枯燥的工具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趣味作支撑。其实,在表面上看如此刻板枯燥的古汉语字典中,同样也有丰富多彩的典故和成语故事。例如“而”字的第一个义项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举出的例子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句子:“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楚汉之争中,项羽以刘邦的妻儿、父亲要挟刘邦投降,扬言欲烹其父,谁知道刘邦竟然耍起无赖,说他和项羽是结拜兄弟,杀刘邦的父亲也就是杀项羽自己的父亲,项羽要是一定要杀自己父亲,刘邦让他记得分给自己一碗汤。一个是怒火中烧、率真正直的西楚霸王,一个是沉着冷静、机智老练的汉王,两者的不同性格在这一句话中突显出来。用这样富于趣味性的故事去吸引学生,相信他们学习古汉语会有更大的兴趣。

第三,归类意识。

古汉语字典中对于每个字都有详尽的解释,用序号做了明显的区分,但是,意义和用法较多的字词很容易促发学生畏难的情绪。很多字词表面上看意义和用法很繁杂,然而只要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都是同类的。比如“乎”字,字典中一共有如下4种解释:①介词,用法相当于“于”;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③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④形容词词尾。按照词性来说,②和③可以合起来,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个意义的位置都是在句末,也就是说“乎”在句末时,看它后面是“?”还是“!”就可以区分其用法了,这样归类之后,“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清楚了许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记起来也更牢固。

第四,补充意识。

补充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义项的补充,二是对例子的补充。

1.补充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某些词条的解释是不完整的,为了学习和复习的方便,应当以字典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例如虚词“而”字: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如,像。在这个解释中,②③④都是连词,只是表示的关系不同而已,第三个义项表示修饰关系,所以,第二个义项需补充上“递进”、“因果”、“假设”这几个关系。这样,“而”的所有意义和用法就完整了,便于学生系统而清晰地学习。

2.补充例子。这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文言文句子,一是成语。

补充文言文句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举出的例子很丰富也很经典,可惜的是教材年年变,不同地区又使用着不同的教材,学生对这样一些“经典”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及时地补充上他们更为熟悉的例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接受的难度。例如“竖”字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常用的结合――“竖子”,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例子出自《晋书・阮籍传》《史记・留侯世家》,而这些篇目是现在广东学生未曾接触过的,但是,在粤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单元《鸿门宴》中,对放跑刘邦的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说了这么一句气话:“竖子,不足与谋!”在对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范增的这句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补充成语:很多成语保留着古汉语语言习惯,现代社会依然广泛使用,所以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要小一些,而且一些成语中包孕了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例如“爽”字中第五个义项是“违背、不和”,和成语“屡试不爽”的“爽”字是同样的意义,但这个成语比起字典中的例句要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兴趣培养 回归课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48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不间断历史记录的文明古国,这些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来继承弘扬,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历史这一学科应运而生,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习在整个学习阶段中对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摆正位置,通过对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站在现在看见过去,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的思想状态、社会背景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浓厚底蕴,能够从心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历史的仔细研读,可以吸取古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可以学习古人的长处,对历史中有营养的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目前很多学生对v史的学习抱有偏见,以至于掩盖住了历史的现实价值。当然历史学科也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涉及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加上教材中配的一些插图太过刻板,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要比初中阶段时更为深入,历史知识不单单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身,其还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让学生感觉到这完全不像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像是几门学科的综合体,因此觉得历史的学习难度颇高。因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当然很多教师也或多或少的向学生提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历史就要对历史感兴趣”、“学习的关键是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之类的话。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在有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肯定好于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因此,要想学生在高中学好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让学生学习历史、喜欢历史、爱上历史,这样才能使其积极主动的去对历史进行深入的探究,才能在历史学科上取得不俗的成绩。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状态过渡到对历史感兴趣的状态。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看报、观新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科技也得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学生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好奇程度,从而培养其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看报、观看新闻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动态,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程度。而且新闻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比文字更具冲击力,能让学生对相应的事件的认知更为直观形象,同时也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例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外交事务,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不光是看现在的正常邦交,很多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通常伴随着很多历史问题。而我们日常对欧美国家的看法,还掺杂着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反侵略战争,学生通过对目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了解,加上对古代、近代史中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外交事件进行联系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学习。

第二,让学生切身体会历史文化。书本上的文字学生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把历史学好,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要想办法缩短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历史遗址,这些历史遗址距今时间短则百余年,长的有上千年,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学生近距离感受古代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古代的生活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这些历史遗址给我们留下了古人的痕迹,同时也给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等留下了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借此来培养其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这同样能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趋于成熟,但好玩依旧是学生们的天性,带学生前往历史文化的遗址,让其在愉快玩耍的同时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学生在参观历史遗址或者博物馆的过程中,置身于相应的历史场景之中,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学生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能进一步激发起其对历史知识探究的好奇心,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

二、回归课本

高中历史课本是通过专家精心编写的,其中的内容是经过反复遴选的,都是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学生在对历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一定的课外阅读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又要将课本牢牢的把握好,因为高中历史学习的关键在于课本教材,学生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要懂得回归课本,在以课本为核心来进行历史学习。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21-01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中国曾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步入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王国,感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1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典诗词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多读一些古代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然而古诗词的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回顾以往的诗词教学,教师们为了对付考试,主要是讲授一些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中心思想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意境、神韵没有带领学生进一步的体会、品味。另外,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重内容,轻意蕴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1.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

1.3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开始学生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实施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融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于一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诗词教学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同时,新课程倡导的“培养语文素养”、“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思想对古诗词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2.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情景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播放音乐渲染教学氛围、转换角色融入教学情景、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等方法。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的咏叹抒情,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体验那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然后再让学生也随音乐诵读,在悠扬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的旋律中,个个都仿佛身临其境。假如教苏轼的诗词,可以用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讲“东坡鱼”“东坡肉”等典故来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开展别开生面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的诗词讲解的课堂模式会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审美疲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曾经开了一次古诗活动课,就是在学完一些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后,在学生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有关书籍及网络等多种资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人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大创作手法特色的了解,体会二者不同的风格。先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李白诗歌鉴赏小组、杜甫诗歌鉴赏小组;活动程序: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知人论世;②配乐朗诵诗歌;③分析诗歌及推荐理由;④相关评论;⑤小组的小结点评,最后再由我对李杜诗歌创作手法和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总结。活动的效果是明显的:首先,学生通过配乐朗诵、自己查找资料赏析诗词的形式,沉浸于诗词当中,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通。其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程式化的教学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学生厌烦当然在情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诗人生平资料,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诗人的走进诗人的生活时代,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在揣摩诗人作品的同时,把他们的情感化成了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奠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3篇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同 会心集》)确实,我们诵读古诗,感到趣味盎然,觉得灵感顿生。然而,怎样品位诗趣,缘趣而美呢?

一 感受形象,体味情趣美

相传宋代名相寇准,少年时代有一首佳作《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描写了寇准小时候攀登华山,到达山巅之后的感受,形象生动,情意真切。华山巍巍,耸入云天,登上山顶之后,其他山峰没有一座可以与它比肩的,可见华山卓然特立,平时看起来也很高峻的千山万峰,在华山面前只有臣服脚下了!这是一个孩子亲身获得的感受,写得朴实无华,却有逸趣横生。为了进一步显示华山的高出云端,无与伦比,少年诗人又在三四句中作了充分描写:“举头红日近”,本来太阳远离大地,可站在华山之巅,一抬头猛然觉得靠得很近很近了;“回首白云低”,本来白云飘浮天际,高高在上,可是在华山之巅回头一看,白云居然在脚底下徘徊,真是山高人更高啊!这是一个孩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多么富有气势,又多么趣味倍添,更是对华山的激情赞美啊!趣美,情更美。

二 把握构思,体会激趣美

优秀诗篇,大多构思新颖。诗人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特定现象,经过艺术处理,化入诗行之中,我们读来顿觉机趣满纸,也许要会心一笑。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这类作品。“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此句描绘了徐公店旁的优美环境,展现了一派农村田园风光;对句接着点明时令,不用“三月”、“四月”这类抽象的概念化的词语,而让时令含藏在“花落”、“未成阴”的形象语言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三四句描写儿童捕蝶嬉戏的情景尤具匠心——蝶黄花黄,黄色的蝴蝶飞入这金黄色的菜花丛里,融成一片,哪里分辨得清,又哪里去寻找呢?诗人抓住蝴蝶和菜花颜色相同的特征巧妙构思,使读者可想象出儿童天真的懊恼情态,又可想象菜花金黄的烂漫景色,你不觉得机趣天成,闪烁着诗人智慧的火花,造成了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机趣美。

三 透过表象,体会理趣美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问题;解决方略

古代汉语课是我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及语文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始终受到教学管理者的重视。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成效不够明显,一些大学的古代汉语教学甚至出现了问题,其中既有大学生层面上的问题,也有教学层面上的问题。为了切实改变当前古代汉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必须要对症下药地加以治疗,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提升古代汉语教学成效之目的。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古代汉语基础不佳,心中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学习的足够动力。大学生们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大量高校学生甚至教师均觉得古代汉语课是高校中文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之中最为难学和最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古代汉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所涉及到的知识面也相当广,其所涉及到的字、词、句以及修辞等知识和现代汉语差距相当大,因此,古代汉语学习起来十分枯燥乏味,读起来非常困难,有时甚至觉得是在读天书。即便是经过了十分刻苦的学习,其古汉语素养也难以在短期之中得到大幅提高。如此一来,大量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二是古代汉语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变,显得死板而单一。有一部分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而只能敷衍应付,所以在教学中难以积极主动地去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无法主动地驾驭与主宰教材,难以依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去改进教学方法与调整教学的内容,只能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地讲授,一个萝卜一个坑,去条条框框地罗列各类知识。所以,也就难以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生们也就只能被迫接收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没有时间去进行思维与想象。如此一来,所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也变为了古代汉语教材的附属,学习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二、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方略

(一)切实转变古代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鉴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推崇,而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各类成就均是由文言所写成的,若不懂得文言文也就难以理解我国古代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现代汉语中很多难以进行解释的语言现象,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大学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要比以前更为突出,古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此接轨。教师们在课中采取的是什么态度,运用什么方式开展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因此,大学古代汉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古代汉语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制订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各项任务,从而改变以前那种消极化的教育教学态度,促使大学生们积极学习古代汉语。

(二)明确目标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群体对于古代汉语常常会出现一种误解,觉得这一学科只能讲字、词、句等枯燥而乏味的知识,显得呆板而不灵活,缺乏足够的想象,显得了无生趣。这是学习者在初步接触古代汉语知识之后的一种正常心理表现。实际上,随着对古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习者均会觉得古代汉语之中的诸多知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古人所具有的情感观、思维观以及文化心理,从而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与修辞实践、民俗风情等。我国古人所具有的造字心理、词义派生等方面的思维特征,词类活用后的修辞效果反映出的审美追求等均需深入加以探究才能体会到的。一旦探究愈深入,所领会到的情趣与意味也就愈多。因而,在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之后,不仅不会感到乏味,而且还会觉得其乐无穷。所以,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可运用目标激趣法来培养大学生对于古代汉语课程学习之兴趣,随后,在每次作业探究之前,还可引入目标激趣法或者情景导入法来引领大学生们更加明白其中的相应内容,并且激发出探究之欲望。

(三)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如果古代汉语教师无法将其讲得通俗易懂和妙趣横生,而只能是照本宣科,大学生们也只得匆匆忙忙地将古代汉语知识填入到脑中,时间一长,大学生们就会讨厌这一课程。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十分和谐的古代汉语课堂气氛,从而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大学生群体学习的主观性,让大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需要在古代汉语教育中切实改变以往那种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为了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于枯燥乏味的常见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为大学生群体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灵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持续发展,运用于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手段之中的科技含量,进而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环境。所以,古汉语教学中,不仅可运用录像、幻灯片以及投影等设备,让教学的形式更为直观和活泼,而且还应当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编写和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之成为广大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古代汉语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大学生群体的视觉与听觉器官,促进大学生们的积极思维,激发起其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施教学手段技术性改革的基础上,还应当追求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更新。一般来说,古代汉语教学可运用开放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的全面与多层次交流。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具有开放性,这不仅是指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而且还指古代汉语教材具有开放性;不仅是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而且又指教学观念具有开放性。因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相当强,其智力的发展、接收或者认识新事物能力具有了相当的高度,他们常常并不满足于完全照搬教材进行授课,所以,一定要切实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上课时,应当依据教学的内容、大学生认识规律等提出相应问题,让大学生们自行加以研究,进而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提升大学生们的能力。

总的来说,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出发,切实改革古代汉语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这是加强古代汉语教学的必然选择。所以,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理解、分析与应用古代汉语知识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语文教学或者相关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振羽. 古代汉语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宿爱云,程树铭. 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及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3).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激趣;积累;品味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诗词以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听的旋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古诗词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古诗词教学。但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

一、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音乐导入、画面导入等。

1、音乐导入。音乐容易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古诗词节奏感强,大都可以配乐而唱,并有独特的韵味,现代一些歌曲就是据此改编而成的。如学习古诗词前,可以先让学生听《涛声依旧》这首歌,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思考这首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词相关,学生经过思考大都能联想到他们学过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画面导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诗与画是相通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画面具有形象可感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景象,然后再学习古诗,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古诗,生动形象的画面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累

学习古诗词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积累,而这些是一步步积淀起来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扩充视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1、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习古诗词时诵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应改变教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大量积累,整体感知诗文意境。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朗读录音,读准字音。其次读出诗文的节奏感。古诗词节奏感强,初读要读准诗的节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偌/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供/沾巾。”正确划分诗词节拍,有助于学生体会诗词韵味。最后读出诗的语势。古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语势,有助于体会诗的感情,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而引导学生在引用诵读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2、拓展。古诗词与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深入理解古诗词,必须注重拓展,大量积累。学习古诗词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创作背景,也即是知人论世。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如学习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前,先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经历、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内心对苏轼的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有一个基本的感知。课堂上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为士大夫中的一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实的压抑,使他走向想从精神上寻求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通过文学创作中的洒脱、随缘、彷徨等体现出来。如果不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就很难明白他写这首词时的心境。另外,学习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学白的诗,可让学生阅读同时代的杜甫的诗,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还可以阅读同一主题的古诗词,从而使知识体系系统化。

三、品味

品味古诗词,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品析名句、分析意象、再现意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1、品析名句

学习古诗词抓住关键字、句赏析,有助于品味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体会古诗词遣词炼字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学习《使至塞上》时,要重点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大”字体现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因边塞荒凉,烽火台上燃气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成为孤烟。一个“直”字准确地写出了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大漠上没什么奇峰异景,贯穿其间的黄河显得非常“长”。落日用“圆”给人亲切与苍茫之感。这句诗通过沙漠中的典型景物,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2、分析意象

意象是表现主观感情的物象,多个意象联接成的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象可以分为景观类如月意象,多表达离愁别苦,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植物类如杨柳、芳草多表达离别之情,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另外还有动物类意象如雁,鸳鸯等;行为类意象如凭栏、吹笛等。

3、再现意境

古诗词大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品味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用流畅的语言书写优美的文章。领悟完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续写古诗词,用具体的文字创造生动的画面,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