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自然与现代;生态景物的传承手法

1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1多层面看待造景手法中表现的文化价值

古典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为现代艺术界中不仅带来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价值,更对后世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传统造景手法对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后世的艺术表现中,我们有许多的假山,微景观雕塑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深受传统造景手法的影响。造景即是运用人工的手段将自然中的地形地势,山林水体,水流山石等自然条件构成的所有要素相结合塑造出景观设计师所想要表现的微小版的建筑设计。主要的表现有:地形再造和湖泊的挖凿;植物的养育;假山奇峰与洞壑危崖的砌叠;山谷溪涧与卵石溪流的布置;浅水小池与石山喷泉的修筑;雕塑的重设与建置等一系列的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这些造景手法的产生也给我们带来了视觉艺术盛宴,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良好的发展[1]。其次,在造景手法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景手法与次景手法的相结合,就像是小区的设计中对休闲区域的打造,一般会设计湖水与假山的结合,这就属于园林艺术运用在生活中的实践之一,湖水作为假山的陪衬设计,给人视觉上的协调感,同时山与水给人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让每个住户满意,当然虽然湖水是作为辅助景观出现,但是,湖水的比例同样是设计师要考量的重点,这时就可以参考传统的造景手法了,假山作为主景的构图中心,湖水的比例就是为了突出主景的表现力,这也是主景与次景的功用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园林艺术更具特色,还可以充分突出其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设计正和福州五一广场有异曲同工之处,设计师将主景雕塑喷泉安装在广场的中心位置,这既突出了设计主题,又满足和平衡了游客的视觉感受,实在是值得众多设计师借鉴与参考[2]。

1.3造景艺术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中产生的作用

一般来说,古代的文人画家都常常喜欢把梅、兰、竹看作是花中的“至清”之物,把松柏看作是木中之“幽韵气清”者,它们一旦入诗入画,那么产生的韵味就可谓是自然天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这也可以引申出我们的造景艺术,造景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要将画中美景转换为形象立体的实物,这样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可。而这几年的园林设计也的确是在稳步中逐步有了发展和创新,这样也就使得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感在稳步的提升,而这也正是当下社会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2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2.1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有发展就一定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因此如何传承精华所在的部分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2怎样真正实现

在园林艺术中,不光要求对景物的构思还包括应如何创造的问题。我们想要创造出崭新的东西,那么前期一定会进行一定的模仿,这就相当于造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借景,借景能够很有效的突破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设计的园林增添美感,借景有时正如编导拍摄画面时对于构图的要求一样,远,全,中,近,特,在借景设计中,也同样的有近观,远瞻,仰视,俯瞰,等不同视角对于呈现在眼前效果的展示,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造景中要极其细致,传统的造景手法极其严格,所以当它运用于现代的园林中,我们也将应该在借景中充分的展示园林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优质的融合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共同交汇孕育下的宝贵成果,将这样的一项成果运用到现代园林艺术的设计中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选择,这很大程度提升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并且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要更加发扬优质造园理念,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潘潺.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3).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2篇

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景色可按照空间层次和距离远近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背景或近景、中景、远景。一般来讲,近景与远景或前景与背景能够突出中景,使园林呈现出层次感和深度感,中景则能表达整个园林设计的主题,对整个园林起点睛作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通常会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层次处理方式对植物这一园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在对植物进行层次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作为各景别的组成元素,然后按照色彩、高低、植株形状等进行组合排列。一般来讲,设计师大多会采用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片状混交等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既能收到较好的景深效果,又能不破坏各品种的完整性,使园林景观风格统一而又丰富多彩。以深圳园博园的中心景观区为例,设计师选择了棕榈、铁树等高大、常绿的热带植物作为背景,简洁的草地作为前景,以立体栽植的方式进行排列。这有效突出了中景的白色音符条石块和花卉植物,使整个景观区看起来更加明亮、鲜艳。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要灵活把控景观层次,根据造景要求对前景、中景、背景进行取舍,避免景观过分密集或不分主次。如在纪念性园林的视线焦点处可以不设前景,这样才能使视线不被遮挡或转移,更好地突出主景的宏伟气势。

二、借景手法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它能突破空间的限制,为园林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园林景致时,获取到更多、更为丰富的景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可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的借景法引导游人的目光,美化园内环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内容和操作方式两方面详细分析其具体应用。首先来看借景的内容。我国传统借景手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设计师大都选择借形和借色两种借景方式,借形主要指借助建筑、山石、水体等有形事物装点景观,增加景观的可看性,借色则主要指借助天空、植物等自然物象对园林色彩进行丰富。以广州市兰圃为例,整个景观虽然以兰花为主,但设计师却引入了香水草、洋甘菊、七里香等植物对其色彩进行搭配和衬托。这不仅调和了兰花色彩的单调感,更为花圃增添了馥郁香气,达到了借色又借香的完美效果。其次来看操作方式。在选定了借用对象后,设计师要以一定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景观中来,方能最终实现“借”的效果。一般来讲,传统造景手法中借景的方式大致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几种。远借指在开阔地域对山体、建筑等大风景的借用;近借指在面积较小的园林内对植物等小风景的借用;仰借指对高层建筑、大型树木、碧空、繁星、飞鸟等高程较大的景观的借用;俯借则是指海拔较高的景观对一切低于其高程的景物的借用。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景观的序列、立意、布局等对操作手法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发挥所借景物的效力。以北京奥体中心玲珑塔为例,其作为远望北京城与奥运村的最佳场所,以其较大的高程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中轴景观的仰借对象,位于其四周的奥林匹克公园则又以丰富的植被环境、多样的景观造型成为了玲珑塔的俯借对象,二者互为借景,有效突破了景物的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观赏度。

三、分景手法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造景手法;现代园林艺术;主景;层次手法;借景;分景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69-01

中国传统造景手法主要包括主景与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季相造景、近景与远景、点景、漏景与添景等。造景指的是利用人工的手段将地形、水体、山石等自然因素根据需求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山谷溪涧与卵石溪流的布置、浅水小池与石山喷泉的修筑、地形再造与湖泊挖凿等[1-2]。中国传统造景手法注重表现园林诗情画意的美,强调布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给人一种自然天成、雄浑磅礴、野趣横生的艺术享受[3]。

1 主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造景手法中,主景是整个园林空间构图的中心,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区域,对整个景观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其中配景的作用就是突出主景。因此,设计师可以借鉴传统造景手法中主景与配景的功用与关系,对园林景观进行选择性设计,提升园林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设计师在进行主体升高和中心构图设计时,应该保证景观背景的干净和简洁,使得主景主体在空间高程上升的同时能够体现其轮廓、造型和体量。例如,广州的越秀公园设计师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将主景五羊雕塑以主体升高的方式进行了突出表现,再搭配远山、蓝天,使五羊的形象更加鲜明美丽[3]。

2 层次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对于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会通过对景色的分层,使园林表现出一种层次感和深度感。在传统造景手法中,景色可以按照空间的层次将其分为前景、中景、背景;也可以按照距离的远近将其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一般而。近景与远景,或前景与背景,其主要突出的就是中景,因此设计师可以借鉴这种层次处理方式对植物进行创意设计,这样不仅能使园林的设计看起来富有层次感,还能使园林景观风格保持统一性[1]。例如,在深圳园博园的中心景观区进行参观的时候,人们能看出背景为棕榈、铁树等高大、常绿的热带植物,而前景则是简洁的草地,再通过立体栽植对其进行排列,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明显的看到白色音符条石块和花卉植物这块中景,也正是这种突出使得整个景观都变得更加的明亮鲜艳。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要灵活的把控景观的层次感,避免出现景观的过分集中,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

3 借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造景手法中最为典型的手法之一即借景,借景能够突破空间限制,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园林景致时,获取到不一样的景观。因此,设计师就可以通过借鉴借景法去对园林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更好地吸引他人的目光。例如,在观赏广州市兰圃的过程中能明显地发现其主要花卉品种是兰花,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其又引入了洋甘菊、七里香、香水草等植物对兰花的色彩进行了搭配和衬托,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一片兰花所带来的色彩单调感,还给兰圃带来了不一样的香味,而这就是所谓的借色和借香[2]。

4 分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园林艺术中,对于园林景观的划分,通常会根据景观内容、景观风格、树木、建筑等划分,从而在观赏上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此谓之分景[3]。因此,设计师就可以借鉴这种分景的手法来对园林进行划分,这样就能赋予园景虚实变换、别有洞天的美学效果,进而提升园林艺术的质与量。以北京奥运村4个大门为例,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分别选择了玉石、漆、彩陶、青铜等不同材质的影壁对园内外进行分景,这就使得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造景手法是我国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艺术中,不仅能给园林艺术带来不一样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园林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借鉴传统的造景手法,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合理否运用到设计当中,这样就能提高园林的艺术感染力[4-8]。

6 参考文献

[1] 管红江.传统园林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园林造景设计[J].艺术科技,2013,47(8):256.

[2] 曹倪娜.浅谈“枯山水”式园林的内涵及其现代运用[J].上海房地,2014,17(12):25-26.

[3] 潘潺.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3):57-58.

[4] 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5] 卢文龙.现代园林工程管理调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 马军山.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抽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56-04

1.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意境

“一峰则太华干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中国传统园林如同山水画,都是自然山水的抽象形式:将自然山水抽象到一个“盒子”中,注重的是画面外的意境,追求以形写神及以无形写有形。抽象和精神寄托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造园者用园林描绘个人理想中的小世界,寄情寓意于一石一叶;传统园林从来不是单纯的游玩观景,也不是形式上对自然环境的复制或对理型美学的崇拜。无论是空间还是精神上,中国传统园林都是私人领域的抽象表达,即使是皇家园林,也有专属于贵族的空间精神和象征。所谓“空故纳万境”,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和意境对现代建筑空间及景观园林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但宜沿用其抽象、意境的精神,不拘泥于具象元素的模仿,重点在创造引人遐思的园林空间和物理空间之外的古典意境。

2.行走于现代生活边缘的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奴隶社会,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达到高潮,园林类型由原本的单一形式——皇家宫宛发展出私人宅园、寺园等多种类型,但都专为上层阶级所享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被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所取代,城市建设的重点因而从仅供部分人享受的私有空间转向为大众服务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等,传统园林的私密属性与大众所需空间的公共性产生矛盾。现代城市景观为了向城市公共生活开放,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多拘泥于具象元素的模仿而难以构造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和尺度。而现存的传统园林大部分仍是建于封闭空间内,只能如博物馆中的藏品般限时限地地供人欣赏,完全没能融入现代生活,获得自身的发展。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缘于其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及一成不变的呈现形式。中国传统园林多为造园主人个人的作品,形式写意,在不断的磨炼中登峰造极,单纯的模仿及机械生产只能制造假古董,欣赏价值不高,并不具备时代性及大众性;其次,传统园林的呈现形式——封闭平面内造景,没有得到革新,这就决定了园林的“私有”性质没能得到改变,因而只能行走于现代生活的边缘。

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在深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及其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境遇,我们希望通过对它的重新审视与研究,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再造,以使传统园林更好地纳入现代生活体系,继承及发扬这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文化瑰宝。

3.肢解与再现的尝试

3.1晶格化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有写意形式和精致尺度,这决定了其要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时需要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传统园林对不同景观要素独到的布局手法成为首要选择。

为提取其规律,笔者首先尝试用规则网格(网格尺度设为M)将中国传统园林布局量化:通过归纳每块网格内主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及空间虚实关系,得到模数化、清晰的空间关系,即晶格化布局(如图1)。其次,对传统园林的主要景观元素如廊、桥、山石、半亭、戏台等分别抽象,以现代形式构造其空间特色,并在M或nM范围内得到独立景观元素。最后遵循“借景、添景、对景”等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晶格化的布局之上重新植入新的景观元素(如图2,3,4)。并针对都市空间的公共性作出调整,如调整尺度、用水廊代替原有围墙、从多个方向可入园等(如图5),但依然保留了传统园林中曲径通幽、山水意向等经典场景,以及随机路线、遮蔽、渗透和虚实等丰富空间层次的手法——以维持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这是晶格化操作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应该说,遵守古典造园手法,将写意的布局提取规律并转化尺度、调整公共性,是传统园林融入现代生活的第一步。

3.2介入式——线的园林

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感受是营建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手段,换言之,古代的匠师们通过在一个封闭区域内设置迂回曲折的行走路径以建造园林的空间层次,参观者由此能够观赏到尽可能丰富的风景。现代生活已将注意力由仅供少数人享受的私有空间转向能够增强人们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为此,在线的园林中,笔者试图将传统园林更进一步打开,完全融入外界环境,将既有的自然或人文风景直接作为园林的景观要素;并以简单的直线回应现代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打破传统园林的面状特征,在开放单调的城市环境中营造具有园林意境的富有趣味性的线形通道。(图5、6)

由于“线”的介入,周边环境发生质的改变,而“线”的属性也在行进中由二维分割空间的界面转化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三维领域。为了消除线的方向性,赋予来访者“迷失于领域内并产生个人思考”的传统园林独特意境,笔者在线的园林中设置了三个入口(图7)并尝试塑造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入口一:空间由狭小变得开阔;入口二:从一个“不可能”进入的尖角步入,然后进入较为封闭的自我冥思空间,接着与其他路径发生冲撞,形成一个极具戏剧效果的交叉路口;入口三:行进中依次经历空间由开放到封闭再到开放的过程。白墙、木隔栅、玻璃砖、灰砖等不同材质的运用,使得空间的对比性得到加强,行进过程中两面视野的景深变化也更加深入。(图8)

3.3植入式——垂直的园林

中园传统园林多在平面上组织其构成要素,而我们做了另一种尝试,将“水”、“廊”、“厅”等传统园林构成要素层层叠加,构建垂直式园林(图9、10)。然后将其植入城市,作为对当下人口激增、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的回应,或提供一种解决垂直交通问题的范例,亦或是依靠现代科技对人类成功抗拒地球重力的宣扬。笔者选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抽象度最高的叠石作为垂直园林的形态特征,通过形体的增减及透明度的变化将叠石瘦、皱、漏、透的特点表达出来(图11)。当置于环境之中,其作为园林的同时也成为具传统色彩的现代雕塑作品,可远观、可走人、可登高,带给人们关于园林意境的多重体验。

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序列被拾起并赋予到垂直式园林中,方向性重新得到体现。登高过程中,空间由极度收缩转变为突然放开,然后经历连廊般的半开放后又仿佛置身于植物丛生的半封闭空间,随后是“半山腰”的豁然开朗,再到空间闭合,最后极度开阔,此时到达园林的制高点,全局的高潮,城市景观最大程度展显眼前。而“月亮门”、“廊”、“亭”等造园要素,及“曲径通幽”、“框景”、“添景”、“借景”等造园手法也用现代的语言阐释并体现在其身上。通过一系列空间变化(图12、13、14),园林与城市的暧昧关系被建立起来,即为当从各个角度观赏城市的同时,园林也作为城市雕塑被城市欣赏。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5篇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格素雅精巧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造园手法独特、造园意境深邃。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伴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各种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逐渐进入中国且被人们接受并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一股股欧陆、地中海、东南亚风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纯粹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界已经遭到巨大挑战。新中式风格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就出现了,随着欧陆风情、地中海风情等各种地域文化的出现,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欣赏风格的转变。新中式以全新的风格脱颖而出,它传承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古典设计手法与技巧的跟进和变通,以及在新材料新内容上的运用,出色的表现出含蓄而秀美的中国风情。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对比与解析,分别对具有新中式风格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举例和分析,来探讨新中式风格在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前景。 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其造园艺术历来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相通,相互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受唐宋时期以来的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在整个园林建造上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中国园林的成熟期,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造园技巧上都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地步,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在当时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的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通,是模拟自然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的艺术作品,其在营造要素上,主要包括了山水创作,建筑经营,植物配置,动物生趣,天象季相,景线布局,装饰陈设,诗情画意等八项因素相互融合贯通来表达相关意境。明清时期的园林既是中国造园史上巅峰时期,也是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的总结,私家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皇家园林则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为后来皇家园林的鼎盛打下基础。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方面,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雄伟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了“玲珑、活泼、通透、淡雅”的特点,将秀丽小巧、含蓄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造园者喜好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通过借助自然气象的变化和植物的本身的生物特性,来创造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所特有的艺术效果,打造成一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在意境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方面[1],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技艺手法,不仅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而且在现代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历史的渗透,通过对其文字的解读,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在景物的观赏与体会中达到审美的高层次。“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风景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普遍认知。 2、新中式园林的特点 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它并不是盲目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某一处场地,而是在理解传统造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古典设计手法与现代场所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叠加的手法,有机的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再创造。新中式风格并不是单纯的套用中国传统元素,它是将新古典元素和具有中式风格的元素进行叠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吸收,将社会的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新中式园林将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将传统造园的气韵和意境保留在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对景、框景、近看、远眺等多层次的空间视线组织,步移景移,在视线的开、闭、转、合等方面进行精心打造[2],运用现代材料对古典韵味的诠释以及在植物配置上古为今用意境的表达,都是新中式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继承与发扬,表达出其唯美不奢华,含蓄不张扬,精致不造作,亲切质朴,自然人性化的特征。 3、新中式风格在园林中的运用 3.1新中式在居住区中的运用——以万科第五园为例 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片区南部,原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较大。万科充分考虑当地地域特征,以岭南四园为创作母本,吸收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材料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居住片区,同时也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创了新中式居住区的新篇章,成为国内打造新中式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第五园通过对空间,色彩,植物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古典园林低调内敛、含蓄幽静的意境(图1)。在空间上,第五园借鉴了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通过院落式构成来设计居住区的空间序列,住区中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安排合理,从不同空间层次上满足了业主的心理需求;运用传统的处理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漏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等多样设计方式,尽可能的在小场所表达大空间;运用岭南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庭院和巷弄的处理上借鉴了广东地区天井、碉楼冷巷,从本土地域特色上完成对主题景观的诠释。在色彩表达上,第五园宛如一副水墨画,整体建筑包括所有细节全部运用“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进行渗透[3],整个园区在色彩上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风格淡雅而恬静,置身其中,让身心在片刻间获得宁静(图2)。在植物上,大胆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竹,品种以刚竹属的刚竹、紫竹居多,窄街深巷、高墙小院在大量栽植的竹再现了岭南四大园林之一余荫山房“翠竹夹墙”的景象,行走其中让曲径通幽的意境更为丰富(图3)。第五园是人们在居住区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契入点,它成功的打败了被西风所充斥的中国地产业,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觉来解读新中式园林景观,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更深层次的去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神韵和魅力。#p#分页标题#e# 3.2新中式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苏州博物新馆为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的又一经典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恰到好处了处理了新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贝聿铭先生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曾深刻的考虑到新馆所在地理位置的敏感性,整个设计既要把握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脉搏,又要跟这片蕴含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历史文化圣地相协调,非常具有挑战性。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运用到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巧妙的解决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把新馆的设计思路定位为“中而新,苏而新”,简洁而明了的诠释了新馆的灵魂所在(图4)。新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采用改良后的院落式结构,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关系相融合。由于博物馆新馆地理位置特殊,在建筑外观颜色的定位上选择延续江南水乡的风格,继承粉墙黛瓦的传统色调,同时在材料上进行创新,采用“中国黑”花岗石做屋面取代传统民居的小青瓦,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又强调了建筑整体效果的统一性。其次,虚实变化的建筑空间。贝聿铭擅长利用光来做设计,在新馆的设计中同样巧妙运用光线,将改良后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与其下的斜坡屋顶成折角,呈现优美的三维效果,各走廊也采用木贴面的金属条排列而成(图5),自然光线穿透进来时交织成了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4];在设计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留出一大片的庭院和水面,并以粉墙为背景,绘以假山,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图6),这片庭院造成的虚空间与周围的实体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虚实相间的空间构成手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留白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手法是相似的;再次,建筑对历史的尊重与表达。新馆的建设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其中,无论在形态构成上还是在色泽调度上都充分尊重了建筑的场所精神,并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各种处理手法巧妙的完成了拙政园与新馆的过渡。整体庭院的布局,植物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处理,使得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下的新馆有根可寻,呈现出一副新中式的水墨画意境。 3.3新中式在开放空间中的运用——以世博园公园亩中山 水园为例上海世博亩中山水园由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位于黄埔江南岸,占地面积约2.7公顷,在世博会期间作为沟通两岸世博园区的渡轮码头之一,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地。方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亩为载体,以山水为主题,以现代的理念结合传统元素展现中国园林的过去和未来,创造了最具魅力的人性空间,形成以古言今的新中式园林典范(图7)。亩中山水园的设计构思主要以亩为单位,放入了9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小园林。通过对传统园林元素的运用(图8),对具有中国特色植物的选择,通过现代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全新的中国式风景园林。整个公园不仅在平面构成上进行反复推敲,更注重了竖向空间在园林中的应用,利用廊架、植物和假山石块等传统造园要素进行了合理巧妙的布局,灵活的利用墙体和廊架划分出“硬空间”,竹林草地划分“软空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并结合现代材料,去繁就简的提炼出富有现代气息的景观空间(图9)。亩中山水园是对创作“当代中式”景观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将中国传统园林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挪用堆砌,而是追求将中国园林的文脉精髓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加以继承延续下来。“中”与“新”有机结合,才能赋予景观创作合而不同的现代生命[5],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功能和美学的共同需求。 4、小结 新中式风格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是对传统园林的尊重和继承。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6]。”这种新形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中式风格,所谓“中而新”,即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做出独具中国场所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园林。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园林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is not only the recreation place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embodies the features of city spir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ity tourist attractions, how thoroughly mining city speci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reveal city elegant demeanour, let garden become the city a banner, window,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direction is the spiri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garde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的“囿”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来自博大的华夏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它将建筑、山水、诗歌、绘画、雕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以其悠远的意境,使人的心灵与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时间空间因素,让人在“咫尺之内,觉万里之遥”。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园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的内容和形式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的发达程度有关,园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中国古典园林,其独特个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构图精巧、小中见大。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因势利导”“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小中见大”,讲究利用对景、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实现空间的拓展要求,如北京圆明园用地广阔但不显空乏;北海静心斋用地扁阔却不显短浅,皆因构图精巧所致。这些构图艺术原理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建造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追求意境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具有深刻意境和内涵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追求“意境”成为中国园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致力于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的创造,这给中国现代园林的创造灵感提供了不竭源泉。

3.景观元素的细节把握。传统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包括植物、动物、图腾、典故等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如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蝙蝠纹样就代表“福气”的意思,而“牡丹海棠”则寓意“富贵满堂”,这些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元素如果能有机的组合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无疑将给现代园林设计注入一剂清新的空气。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合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三、人文思想对园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1.通过园名、景名、楹联表现意境。我国园林中常通过园名、景名等表现园林主题,把文化、思想、情感都自然融合,达到审美需求。如“沧浪亭”之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造园者苏舜钦当时被贬心情,园名因亭,亭名因水。园中沧浪亭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更是全园精华。文字在园中不是一种代号,而是起到点睛作用,表达人之情。景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上升到了情感境界。

2.赋植物以情,造景取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通常会把植物寓于人的精神。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3.借助文人和画家造园,融合诗情画意。中国园林滋生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请文人和画家参与,在建造园林时,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人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彩。

中国现代园林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会糅合一些时代的元素,园林人既要积极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民族特色,又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国际接轨,以传统文化作为精髓,从形式上寻求升华,使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传统文化的介入对现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金鸣娟.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农大出版社,2006.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当代景观设计

发展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对于陶冶广大市民情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造景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世界的瑰宝,也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活教材”,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1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1.1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其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造园活动中要结合实际地区地理位置、地质特点、社会环境、园林使用者需求等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这也是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区别于外国园林的重要所在。如在传统园林中有自北向南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其根据当地特色,或因山取胜;或由水著称;或以花得名;或靠竹引人,形成了诸多闻名中外的园林景观。

1.2构景方法

传统古典园林在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讲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方法(表1)。

1.3构架山水、效法自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是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中突出的特点,对中国造园产生了深刻影响。构造山水元素,这也是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手法之一。

2 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与当代人们追求的理念异曲同工,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借鉴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精髓如北京美食节中心的景观设计,充分借助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建筑本身与引景入室有机结合,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大堂中庭的布局,将山石、树木、花草、喷泉置于其中,大大弱化了建筑四梁八柱的静态感,塑造了生态自然的感觉,给人们以愉悦享受。广州人民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其不仅结合了山水、植物、亭子等自然因素,还将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广场中央通过叠石、假山等作潭,流水自高处泻下,击石喷溅,落差和水声共同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除了公共建筑,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民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如室内建筑檐头下均加上简化了的斗拱,使其立面更加丰富;半廊、半亭、水榭的屋顶上部隐入钢板网吊挂的树叶中,使人产生联想;在门窗装修设计上,采用统一的灯笼框图案,白墙上的什锦窗则为冰裂纹式样,使得整个环境既丰满又不杂乱,既丰富又不堆砌;在室内山石植物的配置上遵循对植、孤植、群植灯混合配置的自然法则,使得整个居住空间更加活泼、生动,这也是传统园林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中式住宅园林 造园手法 园林要素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25-01

1 传统园林概念

指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并具有了某一时期鲜明时代特点的建筑园林,该园林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集色、香、韵为一体,对中国文化传承具有着重要意义。

2 新中式住宅园林景观概念

指结合了典型中式元素并通过现代设计形式、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而衍生的一种景观设计。 新中式住宅园林景观主要结合了传统造园手法、植物、色彩配置等整合起来,打造出了别具趣味的现代园林景观,以更好的表达出黑、白、灰色彩搭配,水、桥、房搭配等格局,凸显出轻、秀、雅等园林意境。

3 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1 新中式住宅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

3.1.1对传统园林哲学思想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力最为深刻的是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儒、释、道的哲学精神对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①儒家思想

儒家对自然山水讲究的是纯粹的感悟,崇尚的是和谐统一,以便在寄情于山水的同时追寻背后的道德象征。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在造园的过程中,将儒家思想予以充分运用,将自然具体的景象作为其表达意的主要外在载体,并将其赋予生动、具体客观的外在嫁衣。

②释家思想

释家思想也就是佛家思想,其所追寻的是一种境界和修养,最终讲究的是自我的一种内在感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讲究的是世事无常,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使得自己的内心深处能够平静祥和的精神境界,使人们的行为模式逐步向简单、纯洁等方面发展。

③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规律,追求的人生态度是无为而治,不争不怒,平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

3.1.2对传统园林意境表达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意”就是寄托情怀,而“境”则是其所寄托情怀过程中,需要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要想有意的表达必须有境的客观存在。造园者将其具体的感受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触发游者情感,并产生共鸣

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力求用有限的空间山水、石、建筑物等基本要素,来创造出无限的意境美,来表达自身微妙深远、耐人寻味的情感,从而让游览观光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最终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②虚实相生、情境交融

用实体的景象来充分表达造园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无尽联想和想象。

3.1.3造园手法

①外师造化,造景探源

把对大自然美的追求转化成一种创作思路和创造手法,从而达到理想状态中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确立古典意境。传统园林景观的造景手法通常是将主观景象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营造出赋情于景的古典园林景观。

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以达到将内外风景纳入到人类观景范围内。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视觉空间范围,不断丰富园景画面的层次感,使得其构图更加精美,达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呼应的统一状态。使得园林观赏人员能够置身其中,尽情观赏静观和动观,使其中的每一处景物都能够发挥其价值。

3.1.4对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传承

①山石

山石造景是园林造景中的独特技艺和重要手段,其中蕴含了多种文化价值。在园林的设计中,山石构成了园林的骨架,也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性。巧用一些玲珑俊秀的石块点缀园林空间,不断丰富园林层次,创造主次分明的效果,从根本上实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目的。另外,为了避免园林的单调性与空旷,造园者通常为利用山石来实现空间的划分,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与立体感。

②水体

在园林中,水体有动静之分,一般的古典造园往往选择静水,以满足欣赏、游戏与玩闹的需要。水体的利用可以直观的在不同景观空间之间建立起一座无形的墙体,从而达到分割空间的目的。水具有流动性,能够把各个景观空间串联起来,整体上降低空间的割裂感。

③建筑

在景观的构造中,园林建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达到划分空间、限定空间的目的,从而达到增加景深的目的。建筑往往承担着焦点和结点的作用,是景区的构图中心和重要标志,支撑着整个景观的空间结构。

④植物

植物在园林景观的构造中往往是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植物能够加强与建筑、山石、水体之间的联系,达到整个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增强布局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要达到景观的夹景、隔景、障景以及框景的目的,可以通过植物配置的手法来实现,达到空间变幻的目标,使整个园林景观富有感染力效果。植物的四季变化,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活力,从而打造出四季皆宜的园林景色。

3.2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发展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其对于传统园林有着很多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2.1 概念化再现――抽提与简化

所谓的“抽提与简化”,主要讲的是要深入实际的建园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园林要素的价值,并进行系统科学的深加工,从而对传统园林景观在形式上进行简化处理。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现代园林

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如同我国的文化基调一样,注重含蓄表达。无论是园林中的山石,还是花草,都以一种不张扬做作的形式自然的呈现。古代造园师在设计中对于每一个建筑、山水、花木甚至书画景观的运行都是经过认真的斟酌的,尽量通过借景、对景以及框景等艺术手法将景物和空间的关系处理得和谐自然,以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境界。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采用的空间引导、渗透和序列传递等方式,将园林之美准确的传递给观赏者,以营造出古典园林中“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独特景观,这些都是当代景观设计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 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一直追求的是将园林设计与自然做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受到我国古代的自然观的影响的结果。致使我国古代园林多半是一种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情境,这恰恰是古代园林师崇尚自然的一种设计理念的表达。我们看到,古典园林中的每一棵植物的选择和搭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的,无论是大型乔木,还是普通的花草,都注重合理自然的搭配。另外,园林中的建筑与植被,水系与道路的比例也是经过认真的设计的,都力图以一种更加自然和谐的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的体现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设计理念。

2 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手法上同样是采用一种“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方式,力求将各种建筑和景物以“天人合一”的美感呈现出来,手法堪称精巧。

2.1崇尚自然

中式古典园林对待建筑物的处理上,追求的是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尽量交融合一,使人工美完美的融入自然之景中,以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独特效果。这种设计手法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敬畏自然,尊崇自然的观念的影响。在具体的细节处理上,设计者往往通过将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的方式,以做到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过渡和衔接,从而构成“春山艳冶,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惨淡”的独特园林艺术个性。

2.2移步异景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对于空间的利用可谓是十分精妙的。设计者通过使用各种组景手法,使面积有限的园林空间,展现出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景观状态。对于曲折道路的运用以及景物的组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景观在视觉上的开阔度,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其凭借“北寺塔”之景已堪称我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有人从“远香堂”一路走到“倚玉轩”再到“凌波曲桥”,一直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北寺塔”,这种对于道路和组景方法的运用,充分的做到了移步异景的效果。另外,与借景类似的设计手法还有很多,仰景、夹景、添景、对景、框景和漏景等,都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组合手法。

2.3筑山理池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指的是设计中将山与水相结合,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的生动。在古典园林中我国的造园师将园林山石打造出自然的形态和神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除此之外,对于水体的运用也必不可少,因为自古便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对于山石和水体的组景,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设计手法。不仅可以使园林更加生动,还能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效果。

2.4植物配置

我国古典园林中对于植物的选取和配置也同样秉承自然之法,注重因地制宜,并根据景观的需要赋予花草以内涵。古典园林在植物的配置上一讲资美,二讲色美,三讲香美,即要将植物的形态、色泽、花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烘托园林的清雅。而园林植物在美化园林建筑的同时,还会平添几许生动。典型的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的设计,造园师将建筑与荷花完美的结合起来,给游人以一种自然、恬静和充满生机的艺术感受。

3 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的使用要求和功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现代人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中式传统园林的建造方法和相应的布局方式都不能够满足和使用当代园林的设计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吸收传统园林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和组景的手法来丰富当代园林的景观。

传统的古典园林的受众是古代的上层社会,所以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园林的装饰性和观赏性。但是现代园林则不同,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力求简明,突出强调其功能性与使用性。所以,我们在运用传统的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时,一定要注重将其同合理的视线、明确的空间划分、方便的使用功能相结合,这样才能既保持了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又反映当代园林的特征。受此思想的影响和指导,我国现代园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是将传统的园林文化同现代时尚元素的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保有传统文化的沉稳内两,并兼具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型园林风格。

作为“新中式”风格的典型代表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学完美融合。馆体采用传统江南风格的建筑颜色,即“白墙黑瓦”,这样使得新馆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中庭的粉墙和假山背景同曲折蜿蜒的廊桥和周围建筑,虚实相结,片刻间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建筑内部运用了多边形的漏窗设计,将室外优美的景色引入室内,淡化了建筑的空间界限。新馆不论从建筑形态还是色彩搭配上都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运用新材料,新思维诠释了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完成了拙政园与新馆的过渡。

此外,万科第五园作为另一个典型的“新中式”建筑,在采用现代的景观元素的同时,巧妙运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通过简洁的漏窗将动态水景和静态建筑摄入其中,营造出富于变化的景观空间,在有限的面积中,创造无限的空间。在色彩表达上,第五园宛如一副水墨画,整体建筑包括所有细节全部运用“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进行渗透,清幽、淡雅的风格,使第五园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在植物上,第五园运用竹为主要植物,布置在道路两侧,如此一来即使是窄巷、高墙也变得曲径通幽,别有意境。

通过对上述两例园林建筑的分析,我们看到传统园林的各种设计手法在当代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肯定,并建造出了兼具意境并充满时代感与进步性的现代园林,是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与现代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

4 总结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不论从设计思想还是设计手法上都赋予了景观设计合而不同的新体验,赋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的现代生命,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园林景观使用功能与欣赏价值的共同需要。

中国传统园林的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值得后人不断的学习、借鉴、改进、创新以及发展。当下,在发展现代园林景观的同时要对传统园林予以尊重和继承,使中国优秀文化在时代的脚步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富有创新精神和美感,具备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现代园林设计中透露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典雅与别致,创造新时代下的中国式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林兰英,王仁娟,古典园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2、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狭小者不显拥促,狭长者不显冗长,扁阔者不显短浅。

3、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充分利用自然形和几何形的植物进行构图,通过平面与立面的变化,造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使作品具有精致的舞台效果;

4、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

5、渐进的空间组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人工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现代园林提出的自然化的设计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模仿自然的概念,是要在原始的自然与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因此,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和人文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人文,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

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本土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的风景园林作品,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1篇

1常见的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构景手法有九种之多:借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抑景,透景,添景,障景。下面侧重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构景手法。

1.1借景借景是将园林外景色引入并与园林内景色相叠加的造园手法。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过多财力的缺点。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比较有名的借景案例有颐和园的昆明湖远借玉泉山;江南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甚是壮观,形成了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以及苏州的沧浪亭邻借园外的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景观。

1.2对景对景是指园林中的主客体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造园手法。例如在游人身处园林之中,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山、桥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等等。

1.3夹景中国园林中为了突出理想景色,通常在景观的左右两侧以树木、山石、或建筑等加以屏障,这样就形成了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使远处景观更显得有主有次。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可以表现出工匠的设计构思意境和感染力,不仅能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观的地位,而且能诱导游人视线的汇聚,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达到园林中景观的高潮节点。

1.4框景框景是指工匠在构思设计园林时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的结构,并引导游人在特定的位置通过这些框洞观赏景观的造园手法。这种造园手法曾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中出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是对框景这种造园手法的最佳写照。

1.5障景障景是指在游览的路线上设置一些山石、照壁、花木等遮挡物,从而遮挡游人的视线,引导游人改变观赏的路线,从其他方向观赏园林中的景物的造园手法。障景的采用使园林的景观达到不重合的韵味,也进一步造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障景运用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巨大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这样的构思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

1.6漏景漏景从框景中发展而来,是指游人能够从疏透处观赏到园林中的景观。漏景能够促成园林空间的空灵与渗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连续的玫瑰窗漏景等,这些都是漏景手法运用的佳作。

2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庭院发展到近现代时期,比较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功能日益复杂的园林类型增多;二是私家园林的减少,公共共享空间增多;三是建筑体量的增大使园林与建筑、室内与室外空间结合渐差。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我们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更多的是生搬硬套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没有将传统的造园手法和现代景观设计生动的结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设计师单纯的借鉴西方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再将中西方的造园手法杂糅在一起,使得其设计出的作品缺乏应有的整体感和和谐感。这样的作品往往背离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初衷,仅仅流于形式,造成了设计与理论的脱节。现代景观建立在“空间”中,那什么是“空间”?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这段话里阐述了“空间”的哲学概念:有形的容器和无形的空间。以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空间一般是指墙体围合起来的建筑物所形成的区域。当空间的概念从建筑设计延伸到了景观设计时,空间就是指通过景观材料和细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区域场所。

2.1场地要素场地要素无论对于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来说,都是工匠首先考虑的。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营造基础,场地的选择应当考虑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安全舒适,大到园林的布局与选址,小到亭台楼阁的朝向与位置。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营造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这说明古代工匠在构造园林景观之前一定对所选场地周边的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再通过构思设计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纳入园林中来。中国传统园林讲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设计原则,在造园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场地一般按照其形态、规模、和坡度来归类和评估。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场地的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场地的形态来说,园林就是所选地形和景观小品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的连续组合体。所选地形和景观小品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各种不同地形类型所制约:平地、凸地与山脊、凹地与山谷。(1)平坦的地形能够带给游客舒适和踏实的感觉,是游客聚集、休息最合适的场地(图6)。(2)凸地形在园林中一般被处理成土丘、丘陵、山峦或小山峰。凸地形的坡面和顶部限制了空间,提供给游客的外向型的视线范围,使游客可更广泛地观察周围环境。(3)凹地形在园林中可作为放置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小品,特别是当其被较低矮、或垂直于等高线的设计形状所环绕时,还可作为理想的表演舞台。同样山脊与谷地就是凸地形和凹地形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演变,其优缺点与处理方法类似。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设计时,应当从整体角度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更加注重融合在场地周边原有自然景色中。中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我们在构思设计园林前,通过对场地内已有要素和周边环境的分析与勘查,再加上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特色景观,营造出与场地周边地域特征相统一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 传统文化表达

传统园林是现代园林的前身,它们包括共同的造园元素:山、水、花木、建筑,即:第一要素自然事物、第二要素人工造物、第三要素介于二者之间。同时,不管传统园林也好,现代园林也好,中心内容仍是一个?“景”。无景不成其为园林,景是它们的灵魂。然而由于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现代园林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源远流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形成独特的中国式风景园林体系。在今天,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下,如何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发扬中国特有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必然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追求的目标。继承“中国园林”并不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更应是对中国文化本质、中国精神的探求,探索园林之后的美学、哲学思想。从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些思想,根据基本的设计过程,从景观的布局发展到设计的最终完成,从场地研究到装修的细部,所有的美学标准都在此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这些无不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 挖掘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寻觅传统文化的足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

2 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3 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

4 空间划分含蓄,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二中国传统园林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园林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中国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居住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是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健康之路,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造景手法的借鉴

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因时而借”:“苏堤春晓”是春景;“曲荷院风”是夏景;“平湖秋月”是秋景;“断桥残雪”是冬景。从一日时间变化看,则“苏堤春晓”是晨景;“雷峰夕照”是夕景;“三潭印月”是夜景。这种因时而借、借景命名的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再如苏州拙政园,通过枇杷园的圆门洞看雪香云尉亭,从倒影楼窗口看宜两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透过特意设计的门洞或窗口不经意间看到一处美景,这个美景的构图如同一幅画嵌于画框之中。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的深远。

在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要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高超的手法,通过现代的景观元素,多层次地借景和对景,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空间感受和诗意般的意境体验。

2空间处理方式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空间划分和空间对比等几方面。

空间对比处理的杰作如留园,它的入口在建筑底层和巷道中穿行,不仅很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极大地压缩了人的视野。走出廊道之后,突然看见开阔和自然的园林,构成强烈的对比,让人先抑后扬,豁然开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上加以借鉴,通过景观构筑物、绿化和硬质小品,极力营造出上述两种空间的对比和结合,创造出“欲扬先抑”的韵味。在宅前屋后则要考虑通风、采光等建筑要求,以疏朗自然的绿化造景为主。无锡寄畅园则在空间划分和融合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分析它的立面片断,粉墙为实,长廊、亭榭以及月洞门、花窗、孔洞为虚,虚实结合,又相互对应,很有意境。

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现代的矮墙、孔洞、玻璃、水景和植物等小尺度元素的遮挡、封闭和透明、半透明的效果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3 植物处理方式的继承

植物作为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园林风格,代表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悬崖峭壁倒挂藤本;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还有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另外,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因此,在现代居住小区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4 游路传统处理手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中对于游路的处理讲求“隐藏”,讲究游路的“引导”,讲求以蜿蜒弯曲的游路来划分和组织空间,以很小的空间创造出“无穷”的空间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如留园等,大多数是借用曲廊通过直角或“之”字形的转折形成了景观路径的蜿蜒曲折,来连接各个亭与轩,或者分割空间,增加了建筑群体组合的多样性。而且还经常依山就势创造爬山廊,产生高低错落的效果。再如颐和园的云松巢,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并用爬山廊将各个建筑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游路来进行视线引导和景点联系。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从平面上应追求“曲径通幽”,讲究景观路径的蜿蜒曲折所产生的幽远意境;从空间上则应追求“高低错落”,讲究景观路径的地形起伏来增添自然情趣。

5传统造园材料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石头、粉墙、黛瓦、青砖、木材、小品等材料。在使用传统造园材料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赋予传统材料如青砖、红砖、瓦片、石板、木材、块石等使用上的新的手法,赋以新意;其次把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如瓦片和不锈钢、石材的铰接等等,形成粗旷古朴的肌理与平整圆滑的质感之间的强烈反差,厚重和轻盈感受的对比,坚硬和柔和的对比等感觉,达到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

6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扬除上述设计理念和手法的等方面外,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上述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小区景观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传统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传统园林的所有手法,包括空间、视线、植物、小品、水体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所表达的意境是造园的立意、主题、品种和情趣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提高整个居住场所的文化品位。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3篇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以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即可视的,浅表感觉的传统符号决定的遗传过程,我们称之为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传承”。从最初的古典园林景观重现,到新中式景观,都是通过提取并重构古典园林符号,结合新材质,新技术,从视觉感官上再现传统园林片段的物象外形。这主要体现在四大造园要素中,即山石、水体、建筑等。例如天津竹境格调居住区的中式景观设计是较为成功的新中式探索,以传统文化元素,琴棋书画为主题营造住区内部景观组团,抽象的屏门、漏窗、户槅、孔洞、格栅,亭台廊榭等符号的融入,满足了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直观的视觉意像:隐文化元素——郁郁葱葱的竹林,山水文化元素的解构演绎,传统的素雅色彩,隐约可见的白墙与钢管形成的轻盈屋顶,与方塔园中何陋轩的建构视觉效果相似。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简约朴实的景观小品,钢化玻璃、钢材栏杆与冰裂纹窗景相互映衬,远观轻盈飘渺如同水墨画,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古典园林视觉元素。

2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

相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其隐性基因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当代景观设计中,是不可视的,内涵的外在感观性的遗传过程,包括崇尚自然的观念、和乐的人本思想,“天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相地合宜”的造园手法,整合系统的思维与“意境”的审美精髓等,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品性、保留场所精神、认同地域文化,也延续了传统建构逻辑与历史文脉。看似无序无形,实则蕴含着隐形的秩序与逻辑,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质、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物化图像,并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作用于本土设计师与使用者,而这也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外籍设计师无法企及的。长久以来,消费主义与视觉至上的审美思想成为主流文化,使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基因”被忽视,其实它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嬗变,并无处不在,从未离开,只是隐藏在现代元素中不被识别。由本土设计师营造的现代欧式主题景观其实也无意识的渗透着古典园林隐性基因,在欧式符号与片段的视觉形式下隐现着传统建构逻辑、审美内涵与场所精神,空间秩序的表达相对于欧式园林的秩序井然,更为含蓄,这正是集体无意识所隐藏的巨大力量。例如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设计,虽然是欧式主题景观,但是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小中见大,闹中取静。尽管欧式景观元素随处可见,鸟瞰其中发现古典园林的建构逻辑仍隐藏在整体居住区景观空间、相地、造山,理水的设计手法构成了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秩序。

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直白,欧式凉亭,整齐划一的植被结合曲折的溪流,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亭台水岸,步移景移。局部微地形隐喻着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基因建构框架中,将西方的轴线秩序与传统的自然含蓄并置,不仅营造了适合当展的自然宜居景观环境,同时以为渗透着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从而使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生命力不仅未被现代化所代替,反而静静的绽放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熠熠生辉。从意识形态来讲,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其根源是荣格创造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深层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是不自觉的,它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世代累积起来的那些经验的影响。”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天的人群或种族所生活的共同环境,即具有社会文化场所性的环境,它包括一切室内,室外的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这种环境的根本特征是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它造就并延续着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最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包含着千年蕴育积淀而成的寻根性、归属感、文化地域认同感、审美偏好,民族精神凝聚力等,它与生俱来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生活。而园林是集生活、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古典园林中的建构逻辑与“意境”的审美理论源自于集体无意识的传统文化积淀,因此含蓄内敛而又融情入景的意境体现,激发使用者产生精神共鸣,从而获得愉悦的园林景观体验。

3结语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中国古典园林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1.1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规模浩大、面积广阔、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从气派中还可以看到南方小巧的园林风格,如苏州的狮子桥、苏堤六桥、镇江宝塔等景色;也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中国的皇家园林功能齐全,方便处理政务、看戏、居住、游玩等。而北京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

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主要是主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私家园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私家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1.1.3 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以及园林游览。寺庙通常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的空间来展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常见的寺庙园林有苏州的寒山寺、扬州的大明寺。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自然,其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布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这种手法多体现在南方园林中,而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范围较大,所以不存在以小见大。南方园林多以假山、屏风、小径来达到层次感,常用假山假水,建筑造型小巧玲珑,多设河湖、园石、常绿树。往往以同一平面上的大小对比来达到远近不同,以小见大。小径曲折幽深,虽然面积狭小,略感局促,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方园林所有的景物,南方园林都一应俱全,虽无北方园林的气势但更显明媚秀丽。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讲究随形就势 , 宜山则山 , 宜水则水 , 顺应基址特点而建造。颐和园的建造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原基址独特的地貌,结合水利疏导,依托山林之势建造了具有湖山之美的旷世名园,是造园艺术与水利工程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有科学内涵也具艺术外貌。

2.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2.1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仿自然之形、受自然之理、传自然之神等。仿自然之形就是在传统园林植物设计时模仿自然中植物的生长形态,进行植物规划,比如经常会采用“三五成林”处理方式,这就是去自然之中“林”的形,将其浓缩概括为园林中的“林”比如杭州西泠印社西边有一块坡形的草地,占地面积约为六千平方米,坡的高度仅仅只有五米左右。山坡西面是较为稀疏的杂木林,疏林中种植种植着女贞、槐树、香樟树等乔木。山坡东面则是比较茂密的竹林。树林中一米宽的小路被茂密的乔木所遮盖,此处景观虽然树木比较少,山体也不高,但是通过“三五成林”的处理手法,很好的创造出了自然景观中的树林景观。受自然之理就是传统园林在植物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规律,比如植物的喜光性、耐阴性、耐盐碱性、耐湿性、生长周期、开花落叶周期都不尽相同,传统园林都会遵循其这种自然之理进行植物设计,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是源于自然,但是园林景观毕竟面积有限,所以传统园林在景观设计以及植物配置时,主要表达自然的神韵,而不是完全的模仿,所以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

2.2寄情于景

中国文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予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比如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传统园林植物也被文人寄予了某些情感,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某些植物在古代文人眼中是某种高尚品格的象征,比如梅、兰、竹、菊、荷、牡丹等。在传统园林中经常可见跟植物题材有关的命名如“梧竹幽居”、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狮子林的“问梅格”,还有越王勾践种兰之地,而命名的书法圣地“兰亭”等。这种寄情于景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的表达,中国文人往往会把这种感情表达与诗词书画当中,有时也会借园林的题材表达出来,代表型例子有: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和“玉兰堂”同样是以玉兰花为主景,但是表达的意境又各有所偏重,前者借玉兰所含“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内涵寄托他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即他的人格像玉兰花一般高洁;而“玉兰堂”前的玉兰则标榜自己姿貌秀美、才华出众;借植物抒发情感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其意境含蓄朦胧,令我们叹为观止。植物还是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物化,他们会通过植物的一些自然属性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形象,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苏州留园“古木交柯”景点就是古人借女贞、古柏严寒不调、四季常青的自然特征,表达园林主人的内人自傲的一种精神状态。

2.3利用四时变化造景

大自然在时间的流淌中表现出春、夏、秋、冬的季相美,植物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季相美。中国传统园林借助这种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四时造景是表现植物景观特色和大自然无穷魅力的重要造园设计手法。清代陈昊子《花镜.自序》描写春日“海棠红梅”、夏日“榴花烘天”、秋时“霞升枫柏”、冬至“蜡瓣舒香”,真可谓庭院景色,藉花木而四季不觉。植物不仅能够自身表现出独特的四季变化之美,而且还能与园林的其他景观元素紧密相关,共同演绎出无限的神韵,如“桃露春浓,荷花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这里不仅描绘了植物的四季变化特色,还体现出了自然景观中“露、云、风、雪”的景观神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运用植物四时变化造景的例子也非常普遍,比如拙政园中的以春景为主题的景观有“海棠春坞”,以夏季为主题的景观有“荷风四面亭”,以秋季为主题的景观有“待霜亭”,以冬季为主题的景观有“雪香云蔚亭”等等。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设计语言 符号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Confucianism, Taoism,Buddhism, three theo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arden features demonstrated semio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of semiotics Suzhou Muse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practices reference and re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Design LanguageSemiotics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探究中,以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发现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所产生的因素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地域差异、人文因素等。

一、符号学内涵

1、符号学的内涵:一个符号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为符号的本身代表。第二层是特定文化符号在自身的文化范畴内的具体认知意义,也就是基于本文化的象征含义。

2、符号学家皮尔士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从1867年论文《论新范畴》开始,皮尔士把他的经历倾注在他的符号三元论上。与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自足的两面体不同,皮尔士认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即代表项、对象、解释项。代表项指符号本身;对象是符号或代表项所表示的客体;解释项通常指符号使用者面对某一符号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符号。解释项就像另外一个符号,或者“大脑中的符号”,因此解释项在符号三角中起关键作用。作为解释项它还承担另外一个符号(代表项)的职能。这样它又和另外一个对象产生关系,依次产生新的解释项,然后又转化为新的符号(代表项),又和新的对象产生关系,产生另外一个解释项,如此循环不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解释项能产生更多符号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一个符号通过引发一连串的联想最终会产生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符号。在符号学中这种潜能被称之为无止境符号意指活动。因此文化背景对理解特定符号的隐喻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背景就好比一个储存了所有可以用来理解符号含义的衣柜,人们从中提取,理解特定符号的真实寓意。

二、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农业经济、极权政治、意识形态(包含儒家、道家、释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所产生。中国文化是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国古典园林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受到此三家的渗润并融揉,儒、道、释的某些观点而逐渐衍生出来。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道、释的文化影响与此三家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儒家、道家、释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1、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人世”的人生观,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它的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在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中均有所反映,表现为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以及风景式的自由布局所蕴含着的一种井然秩序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启发人们对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导致中国古典园林在其生成之际便重视筑山和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状态。

2、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些都与儒家形成对立。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人们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特征。道家学说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思想,强调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所谓“太极关系”,对宇宙间的宏观和微观空间的形成作出虚实相辅的辨证诠释。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遍及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民情风俗等,形成历史上儒、道互补的局面,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极其重要阶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力量,影响十分巨大。在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形成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叠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太极关系;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造景所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更是显而易见。

3、释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即“汉传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汉化,产生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十余个宗派。它们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民情风俗、伦理道德等都有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诸多宗派之中,禅宗的汉化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视人的“悟性”。南宗禅更倡导“顿悟”之说,众生可不必经累世长年修炼,只要能够开悟而直指本心,当下即可成佛。因此,禅宗传教往往不借助经典性的文字,而是运用“语录”和“公案”来立象设教,即使“呵佛骂祖”亦无不可。这种思维方式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并通过他们的中介而广泛渗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之更强调“意”,更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融合交化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杭州西湖是当时东南的佛教圣地,前来朝山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东南著名的佛教禅宗五山刹,有两处在西湖------灵隐寺和净慈寺。为数众多的佛寺一部分位于沿湖地带,其余分布在南北两山。它们都能因山就水,选择风景优美基址,建筑布局则结合于山水林木的局部地貌而创造为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佛寺本身也就成了西湖风景的重要景点。西湖风景因佛寺而成景的占着大多数,而大多数的佛寺均有单独建置的园林。

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影响下,其造园手法形成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等意境的表达。由皮尔士符号三元论代表项、对象、解释项和索绪尔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分析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明确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和精髓。

3.1 利用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

(1)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受山水诗画和隐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园中的“筑山理水”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筑山重在写意和表现力。叠石须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山形险峻立体,凹凸多变,峰峦前后掩映,富有层次。用皮尔士三元论的符号分析我们可知代表项为叠石,对象为山石,解释项为观者脑海中浮现的崇山峻岭。当人驻足观赏时“大脑中的符号”解释项,便逐渐产生更多的符号,这种意指活动在人的脑海里产生丰富的联想。浮现在人脑海中的是屹然矗立的高山峻岭,这也就是叠石这一符号所要呈现的意义。园内各种水体应组织成“水系",水岸曲折生动,水流缓急不一,处理手法多样,结合“山系”互相穿插,相互映衬,得自然之乐,和谐之美。通过叠石、水系等符号的使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营造意境,抒发“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造园不是单纯地利用或摹仿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以人工博天巧,追求意境的呈现。

筑山理水 叠石的运用

(2)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大中有小”即指在偏大空旷的空间中,为避免景象一览无余,常用围墙、建筑、堆山叠石、繁茂的植被等遮挡游人视线,将空间予以分隔,增加空间层次。“小中见大”符合人们擅长以小见大,以局部暗示整体的习惯。将四时之景收于园中,小小一方地上,山情水意,颇得“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之妙。一方面运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等象征隐喻手法,在咫尺园中坐拥山水真趣,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一方面空间手法的处理实为重中之重。借用“一拳山”,“一勺水”的图像符号,通过“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的指示符号的关系,产生“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的象征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古人的情怀。

意境的营造 动静相宜

(3)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虚”与“实”是源自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在造园中,虚实关系体现在园林空间的塑造和造园要素的变化中。就造园要素而言,在园中可触可感者为实,是园景空间的主要构成。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呈现的景致为虚,它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深化其意境,实现园境空间的创造。借鉴索绪尔符号体系分析:园林中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能指),体现不同的意境空间的创造(所指)。园林通过宜静宜动,动静结合,不断改变视点的游赏运动将绘画的精致与含蓄、韵律的节奏与起伏完全展现,实现园景空间向园境空间的升华。

3.2 苏州博物馆体现出传统造园符号的借鉴和再设计

在现代设计中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因地制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表现手法,设计的作品是对传统符号的提取、借鉴、再设计的表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1)通过对传统符号形式的解构与重新构成,实现对建筑与环境的新表达,产生一种形近神似的表达。在建筑的整体造型、景观、立面等方面可以看到使用这种手法产生了新的效果,又不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突兀,融入了整体的城市氛围内。(2)多种文化符号的精简和轮廓化。在建筑窗的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设计,摒弃掉传统漏窗的繁琐装饰、精简符号,只是选取漏窗的六边形的外形,同样传达了江南园林的意味。(3)在新与旧、创新和借鉴中掌握好分寸的把握。不是对传统符号的任意模仿、肆意创造,而是基于传统恰当好处的现代的表达。

苏州博物馆建筑 苏州博物馆景观

苏州博物馆室内苏州博物馆整体鸟瞰

苏州博物馆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表达的典型范例。设计师可以从中借鉴该设计的设计理念,学习古为今用的表达方式,以符号学的角度思考对传统符号引用符号的能指、所指的运用,表达设计意义和内涵。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影响下追求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意境营造和隐喻的手法,来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明确符号产生所指和符号表达的内在含义,正确理解符号信息依赖于了解特定符号产生的文化背景,这对当今设计师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符号进行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

[2]罗哲文. 中国古园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杨倩.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J]. 文学教育 (中),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