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篇

       沈敏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安排,现就宁波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上半年政策落实基本情况

去年底以来,我市深入学习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工作部署,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先后《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甬党发〔2018〕46号),和“降本减负10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等细化措施,初步形成了“1+X”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力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15.5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2个百分点,占比为53.2%;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市平均1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938.3亿元,较年初增加205.7亿元,占比达61.5%。

(一)着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

一是继续加大清费减税力度。调整收费基金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证券期货行业机构监管费、部分专利收费等项目已实现停征或暂免,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在现行基础上下降30%,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含社保费)176.7亿元。

二是进一步降低用工成本。阶段性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允许企业在规定上下限区间范围内自主确定公积金缴存比例,减轻企业负担5014万元;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按25%比例返还社会保险费,上半年已返还9.7亿元,惠及企业2.5万余家。

三是想方设法降低用地、用能、物流等成本。用地方面,继续实施差别化地价政策,上半年共执行38宗,优惠金额超过3.3亿元;灵活执行低于法定年限出让、先租后让等弹性出让政策,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地价款;用能方面,阶段性下调工商业用户管道天然气价格,预计可为企业减负约1亿元;物流方面,对实行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分别下调15%、20%,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引航(移泊)费、内贸船舶拖轮费分别下调10%、5%。

(二)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一是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上半年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7.9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60.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新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7家,“政银担”风险分担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发行金融债,宁波银行将于今明两年分期发行200亿元小微专项金融债券,通商银行也将发行25亿元金融债券。

二是创新融资方式。用好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共有385户通过线上对接获得银行融资,授信余额160亿元;依托宁波市国库资金分析与监测系统,筛选出有纳税信息的小微企业26万户,挖掘有效需求超过3.6万户;创新线上小额信用贷款,截至6月底,应用范围较广的小微金融创新产品有180余个,发放贷款余额1080亿元,累计受益34万余户;推广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实施商标权质押融资专项贴息,截至6月底,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7.8亿元。

三是促进直接融资。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申报企业13家,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97家;推动符合条件企业申报科创板,容百科技成为首批上市企业,长阳科技进入反馈阶段;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 1914家;在全国首批落地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为富邦、奥克斯、均胜3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亿元;上半年全市直接融资规模586.2亿元。

(三)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一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列入全省大湾区建设七大战略平台;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先后引进瑞凌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12家强院强所,布局建设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9家;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已立项支持第一批项目107个;开展创新型初创企业备案,发放科技创新券1861.2万元,兑现731万元,累计兑现超6245.3万元。

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实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智能化诊断和改造“两个全覆盖”工程,兑付诊断补助资金4454.1万元,下达成套装备改造试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补助5431.8万元,年内还将下达补助3.7亿元;开展智能装备首台(套)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贴工作,为7家企业18个产品、25家企业100余种新材料提供风险保障。

三是促进民营企业人才“引育用留”。继续实施“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引进的人才和团队累计创办民营企业358家,有41家估值超亿元、3家成功在A股上市;将海外工程师引进资助范围扩大到外籍设计师、规划师、咨询师,累计资助企业聘请海外工程师1680名;对民营企业引进的各类人才,分层次提供15-800万元安家补助、8-60万元购房补贴等,为民营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学费补贴,对新取得国际行业资质证书的人才给予每人3万元奖励。

(四)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挂牌成立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先期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建立确权“快速通道”;培育专利执法队伍,目前已有60多人持有专利执法证,上半年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829起;设立知识产权失信“黑名单”,并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目前列入培育的有8家,共发放补助480万元;开展“蓝剑2019”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0起,抓获嫌疑人44名。

二是促进国企与民企合作发展。开展增资扩股公开进场交易试点,完成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增资扩股;推进二级及以下竞争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开投集团在新能源产业上进行增量企业混改试点,宁波市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列入第四批国家混改试点,目前竞争类子企业混改比例达55%;推动市属国有资产资本化,截至6月底,累计发起或参与设立各类社会投资基金20只,总规模225.2亿元,其中市属国企认缴出资55.6亿元。

三是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加大外贸专项扶持力度,设立市财政资金1.6亿元,专项用于风险防范、市场开拓和贸易救济等方面,缩短外贸企业退税时限;谋划出台第二批6条贸易便利化措施,宁波海关整体通关时间压缩72.2%;用好出口信用保险资金,上半年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出口贸易148.4亿美元,支付赔款3566.4万美元,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帮助226家(次)出口企业获得贷款36.1亿元。

(五)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指标进度良好。对标省考评标准(包含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政府数字化转型共32项指标和重点改革专项5项指标),上半年25项绩效指标完成率在50%以上,其中企业开办、纳税、立案服务改革等16项指标完成率为100%,简易注销、不动产交易登记等5项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二是“五减”实效较为明显。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次数、减时间、减费用要求,企业开办全面实现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材料精简至6份以内,办理环节压缩至4个以内;企业注销便利化作为全省唯一市级试点,率先开通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实现普通注销材料简化75%、办理时间压缩47%;纳税事项网上办理比例达到94%(8月底实现100%),办结时限压缩6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80个工作日内;用电报装10千伏高压业务和低压企业接入业务平均办理时间分别压减至11个和5个工作日。

三是配合完成营商环境评价。按照国家、省相关工作部署,先后完成省营商环境试评价、快速测评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下一步对标先进、研究改革创新举措奠定了基础。

(六)着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是构建“1+3+1”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新模式。制定一份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建立政商沟通、容错纠错、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评价三大长效机制,建设亲清家园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中心。

二是深入推进“三联三促”服务企业行动。建立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宁波市两新组织“党建争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举办新生代出资人培训班,激发宁波企业家精神。

三是进一步创新企业服务形式。上线运行“8718?锋领红帮”企服平台,受理企业提出的各类困难(需求),提供各级政策解读、短信推送、企业网端自助查询等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共受理企业困难问题近4万件,答复办结率超99%。

四是规范用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办结涉民营经济案件249件,其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案件64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总体来看,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取得一定实效,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外部市场形势并不乐观,“竞争中性”的公平便捷营商环境打造还需要一个过程,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一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上半年规上工业销售产值仅增长4.3%,作为民营企业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增幅分别仅为-1.3%和3.7%。重点企业和小微企业调查显示,反映产品订货环比增长的分别占22.9%和14.6%,与去年同期比,占比分别下滑10.2个和14.9个百分点,部分领域终端需求萎缩正向下游产业链传导。二是融资问题仍较突出。部分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对订单下降的企业存在断贷惜贷等现象;重点企业调查显示,有31.9%的企业希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45.5%的企业表示贷款实际利率未下降或者下降不明显;小微企业调查显示,有50.3%的企业资金紧张。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调查中,有49.8%的企业反映缺乏研究人员、研发能力不强,42.1%的企业认为市场前景把握不准,影响企业创新投入,55.2%的企业希望加大创新扶持力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少企业反映涉企侵权风险大,维权成本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建设仍待加强。另外,在调研中,反映与国企、大型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的企业较多,面上企业的政策知晓度、获得感仍有待提升。这些矛盾和问题,需在下阶段工作过程中着力予以化解。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要按照国家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围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进一步聚焦方向、合力攻坚,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细化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力促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聚焦风险应对,努力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已成为近期民营企业最为关注的营商环境之一,下一步要充分预估,积极应对。一是抓监测、分析、预警。密切关注中美经贸磋商动向,及时掌握企业情况,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开展“精准服务外贸企业行动”。以对美出口涉税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为重点,压实市、县两级责任,实施全覆盖、常态化的对口联系帮扶。三是强化市场拓展。在抓好外贸强市、稳外贸新十条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保扶持覆盖面,加大参展补贴力度,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完善支持生产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具体举措。

(二)聚焦精准对接,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一是多渠道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支持、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发放单户授信3000万元以下民营企业贷款和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贷款,加大定价优惠力度。二是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化银税、银担合作,提高信用类贷款比重;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股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三是构建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的风险容忍,细化落实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尽职免责机制;依托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做好供需对接;运用线上审批、限时审批等制度,探索业务前台和中后台平行作业,提升审贷效率。

(三)聚焦降本减负,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一是落实民营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实施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公示制度,开展减税降费政策宣传,确保三年为企业减负600亿元。二是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加大排摸力度,建立清欠台账,制定实施清偿计划,确保年底前做到“零拖欠”。三是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五个一百”服务企业活动,不断完善“企业政策云”,做好政策精准推送,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四)聚焦管理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一是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对一定年限的有效发明专利给予年费补助;开展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推进成果产业化;积极引进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浙江省专利条例》,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推动专利行政执法权下放,开展执法专项行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侵权行为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三是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行为的信用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四是加快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积极申报专利辅助审查试点和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试点,申请拓展快速审查服务范围,更好服务我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工作。

(五)聚焦以评促改,积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对照国家“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评价要求,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对照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市领导领衔、责任部门牵头、多家部门配合”职责分工体系,健全工作例会、监测考核、督查问责等制度。二是谋实改革举措。全面推进127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围绕省“10+N”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谋划落实一批我市的单体方案,力争形成若干有引领性的改革创新亮点。三是提升改革满意度。做好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和典型案例的宣传解读。探索构建全市统筹的窗口服务测评系统,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研判和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2篇

会上,恒力集团、中伟新材料、合力超市、朗玛信息、丹寨万达小镇、航宇科技、通源集团、老干妈、圣济堂制药、醉苗乡、白山云科技、长通集团、众一金彩黔矿业、董酒股份、泛亚实业、安达科技、贵阳比亚迪等17家民营企业踊跃发言,介绍有关情况,就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XXX边听边记,逐一作出回应,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意见建议,妥善解决好企业诉求。

XXX强调,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表明了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XXX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我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贵州深入学习贯彻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经济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XXX要求,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破解难题、打通堵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形壁垒。要围绕企业和项目发展需求,把企业家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要妥善解决好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法涉诉案件办理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多为企业办好实事、排忧解难。

XXX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贵商精神,强化科技创新,深耕实体经济,诚信守法经营,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为贵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3篇

奋力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政治动员,对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非公经济的重要助手,将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好工商联界别优势,利用好政协专门协商机构这个大平台,聚焦“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目标,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深入调查研究,救民营企业之急,解市场主体之需,帮助民营企业积极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新形势和国情、世情新特点,引导民营企业与党同心同德,全力服务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四五”任务目标高质量实现。

根据党的五中全会相关部署及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万企帮万村”乡村振兴行动,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培育等帮扶工作,为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效的持续巩固和提升,推动贫困地区产业振兴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受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风险不断加剧,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则难以避免重要领域产业链断裂和弱化等风险。建议将“万企帮万村”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作为助推中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振兴的重点工作,通过打造“万企帮万村”升级版行动对口帮扶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实现推动产业振兴和化解外迁风险的“内循环”效应。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4篇

调查与思考 沂司法

发展民营经济是今年省委、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县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就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作初步分析探讨。

一、基本工作情况

多年来,县司法局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法律服务,全力支持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0年来,全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共为民营经济担任法律顾问130多家,解答法律咨询30万多人次,办理公证事项2000多件,调处涉及民营经济主体矛盾纠纷3000多起,共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草拟、审查合同1500份,标的额超过6亿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服务机构工作越来越扎实,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律师法》、《公证暂行条例》为准则,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所结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加强了律师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律师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律师所采取了案前集中讨论,案件互相帮助,案后共同学习,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式方法,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经济和民事中,既注重经济疥疮,更注重社会效益,只要民营业主求助,就及时提供服务,得到民营企业的广泛好评。先后有12名律师收到民营企业的锦旗和表扬信。公证工作积极深化改革,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出台了多项优惠改革和服务承诺标准,规定凡是民营经济需要的法律服务,一律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在收费上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最大限度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司法行政部门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县司法局十分重视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工作,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局内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各律师所、公证处主任为成员的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内部设立了法律服务管理科,及时下发了《关于为民营经济搞好法律服务的决定》、《关于加强全县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等多个文件,加强了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采取召开民营业主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询问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当事人等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掌握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对民营企业态度不好,服务不周的,一经发现,黄牌警告,直到撤销执业资格。推进了法律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大。各律师所、公证处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寻求服务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和融合点,主动深入民营业户,开展上门服务和送法进户,认真抓好对民营企业的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增强民营业主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积极引导私营业主识大体、顾大局,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处理社会事务,走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路子,法律顾问点、公证联系点、法律咨询服务已延伸民营经济园区,遍及城乡各地,形成多元化服务新格局。法律服务已涉足于民营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咨询、公证见证、开展非诉讼调解、协助对外开展经贸洽谈、办理企业合同等。

(四)法律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把民营经济服务作为重急,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以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怕任务繁重,不怕困难,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工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法律服务人员无论是开展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办理公证、见证,还是仲裁诉讼,都能热情接待,耐心解答,精诚服务,以民营业主满意为最高宗旨和目标,积极贡献,民营业主满意率达95%以上。

总的来看,我县法律服务队伍为民营经济服务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少数法律服务人员对民营经济发展没有足够重视,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一些法律服务机构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业务拓展不够宽灰恍┟裼靡抵鞫苑煞袢鲜恫蛔悖矶嗥笠挡黄盖敕晒宋剩龅骄镁婪滓膊谎扒蠓赏揪督饩龅鹊取?BR>二、为民营经济搞好法律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过去,我县司法行政系统立足自身职能,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总结并进一步发扬广大,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牢固树立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是搞好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对民营经济服务的优劣。全县司法行政系统要站在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站在提高全县经济规模总量的角度,充分认识为民营经济发展搞好法律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以作风建设和创满意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法律工作者把为民营经济服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断提高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法律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积极吸纳优秀法律人才进入法律服务队伍,壮大法律服务队伍的规模,使法律服务业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二)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公证处、律师所和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要积极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专业服务配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拓展为民营经济服务领域,特别是在法律顾问工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尽可能扩大法律顾问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法律服务。要依法支持民营经济实施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依法运用公证手段协助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发展资金;帮助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往来,协助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出国洽谈生意,签定合同,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从事其它商务活动等。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织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问题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缺失、政府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以及社会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后,财务管理混乱,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从而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特征,本文列示出相关的见解以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部分措施。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及特征

1.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较为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对会计信息提出质的要求,使之既要符合我国会计制度和相关规章的标准,又要将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要求考虑在内,使会计信息具有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所以,会计质量的高低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以及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被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做出正确而合理的经济决策,进而促使预期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相反,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使相关使用者在经济规律面前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做出不尽合理或者是完全错误的判断。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倍受重视。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力求会计信息的各种特性的最佳组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更高的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评定需要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便自然而然的承担起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任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基本特征、次要特征和约束条件。其中,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回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将来,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时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者纠正已做出的决策,即要求其具有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作为依据,即反映要真实。其次,次要特征中的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纵向可比与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的特性。最后,约束条件中的效益性要求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或者将会带来的效益应该大于其付出的成本;而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注重对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价值方面。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经营业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股东大会有权对企业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有权对企业合并、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同时股东大会有权检阅企业章程、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或者提出质询。因此,企业股东大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2.监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事会在企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监事会有权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能;第二,企业监事会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相应的战略决策。然而,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差,在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中往往无法实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实际是有名无实的机构,在企业中未发挥应有职能,然而其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3.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在企业中是直接参加经营管理的机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批准才能报出,因此董事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根据董事会的特征可以得知: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处理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或者是危机,有助于防止企业内部的营私舞弊现象,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两种职位是否合一,将会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效率和信息的交流沟通效率,同时也会对企业监督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职的合一将会导致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功能降低,同时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单位,其独立性的高低以及专业性的强弱将会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1.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收集到充足的具有准确性的会计信息。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只有获取足够的经过会计人员或机构加工处理的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并通过专业的会计技术分析,才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可执行的经济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专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企业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同时伴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将随之提升,进而促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相关使用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

2.提升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合理的经济体制,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并非乐观,在其经营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模式。企业会计信息是本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反映;相反,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也将更加准确。因此,企业应该致力于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自身的体制能够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符合,同时应加强企业外部调节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体制。

3.提高会计素质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者利用正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高效的经济决策基础之上,虚假、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其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效用,不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反将会助长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民营企业在经济组织形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此种情况增加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难度,实际生活中往往导致地方税收机关的工作力不从心。而民营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投机取巧,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

1.建立健全外部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建立力度,建立起适合于民营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同时消除以往在会计概念中以及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模糊不清或定义界限不清的情形,通过对适合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进而不断的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我国政府应该基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律体系进行探究,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一套会计规范,进而突出会计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企业自行招聘,此种现象必然导致会计人员听命与企业的管理者,从而出现部分企业管理者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唆使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而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的继续恶化,政府应该在不改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独立性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进入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革,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行政府委派制,以达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和提升的目标。同时,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长期以来始终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督行为进行规范,此种情况导致社会审计工作失去应有的强有力的监督和审计功效,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加猖獗,助长了不正之风。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只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会计人员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核;同时,企业需要储备专项资金,用以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在会计工作中引入财务会计软件,利用软件系统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处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需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避免相关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只有通过不断引导企业按准则建账、按准则行事,才能逐步规范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营运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先进性,机器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技术较为低下。基于此种现实,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途径,进而改进本企业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此,首先,企业需要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利用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率的会计核算方法,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其次,企业需要设立会计稽核岗位,严格执行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复核;再次,企业应该建立内部牵引机制,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对控制岗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或手段进行设置,从而控制企业的经营;最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职权、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和监督,达到减少差错,防止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助长营私舞弊、偷税漏税的社会不正之风。对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相关制度改革或改进力度,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改革,应该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会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最终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海外交叉上市、信息质量提升及实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4).

[2]李昀.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

[3]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4]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重庆大学,2012(10).

[5]燕玲.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6).

[6]王赛.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4).

[7]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8]戴小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9]李晓波.会计信息质量与政治关联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3).

[10]陈春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6篇

调查与思考 沂司法

发展民营经济是今年省委、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其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县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就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作初步分析探讨。

一、基本工作情况

多年来,县司法局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法律服务,全力支持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0年来,全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共为民营经济担任法律顾问130多家,解答法律咨询30万多人次,办理公证事项2000多件,调处涉及民营经济主体矛盾纠纷3000多起,共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草拟、审查合同1500份,标的额超过6亿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服务机构工作越来越扎实,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律师法》、《公证暂行条例》为准则,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律师所结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加强了律师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律师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律师所采取了案前集中讨论,案件互相帮助,案后共同学习,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式方法,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经济和民事中,既注重经济疥疮,更注重社会效益,只要民营业主求助,就及时提供服务,得到民营企业的广泛好评。先后有12名律师收到民营企业的锦旗和表扬信。公证工作积极深化改革,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出台了多项优惠改革和服务承诺标准,规定凡是民营经济需要的法律服务,一律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在收费上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最大限度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司法行政部门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县司法局十分重视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工作,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局内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各律师所、公证处主任为成员的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内部设立了法律服务管理科,及时下发了《关于为民营经济搞好法律服务的决定》、《关于加强全县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等多个文件,加强了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采取召开民营业主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询问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当事人等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掌握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对民营企业态度不好,服务不周的,一经发现,黄牌警告,直到撤销执业资格。推进了法律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对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大。各律师所、公证处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寻求服务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和融合点,主动深入民营业户,开展上门服务和送法进户,认真抓好对民营企业的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增强民营业主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积极引导私营业主识大体、顾大局,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处理社会事务,走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路子,法律顾问点、公证联系点、法律咨询服务已延伸民营经济园区,遍及城乡各地,形成多元化服务新格局。法律服务已涉足于民营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咨询、公证见证、开展非诉讼调解、协助对外开展经贸洽谈、办理企业合同等。

(四)法律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把民营经济服务作为重急,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以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怕任务繁重,不怕困难,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工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法律服务人员无论是开展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办理公证、见证,还是仲裁诉讼,都能热情接待,耐心解答,精诚服务,以民营业主满意为最高宗旨和目标,积极贡献,民营业主满意率达95%以上。

总的来看,我县法律服务队伍为民营经济服务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少数法律服务人员对民营经济发展没有足够重视,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一些法律服务机构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业务拓展不够宽灰恍┟裼靡抵鞫苑煞袢鲜恫蛔悖矶嗥笠挡黄盖敕晒宋剩龅骄镁婪滓膊谎扒蠓赏揪督饩龅鹊取?BR>二、为民营经济搞好法律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过去,我县司法行政系统立足自身职能,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总结并进一步发扬广大,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牢固树立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是搞好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对民营经济服务的优劣。全县司法行政系统要站在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站在提高全县经济规模总量的角度,充分认识为民营经济发展搞好法律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以作风建设和创满意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法律工作者把为民营经济服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断提高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法律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积极吸纳优秀法律人才进入法律服务队伍,壮大法律服务队伍的规模,使法律服务业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二)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公证处、律师所和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要积极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专业服务配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拓展为民营经济服务领域,特别是在法律顾问工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尽可能扩大法律顾问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法律服务。要依法支持民营经济实施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依法运用公证手段协助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发展资金;帮助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往来,协助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出国洽谈生意,签定合同,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从事其它商务活动等。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放管服;营商环境;区域经济;区县;民营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职责,承担着创新和创业的职责,承担着国富民强的职责。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区县级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树立文明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围绕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聚焦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按照“强思想、夯基础、砺作风、求突破”等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文明服务意识,推动投资者、企业不断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现状

1.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是以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区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1];我国地域南北、东西跨度大,受自然、人文、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某些层度上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表现在从东到西、从上到下的不平衡状态。经济建设水平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以单一省份为例,省市区域发展第二产业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有些正在发展第三产业。区县地区多以传统行业为主导经济,经济水平偏低[2]。

1.2区县级民营企业现状

我国的县域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中间性、农村性、枢纽性、区域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3],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区县级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技术落后、体制限制、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冲击等一些现状和压力得到了全面的暴露。一是经营管理亟待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上,企业内部管理落后,部分企业管理比较粗放,运作不够规范,财务管理等制度不够健全。二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民营企业中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偏少,技术含量整体不高。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三是发展信心亟待提振。面对严峻形势,大多数企业都在坚持,甚至是苦苦支撑,很多民营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经济预期持悲观态度,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2“放管服”改革、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是落实中央批示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审批、强化执法、促进服务、提高经济的重要举措,能全面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实施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快速高效运行。优化政务服务、规范政商交往,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法治创建,提高法治素养,做到法治先行,以发展是第一要务,打造公平透明、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全方位、高标准的推动区县级区域经济发展建设。3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县级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3.1“放管服”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一是落实分流、引导,推行电话或网上预约,智能取号的具有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单位全部整合进驻的高标准高质量一站式便民为企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在秉承“责任、服务、高效、诚信”理念的基础上,推进“一次办好”,推进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放管服改革,切实打通信息壁垒,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相结合的智慧服务模式,实现“数据网上跑,企业不用跑”的目的。二是开展全程帮办代办的项目服务,让企业易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积极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道”运行机制,围绕难点、热点、堵点问题开展工作,跑出发展加速度,以宽广的眼界、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服务、卓越的效率,创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

3.2法治营商环境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建立健全法治营商环境,通过开展一系列集依法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经济产权保护、风险防控等内容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民营企业法治担当,用好的法治理念指导企业依法发展,强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切实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传统民营企业中,提高民企管理人员的法治思维和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提升新的发展理念、强化法治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充分发挥法治营商环境在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挽救危困企业、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4当前区县级放管服改革和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对推进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企业成本增大。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反映较集中,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固定且过高,成为企业增加的主要成本。二是大企业生产土壤缺乏,留不住大企业和高端人才,双招双引工作难度大,总体上市场化程度偏低,民营企业在市场情况方面限制还没有完全放开。三是社会整体法治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和企业“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利不信理”,导致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政府的法治权威和营商环境,部分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信守信的意识还不够强。四是政府部分单位对营造法治营商环境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缺乏系统认识,制定的工作措施和服务能力还不够具体有效。

5放管服改革、法治营商环境创建对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稳定的举措

5.1放管服改革推动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举措

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一是提高管理部门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夯实政策落实,带头扛起抓政策落实的责任,完善配套举措和行动计划,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让抓落实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二是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税收环境。实施大规模的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三是明确审批与监管职责。加强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促进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建立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动新机制,强化“审管分离,权责一致”“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四是开展“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服务活动。制作汇集关于税费、融资、财政、土地、创新、人才、对外合作、政商关系、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手册,以便于企业了解政策内容、享受政策红利。

5.2法治营商环境创建促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举措

一是强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甄选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团队成立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深入民营企业经济园区、工业园区开展“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开展民营企业“依法维权”活动,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手段,依法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全区经济安全。二是规范合同订立。强化民企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提高依法经营意识,完善民营企业信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办法,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标准,抓紧审理并及时办结民企就行政机关侵权行为提出的复议申请。四是引导民企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探索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探索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同度,营造有利于民企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五是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围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确定民营企业“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8篇

丹江口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对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非常重视,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使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已成为丹江口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增长亮点。

一、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截止××年月底,丹江口市个体、私营业户达户正常营业,从业人数人,资金数额万元;其中年利税在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户,雇工人,注册资金万元;国有、集体企业转民营企业的有家,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家;据统计,仅××年民营企业户与年同比增长,表明全市民营企业呈现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民营企业以高出全市水平的增长速度增长,以强劲的发展速度走在各经济类型前面其发展主要特点有: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日益明显。据统计,全市民营企业户累积存款额达万元;××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亿元,上交税金万元,与年同比增长和;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增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日益显现。

(二)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私营业有户,占,第二产业户,占,第一产业户,仅占。个体私营业户在第三产业居首位,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并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好邻居、京华、美联等一些大型超市、连锁店民营企业纷纷落户丹江口市,为全市商贸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旅游业、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法律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行业也受到民营企业的追捧,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向股份集团化发展。该市许多私营企业从“小打小闹”、“拾遗补缺”起步,随着原始积累的增加,滚动发展,生产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并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据这次基本单位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万元以上的有家、万元以上的有家、万元以上的家;全市现有家股份有限集团公司。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更加显著。随着民营经济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增强,仅××年民营企业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名再就业,已成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积极回报社会,热心资助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每年为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投资都在万元以上,而且在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从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一)思想观念尚待转变,国民待遇得不到落实。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性质、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鼓励、扶持其健康发展,只停留于一般性口号上,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甚至有的部门对上级明文规定的政策措施也不能完全落实。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企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在涉入领域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少、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传统产业;在经销产品方面,大路货产品多,技术含量不高,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极少;在经营管理方面,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以家族作坊式经营者居多,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较少。

(三)业主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户的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都是高中以下。由于民营业主文化素质较底,缺乏现代市场知识,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企业向高层发展;部分民营业主缺乏进取意识,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缺少干大事业、当“大老板”、求大发展的雄心和气魄;反映出人才匮乏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四)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拖累民营企业发展。丹江口市现有部分民营企业是从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来。这些企业由于过去经营管理不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上缴,企业在转制时又解决不彻底,造成职工三天两头上访、停产罢工,使一些民营企业不能稳定正常生产,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引导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实现新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贡献,牢固树立“不唯成分看发展、不限比例重效益、不讲性质论贡献”和“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收税”的观念,破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歧视和限制,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主动做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在政策、资金、土地、信息、人才使用、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积极想办法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留住“经营者”,吸引“观望者”。

(二)正确引导,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并向规模经济发展。除了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政策环境外,还要充分发挥统战部、工商联、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沟通、协调、传递市场信息、提供行业情况、帮助引进技术、鼓励投资新兴行业等服务的作用;政府建立奖励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调整投资结构,有重点地引导一部分民营企业转到生产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外向型的生产经营上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个体、民营企业过于集中投资传统的服务、饮食、商业行业而造成僧多粥少、经营困难的局面;要积极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大胆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从而促进更多民营企业个量规模发展,发挥“船大好冲浪”的作用,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争创品牌,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竞争,最后要依靠产品竞争,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意识,立品牌,创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以品牌带产业,以质量求保证。只要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注重产品市场占有率,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实行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四注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业主队伍。提高民营业主的整体素质,既是全市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强企观念,重视人才,广聚人才,用好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科技素质和水平。统战部、工商联要建立建全民营企业代表人士档案,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向民营企业提供指导,适时组织、引导民营业主参与学习培训、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民营业主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民营业主自身要注重自我培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9篇

1.1科学发展观遵循的是“比较优势”经济原理

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构成分工的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经济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真正把“比较优势”作为自己在市场经济下的行为准则。大量的调查证明,浙江民企在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的条件下,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就在于发挥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1.2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不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也要追求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民营经济必须改变自身素质较低的现状,努力实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信用水平、企业文化水平等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内部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技术创新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1.3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追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民营经济在进行投资决策和项目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变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治。

4.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避免过度占用耕地,开采、耗用、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限制“三废”的排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应充分考虑产品使用者的利益,在生产中杜绝偷工减料、添加有害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防止危害百姓身心健康的现象发生;以人为本,要求民营经济充分考虑内部员工的利益,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改变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不合理的制度,使之适应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1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

产权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使产权制度规范化,那种认为民营企业不存在产权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民营企业先天具有产权明晰的特征,但由于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机构缺位或徒有其名,产权制度往往很不规范。民营经济产权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不能盲目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同时,不少民营企业的地缘和亲缘关系色彩比较强烈,封闭性较强,流动性较差,且产权结构单一,解决不了所有者经营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民营经济要发展,必须实现企业产权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化转变。提倡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走股权融资之路,通过出让股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通过规范产权制度,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走上资本市场之路,以适应在更大空间中发展所需要的控制力、开放性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2.2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在民企创业初期,所有者和经营者一体化,曾产生较大的利润和较高的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超出所有者直接控制的能力范围,企业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往往难见成效,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明确、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水平差等以人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合本企业的高效、开放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3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投资规模小,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与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改变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与环境不友好的状况;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挂、靠、联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实践证明,高校及科研单位有着独特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民营企业应以利益机制为引导,本着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低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2.4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用人机制的创新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然而,国内不少民营企业视员工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缺乏信任与尊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员工的潜能、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短期行为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不出、引不进来、保留不住。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导向机制、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不同角度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给员工以满足感、荣誉感、归宿感,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

2.5以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理念的创新

民营经济决策理念的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民间资本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出路是“活在民间”。“活在民间”是指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出“活”的发展意识,靠“思想放活”、“政策搞活”、“体制激活”、“民资融活”、“科技领活”引领民营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3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的质量提升探明了途径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离,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3.1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信用关系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错综复杂联系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成功之道。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不注意诚信的问题相对发生得较多,致使民营企业的群体形象受到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民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构筑信用体系、提高信用等级放在重要位置,树立“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意识,进一步强化诚信立企、诚信兴企观念,既重企业利益,又重企业信誉;既重眼前收益,又重长远效益;既重自身需求,又重大局要求;既与客户讲诚信、与部门讲诚信,又与员工讲诚信,善求“义”中之“利”。通过提高信用等级,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以信用赢得客户,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3.2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企业的存在方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相比,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3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目前,一批民营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成长能力。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小富即安”思想十分突出,缺乏进一步成长壮大的动力。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放眼长远,树立可持续的远大发展目标。要调整和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条件和比较优势,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推进资本扩张,扩大市场份额,靠质量和特色把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开,有资本优势的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资产为纽带,以承包、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加速规模扩张;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3.4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决策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和政府管理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追求的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现代融资、营销、管理方式,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管理上,所有者往往滞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靠主观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决策,以个人威信或家族观念从事日常管理,投资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实践中,倾向于追求短期目标和个人近期利益最大化,有的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违法经营,偷税漏税,追逐暴利。而政府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冒险决策审批开办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私自开采、浪费国家有限的自然资源,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引导民营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增强其对国家政策的中长期走向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扭转其决策中的短视倾向,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善长.论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J].经济纵横,2003,(l).

[2]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人为本,全面和谐,走中国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2006,1,3.

[3]李义平.民营经济与科学发展观.中华工商时报,2004,4,26.

[4]吴宗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J].经济问题,2003,6.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0篇

一、肯定成绩,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8.65万户、私营企业1.02万户,均居全省第8位。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发展方面,民营经济是最现实的增长点。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5.1%,所占的份额比*年和*年分别提高了22.4和5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9%。民间投资完成135.4亿元,增长81.4%,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9.3%;上缴税收31.4亿元,占全市的63.5%;民营企业出口4.1亿美元,增长71.8%,占全部自营出口的40.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7亿元,销售收入171亿元,出货值43.5亿元。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形成了国有、外资和民营经济三足鼎立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在经济结构方面,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的主要创造者与参与者,对促进织里童装、南浔木业、安吉椅业等专业市场的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商业流通零售网点、餐饮服务业、城乡集贸和专业市场,85%以上由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我市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已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解决经营人才、置换与注入资本、接纳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国企改革中“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

在致富百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和专业村大多拥有一至几种主导产品,聚集了一批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市已有15个块状经济和441个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不仅为当地政府创造了税收,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9%,年均增长20.6%,而同期全社会就业增长率只有0.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的人均收入为1941元,比*年增长11.8倍;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3789元,占比达到70.2%,比1978年增长了10.5倍。个私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劳动力流向的主渠道,群众致富的重要源泉。

二、正视差距,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新飞跃,就是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在统筹中促进加快发展。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是体现了“三个代表”,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找准发展的潜力。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发展中的差距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总量不大。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87亿元和241亿元,分别仅占全省的5.6%和6.7%。而邻近的嘉兴,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1.6万户,私营企业近2.14万家,总产值1348.6亿元。二是规模偏小。全市个体工商户户均产值为21.5万元,私营企业户均产值为236.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和82%。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省工商局公布的2002年浙江非公企业百强名单中,我市仅有升华、金洲、久立三家企业。其中,最大的升华集团也只是位居39位,销售收入是榜首的万向集团的零头都不到。20*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的民营工业企业为1367家,我市只有34家,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全省有188家,我市则是空白。三是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协作程度较弱。一些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等基础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企业规范和信贷资信,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特别是缺乏大的、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四是后劲不强。原始积累进程缓慢,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成长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五是活力不足。我们不少的企业,往往满足于眼前的成功,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做大做强、创新奋进、争创一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准备,“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整个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找准发展的潜力,从总体上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一是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二是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三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四是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群化和规模化水平。五是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完成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把推动总量大发展、质量大提高、经济大开放和环境大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民营经济的竞争优势。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要抓好“五、四、三”三个环节,“五”就是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四”就是放开扶持、扩大开放、全面创新和改善环境四个工作重点;“三”就是管理信息化工程、企业家提升工程和品牌经营工程这三项工程。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以放开扶持推进新飞跃。加快扩张速度,做大总量盘子,是实现大发展的首要标志,也是我们工作成效的首要体现。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总量上去了,抓质量提高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抓总量扩张,最关键的是要集全民之智,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以“铺天盖地”之势,取推动全局之效。具体工作上要加大“两个力度”。一是“放”的力度要加大。“放”就是要在准入条件上放得更宽,经营的领域要放得更开,经营方式要放得更活,在思想行动上真正做到放心、放手、放胆。要始终坚持“先有后优”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激活民资,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兴业,不论初创阶段民营经济规模是否大、水平是否高、贡献是否多,都要满腔热情鼓励支持,一切先发展起来再说,真正做到先发展后规范,先创业再提高。要坚决清理一批限制性的规定,坚决降低一批准入的门槛,坚决减免一批收费项目,坚决打破一批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培育主体、发展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引进人才、创业一批,块状特色、孵化一批等途径,力争我市民营经济在量上实现新飞跃。二是“扶”的力度要加大。要在抓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为全市经济培育出一批扩张能力、抗风浪能力较强的“旗舰”。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要积极扶持和鼓励这批骨干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并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加速规模膨胀,使企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农民增收。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对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快规范改制,积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这次,我市在扶优扶强上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二)以扩大开放带动新飞跃。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重点是要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推行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出口,把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与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比翼双飞”、“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基础更加扎实。要确立民营企业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主体的意识。在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以民引外”作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几乎所有领域都要向外资开放,民营企业将直接面临资金雄厚、管理先进、市场广阔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可以说,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生死搏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生存,出路在发展;不发展、小发展,都是死路一条。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合作,以股权换资金、换技术、换品牌、换人才、换市场,实现企业规模、技术、管理、品牌、人才等的全面提升。要通过以民引外,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从发展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只有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市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很好,要加大对重点民营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乘势而上,扩大出口,参加境内外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身优势,向省外、国外拓展发展领域和市场空间。

(三)以全面创新促进新飞跃。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是我市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根本途径就是推进民营经济走创新之路。针对我市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家族式经营和个人独资经营,是当前民营经济的一个特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歇业”的现象。破除家族经营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但对家族制要理性选择,不可拨苗助长,家族制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和开放社会,实现各类要素和资源的最大优化整合,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吸纳风险投资、社会资本等形式,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社会化。鼓励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引导企业把科技创新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形成和发展核心技术,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要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家采用先进和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素质和修养,努力学习利用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四)以改善环境实现新飞跃。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营造环境。要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工具和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营经济方针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对实现湖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敢于创业,勇于致富,形成全民创业、致富光荣和宽容失败的浓厚发展氛围。要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有利于民众创业、有利于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充分激活民众自主创业的原动力。要营造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彻底地放活个人、放飞企业,真正让蕴藏在民间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要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各类人才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引人、用人、留人环境。

丁文贲副市长的讲话要点

一、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略)

二、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略)

三、进一步明确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要加快“五大建设”,提高“五大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只有创新制度,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不竭的发展动力。要继续推动优势民营企业深化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聚生产要素、合股经营、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制形式。逐步放开股权,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管理技术入股、利用资本市场等方式,加快实现由封闭式的股权结构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逐步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要引导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应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资本所有者与资本经营者分离的有效途径,如广泛招贤纳士,聘请经营管理者、科技开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鼓励参股持股,转变管理组织和方式,加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决策经营风险。

要十分重视管理制度的创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真正使企业从铺摊子式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以管理信息化推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要按照建设“信用湖州”的要求,把追求经济利益与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尤其要加强信用建设,认真履行社会信用,严格照章纳税,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处理好发展民营经济与保护好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决不能以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去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要把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与生态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升级能力。民营经济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顺应趋势,加快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创新,实现新的规模扩张。

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但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整体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小且散”、产业链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块状经济的调整、整合、提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改变现有块状经济布局分散、层次低、规模小的状况,形成若干个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区。要在现有区域块状经济的基础上,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具有湖州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板块。

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大企业、大集团不仅具有生产、流通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融资、技术研发等综合优势,它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策源地,而且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头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缺少“航空母舰”,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的只有升华、金洲2家。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我市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重视对规模企业尤其是对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鼓励他们顺应发展趋势,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实施低成本扩张,使每个区域特色产业都有若干个旗舰型企业,形成组织结构更趋合理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群。要鼓励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者同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广阔的分工协作体系,发展规模经济。对那些产品具有规模化、系列化优势,市场占有率较高、出口份额较大的企业和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促使一批企业从各个行业中脱颖而出,使更多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成为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要公平市场准入,放宽准入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配套政策,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社会商品零售、餐饮、农副产品供应和其他服务业。通过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实现民营经济新的规模扩张。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当前的资本市场也为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要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资本意识,增强上市的信心,按照市政府提出的“选择培育一批、改制完善一批、上市辅导一批、多渠道挂牌一批”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工作,通过进军资本市场,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经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继续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一批企业成功上市。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市的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总体上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真正的科技型企业不多。现在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都出现了百舸争流、竟相发展的局势,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民营企业大军中一路领先。我市的民营企业如果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要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把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要加快建立公共的民营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好科技创业园,充分发挥好“孵化器”的作用,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达到3%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一般要达到20%以上,专利产品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重视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创立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

运用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有着大幅度增加贸易机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等优势。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推动企业上网,培训网络销售人员,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并以此为依托形成若干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4、加快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外向带动能力。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培育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营出口企业。湖州的外贸出口主要靠的是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我市外贸出口的希望也在于民营企业。要鼓励产品“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更多的产品“走出去”,提高我市产品的出口份额。有条件的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跨国生产体系,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带动出口贸易。要采取措施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组建外贸公司,增加进出口业务。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开拓国际市场中的问题,在外汇管理、出境审批、信息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国家进行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后,对我市外贸出口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们要积极应对,切实把地方退税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要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到迪拜中国城设立窗口,让我市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接轨上海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上海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与上海的外贸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外贸出口基地。引导民营企业抓住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让民营企业在产业接轨、交通接轨、市场接轨、要素接轨中尽显其能,在共同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组织好各类招商展示活动,鼓励我市更多的产品在上海设立销售窗口,进入上海市场。

5、加快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要把加强民营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但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企业家知识结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充分了解世界发展潮流,掌握国内外同行发展状况,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企业的发展与全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体现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担当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先锋。民营企业家应该奋起直追,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新的气魄,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成长的优良环境,通过人才优化达到管理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努力改善人居条件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湖投资创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到民营企业工作。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民营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创造条件。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才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在职培训,支持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事关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全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1、进一步突击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抓民营经济,就是抓生产力发展,抓财政增收,就是抓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抓市场繁荣和富民强市,就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长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要立足现有基础,把握发展大局,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像这几年招商引资那样抓民营经济的发展,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努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差异性;政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1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08&ZD027)

〔作者简介〕白永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丰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69。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回顾

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论述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但是他对粗放和集约两种经营方式、外延型和内含型两种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论述,却暗含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意思。在农业部门,马克思使用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两个概念。所谓粗放经营方式,是指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土地面积的扩大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一种经营方式。“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1〕;所谓集约经营方式, 则与此相反,“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块土地上, 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2〕,或“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投资”〔3〕。在工业部门,马克思使用了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概念。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 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 就是内含上扩大”〔4〕。此外,马克思还从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说明:“生产的逐年增大是由于两个原因: 由于投入的资本不断增长;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5〕。所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由于生产场所的扩大和资本量的追加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内含型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200多年来主要围绕经济增长机制、源泉、动力和结果等问题展开研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等奠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弗兰克•拉姆齐(1928),此后哈罗德(1939、1948)、多马(1947)、索洛(1956)、斯旺(1956)、罗默(1986)、卢卡斯(1988)等人都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经济学家大都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忽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增长是否有意义”的命题,其中马耶夫(1997)、托马斯(2000)、罗伯特•巴罗(2002)、阿玛蒂亚•森(1998)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要解决经济运行中“高浪费、低效率”问题,这应该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萌芽。60-70年代,按照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经济学界引入了“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概念,对扩大再生产作了深入探讨。〔6〕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代表性的学者如刘国光(1983,1984)、洪银兴(2000,2003)、厉以宁(2005)、张卓元(2005,2006)、蔡(2005,2008)、吴敬琏(2004,2006)、刘世锦(2006)、刘伟(2006)和简新华(2010)等。其中简新华(2010)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与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7〕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层涵义,或称为两个层次标准。第一层次是表层的、具体的、直接关系结果的衡量标准。从产业角度看,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程度等;从节能减排角度看,主要是指单位GDP能耗减少和环境成本降低;从民众分享发展成果角度看,是指民众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与GDP的同步增长;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扩大覆盖范围。第二层次是深层的、抽象的、实质性的衡量标准。即经济发展方式、手段、过程的转变,主要包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依托的物质条件的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变化;生产投入中由体力劳动投入向知识、科技和管理创新投入的转变;价值创造中价值涵义的变化――由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由物质价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由单一人的价值到复合的人、资源与环境的综合价值。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取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双重并存”〔8〕阶段。东部已经处在“发展与消费并存”的阶段,而西部尚处于“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对于东部,“发展”是指完善以交通运输体系为代表的综合保障能力体系;对于西部,其“建设”是指一部分地区继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地区则将重点转向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调整基础设施结构,提升基础设施层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其“发展”是指部分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解决温饱与就业问题;而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部分地区则重点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消费范围,提高公共消费水平。因此,东西部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和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

1.经济发展质量的层次具有差异性

东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本身的层次。经过32年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已经在低技术附加的制造业方面获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东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速度向效益、由高资源消耗向低资源消耗、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使东部发展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以同处深圳的富士康和华为两家企业为例进行对比,富士康单在深圳市就招收了43万农民工,但因为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利润大部分被其代工雇主苹果、惠普、三星等跨国公司拿走;而华为每年将不少于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6%,在全球设立了20个研究所,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内地企业榜首,2010年更是达到2776件。重视自主创新也为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1852 亿,同比增长242%。〔9〕从微观角度看,东部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由“富士康式”转变为“华为式”。

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应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由于西部还处在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这就要求西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应过分强调质量本身层次的提升,而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逐步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经济结构的内容具有差异性

东部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层次的提升。一是东部民营企业及其企业家自身应实现提升与超越,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二是东部民间资本应更多地进入国家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民间借贷、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低层次领域;三是促进东部民间资本职能转型,更多地承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肩负民族振兴的责任。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一是实现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二是注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消费结构方面,实现消费方式转型,提倡合理消费。一是调整消费结构,向公共消费转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公共消费严重滞后和公共消费结构不合理。二是倡导合理消费。东部地区的企业家应转变消费观念,将利润更多地投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盲目进行奢侈性和炫耀性消费,或是投进股市、房市进行投机炒作。

西部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西部民营经济应从量上实现扩张;二是西部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应在进入领域有所突破。一方面,借助国有企业的力量与政策优势,在能源等垄断性行业有所突破,进入以前无法进入的“玻璃门”;另一方面,利用“新36条”契机,进入更多的垄断性部门。在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结构,提升水平。一是延长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将西部建设成为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产业基地。三是在西部大力发展金融、农副产品加工、现代仓储物流、特色旅游、文化、特色餐饮、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四是以“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关―天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西咸新区”等不同层次的部级经济试验区和新区为依托,推进西部产业转型。五是积极申报“西―兰―乌”部级产业带,将其打造为全球面积最大、包含民族最多、涵盖省份和城市最多的经济开发开放带,推动西部、尤其是西北产业大发展。〔10〕在消费结构方面,着重扩大内需。一是以西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村人口为重点,着力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以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激发这一人数众多的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与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消费。较之东部,西部的公共消费更滞后,内部结构更不合理,供需矛盾更突出,所以也应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消费领域加大发展力度,解决西部基本公共消费的供需矛盾。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程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一是应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走过了“前改革时代”,进入“后改革时代”,〔11〕东部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和人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因此,应更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应更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活跃程度、社区建设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东部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就要着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投入力度。

西部的目标是逐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培育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从包含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为方式、各项知识储备、专业技术技能、思想道德等的城市人的基本要求入手,一方面创造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形成的物质技术条件,一方面加快形成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的制度创新。〔12〕二是注重西部民生事业建设。在西部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主体功能区和部级试验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三是注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西部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最多样、最脆弱的地区,对其保护是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关系到当代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后代的发展与幸福。

4.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企业重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一是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过去东部企业走向国外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价格优势,以数量为优势进行“薄利多销”;未来东部企业应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品牌培育为主,以质量为优势实现“多利多销”。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力较弱的东部企业应努力进入国际分工链条,参与国际竞争;实力较强的东部企业不能仅满足于在国内市场领先,更应争取在世界市场领先。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国际化发展。东部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大企业合作,海外并购以实现控股(包括绝对与相对控股),开拓、收购海外销售渠道,赞助、支援投资地政府等多种形式实现由国内发展向国际发展转型。

西部企业重在实现国内与国际发展并重。一是继续引进内外资;二是继续争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西部;三是鼓励有条件的西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西部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

5.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差异性

东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应实现根本转变。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第一完善内部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部三个中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第二落实设立、资本、持股、上市、会计、分配、监督、终止八种制度;第三用好财产社会化、经营架空、风险转嫁、利益分配、运行动力、权力制衡、内控、决策与行为约束、创新和企业家十大机制。二是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现在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的认知已逐渐超过了对商品功用、外观、价格的重视,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东部应率先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由营销产品向营销文化,由创造使用价值向创造品牌价值,由销售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三是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东部企业应拓宽经营范围,创新经营手段,更多地借助信息网络和平台进行经营,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

西部企业应在规范经营管理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一是实现经营管理规范化。西部企业因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经营管理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应首先要求西部企业从遵纪守法、讲究诚信、规范财务、公平竞争等基本方面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有条件的企业逐步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西部在能源、高新科技、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经拥有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这些企业应该逐渐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表1 东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的差异性

东部西部

经济发展质量层次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本身的层次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内容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层次的提升;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在消费结构方面,实现消费方式转型,提倡合理消费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在消费结构方面,着重扩大内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由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转型逐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开放度由国内走向国际国内与国际发展并重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根本转变企业在规范经营管理基础上逐渐转变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差异化

1.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

从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看,33年发生的巨变不单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结果,更是政策创新的结果。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出效益,政策促发展,政策是最大的潜在(无形)资本。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3〕政策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没有条件的可以变为有条件的,没有比较优势的可以变为有比较优势的。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中央要针对东西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对西部应该以倾斜性政策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市)都应出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同时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政策也是很多国家(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以阿联酋的迪拜发展为例,迪拜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地,石油产业收入只占GDP的6%,并于上世纪末基本采完,但迪拜酋长本•拉希德很有眼光,将全部优惠政策用于迪拜经济转型,2008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迪拜甚至带动了整个阿联酋的发展。从迪拜成功转型的经验看,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我国虽和迪拜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所以,我国也可以使政策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

2.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

中央政府对东部应实行鼓励内生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提升发展层次与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由国内向国外转型的政策。一是政策取向和激励取向的转变。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进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如绿色GDP、技术贡献率等;反映民众参与改革、分享发展成果的指标,如幸福指数;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如民营经济在所有经济成分中占比、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内需在整个需求结构中占比等;反映经济开放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指标等。为了让这些指标进入政府考核体系以实现政策取向和激励取向的转变,应当牺牲一定的总量经济指标。二是政策应对东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于国有经济,应该要求其尽快退出那些并不涉及国家安全、并不一定要由国家经营的垄断行业。更不能允许那些有既得利益的国有企业打着保持稳定、支持改革之名,行阻挠改革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之实。对于民营经济,国家不应再去扶持那些早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退化产业。只有这样,东部的民

表2 东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差异化

东部西部

整体发展方式鼓励内生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实行外延扩大式增长和内涵扩大式增长相结合(“外延”不等于“粗放”)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着重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数量与质量并举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的转变速度与效益并重

国内与国外的关系由国内向国外转型的政策国内与国外统筹的政策

政府考核引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政策应有递进性和区别性

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应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

拉动经济政策率先进入消费型社会继续发挥投资拉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投资并举)的作用

营企业才能直面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得真正的成长。三是应鼓励东部率先进入消费型社会。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个人消费,逐步实现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推行打破“玻璃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引导民营经济更多地进入医疗、教育等公共消费领域。通过这些政策刺激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东部率先进入消费拉动型社会。

中央政府对西部应实行外延扩大式增长和内涵扩大式增长相结合、数量与质量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国内与国外统筹的政策。一是政策应有递进性和区别性。考虑到西部尚处在“建设―发展”阶段的实际,各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应在强度与力度、开始时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做到东西有别,如在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任务上,应对西部适当放宽或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增长率等指标控制上,应对西部适当放松;在引进内外资和先进技术上,应给予西部更多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二是政策应鼓励西部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转型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西部民营经济还很弱小,尚未充分发展,不能盲目要求西部民营经济和东部一样急于转型,而应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在量上首先做大,再谋求质的提高,从而逐步实现转型。三是政策应继续支持发挥投资拉动的巨大作用。现在我国总体上仍处于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是西部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历史欠账太多,发展严重滞后,既不能满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也不能满足西部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更不能满足西部民众不断提升的生活要求。这就要求在政策层面,对西部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继续给予支持,而不是急于向消费拉动型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756,760,766.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5.1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4.598.

〔6〕白永秀.试论集约型增长方式与内涵扩大再生产之区别〔J〕.经济问题,1999,(10).

〔7〕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

〔8〕〔11〕白永秀,吴丰华.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判断及其宏观走向〔J〕.改革,2011,(2).

〔9〕华为2010年销售收入1852亿元〔N〕.新京报,2011-04-18- A24.

〔10〕白永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实现五大转型〔J〕.今日中华,2010,(3).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2篇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家,民营企业达2060家,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四个放开”、“六个不限”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1亿元,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所带来的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加大、资金供应紧张以及能源制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暂时性的困难外,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和基金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诸多内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管理上,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有的企业主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税、漏税,逃帐、赖帐,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三)加强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守法诚信经营,是民营经济存在的基础。要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缺失惩罚和警示机制、信用激励引导机制、信用保障机制,完善和强化信用监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严格履行生产、经营和劳动保护等各类合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在引导规范民间信用发展的基础上,畅通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首先,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做媒,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银企联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大力激活、吸纳民间资金,把融资重点放在撬动民间资本上,多形式建立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聚集,向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再次,积极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到国内外上市融资。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群体”的原则,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的企业、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养,积极鼓励引导大中小企业联合,以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多赢”方式,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发挥好比较优势,促进特色企业、特色产业、特色村镇和特色市场的快速扩张,构成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板块和产业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名牌代表了企业形象和城市形象,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要加强统筹规划,建议市政府对我市每年确定的创名牌产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定好措施,抓出成效,加快创名牌步伐。对名牌要实施政策倾斜,优先保证名牌产品的生产资金、技术改造,坚决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企业创名牌产品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好**系列标准,搞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克服在名牌问题上只顾眼前利益、借牌经营,忽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3篇

本文对制约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作了分析,就如何促进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从弱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推动创新、催生产业、解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区域位置、资源、政策等因素,但概括贫困地区人们收入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民营经济不发达。也就是说,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低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性改革试验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的毕节试验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到2018年全面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最大的差距在民营经济,最大的潜力在民营经济,最大的希望也在民营经济。

一、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并率先在全国实施整体推进民营经济的“三年倍增计划”。毕节试验区围绕以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为载体,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积极实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逐步成长为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4年12月31日,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户数(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52168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1580户,增长47.99%;注册资金达1042.30亿元,较上年增加372.85亿元,增长55.69%。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总量和注册资金在逐年增长,民营经济主体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不仅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而且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在投资、纳税,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试验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毕节试验区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承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着重突出“聚气、造势、成强”,按照“一园多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思路,同步启动了12个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规划总面积350平方公里。同时,着力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强力扩大民营经济总量,引进了云南力帆骏马、湖北宜化、江苏雨润、汇源果汁、上海保和钢铁、山东东伟服装、四川兰雁集团入驻试验区发展。建成力帆时骏31万辆/年载货汽车生产项目,开工建设了上海保和200万吨/年高强度建筑用钢热铸连轧项目、湖北宜化金沙煤化工项目、山东东伟织金牛仔服生产项目、雨润和汇源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把扩大民间投资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作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增强了民营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制约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整体上看,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试验区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及进一步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氛围不浓毕节部分县(区)政府、部门对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工作重视不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有抓大放小的意识存在。主要体现为:一是市场知识贫乏。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运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不足,办法措施少。企业缺乏驾驭产品经营管理的能力,重产量、轻质量,依赖政府解决问题的多、依靠市场行为主动作为的少;二是舆论宣传滞后。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媒体重视不够,舆论引导大多停留在房地产、企业和个体户慈善以及公益捐助的粗浅水平,对地方优势产业、名优产品、企业服务及其品牌、企业家的社会贡献和价值追求宣传少;三是品牌竞争意识淡薄。试验区驰名商标仅“金沙回沙酒”一个,“赫之林核桃乳”、“乌撒烤茶”等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大,地方知名品牌严重缺乏。企业商标管理体系不健全,商标发展严重滞后。

2.市场发育不全,要素市场缺失毕节各县(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金融机构申请门槛高、担保费用高、贷款手续繁琐、周期短,只认可不动产抵押,对动产抵押、信用抵押、股权质押、票据质押、订单质押等不认可,造成企业融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吃不到”、“吃不饱”、“吃不好”,影响企业发展壮大。土地成本高,企业征地费用偏大、办证手续繁琐;试验区至今没有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民营经济的发展难以获得与发达地区同等的机遇和水平;没有一家商标和专利事务所,民营经济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缺乏有效保护、使用和推广;广告创意,外包服务能力不足,向外扩张乏力。

3.政府服务效能不高,投资软环境差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投资软环境不优。主要表现为:第一、信用度不高。如鼓励商标发展的措施、支持小微企业“3个15万”中县(区)承担部分等政策兑现不足或不兑现;第二、管理效能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传递方式原始,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结果不公平等;第三、服务能力弱。服务中心窗口授权不足,办事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第四、责任意识差。一些部门窗口工作人员不一次告知,企业要多次往返才能如愿。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发展能力受限从工商部门对320户民营企业采集的相关数据来看,民营经济组织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员工文化低,创新能力不足。民营企业员工队伍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20.4%,其他占79.6%;二是市场意识不强,竞争能力不足。在对企业相关商品服务市场竞争要素的调查中,有专利技术的仅83户,占26%;申请商标和地理标志的122户,占38%;进行广告宣传的144户,占45%;三是制度不健全、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要素的调查中,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的226户,占71%;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128户,占40%;建立合同管理制度的215户,占68%;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249户,占79%。此外,试验区内大部分民营经济组织属于家族式、作坊式管理,受观念、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发展能力有限,实现温饱以后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难以发展壮大。

5.其他因素制约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待遇不公,内生动力不足。一是政府决策造成的待遇不平等。本土企业受歧视心理严重,普遍抱怨“外地企业再差都是一条龙,本地企业再好也是一条虫”,本土企业出现外流的情况。如织金就有十多户企业到安顺、六盘水等地投资兴业;二是实践中存在的待遇不平等。大企业不仅在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持有优先“入场券”,而且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上也占有优势地位,小企业基本上处于“农民不用管,任他去发展”的状态。

三、促进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在中央的方针很明确,就是要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来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潜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发展大环境的重大变化,意味着原来的比较优势可能减弱甚至不在,而原来的比较劣势可能被进一步放大,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或风险挑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节试验区要积极顺应经济新常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立足毕节实际,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理念,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毕节试验区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只设路标,不设障碍”政策,做到思想上“放胆”,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把“重商亲商扶商”作为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作。

2.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融资上市,拓宽融资平台,打破民营经济融资难的瓶颈。一是在信贷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长中短期贷款或专项优惠贷款上,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获得同等地位和待遇。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创新政银企合作方式,牵头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推动“助保贷”等金融产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政银企合作新途径。三是全面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塑造诚信为本的意识,打造企业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点是经济运行进入“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好效应和新动力”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的显现,预示着我国过去几十年来所维系的“高投入、高速度、重数量”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在悄然来临。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对毕节试验区而言是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使那些“小、散、多”的民营企业逐渐联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产业链,推动民营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煤炭、电力、“两烟”(烤烟、卷烟)等行业,延伸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强化创新观念,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新常态,需要加快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不断进行创新。目前,毕节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弱化,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发展中,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要以模仿为主要生产特征,片面追求产品的数量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商誉。民营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地把重点放在品牌和科技的竞争上,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淘汰一批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改造无望的企业,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低效益的项目,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发展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促进民营企业整体创新。

5.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素质人才是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营企业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就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规范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等机制。要坚持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同时,民营企业家要克服“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城阳区 民营经济 对策 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青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始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2.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GDP比重达到53.8%。本文选择民营企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城阳区进行研究,阐述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青岛市民营经济表现出规模增长、质量改善、作用加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已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阳区民营经济也在每年逐步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城阳区经济发展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9.96亿元,其中实现国税收入29.24亿元,实现地税收入20.72亿元,而2010年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695573万元,民营经济税收占总收入的71.83%,其中,总国税387336万元,民营经济占75.50%,总地税273487万元,民营经济占75.76%。

二、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滞后

一是政府部门本身的不足,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思想上有唯“成分论”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人的事,存在厚薄之分。在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经济难望项背。二是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伊始,以民营企业拥有人的产权为基础的家族式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例如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采用这个方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显著的家族化倾向。对于城阳区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这种模式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已走出刚开始的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已经被验证非常难得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城阳区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基本上是通过自己筹资、自己积累进行发展壮大的。城阳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本积累少,融资渠道单一。二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稳定性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原因,怕贷、惜贷、慎贷。三是银行实行的抵押和担保贷款制度,从银行这方面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银行的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一些条件。四是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国有经济不怕贷大胆贷,对民营经济不准贷的现象突出。从规模性指标来看,2008年城阳区民营企业500家总体表现为总额增长,增幅下降。与2006、2007年相比,营业收入总额增幅分别下降15.88和14.0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幅分别下降23.05和9.9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71和15.32个百分点;净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2.14和12.5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本身的不足

城阳区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以快速式、家庭式的方式经营发展的,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各种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模式,制约了企业更高发展。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经营者违法经营、制假、偷税,另一方面不知依法自我保护,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入民营企业的起点较低,加上城阳区从事民营企业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本身在创立之初就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要求不高,开始资本不足,低标准重复投资比较普遍;投资盲目性较高,追求目标短浅;职业素质不高,不正当竞争、以假乱真、破坏环境等现象经常发生;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的战略和长远的眼光;很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面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需要管理人才、需要技术人才、需要营销人才”的状况。

4、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

城阳区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有歧视,在“市场准人”上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享有公平待遇。至今,很多行业对民营投资即使没有明文规章的限制,然而城阳区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其他成分的经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和制度差异。例如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纳税20强民营企业,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城阳区不仅奖励较少,而且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城阳区政府部门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对民营经济的依然采用“依权监管”的管理模式,很难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的限制较多、手续较为复杂、话费时间较长,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5、民营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之城阳区资源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投资民营经济的项目过于单一,导致投资效率过于低下,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经济结构的过于单一导致: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过于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民营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损失惨重;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行业比较单一,这不利于民营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据统计,城阳区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9057户,占总户数的92.70%。而股份责任制的公司占得比重较小;民营经济包括的产业总量不足,城阳区民营经济的总量不到工业经济总量的80%。

三、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

城阳区应研究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城阳区已有的优惠政策、规定,建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学习其他地区已有的取得一定好的效果的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鼓励和扶持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进信息化服务机构和软件开发企业,加快城阳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对城阳区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强度,城阳区应根据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在本级财政设立用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减少CO?的排放。充分认识这次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坚持以企业为本,保民生,促发展的思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杜绝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同时,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同时要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加强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民营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等服务,加快推进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3、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

城阳区应大力加强对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服务,简化民营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清理不合理收费、乱收费等不合理的现象,建立民营企业技术支持平台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依托高等院校或中介机构组建若干民营企业培育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创业前、创业中、创业成功后的业务咨询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变化,及时改进和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以及其他对民营企业提供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服务。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民营企业所缴纳的雇员保险金额,城阳区应成立专项基金给予补贴或补助,解决众多民营企业雇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4、加强金融支持

城阳区应继续加强引进金融服务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成立由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对有订单、有项目的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城阳区应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民营企业集合贷款等,加大对产业链配套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展股份制公司股权出质工商登记业务,盘活一些民营企业的股权。建议鼓励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充分吸纳并活跃、规范民间资本的流通,变非法地下钱庄为合法民营银行,以缓解融资压力,弥补通过大型银行融资的不足。城阳区探讨民营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拓宽民营企业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改善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5、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城阳区应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因长期忙于公司业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因此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当今发展的经济趋势,行为思想等方面过于陈腐,迫切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析能力,准确了解和预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避免过于乐观的估计形势,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贻误商机,建议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不定期培训和学习,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城阳区应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家人才资源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要加强软件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切实保障城阳区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2] 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吴立平:关于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6).

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范文第15篇

[关 键 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倔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

经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正如田纪云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

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与

科技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

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

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已是势所必然和势所必为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市场机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在实施推动经济发展的“追赶型战略”中,民营经济将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当前加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一)科学管理能力

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创造条件引入电子商务,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管理动力。.三是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最欠缺的,恰恰是在战略发展上存在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地区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是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工资偏低,要通过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入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欠发达地区的私人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欠发达地区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市场竞争能力

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欠发达地区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目前,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真正形成,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非公平、非有序竞争的问题表现得更突出一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研究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解决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要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民营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要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三)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当前中小企业优先需要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服务。要择机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机构,为其提供政策、投资、信息、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帮助。要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人才、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找难产品、找准市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将民营企业纳人社会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工商联、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切实改善和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