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篇

第一章:导言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稀缺与人类需要欲望的矛盾

二、经济学的定义:选择、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弹性,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弹性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供给:定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二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二、供给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分类

三、蛛网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达到效用化实现消费者均衡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决定。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欲望与效用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

三、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

二、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化和产品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变动;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组合;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及机会成本概念。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三、规模经济

第二节 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及各短期成本变动的特征、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二、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

三、利润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成本线、等产量线

二、组合的确定:等成本线切于等产量线

第四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

二、机会成本含义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垒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广方是如何进行化产量、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二、完全竞争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含义

二、完全垄断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垄断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

二、寡头理论

三、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 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工资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

二、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二、工资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地租理论

五、利润理论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洛伦斯曲线的运用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具体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分法:支出法、收人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二、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缺陷的纠正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储蓄、消费和投资

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二、消费函数

三、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般化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变动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二、乘数的公式

第十章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掌握凯恩斯对失业存在的解释、IS-LM模型。

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萨伊定律

二、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三、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三、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边际消费倾向、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IS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二、LM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三、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均衡:四个区域中点的含义

四、IS-LM分析的意义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并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论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三、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纯货币理论、投资过渡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结合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等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基本公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四、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索的分析

三、关于增长极限理论的简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况:目标、需求管理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 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银行制度、货币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准备率、其他措施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一、相机抉择

二、菲利蒲斯曲线及其运用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满分150分。

三、参阅教材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2篇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1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3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2 .经济规律

(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价值量

( 1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3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货币的本质

4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1 )货币的职能

( 2 )货币流通规律

5 .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 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3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形式

(四)资本积累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1 )生产和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 3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 1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 2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3 )相对人口过剩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资本循环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2 .资本周转

( 1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 1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 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

(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 1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 4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1 )利润与利润率

( 2 )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商业资本的形成

( 2 )商业资本的职能作用

( 3 )商业利润

3 .借贷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和特点

( 2 )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 3 )利息率

( 4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4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级差地租

( 3 )绝对地租

( 4 )地租、地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形成

( 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

( 2 )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 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4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 1 )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资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头的统治

3 .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 1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

( 2 )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 3 )金融垄断集团统治的新变化、新特点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

( 2 )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 3 )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

(十)国际垄断和经济全球化

1 .国际垄断组织

( 1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 2 )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

2 .跨国公司

( 1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 2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经济全球化

(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 3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考试题型 :

• 单选 30%

• 判断 20%

• 简答 27%

• 计算 13%

• 论述 10%

主要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 150 分)

(一)导言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 )资源的稀缺性。

( 2 )选择与资源配置。

(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证分析法。

( 2 )规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给、价格

1 、需求理论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 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 、供给理论

( 1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 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 3 )供给定理。

(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 、价格理论

( 1 )均衡价格的形成。

( 2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3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 4 )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三)弹性理论

1 、需求价格弹性

( 1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 2 )需求弹性的分类。

(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2 、弹性理论的运用

( 1 )需求弹性与“谷贱伤农”现象。

( 2 )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欲望与效用

( 1 )效用的含义。

(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2 、边际效用分析

( 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含义。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3 )消费者均衡。

( 4 )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 5 )边际效用与消费剩余。

3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 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 2 )消费者均衡。

(五)生产理论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2 )生产函数。

( 3 )短期与长期。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规模经济。

( 2 )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3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2 )等产量线的含义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线。

(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六)成本与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种成本。

( 2 )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 、长期成本分析

(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 2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 、收益与利润化

( 1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 2 )利润化原则。

(七)厂商均衡理论

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 、垄断均衡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3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5 、各种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分配理论

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 1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 3 )生产要素的供给。

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 2 )利率的决定。

( 3 )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的决定。

( 4 )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 5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九)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1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 2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

( 4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5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缺陷

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产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 )总需求的构成。

( 2 )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 )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4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 5 )乘数理论。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线。

( 2 ) LM 曲线。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用。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1 )总需求曲线。

( 2 )总供给曲线。

(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4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 5 )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失业理论

( 1 )失业与充分就业。

( 2 )失业的类型。

( 3 )失业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 1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 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6 )通货膨胀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二)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周期

( 1 )经济周期的含义。

( 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2 、经济增长

(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 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三)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 、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考试题型 :

• 判断题 20%

• 单选题 40%

• 计算题 20%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趋势 IPO 因子分析 逐步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1-03

上市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fie Offerings,IPO)是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中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牛市行情,从一级市场申购获得的新股票,在二级市场开始流通后,其价格在上市首日即可出现数倍的暴涨。

市场气氛假说认为,新股发行前如果市场处于上升阶段,将会显著增加新股收益率。并且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容易不理性,从而推动新股上市后股价上涨。本文将样本依据市场气氛分成两个阶段,通过因子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寻找股票发行价格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市场趋势下的状况进行对比,从而对IPO定价的合理性作出公正、科学的判断。

一、IPO定价合理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IPO定价与市场气氛学说

IPO定价,是指获准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与其主承销商共同确定的股票价格。市场气氛假说认为:在市场上涨期间,普遍存在着信息过度反应,价格风险较大,市场的先验不确定性增大,投资者更难对IPO股价作出合理估值;而且,当市场本身的回报率高时,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在市场指数上涨期间,承销商和发行公司为吸引投资者参与IPO发行,愿意以相对于其他时期更低的发行价格作为折价补偿的方式发行,从而提高IPO抑价程度。

(二)沪深300指数

沪深300指数样本选自沪深两个证券市场,覆盖了大部分流通市值。另外,60日均线反映的是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因此,本文利用沪深300指数的60日均线,将样本分成市场气氛不同的两个阶段。

二、我国A股IPO定价合理性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设计

1、样本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6年6月19日至2008年12月5日期问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这样所有的样本公司股票发行定价方式(网下询价、网上配售)、流通权利(全流通)就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一期间的IPO公司共269家,排除18家数据不全的公司后,最终有251家公司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省略.hexun.eom以及省略)

2、研究方法。判断IPO定价是否合理,关键要看股票发行价格是否包含了IPO定价所有影响因素的信息。股票发行价格包含的IPO定价影响因素的信息越多,股票发行价格的合理性越高,反之股票发行价格的合理性越低。

本文的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把样本数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上升阶段:2006年6月19日至2007年11月23日,样本数为165个;第二个阶段: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下降阶段2007年11月24日至2008年12月5日,样本数为86个。

3、变量选取。

影响新股发行价格的因素非常多,要全面地反映这些因素很困难。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特点,本文选取23个变量反映IPO定价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各变量及计量标准见表1。

(二)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上升阶段一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分析。对18个变量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显示18个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因子分析中的原有变量中总方差被解释的情况显示,7个变量解释了18个变量的76.793%,即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793%。

3、因子载荷矩阵。将原有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因子变量的含义比较模糊。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旋转后,因子的含义比较清楚。

因子变量F1反映了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未分配利润的情况;因子变量F2反映了总资产收益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3反映了净资产增长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4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5,反映了存货周转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6反映了资产负债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7反映了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情况。

4、计算因子得分。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F1=O.239*X1+0.026*X3-0.043*X3-0.055*X4+0.185"X5-0.065"X6

-0.022*X7+0.009*X8-0.091*X9-0.013*X10-0.061*X11-0.22*X12-

0.22*X13-0.054*X14-0.063*X15+0.302*X16+0.223*X17+0.34*X18……

经过因子分析,18个内部影响因素变量被综合成为7个因子:F1F2、……、F7。

(三)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上升阶段一逐步回归

经过因子分析,影响IPO定价的23个变量被处理成12个变量。将这些变量作为自变量,样本公司IPO发行价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建立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得出12个变量中有10个变量对IPO发行价格有重要意义,分别是: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标准差、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移动平均数与发行日沪深300指数之比、因子变量F1、F2、F3、F4、F5、F6、F7以及总股本。

以发行价格为因变量,另10个变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如下:

发行价格=-170.16+0.215*F1+0.458*F2+0.118*F3+0.035*F4+0.026*F5-0.025*F6-0.015*F70.007*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标准差+3.9E-07*总股本+172.94*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移动平均数与发行日沪深300指数之比

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1,即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R2=0.457,表明因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W=1.890,DW的值在2的附近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性。在逐步回归过程中,F1―F7是从公司内部变量提取出的因子变量,则7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即不相关。而其余三个变量的容忍度分别为0.805、0.828、0.981,说明这三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下降阶段――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分析。对18个变量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显示18个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因子分析中的原有变量中总方差被解释的情况显示,5个变量解释了18个变量的74.59%,即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459%。

3、因子载荷矩阵。将原有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因子变量的含义比较模糊。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旋转后,因子的含义比较清楚。

因子变量F1反映了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公积金和每股收益的情况;因子变量F2反映了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3,反映了总资产增长率的情况;因子变量F4反映了经营周期的情况;因子变量F5,反映了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情况。

4、计算因子得分。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F1=0.186*X1-0.073*X2-0.042*X3-0.017*X4+0.134*X5-0.025*X6-

0.018*X7-0.047*X8-0.041*X9+0.033*X10+0.026*X11+0.013*X12+

0.097*X13-0.061*X14-0.021*X15+0.268*X16+0.245*X17+0.246*X18……

经过因子分析。18个内部影响因素变量被综合成为5个因子:F1、F2、……、F3。

(五)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下降阶段一逐步回归

经过因子分析,影响IPO定价的23个变量被处理成10个变量。将这些变量作为自变量,样本公司IPO发行价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建立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得出10个变量中有3个变量对IPO发行价格有重要意义,分别是:因子变量F2、F3、F4。

以发行价格为因变量,另3个变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如下:

发行价格=5.380+0.055*F2+0.089*F3+0.021*F4

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1,即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R2为0.324,表明因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W=1.638,DW的值在2的附近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性。在逐步回归过程中,F2―F4是从公司内部变量提取出的因子变量,则3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即不相关。这三个变量的容忍度分别为0.810、0.824、0.737,说明这三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不同市场气氛下A股IPO定价合理性比较

(一)因子分析结果的对比

两个阶段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市场气氛下的公司内部因素提取的因子不同:

1、盈利能力指标:两个阶段因子包含信息有不同。在下降阶段中,因子包含的盈利能力信息更多。

2、偿债能力指标:两个阶段因子包含的信息相同。

3、经营能力指标:两个阶段因子包含信息有不同。经营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周期更能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则下降阶段中因子包含的信息更多。

4、成长性指标:两个阶段因子包含信息不同。净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比较精确地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总资产增长率概括地反映了公司成长能力,更加全面。即下降阶段中因子包含信息更多。

5、规模能力指标:两个阶段因子包含信息不同。下降阶段中因子包含的规模能力信息更多。

(二)回归方程的对比

1、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上升阶段的回归方程为:

发行价格=-170.16+0.215*F1+0.458*F2+0.118*F3+0.035*F4+0.026*F5-0.025*F7+0.015*F7+0.007*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标准差+3.9E-07*总股本+172.94*前3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移动平均数与发行日沪深300指数之比

2、沪深300指数60日MACD曲线下降阶段的回归方程为:

发行价格=5.380+0.055*F2+0.089*F3+0.021*F4

3、从上述的比较中可看出,在上升阶段,公司的发行定价更加趋于合理,不仅包含内部影响因素,也包含外部影响因素。发行定价中包含了大多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比较能反映公司的状况。公司的发行价格明显与市场气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气氛假说是成立的。

在下降阶段,公司的发行定价不太合理,只包含内部影响因素,没有包含外部影响因素,并且与市场气氛没有关系。

四、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4篇

第一节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

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 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 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 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为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二) 选择和机会成本

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 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此资源生产的其他所有产品中的最高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 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What)。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 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接有关。 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 为谁生产(Who)。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 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1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 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 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 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二)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 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含义: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 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 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 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 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2

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 理论为" 看不见的手" 价格机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层次,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层次,均衡分析: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 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览

3

(一)经济系统的构成 :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 供给需求脉络图: 供给需求脉络图: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供需

Ed ,Es

(注意:转嫁与 Ed ,Es 的关系)

Ed 与总收益

应用题 (TR)的关系

Ed>1 P 与 TR 成反比 Ed=1 P 与 TR 无关 Ed<1 P 与 TR 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弹性 相当缺乏弹性:|E|<0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交叉弹性

EM>1 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 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

第二节 需求 (一)需求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 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效需求)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4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 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简单化,假定商品 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 Q d = f (P) ( D = f (P ) )。即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 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商品)向右下方,即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和 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问题: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的特例 (吉芬商品)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互补品和替代品)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吉芬商品)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跨期选择)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 Q d = f ( P, m,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m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 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1

  (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曲线 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需求曲线位移

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 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 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 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 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5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中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d d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Q d = QA + QB

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供给

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2.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下供给曲线:它是根据供给表 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 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则 Q s = f (P) 或 S = f (P ) 即表 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供给规律含义: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 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了产

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 变化,如,在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可能多生产小麦而减少玉米的供给量。

3.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4.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 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价格上升,则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反之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 Q s = f ( P, T ,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T 代表生产技术水平,P1 代表相关商品的价格 1

(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

6

供给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曲线 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供给曲线位移

供给量变动:供给量是指某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 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 供给变动: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 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称之供给的变动,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增加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量减少是向左下方移动;供给的增加 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四)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 一种水平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提供该水平的数量之和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经济均衡: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务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 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将保持该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均衡的概念: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称之为市场均衡。 均衡的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1.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 衡数量。(市场出清)

2.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算,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进入市场,最终决定市 场的均衡。

3.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

7

(

1)设市场价格 P1>Pe ,此时,Qs>Qd,其间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过剩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 的,过剩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 E 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 少市场的产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

2)设市场价格 P2Qs 其间的距离即为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 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 求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 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 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

1.弹性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 反应的敏感程度,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 1\\\\%的变动时,由他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如价格变动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 量变动的程度。

?Q ?Q P Q =? ×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 分比) e d = ? ?P ?P Q P

8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

(

1) 完全无弹性( ed = 0 ):垂直的需求曲线,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量保持不变 (

2) 缺乏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陡,价格的很大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很小的变动。当商品价格变动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率小于 1\\\\%。(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 (

3) 单位弹性( ed = 1 ):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真好相等。(巧合) (

4) 富有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比较平缓,价格较小的变动就能引起需求量很大的变动。需求量对价格反应比较灵敏。 (

5) 无限弹性( ed = ∞ ):需求曲线平行于数量轴,相对于任意小的一个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1)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

2)商品的可替代性,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 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

4)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 其价格的变化,需求弹性越小,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反之,该种商品如汽车在消费者的消费预 算中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 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越长时间反应,有越长时间可以反应的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含义及其表示

9

(

1)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 (

2)点弹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相对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应程度。 ed = lim? ?Q P dQ P × =? × (?P

0) ?P Q dP Q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特征: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越大;相反,点的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 性系数越小。除了两种特殊情况以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同的。

10

P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百分比/ 收入变动百分比

?Q ?Q M ?Q M dQ M Q em = ? 或者 em = lim? × =? × (?M

0) ?M ?M Q ?M Q dM Q M

正常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em > 0

劣等品: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em < 0

奢侈品: em > 1 ,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

必需品: 0 < em < 1 ,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低于收入增加幅度

2.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程度对需求量变动程度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XY

?QX ?QX PY ?QX PY dQX Py Q = X = × 或者 eXY = lim × = × (?PY

0) ?PY ?PY QX ?PY QX dPy QX PY

11

2.替代品和互补品: (

1)替代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 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同质竞争) (

2)互补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 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配对商品) (

3)没有关系: eXY = 0

(四)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 品的价格变化 1\\\\%时所引起的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Q dQ ?Q P dQ P Q Q es = = × 或者 es = = × ?P ?P Q dP dP Q P P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量,所以 es 一般是正数。 类似的,供给价格弹性也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生产技术类型,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越复杂、越先进,固定资本,占用越大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在价格下 降时,这类生产要素不能方便地转移。 (

2)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 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 (

3)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产量增加时,成本迅速增大,供给弹性越小,反之,生产扩大成本增长慢,供给弹性就大。 (

4)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 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如在一个月内,考察西瓜的供给,它可能缺乏弹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给量的变化,则 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因此对象农产品这样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是今年的价格由今年的产品决定,今年的产量由去年价格 决定。(蛛网模型)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第六节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12

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2.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过高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二) 需求弹性和 销售收入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总收益(TR)等于销售量(Q )乘以价格(P )。 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 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 例:设电视机的|Ed|=

2,原来的价格 500$,此时,销售量 Q1=100 台。 TR1=P1xQ1=500$x100=50000 元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 P2=450 元,因|Ed|=

2,所以销售量增加 20\\\\% 即 Q2=120 台,此时,TR2=P2xQ2=450 ×120=54000 元 TR2-TR1=54000 元-5000=4000 元此时,电视机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的例子学员可自己寻找。 结论:结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 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 =

0.5 ,原来的价格 P1=

0.

2,此时,销售量 Q1=100 斤, TR=P1xQ1=

0.

3×100=20 元。 现价格上升 10\\\\% ,即 P2=

0.22 元,因为|Ed| =

0.5 ,故销售量减少 35\\\% ,Q2=95 斤,此时 TR=P2xQ2=

20.90 元。 TR2-TR1=

20.90 元-20 元=

0.90 元此时,面粉总收益增加。 结论: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为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 减少。 分析"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只有在价格弹性是富有弹 性时,薄利才能多销。 (三)蛛网模型 基本假设:商品产量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价格。

Qtd = α ? β ?P t Qts = ?δ + γ ? Pt ?1 Qtd = Qts

13

均衡价格的决定

1. 收敛型: kd > k s

2. 发散型: k d < k s

3. 封闭型: k d = k s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 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Q0

f (Q)dQ ?p0Q0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分析 预算线:P1X1+P2X2=I 消费者均衡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效用论概述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1.欲望的含义:欲望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而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

2.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 1 、2 、 3 …等基数加以表示,并可以加总,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的数量获得的效用也有一个共同的单位,因此,消费 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称为总效用。 同时,基数效用论又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 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目标是要达到总效用最大。

2.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二个商品组合 A 和 B ,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的 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和 B 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偏好无差异。 (偏好完全性) 第二,对三个商品组合 A 、B 和 C 而言,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 ,对 B 的偏好大于 C ,则该消 费者对 A 的偏好一定大于对 C 的偏好。(可传递性)

14

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产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非饱和性) (三)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的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记为(Tu),

2.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 Mu. 随着消 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称戈森定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 是递减的。

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商品被优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故最先消费的商品边际效用就 大;从商品本身对消费者所产生的重复刺激看,随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 度越来越弱。

5.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很慢,通常把它看成是个常数。

6.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他要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单个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7.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原则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是已知的,则消 费者一定要使其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他所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换言之,也就是要使自己花费在各 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可以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需求定理: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即每单位货币给他带来了 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物的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如果边际效用大,消费 者愿付出的价格高,如果边际效用小,消费者只愿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降低,因此,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 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 数学公式:CS= 0

Q0

f (Q)dQ ?p 0Q0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一)序数效用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 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

3.无差异曲线的平面图示三个基本特征: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 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 离原点越远, 满足程度15越大,反之则越小。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能相交,否则与第二点矛盾。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 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如为增加 X 就要放弃 Y,所放弃的 Y 商品的数量?Y 与增加 的 X 商品数量?X 相比就是边际替代率写作 MRSxy = ?

?Y (X 对 Y 的替代) ?X

2.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这一点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少,说明其是一条凸 向原点的曲线。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 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

(

1)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其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 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第三节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的含义: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 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16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预算线是以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为条件,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价格 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也会随之变动。

第一,价格不变,收入变化,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预算线向内移动。 第二种情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使预算线旋转。 第三种情况,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动,则消费者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商品价格及消 费者收入发生相对变化,则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动。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 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两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 点所决定。 第一个特征用函数表示:PxQx+PyQy=m ;第二个特征表明在这一点上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预算线的斜率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它表明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价格比相等:

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MRSxy = ?

?Y PX = ?X PY

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应选择的最佳商品数量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 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换言之,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等于 市场上这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取的另一种商品数量。

17

(二)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1.收入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它表示,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 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两种情况: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尔曲线)

2.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简称价格扩展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3.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可以通过消费者的价格一消费扩展曲线推导出。(总收入不变,价格变化引起需求变化)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商品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动,二是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以前发生变动。

1.替代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 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 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3.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三)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对正常商品而言,商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对于低档商品而言,价 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但收入效应却使得商品需求量下降。

2.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也为正。

3.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4.吉芬商品的含义:如果为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则该商品 为吉芬商品。

5.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 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曲线 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是否导致消费者选择该商品数量的 增加,取决于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符号和大小。 第六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1.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 策的可能不止有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 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则可以 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 18

3. 期望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期望效用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 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E[U(W1,W

2)]=pU(W

1)+(1-p)U(W

2)

4. 期望值的效用:U[pW1+(1-p)W2]

5. 风险回避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上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6. 风险爱好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下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7. 风险中立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线性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8. 保险者都是风险回避的,保险原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 S 应该等于他的财产的期望损失;或者是 使得保险后的稳妥可靠的财产等于在风 险条件下的财产的期望值。 S=p.L+(1-p).0 W-S=p.(W-L)+(1-p)W S 为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p 为风险发生的概率,W 拥有财产的总价值,(W-S)是保险后不论风险发生与 否都能够获得的稳妥可靠的财产,L 为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9. 保险公司是风险中立的,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p(S-L)+(1-p)S=-pL+S≥0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θ =f(L, K ) 递增:f(λ L, λ K )>λ θ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

第一节 厂商 (一)厂商的法定形式:

19

1.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个人企业家往往同时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

2.合资企业又称合伙制企业,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分担经营责任的企业。大多数合资企业都以协 议的形式规定合资人的责任和利益,同独资企业一样,合资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3.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实体,其特点是企业与创办者和所有人相分离,一般以发生股票的形式筹建, 股票持有人为股东,股东推举一些人作为董事,股东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与前二种企业相比,公司有利于 筹集大量资金,且风险相对分散。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以公司作为厂商分析的例子。 (二)厂商的目标

1.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差额。收益是销售产品的收入,成本则是生产过程 中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费用或支出。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生产是把各种投人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把投入和产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产技术。

2.生产函数的含义: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 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故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 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

1.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时 期。长期是指生产者来得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有生产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的时期。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K/v) Q=Minimum(L/u ,

其中,L、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常数 u 和 v 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生产技术系数,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 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此生产函数表示,产量取决于(L/u ,K/v)中较小的一个。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Q = ALα K β 式中: 代表产量, 和 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α 、 Q L A

β 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 0 < α 、 β < 1

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1:该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这类函数在数学上较易处理; 2:函数中的参数 A 、 α 、 β 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A 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A 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 产量也越大; α 、 β 分别代表增加 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 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20

3: α 、 β 可以用来判断规模报酬: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假定厂商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劳动的投入量可变,但资本的 投入量不变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1.劳动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是指一定的劳动 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TPL

2.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通常记为 APL

3.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 MPL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 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的带来的产量增量最终要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技术不变;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3,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这就是说边际收益经历一个递增不变和递减过程,最终要递减。 (二)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重要) 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重要)

首先,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别递减,从图 上看 TP、AP、MP 都经历一个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其次,MP 曲线和 AP 曲线一定相交于 AP 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 AP 递增,相交后 AP 递减。 第一, 当 MP=0 时,总产量达到最大。据此,我们把劳动投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Ⅰ),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 AP 达到最高值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 产量。这说明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Ⅱ),此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 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 MP 等于零点为止。 第三阶段(III),是劳动量增加到 MP 等于零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 是绝对的太多。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一般而言,劳动投入(可变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阶段最合适,但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在这一区域的

21

哪一点上,还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二)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对比)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组合的轨迹。

2.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文秘站:]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 第二,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 产量,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 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替代率对比)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是在维持产品水 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MRTS LK = ? ?K ?L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 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提到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种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例,这也就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 限的。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 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在劳动投入量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 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是很困难的了。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等成本线:表示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可以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厂商

的预算约束线) (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就可得出厂商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 切点,代表了劳动与资本的数量表示企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不变的 情况下,成本最低。 (三)扩展曲线:

22

1.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 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 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者是收缩生产时必须遵循的路线,它表示在 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者是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 优的生产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四)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厂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之间是一致的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融合

[中图分类号] F014.3F091.3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0-0086-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价值与价格的分析,依据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与价格的分析,依据的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尽管人们在分析价值与价格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但基本观点仍然是这两位大师的。过去,我们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其“综合了一切庸俗的价值理论”(鲁友章、李宗正,1979)。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有人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也是供求决定的价值论,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具有同一性(黄邦根、施俊龙,2003);还有人认为,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效用函数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正是这两个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白暴力,2004)。这些观点对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及其融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完全否定均衡价格理论是不可取的,简单地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归为供求决定的价值论也值得再探讨,而认为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的两个理论缺陷也不能完全成立,因为生产函数虽然不能以一个物理单位进行计量,但不是不能计量,而分析需求时加入心理因素不仅不是缺陷,而且是一种发展。

笔者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和马歇尔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劳动价值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融合的可能性,吸收马歇尔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的合理成分,把均衡价格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实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融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两者都对价值与价格作了许多精彩的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但还需要丰富和发展。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是庸俗的,但也存在许多可取之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采用的是一种规范的抽象分析方法。这一理论认为,价值的实体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采用的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侧重对经济现象的具体描述。这一理论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通过均衡价格来衡量。所谓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相均衡的价格。马歇尔用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以对市场价格的分析取代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等问题,回避了对价值的分析,提出的只是一个供求价值论或无价值实体的价值论。

这样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理论之所以能够融合,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马克思通过规范的抽象分析建立的劳动价值论,如果不能通过实证得到验证,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马歇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均衡价格理论,也需要通过深层次的分析说明道理。劳动价值论是对市场价格的抽象论述,而均衡价格是对市场价格的具体描述。两种理论的分析方法是互补的,内容是可以融合的。二是因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两者分析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是科学的,它和价格分析、均衡价格并不矛盾。如果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吸收均衡价格中对价格分析的有益部分,则会使劳动价值论更加完善。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是一种供求价值论或无价值实体的价值论,均衡价格需要有一个价值实体。因而,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形成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

其实,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有着与马歇尔均衡价格分析相似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在分析单位商品价值量决定时,马克思提出了第一种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把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作为价值规律第一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把这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也称为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在分析商品价值实现时,马克思提出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资本论》第三卷,第717页)“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资本论》,第三卷,第215页)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出售,即价格与价值相等的条件,是这种商品生产的总量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是该商品的供求平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把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作为价值规律第二方面的内容。这一按市场价值出售的价格相当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它的基础是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马克思所讲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尽管没有提出均衡价格这一概念,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排斥均衡价格,它强调了这一价格的基础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歇尔对均衡价格的分析是一种实证的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对经济现象的具体描述,在论证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时,这些是完全可吸收的。马歇尔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证明,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可取的地方。

在论证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时,白暴力教授在《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市场价格理论基础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批判马歇尔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证明后,从社会效用劳动推导出需求曲线,在变量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我们认为,白暴力教授对马歇尔的批判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马歇尔利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需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对某一商品消费的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不断降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马歇尔对需求曲线的这种证明是简单明了的。白暴力教授却认为,“由于效用的度量问题没有解决,由效用函数推导而来的需求曲线就缺乏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马歇尔所说的效用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用它说明价值,进一步说明价格,是主观效用价值论,是庸俗的,是不可取的。但用它说明消费和需求,进一步去说明需求价格,却是有道理的。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一是满足生理需要,二是满足心理需要。对某一物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这一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偏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心理对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观上的偏好和满足感即效用,随着人们消费某种物品的增加而递减,需求价格随着降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仅仅承认使用价值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不承认主观偏好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那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引入消费心理分析,用效用去说明消费和需求,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需求曲线,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会使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更加丰富。

马歇尔利用边际分析方法,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了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仅改变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量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只有价格上升,厂商才会增加生产,如果价格下降,厂商会减少生产。对供给曲线的这种证明,也是简单明了的。白暴力教授认为,“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资本无法用一个物理单位来计量。如果资本无法度量,以资本作为自变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也就不能成立;如果新古典生产函数不能成立,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出发点推出的供给曲线也就失去了基础”。我们的认识是,作为投入的资本,其物理形态是多样的,无法用一个物理单位来计量,并不意味着无法计量,因为我们可以用多种物理单位来对其进行计量。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投入总价格的变化必然反映了资本投入量的变化。

能否把均衡价格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关键是能否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证明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利用边际分析方法,通过生产函数,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可得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结论。图1是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仅改变劳动投入的条件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劳动的最佳投入在第二区间,在此区间,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生产边际产品和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增加的,因此,图2必然是成立的。

图2的曲线(1)是生产边际产品所需劳动的曲线,曲线(2)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的曲线。

通过图2可以看出,产量或供给和生产边际产品、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同方向变化。一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难以计算的,但这并不影响这种抽象分析的理论意义。价值分析的是内在的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产量增加的过程中,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表现为供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和白暴力教授提出的变量劳动价值学说的结论是相同的。如果试图说明社会表面的经济现象,还需要分析成本和价格。

马歇尔和马克思对于成本的理解是不同的。马歇尔认为生产商品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为生产的真实成本,报酬这些努力和牺牲支出的货币总额为生产的货币成本。马歇尔对成本的理解有两点是错误的,一是把成本理解为心理活动,二是成本包括了正常的利润。马克思所讲的成本是在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

厂商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马克思所讲的成本,厂商的供给价格包括成本和预期的收益或利润。厂商为了得到预期的收益或利润,根据供给价格等于市场价格的原则确定产量。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供给价格,厂商会增加供给;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供给价格,厂商会减少供给,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利用成本和价格证明的供给曲线是可验证的,价格与之相应的产量是可以计算的。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利用供给曲线回答价格与供给的关系,可以使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得到丰富。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可以建立起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均衡价格,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相等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的相等是偶然的,不相等则是绝对的。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该商品会供过于求,这自然会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该商品会供不应求,这又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上升。在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根据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也可以建立起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供求定理:技术进步,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需求增加,需要生产较多的商品,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需求减少,生产较少商品就可满足需要,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均衡价格和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这也证明了均衡价格的基础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边际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形状,进一步说明均衡价格,形成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黄邦根,施俊龙.论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同一性[J].财贸研究,2003,(3).

[5]张高旗,张晓宜.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互补性[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价值投资;聚类分析;RBF神经网络

1. 引言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理念充斥着市场,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但其中的许多投资理念来自国外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否有效呢?本文试图运用RBF神经网络理论检验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1.1价值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理念,就是通过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与股票目前的价格相比较,从而决定买卖股票的一种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而采取相应投资策略的一种投资决策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价值投资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对价值投资能否取得超额收益与超额收益的来源,而由于这一理念在国外提出的较早,并且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实践中已被广大的投资者所接受并认可,甚至已经创造出惊人的成绩,所以,在国外,对价值投资理念在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很少。

而在国内,对于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股市是否适用的问题上,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孙友群等人分析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上市公司的微观状况,认为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具有极大的应用可能性和可行性。林斗志认为我国股市股票内在价值对股票价格的决定作用呈增强趋势,价值投资理念在市场中逐步形成,但市场还不够稳定,受非理性因素的冲击较大。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行不通。

本文利用神经网络这一研究非线性问题的工具来研究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2. 股票市场的非线性特征与RBF神经网络的适用性

2.1 股票市场的非线性特征

股票市场是一个混沌的市场,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1)对影响股市波动相同的因素来说,根据其对股市造成影响的时间不同,每次该项因素对股市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这与线性系统的特征是不相符的,这也就说明了股票市场的非线性性。(2)股票市场波动的突发性和剧烈程度,足以说明股票市场的非线性性。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存在非线性的特征,利用一般的线性分析工具来研究股票市场对研究结果将会造成很大的偏差,但神经网络理论作为一种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以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将其运用于解决此类问题。

2.2 RBF神经网络适用性

2.2.1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的信息处理单元构成,其主要原理是模拟生物神经元之间的激励过程,通过这一复杂的过程来完成一系列的相关任务。神经网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具有自适应性,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及周围环境变化改变自身的网络结构,从而使自身能够以最有效的形式来模拟训练样本所隐含的环境。

(2)、能从训练样本中获取知识,并具有很好的记忆特征,可以用于处理一些环境复杂,推理并不明确的问题。

(3)、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中,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非线性关系的隐式表达,不需要建立复杂系统的显示关系式,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不知道具体函数关系式的前提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预测。

(4)、神经网络的容错性强,可以处理信息不完全的预测问题。

(5)、由于神经网络具有一致逼近的能力,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在样本点上输出期望值(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非样本点上表现出神经网络的联想记忆功能。

2.2.2 RBF神经网络的原理

RBF是一种三层前向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它的主要特点是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出函数是具有径向基对称的基函数。第一层为输入层,由大量输入数据组成,第二层为隐含层,隐含层由许多类似高斯函数的函数构成,对输入端进行加工,而输出层一般是简单的线性函数。

RBF网络一般采用Gause函数作为基函数,被定义为:

其中,Ci和σi(i=1,2,……n,n为隐含层节点个数)分别是隐含层第i个单元径向基函数中心和宽度。

由以上可知,神经元的权值Ci确定函数的中心,例如,当输入X与Ci重合时,函数输出达到最大值,当输入X距离Ci越远时,输出就越小。σi决定了函数的宽度,当σi越 大,则输入X在远离Ci时衰减的速度就越快。Gause函数这样的结构也就意味着只有当输入接近RBF网络的接受域时,网络才会作出响应。

在RBF网络中,输入层至输出层所有权重固定为1,隐含层RBF网络的中心及半径通常是先确定,只有隐含层和输出层之间的权重值可调。RBF网络的隐含层执行一种固定不变的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的Rm映射到新的空间Rn,输出层在新的空间实现线性组合。这就是RBF网络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实质就是把在原来空间的非线性问题通过空间变换,转换成在一个新的空间里的线性问题。

由于RBF网络的这种组织结构以及其能够很好解决非线性问题等特征,决定了RBF网络不但具有一般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函数这样的一个特点,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聚类分析能力,这一点是本文之所以选用该网络研究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原因所在。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在我国沪市和深市上市的商业百货行业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行业全部的26家上市公司,分别搜集它们2004年1季度到2010年1季度的各个季度的财务报表。

为了能对上市公司做出整体的价值评估,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作出评价,包括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获取能力这五个方面做出评价。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净利润增长率衡量企业的成长能力,速动比率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每股现金净流量衡量企业的现金获取能力。本文之所以选取这些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选取商品百货行业是由于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有较大的共性,各个公司的差距不是特别明显,这就有利于下面RBF网络对它们的处理,提高了研究的准确度。

其次,关于财务指标的选取方面我们除对现金流量的衡量外全部采用比率指标去衡量,这也就避免了因不同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区别而产生较大的差异。而对于每股现金净流量这一指标,由于商品百货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它们的现金流量一般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都是比较大,并且在该行业内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类似,该行业的现金流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有关,所以每股的现金净流量在该行业的上市公司之间差别不大。

以上所有财务数据均由新浪财经提供,对于获取的数据,我们进行相关整理,对由于不同原因缺失的相关数据利用插值法填充,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为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做好基础。

3.2 数据的聚类分析

在利用RBF网络训练过程中,要求训练的数据量较大。一般来说,参加训练的数据量越大,所得到的训练后的网络模拟的效果就越好。所以,为了满足预测效果的要求,必须寻找多个公司作为训练样本,要求进行训练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必须十分相似,这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度。为此,我们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从这26家公司当中选出相似程度最大的4家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

通过利用SPSS统计软件,按照上述方法对这26家公司的每季度的5种财务指标和股票收盘价的均值进行聚类,其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新世界、百联股份、南京新百、大连友谊这四家公司在第一步聚类的过程中就被归为同一类,所以它们的相似程度最大,并且这四家公司同属于国内二线城市的大型商业百货集团,可见我们聚类分析的结果是成功的。

3.3 RBF的网络训练

在研究中我们已获取的数据是根据聚类的结果得出的这四家公司的季度财务指标,还有我们根据计算所得到的这些上市公司每个季度股票收盘价的平均值,而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训练好的网络对股票的价格进行预测。如果我们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则说明利用财务数据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是可行的,也就说明了价值投资理念在我国股票市场是行之有效的;反之,则得出相反的结论。

根据我们已知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分别把每个季度的5个财务指标作为网络的输入端,相对应的输出端为该公司下一个季度股票收盘价格的平均值,这样我们就做到了用当期的财务状况去判断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对这些信息反应的有效性,并且利用了RBF网络的“黑箱型”这一功能,可以很好地模拟财务状况和股票价格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最基本的输入与输出端之后,再来看一下调用RBF网络的函数,本文采用的是newrb(P,T,goal,spread,MN,DF),其中P代表输入,T代表输出,goal是为训练精度,也就是我们所允许的最大误差。为了使模拟的效果尽可能达到最好,本文设定为0.00001,spread为径向基层的散布常数,本文设定为4。而newrb这一函数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所设定的训练精度,通过添加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循环训练,直到训练的结果达到我们的要求为止,这是本文选取该函数最为重要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说明,RBF的基本网络结构已经形成,利用已获取的85组数据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挑选82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剩余3组数据用于预测与检验。图2和图3就是我们的训练样本的情况。

由图2所示,纵轴表示对神经网络训练的误差精度,横轴表示网络中样本的数量,所以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样本训练的结果达到了我们对训练精度的要求,训练后的网络误差在0.00001以下。由图3所示,横轴代表训练样本的个数(或者我们可以认为是训练样本的编号),纵轴代表训练样本的数值,其中绿色的圆圈代表的是每一个训练样本的实际值,而红色的线代表的是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后所得到的预测线(拟合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样本的真实值基本上都在拟合曲线上,所以网络的拟合效果较好,训练的结果满足我们的要求。在得到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之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的具体运用,也就是利用神经网络对没有参与训练的样本进行预测。

4. 结论

利用随机抽取的三组数据进行预测,并将其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预测的误差在3%左右,这就说明了利用当期的财务指标去判断未来的股票走势是比较准确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价值投资理念对我国股票市场带来的重要意义:

首先,说明了价值投资理念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来说是有效的,即广大的投资者在可以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各种财务报表来判断这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从而对自己的买卖行为进行决策。

其次,价值投资理念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避免了投资者在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盲目性。

最后,价值投资理念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推行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对形成一个真正稳定、有效的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友群,陈小洋,魏非.价值投资与中国股市对接的思考[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2]林斗志.价值投资在我国股市表现的实证分析[J]. 财经科学,2004(1)

[3]李雪婷.论价值投资理论的原理及在中国股市的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商界,2009(11)

[4]任秋娟.基于巴菲特投资理论的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5]苑迪.基于动态神经网络的股价预测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9

[6]庞素林.信用评价与股市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有些学者已经运用数理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本文主要对已有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从中找出它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价值,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用数理方法度研究马克劳动价值论,经济学中,数理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经济学通行的方法。数理方法的引人使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清晰、准确,逻辑性更加严密。数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马克思也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要回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多年理论研究的结晶,该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这里的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和创造价值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始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对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总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就是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含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商品的价值由价值量表示,而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及方法创新述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和方法创新,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采用过的表述和方法。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使自己的理论精确化,数学方法的运用会使经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在一些学者所做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某些研究中,已有运用数学模型的较好范例。如吴易风、冯金华、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用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对该理论进行了新表述。

(一)吴易风运用数理方法对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体劳动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所以使用价值的度量只能从量数量上反映,函数式表示为Q=f(L,K)。其中,Q表示使用价值量,L为劳动力数量,创造了使用价值,K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是个别劳动时间的数学期望,所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V是个别价值V的数学期望,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表示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数,其服从的分布形式由具体生产情况决定。

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的过程,前面二者结合构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劳动量,Lt表示物化劳动量,一方面,L。使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使用价值的数量为Q的商品,抽象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由于旧使用价值形态被具体劳动生产性地消费后生产出新使用价值,旧使用价值包含的价值V(Lt)被保存下来,被活劳动L。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所以,商品价值中既包含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又包括活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吴易风用数学方法对价值规律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的生产扩大,引起市场供给增加和价格下跌,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生产缩小,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意义:使用价值形成过程模型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了生产力和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成模型说明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况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模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冯金华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劳动,K为生产资料,z代表价值总量,z代表每一个商品中包含价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价值量和平均的转移价值量组成。马克思说:“如果仅仅就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末生产资料,这些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略〕可见,根据研究的需要,公式简化为:z=L/Q。

冯金华在此基础上引入短期生产函数Q=Q(L),得到短期价值函数:=L/Q(L),根据数理推导得出短期价值函数是一条从某个大于0的值开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当引人长期生产函数Q=Q(L,K)时,得到长期价值函数z=L/Q(L,K)。并详细谈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原理的意义:根据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推导出了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函数。

(三)白幕力以生产函数存在“资本量度和生产函数存在性问题”和效用函数存在“效用量度问题”为出发,在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纸曲线,设劳动耗费函数,分析假定劳动耗费与产量之间是非线性的,边际劳动耗费和平均劳动耗费不是常量,而是变量,所以称为“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或“变量劳动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推到出了市场供给曲线。厂商生产产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为生产该种产品的厂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生产成本就是劳动耗费的货币形式表现,成本函数就是劳动耗费函数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也就是边际劳动耗费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劳动耗费曲线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综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供给曲线由短期厂商供给曲线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当无外部效应是是水平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一种是向上倾斜的,另一种是向下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线,提出用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度边际效用来解决效用无法量度的问题,而且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在社会是理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使等量劳动生产的效用相等实现社会最大效用配置,达到效用均衡。当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产品出售价值较高,对应的边际效用也较高,这时消费的数量就会较少,反之.消扮的数量就会较多。因此,产品的出售价值与消费产品数量成反比关系,所以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最后分析市场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就是产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案的表现形式。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围绕着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波动,也即围绕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波动。

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的意义:推进了市场价格理论的构建。

三、总结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有些学者已经运用数理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本文主要对已有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从中找出它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价值,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用数理方法度研究马克劳动价值论,经济学中,数理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经济学通行的方法。数理方法的引人使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清晰、准确,逻辑性更加严密。数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马克思也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要回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多年理论研究的结晶,该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这里的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和创造价值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始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对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总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就是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含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商品的价值由价值量表示,而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及方法创新述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和方法创新,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采用过的表述和方法。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使自己的理论精确化,数学方法的运用会使经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在一些学者所做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某些研究中,已有运用数学模型的较好范例。如吴易风、冯金华、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用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对该理论进行了新表述。

(一)吴易风运用数理方法对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体劳动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所以使用价值的度量只能从量数量上反映,函数式表示为Q=f( L, K)。其中,Q表示使用价值量,L为劳动力数量,创造了使用价值,K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是个别劳动时间的数学期望,所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V是个别价值V的数学期望,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表示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数,其服从的分布形式由具体生产情况决定。

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的过程,前面二者结合构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劳动量,Lt表示物化劳动量,一方面,L。使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使用价值的数量为Q的商品,抽象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由于旧使用价值形态被具体劳动生产性地消费后生产出新使用价值,旧使用价值包含的价值V( Lt)被保存下来,被活劳动L。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所以,商品价值中既包含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又包括活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吴易风用数学方法对价值规律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的生产扩大,引起市场供给增加和价格下跌,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生产缩小,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意义:使用价值形成过程模型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了生产力和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成模型说明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况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模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冯金华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 = 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劳动,K为生产资料,z代表价值总量,z代表每一个商品中包含价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价值量和平均的转移价值量组成。马克思说:“如果仅仅就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末生产资料,这些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略〕可见,根据研究的需要,公式简化为:z=L/Q。

冯金华在此基础上引入短期生产函数Q=Q(L),得到短期价值函数:=L/Q(L),根据数理推导得出短期价值函数是一条从某个大于0的值开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当引人长期生产函数Q=Q(L,K)时,得到长期价值函数z=L/Q(L,K)。并详细谈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原理的意义:根据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推导出了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函数。

(三)白幕力以生产函数存在“资本量度和生产函数存在性问题”和效用函数存在“效用量度问题”为出发,在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纸曲线,设劳动耗费函数,分析假定劳动耗费与产量之间是非线性的,边际劳动耗费和平均劳动耗费不是常量,而是变量,所以称为“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或“变量劳动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推到出了市场供给曲线。厂商生产产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为生产该种产品的厂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生产成本就是劳动耗费的货币形式表现,成本函数就是劳动耗费函数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也就是边际劳动耗费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劳动耗费曲线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综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供给曲线由短期厂商供给曲线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当无外部效应是是水平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一种是向上倾斜的,另一种是向下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线,提出用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度边际效用来解决效用无法量度的问题,而且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在社会是理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使等量劳动生产的效用相等实现社会最大效用配置,达到效用均衡。当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产品出售价值较高,对应的边际效用也较高,这时消费的数量就会较少,反之.消扮的数量就会较多。因此,产品的出售价值与消费产品数量成反比关系,所以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最后分析市场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就是产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案的表现形式。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围绕着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波动,也即围绕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波动。

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的意义:推进了市场价格理论的构建。

三、总结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9篇

一、技术分析及其基本假设 (一)技术分析概述 技术分析是相对于基本分析而言的。基本分析法着重于对一般经济情况以及个别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动态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股票的价值,衡量股价的高低。而技术分析则是指对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其特点是利用某些历史资料,透过图表或技术指标的记录,应用数学和逻辑上的方法,通过对股票市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价格的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股票市场或某一只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市场行为包括价格的高低、价格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所伴随的成交量,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过的时间。技术分析是根据市场本身的变化规律得出的分析方法,属于经验总结。技术分析一般分为K线分析、切线分析、波浪分析、形态分析和指标分析。 (二)技术分析有三大基本假设 1.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假定的基本含义是证券价格的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完全、充分的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一则信息公开后,如果证券价格上涨了,则是因为此信息对该证券利好;如果下跌了则是因为此信息对该证券利空;如果证券价格没有变化那是因为该信息对证券没有影响。这一假定潜在的含义仅仅在于对证券价格的高低和变化进行分析就够了,没有告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证券的价格。 2.价格沿趋势线移动。这一假定的基本含义是证券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上涨或下跌,在将来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这一趋势,价格将沿袭过去的变化趋势。如果这一假定成立,则可采用一定方法对趋势进行概括总结,进而指导投资者的决策。 3.历史会重演。这一假定的含义是投资者过去的经验是他制定投资策略的参考。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出现某种情况的条件下,他采取某一策略获得了赢利或避免了损失,若下一次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他会采取大体相同的策略。 二、技术分析的作用 (一)技术指标分析是一种客观分析,其图形上提示的买入、卖出讯号,都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股票市场的每一个交易日都要进行多空双方的较量。即使在一个明显大涨的行情中,也存在空方打压的过程;在一个明显大跌的行情中,也存在多方拉升的过程,只不过它的力量太小,有些投资者没有察觉或根本不去察觉。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人气指标(AR)、买卖意愿指标(BR)和中间意愿指标(CR)。无论投资者的买与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买卖双方的关系始终是由不同投资者的意见、感觉、推测等不同心理因素构成的。如果市场上的投资者在决定交易行为时,都已经考虑过影响市场价格的各种因素,都是进行的理性投资,那么技术分析图表上无论是买入或卖出信号,都不可能因人为主观的意图有所改变。因此,当市场上投资者在进行理易时,技术分析方法就可以产生较为客观的判断结果。 (二)技术分析可以顺势预测趋势尽管股票的市场价格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升升跌跌,仿佛无迹可寻,但是股票价格在一个时期内会按照某一种“趋势”移动。事实上只要回顾一下股票价格的历史走势图,就可以发现:在每一时期内,价格走势虽成上下波动,但终究是朝一个方向(上升、下跌或横盘)运行的。技术分析就是希望利用技术指标或图形的研判,尽早确认目前的价格趋势及发现反转讯号,以掌握时机进行交易并获利。如移动平均线(MA)在股价走势中可以起到支撑线和压力线的作用,而且MA通常是对不同的参数同时使用,依个人的选择不同,参数的选择上有些差别,但都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且长、中和短是相对的,可以自己确定。KD指标可以作为买入或卖出的参考,理论上,如果KD超过80%就应该考虑卖出了,低于20%就应该考虑买入了,但这仅仅是信号,真正做出买卖的决定还要结合KD指标曲线的形态、KD指标的交叉及KD指标的背离三方面来考虑。投资者还可以利用支撑线、压力线、趋势线、轨道线、速度线(用以判断趋势是否将要反转)、M头、W底、矩形、旗形等图形来判断股价的未来走势及反转讯号,以便做出买卖的决定。 (三)技术分析简单易学,投资者运用得当还可以实现资本利得的高收益现在,我们只要利用证券交易平台,就可以看到每一种股票价格的变化、各种数据、图形及技术指标。在基本分析方面,由于机构、大户往往比散户容易优先获取有关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状况的信息或对信息有更为全面的分析,因此比散户更具有优势地位。但在技术分析上,机构、大户和散户却都是面对同样的技术指标,处在同一跑线上。因此投资机构、大户、散户都可以利用技术分析来保障利润,限制损失。如果投资者能够把技术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的话,在股票交易的二级市场上实现资本利得的高收益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入市时机选择的参考证券投资交易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选择投资品种的决策,然后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下单入市。基本分析只能提供投资决策,而不能提供最佳的入市时机。而技术分析则可以两者兼顾,既可以提供投资决策,同时亦可揭示最佳的入市时机。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切线理论(趋势分析)、形态理论、结合一些技术指标(如MACD、KDJ指标、BIAS指标、OBV指标、O-BOS指标等)和成交量来判断是否是入市的最佳时机。 三、技术分析的失效性 技术分析在具有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从而使技术分析失效。 (一)技术分析所发出的买、卖指示讯号相对滞后 技术分析不可能告诉投资者每一次股票价格波动的最高价和最低价,技术图形或指标也不能提示投资者每一轮行情的涨或跌的幅度以及完结时间。只有当价格趋势已经转势时才发出指示讯号,而此时上涨或下跌巳经有一段较大差价距离。 有时候技术指标提示出买入或卖出信号,但过了两三日,有可能突然反转趋势,这是由于交易多空双方博杀力度较量的结果,这就是技术分析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如MACD指标,移动天数较长的移动平均指标)。#p#分页标题#e# (二)指标具有一定的钝化性 例如KDJ指标是投资者最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指标,它反应灵敏,有非常明确的买卖信号,简单易学,深受大多数投资者的喜爱。但是,它却有一个糟糕的缺陷:那就是KDJ指标有高位和低位的钝化现象。由于受计算原理的限制,在股价攀升或下跌一段时间后,KDJ指标对股价的反映会变得极为迟钝,股价再度继续上涨或下降很多时,KDJ指标可能才稍微动一下,这就会给我们的买卖决策提供不合实际的参考指标。 (三)会出现虚假技术指标 尽管技术图形和指标是客观的,但是技术分析的图形和指标,是由市场交易行情制造出来的。中国的股票大部分是被庄家所操控的,庄家为了达到收集筹码或派发筹码的目的,经常刻意作出各种技术形态(如庄家利用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对每日的市场收盘价极为重视、很多的技术指标都是以收盘价为运算基础的特点,对个别股票,在交易的最后一分钟则人为操纵其收盘价,制造出对自己有利的K线图),此时的技术指标就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如果投资者不能识别这些虚假的技术指标就容易落入庄家所设计的圈套,往往造成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情况,从而导致投资风险的产生。 (四)纯粹的技术分析忽略了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等各种外部因素。 技术分析只关心证券市场本身的变化,如市场的价格、成交量、达到这些价格和成交量所用的时间,而不考虑引起股票价格、成交量变化的具体原因,如人们的心理状况、国家的政策、公司的状况、消息等因素。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种损失,因为这些因素可以、也确实极大地影响着价格。 四、技术分析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纯的技术分析是不全面的,技术分析必须与基本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提高其准确度。 技术分析隐含的各种假定在现实中是不合实际的,特别是在中国以投机性为主的证券市场中,庄家对股票价格具有操控性,技术指标已经具有了虚伪性。如何识别指标的虚伪性,判断庄家的意图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点可以从盘面分析中去判断庄家的意图,但盘面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盘面分析是技术分析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的。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散户在与庄家的博弈中往往是失败者,其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散户只会做到技术分析,而技术分析又具有了虚伪性,所以只注重技术分析的广大散户投资者是注定要沦为股票市场的牺牲品。证券投资是一门艺术,必须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相结合,基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股票现行股价的价位是否合理并描绘出它长远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分析主要是预测短期内股价涨跌的趋势。通过基本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应购买何种股票,而技术分析则让我们把握具体购买的时机。在时间上,技术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预测旧趋势结束和新趋势开始方面优于基本分析法,但在预测较长期趋势方面则不如后者。投资者可以应用基本分析法预测较长期趋势,而用技术分析法判断短期走势和确定买卖的时机。 (二)要注意多种技术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切忌片面使用某一种技术分析结果。 因为每一种技术分析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所以单独使用一种技术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如支撑线和压力线对进行行情的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支撑线和压力线有突破和不突破两种可能。在实际应用时会产生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往往要等到价格已经离开了很远的时候才能肯定突破成功和突破失败。和头肩顶底形态是顶部或底部的反转形态,但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它有可能是一种中途的持续状态。 因此,投资者应该全面考虑技术分析的各种方法对未来的预测,综合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最终会得出一个合理的多空双方力量对比的描述。例如,在使用RSI(相对强弱指标)指标时,投资者应结合形态理论中的头肩形和双重顶及切线理论中的支撑线和压力线的分析方法。 总之,技术分析在证券投资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如何才能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投资者除了应综合应用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外,还要注意自己的心态和经验的积累。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术投资方法;股票实战;应用分析

一、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

该假设是技术分析的前提基础,它以市场行为为研究对象,认为证券价格的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完全、充分地反映在价格之中。所以,它分析的是证券价格的高低和变化,而并不关心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沿着趋势波动,并保持趋势

证券价格的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趋势进行,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证券价格的涨跌是买卖双方力量对比的反映,当买方力量占据主导地位时,价格上升,在没有新的外力或消息介入,这种局面就继续维持,反之亦然。

(三)历史会重演

该假设的含义是投资者过去的经验是他制定投资策略的参考。如果在某种环境下,投资者会将现在的投资行为与曾经出现过的类似行为相比较,从而帮助他做出投资判断。

二、技术投资方法在股票实战中的应用概述

(一)基本的K线逻辑应用

K线又称日本线或蜡烛线,最初是日本人用来表示米价的涨跌情况的工具,后被引入股市,用来分析股市走势。K线较细腻地表现了交易过程中卖买双放的强弱程度和价格波动状况,是目前股票技术分析的最基本工具。K线主要通过K线的组合形态来分析判断,一些典型的K线组合形态有反转形态、持续形态等。

(二)基本的切线分析方法和形态分析方法的应用概述

1.切线分析方法概述

投资者运用画线辅助的方法寻找股价运动的规律和未来运动的方向,对股价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选择买卖时机的方法就是切线分析法。切线主要包括趋势线、通道线等。其中趋势线的画法显得最为有用,它是表现价格波动趋势的直线。上升趋势中,将两个上升的低点连成一条直线,就是上升趋势线下降趋势中,将两个下降的高点连成一条直线,就是下降趋势线。

2.形态分析方法概述

股价形态是记录股票价格表现为某种形状的图形。这种形状的出现和突破,对未来股价运动的方向和变动幅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投资者可以从某些经常出现的形态中分析多空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找出一些股价运行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进行投资。基本的形态主要有顶部反转形态、底部反转形态和整理形态。

(三)技术指标应用概述

技术指标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固定方法对证券市场的原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之后生成的某个具体数据就是指数指标值。将连续不断的技术指标值制成图表并据此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指标应用方法。

1.移动平均线

通过一定时期内股价移动平均值而将股价的变动曲线化,并借以判断未来股价变动趋势的技术分析方法叫移动平均线分析法。它是道琼斯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K线图的重要补充。移动平均线的买卖信号主要依据葛兰威尔法则。

2.MACD与KDJ

MACD全称指数平滑异动移动平均线,KDJ则是随机指标。之所以把MACD与KDJ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两者都是投资者在股票实战过程中十分看中的投资技术指标。当MACD与KDJ的趋势相同时,则发出的买卖信号也是相同的:当两者趋势相反时,则出现了背离。我们在操作时要反复将两者进行对比、验证,这样操作的成功率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威廉指标、相对强弱指标、能量潮(OBV)等等。

三、技术分析的要素

技术分析要素主要包括价格、成交量、时间、空间这四方面的内容。价、量、时、空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技术分析活动的发展。

价格和成交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表现为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不同市场发展阶段,证券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不同。在证券市场上,当买卖双方在利益达到某一均衡点时对交易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高,其成交量就相应上升。反之,其交易量就会下降。概括地说,成交量和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交量是推动股价涨跌的动力。二是量价背离是市场逆转的信号。三是成交密集区对股价运动有阻力作用。四是成交量放大是判断突破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分析者在对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技术分析时,必须以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浮动和价格升降的程度为依据。时间分析是价格运行到目标位可能需要的时间,空间分析是反映趋势运行的幅度,两者在实战操作中十分重要。例如,我们找股票可以看它的涨幅榜和量比排序榜,若其均处于前列,我们就可以根据技术分析系统提示的信号,及时、准确地进入,必将获利。

四、技术操作举例分析

前面我们对一些不同的技术方法理论和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阐述,不过技术投资中如果只运用一个技术得出的结论肯定有所偏差,所以为了使操作更具准确性,我们要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和指标。

(一)股票样本选取

我们随机选择一只股票,中信海直全称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是000099,属于航空运输行业,经营范围广,是一只央企国资改革股。我们截取了中信海直2015年6月9日至2015年8月20日的K线图,此图包含了多种技术投资方法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二)操作分析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CAPM 沪深A股 Fama和MacBeth两步法

一、CAPM模型

CAP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于1970年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的。在CAPM模型中,只存在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不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法分散调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也被称做为异质风险,该风险属于股票特有的风险,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方法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是股票收益率的组成部分,但是该风险不随着市场波动而发生变化的。现资组合理论指出特殊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即使投资组合中包含了所有市场的股票,系统风险亦不会因分散投资而消除,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系统风险是投资者最难以计算的。

1、CAPM的前提假设

CAPM模型是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从Markowitz均值――方差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核心假设是包括以下几点: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即信息完全对称;存在无风险证券,投资者可以自由地按无风险利率借入或借出资金;投资总风险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表示,系统风险可用β系数表示。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均依据马科威茨证券组合模型进行均值方差分析,作出投资决策;证券市场是无摩擦的,证券交易没有税收,也没有交易成本,而现实中往往根据收入的来源(利息、股息和收入等)和金额按政府税率缴税。证券交易要依据交易量的大小和客户的自信交纳手续费、佣金等费用;此外还隐含得假定:每种证券的收益率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每项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这意味着在投资组合中,投资者可持有某种证券的任何一部分。

2、CAPM模型理论意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投资的必要收益率分为:(1)无风险收益率,即将短期国债利率(或活期银行存款利率)视为无风险投资利率;(2)市场平均收益率,即整个资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当投资所承担的风险仅为市场风险的时候,该项投资的收益率就是市场平均收益率;(3)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即β系数,是某一投资组合所承担的风险与整个市场证券组合的风险程度之比。CAPM模型说明了单个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相对风险程度间的关系,即任何资产的期望报酬一定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一个风险调整。后者相对整个市场组合的风险程度越高,需要得到的额外补偿也就越高。这也是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主要结果。

3、CAPM理论的主要作用

CAPM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他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预测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的定量关系来考虑已经上市的不同证券价格的“合理性”;可以帮助确定准备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够估计各种宏观和宏观经济变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由于CAPM从理论上说明在有效率资产组合中,β包含了一项投资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表明任一项资产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已经在分化中相互抵消掉了)。虽然CAPM模型本身的成立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且存在理论上的抽象和对现实经济的简化,与一些实证经验不完全符合,但是它抓住了证券市场的本质特征。中国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与CAPM的假设条件相去甚远,但是CAPM有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通过对市场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有利于发现问题,推动我国股市的发展。

二、CAPM实证检验方法

当前,对CAPM及其含义的研究是当代金融研究中最有引人入胜的领域。大量的研究都集中于直接实证检验CAPM的有效性。此外,大量学者通过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表现、投资策略的盈利性和资本成本的估计值等等来进一步检验CAPM的内涵。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被投资专家广泛采用。

E(Ri)是资产i的预期收益,Rf是无风险利率,E(Rm)是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βi是系统性风险的测量即beta。市场组合是包含所有可能资产的有效资产组合。

CAPM模型直接的实证含义就是:股票预期收益率和市场风险的线性关系,可以完全解释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横截面的差异,即由于股票承担了不同的系统性风险,造成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差异。因此,通常用横截面回归的方法来检验CAPM的含义。本文主要应用横截面回归的方法来检验CAPM是否有效。

采用横截面回归的方法来检验CAPM是否有效通常分为两步:

第一步,将每只股票的收益率对市场组合收益率作时间序列回归,求出系统性风险(beta)的估计量。回归方程见公式

αi是常数项,βi是股票i的市场风险,Rmt是市场收益率,εit是残差项

第二步,股票收益率对估计出来的βi做横截面回归。回归公式见公式(3):

(3)

λ0是常数项,λ1是估计的斜率系数, 是用公式(2)估计出来的股票i的市场风险,νi是残差项。估计回归方程(3)的一种方法,就是首先计算每只股票样本期间的均值收益率,然后股票均值收益率对市场风险( )做回归。然而,这种方法存在问题,因为股票收益率通常横截面相关且存在异方差,这种回归方法的回归结果存在误导性。

Fama和MacBeth(1973)提出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检验CAPM的方法。第一步,他们应用公式(3)每个月做横截面回归,然后计算估计的斜率系数(λ1,表示与市场风险相关的风险溢价)的样本均值。第二步,检验斜率系数的月平均值是否显著异于零。Shanken(1992)认为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效的,因为横截面估计量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在这种方法中,市场风险即需要每个月进行估计,因此需要用到每个月之前的样本数据,并被称为“滚动betas”(rolling betas)。

一些文献对以上基本的两步估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本文采用Fama和MacBeth的方法来检验CAPM的有效性。

三、数据处理

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包含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月收益率数据,数据期间为1991年5月到2011年5月。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观测值用于回归方程(2)估测beta值,本文剔除出了2002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股票以及2002年5月1日之前退市的股票,共有1122只股票满足上述数据要求。每个月对股票收益率简均构造市场组合收益率RM。

上表列出了利用“滚动beta”方法,检验CAPM模型的实证结果。上表中,平均的斜率系数估计量(公式(3)中的λ1)并没有显著的异于零(p=0.9976),截距项显著异于零(p=0.0109)。这表明,沪深A股收益率并没有显示出对CAPM的beta的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CAPM不能解释股票收益率。

四、结论

本文应用利用沪深两市A股股票收益率,应用Fama和MacBeth两步法,对CAPM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并不支持CAPM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Ekkehart Boehmer, John Broussard, Juha-Pekka Kallunki,《Using SAS in Financial Research》,March 1, 2002.

2、Bodie,Z.等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2007年6版。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四、结论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钟莉.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贡献;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1-0110-03

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2007年11月5日至6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意大利、越南等国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研究方法、《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资本论》与经济全球化等主题展开了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提出,《资本论》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与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也要进行创新发展。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资本论》在当代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发展观,因此,研究《资本论》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词句或结论,而是要研究《资本论》阐释的经济规律及其对中国的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振中研究员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仍然存在,《资本论》就仍然有效,我们要运用《资本论》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裴小革研究员认为,《资本论》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运用《资本论》有助于使经济改革目标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使利润和经济增长得到全面彻底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收入分配对支持鼓励财富生产的积极作用。美国共产党国际部巴格多亚(Baghdoyan)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剥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合作,社会主义共同体正寻求理论上的说明,《资本论》将为此提供重要基础。

要加深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结构及研究方法的认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张建君博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和政策研究是一个严格而完整的体系,它们突出地与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中所揭示的有关经济学科学性的规律论、现实论和实践论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认为,《资本论》虽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世界观方法论,二是立场和价值观,三是基本理论,四是分析工具。中央编译局李其庆研究员强调,要将《资本论》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结合起来,目前理论界很多研究无法深入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曲解都与方法有关。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后,如何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它首先涉及的就是对《资本论》相关原理及观点的理解。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强调。受到广泛推崇的萨缪尔逊关于两大部类的投入产出表示法实际上并没有正确反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它的关键错误是在最终需求中包含了原有的可变资本。广州大学徐跃华副教授和广州行政学院朱殊洋教授提出,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之间孰大孰小的问题取决于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函数的特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至多只是某一时期的产物,而不是经济的稳定均衡状态,因而不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强调,不能滥用“重建个人所制”概念,《资本论》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没有任何关联。厦门大学任力博士提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资本论》包含了一个比熊彼特更全面、更深刻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奠基者是马克思而不是熊彼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但却揭示了许多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中南民族大学郭广迪教授认为,贯穿《资本论》的一条主线构成了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体系,这条主线是:价值规律的两层含义决定其两个作用。分别通过竞争的两种形式得以实现,并分别追逐两种形式的超额利润:垄断的两种形式分别是长期占有两种超额利润的前提,地租的两种形式则是两种垄断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吴易风教授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详尽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全面剖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法律表现的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科学巨著,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大厦的主体工程。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制度经济学思想,研究和发掘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唐珏岚博士认为,《资本论》包含着丰富的国际资本流动思想,对于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庄荣盛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Ⅲ的观点,并认为如果要尊重和确保当代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形态Ⅰ、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形态Ⅲ的巨额土地级差收入,主要分配给土地的使用权人――当代中国农民。中共中央党校彭劲松博士则认为,《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蕴含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时青昊博士认为,《资本论》贯穿着生态思想,马克思运用生态思想对资本的循环进行分析。将商品的价值循环和自然界的生态循环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建康研究员认为,应加强对《资本论》中包含的危机理论的研究。以应对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三、关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理解及应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则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学说。如何理解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朱华教授根据商品的当代形态。对商品及其价值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定义为服务,是一种社会关系;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权利;劳动创造价值,但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需求;生产劳动、确定生产目标的劳动和销售劳动都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价值同样取决于社会需求。海南大学张尔升教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表现形式和分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剩余价值合作的创造性、剩余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广泛性。吉林大学赵显钧教授提出了源泉资本和条件资本概念。批驳了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和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认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全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内得到解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鞠立新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讲,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范畴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属性以及价值规律和其他一系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等,这些依然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既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我国的实际,也不能以我国实践的重大变化而否定劳动价值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刘志广博士提出,劳动价值论是人类交换活动发展呼唤价值标准阐释的必然要求和产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代表了劳动价值论的最高发展成就;劳动价值论可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并不限于劳动价值论。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何崇文(Ho Trong Vien)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在当前存在和被占有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取决于历史环境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罗宾・维利(Robin Wylie)博士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解释现在的经济挑战和劳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而且,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私人资本自主性的增长将促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探索间接管理劳动者的系列模式:在此过程中必须借鉴英国、俄罗斯和韩国的经验教训,通过政府行为来设置劳动的基本社会条件,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同时对于工人维权来说。工会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4篇

2011年,中国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在线旅游行业和团购。其中,OTA在2011年收入超过100亿元,团购2011年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08亿元。同期,中国电子商务网上零售的交易规模8060亿,其中实物类交易规模在90%以上。而旅游、团购和其他信息服务模式在内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600亿以下。从比重来看,本地化生活服务电商的发展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前景乐观。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企业在战略上已经全面布局的潜在蓝海。

信息服务模式的代表是58同城、赶集网、大众点评网等。这些信息网站通过系统整合UGC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分类信息。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广告模式包括排名、广告位、置顶等,还包括联盟广告。大众点评等网站的盈利模式还包括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内容。旅游行业的信息服务除了为用户提供旅游景点、线路信息查询的到到网模式之外,还包括提供搜索服务的去哪儿和酷讯网。这些搜索引擎模式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按照用户的点击量付费。

信息服务模式的弱点在于前向收费的门槛较高,需要较多的推广和销售资源。而后向收费即向个人用户收费的模式尚不成熟,容易造成网站收入增长乏力。2011年大部分分类信息网站都已经在个人收费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信息置顶,会员收费、团购业务等。其中团购是2011年分类信息网站的核心业务之一。网站增加团购频道,主要采用运营的方式接入团购项目,其采用CPS的模式获取佣金收入。

因此,分类信息网站已经成为2011年团购企业阵营的主要部分之一。赶集团、58团、点评团、饭统网、爱帮团一度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其中58团购交易额曾占据市场前三的位置,而当前大众点评团的交易额也已经跻身前五。2012年初赶集网的团购业务和窝窝团联合运营,本质上已经将团购业务从核心业务剥离,其战略核心转向短租和移动互联网业务。之前开心网的团购也已经外包给F团。种种迹象表明信息整合服务商虽然具备拓展团购业务的天然优势――用户和商户,但是市场竞争的惨烈让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持续运营,等待市场走出低谷。其中的意外是大众点评团。大众点评网在业务模式上和团购的距离比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要近。其之前主要服务的线下商户可以完全的再次复制到团购业务模块中。

除了分类信息网站外,独立型的团购网站是中国本地化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主要推动者。拉手、美团、窝窝团等团购网站在过去的2年里将团购市场从年度几十亿的市场冲击到年成交额超过200亿的市场。这些网站在过去的几年里,将在美国取得空前成功的Groupon模式复制到国内并进行了改良。本地化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大幕由此正在拉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团购网站全面的进行网站推广,并在各地通过搭建本地化团队的方式圈地。这2年的时间对于中国本地化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本地化生活服务的商业模式第一次全面的从信息模式向商务交易模式迁徙。而媒体、投资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全面的关注这个新兴市场。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范文第15篇

希望上海户籍改革一步到位的人士要失望了,终极版的户籍新政出台,被证明是新版的严格的技术移民政策。

今年2月23日,上海居住证转户籍试行办法出台,“新政”规定,“居住证转户籍”应当同时符合5个条件: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缴纳所得税,在上海被聘任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法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者。

这五个条件说到底是两大条件:一是有稳定的长期收入,以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保、以在上海缴纳7年社保作为门槛;二是有一技之长,被聘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如此一来,在上海目前将近450万的领取居住证的人口中,只有40多万领取的是人才居住证。而普通居住证,只参加综合保险、而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人,都被排除在外。

上海的户籍新政相当于投资与技术移民,门槛比一般的投资移民还要高。本质上,此次上海户籍新政是当地政府根据需求人数、根据本地的人口容量,给一纸上海户籍进行明码标价,只有提供得起这一出价的才能进入“上海人”大门。

此举表面上明显不公,将多数居住证持有者排除在户籍申领者之外,但不公平的背后隐含了此前更为深刻的不公,也暗含了制度性改进的积极含义。

按照公平理论,城乡之间不应该存在门槛,居民有权实现宪法规定的迁徙自由,现代公民没有人会对此存有异义。

这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实现,在承认公平的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目前的财政状况、目前的制度水平难以逾越现实的不公平。户口维系着目前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只要不斩断这根福利待遇链,不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户籍改革就无法落到实处,大城市户口就可以待价而沽。并且,随着教育、文化、经济资源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别的不说,大城市的最低工资与中小城市不同,社会保障线与中小城市不同,而相关的医保等公共产品城乡之间更是天差地别。如果不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保,如果不能实现社保异地转帐,如果社会资源继续向大城市倾斜,要彻底实现户籍地自由变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改变目前户籍不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大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由行政主导的向大城市配置的社会资源改由市场主导。

上海市政府明码标价借鉴了香港等地的移民经验,捅破了一层户籍溢价的窗户纸。之所以说上海户籍新政有积极意义,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城市而言,上海毕竟有一条明确的界线,让人看到户籍天梯的最高处标准在哪里,更比那些主张冻结户籍、不允许移民的做法要高明得多。前者是口头的公平派,实践中的地方本位主义,后者则纯粹停留在画地为牢的阶段,比小农社会的思想都不如。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实现相对公平。目前实行技术移民,何为技术人才标准由政府制订,但政府的标准未必能够涵盖市场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如果马云还在当中学教师,他能够顺利进入京沪等大城市吗?肯定不行。因此,与其由政府让软性指标控制,还不如让市场标准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