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第一,新闻传播的内容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媒介的优势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i面面,可谓无所不包这些海量信息通过-字化科技处理之后分门别类的存储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愿有选择性的阅读,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查阅以前的新闻信息及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等等。

第二,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实现了多点互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网络传播无线数字移动传播以及大众媒体等方式,多元化的传播开i式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告别单一的传统传播模式,弥补不同传播方式的不足,从而真正有效实现新闻的无缝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取新闻其中尤以网络传播在社会中影响最大。

第三,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传统的新闻媒体人扩展至社会化的个体传统的新闻信息制作和都是由专业的新闻媒体人来做,对于客观的新闻信息在制作时多少会加入个人的情感成分在内,使得新闻信息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网络化影响着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社会个体,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信仰不同教育背景的社会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个开放型h平台自己对于新闻信息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还可以就某一新闻信息展开谈话交流和讨论用户通过移动网络数字终端等公众关注的社会舆论生活热点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k思考,这将是新闻媒体人采集信息的重要素材可以说,新媒体实现了社会公众真正参与新闻消息的。

第四,新媒体实现了新闻信息与受众之间关系的多层次性新媒体在向受众提供海量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新闻受众出现分散,没有了固定的新闻群体关系新闻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受众达成一定的关系,新媒体的网络数字技术对于这种关系的建立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网络技术,新媒体时代下将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传播技术方面,科技的发展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会为人们呈现更多的新闻传播媒介,通过具备更高科技含量的传播媒介,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新闻信息和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技糸将会向更深层次更具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古看,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先进的新闻资讯同时网络方式传播新闻还可以实现新&信息的及时更新,保持新闻信息处于涌动的更新状态,广大的用户群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对信息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实现新闻信息的实时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信息通过网络媒体无线数字移动终端构建新的节点和链接信息,可以真正推'动新闻信息话题向不断深入的方向延展这种不断延展的信息扩展模式在诸多用户的深度交流下实现累积的信息沉淀,进一步推动新闻信息的社会性扩大化传播。

最后,从新闻媒体的发展来看,新媒体的开放性网络化将会冲击传统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将g被极大的压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将会更多地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使新闻的发展更具现代化的科技特征,顺应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2篇

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它们的组成都是最根本的字、词、句、段、篇。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他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的层面;第二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根据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的四个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出新闻作品也是大致符合这四个层次的。在新媒体时代的微新闻,虽然形式与之前的传统媒介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根本的内容和核心没有变化。

二、借助文本四层次理论来分析新闻作品

新媒体时代的“微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笔者借助英伽登所提出的文本四层次理论分析微新闻内容本身的特点。微新闻是草根阶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所的新闻,不需要过多的考虑题目、用语、语言修辞来叙述,“偏向于口语化,没有段落、没有标题、不讲究层次”⑤,综合这些,其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短、灵、快”。“微新闻”的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无论你是拥有电脑还是手机,只需要三言两语,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录并描述下来,再通过客户端的平台就能够与他人共享和快速转发你拥有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达事实情况,能够很好的迎合我们现代社会快的生活节奏。也正是因为“微新闻”如此简单易用又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现今微新闻比传统的新闻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追捧。

1、集中一段式,字数少

现今社会每个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每个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维,汇聚成对社会现状的不同见解,再利用现在新兴的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这些见解发表在个人的空间或微博主页上,或是通过对一个热点问题的分享和转发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都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认知和主观性的见解才形成的。由于微博有字数方面的限制,通常人都会凝练自己的语言,用最简短的文字来表达。例如:2013年6月3日21:59分,央视新闻借助腾讯微博的平台了题为“归真堂上市‘流产’”的新闻:据上海证券报,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拟IPO企业名单显示,归真堂于上周递交了终止审查申请。归真堂曾因“活熊取胆”引发争议,并遭民间人士反对上市。其上市申请长期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3月末转为“中止审查”,5月末正式转为“终止审查”。归真堂此轮IPO彻底“流产”。原文只有123个字,并用百字左右来阐述一个热门的完整话题,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

2、意义组织即文本内容的核心

文字构成了新闻的内容,这些字句便是新闻文本最基本的层面。由字句所引申出的意义内容便是新闻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并且没有叠加任何的个人感彩,仅仅是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没有任何人的评论,留有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进行思考。在上述的微新闻中,者很注重用词规范,例如:“中止审查”和“终止审查”。虽然二者的读音相同,但是各自表达的深层次的意义是不同的。“中”指的是告一段落,指代的是事件并没有结束;“终”指的是事件已经结束了。由举出的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以微博平台为载体的微新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微”,而是集合汇聚了人的智慧和学识,有深厚的意义。

3、多重图式化的表现与再现客体

英伽登提出四个层面中的第三个层次,即多重图式化面貌。这是由人将文字构成具有深层次意义的内容,由读者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而形成具象化的东西;从而在读者的脑海里便会形成一个通过媒介形成的“象征性的现实”,也可以说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这便是文学多重图式化在新闻作品方面的彰显。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集图片、文字、音视频为一体的,通过数字信号的传输才可运用的媒体。新媒体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加便利的新闻的媒介平台。者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情整合成文字。必要的时候,为了说明事情的真实性可以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并附上对图片的说明与解释。这样配着图片的文字新闻,比起之前单独用文字来表述的新闻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真实性。由文字和图片,甚至是音视频组成的新闻通过微博平台得以,读者看到图文并茂的新闻,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中富含的内容,理解人要传达的信息。但这种理解除了读者阅读文字和图片所获得的信息之外,还是会受到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本身认知局限影响的,或多或少的出现对事件的歪曲理解和某种程度的误解。由于个人的认知程度有限,对事件所呈现的客观性就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从而在读者个人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虚拟“世界”。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世界”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其实所形成的这种“世界”就是在大众传媒中由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所提示的现实,即“象征性的现实”。然而,读者受到自身所形成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会通过对微博平台上的“转发”和“评论”等功能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来,从而影响其他读者和听众对事件的看法。

三、微新闻的传播特征

以微博为传播平台的微新闻,虽然篇幅短小,字数较少,但是它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便利性,正是这一特性为它赢得了大量微博的使用用户。综上所述来总结微新闻的传播特征:

1、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和个性化

由于现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拥有人不在少数,运用这些终端设备就可提供给个人一个消息的免费平台,而且普通民众运用起来也是很容易上手的,随写随发,没有篇幅和观点的局限,只要将自己真正想说的用文字、图片、音视频表达出来即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同时有图为证更具有说服力。

2、传播内容的交互性和立体化

在微博的客户端上用户可以及时地分享信息,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都会得到其他网友的反馈,从而会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网友的反馈有赞成也有反对。但是这种交互性使物理距离上遥远的人们在心理上变为近距离的。另一方面通过微博上“转发”和“评论”这样的互动设置,用户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可以自由的发表评论,自主性很强;同时所发表的评论得到其他人的共鸣和认同之后,消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新闻的关注度就会持续增高,舆论的倾向性也会随着关注度的增强而变得明显。新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让全民参与,热心的网民会不断地补充信息进行汇总并且分析,直到事情真相大白为止。这样就深刻地体现出来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和立体化。

3、传播模式由“中心化”转变为“辐射式”

每一个在微博上注册的用户都是潜在的“新闻者”,微博如此快捷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的传播模式,重新确立了“中心向外辐射”的信息流动的新模式和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新形式,构建起了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新的传播方式。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网络媒体;特点

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和第五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各有特点,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1、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2、双向互动性。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传媒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快捷的沟通。但在新媒体上,从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讲,能够做到人人都可以信息,可以浏览信息。

3、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间,人与人之间进行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和交流。受众可以在新媒体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跨越时空地同在线的任何人进行新闻信息交流,聊天通话、视频播放、文字谈话、群体讨论等等,方式不限。新媒体没有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闻信息。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真正具备可以随时信息。报纸版面有限,放行时间慢,广播电视有时间性限制及容量限制等等,而媒体没有时空的限制,实现新闻信息的24小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新闻报道是非线性的网状传播的。这也就让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并实现社会公众开放式的参与。

5、内容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富个性化色彩,并向“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说,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特定的新闻信息,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上开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杨达才”等等,都是由新媒体兴起,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极大兴趣,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近年来,新媒体用户正以最快的速度每月都向上大幅飙升,无愧于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为第四传播媒体。互联网突破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体,新闻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特性。在全新的多媒体时代,互联网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新媒体也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1、无明显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学观点,就是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延伸,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列举出千条百条,但它使得受者和传者都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依附性正在逐渐地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年轻的读者,传统报业陷入困局,业内就有关报纸前途命运而发出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新道路。

2、垃圾信息泛滥。人们共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比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等。据统计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竟占300亿条,为60%。垃圾邮件对电信安全、用户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散布的各种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我国现行法律角度上看,垃圾短信骚扰并侵犯了公民的安宁生活,是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表现

3、侵犯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未经授权,支付费用就去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日见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网络侵权的灾区,社会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个人文字、拍摄的照片等都拥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知识侵权行为。但是,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好有关的证据,就会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

4、可信度不高,选择新闻信息困难。新媒体上信息量大,鉴别信息困难。由于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信息的局面,使不同渠道,不同立场,真实程度难辨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在新媒体上大众实现了新闻信息权,任何人都可以以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信念等,相当于一个网状的对等传播模式,这就为大量的虚假新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对虚假信息甄别和不利信息的及时处理变得非常棘手。由于信息者可以是假名,并且信息商和各种论坛非常多,对不良信息的阻截效率低下,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及时地制止,有的甚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5、接收形式的限制。新媒体的新闻传播虽然优势多,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人们必须借助屏幕才能实现阅读,而且视距有限,老人和小孩会受到限制,这就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特点使其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认为是利大于弊。“沉默的螺旋”理论将不再适用,网上发表言论可以使用匿名,摆脱了社会地位、权力角色的局限性,可以抨击所谓的权威和精英人物,是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传媒。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4篇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MasterofPhilosophy)转为PHD候选人(PHD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6/0,1595180,00.html

②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5/0,,1455246,00.html

③http://www.wmin.ac.uk/mad/page-400

④http://www.wmin.ac.uk/mad/page-269

⑤⑥⑧根据对威斯敏斯特大学博士生郭大为的访谈,2006年11月16日。

⑦⑨根据对对威斯敏斯特大三学生杜韵嘉的访谈记录,2006年11月13日。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5篇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艺术传播 新闻传播 特点

李庆林,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东盟传媒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博士。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项目:《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比较研究》(11XJA860001)阶段性成果。

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手段之一。”[1]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交往的角度来考察艺术,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行为,与以新闻传播为代表的一般的信息传播行为相比,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艺术传播的基本媒介是艺术符号,简单说就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在艺术活动中既是信息传播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与新闻作品、广告作品是不一样的;其二,艺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是寻求和达到共鸣,而不仅仅是共享。艺术作品美不美,是否有感染力是影响艺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艺术的传播效果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成正比,并直接与受众的参与程度相关;而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告之是目的,新闻作品的新(主要指内容)、真、快、准才是第一位的。

一、艺术作品既是传播手段,同时也是目的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形象不是现实中的事物,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件艺术品的某些东西是从音调和色调的排列之中浮现出来,它原来是不存在的,它不是材料的安排而是情感的符号。这种表现形式的形成是运用人的最大概念能力――想象力罗致他最精湛的技艺的创造过程”。[2]人类的情感有多种表达方式,唯有艺术是最为优雅因而也最能体现人本质的表达方式。人类的原始情感经过艺术的过滤和提纯,变得更加澄澈、更加深刻,也更为优美。艺术使人类在自然面前保持了一份自尊,艺术使人类更有力量、更为自由。而为达此目的,艺术须不断为人类的情感找到新的更富表现力的方式,这也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对人类原始情感过滤和提纯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艺术编码的过程。艺术家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构筑”进作品,这首先是出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3]古人也说,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艺术的产生过程。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显现出来,并不是为着它们本身或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形状、模样;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4]但艺术活动和纯粹的自我情感发泄是不同的。苏珊・朗格举例说,一个号啕大哭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很丰富的情感,但那不是艺术,因为“艺术家所表现的不是他个人的实际情感,而是他所认识的人类情感”。[5]艺术家把他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经过抽象和赋予形式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只存在于观照它们的心灵之中。”[6]这种美与人的心灵的联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被感知,美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发现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一个伟大的画家或音乐家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对色彩或声音的敏感性,而在于他从这种静态的材料中引发出动态的有生命的形式的力量”。[7]

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尽可能如实地传播新闻事实,五个W都要准确,它记录的是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状态。在报道过程中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评价,而保持一种客观态度,这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职业规范。艺术恰恰相反,最是张扬个性。艺术强调的正是主体的主观创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8]

从根本上说,艺术传播的是美的信息,而新闻传播的是事实信息。美是一种主观价值,事实是一种客观价值。新闻评论虽也是一种主观价值,但它是一种理性评论,美却是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

艺术作品有时也被当做直接的传播工具,如文人之间的唱和,决定这种唱和质量的,依然是作品的艺术水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唱和作品,作为当时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媒介,这些作品所承担的通讯功能早已丧失,但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流传下来。刘三姐故乡的青年男女用对歌来传情达意,今天这些山歌早已成为歌舞晚会的常备曲目。还有长江的船工号子等等。新闻尽管是以记录真实历史为己任的,但除搞专业的人士以外,人们很少会记起历史上记录重大事件的新闻作品(不包括影像),因为新闻的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告知。这个任务一完成,其使命就终结了。所以新闻作品被人们称为“易碎品”。即使著名如为人民横渡长江所写的那篇消息,也主要是在新闻圈子里的人才会经常提起。马克思说,新闻工作容易使人养成浮光掠影观察事物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却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13-02

时展催生科技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在科技的引领下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人们对新闻的接收方式也由原本的传统纸质阅读演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屏幕式阅读,现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不仅变得更多样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企业前进战略。

1 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的媒体就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充当其传播渠道的工具,在早期即传统媒体下,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物质化载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新媒体仰赖互联网,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更便利更广泛的空间和储存量更大等帮助,因为互联网是建立在现代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具有数字化,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代社会中,最普遍的信息化传播渠道已经不仅仅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和广播,更包含了电脑网页,微信,腾讯QQ还有手机等,这样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不仅仅能方便读者更自由、更便捷地阅读新闻,也能在同一时间阅读大量不同的且来自不同空间的信息,这样的方式正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节省人们的时间。

1.1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主体多样化

从上述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出其特点: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实现了多样化,以往的新闻信息都是由记者或是编辑通过对某件事件进行采访和做笔录后整理然后再发送到读者面前,而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发表某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途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1.2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热莸亩嘌化

新闻的内容更多样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任何题材和风格的信息都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首先是从题材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收集来的能力,人生活的地域性就限制了人们接触事情的全面性,新闻工作者只能通过有目的和有意图地对新闻加以筛选,按照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方向写新闻文章,因此当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只会看见某些类型的新闻而非全部,而从整个新闻的传播形式上也会受到限制,版面的大小决定对新闻题材论述的多少,不同类型的杂志或是报纸会有的放矢地选择对应的题材进行报道。

1.3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方式实现虚拟现实的结合

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外乎电视,报纸和广播,且加上原本的科技并不发达,人们面临的问题是电视只能看黑白效果,不能对新闻中的图片有更完善的了解,纸质报纸和杂志甚至是书籍太多,既杂乱无章,也不能维持其保存的完好度,简单而言就是不易储存和后期查阅,另外就是与读者的交互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读者阅读完信息后不能有效地和者沟通,也不能和其他读者沟通分享心得体会,新媒体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足够多的信息传播者和足够广阔的空间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者将身边所发生的有趣或是有意义的新闻到网络中,以供人们阅读和讨论,而且新媒体作用下更多的网络平台诞生,几乎生活中的每一类新闻都能被当成一个项目,运营者只需要不断收集信息,最后整理到网络中即可。从传播方式上而言,现代媒体因为科技的进步实现了信息呈现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彩色高清电视的出现,帮助人们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电脑的出现帮助人们改善了对信息的储存条件,其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可以有序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对信息加以保存,手机的出现帮助人们及时地接受信息,了解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实现了新媒体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发展。最后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收集和平台,无数的公众号和网页等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在接收者与信息者的身份间转换。

2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具有十分便捷和快速等特点,极好地发挥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为人们生活提供的价值,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不能一直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中,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以预见性的角度看时代的发展,更有效地借助网络也好,其他新兴的方式也罢去更好地实现新闻信息的时代价值,也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和大众的价值。

2.1 维护新媒体的正常秩序,加强监管力度

任何一件事物的兴起都存在两面性,上述所提及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取价值,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的背后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信息泛滥时代下人们面对是非不明的信息时如何去判断其真实性,当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正确地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如何在可见的信息中提取出正确的思想以供孩子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等。因此新媒体必须在自身的自觉维护和外界政府或是法律的监管下传递出一种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当面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人时应当自觉筛选适合的信息在学校等青年人聚集的公共场所传播,当面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时候国家应当做出一系列的措施,主动引导新媒体,必要的时候给予强制性的屏蔽或是处罚措施,将这些不利信息从主流信息中清除出去,提升国家的公信力。

2.2 政府加强对新媒体扶持力度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全球化特点在信息传播中被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个国家或是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新媒体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调整,而外来媒体的方式与中国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和地域性,但是其对于中国新媒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外来文化的侵袭严重影响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新媒体大力的支持,无论是从运营方式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方式上,政府的扶持会极大地增强新媒体在对抗外来文化侵袭时的信心,这样的扶持不仅仅是体现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还可以体现在对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更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社会体系,在一系列的推动下,新媒体才能以更自信的态度对抗外来媒体的侵袭。

3 结论

在时代的发展下,科技势必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新媒体的诞生就仰仗于互联网的发展,而新闻事业作为支撑整个社会前进的主力行业理应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唯有在正确认识本身的情况下才能针对问题予以改正,在不断认识和改正中稳步发展,这种发展中不仅仅包含了自身的自觉性和前进性,也包含了外界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以此实现新闻事业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瑞兵,田畅.浅析媒体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J].传播与版权,2015(7).

[2]李能全.理论视角下新闻传播中“价值”问题探析[J].新闻传播,2014(16).

[3]黄敏仪.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16(9).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8篇

时展催生科技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在科技的引领下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人们对新闻的接收方式也由原本的传统纸质阅读演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屏幕式阅读,现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不仅变得更多样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企业前进战略。

1 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的媒体就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充当其传播渠道的工具,在早期即传统媒体下,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物质化载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新媒体仰赖互联网,互联网为其提供了更便利更广泛的空间和储存量更大等帮助,因为互联网是建立在现代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具有数字化,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代社会中,最普遍的信息化传播渠道已经不仅仅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和广播,更包含了电脑网页,微信,腾讯QQ还有手机等,这样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不仅仅能方便读者更自由、更便捷地阅读新闻,也能在同一时间阅读大量不同的且来自不同空间的信息,这样的方式正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节省人们的时间。

1.1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主体多样化

从上述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出其特点: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实现了多样化,以往的新闻信息都是由记者或是编辑通过对某件事件进行采访和做笔录后整理然后再发送到读者面前,而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发表某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途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1.2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热莸亩嘌?化

新闻的内容更多样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任何题材和风格的信息都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首先是从题材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收集来的能力,人生活的地域性就限制了人们接触事情的全面性,新闻工作者只能通过有目的和有意图地对新闻加以筛选,按照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方向写新闻文章,因此当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只会看见某些类型的新闻而非全部,而从整个新闻的传播形式上也会受到限制,版面的大小决定对新闻题材论述的多少,不同类型的杂志或是报纸会有的放矢地选择对应的题材进行报道。

1.3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传播方式实现虚拟现实的结合

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基本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外乎电视,报纸和广播,且加上原本的科技并不发达,人们面临的问题是电视只能看黑白效果,不能对新闻中的图片有更完善的了解,纸质报纸和杂志甚至是书籍太多,既杂乱无章,也不能维持其保存的完好度,简单而言就是不易储存和后期查阅,另外就是与读者的交互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读者阅读完信息后不能有效地和者沟通,也不能和其他读者沟通分享心得体会,新媒体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足够多的信息传播者和足够广阔的空间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者将身边所发生的有趣或是有意义的新闻到网络中,以供人们阅读和讨论,而且新媒体作用下更多的网络平台诞生,几乎生活中的每一类新闻都能被当成一个项目,运营者只需要不断收集信息,最后整理到网络中即可。从传播方式上而言,现代媒体因为科技的进步实现了信息呈现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彩色高清电视的出现,帮助人们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电脑的出现帮助人们改善了对信息的储存条件,其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可以有序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对信息加以保存,手机的出现帮助人们及时地接受信息,了解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实现了新媒体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发展。最后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收集和平台,无数的公众号和网页等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在接收者与信息者的身份间转换。

2 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具有十分便捷和快速等特点,极好地发挥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为人们生活提供的价值,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不能一直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中,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以预见性的角度看时代的发展,更有效地借助网络也好,其他新兴的方式也罢去更好地实现新闻信息的时代价值,也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和大众的价值。

2.1 维护新媒体的正常秩序,加强监管力度

任何一件事物的兴起都存在两面性,上述所提及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取价值,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的背后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信息泛滥时代下人们面对是非不明的信息时如何去判断其真实性,当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正确地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如何在可见的信息中提取出正确的思想以供孩子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等。因此新媒体必须在自身的自觉维护和外界政府或是法律的监管下传递出一种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当面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人时应当自觉筛选适合的信息在学校等青年人聚集的公共场所传播,当面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时候国家应当做出一系列的措施,主动引导新媒体,必要的时候给予强制性的屏蔽或是处罚措施,将这些不利信息从主流信息中清除出去,提升国家的公信力。

2.2 政府加强对新媒体扶持力度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全球化特点在信息传播中被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个国家或是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新媒体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调整,而外来媒体的方式与中国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和地域性,但是其对于中国新媒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外来文化的侵袭严重影响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新媒体大力的支持,无论是从运营方式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方式上,政府的扶持会极大地增强新媒体在对抗外来文化侵袭时的信心,这样的扶持不仅仅是体现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还可以体现在对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更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社会体系,在一系列的推动下,新媒体才能以更自信的态度对抗外来媒体的侵袭。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9篇

早在手机的功能机时代,NOKIA(诺基亚)手机内置了一款名为“贪吃蛇”的游戏,该款游戏一般被人们认为是app的雏形。后来,当手机进入触摸时代后,智能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促进了 APP 的发展。相较于非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独立的处理器,以及更加优越的人机互动体验, 可以说触摸时代就是 APP 裂变性发展的时代。尤其是IOS、Android、WP8 等智能操作系统的出现,更是促使了APP的井喷增长,而且较之于前以娱乐为主的 APP 类型,种类更加丰富,成为补充移动设备功能的虚拟产品。据统计,目前APP Store以及 Android Market 上的 APP 数量都已突破10万。

根据对国内包括“91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Google Play Store”和苹果的“APP Store”的整理,我们基本可以将APP 分为六大类别:

——通信沟通类APP:以QQ、微信、微博等软件为代表。

——媒体传播类APP:以各大传媒机构推出的应用为代表,如掌上新浪等。

——生活辅助类APP:主要帮助人们简便生活,如墨迹天气、地图导航等。

——休闲娱乐类APP:一般性休闲娱乐软件,游戏软件、影音娱乐软件为主。

——工具支持类APP:帮助用户完善手机功能,弥补手机自身不足,如手机360等。

——行业应用类APP:高度专业化的软件,使专业工作更加灵便,如大智慧炒股软件和一般办公软件等。

上述类别中的传媒类APP,更是以其快速方便、实时实地等特性迅速成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就目前流行的媒体传播类应用,笔者进行了整理,将其分为以下3类①。

1.独立型APP

这是现在传媒类APP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这类APP主要由具有媒体资源的传统媒体分化发展而来,其中包括由传统媒体集团,为适应新环境而在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新成立了《新的分化部门》,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例如《人民日报》终端“人民新闻”、《看天下》杂志旗下“VIsta看天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央视新闻”“CNTV”等,甚至国外大型媒体终端我们也可以下载使用,如:“NBC news”“BBC news”等。

图1. 人民日报Windows Phone 8终端界面和NBC NEWS终端界面

相比于传统媒体分化部门,重新整合资源进行移动终端的维护,诞生于网络的网络媒体占据着相当优势,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他们的资源诞生于网络,从而比传统媒体更加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些应用中,最为重要的是网易、腾讯、新浪三大门户网站。

网易最早涉足APP领域,它用“无跟贴不新闻”的策略赢得了一定的用户粘性,并定期向用户推送重要新闻。虽然其“做有态度的新闻”也在业界颇有微词,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强化用户互动的方式已经收到成效。

三者中具有最大优势的是腾讯新闻,它凭借QQ和微信的巨大用户量,并且强调APP 的互动化应用,用户每天都会通过 QQ 和微信受到最新推送的消息,并可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转发和评论,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性。

三者中新闻专业程度最高的应属新浪。从新闻的质量和编辑程度来看,新浪的新闻最接近传统意义的新闻。同时,通过对新浪微博的绑定和新浪微博中众多意见领袖介入,新浪的新闻专业程度具有相当的高度。

但不得不提,这一类的APP对于母体的风格定位继承最为完善,用户体验较好,但投资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

2.复合型APP

虽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但从新闻资讯类 APP 的数量上来看,这类 APP 的发展状况可谓蓬勃。各大媒体为了争抢用户的流量,更多地把APP 当成一个数据流量的入口来经营。这些应用一般集合了资讯与多方互动,拥有资讯、娱乐、科技、财经、汽车、体育、本地新闻等众多版块,其资讯一般由众多的专业网站、传统资讯的新媒体以及自建频道内获得。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订阅相应内容,也可通过相关设置进行智能推送。从最早出现的VIVA畅读到近几年越来越热的ZAKER,这些新兴媒体在一个平台内整合众多资讯,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充了新闻资讯的内容。

图2 .ZAKER windows phone 8 终端界面

除此之外,像今日头条、鲜果联播等都是复合型APP,并且都有着不错的装机量。不同于VIVA 畅读以聚合杂志内容为主,今日头条、鲜果联播等都类似于ZAKER,以聚合新闻咨询为主,并可绑定用户的微博、人人、微信等社交账户,完成一站式阅读和分享。他们之间的大体功能相差不多,但内容聚合方向与内容选择上存在差异。

3.依附性APP

这一类APP是所有应用中成本投资最少的,它依附于其他已经成熟的APP上。与其说他们是APP,不如说是一项功能。其用户体验相对较差。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类APP的出现足以让早期的小型媒体拥有自己在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小小空间。这类APP主要在搜狐新闻的客户端中比较常见。微信中的公共账号也渐渐拥有相对独立的用户体验,有了APP的形态,但其依附于微信,故将其归类为依附性APP。

一、传媒类APP的新闻传播特点

根据对以上3种类型传媒类APP的使用体验及分析,笔者认为传媒类APP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目前传媒类 APP 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资讯的及时推送来吸引受众。

从表面上看,网络的即时性让新闻的时效性几乎趋同,但时效性的影响依旧存在。网络可以使新闻在第一时间,而受众却由于各种因素无法第一时间接受。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降低了用户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在智能系统日益标准化的环境下,使自己推出的终端产品能够与系统完好兼容,及时推送相应的咨询信息,及时完成终端内容的更新,让用户感受到来自开发商的重视,受众自然乐于使用。

第二,在新闻资讯类 APP 中,对资讯原创性,尤其是新闻的原创性的坚持在移动平台上依然被强调。

网络时代的一大弊病就是内容的趋同,因而强调网络环境的内容原创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视频网站不断投重金购买视频版权,即是加强自身的信息原创性。原创的根本要求并不 完全是是绝无仅有,而是在于能不能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资讯类媒体总是设想如何巧妙编辑,为受众提供具有独特视角的内容或原创信息,从而随时掌握着时效性的主动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资讯的时效和原创性都需要依靠APP优越的人机交互来完成最终传播的完整实现。

1.良好的用户体验有利于抓取受众

体验是人自身的感受, Norman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大脑反应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简而言之,用户体验是分布在3个不同层次的。

本能层,显而易见,就是人的本能反应, 一个界面第一眼看上去是美还是丑, 喜欢还是不喜欢等。这个层面上的体验存在于互联网的初级阶段,人们发现了视觉对于人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不断强化媒介的视觉冲击,使平面设计成为媒体中的重要分工。

行为层的反应体现在人和对象的交互过程中。这一层面的需求强调了交互,即人与机器、人与讯息以及人与整个媒体间的互动,受众的感受成为之前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于是早期的平面设计变成了UI设计。UI要求设计者针对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UI设计不仅是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要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而这一层面也推动网页从单一的web/wap页面发展到响应式网页,让设计中的信息不因终端的限制而丢失。

反思层则体现了人对产品的进一步思考, 它所要求的是在感官冲击后,引起个人感情上的反应。一份完整的用户体验是这3个层次的综合。

在移动互联时代, 用户体验成为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重要因素,它要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和提供服务。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对品牌特征、信息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等方面的体验,对当今的互联网产业有特殊意义。

2.丰富的数据决定用户体验的优劣

丰富的数据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只有以丰富的数据作后盾,APP才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不然只是一个花瓶,中看不中用。

丰富的数据不仅仅是指具有丰富的咨询信息,而是能够搭建一个开源的数据库,随时随地更新数据,能够及时挖掘出海量信息中所蕴藏的内容,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建立开源的数据平台

能够从多种端口获取数据,数据随时都在产生,关键是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搭建一个开源数据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数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媒体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站建设和APP的端口作为数据的接入口。

(2)加强媒体内部的互动

这也是构建数据平台的一种方式。媒体内部有丰富的已成型的数据及数据结果,加强媒体内部数据平台的构建可以更加便利高效。现在我国最有名的媒体内合作平台莫过于“蓝鲸财经记者内参网”。蓝鲸平台内部的2万多名会员均为我国一线财经媒体的采编人员,通过蓝鲸内部的平台实现了财经类新闻线索的互通。同时,蓝鲸平台内部通过采编及自身整理出来的一本长长的通讯录,集合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知名专家、各行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通过内部数据共享,调动全国各地的相关记者一起推进对新闻的发掘,使新闻效率和新闻的深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图3.1.2蓝鲸财经记者内参网登陆界面

(3)建立符合自身定位的数据分析方法

媒体业本身属于信息产业,是信息业的前沿,在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平台的构建上占据着先天的优势。媒体除做好社会的见证者与传播者之外,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对社会进行解读和分析、去伪存真。媒体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当数据的采集、储存、处理、传播完全实现数字化后,媒体产生的数据量将急速增大。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媒体不仅要有强烈的数据意识,在前期通过打通对内对外的数据平台进行收集数据以后,还要能够灵活地掌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利用好新兴的数据新闻,展示自己的优势。

图3.1.3未来数据平台与移动终端及传媒媒体的关系

二、传媒类APP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种种,笔者尝试提出有关未来传媒类APP发展的几个趋势:

(一)平台化需求

这个题目未必准确,因为这是一个双向概念。一方面,APP可以为媒体提供更加丰富详细的信息,争取更多的受众。另一方面,APP还可以帮助商业企业提供他们需要的前瞻消息,帮助企业作出决策,同时使媒体的商业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进一步促进媒体的发展。另外APP平台的公开性还可以帮助避免新闻中有偿新闻的滋生。

对传媒类APP而言,实现平台构建的基础要素在于必须有能力聚集大规模的用户②。这一点对于一般行业来说具有很大难度,起码企业要做到同行业中用户规模最大,才有可能实现平台的搭建。而作为媒体,通过大量的媒体产品输出,其本身就有足够多的受众,而拥有相对公信力的媒体,甚至可以通过自身的公信力建立跨行业的平台。在平台的构建过程中,APP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接入平台后,可以成为平台入口,增加平台的多元性,为平台提供第一手的数据。

在笔者看来,媒体搭建平台的问题不在于平台搭建初期基础用户,而在于来源于平台构建后期媒体间的信息共享,媒体间如何进行信息的共享,实现媒体的社会平台。而APP作为一个平台的直系产物,可以集中一个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它接入门槛低,故可以成为媒体间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通道。

(二)社交化需求

社交性互联网产品的推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再一次产生频繁交流,并且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社交类产品的出现不仅为用户搭建了分享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大量的原始数据生产者和数据纠正者,为其发展提供了保证。移动互联网势必会顺应社交性的这一发展趋势。

对于传媒类APP,除集中展现媒体母体以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内容,即如何使APP成为自身媒体的接入口,为媒体自身提供讯息。社交化的运作方式让信息间的受传双方更加趋于平等,传播沟通的壁垒被打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信息。那么,媒体本身就可以通过APP获得大量的原始数据,而且由于用户巨大,数据产生巨大,信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纠正。由此看来,APP会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需要注意的是,原有的 设计产品是基于个人电脑平台的,所以一味地将网页产品的功照搬至 APP ,势必会对用户的使用造成影响。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预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将有一次新的革新,APP 将逐渐演变出适合移动设备的新的社交产品。

(三)地区化服务

地区化服务是移动设备所独有的特点,也是移动互联网特有的优势。在发展初期,其地区化服务 APP 的特点还不够明显,但随着社会对 LBS③ 的关注,LBS 将是下一个 APP发展的方向。

通过无线网络定位技术,LBS 不但可以确定用户所在的位置,让用户清楚地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使用户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会有迷失感,而且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关于用户所在位置的周边信息,使用户获得便利的服务。LBS 的出现不仅为生活辅助类 APP 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为传媒类APP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将讯息中的地点真实展现在受众面前,呈现一种方位的带入感,而这种带入感可以使用户更加信任媒体,为 APP 赢得更多的用户群体。不难看出,在APP 往后的发展中,与 LBS 技术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移动化

APP 由于搭载于移动设备中,其具有的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里说的移动性是指 APP 可以将许多原本必须在特定地点执行的事件,转化为可以跟随用户在任意地点执行,给用户带来便利。

结 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产品和服务开始逐步虚拟化,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从原有的对功能的需求提升为对使用体验的需求。移动终端的技术升级以及 4G 网络在国内的推广,使得用户对 APP 产品越发重视。传媒业在新时代环境下,借助APP的新形势,积极探索传媒行业的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传媒产业的升级,才能使传媒业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释:

①传播类APP的分类。笔者根据不同种类APP的用户体验模式和特点为基础,参考部分文献对不同类APP的研究论述,以APP的开发、维护、内容汲取方式为标准划分,以供讨论。

②实现平台战略的要素:1.能够累积巨大规模的用户。2.可以提供具有巨大用户黏性的服务。3.需要有合作共赢,先人后己的模式。媒体在这三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鉴于2、3的论述内容与本文主题无关,故只论述最基础的一条。

③LBS英文全称为Location Based Services,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意指与定位相关的各类服务系统,简称“定位服务”,另外一种叫法为MPS-Mobile Position Services, 也称为“移动定位服务”系统,能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简言之LBS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之间,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

参考文献:

[1]Brian Fling.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Frost Sullivan.中国移动应用产业投资机会分析[R].北京:中国移动应用评测实验室,2008.

[3] Jesse James Garrett.用户体验的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胡泳、 范海燕 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133.

[5]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J].新闻与写作,2013(4).

[6]晋雅芬.传统媒体涉足新闻资讯类APP.

zsenews.cn/zt/zs-media/news/2013/05.07/2421255.stml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新闻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媒介的传播形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再发展起来,而早期的传播主要是以报纸为主,而代表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转折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出现,而电视新闻传播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也经受了考验。

1 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模式及原因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政治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事业,它集中的体现为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的重视,我国的新闻事业是非常规范的,它的规范化也决定了新闻市场化的有序;新闻事业表现为2个特点;一个是身体上的政治鲜明性;另一个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性;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的人民新闻事业。而在思想上,我国的新闻事业是源于马列主义新闻思想,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结合中国新闻事业的具体实际发展而成,这就形成以“党办报、政府办报”,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思想为指导。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新闻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性和战斗力。建放前我国的新闻事业几经异手,由外国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掌控等多个时期,最后随着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确立,我国建立了以马克思新闻思想为指导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不丰满的情况下也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多元化特点,表现为人民服务的特色性和有效性。

2 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途径研究

从新中国的建立,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回到了无产阶级的手中,也是人民掌握了新闻传播的话语权,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人民的新闻事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开始实现多元化,这个特征表现充分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际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视载体看到外部的世界,了解世界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表现最多的特点,从黑白世界到彩色的世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传播业确立自身特点的时期,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到开始吸收和借鉴多元的传播形式,在历经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可谓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从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现代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集中化和持续化,所以说现代新闻事来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嵌入都为现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现代新闻传播突出了人文化

现代新闻传播方式早已不再是过去一个境头一张脸一个表情的时代,多样性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体现出了人文化的特点,人们对于电视传媒手段要求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给新闻传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也反映了社会更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和谐社会下的一种生存态,而这个生存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成为服务人民的常态。

3)现代新闻传播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所需要的,这主要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注重对现代社会深度关注,这主要表现为主持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拿稿念主持台词,而是要对现场进行掌控,对主题要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成为嘉宾之间链接话题的关键,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新闻传播需要主持人有更为全面的知识面,这种知识面要结合中性的思维模式,偏激的言词也不能代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性。这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所决定,复合型人才也是时代的一个特点,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变得复杂化,而这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事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错综有关联,而要了解社会的各各方面就需要主持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视角,所以复合型人才对于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3 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措施

3.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客观分析现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从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来看,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及时的反应社会方方面面的窗口,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互相了解和关注的信息来源,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能够更好的坚持正确的方向,满足和达到新闻事业的服务性和权威性,现代新闻传播越来越讲究内外兼合,追求视觉的立体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地发展新闻传播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3.2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要符合时代审美性

时代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石,什么样的时代给予新闻传播以什么样的尺度,而现代新闻传播又代表了客观和真实,那么在表达这种客观和真实的时候,势必也要明白你的表达是否符合这个标准,特别是在参与新闻评论和新闻直播的时候,能否更多的表现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反映新闻客观性的窗口,能否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价值取向,都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感,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去做好它,认识它,并正确的保持这种时代的审美性。

3.3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要市场化

市场化并不是商业化,商业化是市场化的一部分,现代新闻传播的市场化是要尊重新闻获取的途径和方式,尊重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劳动,给说合理的报酬,从新闻的市场性来说还有就是收视率,你的新闻传播能否引起社会的共鸣,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是对市场资源的浪费,所以市场决定了新闻传播内容,市场化是新闻从业者必然要客观面对和尊重的。市场化是现代新闻传播的标杆,市场化就是要从体制中解放出来,改革和改变当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扩大自身的传播能力,而尊重观众也是市场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市场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对所有的收费和不收费观众要提供多样的视觉服务。

4结论

现代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特点要求新闻载体要以市场和新闻的事实为最终的方向,尊重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翔实的报道,从而发展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以求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1篇

自媒体又被称之为公民媒体,意指网络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行构架的个人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同时,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一平台中随时随地地新闻消息,并可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用户所掌握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另外,由于自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捷的特点,因此,其能促进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这不仅能吸引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还能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1.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

传播都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剖析功能新旧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但当媒体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该新闻事件的传播上,还需利用合适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做出深度报道。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发表自由等特点,使得一些网络意见领导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正不断加大,同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给受众的网络传递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其既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析,还能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的重任,从而促进各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善,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新闻娱乐化更易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例如,在新闻传播中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相较于以往新闻事件中刻板的形象,具有轻松活泼娱乐化形象的新闻播报更容易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同样,在一些名人采访中,不管是自媒体传播还是传播媒体传播,受众更希望看到名人使用轻松调侃的话语进行采访,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1.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1.1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家报道性

信息的独家报道性是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自媒体在信息后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受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对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表,并对周围乃至世界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在自媒体进行信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和监督,有效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要往往超越传统的媒体。

1.2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互动延伸后续的新闻事件

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工作具有互动性与延伸性的特点,从而使得在新闻信息后,会得到信息关注者和信息者的沟通交流,进而在促进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意义。比如:近日,有几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几位老人让座而受到了老人的辱骂,从而引起了广大网友受众的争议,既有对当下学生道德素质的质疑,也有对当下部分老人道德素质的抨击,这就说明在自媒体平台上,广大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对新闻事件后续事情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2.1传统新闻传播善于利用新闻直播的方式迎合受众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直播新闻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播报的信息最具时效性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要想有效的得到广大受众朋友的关注就需要尽力抢占第一时间,并对现场场景进行真实的展现,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时效性的特点。当前,在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近乎苛刻的条件下,传统新闻传播中的直播新闻仍得到受众的欢迎,这就说明直播新闻的使用能满足受众接收新闻的需要。

2.2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民众引导更具有权威性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舆论引导也只能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职能。将传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进行有效比较,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更能阐述新闻信息的事实真相。因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在实现信息引导时容易将意见领袖的主观意愿带入新闻评论中,这就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权威上往往会出现争议。而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在实现信息引导时会站在媒介公正的角度进行客观性的引导,并且,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就会比自媒体新闻传播更具有权威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

发生了变化随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我国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介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都有了网络版,并且,一些传统媒体的法人微博和官方微博也在逐步建立,他们与时俱进,肩负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神圣使命,从而被广大受众所需求。

(二)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

发生了变化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也正在实行开放。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与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消息进行对照参考,从而使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舆论。同时,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场景,传统新闻传播会适当的加入自媒体平台中所具有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进行携手合作,广泛征集广大受众身边的新闻信息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点板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今天,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一个普通的新闻发表人与传统新闻传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许多新闻节目在对一件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后,会加上网友们的态度和意见,从而使传统新闻传播从语态到内容都极富原生态。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是自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新闻制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还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机会,对制作出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促进作用。

(四)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反馈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34-02

随着互联网这个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它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受网络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的不同方式拓宽了新闻的自由度。除了专门的新闻网站以外,BBS、博客、论坛和百度贴吧等都能进行新闻的、转载和传播,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新闻网站有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环球・中国网、新华网等。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现已逐渐呈现出分众传播的趋势。

一、网络传播概念与特点

以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为传播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称为网络传播[1]。网络传播的特点囊括了人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即时性等,与传统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成本费用比较低,传播的内容容量大,具有多元化和权利平等化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一对一的传播局限,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形式。

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与特征

网络具有信息多、信息快、传播快、互动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多达1亿以上,网络中的新闻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也都进行了提升,网络打破了传统新闻中的局限性,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没有了限制,同时还提高了互动性。

然而,网络上的新闻中,假新闻的出现概率也高了不少,假新闻完全违背了新闻中的基本原则,诸多有名的网站还会出现恶俗方向转换的情况,通过相关的手段来提高网民的关注程度,提高点击率,使得网络上的新闻完全变质,完全没有文化内涵。网络方面的信息传播需要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当网络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新闻的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网络的职能,也发挥出新闻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以及多媒体化、个性化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使用范围和接收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新闻传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容上,网络新闻传播的容量巨大,在传播途径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另外,网络新闻的实时更新速度也是传统新闻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传统新闻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受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二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服务形式过于单一;三是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够强;四是诸多网络新闻只是单纯的复制其他媒体和网站的内容;五是许多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法转变。这五个方面是目前网络新闻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分析。

1.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管是传统报纸新闻、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都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的自由性,这就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开放性。网络新闻网站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反馈渠道,它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网络新闻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其他新闻媒体,而网络新闻通常在转载的过程中,照搬照套不加筛选,导致网络新闻不可避免的复制其他新闻媒体的假新闻;二是网站自行采编新闻,这种情况下给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三是来自于网民在BBS论坛、百度贴吧、新浪、腾讯微博、社区等各种不同介质上的新闻,这种新闻的可信度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网民不是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握的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网民舆论的结果。

2.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化使得网络新闻有图片、视音频等功能,但是网络上的新闻普遍都来自于其他网站转载的,使得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与国外网络新闻相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新闻的背景、分析等进行报道。

3.网络新闻的互动形式不够强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主动选择和搜索自己的信息,然而,我国网络媒体新闻多源自于传统媒体新闻,导致网络新闻深受传统新闻的影响,传播的过程和途径多位单向传播。网络只单纯的接受新闻信息,却极少进行信息的恢复反馈。

4.诸多网络只是单纯复制其他网站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权,使得网站新闻内容多来自于报纸的翻版,照搬照抄的新闻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网络新闻应该具有的特点,而那些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过于重复,使受众烦不胜烦。

5.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向转变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及时、真实、简洁是新闻的特点。网络没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使得网民的网络上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使得网民在网上恶搞网络新闻,对新闻的内容胡编乱造,已经偏离了新闻的特点。

三、解决上述网络新闻传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专题报道面和加深报道的深度

要提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就要在新闻的内容上下功夫。比如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无版面限制的特点对新闻进行专题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进行解释性报道、说明性报道、背景调查报道等。

(二)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网络新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化,利用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建立专门的新闻专栏。通过网络的优势,在新闻的标题上下功夫,利用网络的特点,进行蒙太奇报道等。

(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传统新闻的互动方式不外乎信件和电话,报纸的订户和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等。而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可以建立独立的读者反馈栏,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网站及时发现读者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读者在反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反馈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其他读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充分的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四)强化网站新闻的自主原创性

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尤其是对于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增强新闻的原创性能够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对于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可以自主采编;对于没有采编权的网站而言,在转载其他新闻的时候,可以对新闻进行修改,包括新闻的结构、新闻的报道形式等。

四、新闻传播自由的管理对策

首先,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网络新闻的管理者的职责,加强网络管理者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权力的约束,强化网络新闻者新闻的职能和权利方面的工作。其次,网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新闻反馈空间,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反馈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反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受众对新闻时事的参与,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发挥新闻的真正作用。再次,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建立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条例,利用法律措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约束。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为第四大的新兴媒体,网络的应用范围和覆盖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率也会随之扩大,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互动性

随着全民网络认识度和网络使用率的不断增加,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断提高[2]。

(二)舆论干涉性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要加强舆论方面的干预能力,提高舆论干涉性将是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三)及时反馈性

随着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的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的反馈能力不断增强,新闻反馈空间的构建,未来网络新闻的反馈速度和及时性也不断提高,及时反馈也将成为未来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具有自由性,有效的加强管理,让其有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网络会在人们未来的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3]。网络新闻要在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保证符合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的约束,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保证网络新闻的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田建平,王运灵.“依赖”与“原创”――关于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对于日渐兴盛的网络媒体来说,网络信息表现出来的非线性特点注定了以前旧模式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缺憾。构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新模式能简洁、直接、有效地给接受者展现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能把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看到的信息传递以及接受者反馈展现出来,有利于其他相关网络理论的形成。

为了较好地区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方面的异同,本文由二者的传播特点着手,经过比较构建起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传统的媒体新闻传播模式

报纸、广播、电视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尽管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有不一样的工具、途径与传播形式,不过也有共同的传播特点:1.传播与接受关系明晰。也就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之中,报社、电台、电视台通常掌控“发言权”,是唯一的新闻信息源头,即新闻传播的掌控权是在媒体之中,而普通民众是信息的接受人。2.接受者之间互相孤立,联系不紧密。报社、电台以及电视台表现出星之构造往外传输新闻信息。与此同时,所有接收到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正常情况下不会运用相同的途径把新闻信息重新传递给别的人。并且,接受新闻的民众是不会再运用媒体来再次传播新闻信息,仅仅是运用谈话和对话等方式来进行。3.传统媒体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却不能运用相同的途径来反馈信息。就是安排设置“读者反馈”、“民众热线电话”甚至是邀请民众亲身参与到节目中来,都无法切实有效地变换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接受者之间“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因此,接受者的反馈信息却是时间晚的,或信息量少,或运用其他的工具展现出来,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那种“传播”和“接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新闻媒体与接受者之间树立了一面隐形之墙。

根据以上观点,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在新闻信息资料的传播中,传统媒体的最大缺憾是不能给传播者和接受者两方都提供一个相互对等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接受者对某个新闻信息的反馈情况与需求状况都无法迅速传递到传播者那里,传播和接受之间没有交互性。和传统媒体来作比较的话,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输在交互性方面有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点。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每次技术层面上的创新都会推动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向前大步跨越。网络媒体传播新闻信息是以因特网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便人们阅读等方面全面做了改进,有很强的立体性信息传播功效。和传统的新闻传播作比较,网络新闻一是经过内容的设置、结构的取舍等方法,让新闻报道有了“最好状态”,方便人们获取立体认知,能更清楚更深层次了解新闻信息;二是接受者的建议和态度能马上传递给传播者,传输与接受间有了某种互动关系,进而让新闻立体传播功效在网络的氛围中有更加深入的展现。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构造中无固定新闻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无明显界限,不管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全部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环节都能向其他环节传输信息,与此同时所有环节也都能向传输信息的环节传输所反馈的信息。全部网络传播展现出那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构造,并且伴随网络覆盖面的拓宽而持续拓宽。

在实际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间有着一个信息互换平台。此信息互换平台包含计算机、终端机以及信息交换设备,它事实上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中枢。不管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能运用这个途径做传播和接受的活动,传播者把新闻信息汇总于此平台之上,接受者能通过这个平台随意挑选相关新闻信息。

网络传播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有特点于一身,相互交流与双向流动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伴随网络技术持续提升与完备,接受者的反馈信息慢慢变成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传统媒体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一样的是,使用网络的接受者对网络新闻信息的反馈依然运用网络来传输给传播者;把自身的反馈信息传输给传播者的时候,使用网络的人还能运用信息互换平台与其他客户作建议、思想、观念之碰撞,相互碰撞的结果一般会最终形成全新的信息与建议。

接受者运用网络媒体看新闻的时候,他们反馈信息常常会与所阅读的网页一同进行,有多元性、时效性、同步性的特征。

大多数情况下,网络新闻在页面上仅仅展现出相关新闻的标题,把重要的、有可看性且可以吸引接受者的新闻标题留在第一层面上,把相关内容以及新闻报道、新闻背景留在第二或者第三层面。唯有第一层面的相关新闻标题牢牢吸引了普通民众,人们才会慢慢深入去了解,并会不停地点击相关的新闻信息链接,进而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的全部过程。民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有下面一些形式:1.对新闻第一层面毫无兴趣,不想点击接着阅读,和传播者也无交流沟通。2.被新闻标题所深深吸引,慢慢去看新闻的所有内容,乃至去点击相关链接看相关的新闻信息。例如在攻打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没有开始之前,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伊拉克局势之时,新华网在其网页的首版《最新播报》中专门开设了“伊拉克局势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报道”栏目。对伊拉克局势有兴趣的民众能够先进入“滚动新闻”,走进第二层次,且由“美军动态”、“伊拉克时局”、“联合国态度”、“核查行动”、“大家评论”、“相关时局图片”等栏目上挑选自己喜欢看的内容进入,在第三层次上挑选其非常想知道的相关新闻信息。此种传播和接受模式极大地强化了网络客户挑选新闻的自主和自由性,符合接受者接纳相关新闻的内心需求,很大程度上吸引接受者运用网络去看新闻信息。3.接受者能在阅读新闻的时候运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和要求很快反馈到传播者那里,有利于传播者迅速知晓新闻信息传播状况以及功效,改善与完备采访、编辑等相关工作。4.接受者可把他对某个新闻或者某个事情的意见发表在网络相关论坛上,和别的网络客户能马上作一些讨论,达到横向建议的反馈目的。另外,人们还可以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推荐给朋友,也可以发到BBS上面。5.接受者能通过聊天的形式与网络新闻的记者和编辑们相互交流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意见,或者是通过网络与嘉宾们就一些新闻热点和焦点问题作“面对面”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构建新模式的过程以及相关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在技术上以及运用上展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怎样展现传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间的新闻信息的相互传递、反馈、互相交流、结合、意见和建议相互碰撞?把现实生活中虚拟的信息资料交流平台摆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运用它的媒介作用展现网络新闻传播各个方面的信息互动是此模式非常特别的地方。2.怎样把实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以及反馈途径展现出来,表现出传播者的主导性以及接受者的独立自主?依照接受者的内心表现与阅读方式,我们把接受者的反馈分为三种类型:不作反馈型、点击阅读型、相互交流探讨型,将接受者通过相互交流的平台与传播者的互动一同构建起来。3.怎样强化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在刚开始构建此模式时,我们没考虑到接受者与传播者的个体要素,没把二者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思考。可是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所有传播信息者在对新闻信息传播时会或多或少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且会受到自身价值观与倾向性的束缚。与此同时,众多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传播者与接受者,致使他们对有些新闻信息是不是有兴趣,程度深不深,是不是展现出其兴趣,他们的反馈展现到何种程度。在此模式最后成型的时候,我们专门考虑这些因素对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影响。

根据上面问题综合考虑,综合互动和互向交流性为一体的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展现如下。以人民网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时局的报道为例,来了解新闻信息怎样在接受者与传播者间相互产生互动。2003年4月12日头版新闻大标题是《美国军队扑克牌通缉令:萨达姆是“黑桃A”》。普通民众若对此条新闻不感冒,也就不可能点击相关新闻,更不会对这个新闻发表任何评论,仅仅会在《最新报道》与《深入阅读》中挑选其他战争新闻信息。有些接受者对此头条新闻出现“心理忽视”,隔断了反馈途径;若接受者对这有兴趣,则能点击“深度报道”去进一步了解情况,且在子页中还能够点击“相关评论”去了解别人对此新闻信息的一些看法,或者表达其本人意见,实现网络交流沟通。与此同时,接受者还能够在子页中去看“其他新闻报道”,进入其有兴趣的第三层、第四层信息;另外,接受者还能通过“人民论坛”在《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建设谁买单?》中和学者、网友相互交流。

从接受者接受新闻信息的视角来审视,接受者每遇到一则新闻,大都会呈现出没有实际反馈、阅读新闻、相互讨论等几种情况。接受者不管选择什么信息都会对别的信息造成短暂的内心忽视,对别的信息表现出不作反馈的态度。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接受者对那么多信息的一个综合排队的过程,排在第一位的新闻信息首先被接受者阅读以及相互交流和探讨,排在第二、第三位乃至后面的新闻信息唯有等下一次的接受者挑选——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

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和优点

综上所述,此模式很好地处理了我们在刚开始建立时所考虑的因素,契合了具体应用过程中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凸显了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现代网络新闻传播能在接受者和传播者乃至大众传媒等外部氛围之间作自由连通与信息相互交流,不能离开信息交流平台的桥梁作用。本模式将它的桥梁作用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注重信息的双向相互交流。此模式把现代网络媒体和原来的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互动性运用不一样的反馈类型展现了出来。注重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综合和社会性。

麦奎尔与温德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指出:“适合所有目的与所有分析层次的模式肯定是没有的。”因此,在构建现代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中,把研究难点放在接受者的反馈与传播的互动方面,由实用视角去勾勒出新闻信息的相互交流,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供大致结构。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网络技术的持续提升,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日臻成熟,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也会持续提升、创新与完备。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4篇

1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的意义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除了可以为传统的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之外,对于新闻的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改革,从而体现出社会的进步。新闻传播在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作用下,可以使

得新闻传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1 新闻工作者方面

1.1.1 扩大新闻传播者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可以使得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家的观点更容易被大众所了解,同时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表意见与看法的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动者。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多样化的新闻传播者更加真实。

1.1.2 改变传播者价值的判断

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者,新闻具有重要性与显著性的特点,而自媒体则更接近于新鲜性、趣味性的特点,因此,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可以使得新闻价值的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细化等特点,从而满足公众对新闻价值的需求。

1.2 新闻方面

1.2.1 拓宽新闻内容的涵盖面积

自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互补,有效扩大了新闻内容的涵盖面积,与此同时,丰富了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认知,使得很多的社会问题得到多渠道的解决,让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完善。

1.2.2 弱化新闻内容的把关制度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因而有效的对垄断信息的权力进行弱化与消减,从而使得每一位公众都具有新闻传播权,只是需要对传播信息内容要负责[1]。

1.3 新闻媒介

1.3.1 改变新闻媒介传播形式

有效改变了新闻媒介传播的形式,并且拓宽了新闻的渠道,同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新闻传播更加透明化、多样化的发展。

1.3.2 促进媒介平台的改革发展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提供了丰富的媒介平台,从而有助于事件的及时报道与更新,使得新闻传播更贴近民生,更具有时效性。

2 自媒体的特点分析

自媒体指的就是公众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利用一些社交平台新闻事件,并发表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以及对其进行评论。自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并且在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实现即时性,作为新闻的接受者同样也可以成为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除此之外,由于自媒体新闻的非常方便快捷,因而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加之互联网的特点,依靠自己的社交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很快,因而能够很快引起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

另外,自媒体新闻传播还有着非常广阔的社会覆盖面,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可以使得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源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领域等,都可以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态度,有助于新闻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分析。而自媒体新闻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其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性的,同一新闻内容可以由不同的自媒体媒介进行传播,从而使得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多的传播者群体。

3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3.1 传播者角色的互补

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担任着主体的角色,并且是新闻信息传播链的起点。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者上的互补,可以有效弥补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不足,同时还能扩大新闻传播者的队伍,使得新闻报道主体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受众新闻参与的积极性。

3.2 新闻内容涵盖面的互补

内容既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表现形式。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新闻内容往往是通过专业的媒体人员进行采集、书写、审核等,最后呈现给官方。代表着信息权威的角色,有着非常高的可信度,而自媒体的新闻内容则多源自于个体的制作,仅仅代表着个人的一些意见与观点。

如果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形成一定的互补,传统媒体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新闻事件,有着高度的社会关注度,内容比较全面而又深刻,而自媒体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意见,两者相结合,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从而有助于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部过程。例如在2014年5月22日所发生的乌鲁木齐早市的暴恐案,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对于这次的突发事件,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了理性的表达,并传达出国家领导人对于这次事件的批示与态度。而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则更多的是站在个人角度表达出对此次事件的愤慨,多以感性表达为主。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都共同作用于新闻传播,通过两者新闻内容的互补,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

3.3 媒介形态的互补

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手段,目前常见的媒介包括有传统媒介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自媒体中的网络、手机等,传统媒介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步骤来进行信息内容的,并且新闻内容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而自媒体新闻内容的则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即时性与高效性的特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通过自媒体对新闻内容的关注与深化,同时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深度的报道,有助于新闻内容更加清晰。

3.4 受众群范围的互补

受众属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客体,同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有助于提高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聚集受众群体,增强新闻信息的活跃程度,对于信息的流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曾经备受关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最初是由传统媒体官方网站了MH370航失踪的消息,随后官媒也利用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互联网上对此次的事件进行了简单的报道。瞬间有关马航客机失踪的信息引爆整个媒体,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并通过自媒体来不断更新事件的最新发展[3]。

3.5 传播效果的互补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第15篇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