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09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这一阶段的人群,恰恰最多的就是处在幼儿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隔代监护、亲戚监护还是自我监护,在监护内容和监护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或是心理代沟太深,难以沟通;或是祖辈过度溺爱,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很难得到全面正确、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存在阴影,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等等。

1 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

1.1 适应心理 孩子因父母外出,突然脱离了自己熟悉的家庭,打乱了他过去习惯而舒适的正常生活规律,骤然转入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都不习惯,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不定的适应过程。在周围环境中各种人和事的作用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内心体验。不习惯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年龄、性别、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各异。

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而又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表现为对未来的莫名担忧,唯恐受挫。因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所产生的分离感而伴随的情绪反应称为分离性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辛劳,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教导。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交流谈心,有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采取简单的报复行为。

1.3 恐惧心理 恐惧是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源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与焦虑不同,恐惧有非常明确的对象,往往是现实中的一种无力摆脱的危险事物。常见于自我监护型的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生活不稳定,加之知识贫乏,是非、好坏、善恶等观念不清,造成他们安全感缺失,易产生恐惧心理。

1.4 挫折心理 其表现与起因有关,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常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有的表现为埋怨、不满、或其他攻击行为;有的表现为内心焦虑、表面平静,独处时暗暗落泪;也有的多疑、自卑、胆怯;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

2 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从心理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援助,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1 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

2.1.1 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 孩子进入一个崭新的家庭,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使自己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代监护人的身上找到父母之爱。

2.1.2 希望自己被了解和重视 在亲朋监护型的家庭中,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受“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感情驱使,往往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2.1.3 希望得到尊重 这在青少年时期的儿童表现明显。青少年期的儿童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希望在没有他人的干预下自己作出各种决定。

2.1.4 需要安全感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自我监护型的儿童。

2.1.5 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年龄因素,他们身上具有同龄人的特征:好模仿、好奇心强、好动、爱游戏等等,需要一一得到满足。

2.2 管理对策 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形式上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如学校管理,教师充当其“爸爸”或“妈妈”;社会托管;“夕阳护朝阳”;自由联合等模式。但无论何种管理模式,笔者认为,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重点,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关键是普及家长、代监管人及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正确、理性的认识成长需要,在真正意义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空间。

教育心理学认为,不懂得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因此掌握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家长以无可争议的资格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代监管人、学校老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任、第三任教师,都历史地承担着留守儿童人格形成与性格等心理因素发展的重任。孩子未来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而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更多地取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承的过程,二者配合不好,将导致种种教育失误甚至失败。为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2.1 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 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转变观念,纠正错误。家长应深刻认识到,物质上满足不等于精神上温暖,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为此,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二是要慎重选择孩子监护人。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一定的文化基础、一定责任感或能更好地监督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三是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父母及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妥善安置子女学习与生活,关心、关爱留守在家的孩子,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自古名师出高徒 要使孩子优秀,教师(包括家长及学校)必须是优秀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很多拥有相当知识水平的家长之所以难于成为优秀家长的原因在于对心理学知之甚少。从教学技能的角度看,很多教师虽然极富责任感,但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的原因依然在于对心理学知之甚少。调查发现,师长们一方面普遍感到孩子的心理不够成熟,尤其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又对教育无从下手,进而,就使得师长和孩子长期受困于各种心理纠纷之中不能自拔。因此,普及家长和学校这一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应用教育心理学,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键。

2.2.3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 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有自己的观点,当遇到教学之间教学方法相碰撞及性格上的反差时,均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产生心理逆反。一方面表现在老师身上“挑刺”,如果没有维护好师生关系,易造成因对某科老师缺乏感情而失去兴趣,以至放弃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表现在代监护人身上“挑刺”,如果偏听偏信,认为孩子在别人家里真的“受委屈”了,未与代监护人进行及时的沟通,易助长孩子养成“撒谎”的恶习,从而破坏两家关系。

遇到类似状况,宜采用情感疏导法,通过将孩子的观察目标转移,培养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维护了老师及代监护人的权威性,培养尊他情结;又杜绝了因情感波动导致的负性情绪。

2.2.4 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2.2.5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2.2.6 理性对待“代监护”,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监管家庭对留守儿童应视同己出,认真监管,关注孩子安全的同时,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日常生活中,帮助其尽快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但不必过份呵护,时时处处叫自己的孩子让着他,其实等于时时提醒“他是外人”,反而增加其自卑心理。

2.2.7 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常言道,人无完人,“全才”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多少英才的身上都诉说了这一道理,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就读时就书写过:“国文成绩顺着数全班第一,数学成绩倒着数也是全班第一”的历史。掩卷沉思: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他的老师们如孔昭授校长、杨昌济老师一辈对他的教育是不是有不可抹去的一笔?新时代的今天,人们呼唤更多孔昭授式的校长,杨昌济式的老师,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素质教育!《恰同学少年》值得认真一看并深思。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这一阶段的人群,恰恰最多的就是处在幼儿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隔代监护、亲戚监护还是自我监护,在监护内容和监护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或是心理代沟太深,难以沟通;或是祖辈过度溺爱,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很难得到全面正确、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存在阴影,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等等。

1 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

1.1 适应心理 孩子因父母外出,突然脱离了自己熟悉的家庭,打乱了他过去习惯而舒适的正常生活规律,骤然转入一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都不习惯,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不定的适应过程。在周围环境中各种人和事的作用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内心体验。不习惯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年龄、性别、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各异。

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而又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表现为对未来的莫名担忧,唯恐受挫。因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所产生的分离感而伴随的情绪反应称为分离性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辛劳,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教导。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交流谈心,有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采取简单的报复行为。

1.3 恐惧心理 恐惧是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源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与焦虑不同,恐惧有非常明确的对象,往往是现实中的一种无力摆脱的危险事物。常见于自我监护型的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生活不稳定,加之知识贫乏,是非、好坏、善恶等观念不清,造成他们安全感缺失,易产生恐惧心理。

1.4 挫折心理 其表现与起因有关,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常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有的表现为埋怨、不满、或其他攻击行为;有的表现为内心焦虑、表面平静,独处时暗暗落泪;也有的多疑、自卑、胆怯;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

2 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从心理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援助,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1 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

2.1.1 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 孩子进入一个崭新的家庭,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使自己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代监护人的身上找到父母之爱。

2.1.2 希望自己被了解和重视 在亲朋监护型的家庭中,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受“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感情驱使,往往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2.1.3 希望得到尊重 这在青少年时期的儿童表现明显。青少年期的儿童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希望在没有他人的干预下自己作出各种决定。

2.1.4 需要安全感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自我监护型的儿童。

2.1.5 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年龄因素,他们身上具有同龄人的特征:好模仿、好奇心强、好动、爱游戏等等,需要一一得到满足。

2.2 管理对策 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形式上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如学校管理,教师充当其“爸爸”或“妈妈”;社会托管;“夕阳护朝阳”;自由联合等模式。但无论何种管理模式,笔者认为,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重点,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关键是普及家长、代监管人及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正确、理性的认识成长需要,在真正意义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空间。

教育心理学认为,不懂得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因此掌握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家长以无可争议的资格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代监管人、学校老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任、第三任教师,都历史地承担着留守儿童人格形成与性格等心理因素发展的重任。孩子未来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而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更多地取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承的过程,二者配合不好,将导致种种教育失误甚至失败。为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2.1 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 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转变观念,纠正错误。家长应深刻认识到,物质上满足不等于精神上温暖,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为此,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二是要慎重选择孩子监护人。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一定的文化基础、一定责任感或能更好地监督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三是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父母及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妥善安置子女学习与生活,关心、关爱留守在家的孩子,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自古名师出高徒 要使孩子优秀,教师(包括家长及学校)必须是优秀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很多拥有相当知识水平的家长之所以难于成为优秀家长的原因在于对心理学知之甚少。从教学技能的角度看,很多教师虽然极富责任感,但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的原因依然在于对心理学知之甚少。调查发现,师长们一方面普遍感到孩子的心理不够成熟,尤其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又对教育无从下手,进而,就使得师长和孩子长期受困于各种心理纠纷之中不能自拔。因此,普及家长和学校这一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应用教育心理学,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键。

2.2.3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 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有自己的观点,当遇到教学之间教学方法相碰撞及性格上的反差时,均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产生心理逆反。一方面表现在老师身上“挑刺”,如果没有维护好师生关系,易造成因对某科老师缺乏感情而失去兴趣,以至放弃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表现在代监护人身上“挑刺”,如果偏听偏信,认为孩子在别人家里真的“受委屈”了,未与代监护人进行及时的沟通,易助长孩子养成“撒谎”的恶习,从而破坏两家关系。

遇到类似状况,宜采用情感疏导法,通过将孩子的观察目标转移,培养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维护了老师及代监护人的权威性,培养尊他情结;又杜绝了因情感波动导致的负性情绪。

2.2.4 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2.2.5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2.2.6 理性对待“代监护”,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监管家庭对留守儿童应视同己出,认真监管,关注孩子安全的同时,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日常生活中,帮助其尽快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但不必过份呵护,时时处处叫自己的孩子让着他,其实等于时时提醒“他是外人”,反而增加其自卑心理。

2.2.7 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常言道,人无完人,“全才”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多少英才的身上都诉说了这一道理,我国伟大领袖同志在湖南师范就读时就书写过:“国文成绩顺着数全班第一,数学成绩倒着数也是全班第一”的历史。掩卷沉思: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他的老师们如孔昭授校长、杨昌济老师一辈对他的教育是不是有不可抹去的一笔?新时代的今天,人们呼唤更多孔昭授式的校长,杨昌济式的老师,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素质教育!《恰同学少年》值得认真一看并深思。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3篇

去年,有关被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女童的母亲,我着实感到不安,生怕那些让人恐惧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针对不断涌现的负面新闻,不少专家都提醒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及早为他们打预防针,让孩子自动远离那些有危险的人,尤其是居心叵测的异性。然而,作为一位母亲,我虽然深知让孩子提高警惕的重要性,但看着孩子纯洁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对她说出“小心男性亲戚或者校长和老师们,因为他们有可能做出伤害你身体的事情”。我怕一旦把真相告诉孩子,就会给她留下心理阴影,使其对男性产生恐惧,进而影响女儿未来的婚恋健康。所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都思来想去,焦灼不安。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出版的一套书,名叫《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全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许多自我防护知识。这本书让我突发灵感:女儿平时最喜欢听童话了,那么,我何不学一学郑渊洁,在给女儿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她的防护意识。这样,其中内容既容易被孩子接受,又不至于给孩子留下太大的心理阴影,岂不是两全其美?

改编童话,融入安全知识

经过一番思索,我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我决定首先对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在原版的童话故事中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让女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汲取安全知识。女儿莱莱是个童话控,特别喜欢格林童话,尤其爱听和公主有关的故事,像《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童话简直是百听不厌。于是我决定首先从这些童话入手,给女儿上几堂自我保护课程。

当天晚上,我就给莱莱讲了一个新版《白雪公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白雪公主依然是个美丽优雅的姑娘,但与原版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公主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她知道男女有别,所以虽然跟七个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和换衣服时都会关好门窗,而且每晚都会回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不是和几个小矮人哥哥睡在同一个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是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的,因为她觉得陌生人有好有坏,在无法辨别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前提下绝对不能乱吃别人给的食物,喝别人给的水,所以她根本就没有吃下巫婆给的苹果,而是趁巫婆不注意悄悄换了一个好苹果,然后假装中毒而亡,否则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醒过来了呢?……

莱莱对原版故事非常熟悉,所以当我改变故事细节时,立刻引发了她的注意。加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理,莱莱对我讲的新故事很感兴趣,将“男女有别”、“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等要点轻而易举地植入了她的脑海。见自己的办法可行,我便继续研究有关公主的童话故事,然后加入了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在睡前一一讲给了女儿听。

“公主”教女儿自我保护

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对灰姑娘、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等童话进行了改编。我告诉女儿,灰姑娘之所以要在12点之前赶回家,不仅仅是怕美丽的衣服和鞋子变回原形,还有一个原因是她觉得好女孩不应当在外面待到太晚。正因为她的坚持,王子才被她深深打动了,认为她不止拥有美貌,而且是个自尊自爱的好姑娘,适合当未来的王后。所以他才会锲而不舍地寻找灰姑娘,也不介意她的贫寒出身,坚持娶她为妻。

讲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我对女儿说王子之所以没能爱上小人鱼,而是娶了另外一位公主,不仅仅是因为他不知道小人鱼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不是小人鱼不够美,而是因为他最初见到小人鱼的时候,她没有穿衣服,仅仅用头发遮挡着身体。王子坚信,未来的王后应当穿得庄重得体,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暴露身体,所以他选择了另一位符合要求的公主为妻。

在豌豆公主的故事里,我告诉女儿,当得知豌豆姑娘是真正的公主之后,王子高兴地送了一块钻石给公主,并邀请公主当晚留宿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想到公主拒绝了,并且告诉王子:“真正的公主在参加婚礼之前是不能跟男子住在同一个房间的,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会被礼物所诱惑。你的做法不像一位真正的王子,所以我不会同你结婚……”后来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三向公主道歉,并且保证在结婚之前一定不会侵犯公主,豌豆公主这才原谅了他。

小故事发挥大作用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4篇

摘要:家庭教育过度,是指家长在不适当的教育影响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让儿童过度地参加课外班、对儿童过度地保护、过度严苛或过度期望等等。

关键词:家庭;家庭教育过度;现状;心理学分析

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性因素。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不断产生了新的问题,过度的教育会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儿童产生强烈的焦虑感,长期的焦虑感会引发儿童各种不良的心理反映。

1 当代家庭教育过度的现状

家庭教育过度,是指家长在不适当的教育影响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让儿童过度地参加课外班、对儿童过度地保护、过度严苛或过度期望等。它反映出的是其家长的虚荣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和焦虑心理。其中,让儿童过度地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现象最为普遍,使儿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忙碌的人群。

1.1 过度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

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是当今一个普遍的现象,过度参加培训班,这样不仅使儿童学不好,反而给儿童造成了逆反的心理,产生厌学的心态。参加各种课外班目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文化课的提高和特长培养两个方面。

在学习文化课方面,家长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把儿童接受知识的数量视为儿童获得知识多少的一个标志;在特长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有特长的人总能优先得到一些机会或优待。看见亲友的孩子们在学乐器、舞蹈、美术等等,自己也就让自己的孩子到“兴趣班”学习。因此,现在的小学生成为了社会上最忙碌的人,周末还要“加班”。

1.2 过度的腻爱

长对幼、上对下的关心和爱护,几乎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的天性。事实上,父母对子女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并承担起相应适度的教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也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但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其子女关心过多与照顾过多的现象。这样做,使子女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会带带很大的负担。

1.3 过度严格要求

过度的严格要求,其根源在于许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危机感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强加到了年幼的子女的身上,所以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子女施加了压力。由于其期望经常超出了其子女的实际能力的范围,所以就使其子女不得不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有些家长在子女犯了错误或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狠狠地批评。过度的严格要求剥夺了儿童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

1.4 过度期望

所谓过度期望是指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超出了子女能力的范围。明明是幼小的孩子很难做到的事情,但由于其父母的期望过高,所以就逼着孩子去做根本达不到的事情,导致父母总是不满意孩子的成绩。

2 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教育过度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复杂问题,现在的学龄儿童和中小学家长他们大多属于“8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是被呵护长大的,而转眼做父母,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产生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有社会和家长双方面的因素,家长产生过度教育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2.1 “着急”心理

家长在面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产生一种焦虑、着急的心理,急于求成。因为就一个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功,孩子的成功就等于自己的成功,强行实施超前教育,智力开发等。过早给孩子定向,过早让孩子掌握专门的技能技巧。生活上给予最好的保障,学习上安排许多作业去做,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别的孩子。

2.2 “攀比”心理

家长虚荣心太强,喜好攀比,专门跟比自己孩子强的比。家长的虚荣心往往把子女的表现与自己的面子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物质方面,“你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的有”,穿名牌,互相攀比高消费;在学习方面,过于夸大吹捧自己的孩子学了多少“兴趣班”,而且称我家孩子学的很好,让其他家长羡慕,家长其实也并不知道孩子到底学的怎么样,反正只要学了就满足了;有的家长期望过于太高,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以获得周围人的赞赏。家长们要看到孩子们的共性,更要重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2.3 “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动脑筋思考、缺乏主见、从众心理严重、好随大流、赶时髦。表现在家长身上的就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内容都会受到其他家长的影响,尤其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容易受其他家长的影响,相互模仿,盲目追求所谓“教育绝招”,常被伪“专家”或伪劣假冒的儿童教育产品、“神童培训方案”所“忽悠”。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表现。

2.4 “片面”心理

“片面”的心理是由于家长认为现在社会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家长就重视某一方面的培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只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生活常识、重特长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灌输轻自学、重背诵记忆轻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孩子发展畸形。任何事物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长久的发挥更好,只是单方面的发展,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5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就是人们企图用某种办法来减轻自己的不适感的一种心理。家长在小时候失去了实现愿望的机会,于是就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用以补偿自己心理上的缺憾。因此,家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学习上拼命地让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的心理,不能安心的学习,也不敢给父母讲心理话,产生“负罪感”。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符合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避免过度教育现象的发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多是从父母的意愿出发,即家长习惯从自己的要求和价值观出发,家长总觉得孩子离不开成人的保护,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表现为“成人本位”的现象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这种方式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作为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地给孩子鼓励、帮助和引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探求,给孩子一点“心理自由”,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独立地做他想做的事。(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王立才:浅谈家庭教育[J]. 林区教学,2010年第12期

[2] 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10年第9期

[3] 赵忠心:我过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妇运,2011年1月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5篇

大家好!

非常欢迎您的孩子进入我园小班生活、学习。首先,我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小一班的老师,邹老师,幼师专业大专毕业,实际教龄6年,是小班年级组的教研组长。与我共同搭班的老师叫曹老师,幼师毕业.在我园实习阶段,曹老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予幼儿热情、周到的照顾。在参加我园的新教师考试中,成绩优异,被我园录取。其次,为了迎接小班孩子入园,我们为他们配备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室内设置可供幼儿游戏的玩具柜,并在墙布置孩子喜爱的画面。为了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入园前的生活状况,缓解孩子入园前的焦虑情绪,顺利的渡过入园关,进入集体,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孩子会因主要抚养者的离开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他们对新生活暂时的不适应,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长时间的不适应会干扰幼儿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严重影响幼儿的在园生活。国了能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我园希望家长能和老师共同配合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一)让幼儿了解新的环境。孩子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幼儿园充满了新奇、陌生甚至恐惧的感觉,消除这种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未开学时带孩先来幼儿园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游戏场地和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边看边介绍,并告诉幼儿他即将来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将和他一起玩。

(二)幼儿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1.男女幼儿适应差异显著。女孩的适应性较男孩优越,而且男女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较显著。经过前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各种紧张情况中的焦虑、胆小没有性别差异,只不过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她们懦弱、焦虑的感受,更倾向于强烈、深切的表达她们的情绪反应,而男孩的情感交流弱于女孩。还有,女孩对家长、老师的顺从程度也高于男孩,也更易接受劝慰。因此,也就缩短了不适心情的持续时间,降低了严重程度。

2、可能会面临到的状况:一般孩子来园三步曲

喜欢——恐惧——喜欢

①哭闹②装生病③说同伴欺侮他

④绝食(举例说明)⑤来接的时候委屈的哭

(三)适应性的年龄差异

适应性差的孩子往往年龄偏小,孩子越小,对家庭护理人的依赖性越强。从生理上说,护理人与孩子大量的身体接触及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使孩子不能长时间离开护理者,年龄越小,这种需要就越强烈,许多小年龄孩子适应障碍是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造成的。

(四)幼儿家庭护理人对幼儿适应性的影响

问卷调查发现,适应性差,尤其是有过度分离焦虑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有很大一部分不愿过多地表露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只花很少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观察发现,这些孩子都对母亲的爱护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们很难接受劝慰,情绪十分不稳定,成天想着"妈妈回来接我的"等.

适应能力低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是,往往缺乏独立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尽管想去,但不会主动加入.其实,现在家长都已十分注重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往能力还是很弱呢?其原因是护理人的概念:"自己的孩子与陌生的孩子交往是不安全的”、他们喜欢代替孩子回答问题,甚至老师的问话回答都包办了。“主动”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所以在孩子幼儿园中,当护理者一走开,您的孩子会呆坐着,浑身不自在。

孩子来园,首先会遇到大小便、吃饭、睡觉等问题。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面临吃饭要喂、睡觉要陪、衣服不会穿这些问题。紧张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孩子虽小,但他们总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的肯定。刚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会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们也容易接受这些孩子。这样,往往会淡化思念之情。而反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担心不被同伴接受,不被老师喜欢。可见,家长对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四)解决的方法

1.让孩子愉快的度过入园的第一天。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害怕、焦虑是难免的,我园准备在9月1日、9月2日两天请家长陪读,以免孩子产生孤独、焦虑感。

2.让孩子带一些熟悉的物品上幼儿园。超级秘书网

3.要随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即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提前家访,问卷调查。

为了让孩子入园前就认识教师,暑假期间(8月)小班的两位老师将逐个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在家访前我们先电话联系预约时间,在孩子及孩子父母都在家时上门。家访时,我们会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后一日生活安排。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生活习惯,听取家长的意见与要求,以便做好入园后工作计划的制定。

第三、学习文章:

1.《如何消除幼儿入园恐惧心理》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6篇

各位家长:

大家好!

非常欢迎您的孩子进入我园小班生活、学习。首先,我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小一班的老师,邹老师,幼师专业大专毕业,实际教龄6年,是小班年级组的教研组长。与我共同搭班的老师叫曹老师,幼师毕业.在我园实习阶段,曹老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予幼儿热情、周到的照顾。在参加我园的新教师考试中,成绩优异,被我园录取。其次,为了迎接小班孩子入园,我们为他们配备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室内设置可供幼儿游戏的玩具柜,并在墙布置孩子喜爱的画面。为了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入园前的生活状况,缓解孩子入园前的焦虑情绪,顺利的渡过入园关,进入集体,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孩子会因主要抚养者的离开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他们对新生活暂时的不适应,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长时间的不适应会干扰幼儿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严重影响幼儿的在园生活。为了能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我园希望家长能和老师共同配合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一)让幼儿了解新的环境。孩子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幼儿园充满了新奇、陌生甚至恐惧的感觉,消除这种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未开学时带孩先来幼儿园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游戏场地和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边看边介绍,并告诉幼儿他即将来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将和他一起玩。

(二)幼儿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1、男女幼儿适应差异显著。女孩的适应性较男孩优越,而且男女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较显著。经过前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各种紧张情况中的焦虑、胆小没有性别差异,只不过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她们懦弱、焦虑的感受,更倾向于强烈、深切的表达她们的情绪反应,而男孩的情感交流弱于女孩。还有,女孩对家长、老师的顺从程度也高于男孩,也更易接受劝慰。因此,也就缩短了不适心情的持续时间,降低了严重程度。

2、可能会面临到的状况:一般孩子来园三步曲,喜欢——恐惧——喜欢

①哭闹②装生病③说同伴欺侮他④绝食(举例说明)⑤来接的时候委屈的哭

(三)适应性的年龄差异

适应性差的孩子往往年龄偏小,孩子越小,对家庭护理人的依赖性越强。从生理上说,护理人与孩子大量的身体接触及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使孩子不能长时间离开护理者,年龄越小,这种需要就越强烈,许多小年龄孩子适应障碍是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造成的。

(四)幼儿家庭护理人对幼儿适应性的影响

问卷调查发现,适应性差,尤其是有过度分离焦虑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有很大一部分不愿过多地表露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只花很少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观察发现,这些孩子都对母亲的爱护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们很难接受劝慰,情绪十分不稳定,成天想着"妈妈回来接我的"等.

适应能力低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是,往往缺乏独立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尽管想去,但不会主动加入.其实,现在家长都已十分注重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往能力还是很弱呢?其原因是护理人的概念:"自己的孩子与陌生的孩子交往是不安全的”、他们喜欢代替孩子回答问题,甚至老师的问话回答都包办了。“主动”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中,当护理者一走开,您的孩子会呆坐着,浑身不自在。

孩子来园,首先会遇到大小便、吃饭、睡觉等问题。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面临吃饭要喂、睡觉要陪、衣服不会穿这些问题。紧张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孩子虽小,但他们总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的肯定。刚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会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们也容易接受这些孩子。这样,往往会淡化思念之情。而反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担心不被同伴接受,不被老师喜欢。可见,家长对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四)解决的方法

1.让孩子愉快的度过入园的第一天。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害怕、焦虑是难免的,我园准备在9月1日、9月2日两天请家长陪读,以免孩子产生孤独、焦虑感。

2.让孩子带一些熟悉的物品上幼儿园。

3.要随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即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7篇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我县现有总人口109.7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乡镇。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的,也是持久的。从调查的结果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面临许多有关于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

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饮食问题。留守儿童大多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在学校寄宿,所以在饮食方面都有人照顾,89%的留守儿童每天都能按时吃饭,但有62%的孩子偶尔吃到新鲜水果,在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虽然留守儿童可以吃到饭,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分析数据得知,只有56%的孩子能坚持每天吃早餐,有44%偶尔吃或者很少吃早餐,影响了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饮食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监护人因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也不管有没有营养。二是饮食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零花钱上。农民工长年在外,不免产生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于是就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调查发现,他们零花钱的去处大部分是买零食,而且垃圾食品占大多数,这也是留守儿童不吃早餐的原因。

2、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流动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较低,留守女孩子的数量远远高于留守男孩子。留守女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一些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并不知所措。

(二)完成学业方面问题突出

通过跟孩子的聊天发现,在学习方面,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并没有大的影响,而且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54.4%会选择向老师求助,从这两点上可以看出在学习中他们更愿意依赖他们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只重中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普遍孩子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大部份学校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情况都不容乐观。

(三)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

014岁时间段是少年儿童基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没有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们很关心,但在平时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时会有45.4%选择保持沉默,闷不吭声。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很多自信心不足,而且有6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一点也不优秀。所以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性质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且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

(四)留守影响儿童安全

调查发现,很多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外出很多的村庄,有些老人要负责照顾他们所有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乡的孩子,少则一、二个孩子,多则四、五个留守孩子。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15、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

二、涟水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既是妇联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更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涟水县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四大关爱服务机制

1.组织领导联动机制。纵向上,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领导小组,各乡镇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横向上,部门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实现左右联动。

2.联席会议机制。我县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牵头、协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同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共有25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各乡镇妇联作为列席单位,定期对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讨论、研究、交流,对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办,分头、分类解决。

3.激励保障机制。一是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出台了县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把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放在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列为县政府民生10件实事之一予以落实。二是县政府及时划拨10万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启动经费,其它所需的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社会互助机制。关爱服务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中邻里具有人员熟、性格熟、亲情熟、话语熟的优势,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我们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要求邻里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在今年夏收夏种期间,我们组织了全县27支邻里帮工队,帮助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夏收夏种。

(二)建立四大关爱服务网络

1.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在家庭监护上,既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家庭监护,也有亲朋好友之间的熟人监护。目前,全县拥有两类家庭监护人员6.9万人。

2.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监护网络。我们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定期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对其监护人进行业务培训。全县所有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一年授课2期,每期半天,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成长之家。

3.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目前,全县已组建了6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是爱心助困服务队,让留守儿童不因生活困难而掉队;二是巾帼环保服务队,让留守儿童热爱环保,崇尚自然;三是卫生健康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身心之悦;四是家庭教育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良好教育之境;五是巾帼文体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生活之乐;六是法律维权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权益之护。

4.以村(居)社区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主要实施四个一。即:一校一警维护校园安全,一村一队接送留守儿童,一户一人呵护留守儿童,一天一巡净化社会环境。

(三)打造5+1关爱服务模式

我们主要打造妇女儿童之家、巾帼志愿者、社会救助、企业参与、就业创业等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5+1模式。

1.妇女儿童之家模式。新的县妇儿活动中心大楼即将竣工交付,全县所有乡镇建立了妇儿活动中心;全县375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了妇儿之家,其中大东镇施洼村等85家达县级标准,涟城镇城东社区等3家为省示范之家,涟城镇军民社区等31家为市示范之家。

2.巾帼志愿模式。县妇联重点打造百名巾帼志愿者 法律维权进万家、爱心助成长巾帼在行动志愿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孤困儿童等品牌,全县目前已发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巾帼志愿妈妈3000多人。

3.济困扶助模式。一是在今年中华缘文化节期间,县委、县政府筹集了380万元资金救助全县贫困留守儿童;二是全县建成45个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宿舍、球场等硬件设施以及生活教师、心理辅导等软件设施,同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3760万元,免费发放教科书109531套。三是县法院、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部门为全县2万多名留守儿童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科普知识280余场次。

4.企业参与模式。县妇联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的支持,在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中,让企业献上一片爱心,尽上一份社会责任,筹集30万元作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发展基金。

5.就业创业模式。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创业是解决留守儿童不留守的根本。一是以培训促就业。依托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继续开展对妇女的各类技能培训;二是搭建群众创业平台。目前,县工业园区、乡镇集中区和村创业点共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0万人。三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带动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四是继续培育巾帼科技创新基地。县妇联积极主动,跟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在我县岔庙镇建立提子园示范基地,带动当地161名妇女依靠科技创业致富。五是做大柳编、手工编织、云锦织造等来料加工项目,使全县5.3万名妇女业有所就,劳有所得。

(四)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一次温馨提示活动。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给留守儿童家长寄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开展一次爱心结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团员、小小志愿者、五老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目前,全县已有各种类型的结对16000余对, 涌现一批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学习小伙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组织一次亲子交流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一封信,利用网络、视频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汇报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情况。组织部分长期未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与父母团聚。开展一次爱心助困活动。组织女干部、女党员、女职工、大学生村干部、五老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帮助贫困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依托六一儿童节, 组织一次送文艺、医疗、科普、法律下乡进村(社区)、进校园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不论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divides it into the life question, the education question, the security problem,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the moral behavior question, and i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necessity analysis foundation,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费文斌,1985.7.6,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改革与社会发展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双方在城市打工,视具体情况将其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例如叔伯姑舅,或者寄养在邻居朋友家,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责任通常落在最大的孩子身上。儿童时期的生活调理,对于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直接代管的监护人要么年纪太大没有精力,要么还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应付不过来,造成大部分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3、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此外,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4、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道德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在待人处事上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同时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对策思考

1、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适时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多种手段,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父母的监护引导作用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抓好农村学校教育这一环节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二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三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4、寻求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强化社会关爱,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例如可以推行“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加强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9篇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我县现有总人口109.7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乡镇。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的,也是持久的。从调查的结果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面临许多有关于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

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饮食问题。留守儿童大多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在学校寄宿,所以在饮食方面都有人照顾,89%的留守儿童每天都能按时吃饭,但有62%的孩子偶尔吃到新鲜水果,在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虽然留守儿童可以吃到饭,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分析数据得知,只有56%的孩子能坚持每天吃早餐,有44%偶尔吃或者很少吃早餐,影响了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饮食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监护人因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也不管有没有营养。二是饮食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零花钱上。农民工长年在外,不免产生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于是就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调查发现,他们零花钱的去处大部分是买零食,而且垃圾食品占大多数,这也是留守儿童不吃早餐的原因。

2、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流动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较低,留守女孩子的数量远远高于留守男孩子。留守女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一些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并不知所措。

(二)完成学业方面问题突出

通过跟孩子的聊天发现,在学习方面,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并没有大的影响,而且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54.4%会选择向老师求助,从这两点上可以看出在学习中他们更愿意依赖他们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只重中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普遍孩子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大部份学校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情况都不容乐观。

(三)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

014岁时间段是少年儿童基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没有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们很关心,但在平时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时会有45.4%选择保持沉默,闷不吭声。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很多自信心不足,而且有6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一点也不优秀。所以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性质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且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

(四)留守影响儿童安全

调查发现,很多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外出很多的村庄,有些老人要负责照顾他们所有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乡的孩子,少则一、二个孩子,多则四、五个留守孩子。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15、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

二、涟水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既是妇联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更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涟水县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四大关爱服务机制

1.组织领导联动机制。纵向上,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领导小组,各乡镇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横向上,部门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实现左右联动。

2.联席会议机制。我县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牵头、协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同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共有25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各乡镇妇联作为列席单位,定期对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讨论、研究、交流,对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办,分头、分类解决。

3.激励保障机制。一是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出台了县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把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放在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列为县政府民生10件实事之一予以落实。二是县政府及时划拨10万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启动经费,其它所需的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社会互助机制。关爱服务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中邻里具有人员熟、性格熟、亲情熟、话语熟的优势,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我们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要求邻里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在今年夏收夏种期间,我们组织了全县27支邻里帮工队,帮助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夏收夏种。

(二)建立四大关爱服务网络

1.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在家庭监护上,既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家庭监护,也有亲朋好友之间的熟人监护。目前,全县拥有两类家庭监护人员6.9万人。

2.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监护网络。我们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定期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对其监护人进行业务培训。全县所有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一年授课2期,每期半天,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成长之家。

3.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目前,全县已组建了6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是爱心助困服务队,让留守儿童不因生活困难而掉队;二是巾帼环保服务队,让留守儿童热爱环保,崇尚自然;三是卫生健康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身心之悦;四是家庭教育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良好教育之境;五是巾帼文体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生活之乐;六是法律维权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权益之护。

4.以村(居)社区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主要实施四个一。即:一校一警维护校园安全,一村一队接送留守儿童,一户一人呵护留守儿童,一天一巡净化社会环境。

(三)打造5+1关爱服务模式

我们主要打造妇女儿童之家、巾帼志愿者、社会救助、企业参与、就业创业等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5+1模式。

1.妇女儿童之家模式。新的县妇儿活动中心大楼即将竣工交付,全县所有乡镇建立了妇儿活动中心;全县375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了妇儿之家,其中大东镇施洼村等85家达县级标准,涟城镇城东社区等3家为省示范之家,涟城镇军民社区等31家为市示范之家。

2.巾帼志愿模式。县妇联重点打造百名巾帼志愿者 法律维权进万家、爱心助成长巾帼在行动志愿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孤困儿童等品牌,全县目前已发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巾帼志愿妈妈3000多人。

3.济困扶助模式。一是在今年中华缘文化节期间,县委、县政府筹集了380万元资金救助全县贫困留守儿童;二是全县建成45个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宿舍、球场等硬件设施以及生活教师、心理辅导等软件设施,同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3760万元,免费发放教科书109531套。三是县法院、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部门为全县2万多名留守儿童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科普知识280余场次。

4.企业参与模式。县妇联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的支持,在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中,让企业献上一片爱心,尽上一份社会责任,筹集30万元作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发展基金。

5.就业创业模式。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创业是解决留守儿童不留守的根本。一是以培训促就业。依托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继续开展对妇女的各类技能培训;二是搭建群众创业平台。目前,县工业园区、乡镇集中区和村创业点共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0万人。三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带动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四是继续培育巾帼科技创新基地。县妇联积极主动,跟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在我县岔庙镇建立提子园示范基地,带动当地161名妇女依靠科技创业致富。五是做大柳编、手工编织、云锦织造等来料加工项目,使全县5.3万名妇女业有所就,劳有所得。

(四)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一次温馨提示活动。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给留守儿童家长寄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开展一次爱心结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团员、小小志愿者、五老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目前,全县已有各种类型的结对16000余对, 涌现一批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学习小伙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组织一次亲子交流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一封信,利用网络、视频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汇报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情况。组织部分长期未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与父母团聚。开展一次爱心助困活动。组织女干部、女党员、女职工、大学生村干部、五老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帮助贫困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依托六一儿童节, 组织一次送文艺、医疗、科普、法律下乡进村(社区)、进校园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不论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0篇

所以,我们想在今年的第一期,就特别邀请相关专家一起来关注这一话题。我们想探寻的是:除了愤怒、惊恐和担忧,在法律惩戒和道德谴责之外,在外界环境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理念篇

STEP1:布好安全防护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另外的照看人、幼儿园老师等也必须提高警惕,尽好自己所负责的时间和空间内的监护责任。

这一步虽然说起来简单,但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在最初将罪恶的黑手挡在网外。

STEP2:家长武装好自己的头脑

(了解幼儿期每个年龄段的性心理特点:对每个阶段的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你如何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隐私”……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对孩子进行性伤害:有关部门对害事件的调查统计发现,85%的儿童害事件正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所为,陌生人害儿童的案件仅占15%。所以家长的思想显然不能局限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上。

STEP3: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教给他必要的隐私知识

孩子从出生就拥有了男人或女人中其中一种人的特性,但是他们从何时才能真正认清呢?当然是?从认识、关注身体器官,直至性教育中,才得到最明确的答案。

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性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外生殖器的名称、结构,懂得清洁生殖器的方式,懂得生殖器对人体的重要性,保护好生殖器;懂得自己生命是怎样在妈妈的肚子了孕育和出生的;懂得身体的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并有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是掌握回答问题的原则,每个孩子的问题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原则是有问必答,诚实地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尽量用孩子懂得的词汇;注意私下沟通;尽量采用学名,避免让孩子误认为性是很污秽的,或非常神秘。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可以借助书籍、图片、录像等来引导。

Tips:了解我国幼儿性教育发展情况

上海:沪上首本小学生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已正式出版,并率先走进杨浦区18所试点推广学校。这本教材分低、中、高三个分册,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生乐意接受的性别教育知识,包括“遭遇犯怎么办”,“身体的界限在哪里”等性别意识、性别认同、身体保护知识,而且设计了鲜活的望活情境,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第一堂课“我从哪里来”会从儿歌“植物妈妈有办法”开始,从植物的繁殖和成长入手,让孩子对生命有感性认识。

香港:从幼儿园开始,就制定性教育计划,设立“了解自我”的题目,以图画兼游戏的形式教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和两性的不同。而对内地众多家长头疼不已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用几句话就解释出来:“爸爸的一个细胞和妈妈的一个细胞一结合,就在你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住下了,这个小房子是人人都住过的‘家’,你就在小房子里慢慢生根、发芽、成长,妈妈挺着大肚子10个月才生出你,你看,妈妈该有多辛苦呀!”

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减少被的几率,如今针对幼儿的犯事件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没有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性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隐私教育,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身体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给人随意碰触或看见的,如果遇到性伤害事件时该怎么办。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应该保护自己的隐私,受到犯的事件就会减少很多。

STEP4:帮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如果碰到下面的情况,一定要反抗并告诉爸爸妈妈

被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

让孩子摸对方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让孩子看他的或隐私部位;

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用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某个人摸了孩子并要他保守秘密。

STEP5:教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

告诉孩子:

人身体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操作篇

1.画图法:教孩子认识哪些是身体的隐私部位(包括男孩、女孩)

适用:4岁以上的孩子

第一步:准备一张白纸,黑色、红色的笔各一支,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一个游戏”。

第二步:让孩子画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请孩子分别用红笔把隐私部位标记出来,这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用红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别人摸的部位”,这样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

第三步:如果孩子标记对了,妈妈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摸了,不管是谁,都要马上告诉妈妈,你也不能去摸别人的哦”;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告诉妈妈”,因为孩子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但可以建立起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在受到侵犯后不会因为受到侵害人的威胁而不敢告诉家人。

第四步:如果孩子标记错了,妈妈可提示孩子“我们去游泳,游泳衣和游泳裤遮住的地方是不能摸、不能看的”,妈妈和孩子一起重新用红色标记出身体隐私部位,然后再重复第三步。

2.念儿歌:男女如厕有不同

孩子到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孩子上厕所时,便器上贴有男孩和女孩的标识。在家里,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进行区分,选择女式蹲位马桶、男式立式小便池。

指导男孩子小便时,可采用的指导语:小腿分开站站稳,找到小洞洞(裤子前的门襟),请出“小”,挺起小肚子,对准小便池,嘘嘘真快乐。

指导女孩子小便时,可采用的指导语:小屁股坐马桶,身子向前倾,收起小肚子,嘘嘘真快乐 (引导孩子将裤子脱到大腿部----解便——用手纸——整理裤子)

3.拼图法:熟悉自己的身体

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中放一些与性别差异有关的物品,例如“大卫”雕像小模型(这个雕像是男性),“维纳斯”雕像小模型(这个雕像是女性上身半裸)、各种西方的油画等。

另外,可以让孩子在图片身体的敏感部位涂上红色后,再制成男孩、女孩不同的身体拼图,让孩子在拼拼玩玩中,熟悉自己的身体,指导红色地区是敏感部位,不能让别人触碰。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会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侵犯,也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

他山之石:国外关于防止儿童害的教育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为防止针对儿童的性骚扰,有专门的录像片和课程,教给孩子区分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好的触摸。夏天穿裙子的时候,逐渐要求女孩注意自己的姿态,尽量不要暴露出三角裤。教给孩子关于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儿童性教育不仅仅讲述男孩女孩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还着重普及预防保护教育,并将其纳入教育计划中。这类教育主要是教授儿童应付性骚扰的对策和技巧以及在危急关头如何自救或寻求帮助。

日本在1999年设立了儿童及儿童色情处罚法;2011年7月,韩国首部针对严重性犯罪进行化学的法案获得通过。

在美国,为了避免孩子遭遇害,从幼年时就要进行“防止害”教育。幼年教育有两个阶段(0~3岁,4~5岁),学校教育有4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也就是说,从出生到18岁,孩子在6个年龄阶段都要接受如何防止害教育。学前阶段的教育内容如下:

针对0~3岁:

(1)每个孩子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2)某些成人接触孩子的身体是正常的,例如:父母给孩子洗澡,医生或护士给孩子检查身体;

(3)如果某人接触你(指孩子)的身体,使你感到害怕、滑稽或惊讶,你一定要告诉家长。

针对4~5岁:

(1)当孩子不想被其他人接触身体时,可以明确告诉他人;

(2)孩子在盥洗室里,成人可以帮助他(她)清洁或;

(3)一个大人在没有正当理由时,去观察和触摸某个孩子的、或会,这是错误的;

(4)如果某人触摸你(指孩子)后要你保守秘密,你一定要告诉家长;

(5)如果某人触摸你(指孩子)让你迷惑不解,你也一定要告诉家长;

(6)如果一个成年人用不正常的方式触摸或观察孩子,孩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7)多数成年人从未虐待过孩子;

(8)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遭遇待。

针对5~8岁:

(1)人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2)身体的每个部分是个人的隐私,应受到尊重。包括:嘴唇、、、胸部、、阴囊、阴道、和臀部;

(3)没有人可以随意触摸儿童身体的隐私部分,除非是健康原因或清洁身体;

(4)儿童也不能触摸其他人身体的隐私部分;

(5)儿童害是指某人触摸了某个儿童身体的隐私部分,而并非健康或卫生原因;

(6)害也指某人要求儿童触摸他/她的身体的隐私部分;

(7)“男孩/男人”或“女孩/女人”之间也可以出现害;

(8)每个人,包括儿童,都应告诉他人,当一个人不想被触摸时,不要去触摸其身体;

(9)如果一个儿童遭遇了不适当的或不舒适的触摸,他/她应告诉一个可信赖的成人。成年人应为他/她保守秘密;

(10)儿童可能受到一个陌生人或熟人的害;

(11)如果某人甚至某个家庭成员对男孩/女孩进行了错误的或不适当的触摸,孩子是没有过错的;

(12)如果一个陌生人企图接近一个男孩/女孩,儿童应赶快跑开,并告诉父母、老师、邻居或其他成年人;

(13)多数人从不虐待儿童。

性教育问题Q&A精选

Q:是否需要根据男孩女孩性别的不同,而对性教育的教育方法上有所区分?

A: 在0~6岁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解答儿童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儿童树立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所以方法对男孩女孩应该是一样的。

Q:我儿子会经常问,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男孩有,我就很自然的说这是一生下来就决定的,很正常,但是他好像还是很不了解,一直问为什么,还有,我孩子有时会和我一起洗澡,是否6岁大的男孩不应该和母亲洗澡了?

A: 6岁以前孩子和父母洗澡是让孩子了解成人身体最佳的方式。如果在6岁以前孩子已经和父母经常在一起洗澡,那他对人体的好奇心已经被满足了,6岁以后我们要帮孩子建立身体隐私的观念,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知道不可以随便看别人的身体,也不可以让别人随便看自己的身体。

Q:4岁的儿子今年转到了一个混龄班,之前在性方面一直都是懵懵懂懂,我们一起洗澡,他也根本不感兴趣。班上有一些比他大的男孩子,有一次我去接他,看到他们班的大一点的男孩子趴在厕所的窗子上看女孩子小便,还嘻嘻哈哈的。不知道是受到影响,还是本来就到了发展的一个时期,我儿子现在突然喜欢当众摸我的,还说一些屁股啊之类的话,虽然我多次告诉他,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摸别人的隐私,但是好像他也不改。上次他要去和我洗澡,我们一起洗的时候,他好像又并不在乎,自己在那里玩水。我的问题是:

1. 和大龄孩子一起,如果老师并不会引导,会不会提前唤醒他的性意识?

2. 对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摸我的隐私,该怎么告诉他?(我一般都会告诉他:隐私是不能当别人面摸的,结果他问没有人的时候可不可以摸)

A:儿童从3岁开始,进入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的性意识自然会觉醒,其行为当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公共场合摸你的,你仅仅是用语言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是不解决问题的。你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让他认识到人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和让别人摸的。不要期望一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这样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没有人的时候摸你的,你可以告诉他你的感受是不舒服的。

Q:儿童之间的性游戏是不是有非安全和安全的这样的分别吗?

A:如果孩子没有受到过看影碟、父母或者被害过等影响的话,孩子间的性游戏没有害处,只会增进互相了解。我在幼儿园发现一个小男孩偷偷把一个女孩子带到卫生间去看、去摸,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刚才说的三种因素。一旦形成这种伤害了,后期赶快改变你的方式。重点在前期的预防。

如果孩子面临侵犯,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判断出了是不好的接触,要尽快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机智地离开。

不要激怒侵犯者,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或报警。

如果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顺从罪犯,不要以跳楼等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如果孩子真的被侵犯,我们又该怎么做?

要从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把握以下8个原则:

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做好安慰工作。

此时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1篇

家庭教育农村人口留守儿童智育发展就学问题儿童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儿童的成长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更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兴群体,出现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对他们疏于管教,也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通过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樊军,余雪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案例[J].知识经济,2009,(06):61.

[2]周琢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2篇

一、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现状研究

(一)社会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又称“空巢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娃娃”等称呼。最早的界定是父母因工作或学习停留在国外,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如今,多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偏远老家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者双方长期进城或者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叶敬忠在对西部劳动力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在外打工4个月以上,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養,管理和教育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吕绍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在外务工就业长达半年以上,被留在家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等等。总之,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观点不一。

(二)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的独山县,幅员2442.2平方千米,全县辖8个镇、7个乡、3个民族乡,9个居委会、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据独山县2014年关心爱护留守儿童“雨露工程”统计,全县共有留守儿童8963人。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今天,独山县也在大力积极推进各方面建设,尽管如此,但自古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微薄的收入早就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为了改善贫困落后的生活、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给孩子和老人创建较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赶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发达城市务工,从而出现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出现了“家庭管不好,学校教不到”的不良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上都出现严重问题,这给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省外教育费用昂贵,且对农民工权益认同和保护不够完善;而且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做的工作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为代价;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甚至有超额象;再之儿童身体柔弱,不宜长时间路途的奔波。独山县农村家庭大多以三代结构为主,年青劳动力外出还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在家,为满足长辈心理对亲情的需求将孩子留在长辈身边,给家庭带来一片生机。多种原因致使把孩子待在身边照顾是不可能的。

(三)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现状

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与关爱本应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但迫于生活压力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只能外出务工、经商,这便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留给子女的却是只要是留守儿童想要的一切都以金钱来交换,更多的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精神的培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投资经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体系不完善,在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上没有明细规划。以及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过程等现象,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各种表现的漠视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为解决和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独山县一些学校做了以下有影响力的工作:

独山县第二幼儿园自2013年建园以来,每年定期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结对帮扶”等丰富多彩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每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添画上美丽的一笔。

自2011年3月以来,独山县打羊小学把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教育重点工作来抓,他们时时处处出实招,重实效,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如:2015年9月29日下午,打羊小学给全校13个班的195名九月份出生的“留守儿童”过“留守伙伴”集体生日,相约来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

2016年7月,为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保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全社会共同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工作目标。独山县民政局在下司镇中心小学,依托“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室”,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现象分析

案例一:陈某,女,今年6岁,生长在三代式家庭,出生后一年父母到外地打工,让其跟爷爷奶奶生活。从小由奶奶照顾她,奶奶在她生活中担任着双重身份,跟爷爷虽然不是有血缘亲情的联系,但对孙女却很疼爱。奶奶每周都给孙女买小面包、糖果、酸奶、苹果、梨子等各类零食,只要孙女一哭奶奶就用零食来安抚,而且得到零食时总是不情愿分给同龄小朋友,占有欲很强。爷爷奶奶平时忙于干家务就打开电视给她看,不带她参与社会生活,认识的人少,见到陌生人时胆小害怕,不愿意开口说话,有客人到家也不会问好,等等。

案例分析:经过多次访问后得出陈某在生活中表现的不愿意与人分享,胆小怕事,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

1.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见识少且隔代教育思想陈旧,得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补充。

2.离镇上远,交通闭塞,今年才上幼儿园,接受教育时间较晚,社会认知较弱。

3.农村重男轻女陈旧思想观念的存在,家人对她的教育不上心,认为只要养大就好,父母把刚出生的弟弟带在身边而陈某继续由奶奶照顾,在心理上更是对父母的不满,从而表现得更内向。

案例二:莫某,男,今年11岁,2岁起父母都外出打工赚钱,由奶奶照顾,每年春节回家团圆十多天,在幼儿园常与小朋友打架,曾多次发生手被摔断。与长辈讲话总是脏话、粗话连篇,爱动手打人。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不愿意上学。不但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连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当有人向他问话时,时常答非所问,答不上来总是摇头或低头。

案例分析:经过深入了解后,莫某产生安全事故,攻击性较强,沉默,缺乏责任感等不良行为的原因有:

1.奶奶年迈且经常生病,还继续辛勤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实际照顾孙子的时间不多,常常寄托给大伯或邻居照顾。父母在身边时,经常因为意见不和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2.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只是给他买各种玩具,或委托别人带新衣服回家给他,只能从玩中寻找快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3.学龄前期与电视为伴,而电视中有很多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内容,幼小且没有判断和选择能力的莫某,从电视上学到一些不良行为。

(二)问题概述

独山县历来都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为赚取更多的收入,大部分留守儿童常被家庭纳入免费劳动力,生活场所被限制,在学习之余没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发展自己的社会见识,社会性知识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隔代血亲,知识文化水平低且观念陈旧,不重视儿童的学习,父母长年的打工生活潜移默化地助长留守儿童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监护人、父母只重视日常物质生活,忽视精神培养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常导致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安全隐患。

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很好形成亲密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处理,在留守儿童心理萌发厌恶感,导致了他们对整个社会没有信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够健全的农村教育机制和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不稳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结构,使得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

(二)对策思考

1.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親子之间常沟通。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远大影响。

第二,选好孩子的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长的是其监护人,监护人的一言一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极大,所以将孩子委托照管时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和教育环境,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的监护人。多与老师联系,知道子女的在校情况。

第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少给子女安排家务劳动,多给子女留些学习时间;给幼儿提供较为安静、舒适、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第四,完善家庭结构。创建新型农村家庭,迎合新农村建设潮流,更新观念,尽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2.幼儿园教育方面

第一,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以国家教育目的为前提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而不是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应真正投入到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化形成之中。

第二,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了解留守儿童实际生活状态;利用假日和春节农民工返乡潮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

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加强学校教师培训,提高思想素质,强化师资力量。在给予教师精神感化的同事,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物质方面的待遇,增强教师敬业精神。

3.社会教育方面

第一,政府应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地方经济,给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促使农民增收保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教育。

第二,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权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三,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齐心协力,多方面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多给留守儿童创造锻炼的机会,关注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打败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为。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3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通过调查,全乡截至20__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 0-18岁(不含18岁)的农辶羰囟苁?740人,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1.2:1。经过对全乡11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30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4人,占18%;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843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2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 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留守女童 ; 害 ; 性安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也增大了城市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但是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又将这些压力转嫁给了这些务工者,使得这些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更多的农民工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就是农村的留守女童,相比之下她们是一个更加脆弱的群体,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问题之外还有特殊的困扰和危机。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留守女童害问题的原因

(一) 从学校看,学校教育不到位

农村留守女童的害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监护的缺位。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城市和乡村发展及不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体现。尤其是关于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更是严重滞后和缺失实质是空白。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女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更多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帮助和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单独开设关于性教育的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河南、湖北、甘肃三省,有关工作人员对303名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年龄为11—16岁的留守女童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女童对学校发的《健康读本》的阅读率只占36%,没有读过的占64%。学校对读不读也不做要求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留守女童的监护人往往会认为女童的安全由学校负责,学校则认为有家长监护结果就造成了留守女童的性安全教育几近于零。

(二) 从家庭认识来看,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由于二元制度的存在孩子只能留在家中由祖辈或其他人监管。农民工的工作特性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心理和安全的关注更少。其他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留守女童对生活及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却不能给与她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解答。留守女童的监护人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孩子从小就缺乏和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对其以后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留守女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和生活上的爱护,这样使得女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再加上由于监护人能力有限,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观念滞后使得留守女童获得性安全教育的情况明显不乐观。由于封建固有观念的影响性在中国一直处于非常“隐私”的状态,许多人都是谈性色变,隔代监护人也就是祖辈们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人有着非常顽固的传统观念他们更不可能对留守女童进行性教育。农村留守女童一直处于缺乏正确的监管引导和感情上的关怀而导致她们遭受被侵犯的机会增多。

(三) 从社会整体来看,从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农村由于工业不发达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涌向城市,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让自己的子女长期呆在身边。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给农村孩子在城市上学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农民工举家进城的可能性。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目前出现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由于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1998年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公立学校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今天的留守儿童问题。

二、解决留守女童害问题的政策

解决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部门共同参才能保障留守女童的合法权益,让她们健康成长。

(一) 政府层面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把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程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之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的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留守女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体系之中,让各级政府关注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

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

要进一步落实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女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承担的责任,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女童性安全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进相关户籍管理打破二元制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相关政策是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二) 家庭层面

留守女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提高监护质量。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父爱与母爱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的伤害极大,对孩子的人身安全、人格发展、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工作地,使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至少使孩子在学业、利益、亲情恢复、安全健康等方面表现出优势。父母双发外出打工一定要为女儿选好监护人,不要把女儿托付给男性亲戚监护,作为母亲应当及时的向女儿传授性安全知识加强女儿防范的技能。

留守女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更要当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内性世界和心理的变化。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当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电话及时的了解女儿的内心动向和性安全问题并及时的向她们传授性安全知识、生理卫生知识和基本的保护技能。使孩子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关怀和感受家的温暖,在留守中健康成长。

留守女童的父母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农村女性的文化程度大多处于中小学或中专阶段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作为母亲应该是女儿性安全教育的第一人,但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低从客观上制约了女孩子的安全教育水平。父母更需不断要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三) 学校层面

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留守女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原来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所以学校必须要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对女童的性安全教育,高度重视留守女童的性安全工作,要聘请专门的教师对留守女童进行辅导,还要配备相应的设备进行教学,对留守女童进行性安全知识的普及。

帮助农村留守女童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女童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还要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定期进行法律座谈和法律宣传提高留守女童的法律意识和性安全保护意识。

(四) 社会层面

构建监护体系。

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为留守女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还要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检测体系,妇联要组织干部下乡详细掌握留守女童的情况,为每一

个留守女童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女童的表现加强对女童的安全监护。

扩大媒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

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讲授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知识,宣传国家严厉打击性犯罪的案件,引起社会对留守女童的关注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 境。

总之,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才能给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Z(#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6.

[2]吴永胜,喻本云.父母离了乡,孩子怎么办–—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N].光明日报,2004–5–13.

[3]黄爱玲.”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现代家庭教育,2002(2):42—43.

[4]林培森,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0.

[5]孙成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9.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22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少,必然有更多的抚养和教育时间,家庭条件也相应宽裕。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如参观游览、购买玩具、图书等家长一般也会尽量满足,这就使得孩子们见多识广,智力发展较快,自尊心、自信心强。但由于他们是在“独生”的这一特定环境中成长的,因而也容易导致他们变得骄横、任性、孤僻、自私、独立自主能力差,不善于吃苦耐劳等,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 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因此,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不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家长。所以,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也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准,乃至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

独生子女的教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珠性势必增加了家庭教育失误的可能性。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穿的、花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义务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自。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家长制教育。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六)建立民主的家庭。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和关心;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 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了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让孩子理解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从点点滴滴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