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

基础健康管理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贵阳供电局

贵阳供电局由原贵阳市南供电局和贵阳市北供电局合并组建、并于2007年2月挂牌成立,全局正式职工2000多人,承担着贵阳市云岩、南明、金阳、乌当、白云、小河、花溪、修文、开阳、息烽7区3县、清镇1个县级市以及黔南州的龙里、惠水、长顺、罗甸4个县共15个区、县、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696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6座,主变253台,总容量14592.63兆伏安,拥有各类客户156.81万户。

近年来,为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员工幸福感,承担好社会责任,服务好电力客户,贵阳供电局提出并实施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构建和谐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南网”的企业宗旨,贵州电网公司提出了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加快和谐企业构建步伐,努力提升员工幸福感。贵阳供电局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需要广大员工的推动,需要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而员工的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评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努力创造和提升。对于贵阳供电局的长远发展,怎样让员工有幸福和谐的状态、感受和评价,怎样用亲情温暖员工的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员工的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例如谈心、慰问、帮扶等手段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GDP的增长,人对精神需求的提升,员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有效的、涉及员工内心感受的心理健康管理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的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是贵州电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用电客户不断增加,供电量不断扩张,业务量不断加大,员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例如有的员工带着心理情绪上岗,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控制,引发了操作安全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薪酬,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有的把自身的心理负面情绪传播到客户,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引起客户严重不满。贵阳供电局要承担好社会责任,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形象,就需要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力度,从提升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着手,培养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宗旨、承担企业使命的积极正面情绪,大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服务水平、敬业精神,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管理,缓解窗口员工焦虑不安、恶劣心境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去做好电力供应服务,让电力企业透过他们优良的工作服务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这一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前教育人、批评人,转到关怀人、关爱人,转到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更多的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必将增强企业活力。   

将人文关怀理念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用和谐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周边的事物,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形态,以开阔的心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中着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知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发展、自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贵阳供电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为指导,以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为目标,把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运行体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关爱员工氛围,引进外部知识技能,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创新集体干预、工作坊、个案咨询等工作方式,全方位疏导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与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管理落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处。其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

贵阳供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两级组织。

1、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副局长谭小青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政工部主任、营销部主任、分县局局长等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项目推进方案审查,审定作业流程,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划拨专项基金,给予心理健康管理有效的组织、资金保障。

2、建立二级实施队伍

为积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心理专员队伍,在涉及部门选定对心理学有兴趣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担任心理专员,不定期召开专员会,安排布置工作,让专员负责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部门的实施,做好员工与心理健康领导体系的沟通与互动。

3、构建心理健康作业流程【见下图】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贵阳供电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日常运行体系【见下图】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管理知识,营造关爱员工氛围

贵阳供电局是全省推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第一家国企,“员工心理健康”这个理念全局干部员工都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怎样配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分三步进行推进:

1、召开全局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进行全局心理健康管理知识普及

为让全局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召开了召开全局性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机关各主要部室成员、车间及分县局负责人及各部门干部员工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邀请了国内资深的专业心理人士对心理健康管理进行解说:

一是让员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有心理问题是丢面子的事情 。如果有人得了心脏病,他不会觉得丢面子,他的家人也不会,而只会觉得他不幸,并给予他特别的同情与关照。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他和他的家人就会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和掩饰,他周围缺乏教养的人甚至还会取笑他。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 一般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上的,心理障碍与重症精神病的患病率却很低。但即使得了神经症或精神病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因为它们只是们未能处理好内心愿望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已。

有心理障碍或得了精神病就是产生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也是危险与机遇的结合,因此,只要处理得好,人就会有超出常态的自发现与成长。这里所说的"处理",指的就是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找到专业人员即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门指导下的康复过程。

误区二: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的确,心理医生有责任治疗心理障碍并且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就如同心理卫生学有最低与最高目标一样,上述工作也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之一。除了向有心理障碍和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有最低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最高目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例如奥运冠军在赛前所接受的正是这后一类的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其实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当他们作为当事者而迷惘的时候,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并且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感觉该多么美好!可以说,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远远多于心理障碍患者。 那就是说员工不是一定要有心理障碍才进行心理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提高生活品质得到精神享受,感受企业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和生活。

2、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先导性专题培训

要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必须要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深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有效领导和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针对以及领导体系人员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学习,先后到北京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学习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到北京移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企学习心理健康在企业的实践方法。其次还利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 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的英文单词第1个字母组合)在北京召开的机会,聆听了国际、国内杰出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心理健康管理项目推进得到很多启发。

其次针对二级实施体系人员,举办了多期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资深心理培训师进行授课,让首次接触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员对工作的概念、内容有了了解;并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心理健康专员队该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心理沙龙、小型讨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心理健康专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

3、通过多种手段分阶段宣传心理健康管理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后,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分阶段让全局干部员工对这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第1阶段,是整个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端,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全局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接受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项服务。本阶段通过讲座、心理健康使用手册、电子邮件、网页、手机报等形式,向全局员工全面介绍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服务内容、执行程序,以及员工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管理的帮助,让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第2阶段,在心理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开始展开的情况下,宣传促进作为辅助,推动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培训、海报、随心刊、爱心卡、宣传栏、电子期刊、内刊专栏、网页等渠道,向员工进行主题知识的介绍、服务的反馈,活动的预告和建议信息的收集等信息互动。

第3阶段,本阶段是宣传的最后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项目的阶段收尾。经过一个心理健康管理周期的磨合,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此时的宣传促进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时期的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展望下一步新一个周期的工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这阶段的重点是评估工作,宣传促进作为辅助,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呼吁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访谈、反馈等,对推动评估的开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评估,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明确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性和准对性:一是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一定数量的抽样评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二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机会,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发自的潜能;三是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整体的心理状况,针对员工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2、选择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有效手段

在抽样评估工作中借助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采取了心理访谈(“一对一”、 “一对多”)和心理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心理访谈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员工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谈话,谈话通过设定的内容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心理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卫生自评表、压力测试表等通过国内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评估表格)的形式,让员工进行答题选择,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首先在调查人数上确保达到全局员工总人数的30%;其次员工类别涉及中层干部、普通专责、班组长、一线员工;还在评估中强调调查指导语和保密原则,消除员工顾虑,如实反映情况。

3、准确界定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结果

1)焦虑、抑郁人员比例偏高:从抽样结果看,中度和重度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占12.0%,中度和重度焦虑倾向的员工比例占9.2%。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情感、人际交往方面。

2)职业枯竭现象明显:员工的职业枯竭现象明显,表现在“质疑工作价值”、“怀疑工作能力”方面。

3)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较低:表现在“活力”、“奉献”、“专注”度不够。

4)员工的压力感受较高:高压力感受的员工比例占60.1%,58.7%认为压力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线员工普遍反映长期压力积累让自己变得易怒、身心疲倦、工作更容易出错。过半员工认为带来负面影响的压力源前五位分别为薪酬、客户服务、工作负荷、组织公平和管理制度。

5)员工的满意度稍低:员工同事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单位满意度、晋升满意度、酬劳满意度偏低。

6)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感受等组织指标稍低,包括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受、群体的组织公平的感受稍低。

  通过心理评估整体分析,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职业压力、婚姻亲子、组织公平四个大方面。

(四)创新大型心理培训、专题心理工作坊和个案心理咨询方式

针对第一阶段心理调查出现的四大心理问题,引入外部技术支持,通过认真研讨,贵阳供电局创新了大型针对性集中心理培训、小规模焦点工作坊和个体心理咨询三种工作方式,用“点、线、面”都涉及的方式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大型精品讲座解决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先后举办了“人际沟通技巧与压力管理”、 “解码亲密关系,享受幸福婚姻” 、95598人员“你好!也好!—压力管理”等40余场讲座,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进行授课,通过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充满热情的讲课,通过体验式活动、游戏、学员互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员工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

特别在 “修炼领导情商,让员工快乐工作”大型讲座中,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授课,从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觉察力、表达力、同感力、情绪管理力四个方面将心理学的理论、技巧运用在管理工作中,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位从事多年政工工作的中层干部在听完讲座后,感慨万千的说:“以前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只知道进行“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单方面的努力,现在听完讲座后,知道了员工的个性千差万别,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跟不同的员工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包括通过了解员工人格类型、肢体语言、字体风格、面部表情等,观察员工的状态,运用同感共情等谈话技巧,很好的切入员工的内心世界,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运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一线员工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参与者进行。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帮助。 针对心理调查出现的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介绍负面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扰,现场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

例如: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厌倦情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解决心理问题。员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单位里度过,都在职场上打拼,不同角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老员工常遇到的问题是:工作了几年,也换过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工作也无法表现出更多的激情。

    新员工的问题常常是这样的:作为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始终无法与公司的文化与理念融合,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因心态的影响大打折扣。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激励,但在基层“留人”却越来越难,该如何知道他们都要什么呢?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员工指点迷津。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核心,以提高企业内员工敬业度和职场幸福感为研究领域,围绕员工的积极优势、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五大积极因素展开。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丰富生动的培训课程以及一对一咨询形式,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潜能,在组织内规划并发展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成长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并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积极组织! 并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运用心理测评工具:运用“职业兴趣测评” 调查问卷,让学员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岗位领域,帮助学员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运用镜子技术:课程是面镜子,镜子的背面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镜子前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由此照出自己内在的心态结构和优势领域。

三是尝试渐修渐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帮助学员对内在心理冲突、内心与环境冲突进行分析,促使学员领悟并由内而外的的改变。

许多参与活动的员工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已经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讲到:课程很丰富,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让他们参考使用的,活动中充满了欢笑与快乐,大家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来自调度管理所的新员工说,这种授课方式真是意犹未尽,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理论在今天的课上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其中很有印象的是老师提到的几个“非理性”观念,着实纠正了们很多人的错误意识。

    工作坊根据“小组讨论-成员分享-老师讲解”的模式进行,老师布置了很多题目让大家去用心选择、填写,每个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在聆听别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

3、启动个人心理咨询培训平台解决员工敏感性心理问题

个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员工敏感、隐私类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比较隐私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丧亲疾病等方面。这些问题员工往往不愿意暴露给同事、朋友等亲近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又沉重的压在员工的心底,不良情绪时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贵阳供电局针对这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创办了个人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北京远程电话咨询平台和贵阳地区面询平台,员工遇到这类不愿启齿的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提升系统“心灵相约”爱心卡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见下图】

在这张卡上,设计了心理咨询预约方式、预约电话,还有咨询电子邮箱,专家会在2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心理咨询平台分为北京远程和贵阳本地两个平台,主要考虑贵州本地的心理咨询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两个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员工提出的、难度高低不同的心理问题,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不同问题。据统计,目前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北京远程、贵阳共计达200余人次。

例如:新分到配电岗位一位22岁的女员工,喜欢本部门一个小伙子,向他表白后遭到拒绝,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得上别人,什么都觉得自己一定干不好,工作总出错。该女员工拨打求助热线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4次咨询,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劣势,咨询师对她进行了情感认知调整,帮助她建立了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使她恢复了快乐、自信的状态,工作日渐出色。

(五)创新三个结合,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创新三个结合:

首先把员工心理管理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局把部门支部书记作为二级心理健康实施体系的成员,对支部书记进行了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知识培训,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技巧与员工进行沟通。

其次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企业非常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心理健康系统的开展可以建立在员工转换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结合,这样不仅能为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员工间的渗透,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把该项目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安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我局把安全生产、电力营销与心理管理密切结合,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问题,在员工遇到上述问题时,可以进行心理援助,同时在没有调整好状态时,可以申请进行“工作风险避险”,确保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和行风事故的发生。

通过三结合工作的开展,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其效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效,通过定期评估进行效果测试。评估的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评估的员工数量为总人数的30%,评估的手段为通过经典心理测试问卷进行评估,问卷选定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神经症状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委托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在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期间,一共进行了2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11.3%

改善

身体幸福感

12.3%

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15.6%

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0.5%

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0.9%

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5%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0%

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8%

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2

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5%

稍有改善

高焦虑倾向

1.5%

稍有改善

第二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20%

明显改善

身体幸福感

21.3%

明显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25.6%

明显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8.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9.9%

明显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1.1%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7%

明显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18.2%

明显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9.3%

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18%

明显改善

高焦虑倾向

21.5%

明显改善

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员工群体的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受、满意度、神经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从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来看,员工工作中更具有职业活力,更有奉献精神和专注的态度;使员工学会了更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压力缓解和调节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员工压力主观感受也有明显缓和。

但是从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改变到的指标是:“对酬劳满意度”和“对晋升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因为国企工资体系的问题和人才提拔的特色性,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对这类指标认知的改善要差些。鉴于这两项指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明显改变,通过与人事、政工、工会等职能部门进行研讨,认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认知调整、缓解压力等情绪管理手段虽然改变甚微,是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要通过合理的办法进行调整,所以心理健康专项领导小组向局分管领导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岗位设置、酬劳合理、晋升提拔制度进行改进。在2011年下半年局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对岗位、薪酬进行了合理配置和理顺,特别提高了一线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开通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才通道,选聘了一批技术、技能专家,他们通过技术成才这条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景。再次通过专项心理测评,达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贵阳供电局员工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是能够主动要求管理者进行帮助,要求主动参加大型心理讲座,工作坊的员工越来越多,遇到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咨询师“一对一”帮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宿感,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心贴心的帮助,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部门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在岗学习指标大幅提升,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130,一年来,有近百.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员工主动参加用电宣传活动,微笑服务、规范服务,温馨服务成为员工的习惯,员工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能手竞赛不断获奖,有先后2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各种奖项。特别是在2011年民族运动会期间,各分局一线员工主动请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战斗在保电一线,圆满完成了停电任务,为贵州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促进了电力生产、电力营销服务的高效运行

安全管理2011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四季度,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未发生有责任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未发生生产人身死亡事故,未发生有责任的较大电网和设备事故,未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未发生因违反调度纪律而造成的事故。发生A类一般设备事故1起(220kV鸡场变110kVⅡ母母线保护区外故障动作跳闸事故),同比减3少起;未发生A、B类一般电网事故,同比持平;未发生电网一类障碍,同比减少4起;未发生设备一类障碍,同比较少3起。在2011年贵州电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中,的考核成绩名列贵州电网公司九家供电局之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明显改观:自从推行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以来,95598监听抽样情况不合格率达到比去年同期降低25%;客户投诉、举报量逐月下降,月合计发生数3件,低于硬性计划指标5件;供电可靠率达到99.906%,用户平均停电时间5.82小时/每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732次,同比改善幅度明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电力行风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

(三)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进了打造和谐企业的步伐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亚健康;基础数据;数据管理;共性技术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项目的一项课题,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和“数据管理共性技术”概念的理解

1.1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

数据,或称资料,是构成信息和知识的原始材料,数据涉及事物的存在形式,也是关于事件的一组离散的、客观的事实描述[1]。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之总称[2]。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宽,数据的含义也随之扩大。例如,当今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图像、声音等都被认为是数据的范畴。我们认为,亚健康基础数据泛指经过抽象和加工整理的各类带有基础性质的信息,它们来源并服务于亚健康科研、临床和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术语标准、临床数据和科研文献资料等。

1.2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

狭义的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并引向特定目标,为各行业和部门收集、整理、存储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3]。这又分为数据内容研究和数据管理技术研究两个方面。首先,要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数据内容进行研究,以确定基础数据的收集范畴、信息收录的标准化流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规划纳入数据库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分类标准和规范;其次,研究为实现亚健康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服务须采用的技术,属于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涉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选择、数据存储方式的研究、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加工检索软件的实现技术等。从广义的信息管理角度讲,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不仅仅是对数据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控制,以实现数据及其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4]。

2 亚健康基础数据的规范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保证数据管理与服务质量的前提,是在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亚健康基础数据选择的规范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有关亚健康的术语、定义、范畴、分类、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判定标准、综合评定流程等规范,确定亚健康信息涵盖的范围[5]。

2.2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的规范

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方法[6]作为确定基础数据来源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具体方法,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亚健康基础数据体系,以满足国家进行亚健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科学研究需求[7]。根据不同的来源,把数据分为文献资料和临床数据两大类。

2.2.1 文献资料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根据相应的步骤加工收录到亚健康基础数据库中,内容包括:亚健康成因、症状表现、机理、中医证候学、预防与干预(专方专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械的研究;量化指标、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及其他标准的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古文献研究资料;人群监测、科普教育、预防知识;相关的政策、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以及研究动态等新闻与消息报道等。参照《MeSH》词表、《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及《中医名词术语词典》等进行主题词、副主题词、关键词标引;制定了检索工作规范和检索策略以及针对不同数据库的具体检索方法和步骤,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准确、规范。

2.2.2 临床数据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体检中心(医院)和社区的亚健康人群,通过一体化注册机制,从亚健康一体化基础数据平台访问。内容包括: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躯体症状表现、精神心理症状表现、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并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及其轻、中、重程度);体检数据(现代医学检查数据、中医“四诊”数据);辨识数据(症状程度评定数据、体质类型判定数据、中医证候诊断数据);干预数据(非药物预防与干预法、药物预防与干预法);随访或复诊数据。主要参照和使用了以下信息标准对亚健康临床数据进行规范并形成自己的数据字典: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卫生信息学技术委员会(TC215)的卫生信息构成框架;《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CNHIF)相关阶段成果;全国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的《国家卫生信息字典》、《医院信息最小数据集》、《公共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社区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等阶段成果;信息技术数据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GB/T18391);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GB/T18142)。

3 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

3.1 数据收集的规范化研究

数据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的必然要求,是建立高质量医学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前提[8-9]。据此,研究制定了亚健康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培训数据录入人员,根据数据采集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检索、资料查询后,筛选、获得相关数据,经人工直接录入、从其他异构数据库自动导入或从非结构化文件导入(如文本文件、HTML网页文件、WORD文件、EXCEL文件等);为严格质量控制,采取数据录入和数据审核分离,并随机抽样检查,及时反馈纠正。

3.2 数据分类标准与规范研究

对数据分类是认识数据本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同时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按类别开发利用以及实现共享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亚健康基础数据的分类,需要遵循一般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11]。根据亚健康基础数据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按数据自然属性分类的分类体系、线分类和面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信息来源、文献类型、数据应用子领域(干预、监测)等属性进行一级分类,每个一级类目之下再视情况制定2~5级分类。

3.3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共性技术研究

建立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本质上是一项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必须以信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系统测试使用维护”的法则与步骤。

3.3.1 需求确定 本项目的信息系统涉及“基础数据的服务”和“基础数据的管理”两大部分,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维护使用需求。

3.3.1.1 数据管理的功能需求 ①数据的录入、扩充及维护:通过标准规则及软件工具,实现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内容的可持续补充或调整;②数据的导出:实现将数据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格式化导出为标准的EXCEL文件或者文本文件的服务功能;③数据的导入:对于外部的规则数据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导入工具,实现数据的大量采集与大规模外部基础数据的处理;④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可执行定期的增量备份、全备份等数据备份方式及恢复方法;⑤系统跟踪与记录功能:以确保一些重要工作有完整的日志记录;⑥安全权限与加密管理:在需要时,可对部分数据实现权限与加密管理。

3.3.1.2 数据服务的功能需求 ①信息:通过亚健康一体化服务平台,将数据库内容如亚健康基本常识、预防知识以及研究动态等,进行展示和;②多维度检索:对亚健康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检索查询,便捷地提取亚健康相关的数据或文献全文;③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关联分析:在对数据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亚健康涵盖范围、症状、证候、治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关联分析服务。

3.3.1.3 系统的维护使用需求 ①客户端免维护:所有的应用程序均运行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来执行应用程序,主要工作集中在应用逻辑层,业务逻辑的修改对客户层没有影响;②软件平台无关性:要求技术实现具有软件平台无关性,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件平台跨计算机类型、跨操作系统地的迁移,减少系统的运行成本;③高安全性:系统具有优良的访问控制、防篡改、防丢失机制,在网络、数据库和主机系统等方面具备高可靠性;④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前提下,在应用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与项目;⑤易维护性:实现代码分离,前台设计与后台代码相对独立,界面设计与代码编写协同作业,提高维护效率。

3.3.2 系统设计 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3.2.1 系统功能和架构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就是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和功能模块之间的组合关系。系统架构设计研究确定系统的技术架构,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实现的分层次、集中式或分布式系统、B/S或C/S模式的选择等。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系统的设计采用三层 B/S分布式系统的技术架构,系统由服务器端(web/应用/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浏览器共同构成一个分布式的处理系统。在服务器端,采用表现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的三层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在具体技术选择上,分别使用了Apache web服务器、Tomcat/weblogic应用服务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3.3.2.2 数据库设计 包括数据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逻辑模型设计、数据物理模型设计。在概念模型设计阶段,需按已确定的亚健康数据范围和数据分类标准进行数据分类,并识别出所有的概念和语义。在数据逻辑模型设计阶段,定义本研究确认的实体和关系,建立数据的实体-关系模型。在数据的物理模型设计阶段,根据E-R图设计数据库表,确定数据存储方式;同时根据信息标准和编码规范制定数据的编码规则,确保系统数据表达的一致性,建立数据库的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由于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和应用模式都比较复杂,在数据库设计上进行了分层次管理技术的研究。①根据本项目需求的特点,亚健康基础数据库采用多中心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管理模式。数据(总)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级别的数据,利用多个区域(分中心),分担用户的服务请求负载,并管理当地的镜像数据。每个分中心内部,数据都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统一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中。在不同分中心之间,采用数据复制和交换技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②在数据内容的分层次管理方面,将数据内容分为原始数据(例如原始文献的PDF文件、中医干预记录、调查问卷等)、整合加工后的数据、系统生成的分析数据(报表、统计结果、“亚健康量表测评结果”)等。不同内容层次的数据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进行数据跟踪和质量控制。③在数据访问技术的分层次实现方面,将对数据的访问和服务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业务层3个层次。采用这些分层技术后,可以让系统有较高的运行性能与可扩展性能[12]。这其中需要采用一些JAVA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门面模式、单例模式、多例模式、模板模式等,并将这些模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应用于各个分层中。

3.3.2.3 元数据管理设计 我们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各种类信息抽象为数字对象。从高度抽象角度来看一个数字对象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标识部分、内容部分和用于描述数字对象的元数据部分。其中元数据部分根据其功能分为描述性元数据和控制性元数据。鉴于所管理对象的海量特性,系统模块采用按功能划分,即按标识管理、元数据管理和数据对象管理来区分。元数据管理服务在系统中承担了元数据管理的所有任务。

3.3.3 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维护使用需求,确定采用J2EE技术完成系统实现;数据库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以适应海量数据的收集、归类、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需要。在系统各个功能层次的具体实现技术上,采用目前流行的轻型架构的多层体系,表现层运用Struts框架,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13]。界面处理采用比较成熟的Ajax技术,用户通过图形化的交互模式进行数据的检索和利用。数据库设计采用POWERDESIGNER工具进行开发,按标准的概念模型建模,生成物理模型,然后生成数据库表结构。各应用建模采用TOGETHER2006进行UML语言设计系统流程,建立各类库关系。JAVA开发工具采用ECLIPSE3.1进行,TOGETHER2006与ECLIPSE两者是配合的开发关系。

3.3.4 软件开发标准与规范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参考ISO9001及CMM3级管理要求执行,但指标的考核内容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整,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需求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文档采用如下国家标准:①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②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③概要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④详细设计说明书(GB8567-88)等。

4 讨论

4.1 关于将数据处理过度到知识处理

数据(狭义)是信息和知识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通过人们的参与对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这部分信息就转变成了知识。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加工和抽象层次上存在着差异[14]。因此,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广义)及其管理的共性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数据特点、寻找数据规律、分析数据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地把数据提升为增值的信息和知识,让使用者可以从数据库系统中查找、发掘到所需信息与知识。我们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例如,我们研发了亚健康量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塞密尔顿抑郁量表、疲劳问卷、疲劳评定量、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评测,可以选择任意量表进行评测,并自动生成测评结果。又如,我们设计了通过数字或图像自动显示,实现以时间为轴线分析个体体检指标的变化趋势,可根据亚健康个体的历史记录,客观评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效果。

4.2 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知识处理和数据处理的最大不同,就是数据处理一般只涉及到信息的结构和语法层面,而知识处理必须考虑信息的语义问题。解析亚健康基础数据,涉及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心理学、营养学、社会学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同样也需要中医古代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与工具。中医药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强身养生、防微杜渐“治未病”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养生理论和手段,是亚健康综合干预的重要内容。本数据库已收录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保健汤茶二百余首,但由于缺乏中医古代语言系统的支持,难以实现检索语言在字、词、术语、概念、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一体化,因此遭遇到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4.3 系统的应用与后期维护

我们研制出的应用软件系统,具备远程从各医院、社区、体检中心、家庭收集亚健康人群相关数据的能力,亚健康个体也可通过浏览器,在线录入相关信息,初步构建了交互式信息传递平台。目前已作为上海市长宁区“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和设备,为73.5万人提供了亚健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汇交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质量和传输速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同样属于数据管理共性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致谢: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赵东升研究员对本课题关键技术给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数据.[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5%B0%E6%8D%AE, 2009-11-03.

[2] 数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752.htm,2009-10-03.

[3] 王万宗,宋安利.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10.

[4] 罗爱静.卫生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6]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7] 张早华,李国宝,刘 明,等.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数据结构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94-96.

[8] 谢雁鸣,文天才,于 嘉,等.北京地区亚健康流行病学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管理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103-104.

[9] 芦殿荣,李东云,陈信义,等.临床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及质控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53-755.

[10] 黄鼎成,郭增艳.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8.

[11] 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12] 汪志华,吴向阳,陈 海.基于J2EE轻型架构的订单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2008,24(3):28-30.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教师;中职生;班主任

一、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冲突时学生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而学生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也会感到困扰和混乱。中职学生也正处于生长的高峰期,身体不断发育趋向成熟。心理特点出现不稳定情况。此时的学生思维灵活、情绪起伏较大、敢于挑战权威、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等。中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不服管,学生之间出现冲突打架,甚至跟班主任、任课教师对着干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班级管理措施

1.写心理日志。

之前未担任班主任教心理课时,从平时与同学的聊天中得知,很多学生对自己班主任有些意见,有时是班里班干部安排,有时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有时是班主任的决定自己不服,等等。可是又因为他/她是班主任不敢说,不说,并不代表就没有负性和反抗情绪,等到有朝一日,这种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些同学家里发生突变、和同学发生矛盾、情绪有较大变化,又不好意思和班主任当面说。因此,我积极鼓励班里每位同学写心理日志,可以是这一周来你每天的生活,也可以是家庭中的事情,还可以是对学习、学校、同学、老师等的看法,或者是班里的事情、宿舍的事情等等,凡是能够引起情绪变化高兴的不高兴的都可以写。

每周一次的批改心理日志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与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心灵对话,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写在上面,包括情绪的波动,我可以通过直接写批语或者单独谈话的形式了解详细情况。如此方式,化解同学间矛盾,了解班级宿舍近况。

2.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3.班会课进行集体辅导。

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例如:班主任出示题目或讲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情景、学生分角色演示情景、教师在情节高潮处置疑、全班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分组续演、教师、引导等。

我曾经在班上开过一个名为《价值大拍卖》的拍卖会,将人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归结为20种,给学生固定的虚拟金钱总数,代表的是这一生,给每一个事物规定不同的价值,看同学们会用自己手中的一生去换取什么。通过这个集体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消除班级中存在的很多扭曲的价值观和言语行为。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有了一定的集体观念,对集体荣誉就会产生较强的共鸣。学校开展的有关学生的各项活动,都给他们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要求,并教育他们要尽最大努力,获取最佳成绩。同学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较认真、刻苦,获得了成功,并把一张张奖状张贴于教室,同学们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领悟到集体的力量。

5.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运用以上几种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管理,我在班级中的管理效果收获很大。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运用单一的命令式是行不通的。做为班主任,在自身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成长、生活、学习、职业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2002.8.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J].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

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种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

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面试理论基础;2.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理论分析指导;4.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晓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管理,形成干部和工人共抓管理的局面

(二)健康环境,形成管理有序、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组织培训,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文化

(四)健康管理,组织全员健康查体

三、推进成效

(一)基层基础是工作的根基,组织管理是取得工作实效的抓手。健康企业建设工作以来,领导班子始终把夯实基层工作为此项工作重点。成立了健康管理的组织小组,有效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展开。

(二)环境的好坏是建设健康企业的核心。从卫生入手,改造了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卫生;抓生活,改变员工的生活习惯。成功的建立了良好的健康环境。

(三)职业健康文化是健康企业的基础和细胞。从组织以来,成功增强了员工健康意识,提高了文化水平。为健康企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身健康革命的本钱。成立健康小组,及时跟进员工健康情况,每周通报员工查体率,确保实现了百分百查体率,全方位维护了员工的身体健康,为公司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健康管理;信息化;探讨

0引言

健康管理指的是在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个体或者群体的健康情况的基础上,将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提供给个体或者群体,针对存在的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1]。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在健康管理领域,加强建设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将有助于严重医疗差错发生的规避,有助于医疗成本的减少,对健康信息在更大范围的共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3]。高校信息化健康管理是在高校卫生保健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和高校情况相符合的疾病预防、疾病干预与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依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相关制度规定,高校健康管理工作具体应包含学生体检、师生健康档案管理、常见病防治、卫生防疫、健康宣教、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等若干方面。以下将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就高校健康宣教、健康档案管理、常见病防治、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控、晨检及因病缺勤报告)等几方面健康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应用做一介绍。

1研究开发背景

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个体或者群体的健康情况,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4]。强化健康管理,在使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的同时,对于有限资源加以有效的利用,以实现健康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就是将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提供给个体、群体,在一定条件创设的基础上通过一些行动的采取,以使健康得到改善[5]。作为相对健康的群体之一,大学生还是一个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群体。要想使大学生的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有必要对如何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进行研究。当前,在高校师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高校在诸多方面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所面对的挑战都非常大[6]。作为一个“虚拟校园”,数字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基础是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借助于“虚拟校园”,能够整合和应用教务、科研、生活等信息,可以使现实校园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得到拓展,使传统校园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7]。在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越发明显的趋势下,高校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满足诸多新要求,当然,这样的趋势也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现实条件。经由对信息服务方式、内容的资源共建、共享深化[8,9],为在高校健康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了可能性,夯实了基础。但是,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常见病、季节病、传染病等宣教缺乏有效便捷平台;2009年甲流防控工作中,晨检报告工作繁琐、费时、费力、费纸,结果就是事倍功半;旧式健康档案管理模式非常不便,纸质档案堆积如山、查阅困难。这促使我们认识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健康管理工作中,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健康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10,11]。

2开发原则

针对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数据存储量大、管理困难、反馈交流不畅、高校医疗保健人员信息化操作能力良莠不齐、多数医疗保健机构条件有限等问题,高校健康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应力求简单实用,避免刻意追求高新复杂,本着实用性、直观性、经济性、便捷性、可操作性五个原则来进行开发研究[12,13]。华北科技学院本着以上原则,开发了B/S+C/S混合模式下的高校健康管理系统。

3实施步骤

3.1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健康网站的建立)

健康网站的建立是高校健康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平台和框架,其他健康信息管理系统都要依托网站平台展开工作[14,15]。采用了MVC模式开发,具有操作便捷、易学好控的优点[16],与学校主页建立直接链接,包含了健康档案管理、卫生直报系统、健康宣教、就医指南、医药报销、在线交流、文件下载等模块。

3.2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包含了体检报告、体检评定、健康建议等模块。

4前景

随着现代高校师生人数的不断扩增,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健康领域的管理应用会越来越广,其快捷、高效的反馈机制,对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7,18]。开发学校健康管理系统,为分析师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升师生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工具,为校内健康环境的改善及大学师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7:1-27

[2]王宏宇,刘春秀.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4,9(6):110-112.

[3]刘晓燕,陈昌海,侯丹,等.基于整合实用技术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6):79-80.

[4]刘雪莲,陈志恒.浅谈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J].中外健康文摘,2013(29):395-396.

[5]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5.

[6]顾娟,郑丹.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师“四中心一平台”健康管理模式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4):167-168.

[7]尹秋菊,甘仞初.基于WEB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2):13-15.

[8]张立,潘志琛,袁俊杰.国家队实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6):470-471.

[9]李学俭,何文华.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数据资源的整合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1):78-81.

[10]侯晓华.中国移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8-13.

[11]孙瑶,李文源,艾育华,等.健康管理及健康管理信息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2):13-15.

[12]林伟锋,于海霞,陈盈盈.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装备,2015,28(9):99-100.

[13]李小溪,郑月,方洁旋,等.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理念的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2):17-21.

[14]马倩影,杜伟.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构建[J].兰台世界,2014,433(11):38-39.

[15]隋栋梁,于杰,范子亮,等.大数据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174-175.

[16]周洲,孔斌,陈晓萍.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10):726-727.

[17]王瑜,江小蓉,李喜梅,等.信息化健康管理建设实践体会[J].中国数字医学,2015(4):39-40.

[18]曾斐,朱菊平.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平台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1,25(6):372-374.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 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4-02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其本环节,也是整体社会医疗水平的体现。社区居民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先决条件。本文从社区居民档案的意义和社区居民档案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阐述笔者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一些体会。

1 建立社区居民档案的意义

1.1 有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也是整体社会医疗水平的体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社区服务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系统而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为全科医生提供病人全面的基础资料,使全科医生能够全面了解病人个体及家庭,从而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1.2 有利于慢性病的筛查和防治。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慢性病起始于生命早期;可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长期系统治疗。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得知,2005年死亡人数大约为5800万,其中3500万死于慢性病,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便于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发现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筛查慢性病患者,并使之接受系统的长期治疗,从而减少慢性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3 有利于居民的自我保健。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导致老年人的长期照顾只能以社区照顾和自我保健为主。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每个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总结,可发现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疾病趋向和治疗效果,有利于全科医生或患者本身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

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2.1 真实性。真实性是一切资料必须具备的属性,只有真实性才有可用性,居民健康档案不仅具有医学效应,更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居民社区档案必须由居民的原始资料组成,能够真实的反映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这就要求在建立健康档案时,必须亲历亲为的实地采集居民的健康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采集的信息越全面越好,对于患者叙述能力偏差而导致的信息失误,要加以分析并向患者的家属求证,争取取得全面、详细、真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居民健康档案的进一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科学性。社区居民档案作为具有医学效应的直观病例资料,具有可交流性,因此在档案书写时要规范准确的使用医学术语,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意思要清晰,能够系统、客观、准确的反映社区群体和个体的健康问题。因为健康档案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所以不仅要自己看的懂,更要让别人看起来一目了然,系统、客观、准确的健康档案为患者的转诊、会诊提供了有效的参与资料,同时也为社区卫生保健规划及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完整性。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以问题为导向,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这与以疾病为中心生物医学模式的病例有显著区别,一般的门诊或住院病例着眼于描述疾病自然史、患者主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以解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则记载着与个体及其家庭健康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以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为重点,着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治疗和转归过程,也就是包括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一体化卫生服务的全部过程。这就要求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居民个体,还要关注与个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区群体,从而能够从个体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因素,及时筛查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2.4 连续性。居民健康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不断变化的活资料,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健康问题为导向,而居民的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连续性问题。居民健康档案伴随社区居民的始终,而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变化着的连续性问题,只有连续的健康关注才能产生有效的医学效应。所以在平时的健康档案管理中应善于观察,勤于记录,使之成为连续的具有生命力的医学信息,这样才能通过比较一段时间内的资料和数据,发现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疾病发展的趋势等情况。

3 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顺应当前卫生形式的基本医疗服务活动,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对健康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避免资源的浪费。

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有专门专业的人对其进行管理,这是因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保密性高,建档以及档案后续检索等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另外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人员配备也是健康档案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建立专业的管理退伍对于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建立节约型的健康档案系统至关重要。

其次,对于健康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对健康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管理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体现。

对社区居民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广大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努力和支持,也是本着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身实地地对提高居民生活健康质量的作出的实际措施之一,也是对人民负责人的体现。

由于其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挑战空间,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任重而道远,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摸索和研究,以虚怀若谷的姿态虚心学习同行业成功者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李孟智.家庭医学与全民保健医学管理.中国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3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8篇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最终达到改善健康状态,保持健康身心的目的。健康管理区别于疾病管理,是要把原来被动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主动地管理健康的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过程。随着医疗和IT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电子健康记录的建立、健康与疾病管理平台的建立、网络服务的开展、客户应用终端的不断涌现,必将对保障公众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就是不同设备和系统间信息交互集成,达成共享,实现互操作。

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有关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和实际运作都存在着很多不清晰的认识。健康管理各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标准和规范,健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市场管理还很不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所突出的顶层设计,即“一个大厦、四梁八柱”。“四梁”即四个体系,就是要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深化医改的灵魂是以公益性为主线,公益性是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界定。遵循公益性原则,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深化医改的大思路是以制度创新解决长期性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难题。深化医改具有全面性、综合性、政府主导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设计使我们改革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9篇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是现代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纵观健康管理学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科发展性健康管理学的学科内涵、理论基础、方法路径、标准规范、法规制度、人才建设等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有待不断发展创新、丰富完善。

1.2技术集成性该学科优势在于多学科融合与集成创新,其技术发展必须在吸收、借鉴相关学科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技术。

1.3需求多元性健康管理对象是不同职业、团队、阶层、年龄、健康状况的社会人群,其健康管理标准、要求、重点都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多元化要求必须突出个体化、个性化服务。

1.4服务持续性根据“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观,健康管理是循环往返、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服务必须持之以恒,延续于服务对象的整个生命过程。

1.5信息主导性“零级预防”是指导健康管理的重要理念,需要将健康体检结果与遗传因素、生作者单位:310007浙江杭州,杭州疗养院,

2.健康管理专科

中心活动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健康风险与健康问题,提出干预方案,并多重分析对比。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必须加强配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海量健康数据云储存、云计算。2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实践在深入分析上述健康管理学科特点基础上,我们将护理服务有机地嵌入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串接并整体重构。

2.1服务架构系统化

依据“功能独立、过程牵引、协同高效”的原则,依照健康管理6大功能区,配置市场维护部、客户服务部、体检运营部、评估干预部、技术研发部、质量控制部等护理服务组织架构,增设前台业务指导接待员、健康管理师、客户经理、专职导检员、信息维护员、质控员等岗位,重组健康管理护理服务组织体系。

2.2服务布局人性化

利用视觉色彩系统和绿色盆栽,设置军人专享区、女宾区、内镜区、血管检测区等人性化功能区域,分别建立健康管理宣传栏和特色项目介绍的宣教橱窗,统一制作各类检查注意事项和爱心贴士等温馨提示。在各区设置定点工作人员,开展健康关怀服务,如无障碍(绿色)通道、健康讲堂与咨询、茶艺表演、高龄专职引导,健康指导手册发放及轮椅、女性专用品、便民箱、糖果等应急物品配备。

2.3服务流程规范化

在3C模式[顾客(custom—el")、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的影响下,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模式成为健康管理关注的焦点,因而流程式管理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间贯通衔接的方式,做到点面结合,逐项完善院级、部门级、部门内的三级流程重建,设计各类服务的新的实用表单,以“面一点一面”的循环方式在健康体检的前、中、后各环节,规范运作健康体检预约、导诊、科间协作、为兵服务、结果评估与干预、个体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客服呼叫等后续服务流程。实行护士长一线主管负责制,通过看、听、沟通、意见征询等多种渠道准确把握各项流程与其他专业管理的融合,解决跨科之间的矛盾,第一时间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服务流程可追溯性,达到服务流程最优化和服务效能最佳化。

2.4服务标准制度化

根据服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客户需求,区分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不同需求、不同病种的特点,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界定健康体检前、中、后各环节的服务内容,制定单项与综合、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工作标准与规范、岗位说明和考评机制。完善投诉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设立投诉部门和意见征询,建立各类服务补救预案和服务问题登记本,从人、物、设备、环境、方法等层面全面塑造具有稳定性、及时性、系统性、细节性的服务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2.5服务技能专业化

健康管理学的多元性决定了护理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围绕健康管理的工作特点,努力增强从事健康管理的护理人员在评估与干预、沟通、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异议处理、教学和知识综合7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施多样化学习培训途径,如国家健康管理师资质认证培训、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班、参观见学等。专题进行服务礼仪、对客技巧、呼叫服务、服务流程情景模拟等内容的特别培训和跟班作业指导。在护理单元内开展角色扮演、服务性学习、小组合作3种形式的健康管理专业知识普及、业务项目实践、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小组探讨等内容的护理教学工作。将健康管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专业建设,为护士创造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术、参与管理和交流探讨的机会,促进健康管理学指导下服务技能专业化发展。

2.6服务支撑信息化

在实验室信息系统(U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心电系统与健康体检系统对接的基础上,我院相继建造了呼叫中心和智能排队等信息平台。数据的实时联接使护理人员能在不同位点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效调整体检运行,实现标本留样、排队取号等项目的自助服务,达到体系运作的最佳效率与质量。同时利用开展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掌上信息应用(APP)等健康管理媒体技术和联网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24小时在线的自我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健康体检预约、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在线报告查询、专家互动咨询、紧急医疗救助、远程健康监测等功能。

3深化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思考

3.1加强健康管理理论

学习与研究开展健康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健康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并有所创新。

3.2强化健康管理专业

护理人才培育健康管理学的护理工作是由多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单元组成的。服务内容多,角色转变大,能力素质要求高,工作时间场所不固定,工作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护理学的创新过程。目前由于精简整编,护理人员队伍梯次不明显,要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健康服务要求,打造护理服务品牌,亟需增加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培养力度。

3.3更新健康管理护理工作思维

由于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服务理念的认识还相对滞后,个体化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经验不足,要实现由传统护理向策划、预防、体检、跟踪和调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健康管理学护理转变,必须调整护理管理者工作思维,促进护理创新的质的突破。

3.4规划健康管理学科护理建设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0篇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永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了“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已通过北京市科委指定的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以及国内健康领域九位权威专家的论证和鉴定,结论是: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具有新颖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永文健康“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主要的关键技术,是健康检测技术和健康调理技术。

健康检测设备主要是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检测方法是将被测者体内的生物波同生物体源的基准波相比较,通过分析被测者的生物体信息波的紊乱程度,来实现人体的健康检测。通过分析物质波对生物体磁场波的破坏与修复程度,来判断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营养品等各种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物质对被测者本人的效果及影响。生物波能探测到人体最早的体液期的变化,因此能在人体出现病变以前的早期发出预警。

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的技术优势:早期诊断和无损伤检测。永文率先使用了超高灵敏的传感探测系统,超微量的人机平衡自调取样技术,实现无损伤条件下的早期诊断,来探测人体内极其微弱的生物信息变化。因此,对人体疾病的早期,从细胞开始产生的变化均可检测识别。由于设备采用只在人体表面进行探测的方式,因而真正实现了无损伤检测。

药物效果及毒副作用检测,营养保健食品筛选组配。

全方位的均匀物质取样接收系统,是将各种物质的物质波提取后,叠加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上,通过分析对其脏器生物波的影响度,来判断该种物质的功效。因此,可在人体服用某种物质之前即可识别,在对人体生物波信号与药品的物质波信号进行高灵敏的动态取样后,将不可比较的模拟信号转变成可比较的数字信号。通过两者信号的综合分析,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多种药品同时对人体进行叠加量化分析,以寻找出最大化的有效配方,避免服用过多药物后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永文采用人体无创无损伤的生命检测评估取样技术,用生物传感器测定人体各器官功能和营养状况。该技术是建立在核磁共振理论、量子物理学理论、生物电磁波共振理论、生物传感及分析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由于检测系统不破坏皮肤,不侵入机体,因此有很好的安全性。调理过程和调理方案全部为无毒副作用的天然健康食品和营养补充剂,并有严格的标准,现场测定组配后的调理用品毒副作用筛查和效果评估,家庭健康管理方案也全部体现个性化的安全方案。

永文采用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对人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进行检测,并通过辅助分析管理软件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和调理建议。同时对人的个体健康发展趋势提出咨询意见,并将个人健康信息纳入管理分析体系,指导人们进行健康调理,使人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整套系统集成了人体健康检测系统、人体营养检测系统、人体健康标准、健康营养分析系统和健康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人们提供完整的健康保健、调理建议。

在实现健康管理方面,永文采取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干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抗衰老等方法。在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通过真实客观的健康信息采集和管理,使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为目标人群科学、具有针对性、正确地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

永文健康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确立了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的目标:

其一,以管理到不得病为基础目标,检测评估调理中设计全面平衡的技术标准,确定器官功能、营养素的低点进行有目标的干预,使人远离疾病,没有疾病的迹象和症状;

其二,追求人体生物信息数据库中依据种族年龄性别的个体健康生物波型标准的2/3以上,实现基本健康,让人充满活力,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体力和脑力工作的情况;

其三,达到健康和保持健康为最高管理目标,有目的性地养生和保健,获得健康长寿及幸福的一生,真正有能力享受生活;

其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人群,系统中理论基础和技术都制定为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并以营养调理,辅助康复疾病。

永文已经累计检测、调理服务客户约十几万人次,在全国依托于该系统建立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达十几家。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培训、健康跟踪指导,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已经趋于完善。永文自正式运营以来,已经在全国成功建立起十几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遍布北京、辽宁、湖南、浙江、江苏、陕西、黑龙江、广西、山西等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人们功利心重,生活无节奏;正常的生物钟节律遭到破坏;睡眠不足,疲劳增加;运动不足,烟酒增加;平衡膳食不足,快餐饮食增加等,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抑郁症、焦虑症等患病人群持续扩大;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而据另一项统计数据研究显示:我国“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

因此,提前预知健康状况、有效调理身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发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永文集人体健康检测、营养检测、人体健康状况分析和管理于一体,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及健康发展趋势,以及改善健康状况的调理方法。这些为人们预防疾病、远离疾病提供了技术手段,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医疗费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1篇

1.1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架构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以建立1个省级综合平台为核心枢纽,以建立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县级数据中心为基础支撑,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平台要求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

1.2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信息系统

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一卡通”信息系统覆盖各卫生业务应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信息的共享和共用,重点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医院就诊服务、村卫生室等应用,以此为基础,构建县区数据交换平台。1.3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其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业务服务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监督管理子系统、与其它系统接口。

2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架构

可考虑建设省市县三级平台、分级部署的实现方式。省级平台支撑和涵盖全省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等公众服务的应用需求;市、州级平台需建立个案数据与管理中心,实现对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集中存储、检索、共享、数据交换等;区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承担县级区域数据中心的作用,主要负责县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存贮与处理。应从基础设施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系统安全性。基础数据安全:平台具备性能完善的网络安全基础。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用户识别等信息安全软硬件系统,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与更新;软件安全:平台涉及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应具有访问控制功能,并定期进行完全备份;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库备份策略;对数据和资料的访问设置权限;关键数据的修改记录必须记录操作日志;关键、敏感的数据的存放需进行加密处理。云技术部署方式。省厅级统一采用集中部署方式,完全可以和云计算方式的集中部署,多点复制,保持系统健壮度的方式进行融合式的部署,并为以后云计算方式的完善部署,提供了基础设施、网络框架、软件体系的必要条件。县(区)级按照省内统一的标准和功能规范,进行部署,同时市级平台可以部署成虚拟平台。

3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

3.1业务服务子系统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档案为中心。个人档案提供个人基本人口学资料、行为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主要健康问题、就诊、体检和健康影响因素等资料的管理,包括档案的新建、更新、查询与浏览等。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特征结合构成家庭健康档案,而家庭健康档案与社区特征结合则构成社区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内档案迁移的管理,包括迁入、迁出。(2)基本医疗服务管理。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药房等基本业务管理。系统中要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以协助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在上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增加疾病库、临床路径、诊疗导航等,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基础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计划生育、疾病控制与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卫生服务要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对公共卫生管理过程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信息反馈、数据共享与交换等。辅助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服务。(4)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应实现如下目标:个人健康诊疗信息查询;健康资讯和管理;网上门诊预约和计划免疫接种预约;用户管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5)远程医疗服务子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特别是远程集中阅片),以及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远程医疗卫生技术教学培训。

3.2业务管理子系统

(1)基本药物管理。基本药物管理系统包括药库、药房等管理功能,起到监控药物使用、规范用药行为等作用。系统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内容,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批准文号作为药品统一编码,并与全省基本药物目录网上采购平台的数据对接。(2)业务运营管理。主要包括门急诊收费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及查询和咨询等综合管理模块。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系统动态监控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行。(3)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可大致分为医疗机构使用部分与卫生行政部门使用两部分。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对医护人员前端工作情况数据的直接采集,以及服务态度等定性指标评分录入汇总,依据绩效考核体系规定,进行量化考核,为分配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卫生行政部门使用部分。直接采集绩效考核信息,依据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提供单位的绩效考核信息,并提供单位绩效的量化考核功能。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2篇

一、健康管理的概述

健康是指无疾病(不虚弱),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健康管理指的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动态过程,是基于个人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也就是建议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其目的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估、分析,提供健康咨询和知识,制定健康计划管理,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患未然。

二、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方式、心态、体质和体检。

1.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与长时间的饮食不合理、没有进行科学的运动、心态的不平衡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良生活方式的积少成多,则会形成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我们要对健康进行学习,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坚持多做运动,注意休息,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才能够健康。其中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吸烟、酗酒、过度饮水、失眠等。

2.心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在这个生活节奏快速增长的社会里,心理健康也逐渐上升为核心地位。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缓解精神压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我们要进行适当运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走向更加健康美好的新生活。

3.体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运动健身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机体康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运动能够给身体带来健康,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知识,但是运动的适当不适当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运动过少会造成新陈代谢的减弱,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引起肥胖,因而我们要经常运动锻炼。运动在坚持的基础上显得更加完美,所以我们要保持好坚持每天运动的心态。

4.体检。面对最主要的健康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建立以问卷、体检和疾病诊疗档案为基础的一些信息,实现以预防为主,逐步建立患者慢性病人的完整档案;其次我们要建立健康查体管理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三还要普及更多的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大力向人们宣传经常性健康查体的益处;第四要让人们多深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医疗信息;最后把亚健康管理列入重要议程。

三、体质概述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综合稳定的特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反映了生命活动和身体运动的水平,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健康的重要前提,是人体机能强弱的标志。

四、体质锻炼的方法与途径

从运动的精髓看,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运动等运动中都能体现出体质锻炼的方法。有氧运动是一种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有一定的节奏、方便易行、易于掌握的锻炼方法。体质的锻炼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在进行力量运动练习时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结论

1.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它还是自身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2.健康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体质、心态和体检等内容。运动健身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机体康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

3.合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等。

4.无论运动、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质锻炼是防治疾病最根本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要坚持“适度运动,贵在坚持,张弛有度,因人而异,动静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体质锻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继平 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1),11-16。

[2]唐月香 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11),193-194。

[3]陈志岗 大学生体质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03),312-313。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健康管理

高职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使高校群体正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目前大学生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1]。另据某高校相关调查,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1.54%以上[2],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和控制将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高校学生集体生活、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具有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双重威胁,高校校园健康服务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师生员工超重、血压高值、高血脂、高尿酸、转氨酶异常等明显上升;校园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率以及PPD强阳性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师生突出的健康问题与全国高校基本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医院应积极探索高校人群健康管理,调整医疗服务的工作模式,有效维护和促进师生员工健康。

1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陈君石、黄建始专家认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3]。还有专家认为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或者疾病状态的各类人群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对健康状态做出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4]。具体可以理解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以上观点表述不同,但其内涵都一样,就是要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导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结合健康管理的概念及现代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学校健康管理就是为师生个体或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2高校健康管理的思路

高校有其特殊性,因此立足学校的校情,搭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健康管理框架。

2.1寻找政策依据 任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政策的支持。依据国家关于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规定、通知精神和指导意见等,其中包括《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20余条目作为政策依据,筛选其中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进行归纳融合,形成校本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文本。

2.2明确健康管理理论依据 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5]。其核心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就有机会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通过这五个方面工作提升健康水平[6]。

2.3建立联动运行的工作机制 高校的健康管理,要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由于教职员工岗位类别繁多,人员情况各异;学生层次众多,类别不同,因此需建立校医院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健康管理层面,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保证健康管理政策和实施效果相一致,健康管理与推动学校发展相一致。

2.3.1形成完善的学校预警监控体系

2.3.1.1健康体检制度: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健康管理内容实施的第一步[7],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分层、项目合理、有指向性和特异性的健康检查规范和制度,体现健康体检的预警监测作用,动态了解参检人的健康情况,增强过程监控。

2.3.1.2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生在接诊后可得到系统对高危人群统一的警示标定,有利于第一时间传染性疾病、潜在疾病、重大疾病发现与追踪,强化就诊环节对危险因素的预警和监测,增强环节监控功能,从而提升健康体检和学校医疗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延续性。

2.3.2管理共享平台的搭建 在学校健康管理中人力资源是制约工作的因素之一,目前校医院医护人员起着健康管理师的作用,他们不仅承担采集健康信息,查询服务对象各种资料,数据录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还要识别危险因素、进行重点个体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和教育,辅助临床决策。这些工作既需要熟练的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拓宽的专业知识面来支撑。因此,合理统筹人力资源,大力度培训现有人员的同时,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特殊的资源优势来补充,搭建起健康管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健康管理方法更科学,成果更明显。

2.3.3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曾提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要使健康管理服务的理念、模式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同,首先要强化健康理念,营造校园健康氛围,要通过扩大宣传、丰富管理内容等手段,给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多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更多健康自我管理经验的支持。实现知行果的互动循环,促进自我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提高。

3管理模式初探

3.1模式 在学校健康管理实践中,应用健康管理理论,采取综合群体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较全面的健康管理。即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和个性化(personal)医疗。

健康体检、首诊管理(发现个体、群体危险因素)预警监测(健康问题)追踪随访、干预(高危人群、患者)为一体的的"健康后续管理模式",改变既往健康体检和就诊后缺乏连续服务的状况,形成集重点人群为干预核心,高危人群为预防对象的管理体系,最终向全员健康管理过渡。

3.2基本步骤

3.2.1信息系统建设 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就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校医院现有HIS系统及健检后健康管理系统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平台。通过这两大系统的整合,可获得个体的基本信息、医疗数据、体检数据,建立完整的、动态的师生电子健康档案。其基本架构包括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周期性健康检查、复检的项目及结果结论、既往病史、就诊记录以及有关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筛查及疾病危险性评价的信息、转会诊记录、预防接种、患者教育。

3.2.2收集健康信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筛选高危人群,对发现的健康问题,首先找出影响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给出病种(包括传染病)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使健康管理者及服务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健康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分布[7]。

3.2.3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来获得预防和延缓重大疾病发生,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具体内容为定期随访、追踪、健康复查、诊断,知己管理、指导医疗等。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干预计划和干预措施来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3.2.4提供个体和群体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更有效的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管理个人的健康,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干预策略。

健康管理服务引入学校,可以认为是当前学校健康工作的升级。以教师、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高校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学生、家长、教职工及学校对医疗费用的支出,降低办学成本,也为师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校园和谐稳定及社会影响有重大的意义。

开展健康管理是系统工程,虽然"健康管理后续服务"模式在实际中比较易于操作,但人、财、物方面存在局限性,因而也是导致一些结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校医院在长期基层卫生服务中积累了预防保健、医疗及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经验;其基础建设、配套环境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医院单方要协调多部门解决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应强调校医院牵头,多平台合作下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机制。

健康是多维的,健康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而资源需要管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发展的基点在于师生的健康,师生健康是整个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是影响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之一。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7]。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和实现WHO"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双兰,贾卫国,王冬,等.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8, 22(1):80.

[2]亢元,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的潜在危害性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4):18.

[3,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0-45.

[5] 黄璐.健康管理理念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9):856.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部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 信息化 问题

社区卫生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必然会受到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没有公安、民政部门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掌握准确的社区人口底数信息,“全人群、全期、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只能成为空谈;没有相关防保机构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无法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就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医疗中心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持续改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2. 多头管理,条块建设,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整体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头管理结构之中,卫生行政部门、预防保健机构(疾控、精防、妇幼)、医疗中心、社区运营保障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民政、计生、残联、教育等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业务执行和业务管理关系。这些条块管理部门往往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自上而下建设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典型的“烟囱”式应用,包括计划免疫、疫病报告、妇幼保健、精防管理、基本医疗等等,一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打散到不同的系统之中,不仅相同的信息重复采集,效率低下,而且数据标准不一,难以集成,“信息孤岛”由此形成,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居民提供生命全程的健康维护服务,就决定了在生命周期时间轴上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求,这是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管理、专业技术指导、业务协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工作流程时务必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由于各专业垂直管理的需要,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自身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3. 时间跨度大、管理需求多变,“死档”问题难以破解,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宽度大,而不同时期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管理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从个人健康全程维护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环节采集的健康资料理应保持长期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就必然会面对健康档案资料“多版合一”和“多档合一”的技术难题。目前应用的信息系统,技术手段落后,在解决结构化异构档案的动态收集和管理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导致大量的“死档”产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空前复杂的系统,这是由专业领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于我们较为熟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而言,系统所涵盖的广度、深度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从过去医患关系为主的二元结构,发展为以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保机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复杂多元结构,对信息化的服务要求大大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对信息服务跨度的巨大延伸,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要创新技术手段,突破关键的技术瓶颈,还要从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环境、制度设计、和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信息化与专业化得有机融合。

具体来说:

(1) 建立“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数据管理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应该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的健康维护理念。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在生命全程范围内,系统、连续地归集和应用健康信息,是开展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在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之间,建立“以人为中心”、“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理清社区卫生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信息责任,明确各种信息源的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而且在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间也能够建立长期、及时、有效的信息更新和机制,真正实现一方采集、多方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资源价值。

(2) 转变信息组织和管理思路,变“垂直分割”为“垂直接口”模式

作为支撑医疗卫生网底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该成为现代卫生管理的信息之源,应该转变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优先保证社区卫生健康维护工作整体性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垂直业务信息管理,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整体数据资源为中心,应用需求为导向的水平管理。以健康维护为主线,以电子健康档案为骨架,全面整合各专业领域的健康资料信息,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一棵伴随其生命全程的健康信息树,这对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并持续满足上级专业管理机构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建立基于标准化数据集的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管理平台

贯穿生命全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是随着时间不断滚动累积的,信息的内容、结构、使用方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CHSIS作为基础数据平台,需要建立“最小数据集”的管理机制来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变化。最小数据集是用于描述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字典,是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也是实现健康档案信息标准化,促进居民健康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的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