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

基础测绘论文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 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 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 “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 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2篇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建测绘 建筑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79-02

随着近年来建筑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学教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中国古代建筑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一种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古建筑测绘更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古建测绘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理解、巩固和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建筑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课程发展概况

1.1 课程设置背景

古建测绘作为一项结合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对中国建筑学教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建筑学研究发展之初,梁思成和刘敦桢就带领营造学社成员在华北地区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建筑206组,完成测绘图1898张。在中国建筑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古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山西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发现并测绘的。正是通过对实例进行测绘、分析及研究,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及卢绳等才开始着手编写系统性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著作,同时,在《中国营造学社会刊》这一古建史研究的学术性刊物上发表多篇测绘实录。相关研究论著将中国建筑史学纳入系统科学研究领域,以历史文献和实物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建筑史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成就及不同时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使得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化的体系,同时,也为世界建筑史的研究拓展了学术范围。

正是由于受到古建测绘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开端所奠定的学科研究的基本模式影响,50年代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分别主持北京和南京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时,都将古建测绘课程带入建筑学的教学体系中,作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实践内容。随着近年来高校建筑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全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点已经发展到252个,通过评估的专业点有48个,占总数的19%,而其中大多数建筑学专业均设置古建测绘课程,由此可知,古建测绘课程逐渐在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建构中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

1.2 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前期简单为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将学生按4~6人分组,组织各组在现场分工进行草图绘制和测量,最后依据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绘制正式测绘图纸。这种教学模式沿袭营造学社发展初期的基本做法,曾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测绘对象的选择方面,古建筑测绘的工程目的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为古建筑提供详尽、系统的资料,作为重要的技术档案为日后的修复、重建提供可靠的资料。古建测绘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内容,目的在于巩固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部分基础研究资料。由此在进行古建测绘课程的安排时,要注意区分测绘类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的不同侧重点,有区别、有针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测绘专业的学生仅能够从测绘学的角度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而不会考虑建筑工程目的深层次意义,可能造成古建筑测绘背景知识的流失。而建筑类专业更多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要求测绘内容,测绘技术方法仅仅是古建筑测绘的工具和手段,所以面对规模较大或工程较复杂的测绘对象难以实施测绘工作。由此在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古建测绘对象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测绘能力和测绘水平,尽量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测绘对象,既能够让学生达到认识古建筑的目的,又利于进行实地测绘工作。当然,测绘对象的选择也与测绘工具的配备密切相关,测量工具如果不能跟不上实际的需要,会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相反精度准确能够有效提高测绘水平,从而扩大对测绘对象选择的范围。

其次是测绘时间的安排方面,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所以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很容易受到影响,由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古建测绘课程是学生将建筑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对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古建测绘课程的时间安排应主要考虑建筑史学习的基本时间阶段,尽可能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及时有效的开展古建测绘课程,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认知的能力均在较合理的水平。

最后是测绘成果的提交方面,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但是对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在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深入对实践和学习的深入体会,所提交的测绘成果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仍需要反复修改,不能够直接作为基础的研究资料,从而影响古建测绘课程的实际工程目的的实现,使得古建测绘课程脱离生产需要而仅仅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2 教学实例说明

针对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中古建测绘课程存在的问题,以本校2009级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课为基点,进行了部分的教学改革实验,争取将古建测绘课程的教学工作纳入到建筑学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中,发挥出古建测绘课程的作用和影响。

2.1 准备工作

为明确古建测绘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进行建筑史理论教学时,对学生充分说明古建测绘课程是建筑史及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另外授课老师通过建筑史的理论学习来了解和掌握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而确定古建测绘的对象。根据2009级学生的基础学习的情况反馈,选择难度适中的近现代建筑作为古建测绘对象,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对古建测绘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在古建测绘开始前利用多年的测绘实践与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同时,申请并使用测量精度高的激光测距仪,保证古建测绘过程中的测量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2 现场布置

古建测绘课程的重点是测绘现场的实地测绘,在古建测绘现场,首先带领学生根据前期对测绘对象的调研工作进行古建观摩和工作分配,保证各组同学都对测绘对象和测绘工作的难易程度获得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再确定各组的工作内容和测绘重点,最后由各组负责人具体安排具体详细的测绘分工。测绘指导老师现场辅导各组测绘,保证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不影响测绘工作的基本进度。

根据古建测绘的工程实际性特征,争取实习双导师负责制,使学生在校内接受主讲老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解决在测绘实践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并有测绘老师指导实践技能和测绘技巧,以此促进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提高动手和操作能力,达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相互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对促进专兼结合的教学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3 实践总结

古建测绘结束后,要求分组分班进行测绘成果的整理工作。为达到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对提交的成果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和修改。各组除了绘制格式统一的测绘图纸之外,还要提交有针对性的测绘调研和分析报告及计算机数字模型。调研和分析报告能够检测学生对测绘对象的认识理解深度,计算机数字模型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和团队精神,将各组绘制的不同图纸数据综合分析,以精准的数字模型直观的表达出来。古建测绘后的成果总结,学生提交的成果内容均符合要求,测绘图纸表达数据信息准确,分析报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深度,计算机数字模型能够充分反映测绘工作的细致和准确程度,达到古建测绘课程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的标准和要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说过,测绘经典建筑就是向大师学习。古建测绘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改革与实践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课的调整说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课程已经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但要把古建测绘课程融入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马海至,郭志奇.古建筑测绘的原则与方法探讨[J].北京测绘,2007(2):51-53.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机械测绘技能训练目前在机械专业中多已开展了,但应用的场合常仅仅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一个补充单元进行,通常在一二周时间就完成了机械测绘的训练。作为一种实用型的技能这种作用是远远不足展现它的价值的。本文通过对理实一体教学的思考与理解,阐述并分析了机械测绘在理实一体教学中的内容与作用,希望利用机械测绘为提高有效性教学提供一种思路及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机械测绘 理实一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机械测绘技能的训练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训练在许多的专科院校中多已开展了,但基本都是作为机械制图的一个补充训练模块在进行。在应用中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读图、制图的能力。通过对机械零部件测与绘的动手训练,从抽象的概念与图形认识转变为对实物的直观形象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从作为一名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转型过来的机械专业课教师来说,总觉得机械测绘如果仅仅是制图附属的一门课程或是一门技能训练模块,那太“屈材”了。从机械测绘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学习、训练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来说,可以从实物的观察与直接动手的接触中加深认识,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接触中更易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知识的应用从而有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机械测绘该如何定义或延伸它的作用与应用呢?本人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理实一体教学的知识培训,感到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的缺失。觉得机械测绘完全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中的一个独立单元,与其它相关课程结合来进行理实教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平时的机械测绘单元与相关课程结合教学外,在毕业设计前如能有针对性地开设本单元的系统学习与训练,那对他能力的提高与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

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通常认为:理即理论知识,实为实践操作,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操作,又可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目前阶段的理实一体教学中,绝大多数是指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组合教学。如钳工、车工等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在实际的操作中穿插理论的学习,学习后又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一个个模块的训练来验证理论的指导性。而基础课程中由于概念性知识较多,这样的模式就无法实现,所以理实一体应用得较少。所以,本人认为对理实一体的理解又可放开些,理可指理论的知识,实可指实际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内容或指实物的存在状态。一体指一个作用过程,是一种教学方法手段。这个作用过程或教学方法手段可根据需要进行操作或演示,或者进行其他的相关性实际性应用。把书上空虚的理论与现实的实际存在通过一个有目的的作用过程来进行的学习或教学过程就是理实一体学习或教学。所以只要机械上有这个实际存在物,就可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机械上实际存在应该有很多。特别是机械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有实际的存在,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或作用过程来进行有效性教学,课本上没有提及,教学参考书上会有一些,但相关的资料与研究不会很多。造成学生普遍感到基础课不好学,学不好,现在许多的院校正在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理实一体教学是一个方向。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要思考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中怎样去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应用机械测绘来作为一个理实一体的核心作用过程或教学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对提高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有效性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机械测绘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机械测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即测量,是一个操作过程,二是绘,也是一个操作的过程。理实一体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存在都可以是一个静态的状态,通过一定的作用过程来进行教学,即在静态之中通过动态的操作演示来理解静态的知识与实际的存在。机械测绘强调动态的操作。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机械测绘来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的补充单元来说,也体现了这些内容。书上的图形与知识是静态的,模型或实物也是静态的。通过测与绘的过程来完成两者之间的联接,这就是理实一体的学习或教学。

但仅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一门课程的理实教学,这又局限了它的应用。机械测绘可作为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应用,凡是需要或可通过测绘的训练或操作来提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内容都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的项目。如测量技术课程,互换性与公差配合课程,通过测的过程可理解误差、公差、偏差、最大实体、最小实体等之类的内容,通过绘的过程可理解配合、尺寸、表面质量等相关内容。对于机械基础课程,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测绘可加深对机械零部件、机械机构、机械传动的理解与应用。如四杆机构、轴、带、链、齿轮等之类的零部件与传动都可找到相应的实际的存在物。这类知识如是纯理论的进行讲解还不如分小组进行测、绘来学习更有效一些。在专业课上,一些不是操作性的知识,只要有实际的存在,通过一定的测与绘的过程也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车刀、钻头、机床结构分析等等。都可通过让学生与实际存在物进行联接。借助测与绘这一联接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联接的方法与手段可能不仅仅只有测、绘这一种。但测与绘可以说是一种最简便的应用了。

机械上测、绘在实际的应用常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中修复零件与改造已有设备,二是仿制产品或设计新产品。所以在教学中也可把测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独立模块去操作。通过测、绘对零部件进行分析,鉴别它们的材质与热处理的状态,对零部件进行结构分析与工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零部件的缺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使结构更合理与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在毕业设计前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有条件的也可在校内进行,如进行夹具的测绘、简易机床的测绘、减速器的测绘等等。这种综合性的理实一体训练不仅加深了理论的知识,也锻炼的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机械测绘的内容现在已有许多相关的教课书,但大都讲解测绘的方法与测绘的内容。而机械测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以上的内容只是本人对以往工作的体会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点浅薄之见,可能表达的并不是十分准确。唯愿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行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批评与指正,为提高机械专业的有效性教学与实际应用而努力。

参考文献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切实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速度

1.全面推广数字城市建设。认真总结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经验,加大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力度,择优推广约50个数字城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力量,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开展“数字海南”等数字省区的示范建设工作。

2.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节点建设,初步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完善平台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指导各地开展平台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建设,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

3.抓好重大测绘项目组织实施。完成西部测图、1:5万数据库更新主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海岛(礁)测绘一期工程实施。全面启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地方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XX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整体应用服务。加大1:1万地形图更新和相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力度。

4.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继续组织实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经费项目,促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新疆、西藏地区基础测绘工作,提高新疆、西藏地区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二、切实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提出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继续支持黑龙江、武汉等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产业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化结构。

6.妥善处理保密与应用的关系。力争出台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大力推进地理信息要素细化分层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地形图保密技术处理,联合国家保密局、总参测绘局启动《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修订工作。

7.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和运行机制,逐步推广到市县测绘部门和测绘企事业单位。研究制定测绘成果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和制度,大力推进测绘成果汇交。落实部门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协议,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完善。健全测绘档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完善测绘成果入库机制。加强国内外地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切实提高测绘依法行政水平

8.落实测绘管理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激发产业活力上来。按照“模式基本统一、上下基本一致、力量不能削弱、职能必须强化”的思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测绘发展的实际,积极促进地方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市(州)、县(市)测绘管理机构管理职能。

9.加强测绘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地图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争取2011年出台。继续完善《测绘质量管理条例》送审稿。组织开展《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地图审核管理规定》修订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地方基础测绘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做好测绘法律法规后评估的准备工作。

10.维护测绘市场秩序。做好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检查验收及先进表彰工作,并向国务院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加强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防范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做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工作,总结五年来的成绩、经验并表彰先进。开展中小学地理类教材地理分区科学界定研究。开展以教辅地图为主的地图市场检查,力争世博会期间不出现“问题地图”。

11.加强测绘行政执法。加强测绘行政执法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测绘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测绘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监管,组织开展全国涉密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加强面向全社会的测绘质量监督、测绘计量、测绘仪器检定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国重大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查。

12.提高统一监管水平。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测绘资质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完成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研究建立测绘市场动态监管制度,推进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测绘资质巡查制度。搭建测绘行业交流服务平台,凝聚行业共识,促进行业发展。组织开展全国十大高山高程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工作。

13.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开展测绘系统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总结XX—2011年依法行政五年规划贯彻实施情况,表彰先进,启动2011—2015年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起草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完善地图审核工作机制,严格把好审核关。开展“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六五”普法规划制订工作。 (1)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14.加强层级监督和考核。加强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下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考核。全面实施《全国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度测绘工作考评办法》。

四、切实提高测绘服务保障水平

15.主动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积极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服务,继续做好领导机关用图编制工作,主动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提供地理信息与技术支持。

16.大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重点做好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测绘保障服务。积极为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监管、海洋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工作服务。

17.积极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服务。继续实施“一村一图”、“百镇千村测图”等新农村测绘保障工程,加快城镇基础测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做好服务。

18.着力为应急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国家测绘应急保障预案,理顺应急测绘有关工作机制,做好日常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探索将地理信息企业纳入测绘应急保障体系。扎实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测绘保障工作。

19.积极为社会公众服务。加强权威地图编制,做好世博会、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等方面的测绘保障,修订完善1:400万等国界线标准画法样图,更新国家测绘局网站登载的网络版中国和世界地图。加强公益性地图网站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开发居民出行、旅游等所需的地图产品。推广应用1:25万公众版地图。

五、切实改善测绘技术装备条件

20.积极争取重大装备专项。根据测绘技术装备建设的总体思路,抓紧开展相关测绘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建设和应急服务能力”项目立项,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带动地方对测绘技术装备的新一轮投入,显著提高全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21.大力推广无人机航摄系统。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将国产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装配到各省级基础测绘单位,保证每省有1~2个系统,有条件的省区推广到城市,尽快在全国测绘系统形成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和测绘应急保障能力。

22.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与服务设施项目3个部级分中心和15个省级馆建设,提高测绘成果档案存储管理和应用服务设施条件。加强测量标志保护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六、切实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力度

23.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的作用,更加注重发挥测绘和地理信息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大力推动测绘科技自主创新,开展信息化测绘基地遴选和建设工作,强化产学研相结合,整合科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4.加强测绘科技攻关。围绕国家加强对地观测、导航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做好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加强现代大地测量、数字线划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国产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等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发挥“国产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系列测绘卫星研制,推进资源三号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25.提高测绘标准化水平。紧密结合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工程需求,着力加强测绘标准制修订,加强地理信息标准统筹协调。加大标准前期研究和贯彻实施力度,开展强制性、基础性标准监督检查。筹备举办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高层论坛。着眼“十二五”标准化趋势和需求,开展“十二五”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国家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标准化专项。

26.推进测绘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动和实施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走出去”战略,在有关国际测绘会展期间举办中国测绘产品服务日,组织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参加在非洲举办的中非测绘合作座谈会,争取签订一批测绘软硬件及服务出口协议。履行好亚太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常设委员会主席国职责和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国职责,努力在国际测绘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切实谋划好“十二五”测绘工作

27.完成测绘“十一五”规划。继续推动测绘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测绘规划、计划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计划的管理功能。

28.开展测绘发展战略研究。根据国土资源发展战略研究指导小组整体安排,继续推进测绘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提出未来20年测绘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积极开展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和应急服务能力建设等重大测绘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论证。

29.编制测绘“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研究制定国家测绘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全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指导地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增强各级测绘规划的一致性。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化试点工作,争取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国家信息化试点予以支持。

八、切实强化测绘人才队伍建设 【2】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30.提高理论武装水平。认真贯彻《中共国家测绘局党组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继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测绘精神。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工作。

3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决执行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推进“五型机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巡视工作。

3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央《2011—2020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合理配置干部、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为目标,研究制定国家测绘局局属领导班子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扩大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重新核定国家测绘局各司(室)编制。

33.大力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测绘行业干部职工能力素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要求,抓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后备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地方测绘管理干部培训、测绘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继续做好市长班、局长班等重点班次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工作。

34.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谋划好“十二五”测绘人才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启动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继续推进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和西部人才培养工程。

35.积极推进测绘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测绘执业资格制度,研究注册测绘师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方面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做好注册测绘师考试的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职称改革的研究,组织开展第二批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评审。

36.推进测绘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布局结构调整和分类改革,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服务功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开展提高测绘野外工作人员野外津贴标准的争取工作。全面推进地图出版单位改制工作。重视发挥测绘学会、协会的作用。

37.加强测绘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测绘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测绘精神为核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测绘文化。以创建文明单位、和谐单位等活动为载体,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8.加大测绘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测绘的作用、测绘应用的实效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为事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3]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6篇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7篇

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测绘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测绘工程人才。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硕士生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1]。“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4]。因此,开展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要而又迫切。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将学校培养环节与企业培养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理论知识可对企业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培养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反馈[5-9]。本文就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过程中,校方、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探索,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1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为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依托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上课,时间为入学当年9月至第二年3月;第二阶段在企业挂职培养,时间为第二年4月至第三年3月;第三阶段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4~6月[1]。为加强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效果,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企业各派出一名导师联合对单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硕士生在企业期间要与校内和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报告有关工作学习情况及遇到的生产和技术问题。企业导师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家担任[10-11]。在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实践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校内导师和学生对实践方向研究兴趣不浓,与企业研究方向出现偏差。2)企业:方向较窄,知识面不宽,创新能力不强,但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需求为指导,较注意短期效益,存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较低的弊端。3)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2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仔细分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突显的问题后,决定在现有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培养阶段设置以学校或企业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的培养模式,在每个培养阶段学校和企业均积极参与,为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努力。

1)第一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须按照培养方案设置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企业采用以下4种方式参与教学:①定期举办企业讲座,让学生和校内导师积极与企业一起探讨目前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问题与难点的创新思考,引导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②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去企业参观,在实际参观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点,进而以理论方式指导企业。③定期举办企业名人讲座,感受测绘工程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④学校定期与企业交流,加强企业对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求,引导企业创新需求。

2)第二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实践和创新。此阶段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业负责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与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交流,以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引导社会发展。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期开展学生、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较强的理论基础,改革现有技术路线,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

3)第三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确定研究方向,在企业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试验,掌握论文书写能力。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充分利用高校导师的科研优势及人才培养优势,企业导师可给予一定的研究方向建议,利用企业具备的完善的试验平台进行创新试验,企业具备的实际生产能力推广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教学质量中的突出短板,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启动的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推动我国测绘行业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蔡昌盛,戴吾蛟,朱建军,等.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J].测绘,2013,36(5):235-237.

[2]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4]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5]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6]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8]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9]马俊海,曲建光,李秀海,等.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8):38-40.

[10]戴吾蛟,朱建军,邱斌,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54-57.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而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前提和有效载体.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库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一、城市规划测绘

1、城市规划测绘的定义

城市规划测绘是大地测量、房产测量、工程测量和基础地形测绘相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通过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网络技术和3s技术来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规划用地界桩定位、规划设计专用地形图、建筑定位放样、验线、竣工测量验收等。一般而言,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用地红线、详细方案审查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

2城市规划测绘的管理

1)完善城市规划测绘的更新测量制度

(1)现状测量成果更新。基础地形测量和现状测量可以获取城市要素现状特征,完成规划测绘后,将现状测量成果实时更新数据库,保证了基础数据库数据的高现势性。

(2)建筑放线更新。城市的变化监测中建筑物尤为重要,通过建筑放线验线.获取城市发展变化的最新地形数据.对基础数据库的更新非常重要。

(3)竣工测量验收更新。道路竣工测量、建筑物竣工测量、管线竣工测量、房产测绘等规划竣工测量业务可以为城市的动态监测提供第一手的变更数据.为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提供最快捷可靠的数据库。

2)加强城市规划测绘制度执行

加强规划行政审批的科学管理.强化城市规划测绘管理办法的执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基础数据的更新测量问题和数据采集入库且相关测量费用一般由建设单位支付.只需完善规划测绘制度的有序执行.政府可以免费解决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难题.实现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库的信息共享

3)加强城市规划测绘的自身建设

在保证城市规划测绘成果资料入库的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规划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规划审批测绘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服务城市规划测绘部门要不断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测绘的保障和行业测绘资质管理体系,从规范技术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引进高等人才和高新技术设备等方面不断加强.为建设数字城市创造条件.以适应现代数字化城市的发展要求。

二、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1、基础性作用

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可以提供城市中各个行业在进行与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从而使他们有了一个能够参照的标准和应用环境。从某种角度上讲,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是所有行业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其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相关性作用。因该平台不仅具备数字城市空间地理参照体系,而且还具有与之相关联的基础数据信息,为此,建立在该基础上的各种应用系统,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所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且也比较公正和客观,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也会随之有所提高。

(2)参照作用。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是数字城市的空间参照体系,作为一个定位参考基准它可以供不同的用户添加与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同时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统一且公开的系统,所以能够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所需要的公共信息,由此可见,它是实现城市空间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

(3)交换作用。在统一的空间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因处于同一个平台当中,所以并不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情况,这样一来它便可以为不同行业和专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提供一个公共平台,从而成为城市信息交换的枢纽。

2、主导性作用

就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而言,其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空间位置的关联性,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分布的关系上,而地图是这种关系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城市规划测绘是一个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并专门从事城市地理信息收集和更新的工作。城市规划测绘作为实施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产业其无疑是数字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充分发挥出它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

3、实用性作用

现阶段,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测绘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规划测绘的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也已经基本建立完成,并在不断的应用中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将城市规划测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力保障以及各类相关产业发展的依托。由于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故此,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平台,并制定出相应的空间数据基准和数据共享机制,借此来使各行各业都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共享。通过以上信息可以构建出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框架,其能够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由此可见,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具有较强强的实用性作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合理应用好城市规划测绘的成果,以此来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秦峰.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其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0).

[2]密长林,季霞,蔡振锋.浅谈测绘新技术与数字城市建设发展[c].2011年SuperMapGIS技术大会论文集,2011(9).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9篇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第六批重点课程建设课程资助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4A02)

[摘要]《GIS原理及其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文对目前该课程在测绘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加深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特别突出GIS实践的重要性,以期提高《GIS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GIS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改革;实践;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随着测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产品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跟GIS密切相关。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GIS专业软件的操作使用,这对测绘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GIS原理及其应用》作为测绘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及其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熟悉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常用方法,了解空间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所处的地位、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与应用的趋势、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重要应用。因此,《GIS原理及其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测绘专业学生影响深远。目前,在测绘工程专业的GIS教学中一直沿用GIS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前期课程安排和学时等方面与GIS专业有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测绘专业学生对GIS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必要对《GIS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讨和改革。

1确定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立足地震行业,面向社会”的战略目标,我校培养的测绘学生是可在地震行业中立足,同时更主要的是面向社会的大众化需求,因此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实施地形变形测量、变形监测、精密工程测量等测绘工程的设计、实施及管理等能力,能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国家基础测绘、国家资源调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部门从事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计算机技术、RS技术和GPS技术的发展,在掌握了基本测绘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测绘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应用,GIS成为其实现信息集成的首选工具。因此,《GIS原理及其应用》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测绘专业学生在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非GIS专业先修课程差异

地理信息系统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明显地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而测绘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面、地下和空间各种物体的几何形态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的科学。两个专业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但又有所交叉。测绘科学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数据,保证了空间数据的精度和质量,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为测绘科学成果的有效集成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由于专业特色的限制,GIS专业在前期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开设关于计算机和地理学的课程,如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图形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接下来的GIS原理及其应用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学提供了GIS学习的软、硬件知识;地理学作为GIS的理论依托,为GIS提供引导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观点。而在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GIS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开设缺乏一定的前期理论支撑,这使得测绘专业的《GIS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沿用GIS专业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根据测绘专业的特点调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适应于测绘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2.2教学内容多,实践课时少

在现行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明确限制总学时数不超过2500学时,而在测绘专业基础课等不被压缩的前提下,测绘专业开设GIS课程的学习,其学时安排是48课时,还包含了不少于8课时的实践课时,而GIS本科专业学习中,其学时的安排一般为64课时。在课时明显压缩的前提下,要想较好地完成《GIS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必须对现行教学内容、方法和安排做出调整。由于GIS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调整后的GIS学习必须保证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饱满,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侧重学科交叉,注重GIS思维的培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在测绘专业的GIS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测绘专业与GIS的交叉性,突出GIS学习与测绘专业的紧密性,将GIS的学习定位到测绘专业体系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GIS的基本理论、常用空间方法、应用模型等内容,这些是初次接触GIS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地学理论与工科技术的交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以GIS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抽象与表达,并在后续工作中善于应用所学和所知道的测绘技术、GIS理论进行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这个过程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又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GIS思维对空间数据集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了解测绘与GIS集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GIS作为一个辅助决策工具,教学过程中突出GIS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将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解决问题中的一个环节,加强学生自学意识,学会问题的分解与表达,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以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2合理安排课程,理论和实践分层次实现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任课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首先,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其次,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最后,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和实践过的理论是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很好应用的。基于这些问题,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做出调整,将《GIS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第五学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如GIS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发展历史、数据结构、空间分析方法等。同时对涉及到的测绘专业知识给予重点提示,加深对测绘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突出GIS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安排的8课时实验中通过对Mapinfo9.5的学习,让学生对GIS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有所认识,即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到计算机世界的存储,对数据空间数据结构以及存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学期完成学习后,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空间数据结构、以及空间数据获取与测绘技术的结合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达到GIS理论教学目标。 由于学时有限,但又强调GIS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第六学期安排一门《GIS软件应用》,以ESRI公司的ArcGIS作为实践平台,弥补GIS理论学习中实践不足的问题,在GIS软件应用这门课中,所有的实验以案例的方式提出,要求学生给出应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3 巩固理论知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在考核方式上,《GIS 原理及其应用》采用“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获得;实验报告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期中考试主要是在课程中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对学生起一个督促作用;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最终掌握情况的检验。采用上述考核方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4结论

《GIS原理及其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课程学习对后续《GIS软件应用》的学习及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深造影响深远。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并分析了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侧重学科交叉,注重GIS思维的培养;2)合理安排课程,理论和实践分层次实现;3)巩固理论知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周文国,郝延锦.工程测量[M].测绘出版社,2011年9月.

[4] 刘小阳,孙广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480.

[5] 孙广通,宋萍,刘小阳.《普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36):26.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37-02

1国内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数字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方向。

数字城市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建立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1]。基础测绘是实现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必要手段,因此为了加速国内城市数字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基础测绘十分重要。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基础测绘的总体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数字化建设。

1.1缺乏数字城市基础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根据不同地区城市的基本水平,其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数字城市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但是这种情况不但会导致人力、物力、资金和测绘数据的浪费,而且还会因为不同地区城市使用不同的测绘基准、技术标准使得基础测绘数据在统筹使用时不能有效整合[2]。

1.2管理部门对基础测绘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现在某些数字城市建设的管理人员过分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建设,而对于基础测绘和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一些需要进行基础测绘的工作部门和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计划安排,这导致许多地区城市基础测绘建设十分落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无法在城市建设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数字化进程,所以作为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测绘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1.3测绘人才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以前国内的基础测绘工作需要较多的人员参与协作完成任务,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知识水平发展不高的地区,对基础测绘的建设不够重视,资金投入较少,测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整个基础测绘团队的工作能力都十分薄弱。而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具备专业素质的测绘人才涌向大城市,导致国内各地的测绘人员素质水平相差较大,基础测绘队伍的工作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对国内基础测绘建设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也限制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提高测绘人才素质水平,实现各地区测绘建设全面发展刻不容缓。

1.4测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不断开发和更新测绘技术和工具是提高基础测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国内的基础测绘行业在测绘技术和软件的开发革新方面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基础测绘数据获取整合处理困难,也限制了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2.1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3]

为了更快的实现国内城市的数字化,作为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建立城市地理信息中心,以便系统的收集处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2.2建立健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

对于城市的地理信息要采取各种测量方式如市政测量、竣工测量、空间测量及遥感信息等手段,确保时刻收集到最新最有效的城市数据和基础设施,以便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4]。

2.3积极推广“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S”及其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数字城市建设的必备手段。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当积极推广“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采用GIS实现实时管理记录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并且利用GPS技术建立起城市控制网,以便实现数字城市。

2.4提高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水平,做好基础测绘工作

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水平,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自身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充分做好测绘工作。

2.5建立规范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测绘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测绘部门要建立起规范的基础地理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提供的空间地理数据信息的质量。同时政府还要采取措施规范完善国内测绘市场运行机制,维护良好的测绘市场秩序,以保证整个测绘行业的质量水平。

2.6加大对基础测绘的资金投入力度[5]

政府应重视基础测绘对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测绘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3结束语

城市基础测绘直接关系到我国数字城市化建设水平。根据目前国内的城市建设发展形势,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城市基础测绘工作,城市数字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沙从术,潘炳玉,魏利敏.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06).

[2]陈延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03).

[3]华运知,薛美玲,张永慧.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关系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1(08).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 技术预见; 信息化测绘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50-01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无论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积极酝 酿、开展国家技术预见活动。当前, 技术预见活动不仅推广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并开始得到诸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 重视和运用, 全球性的技术预见趋势已经形成。 测绘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测绘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测绘现代化已全面完成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正迈进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 开展技术预见活动, 以便调动全局力量,集中有限资源在 重点的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测绘科技进步与创新。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测绘发展的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 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的总体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未来15年影响测绘发展的12项关键技术。

2 信息化测绘的基本特征

准确把握信息化测绘的基本特征,是做好信息化测绘 关键技术预测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1)数据获取实时化 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手段,包括快速卫星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等, 可以动态和快速地获取测绘定位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测 绘需要的数据。 2)数据处理自动化在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应用过 程中广泛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快 速或实时处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紧迫需求,满足地理信息快速更新、实时更新的需要。3)信息服务网络化地理信息传输交换和服务主要在网络上进行,可以对 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浏览、下载和支付,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权限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络化地理信息分发服务是信息化测绘的突出标志。4)信息应用社会化 地理信息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企业成为服务的主体,地理信息应用无处不在,地理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信息化测绘重大关键技术遴选的基本思路

1) 要与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相衔接 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测绘科技发 展必须与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总体规划紧密衔接。为此,要加强与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年- 2020年 )中的相关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的衔接。2) 要符合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国内外测绘正朝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 处理自动化、产品知识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 向发展。未来影响测绘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必须是能够 有力地引领和推动测绘信息化发展的、能够使测绘保障服务手段和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核心技术。3) 要综合考虑各类技术的代表性和前瞻性为使所遴选的技术更具代表性、前瞻性、影响力、全局 性和实用性, 需加以综合分析和统筹考虑。本文研究提出的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极具前瞻性和国 际前沿性的技术。

4 信息化测绘的重大关键技术

1)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技术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技术是指构建和维护与现代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测绘基准体 系的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精化技术、 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天体参考 框架构建技术、高精度卫星自主定轨技术等。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建设和完善各自的测绘基准体系, 地心坐标 系统取代参心坐标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全球高程 系统的统一已不是遥远的将来,利用地面跟踪卫星的观测资料发展全球低阶重力场模型和高精度全球大地水准面正方兴未艾。该项技术的实现,将把传统的参心、局域、静态的测绘基准体系改建成具有高精度、全地域、动态、多 功能、三维、地心等特点的新体系,实现对地球形态完整 和精确的认知,带来大地测量领域的历史性进步。 2)卫星精密测高技术卫星精密测高技术是指基于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和广义相对论理论获取高精度海拔高程的技术的总称。3)综合导航定位技术 综合导航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单点快速高精度定位技术、 地下智能探测和定位技术、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室内定 位技术等。4)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多传感器集成技术、传感器时 间和空间同步技术、系统检校技术、地理参考技术、道路 几何特征的快速重建和交通标志的自动提取技术等。 5) 主动遥感测图技术 主动遥感测图技术是常规可见光红外遥感的重要补充, 指利用不同载体搭载的传感器向地面发射电磁波,根据地 面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对地面进行成像或建模的技术 的总称,可分为激光遥感成像技术和微波遥感成像技术两大类。6)智能化地球观测卫星技术 智能化地球观测卫星技术是构建智能对地观测系统 (IEOS)的重要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小卫星技术、卫星编队与组网技术、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自动处理技术、数据高速传输技术和新型传感器技术等。当前, 智能对地观测系统已经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际,卫星编队与组网技术已从设想发展到试验探索阶段,小卫星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

6 结束语

本文在对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技术体系综合评价分 析的基础上,分析了 RS/GIS/GPS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基 础图件更新的优越性,提出了一套基于3S集成技术的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技术方法与流程,并将其应用于县级110 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更新。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图件更新作业特点,构建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 与数据更新软件系统,将整个图件更新作业流程一体化功能集成,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对软件优化和完善,满足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应用需求,实现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快速更新。

参考文献

[1] 曾钰,等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方法优化研究 [J] 遥感信息, 2006,(3):22-25.

[2] 张继贤, 杨贵军 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自动检测方法 [J] 遥感学报,2005,(3):294-299.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控制测量学;教学效果;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7-02

控制测量学的研究对象是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控制测量学》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先进技术,能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决定了它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控制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针对其自身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本文在对控制测量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控制测量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对专业基础培养非常重要。在经典的测绘学科划分中,控制测量学属于应用大地测量学的分支。在测绘工程专业设置的各门专业课程中,《控制测量学》是最为体现大地测量方向的课程,大地测量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直接的运用。因此课程的理论性强,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经纬仪到全站仪,从三角测量到GPS控制网,控制测量的手段以及数据处理的模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大地测量的基础理论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本门课程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系统的测量框架网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一般的方法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形成大范围测量成果的投影归算的整体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控制测量学》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课程是在《测量学》、《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所介绍的控制网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又为后续的《工程测量》、《GPS测量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打下基础。它不但是普通测量学的加深与升华,更是后续专业课程必备的基础。本课程与前期课程有相当部分的重复。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和高差测量部分,和《测量学》内容主体基本一致;课程内容中精度估计、限差分析等部分是《测量平差》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高斯投影部分又体现了《地图投影》课程的内容。对于这部分交叉重复的内容,难度高的地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难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让学生过于放松注意。

3.理论难度的提升性。由于大范围控制测量对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的基准面进行了严格划分,测量数据平差处理之前需要进行控制网的概算。从基准面的定义区分到测量成果的归算,《控制测量学》相比小地区控制测量理论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举例来说,垂线偏差对于天顶距、水平角、距离等各个观测量都会造成影响,每一项都需要进行改正。这些改正部分正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所在,也极大地增加了课程的理论深度。

4.内容多,教学内容零散、细致。《控制测量学》课程内容涉及控制网技术设计、外业和内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课程内容涵盖面大。与《测量学》课程相比,在野外数据采集部分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在精度要求上有所不同导致了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细致和全面。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些又很零散,例如在仪器检校,误差分析部分。内容多并且零散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明确的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设定,会使我们更好地突出重点,把握主线。控制测量学已经不再是入门基础课程。应当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培养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实现测量员到测绘工程师,甚至注册测绘师转变的重要基础[2]。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当注重控制网施测和数据处理的整体性把握。以控制测量成果的投影归算为例,笔者认为重点不能放在各项归算改正的推导与公式上,反而通过一个控制网实例让学生进行概算练习效果会更好。

2.注重测量规范的理解和应用。《控制测量学》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与测量规范相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体现了规范设置的出发点;测量过程的误差分析解释了规范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环节,应当随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测量实践中体现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并提高分析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在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融会贯通多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对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充分地开展教研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并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资料。针对控制测量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于即将新引入的内容,可以根据以往课程和实习积累的经验设计新颖的思考题目,启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吸纳很多现实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如2005年的测量珠峰活动为我们理论结合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4.实践教学加强教学效果。《控制测量学》是一门理论性较深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类型。通过课堂实习消化和理解课堂上所学新的仪器及其检校等单元的内容。综合实习通过集中时间段内完成完整的控制测量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全局、整体的概念,使学生对控制网技术设计、选点、埋石,以及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完整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必须认真分析综合实习的目标,仔细设计实习的具体内容和任务要求,达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5.注重内容的更新和贴近现实。随着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高铁、轻轨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开展,也为控制测量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注册测绘师制度,控制测量学作为测绘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对基础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控制网技术提出了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很好地吸收这些改变,让教学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控制测量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学习难度。教学方法和主体思想应当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相适应。在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形成端正的教学态度,保持良好的沟通,将会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祥元,郭际明.控制测量学(上、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淑慧,王淑晴,付宗堂,洪友堂.注册测绘师考试对《控制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4):35-36.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对能源、城市规划方面的需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需要把握其前期的测绘工作,它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助推力,对于其利用应当从细微做起,保证其安全运行、稳定持续的为城市居民生活与商业利用。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利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系统中,测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此,在实际行动中,应当充分掌握其测绘技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1.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测绘技术

随着这几年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测绘技术也正在发生重大革命,尤其是GPS技术引进测绘系统中,它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首选,目前,用GPS的静态或者其快速的静态方法,在相关控制系统下,是能够依据相关参数逐渐涉及到或者处理总体性的物理测量,可以精确地测量平面、立体性的地形,这就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一些比较精准有效地数据,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技术支持。特别在RTK定位技术应用后,它就能够利用其优点,将先前的测绘技术发展成更为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

RTK定位技术优势有如下几点:一是携带方便,GPS技术是在卫星系统全方位支持下,可以不受地形地貌、时间上的影响,就能够好巫阻挡的测量各种物理水文环境,这对于城市复杂的地理环境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而且误差小等方面的优势,对此,这将是公路测量技术发展方向。二是工作效率非常高,在城市规划中,应用RTK定位技术,一次就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出4千米半径的区域,这样就能够彻底地减少设置控制点和测量仪器的次数,并且只需一个人就能够完美的完成,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作业的效率。三是定位更加精准,由于RTK定位技术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少,在一个4千米测量半径的区域内,RTK定位技术就能够得到非常高的平面与立体的精度,这是非常值得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需要的。

2.测绘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

现今我国的城镇化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正呈现一个高发上升增长的趋势,城市建设正向着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安全舒适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涉及众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道路建造、房屋建造,地下水道,交通设施等整体布局,都需要其结构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只要这样才能够比较好的把握这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程施工数量与质量,同是测绘工作人员还需要时刻对其工程进行监控、检测与修正等。对此,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城市规划与建设测绘的基础就是城市空间的信息化,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个完全有意义的数字资料。在这一城市空间信息上,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与建设、电信通讯设施、消防预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就不能够实施有效的数字城市化的建设,只有加快这一步伐,才能够彻底性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由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各部门实施办公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之上,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

2.2城市测绘与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测绘需要诸多技术因素,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最主要的是对城市空间基本信息的掌握,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而在一个城市测绘过程中,是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并且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基本水文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并对这些信息实施加工、更新,进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预见,在将来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测绘必将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

现在城市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视城市测绘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与高效性,这是由于一种成熟有效的测绘技术需要长时间、高成本的投入,就如RTK定位技术,不仅国家对其有着巨大的投入,而且发展到社会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他们。只有切实的装备现代的RTK定位技术,加大对其设备利用,同时将其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简化,这样有助于操作人员的利用。这样在城市测绘中,应当以最有效的测绘技术,这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悠着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涉及众多利益,对此在测绘过程中,各部门应当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够切实促进城市健康建设,并且能够挽救众多的财产。

2.3测绘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RTK定位测绘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进程,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城市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城市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应用与共享,将城市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础,而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城市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城市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06)

[2]赵相伟;靳奉祥;李云岭;王健;刘万明;王婷婷;肖巍巍;;城市三维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论坛征文投稿”)[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陆建华;;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陈应东;龚志辉;;基于数据服务的数字城市服务平台[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9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9年

[5]王宇;赵清清;刘岩;;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探讨[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基础测绘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新测绘技术;地理信息应用软件;测绘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14-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测绘市场越来越成熟。测绘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测绘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测绘生产的产品几乎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除传统的测绘、公路、铁路、市政、国土资源、城建、水利、煤炭、石油等部门外,环保、公安、电信、金融等行业对测绘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显示了测绘行业为民众、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政府服务的行业目标,测绘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从事测绘生产的单位在增加,测绘规模发展很快,从事测绘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可以适应现代测绘生产的需要。近几年,随着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格局有了很大转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地理信息采集取代了大量的外业测量,数字形式成为测绘生产的主体模式。采集、存贮、加工和分发地理信息已成为测绘的一种全新概念。随着规范市场操作,大型的工程项目都需进行公开招标,很多项目也引进了监理机构,监理机构负责检查验收和监督。

二、“测绘类专业发展趋势”要求测绘类专业进行教育改革

测绘学科在构建“数字地球”的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培养测绘人才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测绘高校承担着测绘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需要对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致和深入的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要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测绘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的学生要能为“数字地球”的建设做出必要的贡献。于此同时,“数字地球”的构建也为测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构建数字地球需要基础测绘数据。地球的地理坐标框架是数字地球概念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主要是NSDI,它能提供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道路、水系、公共地籍、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的空间数据框架。在把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人文信息加载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测绘行业本身的基本工作就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其次,在构建数字地球的过程中又促进了测绘类专业的发展,也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地球”是在应用现有的技术、理论、数据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Internet网信息和数字通讯技术支持下,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从更高的层次向社会提供最新的、全面的测绘类产品,也包括地球静态和动态信息。因此,“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构建给测绘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更多的发展前景,也对负责测绘类人才培养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测绘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也就要求对传统的测绘类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来满足新的要求。因为测绘的任务、服务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承担测绘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就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测绘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测绘行业在“数字地球”建设中的需求。为“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做出必要贡献。

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当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知识面广、能力强、基础扎实、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识。把这个培养目标具体到测绘类专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测绘专业的发展对测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处理公共关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要求测绘专业人才具备;素质能力方面既要发扬测绘传统的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工作品质,也要求测绘专业人才具备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善于协作的意识。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当积极创新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②拓宽测绘人才的知识面。测绘类人才不仅在专业方面要做到精测量,对测绘专业所能服务和发挥作用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了解,拓宽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测绘科技进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现代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本科教育不同,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所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求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只要求学生掌握测绘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重视和强调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更深的理论知识可在未来的继续教育中根据工作需要进修、培训。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是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式”的任务教学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首位。以主动创造性学习取代被动继承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注重基本知识考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测量专业课程考核时注重过程考核,增加“答辩式”、“项目设计书”等多种考核方式,把专业课程的期末考核转变成为在教学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测量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评价更科学。将现代化教育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测绘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例如GNS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都可通过CAI软件来达到更形象的教学效果。测绘专业应该加大与课程配套的CAI软件的开发投入。为了加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测绘课程需利用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制作CAI软件。测绘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不追求系统性,更应注重公式、定论的实践应用,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就可以,不求面面俱到,不片面追求后劲,职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做到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尽量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顶岗实训,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需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使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使学生在工程实际中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现场专家指导、综合顶岗训练等教学方式,通过边学边练、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各合作企业优势,对于地形测量、公路施工测量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工地通过“实战”方式进行生产实践,完成实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案例教学和讲座。

3.实践教学改革。测绘类专业更强调实践教学,学生测量技能和创新意识都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测绘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占专业课程学时的较大比重。但是现在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①学校的测量仪器相对落后,受高校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学校的电子全站仪、GNSS接收机、数字化测图软件、数字摄影测量系统、GIS系统、数字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先进设备数量不足,使得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与工程施工单位的实际脱节。②课间实训主要是认识和熟悉仪器,综合性与系统性实习或实验较少。因此需要进行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传统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硬、软件设备全天向学生开放,在课间实验、实训课程外,学生可以更多使用所有设备、软件系统,才能使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些设备、软件系统。②以校园为中心建立永久性校园实习基地。为了更好完成实验和实训任务,需要在校园建立一个仿真的实训基地作为保障,为了完善与建设实习基地,达到实习、实训仿真,在校园建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永久实训基地,埋设多个首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可满足多个班级的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实训需要,对测绘类专业的学生益处很大。③采取建立固定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完善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测绘院和其他路、桥、隧道施工单位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教学,由他们提供基地来满足工程测量岗前实训的需要。

三、结语

作为培养测绘类专业人才的测绘类高校应当抓住“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为测绘行业发展提供的契机,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教育改革。发展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数字地球”建设培养测绘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2.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3.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