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年轻、激情、敏感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迷茫、低落等不良心态,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堂学习和各类体育比赛活动,进而系统地学习体育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还能通过体育锻炼、竞技比赛等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大学生体质,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有效基础

运动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特征,通过身体器官的运动可以带动大学生整个身体机能快速进入活跃的状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以及运动器官的兴奋,将身体中安静状态下关闭着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激活,为各个器官及时输送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机能,还活跃了神经系统,而这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基本保障。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进一步减少认知障碍,从而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足够的认知,而体育精神可以看成社会精神的缩影,通过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都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成功、失败、汗水等多种酸甜苦辣的体验,这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具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身心的统一

体育还可以磨练大学生的品格,从而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思想品德是指导大学生行为表现的根本,只有积极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优异的行为。例如在长跑比赛中可以培养大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勇于坚持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促进大学生以顽强的意志积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培养、良好品行的塑造都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4.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人际关系不佳,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注重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经常被要求自己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参加体育游戏、比赛等,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以及合作、竞争关系,这也是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等团体教育活动形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心理素质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明显改善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处理不当等不良心理。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的几点建议

1.树立科学明确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计划、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只强调了大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以及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这都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难以相符。因此,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2.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如今的教学中体育课程和心理课程还属于不同的分支,因此要想加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与干预作用,还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对现行的体育教材进行调整,将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中,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编写到高校的体育教材中,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卫生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生理、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有着明确的认识,进而了解并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不良的心理问题可以做到自己诊断和及时纠正,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及时预防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力

如今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专业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育,缺少专业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基础。因此,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既熟练掌握体育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为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第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专业理论以及心理咨询的开展方式和操作技巧等等,此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第二,体育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直接引导者,思想和行为都将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及时改正自身的心理品质中的不良因素,以更加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大学生。第三,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学科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要想通过体育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须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由于只有通过长期系统性的体育锻炼,才能引起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一旦没有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人体器官的机能也会相应减弱。此外,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坚持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将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主动性自主性的运动,心理素质也在这一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得以磨练和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和监督,例如坚持体育锻炼30分钟,进而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5.积极改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育人环境,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院、系各级体育组织、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等宣传途径及手段,大力宣传我国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成就,普及体育知识,表彰体育先进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健康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束语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重点关注,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教育。体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干预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之一。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和干预,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敏.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06).

[2]刘丽辉,朱立斌.探析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5(07).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54-02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观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从而致使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无法获得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有效方法,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被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结合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较以往复杂一些。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受到长时间的压抑,而引起心理疾病,使其情感世界处在一种失重、失衡状态,进而陷入失败中不可自拔,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抚平学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心理“伤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其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意味着已经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依靠自己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就会产生心理落差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使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是职业技术学院要构建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工程建设基础,把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当作前提,把学生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并将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作为补充。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效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成才意识较强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怀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校园中进行学习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与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还没有面对过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在他们心中,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难,因此成才意识极强。同时,受现今社会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的物质化、现实化、目的化,许多学生在校园中从事活动时,不是优先考虑兴趣和文化含量,而是从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去考量,因此奖学金、学生会和入党便成为学生们的重点追求目标。

(二)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满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基本都能为他们提供较为富足的生活。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表现得极为张扬,通常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生活,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过于强调自我空间与自我感受,做事情较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爱自由,不喜欢被班规、校规束缚,集体活动能逃就逃,集体荣誉感极差。

(三)攀比成风,缺乏独立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时期,因此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问题。并且多数学生还依靠于家长进行生活,没有完全的实现生活与经济的独立。在这种虚荣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急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学校委派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甚至是校园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法与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构建不完全

职业技术学院中没有专门对心理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管理的部门,许多院校直接将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安置在校园学工处、团委以及与心理学有关联的部门。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极度缺失,心理咨询、办公场所极为有限和分散,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相关领导,受时展的影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代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构成。在教育教学中极易出现与学生意见相左或是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出现,使学生无法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与亲密感,严重影响心理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认识,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当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过多地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抗挫能力偏离,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要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纳入其中,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师是育人的执行者,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

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教育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陈旧,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女性心理学”“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礼仪与品格修养”等多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学生,除了上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乐观的求业、择业、乐业的职业心态。

(三)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除了开设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外,职业技术学院还要借助校园网络、广播、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多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范围。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趣味运动会”“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或举办有关心理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答赛等竞赛活动,或组织大学生心理游戏活动、“优秀心灵使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强化认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首先,要健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清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对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记录跟踪,并将总结出的问题倾向及时的反映给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以便学校领导与各院系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开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院校还要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危机等相关心理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干部、教导主任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教育人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发现与预防教育,使他们可以具备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行为的能力,还可以协助心理素质教育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防范学生自杀为重点的危机防范与宣传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咨询模块,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当前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较为滞后,学生无处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依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要求相关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心理咨询机构中,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咨询、讲座和职业生涯的辅导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问题处理能力,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因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学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纳入到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促进其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经费允许下,向外界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基础。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已刻不容缓,各大院校要高度重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体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危机,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5).

[3]姚恩菊.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12(09).

[4]袁萌.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导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也尤为重要,所以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双管齐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也开始着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并分析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讨论关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举措

1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1.1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大学生群体中,形形的压力往往会另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素质不良甚至出现问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至少有18.3%以上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35%,而且还明显有上升趋势。

1.2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形势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压力,并且上涨的物价也对大学生来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压力。(2)高校原因:学生进入了新的环境学习,很容易带来一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开放度更大,约束力更低,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并且高校给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也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素质问题。(3)自身原因:在高校约束力小的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很差,市场被周边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这也是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

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

(1)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政府和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逐步成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也越来越多。(2)师资力量薄弱,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较片面。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心理素质教育上也缺乏专业性的教育经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化,很多都是局限于课本,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3)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制度化管理化。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相对来说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心理测验和档案管理上也缺乏规范,都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上缺乏制度化管理,管理力度不足。

2.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迷茫和成熟时期,对自身与社会也有一定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

3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

在高校,存在很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形成规模,并对学生的影响力度不够大,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问题,所以务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并完善其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及时解决心理素质问题。

3.2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育上,务必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能够辩证的去看待问题,能在一切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挫折,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梦想蓝图,让自己更有动力。

3.3鼓励学生开展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校中,团体活动能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与社会挂钩,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卑。

3.4开展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课程,扩大调查力度和宣传力度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开设此等课程也必须扩大调查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心理素质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开导谈心等措施,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素质不良产生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关注心理素质健康。

4结语

大学年华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与珍惜的一段旅程,在这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梦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下逐步清晰。所以,这时候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起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刻不容缓,通过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素质不良问题。

作者:马文卿 严予培 张璐璐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75.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即: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什么是心理素质?目前看法各异,尚无定论,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许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班华教授在《心育刍议》一文中指出:“人的素质发展可分为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的、社会水平的不同层次。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水平,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教育的合金”。笔者以为,在这里班华教授所说的心理品质即为心理素质。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心理素质应该可以被定义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素质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它是个体整体素质当中最为重要与最基本的素质,是个体事业与生活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现在高校所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和健全与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使用的方法。

二、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目前的现状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为例,来看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是以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作为与表现为最终口碑的。而所谓的作为与表现,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体现出来的,而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基础。

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要开展了以下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从1996年开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就开始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全面调查,可以了解学生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个体,也只有了解自我的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这对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不仅有了针对性并且更具科学性,而且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每年学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后,学校都会关注一些具体的学生,并对其中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3.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

目前,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有7位教师,为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小组咨询,对学生组建的心理学社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与骨干培训。

4.科学的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教师积极与学生处、院系、校医院、宿舍管理以及保卫处沟通,只要学生出现紧急心理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5.开展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

鉴于在普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开设有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较少,因而入学新生接受过心理学课程教育者寥寥无几。

此外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巨大压力,往往会在上大学的初期产生报复性反应,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情绪状态不稳定。加之大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成长,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就非常重要。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课程有:健康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沟通分析学等系列心理学科普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学习,大学生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在大学生活期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渗透在各种素质之中,各种素质的提高最终都要转化为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靠教育来培养。尽管整个社会对上述观点都具有最基本的共识,但是在高校真正能够落实与贯彻还有待时日。

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机构设置

心理咨询机构在各个高校有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的、有隶属于学院教学部门的、也有独立的直接隶属于学校。

目前超过90%的高校,机构都设置在学生工作部门。然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独特性和自身的规律,如果它不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就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很难真正兑现以学生为本的承诺;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会受到质疑;咨询人员正常的业务培训很难进行;面临重大危机事件时,心理咨询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因此该机构设置为独立的隶属于学校的部门是最为合理的。

2.经费、设施、环境保障以及培训

因为体制问题的存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培训会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教师职称评聘存在归口问题的影响、参加学术会议以及相关业务资料要占用所在部门的大量经费因此被迫取消或供应不足、心理测评软件落后……

3.学生社团管理

在高校,好的咨询机构,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咨询人员也要有高质量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活动应该有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办适合学生阅读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报纸,建立心理咨询的热线、开展网上咨询服务......这些都需要在经费与政策的支持下来完成。

四、讨论

在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理顺以下关系。

1.机构隶属的关系

心理素质教育及心理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在各个高校情况是不同的,其中各有利弊。2001年,《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一组调查数据:从北京市28所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的情况看,60.7%挂靠在学生处,17.9%挂靠在人文学院,7.1%挂靠在教育或心理学系,3.6%是挂在校医院,7.1%是学校直属,3.6%隶属关系不明。目前,挂靠在学生处的学校超过90%,然而,从笔者的实践以及其他学校的经验看,该项工作最佳的选择是学校直属。

2.经费、设施、环境保障以及与培训的关系

假设隶属关系清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有相应的经费、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在此背景下,开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量等问题都可以相应地解决。而问题的关键是:该项工作因此可以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以任何名义与利益相连的,它只能体现一种精神,即人文关怀。

3.开设课程与充分发挥心理学助人作用的关系

这些年,高校的心理学科普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目前每年有不少于5门心理学科普课程在为学生开设。但是很多高校都无法把心理学科普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学校如果能够使该门课程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4.各科教师均具有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在各自的教学中身体力行的关系

通过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只是整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完全依靠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是很不够的,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相互配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此,大学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 丽 刘 盈 吴 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13卷第1期。

[2]廖全明 苏 丹 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2007年27卷第4期。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凌霞(1975-),女,黑龙江黑河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北京10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78-02

全人教育虽然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但却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甚至在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中也被吸纳和应用。全人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因为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更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有所飞跃,因此更需要有全人教育理念作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再设计。

一、全人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和善于创造的人”。①从全人教育的指导理念来看,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必须加强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正好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使学生道德高尚,人格独立;心理没有疾病,才能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情商,才能够使学生智能双全;培养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善于创造的人。基于这样共同的目标,有必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更进一步地向全人教育的目标迈进,在课程的设计上进行必要的改革。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理念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堂上是最容易传授给学生的,所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二、全人教育的哲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概念:联结(connectedness)、整体性(wholeness)和存在(being)。[1]把这样的哲学基础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设计,有利于开展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1.联结的概念源于整体论

该联结包括四个维度: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参与(participatory)和非线性(non-linearity)。[1]从联结这个概念的四个维度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在师生通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和互动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前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倾听,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并参与其中。所以基于这一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每一个小组视为一个合作团队,老师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都会给小组布置相关的活动探索,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强化对理论的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团队都进行了有效的参与,并验证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与此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找到乐趣和应用的意义;而且基于团队的小组讨论,相同的问题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答案,问题的设计都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在解决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是同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样大家的思维放在一起,就是非线性的发散性的思维,有助于多角度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

2.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性也包括四个部分:整个系统(whole systems)、多种视野(multiple perspectives)、独立性(independence)和多种水平(multiple levels)。[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整个系统”;同时这门课程涉及心理学的诸多方面: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所以说该课程即是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又具有多种视野和多种水平,而且每一个视野和水平上的内容拿出来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将每部分的内容讲解清晰,同时又使整门课程能够融会贯通,这是这门课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该门课程的课时较少,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却很多,所以要实现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无限的知识,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展课外内容,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必要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心理学方法及应用心理学的技巧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之外怎样去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者如何去帮助他人,这种不仅仅拘泥于课堂的形式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全人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3.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

这包括整全的人(fully human)、创造性的表达(creative expression)、成长(growth)和责任感(responsibility)四种涵义。[1]存在是全人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清晰地表达出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全的人;其次是应该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并且可以适度地表达出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再次就是学生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长;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负责,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培养共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1.倡导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

以学生为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会自我价值,发觉内在闪光点,在认同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良好、正确的自我概念,让每个学生能够了解自我需要,设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知晓自身能力,谋求发展,达到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基础,充分的自我肯定、有效的自我管理、正确的自我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

2.建立自治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团支部、班委会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队伍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倾向。

3.运用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通过亲自参与,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及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平台,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综合目标。

4.重视职业生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依据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设计和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良好的职业规划会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同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使他们不断向自己的职业目标迈进。因此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设立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全人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相吻合,《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中指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五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预防性原则。这些原则的制定都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引入课堂,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

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把全人教育的理念与课堂授课内容相融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自我调节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围绕全人教育的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教学改革前后学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应我院大学生全人教育的最佳途径。

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科技作品立项、挑战杯大赛、本科生研究计划等项目。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在课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尽早成为适应社会的“完整的人”。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28-02

1协同学理论的一般概念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协同概念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协同学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旧结构变为新结构,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该理论的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

2协同学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协同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在完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科学,它横跨自然、社会科学,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协同学为科学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武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当协同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时,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系统的功能,使教育系统内各要素、各层次要素和结构、结构与功能等,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而达到优化整体的目的。

素质教育系统符合自组织原理,因此,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协同教育的目的。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自组织结构,前提是: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第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第三,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首先,素质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素质教育从开始到现在,素质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功过得失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也会影响到素质教育本身。而从另一角度来讲,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客观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和信息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素质教育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要受外界的影响。其次,素质教育系统的各子系统间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是指事物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联运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教育过程中对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教育等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这些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音乐教育的特点也不一样等。因为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又相互渗透。这说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全方位、相互渗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再次,素质教育系统中,存在着非平衡。如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同地区,不同的老师,在同样的学生群体中教同一门课程时,教学效果也会存在差异等。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系统属于自组织系统,因此,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协同与合作。而且,要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素质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加强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与合作。

3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

3.1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从创作到表演、欣赏的过程,它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契合的基本诉求。

(1)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利用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注意学生的基础,由浅入深。音乐作品中,无论是声乐或器乐作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联想。特别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通过MTV画面的引导,学生一般都能把握音乐的意境与主题。由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其次,结合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及作品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产生相关想象,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在欣赏作品时,绝不会简单地接受,而必须细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人生命运、作品所具有的典型风格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握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学生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视野的扩展,便能培养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端性和灵活性。最后,结合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以权威者的角色出现,而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仔细的倾听,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表达出来。因为,就音乐而言,欣赏者的经历不同,分析作品的角度不同,对作品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应让学生自己慢慢的领悟,学会辨别。同学间、师生间经常的讨论和交流,能开拓学生思维,避免定式效应的消极影响。

(2)在音乐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在音乐实践的演唱、演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本身就是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不同演唱、演奏者在表现相同的作品时,由于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角度不一样,会出现不同的表现、表达方式。因此,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鼓励、提倡学生对艺术大胆的幻想,积极探索,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每一个音乐作品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思想,唱、奏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充分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多多鼓励,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其次,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中文娱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走艺术创新之路。再次,平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会演,既是音乐课外活动,又是音乐教育的辐射与延伸,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做法。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发挥。

3.2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精神

进取心、自信心同样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其次,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锲而不舍追求进步的精神。

(1)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自信心与进取精神。首先,要保护好部分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保持和发展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和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到两者兼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再将这种自信心扩展到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中去。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自信心与进取精神 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音乐实践活动是表现性很强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要耐心指导,严格要求,不断鼓励,细心开导,使学生在音乐中找回自信,继而自信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3.3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

(1)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通过欣赏作品,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欣赏作品心得。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的聆听与观察。首先,对于学生对作品了解中存在的,属于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其次,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利于同学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言辞或举止,更要适当的加以提醒。让学生学会在尊重对方观点的同时,有理有节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与世界观。要逐步学会在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对别人的不同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给予理解与宽容。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无论是合唱或合奏,都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的,即使是独奏或独唱,演唱者、演奏者与伴奏者存在合作关系,与观众之间也存在着上下呼应的关系。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多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协作过程中促进感情的交流和友谊的发展,增强集体凝聚力。

3.4在音乐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音乐作品的情感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情绪。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它们或旋律激昂,催人奋进,或哀转幽咽,引人深思。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挖掘这些作品的精神意蕴,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心意相通、潜移默化的移情效果。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歌唱训练或器乐练习,都是在掌握演唱与演奏的技能、技巧。而技能技巧的掌握不是懂得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学会的,必须通过自身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够掌握,对学生来讲,是对他们意志的一种磨炼。让他们在日常的音乐实践中,在理解、欣赏、感悟和创造美妙音乐的过程中,走向心灵的成熟,体味生命的含义。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影响人、教化人是多元化、多侧面、多层次和多反复的。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协同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摘要:当前,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较为薄弱,培养耐挫心理素质对保障高职大学生心理安全、促进社会化和塑造良好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又有个性特征与身心疾病方面的个人因素,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视生命意义教育,实施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心理安全;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寄予厚望,不仅希望高职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期望他们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可是,近年来,有关高职生厌学、网络成瘾、轻生等事例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是什么让高职大学生如此脆弱?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培养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一、耐挫心理素质的内涵

耐挫心理素质,也称之为耐挫力,其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国材在《论耐挫力》中所提出的:所谓耐挫力,就是人们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说,它是主体在耐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力。[1]他将耐挫力分为两部分,即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挫折容忍力就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让的一种心理力量;挫折超越力就是指摆脱挫折、积极进取的一种心理力量。[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耐挫心理素质是一种复合的心理品质,贯穿于挫折适应的整个阶段。在开始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接纳现实,忍受挫折带来的痛苦;后一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行动,改变挫折情境,促使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根源,主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高职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为父母所宠爱,除了学习外的其他事情绝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代为操办,很少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可以说在大学以前基本没遭遇过挫折,更谈不上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过度保护式的家庭教养方式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导致其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薄弱。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方式是导致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第二大因素。学校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上大学之前,高职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上大学后,虽然当前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学校挫折教育的滞后使得学生不重视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耐挫心理素质低下的不良状态。

(三)个人因素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耐挫性。(1)具有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更强。独立性是指个体能够独自应对周围的环境及所面临的任务挑战等。[2]具备了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就可以有能力应对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而独立性差的高职大学生在遭遇困难时往往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2)外向型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较强。外向型的学生通常比较开朗乐观,遇到困难会积极面对,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比较保守害羞,遇到逆境倾向于独自隐忍,不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的力量。

2.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也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身体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困扰会使高职大学生变得脆弱,降低应对困难的能力。相对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对高职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影响更甚。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会严重干扰高职大学生正常的认知行为,在遭遇困难时倾向于采取病态的应对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也就是有使命感,树立能够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一方面,利用思政课等途径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职业理想的树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把职业理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高职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就是结合实际,制定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职业规划就像是职业目标的路线图,拥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前谋划、早作准备,才能在实现职业目标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碍,即便在遇到困难时因为有准备,也能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向前。[3]因此,应当加强职业规划教育。(1)可以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系统地教授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与方法,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指导;(2)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热情,通过比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提高耐挫性。(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主阵地。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精心设计心理健康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课的重要作用;(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素质拓展等,都是高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心理成长;(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机制。即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在系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在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一个三级教育网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利用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四)重视生命意义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有较多学生学业成绩不佳、学习动机不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问题,如生活百无聊赖、无聊郁闷、逃课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这些问题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尤为突出。从本质说,是自我找不到生命意义的表现。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目的测试”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和目的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如此负向的生命态度是高职生人生发展上的重大隐忧。[4]因此,大力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对解决高职生不良行为问题,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防止出现自杀等恶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性的感悟式教育,应积极地开展生命体验活动,而避免空洞的理论式说教。[5-6]因此,开展生命意义教育重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历程以及生命的安全等。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耐挫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4-76.

[2]王清宣,赵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90-97.

[3]杨爱华.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32.

[4]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32-35.

[5]蒋政兵.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世纪桥,2009(11):111-112.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阐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分析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

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可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这样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而我们过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使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人格优化,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

1.2 可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随着大学教育向学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同时,这种学习模式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想象,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动性学习任务的。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可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 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 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 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 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

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

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 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报,2006-05-21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能力轻心理健康的问题,这就极易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和工作面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能帮他们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价值追求和平和健康的心理,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1当今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偏差

21世纪以来,我国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把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培育当做重中之重。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一方面,许多高校开始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唯分数论的人才教育理念,开始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实际,培养更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经常跨专业交流,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社会适应力更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有了显著成效,也积攒了许多经验,但是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缺陷。譬如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能力,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毕业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实际看,“三观”尚未最终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诸多波折。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偏差,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在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

对很多高校来讲,为了赢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和社会影响力,其会把就业率当做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课程安排或是对学生的培育,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率这一目标。在这一方面的侧重,必然会厚此薄彼,让其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会错误认为,心理素质无关专业知识,更无关将来的就业,因此便觉得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很多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也很“纯粹”,那就是学专业、拿文凭、找工作,这种功利的求学目的,会使得很多大学生很少会重视自己的心理素质,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因此,在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极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倘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轻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重则甚至会使其出现心理障碍,让他们的性格出现问题。

1.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从现实看,不少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的建立起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引进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则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计划当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些做法值得我们肯定与赞赏。但毋庸讳言,因为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很多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存有很多偏差,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层次较低,其所采用的教材多为十几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课本,这些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里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只重表面的形式,却不深挖背后的专业判断,将课程流于娱乐化。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老师,不是心理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他们又想让课程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想要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就会将一些心理测验或是答卷等内容融入课堂。这些内容从表面看很专业,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细细去看,其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心理娱乐而已。有的老师甚至把网上一些星座人格、五行命运等带有“玄学”和封建思想的东西搬到课堂上,对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判断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有轻预防的偏差。一些高校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群体是那些已经出现偏差的学生,所以一般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到他们身上,去做相关的辅导和治疗,却忽略了“未雨绸缪”的预防理念。

1.3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大学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当做一项重要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上面没有下充足功夫。在要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时,也只能临时从其它院系中抽调其它专业的老师前来“救急”。从现实看,这些“兼职”老师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因此很难应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其教学课程很难取得很好成效。

2中国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我国茶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这个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几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就发现并开始使用茶叶。但是一开始人们只是发掘了茶叶清热解毒的药用功能,将其视为一味草药。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国人终于将其当做一种饮品,之后的魏晋时期,在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动下,蕴含了清新悠远等自然特性的茶叶与当时的“清谈”之风相融合,中国茶文化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到了唐代,茶文化开始与佛教、儒家以及道教等思想和价值观念碰撞融合,汲取了大量优秀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国茶文化也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

2.1茶文化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自然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上看,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生长的环境多为青山绿水和深谷绝岭,这也就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的自然特性,这恰恰与中国道家所注重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在吸取了这一人文内涵后,将其体现在茶文化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先说外在方面,中国饮茶者往往会把饮茶与大自然结合起来,如选择有着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的饮茶环境,选择那些由自然之物制造的茶具、茶桌,选择那些远离人烟没有被污染的泉水、江中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再来看看内在方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推动下,已经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并非单纯为了饮茶而饮茶,很多时候都是在“放空”自己,通过茶来思索生活中一些困惑和不解,并从内心深处释放出一种力量,让自己能够用更加洒脱和淡然的心态,以及更加聪明的方式去面对和应付这些难题。当然,上面所说的这层境界,还只是茶文化“天人合一”人文精神的初级层次。在往上发展,就进入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对话。很多饮茶者会通过饮茶进行“深思”,超越其现有的生活,进入另外一个虚无空间,去探究生命和时空的真谛,去找寻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其最高目的,就是从任何事物的表面,一眼看到其根源所在。

2.2茶文化的“中庸思想”来源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误解,认为是“和稀泥”、“老好人”、“各顾各”,其实大错特错。中庸并非是退缩、消极和明哲保身,而说的是要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恰当适度而客观冷静的态度,不偏激也不消沉,要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从宏观上看呈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饮茶者十分在意烹茶之火的火候、水温的高低以及茶叶的浓淡,强调一个“度”字,火不能猛也不能小,煮出来的茶汤颜色要始终,口感也要恰到好处,如此方为好。二是在茶事活动中,一言一行也要得体周全,不能过于热情,让人不知所措,更不能有冷落之意,让人尴尬。而这种对“度”的把控更是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性格里面,锤炼出了中国人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

2.3茶文化中蕴含的“禅茶一味”的思想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种思想来自于佛门。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到了本土化发展,十分注重从超脱中找寻灵魂的清净,从修行中达到顿悟。我国茶文化具有的自然特性与之非常吻合,因此从唐代开始,一些佛学大家便开始将茶文化与佛教进行结合,在寺庙中开设专门的茶堂,意图利用茶这一平台,让佛门子弟更好地领悟佛学真谛。举例来讲,佛学所强调的“一沙一世界”、“刹那即永恒”,就是禅茶一味的重要内涵,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推崇“小”与“大”的关系。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这种思想十分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宠辱不惊、镇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3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3.1作为高校来讲,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专门的茶文化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将茶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与心理学相结合,使其更具感染力,以此来提升授课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条件达不到的高校来讲,则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茶文化与其它课程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在心理健康课、思想政治课等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上,增加一些茶文化的内容,既可以达到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更可以增加这些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无论是开设专门的课程,还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既有的课堂里,都要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授课,让茶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2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院系及专业设立得相对全面,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倘若将茶文化无差别地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生中,其效果必定不会太好,因此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举例来说,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因为课程和其自身性格的因素,感情较为细腻和敏感,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心理波折比较大。对于中文系的学生,高校应当更多汲取茶文化蕴含的乐观豁达、淡然洒脱的人文思想,将其融入到中文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而理工科的大学生则更为开朗一些,大大咧咧、不拘一格是理工生的性格“标签”。但是在现实中,这样性格的人很容易因为“口无遮拦”而说错话、做错事。因此,针对理工科学生,高校就应当提炼茶文化蕴含的中庸思想,将其深入浅出融入到理工科的心理素质教育里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度”的重要性,让他们未来做事更加沉稳平和。

3.3应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从现实中看,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形如虚设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才让高校和师生们对其不甚重视。对于此,相关部门就要督促高校摒弃旧有的心理素质教育考评模式,而是将其视为学生的重要考试,要记入学年总分当中,并且要加强考试的严格程度,如此一来必定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倒逼他们加强日常的学习。这样,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去,另外也能够大大增加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43-244.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2篇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生命源头;媒体导向;政策推动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以“中国梦”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民强国的大战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成为实践“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勇敢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然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否已经为践行中国之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到了中华大地经济领域的每一处角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重新洗牌。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的世纪,因而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选择名校的困扰以及大量课外补习的压力,就这样,从小学升入大学一路摸爬滚打而来,家长包括学校都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略了对其生活上的历练,使学生们在面对学业、交友、择业等方面缺乏承受挫折能力,便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大学时段是一个年轻人心理状态的成熟期,世界观已逐步形成,对于所要经历的爱情、财富,以及价值观都有了基本看法,倘若某一项认知出现了偏差,将对其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对价值观认知偏差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取缔了剥削阶级。旧社会的贫富分化消失,财富阶层出现了断代,随之建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民已适应了计划经济的工作模式和经济收入的分配方式。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俗称“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模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要进行改革开放的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模式的转型造成的贫富分化不可避免,加之少数舆论媒介不正确的媒体导向,导致社会心态的躁动。由此,普通民众心理平衡被打破,社会上充斥了仇富、媚富的心理。部分年轻人以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标准,做出错误的价值取舍和评判,把高消费的极致心理享受视为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把奢侈与享乐作为人生中的现阶段目标。为了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并荒废了学业,年纪轻轻就浪迹于娱乐性场所,自甘堕落成为富商和一些出卖国家利益、中饱私囊的腐败官员用来消遣的。本应积极乐观、充满着朝气的年轻人身上却弥漫着浓厚的铜臭和浮躁气息。价值失衡、社会腐败蔓延的不良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对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对感情观认知偏差

大学时期本是莘莘学子恋爱的甜蜜季节,然而当下大学生们恋爱中频发矛盾,由此造成了因爱轻生、甚至杀人泄愤等屡见不鲜的恶劣后果。天津一所职业学院的在校女生(XX)身着洁白的婚纱坠楼身亡,悲剧的发生源于殉情女生对爱情观的偏执,为了一段情窦初开的爱恋,以这种不负责任的极端方式草草结束了生命。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终酿惨剧,令人惋惜。更有甚者,因为追爱未获回应,不惜伤害甚至亲手毁掉对方。合肥女孩周岩被男同学泼油纵火,对周岩造成了毁容的终身性伤害。此行为是一种被家人宠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病态、极端的表现,是爱情观的极度扭曲。此类新闻案例经常见诸媒体报端,令人唏嘘。当下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要进行良性引导与教育,不单是家长及校方,更需要全社会给予重视与关注。引用当下实例通过结合心理、生理、法理指导,对跋涉爱河的学生进行良性引导与循序渐进的注入式感情观教育,深刻理解爱情二字的核心内涵,明白爱与情的属性截然不同,使其思考人与人之间是先有的爱,还是先动的情。无私的爱是并不求任何回报的奉献,而情的属性却有极大的自私成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占有欲。当你喜欢一个异性,索取大于付出,不顾对方感受,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这不是爱的表达,只是动了情,与自然界的动物到了期的表现并无不同。尊贵的爱情需要理性的表达方式,为了所谓的爱情而痴狂,都是其对感情观的病态表现。

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高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国人素质学科,完善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在国民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大体只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的层面上,其实表面功夫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仅仅是聊胜于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与生活背景、家庭教育以及学习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中小学课纲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如中小学已设立思想品德等课程,对世界观还未形成的学生来讲其内容空洞乏味,不能很好地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乎大多成了自习课,意义不大。作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至大学在校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将国学、政治、法律和礼仪规范结合当下的新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并讲究实际效果,编撰适合各个年龄层的版本,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生动且立体的国人素质教育学科,即内化成学生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观点及人生价值,以便在心中持久扎根。

1.国学即推广国学之精华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倡导正心、修身、齐家,推广国学对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通过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爱党、爱国、爱民忠诚的信念。

3.法律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从小树立起法制观念,了解其惩治力度,对法律有所敬畏,才能知法守法,不会逾越法律的红线。4.礼仪规范从个人文明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进行学习,养成待人接物的正确行为习惯,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的“回炉再造”提高国民生命源头的素质

何为生命的源头?不管你是谁,你有多么大的成绩,你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便是生命的源头。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具有终生性影响,具有学校无法替代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形成。倘若家中长辈不具备文化素养,道德出现滑坡,想必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不会给予子女正确的人生系统指导,即便后来这些孩子中的某些人通过后天努力考取了较好大学,但由于幼年教育的短板,也许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存在着难以预想的困扰。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求某些家长革除脑海中固有思维的封建残余,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架起一座自由、和睦的亲情沟通桥梁,切实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与之交流。当下很多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应利用有利资源投入力量,大力倡导在这块教育阵地中也开设国人素质学科课程,呼吁家长不断对自身进行充电,大力倡导“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家长带领孩子“自设作业”的形式,哪怕是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陌生人指路、捡到失物归还、在购物时礼让老弱妇孺等事迹,都要记录下来作为作业上交给老师。国人素质课的教师对学生及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予以评分并及时归入档案,让其切身体会“良恭、俭让”在人与人相处之间的魅力。相信此课程的开展会让善意在孩子在心中扎根。关注于提升家长素质也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

(三)通过媒体主渠道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2016年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徐颖对北斗系统的科普视频在网络上意外走红,成为网友们心中智慧与美貌的女神,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其实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楷模人物,但似乎不符合当下媒体电视台的推广方向,使公众对许许多多的当代楷模人物相关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当今的主流媒体及电视台大多创办一些索然无味甚至趣味低下的栏目博人眼球,娱乐摩登化,公众人物庸俗化,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潮流时尚,过度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找话题,没有很好地履行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责任,只会带给大众消极且不健康的思想导向。兰州女孩杨丽华苦追刘德华12年,以致其父母为她的任性倾家荡产,老父亲甚至卖肾筹钱,直至无奈投河自杀。我们要斥责这个愚昧的女孩,还是要惋惜那位付出糊涂爱的父亲?难道当下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媒体风向不应该检讨自责么?盲目的哈韩、哈日、追求奢靡之风的娱乐导向,对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冲击很大,值得我们反思。这些鲜活的例证,不希望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新闻,更要将这些例证归拢集成,以反面教材形式在刊物出版,拍成影视作品,通过媒体主渠道对全社会进行正确宣传。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虚拟与现实可以相互印证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并对其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让大学生们成为有使命、有责任、有开拓精神的21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曾几何时,出国旅游只是外国人的专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一种选择,只是原本很美好的事总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杂音。不同于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大多都是文化层次和素质教养较高的精英人群,现如今大量国人涌出国门,旅游目的地遍布全世界,其中一些国人的糟糕表现受到目的地国的嘲讽,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应该被西方人视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淀,璀璨的华夏文明对人类的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央政府对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做好了全面的阐述。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出显示了中央政府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中央层面的战略高度。当代大学生更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带头作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自身的进步带动家人及长辈的共同进步,争取用不到10年的时间使国人素质有大跨步的提高。当健康的思想和文化融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融于人民的思想里,这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演变成价值评判的标准。注重荣誉、摒弃耻辱,以健康的文化底蕴为载体,倡导阳光健康的素质教育,对构建安定和谐、快速发展的社会,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反腐倡廉,意义极其深远。

作者:赵璇 吕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生命源头 媒体导向 政策推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69-0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以“中国梦”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民强国的大战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成为实践“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勇敢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然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否已经为践行中国之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到了中华大地经济领域的每一处角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重新洗牌。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的世纪,因而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选择名校的困扰以及大量课外补习的压力,就这样,从小学升入大学一路摸爬滚打而来,家长包括学校都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略了对其生活上的历练,使学生们在面对学业、交友、择业等方面缺乏承受挫折能力,便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

大学时段是一个年轻人心理状态的成熟期,世界观已逐步形成,对于所要经历的爱情、财富,以及价值观都有了基本看法,倘若某一项认知出现了偏差,将对其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对价值观认知偏差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取缔了剥削阶级。旧社会的贫富分化消失,财富阶层出现了断代,随之建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民已适应了计划经济的工作模式和经济收入的分配方式。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俗称“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模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要进行改革开放的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模式的转型造成的贫富分化不可避免,加之少数舆论媒介不正确的媒体导向,导致社会心态的躁动。由此,普通民众心理平衡被打破,社会上充斥了仇富、媚富的心理。部分年轻人以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标准,做出错误的价值取舍和评判,把高消费的极致心理享受视为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把奢侈与享乐作为人生中的现阶段目标。为了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并荒废了学业,年纪轻轻就浪迹于娱乐性场所,自甘堕落成为富商和一些出卖国家利益、中饱私囊的腐败官员用来消遣的。本应积极乐观、充满着朝气的年轻人身上却弥漫着浓厚的铜臭和浮躁气息。价值失衡、社会腐败蔓延的不良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对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对感情观认知偏差

大学时期本是莘莘学子恋爱的甜蜜季节,然而当下大学生们恋爱中频发矛盾,由此造成了因爱轻生、甚至杀人泄愤等屡见不鲜的恶劣后果。天津一所职业学院的在校女生(XX)身着洁白的婚纱坠楼身亡,悲剧的发生源于殉情女生对爱情观的偏执,为了一段情窦初开的爱恋,以这种不负责任的极端方式草草结束了生命。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终酿惨剧,令人惋惜。

更有甚者,因为追爱未获回应,不惜伤害甚至亲手毁掉对方。合肥女孩周岩被男同学泼油纵火,对周岩造成了毁容的终身性伤害。此行为是一种被家人宠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病态、极端的表现,是爱情观的极度扭曲。此类新闻案例经常见诸媒体报端,令人唏嘘。

当下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要进行良性引导与教育,不单是家长及校方,更需要全社会给予重视与关注。引用当下实例通过结合心理、生理、法理指导,对跋涉爱河的学生进行良性引导与循序渐进的注入式感情观教育,深刻理解爱情二字的核心内涵,明白爱与情的属性截然不同,使其思考人与人之间是先有的爱,还是先动的情。无私的爱是并不求任何回报的奉献,而情的属性却有极大的自私成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占有欲。当你喜欢一个异性,索取大于付出,不顾对方感受,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这不是爱的表达,只是动了情,与自然界的动物到了期的表现并无不同。尊贵的爱情需要理性的表达方式,为了所谓的爱情而痴狂,都是其对感情观的病态表现。

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高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国人素质学科,完善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在国民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目前,国内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大体只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的层面上,其实表面功夫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仅仅是聊胜于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与生活背景、家庭教育以及学习h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中小学课纲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如中小学已设立思想品德等课程,对世界观还未形成的学生来讲其内容空洞乏味,不能很好地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乎大多成了自习课,意义不大。

作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至大学在校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将国学、政治、法律和礼仪规范结合当下的新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并讲究实际效果,编撰适合各个年龄层的版本,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生动且立体的国人素质教育学科,即内化成学生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观点及人生价值,以便在心中持久扎根。

1.国学

即推广国学之精华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倡导正心、修身、齐家,推广国学对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

通过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爱党、爱国、爱民忠诚的信念。

3.法律

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从小树立起法制观念,了解其惩治力度,对法律有所敬畏,才能知法守法,不会逾越法律的红线。

4.礼仪规范

从个人文明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进行学习,养成待人接物的正确行为习惯,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的“回炉再造”提高国民生命源头的素质

何为生命的源头?不管你是谁,你有多么大的成绩,你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便是生命的源头。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具有终生性影响,具有学校无法替代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形成。倘若家中长辈不具备文化素养,道德出现滑坡,想必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不会给予子女正确的人生系统指导,即便后来这些孩子中的某些人通过后天努力考取了较好大学,但由于幼年教育的短板,也许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存在着难以预想的困扰。

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求某些家长革除脑海中固有思维的封建残余,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架起一座自由、和睦的亲情沟通桥梁,切实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与之交流。

当下很多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应利用有利资源投入力量,大力倡导在这块教育阵地中也开设国人素质学科课程,呼吁家长不断对自身进行充电,大力倡导“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家长带领孩子“自设作业”的形式,哪怕是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陌生人指路、捡到失物归还、在购物时礼让老弱妇孺等事迹,都要记录下来作为作业上交给老师。国人素质课的教师对学生及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予以评分并及时归入档案,让其切身体会“良恭、俭让”在人与人相处之间的魅力。相信此课程的开展会让善意在孩子在心中扎根。关注于提升家长素质也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

(三)通过媒体主渠道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2016年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徐颖对北斗系统的科普视频在网络上意外走红,成为网友们心中智慧与美貌的女神,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其实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楷模人物,但似乎不符合当下媒体电视台的推广方向,使公众对许许多多的当代楷模人物相关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当今的主流媒体及电视台大多创办一些索然无味甚至趣味低下的栏目博人眼球,娱乐摩登化,公众人物庸俗化,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潮流时尚,过度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找话题,没有很好地履行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责任,只会带给大众消极且不健康的思想导向。

兰州女孩杨丽华苦追刘德华12年,以致其父母为她的任性倾家荡产,老父亲甚至卖肾筹钱,直至无奈投河自杀。我们要斥责这个愚昧的女孩,还是要惋惜那位付出糊涂爱的父亲?难道当下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媒体风向不应该检讨自责么?盲目的哈韩、哈日、追求奢靡之风的娱乐导向,对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冲击很大,值得我们反思。

这些鲜活的例证,不希望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新闻,更要将这些例证归拢集成,以反面教材形式在刊物出版,拍成影视作品,通过媒体主渠道对全社会进行正确宣传。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虚拟与现实可以相互印证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并对其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让大学生们成为有使命、有责任、有开拓精神的21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曾几何时,出国旅游只是外国人的专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一种选择,只是原本很美好的事总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杂音。不同于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大多都是文化层次和素质教养较高的精英人群,现如今大量国人涌出国门,旅游目的地遍布全世界,其中一些国人的糟糕表现受到目的地国的嘲讽,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应该被西方人视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淀,璀璨的华夏文明对人类的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央政府对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做好了全面的阐述。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出显示了中央政府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中央层面的战略高度。

当代大学生更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带头作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B,以自身的进步带动家人及长辈的共同进步,争取用不到10年的时间使国人素质有大跨步的提高。当健康的思想和文化融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融于人民的思想里,这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演变成价值评判的标准。注重荣誉、摒弃耻辱,以健康的文化底蕴为载体,倡导阳光健康的素质教育,对构建安定和谐、快速发展的社会,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反腐倡廉,意义极其深远。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3-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变,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新思路,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计划提出,此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得以提升,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局势以及网络媒体等新事物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冲击,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及结构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素质是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从内涵上遵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逻辑顺序。

人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从逻辑上看,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是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就个体而言存在两种情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保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同时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应身体健康素质提出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有其内在的稳定品质。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人们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应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

结合对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三个概念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以下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沈德立,2004),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定了一个基本结构模型,主要从7个方面概括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隐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本文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基础,根据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特点,提出下面的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依托,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由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将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培养提到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老师高期望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环境与梦想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宿舍同学生活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表现出冷漠孤僻、缺乏热情、不能与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等。长期处于被排斥、冷落的境地,缺少朋友,长此以往性格过于内向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2、情感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已步入成年期,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现代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处于动荡和复杂时期,很多大学生由于对性发展缺乏认识,对异性的神秘感等,导致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恋爱问题的困扰,如单相思、失恋等。

3、学习缺乏动力。由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难度与中学相比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感。自制力差的学生迷恋于网络虚拟世界,自我封闭,逐渐导致厌学影响自我认知、心理情感的定位。

4、自我认知能力偏差。大学生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青年期,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心理上的脆弱性更明显。很多大学生好高务远,给自己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即陷入困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深刻性,无法良好的自我认同,心理素质不完备、成熟度低。还有诸多现象如脏衣服打包回家让妈妈洗、稍遇挫折就寻死觅活等等,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膨胀阶段,他们过多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可能形成严重的认知能力偏见。

5、就业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心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想上产生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焦虑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随之而生。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要知道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要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注意稳定性与内在性的渐进统一,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而不只是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新时期大学生素质健康教育,结合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绿色校园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人、德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优化学生的心理。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从根本上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基础,突出道德、责任、人格的完美统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拔尖人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有始有终,高校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学生,因此确保高素质的具有心理学素养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奠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多样性知识的指导。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只是,同时可利用网络技术另辟教育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指导,还可以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个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渠道,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基地,人的言行与心理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颇、特立独行都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种种联系。所以学生家长本身应有意识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今后的工作应继续从发展角度对待和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西昌学院学报,2012(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