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是在审判、执行工作中,高度重视与经济发展相关案件的审判。及时审结了工业园区内政策性关停企业的涉诉案件,运用庭外协调、庭上和解、入厂调研等工作方法,救活了一批企业,维护了职工的权益;及时审理了中川公司开发先锋小区商品房引发群体性、集团性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时审理了亿阳冶炼公司等数百件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合同纠纷及水电暖合同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培植了物业管理的新型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促进了水电暖等供需关系由“福利型”向“市场型”、“商品型”转变,促使供应方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乌达。充分发挥刑事审判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审结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案件30余件,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依法从快、从重惩处犯罪案件28件,净化了社会环境;依法审结危险驾驶案件50件,维护了交通安全。

三是加大执行力度,努力让群众满意。有效运用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等措施,采取有效方法,认真开展执行工作,受理执行案件185件,结案162件。对涉及农民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开辟了执行工作“绿色通道”;对索取赡养费、抚育费、人身损害赔偿、农民工工资等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缓交执行费的办法,有效提升了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先后为260多名农民工讨回劳动报酬150余万元;多次在湖南等地跨省执行,为8名企业职工追回社保费、生活费等45万元;对梁军军等104人申请执行亿洋公司拖欠工资案,对祝建强等25人申请执行华银公司劳动报酬案,都以和解方式结案。全院执行标的到位率为84.04%,实际执行率达到94.44%。

四是加强调解工作,完善落实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采取社区法官工作室和诉前调解相结合的模式,不定期安排民事法官到社区办案,开展法律咨询和调解。2013年以来,审结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216件、权属和侵权案件142件、合同纠纷案件561件,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3.67%。

五是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针对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研究、制发司法建议40份。向劳动保障和建设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非法转包 、违法分包,挂靠承揽工程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工资保障金制度,确保欠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组织法官深入辖区企业,走访事关民生的水、电、暖、物业等公司,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服务瑕疵,研究、制发司法建议。

六是因地制宜,因企制策,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法院领导班子率班子成员及庭室部分法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法律建议。如在内蒙古宜化公司,法官将近几年受理的涉及该公司的案件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提出建议,企业负责人深表感谢,希望法院进一步加强诉前调解,企业将积极配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1946年生,江苏南通人,大学学历。中共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1998年5月至2002年12月任天津市市长。

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12月起任交通部部长。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衡量,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如何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日前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记者:去年底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部对此做出积极响应,提出“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而在幅员如此辽阔的农村地区村村通上公路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交通部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措有何思路和打算?

李盛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乡村都能通公路的目标。

对于农村公路这样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在中央逐步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继续实行中央投一点、省市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政策,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近几年,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挖掘筹资潜力,使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公路建设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但中央有关部门将加大支持力度,中央部门的支持主要是在政策和引导资金上,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都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最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从“十五”初期的每年20亿元增加到“十五”末期的每年200亿元,五年增长了10倍。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央将投资1000亿元,专项用于通乡镇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改造,确保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为进一步支持全国新农村建设,交通部力争在车购税增收部分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并正在积极争取信贷资金转贷等其他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而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的内容,交通部作为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要和各省市和全国人民一起努力。虽然农村公路建设当前还有很多的难度,但是中央很重视,全国人民又有强烈的愿望,各地又很支持,我相信农村公路建设一定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的,让农村公路成为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阳光大道,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农村公路建设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围绕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民的需求谋划农村公路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用自己的双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建设标准上,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修农民不需要的路,不修农民没有积极性的路,要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农村公路一定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状况、地形地质特点,合理确定技术标准,科学选用技术指标。农村公路建设不得非法集资和强行摊派,不得强行征地拆迁,不得拖欠征地拆迁款和农民工的工资,应尽量使用农民的运输工具,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在建设过程中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把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加强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尽量利用旧路,做到最小限度地占用耕地、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记者:我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严重,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交通部“十一五”期间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

李盛霖:首先需要说明,在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下,城市道路与城际公路及农村公路,在建设资金、建设标准、运输管理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交通部主要负责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维护及公路运输的行业管理。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城区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组织等不在交通部门的职能范围内。但是交通部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保证城市高效运转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区域性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集散地,也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枢纽,因此,包括公路和水路交通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应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与城市交通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从而直接或间接降低城市交通拥挤程度,实现“客便于行,货畅其流”,保证城市高效运转。

“十一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部将重点处理好公路、水路及枢纽站场规划、建设与大中城市交通系统的关系。

首先,在公路规划与建设方面,对于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形成的穿城公路要重新合理布局和改线,有效降低过境交通量对大中城市交通的影响。为了减轻大中城市出入境交通的压力,提高城市出入口通行效率,将更加注重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统筹规划以及建设标准的协调,在确保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的同时,提高线位资源利用效率并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将逐步完善城郊和近郊区的农村公路网,使之与城市道路形成统一协调的区域性道路网络,充分发挥出整体效益,适应城市间、城郊间、城乡间人流物流快速增加的需要。此外,为了适应城市大规模持续扩张后布局调整的需要,还将根据统一部署加强卫星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主城区之间的公路交通联系。

其次,在客货站场规划与建设方面,充分考虑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在以大中城市为代表的运输枢纽建设方面,按照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要求实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继续加快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的运输站场建设。货运站场以发展快速货运、集装箱、现代物流等专用场站以及能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综合运输枢纽为主,客运站场以发展与城市交通或其他运输方式站场共同构成的综合性运输枢纽为主。目前,交通部已经从技术与政策方面积极探索了发展和完善城市综合性客运交通换乘系统的思路与策略,将进一步结合国务院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和其他部门或地方政府一起尝试推进一体化客运换乘枢纽示范工程。

记者:好的运输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在这方面将做出哪些努力?

李盛霖:造成交通堵塞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道路容量、车辆数量和交通组织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组织和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是解决交通拥挤的主要途径之一,交通部一直也将继续积极主动地配合综合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十一五”期间,在运输管理及服务方面,交通部将重点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和普及交通信息服务,提高为城乡交通运输和大中城市交通服务的水平;协调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的衔接和配合,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继续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力度整治公路运输市场,保障道路高效运转。

加快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注重构建与城市交通运输信息系统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方便、灵活、经济的方式为公众出行提供综合的、一体化的、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统一协调、多网联动、快速反应、处理有效的交通应急反应系统。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一、必须强化服务发展的意识

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公安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要纠正和克服错误思想观念,要弄清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摆正服务的位置,明确服务的职责,强化服务的意识,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公安机关及其广大公安民警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求;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更是公安工作的后盾和动力。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强大。__是一个老、少、边、穷的欠发达县,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弱,基础设施差,经济总量小,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这些问题只有靠__县自身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跨越发展才能解决,离开了发展解决任何问题都是空谈。

二要明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我们可以将四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理解为“三大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执政服务、为发展服务。三大服务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公安机关及其广大公安民警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公安机关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统揽公安工作,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找准公安工作服务发展结合点,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履行好服务发展的职责。

三要强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由于过去长期受“”、“管理”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公安民警“老大”意识、“管人者”的特权思想比较严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硬任务。要弄清硬道理与硬任务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促进稳定。公安机关必须充分认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提供社会治安稳定的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贯穿到整个公安工作中,坚决克服经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与已无关的思想,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坚决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切实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

二、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发展的机制

公安机关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实际,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创新服务举措,不断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和治安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情报收集研判机制。要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在社会各个层面、各类群体物建专业情报信息员、群众信息员,建大建强情报信息网络。要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围绕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和民工返乡就业等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及时发现、收集和研判各类深层次、内幕性和预警性情报信息,为提前决策提供详实可靠依据。要加强情报信息后期处理,对收集研判后的情报信息要落实归口调处、跟踪督办、上报协办和挂牌交办,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或自身难以化解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报告县委、政府或通报相关部门。

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有机地融入到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中去,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基层民警的必修课。要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报告制度,在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的基础上,对搜集上来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疏理,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库,定期进行研究,找出化解的办法。要建立综合调处化解机制,依靠党委、政府,联系司法、综治等部门,建立矛盾纠纷联席制度,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有效化解。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民转刑”、“小矛盾激发大问题”的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和完善打击管控机制。要始终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加强案件侦办工作,建立健全打击处理奖惩激励机制,鼓励多破案、破大案。加大大要案侦破力度,力争命案必破,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赌、毒、盗、抢、邪等违法犯罪活动,适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严打整治行动。要始终加强治安防控工作,推进 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做大做强城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和乡镇义务巡防队,完善城区电子监控设施,推行电子报警系统,逐步建成出城、出县电子卡口,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有效预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始终坚持加强治安行政管理,做到疏堵结合、管教并重,严格人口、交通、消防以及危爆物品和行业场所管理,努力减压和预防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是建立和完善快速处置机制。要针对、“两堵一阻”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和完善快速处置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二要组织应急处置演练。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三要逐步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兼职应急处置队伍。逐步配齐应急处置装备,落实备勤制度,切实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出警、快速处置、快速平息。

五是建立和完善重点工程企业服务机制。一要建立重点工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各派出所要在辖区的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明确联系民警,负责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及其周边的治安工作,在企业集中、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要设立警务室,及时掌控治安动态,指导企业搞好治安防范,组织打击涉企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二要建立和完善涉重涉企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制度。对于涉及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阻工堵门、强买强卖、强工强运、断电断水、蓄意滋事、敲诈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整治。三要建立涉重涉企违法犯罪优先从快打击处理机制。坚持“从快”、“从严”原则,做到涉重涉企的报警优先出警、优先受理、优先处置。四要建立涉重涉企治安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各派出所、治安大队每月和公安局每季度要组织召开一次涉重涉企治安形势分析会,分析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治安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为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必须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

公安机关必须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在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服务效果。

做群众工作要“三懂四会”。公安民警要深入基层面对面的开展群众工作,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要通过培训和传、帮、带使民警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切实达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

情报服务要及时准确。提高情报信息的服务水平,要在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服务。要坚决防止“神不知鬼不觉”的问题发生,坚决防止情报不准的问题出现。要围绕重点、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和研判。要突出关系国家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突出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突出当前社会治安热点问题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分析研判工作要把握重点、发现苗头、寻找规律,要采取对比、综合、统计和数据分析以及趋势外推等方法,确保能搜集到深层次、内幕性、行动性预警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执法办案要规范公正。公安工作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执法办案是否规范、公正,关系到执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关系到违法犯罪人员能否受到应有的制裁,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做到按程序、重证据、守规矩,案件处理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以规范公正的执法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要特别杜绝出现有警不处、有案不办、有证不查、办案不公、、循私枉法等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的问题,以规范公正的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群众要热情高效。公安民警服务人民群众和社会要热情、周到、高效,特别是人口、出入境、车管、驾管、、治安、消防等窗口单位在接待群众时要做到一张笑脸、一声问候,要认真倾听、耐心解释、清楚告知,办理的事项要坚持一站受理,办事流程审批要简捷明快,不让群众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和精力。要结合实际对部分业务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方便人民群众。

警务机制要灵活管用。积极推进警务跟着警情走,经常开展治安状况调研,及时汇总研判各类警情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打击整治行动,精准有效地整治和消除治安隐患。积极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以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为依托,建强社区、农村警务室,配齐社区民警,灵活深入开展社区工作,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和群众工作基础。深入推进群防群治,进一步壮大城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和乡镇义务巡逻队,调动巡防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无限民力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的作用。积极推进错时巡防工作,有针对性加大对“八小时”以外、夜间及车站、市场等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人员密集场所和易发案部位的巡防力度,切实解决“猫鼠不同步”的治安防范难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一、电子政务及内容概述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而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及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包含电子法规政策、电子司法档案、电子办公、电子公文传输、电子财政管理、电子培训及业绩评价系统。(1)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使政务信息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2)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 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3)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 。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3)电子证照办理 。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就业、电子医疗、社会保险网络、公民信息、交通管理、电子税务及电子证件服务。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是新型的、先进的政务管理系统。

二、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不断深化,成效显著。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政务信息报送和管理系统、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社保联网审计系统、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农药许可审核系统、森林木材生产经销管理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人大和政协建议提案督办系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数据交互系统等应用,促进了电子政务深入发展,有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视频会议系统和IP语音电话的建设与应用不断进展,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办公费用。电子监察系统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对省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建筑工程投标等实现了远程视频工作行为的动态监管,对4个要素市场、煤矿开采企业6证审批实现了网上行政许可审批数据流程的监管和行政效能投诉管理,对公平竞争和提高行政效能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日趋完善的龙江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一是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专栏,为全省各地市、省直部门(省直60家厅局单位)建立了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及平台,为我省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开设了“面向公众、企业”的服务栏目,按特殊服务对象整合并分类建设了“快速服务通道”。还开通了“网上服务大厅”,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办事指南及办事向导,提高了政务信息的实用性及公开力度,也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了便捷服务。三是开辟了“省长信箱、政务访谈”栏目,为公众提供了与政府领导在线交流的渠道,互动性强,公众关注度高。栏目开通以来,围绕全省重点工作先后对地市、省直部门及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开展40场访谈,效果良好,公众积极参与,起到了良好的政策解读及舆论引导作用。四是为全省49家省直职能部门建立统一咨询网络平台,由各职能部门专人负责对公众咨询的问题进行审查及回复。仅一年回复公众咨询727件。省政府门户网站在首页设置“咨询统计”板块,公开各单位的回复情况,并季度通报各单位答复情况。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政府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管理的成本。政府通过网络的管理,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了便捷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政府工作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对于宏观财政的调控与管理的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发展我省电子政务的思考

1.制定目标。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我省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是:①以规范和创新行政行为为主导取向,以加强公众监督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要求,建设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使信息共享程度显著提高。②完善电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业务系互联互通,网上办公为机关、企业和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应用主体、服务窗口和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建成基础平台、重点业务、应用服务、运行保障4个系统。③完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政务信息化应用水平。

2.明确思路。一是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政务网络平台中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政务部门内部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办公业务在政府内网运行,把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等接入政务外网运行。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包括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地图、宏观决策、防灾减灾、视频点播等政务资源数据库,实现应用层面上的数据综合共享。三是为社会和机关服务。通过政府互联网平台,推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招商引资等服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1 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 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 “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 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 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 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

2.3 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 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 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 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6]李纲,王毅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1 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 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 “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 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 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 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

2.3 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 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 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 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7-02

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要求

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人才培养重实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社会竞争和个人竞争日益加剧,职业和个人之间有相互选择的权利;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发展,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当然,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所有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但社会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能够终身学习的效果,即加强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当地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1.2 科研成果能转化

从调查情况可知,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科研工作,每年的课题项目和数都很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思想。然而,许多高校的科研课题基本上是科研主管单位的研究主题,与企业共同参与研究的横向课题较少。所以,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定位上,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技术、方法创新为导向,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1.3 职业培训讲实效

普通高等院校一直承担着成人教育的任务,但以前多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对于培训对象的技能提高方面来讲,高等院校在设计所授课程时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于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服务来说,更要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1.4 文化传播有影响

学校是文化的代名词。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所以,大学要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要引领社会前进。高等院校应该经常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

2 高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要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 突出应用性和引领性。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理念上,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加强“双师”队伍和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院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地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高等院校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探讨――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式主要有创建职教集团、开办“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提供岗位技能再培训、对口支援和“三下乡”服务等方式。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3.1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政府主导下,联合各级汽车行业协会以及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全面整合区域和行业内职教资源,牵头组建了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理事会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株洲汽车协会等行业组织、相关职业院校、汽车类企业和华大菁英育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构成,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市场平台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系统构建了“政府驱动”“行业驱动”“企业驱动”“市场驱动”和“学院驱动”的“五元驱动”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3.2 建立技术服务中心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科研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推进科研协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协作、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先后成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机电技术服务中心、E龙数码技术服务中心、汽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百思得汽车机电技术研究所和苏厂元教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机构,为区域内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对口的社会服务。

3.3 中高职衔接合作培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与省内10余所中职学校签约合作。合作双方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推动双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对接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合作专业的建设,并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专业整体优化升级。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签约中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师资培训服务作用。

3.4 致力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8篇

1.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二、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1.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2.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4.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省尤其是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部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5.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规划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于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日常交通便利,联系快捷,迅速满足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零距离服务需求,因而地方高校具有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地缘优势。同时高校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对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服务方式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地方城市由于远离重点高校密集的中心城市,加之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地方高校在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地方高校是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技术革新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也是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活动及商务活动的区域日趋国际化,对外交流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外语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在地方城市中,高水平和高能力的外语人才依然比较缺乏。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队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外语人才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自身也有能力为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外语教师助力的需求并考量地方外语教师的外语素质与能力,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外语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件即为高质量的人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促使现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才保障,这其中包括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对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深广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经过对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南省春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的走访调查得知,构成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各大中型企业对单一语言性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极低,而同时企业急需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数量又极为短缺,形成“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一现状直接反映了目前某些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高校毕业生不符合企业外语方面的用工需求,这既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拖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是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首要工作。河南省高校外语课程的设置大都以单纯语言文化培养为教学目标,只有极少数工科院校开设行业英语等复合型外语课程。转型时期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单一性外语语言人才培养转变为外语与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分配课时占比,使学生将外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通过外语掌握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满足就业需求与社会用工需求。同时,高校外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理论测试的比重,提高实操环节的评分,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为地方企业提供助力提高其对外经贸竞争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跨国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外语人才对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贸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因为参与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各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直接参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够获得这些必要的国际贸易信息。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框架的提出,以往主要面对国内贸易的中西部地方企业面临更多的对外贸易机遇。较之国际贸易人才储备丰富的沿海地区企业而言,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与过程,即使立刻改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此情况下,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由高校外语教师对企业内部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外语培训,使企业较快地建立起自身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储备力量。高校外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外语语言文化知识与企业对外贸易中需要的谈判、报关等专业内容相结合,在口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等方面有所侧重,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好地满足企业国际贸易的需要。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既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语言基础,又要有非常宽泛的知识面,在市场营销、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操作等方面灵活自如地操作。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三十余家大型省属企业和一百余家优秀民营企业,在河南省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主线下,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将会呈现出质的飞跃,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例如民营企业河南瑞贝卡集团已与23个国家、地区产生贸易往来,从产品推介、外商接待到会展布置、商务谈判,企业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精通外语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在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语言本身,更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业务往来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目的国的文化风俗培训,使其在商务谈判、外商接待等工作中更娴熟、得体地交流,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提高企业影响力及产品利润。

三、为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提供助力

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推广对提升地方软实力起着较大的作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参观游览,如何更好地将地方传统文化项目推介到国际舞台已被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所考虑。在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可以提供较好、较强的有效助力。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洛阳牡丹与龙门石窟等景观久负盛名,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项目推广到国际社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观赏牡丹、欣赏石刻,既提升古城洛阳的国际知名度又为洛阳市带来更多的外汇收益。洛阳地区的高校外语教师即可通过编写外文介绍书籍、制作外文视频材料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洛阳古城的传统文化,在洛阳美景与国外游客之间搭起畅通的桥梁。与洛阳相似的文化古城安阳、许昌、开封等城市,均可在高校外语教师的助力下,将更多的古文化资料翻译为外文版本,通过更多的外文资料,将城市的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发挥专长,为更多的历史文化景观或旅游景点制作语言严谨、用词标准的景区介绍、路线指示、景点说明等标志性展牌,订正已有展牌的外语语言错误,提高景区的文化层次及规范性,将地区景点和文化景观作为提升地区软实力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来欣赏我国的秀美山河及深厚历史底蕴。

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高校外语教师具有理论研究的知识储备与科研能力,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专长,集合优势资源,组成课题组,就地方发展的短板进行前瞻性研究与讨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与未知。在解决问题之前,充分的理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决策都应建立在充分理论研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正确理论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指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性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特点,错误的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延误与影响是长期的、致命的,关乎地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地方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理论研究人员进行前瞻性研讨,为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前提保证。在此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外语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所述,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地缘优势和知识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课题研究等手段,将知识优势投射到校园范围之外,积极投身社会,将知识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闻梅,郑悦.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战略研究.财经界,2010(3).

[2]黄秋凤,王鸿雁.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双量”需求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0篇

一、我国责任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发展,要求责任保险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中勇担大任、建功立业,“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推进各种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发展,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原则的指导下,我国责任保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1.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有关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增强,责任保险开始为社会所关注,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老三险”开始发展。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出台后,进一步激活了责任保险的社会需求,为保险业开发研究责任保险产品、拓展责任保险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新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以专门章节提出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文件的出台激发了行业主管部门利用责任保险机制创新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此后,10多个政府部委联合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校园方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责任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得到强化,社会管理功能得以深化。2014年8月份,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实习安全等作为重点,探索开展强制保险试点”,为责任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2.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市场持续健康增长

2006年我国责任险市场规模只有56.44亿元,而2014年达到 265亿元,同比增长4.69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在20%以上,保费规模占财产险整体规模的比重在传统车险业务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基本维持在3%-3.5%之间,历年整体盈利。

(2)产品服务日渐丰富

责任保险的经营范围从“老三险”逐步拓宽到职业类、费用类、综合类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从传统的生产企业向医疗、学校、旅游、运输、建筑等多个行业延伸;保障内容从常规民事侵权责任风险向巨灾风险、合同责任风险方面探索;服务方式从单一的事后赔偿向积极的事前防范延伸,从单兵作战向与各个职能部门联手协同作战转变。此外,在我国科技企业、电影产业、传媒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及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新兴经济活动中,责任保险也不断创新,涌现了大量新产品,如传媒职业责任险、账户安全保险、退货运费损失保险等等,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

(3)社会效益全面彰显

2014年,我国责任保险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企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了近66.5万亿元的保险保障,相当于GDP总值的108%。近年来在一些校园、旅游、运输、生产等安全事故中,以及一些特大自然灾害中,都能看到责任保险的身影,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同时,弥补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足,保障了民生。如医疗责任险经营中“保调结合”的“宁波解法”、“天津模式”等做法,促进了医疗纠纷的快速解决,推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得到社会高度肯定。

(4)立法环境不断改善优化

近年来,《消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道路运输条例》在制定或修订过程中,都明确了引入责任保险机制化解行业风险。注册会计师、律师、保险经纪人、公证人、认证认可等多个行业已选择以职业责任保险机制作为风险转移的主要工具。各个层面对于责任保险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运用责任保险开展行业风险管理的意识越来越普遍,外部法律、政策、市场环境日益向好。

二、当前责任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责任保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责任保险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1.发展基础和人材储备不足

近年来,我国责任保险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基础和人材队伍方面实力较为薄弱。各责任保险具体险种尚无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风险评级体系,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风险管控强弱不一;在满足保险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各类专业人材储备不足,缺乏懂保险、懂风险、懂管理的专业人材。

2.亟需得到各层面政策支持

责任保险是一种直接保障被保险人(致害方),间接保障受损方(社会公众)利益,并且以保障受损方权益为落脚点的保障机制,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同时,责任保险与传统保险业务相比,风险程度较高,商业保险公司多持谨慎态度。因此,发展责任保险,特别是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保险,需要政府予以政策支持和引导。

3.社会整体责任及保险意识不强

部分企业对责任保险的原理和作用认知度较低,侥幸心理严重,不愿投保责任保险;部分企业认为买了保险但当年没出事故,不划算,不愿继续投保责任保险;部分企业法律和诚信意识淡漠,发生损害赔偿事故后,以种种形式逃避赔偿责任,不想投保责任保险。此外,部分政府部门运用保险机制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意识不强,市场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如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没有法律强制的情况下,企业主动投保的意识还很弱,尽管法律加强了对赔偿责任的规定,职能部门通过发文形式鼓励投保,有的地方还组织了统一招标,但是购买者仍然寥寥。

三、下一步发展责任保险的建议

尽管我国责任保险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上问题和不足,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公众保险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寻求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风险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我国责任保险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从国际经验来看:2013年,全球商业责任险保费约1600亿美元,占全球非寿险市场总额的10%,占全球商业险保费的23%。 责任险需求的主要来自发达市场,占全球保费总额的93%,而其非寿险保费占全球份额的79%。美国作为目前最大的责任保险市场,2013年商业责任险保费840亿美元,占到全球商业责任险保费总额的一半以上。按照国际成熟财险市场15%的比例测算,我国责任险业务未来还至少有1500亿元的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巨大,责任险业务将成为财险市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责任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致害人的利益,更可以保障受害第三者的利益,还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纠纷,增强政府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被保险人改进安全管理,具有多种功能,是实施国家治理、保障民生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应大力发展。笔者建议:

1.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立法保障、政策推动”的责任保险发展氛围

一是建议通过法律规定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包括赔偿范围、方式、水平等,在关系公众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实习等领域,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落实民事赔偿。在德国,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大约有120多种活动要进行强制责任保险。二是建议梳理、整合目前各个行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基金、风险抵押金等,推动行业开展责任保险试点,总结经验。将国家治理模式和行业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以商业责任保险为主要形式的体系。

2.发挥专业优势,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责任保险创新发展机制

政府与市场各有其专业优势,在责任保险发展进程中应优势互补,互动发展。一是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法律强制、行业规范、保费补贴、税前列支成本等方式明确企业投保责任及保障水平;政策引导方式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行业风险管理。二是建议保险企业增强对责任保险的战略认识,加大投入;围绕保障民生和国家治理,主动创新产品和服务;着力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延展服务领域,实现“快赔、足额赔”,深度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3.加大行业互动,完善责任保险配套支持体系

责任险的发展植根于特定的行业领域,需要这些行业领域及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只有在配套措施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责任保险功能作用才能在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需要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定责定损标准、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配套条件;在国内现阶段,类似这样的配套支持措施还比较缺乏,建议职能管理部门、企业、行业、保险公司一起共同努力,加强互动,为相关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及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

4.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责任与保险意识

责任保险是一种社会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只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责任保险的作用,主动运用这一机制,才有利于保险“大数法则”的形成和赔付资金池的建立。建议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宣传开展责任保险在国家治理、企业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使得大力推进责任保险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参考文献:

[1]sigma.责任险理赔趋势:新兴风险与经济因素反弹.瑞士再保险,2014年第4期.

[2]刘峰.责任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J].中国金融,2014年20期.

[3]王柯敬.和谐社会建设与责任保险发展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3.

[4]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7)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8)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县域经济;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加强统计工作。经济越搞活,越需要发挥统计监督作用。

1.牢记使命,充分认识统计服务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

统计事关能否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调控监管的灵敏信息。统计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反映,社会经济运行是否正常,通过定期统计报表数据和统计调研分析,就能作出比较客观的反映,是进行调控决策所期盼的重要依据。

统计事关能否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加压鼓劲的助推动力。统计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是推动工作的有效动力机制。总而言之,统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计部门全体人员要牢记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要发挥统计信息采集中心的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统计部门要为实现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保持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科学的判断和政策依据。认真抓好各项重大普查,全面提供所反映国情国力、县情县力的重大信息,为科学制订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认真抓好各项定期统计报表,切实反映即期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为及时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提供有效信息。认真抓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信息源,确保能满足决策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加强统计信息的。既要利用统计内、外网站做好统计信息的及时,又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进行统计信息,尽可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统计信息,使统计信息对科学发展发挥更广泛的服务作用。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提升统计服务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学习培训鼓励机制,使统计人员注重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二是建立目标管理促进机制,对工作目标未能完成和出现严重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使统计人员增强责任感;三是建立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按照严格考评、赏优罚劣的原则,进行奖罚兑现,将考评结果与优先、评优和干部使用挂钩,调动积极性。

要发挥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职能作用,为促进作风建设和不断做好执政为民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及时了解民生、民情、民意,发挥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作用,以老百姓的满意度评价政府工作情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近年,根据上级的要求,统计部门已经开展的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满意度调查、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为民办实事满意度测评等,对推动政府工作已经取得成效,应继续坚持搞好。同时,还应与时俱进根据工作需要,启动新的测评项目。如,我县正在开展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活动,统计部门要按照测评考核方案的规定,对有关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测评,为抓好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供依据,有效推进全“双到”活动开展发挥统计职能作用。

3.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保障能力

统计队伍建设是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强、工作标准要求高,需要一大批精通统计业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统计工作的原则性很强,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政治上过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近年来,由于县级统计干部工作变动频繁,业务新手较多,业务培训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对县级统计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放到战略高度,加强对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以提高干部素质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要注重提高县级统计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结合实际做好规划并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因此,做好统计工作,关键靠人才,关键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一要配齐配强队伍。高度重视和加强统计人才和队伍建设,进一步配强人员,确保人员到位。企业要依法设立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建立和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和台帐,健全有关资料档案,确保原始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要强化业务培训。各级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党校、系统组织的各类培训,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开阔广大统计人员的视野,树立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统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素质,全面提升统计人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要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对统计人员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以真情待人,以事业留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严谨、政府信赖、群众满意的优秀队伍。统计工作者要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继续发扬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拓进取,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对外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增强统计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4.以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统计法》为契机,实行依法行统、依法治统

2009年6月27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修订的《统计法》是在新形势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的一部新的统计法典。这部法典以提升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为目标,它的实施将为我国加快统计管理改革、强化统计工作职能、坚持依法统计发挥重要作用。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资料“含金量”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统计调查对象,有的来自统计人员,也有的来自行政干预。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出于自身考虑会向统计部门提供不够真实、不够完整的数据信息;少数乡镇及规模以上企业对配备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管理不力,甚至没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上报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个别单位“统计即估计”的现象还有存在;名目繁多的目标考核、层层评比,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应放在对统计人员、统计对象的管理监督上。根据《统计法》规定,要提高调查对象义务感及法定责任性的认知。协助乡镇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解决基层统计人员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确保所提供的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与此同时,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对统计调查资料、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统计资料整体水平和使用价值。

6.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统计系统由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政府服务。许多发展因素不仅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而且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经济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发展机遇稍现即逝,而境外经济影响随时有可能袭来。在这种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中,及时提供统计调查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7.要完善制度和方法,加强能源环保和服务业领域的统计工作

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能源统计制度,加强对能源统计数据的审核把关,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县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切实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努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前特点的服务业统计体系。

8.要加强统计改革创新力度,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决策需求,进一步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不断提高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9.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规范统计调查和登记制度

要加大统计普法和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律意识。要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和完善统计登记制度,认真开展统计登记工作。

【参考文献】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2篇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色,围绕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考评员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㈠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临洮农校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设有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岗位的考评员,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坚持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修改专业主要课程,组织考评员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㈡以考评员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考评员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临洮农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每一位考评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评员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临洮农校面向学生改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面向社会改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建立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二、将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临洮农业学校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多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小麦育种、特种玉米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丽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冬春小麦育种和特种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先后培育推广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冬春小麦品种(系)五十多个,服务于我省的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和兰州六个地区,并在陕西、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等地;特种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荣获多次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临单”、“临糯”玉米系列和临农小麦系列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全省年推广面积23.33余万公顷,年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的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三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3篇

一是立足组织优势创建载体,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几年来,__妇联系统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创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和服务方式。比如,经济开发区妇联、__妇联、__镇妇联结合全民创业工作,把干部产业示范服务基地、党员服务区作为重要载体进行培育,由村(社区)主任牵头借此向发展主体提供政策、项目、技术、信息等要素服务,使之成为了带领民众干、做给基层看的示范基地;__乡、__桥镇妇联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紧紧依靠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联系面广、联系的人才荟萃等优势,把“春蕾计划”打造成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使__在多层次、大空间、广领域获得了关注与支持;县妇联围绕柑橘、烟叶、种植等产业集群扩张和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心愿,开展了“巾帼创业明星”、“双学双比种养大户”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启动了一大批妇女创业项目,还引领了广大城乡妇女从事经济促进增收,更为企业下移生产车间、兴办“乡村工厂”、“炕头车间”找到了方向与落点;其它各乡镇妇联组织也都立足自身优势,在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工作载体,这些载体在满足广大民众求发展、盼致富的热切期望上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立足时代变化拓宽视野,在丰富妇女工作内涵上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尝试了利用现代媒体管理经济社会生活。比如,依托“民情在线”网络平台,把造妇女姐妹亲情港湾,把妇联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放在政务版块上、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推行网络问政,借助网络视频为群众答疑解惑,畅通了群众诉求及反馈渠道;其次是把触角直接延伸到了经济领域。近几年,__各级妇联把目光聚焦在了经济主战场,把功夫下在了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把各类生产要素送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到了协助基层研究发展思路、帮助民众寻求致富门路,跳出了就学习抓学习、就业务抓业务的思维惯式。

三是立足锻炼提高队伍素质,在推动妇女干部成才成长上创造了条件。通过专题培训、办班辅导、巡回宣讲等形式,推进了思想解放,拓宽了工作视野,妇女干部的思想知识底蕴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通过聘请技术骨干、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刷新思维,启迪心智,妇女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更加自觉;通过走出去实地考察、借鉴经验,激发了妇女干部干事创业、成就事业的拼搏斗志;通过建立妇女干部联企包项、扶村帮户机制,提升了妇女干部谋划工作、驾驭经济、服务发展的能力。几年来,县妇联被市妇联评为先进单位;各级妇联组织均得到不同层次的奖励。同时,连续两届的县妇联主席被提拔为副处级领导。

从__的实践探索来看,当前,妇女工作中单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已无法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传统的妇女工作内涵与外延面临着严重挑战,特别是近期省妇联开展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调研学习活动以来,对妇联组织的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工作如何更直接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更好地体现党委、政策决策意图、如何更优质高效地发挥作用,这是摆在每一个妇女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结合这次调研,在认真总结几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做了一点思考。

思考之一,妇女工作只有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有位有为。几年来,__各级妇联组织始终围绕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局,牢牢抓住县委“三突出、三加强”这个重心,主动把部门业务放在中心工作中去思谋与把握,找到了切入经济建设的对接点和突破口。各级妇联组织牢牢抓住民营兴业、全民创业机遇,把近5万妇女群体发动、组织起来,投身到产业创收;借助产业开发,发动万余名妇女发展养殖,年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这些实践探索无不在证明,妇联组织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到经济主战场上去找位置、演角色,妇女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彰显优势、地位与威信。从__的实践经验看,做好今后的妇女工作,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把部门业务放在发展大局中去思考与定位。谋划思路、部署任务要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发,跳出就业务抓业务的局限,善于把部门资源、市场要素和妇女诉求有机融合,立足中心工作寻求定位、施展才智。二是设计活动要把推动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决策、抓工作、促落实都应该体现出民生改善及妇女主体需求上,真正做到经济建设运行到哪里,妇女活动就跟进到哪里。三是要提高女干部队伍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各级妇女工作者都要学习经济知识,关注经济形势,研究经济工作,探求经济规律,不断储备做好经济工作的能量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4篇

一、要树立全局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学院的干部教职工要牢固确立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要置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中来定位思考,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布局谋篇,以和谐理念指导学院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突出发展主题,抓发展就是要抓好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依靠师生办好学院。三要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规模、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学院各个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要树立统筹意识,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必须以全体国民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基础,而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我们应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工作,认真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教育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研究和谐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二是要努力建设和谐教育与和谐校园,促进学院内外发展环境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之间的和谐、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之间的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

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快乐学习,提倡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院定位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要创新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改革学生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学生社区建设的新体制,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思路,完善德育阵地建设,创新载体开展特色德育,确保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5篇

一、毕节试验区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英语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培养出了不少的英语人才,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未能达到很好地服务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书面语言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奉行的也是记忆式的学习,注重的是英语知识(如单词和语法等)的积累而未能充分认识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性。这种只求知识获得和积累,忽视语言运用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给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导致相当不少大学生只习惯“聋子哑巴英语”的学习方法,热衷于词汇、语法等书面语言知识的分析,而对自己听力、口语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则感到头疼,甚至对这些课程怀有畏惧心理,口语课堂上不敢开口、不能开口,即使不得已勉强开口也是词不达意、不知所云;一堂课下来常常感觉一无所获,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些状况都反映出我区英语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二、推进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举措

基于毕节试验区的外语教育教学现状,笔者侧重从务实的角度,以毕节学院如何自上而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例,探讨了关于地方高校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外语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些可行性策略,欢迎同仁指正。

(一)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训练

针对学生英语听、说基础薄弱的实际,从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时就开始狠抓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工作。可以考虑先用大约两个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师可摆脱教材的局限性,从多渠道特别是通过网络收集大量题材新颖、难度适当的材料、用PowerPoint或VCD等将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个性十足,一般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可以考虑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比如英文戏剧小组、英语歌曲小组、英语视听说小组等等。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强化训练中来,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分配给每个学生戏剧角色以促使他们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不得不克服怕羞心理,开口说出英语戏剧台词,参加到表演中来,各戏剧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在学唱动听的英文歌曲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英语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结合英语影视作品内容向学生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要求他们用英语回答以训练他们的听说技能。强化训练最后阶段以开展英语歌曲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戏剧表演、英文写作大赛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完美结束。笔者所在的英语系前几年都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过这种强化训练,外籍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结果证明:这样的强化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采取的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际活动模式,腼腆的学生也慢慢地克服了怕羞心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气氛非常活跃。活02动过程中绝大多数新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大家都感到学有所获,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学习积极性日益提高,学习动机不断增强,为紧接着即将进行的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开了个好头。这几年由于学生人数急增,师资力量有限,这项活动被暂时中止了。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克服困难重新再开展强化训练活动,加上现在还可以利用以前所没有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相信此类活动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二)改进英语听说技能测试

虽然语言测试看起来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两者关系密切,忽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无法正常运作。据笔者调查研究,我们地方高校英语听说能力测试不够科学,测试内容和形式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测试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信度和效度都不高。测试似乎有点流于形式,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不够端正,觉得轻轻松松就可以通过测试,从而学习动机减弱,放松对自己听说技能的训练与提高。由此可见,明确测试目的,改进测试策略,以测试来鞭策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国家规定现在各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前必须先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而教师资格认证必须是通过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测试后方可获得。这给笔者一个启发:我们毕节学院是不是可以结合试验区的实际适当调整我们的大学英语语音、口语教学目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达成一种共识,组织专家研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语音、口语测试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必须参加这些测试,并达到一定等级要求,除了通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认证外还要获得相应的英语语音、口语等级证书方可获得到试验区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笔者认为这有几大利好:首先,测试方案如果科学合理,具有较高的测试信度和测试效度,我们就可以把对学生英语语音、口语的要求具体化,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严格把关,达到标准就可以获得英语教师资格认证,达不到标准就不能走上英语教学讲台,从而逐步扭转试验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其次,这种测试要求也是对那些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的一种鞭策。他们会意识到:在试验区对英语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方能与时俱进、跟上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清晨的校园里可能会呈现出学生们认真地朗读普通话、朗读英语的靓丽风景。科学的英语听说技能测试对促进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英语综合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上中小学英语教学岗位后就会有意识地去纠正中小学生不准确的发音,重视对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自下而上为高校输送英语基础更扎实的中学毕业生。而生源质量大大提高后,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就可以逐渐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英语综合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来,良性循环,实现地方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语言教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语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要求。[1]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毕节试验区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正不断地被外界所认识、所了解,外界人士纷纷前来或投资经商、或观光旅游,带来了试验区工业、旅游业、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这同时也凸显出了我区外语翻译及相关旅游、饭店、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由此可见,毕节学院外语教育教学应结合地方实际、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应地调整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着手并加强对外语翻译和涉及到旅游、饭店服务、外贸等领域的实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工作。基础阶段狠抓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开设英语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高年级阶段继续开设英语精读或高级英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鉴赏精读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评判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习惯。同时可考虑对外语人才进行分流培养,譬如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引导学生研究外语教学特征、教学规律,学习了解并吸纳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开设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外贸英语、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研究翻译理论,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提高口译水平,在提升我区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商贸发展,把我区的经济建设成果、旅游资源、原生态文化等向外推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开设语言学理论、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史、二语习得等课程,供立志报考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研究的学生选修,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