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

基础心理学研究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及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于1961年发表了《发现的行为》一文,并在以后的著作里进一步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现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并不断发展,不断包容新的方法。如体验学习教学法,积极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研究法,智力激励法,主题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均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的问题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里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Simon,1959)。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问题表征阶段,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表征和理解,这种表征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表征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差异,优秀学生和差生对课题理解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他们认知结构的差异引起;(2)策略选择阶段,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后,人们需要提出各种可以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理念和策略;(3)反思结果阶段,这一过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策略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评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值得吸收的经验,并对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为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个性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也突破了吉尔福特(Guilford)的创造力结构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创造力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如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对创造教育的认识,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1)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积极尝试,并培育探索精神和人格、自隹、不怕失败;(2)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智力与思维方式差异,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思维解决学习问题;(3)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从而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学习问题。

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5.我们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分析和透视,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被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也被应用于知识的表征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知识的表征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些良好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可以帮助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地通过探索问题的结点,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的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研究性学习完成指向目的状态的认知操作,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最高层面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使知识结构、智慧技能水平和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因而我们倾向于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1)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2)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3)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2篇

易凌峰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及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于1961年发表了《发现的行为》一文,并在以后的著作里进一步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现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并不断发展,不断包容新的方法。如体验学习教学法,积极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研究法,智力激励法,主题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均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的问题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里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Simon,1959)。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问题表征阶段,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表征和理解,这种表征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表征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差异,优秀学生和差生对课题理解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他们认知结构的差异引起;(2)策略选择阶段,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后,人们需要提出各种可以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理念和策略;(3)反思结果阶段,这一过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策略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评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值得吸收的经验,并对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为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个性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也突破了吉尔福特(Guilford)的创造力结构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创造力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如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对创造教育的认识,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1)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积极尝试,并培育探索精神和人格、自隹、不怕失败;(2)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由于个体之间存在智力与思维方式差异,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思维解决学习问题;(3)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从而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学习问题。

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5.我们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分析和透视,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被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也被应用于知识的表征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知识的表征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些良好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可以帮助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地通过探索问题的结点,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的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研究性学习完成指向目的状态的认知操作,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最高层面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使知识结构、智慧技能水平和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因而我们倾向于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1)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2)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3)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心理学 素质教育

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带来了音乐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为素质教育服务。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键盘学习课程。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同时学习巩固其他音乐基础知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工作者必须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有所了解。不顾学生的特征而设计的课程。其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事实上,心理学对课程具有重大影响,已被公认为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钢琴集体课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为课程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一、认知心理学的运用

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研究钢琴音乐教育及其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当今盛兴的钢琴教育理论方法之一。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其中包括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在钢琴教学活动中,一般性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不仅要将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技能训练以实现特殊性迁移,更要有意识在技能教学中加强理论指导,促进学生一般性迁移能力提高。通过钢琴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相关学科原理、技能方法论指导下,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并列、归属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能够运用新知识,迅速地解决那些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作出分析或调整的新问题。及时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推动并加速技能学习的进程。这对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钢琴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和目标。钢琴集体课改变了“一对一”钢琴授课的长期单一固定模式,由传统技术的传承式教学变得更加富于多元化层次结构,为钢琴教学中顺利实现学习迁移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探索途径。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人们感知音乐的心理规律需要而设计,教学过程建立在以聆听和情感体验为引导的基础上,因而是一种有利于发展自觉性音乐整体能力结构的教学方式。它从聆听有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为起始点,引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感情的愿望,初步形成音乐感受能力和参与能力。随后结合相关乐理教学及演奏技能技巧训练,促进音乐感知能力、运动感觉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全方位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一切课堂音乐活动和不同教学步骤,大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丰富其创造性音乐表现力。

二、心理暗示的作用

集体教学的场合,便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日本教育界曾在60年代提出“学习集体”的概念和教学论思想。学习集体的教学论思想以确立共同投入学习的学习集体为中心,在学习集体中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确认、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对峙,从而得到提高。学习集体思想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学习集体的形成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使学习与集体有机地结合,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集体演奏的教学场合胎当地运用暗示法,学习者可以经由心理上的轻松愉悦感,转化为内心凝神贯注的能力。这种内心凝神贯注所能达到的专心致志。是人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良性综合反应,其高度协调和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对钢琴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全面能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促进效用。

三、群体动力理论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4篇

一、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在讲授本学科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通过教师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起到迁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办法如下:

1.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范,耐心细致的解答以及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认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的过程就会更自主、更自发。

如果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出现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说了算,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主见,解决问题也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时,不能独自思考,不能独立解决。

2. 让学生充满自信

自信是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它能使人能够全面正确估计自已,相信自己。失去了自信就会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个性、特长、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区别,其次还要细心观察区别对待。如果能做到这些,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学生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心。我曾经带过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都不敢开口回答。出入总是低着头,从来没有笑容,一点自信都没有;同时我还注意到她的作业写得一丝不苟,可见她内心渴望上进。我利用课堂整顿纪律的机会,有针对性说:“各门功课的特点不同,也许它不适合你的兴趣,但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很安静,一点也不影响别人学习,这样的学生没有人会讨厌的,当你遇到适合你兴趣的功课时,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后来她不仅在其他学生回答时跟着附和,而且多次与我沟通。

如果只看重成绩而不全面考查,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造成师生对抗,甚至会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结成小团伙,使他们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

3. 讲究教育策略

教育的环境由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组成,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对待犯错的学生,应该多多开导、谈心、分析利害、比较优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自愿去改正。如果只是简单的训斥,制止其错误行为,这样能威慑学生一时,同时学生会敬而远之,不与教师沟通;当束缚放松时,错误会再次重现。 转贴于

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

仅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知识世界。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在行为方式、时间上受到限制,所以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

1. 让知识具体生动

在讲授课程时尽可能多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边都是知识。如夏天扇扇子,人觉得凉爽,是因为扇子扇动时加快了空气流通,使人的汗液加快蒸发,蒸发吸热,故带走了大量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的缘故等。从教学中的点滴做起,可以让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问题,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解释或解决问题又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2. 拓展教、学方式与空间

教学活动中除了应用常规教材、挂图、实验仪器这些载体外,还可以应用玩具、影像制品、网络媒体等。如用学生熟悉的溜溜球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用胜利杯演示密度小的液体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上,用排球演示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影响。许多初中学生喜爱动画片,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知识丰富的动画,如《海尔兄弟》,在《海尔兄弟》第8集中主人公用手把冰熔化成凸透镜聚光取火,就可以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在第75集中有在水中先听到远处台风的声音,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这样做既能弥补因教学地点、天气等因素制约不能做实验,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且易于识记。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实践活动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生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实施的主要平台,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然而,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大多是“从属学科、以科建室、封闭管理”的模式,在建设上存在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功能上存在着实验技术落后、学科间缺乏交叉联系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与现行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十分不协调[1]。为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三峡大学医学院整合原有的各课程实验室,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负责管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及科研平台,并构建了实验室人、财、物统管共用、统一调配的新型管理模式,旨在促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

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部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

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

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辨,另一类属于量化研究中的调查报告。近两年来还出现了少量质化研究和干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测验法、调查法、座谈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其中测验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测验的研究工具绝大多数为SCL― 90症状自评量表,少量研究用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个别研究用到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CMI健康调查、人际关系调查、气质类型调查、应对方式问卷及自编问卷等。大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测评,没有深入具体地揭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更没有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中去[1]。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的教育往往是关注在学生就业的情况,例如美国民族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太低,种族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感到了很大的谁压力,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影响。

此外,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Triandis在《心理学报》发表了的“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Jahoda的“跨文化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认知”两篇文章[2],首次在我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上介绍了国际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基础对我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融合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日渐频繁,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民族预科生的心态特征, 采用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促进学生从预科向本科顺利过渡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的大学生群里,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贫穷地区、山区以及革命老区等,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这些学生彼此间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顺利度过预科学习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全面合格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心理发展呈现既迅速又很不稳定的趋势,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经济问题等压力下,致使大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极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从而产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对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四)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及调研,了解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打开学生的心门,设置更合理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将知识能掌握,这对学校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预科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以及民族文化等。

其次,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

再次,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爱好的活动,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非智力因素,克服封闭心理,把学生的课余实践引入健康的活动中来,这样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情绪氛围,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对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关注,要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预科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学习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8篇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现状

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已超过了5500人,但基础医学的报考人数却逐年减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428人,基础医学专业仅110人。极大的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与整体建设。经过调剂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所提高(见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紧缺问题。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见图1、图2)。2014年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居多,这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了解较少,培养起来较困难。另一方面,调剂过来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体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发展速度。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认为基础医学招生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学生认为基础医学不是医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于临床医学。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国家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而夏春波[3]等认为基础医学硕士生招生困难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就业空间和社会认可有关以及学校引导不足和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相关。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少的原因。从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与临床医学进行比较,并没有显着优势,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缺乏信心。从数量上看,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数量较多,因此发表文章及中标课题的数量不比基础医学少。从质量上看,目前医学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科学研究对疾病的作用,临床医学更方便与疾病进行联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课题的运行。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上看,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人员,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语水平较低,缺乏留校机会,因此能力和动力都不如临床医学。

(二)基础医学报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调剂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西医综合覆盖面太广,包含内容太多,因此放弃报考基础医学,但有机会调剂到基础医学还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医学的招生困难,生源不满会接受调剂,因此先报别的专业,考不上再调到基础医学。还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报考的专业,又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抱着先上研究生再说的想法,同意调剂到基础医学。

(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来源较多的原因。在非临床专业来源的硕士研究生中,以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最多,经座谈了解,护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认为攻读基础医学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为管理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想学点技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对策

(一)在学校层次加强制定适合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的关心与帮助,工作上给予更大发展空间,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人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提升教师学生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西医综合替换成生物综合、预防综合、护理综合及西医综合四选一的形式。以加大可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给与政策倾斜。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质量。为了吸引优秀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的本推免,承诺其硕士毕业时可免试留校或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本科优秀学生选择基础医学。就业问题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决定攻读什么研究生的关键性问题,就业渠道的大小,就业水平的高低,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医学的招生情况。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关系网络,通过以往已经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随访学生工作情况。关心用人单位需求现状,推荐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并定期进行随访,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放心选择、安心录用。

(二)在学科层次调整适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在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灵活性,分类、分层次培养;在课程学习上要强调差异性和综合性,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4]。导师兼任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同时培养基础科研型和临床诊断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5]。实验室与医

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北方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利民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一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三)在本科生层面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将科学研究蕴藏在教学任务之中,达到融会贯通,教研相长的目的。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优秀的本科生代表参加,并要求他们就所学到的内容为班级同学作学术报告。使本科生形成只有优秀的学生方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印象,从而树立了科学研究的崇高形象。加大知名专家科研事迹在本科学生中的宣传,树立科研专家的“高大上”形象,将科研专家塑造成本科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崇拜的榜样。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取优秀的学生编入到各科研小组中,一方面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助手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给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的机会。毕业时结合本推免的政策,根据在科研小组中的各方表现,给予推免加分。创办“暑期学校”,吸引校内外的本科生到基础医学研究小组进行参观学习,加大联系。通过“暑期学校”的创办,可以使外校的本科生加深对我校基础医学的了解,对各科研小组研究方向的认识。通过“暑期学校”,可以为外校本科生与我校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方便外校本科生掌握报考我校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与政策。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9篇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98.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0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类型

学制3-5年;报考类型分为全日制博士(含学术型、专业学位)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考生在报考时必须明确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经确认上报国家卫生部考试中心后,不得更改;在职考试外语成绩为标准分(合格标准为300分),统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录取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如属跨学科门类报考,原则上须主持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下同)。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工作3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篇。

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博士(参加三门考试)必须工作3年以上,且原则上须主持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录取时按“定向就业”类别。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参加一门外语考试)必须具有医学硕士学位,且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工作至少3年,学位申请前须具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考虑到全日制博士招生指标的限制,建议在职且已获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报考。

3、有两位与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凡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 “同等学力不能报考”、“1年以上工作经历可报考”等的部分导师、专业,请考生按备注要求选择报考。

四、报 名

报名日期: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5日。

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与提交报考材料相结合

网报日期: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25日

第一阶段:应届生预报名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10:00~22:00)

第二阶段:正式报名

2013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9:00~22:00)

报名程序:

一、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直接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页(单击进入)进行网上报名;

二、网报成功后下载《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含报考材料目录)》;

三、考生下载申请表后,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并务必按报考材料目录要求送交以下材料: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生情况登记表;

2、报考博士生申请表(含个人信息表、专家推荐意见、硕士阶段课程成绩等);

3、证书:往届生交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复印件(凡本校往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不必提供评议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必须在录取前(7月5日)补交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

4、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工作3年以上证明,且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复印件;

5、医师资格证书(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考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6、报考委托培养博士生的考生,现役军人报考,均需工作3年以上,由单位出示同意报考证明;

7、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另交大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相片1张;

8、考生还须认真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科研计划书》(含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划书》报名时暂不交,留待面试时交导师组,由导师组作出评定,评定结果计入面试成绩;

以上材料1-7项内容应在2013年12月25日前(邮寄材料以邮戳为准)送交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16室),经审查合格后网上打印准考证(2014年1月下旬)。逾期不予办理,提交材料或填写不全责任由考生自负,凡送我校的材料概不退回。

2014年全日制博士按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分别填报志愿,同一学科,不同培养类型按不同的专业代码填写。如中医内科学,学术型代码:100506,专业学位代码:105118。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无名额限制,且不占导师博士招生指标,报名时须征得导师同意。

报名费用:报名费250元(含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报名费、面试费),通过邮寄报考的考生加收函报费20元。

五、考试

(一)全日制博士生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外语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面试。初试采用笔试,面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进行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考核。

(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分数线由国家划线(一般为标准分300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课室楼(广州大学城校区)。

考生于考试前一天持身份证、准考证、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到我校研究生院报到。(考前网上公告报到须知)。

六、体格检查

考生必须在考试后由我校保健科体检,体检要求按《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及执行细则》执行。

七、录取

(一)报考全日制考生,根据考生的推荐材料和初试、面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由我校按规定择优录取。报考在职博士考生,外语成绩符合合格标准(有合格证编号),由我校直接发放入学通知书。

(二)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精神,从2014年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须缴纳10000元/年的学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请密切关注后续公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学校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奖助学体系,提高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形成有利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八、报考费用及学习待遇

考生报考所需一切费用(报名费、体检费、往返旅费、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录取后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按有关规定办理。

九、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书规定回原单位工作。

十、招生人数

本校2014年计划招收博士生145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单位代码:10572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20-39358482

联系人:程宾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人数

考试科目

备 注

院所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志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招收卓越班报考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黄水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3

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潘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4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敖海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7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病毒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王新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热研所

02

病毒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

符林春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温病学

热研所

03

岭南温病研究

林培政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①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②伤寒论文献研究

李赛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六经辨证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朱章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①风湿病研究②《金匮要略》研究

林昌松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或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优先考虑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①防治糖尿病经方的开发②含毒性中药的经方安全性研究

宋健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科技园

100504

方剂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调理脾胃方剂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施旭光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方剂学

中药学院

100506

中医内科学

8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脑病

孙景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2

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 奇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脑血管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梁伟雄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含西医神经内科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刘旭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5

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增敏

吴万垠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6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吴焕林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汪 涛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COPD的中医证治研究

林 琳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呼吸病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5118

中医内科学

2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冼绍祥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刘小虹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邝卫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

吴 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凤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汤水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临床与实验研究

左俊岭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

中医治疗血证(血液病)的研究

杨洪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9

呼吸重症

孙志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

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陈志雄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临床工作2年以上

第一临床医学院

11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何羿婷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12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黄 燕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3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蔡业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4

治未病研究

杨志敏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5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毛 炜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含肾病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6

中医药辨治消化系统疾病

黄穗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7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邹 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8

中医药防治肾病研究

李顺民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19

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李惠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0

中医药防治肝病

周小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1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杜少辉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2

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王清海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23

中医药防治疗脑血疾病的研究

黄德弘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州中医院

24

中医脑血管病研究

谭 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00507/105119

中医外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前列腺癌的中医优势治疗

陈志强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08/105120

中医骨伤科学

1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髋膝关节疾病基础与临床

樊粤光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庄 洪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

黄 枫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

何 伟

①英语或日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本专业硕士毕业,有三年以上工作(或研究)经验优先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梁 德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至少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关节病

刘 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治

林定坤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①骨关节病的防治②运动医学

韩清民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09

脊柱病临床研究

林一峰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0

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黄宏兴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1

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杨海韵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2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病

许学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罗颂平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1

中医妇科学

3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

许丽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肿瘤及月经病研究

李坤寅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

曹立幸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10/105122

中医儿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小儿血证研究②小儿脾胃病研究

许 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儿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0511/105123

中医五官科学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阮 岩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耳鸣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刘 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五官专业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鼻咽喉疾病的治疗研究

李云英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喉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鼻咽癌中西医基础与防治

周小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附属中山中医院

100512/105124

针灸推拿学

9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促进脑功能重组及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许能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2

①针灸防治亚健康;②针灸传统理论及其应用

张 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3

①腧穴主治作用及临床运用特异性研究;②不同刺激方式和刺激量对穴位主治的临床影响

李素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4

针灸治病机理研究

唐纯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5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易 玮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6

针灸治疗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柴铁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7

针灸治疗痛证研究

林国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4

针灸推拿学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8

针灸治疗痛症、妇科病、皮肤病及失眠的临床研究

陈秀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09

针灸治疗痛症及抑郁症相关病症的研究

符文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21

中医养生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养生本草研究②传统养生的管理(国际JCI标准的应用方向)

孙晓生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刘焕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100522

中医心理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现代研究

邱鸿钟黄 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临床心理学

经管学院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王宁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中药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2

中药体内代谢

宓穗卿

①英语②药理学 ③中药制剂分析

临床药理研究所

03

中药免疫药理

王培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4

眼用药理

王宁生唐由之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眼科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5

中药免疫药理与毒理

周 联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中药学院

06

①调理脾胃中药作用机理研究②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研究

李茹柳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中药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脾胃研究所

07

大肠癌启动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文 彬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生理学

脾胃研究所

08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1篇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能解决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特性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的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量和质的获取程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7]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传统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一)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决定其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有研究发现,儿童只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8]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而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中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对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很多学校相继编排了各色各样的本校教材,但是广大师生家长却很担忧本校教材的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是自始至终都身处其中,耳闻目见各方面的言论。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所研究问题。而且对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从哪些渠道可获得相关信息等,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应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也为其及时地跟进所研究问题提供了便利,从而更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儿童参与学校生活的深入性决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等,都是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因而,儿童参与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所不能及的。显而易见,如果能挖掘到儿童内心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是在田野式状态下进行的研究,极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信息。[9]相对于一般调研员找受众学生谈话或观察受众学生的反应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反馈,儿童更易于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得到相关反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更为全面深刻。因此,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极具深刻性和针对性的。另外,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更容易扩大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2篇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能解决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问题的特性分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儿童参与教 育教学的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量和质的获取程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7]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传统教育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一)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决定其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有研究发现,儿童只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8]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而儿童作为研究主体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中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对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很多学校相继编排了各色各样的本校教材,但是广大师生家长却很担忧本校教材的质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是自始至终都身处其中,耳闻目见各方面的言论。因此,可以将此作为所研究问题。而且对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从哪些渠道可获得相关信息等,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应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儿童在校生活的长期性也为其及时地跟进所研究问题提供了便利,从而更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儿童参与学校生活的深入性决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活动等,都是围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因而,儿童参与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所不能及的。显而易见,如果能挖掘到儿童内心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需求,学校或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是在田野式状态下进行的研究,极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的信息。[9]相对于一般调研员找受众学生谈话或观察受众学生的反应等方式获得的信息反馈,儿童更易于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得到相关反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更为全面深刻。因此,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极具深刻性和针对性的。另外,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更容易扩大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3篇

一、转化医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随着基因组、蛋白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速猛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没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能真正运用于临床的。40年来,全世界用于肿瘤研究方面的资金已达4 000亿美元,由于实验采用的是果蝇、大鼠等动物模型,因此,这些基础研究的药物在人体上并不能发挥作用,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发生变化,相反,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面临床工作者长年致力于临床一线,但他们并不懂做科学研究。他们虽然在疾病的诊疗中很容易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受自身科研能力所限,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这种隔阂更被称为医学史上的死亡之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的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即以患者为中心,要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基础研究的方向,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接着在依据临床的反馈来调整研究基础,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整个医疗水平。

二、转化医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转化医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一产生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被各国医学研究界所认同和接受。2003年美国N1H提出了有关转化医学的研究计划,到现在已和38个医学院校联合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并且他们每年拿出225亿美元用以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在英国,转化医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政府已出资4.5亿英镑来创建转化医学中心。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也纷纷投入到转化医学的研究中去。同时一些主要刊登转化医学类文章的杂志也陆续出现,如Science Trans-national Medicine,Trans- national Research和The Jour-ni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极大的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却很迅猛。2007年11月,第一届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共同出资220万元创立了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联合资助项目,其核心就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疾病的诊疗保持紧密的联系,临床发现的问题用基础理论去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去,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双向转化。随后中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上海交通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药研发基地;中国医科大学靠高薪招聘海外尖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转化医学研究所。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转化医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为转化医学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更包括了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范围跨越了分子、细胞、动物体的基础研究和人体的临床治疗。药理学的基础研究要瞄准临床的实际应用,临床药物出现的问题要靠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去阐明。很明显,药理学与转化医学所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校在药理学的教学必须要增强转化医学的意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药理学的优势。

1.病例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药理学属基础学科,内容比较抽象。药理学教师讲述一般只是照本宣科,并不注重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上药理课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在听药物的药理作用时,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联系临床疾病的诊疗,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教师的讲解中去。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时,先引入一个胃溃疡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先了解胃溃疡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然后让学生带着如何治疗胃溃疡的问题开始讲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此时,学生不再是盲目的听课,而是对胃溃疡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开始学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案例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药理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转化医学思维。

2.开展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实验课大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药理实验课中,我们应用临床病例加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教师先讲述一典型临床疾病,使学生对某一疾病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此疾病的动物模型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模型,加深了对疾病状态下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理解。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验证或者排除相关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组去独立完成,教师只对设计中不合理部分予以纠正。此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深刻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为将来走上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设药理学的临床见习课。学生在学药理学时,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并不了解,教师在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时,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开设临床见习课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每章节的药物时,带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对应的科室见习一次。比如,在讲到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时,就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呼吸科,并安排学生跟随呼吸科大夫去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以及用药情况。然后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就呼吸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讨论。通过临床见习课,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4.拓展教学内容。转化医学强调的是基础要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而药理学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在药理学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补充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新药,并通过与代表药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新药,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制约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匾乏。日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等医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科研早接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转化医学理念,我们会让药理学研究生带着本科生做实验,使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了解了科研的各个环节并对所学实验基本技术进行了练习,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

5.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其与生理、病理等学科的联系。学生只有了解某种疾病正常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掌握某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该疾病的治疗。比如讲到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时,教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正常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高血压、肺心病等中末期心脏衰竭时形态学和功能的变化,然后再讲利尿药、强心普类药等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再比如,讲降血糖药物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以及糖尿病时的血糖值,同时也会并发心脏、肾脏、脑等的损害,接着再讲降血糖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此时必将加深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上对疾病治疗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4篇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护理学的专业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医学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起步晚,科学研究基础与医疗相比还很薄弱,护理研究往往侧重于调查、心理护理、经验总结和体会等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的研究,使护理研究难以发表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在课题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护理学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与基础研究的联合,推广实验性研究,才能使护理科研具有较高的信度,推动护理医学快速发展。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5篇

【摘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其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文章主要从目标导向、课程设置、监督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对影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改进策略。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而临床医学又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了方向。然而,多年来,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往往对临床医学专业比较感兴趣,而对基础医学研究热情不高,以至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了生源少、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单位一些学生的访谈及对不同实验室的观察比较,就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商榷。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在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跟随导师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例,研究课题也多与临床疾病紧密结合,实践性与针对性较强;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则在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寻找并确定课题方向、课题实施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课题研究过程比较枯燥、单调。由于在本科或专科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科研训练,加上对自己的课题前景不理解以及对科研工作的艰辛程度认识不够,部分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较易于出现工作懈怠、疲于应付的局面。对此问题,培养单位在他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应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比如,邀请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老师及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与新生分享科研经验,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不至于在科研的初期就陷入迷茫状态。

 

其次,不少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虽然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忙碌地做了几年科研工作,但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不被就业市场认可。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所做的课题内容的理论性太强,且学生对课题认识比较肤浅,实验技能也不健全。若去大学或科研院所做科研工作,他们的理论深度和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如博士生;去公司或医院开展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技术又不过硬,对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没有接触。对此,在研究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导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对那些科研兴趣一般、不善于思考解决难题的学生,可以侧重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并鼓励学生使用大型高端仪器,特别是医院或科研院所急需的先进仪器,如电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共振仪等,掌握标准化操作流程,使其毕业后能到一些单位从事仪器操作或技术服务的工作;而对那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鼓励他们毕业后继续深造,以便将来能解决复杂的医学难题,成为医学前沿领域尚端人才。

 

2.课程内容精心设置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一般会在第一学年进行文化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开设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真正能用得上的专业课程是导师和任课教师应该思考和把握的问题。有的研究生认为,尽管开设的课程不少,学习的内容也挺多,但一旦投入实际科研中却又感到理论知识很匮乏。某些学生由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和研究生期间所从事的科研方向大相径庭,他们对课题涉及的某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缺乏了解,而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中也没有涉及,这导致他们在科研工作的最初阶段就倍感吃力。也有的研究生认为,课程虽然学过,但对学过的内容不理解,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还有较大距离。这需要研究生导师和科研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在深入了解研究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之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既要照顾到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重点讲授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之前都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同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的辅导,使其能独立阅读专业文献,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达到相对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最近两年,河南大学医学院针对研究生科研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抛弃了传统的根据课程安排实验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科研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技术,把实验课分成几个主题,然后分别安排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给予指导,保证每个研究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对常规的实验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题方向设计尽置与临床实践挂钩

 

医学科研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了研究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有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做的课题内容偏重于理论,现实意义不大,造成他们科研兴趣不高。个别在职硕士研究生认为在实验室所做的科研对自己在医院从事的临床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做实验,导致科研训练的作用大打折扣。结果,研究生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对此,导师应该在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上动点心思,要率先走出实验室,加强与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同行的交流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未来的工作方向、临床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课题,注重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为发论文而搞过多的纯理论的课题研究。这样,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河南大学医学院近年来与附属医院的合作和联系加强,二者实现了资源共享,有效互补。医院为我院科研实验室提供了不少科研材料及临床案例,我院也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实验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医学院老师和医院的医生经常在一起举行学术研讨会,大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中新发现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4.加强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监管

 

除了研究生自身对研究课题的重视和感兴趣之外,培养单位及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诸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课题实施、实验汇报、文献讲解、文章发表等方面做好监督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培养单位和实验室对这些环节不够重视,学生则没有太多的毕业压力,就会滋长“混”的心态,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专家对研究生定期进行集体考核,一方面使研究生知道彼此的进展情况,互相督促、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使研究生及早发现课题的漏洞,及时纠正。这种考核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对研究生培养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河南大学医学院定期举行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起到了很好的督促的作用。同时,对研究生毕业制定详细的规范,要求研究生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方可毕业。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紧迫性相比以前明显增强。其次,研究生导师必须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格要求,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没有压力也没有干劲;而不宜采取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期限有限,导师应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操作,跟往届的学生学习实验技能,以保证学生一旦正式开始实验,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实验开始后,导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课题进展,帮助解决他们研究中的困惑,同时,导师也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上要摒弃做课题研究一切依靠导师的错误观点。

 

5.关心学生生活,给予心理关怀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面临科研中的困难,而且还可能面临来自学费、生活、婚姻、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作为培养单位应该考虑到学生在科研之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应关心那些生活困难、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在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中制定相应规范,给予优先考虑,也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提供一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缓解学生的科研压力与疲惫感。河南大学为研究生设立了各类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研究生入学时根据其入学成绩发放奖学金,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可获得全额奖学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针对研究生科研生活单调、学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问题,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太极拳比赛,鼓励全体研究生参与,各院学生在业余积极开展太极拳训练,有效缓解了科研压力,精神风貌也得到改善。作为导师也需要敏锐地发觉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给予帮助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之后仍能乐观积极的生活。有的研究生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实验进展,而对学生的科研、生活、心理的压力关注不够,当学生科研不顺利的时候,不是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严厉的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高端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加。医学研究生教育既面临着诸多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该审时度势,改变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围绕临床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各个培养阶段的管理,最终使他们学有所成,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