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

社区信息化管理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社区信息化建设除了政策的支撑,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经费可以是来自于政府投入也可以商业运作引入社会资金投入,资金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是否能建设到位的重要指标。同时,信息化人才缺乏也制约着社区信息化发展,人才包括社区信息化开发人员和日常维护人员,其中,社区信息化开发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实现,也可以购买第三方社区信息化服务公司获取相关服务项目。最重要的是落实社区信息化日常维护人员,目前,部分社区已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但信息平台建设完毕,由于缺乏日常维护人员,平台基本处于空置或半空置状态,变成形象工程,未达到预期建设要求和初衷。

2社区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

现阶段,社区信息管理的标准都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设计标准,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社区管理特点和方式,都建立了自己一套标准,如:上海、深圳、广州等重点地区。这些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基础数据、字段信息、管理模式、系统结构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地区局限性。深圳地区的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社区电子政务覆盖面有限,并未将社区所有管理事物都拓展到系统中,并且对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定义方面存在片面性。上海地区标准覆盖面广,但标准定义仅停留在表面。我国为了促进全国社区信息化的长效建设机制,在鼓励各地方建设适合于本地需求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同时着手根据各地推广情况,设计符合全国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我们通过对上海、深圳、苏州等信息化建设典型代表性社区的调研,梳理和归纳出现阶段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块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应涵盖如下几个方面:⑴社区信息化基本标准:电子政务规范、信息管理标准、软硬件采购和设计标准、网络建设、数据安全。⑵数据规范化标准:数据分类代码资源、数据字典、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⑶业务信息标准:户籍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多业务平台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多业务系统开发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基础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互联拓展标准。⑷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项目可控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评估标准、运行与维护实施标准。⑸信息化集成标准:业务系统统一开放标准、多类数据转换标准、业务系统拓展标准、系统代码维护规范、用户使用培训规范。

其中,上述标准化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规范化标准,直接影响到社区信息化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党的十以来,国家在推广“大数据”平台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全国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而在每个社区部署全国统一标准化数据分类代码结构是数据共享和管理的基础。数据分类代码主要应包含:房屋数据、单位数据、人口数据、户籍数据、社区综合治理数据、社区组织结构数据、社区计生数据、社区卫生数据、社区文化教育数据、数据、综合查询索引等社区服务和管理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所包含的各类业务数据。与之配套的数据字典包含:名称、英文名、说明、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大小、定义域等。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要求各业务系统在数据传输和交换时,各系统的数据库能相互兼容,并达到数据交换的要求,如:社区户籍信息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类型不同,需要构建之间数据传输与交换方法,确保能实现两个业务系统相互共享对方数据库资源。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共享的基本要素、规则和方法,规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各业务数据共享功能,以及共享安全性要求,同时对系统数据共享接口、垂直权限数据共享、区域权限数据共享进行了规范。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应用模块划分应考虑上级政府与社区之间信息往来、社区内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往来,根据部门职能设计与之对口应用模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⑴居民信息管理:包含居民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等)、居民扩展信息管理(如:政治面貌等)、居民关系管理(如:父子关系等)、暂住居民信息管理(如:租房客等)、家庭信息管理(如:家庭包含成员)⑵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包含特别人群管理(如:宗教人士)、社会捐赠信息管理、殡葬信息管理、收养信息管理、低保信息管理。⑶社区经济事物管理:包含社区内企业信息管理、社区组织业务管理(如:社团等)⑷劳动保障信息管理:包含就业人员信息管理、就业培训管理、失业人员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⑸计划生育管理:包含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计生专门信息管理(如:是否独生子女等)、查环查孕管理、孕产信息管理。⑹社区综合治理信息管理:包含综治对象管理(如:拆迁户)、社区经营信息管理(如:社区摊位)、违章建筑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纠纷和调解信息管理、社区安全信息管理。⑺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包含预防服务管理、保健服务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管理。⑻基础设施管理:包含房屋信息管理、设施信息管理。⑼社区组织管理:包含党建管理、社区资产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⑽社区文化与教育信息管理:包含科普教育管理、文体教育管理。

3总结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性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社区组织管理、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保障管理等。社区内部存在各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资源,能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解决很多问题和困难;同时社区共同体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使社区成员相互联系,结成紧密、网络式复杂的关系。建立与社会转型时期相匹配的和谐文明社区,使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

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我国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着眼于信息化,进行社区的整合和规划,使之成为宜于人居、适于学习、有助创业的和谐新社区,正在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

一、南京市社区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1957年,联合国在发达国家开始倡导社区发展工作,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社区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信息化社区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社区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概念时代”、“产品时代”、“信息化时代”和“人性化时代”。我国于1997年才开始信息化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正在由“产品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和“人性化时代”的理性阶段。南京市社区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自2000年开始兴起,主要是以基层各自建设为主,规模小,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如有各居委会自行设计人口管理软件,有街道开通的“万家帮”服务热线,有区县开发的社区管理软件和96180呼叫中心等。2004年,南京市全面启动了社区信息化工作,明确了“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注重应用”的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平台建设。将全市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作为集团用户利用电信现有网络资源实施联网工程,全市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虚拟专网,利用统一出口访问互联网,形成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整个网络建设完成后,既可以形成一个社区管理共享平台,又可以形成社区工作人员信息查询、服务平台。

2.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平台包括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和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两部分。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可以使全市所有社区在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方式的平台上进行日常办公,收集整理所在社区的基础性数据。该系统借助社区专网,使南京市所有社区均能提供收集完整的基础数据,在本地加密存储并自动上传到中心节点,给社区管理者使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可以根据各部门不同的统计、查询、分析需求开发和整合相应的应用模块,市、区(县)、街道各部门可通过授权共享信息资源,同时各部门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与社区信息管理软件联系,形成社区管理、信息、业务的互动。

3.服务平台建设。南京社区服务网(http://njsq.省略/)的开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服务,形成信息与物流有效互动,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城市社区信息化模式构建

1.高档豪华社区信息化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高档豪华社区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社区建筑面积一般2-5km2,建筑容量相对较高,其中有写字楼、商业设施、酒店、公寓以及各种必要的配套设施和居民住宅,社区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施发展远程教育,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突出信息化服务建设。

社区定位在全智能化,具有高起点超前示范作用,至少应该具有安全自动化(sas)、通讯自动化(cas)和管理自动化(mas),即“3a”系统,社区内部交通与城区的规划应该协调有序组合。

(1)社区网络建设。主要包括:①社区网络布线系统;②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建设),鼓励各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各种信息服务网站并共同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向社区提供网络综合信息服务。

(2)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分为社区网络管理中心、通讯接入网中心和家庭智能化中心三部分。社区网络管理中心为统一的internet出口,信息中心连接多个信息分中心(中继站),再通过分中心访问信息中心。中心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家庭智能控制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社区安防子系统、社区物业管理子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通过通讯接入网中心实现数字社区各个管理分系统的互连。针对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居民对安防和家政方面的需求较高,应重点建设;家庭智能控制器具有安全防范功能(煤气泄露报警、防盗报警、紧急呼救等)、联动控制功能等,智能操作界面应力求简单。

(3)社区信息化运行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在高档豪华社区,可以建立社区高速局域网,形成一个宽带、高速、安全、可靠的光纤网系统。同时应开通无线网系统,充分利用卫星和光纤网络系统,服务于高档社区。

南京市新街口CBD区域,在2010年规划范围上是指北起珠江路、广州路,南至白下路、建邺路,东到太平南路、太平北路,西到莫愁路、上海路,面积约4.1平方公里。这里突出的是华东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务中心的定位,体现的是专业化与高档化服务,其社区管理将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方面功能有机的结合,向多功能复合回归,但突出功能是金融、保险、信息等为特色的商务功能。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必然是市场导向型模式。

南京市的高档住宅分布显示的是多元化集中与分散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受职业类型和权力中心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山西路、颐和路、琅琊路一带的民国政府时期遗留的约1700套高档别墅式住宅;鼓楼、珠江路以西及鼓楼以东、玄武湖东侧集中的职教新村、金陵世纪花园、太平小区、台城花园等较高标准的“官宅”和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居住地。90年代以后,受环境和土地以及城市郊区化等因素作用,趋于辐散分布,以城东的帝豪花园别墅为代表的依紫金山傍玄武湖的高档住宅区;以月牙湖花园为代表的中高档公寓式住宅区群;城东南仙林CBD副中心地区、江宁百家湖地区的中高档休闲式住宅区群等;以及分布于主城区和区域的不同地块上的新的社区空间,这些在大尺度上分散小尺度上集中,体现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身份的社区,社区信息化管理与建设也应以市场导向型模式为主。

2.经济实用型社区信息化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

经济实用型社区主要包括单位建设楼房和一般工薪阶层居住的商品房,也包括一部分旧城区改造区。居住区一般基础设施、绿化、环境设计等较完善。社区信息化定位在半智能化水平建设。主要实现住宅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网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居民通过网络终端实现医疗、文娱、商业等公共服务及其费用自动结算等信息服务,同时尽量考虑到经济实用。

(1)社区网络建设,网络布线以宽带接入为主;社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和各信息服务商共同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安全防范子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

(3)社区信息化运行模式―HFC有线电视网

经济实用型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有线电视网及城市光纤网,利用有线电视网的空闲频带,可以实现Internet高速宽带接入、VOD视频点播、安防监控、电视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各种双向高速数据通讯业务,实现图像、数据和语音“三线合一”,利用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的智能住宅的建设是比较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模式,不仅在功能上完全满足要求,而且大大地简化了小区布线。同时避免了重复投入。

3.普通型社区信息化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相结合模式

普通型社区以经济实用房和城市中的拆迁房为主,应以具有一定基础的住宅群为主要对象进行重点信息化建设,达到水、电、气等户外计量、收费,住宅的火灾、有害气体泄露等实行自动报警,住宅设置紧急呼叫系统,住宅小区实行安全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对住宅小区的关键设备、设施实行集中管理,对其运行状态实施远程监控。

(1)社区网络建设应建立宽带接入为主的社区网络布线分系统。逐步建设社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控制中心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自动报警子系统,紧急呼叫子系统,对讲子系统)、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网络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

(2)社区的信息化运行模式是基于电话用户网络的数字本地环路,满足现代家庭在使用网络信息与数据交互上的需求。

对于南京市住宅社区的分布,老百姓总结为:“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南旧城区改造区和城北、城西一些新建小区等社区,云集了传统理念里视为“低贱”的小商贩、国企下岗工人较多而相对贫困的居民和中等收入的一般职员。如中华门东地区是南京市旧城改造比较典型的城市空间,涉及全市相当一批街区,又如玄武区所辖的新街口的网巾市、香铺营、中山东路、中山路、一枝园、糖坊桥、北门桥、唱经楼、双龙巷、大石桥、丹凤新寓、居安里、虹板桥、大纱帽巷、成贤街等15个社区,社区人口密度大,层次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各种环境相对脆弱,其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行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或者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相结合模式,既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要经济实用、方便可行,同时要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和生态。如目前组织实施的公教一村智能化系统、新街口市容监察系统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及万家帮社区服务在线、社区医疗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均显现出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效益。

三、结语

综合我国目前已形成影响较大的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应结合当地城市信息化环境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充分考虑未来社区信息化管理模式,体现民主化、自治化、法制化、科学化、多元化、开放式管理。

高档豪华型社区以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为主的自治型管理模式,逐步向数字社区迈进。委托物业公司进行专业管理,进入市场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和质量,政府只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一定的协调,使之发展为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管理的新型数字社区;经济实用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为主的模式,扩大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大力建设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普通型社区采取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结合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结合社会和市场机制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各种服务站点,逐步推广社区信息化管理。

纵观社区发展的特点,居委会将代替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因此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安全和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信息化新型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社区的管理服务准则将进一步升级与优化,建立多技术融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是居民社区管理的必要途径。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环境下,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社区,改变小区传统处理工作模式,加强物业的现代化管理运营都提供了有利的服务基础。因此,使用多技术融合,合理搭建网络平台,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社区信息化的管理服务平台。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网络;多技术融合;社区管理

1社区发展现状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快速、便捷、互动的生活模式。如物业服务效率慢、保修反馈响应晚、信息不迅速、左邻右里不相识等传统物业问题,均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对小区的管理及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社区管理,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了信息化的网络社区,形成了网站、网络、数据库等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社区信息服务的管理要求,应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中心等,在大数据融合的基础上组建多技术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协调等多项工作的合并。

2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大部门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开始发展,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较好坚持了以民为本的建设思想,从单一的人工服务到现代的信息处理,从社区的单项服务到系统平台的集成服务,逐步完善和发展,整合了社区建设的资料,以数据处理的方式进入平台,通过局域网的覆盖,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公布。确保每个社区至少设有一个信息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例如数据统计、业务办理、收缴费用、下岗人员培训、休闲娱乐等。物业服务企业依照市场规则运作,不断提高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公告、社区通知等。传统的社区居民楼都有楼长的设置,任何通知都以楼长为传播点进行下达,现在网络已覆盖小区,可以创建社区QQ群、微信平台,完成部分工作(垃圾费的收取、宣传资料的发放、小区意见收集)。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公布小区最新的通知公告,可以通过支付宝收取公共费用等。居民有任何困难可以通过平台向工作人员反映,从而有效解决了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另外,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社区平台可以添加娱乐板块,以不同年龄划分,包括老年人的健身系列与保健模块、老年大学,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模块,孩子的素质拓展模块、艺术培训等。平台模块的多样化,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整体社区的生活品质。以促进社区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打破单一的社区日常事务处理模式,使社区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合理建设。另外,社区信息平台产品定位于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平台支持。一方面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进行信息分类、信息验证、信息跟踪,另一方面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为用户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的行业商家进行有效、高效的管理,方便了用户在社区中随时随地了解周边商圈信息,为用户带来最新最可靠的商家信息,为用户提供团购商品交易平台。

3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

3.1扩展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管理

为扩展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协助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在各种技术的融合下,建立各自社区的服务网站。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对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准确录入与采集信息,对整理好的信息能按时上报系统。以城市的社区信息政务发展为基础,对社区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以中小规模社区作为试点,对社区的居民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对流动人口进行备案。对社区的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养老、社保、低保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便民服务热线,搭建居民与社区人员的联系平台,也可通过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在信息平台可以开通远程教育模块,开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频道,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下岗职工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备案,在线完成人员再就业的培训与上岗工作,从而逐步促进信息化社区的发展。

3.2提供社区老人医疗服务

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化和全科检查于一体的便携式医疗终端,通过将医疗设备与该终端对接,便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化采集及公共卫生随访、医保结算、基础医疗等功能。居民只需要在社区医疗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便能进行包括心电图、尿常规、自动血压、血氧、血糖、呼吸体温脉搏监测在内的全科检查。让居民享受专业便捷的健康体检是“智慧社区”的一个缩影。社区平台系统包括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门户、手机移动应用及面向工作人员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手机移动应用社管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可以实现高效的网格化、智能化管理。而以互联网+手机/PAD模式建立的政民沟通渠道,则能让居民通过移动端APP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公告、通知、就业咨询、社区活动及所有办事流程。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端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件一键上报到各个社区,便于相关社区第一时间处理。

3.3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共享平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适合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应用较为丰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显著提高;部门专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规划和标准规范基本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运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公共区域视频资源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打牢智慧城市数据基础,从而推进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快速处理综治、计生、社保、医疗、教育、城管、物业等各类事务,将平台与实体社区相结合,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单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优化社区服务。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周边业务,提供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各类服务商家,做综合性家政、外卖、物流等。同时,也可以将该管理平台应用在把控舆论导向、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

3.4加速平台的建设

选择城区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进行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试点项目。实现小区居民数据的采集,完成基本资源多方的共享,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启动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智能小区建设。建成数据交换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人口计生、社保、民政、公安、卫生、教育、水电气通信等部门业务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应用局部范围内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出台社区信息化管理办法。

4结语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HSIS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相结合把费用使用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信息。

设计原则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实用、先进、稳定、开放、可扩展、安全和经济的设计原则。

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业务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进行适度的技术选择及设备选型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复用避免重复建设。

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所选用的技术及设备应反映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在设计中采用成熟的技术体制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较长时期内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系统处于主流及先进地位。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接口类型及协议系统应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厂商无关性确保不同品牌及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运行能力为用户业务开展提供灵活且较少约束的开放环境。

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则: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以及厂商的技术服务和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和容错能力。

易于扩展和升级的原则。

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原则。

基本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①调档:能方便地应用IC卡或直接输入档案号、身份证号、姓名、电话号码等调出各类档案。②输入:根据菜单提示界面以档案原样展开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录入信息。方便地应用系统预设辅助录入系统、自动生成编码以及逻辑判断自动生成家系图等防止或减少录入错误。③查询:采用简单查询和复合查询模式能随时调出某人的档案或随时查询档案中的某个项目。④统计报表:对同一份档案中的内容及不同档案的相同项目进行汇总并计算相应的指标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统计、预防接种统计、孕妇基本情况统计、药品消耗、经费核算等报表。⑤数据分析:系统按条件对数据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生成统计图和统计表。二是推导性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⑥数据生成与评价:系统根据录入信息可自动生成高血压等级、BMI、腰臀围比值、预产期等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可按血糖、血压值生成时间动态趋势图。⑦筛选、排序:按条件系统对数据进行任意筛选、排序。⑧输出:以多种方式输出如屏幕、打印机、软盘等。⑨联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个人之间可经电话线连接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服务也可建局域网实现数据资料共享以及一些其他数据处理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超市 竞争对策 信息化

一、引言

信息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出现全球化和市场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给社区超市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使企业面临不同的命运,世界经济也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更为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使商品化进程加快,价格下降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利润变的越来越薄。如果不寻求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不断创新,企业就要在竞争中消亡。

信息化正在改变一切,在改变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应加快社区超市的信息化进程。

随着大型连锁超市的冲击和外资超市的进驻,加之自身管理的原因,小型超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处境越来越困难。

本文研究的小型超市是位于江苏吴江当地的一个民营连锁社区超市,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曾在90年代开始至今的几十年中在当地城市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日常零售消费品中。该连锁超市创办于90年代初期,从最初的一家门店发展到现在的4~5家门店的规模。他主要集中于当地居民小区密集的地方,所以被称为“社区超市”。他每家门店占地都不大,从50几平方米到200平方米左右。员工数量一般也在10人左右。2至3人负责收银,4至8人负责铺货、配货物流管理等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成本的增加,经营模式单一,营销观念滞后,新兴业态的冲击,该社区连锁超市的处境正日益恶化。面对这一窘境,超市创办人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错位经营,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控制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制定营销方案,提升销售总额。联合供应伙伴,优化促销活动,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等。特别超市引进了管理信息系统,使超市经营搞活。

二、超市管理信息系统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1)进货业务。进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采购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等问题。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中对企业的进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企业进货时对供货商的选择更见慎重,双方不再是讨价还价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还需要认识到企业产品质量要从采购抓起,这就关系到供方的供货、服务质量。下面是进货业务程序的主要内容:

供货商的情况调查:在实施采购之前,超市首先就要对市场上各大商品供货商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评定企业的信誉级别和公司的市场口碑,做到准确无误,采购顺利。

采购计划的编制:超市根据自身的资金条件和销售状况,综合分析市场规律,拟定采购计划表。

实施进货计划:根据供货商档案及评审结果,选定供货商;生成订货单给选定的供货商;双方就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洽谈磋商,直至签订合同;跟踪合同执行,安排供货进度和货物运输,做好验收入库工作。

(2)库存业务:库存管理是指在上产经营中为销售和耗用而存储的各种资产。企业存货不当都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存货过多将导致物资的积压、存储费用增加、流动资金周转不利,并且过量的库存会掩盖管理不善的问题。存货不足则影响企业的正常销售活动。库存管理的目标是需求最佳存货数量,使库存的成本总额最小化。其主要业务如下:

产品入库、出库、盘库等日常处理。

科学合理地确定某库存物资的库存控制参数。如:最佳订货批量、最大库存量、最佳缺货量、最佳订购周期等,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工作。

汇总统计各类库存数据,反应和监督储备资金占用及采购资金使用情况。

(3)销售业务。销售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东西”,它对外关系到企业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对内涉及到销售、库存、财务等信息。此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销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封闭意味着落后,超市要抓住时机,引入现代化的销售管理模式,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销售管理,才能使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中小型连锁超市面临更大的压力,处境更加困难,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诚信管理,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找准市场动向,选定目标顾客群,并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在经营战略,战术上能不断创新,控制经营成本,社区超市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由于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渠道群:浅议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困境和出路《现代商业》2008年

[2]吴清: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现状与竞争对策《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

[3]王明明主编:信息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6篇

1.1对象

以上海市闵行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探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

1.2方法

以精益生产理论思维来指导信息化改建,通过合理划分空间和功能分区,实现一站式服务流程。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2次生产方式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需求也由传统的四病防治向计划免疫、定期体检、营养指导等健康促进、保健指导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转变。参照“精益生产理论”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对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满足新型医疗模式下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探索儿童健康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系统的设计,参照“精益生产理论”,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改善服务为目标,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基础,整合原有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增加流量控制模块、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模块、短信平台、网上预约和付费模块等,着重解决一站式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大厅内人员拥挤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根据大厅硬件条件,采用分区候诊、2次叫号的方法规范服务流程。

2.2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

2.2.12次候诊分区叫号

流程合理且以儿童为中心的排队叫号系统软件,对简化服务流程,创建人性化等候环境,避免因焦急等待而进行的来回走动,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可靠、直接的信息联络,改善服务环境并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医院候诊就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叫号系统软件几乎涵盖所有服务功能区域和服务房间,实行2次候诊、分区叫号的方式对服务流程进行有效引导。服务对象刷卡取号后,在取号候诊区进行1次候诊,预检登记面向取号候诊区进行叫号,服务对象进入预检登记区进行预检登记,可以根据各功能区等待人数选择接种还是先体检、选择儿童喜欢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在大厅进行2次候诊,再根据预检登记信息,软件系统自动判断由儿童保健功能区或免疫接种功能区的相应服务诊室进行叫号,整个服务流程在软件系统的指引下有序完成。

2.2.2大厅人流量实时控制与服务资源动态分配

大厅里人员拥挤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是开展一站式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上,当大厅出现人员拥挤时,可以通过预检登记环节延迟叫号来减少大厅人数,缓解拥挤现象。在信息系统中加入流量控制模块并动态分配服务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2.3短信平台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短信平台可以通过实时调阅儿童健康档案,根据儿童月龄生成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预约通知。管理人员根据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日服务能力,控制短信发送数量,均衡控制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日服务人数。短信平台还可以发送接种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信息等。

2.2.4网上预约与网上付费

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和网上付费功能。儿童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功能预先查询本次需要的服务内容,通过预约功能将服务时间精确约定到分钟,在网上完成付费,进一步简化现场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2.3效果分析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流程改造,使服务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医护人员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缩短了服务和等候用时,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提升。在服务人员配备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所需等候和服务用时有较大程度缩减,服务人次数有明显提升。

3讨论与建议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 系统 平台

近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得到大力的发展,多处地区在进行管理系的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政府出资聘请多家软件和网络公司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在管理模式上一种创新,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1.应用系统概述

(1)由市政府信息港统一开发、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中,其核心是网络与数据交换,网络应用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中心。应用系统是建立在B /S 架构基础上,采用J2EE进行开发,O racle 9.0版本的大型数据库是其采用的数据库。为了便于管理、分清责任同时保障居民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在该平台中使用的安全认证系统是BJCA即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实现加密传输居民个人信息资料数据。

(2)在该系统中,居民享受服务的凭证是身份证号码识别,它所具有的功能有支付交易、储存及查询信息、享受各种优惠(如免诊疗和挂号费等)。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可以凭身份证号码在该系统中查询出来。

(3)在档案管理模块中涉及的内容比全面,如下图:

(4)该系统操作简便,在设计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对使用对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友好的人机界面非常的重要,简洁的操作步骤并且对各种完善的设置功能要兼顾到。

2.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

查询处理流程如下图:

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

平台的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的分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

(1)业务决策信息

社区居民健康情况、传染病疫情、临床医学信息都包含在业务决策信息中,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通过这三项信息反映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可以提供居民的疾病发病和健康数据。

(2)管理决策信息

包括使用设备率、服务质量信息、人员出勤情况、工作量、业务明细收支等日常管理数据,它是领导决策和开展卫生服务情况记录的基础数据。

(3)经营决策信息

相应的人员素质和组织机构是获取决策类信息的基础,高资格的分析人员才能获取到优良的决策信息。

4.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

(1)因为这平台采用的是B /S结构系统设计,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网站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在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中,运行成本和改革投入较大,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在大中城市中适用,而在计算机人才少、资金比较缺乏的边远城市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3)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考评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考核的中心是公共卫生的落实。

(4)保证信心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立高安全性的信息系统并且邀请专业的人员来管理造作过程,避免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对服务队伍进行信息化培训

加强服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管理质量得到了提高而且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5.结束语

在系统的设计中基本理念是操作简单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社区服务居民、系统服务社区这是系统实际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应用系统概述、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用人成本。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1)

[2]孟庆兰,贺孟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1417-14191

[3]李玉霞,曲江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绩与发展障碍[J].社区医学,2006(7)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 档案 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溧水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量在增加,管理也逐步完善起来,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一、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三)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数据只能采用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部分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基金监管、数据上传、应用系统接口等,市,区、镇、村之间共享,几无可能。养老和医疗保险异地转移目前也有一定困难。

二、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分散,业务这块缺少专人管理,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面征缴和基金支付方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刷卡和报销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没有专职人员管理档案,现有的也都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社保系统中人员资源库信息有误

由于以前人员操作人员的不规范录入参保人员信息,导致部分人员的信息有误 。比如参保人的姓名的错误、身份证号码的错误、地址的不详细、电话号码的错误……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

三、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出于业务办理需要,在社保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证件复印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建立规范的经办队伍,按规范要求修改人员信息

从2013起7月份起,建立了一支由3人组成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修改人员的信息。人员信息的修改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人员的二代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关的证明材料,这样才可以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将相关的材料存档,以便今后的查阅。这样一来,每完成一次修改,就能确保一个人信息的正确性,为今后的日常业务经办带来了保障。

(三)按全国统筹的标准制定本区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按全国统筹的标准制定本区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可以为溧水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社保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社保号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区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区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参保人员自己通过网络查询档案,同时也可以查询各项待遇支付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四)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9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学管理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卫生服务管理,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应引入信息化概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实现对人群健康的预防保健,疾病的诊断,治疗分析及各种数据资源查询和共享,建成一个可以浏览,报告并附带决策支持系统的最终用户访问工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系统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动化管理系统:包括社区医疗中心(站)概况,门诊管理,病历管理,病人查询,药品管理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等。该系统为局域网(LAN)。主要针对两个层面,一是卫生厅、局上报主管部门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考核管理,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科室考核管理。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数据浏览,强大的权限管理功能,可以根据要求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授予相应的权限。②社区门诊管理,身份证登记,挂号与预约,门诊收费和门诊业务等整个过程。③家庭病房管理,家庭病房登记,病人基本信息,相应医疗费用及病案管理。④药品管理,对药品的购、用、制情况及分布于药库、药房、制剂室等部位的各种药品的物流和相应财流进行有效的管理。⑤经济管理,价表管理、预交金、收费、结算、结账等实行全方位的卫生经济管理,增加收费的透明度,避免欠费、漏费、错费现象,而且实现了会计收费帐务管理,价目管理,成本核算等一体化管理。⑥综合信息管理,可利用直观的图表方式,查询任意时期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医疗工作综合信息,经济管理综合信息,病人综合信息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动化服务系统,该系统为广域网(WAN),依据Internet为病人提供最佳医疗服务平台,包括预约服务,健康档案及网上查询服务,特殊人群保健服务,健康教育和咨询,医疗会诊,双向转诊服务等。①预约服务,系统提供,提供有效用户填写申请,预约医生,家庭病房或上门服务,确定就诊时间,就诊联系方式及就诊地点等信息。②健康档案及网上查询服务,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记录体检及诊治信息,方便医患查询,实现居民在线获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就诊资料病历资料以及医务常用化验参考值查询。③特殊人群保健服务,孕产妇保健(包括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儿童计划免疫,老年人保健,传染病人等特殊人群。④健康教育和咨询,根据不同时期,地域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及突发性病症进行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及常见医学问题的咨询。⑤医疗会诊,双向转诊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低廉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及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会诊和双向转诊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自动化监督管理系统

自动化监督管理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依据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制定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监督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然后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局的工作特点设计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自动化软件,软件包括市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区卫生局,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模块。

自动化监督管理系统内容:①行政办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申请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审核系统,区社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审核系统,区卫生局审批系统,市卫生局和社管中心的备案系统。②评价系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要求,在进行专家咨询后基础上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监督管理的总体目标,并进行连续性分解,得到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对于同一层评价目标,依据专家的评分结果,计算每层初始权重系数和归一化权重系数,按照评价指标自上而下的层次,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综合各层指标和计算的权重系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指标权重分配表》。③查询系统,包括基本情况查询,人员查询,行政办理结果查询。④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统计分析数据库的生成方法,机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三项内容。

总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自动化建设,第一,可以显著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而且能够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第二,信息自动化可以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自动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标准化,人性理念,注重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拓展性。

参考文献

1 靳鹏,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医学信息,2006,(5):36-37.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网格化 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团队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

全科医师团队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务管理为重点,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提供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档案服务及优先健康教育指导。以上门服务和全科门诊相结合;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相结合;健康促进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全科团队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每月至少在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次;至少每季度或根据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在社区宣传栏制作防病知识专刊;为社区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的动态管理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孕妇、儿童建立保健册以及提供保健服务等。

网格化、信息化管理能实现信息共享,如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诊疗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通过信息化打造一个综合性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统合,为卫生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管辖居民24余万人口(常住人口近20万、流动人口有4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万余人,占总人口数9%,80岁以上老人1431人(截止到2010年6月底统计)。各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均是从克拉玛依市综合性三级医院因体制改革分出交给克拉玛依区政府管理。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全科医师团队30个。其中一个街道社区中心在2009年6月做为政府试点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将取证,其余中心也按照PDCA循环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要求进入试运行阶段。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已走在全疆前列。全疆来自不同的地市常来克区参观、观摩、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各中心每个团队是由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儿保、妇保)、社区护士等成员组建。各社区中心团队成员以楼幢为网格,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团队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及承担的工作任务分配给团队成员单元网格,每个团队成员管理社区居民400~500户家庭、1000~1500人口。根据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计划免疫接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访视)、慢性病管理(目前管理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发挥全科医师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的优势,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管理率,降低患病率。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慢性病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条线分隔式的服务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心脑血管发病率及首诊血压漏诊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即是使链接区域的缝隙尽可能无,与以往的模式的有明显的区别。老年保健(75岁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访视保健指导、80岁以上老人一季度体检健康指导)、妇幼保健(产后访视、婴幼儿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各团队成员采取以主动服务为主的形式。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①网格构建:依照住宅小区建立各社区的网格。②网格分配:团队成员将建立的健康档案资料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进行工作管理,了解并掌握所辖网格内居民的详细信息及工作的进程。③网格管理: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按照工作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按要求随访的工作及时录入微机。对于有些中心的出诊诊疗等工作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④网格整理:定期对网格进行整理,及时补充和完善网格化的信息[1]。

评价指标和方法:①全科团队成员的认可度:主要采用访谈方式对全科团队成员进行调查,共调查百余人。②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因为各街道社区中心因房屋改建、重建、新建等客观因素,2010年12月信息化管理统一启用,每个社区中心在下个月初前10天之内将团队成员工作量由各中心收齐统一上交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根据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对于工作量不饱和的成员及时反馈各中心沟通。③社区居住民的满意度:根据前来就诊的患者、已建档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上级部门考核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反映问卷信度,Cronbach′sa0.8696,信度较好,具有使用价值;问卷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3.1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调查了解到团队成员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可度达到100%,认为快捷、明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加了解本社区管辖范围的基本情况。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明显加快,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支持、满意率明显提高。结果见表1。

表1 网格化管理前后社区居民的满意率比较[例(%)]

讨 论

通过团队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团队成员的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同时利用专业互补优势,不仅使社区居民获得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也使自身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完善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服务人群、服务重点、服务评价等项目进一步明确并严格落实。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提供网格预警信息,根据提醒显示此人的保健信息和慢性病管理者的信息。同时以住宅平面图的形式显示建档信息,根据网格内的信息提供应建档人员信息,大大提高社区全科团队的工作效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为每位社区居民配备了一名“健康守门人”。这种“一居一医签约”式的健康责任制,让民众切实感到了服务到位的同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医患的互动,调动民众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团队医生的全程管理,医生与患者之间感情加深,是朋友式互相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参与性、互动性增强,依从性提高,对服药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增强,最后所取得的结果是血压、血糖控制理想,并发症情况减少。

网格化管理使社区资源得到共享、优化和整合团队内部资源,有效解决了原有模式中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和服务盲区的矛盾[3]。但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因为网格化管理会存在相对而言信息的滞后性,就是居民的信息已有变动,但在网格内不能及时体现出来;还有网格化管理会缺少对全面的了解,可能只对自已网格内信息熟悉等。

克区政府考虑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硬件和软件系统到位、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各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沟通水平,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运行,连续3年将大批工作人员分别派往内地学习、开会交流。同时硬件及时配套,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是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网格化管理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今后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亚琴,朱月伟,章菱.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全科团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12):1924.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网络信息化 双向转诊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尚无法治愈,易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WHO资料表明,1998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35亿,预计到2025年将猛增至3亿。我国的数据同样惊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9.7%,目前已达9420万例。为促进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行,有必要探索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糖尿病中心从2009年开始进行糖尿病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并应用于临床,现将糖尿病管理模式及其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糖尿病管理模式

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型糖尿病管理团队――团队由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朝阳区第二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等共同组成。协和医院专家为技术指导并解决疑难和复杂糖尿病问题;朝阳区第二医院糖尿病专科医生负责方案的具体设计、方案实施、定期评估和对社区医生的过程督导;社区医生负责方案在社区的落实;护士和防保人员负责健康教育等工作;有计划的对团队所有成员进行培训,定期召开项目研讨会。初诊患者由医师接诊,明确诊断后,进行专科体检、填写慢病管理手册;复诊患者由专科护士接诊,进行体检后将体检和化验结果登记至慢病管理手册后转诊至专科医师就诊,诊疗结束后,将患者所有诊疗信息,包括体检、化验、用药情况输入电脑。

建立信息化糖尿病管理网络平台――通过软件技术专家与医疗专家合作共同开发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社区的患者疾病档案,医院的患者诊疗病历,糖尿病管理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在社区,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可输入患者健康档案,除有输入患者临床资料的功能外,还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评估,并为医疗人员提供数据检索与统计。另外,还有提醒功能,可以对患者的随访情况进行监督,提醒医师与患者取得联系。

建立电子信息化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流程――依据《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适合区域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流程和管理流程,施行2~4周一次的按月随访计划,监测血糖,每年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并确定社区、医院双方的职责,确定双向转诊流程规范,达到社区-医院一体化治疗和管理。社区血糖控制反复不达标的患者转诊至朝阳区二院,填写慢病管理手册,进行体检、化验,给予诊断、治疗方案,将患者所有诊疗信息输入电脑,病情平稳后回社区诊治;如在二院无法使患者血糖达标,可转至协和医院专家就诊,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然后返回二院作进一步跟踪观察。

建设初发糖尿病患者全方位体验教育流程――拟从体验教育准备、实施及效果追踪三方面建立体验教育流程。由糖尿病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营养医师组成糖尿病教育小组,为患者进行每月一期的系列讲座。对糖尿病患者、家属采取分期参加糖尿病学习班,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使用、低血糖防治及自我监护等。培训过程中同时进行多点血糖监测,最后进行教育考核;通过建立追踪档案实施体验教育效果追踪。

结 果

和谐医患关系:在干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可减少在教育过程中的医患冲突。建立糖尿病管理数据库,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式管理,建立了医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长期合作的治疗、教育模式,通过这种长期、连续、呈现为合作互动的教育过程,使医患关系融洽。

患者病情得到更好控制:通过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及慢性并发症的情况,血糖高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对将到随访日期的患者有提醒功能,如未及时就诊可电话提醒复诊;对坚持定期随访的患者,可半年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总结目前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给予患者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步需要努力方向;对没有坚持随访的患者,电话了解失访原因,告知患者病情定期监测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继续坚持随访。

在糖尿病的控制方面,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及相对固定的患者群,可以使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延缓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这种模式吸引了其他医院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前来学习,为基层医院培养了专科医护人员,也响应国家关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防治管理模式的倡导。

讨 论

与一般管理相比,强化管理更有力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从而使与糖尿病相关的致残、致死率及医疗花费明显下降。然而,在美国,接受理想的病情管理和监测的成人糖尿病患者

我科从2009年开始对就诊糖尿病患者施行电子化管理,建立由专科医师、护士、营养师共同参与的集教育、诊疗、随访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模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及实行标准化诊疗、随访方式。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信息管理是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计算机建立糖尿病临床病案资料数据库,可以为每一位就诊患者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制定适合个人的教育和诊疗计划;另外提醒设置可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用中,既可解决糖尿病临床研究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又可实现快速的信息检索与交互功能,可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并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增加、删减、修改、查询和检索等操作。因而,标准化信息管理尿病是成功的。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 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1_0055_02

国内外经验表明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防治。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在知识传播、高 血压病人的检出和管理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自2005年5月开始,按照浙江 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部署,杭州市朝晖街道12个社区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 理试点工作,现将两年来实施综合干预的效果作阶段性评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杭州市朝晖街道已完成高血压基线调查的社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30044人作 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对象。

1.2 方法:

1.2.1 人群分类:按照高血压基线调查结果,将社区人群分成三类,一般人群:指血压 <140/90mmHg,不伴任何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危人群:血压在正常高值(120~139/80~90 mmHg)伴有下列危险因素一项或一项以上者。(1)体重指数≥24kg/m2;(2)吸烟;(3)饮酒( ≥0.5斤黄酒或1两白酒/日);(4)高血压家族史(直系亲属);(5)习惯性高盐饮食(平均食盐 ≥10克/日);(6)高脂血症(血胆固醇≥200mg/dl,甘油三酯≥150mg/dl);(7)糖尿病/糖耐 量异常(空腹血糖≥7mmol/L)。高血压人群:指血压≥140/90mmHg,包括原有高血压病史, 近两周仍在服药的血压正常者。

同时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不同血压水平,有否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相关疾 病等情况进行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轻度)、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及危险 分层,分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

1.2.2 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前者每年 测量血压1次,后者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两类人群均以健康教育为手段,采用合理膳食、戒 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2、3级高血压患者分别实施3级管理:1级管理:三个月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健康教育和 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若3~6个月无效则行药物治疗。2级管理:至少每2个月测量血压1次 ,并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3级管理:至少每月测量血压1次,强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并接受个体化健康教育。

1.2.3 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中测量血压的要求进行 。血脂、血糖测定按国家实验室统一标准进行。根据《浙江省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 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对参与高血压基线调查和社区综合干预的医务人员进行 专业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1.省略网络系统将相关原始数据导入Excel,使 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高血压综合干预基本情况:

2.1.1 高血压患病率:朝晖街道12个社区列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 对象4.94万人,接受体检3.01万人,受检率为60.93%,查出高血压6246人,高血压患病 率为20.79%,其中1级高血压患病人数占高血压总患病人数的82.84%,2级和3级高血压分 别占14.56%和2.60%。查出高血压高危人群12381人,高血压高危人群占管理人群的41.21 %。各年龄组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和高血压高危人群构成见表1。

2.1.2 随访率与健康教育覆盖率: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各类人群进行定期随访,2006年 至2007年5月共随访23356人,随访率为77.74%。每月定期举办心血管病防治等相关内容健 康教育讲座,接受健康教育26268人,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87.43%。

2.2 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变化:与干预前比较,社区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提高了 1.65倍,高血压病人服药率上升了0.56倍,血压控制率上升了2.42倍。见表2。

2.3 高血压危险因素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引起高血压的几项主要危险因素发生较大变化 。经干预后随访统计,戒烟28人,戒烟率为1.21%;戒酒29人,戒酒率为1.14%。有9.02% 的吸烟者吸烟量有所减少,7.95%的饮酒者饮酒量有所减少,26.85%的人食盐摄入量有所 减少,1.90%的人脂肪摄入量有所减少。

3 讨论

高血压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社区综合干预是积极预防与控 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社区高血压干预的对象不应局限 于高血压患者,应包括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3]。采用集中设点与上门服务相结合 的方法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及时录入计算机并反馈给每位居民,使他们从中得 到相关疾病的信息。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对社区不同人群进行定期随访,普及高血压防治知 识。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干预,高血压知晓率由31.50%上升到83.50%,高血压患者的服药 率由48.80%上升到76.17%,控制率由16.50%上升到56.47%。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 不同的改变,戒烟率达1.21%,戒酒率达1.14%,部分居民的吸烟量、饮酒量、食盐摄入量 和脂肪摄入量有所减少,对高血压预防起到积极作用,干预效果显著。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 者群不断扩大。自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后,朝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 就诊人数由2005年16.57万增加2006年19.21万。从而使慢性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建 立起良好的补偿机制,以慢性病防治的无偿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范围,以社区卫生服务的 有偿服务来弥补慢性病防治经费的不足。但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经费的投入,仅仅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慢性病 防治经费的投入,需要上级业务部门的组织和技术指导,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要 不断提高社区责任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建立一支优秀的、稳定的社 区卫生服务和慢性病防治工作队伍,同时在总结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经验的基础 上,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作用,逐步增加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信息化管理项目,形成慢性 病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使社区慢性病防治取得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兆苏.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如何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J].心肺血管杂 志,1999,18(3):176-177.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起连接区、街道、社区的社区信息系统,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供保障和支撑。到年底,实现街道、社区100%联网、100%建有门户网站,构建一体化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

围绕社区业务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管理服务内涵,统一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建成涵盖公安、民政、保障、卫生、计生、司法等8条线的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连接,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工作。

2、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

利用市“12343民生万事通”五大平台(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免费为市民和服务单位提供对接服务,形成便利快捷、精准高效的民生服务网络体系。服务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民生服务、家庭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等诸多方面。

3、建立社区服务门户网站

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网式服务。网站主要包括社区简介、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居务公开、政策法规、志愿者服务、电子商务、互动交流、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内容。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门户网站为依托,互联互通,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三、实施步骤

我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统筹规划、系统开发阶段(年2月1日-3月31日)。研究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聘请专业团队研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完成系统功能单体测试和整体性测试,开始进行社区信息数据采集工作。

(二)系统安装、协同应用阶段(年4月1日-4月30日)。完成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硬件、软件安装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三)完善提升、总结验收阶段(年5月1日-10月31日)。根据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情况,对系统软件进行完善提升,组织有关部门与开发公司进行联合验收,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街道在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 问题 管理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es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mmunity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s: community information problem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区信息化逐步成为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核心。为了顺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积极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为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相关任务,国家和各地区都先后出台相关的政策。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项战略重点,其中第四项就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具体内容之一是推进社区信息化,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包括:“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

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偏低,社区建设工作凸显摸索阶段的特征,自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分析建设社区信息化知识并研究完善社区信息化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区信息化概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就是对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认清社区信息化概念有利于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

(1)社区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民安居养息之处,建设和谐社区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着,本文中的社区,是地域界限限定为与行政区划的界限重合,并以街道辖区作为城市的社区单位,是指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区域。

(2)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搭建互动的网络平台,建立管理渠道和服务途径。以数字社区为目标,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社区信息化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社区居民满意,进而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则主要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会商业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等。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交汇融合点,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融通发展提供合作基地。

2.2社区信息化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是一种客观上的规划,人们之所以需要理论是因为可以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上指导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避免走弯路,避免在建设中迷失方向。理论催生了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做依据。

(1)新公共管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社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公共管理主张“采用先进技术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应该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该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做出有效的反应[3]。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效益的重视推进了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引进的过程,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上到政府,下到社区的每个居民,都需要主动地变革,以适应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这势必要求政府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进行再造和变革,追求更理性、更贴近社区居民的价值目标,如效益、产出、科学等。

(2)后发优势论

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创立后发优势理论。中心观点是:“初始条件相对落后程度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 在后发优势论的基础上,伯里兹等提出蛙跳理论。他们认为,“后发优势和选择性政策干预,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机会,进而可以赶上,甚至可能超过发达国/地区”。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可以充分借鉴已有的发展经验,进行技术的模仿和创新;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7月,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论坛在浙召开。窦玉沛副部长提出,要通过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和促进社会信息化、社区建设和民政信息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保障社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的主题是:“构筑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建设和谐社区” 。中国的社会信息化包括社区信息化有着独特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世界先进技术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快的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正确选择。

三、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区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和繁重,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根据本地实际以及其它地方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更新传统思想观念

要实现社区信息化,思想观念要先行。建设社区信息化,不是居委会、基层政府工作电子化,而是代表社区居民,借助政府信息系统,构建政府、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公众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好这个平台,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是建功立业的虚架子。这个平台应该是汇聚居民信息的基础,是连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桥梁,是社区居民反映诉求、消除矛盾、参与治理的通道。陈旧的思想观念只会阻碍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3.2整合系统结构资源

从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社区信息系统范例可以看出,社区信息化系统的最终应用领域,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3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3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系统,明显缺乏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中小区信息化内容不健全、家庭信息化内容缺失。要充实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达到标准社区信息化系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跨机构的、一体化的、支持前台(即门户网站,Portal)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然后要求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实时的个性化双向信息交流要求,填补信息孤岛缺陷,而且能够实现资源计划管理支持科学决策,最后要能体现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开展协同事务管理。

3.3改革资金投资结构

社区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都是政府。但是随着社区信息化内容的充实,数据库的扩大,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员和投资需求也日益膨胀。当社区信息化发展到以应用和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时,就应该适应发展的要求,改革资金投资结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溶入社会资金,继续发展多样化的社区信息服务。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互补共赢的五元投资结构”值得借鉴,即在政府投入方面组合五个渠道来源:一是区财政主渠道投入;二是申请国债支持;三是上级政府补贴;四是跨区间政府合作投资;五是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社区信息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涉及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当大,数据录入、系统整合等信息技术十分繁琐,费时费力,一批能拼能干的信息技术精英的工作也需要工资的维持。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多方参与投资,从而确保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可靠的资金保障下顺利运行。

3.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是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区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前沿的事业,要求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各种特殊服务上的多样化需求,处理最新问题。因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1) 要积极引进、留住社区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2)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对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和社区信息化从业人员实行信息化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3)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优秀信息化人才志愿队伍,服务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社区的各类教育培训使社区居民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为社区信息化更好地开展打下基础。

小结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没有现行的固定模式,社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摸索和实践中,这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而且需要企业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配合,合力发展,才能互利共赢,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信息化的优越性。社区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引路,专家借助社会力量共同研究、探索发展之路的新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今后的社区信息化将承载更多的服务功能,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功能上更加便捷。作为一种实用便捷的技术手段,信息化对于开展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作用非常明显,社区信息化也必将成为实现社区自治和落实城市基层民主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

[2] 唐望生.深入推进社区信息化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信息化建设, 2006,(09) 。

社区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5篇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 国家提出以社区建设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为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在《2006- 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 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改善社区服务”。自此,把社区信息化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信息化是通过以家庭为核心的三层信息平台,本着“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注重应用”的建设思路,其建设包括3项内容: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建设(陈薪宇,2007)。它主要面向基层组织,区县和城市街道两级政府是社区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直接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服务和管理的使命(杨莉,2009)。而除了实施主体以外,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聚合了包括企业、个人等多种主体,它通过网络等途径,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整合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一、关于社区信息化的概念界定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提出。罗密斯指出,社区是自发产生的具有同质或异质共生的特性,它处在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空间内,往往具有单一价值取向,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我国学者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形成的一个生活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综上所述,学者普遍认为,社区是“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所谓社区信息化,我国学者刘杰、彭宗政(2003)认为信息化社区就是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成员在沟通时更加便捷,能更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对社区信息化作了简单的描述: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改善社区服务。综上所述,社区信息化就是在社区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以满足社区的需求。二、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发展的关于管理和服务社区的一个新模式,突破了原来以文本为主表现形式的传统社区模式。杨莉(2009)等提出:很多社区已实现条块结合,如改革出租屋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社区采集的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同时,北京提出建设“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具体方案,“数字海淀”、“数字王府井”试点工作己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南海市实行电子政务系统,深圳的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天津保税区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地区城市社区信息化进程都促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以上一些地区在社区信息化实践中的做法,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其具有的模式。武汉大学的周玉香教授分把其归纳为“北京模式”、“杭州模式”、“广州模式”等模式。学者倪竹红(2007)又提出浙江“嘉兴模式”。

北京是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地区,周玉香教授认为各个模式有其特点。“北京模式”最大特点是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杭州模式”则走的是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投资并运作管理的商业化道路。并认为其特色在于务实创新,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资源的组合;而“广州模式”是以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为特点。形成“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支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上海模式,也有以“政府引导,部门知道,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湖南模式。除了以社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谈以外,学者倪竹红(2007)从其建设设施方面还提出的嘉兴模式则是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提供完善多样的融资渠道,整合基础、企业、志愿者等多方面资源、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为特色,形成了一条完善且覆盖面广的社区信息化道路。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速度加快,各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模式。但这些模式仍然有其不足之处,如“北京模式”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界限,混淆了各自不同的定位与功能。“杭州模式”则会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产品和技术路线,会造成各个社区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广州模式”则会存在见效慢,保障性低的缺点(周玉香,2007)。除这些特殊的模式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存在着其他不足。如重网络、轻应用,重概念、轻实效, 偏重于社区网络化和社区智能化, 建设主体多为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基于社区信息化的社区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机制的缺失;没有搞清社区信息化的关键是技术还是业务;在社区信息化中管理和服务孰轻孰重的问题认识不清(李艳,2007)。为此,学者张瑾国认为社区信息化应实行“一体化”模式。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信息化街道办事处与信息化社区的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框架、基础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张瑾国,2009)。李艳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的4个任务:(1)标准的制定。只有在统一的平台下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社区信息化的效益才能体现出来。(2)需求分析。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 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3)系统分析和设计。应该以社区居民、驻区企业和政府为服务对象, 建立整合社区现有政务、事务和服务功能, 整合政府和社会化服务资源, 整合工作业务流程和各个网络资源(李艳,2007)。(4)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建设的成败决定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 并最终决定社区信息化的成败。三、结论

自新世纪以来,作为社会信息化基础环节的社区信息化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试点实践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信息化模式。但是,在我们看到各模式产生积极作用的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当今,各种模式都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待进一步地实践和完善。积极探讨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对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有力地拓展和完善社区功能,进而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