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13-02

刑事科学技术是国家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事件的法律性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熟练、系统的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并且具备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司法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的犯罪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这对新形式下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中心学科,它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基础。它为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微量物证检验、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手段。为了培养合格的、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公安人才,提高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及其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与《分析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化学课程主要是指《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它们与《大学物理》共同组成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目前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由于教学内容多,而且相对陈旧,教学重点难点较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再加之其与公安实际或专业课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延续了对高中化学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化学就是化学”,属于基础课,与高年级所学专业课以及未来工作没有关系,将学科孤立,抱着应试的态度来听课,抱着及格就行的心理来参与考试,即对化学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小。但实际情况是,《普通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分析化学》包含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结果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吸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以及色谱分析法等。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整地向学生呈现化学学科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有不少难度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参考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改革。

二、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本科教育中,不少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困扰,一堂课听下来“繁星点点”、“疑团重重”。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内容难度大,一堂课的信息量较多导致,但更重要的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高估计了低年级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并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学科。科学思维在化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科最重要的思维主要包括三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其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方式,它们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创造性思维是化学学科的最高思维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介绍《普通化学》中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将拉乌尔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Tb=Kb・m)和凝固点降低(Tf=Kf・m)的理解与冰、水和溶液的蒸汽压曲线图相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相渗透,以此来开阔思路,不仅仅使授课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抽象的数量关系。再如,水溶液的酸碱平衡中有关于水解平衡的内容: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按照酸碱质子理论,无论水解还是中和反应,其实都是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两对共轭酸碱之间争夺质子的平衡。这不仅涉及逆向思维,更体现了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是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进行逻辑加工,来间接地反映化学事物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制作出反映化学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还是运用其所包含的知识制定出指导化学实践的计划、方案等新的思维形式。因此,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更有益于学生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此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宏观与微观知识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孤立与僵化。人们对微观世界所形成的认识不是真实的“拷贝”或“发现”,而是负载了想象与创造而来[1]。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是宏观的,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而微观的物质结构又与其性质、变化、用途等密切相关。建立“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本质,理解概念、定律与原理,从而打破“难教学”、“难理解”的困局。这种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性思维方式。

2.加强化学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形式。化学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在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化学就无法切实的体会到化学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必要性和广泛性,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有专门介绍色谱分析技术的章节,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色谱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其实在毒物、有机(磷、氯)农药、文字色料、油脂和矿物油等方面的检验中都会运用到该项技术。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内容或者实际案例,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现化学的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更能达到扩展视野、开放思路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此类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数团油状粘稠状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2]?”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3.增加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更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加之高科技犯罪的兴起,这些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地掌握知识技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已经不足以使我们的学生胜任未来的实战工作。培养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提高,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引导。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融入到教学中。一是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用处少,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趣味的”。所有杰出化学家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极具创新价值的科研方法,历史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动的事迹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二是开展化学前沿知识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与新技术;借助前沿专题的开展灵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学生观摩、实习的机会,协助学生了解或参与相关业务单位的科研进展;亦或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的研究,以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收集、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物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在新世纪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法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法制的不断健全和普及,讲证据、重证据、用证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犯罪活动日趋科技化、智能化,对诉讼证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显著提高,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刑事犯罪的形势,有力地打击各种犯罪,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根据公安部1999年颁布的刑事科学技术一、二、三级技术点人员编制标准,在四川省公安机关中需要配备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为3567人 。而2003年止,四川省现有刑事科学技术人员840人,尚缺2727人。2003年4月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的政工部门,对全省公安机关2003-2008年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表明:需录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1062人,缺口很大。而目前,除中国刑警学院外,仅有少数省的公安院校开设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并且规模都较小,很难满足需求。过去我省除我校举办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干部短期培训外,还没有任何院校开设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历教育。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队伍质量看,由于历史原因,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而是在实践中,按照师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难以运用高新技术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去,难以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因此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是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安工作机制转变需要的高素质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片面追求大而全。既要求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又要拓宽专业面,要求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培养复合人才,导致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的门类和学时偏少。据调查我校目前专科三年制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在实施的教学计划,必修课为27-30门左右,共计2000学时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为20-22门,占70%-72%,专业课为7-8门,占28-30%。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性教学薄弱,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混淆了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差别。人才规格的模糊性导致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2、教学内容陈旧。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今天,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是很快的,而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内容却因种种原因,更新却较慢,陈旧和老化,与刑事科学技术实践脱节,跟不上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发展步伐,把原本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的教学,变成了纯知识讲授和课堂说教式教学,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工作实践之间的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到刑事科学技术鉴定部门后,反映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有较大差距,实战部门同志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差。

3、教学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学时偏多,实验实习学时偏少(仅占总学时30%左右),互动教学少。教师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课时安排中,往往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因此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贴近实际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模拟训练有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培养新时期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人才的需求。

4、未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阶段,尽管学校在基层公安部门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因此各专业学生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刑技专业学生同侦查、治安、法律专业一样,常下到派出所、治安队、法治科等部门实习,难以接触刑事技术鉴定,对专业提高不大。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不够,深入基层锻炼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高学历教师少。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 教学改革的目标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以知识继承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

2、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公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建立起“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构建 “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即“产、学、研结合”的专业人才模式。

3、课程体系改革。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构建具有公安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方法改革。改变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实验、实训基地改革。打破学校过去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学校与警局合作,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校内、校外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和物证鉴定中心结合的实践体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新的公安教育观念和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周济副部长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张尧学司长指出“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扎实,毕业后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因此,给我们指明了高职高专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目标。科学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建立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地考虑其专业的实用性,突出课程内涵的专业特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首先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其次是公安特色、然后才是大专生应具备的公共基础理论和工具类课程。

3、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办法。

4、按照“警学结合,校局互动” 教学改革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学校物证鉴定中心,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一)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设置以来,为了进一步明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面向省公安厅、21个市、州公安局及其所属县、市公安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层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调查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了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意见。调查表明,基层刑事科学技术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政治上忠诚可靠,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系统而扎实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等。通过调研,我们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以实践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实践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适应我省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区县公安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为目标。

在确立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l、政治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沉着机智,严格执法,公正廉明。

2、法律素质要求:具有依法办事的思想,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懂得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刑事法律、法规,熟悉刑事办案程序。

3、专业素质要求:具有牢固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掌握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

4、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身体健康,体能充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态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问题深刻,领悟能力强,有较强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5、文化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英语通过大学生一级以上计算机考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过大学生三级以上英语考试;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6、警务基本素质:掌握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会使用武器、警械,具有擒拿格斗技能等。

培养目标和学科质量标准的确立,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应分为:思想教育、人文科学、警用法律、警察技能、警务业务基础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六大课程模块。

1、思想教育课程模块:政治理论等课程,坚持“政治育警”,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加强“两课”的教学,注意将课程融入平时的政治学习、各种教育讲座、公益活动、政治思想工作中,增强效果。

2、人文科学课程模块:开设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培养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能力。开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

3、警用法律课程模块: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有关的法规等,培养其警用法律运用能力。法律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专业有区别,要紧密结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如刑事诉讼法关于现场勘查、物证发现提取、检验、鉴定等法律程序及要求。

4、警察技能课程模块:开设擒拿、射击、驾驶等课程,培养警察基本技能。警体技能要达到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但可比侦查、治安等专业要求低一些。

5、警务业务基础课程模块:开设公安基础理论、公安文书写作、刑事侦查学等课程,培养公安基础业务工作能力。

6、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模块:建立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群,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特色,加重其课程比重,培养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将原来的课程作一些调整:将原来的痕迹检验学分为“手印检验”、“足印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等;将原来的刑事影像学分为“刑事照相和摄录像”和“刑事图像处理”;将原来法医学分为 “生物物证检验学”(指对涉及案件的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质检验)和法医学(指法医病理学鉴定、法医临床学鉴定等);将原来的刑事化验分为“毒物和毒品检验”、“微量物证检验”;加重文件检验和现场勘查的比重、开设刑事科学技术总论、现场勘查等课程。为适应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可在大三学生实习返校后,根据公安机关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选择刑事科学技术具体的专业方向,对相应的专业课程开设加强课,如痕迹专业方向,可开设特殊痕迹检验等课程;刑事影像专业方向,可加重刑事摄录像、刑事图像处理等课程。深入学习理论和操作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以达到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

(三)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制定教学大纲:如果没有教学大纲,各位教师上课就可能出现随意性,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不同人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2003年6月我校组织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编制教学大纲,以达到规范教学,明确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同时并编制实训大纲,规范实验实习教学,明确了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避免了过去实验实习教学的随意性,想开就开,想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就开什么实验实习项目,规范了实验实习教学。另外制定了专业能力测评标准,为实训的考核提供了量化依据。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我校有11名教师正在参与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刑事科学技术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学中积极选用近年来的统编教材。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写专业教材,满足教学需要。如刑事科学技术总论课没有教材,我们及时组织编写《刑事科学技术总论》填补了国内本学科空白。为了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编写了刑事科学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指导,保障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

3、加强教研活动: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进行沟通了解,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坚持相互听课,以便取长补短。对年青教师首次上课,进行试讲,保证教学质量。

4、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实战:刑事科学技术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物证检验鉴定。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必然会带来刑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利用高科技犯罪。因此,必须结合新形势下,案件发生情况和刑事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教学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战,确保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目标实现。如针对目前持枪作案较多的情况,痕迹学加重了枪弹痕迹教学;针对图像处理广泛应用在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刑事影像技术开设了刑事图像处理内容;根据目前物证检验广泛开展DNA指纹检验,法医学及时增加DNA指纹检验内容等。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对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热点的研讨,对实际案例分析讨论、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应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设置、创造更多客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制作课件72个,达328学时。绝大多数课程已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将国内外重大、典型的刑事案件资料,制作成案例教学课件,以便进行经典案例教学。校园网建立后,正在筹划利用校园网,开辟刑事科学技术网页,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新技术信息。

6、改革考试方法: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采取教考分离,考试课的试题由非上课教师出题,并计划逐步建立试题库,有条件的课程采用机读答卷,并进行集体改试卷。这样使考试排除了一些如学生“打定子”、教师泄漏试题、改卷偏袒或出差错等因素干扰,使考试成绩更加公正客观。撰写论文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学生对论文题的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作调查研究和实验,获取的数字进行分析,而写出论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很有益。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了考核的质量标准,测评学生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能力。这样规范了实验实习考核的内容、评定成绩的标准,避免了实验实习的考核的随意性,更加公正客观。并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实战能力。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提问,回答问题以及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和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这样更能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逐步改变了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痕迹检验学、刑事影像技术、文件检验学等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4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综合训练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渐进,不断强化,达到培养刑事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从公安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实验实习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大模拟实验实习的力度,使实践教学贴近实战,如模拟现场的拍摄,模拟现场的物证提取和检验等。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在课余时间逐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实践自学的环境,组织一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一些小的科研活动。在校外公安基层实习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给予实习指导。实习完后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写出实习意见和评语。学生将撰写《学生实习专业技术报告》。这样保证了校外实习的质量。

(五)建立“警学结合,校局互动”的教学改革机制

1、走出校园,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成都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乐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南充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泸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等公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多次派教师前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均到泸州市公安局及分局有关部门作为联系点进行调研活动,并形成了相关制度。并分期、分批派教师到公安基层刑事科学技术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2、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请进来。先后从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及院校聘请了22名客座教授。分别请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常伯年研究员、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的杨盛君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杨鸣高级工程师、成都市公安局技术处叶岗高级工程师、省司法厅技术处刘朝宽处长和陈昌全处长的等专家来校讲学。为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当前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3、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与公安厅省物证鉴定中心建立共建关系,进行人才交流,仪器设备交流,业务信息交流,教学、科研和办案合作。校聘请鉴定中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人员来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等(按学校教师对待)。学校派教师到鉴定中心实践办案、从事科研活动(按鉴定中心人员对待)。四川省公安厅鉴定中心作为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刑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为学校的师生提供实践锻炼场地。鉴定中心人员则为师生实践锻炼的指导教师,指导学校的师生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学校教师在鉴定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可使用鉴定中心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鉴定中心人员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可使用学校的仪器设备从事科研活动和案件的鉴定工作。学校教师与鉴定中心人员共同合作,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共享。教学、科研及业务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省物证鉴定中心的资源,为我系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积极筹建学校的物证鉴定中心,争取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权,以便对外接案进行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工作,为对外开放提供窗口,为师生提供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的实践机会。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举措,对构建产、学、研结合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筹建工作已基本到位,并已通过省公安厅的检查验收,只等省公安厅的批文授权,即可挂牌。

5、校外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效果,增加岗位意识,到岗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在学校已建的20个公安基层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以地、市、州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为中心,辐射区县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学生专业实习需要。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办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工作:

1、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力争形成本专业骨干教师群体和学术带头人。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个人规划》,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争取5年内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现在的0.08%。上升到25%,今年研究生学习的教师人数将上升为7人。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指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资较高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取得鉴定人资格;积极申报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到物证鉴定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和科研工作,以及在公安基层锻炼,使担任专业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现在的37%达到70%。

3、通过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将教学与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实践结合;积极开展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科研活动,争取获得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立项,现已有2项省级课题和2项厅级课题立项,一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发新技术为基层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工作服务;积极承担刑事科学技术检验鉴定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学术水平。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3篇

一、刑事科学技术改革的必要性

1.刑事科学技术重要的战略地位

刑事科学技术是依据刑事诉讼法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查明事件法律性质,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规律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将现代物证摄影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书检验技术、法医检验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刑事技术相结合运用于侦查破案,使原有单一的“勘查访问、摸底排查”等破案手段向“现场采证、鉴定查询、科技破案”转变。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以法律为指导,以技术为基石,时刻保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为打击犯罪提供技术保障,为侦查起诉提供证据保障。[2]

2.刑事科学技术重要的学科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和普及,讲证据、重证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大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作为侦查的关键手段,是提高公安机关办案质量的重要工具,刑事科学技术必然是武装公安人才的必备武器。相应地,在各大公安院校课程建设中,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它的学科地位自然毋庸赘述。[3]

二、刑事科学技术的教学困境

据统计,全国刑事警察约16万左右,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不足3万人,仅占18%;另外,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除担负大量的日常性现场勘验还担负不同类型的检验鉴定工作,这种“一警多用”的现象对刑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回溯到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深思当今各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以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得报告如下:

从以上报告可得出如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薄弱,课堂技能训练不足

从上述报告可看出,83%的学生愿意从实训课中学习知识,只有13%的学生喜欢理论课。而实践中刑事技术教学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训课为辅,没能考虑受众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

再者,公安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实训教学主要遵循传统模式开展,即完全遵照教材或实训手册既定步骤要求学生操作,并且短暂的实训课程使得老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指导,更没有机会进行再次实践操作。这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也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思维和动手能力,并且与学生参与的公安实践工作脱节较大,所以93%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按部就班无实践指导意义。再者,因个体智力、能力等存在差异,传统实验教学限制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探究新问题,也让基础差的学生越感困惑,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训教学,怠于思考和探究新知识。

2.课堂互动环节薄弱,教学效果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并且授课中紧遵教材多以讲授为主,课堂上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方式可总结为: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问,你答。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并使教材成为了禁锢学生拓展思维的枷锁。

3.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抓不到重点

多数教师备课充分、知识渊博,他们迫切希望传授更多知识给学生,因此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满堂灌”式教学,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对某些重点知识进一步详细讲解。 这使得学生并不能吸收被授予的全部知识,并且在盲目听讲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再者,大学教育与初高中基础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下补充阅读加以深入研究,而“满堂灌”式教育方式让学生难以在课上把握重点,进而在课下也难以开展有所侧重的自我学习与深入研究。这就使得学生的自我学习事半功倍,进而导致知识滞后,学意倦怠。

4.学生对考试课与考查课认识差异较大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设置中常分为考试课和考察课,如痕迹检验、法医学、文件检验等实践价值大的课程均以考试课形式开启;特殊痕迹检验、声纹鉴定、测谎技术、人像检验技术等新兴但实践价值依然较高的刑事技术学科则以考察课形式开启。

而学生对考试课、考查课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调查表明67%的学生认为只有考试课重要;13%认为考试课与考查课同等重要;20%重视考试课,考查课视教师而定。据分析得知大多学生只在乎期末考试成绩,因此将考试课视为重点,对不参与期末考试的考查课则任课教师要求严格与否而定。这种以成绩为目的、以教师为中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忽略了课程带来的知识财富,错失了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5.刑事科学技术教材更新缓慢,实践运用与理论脱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更新更加迅速,而刑事科学技术教材却在某些原因下更新缓慢,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逐步产生“课本知识无用”的意识。

三、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革学分制度

笔者分析了刑事科学技术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大一学生思想起伏较大,而在大二大三过程中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状态将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一学生刚从高中学习状态过渡到大学,此时他们仍有渴望学习、愿意学习的动力,但随着大学“自主式”学习的慢慢融入,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惰性。二是在入学后,学校未及时对学生进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分析与培养,导致大多学生在入学一年后不能明确目标,内心感到迷茫,不知所云。笔者认为,针对以上情况,可对本科学生进行学分体制改革计划。

该计划主要结合学分,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刑事科学技术实践探究,循序渐进,使学生时刻产生探究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对大一学生可以组织关于物证技术的小型案发事故现场,在校园某一范围内设立“刑事技术实验园”,使学生在该范围内发现、探索刑事技术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组织相关讲座,充实学科概念,扩展专业视野,使学生对刑事技术热爱并主动探索。[5]

在大二、大三年级,可实施学分增加模式,激励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学的思考。此学分制度不同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而旨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以学分作为激励,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分析理解刑事科学技术,若对于在刑事技术方面有新奇发现,并用论文或其他形式获得认可,以此为据增加学分。这不仅打破了公安院校传统教学学分模式的困扰,还鼓励了学生开拓创新,为有能力、有潜力的未来刑事科学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智的平台。

2.改变“重理轻实”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公安实践需要。为彻底消除“重理轻实”现象,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独自完成实验的能力。其次,增加实践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探究。再次,为从根本上杜绝重理轻实的观念,笔者建议将实践课单独设课,予以独立考核。这将是克服“重理轻实”现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3.改革教学方式

1.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授几乎占据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却忽略了学生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教学互动”的机会,多与学生交流,有助学生思维的开拓,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合理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明白学生知识盲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提问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课堂双赢。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各学校教师授课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丰富教学手段,使课本、科技、学生接受力融为一体。

3.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态度。

合理设置考试课与考查课,帮助学生纠正考查课不重要的认识,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担任考查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一份辛劳和付出,在教学中以精彩的教学内容、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如,将平时表现、课堂听课状态、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实践报告和总结制作等纳入考核范围,优化考查课考核机制,以此提高考查课教学效果。

4.及时更新教材,丰富教学资料。

刑事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现有课本知识全面、基础性与理论性较强,很适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基础学习。但教材内容缺点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考虑到教材的系统性和全面普及性、传承性,要求教材应具备稳定的体系结构,所以教材一般不会有本质变动。 笔者认为,教师可将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实践部门的新理念等知识以知识链接、扩充阅读等形式形成教辅资料加以优化,以此补充教材的知识滞后性。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4篇

1《痕迹检验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自2001年文件出台,我国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开展教学。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已积累一部分成功经验,尤其在外国语学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名列前茅。但是由于每所学校的校情、专业情况及学生情况不同,双语教学的探究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双语教育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而且也关系到培养目标问题,而且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只是保持和知识提取阶段,外语教学使知识获得的阶段增加了难度,和母语授课相比,外语教学增加了对文字本身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所以,双语教学提高了专业学习的难度。刑事科学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称之为ForensicScience“法庭科学”。建国以后,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充分吸收国内外有用的技术,其中有大量技术借鉴国外的法庭科学;近年来,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领域的科研水平与世界接轨。刑事科学技术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都与国外的法庭科学密不可分,这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用英语交流、阅读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该专业重要课程之一《痕迹检验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究,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中文和英文的授课,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使学生具备无障碍阅读外文相关专业的文献的能力,多渠道的了解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与国外先进技术同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以《痕迹检验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现实困难,缺乏相关教学资料、师资力量薄弱、警校学生英语基础偏弱等因素成为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障碍。

2.1缺乏教学资料

目前,国内有《警务英语》教材,从法律及警务对话等方面编写教材,但缺乏有关刑事科学技术的外文自编教材,唯一一本与之相关的资料是《法庭科学英语词汇》。现编撰刑事科学技术的专业教材势在必行,参考国外法庭科学的原版教材,结合国内国情,编撰适用我国警校学生的教材。政策方面,对教材编辑给予资金支持,加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材的编撰。

2.2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师,应该是专业基础扎实,又有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将专业知识用英语流畅的授课。但目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师本身在警校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英语的要求不高,特别是英语的口语能力,导致教师即使对外文书籍无障碍月底,但是很难用口语表达。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又无法理解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所以,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也是该课程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学校可定期给专业教师提供英语培训课程,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训。还有其他途径是让教师去国外的警校交流访学1~2个学期,帮助教师全面提高专业及语言的水平,培养复合型双语教师。

2.3警校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弱

通过对我国数所警察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高考英语在几门学科中的成绩相对偏低。其次,学生的双语意识不高,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在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实质性用途,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意识,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学方面,大一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大二、大三专业课的双语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2.4其他方面的难点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刑事图像技术;实验教学;存在问题;改进举措

刑事图像技术是侦查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影像技术,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有关客体的一种专门活动。[1]是公安刑侦、刑技人员侦破案件的一项重要警务技能。刑事图像技术课程是公安院校刑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侦查、治安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当前犯罪活动日趋呈现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严重态势,对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对公安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该学科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基础性等特点,所以,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需要紧随时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公安人才。

刑事图像技术是在刑事照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光学、电子、计算机和刑事科学技术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技术性突出的应用学科,不仅具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是为了验证、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所学的理论常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尊崇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素质,所以,实验教学质量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分析和认识目前刑事图像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改进实验教学的措施,是进一步提高该学科教学质量迫切需要落实的一项工作。

一、刑事图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刑事图像技术领域所使用的影像设备器材随着当今科技的突飞猛进更新换代很快,新型设备的投入使用颠覆了原来教材的体系,学科范畴不断扩大,内容愈加丰富。但是教材建设却没有适应这一变化,落后内容并未及时淘汰,致使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与实战需要脱节;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欠缺,从而造成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欠科学。

2、实验项目设置不全面

目前教材中实验项目的设置主要围绕刑事照相相关内容,而刑事录像、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应用性技术,实验项目的设置较少,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少相应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很难深入领会理解这部分内容的理论内涵,更是不能扎实掌握技术要领。

3、设备数量成为制约实验教学成效的一大瓶颈

要开展好实验教学,就需要拥有足量的仪器设备做教学的保障。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造成仪器设备的频繁升级,甚至更新换代。很多新型的仪器设备往往价格不菲,缺少经费支持,难以及时更新或难以及时足量更新,这就造成仪器设备的拥有量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量。经常会出现多人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容易造成部分实验学生轮空,最终达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4、实验教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公安院校没有设置实验序列的岗位,缺少专职的实验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实验人员不能安心于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岗位。另外校方在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上普遍缺乏统筹安排,例如:缺乏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规划和措施,缺少培养实验室建设的带头人等。实验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只会被动应付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演示法、验证法等,这些方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操作或学生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步骤完成相关的实验流程,学生通过参与,验证了结论的真伪。但是,这种“照方抓药”的旧模式,使学生对问题缺乏一定深入的思考;忽视了学生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创造性地解决矛盾的能力的培养。所以,实验教学的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优质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实战的需要、教育对象的不同、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应当灵活而多样。

6、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刑事图像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都没有把学生技能掌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而特别对待,普遍采取简单易行的期末闭卷考试得分加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生临近考试时,突击死记硬背理论概念,应付考试,长期以来,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态度,养成以应试为目的错误的课程观。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全面体现出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也不能及时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作为改进教学活动的依据。

二、提高刑事图像技术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改进举措

1、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和硬件的建设

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独立地位,推进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实验教师的配备问题。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学术造诣深厚,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才能,并且热爱实验室工作的专职教师。调整政策,制定措施,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把人才留在实验教学岗位上。加大投入,筹措资金,进行实验室硬件建设。优先购买授课面大,基础性强的设备,力求实验教学用设备与一线使用设备同步更新。

2、编写贴近实战的实训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教材的更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新时期学科内容体系的变化,迫切要求任课教师紧跟专业和学科发展,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整合学术成果,编写内容涵盖全面,设计新颖,贴近实战,方法步骤规范的实训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不断总结、完善刑事图像技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体现本学科知识层次中的本质内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主干线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要突出;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紧密联系公安机关的实际需要;努力反映时展和学科前沿成果。

3、构建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构建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来引导该门课程的学习。开发实验项目,增添实验开出量;以实验为中心,辐射相关知识点,以点带面,建立实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教学体系;[2]通过实验项目搭建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学生通过对实验项目的操作练习,能够切身体会到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而转化为直接经验。例如由室内照相带出闪光灯的操作技巧,再由闪光效果带出闪光灯指数、色温等概念,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

4、探索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方法灵活应用,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探索更加适宜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多感官教学法。多媒体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挖掘多媒体技术在视觉、听觉、动态演示以及交互性的优势为实验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以多种形式表现不同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例如对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中影像设备的构造、构图技巧等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将相关的内容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可以采取将数字设备与多媒体直接相连的方法,对该门学科中相关的实验性内容进行实时演示;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实训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点评,这样就直达每个人的问题之所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善学习效果。

(2)注重示范教学法与探讨教学法相结合。积极开展示范式和探讨式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该种教学法将刑事图像技术课程适合的内容,设计为直接操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从而把一些繁复的内容简明化,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认识,教师趁热打铁,抛出问题,组织讨论。教师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善于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参与进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促进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解数码相机的功能的时候,可以每组配备一台相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步进行操作。学生熟悉相机功能后,再抛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开拓思维。

(3)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刑技工作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法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这两种类型的基础之上倡导新型的探索性实验。教师根据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的技能训练项目,实验设计中充分留有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激发学习的钻研精神,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例如对一张模糊图像进行清晰化理,让学生根据模糊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设计处理方案,整个探索过程包括查阅资料、咨询问题、拟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比较分析、论证及评估等基本要素,探寻规范有效的处理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实践检验,动脑思维,完成由实践到再认识的思维成长过程。

5、加强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搞好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师要对实验课严密筹划,精心组织,才能保证实验课顺利的进行,一般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提前做好实验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检查设备状态,准备场地,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具体实验项目安排实际参与实验指导的教师人数等。第二,明确分工,搞好配合。实验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确保实验学生不轮空,切实获得到位的指导。第三,归位设备,做好保养。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仪器设备要及时进行检查、清点,对发现故障的设备及时维修,正常的设备进行常规保养,以备下次使用。

6、构建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机制

在期末闭卷考试得分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基础上,增添实验操作考试环节,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光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考查技能掌握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重点考核学生能否正确、规范的操作实验仪器设备;能否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过程;能否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在平时成绩部分,通过加大实验课程完成情况的得分比例,激发学生对学习技能的重视程度。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自身特点,加强对刑事图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重视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将更有利于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

【注 释】

[1] 杨玉柱.刑事图像技术实验课教学法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93-97.

[2] 姚园园.刑事图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3.7.120-122.

【参考文献】

[1] 李博.刑事图像技术课程多模态化教学模式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4.9(上)215-217.

[2] 陈昭.刑事图像技术本科实验教学分级改革之思考[J].净月学刊,2014(1)124-128.

[3] 冯季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及改革思路解析[J].法制博览,2015.05(下)283-284.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6篇

[摘要]刑事技术课程作为公安院校必设课程之一,应与时俱进地“微课”化,以服务教学之需。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应当遵循“微”原则、基础性原则及保密性原则,在内容选择上也应当有所甄别。信息化时代,适时将新媒介引入公安教学当中,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有机衔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技术方法的协同,对公安教学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刑事技术;微课;微信平台;制作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涵盖内容多、实用程度高的专业课程,理工领域的不同学科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几乎都有体现,可用“庞杂”一词来形容。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微时代”给社会交际带来了一场“微”变革。现阶段,公安院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微信,人人都会关注公众平台,微信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面面俱到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刑事技术课程有所选择地制作成微课,并将其放在公众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分享,实现知识的“移动学习”,值得探索,更值得实践。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微课制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文件检验课程为例,讨论刑事技术课程微课制作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及与微信平台的整合等问题。文件检验(以下简称为“文检”)课程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包括笔迹鉴定、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四大块。因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深受各大公安政法院校的青睐。据笔者调查,在我国32所公安院校中,单独开设文件检验课程的有20所,其余院校尽管未单独设课,但在刑事技术学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也安排了20%~35%的课时来专门介绍“文件检验”有关内容。由此可见文件检验在公安院校课程中的地位。

一、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

制作任何一门微课,首先应理清楚“微课”的概念与作用。“微课”是指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对其加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类微型课程[1]。它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制作微课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录制小视频,视频中配以图片、文字和教师的讲授。这样不但形象、直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依托特定平台进行学习。

(一)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微”原则

微课之所以叫做“微课”,根本原因在于“微”,即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且时间一般限于5—10分钟[2]。文检微课的制作首先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将时长限定在10分钟以内。毕竟微课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授,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如果微课时间太长,那么就谈不上“微”,也就无法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趣味性也会大减。所以说,“微”原则是微课制作必须遵循的核心和前提原则。

2.基础性原则

所谓基础性,就是微课内容要重视基础。因为微课只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已经讲授或预习即将讲授的某一知识点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必须是基础性的。以文检课程中的“笔迹检验”这一章为例,本章内容涵盖笔迹检验原理、笔迹特征、笔迹检验程序方法等。可以将书写工具特点、运笔方法、书法常识作为基础性内容制作成微课,以配合笔迹特征、笔迹原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的课堂教学。

3.保密性原则

刑事技术是一门用于特殊行业的专门技术,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刑事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的性。由于微课往往要放在网络或微信平台等渠道上,而这些渠道又是对外公开的,故内容不宜放在微课中讲授,例如案例、核心技术方法、现有实验数据和结果、应用的具体领域等。如何处理好微课面向对象的公开性与内容的保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呢?这实际上只要遵循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基础性原则”即可,选择基础知识放在微课中,将内容放在课堂教学中,二者相互配合。

(二)刑事技术微课的内容选择

如前所述,刑事技术课程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有必要在遵循前面介绍的基础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微课素材做必要的甄选。例如文检课程,这门课通常包含四大内容: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3]。笔迹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不同书写工具的特点、个人书写习惯、书写与运笔、文字形体结构、男女写字差异等;印刷文件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打印复印原理、喷墨打印机特点、激光打印机特点、常见打印设备、印章的历史等;污损文件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常见墨水成分、红外检验原理、文检仪器操作、显微系统操作使用等;言语识别部分适合做微课内容的有:汉语方言分区、汉语方言特点、男女语言差异、职业语言差异、年龄语言差异等。以上内容既具有基础性,又不,每个知识点的讲授能够在10分钟以内完成,因此适合制作成微课。其他内容往往涉及技术资料和案例,或者内容过于庞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讲授完成,因此不适合选择作为微课内容。

(三)刑事技术微课制作过程

在现代传播媒介的视域下,制作微课就是将课程知识点和教师的讲授制作成可供学生点击播放的视频。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与普通课程微课制作的流程相同,区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内容。一般而言,制作此类微课需要5个基本环节。

1.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制作微课的第一步。首先,要规划刑事技术课程中哪些章节需要做微课、适合做微课,以及总共需要做多少微课;其次,要规划微课视频中是否需要设置作业环节、课后交流环节等;最后,要规划微课制作好之后与何种媒介进行整合,以及如何整合,例如与微信平台整合、与视频网站整合、与学校教学平台整合等。这些规划做好之后,其后的工作方能展开。

2.确定选题

刑事技术微课的选题是与刑事技术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的。确定选题不仅仅是确定题目,还应确定与题目有关的一系列教学要素,如教学目的、方法、资源等。因为这一系列要素都是基于选题而来的,反过来又为选题服务。我们以文件检验课程中“激光打印字迹的特点”为例,制作了一个选题设计表。

3.拟定内容

在确定了选题后,需要对具体讲授的内容进行细致地规划。内容应当求精,且不宜过多,否则在录制视频环节容易超时。仍以文件检验课程中“激光打印字迹的特点”这一选题为例,我们规划的内容是三个,讲授总时长为9分钟。

4.录制视频刑事技术

微课实质上是采用小专题的形式由授课老师进行专题讲授,然后将这个过程录音录像。根据我们录制微课的经验,授课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制作好PPT课件,篇幅最多不超过10篇。在讲授时,能用专用摄录设备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采用画质和音效都比较清晰的普通摄像设备也可。一般来说,选择专用的录播教室最为理想。

5.剪辑视频

剪辑视频一方面要对视频素材多余镜头(或时长过长的内容)进行剪辑,以保证总时长在10分钟以内;另一方面,需要在视频中加入必要的片头和字幕,以及PPT和教师讲授之间的过渡等。最好找熟悉剪辑软件操作的学生或专业人士进行剪辑。

二、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的整合

微信平台是微信公众订阅号一种通俗的叫法。它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说是近年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大变革。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整合,实质上就是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有机地衔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技术方法的协同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两个环节。

(一)视频

视频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信平台。这个过程十分简单,在微信公众平台首页用个人身份证号或单位法人证书即可注册。然后根据使用意图给平台取个名称,例如笔者申请的用来开展文检教学的公众平台名称为“警院文检”。拥有了微信平台后,需要将制作好的文检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上。目前有两种方式可实现微课视频:一种是直接上传至微信平台,前提是该视频的大小不能超过20MB;另一种方式是先将视频上传至专门的网站,然后再将视频链接添加到微信平台中,这可以不受视频大小的限制。根据我们的经验,前一种方式较好。制作者可以将视频大小压缩在20MB以内后再直接上传到微信平台,因为刑事技术微课都在5—8分钟,而且多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播放,压缩后其画面和音质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二)开展教学

这个环节是制作刑事技术微课及其与微信平台整合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关注指定的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有关教学视频即可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常常被称为“移动学习”。微信平台不仅提供学习资源,而且还可提供互动平台。这种互动主要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留言评论功能,即在视频页面下方可以写留言,将自己要提的问题留言在评论栏内,任课老师看到留言后可以回复,其他同学看到后也可以回复。这就真正实现了课堂外的交流互动,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外辅导。综合起来看,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与微信平台的整合实际上包含了七个基本环节。以上七个环节中,规划设计是根本,确定选题是前提,拟定内容是基础,录制、剪辑和视频是关键,开展教学是目的。各个环节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总的来说,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并不复杂,制作完成之后可以循环利用,不必年年更新。在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可由一位老师讲授,也可以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由不同的老师讲授。我们制作的文件检验微课就由四位老师分别讲授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四个部分的内容,效果良好。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将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互动式教学[4]。因为它给师生之间建立了一个“1对1”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无需预约。这就打破了课堂教学中“1对多”的沟通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以及沟通渠道的变革。

三、结语

郭声琨部长指出,公安教育要着眼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强调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在交际媒介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一方面它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使教学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按需学习、自主学习的新途径,使教学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这些优势对于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本文只是以文件检验课程为对象,讨论了其微课的制作及其与微信平台的整合问题,但对其他公安类课程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课程教学本身具有相通性,公安院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顺应“微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审时度势地将“微时代”的新媒介引入教学中,为新时期公安人才培养服务。当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原则,处理好内容公开性与保密性之间的关系,使公安微课既能满足课外学习的需要,又能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何福贵,张梅.微课开发和制作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3):53-55.

[3]王相臣.文件检验[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35-37.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7篇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并具有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的手段与技术不断翻新,这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成为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必修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可以说它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是学生今后业务发展的知识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改进.

1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 ,《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 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化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 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酷,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 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8篇

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于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增专业。与刑警学院设置的其他专业相比,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既年轻又成熟的专业。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公安高校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它申请获批的时间距今仅仅一年有余;说它成熟,是因为它的成长历程却和学院的发展史一样漫长。多年来,治安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中国刑警学院整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说,过去的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无其名,而有其实”的专业。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与全国各类公安院校的治安学、治安管理专业相比,是一个独具教学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实施线路,不乏“人无我有”的内容。

一、建设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的优势条件

(一)刑警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特色积累,为建设与发展治安学专业“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刑警学院前身始建于1948年5月的“东北公安训练队”,1949年1月14日定名为东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学校归属公安部,并扩建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之后又陆续将公安部分设于地方的7家业务单位吸收入校,扩大了办学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后,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立了直属于公安部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本科公安高校。作为公安高校,中国刑警学院既严格遵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突出公安教育的职业特性,密切关注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治安动态。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几代警院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刑警学院办学特色。

1.科学可行的办学战略定位,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目标由于公安工作内容的庞杂性与艰巨性,使得公安工作的业务分工日益明晰、具体。刑侦、治安、内保、消防、交通、边防等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特征也日益明显。与之相应的公安专业人才队伍也随之阵营分明。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所需,中国刑警学院将自己的办学战略目标定位为: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具有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领先的教学科研地位,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知名的侦查、刑事科学技术专家。把学院建成全国公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的主要基地,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府,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警察大学。

2.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标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是高校在教育竞争环境中求生、求强的动力源。围绕办学战略定位和社会治安形势所需,刑警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的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人员。与其他公安高校相比,刑警学院在培养适应公安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刑事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专才”。学院培养目标的这个“顶层设计”,为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特色标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方向。即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T型”人才。

3.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意识导向教育理念是办学的灵魂,它统领着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无形规制着师生员工的教学行为。随着公安高教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刑警学院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育个性”的教育观,“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面向公安实战”的服务社会观,“以特色求生存”的科学发展观,“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开放办学观。

4.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1981年建院之后,学院相继开设了刑事侦查、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医学、法化学、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六个本科专业,199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998年,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开办了诉讼法学、法医学两个硕士点。同时,遵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进行了本科专业的调整,将全院的教学单位整合为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医学三个专业,下设八个专业方向,更加凸显了刑警学院培养公安专才的特色经营意识。在学院的“十五”发展规划中,学院仍然积极围绕打击犯罪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刑警学院已经设置了诉讼法学、刑法学、分析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医学、军事教育训练等6个硕士点,含18个研究方向;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治安学、公安情报学、信息安全、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含14个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发展格局。

5.刑警学院多年的治安管理教学活动,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从1981年正式启动本科学历教育至今,在刑警学院的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如何调整,治安管理始终作为全院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并且教学时数均保证在64学时以上,治安管理专题也始终是学院各类成人教育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化,特别是治安管理工作机制与模式的变化。来自全国各地的“治安专业证书班”“、治安专题培训班”、“公安派出所长培训班”、“基层民警业务骨干培训班”等接踵而至。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刑警学院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组合学院“法律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刑事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等整体教学资源,制定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治安管理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的颁布,催生了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品牌特色”#p#分页标题#e#

1.凭借学院传统优势,及时捕捉学科建设的增长点社会需求引导学术发展,学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1998年11月,为了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明确公安机关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责、任务,准确及时的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部印发了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即公通字[1998]80号文件,此文件将当时公安机关管辖的329种刑事案件进行了管辖分工。其中划定了95种刑事案件归属治安部门管辖。与公安机关其他业务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相比,治安部门管辖的95种刑事案件中,一部分涉及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如:事故类案件、伪劣产品类案件;一部分涉及与政府其他行政部门的协作办案问题,如:文化、工商、食品、卫生、医药部门等。对于一直以治安管理与查处治安案件为己任的治安民警来说,侦办刑事案件确实是一项全新的任务。2000年年初,受公安部治安局指派,刑警学院侦查系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治安民警侦办刑事案件的教材,即《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之后,又在治安局指导下,连续开办了五期“治安民警侦办95种刑事案件培训班”和各类“治安部门管辖95种刑事案件专题培训班”。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院为各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培训了第一批侦办所辖刑事案件的指挥员及业务骨干。

2.抓住学科发展机遇,精心培育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特色人才”2000年2月,在进行多方论证和公安人才市场调研之后,刑警学院在侦查学专业下增设了“治安专业方向”。同时,在刑侦系内增设了治安教研室,作为执行学院治安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规划的基层教学单位。同年9月,学院招收了治安专业方向的第一批本科生。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奉行“厚治安业务基础,精治安刑案专长”的战略。为了向有限的教学时数要教学效益,学院领导亲自组织对“治安管理”课程群(各类秩序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尝试了“见习+讲授+践习+讲座”与“实战教官讲实践,学院教师讲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治安管理”课程群的教改活动,挤出了大量教学时数,来系统开设“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课程。至今,刑警学院已经培育出了四届治安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他们大多在公安机关的治安部门发挥了专业特色优势,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治安部门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具有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创建使用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构成要素有三: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措施。

(一)教学培养目标与人才质量规格

1.教学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教育主体对自己培养对象所设定的质量规格标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规范性的作用。其他因素必须紧紧围绕它而设定、运行。刑警学院在长期的治安管理教学活动中,面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千变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的飞速发展,既注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又保证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的科学性。按照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公政治〔2006〕176号),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系统掌握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符合社会治安管理、查处治安案件及侦查刑事案件工作需要,在公安部门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实际工作或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人才质量规格

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包括:

(1)知识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掌握以下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具有适应当代社会治安工作所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与治安管理及查办违法犯罪案件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心理学、犯罪学、信息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力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具有以下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操作及机动车驾驶能力;具有适应治安工作所需的各种警务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从事社会治安管理和查办各类案件(治安行政案件、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的能力;具有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

(3)素质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法律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热爱公安事业、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群众观念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适应公安工作所需的健康心理与强健体魄的身心素质;具有知识结构合理、知识贮备丰富、学习方法科学的良好业务素质;具有善于思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素质。

(二)人才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内容,是将人才质量规格的具体化。既包括列入教学计划、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显性课程”内容,也包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但却对培养对象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隐性课程”内容。针对公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特征(既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既进行执法规范性教育,又进行执法创新性教育),在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人才培养内容确定为“通识”+“专识”构成的两大知识群,或称“T型知识群落”。

1.科学论证“显性课程”,搭建结构合理的“T型知识群落”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机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公安部启动“三基工程”之后,各地公安机关的警力资源都在向公安一线倾斜。除非特殊工作岗位急需,公安院校毕业生一律充实到了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从刑警学院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去向来看,近85%的毕业生分配到了基层派出所工作,从事着庞杂的基层基础工作。为此,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之后,制定出了治安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计划既严格遵守公政治〔2006〕176号文件规定:“法学学类下属的公安学类专业必修课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必修课不超过45门。”的规定,又大胆地进行了向“无(学时)增长要效益”的尝试。首先,将全部课程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侧重于从事公安工作必需的通识类知识,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侧重于从事治安管理与案件查办工作必需的专业基础性知识,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30%左右;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侧重于治安学专业知识的深化,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20%左右。其次,在专业课程群中,整合优化相关课程体系,加大“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课程的计划学时,强化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力度。#p#分页标题#e#

2.精心组织“隐性课程”,构建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知识经济时代,警务知识也处于“爆炸”状态。在为了解决“学时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在整合优化“显性课程”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精心组织“隐性课程”,构建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即以科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知识领域宽泛、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首先,以由名师导航,进行授之以“渔”的方法论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以实现“无师不通”到“无师自通”的能力转变;其次,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单位教学专家小组的审查把关后,一批批“隐性课程”的教学活动悄然兴起。实践证明,其活力无限,效果颇佳。

(三)人才培养措施

1.组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与一般高等教育一样,公安高校的治安学专业教学活动,肩负着“治学”与“治术”的双重教育重任。为了取得治安学专业教学活动“治学”与“治术”的最佳效果,我们建立了“学院派”+“实战派”分工协作的师资组合机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院校派师资进行治安学专业的“治学”活动,以厚实践、善总结的治安实战派专家进行治安专业的“治术”活动。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刑事科学技术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6-01

1.前言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涉及领域广,学科内容复杂,知识点相对分散,比较注重实践实用。因此,此专业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实践课时安排较少。PBL教学模式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积极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

2.PBL教学法的介绍

PBL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对象来适当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训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开展实训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训项目中了解并把握项目中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整个项目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创新的艰辛和乐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分析解决实际案例,是一种新型的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真实项目的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脱离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3.刑事科学技术课程PBL教学法具体应用的对策和方法

3.1 PBL教学法中实训项目的设计

PBL教学法中实训项目的设计是PBL教学法的关键。任何专业的实训项目都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设计,PBL教学法也不例外。项目的设计要以公安部门实际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要紧扣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是否具备所需的教学资源。保证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要做到难度适中,最好能涵盖所有最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教师在安排项目任务时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充分的分工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并激发其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要注意项目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贴近实际生活。例如,以客体上痕迹显现为例,每个学习小组通过选择不同的客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客体的分类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分析客体的条件,一切准备就绪后在进行设计合理的实训方案。注意实训方案要反映学习小组对实际案例问题具体的探究和实验内容,或者是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的改进和优化处理。最至关重要的一点: PBL教学法实训项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联系今后的实际工作,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难度的设计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内。

3.2 PBL教学法要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及实施程序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由项目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两部分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项目实践教学缺少了理论基础是无法正常进行的。因此项目实践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基础部分。另外,传统教育模式中项目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育脱离了公安刑事技术的实际工作。所以在PBL教学中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改进。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安排学习小组进行模拟犯罪现场的勘查实习训练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实践性和仿真性的互相结合。训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布置真实案件的犯罪现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模拟勘查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来解决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案件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受理报案的基本要领,学习小组成员要按照理论所学的犯罪现场勘查的程序分工进行勘查模拟犯罪现场。这种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与个人更进一步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对于提高公安部门工作质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 PBL教学法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PBL教学法的实训教学中很重要。在进行项目实训时教师应密切注意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利用教学资源中的实际案例做到因材施教,并细化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各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操作手法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在实训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根据进行情况及时调整实训项目中不合理的实施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会有效减轻在进行实训项目时因为太多的困难而导致产生的畏难心理,以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实际案例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在 PBL教学法中的指导作用能够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团结合作,用于挑战自我,并在小组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师生的共同努力会充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尤其对于刑事科学技术实训教学来说,教师一定的表扬和认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实训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4.总结

PBL教学模式是我国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目前PBL教学模式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我国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PBL教学模式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发展的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治安稳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宁军丽,娜晟东,王海荣.项目化开展实训教学探讨――以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7(01):198-199.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推广"发现法 "或"探究学习"。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国外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改革主要突出启发式和实践性特点,刑诉法学的教学改革自然也是应当在教学中进行类似革新。在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努力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随着当前司法领域的改革逐步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现有的实践性教学在方式方法上仍显单一,而且实践表明现有的教学改革做得还不够,课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刑诉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厘清,并紧跟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刑诉法学的实践教学,从而真正体现刑诉法学学科的理论性、实践性特征。

《刑事诉讼法学》是14门法学核心课之一,是法学教育的主干课程。由于传统文化重实体轻程序,所以这门课程难讲也难学,与传统习惯、观念的冲突比较多。刑事诉讼制度尤其表现于侦查、审查、审判的具体过程的刑事证据操作在教学中一直是教学难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改善,我国法律制度建设速度加快 ,刑事司法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迅速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出现较大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对于具体司法过程的理论分析逐步深化,并且推动司法改革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刑事诉讼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侦查技术、以和解为代表的特别审判程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刑事诉讼的操作性、技术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压力明显加大,教师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也必须注重加强基础理论讲授的中心地位,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使基础理论教学能够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提纲挈领。必须使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刑诉法学是法学基础教学科目,如何在保障刑诉法知识得到充分传授的基础上,既汲取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又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创新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打造刑诉法教学的精品课程,这是为培养更优秀的法律人才而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刑诉法学也是应用性极强的法学科目,刑事司法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实际调整了刑事司法职权配置,增强了刑事侦查、、审判的技术性。因此,刑事诉讼法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坚持基本理论讲授,也强调各种具体制度的学习、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过程和法律运用技巧的练习,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司法实践能力。

一、适当划分课堂重点

在教学方式上,刑诉法教学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提倡学生参与和师生实践性互动讨论、辩论、扮演模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潜能,注重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这与刑事诉讼法学这一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刑事诉讼法学必须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话语。刑事诉讼法学对刑事诉讼本质的揭示,对刑事诉讼专门术语的准确含义的认识,对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基本原则、证据制度和诉讼程序等重要问题的理论提炼,是刑事诉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结果。刑事诉讼法学要发展、要繁荣,固然要以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为基础,但是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层面上,忽视对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研究,那么刑事诉讼法学就永远只能在"注释法学"的低层次上徘徊,从而难以与其他学科正常对话,更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

近代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法学立足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法学等学科。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学学科体系比较严谨、理论构建完善。英国、美国等海洋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学紧密依靠宪法学,更为注重社会功利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正当程序"理念影响到了各国刑事诉讼法学,目前两大法系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潮流正方兴未艾。新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学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几经曲折,至今基本完成完整的学科体系。2012年3月14日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是这一体系的代表。没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就没有高水平的刑事诉讼法学,也就没有文明、科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因此,应当不断加强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教学改革中对美国法学院相关教学模式的引入,即逐渐改革原来由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消极灌输模式,采取教师预先布置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指定预习者讲授或提出疑难问题,其它学生予以解答或讨论的主动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将疑难问题的解决放在课内,把握住教学要点,节省教学资源。但是教学改革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在于基本理论方面的体系化积累中的作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认为在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大多数教学班级内的教学应当划分基础理论教学模块与程序实践教学模块。前者主要进行基础理论讲授及教学大纲里面规定的本科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讨论、布置阅读、读书P记考核;后者主要进行依托案件研究室、模拟法庭、实务部门讲座、案件角色扮演等活动完成,由学生相互打分,通过竞赛等环节完成,成绩计入教学档案。最终学生的本科门成绩由基础理论部分和程序实践部分完成,以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在部分班级基础理论教学模块与程序实践教学模块可以有所区别,比如理论研究方向的班级更侧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实务方向的班级更侧重实践教学模块。

二、适当引导课外学习方向

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方面的争论并未见减少,反而争论日渐激烈;实务部门在各地进行的各种改革,以及"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对于学生学习刑事诉讼法学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有些学生就此感到有些沮丧,表述为"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少",这当然是荒谬的,如同所有的学科一样,学习需要不断的投入注意力,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很难从中得到学习进展的具体感知。

与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相反的是,教师也面临许多困难。高校不断压缩课程教学时间,课程讲授压力越来越大,许多老师都认为无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课程讲讲授。许多老师将原本设计的课堂讨论时间压缩,进行课堂讲授。但是即便这样,原本72课时的课程压缩到54课时,时间依然非常紧张。有些老师因此倾向于进一步压缩实践教学时间。这就预示着随着教学时间压力,原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朝不保夕。

我们的想法是组建刑事诉讼法学教研室统一的网页,让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论文进行推荐,在具体理论、判例问题上展开讨论。这样的好处有三个:其一,不同问题之间的不同意见可以形成课堂讨论的延伸,这样讨论就表现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其二,网络之中的资料可以被完全引入课堂讨论,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引发师生之间的讨论深度。其三,师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分为不同阵营,激发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实践操作的学习、研究热情。

案例应当以真实案例为最好,也可以是真实案例的改造。之所以要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选取案例,是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够反映生活,才能够更真切地使学生体会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案例、案例所反映的问题错在哪里,怎样解决这样的案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教学团队的努力。据相关资料介绍,哈佛大学的案例库建立历经十几年,由专门人员负责案例的搜集分类,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并且在哈佛大学采取的是单纯的案例教学法。由此可见,我们有些学校所推行的教学案例库,只是对案例习题集的一个再汇编,充其量只能够作为课程考试的小案例,如果作为13常教学的案例使用,实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好案例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讨论,要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发现,即使是如邱兴华案、重庆系列打黑案这些能够引人注目、震撼人心的案例,学生亦不能主动展开思维,诉讼法学的案例评论并非强调隐晦,但具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需要我们运用严谨的法学思维和诉讼法学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因此,案例不能只有教师在讲和评价,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的作用主要放在点评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学生自身在案例中的探寻和发现,像律师和法学家一样思维。

案例教学应当更多地鼓励学生写出评论。这一要求是对学生深入讨论的一个延续。讨论,强调会说;写出评论,则是会写,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作为初学者,眼高手低的大有人在,这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准备,也是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一个前期锻炼,而我们的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适当改革考试方法

从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与就业率不高的矛盾中不难得出,目前高校法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误差。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检验学生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不应该仅仅对科目进行考核,应该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优质就业,必须将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什么时候考等问题都要精心的计划和设计。首先考试内容必须与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相一致,其次考试模式必须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这样的考试模式体系下合格的学生才能符合社会的真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笔者认为考试改革应当分别从所有教学课程整体定位出发,然后再具体到每门课程自身的考试改革。

(一)学校应当针对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定位现有的法学教学科目所应具有的地位与功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考试模式应根据课程教育目标、考试内容和课程性质等设计。由于教育目标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全面性或多面性,而常用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设计、论文、报告和制品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观察考核(各种考试方法的解释见附注)等考试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的局限性。因此,欲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并促进其能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必然应采用由多种基本考试方法构成的考试模式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即:采用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当然,不同特点和类型的课程,其教育目标对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方案中应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考试提出原则意见,包括考核内容的主次、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和成绩比例、命题要求等。

课程分类建议:

(1)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型:如法理学、法史学等,应突出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

(2)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型: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既要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又要考核操作技能;

(3)以技能、能力为主型:如模拟法庭、实习等,应突出技能与能力的考核;

(4)综合型:如综合课、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应突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

(5)选修课: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可采用以形成性检测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

当然,根据专业特点也可以采用其他分类方法,以便形成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二)具体在刑事诉讼法学中考试系统应当考虑的是:

1.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联系,针对西部基层执法人员的特点要求,确立"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教育方向。强调基础理论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的深度衔接。

2.应用性、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考试考核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基础理论学习研究考核与实践性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内容。将传统型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具体表现在平时成绩中应当包括基础理论部分的考核与课外法学实践活动考核两部分内容,减少到课点名形式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经师生同意可以采取口试或闭卷考试形式,但是闭卷考试应当更侧重实际案例分析和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杜绝"挖坑"形式的考核。

3.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在整个考试考核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践课和课外实践活动应当围绕专业核心课进行。教师参加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应当计入教学活动,学校应当资助并尊重教师在此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适当考虑增加基础理论导读、讨论、研究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包括前文谈到的刑事诉讼法学教研室网站的跟帖能否加入平时成绩,值得继续探讨。

5. 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考勤纪律占10%、作业成绩占20%、读书笔记占10%;期末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口试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80%。最后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让学生切实感到是"实力作证",并非老师"手下留情",营造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作者简介】:

祁平(1973-),男,汉,甘肃庆阳人,硕士,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司法科学与区域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常务主任 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1篇

刑事科学技术是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案件中可能成为物证的各种材料,为案件的侦查与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学科,①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主要过程之一,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承担着现场勘查、物证提取与检验的重要任务。目前,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逐步推行,②公安机关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主要阵地,要重视和完善学科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之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和公安工作的需求。③作为高校教育最主要的两个职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④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⑤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导致了科研和教学失衡甚至对立的情况。这不仅会阻碍高校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并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急需的。基于此,针对公安工作及公安队伍建设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打造了具有公大特色的刑事科学技术“科教融合、协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探索创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提升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

(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由于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科研成果的刚性需求,许多高校教师更倾向于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完成教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其收益可能并不及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为其带来的利益与声望,也令许多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于科研工作而无心教学。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的科研产出,但高校教师在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时,势必无法顾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长此以往会导致授课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下降,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基础薄弱,无益于高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重教学,轻科研”现象“重教学,轻科研”作为另一种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部分高校本身科研基础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或是经费有限,加之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对高校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而未能在科研活动中投入充足的经费。这些都使得部分高校难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只能侧重于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然而,没有科研,高校在人才选拔、重点学科评比、项目申报和经费申请等方面将不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只注重课本知识教学而不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科教融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增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一理念最初由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在19世纪提出。⑥根据洪堡的理念,即“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教学与科研应同时在现代大学内进行,科研与教学应融合成为一体。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德国教育的近现代化,也影响了世界各国高校的教育理念。⑦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了“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可体现为:将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实践中,而科研中的项目成果和经验也均能作为教学的素材。通过增进科研与教学这两大体系的互动与结合,提升科研创新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高校整体创新能力。

(二)利用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反哺教学,是利用科研有效地辅助教学,通过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知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更新。⑧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将科研成果、科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案例以及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此外,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理念、实际案例和优秀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就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科研反哺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动结合,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共同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全方位利用实验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开放,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创新平台。通过开设实验类课程以及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转化科研项目,形成浓郁的校园科研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导师和研究生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系统性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从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或论文撰写的流程。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创新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同各地公安机关和基层实战单位开展合作。一方面,定期派遣学生前往各地基层公安单位进行实地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为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讲解。借此,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应如何运用于实际办案,锻炼学生们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二是强化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帮助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聘请国际高水平学者来校授课,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其应用,让师生及时了解国际法庭科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其他高校组织的公开课程和学术讲座,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对跨学科领域有所涉猎,以此来完善并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教融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一)创建教学管理新理念立足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转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把“科教融合,协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体系。从未来建设全局出发,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此外,在政策、人员等多个方面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使科研和教学二者相互配合以发挥更大功效。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授课时注重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交叉联系,优化课程体系,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先进理念、优秀科研成果、成功案例以及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扩展专业视野。通过展示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更深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引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不仅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更新和整合,也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其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搭建专业能力训练平台,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战能力训练,进行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让学生参与课题、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培养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活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以多样化的科研成果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成果促进创新,充分运用“科教相融,教研相长”,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科教有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开拓国内外合作交流空间从国内专业教育、双语课程教学、学科建设论坛、学术交流会议,到国际研讨、“引智计划”、“双千计划”等项目的实施,逐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开展国际法庭科学前沿、警察科学发展、警察培训、技术教育等的对接交流,从范围上、层次上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方法;刑事技术

一、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共同研究、讨论,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表各自观点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将“研究法”与“讨论法”进行有机地结合。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自学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西方高校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

国内以湘潭大学历史系郭汉民教授创造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为典型代表,很多学者也在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在教学的操作上进行了具体化,即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这种教学方法将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置于全课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达到有机地结合。

二、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刑事技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

刑事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图像技术、理化检验和法医物证等,课程内容属于理工科类,涉及物理、化学、统计学等理科类知识较多。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类似于中学时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往往是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为完成实验项目才打开书本,自学前面课堂里已经讲授过的知识。

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后,根据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查询资料、讨论等方式独立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去自主地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一过程将注入式教育变为主动学习,尤其是进行课堂研讨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实现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要实现刑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安专门人才,在教学改革中应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强调培养具备综合能力为主体、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结构的合格人才。专业能力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最基本需要,关键能力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自身发展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均衡发展,这才是理想的能力结构。

在传统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着重于刑事技术专业技能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专业技能,而关系到学员职业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述上。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得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只能从事简单案件的勘察和检验工作,遇到复杂、疑难的问题,就会很茫然,无从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每一个犯罪现场都是不同的,现场的情况也会变得很复杂,这就要求培养的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职业应变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探索、研究和讨论,完成解决问题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将学习知识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组织安排

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目的与内容,适当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刑事技术每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等特点,合理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从多途径获取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可迁移的能力。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到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具体可按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教师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对相关的知识及安排做讲解。刑事技术分为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两大部分,以物证检验部分的课程为例,即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声像资料检验等课程的教学,由于检验是建立在对被检验物证相应特征掌握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物证的基本特征等知识以及选题涉及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一板块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将进度安排、完成方式、评价标准明确告诉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应留出充裕的自学、探索、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周。完成方式可采用撰写综述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等方式。第一次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绝大部分学生还未掌握搜索文献的方法,因此,需告诉学生检索资料的方法、途径等。

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容易,不易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会演变成简单的提问;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会使学生变得茫然,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如:在讲授《刑事技术总论》部分,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诸如“刑事技术在基层的运用情况”、“刑事技术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调研性质的问题;在讲授具体的检验部分后,可以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就某一类检验中常遇到的难题,通过查询资料,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检验方案等。

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实际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对选题有深入研究,才能在学生讨论环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探索与交流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为辅。这一环节虽安排在课堂以外进行,但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尤其是在初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学生会有一些不适应,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如建立QQ群和微信群等适合及时、共同探讨的群,也可以将电话、邮箱告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直接辅导。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关键环节,作为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智力、精力都是处于最旺盛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研讨式教学的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交流,不仅能获得大量教材以外的知识与信息,还能逐步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来完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师生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在学生完成前期的具体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或借助PPT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使研讨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对研讨的问题有深入研究。在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并重的。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研究得来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应给予鼓励,要支持不同的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珍惜学生独立思考得到的观点与意见。

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发言、讲授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原来需死记硬背的知识也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从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建立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与学的效果,更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因此,要想研讨式教学法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有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刑事技术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即实验成绩30%)和期末理论考试(70%)。这样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已经发现很多弊端: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二是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学生平时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动力,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三是不利于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使得一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缺乏后劲。

为适应研讨式教学,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成绩调整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60%)由实验成绩(30%)和研讨成绩(30%)两部分构成。这样,总评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更真实地反映出教与学的效果,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四、结 语

研讨式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地使学生逐步脱离教师这个“拐杖”,实现学习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创造了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通过研讨,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不仅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思维也得到扩展。

总之,各种教育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研讨式教学法也不例外,在刑事技术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应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刑事技术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

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5):140-143.

[2] 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3] 周海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研讨式教学[J].计算机

教育,2010,(24):93-97.

[4] 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5] 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0,(5):195-199.

[6] 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1):68-72.

[7] 杨建华,井天军,温渤婴.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

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15.

[8] 许传华.研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应用[J].湖北经

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6-147.

[9] 宋银桂,许峰.研讨式教学的人本理念[J].湘潭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6):146-148.

[10] 李树丞.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J].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6).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刑事执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我国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司法警官学校(中专),截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16所司法警官学校升格转型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这次转型和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司法警官教育的办学规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警官教育低水平运作的状态,最为关键的是它第一次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警察教育的领域。在中专时期的司法警官学校的专业中,一直开设监狱管理(部分院校为监所管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支柱专业。学校升格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该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专业代码690201。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为监狱管理方向或以监狱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为监狱、劳教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0年,200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来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政法类警察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中专时期是监狱管理专业)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并组织学院教务处、教研室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就当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刑事执行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布局调整,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疑已经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理论性课程过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中,则表现为讲授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应用内容,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隔断了监管改造理论到监狱实践的应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如《狱政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仅为参观监狱,缺乏课程的顶岗见习,缺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落后于监管实践工作的实际。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求掌握刑罚执行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理论、新作法,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学内容中必然要增加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押犯构成的新变化等知识。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很多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处于输入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在刑事执行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学科齐全,有些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实践训练课时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和系统,没有把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作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果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模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所设置的技能课程内容、数量与刑罚执行岗位的技能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予以调整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是担任高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近几年来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首先是从总体上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部门规定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中,能达到这一合格要求的学校寥寥无几。其次目前许多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见习时间不过短短几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有限,如何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场所不足,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实施实训教学计划的基本条件。目前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1-5学期的实践学时较少,校内实训或模拟实训场所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监狱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岗位的特殊性,任务的双重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紧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较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部根据监狱工作的要求和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确定为今后几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努力目标,要求推进监狱人民警察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要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而司法警官院校为本行业探索出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刑事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

刑事执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监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能胜任监管场所及社区矫正等岗位的刑务处理、安全防范、矫正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从刑事执行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地设置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养成司法警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做到与社会发展及刑罚执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具体而言,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模式,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为重点,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笔者认为,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课。这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预备警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并掌握监狱管理和矫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犯罪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罪犯劳动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开设这部分课程的意义是,通过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让未来的司法警官形成良好的法律、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思维模式。

3.专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监狱文书制作、罪犯心理咨询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务技能训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狱工作口才、狱内侦查技术、监所突发事件处置、监所基层工作实务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预备警官掌握从事监狱、矫正工作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学过程要以尽量贴近实际,启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改革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式、模拟式、实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同时提高信息量和教学效率。如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新开设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课程,应用“情景教学”法,聘请云南省官渡监狱防暴队警察作为实践课时的指导教师,针对特殊类别的监狱突发事件如罪犯劫持人质进行“处突演习”,把课堂变成监狱管理的现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点评,让学生安排程序、步骤和需要的道具、工具;让学生编写警察和“罪犯”的台词;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优秀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良好。当前监狱新干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时时提醒我们,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改进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这是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即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实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居先进水平[5]。根据上述认定条件,刑事执行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否则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条件,必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认定条件的第二条,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监狱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要求每两年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实践部门工作任务,包括让教师到监狱监区带值班、到罪犯教育科、狱政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等科室岗位工作,完善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另外,聘请监狱警察到学校兼课、教师和监狱警察合作课题研究或教师参与到监狱的服刑指导、心理咨询、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也是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调整、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要完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讲”变成“练”,变成学生的动手与探索。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其今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建立一个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严格控制和缩短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训练时间;其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配置,并提出实践课的教学和考核要求。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的使用质量。实习实训场所、设施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其建设工作。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应配备刑事执行专业教室,让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上手能力,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把所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实习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的理论教学、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学院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文化建设等,特别是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监狱理论课题研究和在职警察培训相结合,建立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来看,目前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已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进和调整,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客观实际,对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予以详细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刑事执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我国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司法警官学校(中专),截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16所司法警官学校升格转型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这次转型和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司法警官教育的办学规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警官教育低水平运作的状态,最为关键的是它第一次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警察教育的领域。在中专时期的司法警官学校的专业中,一直开设监狱管理(部分院校为监所管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支柱专业。学校升格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该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专业代码690201。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为监狱管理方向或以监狱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为监狱、劳教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0年,200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来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政法类警察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中专时期是监狱管理专业)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并组织学院教务处、教研室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就当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刑事执行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布局调整,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疑已经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理论性课程过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中,则表现为讲授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应用内容,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隔断了监管改造理论到监狱实践的应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如《狱政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仅为参观监狱,缺乏课程的顶岗见习,缺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落后于监管实践工作的实际。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求掌握刑罚执行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理论、新作法,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学内容中必然要增加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押犯构成的新变化等知识。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很多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处于输入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在刑事执行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学科齐全,有些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实践训练课时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和系统,没有把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作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果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模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所设置的技能课程内容、数量与刑罚执行岗位的技能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予以调整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是担任高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近几年来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首先是从总体上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部门规定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中,能达到这一合格要求的学校寥寥无几。其次目前许多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见习时间不过短短几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有限,如何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场所不足,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实施实训教学计划的基本条件。目前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1-5学期的实践学时较少,校内实训或模拟实训场所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监狱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岗位的特殊性,任务的双重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紧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较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部根据监狱工作的要求和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确定为今后几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努力目标,要求推进监狱人民警察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要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而司法警官院校为本行业探索出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刑事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

刑事执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监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能胜任监管场所及社区矫正等岗位的刑务处理、安全防范、矫正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转贴于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从刑事执行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地设置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养成司法警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做到与社会发展及刑罚执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具体而言,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模式,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为重点,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笔者认为,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课。这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预备警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并掌握监狱管理和矫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犯罪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罪犯劳动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开设这部分课程的意义是,通过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让未来的司法警官形成良好的法律、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思维模式。

3.专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监狱文书制作、罪犯心理咨询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务技能训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狱工作口才、狱内侦查技术、监所突发事件处置、监所基层工作实务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预备警官掌握从事监狱、矫正工作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学过程要以尽量贴近实际,启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改革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式、模拟式、实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同时提高信息量和教学效率。如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新开设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课程,应用“情景教学”法,聘请云南省官渡监狱防暴队警察作为实践课时的指导教师,针对特殊类别的监狱突发事件如罪犯劫持人质进行“处突演习”,把课堂变成监狱管理的现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点评,让学生安排程序、步骤和需要的道具、工具;让学生编写警察和“罪犯”的台词;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优秀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良好。当前监狱新干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时时提醒我们,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改进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这是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即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实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居先进水平[5]。根据上述认定条件,刑事执行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否则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条件,必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认定条件的第二条,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监狱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要求每两年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实践部门工作任务,包括让教师到监狱监区带值班、到罪犯教育科、狱政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等科室岗位工作,完善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另外,聘请监狱警察到学校兼课、教师和监狱警察合作课题研究或教师参与到监狱的服刑指导、心理咨询、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也是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调整、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要完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讲”变成“练”,变成学生的动手与探索。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其今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建立一个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严格控制和缩短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训练时间;其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配置,并提出实践课的教学和考核要求。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的使用质量。实习实训场所、设施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其建设工作。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应配备刑事执行专业教室,让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上手能力,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把所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实习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的理论教学、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学院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文化建设等,特别是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监狱理论课题研究和在职警察培训相结合,建立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手印学 实验教学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61

Abstract Fingerprint science is a strong practical science and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teaching about fingerprint science as important component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olice work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experience is summed up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is describ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reform about the experimental?teaching about fingerprint science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try for the oth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fingerprint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犯罪的不断增多以及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公安院校应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安专业人才。①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公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手印学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开设的一系列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掌握各项技术,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要求,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1 手印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手印学是我院面向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从2010年至今,我系已为5个年级,7个区队开设了该门课的实验课程,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较高(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指纹采集和显现实验室以及指纹比对实验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初步建立了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犯罪形势,该门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迫切需要对手印学实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革。

1.1 实验条件不足

实验条件不足是制约手印学实验教学的关键限制因素。现阶段,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较缺乏。例如,针对手印捺印部分缺乏指纹采集仪和相应的指纹采集系统;而手印的显现实验,虽然物理显现中的粉末显现法都能够让每个学生亲手操作,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熏显柜和配套的标准的熏显实验室,对于502胶显现手印也就只能靠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1.2 实验内容陈旧,实验类型单一

目前,手印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较为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实验方法由于准确性差,使用不方便,公安基层部门已经用得很少或不再使用。比如,当前指纹的采集,实验课只开设了最基本的油墨捺印采集内容,利用指纹采集仪采集指纹的内容并没有开设,但后者是当前实战部门使用较多的采集指纹的方式。

另外,手印学实验类型较单一,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一旦实验条件有所改变,学生就较难应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不符合公安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现阶段,手印学课程的一个实验项目从课前准备、讲授到结束都是由主讲教师一人来完成。学生在教师讲授或演示完实验后单独或分组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学习较被动,实验积极性不高,动手动脑能力不强,一旦参加工作,从头到尾都需要自己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时将很难应对实际工作。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1.4 实验成绩考核评价形式单一

手印学实验的考核通常是由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两部分组成,分值各占30%和70%。只要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完成实验,没有违规违纪,课堂表现部分通常都是满分,而实验报告部分通常是学生在课后完成,反映学生掌握情况的及时性差,且无法判断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有抄袭,因此,教师也就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实施情况,同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无法得以体现。对此,手印学实验教学急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

1.5 学生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足

手印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紧跟时展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先进的提取检验手印的新方法。但由于当前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来自课本,而课本内容较现实相对滞后,加之学生没有实践的平台,知识面较窄成为制约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客观因素,对实际的公安工作将会有一定影响。

2 手印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为了提高实验的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手印学实验教学可以进行以下一些改革与尝试。

2.1 改善实验条件,增加实验设备

现阶段本系手印学实验室仅包括指纹采集和显现实验室以及指纹比对实验室,无法满足实战部门对手印提取显现的要求。实验条件的改善需要学校提供实验场地为前提,如指纹采集和显现实验室应该分别设置,都应至少满足50人的实验条件;其次,还应增设一个手印现场勘查实验室,为实验考试提供场所。除此之外,为接近公安实战,实验室还应增设一些仪器设备,如改善通风设施的同时增设502胶熏显柜和DFO熏显箱;指纹采集实验室还需添设指纹采集仪和信息采集系统。最后,在购买设备和耗材时学校能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给予政策扶持,减少繁琐的购买程序,缩短购买时间以便实验能按时顺利开展。

2.2 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更新和整合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整合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首先就要教师不定期地深入公安实战部门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公安实际情况和公安院校开设实验的情况调整实验的重点,更新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更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往的手印学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形式单一。在结束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以后,可增加设计性实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验证性试验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从容应对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例如,从一个假定的盗窃现场搜集到留有嫌疑人汗潜指纹的不同承痕客体,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这些承痕客体上的汗潜指纹进行提取。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不同承痕客体上提取汗潜指纹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验证性实验中粉末显现、502胶显现以及茚三酮显现汗潜指纹的基本操作技能。

2.3 深化实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

在完成验证性实验项目时,变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为课前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由学生讲授,教师进行评价的新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可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提问,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另外,对设计性实验,可结合案情设计、情景模拟和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2.4 建立合理有效的实验考核机制,及时持续地检验实验效果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公安院校实验课程的考核机制,并结合我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我院对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研究建立了符合公安实战需求的手印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除保留原有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两个考核内容外,另外还增加了现场实验考试部分,即在实验课程结束后给出几个现场案例,学生从中选出一个作为考试内容,并亲自配制所需实验溶液,选取实验器材和耗材完成实验。教师对整个实验所选取的方法、操作过程和结果给予评分。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现场实验考试的分值分别占实验总成绩的10%、20%和70%,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还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2.5 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思路

(1)增加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教学,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如和刑侦总队技术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见习体验。实验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可为其他公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开展前沿知识专题讲座。由于手印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涉及手印检验的实验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刑事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实战部门的“能手”为学生开展前沿知识技术及应用的专题讲座,③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当前手印检验面临的新问题和采用的新技术,拓宽其专业视野,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对两届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讲授,手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的学生也能很快胜任公安工作,受到基层民警的广泛赞赏。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立项编号132044

注释

① 李新权.关于公安院校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认识.公安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