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意识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Schumpeter's innovation concept, works the particular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proposed the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s basic connotation, elaborated contain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innovation personality, the innovative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skill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basic content.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
key words: InnovationInnovation ability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是20世纪初的事,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在该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2]最初的创新概念作用的范围相当局限,随着发展,创新才逐渐被应用到了包含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其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创新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3]而教育中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体现。教师创新能力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求异、新颖、高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具体而言就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的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折射,是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
二、教师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教师创新能力应包含教师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思维、教师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四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创新意识即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兴趣和愿望以及通过教育改革达到教育创新的主观动机。
(1)创新愿望、兴趣。具体体现为: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有趣的事情;愿意为自己的新想法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辩证看待权威理论,不唯书、不唯师,喜欢探究问题真实性。
(2)创新动机。具体体现为:工作中愿意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教学、管理任务;对教改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能将新的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能根据课程需要创新性利用;主动寻求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最优化教学。
2.教师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人格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创新倾向和动力的心理品质总和。
(1)独立性和独特性。具体体现为: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遇到问题不依赖外援的帮助,善于独自攻关。
(2)求知欲和好奇心。具体体现为:对教育前沿理念有强烈的兴趣,能对其进行合理性研究并尝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洞察时代变迁对学生的影响,本着爱学生的态度,从心灵深处走近学生,研究学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3)想象力和联想力。具体体现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合理的联想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会想到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4)专注力和意志力。具体体现为: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也坚决完成任务。
3.教师创新思维
教师创新思维即教师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和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1)发散思维。具体体现为: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切入点;不打击、不压制,并能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
(2)逆向思维。具体体现为:能突破正向思维的惯例,出奇制胜;问题解决过程中能通过合理预设事情结果来修改、完善解决方案;
(3)科学类比思维。具体体现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能参考多种教参资料,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并择其优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4.教师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技能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创新的手段和技巧,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而且也是最显著的体现在创新技能上。
(1)课程教材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注意教材内容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联系,将这些联系创造性的整合进教学内容里。
(2)课堂教学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调整教学难度,控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照顾全体学生的接受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手段,甚至教学地点,突破学校的时空限制;在把握教学进度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使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3)学生管理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对任课班级的特点、学生情况了解细致,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独特的管理思路;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身心变化,掌握发展动态和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4)课外知识拓展技能。具体体现为: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并恰当地补充运用到教学之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所及的科学研究;重视课外知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研发工作,利用好当地资源,校本资源。
(5)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具体体现为:能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扬弃性的参考并进行创新性整合、加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理论表达技能;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时积累并善于提炼、总结生成教育理论,再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服务于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5-266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涵式班组;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2
1 引言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前沿,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自我价值都需要班组来实现。内涵式班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和谐氛围,强化执行力建设,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业务技术强、工作能力优的班组长,更好地带动班组进步,保障公司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指令有效落实。
国家电网推进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管理变革,推进精益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全力推进班组生产安全、服务优质和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国网德惠市供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惠市供电公司)自2014年开始,大力开展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公司特色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深度激发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这一管理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以期能对其他供电企业班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内涵式班组”的涵义
“内涵式班组”是指班组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成员思想积极向上、业务技术熟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班组成员能力的和谐团队。内涵式班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效率高;二是员工职业素养好、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实,有蓬勃朝气。打造“内涵式班组”旨在优化班组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班组成员素质,培养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
3 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将精益化管理理论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日常活动中熟练应用精益思想、工具与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系统的高效运转。
德惠市供电公司在班组管理中存在重“目标”轻“全员达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重“个人”轻“集体力量”等管理问题,班组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足、班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致使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为此,公司依托“人本主义、消除浪费、永不满足”为核心的精益思想体系,在总结国内外企业精益化管理和班组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运用6S现场管理、目标管理和IE工业工程等精益化管理工具,研究分析了公司班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五位一体’机制、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的三个融合,建立了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抓好“明方向、定规则、重过程、补短板、严考核”五个关键。明方向即要确定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的建设目标;定规则即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制定班组综合考评、“两书一月历”、“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重过程即通过常态化管理、周汇报协调、月总结分析、重点工作督办机制等管理机制确保工作过程精细控制;补短板即坚持短板思维,动态查找班组建设中问题短板,分析问题成因,编制“问题库”和“措施库”,依据此“两库”清单下达整改任务书;严考核即班组考核突出“高、严、细、实、快”。
精益化管理紧紧围绕班组建设内涵――“精益化管理、内涵式发展”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旨在达到“指标精优、管理精益”的班组建设精益化管理目标,推动公司持续科学快速向“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发展。
4 特色做法
4.1 加强班组基础建设
4.1.1 加强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理清班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简化班组管理资料,梳理执行班组通用标准及制度,强化ERP、PMS生产管理系统、班组建设等“七大五小”系统应用,乡镇供电所班组一体化平台、即时通讯企业微门户平台等也在公司及供电所日常办公中得到重点应用,有效实现了班组管理考核的信息化、时时化。
4.1.2 采用6S管理加强班组文明建设
按照《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借助精益管理理论中的6S管理方法,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守则活动,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4.2 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
“两书一月历”模式中的“两书”分别指的是《目标责任书》和《工作指导书》,“一月历”指的是《工作月历》。《目标责任书》是对上年度同业对标结果及关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反复研讨,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分析确定的本年度各类指标提升目标、措施。《工作指导书》是依据“目标责任书”制定工作提升措施,按措施流程确定主体部门和协同部门责任。《工作月历》分解工作指导书,做到目标任务清晰、工作流程标准明确,专业岗位和协同部门职责具体。
在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前,公司首先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专业工作组收集并梳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指标、绩效指标以及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指标,统筹分析、分类合并,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易于管理的,真实准确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查找问题,“两书一月历”是为本年度的工作及需解决的问题编制计划,其实施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达成共识,任务责任落实到位、职责流程清晰明确、标准制度依据合理,用指标、目标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汇聚资源。
4.3 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
工作管理项目制体现目标管理和闭环管理的基本思想,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落实项目经理人,明确项目管理职责;制定项目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有效进行项目跟踪,实施看板管理和质量管控;对项目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
公司指定项目经理人作为牵头人落实项目运行,成立项目团队并明确成员的管理职责,依据公司对项目应达到的特定要求,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合理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周密安排,借助项目进度看板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最后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实现持续改进与提高。公司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对于重点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异损台区治理、抄表率管理、电网精准投资和“两抓一带”班组帮扶等活动,公司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作管理中,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1+1>2的效果。
4.4 建立班组管理“协同机制”
班组管理“协同机制”包括“抓两头、带中间”和“3+1”联合互助模式等班组间的协同互助活动。
“抓两头、带中间”活动内容为推动优秀供电所向更高目标迈进、落后供电所彻底脱贫,带动中间供电所跨越提升。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精准帮扶、专业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管控、发展能力,落后班组彻底“脱贫”。精准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各供电所需帮助解决的管理短板和问题,组织开展工作指导和问题处理;专业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和查找落后供电所的管理短板和弱势指标,确定项目经理和整改措施,实施帮扶;结对帮扶是指按照供电所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排名后三名供电所为帮扶对象,组织标杆供电所对其实施“1对1”结对帮扶。
“3+1”联合互助模式是为了进一步缩短停电时间提出的举措,该模式是以相邻的4个供电所为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如一个小组中某供电所发生较大型电网事故或检修任务较多,小组内其他3个单位协助其进行抢修和检修工作。
4.5 开展“班组大讲堂”活动
“班组大讲堂”活动以班组为单位,以“培训质量提升”为主体,坚持“短、实、小”培训宗旨,以安全警示、技术问答、现场讲解等形式,形成“人人争做讲师、个个争当专家”的浓厚氛围。公司编制《“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从领导层、组织层、管理层到执行层,层级清楚,职责明晰,引入了新颖、实用的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大讲堂”、事故分析“大讲堂”、“名师培养”工程、经营分析“大讲堂”、“联合互助式”学习、“送知识进班组”等活动,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4.6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以指标体系为主线、目标体系为要求,监控、考核和分析改进为手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采用KPI法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公司采取不扣分只查找问题的方法开展班组预考核,变定期性考核为“指标完成+日常评价+现场考核”相结合常态化管理,并借助整改“回头看”复核整改落实情况。
公司推行基层业绩指标与机关岗位绩效,个人成绩与班组团队绩效挂钩,采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考核方式的“目标任务制、工作积分制、指标责任制”三制考核和优绩优先、优绩优酬激励机制,对机关管理岗、基层班组长和班组两人及以下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目标任务制”考核,对两人以上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工作积分制”考核,对农电工采用“指标责任制”考核。“优绩优先”机制规定在各种评先选优中,涉及部门或班组评选,只允许A、B类班组参选,涉及个人评选,只允许A、B类员工参选。“优绩优酬”机制规定对部门或班组绩效奖金实行“打包分配”法,由部门或班组按员工绩效科学分配,通过“双优”激励,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
5 实施效果
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牢牢把握求真务实这一价值取向,精益化思想从始至终贯穿全过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度激发班组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核心业务明显提升、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企业效益明显增加的可喜效果。
2015年,公司全年配变烧损同比减少12台次,线路跳闸同比下降126条次,累计少停电945小时,多供电量650.06万千瓦时。在2016年一季度省公司供电所综合对标中,公司共21家供电所参与同业对标。其中公司有11家供电所处于A类,有8家并列A类第一名;有10家供电所处于B类,有7家并列B类第一名,无C、D、E段供电所。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江丽,吴逸芳.精益化管理提升班组建设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2,(23):12.
[2]James P.Womack,Daniel T.Jones.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World [M].Simon & Schuster,1990.
[3]James P. Womack,Daniel T.Jones.Lean Thinking [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96.
[4]Sanjay Bhasin.Performance of Lean in larg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31):349 357.
下面就创新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打开电脑稍作搜索,就能搜索到数以百计的展览会信息,各行业展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纵览各个展会的资料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规模号称很大,展商号称很多,但是总感觉缺少内涵,缺少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一、 从策划定位上来看。
很多展会的选题和基本目标没有创新性,都是围绕几个大的行业,再看参展单位性质居然涵盖几个相关行业,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或者模糊不清的定位,业内人士没法确定展会的方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行业内大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不敢来,来了担心影响声誉,毕竟专业展会是个很好的宣传窗口,给人的感觉是专业不是杂牌军,但模糊的展会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宁可只参加大连服装展也不去其他小型展会,宁可花大力气在一个城市开招商会,也不愿意参加当地的展览会;如果业内大型企业不来参展,只有一些小展商,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展会的形象了,而行业内处于发展中的企业参展前就会咨询有哪些大型企业参展,或者在会后就不想再一次参展了,因为没有规模没有档次就得不到专业观众的青睐,那样参展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记得笔者在组织江苏酒类及副食品交易会的时候,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江苏省最著名的酒类品牌就是“三沟一河”,即双沟、汤沟、高沟、洋河,这几家企业到会这是最基本的,而国内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具有全国代表性,如果他们不来也会影响展会的档次性,为此,组委会动用了各种资源,保证了这些企业参展,并做了精美的特装,现场表现非常好,这样展会的档次性提高了,其内涵也得到了诠释。所以说策划定位一定要明确,让专业观众知道参展的企业都是什么性质的,才能更好的吸引专业观众的参观。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专业展会里面肯定有行业外的企业参展,而且这些企业都是以展会为生的,什么展会都参加的那种,但是一般的组委会都不会排斥,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不会计较参展费,从而导致展会里面鱼龙混杂,这也是定位模糊的一个方面;君不见,车展上卖按摩器的、服装展上卖车模的、医疗器械展上卖电动车的等等,这都对展会的长远发展不利,但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也表明了中国会展行业的急躁性和短视性,毕竟对一个有长远发展的展会来说,目标定位不是损失几个参展费,而是留住更多的大客户和大量的专业观众。
二、 从广宣创新上看。
大部分展会的广告宣传都很单调,几本专业杂志、展前报刊几个豆腐块、网络作几个链接,至此而已,而且这个模式已经延续很多年。但是,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有延续性的展会其媒体资源一定要以战略合作为基本模式,而不仅仅是几个广告能解决问题的,只是如果有意战略合作需要一个很长时间探索和付出,这显然不符合眼下很多展览公司的办展目的,这也是很多展会一年后就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为现代化的展览会,办展单位和媒体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发几个广告、报道几条新闻那么简单了,必须作为一个长远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媒体资源,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局面,毕竟在宣传方面媒体业内人士更有发言权,更了解行业内的操作规则,换句话说只有让媒体人来做媒体事才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记得参加一个很熟悉的展览公司的新闻会,会后看到展会负责人对很多媒体记者做着很多的要求,要求怎么发稿、那一天发多少、立意是哪些、技巧如何等等,这样效果怎么会好,难道记者不会去从最好的角度入手、难道记者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发比较好,这样做恰恰又使记者反感,外行领导内行是件很难受的事。
笔者正在负责2006南京国际汽车展的广宣工作,展会前半年就把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汽车专业媒体都联络了一遍,挑选了部分有实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来媒体发挥了作用,策划了很多展会配套活动,也提出了很多的宣传建议,甚至对我们的招商工作也提了一些见解,大大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联合媒体做了不少电视电台现场节目,号召南京的汽车专业媒体把每年的车展当成南京汽车行业的节日来操作,这样,媒体们很高兴参与进来,毕竟车展的客户和他们的客户是相同的,为车展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媒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项资源也到位了,基本不用花费什么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宣传网络,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这个圈子是他们行业内的沟通渠道,通过和我们组委会的合作他们乐于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相关媒体信息,从而使我们的媒体联合网络更加宽广,涵盖更加全面,为展会的全面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今年车展的宣传会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式资源互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