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管、文、理、法、经、艺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主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增设物流方面的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方向模块,2008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交通与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同年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委员会授予《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成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员单位,目前分为物流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和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2014年,首届24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系,经过4年的发展,现有物流工程教研室1个,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1个,RFID技术与应用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实务模拟实验室1个,物流仓储与分拣实验室1个,物流管理商场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约为300m2,具有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输送分拣系统、AGV小车、搬运机器人、电动及手动叉车、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流利式货架、补货货架、高频RFID系统、条码打印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商场收银模拟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eM-Plant、Flexsim等专业物流仿真软件,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设备功能先进,基本能够满足本学科教学任务需要及未来10年的设备发展趋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岗位:物流企业或设备研发企业,从事物流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选型与管理,物流自动化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各类企业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部门,从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使用维护,物流设施设备检测维修,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采购与供应链设计,库存管理等工作;政府和行业管理、咨询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物流方案设计咨询等工作。

二、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设置的专业,黑龙江工程学院秉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建设的需求和方向,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服务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背景,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格为: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及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精神,毕业后适合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物流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从事物流工程领域内的管理、规划、指挥、决策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与物流设备维护,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物流工程领域中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物流行业基层和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划、运营管理以及物流设备的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和管理,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应用型工程师。本标准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当达到了后备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后,可以获得后备工程师技术资格。专业培养标准为:(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能够用于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复杂问题所需的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经济及管理等知识;(3)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4)掌握基本的物流系统组织、决策、管理及运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精神;(5)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运用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6)具有系统的物流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有应用物流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前瞻性,在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政策、法津及法规。

四、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各种能力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1)人文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3)经济管理;4)工具;5)体育;6)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1)物流工程专业基础;2)物流工程专业方向;3)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1)素质拓展;2)科技创新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三个层次。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物流工程专业在本科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社会经济人才需求,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物流等行业,立足黑龙江及东北区域、辐射全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依据学校所处地理及办学传统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本专业总学分190学分(综合教育学分至少1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为129.5,实践课学分为50.5,综合教育学分为10。理论课设置为213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设置为6门,共872学时,通识教育选修课8门,共192学时,专业基础课(必修10门,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选修各3门),共672学时,专业必须课(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各6门),共208学时,专业选修课6门,共192学时。实践课设置为52教学周+8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为10周,专业教育实践为42周,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共计80学时。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物流机械结构与维修、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等。

五、结束语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物流英语 “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物流作为现代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基本物流操作技能,而且应掌握流利的英语来支撑其工作,能熟练地与国外物流公司进行商务谈判,能看懂并填写英语物流单据,与外国客户交流,等等。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学生来说,学好物流英语是他们在工作竞争场上较劲其他对手的重要筹码。但是,物流专业英语这一课程在教学上由于各种原因走向了误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误读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在第一学期设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巩固高职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在第二学期设置商务英语交际口语课程,进一步提高其听说能力;在第三、四学期就会设置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让学生进入“特殊用途”或“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在特定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和锻炼其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因此,物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旨在培养能熟悉地应用英语进行涉外物流工作、办理各项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不少高职院校老师仍然采用的是基础英语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语法讲解、阅读材料、翻译句子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提高高职学生薄弱的英语水平方面固然有帮助,但却忽视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即培养用英语做物流工作的人才。

(二)专业师资的缺乏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普遍都是英语专业出身,他们的强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英语技能,但是缺乏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故在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有些院校也让物流专业课老师教授该课程,他们虽然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方面胜任教学,但是其英语技能的缺乏也不能满足学生在该课程中获取物流英语知识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市面上的物流专业英语教材普遍难度较大,内容拘于理论化,用大段的全英语文章来阐述各专题的内容,并且大部分教材中选取的专题内容比较零散,整本书未形成完整的物流工作过程,显得无系统化。这种教材旨在让学生对材料的句子、段落的理解来学习各专题的物流知识,这就使得不少老师在课堂上继续沿用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英语教学应具有的职业特色。

(四)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

由于生源基础不一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课表现出怕学、厌学等情绪,认为只要过了英语等级考试,毕业和找工作便不成问题。并且他们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在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等方面都很差。虽然大一两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其英语水平,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英语三级乃至四级的水平,但是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鉴于高职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老师在教授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时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词汇学习、篇章翻译等基础知识讲解上,难以大范围地开展难度较大的模拟场景英语练习。

二、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职业”,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复合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需具备专业能力,即高职学生能通过学习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专业能力;需具备人格能力,即高职学生能全面地考虑并自我评价其在家庭、职业和公众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发挥自身才干,制定并拓展职业生涯计划的能力;还需具备社会能力,包括工作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另外,除这三项基本能力外,高职学生还应具备行动能力,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面对复杂并且频繁变化的工作任务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式化的行动模式的意识与习惯及创造性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并非强调单纯性的基础性知识传授,而是对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职业岗位操作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中,学生参与建构物流工作的能力是关键,而非传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物流职业能力培养,制定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教学目标,探索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重视物流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在制定物流专业英语大纲和教案的时候除了加入基础知识内容,还应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思想。从课程整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都应围绕着如何体现“工作过程”指导思想,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要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辅导者、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能再照本宣科,讲授单纯知识理论,而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物流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能力培养目标,将项目或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突出物流活动的工作过程,在模拟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流工作能力,使教学更生动化、系统化。虽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底子薄弱,在单词、语法等方面非常缺乏,但是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也不能以单纯的术语学习为主,因为物流术语繁多,记忆困难,会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物流英语本身是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因此所教的内容应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应该在联系现实国际物流活动的场景中进行呈现。教师需要给每堂课都设计一个具体的子情景或子模块,使整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大情景或大模块,即该单元主题的工作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每堂课、每单元课程后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师资培养

目前物流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数是由英语教师担任,也有物流专业教师,前者精通英语基础知识,缺乏物流专业知识,后者则反之。英语教师虽经过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专门训练,熟悉英美文化背景,了解语言理论知识,但都未系统地学习物流专业课程,更未接触过实际的物流活动,缺乏行业知识技能。物流专业教师虽有行业从业经历,但语言知识的缺乏也使得他们容易将该课程讲授成一般的物流专业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需求。教师们在教学中陷入了知识困境,难以上好物流专业英语这门“物流+英语”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英语知识的课程。因此,师资培养对于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质量提高非常重要。英语教师们需要系统地学习物流专业课知识,最好能积极地考取物流行业资格证书,巩固自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还应利用学生实训或假期到物流企业中进行实地学习和调查,掌握行业知识技能,从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培养。物流专业教师则需要补充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练习英语语法、口语,实现“双语”课堂教学。同时,英语教师与物流专业教师应定期举行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合作与交流,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借鉴经验。

(三)教材选择与编写

目前市面上真正适合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很少,大部分教材要么是大篇章的理论知识讲解,单词学习,难句翻译,缺乏生动性,使得本身英语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望而生畏;要么就是以对话形式出现,虽较前者灵活、有趣,但专业性不强,跟基础英语课程相差无几。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采用难度较大的原版教材,也不能采用理论性过强的专业化教材。既然市面上的教材难以满足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校所制定的物流英语大纲和课程标准来编写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该选用学生日后将会从事的实际物流工作内容,并且每个单元之间的内容设置及各单元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工作过程”思想,尽量打破学科体系,展现物流工作的全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本位。教材的整体结构应选取物流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商务洽谈与合同撰写、物流运输、仓储与库存、客户服务等物流节点的主要工作流程。各单元的内容也应形成工作过程,比如仓储与库存单元可以分为入库、盘店和出库三个子情景。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是理论知识或对话学习,应突出工作流程中的操作环节所需要的能力、技能、相关理论知识及术语学习。总之,教材的编写应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物流业务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展现出专业性、知识性、技能性及生动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能为物流学生奠定好语言和专业基础,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熟练操作,所以这一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中的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误区及不足之处,改革迫在眉睫,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非常适合于带有专业性的英语课程之中,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能较为熟悉地应用英语进行物流工作的交流,办理各项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佳音.浅谈高职院校物流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26-227.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44-02

1 当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物流类学科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一股物流热的兴起,一大批院校先后开办了物流类学科专业。但许多院校在没有基本的物流师资、对物流学科专业缺少最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前景的盲目乐观,匆匆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由于对于物流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

1.2 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目前,全国几十所院校在本科层次设有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为物流工程,却没有开设最基本的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而一些叫做物流管理的专业,却开设了一些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两个专业办成了同质的专业。

1.3 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

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几乎目前物流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重复。

1.4 缺少系统化的教材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目前,市场上有关物流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是快餐式的、科普式的,适合做教材的很少。即使一些标明是物流类教材的书籍,也缺少作为教材应有的可读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等,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我们以为,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界定出发,合理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定出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叫做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从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的思路,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不重复性。

根据这一思路来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要全面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知识点的划分,是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凡是物流学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均应全部列出。换句话说,凡是物流实践中可能需要的知识,一定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出,凡是物流实践中不需要涉及的知识点,一律不得列出。不得随意扩大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外延,也不得随意压缩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2.2 知识点的归并整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在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学科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所谓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是指由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为了保证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每一个知识点只能够归属于一个知识单元,不得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之间重复组合。

2.3 课程群的构建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不同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通过进一步的组合,形成具体的课程。由于知识点的划分是唯一点,由知识点构建的知识单元或者知识模块是唯一的。因此,由此所构建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8-02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再一次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转移的一大特点:前者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科研项目的实现在其中处于相对连带的地位。而后者的校企知识转移则是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以科研为主体的合作对教育教学发生连带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层次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

三、结语

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比较源发场、系统场、演练场和对话场四种知识转移情境,源发场提供校外面对面情境,系统场则提供校内虚拟情境,而对话场和演练场的区别在于功能与作用,对话场作用是使隐性知识外在化,演练场作用是将显性知识通过训练不断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提高。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角度讨论知识转移情境的分类及其内容,但是知识情境在组织结构、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也会表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是今后研究向深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谭大鹏,霍国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2]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技工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物流专业的实践知识,与社会工作岗位脱节。

2.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财力投入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些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部分专业教师只是从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甚至不同专业转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很好地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有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训条件比较差,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被动吸收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4.学生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又要学生学会物流规划的实践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最新的物流专业技术进行最优化运作的本领。现代物流涉及面比较广,实践性也很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为此,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人人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去完成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商品流通服务,也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需要一流的物流人才,而一流的物流人才最主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物流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为物流行业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二、完善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对策

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接轨

课程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对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能否提升产生影响。要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技工院校可以采取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改革。这样就将人才培养方案跟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接轨。以行动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突出此专业的实用性,相对淡化专业理论知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专业课程教学。二是依照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的有关能力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目标,合理选择专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逐渐改变当前有些技工院校所使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专业模拟训练等新颖教学方式;运用物流行业调查、物流规划及营销方案的制作、实地调研等多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6篇

—、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了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业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陆续展开,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画①课程设置重复。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②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部分专业课程名称不同授课内容却相互交叉、重复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深入是否适合本科生、是否为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必备还有待探讨。③教师缺乏职业培训。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④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未能弥补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不足。由于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没有涉及物流内容,也未通过设置相应的物流专业课加以弥补。

二、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及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充分掌握物流人才需求动向,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以及人才基本素质等更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我们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首次调研于2008年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企业包括DHL、神州数码、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北京顺鑫首联物流、宅急送、北京第一机床厂、国美电器等涉及中外、民营、国营的生产、服务、零售、采掘等行业其中,物流型企业占60%,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6.67%,批发零售型企业占13.33%。调研对象为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经理或一线物流工作人员,以及非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33%,其中本科专业与物流相关的仅为20.00%。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的全美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表1)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

在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图1)有62.5%的人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37.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90%的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偏差(图2、3)。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选择的人次数是0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企业中应用频率高、要求较强能力的某些相关知识点,如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贸易、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等(图3)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本校经管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实力,我们借助这样的优势,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失相关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脱节,学生只学到了几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致使本专业学生在数据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仍然欠缺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此外,虽然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但授课内容几乎不涉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必修课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接轨少,没有提供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注重课堂授课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的案例课程少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偏大适于在研究生阶段讲授。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出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有引进物流人才的计划时,80%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与参考文献2的研究基本相吻合:2005〜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补充4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0%。但是在各种补充物流人才的方式中,通过面向校园招聘的只有43%,排在了第3位而面向社会招聘和企业内部培训则是企业采用的更主要方式(表2)

由此可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不难理解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中,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比较。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确定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本校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本校与这几所高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缘于香港作为一个大的物流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为当地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很好,而且香港的教育有英美国家的特点。

通过分析内地和香港物流管理专业的资料可知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外,其他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几乎都要多于工程技术类。而且,内地3所院校课程数量较多,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学年开始授课。

从课程门数的角度分析,内地3所院校基础课程门数比例远高于香港院校的相近专业同类课程比例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则低于香港院校(表3)北航物流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香港同类院校专业比较见表4。

表4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及北航特色,在物流人才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在竞争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特点与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考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市场方向,从四种需求领域(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和三个需求层次(物流操作、物流实际管理、高层物流管理)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

三、培养具有北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以上调研分析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等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现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专业核心知识不完善;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缺乏多元背景的师资队伍等。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知识框架,修改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了特色办学模式同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教师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本校经管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北航特色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矾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拟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同时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教育部等主办的培训班,并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等。此外,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每年都有教师去香港、欧美等高校交流、学习,其间教师有意识地选听相关课程,为自己的教学作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北航的毕业生再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等。

2.突出北航特色

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要求,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分类,并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在物流教学中突出北航特色,首先要明确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类人才市场,是宽口径人才还是单为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企业培养人才;其次要解决如何在经济管理学院突出北航特色的问题,解决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即具备了北航特色的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是学习了几门航空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所培养的人才即具备了北航特色而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办学的模式。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背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有所创新,突出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前述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比来看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其工科背景来掌握物流管理所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加强工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

不仅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中同样存在物流同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造。因此在学生的基础专业课设置中,应该加强关于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科研与教学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特长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成果其知识也是物流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因此,在修订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增加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调整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授课内容,加强电子商务的教学。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多人在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是航空专业具有扎实的航空专业知识背景,在科研中与经济管理相融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以上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特长辅之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所学的部分航空专业知识应该说北航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适合于在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物流企业中工作,在更广泛的物流人才市场上也具备竞争能力。

在我们首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利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现已成为所供职的物流企业的骨干;有学生毕业后不久即在某航空制造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诊断与改造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及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调整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协调、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课程增加北航优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调研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学生实验指导手册。挑选的实验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认识实验、物流运作层面实验、物流信息处理包含十个项目:企业概况认识与描述、物流活动与作业认识、基本工具与设备、物流作业绩效评价、认识牛鞭效应、作业流程仿真、库存管理、EXCEL及VBA编程、基本知识和实验环境认识、简单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手册中没有提供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从实施效果看,实验性教学手段的采纳是弥补学生对物流企业缺乏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一个有效办法。

物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参观或体验式的比如物流实验室提供货架和仓库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播种式和摘果式等不同拣货方式的差别,不同货物摆放方式对仓库管理的影响不同信息识别技术对效率的影响等很多基本的物流原理另一种是试验式的比如让学生通过啤酒游戏来加深对牛鞭效应的理解并且评价不同改进措施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等试验。

4.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联系专门的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物流运作的机会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利用北航毕业生的优势资源,笔者指导的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走访了多家物流企业,完成了出色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校级奖励。而另一名学生在毕设阶段以某物流企业为背景进行研究并去企业实地调研,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四、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7篇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擅长抽象思维,而中职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多数比较枯燥。在中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职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性展开适应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中获得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和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和交流”[3]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物流专业教师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物流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4]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且比较枯燥和抽象。在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满足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根据物流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物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比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货运》、《运输作业实务》等专业课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任务,并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实施完成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构建。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课程的完成需要建立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组织的主要场所之一,为物流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服务。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仅针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环节的实践操作,应该根据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依据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特点,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动手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还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物流专业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领域进行过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专业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因此,聘请企业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工学结合

仅仅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建的再好,也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在企业,企业执行的规范都是职业标准,学生的实训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企业作为最终的毕业生接纳者也需要介入进来,与校方进行多方位、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等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企业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训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让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习模式也可采用“学―工―学―工”的工学结合的交替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学期到企业去实习,再接着回到学校学习,重点解决在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再投入到企业一线去检验上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设置“工”“学”比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学时比例,要充分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区分“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要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学比例的调整。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操作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理论知识;若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服务,以“做中学”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工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自觉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以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或经营过程为前提,工作过程知识自然成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收集、挖掘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三)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仅仅有理论笔试考核是不够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并重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考核与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可以参考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物流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工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9篇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岗位职责驱动法;本科培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2-04

[摘要]

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问题,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分析当前热门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提出从调整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四个方面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以适应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岗位职责驱动法;本科培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2-04

0引言

随着2014年秋季双选会的落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达到30~40万人,尤其缺乏精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IT复合型人才[2]。然而,在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严重的背景下却凸显了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招聘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在招聘时往往不限专业,转而看重求职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对于物流员、单证员等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工作,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低就,转而应聘物流开发之类的工作,但又缺少相关实践和能力。根据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的“6+1”产业链理论,企业在“物流环节”创造的价值远比“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要多,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企业的物流环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3]。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本科生各项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激烈。

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改进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过对当前热门的企业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采用“岗位职责驱动”调整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对口的高级物流人才[4]。

1岗位职责驱动法

岗位职责驱动法是一种企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再根据企业对该物流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调整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岗位职责驱动法更加注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在充分调查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岗位职责驱动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中的应用本章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对物流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

2.1企业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物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对其人员组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低级别岗位的劳动力进行了裁减,另一方面在不断物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合肥、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近30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物流IT开发工程师、物流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本小节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这些热门物流岗位的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1) 物流IT开发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精通JSP、JAVA等应用类开发技术;精通Struts、Hibernate、Spring等主流开源框架;熟练掌握SQLserver、Oracle、Mysql、DB2等主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熟练掌握jsp、tml、servlet、XML等相关编程技术;熟悉工作流引擎。

分析:该职位不仅需要精通物流基本知识,熟悉各行业营运体系,还需要较强的IT技能,熟悉编程、系统架构等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2) 物流操作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物流基本操作流程,如出库、入库、库内管理、车辆调度、各种系统操作等。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分析:该职位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少,具备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即可。

3) 业务跟单员。职位能力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跟踪产品或服务运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是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经济专业,英语四级以上,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跟单、制单流程。

分析:该职位需要一定的物流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熟悉外贸活动流程,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日常交流、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4) 单证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以及归档操作流程。要求全日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国际物流本科学历及以上,英语国家六级以上,具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进出口贸易业务,能独立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费用核算。

分析:该职位需要扎实的国际贸易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进出口货物费用核算,并且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因为其工作需要经常跟外贸打交道,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很高。  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的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可将目前物流行业所需的人才归纳为三类:一类是需要有较强的IT技能,主要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开发以及优化工作,如物流IT开发工程师等;一类对金融和商贸类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主要负责与客户联系以及各类贸易业务往来,如业务跟单员等;一类对专业知识基本 没有要求,主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如物流操作员等。通常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差,金融和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本科生就业时无法选择需要复合型知识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而唯一能胜任的是

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第三类工作,但其工作环境与工资都不理想、发展空间小、体力劳动多等劣势使得本科生也不愿意去应聘。因此,出现了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又就业难的情况。

2.2岗位职责法驱动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改进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分析,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定位于需要复合型知识的两类工作。为此,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改进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目前物流热门岗位的能力需求特点,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物流专业教学偏向性的不同,适当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小学期开展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学生可以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知识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带有专业偏向的学习串联起来,使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专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运用,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人才缺口培养出可以即聘即用的复合型人才[5]。

2) 加强教学实践。岗位职责驱动法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实践。首先是物流实训方面,高校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高校间的实验室资源、租用或借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开展实训,既能减少资金投入,又能达到强化教学实践的目的;其次是校企合作方面,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思想,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互惠共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利用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再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到课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6]。

3) 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参与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物流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7];(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仿真教学法:可以借助Flexsim等物流仿真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MOOC教学:充分利用本科生自学能力强的优点,将“MOOC”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并将问题带到课堂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面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8]。

4)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目前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工商、国贸、经济等专业,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强化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团队,还需要引进物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企业运作的新流程、新技术、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3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1) 岗位职责驱动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物流专业方向的整合。在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时,对于新加入的系统开发、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将物流知识与其融会贯通。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时,在进行系统开发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取国内外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根据企业物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情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物流系统开发的实践工作。

2) 教学团队需要提升自己。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的最新前沿,了解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对所需的复合型技能知识进行追踪和学习。只有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最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才发现所掌握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

3)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仍然单纯的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系统开发课程为例,新的标准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下实践操作所提交的成果质量。因此,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4结束语

将岗位职责驱动法应用于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的让学生获取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通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进学生对实际物流企业工作内容的了解。通过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并锻炼技能,为其今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EB/OL].(2002-12-16)[2014-12-11].http://people.corn.cn/GB/shenghuo/78/1933/20021216/888515.html.

[2] 刘斌.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43-145.

[3]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 程巧换,付慧坛,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学研究,2014,(1):78-81.

[5] Zhan Yah,Peng Wei,Xiao Fan.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Logistics Teaching Module[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12):2759-2763.

[6] Zhang H J.A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Cost Accounting” Based on Production Logistics[J].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1,(6):547-3550.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 物流专业英语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7-02

1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物流发展国际化程度加深,精通物流业务、熟悉中英商务交流的物流人才越来越受市场青睐。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正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生,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必修课程,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引起企业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当今物流人才不懂外语、外语人才不精通物流的尴尬局面持续。

2 课程的定位

《物流专业英语》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遵循学生的专业认知规律,以认知行业、认识岗位、接受职业理念到养成基本职业素质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内容。它主要介绍物流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了解物流领域的最新信息,掌握物流专业英语词汇,能够进行国际物流单证的填写和录入,能够成为知晓跨国物流运作、物流国际合作的外向型物流管理人才。

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专业实际,使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融工作内容于课程内容,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热情,提高其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3 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体现工学结合,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旨在批培养综合素质强、开放实用型的物流人才。

3.1能力目标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一是能够识别基本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二是能够阅读英文物流专业资料;三是能够正确填写和录入国际物流单证;四是能够进行日常因为物流业务文书。

3.2知识目标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物流专业英语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掌握常用物流专业英语词汇、短语;二是了解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知名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历史;三是结合英语基础课程,掌握物流英语常见句式、常见会话;四是掌握国际物流单证的填写方法。

3.3素质目标

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素质目标与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强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在物流专业英语的单元教学中,采取小组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具备独立的调查、分析与整理资料能力;能够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4 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材是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教材质量优劣对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物流专业英语教材质量对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选择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专业培养特点的教材,尤为重要[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选用高职高专类物流专业英语教材,教师还有必要多参阅本科类物流专业英语教材,更系统地形成自己的教学知识脉络。纵观市面上的物流专业英语教材来看,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基础知识篇,介绍物流文化背景、知名物流企业发展史、物流名人、物流商务礼仪;二是专业知识篇,主要是讲授物流英语的专业知识,涉及各类物流活动,如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内容;三是物流业务篇,内容涉及物流专业所需的业务文件、物流新技术、新动态等。比如在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探讨电子商务、B2B、B2C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发展趋势,ERP系统、MRP系统以及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RFID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以上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外,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还要有专业文献和科普读物,还需要又文献索引、专业论文、专著节选、技术合同、产品样本等多种形式[2]。

5 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文化成绩偏低,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而大多高职院校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多的是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四六级考试,物流专业英语一般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考试方式以考查方式居多,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一度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在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维护问题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专业英语的教学由公共基础课部的英语教师来承担,但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针对专业性强的内容比如物流业务篇等章节,英语教师仅仅能从英语文字、语法结构的角度给学生讲解,而无法结合物流专业特色作更深刻、更客观形象的分析。而物流专业老师虽懂专业知识,但是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经验,同时也很少有机会开展教学探讨和交流,因此担任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困难不少。

改进措施:(1)选用适合高职物流专业的物流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深入浅出,最好有电子光盘等有声教学辅助课件,既方便教师备课,又有助与学生们课后强化知识点,查漏补缺;(2)授课老师将物流专业英语知识与英语等级考试的知识巧妙地融合讲解,加大知识练习强度,定期考核学生的物流词汇搭配、物流术语等知识掌握程度[3];(3)组建成熟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鼓励教师们多参加专业实践,培训交流活动,将专业教学与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有效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包容性。

参考文献:

[1]段凤华.物流专业英语教材选择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2):56.

[2]王成林等.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07(49):124.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3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本科 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 知识结构 模块化

目前,在整个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然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企业用人要求不相匹配的状况,这就不得不反思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

1 职业资格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启示

1.1 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鉴定,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

从表1物流师、高级物流应当具备的相关知识得知,物流管理要求兼具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知识模块:

(1)现代物流理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设备,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物流。

(2)现代系统工程知识: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物流市场经济技术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及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及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及配送管理;物流战略规划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及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物流系统评价。

1.2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4)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

(5)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科技动态;

(8)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另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物流工程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2)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有较强的现代工程基础;

(4)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的科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1.3 启示

综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是: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中,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企业为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岗位的设置并非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的重叠,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与此需要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就应该兼具管理类和工程类的知识。

正是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青睐。

2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和行业垄断界限打破的形势。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知识;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对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因此,将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素质设计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2.1 知识结构

2.1.1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下列七个模块,物流工程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②③⑥⑤模块;物流管理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①③④⑤⑦模块。

①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国际贸易方面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运输、仓储等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就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运输工具的使用知识。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除传统的货物进出仓、堆玛摆放等工作外,还要包括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配送管理、包装、加工、检验、维修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③物流工程知识:管理学科应融合工科知识,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包括物流市场与经济技术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网络及配送中心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④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⑤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作用。

⑥安全管理知识: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问题,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⑦法律知识及其他。

2.1.2 选修课的知识结构

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选修课中办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特色。例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物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龙头,设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课程,以及港口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课程;或者以各院校的学科门类为依托,培养特色物流人才,如既有机电、食品加工等工科专业,又有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专业的院校,则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可以整合上述专业的优势,增加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和营销学的内容,培养适应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2.2 基本能力

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②外语:对外交流能力;

③物流及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能力;

④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⑤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社会交往能力;

2.3基本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②体能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③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这是实现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现行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大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践较少,生产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提高教师尤其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安排这些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或者经过实验室岗位轮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

在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如表2所示,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建立教学实施机制。

3.3 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为中心,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该体系的宗旨是: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毕业后服务经济社会是最有用的或者说是价值最高的,应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掌握的。根据新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学的知识单元,并将这些知识单元进行整合组装,形成内容先进、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贯彻始终的是必须加强科学方法论教育,注意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应讲授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这些结论告诉学生。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与脱节,做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少而精”。

3.4 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要的是强调其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培养直接有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应努力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

3.5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个综合型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坚持不同院校一定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制定出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方向导引、教学环境保障、教学实施、质量保证机制;同时,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 王亮,李世询.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6).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范文第15篇

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找”,最早由CaryHamel和C.K.Prahaoad在1990年正式提出[3]。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早在2004年就发现并提出“服务外包运作”的理念,他在《国际外包理论与战略》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全球大多数公司60%以上的业务将通过外包来实现[4]。这个观点跟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十分相近,詹姆斯说“Dowhatyoudobest,outsourcetherest”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理念。国内学者李子慧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对策》一文中提到了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呼吁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5]。物流外包就是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3PL)运作。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面向我国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业务流程领域,培养熟练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物流实践能力,并具有熟练的行业外语运用能力,以及IT应用能力,能迅速投入到各类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行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物流外包技能型人才。

一、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据商务部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而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0年左右全球有10000亿美元的ITO业务、有10000亿美元的BPO业务。另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发展形势注定需要大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对于我国国内物流业,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吴清一认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物流业将产生大量人才需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具有服务外包物流操作实践能力的人才占总体服务外包人才比例不到10%。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研究认为,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技能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过系统的服务外包物流技能培训,大部分不具备服务外包物流相关知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研究认为,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包括服务外包方向)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和19%,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美国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其中,本科生的专业结构为:物流专业占12%,商科专业占52%,工程类专业占23%,其他专业占13%。由此可见,国内物流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院长杨冬指出,大专院校及培训机构虽然培养了大批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但这些学生大部分偏研究型、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素质不够高,与服务外包企业应用型、跨行业、高素养的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距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和输送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人才的渠道,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经实践证明更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

二、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服务外包物流的发生原理、服务外包物流的原则和程序、服务外包物流的准备工作、服务外包物流计划的制订、技巧的使用、服务外包物流的内容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操作能力。但是通过高职院校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教学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多数教材仍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授,而对该专业的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双师人才稀缺

在目前情况下,教授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的老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他们很少有企业服务外包物流实战的经历,教授课程不能有效地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太过于书本化和教条化。此外,就是双师型人才稀缺,这在目前还是制约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三)教学方式方法不与工学结合一致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教学一般的做法就是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这与工学结合的核心要求相差太远。工学结合要求在工中学、在学中工,边学边工,真正的做法应该是课堂就是实战操作现场。

(四)实验实训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对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学校外实训基地运转不畅,建设不得力,与企业的配合不默契,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学校内的实验场所面积有限(很多院校生均面积不足),软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这种情况显然难以保证技能培训的质量。

(五)外语教学环节薄弱,基本没有双语教学

服务外包方向对外语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最好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以高职学生基础差为借口,在实际教学中有意降低外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学更是寥寥,有开设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措施(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外包学院)针对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外包学院执行如下的改革措施,使得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真真正正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运行。

(一)构建和使用合理的课程体系

外包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职业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和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四大模块的具体组成如下:第一,职业基本素养模块:主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如表1。第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主要由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表2。第三,职业核心技术模块:通过本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整合,如表3。第四,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通过一系列公共或专业选修课、知识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开展来完成,如表4。

(二)实现校企双向培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外包学院为了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理论教学,更多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建立物流实训室、实现校企双向培训等措施来改革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同时,依靠物流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改革实践教学。

(三)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外包学院的实践性环节包括技能训练、实训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对所学的服务外包物流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物流专业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地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具体化。并且使他们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公里”对接。

(四)加强服务外包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师+经理人”的复合型教授模式

外包学院在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积极加强双师建设,还尝试邀请物流职业经理人走进课堂,讲授相关服务外包物流专题,推行“教师主讲+经理人参讲”的模式。每一门专业课,都根据课程相关内容安排出一定学时邀请企业经理为学生讲授企业实际发生的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了解。

(五)积极开展软件模拟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软件模拟教学是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模拟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外包学院软件模拟教学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理解物流流程,并能实际模拟物流流程的全过程。比如: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模拟供应链运作来配合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的讲授,由教师扮演普通消费者向供应链发出采购订单,学生按照销售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企业顺序依次模拟各家企业订单管理(信息流),在货品配送过程中,学生依次模拟供应商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完成供应链模拟。学生利用它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物流中心或工厂的三维动画仿真模型,借以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和改善方案,这对于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强化外语教学,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环境

外包学院把外语教学视为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的环境。目前,学院开设两门外语专业课程:英语与日语。学院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具备英语或者日语的双语教学的能力。学院招聘的很多教师都有留学欧美与日本的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院的双语教学实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