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32-2

1 概述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中第一线岗位的专业领域人才,承担着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还要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等。从而为国家输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高职教育产生较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探索期。在工学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是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改革的重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者提倡的一种新手段。主要是运用企业调研能力,深入分析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模式,细化到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以此来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使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与职业发展要求相一致

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社会用人岗位在开展招聘时,往往反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针对性较差,所设置的物流专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较宽泛,实用性不强,而且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太低。通^对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观察发现,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进行设计的,它主要强调的是教育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一来,就模糊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导致高职院校的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本科院校十分类似。高职院校的实际优势得不到发挥,但是在专业知识培养上又缺乏根基。所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原则

3.1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发展为载体的原则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突出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要增加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除此之外,要从职业岗位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社会物流行业发展总趋势,分析相关岗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从而建立有效的课程标准,确定以职业活动为基本核心的课程设置模式。

3.2 以企业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学校要充分调查社会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该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此为教育导向,调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高校要充分调查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增加个人发展与该行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内容。

3.3 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内部一致性原则

除了注重物流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物流行业发展相一致之外,还要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课程体系内部的协调性。防止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合的状况。从具体来说,应当根据课程体系各个部分的作用进行设置,明确规定哪些课程为核心课程,哪些属于支持课程,哪些属于基础课程。明确各部分内容作用之后,就能够处理好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然后再结合该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协调学生基本水平、课程目标设置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培训各自所占的比重。

3.4 从院校发展目标出发,突出教育特色的基本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追寻时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突出自身发展的特色。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本校设置的基本发展规划,对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思路

4.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在它内部的系统中,坚持工作过程就是一种在企业里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且获得了有效工作成果的、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它属于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性的、能够长时处于运动转台当中的固定的发展系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当中,坚持的一种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必须要根据实际的行业发展评估。也就是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某种工作环境相吻合。这就涉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角色关系定位的转变。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4.2 课程改革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高职教育要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的结合,突出了对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些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4.2.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具有明显的学科属性,其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学科理论的价值,而忽视实践内容的安排。如果学校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被动地设置课程内容。那么就会陷入实践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脱节的境地。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基本模式,开展系统化的设计。重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突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典型性等。

4.2.2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新时期教师、学生角色关系转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行动为基本导向,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要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来维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适应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4.2.3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

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能够增加教W活动安排的针对性。减轻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教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成功的物流企业发展案例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逐渐实现学生与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5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5.1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各个课程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取决于每个课程的难度,学生在获得全面知识系统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课程的设置要按照难度从低到高,学生学习从概括到具体、从基础到系统的模式。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安排,一个学习区域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多个板块。根据学生知识获取规律,将这些板块分散在不同的学期内,可以按照从具体到系统、由难入深的模式排列。

5.2 课程内容的编制

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比较学习的方式进行编排。比较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的步骤,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然后结合对不同范畴内容之间的比较,获取更全面的认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编制必须要与该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一致。

5.3 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各个情景对技能培养的价值,以及各个情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在初始时期,无论设置何种学习情景,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逐渐掌握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在多个典型工作情景的学习中,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逐渐掌握了咨询、决策、计划的技能。在下次的学习中,反复地对这些技能进行运用、检测,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该学习领域范围内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能获得在工作环境内的实践技能。

5.4 选择有效的课程载体

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具体化,保障学校教学内容开展过程的系统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要选择创设学习情景的载体。使得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获取更强的工作能力。载体是规定学习情景设置范畴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载体时,要充分考虑载体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迁移性等。这些性质全部都具备的载体,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内容设置、情景创设的重要价值。

6 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它能够将学习情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安排融于一体,以培养专业型、实践型人才为基本导向。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实现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也要从这些方面出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内部的整体性、系统性,来设计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

参 考 文 献

[1] 冯梅,吴细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长江丛刊,2015(22).

[2] 李强.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知识经济,2016(04).

[3] 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01).

[4] 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2010(07).

[5] 朱庆伟.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15).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 高职 物流管理

[作者简介]孟庆亮(1971- ),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8-0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随着我国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现阶段该专业以物流管理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构建学生运输、仓储、配送等实践性工作能力。物流行业特点和高职学生定位决定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而情景教学模式很好地连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

一、情景教学理论的内涵

情景教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哈茨霍恩等人在性格研究中使用的情景模拟。研究发现,人们在特定的模拟情景中,通过特定角色的扮演,切身体验事物发展的过程,能够有意识地分析其行为特点,从而积累和丰富自身经验,获取知识技能。在现代高职教育中,情景教学理论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协调统一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合理设计,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积极主动建构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经验的总结、工作方法的创新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形成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过程。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在物流管理工作中从事现场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更要重视物流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使该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无法让学生对实际工作场景和市场职业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学习过程缺乏针对性,也就无法真正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引入情景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情景模拟工作现场,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在情景教学理论指导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基础,打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的界限,强调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合理地为每一项物流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效的教学情景,探讨以培养学生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情景教学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国内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情景教学理论的教学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开展,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以及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国外研究实践情况

1.以物流管理活动情景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践。如德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双元制模式进行情景化教学设计,其整个教学培训过程在物流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简称BBS)进行,强调物流企业中的实践和高职学校的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把相当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到特定的物流情景当中去,有的直接安排在物流企业培训和实践工作中,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同时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分为15个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必须在企业实践或实训情景中完成,并且德国物流职业教育的考试均由与教育无关的行业协会来组织,保证了教学质量客观公正。

2.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体现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重视情景教学。如英国的高职物流教育中引入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物流和运输职业资质标准和认证体系,该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在英国的高职物流教育中直接以ILT考核标准来设计课程,强调物流是一项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实现了将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质证书考试培训融为一体,重视情景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如在ILT四个级别的物流职业认证考试中,一、三、四级均有情景题,按物流实践工作标准来考核。这样,可有效地避免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缺乏连贯衔接的问题,做到教育资源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互统一。

3.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中引入第三方行业评价和考核,提高情景教学效果。如澳大利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中采用该国成功的TAFE(意为“技术和继续教育”)职教模式,教学过程实现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训过程得到企业的全程参与和指导,确保真正符合行业需要。TAFE遵循的教育理念是:“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企业界用人标准的需求同样重要。”从行业中挑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高职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项目制定的决策过程,强调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堂设计以工作场景为标准,同时行业的积极参与并做到全程监督也是TAFE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二)国内研究实践情况

以上国家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充分应用情景教学理论,把物流管理情景直接与课堂教学衔接,同时与物流管理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已有像北京交通学校等高职学校在物流管理教育引入ILT职业标准,实现了将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质证书考试培训融为一体,也有很多学校把课程教学与物流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就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国现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探索适合我国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充分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平台,加强具体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真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应用研究,优化过程设计;情景教学法是目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上主要研究虽然提出情景教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相应的对策,但整体不够具体深入,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缺乏适合我国实际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善情景教学实践的途径

(一)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法与情景教学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认真考虑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要求学习情景能够支持学习者协作学习,并可以对学习的整体效果进行非量化的高效评价。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是进行情景教学的基础,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建构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情景教学则以职业素质分析为基础,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提高。两者不是割裂的,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情景设计实现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如江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出的“1+1+1”模式,即在校生一年集中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一年在校实训场所如物流实验室进行模拟环境下的情景教学,一年到企业开展现场实习,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教学与情景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区分、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强调情景教学,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有机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内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效果

首先,要创新情景教学的实践型教学平台。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体根据职业能力对高职物流管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划分,如仓库管理可以划分为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出库管理模块,而出库环节又可以突出订单管理、拣货作业、配载等工作情景,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同时在进行情景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参考就业岗位分布和学生自身素质,在学生合理分工前提下布置情景任务和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活动,注意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等方式的多样性,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其次,要不断完善情景教学条件和加强校企合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对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构建情景教学实训环境,适应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需要,如仓储模拟实验室、国际物流单证实验室、物流供应链与ERP软件机房等,通过校内以上环境的情景模拟,实现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习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开展与校外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教学,把实训基地和校内教学打造成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在熟悉物流企业实际业务运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主性。重视建设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的重要保障。

(三)合理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开展情景教学的绩效评价,应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完善传统高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适应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和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方面,在情景教学评价中重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传统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考核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导致学生重理论学习、轻职业技能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引入情景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养成,考核中要不断提高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在特定情景教学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角色扮演水平、职业能力掌握情况、实训报告等确定成绩,把物流管理实践的工作标准和职业准则作为评价依据,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在情景教学评价中注重校内教学评价和校外行业第三方鉴定相结合。在完善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高职物流管理职业能力考核中应该逐步引入行业标准和第三方鉴定机构,通过构建物流工作情景来考核教学质量和实践工作能力水平,这样的评价客观公正,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德国物流职业教育考核由相对独立的工商协会组织,主要包括物流配送模块、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专业讨论知识模块等四个模块,由行业协会统一考试,合格者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证书,并且职业证书作为就业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也应对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与物流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在工作情景设计、鉴定考核目的和评价考核标准方面协调统一,既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效率,又降低教学成本。

[参考文献]

[1]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境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9(11).

[2]乐小兵.情景模拟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情,2012(6).

[3]宋洋.物流管理情景实训探索与实施课程[J].中国商贸,2011(31).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No.1 电子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5万~16万元

需求职位:电子工程师、质量系统工程师、生产课长等

行业背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

No.2 健康管理业

薪酬水平:年薪10万~30万元

需求职位:育婴师、公共营养师

行业背景:它的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正在推广实行的“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是一项系列化、数字化的庞大工程,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完成,其具体工作须由健康管理师来完成。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0万个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而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非常大。

No.3 医药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5万元

需求职位: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制剂研发人员等

行业背景: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国家实施医改政策几年来,医疗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医疗制度红利奠定了医药产业增长的基石。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

No.4 旅游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0万元

需求职位:景区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

需求技能: 外语

行业背景: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在线旅游市场。途牛网、携程网等在线旅游的火爆可见一斑。

预计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No.5 文化产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6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动漫设计、游戏特效大师、会展策划、演艺经纪人等

行业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No.6 现代物流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3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单证员、物流管理、物流项目经理、库管员等

需求技能:物流师、采购师

行业背景:在我国,物流产业是新产业,仅有20多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年“双11”的火爆,由此可看到国内物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No.7 商贸零售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15万元

需求职位:商场管理、运营经理、督导\会展策划等

行业背景:我国零售业的竞争正在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而日益加剧。同时,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膨胀的业务规模,均对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No.8 电子商务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20万元

需求职位:网站运营经理、网站策划人员、平面设计师等

需求技能: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网站策划

行业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试水网络营销,中国电子商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平台的盈利问题一直摆在参与者面前,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目前仍没有在发展和盈利中找到好的平衡方式,而随着新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大大地刺激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前进。

No.9 金融行业

薪酬水平:5万~30万元

需求职位:银行大堂经理、小额贷款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等

需求技能:会计初(中)职称、 注册会计师、精算师

行业背景:虽然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在我国,它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来会有好的发展机会。

No.10 建筑业

薪酬水平:年薪8万~30万元

需求职位:工程监理、道桥工程师、建筑施工人员等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专业发展 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网络业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需求日趋旺盛。中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纷纷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当学生怀着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美好就业前景的憧憬走向社会时,却发现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某些企业也感叹“我迫切需要人才,但我找不到人才”,物流专业的发展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因此,如何依托当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学有所用,企业用有所得,学校按需培养,是中职物流教育者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的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

随着鞍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鞍山最具潜力的商业支脉。预计到2015年,鞍山物流业增加值将突破700亿元,拥有大型现代物流企业15家。鞍钢物流、苏州港龙控股集团(鞍山)现代物流中心项目等一批工程纷纷开工,现代物流行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企业用人需求下的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期、发展期,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有一定理论基础、具备一线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熟悉仓储、运输和配送管理等业务的基层人员的缺口最大,且物流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再加上我校所在的鞍山市职教园区处在新规划的四达物流区,毗邻鞍钢物流公司,地理位置的优势明显。因此,学校设置现代物流类专业群是现实的必然,更是鞍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思考

(一)明确方向,细化定位,科学培养。

首先,要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前景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调整和设置专业。其次,科学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凸显特色,目的在于培养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胜任生产、服务一线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完善“校企学工轮换,职业能力递增”的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专业教师和专家成立工作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岗位数量需求、社会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及就业定位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出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定期在校园网课题研究成果与专业论文,定期在校刊校报上交流专业建设实践案例。

2.构建“六项目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归纳、排序、重组,按照“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提炼工作任务撰写课程标准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构建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专业能力项目课程及专业项目实训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实践课程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形成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职业素养项目课程体系;设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职业拓展课程体系,实现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方式上由“教师、课堂、书本”向“学习者、职场环境、教育资源系统”转变。

3.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开发过程必将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场景互动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借助网络开展模拟教学,了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通过动画、仿真等信息化方式提高课堂利用率和教学效率;通过实训软件资源的应用,改变原有单一的实训方式,丰富实训内容,使实训过程更直观、更快捷,提高实训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现代物流专业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的需要,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实践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工作、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培养掌握专业最新技术、洞悉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具备丰富工程技术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兼结合的优秀创新教学团队。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适时增加实训基地功能,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通过生产性实训课程的推进,建设“理实一体”的经营性实训教学,拓展创业实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使生产车间与实训基地对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符合物流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加快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是形势所迫、市场所需。

参考文献:

[1]程欣.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物流报,2007(2):8.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对于物流领域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技能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支持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1政策环境背景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3]。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政策,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策红利期。尽管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还可以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但总体而言,当前的政策环境对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有利的,并且有不断完善的趋势,所以本文主要从参与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入手,分析阻碍校企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因素。

2校企深度合作的阻碍因素

当前阻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发展前景不明。

2.1目标不一致

高职院校希望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处于产业前线的优势,及时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教师所授的和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场所以及企业师傅等条件完成学生实习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同时节约办学成本。随着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将收获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认可,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收益。物流企业期待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扩张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物流企业员工流动性强,急需可持续的后背力量,此外,当物流企业遇上应急性任务(例如“双11”带来的超大物流配送量)的时候,急需大量临时职工,这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需要人才来应对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本目的是为了盈利,其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追求社会效益,物流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当为了经济效益需要损害社会效益时,高职院校合作积极性不高,反之,将降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进而导致合作无法深入。

2.2合作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并投入资金、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构成一个培养人才的复杂系统,为了让系统高效产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而当前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人员设备共享调配还是具体项目的推进实施都缺乏系统性规划、正确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力的协同组织领导是指未建立校企双方高级管理层参与的决策机构,这将直接导致合作双方各自为战,项目实施缺少整体规划,遇到基层工作人员解决不了的矛盾时,合作就停滞不前或流于形式。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指未形成多渠道多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当合作过程中,某一方遇到了问题或者获得有利于双方合作的信息时,无法及时地进行信息共享,耽误了具体工作的推进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指学校对校内教师、企业对在职员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工作是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在完成原计划工作之外承担的任务,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在薪酬或者表彰等方面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将打击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2.3发展前景不明

发展前景不明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对于合作前景不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因为“人情关系”而开展的临时性合作,对于未来发展前景不明确;第二,在前期初步合作过程中,如果企业发现学生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应付“实习实训”的任务,不能按企业要求按时定岗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对未来合作前景持悲观态度;第三,企业投入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的人才,其初衷是培养之后为我所用,但奈何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此,反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3如何克服阻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3.1明确共赢目标

明确培养并留住符合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目标,以此为基础,企业应看到人才培养的长期利益,避免减少投入、敷衍合作之类的短视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应当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校内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晋升规划等宣讲,在培养好人才的基础上尽力帮助合作企业留住人才。

3.2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项目双负责人制,由系主任、合作企业推荐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成员包括物流专业教研室主任、合作企业骨干技术人员。领导小组对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进行统一领导,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统筹、指导、协调等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正常推进。完善信息交流机制,以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建立线上线下信息交流渠道。校企双方指定一名联络员作为固定信息交流渠道,同时辅以不定期的线上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解决临时性问题。此外,每年至少召开2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建议校企双方至少各承办一次,有利于增进双方了解,加强合作关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精神激励是指对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尊重和理解。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而企业人员恰恰相反,二者在合作过程中要互相尊重理解并主动给予帮助。同时校企双方的管理者也应当通过多渠道形式与下属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到试点工作的工作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帮助。物质激励这里主要是指以薪酬的方式激励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关心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认可和肯定,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得到及时而公平的体现。建议校企双方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使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能够感受到推进校企合作是为了学校和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学校和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3.3创造效益新增长点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实现校企共赢。高职院校本就是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而且是集中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如果由物流企业独力建设一个配送中心,那么从场地租赁、设备购买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因此,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来建设,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为校企双方均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进行长期校企合作。

4结语

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整体物流行业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物流企业在谋转型、求发展离不开物流管理人才。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时,要在明确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从组织保障、信息交流和参与者激励等方面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效益新增长点,共同推进物流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为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物流人才;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对母校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等。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8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203份;调查对象主要为近5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分布与分析

当前,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校来看,十分重视毕业就业工作,其主要指标为毕业生就业率水平的高低。而本次调查不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重点是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的调查。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质量反映的则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就业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本项分析主要着重于抽样样本总体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分析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分布等。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武汉及孝感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08份,其中男78人,占37.5%,女130人,占62.5%。学生毕业届次及每届抽样数量如图1。

图1 调查样本(毕业生)所在届次及人数

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在对毕业生就业届次选择上相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研究毕业生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在毕业生就业地区上,本调查以孝感本地、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城市和湖北省外为选项,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区域分布,结果显示,在省外工作比例最高为42.00%,在武汉市工作比例次之为30.00%,在湖北其他地市比例为11%,在孝感本地的比例为17%。此项结果表明,毕业生在孝感本地就业比率不高,毕业生有偏好发到地区的倾向,湖北省外达4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地物流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区域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分布

对当前工作单位性质调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民营企业,占69.0%,其他类型企业占23.56%(含国有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两项合计占92.79%;表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各类型企业,仅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供职,具体分布见图3。

图3 调查样本(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类型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对就业质量,莫衷一是,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界定相对比较科学,他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些特征(质量特性)的体现,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衡量。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用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工作于专业对口程度、薪资水平高低、职业发展前景、享受福利待遇情况、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等。

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指标反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与所在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一致,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度越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度总体情况如图4所示,34.6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对口,29.33%的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13.46%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性,22.60%认为现从事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图4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分析

薪资水平也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工资水平高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同,是知识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资表现,是毕业生价值的直观体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本次调查薪资水平以毕业生月薪及周劳动时间两个指标予以反映,总体情况见图5、图6所示,26.45%学生目前月薪在2000元以下,59.14%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2000-2999元,8.69%学生目前月薪在3000-4999元,5.72%学生毕业目前月薪在5000元以上;当前每周工作时间上,约87%大于40小时,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与收入不对等的关系,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劳动时间较长的特征明显。

图5 当前月收入情况

图6 周工作时间分析

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学生就业后期发展前途及发展空间,是一种就业质量的未来许诺,该指标与学生个体职业发展规则密切相关,也与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相关,由于该指标的关联因素比较多,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指标。在此项调查上,课题组采取多维度强度性指标选修形式,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表明毕业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对个人发展前景一般。

图7 个人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该指标与企业文化、员工收入、劳动时间、职业前景、保健与激励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稳定性越好,员工流失率越低。本次调查我们以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调查为主,具体见图8,一般满意者比例较高为49.52%,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次之,分别为29.33%和15.38%,非常满意者比例较小仅为0.96%。

图8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对学院教学的反馈

本次就业质量调查中,课题组还就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院教学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希望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认可度比较高,90%的毕业生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满意度较高,但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相对比较低,仅48%。在涉及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时,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没有实际价值,如: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许多物流企业仍然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毕业生反映课程体系比较合理,但存在少数课程在当前工作中不适用的情况;也有毕业生提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少数课程内容重复问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时,8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到生产企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习环节十分重要,但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在问及专业核心能力项目时,91%毕业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不在物流作业技术上,而在综合素质上;同时,大多数毕业生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不够,主要表现为:团队精神培养不力、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人际关系能力相对欠缺等。在对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上,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证书与就业质量没有关联性。

四、 结论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但过度关注就业率(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本调研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偏低,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技能,在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中情商的大于智商。

1、 学生就业率虽高,但专业对口性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36%的毕业生现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或不对口,由于毕业生当前就业行业部门与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相关,其实质可以界定为一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工作稳定性降低,可能面临再失业的风险,其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还需学生继续学习或适应,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偏长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薪资水平在4000元以下,相对当地收入水平偏低。毕业生周工作时间偏长,大部分在40小时以上。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差,劳动保障条件不好。

3、 校内活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在校内活动对就业促进上,学生选择其他者占比相对较大,表明学校在此领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校内活动项目缺乏、单一,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的支持不够。

4、 从课程或教学环节对就业的影响上看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实践教学有一定认可度,但对基础课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5、 技能证书与就业质量

尽管99%的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就业质量提升没有直接的意义或相关性,大部分学生有职业资格证书,然而就业质量或岗位并没有因为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提高,57%的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无关。

6、 实习与就业质量

10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就业的重要基础,没有此环节就业必然难以实现,但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控制有待提高,“放鸭式”实习使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茫然;需要加强专业老师适时的指导,加强心理导师的适时辅导,加大学校适时的控制力度,将实习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A04】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 邱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一、引言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既要区别于中职又不同于本科。这就要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条件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逐渐发展和完善,但由于区位欠优势、实训建设滞后等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同样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符等诸多问题。以下则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旅游物流”角度谈谈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措施

1、打造“旅游物流”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差异化地挖掘专业特色

据业内人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头人)分享的数据显示,四川范围内,2010年即有28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在与同行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定位模糊的问题。这就如同多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在无差异化地生产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即,我们的学生),再把这些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产品投入到竞争激烈、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中(即,行业需求市场)。无疑,这样的产品是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各高职院校应该从服务地方经济入手,差异化地挖掘专业特色。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市,与各兄弟院校相比,明显的独特优势即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因此而带来的旅游流。包括:旅游者的流动、纪念品的流动、资金流、信息流、酒店的客房用品和餐饮用品、会展用品等实体流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物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有效运用能使得旅游交通的单一性、零散性得到巨大改善,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可以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日本的“宅急便”即是现实的成功案例。而该校在创示范建设中,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物流管理若围绕旅游专业展开专业建设,无疑,旅游物流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如果能做好这点,不仅对专业特色的打造大有裨益,而且可以以低碳节能的方式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围绕专业特色设置课程体系——以“旅游物流”专业特色为主导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理论课部分仍然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从“旅游物流”理念出发,公共基础课模块除开设教育部要求的思想政治、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外,可增设旅游日常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则可在市场营销、商务交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增设旅游地理、绿色物流、废弃物物流、商品学等方面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则在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对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等核心课程进行内容上的侧重。比如侧重于生鲜物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针对景区酒店的餐饮);酒店客房用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旅游纪念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等。

而实训环节则结合相应理论课程展开。比如,见习型实训和操作型实训部分,除了会操作常见的仓储设施设备、熟悉仓库的基本布局以外,还要对酒店布局和基本运作、景区景点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的相关特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顶岗实习部分则除了在物流行业以外,还可以在酒店和景区景点的相关岗位进行。

3、据岗位需要指导课程教学——按企业的职位说明书来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

高职物流教育是对人才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

针对相应课程,结合行业岗位的职位说明书来决定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例如,仓库管理课程则可以结合仓库管理员岗位说明书中的相应要求,围绕专业特色进行侧重性教学。如酒店客房用品的入库、储存、出库和安全管理;生鲜物品的入库、储存、出库和安全管理等。

4、重视校企合作——理论结合实际,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结合实际是其必不可少且无比重要的实现手段。目前就该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基本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在软、硬件方面的教学需求。但是,校外实现基地建设还显得较为薄弱。目前还没有与我校建立长期合作的物流企业。这使得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的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面临很大困难。结合“旅游物流”特色专业的建设,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可以放在抓紧落实在物流行业、旅游行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旅游物流”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平台。

5、避免矫枉过正——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避免陷入“只重技能”的误区

目前的高职教育大多存在实训和技能培养不足的情况。有同行这样提议,要体现“技能型、应用型”,那就取消掉数学、英语、运筹学之类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技能”的课程。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重点就体现在“高等”和“技术”两个关键词。“高等”如何体现?我想应该是综合素质。比如:个人品性、沟通协调能力、承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英语等课程虽然不直接提高“技能”,但却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反思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而陷入“重了技能,轻了素质”的误区。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物流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0前言

据阿里2015年不完全统计的物流数据显示,淘宝网站“双11”当天生成的物流订单数4.67亿,和前年数据相比,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的物流量均翻倍,然而并没有发生类似之前快递“爆仓”的问题,有人认为是配送效率提高的原因,事实上是大数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淘宝数据应用发展的四阶段:被动响应—2007年前;主动变革—2008-2010;优化完善—2011-2012;数据驱动—2013。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对物流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的相关对策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数据时代

所谓的大数据(BigData),最初是由全世界知名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强调大数据是下一轮竞争、创新及生产力的前沿,也就是就企业角度来讲,大数据应用是未来竞争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显而易见的,大数据具备海量性、多元化、价值性、快速性等特征,促使数据处理方式、处理工具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快速完善和成熟,并且大数据应用己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比如机关单位、教育行业、金融经济、科技研发等。纵观整个大数据时展历程,京东商城于2013年初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且组建了中国人大京东商城电子商务研究室,加强对电子商务大数据的研究分析。同年5月,申通快递于京交会上演示了新型信息化智能平台,可自动整理、分析物流数据,了解申通各快递站点的经营情况、业务发展等。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菜鸟网络的发展规划,未来将建立一个能支持网络日销售额300亿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实现全国各地24小时送货上门的目标。这种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就是大数据在物流行业的一大应用,势必会导致物流行业格局变化,给各大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由此可见,物流行业要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夯实企业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事实上,菜鸟网络除了给物流行业带来威胁和挑战之外,还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打开了大数据人才缺口。据麦肯锡的预测报告显示,至2018年美国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高达15万~20万。而且这些大数据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统计能力,还要将海量的物流数据转变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大数据的真正的价值意义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物流快递行业的各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海量数据,从而掌握各运营站点的经营情况、业务发展等是需要企业高度重视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决策可以提高物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尤其对一些特定产品来说,对时间、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商品流通速度,降低商品积压,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传统物流专业教育更倾向于培养构建物流体系、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而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数据分析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就对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单纯的IT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所需,能将技术和行业有效结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才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物流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3国内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尽管大数据时代为物流职业教育创造了改革机遇,然而目前的物流职业教育体系仍难以满足需求,这是由于国内物流职业教育自推行以来虽小有成就,但依旧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如下:(1)学科构建不完善,物流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够完整;(2)教学设施陈旧,科研实验室相对较少,难以保证教学效果;(3)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课程冗长无味,传统灌输式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教材内容滞后行业发展,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缺乏有关物流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内容,整体质量偏低;(5)考核评价体系落后,学生过于追求理论成绩,期末“临时抱佛脚”现象严重;(6)教师团队学术和实践能力不平衡,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不多,难以提供给学生最有实际价值的信息。

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针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物流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职业实践性非常强,物流职业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实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思维模式,重视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比如德国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团队等方面都比较注重应用实践性,学生除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毕业之后能快速胜任物流工作;英国则采取“工读结合、实践教学”的物流职业教育模式,即学生先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并发现自我需求,再回学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最后回到企业进行实践。国内在这方面值得推广的是络捷斯特公司推出的长风学霸赛,是面向全国中职、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流、电子商务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一个在线学习与竞赛的项目,其中本科学生仅限于参加物流专业竞赛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里面受到很大的欢迎。(1)就业定位明确。对于国内各大高等院校而言,可结台自身特色和优势来细分物流职业教育,进行差异化物流职业教育,不需要培养出同类型的人才。同时结合自身的就业定位来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物流人才;(2)重视校企合作。对此,各大高等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与校外企业合作,根据行业性质来设计物流专业课程。比如上海同济大学就和建材业、快递业、电子产品行业等建设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可通过行业渗透来累积物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中,要迎合企业实际需要,在保证企业科研成果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学生的实践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我技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物流职业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难以实现的,要将学生放到企业之中,在真实的物流工作岗位上让其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来分析和研究企业本数据,为企业大数据分析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4)开展校企科研合作训练计划。高校可多开展一些物流设计大赛的训练计划,企业提供科研课题,高校组织学生组队参加,某种角度可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为企业提供一些独特的创意和想法。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也可安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双向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提供教师企业实践学习机会。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保证物流教师具备充分的行业经验的前提下,才可有效改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让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解决企业科研难题,发展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资源;(6)重视实验基地、物流图书馆的构建。开展科研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实验室,各种模拟仿真实验设备和网络环境,为学生建立物流网络、发挥创造想象力创造了条件,是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硬件条件。除此之外,物流图书馆的构建有显著的专业特色,便于科研教学活动的开展;(7)突出个性化教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实验室、物流图书馆为学生创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同时,高校学生可有选择的将学习信息公布出来,和教师、学生甚至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探讨,实现互动学习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除了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之外,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5结语总而言之,大数据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相对应的,物流职业教育也要有所改革来适应物流行业的变化,要立足于实践,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物流职业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全方位、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物流教育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3).

[2]魏宝红.基于铁路特色的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闭[J].陕西教育(高教),2016(08).

[3]叶丽青.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探索闭.职业,2013(14).

[4]刘振华.基于实践技能培养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2(14).

[5]刘刚.刍议中职物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冲国校外教育,2012(02).

[6]周倩.浅析高职物流人才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途径[J].中国市场,2012(02).

[7]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教村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4).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9篇

物流管理:商品运输的“千里马”

电脑桌前,轻点鼠标,几天后,心仪的商品便会送货上门。如此,既省去了逛街的辛劳,又扩大了挑选的范围,好不惬意……对了,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生活、购物方式带给人们的便利背后,发达、顺畅的物流渠道是不可或缺的“功臣”。物流管理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新兴专业。

如果你以为物流管理就是运输商品,那就想得过于简单了,事实上,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复杂?的确,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该专业学子要学习与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的知识便可见端倪。

过去,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经过好几个批发商,运输、管理、仓储,从一级批发商到二级、三级批发商层层“剥皮”。而现在,鼠标一点,就能通过物流公司配货,大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因此,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目前行市“见涨”,这无疑为该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好保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与管理之中。因此,该专业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拥有本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院校: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

民政管理:社会事务的“大管家”

2012年7月8日,贵州省民政厅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签订了“十二五”贵州民政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对有志于从事民政工作的该省高考学生,将获得相关学费减免、学费资助以及就业岗位优先聘用等优惠。此举展示了该省对民政人才培养的重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对民政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其“背后”的民政管理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民政管理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民政职业道德、熟悉我国民政行政管理法规、政策,能在国家各级民政行政机关、社会事务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等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管理人才。作为管理学“大家庭”的一员,较强的行政管理策划、组织、实行的实际工作能力是该专业学生必备的几把“刷子”。

具体说来,该专业一般分为两个万向:婚姻服务与管理方向和营销与管理方向。其中,婚姻服务与管理方向是培养面向婚礼庆典、婚姻介绍、婚姻登记、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婚庆管理与服务人才。在日益注重生活质量和品质的今天,婚姻服务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至于营销和管理方向,则涉及营销宣传、发行与销售管理、即开型设计印制、仓储运输和广告管理、政策法规、设计和品种管理、公益金使用和管理、财务管理和监察等。毕业后也主要是面向与有关的行业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近年来一直坚持贯彻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民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么大的一个“摊子”,需要的是更为专业化的队伍。因此,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拥有本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管理:让客人“宾至如归”

2012年12月12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举行综合招聘会,当大多数同学在现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时,该校大三学生何衍威,带着学校其他10名同学,正在黄石阳新一家大型酒店现场做开业前的准备。这位尚未毕业的学生已成为职业经理人,“掌舵”这所投资近600万元的大型酒店。

这名叫何衍威的学生学习的专业就是酒店管理。也许,看到酒店管理,有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客人点点菜、跑跑腿那么简单。事实上,一个称职的酒店管理人员,应该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应该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职业外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学校里,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勤修“内功”,在学好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酒店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其特殊性决定了酒店人性化管理的两面性:既要满足顾客的人性化的需求。也要对酒店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自身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在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人力资源理念中,最看重的是应试者的态度,而非技能。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中国的召开,我国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以上海为例,目前,全世界已有17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上海投资或管理高星级酒店,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都需要数以千计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因此,在就业的“江湖”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常常会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

拥有本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院校:天津职业大学、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

旅游管理:“年轻”学科的“大发展”

2012年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达17.65亿元。多个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旅游业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是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旅游行业人才的“摇篮”,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吸引了人们更多关注的目光。

该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兴起”的一个新型专业。在我国,这门“年轻”学科虽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可谓“后生可畏”。本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跨地域的放松身心的活动,需要应对方方面面的情况。因此。作为该行业的管理人才,也应该是个“杂家”,通晓各种知识:既要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要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从事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0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目前赣州市只有5所高等院校或技工职业类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各院校师资建设整体起步晚且不具规模。笔者认为,限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目前,赣州市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跨专业或转岗教师,比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计算机信息等;另一方面是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任教。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实践能力不强,企业、行业背景较少,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性强,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将不利于对学生的指导。二是教师的团队意识不足,工作主动性有待提高。目前赣州市技工职业类院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尚处在初级阶段,教师队伍的工作形式仍较传统,教师只对自己所任的课程负责,工作的主动性也未被完全激发出来。三是教师专业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校一般是零基础,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目前赣州市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略显不足,尤其在实践教学中更是捉襟见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四是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教育势头不强。物流业作为赣州市服务类的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但物流的职业技能教育明显落后于行业发展,体现为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落后、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师待遇低等。相对于一些技工职业类院校的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

二、对赣州市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定位

一是要有共同的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应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为职责和目标,并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团队建设是相互促进的。考虑到专业发展的实际,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教研和学习中不断给自己充电,并积极配合团队工作。二是分工及协作。在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教学内容日益综合化,不同课程可能内容交叉、边界模糊,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完全驾驭一门学科并深入研究,只有团队和分工可以让不同教师发挥专长、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通常需要掌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港站、信息、单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在以上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研究,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四是构建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应思考如何改善因循不变的考核评价机制,更新教学团队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情。五是要有和谐的团队氛围。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交流的质量受教研团队工作氛围的影响。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成员的积极投入和通力合作是团队在实际教学、教研中产生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个体和群体合作,和谐的氛围相互交互,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个体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调动团队的力量,保持良好的沟通,创设和维护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对赣州市技工职业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目前,赣州市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首要问题在于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所以在抓好团队协作、优化师资效能、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应致力于解决团队结构和学校环境支持等基础性问题。一是要合理建立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效应。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弥补教师各自为战的缺陷。在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时,应综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意见,考虑专业建设目标和教学团队结构。此外,在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教研中,学科带头人要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作为团队的核心,学科带头人应准确把握团队的工作方向,提高队伍的凝聚力,促进成员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不断增长。团队成员应着手各自岗位,致力于发挥教学团队“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作用,以具体教学任务为主,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以个体的努力和团队合力保证工作高效完成。

四、教学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59-03

一、市场变化和政策推动促使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我国的物流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物流业保持快速增长,企业主体多元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明显,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物流业伴随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型、平台型、企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模式加快发展,物流企业主体从传统的快递、邮政、运输、仓储等职能向生产、流通等行业扩展,与电子商务平台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仓配一体化、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等高效物流运作系统,实现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物流企业进一步改革创新。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供应链整体运作能力增强,使物流业向集约绿色方向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二维码、智能分拣系统、RFID、物联网、移动互联、物流地理信息和导航集成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更好地整合利用社会分散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约发展,提升了行业服务灵活性、时效性、规范性,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满足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为客户带来极大的便捷体验。

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物流产业被政府列入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之一,同时对物流管理人才在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物流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满足需求,物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由于物流专业岗位对操作技能、单证信息处理要求较高,传统的单一注重技能的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因而显得迫在眉睫。

“职业人”的优秀职业素质表现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中社会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与其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物流企业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物流基层管理岗位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1.熟悉WMS信息系统的规范操作;会使用条码和RFID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管理;能利用数据交换技术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数据传递。

2.会操作电子标签拣货、语音拣货、自动分拣等物流智能设备。

3.能进行物流标准化作业。熟悉物流系统内包装、托盘、周转箱、储位、物品编码、单证编码标准。

4.掌握物流业务流程,具备单证数据分析能力。

5.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安全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能合理使用新型物流包装技术和材料,促进包装减量化和循环使用频率。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物流行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授知识已不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优势,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则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当学生面对网络这个海量信息库时,教师在知识层面将毫无优势可言,人才培养必须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下:

1.物流人才培养规格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新要求的问题。现代物流产业不再是仓储业和运输业的简单组合体,而是融合配送、货运、仓储、信息和金融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的特点,常常跨职、跨地域、跨行业运作。物流企业现在面临环境复杂,客户要求一体化服务、订单个性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对应的岗位是基层管理者,不光要自己会干活,还要能协调管理组织内部人员共同去完成任务,要求对岗位管理的理解要更加深入,要知道怎么干,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因此,课程设计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关联度,为干好工作,解决问题寻找依据,这样遇到类似问题才能举一反三。另外,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而学生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仅依靠校内的师资和条件来培养学生,已经不能满足适应物流产业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2.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与能力的提升问题。高职学生大多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专业领域的认知非常有限,他们意识不到创新创业实践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缺乏独立创新的意识。互联网+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新、全民创业”,高职学生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未来职场环境及职业生涯规划很迷茫,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具备能快速适应行业企业环境变化的能力。

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我们在校园里看到很多高职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我们希望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高素质的、和谐的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是要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如果现代职业教育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或者说发展的张力必将非常有限。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是由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决定的,越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就越有价值。随着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其劳动力结构也出现了调整,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也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求得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是在分析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变化和现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别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提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三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对培养适应现代物流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有:

1.注重专业知识内容与技能培养方式的与时俱进。围绕产业发展变化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调整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企业实习力度,在课程设计上强化物流信息技术应用、EXCEL统计分析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内容,提升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

2.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经营创新思维引入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益更新,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其中,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的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管理层面要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经营创新思维引入课堂,现代物流企业经营出现新的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作业的方式方法发生很大改变,管理创新就是通过流程优化,充分发挥物流各环节的技术优势,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就业或创业都奠定良好的基础。

3.立足对人的培养,强化育人职能。近年来,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素养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成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及过硬职业核心能力的“做事”和“做人”统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物流管理专业“三线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物流行业用人需求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了解不同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要求,协商校企共同育人途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物流企业经历多年的转型升级,已经从劳动密集转向技术密集,物流企业提出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的转型,要求培养的人才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具有很强的岗位转换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造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三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根本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继续学习能力。

1.优化核心课程。课程研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在依据行业变化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仓配中心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设计,优化精选专业课程培养模块,更新丰富专业知识,设计实践教学项目,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2.丰富实践教学。在提倡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与行业领先的天猫菜鸟物流、苏宁物流、顺丰速运等大型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装备资源,探索企业认知、在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灵活的实践教学项目,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3.注重创新培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物流行业不断创新,将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大数据应用等通过案例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提升人文素质。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培养,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素质通识课,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孟林丽.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标准分析[J].中国市场,2015,(1).

[2]李明明.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

[3]李蓉.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0,(9).

The Research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and Upgrading

MIAO Ai-hua

(Shandong Polytechnic,Ji'nan,Shandong 250104,China)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学家金登在借鉴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的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源流理论,金登认为:“一个项目被提上议程是由于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它们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这种共同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多源流理论所讲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者的连接与交汇而产生的。

一、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当前,高职类院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比较多,本科院校非常少,具有物业管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相对比较少,与此相对应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也非常短缺。目前还没有哪个高校设有物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最早开设物业管理本科的北京林业大学也只是有这个研究方向。现有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跨专业、改行,因而对物业管理行业认识较为模糊,把握行业机制、规律不够准确,使得专业的建设、教材编写等,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定位不能把握准确。

2.物业管理实训室的设备和设施难以配套。当前各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实验设备设施大多数处于空缺状态,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的培养目标错位、配套资金不足、实训室建设定位不明朗等。导致达不到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降低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所要专业技能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3.物业管理的校企合作广度跟深度不够。物业管理的校企合作在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力度、广度与深度不够,即使开展了校企合作的院校,也只是派学生去参观实习,由于在实习中相互沟通欠缺、或企业只是碍于情面而接待学生实习,导致实习的内容难以落实,实习流于走过场,进而收效不佳。

4.现有的几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1)职业教育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互脱节。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外带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职业教育在供给的质和量上跟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缓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2)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方法传统落后、理论和实践脱钩的现象。(3)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隘,难以适应物业管理发展需要。这种状况将难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知识技能,全方位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4)轻视学生人文素养与健康心理的培养。高职教育比较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进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不高,人文素养偏低,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5)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层次偏低。物业管理作为新兴、朝阳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化、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技术化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物业管理营销已进入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整合阶段,物业管理行业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物业管理的人才培养上受公众的意识影响

政治源流内包括的是国民情绪、公众舆论、权力分配格局、利益集团实力对比等因素;物业管理的人才培养上受公众的意识影响:首先,近年来有些媒体对个别低端物业服务企业的负面报道较多,但相对而言却正面报道具有先进物业管理理念的物业服务企业及其发展前景的却较少,如此这般从思想意识上加深了一些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信任、排斥感。可以说,一些高考考生及考生家长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偏见与此是不无关联的。其次,有些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使得一些高考考生和家长把一些低端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与高职所培养的高级技能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混为一团。

三、解决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升物业管理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核心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两个基本途径是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在人才引进上需要做的工作是:首先,明确师资需求规划,引进专业对口的人才;其次,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氛围;第三,人才招聘工作要力求主动化、多样化、公平化、公正化。在师资培养上需要做的工作是:首先,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强化学术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大教师进修与培训力度,精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兄弟院校或国外进修培养;第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校在政策上要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2.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促使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践相挂钩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建立模拟物业公司实训室刻不容缓。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物业公司的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进行情景式教学,是保证学生毕业后成为物业管理人才的必要环节。

3.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与教学的结合,传统老旧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要把学生放到生产实践大课堂中去。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是独特的、举足轻重的。因此,应扩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广度,走工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大开展“订单式教育”的工作面,学校依据企业的用人计划、用人标准、培训计划等对校内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明确工作的岗位职责,毕业后实现对口就业,成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4.调整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系,整体优化教学的编制计划。在课时分配中,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应分别占到总课时数的58%(公共基础课10%、专业基础课48%)、36%和6%左右,其中规定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实训部分的课时数要占到每门课课时数的30%。鉴于设置的基本上是文科类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实训部分除了到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几次参观学习外,主要是在教室里进行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管理游戏和角色扮演、情景式模拟等。

5.努力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层次。根据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层次性的特点,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应积极开设物业管理本科教育,对于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较好的高校,还应该积极开设物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只有提高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才能更好的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6.重视宣传物业知识,培育买方市场。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效”并重的行业,长期以来,物业管理在推行和发展的初期渗透政府的行政意图。然而政府的强制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市场需求的有效激发与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培育物业管理的买方市场呢?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这就需要政府把物业管理定位为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重新给予考虑。如果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了问题,政府就要以坚定的立场来对其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政府对物管理企业更应予以更多的政策保护。

7.推行物业管理职业的信仰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物业管理工作产生一种“信仰”。首先,要帮助学生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合理的市场定位。物业管理行业中,物业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算得上“高学历”。因此,将自己职业定位为“未来的项目经理人”,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其次,让学生知道这种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完全有可能实现途径的。“物业管理的项目经理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区或物业的项目主要负责人,相关实践已经证明:一名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在参加工作3到5年后,是完全可以胜任“项目经理”这一岗位的。

四、以网络化治理的视角来共同优化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举足轻重的环节,不仅仅在扩大就业机会、创造经济效益上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前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保民生、促和谐、护稳定等方面也彰显出独有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作用。那么,优化物业管理的人才培养,需要国家、政府、社会、NGO、NPO、企业、学校、业主等共同多头网络化治理,协同治理好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对物业管理的行业性质、业务范围、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等需要进行准确的定位,例如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将物业管理专业准许报考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并将物业管理师的持有量作为衡量物业管理企业的一个资质标准、教育部提升物业管理的培养层次、社会改变对物业管理的世俗看法、企业自律并提升自身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等等,共同推动我国物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反思与探讨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谨慎避免出现以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的偏差;防止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传授记忆性知识,不传授拓展性知识;杜绝过低估计物业管理行业要求进而降低人才培养的规格、不能把人才培养的目光界定在当前物业管理市场的业务需求和专业知识需求方面,而应当用更长远发展的目光去规划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规格,超前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储备。本课题组提出点相关观点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专家或学者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进而推动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物业管理的蓬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耿格峰.从行业需求看物业管理专业教学[J].科技资讯.2007(4)

[2]张亚佩.浅析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9)

[3]邱近峰.我国物业管理现状考察及发展对策思考[J].企业导报.2009(1)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3篇

1.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相当多的教学工作者认为实践教学偏重“硬实践”,硬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还包括“软实践”,软实践是指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的形成等活动。软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人才,最佳的实践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起来。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材基本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积极开发和探索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呈现网状结构,各种教学方式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1.2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方法最本质的区别,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接触过,只靠想象是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仓储、配送、信息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想全面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实务的全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视频、图像、文宇、虚拟等方法带领学生进人企业物流管理领域。

1.3情境性原则

遵循情景性原则,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背景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妥善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其次,保证情景中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问题的情境性有助于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迁移,问题的真实性有助于深人学习。

1.4主动性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在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学生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合力解决问题,进行小组项目活动,为小组的荣耀负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将学生置于尽量真实的情景中;教师充当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建立初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参照本科的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改革时期’教学内容过分地强调职业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学校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保留教学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流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应该以项目形式呈现,每个项目都是围绕工作过程展开,具体有三个项目:第一,以某企业的发展为教学背景,模拟企业物流管理操作流程;第二,为学生提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处理的实践机会;第三,调査和分析某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以及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降低成本的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在企业物流实训室物理再现或仿真再现。

3.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都是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课程模式,即使是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层次专门编写的教材,也随着课程模式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其次,目前,我国市场的高职院校教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亟需改进。再次,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地区性特征或是典型的行业背景,每个高职院校对教材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参照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根据本学校的招生特点、社会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动态,再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手册。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企业物流管理实务、项目实施注意事项、项目操作程序、项目实施对学生的要求。实训手册的内容包括:每个实训项目涉及到的软硬件设备、使用说明以及历届优秀学生作业汇编。

4.高职“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4.1 宏观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宏观教学法贯穿在项目引导、项目递进、项目拓展以及项目答辩等四个教学项目中。引导学生走进企业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企业采购以及课程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一,项目引导阶段。此阶段教师应该充当导游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进人教学项目。学生应该了解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二,项目递进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最后再完成大的教学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其三,项目拓展阶段。在项目拓展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教学项目,而教师则负责过程控制与考核;第四,项目验收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评估师的角色,学生需要演示和汇报自己的工作,教师则通过学生的演示和报告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

4.2 微观教学法

微观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教学方式:

小组团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应该将小组团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开学时,将《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学习指南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建立完整的工作单元,即由学生扮演生产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角色,在工作单元内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工程项目的进度,给组内成员安排任务,编写岗位说明书以及组织结构图等。每个小组大约有4-6名成员,每个小组应该明确分工,保证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比如,核心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客户以及核心企业的内部分工等。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各项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归纳与演绎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教师在进行“走进企业物流管理”与“课程综合实训”等项目教学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完成教学项目,如果教师采用归纳与演绎法,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选择更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具体的业务项目需求,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到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企业开发中通用的最优的方法。接着教师应该弓丨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方案,学生互评,选出班级最佳方案,并模拟实施。

任务叠加与问题牵引教学法。任务的布置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逐渐叠加任务,像滚球一样’直到任务全部完成。比如,“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主要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调查以及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方案等三个部分。第一步,需要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第二步,调查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运营状况,并根据教师的规定和要求编制调查报告;第三步,收集和整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流量管理的全貌有全面的认识,完成第三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第三步制定的解决方案,要求在“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中,在企业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再现解决之前的现场与改进之后的变化。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每项任务都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来推动学生前进,每项任务都是相互联系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吃苦、勤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4.3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不利于高职教师进行校企合作项目、高职教改等方面的深人研究。因此,需要增加校企科研项目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改编成教学项目,加大高职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上的推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接轨。因此,需要将校企科研项目归人到学生的专业课程项目中。通过较大的企业科研项目教学,将企业的情景放置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的更新。

5.结语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4篇

[摘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着教学计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和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 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孟庆亮(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江苏连云港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SEW-C-08 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97-03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际工作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市场就业的重点。早在21世纪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被教育部作为紧缺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专业建设。伴随高职教育中广泛推广“能力本位”理念,实践性教学环节已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理念推广、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受制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目前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讨论。本文作此研究,以不断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标

1.加强物流管理职业素养教育。物流管理行业职业素养是指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是在职业道德指导下的、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具体行为规范,是相关从业人员价值观念、是非标准、道德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加强物流管理职业素养教育是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中一方面要以现代物流管理先进理念为依据,强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目标的思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职业技能,以高效规范的物流服务满足社会化物流需求,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既要培养敬业爱岗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在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和专职业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物流管理行业专业技能培养过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是指高职该专业学生能够将所具备的职业知识应用到物流实践工作中的能力。结合现阶段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分析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性职业技能水平是衡量高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现代物流行业与相关企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特点,既要具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和库存需求分析预测能力,又要熟练掌握原材料采购流程和运输调度安排,都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把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环境密切联系,使用模拟仿真、情景设计、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组织者、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标准等很好地适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把实践性教学真正成为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3.提高物流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力。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最终的效果要由人才市场来检验,只有该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体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才是实践性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及时了解物流行业执业标准和规范的变化,跟踪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入物流行业机构和企业的参与,不仅仅是让他们简单地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而是要让物流行业机构和企业真正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以物流行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物流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改变以往高职物流实践性教学以学校课程老师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深人物流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分析研究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同时结合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遵循以上培养目标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1.实践性教学计划不合理,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强调高职教育体现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公共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占据了教学计划较大比重;另一方面注重高职教育中职业导向性特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借鉴国内外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得到了较大改善,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教学计划设计和课程开发上还有许多不适应实践性教学需求的地方:首先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中教学本位和教师本位根深蒂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设计开发实践性教学,缺乏物流管理行业管理机构和对口企业的深入参与,没有形成以行业从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为主、学校专业教师为辅的开发设计团队,与行业和地区人才需求不能紧密联系,还是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其次是人为地割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过程,在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融合协调,习惯于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层次,如教学计划中明确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程,即使在具体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课时划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2.实践性教学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考核手段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手段决定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考核标准决定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过程、考核标准和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因为有规范的考核要求和考核形式,而且和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评价有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能认真对待,教师也能够严格把握考核要求,教学效果良好。而实践性教学则容易受到忽视,即使真正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和专业实训,很多学生也是走马观花,互动提问环节形同虚设,甚至出现放羊现象,让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实训环节,把考核评价完全交给实训单位。其次是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单调简单,习惯于采用课程平时成绩和提交实习报告的方式,课程教师侧重于考核形式完整性,疏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监督评价;另外,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统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够与物流行业标准及职业规范接轨,整个考核评价过程往往也缺少物流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加,使之公正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3.实践性教学中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专业技能培养效果有待提高。校企合作目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被广泛使用,以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所的缺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降低了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首先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来讲政策支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像德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的高职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缺乏在资金、税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使得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各自为政、松散盲目的状态,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也就千差万别;其次对于许多物流企业接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缺乏奖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协调管理,也没有调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积极性的制度措施;最后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只是看作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补充,缺乏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整体来设计规划,人为割裂校企合作过程的完整性,对校企合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

三、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思路

1.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从整体上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课程体系设计系统化和教学管理规范化。首先要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人员、企业从业人士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优化课程体系,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时间和内容,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既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该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物流管理基层管理者的理论与技能素质。其次在具体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实施中要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以强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应,使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与企业实践高度衔接。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方法创新,引入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案例教学等先进方法,使传统教学场景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职业兴趣,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

2.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实践性教学过程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作用。构建离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评价主体的关系,现阶段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评价在学校是专业课程老师、在校企合作单位是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是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因为各自评价手段和评价目标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学生培养目标的混乱,不利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教学资源情况,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职业资格鉴定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评价模式,尽可能实现实践性教学与评价的分离,倒逼实践性教学培养目标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标准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其次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改变传统单调的课堂考核为主的评价手段,完善和丰富实践性教学评价手段,如校内实践性教学评价可以实训报告和项目设计为主,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践可以现场技能演示为主,而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可以获取国家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主,尤其强调在实践性教学中实行多证教学,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与国家职业证书相对应,鼓励学生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物流师、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运等证书的鉴定考核,同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实践性教学中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评,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保证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同时也涉及各方的职责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首先要完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保障机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协调,争取建立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和支持下的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理事会或委员会形式,以法律手段规范各方责权利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来全面指导、协调和规范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加大校企深度融合的力度,高职院校利用其人才优势和知识储备为物流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服务,而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性指导,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负责职业资格鉴定和考核工作,在校企合作中把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性工作中解决,把工作实践中的不足反馈到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发展。最后要加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具体来讲要完善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企业工作经历,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使之具备丰富的企业从业背景,熟悉物流管理实践性工作要求。鼓励老师考取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了解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创新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教师考核制度,改变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实践性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教师投身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1]杜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 (14).

[2]白东海,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及其有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 32).

[3]翟希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物流管理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物流管理;教学

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升温,大量中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行业,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尤其是三线城市的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开办时间就更短。以湛江地区为例,大多数学校的物流专业都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笔者通过结合所在的湛江市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现状,剖析三线城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当前中职物流教学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改进措施。

一、三线城市的中职物流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师资是制约当前中专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典型的三线城市,湛江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作为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专业建设时间短,中职学校受所在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自身办学规模、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物流专业教师较少,尤其是科班出身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人才更是缺乏,师资队伍的规模及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按师开课”,而不是“按需开课”,大大制约了对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物流人才的供求矛盾较突出。

(二)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方向缺乏针对性

从目前湛江地区中职学校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看,专业定位大多照抄、照搬高校或一些高职院校的定位,自身培养方向针对性不强,缺乏具有依托学校办学资源、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其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过硬,学生培养方向与企业需要的预期目标严重脱节。

(三)教学配套设施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受本身办学条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湛江市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学配套设施落后、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一些院校为节省费用,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现象,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教学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有关物流的教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系列教材,现在还极其缺乏;另一方面,有关教学模式还缺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上趋于保守,基本采取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且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当前中职物流教学的方法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即是通过设定某一具体场景,安排学生饰演不同角色,模拟完成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情景模拟过程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在物流实训中进行,甚至可以将方案应用到计算机模拟的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教学中教师通过明确学生在物流运作中扮演的角色,并分配具体的角色任务,模拟完成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中运作的实际状况,掌握各个角色岗位的岗位职责、运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视角,同时也可将学生的社会能力、行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项目内容、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及具体的作业流程。比如讲到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可组织学生学习“中外运长航集团”、“美国联邦快递”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等案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配送路线是如何确定的,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在对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物流实验室进行的,教学中除涉及各种运输工具、储存工具、搬运工具等之外,还涉及车站、港口、码头、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掌握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实践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有机会走入社会进行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情况,并将实践情况及时总结以便回到学校修正、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三线城市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线城市中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区域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特性等因素,依托各自原有的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细分,建设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建设,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体现对专业人才的层次定位,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以笔者所在的湛江市为例,属于大型港口城市,且未来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型工业,对钢铁、石化等相关产业链物流人次需求量大,因此在教学中侧重培养与钢铁、石化等产业链相关的临港型物流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人才最佳效益

针对目前三线城市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各中职院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不断加强和壮大物流师资队伍,发挥人才最佳效益。1、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专业到实践中锻炼。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分批选派教师赴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从而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大力引进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要注重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聘请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管理人员成为兼职教师,以适应中职物流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极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1、加强学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实训课时等措施,充分发挥实训中心作用,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的适应能力;2、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当地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货物集配中心、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以及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3、在学生中组织开展物流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