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本人于2010年6月毕业于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所学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中共正式党员,同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12月评定为电力工程助理工程师。

工作实习期结束后,我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在各级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在规划设计岗位上积极进取,按时保质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2010年7月,根据公司总体安排,我被分配在和静县供电公司,从事营销工程专业方面的工作,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面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差距,为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我努力学习营销、生产等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能够熟练的开展日常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和静县全县域内低压用户户表更换改造工程的管理、协调及监督工作,对区域16941块低压户表进行了更换,在巴州区域内率先完成表计更换工作,实现低压户表全费控。

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我被借调在公司发展策划部工作,从营销生产工作转变为规划设计工作,工作面及工作内容又有了巨大的变化,也是个人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经过短短半年的时间,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正式调动至公司电网规划中心,担任规划专责,主要从事规划及设计评审工作。在此期间,参与编制了巴州主电网及8县1市配电网前后2次的滚动调整工作。

2012年6~8月,根据《新疆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关于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电农[2012]66号文件要求,组织完成巴州8县1市无电人口核查工作,并制定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方案,参加2013~2014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为解决巴州区域内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月至9月,通过对罗布泊及若羌县全县域电网及负荷分布情况的调研工作,完成了《关于若羌电网规划建议的报告》、《罗布泊地区电力供应设想》等2项调研报告。2011年年底,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专业技术考试;并与2012年年初,通过了职称英语考试。

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工作关系调整至公司经研所,担任电网规划专责,仍然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经过之前的学习及参与经历,规划工作得心应手,先后完成了《巴州和静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滚动调整报告》(2013版)、《巴州和硕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滚动调整报告》(2013版)、《巴州且末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滚动调整报告》(2013版),并完成了《焉耆开来110kV输电线路工程初步设计》相关工作。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主要开展设计评审工作,期间主持负责“2015年巴州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竣工图设计”“巴州2016年农村‘低电压’专项治理项目可研代初设”等工作。独立完成了《巴州库尔勒金三角110kV变电站10kV配套送出工程施工图》、《2015年巴州和静县配网建设工程竣工图设计》、《和硕县2016年农村“低电压”专项治理项目可研代初设报告》等设计任务,编制了《库尔勒市机场改扩建10k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巴州洁源排水公司10kV双电源工程施工图设计》等近10项用户工程设计。

经过5年的积极学习和努力工作,截止2015年底,作为科汇设计公司学习人员的我,成为配网设计室工作主要负责人。

二、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本人思想上对党忠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思想服务水平。通过参与学习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本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作为配网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能协调各项工作负责人做好本职工作

四、继续教育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同事紧跟时代步伐,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继续再教育学习,多次参加公司各部门组织的各项技术培训。

五、自我评价

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持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认真地完成领导布置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并虚心向同事学习,不断改正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另外,我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很好的协调及沟通,配合本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落实及完成公司的各项工作,并热心帮助其他同事,与人相处和谐融洽。

六、今后工作设想

通过这5年多的学习和工作历练,我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力求创新,已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2015年9月因个人原因离职并与2015年10月进入**********工作至今,从事电力工程设计人员一职,公司性质与工作任务与上一家公司大体相同,专和10kV以下配电工程打交道,通过公司2个月试用期的培训,我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学好问,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2015年12月通过了试用期考核,正式成为了公司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完成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公司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情况,马上进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1.学习了解10kV以下配电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规范、供电局送审及竣工验收。

2.自入职至今,参加了公司多次公开投标竞标的编制任务,对投标报价及工程造价方面也掌握比较全面。在本部门的工作中勤奋工作,获得了本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进入到了工作角色中来。在公司的领导下,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团结同事,搞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的电气人中的一份子,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 承接任务 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 施工准备 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 工程施工 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 竣工验收 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李向宾(1975-),男,河南洛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讲师;陆道纲(1965-),男,

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部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28-02

为适应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新格局,高等学校需以崭新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技术变革。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世界各国都对其高等工程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1]

2005年,美国工程院发表了《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其中描述了对未来工程师的期望与其关键特征,为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项战略设计,提供了顺应未来需求的变革途径和具体措施。[2]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向工程实践的回归,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发动了“回归工程运动”,特别强调实践训练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其另一大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通识化。通过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学生普及工程教育以及保持工程实践的活力,通过宽泛工程教育扩大学生职业选择范围并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工程教育更加通识化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3]欧盟和欧洲各国同样也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其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采用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今后若干年内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划分为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两类。TU/TH属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对象为偏重理论的大学文凭工程师,学制一般5年左右,培养过程偏重于科学与研究方法,理论教学占较大比重,毕业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开发能力,大学文凭工程师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FH属于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的重点放在实际生产与运用上,以培养中层及以下的技术应用人员为目标,学习期满合格者(含6个月实习)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文凭工程师学位,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这种理论与应用分明的做法,不仅适应了人的个别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重心,使工程教育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4]此外,欧洲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强调课程教学模块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产学研密切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已达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多万,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5]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我国要成为教育强国和创新大国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教育部在其后于2009年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61所高校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成员,此后又有133所高校加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大致可分为“985”大学、行业背景的大学、“211”大学和地方一般院校四类。预计到2020年,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数为本科高校总数的20%左右,参与的全日制工科本科学生约10万人/年,参与全日制工科研究生约7万人/年。[6]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扎根于学校强大的行业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具备鲜明特色的核学科品牌。其所属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立伊始,即带有深深的工程烙印,此次作为我校首批进入“工程实践型”卓越计划的三个实施专业之一,必将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揭开新的篇章。

一、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施“工程实践型”卓越计划,具有如下特色及优势。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 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 应用型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院校自动化专业数控系统课程实践改革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探索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技术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明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从家用电器的制造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都能见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身影,由此可见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科技的持续更新和发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含的知识类型越来越丰富,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方面的教学,更是应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自动化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52-02

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新型的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领域。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是指使用晶闸管、GTO、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化和控制的技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变化的“电力”功率处于1W至1GW之间。这与信息电子技术有所区别,已经成为自动化专业中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测控技术的融合,自动化技术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其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使得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为了能够提高教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要想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入手,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当下,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对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电力电子实验教学只是电力电子教学中的附属环节,学生日后会通过大量的工作经验逐渐提升电力电子的实践能力,为此他们并没有精心的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也与教材完全相符,这使学生学到的实验内容受到局限。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同时受到科技的影响,该技术在不断地变换和更新,与电力电子相关的新技术也被不断开发出来,而电力电子实验教学内容却没有随着更新,实验内容相对陈旧,难免会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实验教学也变得更加流于形式,缺少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再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实验平台过于标准化、统一化,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新型电路结构和控制技术的了解也会受到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无法获得有效的延伸和拓展。最后,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较为缺少,这样一来,学生仅仅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验论证,处于一个“被动实验、被动学习”的局面,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无法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学生对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1.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和设计电能变化电路的能力。该专业课程有如下特点:第一,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更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验证机会。第二,电力电子器件及其控制手段变化较快,新技术的出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理论教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第三,电能变化电路和相应的控制技术类型繁多,如果想让学生在实验中都能接触到,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器材。第四,在制作电力电子装置的时候,电力电子装置的参数变化对实验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明确这些参数变化的规律对实验进行科学学合理的设定。

课题组根据以上特点,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将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巧,而且能够对电力电子器件与相关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跟踪与了解,为后期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第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单纯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长期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会对验证性实验产生厌烦心理,为此,必须构建一套新型的实验教学系统,增加实验教学项目。教师可以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基础,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这样就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以及研究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该专业的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日后更好地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成果,使实物演示、工程分析能够通过图表和视频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调光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小型直流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等,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第三,引入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物”的实验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教学的课时较少、实验设备不健全等,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实现“仿真+实物”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在典型的升压斩波电路制作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找到实验原理,随后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工程参数对实验设计的影响。

第四,建立多样化的实验考核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实验考核机制,进而科学地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教师可以从基础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及工程研究性实验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开展不同实验层次的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基础性实验方面,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对基本的实验设备进行规范的操作和使用,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方面,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交流探讨,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试验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再让学生对自身的实验进行评价。在工程研究性实验方面,由于工程研究性实验知识面广,实验操作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最后通过三种实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三 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汽车电子专业 课程体系 工程能力导向 重构

1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背景

本校的汽车电子专业创建于2003年,专业初建时采用较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知识点及知识的层次为主线,割裂了工作实践的完整过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导致陈旧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占用;技能内容安排不合理,与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脱节;课程的边界划分不科学,造成一定程度的低层次重复教学和技能培养面的不到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2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目的与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目的是:课题组着眼于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以长三角地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为背景,从分析并解决高职工科专业教改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处着手, 借鉴国外同类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经验,汲取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将课程理论应用于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并进行科学的重构。形成了一套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岗位技能人才目标。

课程体系开发的主要思路是:将本专业的核心工程能力定位为电气与电子控制的逻辑思维能力;线束图、接线图的识图能力;电子检测与故障诊断能力;无图纸条件下的实车故障解决能力。课程体系的重构顺序为系统优先,再到部件最后整车;技能培养的层次为电器控制、电子控制、网络控制;技能的培养需一定量的重复训练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同一系统不同车型的训练。

3 重构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步骤

(1)广泛调研为基础整合课程体系。系部领导、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电话、E-mail、专家座谈会、短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企业锻炼、校际合作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主管部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兄弟院校、学生等多方面进行广泛调研,在企业专家的深度合作下修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进行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平衡。确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网络技术、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等核心课程。

(2)打造精品课程,形成鲜明专业特色。借助于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各项课程工程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实现了主干课程精品化,达到通识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并重,形成了鲜明专业特色。

(3)多种比赛形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提高。系部多次组织教案、说课、课件、板书、教学设计、公开课等比赛促进教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与改进提高。

(4)建立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对实训教学内容、项目、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建立以基础性、能力性、生产性、创新性实训为内容的,既独立于理论课教学又与之密切配合的实训教学平台和体系。

(5)技能先导型课程内容安排。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排序,按照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合理的排序和整合,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脉络进行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掌握连贯的工作方法。

(6)强调主动学习。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安排学习过程,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确定解决方案、制订解决步骤、具体解决问题、检查解决效果、评判解决优劣一整套解决工程问题的全过程,不只是在学会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7)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训室,不仅在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而且在课程、学生创新项目等方面也对学生开放。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给学生规定好本学期的实训任务,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行项目的训练。

4 课程体系重构取得的成果

(1)专业核心工程能力的明确定位。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工程能力定位于:电气与电子控制的逻辑思维能力;线束图、接线图的识图能力;电子检测与故障诊断能力;无图纸条件下的实车故障解决能力四种能力。

(2)四种工程能力在具体课程中有机融合。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电器系统分析与诊断、汽车电子系统分析与诊断、整车电路识读、汽车电子设备改装、汽车局域网技术等每门课程中都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体现四能工程能力的培养。

(3)电路系统置于最突出的位置。强调对供电与总线系统、便捷进入与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空调系统、报警系统、电动座椅、遥控与中控锁系统、轮胎压力监控系统等汽车各电子系统的学习。学习的次序是系统、部件再整车。这与现代汽车企业维修制度的转变,即汽车的快修、换件为主的维修原则相一致。

(4)培养借助维修资料掌握新车型的能力。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立足整车,引用主流车系、车型的电路维修资料,培养学生对整车电子控制技术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优点是:有利于工作后的职业成长;不同车型各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的对照学习既有一定程度的技能反复训练也可体会相互区别;有利于学生从接线图中概括原理图的能力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办学条件;专业规范

一、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概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含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等众多领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具有机电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强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硬件结合等突出特点,使学生掌握系统控制、电工电子、电气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控制技术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

该专业主要培养能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控制电气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出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过硬综合素质高级技术专业人才。本文涉及的电气工程专业一般是包含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中国电力工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电气工程人才有大量需求,因此我国电气工程领域对培养相应的人才非常重视,并且我国主要的工科大学在教育和科研上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投入比重相对较大。

二、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

中国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电能,主要研究电能从产生到利用各个阶段的规律的专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电磁理论。电能从产生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充分掌握和利用电信息,因此电信息技术的研究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同时,现代通信和计算机载体主要是电信息。所以电信息技术的研究也属于电类专业,其中电气工程是专业母体。电气工程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学科派生和交叉能力。如其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造就了新的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电磁学;电气工程同材料科学的结合造就了纳米电工技术和超导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同电子科学的结合造就了电力电子技术,而后者也进一步推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电气工程的一个分支。电气工程专业的范围主要有电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电气装备制造与应用以及电工基础理论三部分电气工程的基础,是以电磁场理论和电路理论为主的电工理论。他们属于电磁学的发展外延。

电工理论运用于实践产生了新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等性技术,因此电工理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一般涉及制造电动机、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机设备,也涉及用电设备等电气设备和电器制造,同时包括电力控制装置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设备的制造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主要指上述装置和设备的具体应用。电力系统一般涉及电气自动化和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制造和运行必须相互统一,电气设备的制造同时要兼顾实际运行状况,如电力系统稳定的运行需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三、电气工程专业的方法论、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介绍

电气工程专业由于理论分析较多,比较注重对数学工具的使用。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实验研电气工程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完成主要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下,学生在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过程会事半功倍。

电气工程专业紧随现代科技,引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教学研究。同时在进行电气工程的理论分析、试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时,教学也经常运用到等效与类比等科学方法。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过程中,派生出了很多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等学科。这些专业由于是电气工程专业派生而来,被划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与其派生而来的专业统一被称作为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作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又被派生而来的专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电气工作专业的专业宗旨主要是培养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系统运行、装备制造、和相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掌握技术开发、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电气工程的培养具体目标主要是,该专业学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技术,控制理论和电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对应的专业知识。

基于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学生在下列知识和能力上也有要求:

第一,掌握扎实的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人文学科的管理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

第二,系统地学习与电气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如信息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等知识;

第三,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对电气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四,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第五,能在电工领域内掌握不低于1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并清楚学科发展未来趋势;

第六,具备一定的适应工作条件、进行科学研究和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

四、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和知识体系

第一,熟悉系统的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相关电路理论;熟悉并会运用电子电路原理,会分析和解决相对复杂的电工电子电路问题;能掌握基础的电磁场理论;掌握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具备能检测、分析并处理电气系统物理量的能力。

第二,掌握扎实的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学理论等相关知识;掌握力学和机械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三,能掌握不低于一个专业方向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第四,能掌握在工程中测试与表示常用物理量的能力,以及掌握设计和调试电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一般包括:

第一,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

第二,专业类基础技术与理论知识(电磁场理论、控制理论、电路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一般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第三,专业方向技术与知识。如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以及其他专业方向的技术。

第四,实验和实践技能。实验和实践技能主要包括简单的设计与调试电气系统实验技能、设计和调试相对复杂电气系统的初步实验的技能。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实施体系;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先后开设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2008年起正式形成了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目前该专业群拥有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继电保护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电网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工程实训中心、风光互补实训室,这些场地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大校内实训实习内容,并在部分课程上应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了校企合作。但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要求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仍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双证书”制度仍未完全推行;“产学合作”力度不够,“产中学、学中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为此,本文主要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入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

一、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开发的思路

首先,认真反复地研读文件,领会“通知”精神,将建设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上,从而在加强与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社会声誉好的高端技能人才方面起到特色引领作用。接着,成立专业建设工作组,到企业广泛调研,分析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企业涉及国电发电集团公司、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山西省电网公司、山西国际电力等发供电企业。最后,查找电力技术类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充分学习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以电力技术类专业为起点,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构建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

二、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1.电力技术类专业的确定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2]

电力技术类专业,主要指根据电力工业生产技术的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给出的电力行业特有工种,可以分为以下12个专业:燃料运行与检修专业、汽轮机运行与检修专业、电气运行与检修专业、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专业、水电机械运行与检修专业、线路运行与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锅炉汽轮机安装专业、发电厂电气安装专业、送变电安装专业、水电厂机电安装专业、水电施工专业。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与电力工业相关的一级学科主要有:力学(080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电气工程(0808)、土木工程(0814)。将电力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的12个工种与涉及电力工业的4个一级学科相比较,可以发现:电力工业所包含的专业主要与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和电气工程两大学科紧密相连,部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交叉。电力工程系主要所属学科是电气工程,因此,可以将非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去除。

我校处于北方城市,水电机组容量有限,以火电机组为主,因此与水电机组相关的专业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主要包含:电气运行专业、电气检修专业、线路运行专业、线路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专业、变电检修专业、发电厂电气安装专业、送变电安装专业。

2.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设计开发

电力技术类专业所需技能根据职业鉴定等级不同,要求也可不同,本文主要以中级工职业技能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技能鉴定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和各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组成员讨论,确定了各专业中级工所需基本技能,如下:

电气运行,监视、巡视与维护,倒闸操作,异常处理,事故处理;电气检修,电气设备更新,电气设备检修,电气设备维护,电气设备故障处理;线路运行,线路运行、事故预防、检测与维护,线路巡视检查及运行管理,线路竣工检查与验收;线路检修,线路施工,线路检修,线路竣工检查与验收;变电运行,监视、巡视与维护,倒闸操作,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变电检修,变电设备更新,变电设备检修,变电设备维护,变电设备故障处理;发电厂电气安装,识别理解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要求,实施推进施工进度,控制项目质量;送变电安装,规范执行作业程序,实施施工计划,控制项目质量。

不难看出,上述专业所需技能有重复或可以合并的项目。整合后,可以得出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所需的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为: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及线路的监视、巡视与维护(技能1);倒闸操作(技能2);发电厂、变电站设备的异常、事故处理(技能3);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及线路的更新、检修(技能4)。根据电力技术类专业所需技能,可以开发出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见表1。

所开发出的12门专业群平台课程是根据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的职业岗位定向、岗位职业标准、岗位生产规范,邀请电力行业相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共同制订的,实现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与电力产业的对接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实施体系

平台课程的开发主要考虑的是反映社会和行业对岗位的需要,课程体系的实施就要考虑学习规律、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等因素。本耐和德莱福斯(S.E. Dreyfus)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5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把学习者从较低的发展阶段按照顺序带入到更高级发展阶段,其过程是“从完成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的能力发展。[3]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分为以下4个过程(见图1)。

过程一,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应学期为第一、二学期,通过本过程的学习,使其成长为高级初学者,具备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过程二,学习主要的专业课程,对应学期为第三、四学期,使其具备电力工业中级工应掌握的所有课程,成为有能力者;过程三,通过实操的强化训练,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并对实操内容进行反复训练,成为熟练者,对应学期为四、五、六学期;过程四,通过终身教育与学习,学生建立学科体系与工作实际的关系,并发展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专家。

在过程二和过程三环节中,把电力系统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调试、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实训、发电厂变电站检修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及实训环节放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并且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电力设备运行与检修实训中心,邀请一线专工来校及在现场讲课,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电力生产过程对接。我校现已具备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维修电工、继电保护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中级或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为制订“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推行“双证书”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过程四环节中,随着电力生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电网的建设,教学中不断引入电力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体验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将与终身教育对接。

三、结论

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开发,紧紧围绕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就业为导向,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实施体系中考虑了人的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升了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电力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Z].2011,10.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分方向设课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为宗旨,注重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加大实践训练比重。具体实施中,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使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用,体现创新的高职教育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法。

(三)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久经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我院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了同社会的联系,千方百计寻求并依托行业、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了工学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湖南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合作,教师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公司的文化理念和空调专业技能提前弓l入。每年毕业生中只要符合公司要求,则全部进入公司再进行三个月强化训练,合格即成为空调运营工程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管理。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而这些人员确实需要具备更多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立足、发展、生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变频一拖多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空调技术专题.

[2]李文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4.

[3]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卢艳.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9-4.

[5]王春峰.系统教学法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8(3).

[6]黄建科.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认识;发展方向

0前言

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包括了解电气工程的含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以及学科分支等内容,从而能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1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

1.1电气工程概况

传统的电气工程是电气系统与电子有关学科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与核心学科,简而言之,电气工程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光子和电子有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更加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电气工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学习电工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提升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电学与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素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学科,因此,学生还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具有研发能力。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分支

1.3.1电气技术

电气技术是指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电工装备制造和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技术,并以电气技术和电气设备为手段进行空间和环境的维持。此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电气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进入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电气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二、进行电参量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成为技术型人才。

1.3.2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技术中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专业是信息电子专业和电力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具备两大专业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就业前景较好,在多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就业,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子领域等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较大。

1.3.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重点学科,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高压电器设备的制造、设计、维护、运行等工作,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一、进入大型工厂工作,例如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发展前景好,工资待遇高,二、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由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培养能够进行高压电器设备制造人才的专业,从事制造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较大,三、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知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申请项目,进行研究工作,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较好,调查表明,近三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都较高,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下面主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如下:就大型电力行业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局、厂矿企业、电力公司等,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集中精力强化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市场化的外包分工,来充分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步伐,从而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与研究重要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充分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概念、专业要求、学科分支等进行分析,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有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且就业方向较广,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牛美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07):115-116.

[2]赵宏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0):190-191.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04):118-119.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电力系统、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部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周南权(1974-),男,重庆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助理,讲师;王用伦(1954-),男,四川阆中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重庆 40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24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63-02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同时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技能、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1]如何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2]如何构建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3]几年来,根据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素质要求,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根据电子信息类企业工作过程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

几年来,我院课题组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高职高专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成果,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示范性高职的建设要求,在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子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基础上,依托省级重点课题“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通过召开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讨论会,走访企业相关技术负责人员,参观生产现场,回访企业的本专业毕业生等方式开展了电子信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的调研活动,对企业提供的此类人才就业岗——SMT设备操作岗、电子产品检验岗、电子工艺员岗、电子设备装接岗、电子产品调试岗、电子产品测试岗、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岗、电子设备维护与维修岗、电子产品销售岗、辅助设计岗等9个岗位进行分析,得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岗位技能要求——熟悉电子元器件、正确识读电路图,会使用电子检测仪器仪表,具有绘制原理图和PCB图的能力、基本的电子线路设计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熟悉整机装接的步骤和方法,熟悉电子设备装接的工艺要求,熟练掌握焊接技能、故障分析与检修技能、控制程序编制与调试等,也得出其职业岗位群的岗位知识要求——具有电路基础知识、电子技术知识、电子元器件知识、电子工艺知识、电工知识、传感器知识、工程识图知识、protel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微处理器知识、单片机知识、c语言、英语、仪器仪表知识、调试方法及标准、误差分析、应用文写作知识等。

二、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的学习领域

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我院课题组对企业为电子信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的职业岗位、岗位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紧紧围绕航天产业和重庆电子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凝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并对行动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行选定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得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确定后,接着就是所有课程的排序问题。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合作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调试、维修、开发中的认识元器件、分析电路、制作电路板、编写控制程序、安装调试电路、维护维修等具体过程为导向,渗透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强调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突出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职业领域公共平台课程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及重新排序,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实电子产品和真实工作任务保证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企业真实的开发流程保证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和素质。将课程内容融入到真实的产品项目中,通过产品项目引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全面参与项目,完成并体验岗位的工作任务,在角色中体验就业后的真实工作场境,学会如何做、怎样扮演在实际工作中担当这些角色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胜任这些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五、确立“工学结合”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并且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由行业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考核评价的方式。参照行业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岗位技能考核由专职教师、企业人员联合考核,采用过程式考核办法。

六、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提倡的改革主流方向,其强调的是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经过几年探索得出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程体系从我院2008级学生逐步实施,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习方向 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5-02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简介及运用范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等学科和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和应用,小到电子元件,大到航空航天器材,都与它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从农业到建筑、从生产到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该专业或者进行对该专业深入研究就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以及管理与决策。既需要电气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又要掌握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面的宽度,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课和基础课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读写能力外,该专业还开设了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金工实习、电路工艺实践、电气工程训练、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以保持对专业的敏锐度。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创新意识,同时借助学校相关实验室平台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分支学科发展方向

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部级重点学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可就业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该行业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到电网公司,供电局,发电厂或者一些大型工厂工作,如果专注于该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到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工作。

3.2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方向主要指的是现代电气技术。现代电气技术是在传统电工技术之上再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方向主要用于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从事电气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负责信息处理等工作。在电气技术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就职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也可以从事该方向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

3.3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结合了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该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由于该专业兼备了电气与电子,融合了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其就业的范围也比较宽,从电力、电子,到交通、通信等行业,可以从事技术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发展空间较广。

3.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作为部级特色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就业前景良好。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毕业后可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对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电力产品进行设计和研发,也可在各大高校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学、研究工作。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准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科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相应的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主要有4个方向: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因专业水平有限,如果想在各高等学校就业,一般负责非教学类工作,如,学生管理等,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从事教学工作,或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电力技术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国家、各地区、省及市县的电力公司或供电局就职,从事行政类的管理工作,或者是各级电网的电力输送的调度、分配,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电力工程设计等相关技术工作。擅长于电力电子相关产品制造、研发的毕业生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就职。

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样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否完全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责专门的技术工作呢?答案就不一定了。比如:到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要接触到电力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的单位企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大量的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本科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不同,它不仅需要快速地掌握和吸收高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进而提升为对技术的创新。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构架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运用理论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在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的“三步走”就不易施展。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课题和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单位或企业所需的培训时间短,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高,更能为科研单位或企业创造价值。

5 心得与体会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运用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从事相应岗位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的迷茫和顾虑等消极情绪,给同学制定学习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有利于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模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一些校内外的比赛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明杰.浅析测控技术[J].科技风,2015(14):121.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5篇

关键词:DSM;电能管理;中国电能服务网

作者简介:田会峰(1980-),男,安徽萧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周瑜(1984-),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江苏张家港2156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8-02

在当今能源相对紧缺、世界环境日益变差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节约了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文中按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能管理方向。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1998年,国家将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合并和压缩。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合并成电气信息类。原电工类的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气技术、电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是通用性很强的“宽口径大专业”。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确定了彼此不同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体现出各校的办学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校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从2000年开始招生,但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院创办的船舶电气控制专业,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开始招收船舶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经过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等发展到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培养以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其专业建设是依托船舶行业,依靠教学、科学与管理,将其建设成以船舶电气自动化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专业。[2]

张家港校区因为远离校本部,又是异地新建校区,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张家港校区自2005年开始招生,其专业方向表面上沿袭镇江校区的“船舶电气自动化”方向,但培养方案实际上与船舶相关的课程基本没有涉及,比如:本部开设的“船舶概论”“船舶电站自动化”“船舶机舱自动化”等课程。[3]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作为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目前是以船舶电气自动化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混合体,专业方向不明确,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

为此,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服务经济,培养社会急缺的电能管理人才,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并从20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设置电能管理方向。

二、电能管理方向建设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是对负荷控制和管理,以及远程抄表和计费自动化。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因此,电能管理方向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特色是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不合理或浪费用电的装备和线路,对其进行整改,优化电力用户的内部电网,以达到降低电能的目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加强理论、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4]由于“电能管理”是新建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大的改变,目前只在第7学期增加了电能管理方面的两门方向选修课:“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优化技术”,下一步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继续增加电力系统方面的两门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课程组,有利于相关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具体分为5个课程组: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CPLD及FPGA设计”等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组: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控制与检测技术课程组: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原理”、“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检测与仪表”、“MATLAB语言与科学计算”等课程;电机与电气技术课程组: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与PLC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能与电力技术课程组: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能需求侧管理”、“电能优化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课程。

三、电能管理方向建设实践

为了加强电能管理方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将企业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始终,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校任教,同时,学校派青年教师下到企业学习至少1年时间。见图1。

1.教材建设

“电能优化技术”被校区列为重点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讲义,进一步编写教材,努力将“电能优化技术”打造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能质量:电压、谐波、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源优化;配网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能轨迹优化;电能检测技术等。

“电能需求侧管理”已经编写成讲义,并投入教学使用,主要内容涉及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供电技术、需求侧管理、DSM平台使用、电能系统构建等。

2.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中国电能服务网(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清华大学韩英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1年,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这样教师有了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程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听课才会感兴趣,不会显得课程枯燥无味。

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电能管理实验室建设

为了实现工程教育,必须将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由于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背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区与太谷电力共同建设“电能管理实验室”,使用“中国电能服务网”平台。该平台功能包括以下5个模块:电能在线模块、用电分析模块、辅助决策模块、有序用电模块和系统工具箱模块。

为了能采集电能数据,通过电能监测仪、电流互感器、服务器等器件,利用RS48总线和以太网,可以采集和监测的数据包括:监测电力指标,包括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电量指标,包括有功电量、有功电度、无功电量、无功电度等;质量指标,包括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零线电流等。同时,还能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壳体的温度。

通过此DSM平台,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

4.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本专业目前共有6门课程,包括“电路”、“数电”、“电力电子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技术”等课程实现网络教学,网络学堂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教学案例、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教学资料丰富。

5.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校和企业各有强项,优势互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教材的建设等。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由太谷电力有限公司挑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兼任“电能管理”专业方向工程实践培养指导教师,每周安排2学时,总计32学时的工程实践课程。

另外在第8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并将在今后逐渐扩至1年,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现场安装与调试,并参与企业应用设计。

通过实习,学生对工程项目比较熟悉,将在企业里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6.联合培训“电能管理师”

目前,社会上急缺电能管理师,每年的用电高峰期,政府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都要求企业“拉闸限电”,对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企业内部的电工紧紧是会用电,但是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优化企业内部电网,降低电能。因此,校区教师和太谷电力合作共同培训“电能管理师”。

四、结束语

目前,全国大约200多所院校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甚至一些以文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也在办此专业。[5]对于本科院校异地新建校区,如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样宽口径的电类大专业,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很难与其他老牌院校的此专业相比,这样不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生就业等。

因此,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5-6.

[2]姜文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电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1,(21).

[3]刘维亭,王德明,朱志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