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3-02

作者简介:苗国厚,男,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网络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3]言意文.高职思想政治课大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45-46.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高校;教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但在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误区。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好形势与政策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大学生关注度高、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亟待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调研课程开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改革对策、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课程实效。

一、当前存在问题

自2005年至今,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政治理论课列入必修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更新频率高的时事政治事件无法衔接成为矛盾关键。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传统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新兴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时事政治敏锐度不高、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解决学生自身实际问题需要。

二、改革对策

(一)明确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今国内外局势变化多端,时刻都在多渠道、多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西方势力瞄准我国大学生群体,不断进行西化和分化。现今的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快、求知欲强、爱国热情高,但在认知过程中缺乏成熟的处事行为、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的理性鉴别能力差,而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好“精准”的教学内容,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要努力奋斗的目标,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作重点课程加以建设,作为高等学校考核评估德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长效机制,全面加强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从制定教学计划、建立教研小组、建立德育档案、定期教学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二是要拓展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针对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实行灵活的考核方法,可采用开卷考试、撰写论文、小组比赛等形式。三是要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系部负责,组宣、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效地化解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四是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确保专项经费、专用场所、教学设备落到实处。

(三)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育资源

一是利用新型媒介。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介,把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设立学习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基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党中央政策方针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时间节点集合起来,开拓教育资源,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通过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进教育效果。三是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对一些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四是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要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修学习,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四)开辟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二课堂,不断发挥社会载体功能

一是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打破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在理论学习后开展专题及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参与。二是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教育相结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对课堂的教学给予强化和补充。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政治风采大赛、征文演讲比赛、传统文化学习等活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贯穿融合。四是利用学生社团力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红色理论社团的建设力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理论学习。五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以师生共同开展专项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贯通。将课堂当作实践教学的理论舞台,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舞台,搭建课堂与社会、国家需要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曾秀兰,曾学龙,王冬梅.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2).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5-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包含党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宣讲,更要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广大学生开展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教育;教育方式方面,要注意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情感育人的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丰富内涵

体验式教学始创于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促使学生亲历其中,并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触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它具有几个特点,分别是个体经历、互动活动和情感体验。

二、《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形势与政策》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能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国内与国际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势观、政策观的教育。除了通过理论讲学,更要注重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发挥。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它所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它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准确把握国内国外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而体验式教学正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知当前国内外的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提高对国内外政策措施等的认识。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课程时效性的发挥。

4.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存在问题

1.重视不足,流于形式。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不深、重视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领导、教师、学生都对体验式教学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高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学时不保证、备课不认真、学生学习不主动。高校教师需要从上至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数体验式教学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不少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与学生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没有实质性教学效果。

2.保障缺乏,难以为继。体验式教学需要学校在制度、经费、人员和基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这是体验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目前高校中,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缺乏相关保障,包括体验式教学机制不健全、教学经费支持不到位、体验式教学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等多方面。体验式教学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保障,教学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推广,

3.形式单一,成效不足。当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几场讲座、时事报告会来开展教育,单一的开讲形式使得教学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尝试,教育效果不明显。

4.考评不明,深化不够。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缺乏该课程的健全的考评机制。多数体验式教学的考核常常无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都不利于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深化。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考核教师、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成绩没有一定的考评标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的提高[7]。

四、《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1.提高认识,促使教学落实到位。《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开展需要提高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需要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首先,要确立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院统一指导教学工作,由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来执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加强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今国内外的形势,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课程的目的。

2.加强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相关的保障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形式与政策》课时间教学保障体系,从制度、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加以落实,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制度建设是根本。要把体验式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落实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执行制度、考评制度等相关制度。另一方面,经费保障是前提。要对体验式教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证教育财力的到位。同时,人员保障是关键。体验式教学需要好的教育队伍做后盾,要充分发挥讲师团的作用,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来。

3.创新形式,提高教学教育成效。(1)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觉认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台上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体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但理解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由来,而且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抱着一种积极接受的姿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内容方式与教育对象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学要做到针对性开展。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展简历制作与展示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针对不同行业与岗位的特色简历,并且在讨论会上针对自己简历的优缺点进行演讲。总之,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比如,对于党员与普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党员则要求较高,要求他们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要更加透彻;普通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学习。分层次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强烈的时代嗅觉。(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势与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自身看法。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形象性,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蔡建红.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5):27-29.

[3]沈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环节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6-48.

[4]杨智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状况及改进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4):73-74.

[5]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97-99.

[6]孙安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42-43.

[7]赵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师,2010,(19):64.

[8]陈月霄.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优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85-87.

[9]王月红.“形势与政策”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效果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62-163.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成人学习理论;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纳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在课程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为受到关注,但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讨论稍显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一些研究者开展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目前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教学效果甚微。[2]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及对理论的运用能力是符合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要求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

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广,时效性强,课程时间跨度大,但每个学期安排的课时却很有限。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中的联想法则和有备法则,大学生学习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现实生活贴近,特别是与他们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引导到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形势,从分析形势具体到解读政策,最后教育落脚点仍然要落回到大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生活中。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政策解读不接地气,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抵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选定主题开始,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内容主线,筛选各类翔实的支撑论证素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学习金字塔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排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尤其是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因此,教学素材的数量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图表、视频、翔实的数据和完整的案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学方法对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素材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官方媒体和渠道,是国家和社会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和事件,能够正确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的观点,切不可随意在网络中搜索、下载未经证实的素材内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实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学习金字塔中更为高效的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需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现有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延伸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话题讨论、优秀视频和读物推荐、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答疑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应着重发挥主导教学的作用,以教学主题引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层次丰富,内容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分析与评述,倡导、鼓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具备成人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3-03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0.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48.

[3]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1.

[4]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39―43.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改革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应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列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认清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效性,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及其教育的整体效果是好的,但尚未完全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

(一)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有人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析社会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现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空前普及和发达,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涵盖有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而且贯穿于党团活动之中;还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只需在部分年级“阶段性开设”;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发展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如:目标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在现实中造成了对教师队伍素质、价值的取向,使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稳,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兼职教师首先要保证本职工作,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 能够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教学方式、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者自我价值认识的不足使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虽然是一个具体的情况较多然而注重讲理论却并非结合实例、具体情况来开展授课,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针对性不强。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得多,入情入理的分析不够,即便是某些典型事实的案例解析,也缺乏透彻的说服力,教法设计没有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实效性差。

(四)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缺乏材,教材的编写往往滞后于现实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显然,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材的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基本靠授课教师自己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因此,同一学期,同一年级,授课教师不同,往往授课内容也不一样,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原因的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及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授课教师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度大,就是一些长期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教师也感到上好这门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形势变化的影响,该课的教学内容变化较大,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收集最新的资料,研究新的问题,使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教学就失去了时效性。教师忙于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这方面的科研的渠道也较少,因此,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加之这门课程学科界限不明显,还有相当多的人对该课及任课教师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门课谁都能上。而这门课一般是大课,学生多,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而对任课教师都具有非常大得挑战和压力。

三、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建议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意见》,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我们高校应以此规定为依据,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作以下改进。各级领导一再强调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很多人思想深处对这个课不重视,我们不要求格外的重视只是想他和其他的专业课一样,放到同等的地位。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技巧

精选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讨论课,自主创新课(让学生自己主讲),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这些课堂教学的设置和主持都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加大对教师的学习培训,接触社会。增加同行交流。每有重大事件鼓励学生积极参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和论文。

(三)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方法

建立“理论+实践”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突出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思想,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工作在实效上取得新突破;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之外,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的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的各种社会角色体验活动,以发展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各种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等类型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四)建立形势与政策师生沟通的网络平台

这门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既保持了讲授教学模式的优点,又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声情俱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吸引力强的特点。但是我们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教学”的要求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多样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交流和辅导,以及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管理员制度。社会上,国家现在都有信息收集处,比较重视基层的思想和动态。

(五)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作文章,这是一般的教学规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的广泛性、纷繁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方式应灵活多样:(1)加强专题讲座教学。专题讲座教学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清问题,给学生一条清晰的脉络。搞好专题讲座,要相配套地对课时安排、教学单位进行相应地调整,每周一课时,调整为两周或三周集中学习一个专题,教学单位也由单个教学班调整为3—5个教学班集中学习。即节省教师资源,又形成一种学习的大氛围。(2)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其性质而言,要求学生参与性较高,课堂上学生发言、提问、讨论的频率较其他课程高,要将参与式教学延伸、拓宽,必须广泛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参与式教学,要控制好课堂规模,以单个教学班为最佳。(3)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作用和效果。当今时代,以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发展。年轻的大学生热衷于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生活,上网浏览获取信息,已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图文并茂,易为学生接受,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起到行之有效的效果。要搞好这项教学,教学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设施到位。

(六)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完善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材适用时间很短,这就给教材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成立由授课教师组成的中心备课组,中心备课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学习每个专题前编写出专题辅导材料,及时送到学生手中。

(七)积极探索,完善考核制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知识性、时效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既不能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也不能用一种固定的万能的考核模式。应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测评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崔景明,刘瑞平.“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侯慧君.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J].沈阳干部学刊,2007.

[3]郭 蓉.形势与政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06.

[4]施节敏 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6):5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l6号.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化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鲁俊海,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正艳,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89-0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

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容量、拓宽教学对象的范围。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一系列基本问题和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 实效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作为形势政策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也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内改革和建设蓬勃发展,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高校学生思想特点鲜明且变化迅速,这一切都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有效地发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形势与政策》课被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发挥实效性的瓶颈

1.《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缺乏时效性与吸引力。在当今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讲授不能紧跟时事发展,讲授观点无法适应学生思想特点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不能给学生在第一时间最有效的思想引导,也丧失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问卷调查中,共有1940名本校学生和676名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参与。其中只有17%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而表示不喜欢的学生占到了23%。

谈及原因,有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是授课内容缺乏时效性,且观点不鲜明。更有学生在座谈会中提出,如果内容跟不上时事,观点又陈旧,《形势与政策》课还不如历史课。

2.《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考核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采取的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学资源调动困难等原因,有些学校为将各类讲座、报告会或文艺活动打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标签,代替课程教学,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缺失完整性和系统性,影响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上述调查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授课形式最喜欢,比例占到一半,而对单一的课堂讲授并不“感冒”。考试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采取了出题笔试、开卷考试的方式。同样,多数高校的考试流于形式,只考查观点,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

3.《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课程质量的提高。高校中《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与少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兼职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学生最喜欢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的统计中,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及社会名流的比例均超过45%,辅导员只占15%,思政课教师更是不到5%。可见,现在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授课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网络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要性

1.网络的普及性使其具有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阵地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占领阵地,中央16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全面且深刻地改变着高校的教育环境。上述调查中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最主要媒介,占75.44%;手机的比重也很大,占43.93%,课堂只占5.47%。这充分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新闻和时事的主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主动出击,占领互联网阵地。

2.网络的便利性使其具有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载体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快捷性打破传统的时空观,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匿名性和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在网上,人们身份隐匿、地位平等、交流自由,隐私权得到尊重,个体的发言权得到保障,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收相关信息,可以与教师就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热烈、平等的探讨,通过主题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BBS等各种平台进行双向互动,学习时间内师生可以进行互动的学习活动。而且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通过网络继续查阅相关内容,参加有关讨论、咨询,延伸扩展学习时空。

三、网络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

1.利用论坛、博客、聊天软件等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师生互动。上述调查表明,在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当前国内主流的网上交流平台如QQ、人人网、飞信等软件对于他们来说不会陌生,而这些也正是“90后”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平台。这些社交软件及其提供的平台服务以及校内论坛可以帮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也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后虚拟课堂的效果评估,教师对两个课堂有效联动将实现对《形势与政策》课质量控制的成功驾驭。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特点、前续课程衔接、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方法建议、媒体学习方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辅导、课堂讨论、答疑提问;如何完成作业与思考题。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

2.利用红色网站、专设网页等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考核。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陆续建立起来,但是普遍点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容缺乏吸引力,不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及时更新内容且加入权威讲授,可以利用专门设立的网页指导学生观看直播或录像,通过公布的电子课件、网上教学辅导等多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页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可以举行网上答题形式的形势与政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时事或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设立网上讨论专版,专人管理板块、专家定时答疑交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可以构建各种网上资源库,包括案例库、试题库、知识库、音像资料库、教学软件库等,资源共享,拓展传统教学的狭小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优学院;模式;创新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每名大学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涉及国际国内重大、热点事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动态性强。本门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大学生关注度高、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现象进行信息传递与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形势与国家大政方针。

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与场地、规章制度等限制,以往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主要采取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般,学生认可度不高。单一面授的教学模式虽为传统、主导的教学模式,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与学生需求。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就必须改变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设计理念,创新我院《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从去年开始,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循序渐进开展了创新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院学生特点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

二、依托优学院平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1.重构实效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结构

针对单纯面授的弊端,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革。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以往单纯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的模式改革为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及实践教学体验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其中理论知识传授DD学生登录优学院平台观看网上课程视频占教学内容的50%;课程热点探析DD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占教学内容的30%;实践教学体验DD课外实践活动占教学内容的20%。

2.依托优学院平台构建网络授课新模式

《形势与政策》以往主要采取课堂讲解的方式,任课教师借助PPT课件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视频资源进行课堂授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一般。利用优学院平台,我们建立起网络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权威专家进行专题策划和讲授,学生扫描二维码可观看专家同步讲授视频。

3.课程热点探析DD构建共享课堂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课后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不重视能力培养。我们在设置网络线上学习的同时,加大了线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设置见面课,采取集中释疑、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寓教于乐。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针对性,通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开设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形势热点研究等方面内容的人文大讲堂,有效弥补线上网络学习因时间有限而致内容有限的弊端。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提高其高远的人生境界。

4.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体验是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桥梁。实践教学体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以优学院平台《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经典阅读、校园调查、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影视观摩、专题研究活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以增强《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的实效性。学生每学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至少参加1次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网络学习中理实脱节、只知不行的瓶颈。通过创新模式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5.构建综合全程考评模式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采取多元考核,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传授考核。理论知识传授考核实行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不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学生必须在课程规定的学习时间内登录优学院平台自主完成网络课程所有环节的学习。理论知识传授考核采用百分制,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第二,课程热点探析考核。人文素质部根据不同课程,每学期推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人文素养教育类等内容的系列知识讲座,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知识讲座。知识讲座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信工观天下微信平台参与互动,评定成绩。知识讲座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现场参与的得70分,现场参与且参与微信互动的得90~100分。学生必须亲自参加知识讲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搭便车等行为,一经发现,成绩记为零分,课程热点探析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成果的各类展示,获得10%的成绩。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5篇

近30多年来,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要适应时代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努力加强文艺理论建设,积极开展文艺评论,大胆进行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创新,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营造良好氛围。[6]404由此,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都实现了角色及关系的现代转型。1.由于致力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艺政策以时代、国情与实践为基础,积极参照了他国文化政策的优势及经验,不断地更正贯彻于文学批评的“盲洞”和“误区”,确立了它的“中国特色”。尤其是从1980年代崛起的批评家如曾镇南、季红真、黄子平、李洁非、孟悦、陈思和、王晓明、吴亮、蔡翔、南帆、朱向前等人,他们大量地接受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法,却又能“为我所用”,综合地创立了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又面向世界的文学批评方法、概念、范畴、价值、标准等等。尤其是雷达所创造的“中国化批评诗学”及其《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等堪称经典的“宏文”,林兴宅的系统研究方法、鲁枢元的生态学批评、蓝棣之的症候式阅读,等等,都在对中国价值的倡导中彰显了文学批评的民族作风与民族气派。2.文艺政策更注重对文学批评的“引导”意义,如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容许不同的艺求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平等“对话”,倡导自主创新和构建个体化的批评诗学,鼓励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它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进行交流,保持本体的生命活力。3.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建构了良好的弹性的共生机制。由于对文学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它的遵循也越来越具备深刻的使命意识,文艺政策基本上不对具体的文学评价活动进行“干预”,而是高屋建瓴地为文学批评拓展张力、空间与可能性,如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及重释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重要“命题”。如《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等中央文件就为文艺批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文艺政策的制订者基本上都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能够充分尊重当前的文学现实与批评实践,在贯彻与实施方面努力凭规律“办事”。特别是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无论是在理念、指向,还是在标准或者艺术性方面,都逐渐地走向“共同化”。如周扬、陈荒煤、王蒙、阎纲等人既是主管文艺的高级官员,又是成就巨大的文学批评家。尽管后来一些学院派批评家影响不菲,但是他们也在不同的岗位历练,如吴义勤就从大学教授“变身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施战军担任《人民文学》主编,等等,并多方面地推动着文学批评的“主潮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5.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都是与时俱进的,它们之间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还相互对象化并予以提升。总而言之,当代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已打开了各自的合作与共生之门,也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内涵”

尽管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存在着不菲的审美距离,而且发生影响还需经过若干中介环节。然而,经过不同的“方式”,文艺政策还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批评的“核心内涵”。特别是文艺政策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此消彼长,更使文学批评主潮发生错综复杂的递变,并通过热点、关键词或者文艺思潮等诸多因素曲折地表现出来。

(一)由于中国特色之意识形态的强大效应和潜在的权力推动,党的主要领导人“有意识地”发表关于文学的纲领性文献,它们不仅成了文艺政策制订的直接依据和基本内容,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和“先导”。如《祝辞》就“期待”着新时期文学批评: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要恢息和发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要努力评介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要以文学创作是否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评价尺度;要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要鼓励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充分发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效益,不断地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艺术、哲学及社会思潮之成就,努力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等等。“文艺论述”与《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等指导性文献则弘扬了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基本的艺术与价值取向,如为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之精神,文学批评遵循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为标准,努力促进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等等思想和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以及人民大众的艺术趣味方向。[7]党的主要领导人对文艺政策的阐述,往往也包括了对文学批评的多方面“诉求”。尽管具体的批评实践是复杂多变又形式各异的,但这些“内涵”却概略地反映了文学批评的“主脉”,也为我们深入地把握当代文学创作及其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借鉴。如《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批评家群”就对文艺政策的把握与实践非常迅速与及时,影响也非常广泛而深入。

(二)文艺政策的变动还会间接地影响着文学批评的形式。1.语言是文艺政策的“晴雨表”,文艺政策的递减衰变,往往会首先在词汇、言说方式及策略、语体与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来,如当代文学批评的关键词就概括地反映了这种语言形态的“位移”或者变迁:新时期文学、主体性、向内转、朦胧诗、新诗潮、后新诗潮、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重写文学史、民间等属于新时期文学批评范畴;日常生活、民族性、文艺战线、写真实、真实性、重大主题、世界性因素、底层写作等属于新世纪文学批评。[8]81这种概括并非全面,但却透过“关键词”的独特视角,溯源了文艺政策与批评语言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潜在关联。2.节奏是文学批评的神经末梢,文艺政策宽松与紧张、自由与专制,往往会直接地反映在文学批评的节奏上。总体说来,新时期文艺政策“拨乱反正”,逐渐回归到“规律”轨道并构筑着面向世界的“视野”与“胸怀”,因之,文学批评的节奏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由、自信、自主,既有拥抱“文学性”的坦荡诗情,又有崛起于“废墟”的焦虑;既追求“陌生化”的抑扬顿挫,又不乏理性节制所形成的匀称与和谐;既有细读带来缓缓的音乐旋律,又有辩证批判所掀动的如重金属击打似的探戈舞;既有来自于异域之繁复多变的“众声喧哗”,也有平淡自然、韵味悠长的本土清音,等等。由于文艺政策所赋予的广阔空间,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综合了种种因素及其合力,构建了由节制走向开放的节奏体系,努力拓展着语言节奏的所有可能性。新世纪文艺政策更倾向于“软实力”、主旋律,以及文化安全的总体战略,因之也给予了文学批评更大的话语权。文学批评不但继续深化着此前的节奏探索,更兼之与数码技术结合,还有效地开辟着新的“无名”境界,如语言更讲究节奏的迅捷、有力,象万花筒般变幻莫测;在追求意义的“简单”之时,通过节奏的高频率化使形式走向模糊化;节奏固有的链条被有意识地打乱或者扯断,在碎片化的效果中可以被无限地重新组合,形成狂欢化、拼贴式的后现代景观;或者以“中国化”为核心趋势,形成了新理性化的“规范”与“有序”,但并不“定形”。这种节奏无限“开放”,但总是遵循着“意义”的规律,在文学性、语言规则、陌生化等等因素的合力中前行。如果比较一下雷达等批评家们新时期之初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无论从话语、概念,还是从价值取向等方面而言,都发生了“质”的变化。3.感应着文艺政策之历史化的,还有批评文体的代起衰变。如新时期则大大地激发了批评文体的创造力,除已有的文体更新外,还与时俱进地出现了诸如谢有顺等人的访谈录、李陀和刘心武等人的书信体、张光年等人的日记体,以及编年史、图像式、哲学体、选本类等文学批评样式,并逐渐走向新世纪的跨文体/杂文体批评,或者是与科学技术嫁接的、难以归类的边缘文体批评。

(三)文艺政策甚至还渗透并变革着文学批评的思维精神。如新时期由于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批评思维更追求时尚化与求异创新:系统式、灵感式、辩证式、审美式、形象式、经验式、情感式、科学式、和合式、理性式和镜像式等等思维形式争奇斗艳,它们互相碰撞、融合,表现了高度的自由与主动的探索精神,也使文学批评前所未有地拓宽、深化了自身在“文学共和国”的本体存在。新世纪文学批评则继续了这种势头,在思维领域开始走向综合与理论化,思维不再把独特性作为最高目标,更看重多种思维形式的协同创新及其总体效果,这就是当代文学批评学的出现,且方兴未艾。———通过文学思维,文艺政策深刻地影响了文学批评的日常经验及其存在。如早期林兴宅等人运用系统论来阐释“阿Q性格系统”,以及1990年代兴起并成为热潮的生态批评,如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王先霈的《圆形批评》,曾庆元、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以及曾繁仁、冯宪光、朱立元等人对文学批评思维的拓展之努力,等等,都是在领会了文艺政策的自由与放开之后对文学批评的突破。

(四)文艺政策也影响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这种核心的价值体系先后进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等等“主潮”转换,总体目标则是构建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外,它还包括大力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为人类文艺发展史添光加彩。如雷达等人提出的新时期十年文学批评的主潮是“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季红真等人提出中国文学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以及陈思和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等命题,都是文学政策与文学批评的“共谋与活力”!总之,从学理意义而言,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不过,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这些因素更表征了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的深刻关联及相互影响。

三、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途径”

文艺政策强势地“影响”着文学批评的嬗变,那么,它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种话语权呢?尽管联系两者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就所起的作用大小而言,这些因素却是深刻而基本的。

(一)权威性与感召力。文艺政策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或者文化的论述,党的主要领导人对“革命与文艺关系”的正确理解及其设计,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所制定的有关文化活动的措施或者条例。由于他们卓越的理论修养及其经验、崇高的国内外声望,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事业之合法性,特别是贯穿于“革命”并为之所确证的“真理性”,使这些文艺政策“无形地”具有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律效应”:“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由此生成的广泛“权威性”与感召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文学的观念及其实践,甚至直接“引导”着文学批评的走向。如《祝辞》所倡导的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原则,《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及先进文化方向和软实力之说法,莫不对文学批评产生根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精神感召作用,批评者们自觉地把它们当作文学的“最高典范”予以引用。如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讲话》提出:“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这种号召大大地促进了“文学向下”,尤其在促进“底层文学”在面对现实、揭示苦难、提倡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和影响,也使“人民文学”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光彩,并使大批作家和批评家们自觉地汇入到这种潮流中来。

(二)权力效应。马克斯•韦伯则把权力理解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比德•巴克拉克与莫顿•巴拉兹则提出权力的二维论,即权力既有公开和看得见的形式使用,又有隐蔽的一面,难以直接观察到。①据此来考察文艺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我们会发现,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文艺政策通过设立文学奖、课题立项和提供指导方针,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文学批评发生实际和不容置疑的“导向”作用,如鲁迅文学奖•理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理论奖),等等,为理论批评树立一种典型和标准。2.文艺政策也以“权力方式”为文学批评“保驾护航”,如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创新潮流、1985年“方法年”的出现,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在中国的广泛运用,乃至当今的中国化批评诗学之形成,都得益于文艺政策的开放、自由,以及对文学规律之探索和遵循的力度。3.文艺政策与时俱进所出现的新问题,限于“政策”形式的不完善,以及为未来发展的“预留空间”,都有力地孕育和促进了文学批评的“民间化”及“民间化”文学批评的兴起,如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一些报刊杂志就从专业角度展开争鸣,如对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派文学等文学形式,当它们刚开始兴起时,都引起过巨大的争议,文学批评家们就着力避免政治力量的“粗暴介入”,如对《废都》的批判尽管非常激烈,甚至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倾向,但是并没有谁打棍子、扣帽子,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雷达等批评家对《废都》作出了准确而又令人信服的学术评价。

(三)批评者的“话语权力”。这主要是指文艺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同时又是活跃的、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他们从事文学评价活动,是把党对文艺政策的理论探索化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文艺政策通过他们的“身份置换”而对文学批评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文学批评也几成文艺政策的诠释与理论演绎。由于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毕竟并非直接相等的关系,他们在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时,也会努力依据自身的才情与感受力,对文艺政策进行有限的“突破”,但总体方面则是对它的“丰富与发展”;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思考换位的非彻底化,文学批评对文艺政策亦步亦趋,最终取消了自身的尊严与基本品格。新世纪以来,批评者双重身份意识逐渐“淡化”,这种影响也就成为“政策制定者”与“批评者”的潜在互动了。如张炯、朱寨等人,他们尽管是以批评家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上,但是他们也常常是中国文化、学术单位的负责人,也深度地参与文艺政策制订,并又在批评活动中予以实践之。文艺政策精神通过他们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价值取向。尽管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两者却不乏共同的价值意识。文艺政策从宏观与意识形态高度“规划”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文学批评则从微观与“文学性”角度来确认这种“规划”是否合理和实事求是。因之,文艺政策与主流的文学批评会有意识地寻求“内在的合拍”,如党中央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风成化习,果行育德,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努力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世界”等等,既是当今文学批评不竭的理论与价值资源,也聚焦并吸收了过往文学研究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实践为契机,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不但理顺了方向并拓展了价值共识,而且通过相互协调实现了螺旋式提升。如作家们与批评家们在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方面取得共识即是鲜明的例子,如“获奖作品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作品,尤应予以关注。”

(五)实践性。无论是文艺政策还是文学批评,都不是虚拟的“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文学理想等因素。通过实践这个中因素,文艺政策与文学批评实现了有效的“对话”。由于文艺政策是集体意志的产物,犹如历史的合力,对任何个体都会发生积极和不容置疑的裹挟作用,文学批评由此潜在地渗透了诸多的“他者”因素;批评者也是主动并充满了强烈的挑战精神,与文学作品进行交流,并以鲜明的独特性汇入文艺政策之“主潮”,由此策动着文艺政策的改变。尽管这种影响是非对称的,但实践却能够有效地化解文艺政策之“专断”与文学批评之“偏激”及其所产生的误会和风险,并以小的代价实现二者在技术层面的和谐,以及理论的高度提升。如新世纪文艺政策的大解放与文学批评的大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繁荣景象,无疑证明了实践的不可或缺。如《文学评论》之“当代文学批评”,就力图在文艺政策与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学术国刊与前沿评论之间找到合适的支点,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