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

建筑市场的走向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对策

2006年后,建筑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后,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有建筑企业面临新的发展与变革。根据建筑市场发展规律以及国家建设部提出了《中国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国有建筑企业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对国有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1 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国有建筑企业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6月,我国重点监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117家,国有绝对控股企业2696家,占86.6%;189家中央企业中,集团一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只有9家,其他都是国有独资企业。投资主体缺位和单一的产权结构导致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很难实现,企业资源监督不利,企业经营效益难以提高。未来几年,国有建筑企业将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筑企业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政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机构和企业职工等进入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2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走向高端市场

未来的建筑市场根据企业实力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将发展成为一种金字塔结构,在金字塔顶端是少数几家以资信、专利技术、工程总承包服务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型建筑企业,金字塔向下是大量的提供专业化施工服务和劳务型企业。

1.3 国有建筑企业走向工程总承包模式

近十几年来,工程总承包在国际工程中发展迅速,已成为工程承包的主要实施模式。根据美国设计-建造学会(design build institution ofameriea)的报告,国际上“设计-建造”总承包(d-b)比例,1995年就己达到25%,2000年上升到30%,2005年上升到45%。目前有近一半的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建造。国有建筑企业要摆脱和国内中小型施工企业的同台竞争,适应国际工程市场需要,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尽快向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

1.4 向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相继进入,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部一再提出我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尤其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有条件利用目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国有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要注重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对员工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经济等培训宣传机制,加强国际化合作交流,建立同当地人才资源的合作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施人才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揭示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间的核心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企业发展趋势的首要对策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那么国有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人力资源如何能够支撑和企业帮助赢得这些特有能力,并使得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2.1 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一组技术和技能德综合体”,并强调“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表现为技术方面,也可以是生产经营、营销、财务、品牌、人才等方面,是企业在某些生产或管理环节上明显优于其他对手,并创造超额价值的关键能力。建筑业企业是管理技术密集型企业,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是指承包工程项目的市场范围、对业主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企业的投标报价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等。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直接显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己经完成的项目只能显示过去的业绩,对新市场的开拓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

(2)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企业的品牌地位、社会知名度等。由于建筑产品是高投入,一次性生产,业主要承担较大风险,对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要求很高。包括企业的资质等级,形象信誉,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知名度,银行信用,融资能力等都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3)管理能力。建筑工程是以项目管理为运作方式的,包括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等一系列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是否具有高效率、高质量、高产出的管理能力是建筑业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条件。

(4)技术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筑产品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超高层、异形建筑以及对新型材料的开发使用使得技术能力成为建筑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专利技术的数量,是否拥有知名的设计师等。

2.2 提升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办法

建筑企业的这些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取竞争对手的表现形式,而拥有和实现这些竞争能力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拥有相关方面人才技术。

(1)企业需要成立一支具有很高素质的高层管理团队,熟悉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精通建筑业的经营业务、建筑企业管理知识以及资本经营管理,能够领导企业适应国内国际的市场发展需求。

(2)企业需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团队,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分析力,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的建设信息,加工整理,为企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3)企业对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实施主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两支队伍。企业只有拥有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严谨高效的项目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程实施的保质保量,安全高效,为企业赢得效益和名誉。而企业对建筑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能力还要看企业是否拥有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一些国际领先的施工建造技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层次,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著等.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对策

2006年后,建筑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后,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有建筑企业面临新的发展与变革。根据建筑市场发展规律以及国家建设部提出了《中国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国有建筑企业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对国有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1 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国有建筑企业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6月,我国重点监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117家,国有绝对控股企业2696家,占86.6%;189家中央企业中,集团一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只有9家,其他都是国有独资企业。投资主体缺位和单一的产权结构导致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很难实现,企业资源监督不利,企业经营效益难以提高。未来几年,国有建筑企业将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筑企业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政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机构和企业职工等进入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2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走向高端市场

未来的建筑市场根据企业实力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将发展成为一种金字塔结构,在金字塔顶端是少数几家以资信、专利技术、工程总承包服务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型建筑企业,金字塔向下是大量的提供专业化施工服务和劳务型企业。

1.3 国有建筑企业走向工程总承包模式

近十几年来,工程总承包在国际工程中发展迅速,已成为工程承包的主要实施模式。根据美国设计-建造学会(design build institution ofameriea)的报告,国际上“设计-建造”总承包(d-b)比例,1995年就己达到25%,2000年上升到30%,2005年上升到45%。目前有近一半的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建造。国有建筑企业要摆脱和国内中小型施工企业的同台竞争,适应国际工程市场需要,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尽快向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

1.4 向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相继进入,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部一再提出我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尤其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有条件利用目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国有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要注重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对员工所在国的语言、文化、经济等培训宣传机制,加强国际化合作交流,建立同当地人才资源的合作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施人才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揭示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间的核心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企业发展趋势的首要对策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那么国有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人力资源如何能够支撑和企业帮助赢得这些特有能力,并使得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2.1 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一组技术和技能德综合体”,并强调“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表现为技术方面,也可以是生产经营、营销、财务、品牌、人才等方面,是企业在某些生产或管理环节上明显优于其他对手,并创造超额价值的关键能力。建筑业企业是管理技术密集型企业,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是指承包工程项目的市场范围、对业主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企业的投标报价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等。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直接显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己经完成的项目只能显示过去的业绩,对新市场的开拓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

(2)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企业的品牌地位、社会知名度等。由于建筑产品是高投入,一次性生产,业主要承担较大风险,对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要求很高。包括企业的资质等级,形象信誉,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知名度,银行信用,融资能力等都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3)管理能力。建筑工程是以项目管理为运作方式的,包括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等一系列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是否具有高效率、高质量、高产出的管理能力是建筑业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条件。

(4)技术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筑产品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超高层、异形建筑以及对新型材料的开发使用使得技术能力成为建筑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专利技术的数量,是否拥有知名的设计师等。

2.2 提升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办法

建筑企业的这些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取竞争对手的表现形式,而拥有和实现这些竞争能力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拥有相关方面人才技术。

(1)企业需要成立一支具有很高素质的高层管理团队,熟悉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精通建筑业的经营业务、建筑企业管理知识以及资本经营管理,能够领导企业适应国内国际的市场发展需求。

(2)企业需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团队,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分析力,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的建设信息,加工整理,为企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3)企业对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实施主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两支队伍。企业只有拥有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严谨高效的项目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程实施的保质保量,安全高效,为企业赢得效益和名誉。而企业对建筑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能力还要看企业是否拥有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一些国际领先的施工建造技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层次,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著等.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3篇

一、建筑业“走出去”的作用

(一)建筑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国内建筑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二)建筑业“走出去”,可以带回新的管理理念,并促进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建筑企业来说,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三)建筑业走出去,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增加就业。建筑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的同时,对与其关系密切的输变电设备、发电机组、建筑材料以及五金等行业也起到了拉动作用。随着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和规模的扩大,设备、材料和成套技术的出口也会得到有效的带动。

二、我国建筑业“走出去”机会分析

(一)全球工程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保持4.3%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5%。这无疑给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建筑企业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绝好机会。

(二)从专业市场分布上讲,交通运输、房屋建筑和石油化工三类市场作为建筑业传统优势行业,其地位仍然不可撼动,而与此同时,电力、电讯行业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上升,并且表现强劲。我国承包商的专业市场分布与国际工程市场的专业分布大致相同,其业务重心是房屋建筑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并且这两项也是其传统优势所在。随着近两年来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承包商参与的与石化行业相关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也不断增多,石油化工成为了我国承包商的第三大业务市场。另外,我国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建筑企业也把市场扩展到了电力电讯行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从我国建筑企业自身来看,我国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承包实力。200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新签合同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美国ENR 2005年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我国已占49家,比前年多2家。并且,我国的建筑企业在一些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优势。在一些国家,通过承揽和实施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并且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总统工程”、“民心工程”,我国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四)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地区分布来看,目前欧洲、亚澳和北美仍然是225强攻占的主要市场。其中欧洲所占份额最大,为602.66亿美元,占36.2%;其次是亚澳地区的304.65亿美元,占18.2%;北美地区为277.58亿美元,占16.6%。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全面复苏,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中东建设热潮,以及伊拉克战后重建、卡塔尔举办亚运会等国际政治经济事件的带动,使得亚洲市场成为一块国际工程承包的热土,这无疑给我国建筑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开拓市场的机会。同时,我国政府同非洲政府之间的外交往来也日益增多,这也带动了我国建筑业拓展非洲建筑市场的步伐。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已经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三、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规模过小,限制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工程市场巨头垄断的现象日益明显。我国建筑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单凭某一企业拼搏,毕竟势单力薄。这就需要发挥联合团队的作用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国内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使我国建筑企业成为能达到国际高端市场要求的集团化的国际工程承包商。

(二)融资能力成为制约我国国际承包企业扩大业务的“瓶颈”。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承包和发包方式的变革使得市场对承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带资承包成为普遍现象,项目融资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项目融资能力也随之成为了承揽工程承包业务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建筑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且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从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应该从国家的角度,把促进外贸出口与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结合起来,对本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以解决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

(三)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世界500强的90%以上,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而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技术施工方面却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对国际上最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应用不多。应该利用国际建筑市场的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有利时机,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发展核心技术并且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然选择。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家所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

1.中国建筑企业要把握机遇走出去

几年来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迅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开始跻身对外承包工程大国的行列随着我国加入WTO,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看,我国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潜力巨大,机遇良好,前景广阔。我国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具有如下有利因素。

1.1 开放对等、机会对等在中国建设市场对外开放、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外的工程市场也相应地对中国更多地开放,在一些国家将消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如韩国、日本建筑业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加之其本国的建筑企业极具竞争力,过去,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这些市场非常困难,中国加入WTO以后,可以根据市场互换原则,向这些国家提出市场开放要求,从而获得发展的机会。

1.2 承揽项目会更多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很多国家政府和私人机构出资的项目我国公司不能做,只能做当地的外资项目, 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以及部分外国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承包公司将得到成员国建筑市场的市场准入资格,从而可以承揽东道国政府和私人机构投资的项目。

1.3 享受最惠国待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条规定:“有关本协定的任何措施,每一成员方给予任何成员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不低于前述待遇给予任何其他成员方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这就表明,在国际市场上,作为WTO的成员,我国的建筑企业可以与其他的成员方建筑企业一样拥有同等权利,并享有同等的关税减免。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关税壁垒减少,更多的国产建筑设备、材料以及机电产品可以出口,增强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

1.4 经营主体将增加世贸组织大力提倡贸易自由化原则,当然,我国加入WTO后也要遵守这一组织原则,这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选择。体现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就是将逐步减少对外承包工程的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允许更多的公司从事这项业务,并逐步过渡到自由经营。这样,将有更多国内的实体企业可以从事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经营主体的增加,将有利于扩大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整体规模。

1.5 国际合作将加强随着外国建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增多和我国对外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业务的不断扩大,中外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增多,对外工程公司在与国外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过程中,将获更多的国内和国际信息,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并进一步加深了解,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利的条件。从国内来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近9.6万家各类工程建筑企业和3400多万从业人员,涉及建筑、电力、石油、化工、冶金、铁道等几十个部门,这还不包括相关设备制造厂家和产业工人,其中一些行业如石油、化工、火电、铁路等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许多大型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工程总承包和市场营销能力。另外,我国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我国完全具备进一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条件和能力。因此,我国企业要把握机遇走向世界大市场。

2.中国建筑企业要如何“走出去”建筑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关键是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顺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目前,我国企业应做的是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培养中国公司的总承包能力或者总承包内的项目设计能力、国际采购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此,企业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2.1 重新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修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战略和竞争对手战略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势,对国内外建筑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找出适应企业发展的市场结合点,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建立起具备工程总承包为核心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依托,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企业。

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科学的决策、监督、执行、制衡,深化公司内部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在体制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探讨通过资本运作来获得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当前,国际范围内兼并浪潮不断,国内的许多企业也正是通过企业上市等有效的资本运作而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国际工程公司,可以顺应形势,抓住机遇,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争取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企业规模的跃进。

2.3 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是由它提供的产品质量决定的。从建筑业自身的特点看,技术创新要落实在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把它引入到建筑产品中去。所以要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加大对外工程公司的科技投入,争取获得更多的技术专利,提高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技缩含量,争取更多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工程设计带动承包,从而带动更多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竞争力

一、国际建筑市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各国建筑市场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市场增长迅速。虽然,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抑制了国际建筑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量加大和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中东产油国的投资增加,使得建筑业市场以每年大约5.1%的速度增长。

(二)承包商收购重组、并购活动频繁。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包大型、超大型项目增加。大项目、超大项目不断产生,又使大型的、超大型的承包商集团不断诞生。为了整合资源,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的本地化运作能力,众多国际工程承包商相继实施业内资产重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三)带资承包普遍,承包商强化融资能力。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投资作用的加强,带资承包成为时尚。据专家初步估算,带资承包项目约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65%。仅仅能够承揽国际金融机构项目的承包商,事实上就等于放弃了绝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与带资承包需求相适应,国外大的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

(四)产业分工体系深化,承包商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国际建筑业市场的产业分工体系深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领域升级。但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建筑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对经营计划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二、中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一)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是我国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是自身业务的海外延伸。目前我国已有47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有12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对外工程承包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传统行业增长平稳,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和资源开采项目增多。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在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和电力工业等传统项目上保持了平稳增长。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我国企业在科技含量高、资金过莫大的工业项目上呈现增长的趋势,电子通讯类高科技项目也有很大的进展。

(三)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是国内建筑市场上的领先企业,也是国际工程承包的排头兵。公司结合国际市场的形式与企业实际,提出了自己海外经营的发展战略,即: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以工程承包为主体,以援外项目和政府互动项目为切入点,以大型项目为依托,深化合作,多元并进,在海外经营的地域上实现新拓展,在海外经营的领域上实现新跨越,在海外经营的模式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做强做大海外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中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差异化战略。建筑企业需要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战略。其差异化战略的主要目标点不是标新立异,主要从专业化角度考虑确定。例如中国中铁的大桥局集团,它和其他同门企业的主要差异就是在各种大型和特大型桥梁建设施工方面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有能力攻克相对较高的施工技术难题。因此,作为建筑企业,首先应该确定差异化战略,也就是培植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在某个领域占有唯一的领地。

(二)成本战略。铁建系统目前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该模式对成本控制是非常有效地,是经过多年摸索并借鉴中外多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提高的。责任成本工作对促进企业集团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关系重大,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更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总成本领先战略应该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首要战略,只有在成本效率改进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

(三)技术创新战略。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挑战。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现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创新中不断提升“中国标准”的公信力,依靠创新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打造优秀民族品牌,赢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所以,中国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尽快培育并开发企业的核心技术。

(四)品牌和形象战略。优秀的企业品牌价值高于有形资产的价值。研究表明,消费者选择商品90%是有品牌的。创立品牌要在生产、经营、开发、设计、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形成与时俱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观、质量观、人才观”,逐步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就拿中铁系统的中铁十二局集团而言,由于其在管理模式和市场管理方面的优势,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称为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王牌军” 。

(五)人才战略。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的发展,“近期靠财务,中期靠产品,远期靠人才”。当今跨国公司普遍坚持“思想全球化、经营本地化”,即采取本地化策略,最重要一点是人才本地化。在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积极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途径和方式,要向经营管理者、科技创新人员、营销人员倾斜,体现绩效差别,拉大分配的档次。

四、保障措施

(一)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中,建筑企业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企业之间要相互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将会在国际市场上事半功倍。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企业,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在“走出去”战略问题上的关系至关重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不仅要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同样还应有融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都把促进外贸出口与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结合起来,对本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金锐.“入世三年话发展――我国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工程与劳务》,2005.1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6篇

新轮回,自我涅,“变”是对12年的纪念,对前79期的回望。

杂志如人,“变”应该是常态,新栏目显示“变”的走向――

视点――关注当代世界城市社会热点话题,以审视的距离,守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移动视角:宣示对国内外城市建设事件的批判性思考与独立性判断。本期话题《是非建筑》,聚焦北京建成及将建成的新四大建筑,这些建筑在中国第一次使建筑单体建造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现在,重拾这一话题,以期在再思考中获取新价值一布正伟先生思辩睿智;彭培根教授言词锋利。苏勇博士主持的沙龙更是新异观点纷呈,本话题嘉宾甚至展示了针锋相对的立场,讨论超越了建筑学意义的评价,而更多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的力量。讨论不需要结论,这一讨论过程本身,记载了当下中国真实的城市状态!

视点中的人物专栏,是对当代城市建筑设计莉锐的异度表述。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的题为《光与重力》的演讲,通过对“光”特别是“重力”的诠释,提出对建筑本体的思考。

作品――以专业的眼光解读当代城市建筑,以大众的视点品评精英作品;剖析物质性建构中所溶解的人类精神,深度审视当代城市建筑实践。本期首次结集即以“文化建筑”为主题,意在昭示本刊在商业化洪流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期涉及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多种文化建筑类型。其中大埃及博物馆方案,使基地外表建筑化,缘于场所的创造性思路,给我们新启示。该期各类型文化建筑显示出数字化时代、后现代文化时代所特有的消解中心、离散多元的文化状态。

罗劲的文章,通过将旺德府国际家具建材购物中心这商业化设施赋予“表情”,显示出当代商业建筑的人情化趋向。

中南大学赖奕堆同学的课程作业《中国传统建筑的当代城市表达》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怎样在城市环境中表达地域性、当代性的一次尝试。

三益中国作为一家设计机构,其商业地产建筑的设计,显示出的不只是世俗化立场,更有对中国城市的专业化思考,体系化建构。

游踪――设计师的江湖情结,建筑人的侠客梦,以边缘的状态检视主流,以客体的立场审视主体;思考生存境遇,关注城乡聚落。本期谭建华先生摄影,孙静配文的《北平遥南洪江》,是对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的新思考、新图示,通过展示湖南传统聚落的风致,带我们走向远方……

我认为:所谓杂志,应该是一种集群智能的“涌现”方式,是一种当代社会的精神梦呓。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适应性 国际化战略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中后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消费需求带动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进入建筑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开始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通过向海外转移资本和劳动力的方式来拓展市场空间,不失为企业谋划长远发展之道。

一、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化经营战略早已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援建、承包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承接任务不断增多。这些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额不断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

第四,应对当前危机,抓住新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体现出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倚重银行资本发展的国内建筑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危机影响下的建筑行业产业链竞争力大幅下降,整体赢利能力降至低位。www.133229.cOm面对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制定和采取适合的国际化应对与发展战略,通过国际化竞争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构建

在市场日益被细分、优势市场不断流转的形势下,已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要针对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既有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企业要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呢?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各个不同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战略又要怎么应对环境的变化呢?在新产生的细分市场和不同的竞争态势中,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发展战略,就能创建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培育出动态的核心竞争力。[2]

迈克尔·波特在钻石模型通过对战略决定性因素的细分研究,揭示了国际化竞争在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竞争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中呈现的动态竞争、广义竞争的特征。动态竞争与广义竞争就要求企业在国际化中能够适应国际环境,能够入乡随俗又不失特色地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能力。[3]这就是企业的适应性国际化战略。投资发展周期、小规模技术、技术地方化、企业运作的柔性管理等技术理论,也为后发展型国家企业以适应性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参考,市场的丰富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将理论上的绝对优势竞争过渡到相对竞争、有条件竞争以后,比较优势、持续竞争优势丰富了适应性竞争战略。只有当公司制定了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并有效实施,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有利环境条件,才会为公司带来国际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的有效性由竞争的生产要素、特定需求、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者四个变量的函数,而这几个变量是有效竞争战略的决定因素,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是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4]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固守当前优势市场的同时,随着日益变化并扩大的市场要求适当地做出正确的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产业适应能力,构架以适应性为基础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谋求在新市场领域获得优势地位。[5]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走出去”的国内建筑企业需要通过市场定位、产品选择、营运模式、组织结构和资源整合的适应性战略选择,建立起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为核心构建企业国际化战略。

第一,市场定位阶段化。目前国内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多系于特定区域的经济体,市场份额集中亚、非、中东等“相近性”市场,在边际利润率较高的欧美高端市场份额很少,对于行业平均利润较低的建筑行业而言,进入欧美高端市场以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率无疑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指向,但我国建筑企业同台竞争能力相比较弱,应以打造实力、企业成长为目标,集中优势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以本土化市场为基地,优先发展与本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相近性”较大的市场,努力提高国际化建筑施工综合服务能力,先在“相近性”市场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然后立足臻于成熟的“相近性”市场实行再度跨国经营,以竞争优势重点向高端市场拓展。

第二,竞争产品多元化。建筑行业产品在每个国家彼此间的关联性及标准化程度不高,项目经营、组织管理存在较大地域性差异,“走出去”的建筑企业在产品战略上可以首先选择适应国家集中化战略和受保护的空位战略,积累了一定海外工程建设经验以后,再以主营业务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方向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的海外拓展一般都从国家外援项目开始,走出去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核心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以房屋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为例,可以在房建施工总承包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组和资本运作,重点发展路桥建设、市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化施工领域,然后选择地开拓房地产、建材等投资型业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多个产业链业务协同能力的跨国公司。

第三,营运模式个性化。根据skanska、taisei等国际顶级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功营运的实践经验,提升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建筑企业国际化发展主流方向。形成一定综合实力的建筑企业可以将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紧密结合,通过资产的兼并、重组来改善产业结构,以和当地企业合资、国际先进承包商合作方式来培育跨行业跨地区、集投融资、设计、咨询、施工、采购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承包企业集团,建立起一体化综合服务,促进协同效益的发挥,使各业务板块间产生强大的协同及互补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而综合实力尚显不足的企业则适宜与联营合作者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以联合体分公司(子公司)的方式曲线进入目标市场。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适应性 国际化战略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中后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消费需求带动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进入建筑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开始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通过向海外转移资本和劳动力的方式来拓展市场空间,不失为企业谋划长远发展之道。

一、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化经营战略早已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援建、承包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承接任务不断增多。这些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额不断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

第四,应对当前危机,抓住新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体现出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倚重银行资本发展的国内建筑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危机影响下的建筑行业产业链竞争力大幅下降,整体赢利能力降至低位。面对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制定和采取适合的国际化应对与发展战略,通过国际化竞争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构建

在市场日益被细分、优势市场不断流转的形势下,已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要针对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既有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企业要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呢?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各个不同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战略又要怎么应对环境的变化呢?在新产生的细分市场和不同的竞争态势中,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发展战略,就能创建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培育出动态的核心竞争力。[2]

迈克尔·波特在钻石模型通过对战略决定性因素的细分研究,揭示了国际化竞争在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竞争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中呈现的动态竞争、广义竞争的特征。动态竞争与广义竞争就要求企业在国际化中能够适应国际环境,能够入乡随俗又不失特色地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能力。[3]这就是企业的适应性国际化战略。投资发展周期、小规模技术、技术地方化、企业运作的柔性管理等技术理论,也为后发展型国家企业以适应性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参考,市场的丰富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将理论上的绝对优势竞争过渡到相对竞争、有条件竞争以后,比较优势、持续竞争优势丰富了适应性竞争战略。只有当公司制定了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并有效实施,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有利环境条件,才会为公司带来国际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的有效性由竞争的生产要素、特定需求、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者四个变量的函数,而这几个变量是有效竞争战略的决定因素,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是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4]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固守当前优势市场的同时,随着日益变化并扩大的市场要求适当地做出正确的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产业适应能力,构架以适应性为基础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谋求在新市场领域获得优势地位。[5]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走出去”的国内建筑企业需要通过市场定位、产品选择、营运模式、组织结构和资源整合的适应性战略选择,建立起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为核心构建企业国际化战略。

第一,市场定位阶段化。目前国内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多系于特定区域的经济体,市场份额集中亚、非、中东等“相近性”市场,在边际利润率较高的欧美高端市场份额很少,对于行业平均利润较低的建筑行业而言,进入欧美高端市场以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率无疑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指向,但我国建筑企业同台竞争能力相比较弱,应以打造实力、企业成长为目标,集中优势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以本土化市场为基地,优先发展与本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相近性”较大的市场,努力提高国际化建筑施工综合服务能力,先在“相近性”市场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然后立足臻于成熟的“相近性”市场实行再度跨国经营,以竞争优势重点向高端市场拓展。

第二,竞争产品多元化。建筑行业产品在每个国家彼此间的关联性及标准化程度不高,项目经营、组织管理存在较大地域性差异,“走出去”的建筑企业在产品战略上可以首先选择适应国家集中化战略和受保护的空位战略,积累了一定海外工程建设经验以后,再以主营业务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方向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的海外拓展一般都从国家外援项目开始,走出去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核心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以房屋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为例,可以在房建施工总承包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组和资本运作,重点发展路桥建设、市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化施工领域,然后选择地开拓房地产、建材等投资型业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多个产业链业务协同能力的跨国公司。

第三,营运模式个性化。根据skanska、taisei等国际顶级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成功营运的实践经验,提升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建筑企业国际化发展主流方向。形成一定综合实力的建筑企业可以将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紧密结合,通过资产的兼并、重组来改善产业结构,以和当地企业合资、国际先进承包商合作方式来培育跨行业跨地区、集投融资、设计、咨询、施工、采购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承包企业集团,建立起一体化综合服务,促进协同效益的发挥,使各业务板块间产生强大的协同及互补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而综合实力尚显不足的企业则适宜与联营合作者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以联合体分公司(子公司)的方式曲线进入目标市场。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9篇

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不断建设的工程,既意味着一个新的维保市场的诞生,也意味着新建机会的逐步减少;

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对强者意味着胜利,对弱者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行业准入放宽对依靠自身能力吃饭的企业是天使的福音,对依靠资质吃饭的企业是魔鬼的诅咒。

对2014年的总结

2014年过去了,正如2015年的到来,那是必然。

在没有完整统计数据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对2014年进行大致的总结,中国建筑业走在 条持续十年的强劲增长快道上:巨大的投资、数不清的项目、如流水般的资金,时时出现“会当临绝项”的感觉,但一个个新的机会又来了,一个更高的顶峰在后面,这给所有的建筑人一个艰难后的京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6%左右,建筑业的产值将超过18万亿元,在GDP增速约7.5%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再一次远远跑赢中国经济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建筑企业的模式进一步多样化,施工总包模式创新、EPC、BT、BOT等传统模式不断熟练并丰富,成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思维不断丰富着建筑人的视野,建筑市场进步细分并出现细分领域的新龙头,维保市场引起建筑企业战略性的关注并成为新的增长点,建筑工业化进入实战状态,BIM技术成为企业逐步使用的工具,一些企业甚至开始做电商平台,可以预见,未来建筑人探索的领域和商业模式将不断丰富,机遇在创新中不期而至。

从建筑企业的财务报告我们可以找到建筑企业发展的路径,在总体增长的大背景下,明星的风采夺人眼球。2014年中国建筑行业利润最高的“中国建筑”前三季财报强劲增长,营业收入5660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利润达到169亿元,我们熟悉的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保持着收入、利润同幅度增长,而其他建筑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同样保持增长。

2015年面临的机遇

看起来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建筑业、建筑企业的突飞猛进,2015年建筑业和建筑企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

机遇1:中国经济继续朝前发展,城镇化和转型升级两大对建筑业利好的主题依然不会降温。理智的人们会看到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困难、产能过剩的现实,增长速度逐步下降,国内消费难以启动,出口面临诸多困难,投资的杠杆也用到了极限,投资的效率不断下降。即使如此,中国依然会利用投资这一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2014年发改委不断批复各类项目,从轨道交通到核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在经济低迷时依然不会减速;当房地产面临困难,大幅度降息让我们看到了房地产的拯救之路;大幅度降息降低了资金成本,拉动诸多行业的投资,为众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城镇化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意味着新建或者改造,只要城镇化和转型升级不停步,建设就不会停止。

机遇2:“一带一路”的新思维为建筑业带来了世界建筑业“大同”的新机遇,推动着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进入欧洲经济圈,南进入东南亚和非洲。由提出的这宏伟构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其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预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重要的中国国家战略,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更是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的机遇,2015年是“一带一路”从构思走向实施的开始。

机遇3:中国建筑企业自身能力提升,逐步达到国际中上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实力增强。市场是没有边界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突破边界,简单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国建筑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总量、中国建筑企业在ENR中的排名都在同步提升,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提升,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国内工程建设多年的经验、顶尖工程项目的技术积累,中国速度、相对低廉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在部分领域如高铁、大型桥梁、大口径隧道、地铁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工程、运营设备、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如果再加上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商务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国际建筑业市场的不断熟悉,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会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只要我们洁身自好、操作规范,国际建筑业市场上一定会有中国建筑企业重要一席,这是国际建筑业市场给中国建筑业的新机遇。

机遇4:建筑业制度改革和新技术推广带来的红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1.0版出台,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化起决定作用,掀开了改革的2.0版,这是一个强劲的信号。从中央文件到李克强总理不断强调的改革红利,从建设部92号文的建筑业改革发展意见到质量大检查、BT模式的规范等,从非国有投资不再强制招投标到各类人员资格证书的取消,我们看到改革从方案到实施正在按部就班推进,也许对微观的企业是小事,但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是利好,每一个企业小成本的降低,就是行业利润的大提升,建筑业会逐步迎来一个真实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时代,套在企业脖子上的绳索会逐步减少甚至完全取消,这无疑是前行的力量。

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新力量,建筑企业管理水平伴随着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依靠接项目打天下的建筑企业逐步被淘汰,这正是优势企业兼并重组的新机遇。君不见最近几年,建筑业的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增加,这无论对行业还是行业内各个层次的企业都是好事,差企业被好企业兼并找到出路,好企业更快找到资源,发展自己;在管理提升的同时,应用工具BIM正成为建筑业最广泛探讨的技术之一,对促进建筑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行业提升利润带来新的空间。

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其他机遇,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前行和环境恶化带来的新市场等, 个伴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的建筑业永远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

2015年面临的挑战

每一个成长的背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断建设的工程,既意味着一个新的维保市场的诞生,也意味着新建机会的逐步减少;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对强者意味着胜利,对弱者意味着失败和死亡;建筑业准入放宽对依靠自身能力吃饭的企业是天使的福音,对依靠资质吃饭的企业是魔鬼的诅咒,这正是2015年建筑企业面临的诸多挑战。

挑战1:建筑业市场的变化。由投资增长拉动的新建市场将不再强劲,大规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降低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据投资机构统计,2007年开始,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逐年降低,从投资逐利的天性来看这无疑增加了未来投资增长的难度,正如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房地产开发商就不会买地建房,高速公路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高速公路就难以开建,以国家意志、追求社会效应为主的投资总是有限的,行业也是受到限制的。中国投资增速逐步下降是必然的,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5年以后中国的投资可能不再增长,这对于习惯于高速增长的建筑行业是挑战,对于习惯于做高大上项目的公司可能是挑战,市场的竞争在建筑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将进一步过度竞争。

挑战2:建筑企业传统模式不再。多数建筑企业习惯于传统的施工总包模式,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产品与技术结合卖给客户是难事;习惯于带钱帮客户做,但以合理的方式帮助客户筹措资金做是难事;简单增量模式可以做,价值链延伸的组合模式是难事;传统模式中各环节互不相关,但要塑造各环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是难事,可以预计,这些难事对于人才、组织、技术传统的企业,实现转型是一个巨大挑战。

挑战3:资源的进一步紧张。过去不断增大的业务量对人力资源的总量提出过巨大的挑战,未来人力资源更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新的业务和新的业务模式,需要新的人才,总量短缺尚可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拉动人员的成长,结构性短缺所带来的人才短缺难题解决难度更大,投资业务需要投资行家、国际业务需要国际性人才,建筑企业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这样的人才,没有人才的业务承接无异于把战车推向陷阱;资金进一步紧张,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高,项目结算周期不断延长,而甲方有可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少支付或者不支付,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企业的经营就可能雪崩,君不见温州中城建设破产;即使企业能从银行融资,高额度的带息负债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成本;而企业投资的PPP类项目,要么回报率不断降低,要么项目的回购周期不断延长;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虽然总体利润在增长,但我们看到,不断增大的规模、不断加快的发展速度,让企业走在一根绷紧的钢丝上,谁知道蝴蝶什么时候煽动翅膀?谁知道什么时候出现黑天鹅?

挑战4:企业管理和掌控更加困难。在企业内部,规模不断增大、人员数量不断扩充、组织层次不断增加、业务模式不断丰富、业务区域不断变广、客户需求不断丰富,使企业各个层次管理者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企业的复杂性甚至超越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能力,能力的不及,导致组织效率降低、内部腐败增加、市场经营判断力下降,这些都是中国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和高速增长企业面临的新挑战,这一挑战的力度将不断增大。

挑战5:走出去如何适应新环境。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是必然,但显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沙特轻轨项目、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并非是失败的孤例,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依然会伴随建筑企业左右,而自身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做法依然不会离我们远去,损害中国、中国建筑企业、中国人形象的项目案例依然会发生,损失还会继续,只有平常心、客户市场和价值,才能让我们远离贪婪的魔鬼,寻找海外建筑业的火焰。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0篇

对中国建筑而言,“一带一路”是公司“走出去”数十年来一直期盼但从未有过的巨大商机,为我们勾勒出更加清晰的海外蓝图,是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指挥棒”。在机遇面前,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中国建筑在同业央企中具有国际化经营最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深厚积淀,同时也拥有产业要素最全的比较优势,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理应更加独到和深刻。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更好地融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期转化为公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收获期。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拓展海外业务时,我们把握“一带一路”的新特点,重点抓好调整海外布局,实现协同发展;加快基建业务走出去,推动结构调整;产融结合,加快商业模式升级;防范风险,扎实推进国际化等几个着力点,借势“一带一路”,中国建筑国际化经营成效已初步显现。2016年1―9月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 013亿元,并成功进入肯尼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6个新国别市场。

协同发展,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同时规划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海外,“一带一路”明确定位了“起于中国、路经非洲、终于欧洲”的海上、陆上经济合作走廊;在国内,“一带一路”同样涉及众多省份,规划项目同样众多,市场容量同样巨大,战略地位同样重要。

面对新形势,中国建筑统筹开拓“一带一路”概念下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互相带动,协同发展,构建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而不能仅盯海外而忽视国内。在海外市场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海外事业部的平台作用,以海外事业部为枢纽,充分发挥中国建筑30多年积累的国际化资源,调整了全球经营布局、统一业务规划、严格资产监管。目前,中国建筑已设立9个营销中心和30个国别组,初步形成覆盖非洲、东盟及周边、中亚、中东欧、拉美地区重点和热点国家市场的营销网络,建立了跟随中国资金海外投向搜集项目信息并快速反应的机制。在“一带一路”涉及的65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在43个国家布局布点,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中涉及的22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进入14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正在推进多个项目。合同额为27亿美元的埃及新首都建设一篮子总承包合同就是其中一项成果。此外,中国建筑研究加大国别市场对国内子企业的开放力度,增强子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二级子企业实行授权制度,在统一的市场统筹之下,给予国际化经营的自。在国内市场配合方面,中国建筑推动战略性区域化经营,统筹全集团资源,发挥地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定位,实现内外联动。占领“一带一路”沿边、沿海、沿途节点城市,如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陆续与甘肃省、陕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了千亿级的“丝路基金”,并以中建新疆建工为主力,向中亚地区辐射。

抓住机遇,借力推进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国际方面,仅亚洲国家到2020年,年度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就将达8 000亿美元。国内方面,2015年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万亿元,涉及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多个领域,市场机遇巨大。

“一带一路”的优先建设领域恰好给中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商机。中国建筑要突破传统房建“一业独大”的瓶颈,优化房建、基础设施、地产投资产业结构,“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础设施是中国建筑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这是公司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将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基础设施业务和海外业务两大板块,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抓住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聚焦道路、口岸、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工程,增强中国建筑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汇聚优势资源,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如今,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也结出硕果,合同额达2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已开工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高速延长线项目、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CC4标段、阿尔巴尼亚Arbri道路项目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建筑海外基础设施业务份额得到快速提升。

创新思维,谋变商业模式升级

“一带一路”为中国建筑优化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升级提供了难得的途径。从整体上看,中国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齐备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资金因素,使得我们在项目策划阶段即可全面、深入介入,更容易实施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实现公司从竞争激烈的施工领域向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建筑在国内投资建设深圳地铁九号线等国内多条地铁线路和一批PPP项目的成功实施,已足以说明我们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愿望和实力。

从局部来看,在海外经营中,面对项目不同实施阶段领域众多、诉求不一的合作伙伴,需要探索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政策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加速提升国际化水平。我们注重利用公司植根海外几十年的丰富资源和成熟经验,探索从项目承包逐渐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以资本为纽带,拉升全产业链的整体服务能力,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如今,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巴基斯坦最大的是交通项目,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在阿尔及利亚,房建市场由于石油价格疲软尚不见起色,中国建筑联合当地公司,采用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的方式,投资开发建设阿尔及利亚中部港口,预计投资总额30亿元人民币。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也建立了资金支持平台,提出了基金―贷款―债券―保险四元闭环的融资体系。中国建筑“走出去”,更需要积极与亚投行、丝路基金、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加强沟通和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中国建筑2015年邀请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一举获得全部3家评级机构A级以上评级,获得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并为获得低成本的国际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公司全面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基建大项目的拉动效应,能够系统提升中国建筑投资业务的集约度与协同性,使“产融结合”成为中国建筑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级,让中国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建设集团。

防范风险,稳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我们必须看到,“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区域政治风险高、法律环境差、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最前面。安全问题,是首先要防范的重大问题。“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必须长远规划,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练好内功,稳步提升中国建筑国际化水平。

首先,对于新开拓的市场,要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宗教文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盲目行事,也绝不能抱着短期试试看的想法,“打一枪换个地方”。中国建筑过去发展较好的市场,都坚守了几十年。其次,对于成熟的市场,大力推行属地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系统性地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在参与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开展公益事业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美誉度。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s severe and real estate regulation policy of continuous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crisi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in crisi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ensur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actual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roblem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中图分类号: TS95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

1、市场萎缩,竞争加剧。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八年来首次破8。与建筑业息息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回落了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了1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自去年全年呈-0.5%增长后,今年1-6月下降至-19.9%,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由此带来项目减少或推迟开工。而7月7日,总理强调:“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决不能让房价反弹。”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业务模式极其相似,外资企业也虎视眈眈,造成了竞争过度,微利的建筑业雪上加霜。

2、资金压力加大。

因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处于市场弱势,工程承包合同中的付款条件不好,项目利润率非常低,所获利润还不够合同的质保金。因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处在建筑业上游的房地产商日子也难过,资金支付周期加长,甚至跑路、倒闭都有可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风险加大。

3、劳务的负面影响。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对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来讲,用工荒问题是个不可逾越的难题。一方面,劳务价格高涨增加人工费支出。前两年涨幅惊人,今年因市场不好波动不大,但人口结构已定,它的影响是长期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农民工不敢管、管也不听,安全文明施工和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项目工期受到严重制约,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4、人力资源短缺。

近几年来,建筑企业快速扩张,在建筑主业不断膨胀的同时,多元化发展,相继拓展了房地产、混凝土制品等其他相关产业。由此带来人力资源短缺、领军人物缺乏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落后于企业规模的膨胀,极易形成大而不强的结果。

二、应对措施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筑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变化,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1、调整产业结构。

基于历史原因,地方建筑企业主营业务多集中在房建。在新形势下,横向看,应结合自身资源,向综合性建筑企业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市政、路桥、水利水电、港口等领域,力求差异化竞争,实现横向发展。纵向上,延伸本行业产业链,进军房地产、设计、物业、绿化等领域。工程总承包,使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增强了为业主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功能,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因此,建筑企业应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发展EPC、BT等施工模式,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近几年来,烟建相继取得了机电安装、市政、公路等一级资质并积极开展业务,目前所占份额较少,尚未达到预期,下一步,将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发展速度。根据国家投资方向的调整,要尝试进入水利水电、港口等建设领域。

2、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根据目前建筑企业的发展态势看,央企是全国布点,利用资金、技术、人脉等优势抢走“高、大、精、尖”项目;江浙两地建筑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利用资金、机制灵活等优势攻城略地,抢走大量低成本竞争项目。由此带来中、西部等建筑业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建筑企业的市场空间一再被挤压。因此,在深耕本地市场的同时,必须坚定“走出去”的信心,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竞争能力。往更远处看,要大胆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近几年来,烟建在青岛、济南、上海、天津、澳大利亚、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建立了分公司,根据今年的经营状况看,“走出去”战略已见成效。

3、实施“大客户”战略。

大客户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资金状况较好,履约能力强,风险小;业务连续性强,项目规模大,可以减少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和大客户合作,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因此,实施“大客户”战略对建筑企业来说意义重大。烟建近几年与金地、龙湖、万华、招商局等大客户展开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企业管理转型升级。

近几年许多建筑企业快速膨胀,不仅主业得以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其他业务板块,但主要精力用在开疆拓土,而对于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益的力度不够。建筑企业要根据业务开展、战略规划等,借助信息化等新技术,及时并带有前瞻性地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修订、业务流程再造等,以市场规则为基础,整合内部资源。通过以上努力,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管理,促进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使企业庞大的身躯更加有活力。在市场遇冷的今天,企业管理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5、实现人才的转型升级。

企业无论怎样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第一位的。十年来的建筑业大发展,造成了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建筑企业在风险巨大的情况下微利经营,使许多企业逐渐进入新的领域,在外部引进不能满足需要时,将主业的优秀人才用于新的领域,从而造成主业人才越发短缺而新领域缺乏领军人物,企业发展的困难可想而知。人才的转型升级,首先要靠内部培养,其次从外部直接引进专业人才。关于内部培养,一是要将培养对象送出去,开阔其视野;二是要请社会知名专家进企业讲课,利用专家的知识来武装内部人才的头脑;三是利用大项目实施人才复制。

6、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想开拓、发展和巩固地方市场,必须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承接地方标志性工程、在安全质量方面争创奖项、积极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对业主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等都将有助于企业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

三、政府引导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既是企业的事,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大事,同时,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好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作用。

1、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引导。

目前,建筑业是微利行业,利润率很低,但资金流量却很大,现在市场上业主的付款比例多为70%,由此造成建筑企业规模越大应收账款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应积极推广建筑领先省市的经验,在招标文件及备案合同中提高合同付款比例,缓解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

因人口结构及年轻人的就业观念改变,“用工荒”问题将会持续发展且不可逆转,建筑业尤甚,由此导致市场人工费上涨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而主管部门调整建设工程人工工日单价滞后于市场,使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过大。主管部门应把握市场,加大人工工日单价的调整频率。

主管部门对于农民工恶意讨薪问题,特别是因质量、安全罚款问题,一定要主持正义;对于组织、煽动闹事的劳务公司,一定要严厉打击。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弘扬社会正气,保证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大企业快速发展。

加快建筑业的发展,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政府的扶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如:

(1)在企业资质增项上给予支持;打破行业壁垒,允许增项资质企业与主项资质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主业为传统的房屋建筑企业进入水利、交通、电力、港口等专业领域,减少建筑业同质化竞争,避免在水利、交通等大发展期失去参与机会。

(2)支持大企业跟踪建筑装配化施工技术。在建筑工厂化方面,江苏的中南建设、南京大地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但大多数建筑企业苦于技术、资金等方面限制,无力参与,而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有可能是未来建筑业革命的方向。因此,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大企业跟踪建筑装配化施工技术。

(3)积极推动企业与银行合作。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资金支持,否则只能是水中望月。浙江省有13家建筑业企业上市,江苏省也有两家上市公司,他们资本实力雄厚,企业发展的底气足,能参与高端市场竞争,发展速度更快。相比其他建筑企业,则是发展速度落后,自身资金实力较弱。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和银行合作,提高银行对大企业的授信额度,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建筑之乡;东阳市;可持续发展;规范化机械化管理;名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126-02

建筑业是东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数29.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施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东阳市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然而,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使原有的施工队伍组织机构与规范建筑市场不相适应,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摸清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寻求再发展的路子,我们试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建筑之乡”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我市建筑业的现状

近10多年来,建筑企业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实践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东阳市为例,出现了四大明显的转变。

(一)经营规模已由单兵作战、小项目施工向高层次、集团化方向转变

东阳市建筑企业根据形势变化,实施了“向多层进军、向大项目发展”的战略。承接高而大项目,发展规模型企业的经营决策,已成为各施工企业的自觉行动。目前,全市施工企业在各地承建的高层建筑400多幢,已有90%以上施工企业具备承建高层建筑的施工能力。全市在外地施工年产值超亿元的施工基地已有30多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近百个。我市广厦、中天、八方、鼎立建筑集团公司已跻身全国城镇集体综合经济效益500强。其中的广厦集团已成为全国规范化股份制上市公司 ,鼎立集团也已升格为省级集团。我市一级以上施工和专业总承包企业达28家,继续着保持全国拥有一级、特级企业最多的市县。

(二)增长方式已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管理上,走工程项目管理的路子,坚持以管理出效益,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产值和效益每年都以30%到50%的速度递增。以质量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2007年,东阳市又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2项,国家银质工程奖2项,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43项,全国施工安全文明工地奖2项,省级以上安全文明标化奖128项,地市级以上优质工程奖285项,地市级以上标化奖288项。我市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质量兴业,迈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经营形式已由劳务输出、土法上马的原始操作向总承包、高科技、机械化的现代施工方向转变

为适应现代化建筑需要,各企业下决心培养、引进人才,加快设备更新步伐,以大的投入争得大的产出。东阳市从1994年起,每年的装备投入都在亿元以上。目前,全市拥有工程技术专业职称人员3万余人。拥有大型塔吊等施工专业总值 18亿元的设备,人均技术装备达6000元,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技术,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施工质量和速度 ,还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四)经营结构已由单一产业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的多元化方向转变

为增强建筑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我们把多元化经营工作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利用建筑业本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系统先后创办了300多个多种经营项目,年完成工业产值6亿元,完成商业营业额2亿元,共实现各种经营产值8亿元。创造的经济收益直接用于企业生产条件改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支持。

二、六大矛盾阻碍着建筑业拓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阳建筑企业也在突飞猛进。但在发展过程中已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明显地暴露出

来,从根本上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

(一)企业综合素质与国内外一体化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阳市的施工企业虽有一批打入了国际市场,但主要是劳务输出,挂靠分包。至今还很少有真正靠自己的企业参与招投标竞争承揽国际工程的。我们的差距,主要差在队伍素质上,差在企业管理上,差在机械设备上,差在资产、资本金的集聚上。一句话,作为“建筑之乡”的建筑业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

(二)企业组织机构与规范化市场的矛盾

近年来,一些同志片面认为建筑企业饭好吃钱好赚。不顾条件盲目成立建筑企业,现东阳市有建筑、安装、装饰企业160多家。如此众多的施工企业,因隶属关系复杂,等级资质参差不齐,施工队伍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受不到应有的教育,综合素质不高。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也会砸了“建筑之乡”的牌子。

(三)市场规范化与不正当竞争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建筑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备,市场发育不充分,竞争机制不规范。加上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如部门保护、地方封锁等原因,造成企业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导致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混乱无序,不正当竞争相当普遍。

(四)承建工程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建筑市场形势的变化,施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的建筑市场,工程招标要压价,开工要先垫资,竣工工资要拖欠,再加上一些施工企业正在向高、大、难工程进军,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来添置设备,但又得不到金融部门的贷款保证,资金不足已在严重制约建筑业发展。

(五)市场竞争与企业素质的矛盾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人才和装备的问题上出现了断层现象。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或能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严重匮乏。这与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不相适应,与现代建筑的大形势不相符。尽管东阳市建筑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30.3万元,但与国家大中型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其主要原因就在装备水平不高。

(六)企业效益与社会负担的矛盾

由于建筑市场的混乱,建筑企业一直在微利的状态下勉强维持。一个工人外出施工,企业要按人头每年交给当地有关部门的劳务费、暂住费、副食品调节费等约550元。此外,当地税务部门按国家规定比率收取建筑企业的各种税款,使利润更加微薄。久而久之,企业的再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限制。企业不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就少,反

之就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三、推行五大战略,促进建筑业发展

针对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实施五大战略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一)开放带动战略

扩大开放,这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今后,我们要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积极跻身国际市场。中国的建筑业迟早要走向国际,建筑管理部门应该把出国承包,劳务输出作为骨干企业的考核指标之一,各企业要有意识的采取多方措施,开拓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已在外承揽到施工业务的企业,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向纵深发展,向周边国家辐射,力争出国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有较大的发展。

(二)名牌推进战略

建筑业实施“名牌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信誉,赢得市场,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应做好三项工作:(1)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树立“每建必优”的施工管理理念,对所有施工的项目都要推行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组织施工,从项目筹建开始落实好项目经理质量管理责任制,努力做到“建一只工程,创一个丰碑”;(2)科学施工,推行施工新工艺。要把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项目经理作为名牌推进战略的主要内容来抓,使建筑业创优档次不断提高;(3)大力培养培训能工巧匠,建立发展劳务基地。东阳市的金华市城乡建校、广厦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近20多年来,为社会输出建筑类毕业生约6000人,基本上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企业要在实践中,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的骨干。让他们把企业的发展看成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科技兴业战备

现代化建筑施工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的。现在衡量企业大小的是资金多少、企业技术含量高低和企业技术的装备水平。近两年,东阳市领导提出“控制队伍规模,增强综合素质的总体发展格局”,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今后要加大科技建设,走科技兴建之路。靠现代化装备,现代化科学管理去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规模经营战略

要坚持“抓大育专”方针,抓紧培植以规模企业、规模市场、规模工程为主要骨架的规模经济,构筑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强,能与强队高手相抗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联合舰队”或“航空母舰”,走联合发展道路,发挥整体优势。在推进规模经营战略时,必须加速资本积累,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添置现代施工设备,靠营造规模经济获取规模效益。各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扶持与发展建筑业。建筑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不仅为发展建筑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房地产业等提供了保证。

(五)多元发展战略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业建筑;交通;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商业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商业空间逐渐发展成规模庞大、功能复杂、形态多样的复合空间。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本质是城市、社会、 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综合作用的产物,新建项目往往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以一个综合体的面貌出现。本文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商业建筑的具体设计。

一?外部交通组织的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商业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的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达商店。因此商业设施的选址必须是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在商业的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所以商业中心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实质是:所有购物出行者到达中心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

(1)商业建筑客流主入口、次入口以及内部员工入口的相互关系。

此类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容易,只需把客流入口设置在主要交通干道一侧,而内部员工入口设置在次要道路一侧即可,但由于单向通行道路的普及右侧通行原则会导致单行道路只有在道路的右侧适宜开辟主入口而左侧宜开辟次要入口,这种情况往往被忽略,望能够引起重视。如果地处商业中心区,主入口还应朝向该区域中心设置。

(2)入口广场、地面停车场及货车临时卸货停车场的设置。

地面停车场是为短时购物设置的而货车临时卸货停车场通常会占用较大面积的地方, 而商业用地通常都是寸土寸金,如果用地不是很充裕的话应该以地下停车、地下卸货为主方式,但还是应该考虑道大型货车对地下车道的宽度、 高度及转弯半径要求较高的负面影响,而在次要道路一面设置卸货平台进而需要设置卸货停车场的需求。

二?地下入口设计

商业建筑地下入口的设计,应该适应周围环境,满足城市的功能、交通、景观等各方面的要求。作为连接地上地下空间的过渡空间,入口的设计必须满足商业建筑功能空间的要求以及人流的通行要求。

(1)入口的设计应该适应周围环境

入口设计需根据周边的建筑空间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入口模式。周边的城市环境对于入口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开阔的城市空间对允许入口的设置限制较少, 而密度较高的城市空间对入口的设置具有严格的要求。

(2)按其同地面建筑关系分类

嵌入式入口:这种入口不论其主体是否附属于地面建筑,它本身必定是镶嵌在地面建筑首层,其设计处理手法同传统商业建筑的入口设计并无太大的区别。

独立式入口:1)有形独立式入口,这种入口的主要特征是在地面部分有可见的构筑物;2)无形独立式入口,其显著特征是地平线以上无构筑物,其建筑本身不易被人察觉。

(3)由地下停车流线、货物流线、垃圾流线、出租车停泊站台以及消防通道的总体相互关系应做到“互不干扰,各自顺畅” 。

三?内部交通组织的设计

内部交通设计的实质就是如何布置自动扶梯、客运电梯、货用电梯、消防电梯及疏散楼梯的具置,使得人的行进路线或曰动线为主线,尽量做到在平面上不留死角,使得客流能够便捷地到达每一个角落,有效营业面积最大化,但死角是不可避免的,最佳对策应为如何有效利用。目前比较有效的对策是把死角利用为卫生间、设备用房、管理用房、临时库房等。

四?商业业态分类及层间业态分布原则

现阶段市民从基本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 精神双重消费。购物是商业空间的主体行为,但其 “物” 的内涵被扩大了,“物”可以是购买的商品、可以是享受的场所、也可以是消费时间。从建筑设计角度可以商业业态分为如下几个形式,超市、主力店、餐饮娱乐、品牌主营店中店及普通百货的柜台形式等等。

超市区域通常不做吊顶,因而对应的自动喷淋头的形式及排烟口、烟感布置的原则均与有吊顶的区域布置不同,其楼面荷载较大,对结构要求较高;餐饮娱乐区域应重点考虑一下上下水电的预留及是否引入煤气的问题,若不引入煤气,则应考虑加大用电负荷;品牌主营店中店需要考虑的是是否采用分户计量及统一收银的问题,家电销售区应重点考虑一下用电负荷的因素;主力店通常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设计前应加强与主力店承租人的沟通,只有充分了解承租人的意图,才能做好此项设计。

五?立面设计手法

立面设计涉及到美学,而美学恰恰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商业建筑就应有商业建筑的外观特征,应体现出红红火火的商业气氛来,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造型手法上为配合店面亮化及广告宣传,体量设计应简洁大方,同时应兼顾采暖节能要求,次立面以实体墙为主,避免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应用。

六?关于消防疏散组织设计

商业建筑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消防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型商业建筑活动人员密集,要求疏散宽度大,在建筑防火等级在一级或二级的前提下,地上一二层每千平方建筑面积疏散宽度为 2.77m,地上三层每千平方建筑面积疏散宽度为2.89m,地上四层级以上每千平方建筑面积疏散宽度为3.00m,而地下一层每千平方建筑面积疏散宽度为5.95m, 地下二层每千平方建筑面积疏散宽度为5.60m。基于以上数据,对于地下商业建筑,在设置一定数量的直通地面的楼梯外建议在地下室四周设置安全避难走道,每个与避难走道相邻的防火分区均向避难走道设置疏散出口,而避难走道的净宽要大于或等于单个防火分区的最大疏散向避难走道的最大宽度(详见《人防地下室防火设规范》避难走道的设计部分),避难走道要在两端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与地下各防火分区接口部位设置消防前室,并保证前室内保持空气正压即可,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每个防火分区需要设置疏散楼梯数量,从而在保证人员疏散安全的前提下又可以减少大量地下和地面一层的楼梯数量,以达到增加营养面积和减少对商业完整性的破坏的作用。

七?结语

商业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者精心的设计,使其充分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去,同时体现人性化,促进城市商业建筑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建筑电讯派;插入城市;住宅胶囊;行走城市;瞬间城市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7-0223-01

一、绪言

建筑电讯派由AA的年轻学生彼得库克、沃伦查克、郎赫伦、丹尼斯克朗普顿、戴维格林和迈克尔韦伯等人组成。其主要成果是《建筑电讯派》杂志,其初衷在于快速传递建筑新思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建筑电讯派建筑师认为建筑必须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跟进时代的节奏,建筑变成像可乐、服饰一样的可消费品。而现代社会的技术成果是建筑作为消费品的首要前提,希望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提倡探索建筑中的灵活性和变换性。

二、建筑电讯派受到的影响

2.1国际情景主义的影响

在1963年举办的“生动城市”展览中,分为七个系列来强调七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生存、集群、运动、人、通信、地点和情境。他们相互促成与影响,最终构成了整个“生活城市”。“情境”系列中,可能是因为个体或群体而形成,取决于他们不同的目标、定位、或方向。生动城市中的“情境”中涉及词汇与思想受国际情境主义的影响。

2.2拼贴艺术的影响

从拼贴艺术发展到建筑变成“碎片”,使打破原有的建筑的空间固定性。瞬间城市通过波普艺术中的拼贴方式,展示了日常生活瞬息万变的生活场景,是整座城市具有欢乐气氛。根除了人们对“场所”的固着和地方性的依赖思想和瞬间城市有着密切联系。

2.3建筑的可消费性

沃伦查克在《建筑电讯派》第三期中明确地提出“为什么建筑不消费?”的疑问,大胆提出建筑最为一种消耗品应该和其他招贴、服饰、可乐等其他消费品。他认为人类的场所因个人或群体的目的、职业、运动和方向的不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个性化、消费化建筑最终会与城市结构发生联系,影响、激活城市空间和场所文化。

2.4戴梅森住宅的“可变性”

20世纪50年代,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少费多用”理论,以最大结构提供做大强度的向量系统,从而获得灵活集约的空间。此外富勒注重“空间灵活性”,对住宅的可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戴梅森住宅最大的特点是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它的住宅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而自由改变。其中受到富勒“空间灵活性”影响最大的是胶囊住宅。

2.5“非确定性”的技术架构

英国建筑师塞杜克普莱斯认为,随着建筑结构和技术的发展,建筑功能与形式的约束力逐渐弱化,不再是“固定物”。建筑作为“非确定性”的暂时的结构存在,可进行拆卸组装以满足不同空间的需求。“非确定性”体系满足了建筑作为可消耗品的物质依托和创造性构想。“行走城市”在此技术结构基础上综合可移动住宅和机动环境等技术单元,就个人需要进行拼装。

三、建筑电讯派的发展历程中重要节点

3.1插接城市

“插接城市”由库克提出,它是指以可移动的舱体住宅作为基本的构件,可以按照人口规模重组成可移动社区,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插接到大尺度的结构而形成的城市。其设计理念试图挣脱领土和固有的传统政治框架的约束,打破把建筑视为永恒的束缚。这是整个“建筑电讯”小组核心的设计哲学,对以后的“行走城市”等提出奠定基础。

3.2胶囊住宅

1964年,华伦裘克设计了胶囊住宅,试图创造一栋兼具人体工程学与太空式舱体的住宅。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由一系列组件组合成需要的结构。随后发展初的“接合住宅”是由一系列不同样式连环画造型组成连续的居住单元,彼此独立的被悬挂在大型的构建上。在此发展基础上,大卫格林设计了“生活荚”的生存装置,舱体可以悬挂在“接插城市”的结构中,是一个可携带的“住宅”,可以在城市中移动。

3.3行走城市

1964年,建筑电讯派另一位成员朗赫伦将科幻与建筑联系起来提出了“行走城市”。每个“行走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多功能空间聚合体,综合了住宅、机动环境等拼装化的技术单元,可根据不同情境下不同需求字形机械组装。这种灵活性既适合于一种集权式的管理,又方便独立生存。尽管赫伦在肆无忌惮地展开他的空间想象,把传统的建筑伦理抛之脑后,但“行走城市”并非没有可能性。

3.4瞬间城市

在“建筑电讯”众多激进的设计方案中具有实施性的要算1969年由库克和赫伦共同设计的“瞬间城市”。“瞬间城市”没有具体的建筑形态,以结构的方式、灵活的拼装创造了一个可随人的需求与扩张迅速搭建和拆迁的城市结构。“瞬间城市”是“插接城市”和“行走城市”概念的延续,却更有实现的可能。

四、建筑电讯派对建筑的影响

4.1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建筑的灵活性的进一步探讨

建筑师罗杰斯深受普莱斯“非确定性”体系和建筑电讯派的思想感染,与皮亚诺合作设计了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将建筑电讯派中的“灵活性”通过技术实现,形成“高技术”美学新表达方式。建筑中创造了巨大的构架,满足灵活性的需求。为了更好实现“灵活性”,罗杰斯采用普莱斯“非确定”结构,将自动扶梯人形通道等设备管线外置建筑,使建筑室内空间灵活度最大化。

4.2“巨构城市”——城市扩张和空间无限性的理论发展

日本新城代谢派,其主体思想与建筑电讯派库克提出的“瞬间城市”即时的、临时性的城市十分相似,城市没有固定的结构,仅仅作为一个可拆卸拼装的框架,以结构的方式、灵活的拼装创造了一个可随人的需求与扩张迅速搭建和拆迁的城市结构,强调的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建造方式营造城市建筑与城市。

4.3“猪之城”——对建筑的可变性的赞赏

MVRDV的猪之城未来性的设计概念,是将生态农业的元素与工业化家畜生产概念联系起来。猪之城是MVRDV尝试站在全球化角度探索了一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荷兰特有经济模式的地域主义建筑道路。他们对建筑电讯派的可变性大加赞赏,认为建筑师可以摆脱原有束缚,创造新的地域建筑。

五、结语

建筑电讯派建筑师以他们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建筑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城市扩张和空间无限性的理论发展研究,对以后的建筑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高技术派的影响,它对于建筑的灵活性的实现迈出巨大一步。如果说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是对“灵活性”理念夸张的演绎,掺杂了些许年轻的狂妄,之后伦敦劳埃德大厦则是对“灵活性”技术理念做了切合实际更靠近一步。

参考文献

建筑市场的走向范文第15篇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 黄大成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东 珠海 519075) 论文摘要: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市广场的必要性,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 广场建筑 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