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高英语;多学科知识;简单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很多职高老师很困惑,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连简单的一些课外知识也不知道,很多学生的知识面狭隘。虽然现在强调职业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淡化纯语法纯英语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性质与任务也规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但由于许多职高学生学科基础较差,知识面狭窄,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弱,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学科内容渗透太深,会适得其反。职高毕竟不同于普高,教学要求不同,渗透的多学科内容难度和深度也应有所区别。因此,不管是从职高学生自身特点来看还是从教学深度来看,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只能是在英语教学中简单渗透多学科知识。

二、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把多学科知识渗透到职高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对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若不联系其他学科,只用“纯”英语的教学模式而毫无外延知识,学生会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进而怕学英语,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学科渗透,融入其他学科内容,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进行学科渗透,能使学生学习英语时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能联系到英语知识,

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进而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职业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全方位的,而不应局限于某个方面、某一学科。虽然每个单元设置一个主要话题,但有些话题不仅仅涉及一门学科。如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 Lead-in和dialogue A部分主要是有关天气的内容,这和地理知识有关;而在reading部分又是一封与语文和计算机知识有关的电子邮件。从我们所上的教材来看,渗透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体、美、德、语、数、史、地等各个学科。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渗透这么多方面。通过英语教学学科渗透带动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学科知识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简单渗透

1.思想品德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任何教学都是一个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英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的职高英语教材的每一个话题内容都确立了情感目标,情感目标里实际上很多就是德育内容的渗透。

2.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音乐是年轻人非常喜爱非常熟悉的一种形式,有些同学英语基础差,但唱起英文歌曲来毫不逊色。教师可以据此来引导学生认读、歌唱、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地教学生唱一些英语歌曲,既能使学生学到词汇语法,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3.历史、地理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会经常涉及中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联系到这些方面的内容介绍相关知识,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

4.语文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是一种语言,有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句子结构。但它与语文在用词、语法习惯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弄清楚中文与英文之间的差异性,然后才能真正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才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中文与英文相比较,相区别,避免英语教学的“中文化”。如英语2(基本版)Unit 3 the Internet 中reading and writing 部分要求写回信,这和语文的回信格式一致,这时渗透了语文的应用文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语文的回信格式,自然过渡到英语回信的格式上。但在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中的reading部分,课本要求写一封电子邮件,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写一封信,电子邮件也属于函件,但信函和电子邮件在格式上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仍旧可以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学生也容易接受。

5.计算机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职业高中的必修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计算机知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程度并不亚于英语教师。这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常用计算机词汇缩写让学生写出其全称并说出其意思,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与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

6.体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许多学生不仅爱好运动,而且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还比较丰富。因此在学习该方面的英语知识时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学生学起来会较轻松。英语1(基本版)Unit 5 what’s your hobby单元中涉及了football、American football 和soccer 的区别,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有关的体育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英语1(基本版)Unit 7 can I speak to Wang Yang的lead-in部分涉及不同的体育项目。

除以上学科外,职高教材内容还涉及了医学(英语2)(基本版)unit 6 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 )、交通(英语2)(基本版)unit 4 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等学科知识。每个单元都涉及不同话题,有的整个单元都在谈一个话题,涉及一门学科,如英语2(基本版)unit 6 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英语2(基本版)Unit 8 if you want to talk,you can go online;有的单元涉及不同学科内容,如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中,涉及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得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是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手段之一。因此“教师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2]英语1: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3]英语2: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那么,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以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英语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维度,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版课标”的理念、要求和目标,找到英语教师教学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构成理据,研究和分析英语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建构要素。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功能定位与学科能力表现

(一)英语教育的课程功能定位

从中国外语教育功能特点的历史发展溯源来看,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根植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元朝最早的以培养官衙译史为目的的外国语文学校“回回国子学”到明朝的官办外语学校“四夷馆”再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俄罗斯文馆,外语教育均以培养外交译员为主,主要突出外语在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作用。晚清时期创办的各种包括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综合性学堂等在内的洋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把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翻译实践”和“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当代中国的英语教育功能也经历了民国时期以“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去功利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停滞期、改革开放后的“英语热”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带来的工具性压倒人文性等不同发展时期。

在英语教育的理念上,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曾一度成为外语界的争论焦点。持“人文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外语是一种素质,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人文性,认为语言的功能作用不仅限于工具和交流手段,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塑造人的思想、灵魂和情操的重要手段。[1] “工具说”倡导者认为英语教学如果只强调人文素质,而不肯下功夫到工具的掌握上,就丧失了外语学习的目的。[2] 持工具论者是从语言的功用角度来界定英语的作用,而人文论者则从英语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形成所起价值的角度来定位其作用,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但不论争论的焦点如何,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来源并根植于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国家的语言教育方针需要以及英语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之中的。

在高度国际化的当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承载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沟通工具、民族文化与思想的传播载体、人类科技和文明成果的汲取媒介、国际理解的增进器等多重功能和作用。因此,“核心素养版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兼具 “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强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3] 确定将这四大方面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英语学科对学生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塑造的学科育人价值。这四大核心要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见图1),与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对应吻合。其中,英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的体现,学习能力则是英语核心素养构成的发展条件,其目的是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基本理念。[4]

(二)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纬度

在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育人功能之后,还有必要明确英语学科能力的维度,以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师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自我教?W发展方向。

学科能力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者掌握某种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习者学习某种学科的智力活动;三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某种学科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5] 学科能力起着承接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的桥梁作用,教育总目标通过学科能力达成,学科能力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达成,同时学科能力又决定着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图2所示,学科能力在教育运作效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科课程标准建立在学科能力模型基础之上,作用于课程教学效能达成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师资、管理等各个层面。

特定学科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其学科能力。要探索英语学科能力,首先要揭示英语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找出有别于其他学科、最能直接体现英语学科特殊要求的特殊能力。“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高中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与运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对祖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参与科技和知识创新奠定基础。[6]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英语学科能力是学生在顺利进行英语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能力与心理特性。因此,从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角度出发,英语学科能力在核心能力纬度上表现为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能力、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语言思维的迁移创新能力。英语学科能力在课程内容纬度上体现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7]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语篇的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语言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发展,学会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构建多元文化视角,增强多元思维发展。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知识要素

(一)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特征

在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伯利纳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斯腾伯格把教师的知识归纳为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包含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格罗斯曼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与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知识和自我的知识;申继亮则认为教师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8] 申继亮的分类基本上涵盖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类型,具有一定的学科普适性。

“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建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9] 这六大要素在主题内容上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方方面面,对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知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明确了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的特殊性。英语教师知识与其他教师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通性,但也有其特有的异质性。因为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应然知识结构包含多种学科领域。结合申继亮的教师知识分类,本文认为,一般而言,英语教师知识包括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性知识;在知识架构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群特征。

(二)英语教师知识的构成要素

1.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是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的学科专业性基础知识。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种课程内容、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主题语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语境;语篇类型包括各种常用的连续性文本(如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对话等)与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广告、漫画、网页等)的口语和书面语篇;语言知识涵盖词汇、语音、语法、语篇、语用等知识;文化知识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中外人文与科学知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10] 这些知识与要求的明确化为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建构作了很好的方向性指导。英语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英语语言学知识、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英语教师对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应该迎合并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建构起顺应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

2.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要顺利进行教学,需要具备的第二类知识是英语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教育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学管理水平上。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掌握英语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指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准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教育技术知识则能提高教??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反映和体现着教师的个人特征。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表现为英语教师在其个人的教学实践和问题处理过程中积累和反映出的教学智慧、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英语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键与核心,对教师的教学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英语学科教学主要围绕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的语篇展开,内容涉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因此,本文认为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教学情境知识、语言教学策略知识、学生知识、自我知识、教学机智等。

语言教育信念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及英语教育目的的理解、对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控制与评价、对自身英语教师身份的认同等。英语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会决定着教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知识主要是指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和班级环境的认知;它将对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主观体验产生影响,促使教师做出积极的教学策略与行为决策。语言教学策略知识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理论性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包括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内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论等的理解、把握和整合,是基于英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的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生知识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经验性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师加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自我知识是英语教师对自我知识与能力水平、自我教学效能感、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等的认知,有助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提升和专业自主发展。教学机智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感、直觉、想象力和顿悟的即兴发挥,在教学瞬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帮助教师处理好复杂教学情境中的突发教育问题,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行动与教学反思的同步。

4.一般文化性知识。“核心素养版课标”把“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势必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般文化性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认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语言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教育。因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一般文化性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英语教师对于我国及英语国家的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流行时尚等一般文化性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让英语教师更具学识风范,而且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三、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要素

(一)教学能力的特征

教学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属于能力的概念范畴。不同学者对教学能力的理解和定义角度有所不同,概括而言,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恰当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生成与生命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特定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情景相联系,融合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学校性质等不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求会有不同。纵向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对同一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从横向来看,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芬克(L. Dee Fink)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沟通的交互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师生交互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表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后。[11] 莫莱纳(W. M. Molennar)等认为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学领域、组织水平、能力构成三个纬度。教学领域纬度包括开发(development)、组织(organization)、实施(execution)、指导(coaching)、测评(assessment)和评估(evaluation);组织水平纬度包括教学力、协调力、领导力;能力构成纬度包括知识、技能、态度。[12]

“核心素养版课标”倡导“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规定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要求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维度构建应该围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这个目标进行。结合芬克和莫莱纳的教学能力构成观点,本文构建了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见图3),认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活动领域、组织管理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三大纬度11个子能力。它们共同决定了特定情境中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能力领域][组织管理领域][教学活动领域][特定情境下的英语教师行为][图3 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

1.教学活动领域。教学活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程管理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之前,反映出一个英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发生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体现教师对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和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累积及教学机智。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增强课程实施与教学指导能力将是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时空的多模态化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变革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营造信息化教学情境,提升课程实施和教学指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评价能力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要突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导地位。科学的评价能够改善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监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学业质量。

2.组织管理领域。组织管理纬度包括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中观层级的协调力、宏观层级的领导力。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各个教学小单元中的不同授课形式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比如讲座式教学、小组研讨式教学、单独辅导式教学等等。英语教师的教学力还体现在各种语言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方面,如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听说法等。协调力是指教师能够将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并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能力,以及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领导力是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施加有效影响,使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运转以获取预期教学目标的能力。

3.语言能力领域。语言能力纬度包括英语语言技能、文化能力和态度。英语语言技能位于洋葱圈的中心、文化能力居中、态度在最外层。英语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师学科专业性和个体性的体现,也是英语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基础,处于语言能力领域的核心,是指基于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掌握所表现出来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文化能力是指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各层面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以及对该文化的分析、鉴别和批判能力。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文化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学科有效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其一,文化能力是达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核心素养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需要;其二,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从业者的必备能力。态度是指英语教师对待自我、对待学科、对待学科教学等的自我认知能力,是促进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有效教学和自我教学发展的本源性动力。

四、结语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知识结构 完善途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领域里扮演着新的角色和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成为影响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事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新知识的建构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与发展,而且将极大地影响英语教学的结果,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差异,其根源在于授课的内容是一种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沟通的媒介,也是文化和各种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叙述历史,也可以描绘未来;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普及科学。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由于语言的这一特性,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完善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建立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有合理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专业理论知识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语言学、符号学、跨文化交际理论、英美文学、应用文体写作、理论语法学等。该板块是指外语教师对所教外语学科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及学科所需要的知识等。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和语文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对外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知识有扎实的功底。

2.外语教育理论知识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外语教学测试的原理与方法等。外语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应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当前,外语习得理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外语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语教师应当熟悉这些理论,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规律有理性的认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策略。

3.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法、外语课程理论与测试,外语教材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算机外语辅助教学、外语教学效率论,外语教育科研方法研究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更要掌握一些科研方法的知识。

4.相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英语及其发展史、世界文明史、教育美学、自然科学常识知识、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等。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彼此交流的媒介,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语言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外语教师的知识体系仅有语言知识,没有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那么他的外语教学是干瘪的、枯燥的、毫无生气的,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毫无推动作用。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与二十世纪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相比,目前的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知识结构单一,对教育理念、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认识肤浅。

构成目前普通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主要群体是1990年后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结构相差较大,缺乏中坚力量,学术水平低。这种年龄结构的偏差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映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配置。调查显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为蓝本,照猫画虎,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及教学法等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识。

2.知识结构不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主要倾向于文学、语言学等方面,而对于翻译、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则比较欠缺。认识学生时代主要培养英语技能,忽视文化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也不具备必要的先进的科研理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也无法检验理论。许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手段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

3.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

现在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时间较多,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差,没有时间关注科研,也无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同时缺乏科研方面的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这样艰苦的条件必然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很多不便,想要做科研的老师也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盲目地选题很难选到跟学术界前沿接轨的题材,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的科研热情减退,仅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只分出小部分精力做科研。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亟待加强与提高,以满足新形势下英语专业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平衡学科知识结构,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

高校外语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内容,如英语的文章很多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很多信息。因此要想教学过程进行顺利,学生就要充分理解文章,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自己充分理解该文章,教师率先攻克跨学科的知识难点,理清思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可以一方面积极借助外力,参加各种培训和专家学者的讲座,多听其他专业教师授课,学习跨专业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累、总结,另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完善知识体系,尽快平衡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2.树立科研意识,改善科研环境。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外语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从内部因素找到解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运用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主攻方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更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研讨,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从而逐步实现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3.关注科研趋势,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构建出优秀的科研课题,两者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教学与科研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自身视野,并将其消化理解成为自身的能量,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伴随教师一生成长的过程,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进行,并且是为了社会和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过程。现今高等院校的教育都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英语教育这个比较特殊的科目中体现为要构建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具备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危机意识,及时弥补知识结构中的不足,规划好发展方向,不懈地进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维华.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0,(12).

[2]吴月.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解析与重构[J].考试周刊,2011,48.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级英语》 人文学科 通识教育

英语专业的高年级课程《高级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材料,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因此,本课程长期以来被定位为高层次的语言教学,尤其强调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词汇研究等。但是,当今社会更需要大量的通识人才,单一的学科人才已经在这一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很难生存。因此,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教学中尤其应强调通识教育理念,摆脱长期以来单一的英语专业教育思想的束缚,打破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教育的界限,拓展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思路,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人文学科与通识教育

人文(humanity)具有人性、人道、人情之意含,强调“人性”,而区别于“神性”(divinity),在拉丁语中,人文(humanitas)具有重要,特殊的意涵,指的是心智的培养与通才教育,与现代的一组词群如cultivation,culture和civilization有直接的关连(威廉斯,2005:209)。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就明确地被视为不同于神学(divinity)的一种学问。培根将认为“人文哲学”(Humane philosophy)或称“人文学科”(humanities)作为知识的一种,与神学和自然科学并列。后来与此相关的人文主义(humanism)指一种特别的知识学问,是关系到人类人化、人的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和自我完善(self-perfection)等观念。具体地讲,人文学科指有关人类文化的学问或文学研究,旨在通过具体研究古典希腊、罗马生活、思想、语言有效地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Holman,1980:218)。美国人文学科国家基金会认为:“人文学科尤指一思想方法、学术范畴。人文学科之科目从经典著作研究到当代问题分析不等;研究方法包括个别的学科研究及综合科际研究两方面。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哲学、语言、语言学、文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比较宗教,以及历史和哲学方法为研究进路之社会科学,而最后一类则包括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及其他关注问题之‘质’及价值多于关注其研究方法之科目”(张灿辉,2000:5)。虽然人文学科在表面上与自然科学相对立,但实际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量”的物质世界是与文学科所研究的“质”的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二者应是合二为一、相辅相承的,一味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一种,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是十分危险的,知识的单一化无疑会导致人才的单一化,这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贯的要求。

由此我们便自然想起了教育中的分科现象,尤其是大学教育。由于高等教育所强调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特色办学,分科教育便成为各个院校普遍遵循的一个传统。这样一来,人才太“专”虽很实用,但又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弊端,“专门人才”有时视野狭窄,很难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因此,文理互补,培养知识全面人才应该是通识教育所提倡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虽各有差异,但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科学精神应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而高等教育再也不应是专业教育的代名词,正如顾明远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之高,不是大楼之高,而是学识之高,学生的素质之高;大学之大,不是校园之大,而是学问之大”(2002:26)。顾教授对高等教育之“高”和大学之“大”这一精辟论述提醒我们通识教育确实势在必行,唯有此才能解决目前大学教育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存在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院系中,也同样存在于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院系中。就外语学科而言,在强调以语言文学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实践证明,语言文学类的大学毕业生已很难满足当今科技社会的需要。

二、高级英语课程大纲要求和通识思想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英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描述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大纲,2004:23)。从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人文学科的特征,即对优雅学问,例如对文法学、修辞学等的研究,并且也包括了人文学科所涉猎的诸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文和通识教育思想,但从其描述所覆盖的知识来看,应该不排除自然科学的内容,其实在我们看到的课本中多少已经涉及。遗憾的是,在传统的高级课堂上教师往往受到课时和知识面的限制,将授课的重点放在词汇、篇章结构和写作修辞等内容上,认为这才是人文学科或外语学科应该做的,而对一些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和知识忽略不讲,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太专,在知识面上出现盲区,与人文学科所提倡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相背离。因此,在通识教育关照下的大学人文学科教育,与自然学院急需人文学科教育一样,也同样急需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哈佛大学1945年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教育方案”,1978年又进行了修订,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一做法使通识教育思想得以实现。

三、通识教育思想在高级英语课程的实现

通识教育思想在高级英语课程中体现为不仅要加强文科专业课本身所包涵的人文思想,更要加强人文学科中被长期忽视的自然科学的成分,努力做到文理兼顾。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以课本为依托,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或培养或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意识,或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文章中涉及的科学思想,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这一教学思想得以实现。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以张汉熙主编的由外语教育和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专业课本《高级英语》为例举例说明。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是一个中东地区欧亚不同传统文化的集散地,与中国农贸市场所呈现的地域特征和农业文化一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第二课《广岛》向我们展示了二战中受原子弹袭击后日本人民承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并以此扩展到当前国际上提倡削减核武器的必要性。第四课《日用家当》以“日用而不知”和“常用常新”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的关注和保护;第五课《丘吉尔的广播讲话》再现了二战的历史,呼吁英国人民应帮助苏联共同抵抗德国纳粹;第七课《神奇的集成电路时代》给我们介绍了电脑有关的知识,因此可以及时补充一些电脑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发展以及这种“神奇的集成电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九课《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个人生平揭示了美国的扩张史;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宣判》则向我们展示了在多元文化存在的美国宗教的神创论与科学的进化论之间的冲突及其深层次原因。值得关注的是第三课《沙漠之舟》中原美国副总统戈尔忧心忡忡地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其中不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以及原子弹和核武器等自然科学知识。第二册第一课《与卡米尔飓风面对面》向我们描述自然灾害的残酷性的同时,应倡导面临灾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意识,在教学中还应以此为契机加入一些自然灾害尤其是飓风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等自然科学知识;第二课《马拉喀什》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他国人民和资源的劫掠,并指出这也是造成殖民地极端贫穷的原因,第五课《从天窗消失》主要讨论受高科技的冲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其中涉及的内容有汽车制造业、现代绘画和建筑,艺术流派,科学技术等,文理兼并,内容丰富。第七课和第八课涉及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分析法”,弗洛伊德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及其“冰山理论”说、俄狄浦斯情节等应该对学生作一些初步的讲解;第八课还讲述了在现代社会工作使人异化现象;而第十课《悲伤的年轻一代》则讲述了美国一战后出现的“跨掉一代”的生活表现及其原因,对分析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青年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以上内容既含有人文教育思想,又含有理工科知识内容,材料较为全面。

授课内容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授课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解授课模式也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要。对于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材料,教师不妨采取课上分组讨论、辩论等组织形式,而对于那些诸如信息艺术、建筑艺术等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识教育在文科课堂遇到理工科材料时非常棘手,令人欣慰的是各种各样的英语百科全书及其电子版基本都能看到,其中也会有大量的影像资料可以利用,其实相关课题英语的视频讲座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使学生事前可以掌握一些相关的术语即可。只要有通识教育理念,相信方法不成问题。

高级英语课程大纲要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其中的教学材料则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外语专业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课程。同时教学材料中也大量地包涵了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的内容,科学地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可以弥补文科学生在这方面的天生不足,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因为外语类通识人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走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5-26,42.

[3]威廉斯,R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7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术语与术语学理论研究以及当前科技领域的高度发展为高校开展术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培养学习者的术语意识,提高其术语能力,对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非专业领域前沿基础知识和扩大知识视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术语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科学知识,且能够提高全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术语教育;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71-02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尽快让高校学子了解各领域科技名词术语,对他们目前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最现代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术语意识,扩大知识视野,树立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应尽快争取在大学开设术语学课程。“该课程不仅可以为中国术语规范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培养人才,还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品德;二是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传授系统的术语学理论,增加就业机会;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规范术语的习惯”[1]。用潘书祥同志的话说:“这项工作对于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在支撑学科建设、保障和促进现代科技协调发展、保障民族语言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

在国际上,术语学是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而在中国,尤其是近年来,虽已在术语规范实践工作和术语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部分术语研究人才,但整体上现代术语学研究和术语学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了解术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发展脉络,洞悉术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术语教育的必要前提。

一、术语教育的基础

当代术语学研究为开展术语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么,何谓“术语教育”?《中国科技术语》杂志从2009年开始开设“术语教育”专栏,认为,术语教育是从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面向各行各业专业工作者的普及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著名术语理论家郑述谱先生进一步将术语教育定义为:“术语教育是以术语学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具备某一专业背景知识的高等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行业人员为基本对象,以培养术语意识为中心目标的、普及性的教学培训活动。”[3]

应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开展术语教育的大环境和小基础。大环境是指,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开展术语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开展术语教育活动。2002年中科院科技名词代表团赴欧洲专门考察术语建设问题归来之后,提出了六条工作建议,其中第一条便是:“注意现代术语学理论与工作方法的教育与普及。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学课程,并探讨开办术语学远程教育的网络体系”[4]。潘书祥、刘青、郑述谱、梁爱林、张金忠、张永涛等众多学者亦撰文呼吁开展术语教育工作。

小基础是指中国的术语研究及术语学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虽说中国在现代术语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术语研究之本质早在2000年前就已植根于中国。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传播,科技名词术语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科学著作记载的大量科技名词,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之发达及科技名词研究之悠久。《尔雅》是中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收录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尤其是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再如唐代玄应著的《一切经音义》,北宋年间的《营造法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创造了大量科学术语。这些百科类工具书表明中国古代在术语工作方面已经存在科学的命名和释义原则。正如郑平所言:“跨学科的术语学研究方法‘之名’,对中国学者也许陌生,但‘之实’却是早已有之的。”[5]

温昌斌同志将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如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第二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多个变化,一是研究方向多样化,除了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外,还有术语学基本问题、术语教育及学科建设问题等;二是开始借鉴国外术语学理论;三是术语学教育起步;四是专业研究机构出现[6]。

二、术语意识与术语能力

术语教育分为狭义术语教育(专业教育)和广义术语教育(普及教育)。狭义术语教育指的是术语本体论的研究,把术语和术语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术语学理论、术语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概念的关系,研究术语的特点、构成、类型及其方法论知识等,目的是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术语研究队伍——术语学家,其教育对象是术语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广义术语研究指的是普及性的教学培训活动,主要学习术语的基本理论知识,把培养术语意识和提高学习者的术语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的专科或本科学生以及非术语专业的研究生。郑述谱先生把“术语学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即狭义的术语教育)有意排除在术语教育之外”,认为“那是术语学科本身的建设问题,属于另一个话题”,也自有他的道理。本文的术语教育主要指的是广义术语教育。

这里提到的“术语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术语意识是术语教育的首要目标,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术语能力。术语意识是指“基于对术语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小心慎重地对待其他专业术语的一种学术自觉性。对术语的性质与作用是否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决定是否具有术语意识的关键”[7]。

术语意识基于术语属性。谈术语学教育,须从认识术语的属性开始。梁爱林认为:“术语具有语言属性、认知属性、社会文化属性和寓教寓学属性”[8]。其中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说明术语作为知识单元,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使命,没有术语就没有学科领域的知识,了解术语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学生们一旦清晰准确地把握了学科中的专业术语及其概念,也就说明他们具备了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正是术语所具有的寓教寓学属性决定了术语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术语教育,使教育对象了解术语的基本属性,认识术语的性质与作用,在掌握本学科和某些其他学科术语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术语意识,从而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

术语意识直接体现为术语能力,是教育对象获得术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术语能力是检验教育对象术语意识强弱的标准手段和结果。术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习者的术语能力。

关于“术语能力”(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梁爱林先生指出,术语能力包括:1.具备术语知识的能力,指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和语义学,如了解术语的语义关系)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2.技术能力,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3.术语的应用能力,指能够解决具体的或者特定的术语问题的能力;4.专业能力,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具备(专业)文本处理能力;5.交际能力,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懂得交际策略,了解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要准确地使用术语与传播术语。“无论是教学还是培训,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9]。

三、术语教育的模块与内容

传授术语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一切术语教育的基础内容。高校开展术语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学生,而每个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在充分意识到术语对本学科或专业发展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包括整理和规范本学科术语、了解术语的概念(定义)结构和术语体现特征等能力。术语学及术语学基本理论知识是术语教育的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学生接受术语教育的共同内容。简单说来,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术语及术语体系的概念、性质与作用,了解术语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

专业术语知识是术语教育的第二模块。如果说术语教育的基础模块是侧重理论与方法,则术语教育的第二模块则是侧重应用与实践。在教师及术语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构建本专业的术语知识体系。通过建构本专业的术语体系来明确和掌握本专业的宏观知识结构,专业术语体系内部结构被划分得越具体、越详细,说明学习者对本专业整体知识结构了解得越清晰。同时,通过对术语概念进行分析和分类,获得术语概念的认知类推能力,从而能够对新的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地意识到要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进而获得直接的术语意识和术语能力,获得科学型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可以有能力对原有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质疑,并对其进一步修正、补充和突破。

术语教育的第三模块是非专业领域术语知识的学习,同样侧重术语应用与实践。高校学子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学习视野,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高校开展的许多通识课程,如“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社会学概论”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属于非专业性的术语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或者交叉学科属性。这类术语教育的重点是建构“核心术语体系”。核心术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术语,是该专业体系的核心知识内容,通常在术语体系中表现为上位术语。非专业术语知识的学习,因为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学习者只需掌握核心术语和某些重要的下位术语之外,不一定要通晓所有的术语概念定义。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某一领域的最基本的术语知识。同时,使学习者们养成谨慎地对待其他非专业领域术语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青.在大学开设术语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08,(6).

[2]潘书祥.关于加强我国术语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术语研究,2005,(1).

[3][7]郑述谱.对开展术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09,(6).

[4]本刊编辑部.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访问欧洲术语机构[J].科技术语研究,2002,(4).

[5]郑平.喜看术语研究的新拓展[J].中国科技术语,2009,(2).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8篇

素养,《辞海》释义为"经常修习培养"。其一解释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故此看来"素养"就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外,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德、才、识、能等方面的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其中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是外显的,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情意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不易被测评,三者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

1 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传统的知识体系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体系来说,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总结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目标。语文老师只有知识面宽,视野开阔,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只有在"精"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具体体现在:其一,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统筹规划思维。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关系密切。语文教师要获得较强的思维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必须学习一些思维科学知识。其二,语文教师要通晓社会科学知识。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的把握思想内容。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成效。其三,语文教师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新一代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教育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其四,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地使自己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应了解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2 专业技能素养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还要在学生各个疑惑方面的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反思,研究教学的能力。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亦即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巧,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研究语文教学的能力,即指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反映语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经常需要教学技巧的巧妙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的本领,其中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分析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自制辅助教学学具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诸种智能和创新意识最集中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选题,研究课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对结构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从语文活动中选题,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研究语文活动对课堂语文教学成效的影响;语文教师能够针对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益于开拓思路,有益于发现问题,有益于建立新的科研课题;语文教师可以是对教材提出自己新鲜的看法,在教学上创造性的发挥,或者创立新的教法。

3 专业情意素养

"专业情意"强调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专业情意要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高的境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有满腔的热情去投入教育事业。语文教师要对所教学科充满热爱,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

对祖国语言文字右深切之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无数瑰丽璀璨的名著佳作经常研读。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9篇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治材料;语文学科;政治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40-02

初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政治也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政治教学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政治试题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疼的,尤其是政治材料分析题这一占测验试卷总分分量重、被多数省市采用的、开放性试题题型,成为考验学生的难关;材料分析题是一种对已给出材料(时政、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观点、原理)对材料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的题型,偏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有的学生尽管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记得很熟练,可是一遇到问题就不知该如何下笔分析。

一、政治材料分析解题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维局限,往往无话可答。不少学生对材料能够理解,理论观点都懂,但是要付诸语言时,却无法顺畅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导致无话可答、无法作答。这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无奈感。二是角度僵化。部分学生在材料理解与分析方面往往只局限在个别的理论之内,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感受、综合各个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等来多角度看待材料所表达的现象,分析解答容易陷入偏执而不够理性。三是认识不深,分析难以到位。部分学生对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求认识不深,一些学生缺乏对材料所揭示现象的背景的了解,对材料提及的典故与传说不熟,对政治教材里的原理理解也不够,导致所做的分析过于粗浅,与所学原理也相距甚远,生拉硬套,缺乏条理性与说服力。

二、语文学科知识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尤其作文教学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语言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1.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增强表达技巧。语文学科除了教授词语、语句知识之外,也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力求锻炼出学生的语感、语句理解、语言表达水平;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要应用语文学科知识来增强表达技巧,达到准确表达、语句契合情境需要、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目的,提高解题水平。以材料一为例:为了配合全国资源节约活动,某校决定组织一次以“节约资源”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任务:为这次活动拟出至少两条宣传标语。这则材料的解答对学生的表达技巧要求很高,宣传标语的表达一般要求朗朗上口,大众化,容易读;更关键的是宣传标语要契合“节约资源”的主题,对学生的语句理解与语句创造能力要求颇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技巧无疑对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2.多角度出发,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像很多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是包含经济、历史、数学、艺术等等学科的综合性科目;在语文学科领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将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多个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事务。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就要以发散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分析某一种事物、衡量某一现象,增强分析的辩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能力。以材料二为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的一股新兴力量,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被誉为神一样的创造。请问你如何理解:“智慧和创造力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在语言世界里,对智慧、创造性这两个事物有着浩如烟海的描述与表达;生活当中,作为“智慧和创造”代言物的科技也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3.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加深对材料的认识。读懂材料,对材料要有整体的把握和细致的梳理;读懂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才能有的放矢。语文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窗口;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掌握概括文段中心思想,分析文段的要素,评析文段涉及的人物与事件,赏析文段的精彩文学表达手法及效果。利用这方面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1篇

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贯穿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上,这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培养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要用更灵活的方法和适合本地条件的教学模式,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渗透进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观和以科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自觉意识,并学会在实践中逐步综合地加以运用。

二、语文教学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且有所深化。所以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几点做法: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专门的知识。

1、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关于学生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语文教师在课时计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1、备课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阅读、质疑、归纳等,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本要求。 因此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等。一般来说备课应按以下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

我国传统的教育奉行棍棒教育,这种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获得。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平等”的最佳教育情景。

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艺术的求异创新。要让有限的45分钟使学生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典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第一种:自读研读讨论迁移训练,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引导下逐渐走近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会学习课文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种即将师生双向、多向交流作为课堂结构的主体部分,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注重学生思维的跳跃。

3、教材处理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科研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03-0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却忽视了对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事物发展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观因素——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成败,还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与发展。因此,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不但成为了教师自身进修的关键,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提升的必要性

(一)利于结合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与跨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差异,其根源在于授课的内容是一种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沟通的媒介,也是文化和各种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叙述历史,也可以描绘未来;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普及科学。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所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关不同历史、文化之类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涉猎广泛的领域,才能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从以前的初中开始,转型到小学,甚至是学龄前开始,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普遍的提升。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如今的大学外语教学已经不能只局限在字句等语法、语音的研究上,更多的是语言背后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对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使源语文化贯穿于语言教学活动之中。

(二)利于结合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21世纪初期,与大学英语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其研究频度居于前10位的是:理论研究、教学法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听、说、读、写、词汇教学以及测试研究,而把教师作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章共有3篇,排在第27位[1]。关于英语语言的理论有很多,如教学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教育学等,根据语言学习的内容不同,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理论。教师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理论构成会影响该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这种教学理念同时也贯穿并反映在教学法的诸多要素中。

美国外语教育家Brown认为:教师对语言的认识决定他们如何教语言[2]。教育学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是事物的意义,包括生活的意义。英语具有结构严整、逻辑缜密的语言特征,认知和理解英语的语言真谛,就需要英语教师实现从掌握语言知识到具备言语能力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型。教育学与英语理论的整合便是英语教师知识构架的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对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科学理论、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认识肤浅,了解不够深入

周燕的调查显示,当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为蓝本,照猫画虎,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及教学法等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识[3]。

(二)大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教师在学生时代主要在培养英语技能,忽视了文化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没有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也不具备必要的先进的科研理念,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也无法检验理论。

(三)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

现在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时间较多,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差,没有时间关注科研,也无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动态,同时缺乏科研方面的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这样艰苦的条件必然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很多不便,想要做科研的老师也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很盲目的选题很难选到跟学术界前沿接轨的题材,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的科研热情减退,仅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只分出小部分精力做科研。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对策

(一)平衡学科知识结构,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

高校的外语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内容,如英语的文章很多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很多信息。因此要想教学过程进行顺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充分理解该文章,教师率先攻克跨学科的知识难点,理清思路。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成了大学外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而英语教师在学生时代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上,导致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技能较单一,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这是高校英语教师的薄弱环节。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可以一方面积极借助外力,参加各种培训和专家学者的讲座,多听其他专业教师授课,学习跨专业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累、总结。另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完善知识体系,尽快平衡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树立科研意识,改善科研环境

如今高校教师的教育生涯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考察一个高校教师是否合格已经不再只考察教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重点已转移到了对于科研的考察。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外语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内容和对象涉及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目的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从内部因素找到解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多看一些科研技能方面的书籍,对必备的科研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参加一些培训和学界会议,多了解国内外学术界本学科教学科研最新动态,做到知己知彼。运用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主攻方向。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尤为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更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研讨,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从而逐步实现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科研趋势,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首先要整合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构建出优秀的科研课题,两者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发展性和动态性是科研的特点。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大学英语教师要时时关注国内外外语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关注发展的前景、趋势及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基础上,了解教学与科研的最新动态,不断扩展自身视野,并将其消化理解成为自身的能量,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伴随教师一生成长的过程,以大学英语教师自己为主体进行,并且是为了社会和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过程。现今高等院校的教育都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英语教育这个比较特殊的科目中体现为要构建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都要具有危机意识,要及时弥补知识结构中的不足,规划好发展方向,不懈地进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邦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外语与外语学,2000,(12):36.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教学 科学性 趣味性 生活化

语文知识在语文科的整体中是个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的自成体系的部分,它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必需。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科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老师如何正确对待语文知识教学,意义也显得很重要。

一、正确认识语文科教学,摆正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知识是语文科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成系统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从语文课的整体及其同语文能力的关系看,它占有从属地位。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地位,认识上存在两种偏颇:轻视和过度强调。轻视的:认为学习它是否一定有利于理解听到的或者读到的话语。这是因为学习听说读写虽不一定以语文知识为前提,但学习它,却可使听说读写更为自觉、进程更快。对于已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学生来说,更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不具备语言规则和逻辑定律的知识,在一般生活特别是听说生活中并无困难,但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功能是靠着综合、联结而扩充和深化的,有了语言和逻辑知识,就会加速扩充和深化的过程。强调的:过于崇信语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以为增强语文科的知识性是语文科科科学化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依照这类看法,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首先意味着知识化,而知识化又要求体系化,因而主张加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张以知识统辖能力。但这样会颠倒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导致语文科性质的改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同轻视的和过度强调的苟同,语文知识在语文科整体中的地位,既有独立性,又是从属的;既不能没有它 ,又不能过于强调它。这就是语文知识教育地位观,持这样的观点,对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需要的。

二、明确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理性处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知识内容应包括哪些,涉及范围和达到程度如何,过去虽少争论,却无定论。比如逻辑知识长期被列为重点内容,而现行的教学大纲对此已不再提及,修订后的教学大纲重新划定了语文知识的范围,既有总体安排,又有基于年级区别的具体安排。它使教师有可以遵循的内容范围可以依据的教学顺序。我以为语文知识大致有一下内容:

(一)文字知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在传播文化、发展文明方面作用重大。在文字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常用汉字,能区别开常用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还要使学生适当地了解文字的演变历史,并学会使用字典和日常应用的词典在文字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清楚、工整的写字能力和习惯。

(二)读写知识

语文知识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要教学生一些有关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读写知识主要是关于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它们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学习应从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做循序而又交错的安排。

(三)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包括文学体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又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知识;文学史知识主要是指我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领会文学作品,二可以知道学生课外欣赏文学作品。

(四)文言文知识

对于文言文知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对课本知识范围做必要调整。语文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要对它做切实的分析,又要对学生和教学现状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而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并不一定适合任何对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把握

(一)正确把握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

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理解并掌握语文。通常学生能说出词的定义、分类,却不能正确运用,能说出判断,却不清楚判断句和陈述句的区别。这种导致学生只会谈论知识而不能运用知识的教学,从根本上减弱甚至失去教学的目的性。

(二)充分增加语文知识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普遍感到语文知识单调枯燥,特别是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这有知识本身的问题,也有编写者对知识的表达方法问题,同时也有教师的问题——知识根底、对知识的态度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来说,教师应意识到趣味化的根本方法是使学生感到切实有用,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注意语文知识的统一性和生活化

语文科中的语文知识是个整体,前后应有一定的联系、照应。这个原则要大家接受不难,但对他的实际解释和具体运用,可能就不一样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知识变得枝枝节节,前后各不相干,看不出承接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现象。

总之,对学生来说,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也是能力、习惯和态度培养的过程,只有将知识与实践融合才能获得。教师应让学生多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而不是更多地就知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骆奇,语文知识教学的再认识,湖北教育[L],2008年第2期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高中语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述教材为主,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程改革以后,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这些观点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自主学习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为目的主动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方案,自主学习。

近年来,对高中自主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希望高中语文教师加以重视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自主学习策略发挥最大作用,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优势。下面对高中语文课堂中具体落实自主学习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自主学习策略的可行性

1.符合高中学生的发展规律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实行自主学习策略势在必行。高中生不仅有着丰富的思维与更高的知识水平,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自我意识,所以自主学习策略对高中生而言是可行的。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导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伙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从而对语文学习有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以黑板为知识传输工具,如今知识的改革创新使得教师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多媒体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出教学所需要的视听信息。一般教师使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视频和音频,让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便于理解,让静态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具有动态的美,通过多种高科技手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提高教学的途径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更加热爱并且理解上更加简单。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主张采用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可以知道哪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哪些材料是可以选用需要收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一般的语文教学要求就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字词的含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篇章等的含义。高中语文学科比较常见的知识就是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会采用类比等手法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内涵。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包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等。

3.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要想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高中语文学科,学生才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保证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需要的时间。时间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可以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时间,而且对语文学科的内容也是有选择、有限制地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改革使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仍然还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仍然是听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策略得以顺利贯彻。

4.对学习进行优化管理,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想提高语文学科的知识,除了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应当付出大量的努力,当然学生的天赋也是学好语文学科的重要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高中语文,作为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由于每个学生对资源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同。在语文学习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定一个学习的时间表,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具体的学习时间。作为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心无旁骛、不受影响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成立班级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协作的精神。每个学生接触到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在合作中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这也是促进学科教学发展的方法。

5.采用激励性评价,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保障。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充满自信,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更加有热情。如果教学评价教师以批评为主的话,肯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畏惧心理。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鼓励的策略,让学生在内心对自主学习充满热情,并且愿意付诸实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充满热情。教学评价也需要因学生而异,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评判标准也应当不同,要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也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为此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根据语文学科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第15篇

教师在教学科普文时,往往存在着语文味与科学味的剥离,单一性和复杂化的离散等问题。普实和普适是一种教学理念,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该回归普实与普适。因此,普及、普实、普适,这就是教学科普文的三个维度,能同时达到这三个维度,也就实现了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普及 普实 普适 科普文教学 维度建构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集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则成了附庸之物,其实,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简单化的文本解读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

科普文究竟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普实性,教学策略的普适性,是实现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一、从了解走向深究:科学知识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就是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低层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对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是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这样全班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有一些学生对大熊猫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能对大熊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天敌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有关大熊猫的有趣故事”。这时,老师把大家感兴趣话题进行了分类,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知识,下一节课的时候,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就让学生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从了解到深究,进一步激发和延续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从了解到深究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从准确走向生动:科普文普实的教学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学文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的准确。笔者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片段一:

师:科学家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来的?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水的第一种来源。(学生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他在讲解的时候有一词说得特别好,你注意到了吗?

生:“也许”这个词。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讲解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呢?不用不行吗?

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师:对,这样说话就显得严谨、准确多了。

这一段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推测”“推断”“也许”这些词语的区别,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小学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文表达不仅准确,还表现出生动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表达。

片段二: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那么,你们这些小观众们爱听吗?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在对话中品x、感悟,使学生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有趣。从用词的准确走向语言的生动,这也是科普文普实的价值取向。

三、从特殊走向一般: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中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1.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