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

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篇

1、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

体育舞蹈二世纪初传入我国,当时主要用于上层社会人们的交流、娱乐等活动中。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体育舞蹈已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成为普通人群工作、学习后的主要娱乐、健身项目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的人数已突破三千万。目前,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合都能看到群众自发的体育舞蹈活动团队,充分体现了我国大众对体育舞蹈健身的需求和体育舞蹈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巨大意义。我国学校开设体育舞蹈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目的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交际能力等方面。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体育舞蹈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各校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发展及不平衡,但各校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积极意义早已达成共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各校教师都在积极的研究、实践体育舞蹈教学策略,使之能更好的与学生健康结合,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2、体育舞蹈的种类

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其中摩登舞主要包括华尔兹、探戈等。舞蹈轻快优美,充满了甜美柔情。舞蹈动作以旋转、造型、前后等步法为基本,突出舞者的端庄、优雅及男士的绅士风度。拉丁舞主要包括恰恰、伦巴、斗牛等。舞蹈的运动强度较大,对腹腰部、臀部、肩部的锻炼比较突出,是一种热烈的、洋溢激情的舞蹈。

3、体育舞蹈对学生健康的意义

(1)体育舞蹈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强健

体育运动对于运动者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更能调动运动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第一,体育舞蹈锻炼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在教学实践中,热爱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免疫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流感等疾病侵袭时,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第二,体育舞蹈活动对运动能力要求较高,提升了学生的动作敏捷性,使学生的各个肢体更有柔韧性和力量,促进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第三,体育舞蹈,一方面,充分的运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另一方面,由于受体育舞蹈活波、快乐等情感影响,提高了学生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持续的坚持这一运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了学生身体机能,预防了学生肥胖等情况的发生,增进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第四,现代学生学习压力大,娇生惯养不爱运动,长时间的不运动会导致学生厌食,易发生结石、肠胃疾病等。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等器官,诱发各器官的病变,不利于学生健康。体育舞蹈有效的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避免了长期懒于运动造成的身体健康隐患,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体育舞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舞蹈优美、活波、快乐,能较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修养。第一,体育舞蹈舞姿优美,运动过程中又有音乐相伴,为舞蹈参与者塑造了一个和谐、优雅的运动过程,使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交流。在“美”情愫影响下促进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关爱,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体育舞蹈塑造了学生较好的身体形态,避免的学生受肥胖等疾病的困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活波、愉悦等性格。有效的减轻了学生中忧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不健康心理的发生。使学生能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第三,体育舞蹈集文艺、体育于一体,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不但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面对危机情况、特殊场合时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体育舞蹈教学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教育作用

学生的身心成长还处在发育阶段,教育是树立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舞蹈教学教育作用的发挥,积极的促进了学生的成才,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与学生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利用体育舞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使学生在体育舞蹈活动过程中充分感知精神的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的陶冶下,驱除心理阴暗情愫,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恰当的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使其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引入美学概念,将体育运动与美学巧妙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在对美的感知、理解中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使中国元素能融入世界舞蹈的舞台,为我国舞蹈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2、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技性

体育舞蹈有较强的竞技性,一方面,体育舞蹈搭配音乐节奏起舞,参与者要有很强的音乐感受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舞蹈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同时对肢体的柔韧度、灵活度、敏捷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竞技性。首先,重视学生肢体的运动能力培养,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积极的、耐心的纠正学生体态,帮助学生尽可能完美的展现舞蹈动作。其次,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良好的体能是完成体育舞蹈活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学生有可能跟不上舞蹈节奏,出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不合拍。同时,在参与活动中容易表现出疲惫、乏累等,影响体育舞蹈的美感,使原本优美、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成了体力劳动式运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再次,在教学中组织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一方面促进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用活力和运动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表演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友好、平稳的处事心态。

3、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审美意义

体育舞蹈集文艺、体育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利用体育舞蹈教学这一特点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舞蹈音乐欣赏、体育舞蹈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体育舞蹈教学的体会使学生更好的积累“美”的文化(如音乐美、肢体美、形态美等),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再次,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运动中,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与情感发挥。第四,在教学中融入时代元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不断的完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提高当代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第五,结合体育舞蹈的音乐、服饰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如通过舞蹈动作美和音乐美陶冶学生的运动情操,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掌握能力,塑造健康、朝气、阳光的学生形象,提高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审美情愫,增强学生对美的意识感和追求欲。

4、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

针对于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体育舞蹈教学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方式。首先,丰富舞种,让学生时刻有一种新奇感、兴奋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开发多样的游戏训练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肢体灵活性。如跳绳增强学生的手腕灵活度,仰卧起坐训练学生的腰部力量和腰部柔韧性。多样的训练手段避免枯燥、乏味的训练给学生带来的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兴趣。再次,结合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安排体育舞蹈教学,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体育舞蹈活动带来的愉悦、娱乐情趣,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舞蹈教学策略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以上体育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巧妙安排,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成才和身心健康。首先,身体的健康、精神世界丰富、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健康状态和健康需求,积极的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竞技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也依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需求等、合理的安排教学。一方面避免繁重的体育训练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文化内涵,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注意的是,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第一,要避免为运动而去运动,造成学生的运动疲劳感和运动厌烦感。应从健身、健心出发,充分的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舞蹈运动技能。其次,避免单一的、乏味的体育舞蹈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体育舞蹈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主动的、自愿的投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再次,在体育舞蹈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2篇

【摘要】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健康教育的场所、内容及形式,为结核病宣传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宣传策略。

【关键词】结核病 健康教育 策略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我国每年患病率达150万人,每年死于结核病的患者高达25万人,目前主要是以化疗控制传染源,,对于普通群众,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获得结核病相关知识,加强自我保护,减少发病率,社区内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结核病宣传活动主要还局限在 “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突击宣传, 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效果却并不一定很好, 有调查结果分析[1], 一般居民、结核病人还是结核病可疑症状者, 其获得结核病防治的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主要是“聊天”和“听医生说”所获得的,由于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部分居民家有结核病人不知如何隔离与消毒等,造成结核病传播;一部分病人不能及时就诊给治疗带来困难,还有部分患者治疗中不能够坚持疗程,造成耐药性结核病,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 结核病健康教育形式大多分为三大类型:语言宣传、文字画报及视听材料.具体适用时要根据不同人群选用。[2]

2.1 语言宣传类

2.1.1 专题讲座: 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由专家或专业人员对目标人群进行讲解。

2..1.2 培训班:在社区或单位内开设培训班,请专人以授课形式组织大家进行系统学习, 是一种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方法。

2.2 文字画报类

2.2.1 标语: 形式简单, 制作方便, 内容明确, 号召力、鼓动性强, 适用于造舆论, 创造氛围。

2.2.2 小册子: 内容系统, 知识性强, 易保存, 可长期使用。

2.2.3 传单: 内容比小册子简单, 可大量印刷, 广泛散发, 且成本低廉。

2.2 4 板报类: 包括黑板报, 卫生墙报和墙报专栏。这种类型的方法适用于在目标人群居住或活动较集中的区域设立。它既可定期更新内容, 又可随时编排内容, 方法简便易行。

2.2.5 宣传画: 以绘画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向目标人群宣传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 信息简单, 较受目标人群喜爱。

2.2 6 科普报刊: 定期出版发行, 信息量大, 综合性强, 可以反复使用。是目标人群学习保健知识, 积累信息的好帮手, 但不适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目标人群。

2.3 视听材料类:可在公交车上播放光碟,宣传国家免费治疗肺结核的政策 让人们在乘车的时候便能了解国家免费治疗肺结核病的惠民政策以及国家控制结核病的信心和决心 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的疫情维护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存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3 门诊及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3.1 语言宣传类

3.1.1 口头交流: 定期召开家属会议,召集家属和患者结核病相关知识,同时告知已经知情理解的患者及家属告知未知患者。

3.1.2 健康咨询: 通过医务人员日常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进行问答来监测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较差的患者及家属应及时给于讲解告知,并督促其掌握。

3.2 文字画报类

3.2.1 墙壁设置专栏: 在病房走廊墙壁及门诊墙布醒目部位设置专栏,介绍结核病预防/治疗及预后等知识。定期更新内容, 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而且位置固定, 可让较多的患病人群接受信息。

3.2.2 小册子: 内配备插图,易理解、易保存,对就诊病人及住院患者散发结核病防治手册, 可指导其用药及相关人群的预防使用。

3.2.3 视听材料类(适用于文化水平较低患者)可将结核病相关知识制成光碟在医院大厅及住院病人活动室进行定期播放。组织患者观看、学习。

同时应对非专科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体培训形式,使得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同时能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 健康教育内容:[3]

4.1 结核病基础知识:肺结核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染给他人。但是 ,只有痰中能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肺结核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 ,以及低热、全身疲乏、食欲减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连续咳嗽、咳痰两个星期以上 ,或者痰中带血丝 ,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或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就诊的肺结核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入院后护士应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入院须知,结核病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消毒隔离方法,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能够正确了解,同时告知家属探视时需注意的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等。

4.2 心理教育: 患者患有结核病后相当一部分心情低落,同时由于被隔离产生孤独感,加之此病治疗周期长,费用大,可见疗效慢,故对是否能够痊愈产生怀疑,特别是有咳血的患者,总担心自己会因为咳血窒息导致死亡,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医务人员应及时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讲述结核病有关知识及传播途径,隔离的必要性等者积。合理,规范,坚持疗程用药,积极配合治疗,说明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隔离知识教育: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吐痰,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痰及分泌物应进行焚烧销毁,严格消毒,单独使用餐具及用具,并进行定期消毒,出入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严禁面对面咳嗽,打喷嚏等,避免亲吻小孩等.

4.4 饮食及休息指导: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适当运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特别是在结核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天气变化注意个人防护,预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5 用药指导:告知坚持疗程,规则,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告知每种药物副作用,防止产生耐药性,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的重要性等.

4.6 院前教育:出院前向患者详细进行出院指导,如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饮食,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和患者建立电话联系,及时定期随访,向患者咨询进行解答.

小结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居民对其认识不足,造成近几年患病率明显升高,对普通民众和结核病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同时因为地域因素等,造成健康教育知识传播覆盖范围小,民众了解程度浅,保护性隔离等措施缺乏等,因此,应专人负责进行定期大众教育,医疗机构内进行定期讲解,使得全民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从根源上切断传播,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 林对结核病相关信息获得途径的调查分析 结核病健康教育 2006年第1 期44-46

[2] 钟 球结核病健康教育结核病健康教育 2006年第 1期28-34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4篇

自行设计问卷,经健康教育和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共同确认的结核病核心调查信息后修改完善。调查员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科室的青年业务医师人员组成,经统一培训后,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肺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肺结核病的典型症状、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时间,肺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政府对结核病可疑症状提供的免费检查项目、正规治疗肺结核病需要的时间等10道题构成。

统计分析运用知晓率来统计计算,经过对所有问卷进行质量控制,获得有效问卷299份,对城乡中小学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干预前、后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对肺结核及结核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进行教育、学习、宣传等干预手段后,知晓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从干预前的86.25%,上升到干预后的92.74%,说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答卷卷面分析,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和认识态度、关注度的不同,造成知晓率的不同,本次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对肺结核病知晓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还存在城乡、年龄、人群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本次调查和《石河子地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1]基本一致。从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为76.25%,干预后为88.29%,说明学生对肺结核传染源的认识不到位,这在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传染源、控制疫情这几大措施方面难度加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之间在接受知识方面有差异;因此,加强对肺结核知识常见的传播方式中核心信息的传播,不管是大众人群还是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传播来源应该更广泛,避免造成学生对重点知识信息缺漏现象;又如肺结核治疗疗程中“正规治疗肺结核病时间”这道题,干预前知晓率在62.20%,干预后是79.26%;说明部分学生在认识治疗疾病的时间上仍存在盲点,对病人而言治疗是强化性的,而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少,没有感性认识,说明学生在防治肺结核病知识方面的了解仍不广泛。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结核病控制规划要求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既要重视抓好治疗,更要搞好预防,只有加强预防工作,才能减少治疗的压力,有效防治结核病[2]。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1.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79-02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健康教育;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在人群中传播,且普遍易感,但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1-3]。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策略,也是应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4]。 因此,做好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而高校师生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是一项重要的职责,掌握了知识,建立了健康的行为,就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可能[5]。为科学有序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和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能力,有效控制疫情在高校的传播、蔓延,笔者对高校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策略进行探讨。

1 健康教育策略

1.1 加强学校主导作用,提高师生对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健康知识和行为水平、促进人群健康、实施自我保健的最有效手段[6]。学校应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传播健康知识作为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领导,从政策上、经费上、组织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师生对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主导是高校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最根本的保证和决定性因素。在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环节中,健康信息的和控制是有决定性影响的环节。学校有责任提供旨在保护师生健康的各种有用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引导媒体的社会和谐性、稳定性导向。

2009年9月2日,当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紧急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相关应对措施。在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学生病情稳定,没有重症病人,形势总体良好。因此,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建立社区强大的联盟,形成全社会支持的群众性网络,才能搞好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

1.2 整合资源,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网络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政府、疾病防控部门和机构、大众媒体、医疗单位互相沟通、良性互动的结果[6]。当杭州师范大学初始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杭州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市级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赶赴现场,会同本校、市教育局和西湖区卫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工作,并派出医疗防疫小分队进驻学校,指导学校和辖区卫生部门做好病例诊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指示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在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威胁,还应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建立起“一纵三横”的教育网络:“一纵”即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一手抓,相关职能科室组织负责,专兼职教师具体实施;“三横”即学校-家庭-社会、全体教师-辅导员-专职教师、校团委-学院学工办-班委会,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课程、有诊断、有档案、有服务[7]。通过多部门的合作,整合资源,达到健康教育目标。

1.3 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他们对事件的认识(知)、态度和处理方法决定了事件能否及时控制[8]。故应对调查处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发病概貌(范围、程度、可能的原因)、潜在的传播因素等,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忙而不乱,镇定地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效率,并在工作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工作[8]。

为了使高校师生掌握正确的防治知识,确定健康行为准则,杜绝或减少群体性癔症发生,配合调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应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和形象、声像资料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1.4 加大健康教育投入,多措并举,提高师生主动参与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健康水平 作为公共卫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手段,但经费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制约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设立专项经费,专门支持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采用行政、法制干预手段促进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是当前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改变师生不健康的行为,必须采取综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健康需求,制订针对高校师生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每一个人提供最优质、最有效的健康服务,提高师生主动参与性。

2 健康教育对象与内容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均为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甲型H1N1流感的背景及流行现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防控要点等。

3 健康教育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本次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下: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广播电台、电视台24 h滚动式播放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印制杭州师范大学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材料,并由各学院学工办负责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实习生及家长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发放相关材料;学校设立固定的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宣传知识,并公示每日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学校网和各学院网建立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专栏,播放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知识、高校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举办健康教育咨询宣传活动:在校内设立甲型H1N1流感健康知识咨询台,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由专业人员负责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成立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咨询热线,并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公布联系号码,由2位相关临床医师负责值守,随时解答师生及家长的相关问题。

4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为切实保护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在高校的暴发和传播,实现预防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需要对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涵学校师生对于战胜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防治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于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信心,防治甲型H1N1流感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获取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途径和场所,以及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等方面。

综上所述,通过学校开展预防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活动,旨在使学生、家长、教师都得到不同层面的健康教育,增长防病知识和技能,为提高学校师生传染病的防控能力起到推动作用,夯实高校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基础,提升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师生同心,群策群力,坚决打赢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硬仗。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EB/OL][2009-05-10]. .

[2] 新华网.世卫组织说全球已有2837人死于甲型流感.[EB/OL][2009-09-04]. .

[4] 滨州政府信息公开网.滨州市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EB/OL][2009-06-03]. new.bzxxgk.省略/openmsg.asp?msgid=mo23_0000000245.

[5] 郭.社区医生防治人禽流感的健康教育策略.中国社区医师,2005,21(24):18-20.

[6] 于雪静.滕州市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及健康教育策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16-118.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健康引导 实施策略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大学体育“主副项制”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jyjx104。

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教育方式之一。体育教学中的引导策略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引导,通过引导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独立发展的动力。在高等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体育教学需要以发展大学生的健康观念、健康锻炼技能为载体,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需求,提供主动、积极、活泼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环境,保证其获得健康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此,本文以高校体育的健康引导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展开了关于健康引导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本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引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引导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充分认清体育教学的健康引导价值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通过创新体育教学组织方法、评价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不断提升,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引导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是实现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和落脚点,是高校体育教学在高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身心健康促进功能的价值体现。

1.科学的健康引导能促进体育学习效率的提升

体育课堂上,教师科学的健康引导对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教师的健康引导能够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体育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往往在单纯的娱乐中度过。缺乏目的性、忽视健康发展重要性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两个不足之处。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体育锻炼的实践过程中,体验与学会健康的锻炼技能、健康的知识,从而让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更加明显。

2.科学的健康引导能实现大学生多样化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多样化的,但是健康的身体往往是第一要求。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让大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为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积极影响,需要教师不断进行体育教学健康引导策略的研究。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满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主导作用的过程中,创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锻炼环境、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健康锻炼的价值观与体育习惯。

3.科学的健康引导能提升体育教学的价值

体育教学中的健康引导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参与的过程,教师的“教”需要以学生的“学”为条件,学生的“学”需要以教师的“教”为先导。体育教学的双边性、实践性、动态性,要求体育教师在全面理解体育课程标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健康观、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正确引导。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更具有主动性与有效性。在高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对体育课存有一定的偏见,这就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教学价值观的宣传,并结合实践来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认知与锻炼的积极性。

4.科学的健康引导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体育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样化与综合性,通过体育教学这一平台介入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做好大学生“路基”的填铺,让健康的知识、健康观念、健康的体育技能、健康的习惯,成为铺筑大学生健康防线的有效基石。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健康发展需求,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社团、单项比赛等平台,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向着实践与常态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引导策略与实施

1.创新高校体育健康引导策略的实施方法

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主角、学生主体”的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加大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在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正确引导。再次,教师要加大个体教学差异的研究与落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力等差异的存在,需要教师在认清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来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健康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要提升体育教学内容的健康针对性,选择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组合与优化,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学的内容既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层面,又要包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层面。

2.科学实施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健康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课堂引导策略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评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双刃剑”的作用。错误的体育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自信等产生消极的作用;而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与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科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以此来实现科学评价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切实引导作用。有效的评价是教师借助激励等措施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按照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功能,可以划分为激励、摸底与反馈。同时,有效的评价也是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评估与记录策略。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制订体育学习评价的细则,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有效地引导与鼓励高校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评与他评。

3.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形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认识与把握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引导的重要性,需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健康需求的基础上,以体育课堂为实践的主阵地,作好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科学地开展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并且,在描述性与实践类的体育活动、体育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体育教学健康引导,例如借助高校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等。就大学生的体育技能、运动健康等进行专业的引导与教学,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精心的组织与创新,利用教育教学手段,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感受,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易刚、孙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定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田荣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辽宁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3]王燕梅、付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S1)。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完善的机构,而且还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在美国要想成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波及学校、家庭、社区等,包括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参与,并且形式多种多样。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香港、台湾等地区,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相对内地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大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的讲授,重视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治,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已将预防性和发展性作为工作目标,面向全体师生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青少年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剧变”时期,是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的增加、内脏机能的强大、性的成熟,使他们具有了成人感,而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成人感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落差,诱发了更多的心理困惑。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关键。

三、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辛自强等(2009)对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现实中学生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 ;张海霞等(2010)的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张亮等对大连市某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5.40%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敌对7.70%、强迫6.90%、偏执5.70%,其后依次是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恐惧、躯体化。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李辉等对城市初中学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及各因子均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适应不良因子,其次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

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学校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工作室,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渠道的间接渗透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情境与教学氛围创设中,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学校每一位领导、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参与组成心理工作团队,明确每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观摩和经验交流,提高全员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切实提供给班主任、学科教师在班级的管理、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指导。选拔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使其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维护自身和同伴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依托心理工作室发挥各项功能。在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下,应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教育辅导、研究指导的功能。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咨询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发挥校园广播、网络、心理小报的工作职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工作室并非是针对“有病”学生“治疗”的场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被接纳,消除心理困扰,缓解压力,提供心理援助的安全“港湾”。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职院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及普及意义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心理健康可能是一个人健康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一个人如何处理身体和社会环境[3]。然而据调查,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人际冲突、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抓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职生健康成长需要,成为相关教育者亟待思索的问题。

二、健康管理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管理”一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认知。健康管理是以“治未病”为指导,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行为及过程[4]。健康管理提倡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一、二、三级预防分别为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和临床预防。据调查:健康从预防管理、治疗到急救,所需费用比是1∶8∶100[5]。可见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管理所蕴含的智慧及其为人们健康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聚焦心理问题,基本上以问题为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解决各类心理问题[6]。这种教育职责相对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有效预防的效果。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端口前移至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消除各种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一关注点上,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健全其人格,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生有效防御各类心理疾病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三、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信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中不乏家庭贫困生,经济上的困窘、眼界上的不开阔、各类资源的缺乏会导致高职生自我认同感偏低,且部分高职生受高考失利影响而悲观消极。因此,大多数高职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他们在各类课堂活动、文体活动中会表现得畏首畏尾,总认为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容易错失展现自己的机会,进而在缺乏自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学业就业焦虑

从学业来看,高职生面对内容繁多的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以及各种考试考证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技术实践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7]。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自制力较为薄弱,面对上述压力,容易陷入焦虑困境。

(三)沉迷网络游戏

脱离了父母掌控但心性尚不成熟的高职生是一个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群体。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学业失败、人际冲突、情感受挫等的高职生而言,游戏可以成为一种短暂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游戏里可以建立不一样的人设和关系,提供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我实现感[8]。然而,不加节制地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高职生丧失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四、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以健康管理“治未病”思想为导向,在对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学校层面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教师层面着重设计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而学生层面则重在发挥高职生自主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总课时量较少(通常为32~36个课时),仅仅依靠心理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打破学科桎梏,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层面应面向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再部署、再动员,组织教师们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倡导全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打造“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赛教课、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评优标准向“心育与德育并重”倾斜,建设院级、系级、专业群级的多层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经验共享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在优渥的土壤中,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发挥良好的“治未病”功效。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高职生是国家的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社会对高职教师角色寄予很高的期望值。高职教师不仅承担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比赛及实习就业等,更要担当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心理辅导者等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十分考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层面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供相关支持。例如,面向全体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和心理测试,及时给予处于心理危机的教师以心理援助,营造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并且多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活动和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学校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让教师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收获足够的认可,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另外,学校应广开渠道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以心理学之力助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以教师之力助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为学生树立标杆,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教师层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均表达了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态度,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开发与运用,能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10]。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中舒缓、安宁的特质以及茶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弘扬文化、陶冶人格,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教学还可以添加一些震撼人心的“佐料”。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时,播放科普短片《人类生命形成的过程》,配上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形成之初的惊心动魄,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打了一场大胜仗,每个人都曾经是大英雄,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大有所为,引导他们学会悦纳自己。2.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心理教师或辅导员可利用心理实践课时间或班会时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营”活动。主题包括天生我才、做时间的主人、快乐伴我行、沟通无极限等等,注重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交往。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认识,又有助于锻炼胆量。学校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校园心理剧”比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剧情,拍摄成微视频,经过系部、学院两级评审后,选出优秀作品并向全院宣传与展播,扩大活动的教育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与整合,其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收获成就感满足感,提升自信心。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例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下社区给老人们开展心灵关爱送温暖活动,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不仅有利于提升自信心、锻炼社交能力,还可以强化专业认同感,减轻对实习就业的焦虑。

(三)学生层面

1.高职生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学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当下的机遇、挑战及障碍为范围,合理拟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职业道路以及走上这条职业道路所设定的规划[1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每一位大一高职生,启发学生站在未来看现在:将来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期望中的自己需要在高职三年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自我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并制定各级目标及实施计划。高职生通过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2.高职生自主开展行动力训练,争做行动达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还要有行动力的加持。作家简叔曾说:“行动力和坚持是解除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指点学生开展一些行动力训练。如每天坚持做一件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可以是运动10分钟或阅读书籍半小时等,有利于自己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建议学生就行动力训练开展的情况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形成有效的自我督促和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律,掌控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主动走出虚拟的网游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有效减轻各种焦虑。

五、结语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健康知识;课堂教学;策略

体育健康知识是体育新课程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对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目标和内容在理解或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基层老师还认为体育健康知识,就是在过去的体育理论知识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内容,而且这些理论知识属于室内课教学内容,进而造成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目标内容不全、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等,影响了体育新课程目标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一、明确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目标和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习方面都包含着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目标和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运动参与学习方面包含的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目标和内容见表1。

二、室外实践课合理渗透体育健康知识

过去,针对室外体育实践课中如何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研究明显薄弱。特别是现行的各种《体育与健康》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中,大多把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内容列为室内课教学内容,导致许多基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单纯地把体育健康知识安排在室内课进行教学。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主要通过身体的练习来认知体育技术、锻炼体能、培养心智、促进健康,室外体育实践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也应该主要在室外体育实践课中进行合理渗透。同时,由于涉及体育健康知识基本都是和体育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行动相结合,做到知与情、知与行、情与行统一,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运用体育健康知识。

如何在室外体育实践课中合理渗透进行健康知识教学呢?首先,要明确各个水平的学生应该学习健康知识的不同目标。目标是行动指南,明确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和课堂上出现的其他情况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渗透。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很多,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民族传统体育、各种新兴的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中,都蕴含许多体育健康知识。同时,由于体育实践课主要是在运动场馆进行,活动的空间大,对教学组织要求高,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要擅于利用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和其他情况进行体育健康知识渗透学习,让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锻炼活动的同时,掌握相关体育健康知识,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并运用体育健康知识。例如体育实践课渗透健康知识情况(表2)。

三、室内课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符合时展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也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借鉴在其他学科中已经成功运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结合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特点,选择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有效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首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体育健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努力把体育健康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并运用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比如,学习“睡眠、膳食平衡与健康”内容前,发放教师事先制定的记录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一周的睡眠时间、睡眠情况,以及一周三餐的饮食内容进行记录,教学时先让部分学生陈述自己的记录情况,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对自己的睡眠和膳食有初步评价,了解合理睡眠和科学膳食营养的要求,最后让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知识,制定自己合理的作息时间和一周食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教会学生进行学习,更好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形成健康意识,更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行为。

其次,组织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主观能动性。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例如,学习“吸烟、饮酒与健康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查询吸烟、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作戒烟和控制饮酒的手抄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吸烟、饮酒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而引起自己的重视。

四、科学评价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63-03

技校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技术工人需求量增加,技校不断提高招生数量,生源渠道逐步扩大,可以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社会招生,导致技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发,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如果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严重影响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笔者旨在探讨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思想觉悟高、心理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多数技校学生的年龄处于16~20岁,正值青春期以及青年早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逐渐显露,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技校学生一方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操作水平,一方面却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特别是近年来,技校完全自主招生,入学不再依靠考试成绩,毕业后不再统一分配而是推荐择业,办学模式逐渐市场化,相互争夺生源,导致技校学生素质下降,由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影响了技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生人格不良问题。技校学生不良人格问题普遍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尤为突出,常表现为:做事犹豫不决、谨小慎微,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抑郁者会产生自杀倾向,或极度感觉过敏,自以为是,嫉妒他人获得的成就,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同时又很自卑,主观片面,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形成正常的交往,令他人敬而远之。

2.学校适应不良问题。技校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学习成绩较差,组织纪律性不强,行为懒散,与同龄中学生相比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严重,对重新入学,进入陌生的校园和新的学习方式既生疏又紧张,学校生活也感到压力大,专业学习不适应,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造成学校适应不良。由于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性意识的产生使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加强也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性活动的宣传甚至一些不健康网站对内容的传播使技校学生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又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如果不能正常引导会导致学生从非正常途径进行性的宣泄,如过早产生,同性恋、性骚扰甚至也屡见不鲜。同时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对自己期望过高,或缺乏自信心,引发就业焦虑,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失去就业机会。

3.生活满意度不高,社会支持度低。技校往往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自身价值不能得到体现,愿望得不到实现,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不到什么乐趣,积极性和参与性逐渐下降,常常抱怨、自责,对许多事感到厌烦。有的学生则玩世不恭,自我放纵,生活满意度不高。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有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缺乏自信,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觉得自身社会地位不高,交往的人群范围有限,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朋友较少,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一般,遇到烦恼时倾诉对象少,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因而社会支持度低。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因为技校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技校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与这些环境息息相关。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背景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会给技校学生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溺爱,当前技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能独立,一旦接触社会往往不知所措,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自甘堕落,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坚信“棍棒下面出人才”的陈旧观念,一旦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横加指责甚至棍棒相加,盲目压制,使青少年心灵上受到创伤,自尊心和成就欲望受到伤害,导致胆小、怯懦、孤独等心理问题发生。

2.学校教育因素。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不正确的教学方法都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职业学校办学政策的放开,技校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校园环境差,设施简陋,只能勉强应付日常教学,何谈心理健康教育。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级技工学校虽然有条件但却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师只重视课堂学习,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仅仅不定期地开设一两次讲座或开设一门简单的课程,没有配套的组织与管理机制,社会学习与课堂学习脱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相脱节,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影响因素。技校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技校学生都有着直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金钱往往被认为是人生成功的代名词,享乐似乎成了生活的主题,使技校学生自私心理、利己行为加重,造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心态失衡。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许多技校学生染上网瘾,留连网吧,经常接触不健康网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社会对技校长期的偏见导致技校学生社会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缺乏尊重,社会支持度低,使他们自我认同度降低,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压力增大,认为社会不公平,从而引起紧张、焦虑、苦闷等不良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因素。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除作为外因的环境因素外,还包括内因,即技校学生自身的因素,如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发育阶段等。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差,如过高,过矮,发育的过早、过迟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种种反应,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性格急躁的学生一般来说容易形成忍耐力差、易激动、易发怒的不良心理问题。性格软弱的人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障碍。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发生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其讲话、动作、穿着甚至性取向的变化,产生同性恋倾向。在与异往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善会导致害羞、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随着心理的发育成熟,技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定位,如果过高估计自己就会导致极度自我,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争夺别人关心的对象,希望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其社会支持度降低,则容易产生强迫、偏执、敌对甚至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如果过低地估计自己,就会觉得低人一等,胆小怕事,经常受到他人的压力,形成自卑、怯懦、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满意度降低,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

三、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实状况及其形成因素,笔者提出以下教育策略,旨在提高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改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政府和社会做先导。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社会及各级教育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技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性分析当前我国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技校学生心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科学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下发了相关文件,2004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细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是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技校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是中考或高考中的失败者,常常被社会认为是“坏孩子”的典型,社会的目光对他们总是异样、冷峻甚至是鄙视的。而当今社会已经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评判优秀人才的标准,许多大的企业家、优秀技术人才并未经历过大学教育却在业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把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必须摒弃陈旧观念,改变对技校学生的偏见,技校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只是选择了与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道路,上技校并不代表低人一等,文化成绩不好也不代表工作能力差,一样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2.学校作保障。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针对技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技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以确保技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学校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咨询室、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等部门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管理和开展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为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进行治疗,而是重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并分析调查及访谈结果,掌握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心理问题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由最初的兼职、外聘等非正式形式转化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专业心理教师认证机构的培训并取得资质,成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知识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技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朗读、辩论、目标训练、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网上交流和调查等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作用,提高其自我心理保健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于无形中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景观,让校园充分显示本校的人文精神,充分显示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充分显示技校学生的别样风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凝聚力,获取自信心和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变得更为和谐轻松、活泼高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健康。

3.家庭做后盾。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相礼让,形成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使子女在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情绪中健康成长。家长要有耐心、有方法地去和子女沟通与交流,正确教育和引导,随时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对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不良的行为或不正确的观念,不能姑息,要及时给予批评制止,使子女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做到人尽其才,与学校积极配合,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充分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作先导、学校作保障、家庭作后盾,做到政府、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肩负各自职责,履行各自义务,使技校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完成学业,真正成为一名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克勋,钟鸣心.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的现实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102-104.

[2]张俊峰,万露,孔淑珍,等.技校类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价值工程,2010,(29):223-224.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策略

在对一些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生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胆子比较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初中生正是因为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和厌恶生活[1]。因此,初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构建一个健康的环境。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焦虑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总是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下降。一些初中生甚至因为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整夜失眠。时间久了,初中生的睡眠质量就会下降,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还有一些初中生在考试之前是比较焦虑的,总是担心考题是不是简单,这就是很多学生的考前焦虑症。基于初中生存在的这些学习压力,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2]。一些初中生开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得敏感,在平时会感觉恐慌和烦躁。

(二)自卑

自卑是很多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卑在性格内向的学生中比较普遍。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不勇敢解决问题的,而是选择逃避困难。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后考取的分数是比较低的,这些学生不仅不会积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而是选择逃避,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是班级中最差的,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放任自己的学习。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不愿意和教师和同学交流的,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最差的,是缺乏和别人交流的勇气的。

(三)社交恐慌

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却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主要体现为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交流时感觉是不自在的,这些学生在和别人交流时,对别人的言行举止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别人不经意说的话是很容易中伤自己的[3]。例如,两个学生在一起聊天,如果一个学生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那么如果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讽刺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是会感觉自己的尊严被损坏,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还有一些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感觉是比较害羞的,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焦虑问题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感受知识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知识就在生活中。教师通过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这样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

(二)师生真诚沟通,让学生增强自信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有爱心的,可以和学生真诚沟通。教师在面对那些自卑的学生时不应该是用鄙视的眼神,而应该是用爱滋养他们,像朋友一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最脆弱的地方,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教师可以定期和一些自卑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耐性倾听学生的苦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例如,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所以感觉自己是个无用之人,生活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的苦恼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些学生就会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是比较差的,但是自己唱歌是好听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就能认可自己,慢慢就能增强自信。

(三)开展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社交恐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加活动中慢慢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的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有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教师还可以在假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去一些公司做兼职,学生通过做兼职可以接触形形的人,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教师做好了这些工作,学生就可以通过锻炼解决自己的社交恐慌问题。

21世纪,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的,一个人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勇敢克服所有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相信,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将会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6.

[2]周静.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湖北招生考试,2006.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与策略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健康与保护幼儿生命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幼儿健康当成主要目的,把幼儿健康教育当做整个幼儿教育首要任务。

1.问题分析

1.1  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如今多数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共同点,那就是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虽然多数幼儿教师在理念上明白,幼儿教育要以健康为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多关注幼儿智力开发。他们觉得,当下生活条件不差,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没有太多问题,因此幼教们更注重智力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1.2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早期,人们对于健康理解就是能睡、能吃,身体健康。但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了健康,除身体健康之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幼儿的健康不只包括幼儿身体每个组织、每个器官的正常发育生长,还要具有乐观、开朗等健康心理品质以及能够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现实中的幼儿心理健康仍是薄弱环节,经常被忽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行为控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怕苦怕累、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成年后心理上的问题,都能追溯幼年阶段。因此,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大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2.解决策略

2.1  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两手抓。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幼儿智力开发而忽略幼儿健康教育,应当明确幼儿成长的过程应是活泼、愉快、健康的,需要将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以“健康第一”基础上,合理开发幼儿智力。在《纲要》指出:“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时,还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按照《纲要》内容要求,要改变过去仅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观念。多数幼儿的心理问题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们教育方法、态度及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有关。解决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四种方式解决:(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培训;(2)为幼儿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环境,教师和幼儿建立平等伙伴关系;(3)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4)了解幼儿发展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

2.2  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纲要》明确规定:“组织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各个领域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趣味性、活动性、综合性,寓教育在生活游戏中。”幼儿园的学习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展开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以集体教育游戏、活动与户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而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和潜隐课程等。隐性课程可分为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健康环境的创设。幼儿健康环境包含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使用设备和设施建设等。户外活动的适宜场地是展开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前提条件,为了使幼儿能在户外活动中实现最佳锻炼效果,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的场地,总面积达xxxx平方米,比如风雨操场、塑胶地、天然草坪、仿真草坪、卵石路等。此外,还应在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设置功能较为齐全的小、中、大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现有器械外,还鼓励家长和教师共同利用开发废弃物,改制或自制满足幼儿需求的各种器械,有五光十色的抛接球布垫、活灵活现的民间舞龙、唯妙唯俏的喜羊羊投掷器……。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幼儿可以在健康和谐环境中充分的活动,学习如何跟别人交往和相处,形成热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与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指的是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系列保育设施和卫生保健的活动,比如对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检查。提供生活照顾和营养均衡的食物等。要真正切实有效的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在课程的编排中将幼儿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吸纳和整合进去,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2.3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幼教占据主导地位,她们不仅为幼儿提供知识,增强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幼儿智慧,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幼教专业水平高低与自身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为了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培训幼儿教师,增强其自身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训幼儿教师过程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问题,查缺补漏。若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则应丰富相关知识;若教育理念错误,则应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正确观念;若教育方法不对,则应帮助教师寻找正确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教育途径和方式,避免产生脱离实际和空洞的教学方法。经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规范其一言一行,有效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关注幼儿健康刻不容缓,它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需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 心理健康 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1-01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变革带来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人们难免要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主流,但也存在教育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步入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或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高考课程体系之外开设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也都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县级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班主任在授课之余还承担着管理班级的任务,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程度都优越于非住宿的学校。因此,我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的重要性。班主任凭借所掌握的学生家庭环境的相关信息,基于对学生的连续观察,汇总来自科任教师和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异常举动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再运用他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班主任同学生的课余个别谈心也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正如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找教师,病人问诊看病需要找医生一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找专职心理教师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四)组织开展家长培训讲座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他们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学生与家长间不良沟通导致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的过高期待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学生偏激心态或心理;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的孩子的情感问题等。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家长培训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发展心理学知识。

总之,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实施“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切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要符合校情,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综合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健康教育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学校;家长;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共同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升彼此的关注程度,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的小学生家长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学校决定;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时校方觉得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关注。学校以及家长片面性的认识,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视,双方都没有及时关注,造成儿童的情感缺少,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新认识,颠覆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长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力量。学校方面借助家长会、家长手册、家访、校讯通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双方逐步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改变是后期合作的基础。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构建协调结构

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为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构建系统化科学的指导体系,实现家长委员会、关键负责人、行政领导各方面的良好协调,让各个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导下,共同努力,为计划落实奠定基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需要明确,主要负责人需要针对管理方针,重视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监督和扶持,保证合作教育落实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种的教育活动或是方案应用到实际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化。专业结构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调查分析合作的具体状况,通过及时有效的回馈,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为长期的发展提供可能。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整个教育实施环节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强心理指导

家长教育观念初步转变后,后期的落实中时常出现偏差,最明显的状况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或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条件下,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觉到焦虑、恐惧、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在日常中不自觉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彻底,家长自身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的沟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学校需要定期的对于家长展开专业的培训或是指导,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概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讲解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综合教学水平;学校方面把握学生共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真正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学校通过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心理健康实施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对于实施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应用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