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学自我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自我认识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篇

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可怕的敌人。而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需要你的支持、鼓励和理解,有一个人是你最可信赖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又是你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在生活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当然是自己。”你毫无疑义地说。

你说得很对,拿到一张集体照,每个人的目光首当其冲不就是落在自己身上吗。

可是人们经常会发生不认识自己的现象:

“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说出这种话,简直不可思议。”

有些人在碰到意外打击不能自拔时,会一下失去自我。

“我心已碎,我已心灰意冷,我依然怕黑,无人给我安慰,我到底是谁啊?是恶魔?是天使?”

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曾画过一幅震动世界的经典作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表达了一些现代人对自我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不会去开发自己身上的个性特长。也不知道自己的人格缺陷在哪里?由此产生的种种人间悲剧也就屡见不鲜。不管是历史写照,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都可以从个性失衡,失去自我中寻找到缘由。

如果没有镜子,不去河边、并底照照,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模样。同样,人不去自观自己,内视自己,不去认认真真坐下来想一想,要是难以了解自己那变化莫测的思维、情绪和自我表现。

当你在失败和挫折中,自己看不上自己,自己和自己赌气,摔东西、骂人、捶打脑袋、无休止地长吁短叹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并没有解脱你的失败,减轻挫折。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阻挠你取得成功呢?这个人正是你自己。原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可怕的敌人。而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需要你的支持、鼓励和理解,有一个人是你最可信赖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又是你自己。

如果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发愁,那你只会越来越丑;老是怀疑自己学习能不能搞上去,你只能忍受失败的煎熬。和美女去比,你的五官永远是有缺陷的。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唱歌。你有你的特长,你有睿智的头脑,善解人意的情怀,发挥自己的长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你那双小眼睛就会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难怪有人写过这样一本书:《生生世世为矮人》。只有在“自卑”中寻找突破口,才有可能改变自我。

你可能知道“白天鹅”的故事。

当一只天鹅掠过长空,那洁白的羽毛,端庄的体态使人们赞叹不已。可是,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这只美丽的天鹅,原先却是一只“丑小鸭”。当它刚刚破壳而出的时候,生得很瘦小,那些自以为是的鸭子根本瞧不起它。它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自己,最后终于在一个早晨振翼飞向蓝天。

从古至今功名显赫的名人激起多少人的羡慕,钦佩,当这些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使人感到浑身上下都有一种人格魅力,可他们并非都是丰功伟绩的幸运儿。翻开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过“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缺陷当作人格完善大厦的铺垫,从而铸就了不屈奋斗的个性。

美国参议员艾摩·汤姆斯16岁时,长得很高,但很瘦弱,别的小男孩都喊他“瘦竹竿”,他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为自己那高瘦虚弱的身材发愁。后来的一次演讲比赛,使他发生了大的转机。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演讲准备,他把讲稿全部背出来,然后对着牛羊和树木练了不下100遍,终于得了第一名。听众向他欢呼,讥笑他的那些男孩羡慕不已。从此他的信心增加了万千倍,逐步走向成功的大门。他在回忆往事时说:

“想当初,当我穿着父亲的旧衣服,以及那双几乎要脱落的大鞋子时,那种烦恼、羞怯、自卑几乎毁了我。”

至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改变自我”是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拿出行动,你就能超越自我。“丑小鸭”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人。

人际交往中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一、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二、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三、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朗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5.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6.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7.寻求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1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小学

项目名称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项目负责人

***

活动时间

2020.9.8

活动地点

会议室

活动主题

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

主讲人

***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申请学时

参与教师每人1学时,主讲人2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人际交往中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一、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

二、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

三、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1)学习方面。 (2)人际关系方面。(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4)自我尊重方面。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活动反思

与建议

对于这类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教育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这个活动引起大家深深的反思: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4、寻求心理咨询。同学们可以向老师、同学诉说你的心事。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

“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改变自我”是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拿出行动,你就能超越自我。“丑小鸭”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人。建议教师要对学生多开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过程确认

情况属实!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心理健康;认知

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我想在德育中也同样适用。作为班主任,如何把学生的一次次犯错成功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图形心理学通过让受测者绘画等方式来让受测者在无拘无束的r空中表达和暴露真实的自己,并以此考查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现在浅谈一下图形心理学在教育和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中的应用研究。

一、教育的艺术在于认识自我:一棵树的智慧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一个不完美的苹果

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的主动性。最近有个别同学上课捣乱并出现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我一上课就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苹果。等大家都画好了,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的作品,大家看到不同的苹果都开心笑起来。“有没有一模一样的苹果呢?”我问。“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苹果?”“没有!”我启发道:“其实我们人和苹果一样大部分也是不完美的,那我们要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呢?我记得一个名人说过:只有真心去欣赏一个值得你嫉妒的人,你才会真正成长!我知道你也有缺点,但我依然认同你,这就是最高的荣誉――尊重!”“你有没有把这种最高荣誉送给身边的人呢?”同学们都沉默了,以后的课堂气氛变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好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提升了!

图形心理学在处理学生问题的实践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在精心准备、科学计划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理解、体验和感悟使他们自由内省的时空得到保护,使他们的知识、情感、人格、素养得到发展,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和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7.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3篇

一、教育的艺术在于认识自我:一棵树的智慧

奥苏贝尔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针对学生不做笔记,不交作业的情况,我请每人画了一棵树,并把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幅画画了树根,我想这位学生很懂得尊重和感恩。”一个体育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我很感谢我的体育老师!”“这棵树上有一只小鸟,我想这位同学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女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做一名战地记者。”“这棵树画得非常小,中间写了一个字‘树’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棵小小的树代表你对自己不是很认同,其实你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却缺少尝试。”“这是一幅温馨的有太阳、有房子、有树的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的人。”当同学们正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大声问:“你们有没有画果实?”学生都失望地说:“没有!”然后我大声说:“其实,这棵树就是你们过去学习的总结。我们就像一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却忘了结果。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想过学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从那以后,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主动做笔记,认真写总结和反思。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关于一瓶水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李×是我班一个体育生,喜欢打篮球,性格冲动,最近晚自习偷偷打网络游戏,上课也出现睡觉现象,最近考了班上最后一名。前几次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这次找他谈话我决心改变策略,首先我在纸上画了(1)爱心(2)矿泉水(3)篮球。“哪一样在你心中最重要?”我递给他一支笔,“你来排序。”他排的是(2)(3)(1)。“你选水是最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我们每天都喝水,如果有一天,这瓶水被污染了呢?”“我们就像一瓶水,如果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往水中加营养素,颓废一点相当于加一点毒素,你是想让父母看到一瓶五味杂陈的水呢?还是甘甜清冽的水?”后来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调整了心理状态,开启了崭新的上升式学习模式。我想这次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借物喻人引发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育的前提在于尊重:一个不完美的苹果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4篇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8年以来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其核心,到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渐丰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些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品质,但是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大背景的独特性注定90后大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以往大学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徐辉、彭秀芳、梁凌寒认为“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自我状态上存在差异,90后大学生被试中,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的相同之处,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相对最高值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少的”。王君君认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困难;三是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刘艳艳认为“90后大学生在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这些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比较突出”。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待自己: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内心焦虑,有很多冲突,很多困扰。第二,对待他人:交际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不会主动关心别人,叛逆意识强烈。第三,对待环境: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沉迷于网络,追求享受。所以对90后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

189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James将自我明确的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是自我的主动分布,后者是自我的被动部分。主体我负责认识、调节和指挥个体的互动,客体我是被注意、知觉和思考的客体。当个体自我意识指向自身时,即,对自身仪表、能力、性格的了解和认识等等,称为私我意识;当自我意识指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即,自己在他人眼中地位的理解等等,称为公我意识。在自我意识提出之始,由于James认为“主体我的本质是不可决定的。因此出于实证研究的目的,心理学家的兴趣应集中在客体我即自我概念的研究上”。所以在认知革命出现之前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体我及有关的各个方面。80年代之后,受皮亚杰等认知理论家的影响,心理学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慢慢重视起主体我方向。

蒋灿等人认为按照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类型;从意识活动的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对身体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意识。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相当于James的理论中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研究中很难考虑到它的所有层面,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一般选取它的某些层面进行研究。

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Coopersmith,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并据此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I),这是一个单维建构的问卷(1967)。在这以后逐渐出现了多维度自我意识问卷,美国心理学家E.V.Piers及D.B.Harris于1969年编制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5Self一ConeeptSeale),1974年修订了儿童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80项是否选择型测题,从六个方面考察自我意识,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但是这些测量还是主要集中在“客体我”方面,Fenigstein等人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CS)首先考察了“主体我”的方面。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提出了自我的两个方面的划分,即自我的某些方面是隐秘的、他人无法知道的;另一些方面是公开的,表现在他人面前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他们把自我的前一个成分定义为“私我”(private self),后一个成分定义为“公我”(public self)。赖文龙使用的自我认识问卷从个性自我、道德自我、倾向自我、社会自我、虚拟自我五个维度来研究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学校环境的相对闭塞性造成了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打击。这时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冲突,自我激励、肯定和自我否定、放弃在他们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比较偏激的思想,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走向危害社会的不归路。所以,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识自我;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心理治疗

一、 前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有了“认识你自己”的格言,而众多心理学理论思想对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主义出现之前,大部分心理学家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弗洛伊德通过治疗癔病的临床经验发现了无意识现象,提出人的心理像一座海底冰山,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组成,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才是水面下巨大的冰山主体,这部分心理内容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欲望、早期经历等组成,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觉察,却是心理的主要决定因素。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被潜意识里的欲望特别是性驱力支配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的潜意识愿望受到压抑。他主张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将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化,认为只要使患者对此察觉,就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在心理结构方面,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遵从现实原则;本我属于无意识结构,遵从快乐原则;而超我反映人的良心和自我理想、遵从至善原则。当自我难以调和本我、超我、现实世界的冲突时,为了避免焦虑反应,就会进行潜意识里发生的压抑、否认、投射、退行等心理防御。对心理防御机制的了解也会使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弗洛伊德的思想使人们将心理现象的研究由意识领域扩展到无意识领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心理世界的认识,也对以后的心理治疗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霍妮的心理治疗思想

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后精神分析主义者摒弃了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倾向,更加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同伴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动机及个体早期经验的重视,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主义。

霍妮认为儿童期父母的关爱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温暖、充足的关爱会使他们正常成长,而缺乏关爱、专制、冷漠等不良态度则会使儿童产生敌意,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有孤独、无助的体验,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就形成了“基本焦虑”。处于这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儿童会把敌意和焦虑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其基本焦虑就限制了正常、自发的反应,在潜意识里依照顺从、反抗、逃避的策略对待别人,这样的儿童成年期很容易发展为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疏离。真实自我就是我们身上存在的、独特的、人格的中枢;是唯一“能够”而且“希望”成长的部分。[1]而理想自我是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美化、想象过程中发展出的理想形象。

相对于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悲观看法,霍妮十分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她对弗洛伊德方法中对治疗者的依赖进行了批评,认为应该相信人们真我的建设性力量,侧重于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发现,不仅需要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而且要明白冲突的具体作用形式,“只有体验到潜意识或半意识中的感觉或驱力在无理性时的全部影响,才能了解自己身上在作用的潜意识力量的强度及强迫性”。[2]在分析自己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冲突并在与之搏斗的过程中,患者的自负系统就会逐渐瓦解。此外她指出在认识冲突、对抗冲突的期间会出现反复,患者可能会再次回到虚假自负的心理状态,而非接受现实自我,但坚持进行冲突的分析和抗争,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真我的建设性力量,从而战胜神经症,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由此可见,霍妮主张在心理分析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潜意识的冲突和作用机制。

四、马斯洛的心理治疗思想

与精神分析侧重于对异常行为的研究不同,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建立在对健康、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之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从低到高的五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表现为对食物、空气、水、睡眠等的需要,这些需要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迫切的。安全需要即人们寻求稳定与安全的环境,避免恐惧和焦虑等。归属与爱的需要涉及与他人的感情联系,如寻求亲密、包容的伙伴或恋爱关系等。尊重的需要指的是自尊的满足及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实现是人们最高级的需要,表现为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潜能。[3]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以上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们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健康发展,而基本需要的缺失所造成的挫折常常会导致心理异常。

在心理治疗方面,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在于意识到自我理解对于心理异常者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自知之明和自我理解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当一个人理解了自己,他就会懂得自己最根本的需要和动机是什么,并学会以一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的方式去行动”。[4]因此他提出了自我疗法:使人们学会了解自己缺少什么,发现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自主地满足匮乏,这样就会实现自我治愈。但他同时指出,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复杂、严重的症状,必须求助于专业人员才能清楚地理解其产生、维持的作用机制,从而达到对症状的治疗。所以他又提出了基于人际关系的小组疗法,认为当患者与他人建立真诚、坦率的关系时,就会感觉到别人的关爱,从而更有安全感,内心里产生被尊重和保护的无意识认识,达到基本需要的满足,有效消除心理症状。尽管存在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但马斯洛在其心理治疗思想中始终坚持帮助患者剖析自己,达到对症状的悟彻,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治疗。

以上从认识自我的角度分析了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的心理治疗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通点,那就是致力于从意识、无意识领域,运用释梦、自我分析等各种方法实现对自己的了解,从而治疗心理疾病。心理学就是揭示人类心理世界奥秘的学科,历史上曾有心理学流派因为心理现象的复杂多变、难以量化而舍弃对其的研究,但随着心理学自身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探寻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奥秘,我们相信,在“认识自我”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实践方法都将日益成熟、壮大!

参考文献:

[1][2]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国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很容易失衡,因此加强小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或学校用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对社会成员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所包含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一系列的价值思想体系。针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除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以外,还应把重点放在生态价值观、责任意识观等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或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具有的能够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完善的人格特征,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对自身的情绪心理良好的调控能力,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身心潜能的和谐融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都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健康成长。因此,将两者教育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可以从教育方法着手。

(一)用疏导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曾经三年级一班有个同学小明,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居然花1元钱要求同桌帮他抄作业。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班主任如果只严重批评加严厉惩罚,小孩子的内心可能会产生阴影。因此,对于此事的处理,我们建议采用疏导法。疏导法是先打开孩子的认识思路,探寻孩子内心的认知观念,教师根据孩子的述说,找到孩子认知的错误点和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用真实的结果帮助孩子分析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怎样认识金钱。疏导法不建议用惩罚来对付孩子的这种因为思想认识的错误而做出的错误行为,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观念的正确与错误,挖掘到根源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二)小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采取个别交流法

个别交流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和出现的不同情况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个别交流法对处理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方面有了问题,通常不愿意公之于众,有的人选择和信赖的人述说,有的人干脆闷着。个别交流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沟通,让孩子们(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信赖,他们便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往往一个问题孩子的出现,不仅仅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还伴随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个别交流法教育中,会有很好地效果。

(三)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融入实践教育环节

真正有效地教育,不是等学生们出现了问题才去一一纠正孩子们的认识,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知识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们的意识里,让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小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活动内容,把我国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进去,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认识与外部世界也两相呼应,和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

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教育方法有共同之处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相互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价值观教育中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两者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与自我价值判断相互渗透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小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认清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学会扬长避短,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小学生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外界态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这样很容易产生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精神病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不仅如此,小学生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其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关系的认定成为小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小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对自我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才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影响和制约着其“自我意识”,没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就不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价值”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价值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小学生由于自身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在学中难免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地解决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而这些问题要得到根本的决,就要靠以正确知识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引导措施,使小学生对学习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7篇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充斥耳畔的今天,学业不良学生的数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有部分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自立能力,缺乏奉献精神,利己主义严重。学习、生活诸多烦恼常积压在心内,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绝不能忽视和放弃学业不良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我所接手的班级是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很多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适应不良,一部分学生在与他人不恰当的比较中产生了“我不行”的思维模式,进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我决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自我教育。

一、我是谁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影响着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不清楚,评价就不可能准确;认识较片面,评价就不可能全面,其正确性也不会高;认识被动,评价也势必受别人左右。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决定着对自己的态度,只认识缺点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消极的。对自己时常持否定的、不满意的态度,靠别人的指点才能认识自己的孩子,其评价常常是摇摆不定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时常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因而,自我意识辅导必须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开始。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训练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二、欣赏我自己

人类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当学生认识了自我以后,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欣赏”,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别人欣赏。通过学生对自己特长的小结和肯定,以及同伴的积极评价,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使他们悦纳自己。建立一种“你行,我也行”的观念。欣赏我自己是一个培养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他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多对自己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也要多给予他人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使班级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每个学生更加自信,健康成长。

三、树立自信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自信的含义,认识到自信对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端正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从而不断地运用适当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铸造自己更强的自信心,以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自信心的培养,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耐挫折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逆境是人生的必然,应坦然面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价值,调整应付挫折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技巧。让学生不必因一时一地的困境而心灰意冷,要善于把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一种考验,面对挫折不自责、不逃避、不沉沦,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借磨难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是勇者的人生,才能画出辉煌的人生画卷。

五、学会快乐

针对高中学生所遇到的许多烦恼和不安,辅导学生并让他们知道:快乐不是必然的,学会面对问题和烦恼,快乐有技巧可循,快乐也需要积极的心态……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胡塞尔通过对“康德问题”的重提和解释?凸现了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自然 科学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困境的揭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哲学思维态度。理解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是进一步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

学界公认?西方哲学 发展 到近生了一个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成为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认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事物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如何得到保证?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近代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两大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关于事物的 规律 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来的?或者像休谟那样否认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以笛卡儿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则主张?科学知识是理性的产物?是“天赋观念”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奠基于感觉经验的知识是相对的、偶然的。经验论和唯理论这种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片面的回答?不但没能推进认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使近代西方哲学陷入了困境?其逻辑结局就是休谟的怀疑论。在休谟看来存在着两类知识?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一方面?关于观念的知识它只与自身相关而不涉及外在事物?只要保证观念之间的自洽性就一定具有普遍必然性。

但是?由于其仅仅与自身相关而不涉及外在事物?所以它并不能从某个“天赋观念”出发而推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这样唯理论的理想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而感觉经验是个别的、或然的、相对的?从而无法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样经验论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的理想也不能实现。作为经验论者的休谟最终把知识归结为对现象的认识?其规律性?因果必然性?只是人的“习惯性联想”而已。本文试图通过简单地论述康德的问题?具体而微地阐述胡塞尔通过重提康德的问题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

一、康德的问题?科学认识如何可

显然?康德并不能接受休谟把因果必然性归结为人的“习惯性联想”的心理主义?尽管康德“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独断论的文章编号?-$,-?,?$,$迷梦”??。但是在康德看来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它不能建立在没有普遍必然性的心理习惯的基础上?虽然它也需要有经验的内容。这样?康德面临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古老的独断论。”

这些表明康德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不同的是康德并不像经验论那样把知识的基本单位归结为单个的感觉印象?也不像唯理论那样把知识的基本单位归结为某个“清楚明白的”概念?而是把判断看作是知识最基本的单位?不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判断都是知识。与休谟对知识的划分相类似?康德区分了两种判断?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指“乙宾词属于甲主词而为包含于甲概念中之某某事物”?就是说作为宾词的谓项包含在作为主词的主项的概念中?谓项只是对主项的一个说明?并没有给主项增添什么。这种判断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并不是科学知识。所谓综合判断是指“乙与甲相联结而乙在甲概念之外”???就是说谓项并不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之中?所以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就增添了主项的内容?但是正因为它不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中?所以谓项是加在主项上的?因而并不具有必然性?主项具不具有谓项的性质只有通过经验才能确认。这种通过对经验的综合的判断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只是带来了新的内容?所以也不是科学知识。显然?在康德心目中的科学知识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一是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扩大认识的内容。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既要有先天的形式来保证其普遍必然性?又要有后天的感性材料来扩大其认识内容。这样在康德心中的科学认识就可以表述为?先天综合判断。

在康德的时代?有两种知识被公认为是科学知识?它们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物 理学 ?。所以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是无庸置疑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就是康德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分解为?一是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根据、基础、来源的问题?一是先天综合判断怎样可能或者可能的力式的问题。当然这v}}个问题是勾连在一起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康德通过“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自尼式的苹命进行厂解答即先天综合判断的根据在于人自身拥有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知性范畴通过它对感性直观接受物自体的刺激而形成的感觉材料进行综合统最终形成认识对象的知识。这样既保证厂知识的普遍必然h}知性范畴是知识的形式又使知识拥有厂经验的内容 感性直观接受物自体刺激形成的感觉材料。而第_个问题即知性范畴如何综合统一感觉材料康德在范畴的先验演绎中提出厂一乍马t}验想象力”的概念他认为通过“j 1.验想象力”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这已小是本文的论题就小专门论述。我们还是来石石胡塞尔是怎样继续康德的这个问题吧。

二、康德问题的重提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一个卞要内容就是现象学还原即先验的还原。在胡塞尔那里进行先验还原有三四条道路其中 一条就是重提康德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简要地论述厂康德的问题科学认识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也就是认识批判的问题。胡塞尔在这里重提康德问题的力式是}x_分!)^j种思维态度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这个}x_分对于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其他内容非常关键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理解这一区分后面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很好的理解。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的开头说到“我在以刹_的讲座中曾}x_分自然科学和哲学科学前者少扭i}一于自然的思维态度后者少;.a}一于哲学的思维态度。”其中“自然的思维态度尚小关心认识批判。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我们的直观和思维面对着事物这此事物被给予我们并且是自明地被给予。”“从这里我们可以石出关小关心认识批判是}x_分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标志。自然的思维态度小关心认识批判这是因为“自然的思维态度”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它总是小假思索地、自日地、想当然地预设厂一此东西的存在“这此事物被给予我们并且是自明地被给予。”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态度还预设厂认识卞体和认识对象的存在我们的认识只是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它认为这种关系本身是毫无疑问的绝对可能的。在胡塞尔石来日常厂卜活的态度和自然科学的态度都属于这种自然的思维态度。

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少扭厂}一的认识有!)^j种进路“我们表达直接经验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根据经验动机我们从直接的被经验之物被知觉之物和被回忆之物中推演出未被经验之物我们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我们再把一般运用到个别情况中。”“这是一种经验卞义的认识论它从“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对这此“直接经验”的概括抽象出一般规律来然后再把这种规律运用到个别中去。然而任何“直接经验”都是个别的、相对的、偶然的这样一此“直接经验”再多也小能保证“一般”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从“过去是”小能必然地推出“将来是”。这种经验卞义的认识论早就为休漠的怀疑论所反驳。而且常’禽‘经验的理山和经验的理山发厂]一争执。”这时“弱的理山必须向强的理山让步”a .o而强的理山总有一天会变成弱的理山从而失去其有效性这种斗争将水远继续下去。比如在科学史上发厂}一的“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让步“牛顿经典物理学”向“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过渡都是这种经验卞义认识论的证明。这样这种认识论与胡塞尔所追求的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认识的本质是小相容的。自然认识中的另一条进路就c7 c‘运用分析思维从一般认识之中演绎出新的一般性。”“2‘,比如数学中公理之间的推演等边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小过这种‘认识并小仅仅是完个依照顺序相续产厂卜的它们在逻辑关系中相伴出现它们相h_}".厂卜于对力之中它们相勺_‘肯定’它们相勺_证明仿佛在相勺_加强它们的逻辑力量。;a},这是逻辑中的循环论证比如说“等边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这个公理就是一个循环论证。我们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推出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相等的反过来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也需要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相等来证明和确认并在这种相勺_证明中加强各自的逻辑力量。而且这种理性卞义的循环论证山于各自的出发点小同即他们心中自明性的概念小同所以“它们也在矛jh和抗争状态中相伴出现”于是“它们勺_小肯定它们被可靠的认识所抛弃降低为纯粹的认识的自傲。‑ a .o这种认识论就是同样曾经为休漠所击溃的独断论。

在自然的认识中少;,:r}一的科学物理和心理自然的科学以及数学科学等随着自然认识的前进也小断地前进。但是“自然的科学认识前进的仃一步都伴随着困难的少扭厂卜和解决‑ a,这此在自然的认识中所产厂}一的困难必然促使他们对认识进行反思这个对自然的思维来说自明的东西一下r变得神秘起来厂似乎它也关心认识批判问题。然而实}rj、上“它根本上就小会想到要提出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川认识的可能性对自然思维来说是自明的。”“2’因为自然认识中的科学获得厂长足的进步取得厂无限丰硕的成果。小过它也研究认识问题因为“对它来说认识也像出现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样以某种力式成为问题认识成为自然研究的客体。’,“2’在自然思维中认识成厂一个心理事实一个自然的事实成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对心理事实进行描述对它们的发厂}一进行研究就可以知道人的心理是怎样认识外界事物的是怎样形成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的。另一力面自然思维中的认识的本质就在于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天的联系同时认识对象本身也有某种先天的规律性。因此以这个先天的联系和先天的规律性为对象形成厂一门纯粹逻辑这门纯粹的逻辑是关于思维 艺术 的科学它奠定厂认识的基础。总之站在自然思维的基地上认识问题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和纯粹逻辑得到解决。

然而问题却恰恰是在这里在认知心 理学 和纯粹逻辑所‘涉及的关于认识体验、含义和对象之间的相勺_关系才是最深刻和最困难的问题的起源一言以蔽之是关于认识可能性问题的起源。”“2’这样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就在这里凸现厂出来。那我们来石石在认知心理学和纯粹逻辑那里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怎样凸现出来的。

首先如前所述认知心理学把认识当成一个心理事实从而成为一种心理 自然 科学 的认识对象。于是“认识在其所有展开的形态中都是一个心理的体验即都是认识卞体的认识。它的对立面是被认识的客体。”“2,22而认识卞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是小同的东西我们的认识怎么就能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致昵认识如何能够超出自身而切中工它的认识对象昵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它预设厂认识对象的存在即认识客体的被给予性是自明的然而现在却陷入厂迷宫。比如我们知觉到一棵树这棵树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石到它摸到它但这一切只是我们的知觉或者知觉体验我们所能肯定的只是我们现在关于这棵树的知觉体验这是自明的而这棵树的存在即它的被给予性是小能确定的因为我们也可以想象一棵树即使这棵树小存在可能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一场梦。实际上我们也的确能够想象实}rj、上小存在的东西。类似于知觉体验的还有回忆、期待等它们都只是卞观的体验我们并小能因为我们这此卞观体验的自明性就直接推演出这此体验所朝向的对象的自明性。“我这个认识者从何知道并且如何能够确切地知道小仅我的体验、这此认识行为存在而且它们所认识的东西也存在甚至存在着某种可以设定为与认识相对立的客体的东西昵n 5 0_ _这就是认识可能性的iaj题。

它小仅使认识如何可能成厂问题它也使认识所朝向的对象的存在成厂问题。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这种反思会导向两种可能巴克莱的叩我论和休漠的怀疑论。对于胡塞尔来说叩我论的立场“是一个极过分的要求。”而休漠的怀疑论把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归结为“习惯”和iy理联想”依然是 一种心理卞义的态度依然没有摆脱认识中的跳跃性超越h}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依然在这里似乎它水远躲在你的身后。任何在自然思维中试降}给出的解答必然陷入心理卞义这是一个背谬。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纯粹逻辑它只研究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先天联系以及对象的先天 规律 是与外在事物无关而具有自身确定性的东西。然而它果真是无可怀疑的}l马“实助、上对于自然思维来说完个无可怀疑的逻辑规律性的实体含义现在已成为问题并且自身变得可疑起来。”5 22进化论的理论认为人是在厂卜存竞争中通过自然选择 发展 起来的人的智力也是如此随着人而发展的而智力的形式即逻辑形式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样逻辑形式以及逻辑规律是随着人而变化发展的它只是人的一种偶然的、小断变动的特性。“因而认识只是人的认识并束缚在人的智力形式上无法切中物的自身的本质无法切中自在之物。}. a z3这样纯粹逻辑自身的基础就小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也小能保证以之为基础的认识能够切中认识对象认识可能性的问题还是存在。

与逻辑相类似的数学它也与实体无关一直被认为是小可怀疑、自在有效的。然而非欧儿何的出现让一向被康德视为科学知识典范的数学成厂小确定性的知识。我们知道康德提出的“科学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是以存在着这样种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和物理学为前提的。而胡塞尔在这里并没有设定某种科学认识事实上在他的心日中没有哪一门自然思维中的科学具有这样的身份。对于逻辑和数学规律的普遍必然性20世纪的数理逻辑学家们依然在做着维护的努力比如希尔伯特的形式卞义力案以及弗需格的逻辑卞义力案可惜的是天才的歌德尔用小完个性定理证明厂前者是行小通的后者认为数学的基础在于集合论但是罗素却在集合论中发现厂罗素悖论一切小属于自身的集的集合它本身是否属于那个集合

总之在自然思维中奠基在认知心理学和纯粹逻辑之上的认识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对这种认识的反思必然陷入怀疑卞义和相对卞义而在自然思维中任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努力最终都证明为是徒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水远小能在自然思维中得到解决。

因此胡塞尔认为认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怀疑卞义和相对卞义进行反驳但这种反驳决小能在自然思维中进行因为正如前述自然思维的任何对认识的反思最终都必然陷入本来需要反驳的对象之中。或者说怀疑卞义和相对卞义正是自然思维的结果。另一力面认识论的“积极任务是通过对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的相勺_关系问题。}. a z3za因为胡塞尔的日的是认识可能性的问题而小仅仅是对自然反思中的怀疑卞义和相对卞义的反驳后者只是它的一个消极仟务。为此胡塞尔认为需要门小同于自然思维的科学的科学“需要有一门绝对意义上的关于存在之物的科学。”这门科学在胡塞尔看来就是现象学。小过首先必须有一种小同于自然的思维态度的态度即 哲学 的思维态度。因为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纯粹地坚持它的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之本质的任务那么它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象学这就构成现象学的第一的和基本的部分。”所以胡塞尔说“现象学它标志着 们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力法和思维态度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思维力法。”“2“实}ij、上胡塞尔现象学所引发的“现象学运动”就是力法论意义上的结果而且“现象学思潮”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的影响也是在这种意义上的结果。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健全人格;自我概念;认识自我

[作者简介]程肇基(1962—),男,武汉大学公管学院博士生,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心理研究。(江西上饶 334001)

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和人格都在公众认可的范围之内。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实现个人自治和公共生活健康的保证,他们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工作能否正常而高效的开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扰。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同,因此,要确保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优化领导干部的心理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自我程度和塑造良好的自我概念都是有效路径。

一、在情绪调控中把握自我

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强调的是人应该认识自我,主宰自己。亚里士多德也极力推崇理性对人的支配作用,认为能够控制情感、欲望和行为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智力,更需要意志力。在现实生活中,当人被消极情绪笼罩时,就会思路狭隘、判断力下降、理解力减弱。

领导干部受组织和群众的委托,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大家对他的期望值往往比较高。这种期望无形中给领导带来了精神压力,使其产生要做出成绩的心理需求。当工作遇到困难乃至挫折时,心理就会出现冲突,情绪就会受到干扰。一般说来,领导干部的情绪变化比较剧烈,特定的角色以及工作交往状况造成领导干部情绪监控能力比较差,以至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他们容易发怒,容易冲动,容易与人发生争吵。其实,情绪自我调控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一是学会理性思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马上开心起来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调控,通过进行应对式的自我对话,指导行为与情绪,比如,“工作是很多,可是我想我应该可以完成。”如果能克制情绪冲动,学会良性自我对话,延迟不良情绪反应,那么很多情绪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又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部下错了还是自己错了?我对他发怒是合理的吗?这些自我发问式的调控策略,对于引导认识自我,控制情绪,解决冲突,处理好人际关系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是驾驭嫉妒情绪。领导干部出于维护自身权威的需要,对才能高于自己的下属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要消除嫉妒心理,党性修养与政治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善于化解嫉妒心理更为宝贵。做到放手使用人才,把嫉妒情绪升华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使下属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与亲近感。

三是低调处理问题。领导干部要把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考虑得充分一些,为自己的工作留有余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度表现自我,把自我表现建立在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

四是善于自我看管。情绪的自我看管是对情绪反应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情绪的自我监控是一个“停——想——做”的过程,比如,当自己出现愤怒、冲动等情绪时,应该立即敲响“停”的命令,暂停自己的情绪反应。一句话,就是用理智的自我暗示来化解情绪,用相对健康的情绪来取代不健康的情绪。

二、在反思内省中认识自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说明正确认识自我的困难,它不像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事物那样清晰与客观,但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我们可以从“反思内省”中去认识自己。反思内省就是用系统思考去克服片面思维,它是提高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心理内容的中心环节。学会反思内省,可以完整地认识自我,全面地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

领导干部过去大多有过一定的业绩,有值得回忆和引以为荣的工作经历,由此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定势,总认为自己的话是对的,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以至盲目自信甚至执迷不悟;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能力理想化,全然不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知者明,反思内省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心深处吐故纳新的过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我消盲、自我修炼、自我反思,加强修养,正确地认识自我。

首先,要消除一个“盲”字。任何人自身都存在“盲点”和“误区”,领导干部由于所处的位置与环境不同,也许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到“纠误消盲”,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能做的做好;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不足而孤芳自赏,也不能只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而妄自菲薄;要正确对待来自群众的不同的反馈意见,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和虚心求教的精神,从群众的反馈意见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更好地开放自我,改善自己的心理结构,达到自觉认识自我的目的。

其次,要修炼一个“静”字。诸葛亮有句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贤这里的“静”,是强调反思内省的重要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身先士卒固然不可少,但总揽全局、反思内省、系统思考、正确决策更为重要。惟有临事反思内省、三思而行,才能达到提高认识、处惊不动、处险不变、心理平衡和多出政绩之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忙中抽“闲”,“闹”中取静,反思内省,冷静思考。只有乐于守静、善于守静,才能多思、多省,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反思内省的能力,提高认识自我的效果。

再次,要把握一个“量”字。领导有“量”,这个“量”是胸怀大度的器量。领导有量,首先要有向远处看的[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具有远大目光和远大抱负,才能够装得下荣辱得失,才能够跳得出个人小天地。俗话说“宰相肚里撑得船”,领导有量,还要有容人之量。能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能容得下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还能容得下那些敢于当面指责自己的人。领导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承受责难的思想准备。一个人干得再出色,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曾说过:“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然后抓紧他们,称赞其对的一方面,批评其坏的一方面,然后才能改造他们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领导”。

三、在健全人格中完善自我

心理是人格的派生物,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必备的素质,只有健全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格包含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四个要素,健全人格就是指人格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领导干部所处的位置特殊,肩负的责任重大,承受的压力也更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人格完善为突破口,强调高尚人格对认识自我的影响。

首先,要立足一个“正”字。古人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余事都不要紧”。这“一个人”就是堂堂正正的人,是一个在言行上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人。“身正”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立场正。领导立场正,就是要坚定信念,坚定方向,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二是廉正。既当领导,就应有“两袖清风”的思想准备,在心里牢固树立“先忧后乐”的思想观念。三是公正。办事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做到“一碗水端平”。

其次,要保持一个“诚”字。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真诚,因此,一是要热诚待人。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单靠权力,靠指示和命令。应该对部下充满热诚,放下架子走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当朋友,了解和关心群众的疾苦。领导干部本身就给人一种敬畏感,如果再摆架子,就会使群众敬而远之。要做到以诚待人,必须摆正位置,确立忠诚的服务观,才能诚心诚意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二是要坦诚有信。群众最讨厌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领导干部。如果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讲得头头是道,而私下却搞不正之风,那么,群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只会口服而心不服。因此,领导应该做到言而有信,不开“空头支票”,说到做到。三是要真诚求实。领导要养成办实事、讲真话的道德人格,就要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不文过饰非,不欺上瞒下,不投机取巧。

领导的人格属于一种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干部人格高尚,对部下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可以“无令而行”。如果领导人格低下,即使位高权重,其影响力也难以持久,难以形成威望,更难以发挥领导作用。一个领导干部因缺乏经验而做错了事,群众会原谅他,而一个人格有问题的领导,群众绝对不会原谅他。所以,领导干部应把自身的人格修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四、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

加强认识自我能力,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成自我完善境界是领导干部健康认识自我的终极目标。注重认识自我,既是对现有健康心理的完善与丰富,又是对认识自我价值的接纳与认同。

通常来说,领导干部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其认识自我有着密切关联,不管是自大、自负,还是自卑、自损,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认识自我能力所导致的。如果能扩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在自己心理世界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领导干部认识自我就会不断深入、不断开放,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良性发展。领导干部缺乏认识自我,还在于认识自我的机会不多、途径不宽、水平不高,认识自我的品质还有待培养。博学方能足智,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认识自我有高招,心理健康有良策。因此,要保持领导干部健康的心理,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学习,增加机会,拓宽途径,提高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加强学习是提高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领导干部认识自我的需要,也是塑造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需要。通过抓紧时间自觉学,有助于领导干部博采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带着问题针对学,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通过遇到难题深入学,有助于领导干部确认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尊重、宽容和谅解他人;可以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检省自己,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广泛而又有专长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只有通过对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涉猎与领悟,才能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利用一切机会向心理素质好的人学习,完善自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接触的人往往比较多,其中不乏心理素质优秀者。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察,细心体会,学习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机械地模仿与照搬,而要学会科学地借鉴与灵活能动地运用。

总之,认识自我的高低程度,决定着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好坏。领导干部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楚,就越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领导潜能,反之,缺乏自知难以实现自治,而且还会成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公众事业发展的障碍。随着认识自我的不断提高,心理结构也将发生着良性的变化。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概念,应成为我们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IrvinD.Yalom著.李鸣等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侯玉波,王非等译.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

[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0篇

(一)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业上、事业上、更重要的对自己身体上的负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度迷茫,虚度光阴,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周围的一切都无所谓,一人只身大学四年屡屡无为,学业无成,事业遥望,是一种对自己的极其不负责,心理与身体上的落差,使得自己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选择逃避,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二)他人责任。在大学中的学生还没体会在社会中应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他人责任意识是在大学期间的恋爱时期。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才得以能在社会中生存,在校园中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两个人走在一起,这样就会让人有了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自由的恋爱无非是没有父母的参与,两个人自由的结合,然而恋爱期间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责任,也是对两个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恋爱双方要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与责任发生了质地变化,恋爱的放纵性、游戏性,双方彼此不负责任,这样得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教育,忽视自我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存在。

(三)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文明体现,是受过高等教育之后的一种自我意识、志向和文化水平的综合表现,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原发动力。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实例。在这个人人都喊着苦累的时期,大学生选择下乡为国家的农村发展出一份力,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去报效祖国,不怕苦难与艰险,是大学生拥有强烈责任感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一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学生的积极反应,很多学生怕受不了农村的穷苦,怕不能胜任一个村庄的法发展,不敢去报名参加,不去尝试挑战,缺乏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大学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心理教育体制的缺陷。大学中的教育体制仅仅在书本上的教育,没有更好的让学生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是一个现在社会新起的一门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由于学校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促成如今很多大学生因不能承受来自他人、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而选择自杀的念头。(2)心理教育实施不重视。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心理教育也成了快餐模式,老师在在一节两个半小时的课堂上快速讲解了心理教育的课程,学生在课下从未再去观看与分析,这样的教育实施,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心理有什么问题自己不知道,也不去询问老师,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劣化。而且有很多从事教育的心理的老师也是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会误把学生的品德问题当做心理问题来处理,很大的误导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忽视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3)心理教育主体模糊。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的结果往往不够清晰,而且结果只是一部分人的心理常见问题并不能准确的帮助他们解决,询问一个人的心理情况时,由于他对心理概念认识的不够,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学校的心理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进而心理教育主体的模糊,至使无法准确的进行心理教育。

(二)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1)心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站,依靠学校组织能力,发挥教育职能,共同完成心理教育的理念,虽然目前我国缺乏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但可以组织更多有关心理教育的社会人员一起加入到学校的心理教育网站,形成一个全面式教育体系,由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的带动下,成立健康积极小组,定期观看有关心理教育的讲座,让健康心理深入影响每一位大学生,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责任。(2)心理教育积极重视。学校对进行心理教育的从事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视,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心理教育正确的全面面向大学生,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实施,在完善的体制教育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让学生可以自我调整心理,更全面发展与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3)加强心理教育主体认识。大学教育中从事心理教育的有关人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心理的认识,由于他们所受的心理教育不同,心理教育理解也不清晰,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正常心理解决,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他们错误的心理认识,让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学校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的认识,更加准确的确定心理教育的主体,从而让学生学到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策

(一)进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关系中的道德准线,辨别是非对错,形成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分成小组形式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学到团队的精神、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对他人负责,从而培养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责任培养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班级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度,促进学生学习认识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界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如班级小板报、宣传栏、学校网站等,通过这些趋势提高学校的责任教育风气,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可以用“文明校园 责任在大家”这样的一个宣传主题,约束大学生让自己认识到学校风采是你我的责任,大家的责任,养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提高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意识。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58-01

一、自我概念的概述

自我概念一直是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虽然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却是很高的。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总的来说,自我概念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而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它的内容十分庞杂,通常自我概念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以在校青少年来说,就有能力自我、班级自我、家庭自我、同伴自我、身体自我、道德自我等等。谢夫尔逊等人提出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概念模型,认为自我概念由不同的抽象层级的概念所组成。最高层是总的自我概念,下层是较具体的自我概念,如学业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等,再下层是更具体的自我概念,如学业自我概念中数理学科方面的自我概念,人文学科方面的自我概念等。这说明一个人的总的自我概念是由许多特殊的自我概念构成的,而这些特殊的自我概念的性质将影响其总的自我概念的性质。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并逐渐趋向成熟,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认识的迫切和片面

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但自我认识客观性则不足。进入大学后,随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们进入了“自我发现”的新时期,急于想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加之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大学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浅表。

2、自我体验的强烈与波动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强度大,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班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波动性。

3、自我控制的自觉和提高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善于自我控制。但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大学生中的偶发事件频出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4、独立意向的过度与发展

大学生独立意向十分强烈,但又存在盲目的逆反心理。大学生生理发育已成熟,社会化程度也有了一定提高,因而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摆脱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向周围人显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但大学生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矫枉过正”,表现出盲目的、非理智的反抗,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对事物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从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独立意识的正常发展不利。

总之,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较高,正逐步趋于成熟,有着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三、建立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3、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实践和锻炼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认识 择业心理影响 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55-02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是由青年走向成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认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迅速扩大,特别是毕业生,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我该怎样选择我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有利于发挥我的才能”“这是我期待的工作吗”等一系列与大学生择业密切相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一、择业过程中的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择业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然而过多的择业困难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极端反应。根据行为主义S―O―R模式,择业过程包括择业情境(挫折源S)、自我认识(自我认识O)、择业反应(挫折感R)三个方面。三者中自我认识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情境,不同的自我认识会产生不同择业反应。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三部分对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自我观察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观察是为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奠定基础,也是自我认识的基础。自我观察包括对自己精神状态、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系统了解。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在择业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因此,在大学生择业时,用人单位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有些大学生在择业面试的时候,不太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面对面试人员的问题,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回答,导致无法顺利就业。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产生自我否认的倾向,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卑心理,从而减少了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通过初步的自我观察,了解了自己的基本状况,在择业时便能从容面对,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在众多的择业单位面前,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取舍。

三、自我分析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分析是指个体把从自身所观察到的思想与行为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性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每个人都有其社会价值。不同的人适合不同职业,大学生在求职时,面对众多的择业机会,却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职业,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而处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引发嫉妒心理。

(一)从众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个体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在许多未知的情景中,人们会选择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知名企业、政府单位等物质条件较好的就业单位,他们觉得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加上没有就业经验,从而产生从众心理,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和条件相对较差的偏远地区就业。有些大学生,虽然目标明确,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选择地域条件较好、物质待遇高的岗位,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自己也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最终产生从众行为。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所选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嫉妒心理

大部分人都存在不愿输给别人的意识,习惯于和别人做比较。而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比较的过程中,如果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相比较,就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嫉妒就会悄然而生。大学生在择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意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于是变得眼红和不甘心,并为此产生恼怒。除了内心的怨恨之外,绝大多数嫉妒都伴有发泄行为,如讽刺、诽谤甚至于伤害。只有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同等或不如自己,嫉妒者才会心理平衡。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避开其他方面的欠缺,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更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分为适当与不适当的评价,不适当的评价又分为过高的评价和过低的评价。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斯旺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根据这个结果表明,在就业中,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较高,他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信息,从而产生盲目攀高心理和攀比心理;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他会寻找能确认自己不足的信息,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过度焦虑心理和消极依赖心理。

(一)盲目攀高心理

大部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毕业生在择业前便精心构建自己的未来。到了择业时,他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用人单位,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而不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最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总是错误地理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以幻想代替现实。

(二)攀比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即使当时有机会进入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但因为某个方面可能比不上同学的就业单位,就都放弃。他们认为自己学业、能力等方面都比别人强,在未来的就业上理所应当地优于他人,不应当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还像在校时那样一味地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或以失败告终。

(三)过度焦虑心理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把这种压力化成一种动力,由此而产生积极的行为。但是,有一些较为内向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默默无闻,在别人的光环影响下渐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如果长时间地承受这种心理,很容易发展成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消极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由家长、老师选择专业、学校,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而这些学生往往在校表现也不主动,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做任何事都抱着依赖别人的思想。在就业的时候,更加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试图想通过关系就业。坚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即便是有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也不知所措,拿不定主意,最终还是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以致贻误择业的最佳时机。

五、大学生择业心理调试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应该学会尽可能地去改变不可能的状况。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和压力下,不合理的思维和行动会随时产生,从而也能引发不合理的情绪困扰。大学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放松身体等方法来减轻自己的情绪困扰,但是想要根本地解决心理障碍还是要学习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就业过程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心理调试。

(一)理性情绪行为治疗

人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人们会通过不断地内化形成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必须成功”“我一无是处”“这糟糕极了”。这些信念是无意识的,但是它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要让大学生学会分辨哪些是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不应该对任何事物抱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想法。让他们学会和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最终改变为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情绪困扰。

(二)认知治疗

认知疗法认为个人对某情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大部分取决于他对该事件如何理解、解释并赋予意义。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只停留在表面,并且很难发现自己有哪些认知上的歪曲,如果一个人经常认知歪曲,他就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想法的关系,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找出歪曲的认知。

(三)现实治疗

现实疗法认为,不论过去犯过什么错误,它们与现在都无关。我们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既然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目前行为。大学生在择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并且要做出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客观现实,如果我们能一直选择积极的、自我提高的各种行为,我们就会看到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幸福的、满足的人,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

六、结束语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大学生应该学会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包括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认知,以减轻或消除择业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6]陶国富,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2.

[7]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陈献章;自得;贵疑;体认;意识形态;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3004104

[GK-2!-2]

中国哲学向来强调“自得”,例如,孟子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程颢在《论学篇》中说“学莫贵乎自得,非在人也”。孟子与程颢所谓“自得”,其质是强调学问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学习的目的是要自己有所收获,不在于向别人炫耀自己渊博的知识。明学家陈献章尤其强调“自得”,但陈献章所谓“自得”,其含义与孟子、程颢所谓“自得”又有不同。陈献章所谓“自得”是自我“体认”,反求于内心,是“得”之于“自”[15]。由此可见,陈献章的“自得”既有方法论的含义,又预设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世界观。

“自得”是自我“体认”、心中求道,这几乎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诠释思想,既要“入乎其中”,准确把握思想家所用术语的内涵,又要“出乎其外”,以便客观地把握其思想的精神实质。黄明同在《陈献章评传》中指出,陈献章“自得”之学的宗旨是“激励人的一种能顺应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意识,唤醒一种精神力量”[6],是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这可以说是把握住陈献章“自得”之学的精神实质。然而,这种解释仍然处在儒家思想的立场内,没有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主体意识”并不先于儒家意识形态①,相反,它是由儒家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与其说是“激励”主体意识,不如说是“建构”主体意识。

本文认为,所谓“自我体认”,是个体对儒家意识形态不断熏陶、濡染而渐趋认同的过程;所谓“自得”,是不断濡染的过程,最终“诱使”个体相信自己是“天理”(儒家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儒家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独立源泉。

一、“体认”与意识形态再生产

“体认”及其近似词“体会”“体悟”“体察”是中国认识论中十分重要的术语。然而,究竟什么是“体认”,似乎从未有人加以清晰的界定。然而,既

①“意识形态”的字面含义就是观念学说。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一词的,即意识形态与科学世界观相对,是虚假意识,是对现实的歪曲;通过意识形态,个体进入与世界的一种想象关系中。

陈献章“自得”的方法论涵义就是“体认”,那就需要努力澄清这个概念毋庸讳言,“体认”“体悟”“体验”等术语确实包含有某些难以概念化的内涵,本文仅尝试澄清可以澄清的内容。。

如前所述,陈献章的“自得”说预设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世界观,一般来说,这也是整个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的基本预设,但是心学一系表现得尤其明确,例如,陆九渊所谓的“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7],又如陈献章所说的“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8],就是这种整体论世界观的宣言。这种世界观认为外在世界具有一种有序的结构,而人的心灵结构也依照宇宙的有机系统构成。宇宙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这种一致性是“心中求道”而能有所得的先决条件。

这种整体论的世界不仅是在结构上有序的,而且是弥漫着价值的。宇宙之“理”就是道德之“理”,世界秩序就是道德秩序。不仅如此,宇宙之理、世界秩序早已由儒家圣人阐发出来,并载之于“六经”。孔孟之后,知识、真理是先于“我们”而存在的,并没有多少关于道德的“新知”留待我们去发现。

西方流行的认识论传统,知识的对象是被认为独立于人类理解的外在世界(或客观实在)。知识主要是通过对客观实在的观察和推理而被发现的。而在中国传统认识中,知识的对象则是圣人所阐发的真理,我们通过“体认”而理解这种真理。因此,“体认”的核心是“理解”,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证明的“理解”。“体认”的“体”字,意为亲自、亲身,“体认”在字面上的含义是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去认识、理解。这种“实践中的理解”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理解,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在自己的情感、意愿、态度、价值观中去理解。

据此,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定义“体认”:“体认”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在现实生活和(或)内心自省中去识别、认出、印证前人所阐发的道理,并确认其真理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人在阐发了自己对生活中某事某物的理解之后,引证经典文献说:“此即《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于是焕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等等,其实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识别、印证并认可其为真的过程。也就是说,“体认”并不是发现新知、发明新的话语体系,而是通过濡染而理解、认同既有知识。换句话说,“体认”虽然看上去是一个认识话语,但其实指的是以获得对经典教义的认同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湛若水的“体认即功夫”清楚地点明了这一点。

更详细地说,“体认”就是进入某种既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之中,在这种选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体验、思考和行动,用这套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意象、术语,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归类、范畴化,从而理解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例如,当陈献章用天理、人欲、性、情等概念对内在生活进行分类的时候,就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意识形态进行濡染、认同。当陈献章用“鸢飞鱼跃”的意象解读世界的时候,就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意象塑造对世界的理解。一言以蔽之,“体认”就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

二、“贵疑”与意识形态的召唤

在西方J识论传统中,没有人在知识发现上拥有特别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观察和推理去发现新的知识。也正是因为没有权威,任何人的知识主张都需要在理性的天平上证明自身。而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知识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满足知识的定义:“被证明为真的信念。”因此,证成就成了西方认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任何人宣称拥有关于某事某物的知识,都要证明其信念为真。

在中国认识论传统中,认识活动的中心任务就是真实真切地理解先于我们而存在的、由圣人阐发出来并载之于典册的真理,一般来说,这些真理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知识分子都是彻底盲信、盲从的。陈献章就是重视怀疑精神的代表。但是,陈献章所谓的“贵疑”,虽然也包含一定的对儒家教义的怀疑,但主要是怀疑通过读书能否真实真切地理解圣人的经典教义,以及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圣人的经典教义。

陈献章在回忆自己的为学经历时说:

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9]。

陈献章自称通过读书求理,很多年仍然“未得”,“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就是说自己的内心并不能与儒家圣训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还不能真实真切地在自己的内心中印证儒家圣训。陈献章多次把求之于书册的做法贬低为记诵之学,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够真实真切地理解圣人的本意,不能保证我们能够获得圣人“心传”。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个人把人类现有的一切知识存入一个芯片,并把它植入自己的大脑。在与我们的谈话中,他对任何话题都能够自如应对。但是,一旦我们知道他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大脑中的芯片,我们自然会怀疑他是否真正理解了那些知识。陈献章对记诵之学的怀疑也是同样的道理,单纯的记诵,也许只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没有真切的理解和认同。

陈献章所说“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透露了他“贵疑”的另外一个原因。单纯的记诵常常欺骗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真实真切地理解了记诵的内容。所以他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9]又说:“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信则有诸己。”[10]怀疑是“觉悟之机”“进道之萌芽”,但绝不是发现新知的契机。怀疑的目的是发现自己与儒家圣人“未有凑泊吻合”,激励我们去从事“体认”的功夫,然后才能真实真切地理解(“知之真”)。获得了“体认”之后,仍然要通过“稽诸圣训”来检验。

因此,陈献章的“贵疑”,真实用意是要人抛开书册,在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中去印证儒家意识形态,从而获得对儒家意识形态的真实真切的认同。“贵疑”是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召唤,召唤个体用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塑造个人的生活体验。

三、“自得”与主体的诞生

“体认”就是在个人现实生活和内心自省中引证一种既有的意识形态,并断定、认可其为真。陈献章的“体认”就是用儒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解释自我、世界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实现自我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凑泊吻合”。

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把个人呼唤或传唤为主体。”[11]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诱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而又负有责任的主体,是我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情感的独立中心、源泉。陈献章的“自得”正是这种“传唤”的最终结果:个体成为儒家意识形态的主体。陈献章说:

夫养善端于静坐,……始终一意,不言不倦,优游厌饫,勿助勿忘,气象将日进,造诣将日深。所谓“至近而神”,“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始自此迸出体面来也。……此之谓自得[9]。

“养善端于静坐”,“养”即存养、保持、濡染之意,“善端”又被称为“端绪”,“所谓端绪,真心是也”[9]。“真心”概念就意味着自我是其情感、态度、价值的中心、源泉。“自得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9],典籍中的一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也都是来源于我的“真心”。

一旦一个人有了“自得”,那么,他就会自觉、自愿、自由地遵从儒家的天理、圣训。他在遵循儒家天理、圣训的时候,“本于自然不安排”[9],不用施以心思人力,不需费力,因为他相信他是在自觉自由地服从自己的“真心”。简言之,他成为一个“天理”的自由主体,陈献章所谓的“以自然为宗”,指的就是这种自由体验。

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变一也,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一也,而无以动其心,是名曰自得。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盖亦庶几乎吾所谓浩然而自得者矣。……而知富贵果不足慕,贫贱果不足羞,功利得丧、屈信予夺不足为类。”[9]

但是,正如阿尔都塞指出的那样,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主体,既是一个自由主体,同时也一个臣服主体。这个自由主体不仅完全臣服于儒家意识形态,也完全臣服于现实秩序。它给予个人以力量,接纳现实中的一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陈献章的“体认”使个体完全、彻底地认同于儒家意识形态,按照这套意识形态的话语、意象体系解释、塑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个人由此进入一种与世界的想象的关系中,他不仅把“人为的”纲常伦理视为“自然的”,更将其视为源于自我的。“自得”标志着儒家意识形态“主体”的诞生:一个自由地臣服于社会现实的主体。毋庸讳言,这种“自得”学说缺乏对既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及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但是,通过“诱使”个人相信自我是儒家意识形态的主体、相信现实的纲常伦理,社会秩序源于、符合自我的“真心”,“自得”之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自我治理,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WB]何静试探陈献章的自得之学――兼论陈献章与王阳明的关系[J]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298,125

[2][DW]方国根论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特色[J] 孔子研究,2000(2) :93101

[3][DW]苟小泉近三十年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 哲学动态,2006(9):3236

[4][DW]蔡方鹿陈献章读经以求诸吾心的思想[J] 社会科学战线,2008(4) :3135

[5][DW]孙学堂陈献章与晚明文学思潮[J] 南开学报,2006(4) :5257

[6][DW]黄明同陈献章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DW]陆九渊 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0

[8][DW]陈献章陈白沙集[M]湛若水,校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DW]陈献章陈献章集[M]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认识 自我学习

1.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当代在校学生有必要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职校生涯是人生当中的一个承前继后的阶段,承前是经历过小学、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德智体美也有一定发展,继后是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就要走上社会,独自学习、工作,现在那些在社会上作出贡献,在自己工作上作出成绩的人往往是那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很强的人。

(1)学生现状

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在校学生的现状如下:①自我约束力弱:多数在校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有的同学上课拿着课本听讲,下课就不看了,觉得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②缺乏合适的学习计划:有些同学没有确定学习目标,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来玩手机,等等,做一些无谓的事情,导致第二天上课打瞌睡,甚至影响学习。③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生的心理情况、家庭背景是影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因素。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处得不好或成绩不优异,产生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解决。④自主能力差: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事情需要家长帮忙,导致自己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种种现象表明,在校期间,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如何培养

学校可以开展小组学习的形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一起学习、沟通,从中必定会收获颇多。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学校教育方面非常重视实践,实践出真谛,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朝着目标努力,奋斗。班委会起到很大作用,首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管理好自己,才能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起到管理、支撑班级的作用。但我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提高学生管理的方法,现在很多班级需要班委进行管理、监督,虽然这能促进班级管理,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其实管也是为了不管,现在学校的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综上所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对人的一生起到很大作用。

2.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就要学会自我认识。

(1)缺乏自我认识

学生的“自我认识”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太过自信,不管是什么,总觉得自己能行;②太过自卑,做什么都不自信,总认为不如别人。有些同学家庭不是很富裕,却故意装得十分大方、富有。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自己不满意自己,渐渐转变为对同学的敌对,觉得别人都不喜欢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可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会出现自傲自大,过于自尊自信,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唯我独尊,或是自暴自弃,总是不满意自己,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虚荣心较强,常常炫耀自己,突出自己,甚至哗众取宠,用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引人注目。

(2)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榜样中认识自我,学生一般都是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的,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少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方面是否满意往往不是取决于学习、生活状况的本身,而是看是否超过还是落后于周围其他人。挫折是自我认识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要学会面对挫折,挫折就是人从事活动时遇到阻碍和干扰,需求得不到满足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人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动找知心朋友聊天,寻求支持和安慰;吸取教训,重新认识自我。心理调节有助于自我认识,没有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就很难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今,学生不仅要对社会、家庭、学校要有所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自我认识,心理健康指导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3.自我学习

(1)缺乏自我学习重要性

现在很多学校提倡自我学习,为此学校开了不少自习课,就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但学生往往不会自主学习,利用自习课讲话、睡觉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没能领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浪费了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上完课之后就把书扔到一边,也不进行复习,等到要考试了,再把书拿出来背,来不及了就熬夜奋战,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自我学习。

(2)学习技巧

要想在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不仅上课要认真听,下课也要及时复习,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要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牢牢记住,不会到考试的时候来不及,还有很多同学喜欢拖拉,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这种坏习惯要及时改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间在慢慢流逝,它不会因为你而停止,学完知识要及时复习,有时间还可以把第二天的课提前预习,这样第二天上课会轻松一点,这都是正确学习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找到兴趣,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我疑问、自我思考、自我解决的方式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一定是从老师那里,还可以自学。

4.学生管理

我校正在执行“四自管理”扣分政策,目前就我班而言,表现还有待改善,比如:早晚自习不能自觉管理好自己;个别同学的风貌还存在问题;上课睡觉,这些都是我班略有欠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班委应该加强管理,自习课时,其中一个值日班委坐在讲台上,另一个值日班委坐到最后,前后一起督促其他同学学习;有些同学的风貌问题,学习委员在每天早晚自习逐一检查,纪检委员要检查大家的标志牌;上课睡觉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我认为是大家前一天未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建议大家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上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大家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当然班委也要加强管理,这样,相信我班同学的表现会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我校还安排学生会成员对在校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只有通过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对于学生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因此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方刚.加强高校学生“四自”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2]郑炳金.加强学生“四自”管理意识初探[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5).

[3].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R].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14-06-24.

心理学自我认识范文第15篇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会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会做的事是光荣的,自己学会自己不会做的事更是值得称道的。又如《爱护我们的鼻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会他们懂得爱护鼻子眼睛,保护鼻子、科学合理用眼等良好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如《脑筋急转弯》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问题要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出现了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等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而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从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等等。

小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镜子里的我》一课明确提出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渐认识自己。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长、爱好,有哪些优点、缺点等等。四年级教材中《老师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认识自己的目标,从别人眼中审视自己,从活动中观察自己,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五、六年级教材中《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确认识自己》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识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行为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排中,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难的自我克服解决,从好习惯的养成到好方法的培养锻炼,从控制情绪到超越嫉妒,从情绪控制到烦恼释放、情绪正确表达等等,既体现了应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体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级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气》《放飞烦恼》《正确表达情绪》《欣赏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会控制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就会发挥情绪的人际交流积极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确处理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好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最后超越对手,走向胜利。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意志品质训练,让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