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现存问题 应对之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中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解决,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顺利和健康。笔者以“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浅谈,目的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使很多高校为了扩招而扩招,即便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也仓促招生,有的高校盲目追求升级升格和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这些高校的教育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保障。

2.高等教育管理中在管理方针政策方面存在问题。管理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切实落实是高校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落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使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进行特色化教育管理工作,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之间实现无缝式结合。因此,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管理方针政策对其提高办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使得各高校的办学自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国家学位制度,这就使得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客观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不利于调动各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明确,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意识不强,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这是十分有碍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所在。

4.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缺陷,尤其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缺陷将直接制约其教学管理水平,导致教育管理存在障碍。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人员在教育观念意识、教学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充分摆正自身在管理中的位置;在业务素质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学校现行教育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这些需要不断改善和更新。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的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上,而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促进其富有实践性特色和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人员素质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

二、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1.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办学理念首先入手,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目标,这是明确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关键性之策。应该明确,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保障性,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判断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关键。同样,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是关键。只有在整个高校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2.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的策略之一。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为此,各高校可以加大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支持那些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人才;还要引进那些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大力鼓励教师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等。这些措施都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实质性支持和保障。总之,我们要在各高校切实建立起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3.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切实落实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中找根源,可以使高等教育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为社会的需求与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有很大联系,只有应对自如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切实与社会需求接轨,这具有现实意义和需求。

4.增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是应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又一政策。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个人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而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就“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的浅谈,从存在的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应对之策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希望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策略

新形势下,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既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另外,面对高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成教工作者必须严格控制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课堂效率。

1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

1.1办学基本理念较为狭隘,管理不严

面对一些已经走向社会的工作人士对于学历提升的要求,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基本师资配备,单纯地以招生为主要目标,这样不仅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无法跟上,而且教学质量很难过关;还有一些学校甚至连办学条件都不具备,或者没有办学能力,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这当然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此外,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对教学时间、课程安排甚至基本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很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同时,个别学生由于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学习上会急功近利,如在考试中作弊或开后门寻求过关,正是由于学校管理松懈,才让学生可以轻易地钻空子,这样做最终还是会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信誉。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

在某种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基本教学内容之间的取舍关系缺乏独立的论证,加之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深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造成一些专业一味去强调自己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没有充分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的变化,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比较落后,课程缺乏实用性。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缺乏与时代联系,所以基本的教学目标很难达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之后,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去设置。另外,学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与学历证书相关联的,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注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学。从基本的教材设置和教学计划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人高校主要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而很少有一些基本的实践安排,这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社会实践课程安排的现象依然可以在很多学校看到,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几乎一样去培养,这显然是与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更多地去注重实际教学实践,培养人才的目标要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1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要求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建国初期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曾经都面对着许多争论,但最终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观到教育事业上,也必须要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将多种教育路线进行协调,构建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正是对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让全民都可以去学习,让人才发展成为全社会都可以去关注的事情,让终身教育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成人高等教育的确立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增加数量,而是要提高办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狠抓教学质量,树立正确办学理念。

2.2教学改革必须深化到学校和学生中

面对新时代的基本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和苛刻,也就是说更加注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各个方面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培养目标就是要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让其在职业岗位中的基本素质得到提升,以满足工作中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必然是富有职业性和定向性,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中的课程安排和教育形式要根据实际的工作要求去制定,专业的设置是为工作技能所服务的,理论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才可以发挥更多的重要。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必须首先确定专业课的各实践环节,然后再去选择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授在工作岗位中可能运用到的知识内容,切实去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并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人才。总的来看,在成人高等教育中,面对原有的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从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技能和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要求出发,既不能盲目扩招又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面对职业环境下的成人群体,必须要以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申丽辉.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籍管理探析[J].成人教育,2008(04).

[2]贺新宇.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若干思考[J].成人教育,2008(02).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主体培养模式由“脱产”转为“业余”后,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深思。这些问题微观上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宏观上影响党和政府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直面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建设性对策,不仅是一项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一、问题归纳

1.文凭的“含金量”受到质疑

所谓“含金量”,一般是指某类学历文凭获取群体总的学识水平,它是社会公众一个粗略的、感性的认识。目前,这种粗略的、感性的认识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取舍。就成人高等教育而言,从广义层面或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这一高等教育形式被边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信手拈来现实例子予以佐证。其一,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务员招考中,持有成教学历文凭者,无论学识水平如何,均无资格。原因是非全日制学历文凭,其硬件条件未达基本要求。其二,在职称评定、考研、职务晋升中,相当部分企事业单位,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予认可。其三,在最平常的求职应聘中,面对央企或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成教毕业生需要有自知之明,更要面对现实,用成教学历文凭作为应聘这类单位的敲门砖,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而民营企业或其他中小型企业,虽然对非全日制学历文凭没有绝对的限制,但若招聘技术管理岗位,成教毕业生则常排在自学考试、网络大学毕业生之后。

2.成教专科录取构成凸现偏差

成教专科受教育的主体对象通常包括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社会其他人员。调查统计显示,近五年来,这三部分人员的录取比例构成依次约为15%、80%、5%。如果仅从这些数据看,生源构成比例符合国家设立成教专科的初衷。但问题在于,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除了通过成人高考取得专科学籍外,事实上相当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成教专科教育。他们被普通高等院校以自学考试助学的形式录取,接受的是四年脱产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成教专科学籍仅是一个名分或符号。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教育是不同的两种教育形式,这种将两者混同起来、打政策“球”的做法,实质上已使成人专科教育失去了本来意义。其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第一,人为抬高了成教专科最低录取控制线,将最需要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企事业单位一线员工排在门槛之外,不仅挫伤了基层员工希望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损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第二,这种虚假的成教专科招生,增加的是各级教育考试机构不必要的工作量和人、财、物的投入,浪费的是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第三,带来学校之间的相互仿效,进一步压缩了有效成人专科教育,造成生源市场的无序性、白热化竞争及学校高额招生成本的投入。

3.教育管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1)面授课时量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根据成人教育区别其他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特点,学校对学生有刚性的参加面授到课量的比例要求,并将学生到课出勤率纳入课程成绩评定范畴;另一方面,在职员工受工作时间、路途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对于耽搁面授听课表示无奈。这种制度愿望与实际效果的矛盾由来已久,是成人高等教育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软肋。令人忧虑的是:在非全日制教育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甚少、沟通不便,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直接的针对性;相当部分学生对学校、对校外函授站缺乏归属感,对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缺少认同感,一些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获得一纸文凭。尽管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已形成或基本固定,但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问题成因

1.管理疲软

(1)过多、过滥校外函授站的设置,将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交由不具有同等资质的校外函授站来承担。由于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外函授站不可能达到委托高校同等的教育教学效果。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极易滋生管理上的漏洞,受损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违规“站外站”的大量存在,是管理失控的典型表现。一方面,它是文凭买卖市场形成的土壤,其直接后果是给成人高等教育声誉带来灾难性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站外站”常“拉起虎皮作大旗”,甚至与少数正规站点相串通,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即使被查处,所付出的成本亦十分低廉。

(3)培养方案多年一成不变,教育教学计划与岗位的现实需求脱节,相关教育措施、手段未能及时跟进,等等,是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管理惰性所致。这一管理上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心理期望值,同时对其现实价值亦产生疑虑。

2.利益驱动

除了上述“站外站”是利益的衍生物,通过招生录取所引发的真正成教专科教育被压缩,同样是利益驱使的结果。原因是:①根据政策规定,完成成教专科、本科教育最少需要五年时间,而若借助于成教专科平台,高中、中专毕业生三年左右即可获取自学考试本科文凭,这就为假借成教专科教育之名,行自学考试之实,留下了巨大的利益空间;②刚走出校门的高中、中职毕业生,其基础文化功底相对较好,按照成人高考依志愿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规则,被淘汰的往往是离开校园多年的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③随着普通高中人数的逐年递减,相当部分高校招生困难,为了追求办学规模和利益最大化,想方设法钻政策的空子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3.服务欠周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及交通的快捷,人们对就读学校、专业的喜好有了更多的选择,成人高等教育的就近属地性原则正在被突破。然而,无论是本地或外地生源,都面临着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难以兼顾的困境,外地生源及实行轮班制的员工这一困境尤为明显。从情理上讲,工作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作为员工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学习是充实自我的途径,作为学生的员工又必须符合学习出勤规定。两者在时间上的冲突,显然仅凭管理制度本身无法解决,这需要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各环节中融入更多人性化内容,并切实为学生提供周全服务。但事实上,此正是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所欠缺的。

三、对策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思考

1.成人高等教育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政府应该统一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中的“专升本”条件。这是因为:第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借助于成教专科平台,在非全日制教育的条件下,三年时间即完成本科教育,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构成了对成人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伤害;第二,就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基层一线岗位紧缺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高技能人才,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快速扩张,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鼓励一种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而损害另一种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实质是一种政策上的瑕疵。因此,如果“专升本”条件同一,可以预见:不仅能有效防止违规漏洞的出现,而且有助于各种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政府应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监管

(1)严格控制校外函授站点的数量。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既要将办学软、硬件要求纳入校外函授站点设置的评估条目中,又要考虑学校与校外函授站点在培养层次上是否具有同等资质。目的是要确保学校及校外函授站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国家的高等教育法。

(2)建立成人高等教育退出机制。一方面,完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一度的纵向年检制度;另一方面,应聘请社会其他机构人员、不同学校成教工作专家联合对学校及校外函授站实施横向抽查。对存在办学质量问题的学校或函授站点,应责令限期整改;对社会评价差的学校或函授站点,应及时予以撤销。

(3)制定有效防范违规办学处置预案。要充分利用法制、行政手段,借助新闻媒介及社会公众的力量,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过程的监督,要通过明察暗访、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及时获取违规办学信息。对有损成人高等教育声誉的“站外站”不能取缔了事,更要让当事人和责任学校承担高昂代价。

(二)从学校层面思考

1.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自律

这是因为,自律是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因,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做到自律,就是能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关系,在课程考试、毕业设计及答辩等核心环节中能从严把关,在保障方面不仅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有高效的自查自纠机制。

2.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观念和与时俱进

所谓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就是不要局限于成人高等教育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敢于学习和主动地借鉴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的长处,使其服务于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除了确保学生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外,更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立足于岗位,解决工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生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原则

(1)尽管学生难于集中,学校仍应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选派兼职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搭建相互沟通渠道,确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应拨付专项资金,利用节假日时间召集学生回校,通过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学校的关心。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费投入 新疆

一、新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问题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单一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2011年)中数据整理得到2005―2010年新疆高等教育投入来源的构成情况,从中可以发现:新疆高等教育投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是国家财政性拨款的投入力度稳步提升,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作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第二大来源的学费和杂费在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稍有起伏;三是其余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极其匮乏。例如,2010年新疆高等教育投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0.13%,学费占23.89%,其他教育经费为4.3%,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占1.68%。(详见表1)

(二)高等教育投入占各级教育投入的比重明显偏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0年)中数据资料统计得: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比在20%左右;而新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的占比在8%―10%之间浮动。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占各级教育投入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可见,从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各级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来看,新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各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同期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由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因此近年来,虽然新疆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略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但是实际投入教育的经费总量仍然偏低。其中,历年来新疆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占新疆GDP的0.4%左右,然而同期全国的这一比例在0.6%左右。如果进一步考虑新疆的实际情况,新疆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会更低。(详见表2)

2002―2009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同期GDP值的平均水平为0.65%,较新疆高出0.24个百分点。可见新疆高等学校教育投入的绝对水平虽有明显的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

(一)优先安排教育拨款,改善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

一是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法律或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对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优先安排教育拨款;三是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四是确保教育附加征收率和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提高。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考察和评价政府工作效能,将加大教育投入真正落到实处。无论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自治区综合实力的内在要求看,我们都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因此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教育经费投资机制,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改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新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积极改善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推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们既要让主渠道发挥充分作用,也要转变办学观念,多种机制筹集办学资金。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多元化的投入来源是确保巨额经费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改善高等教育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在政策方面对各类教育捐赠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或优惠政策,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等捐赠教育事业,拓宽筹资渠道;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基金会,吸收校友、名人或企业为学校捐款。此外,新疆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面向中亚扩大对外开放。可以扩大留学生的招收规模。

(三)加快实施“2011计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

“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进行的新一轮的投资计划,是高等教育改革战略性举措。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已有的基础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高等院校要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广泛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投入和支持。通过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四)调整高等院校培养方案,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

高等院校要围绕建设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尽快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培养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紧缺人才。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聚集人才,加大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的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各类培养平台在硬件投入和科研创新方面的支持,使其成为支撑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集聚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依托特变电工、金风科技、中泰化学等大中型骨干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尽快培养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技术带头人。

参考文献:

①靳希斌编著. 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②王晔,王召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07(2):45―47

③唐斌. 教育多元筹资问题研究――兼论第三部门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7―14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问题 ;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不仅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也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三十年来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进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这一阶段,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高等教育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世纪之交阶段,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势头,保证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后,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新时期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局限性可归结为矛盾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三大方面,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矛盾性:

(1)高校教育产业化利弊的矛盾。不可否认,在经济增长缺少动力时,高校产业化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但产业化也存在弊端:一方面,很多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作当副业,从而存在大量的文凭、权、钱之间的交易;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激励机制,更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

(2)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双重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虽提高了公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但却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资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而面临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1]

2.盲目性:

(1)办学规模以及建设的扩张存在盲目性。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比例是必然的,同时考生在择校的时候也将校园的硬件设施质量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为积极迎合市场需求,高等院校往往因盲目扩张的原因出现招生功利性突出的现象。

(2)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与并校风现象普遍化。从师范学校升为学院,从学院升为大学,强行制造出大学合并的机制,盲目认为大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追其原因,在于教育部没有一个理性的宏观图景,各地方受政治利益需求的驱动而自行升级。[2]

3.滞后性:

(1)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快速大众化的进程。目前各个大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而大学经费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3]当我们在欢呼高校扩招带来大众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认识到一个关系国家百年大计的高等教育没有经费保障将限制其发展。

(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谈到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的契合程度不高。高校在教授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生方面紧紧着眼于教材的本本主义,宽进宽出制度使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大打折扣,缺乏社会所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3)高校教育队伍发展相对滞后。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一线教学的主力主要由中专升格的教师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组成,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相应保障,这不仅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也将造成某一行业失业率上升,而另一行业没有人才的现象,加大社会的非均衡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探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政府管理高校职责,扩大高校自

英国在高等教育管理及运行方式上,政府充分下放权力,通过委员会(中介机构)向高校拨款,而不直接对高校,在人、财、物的支配权上从不干预,年终通过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中介机构对政府的投入部分进行严格审计监管。[4]借鉴于英国的管理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遵循政府服务,教育主管部门掌舵,各学校划桨的角色分配,让各学校更加自主地、能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开拓教育工作的广阔空间,同时形成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使高等教育回归育人为本,严格控制将教育当作盈利手段,抵制高校教育产业化泡沫的出现。

2.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联通机制,完善高校就业

香港理工大学倡导新型的教育模式,即通过技术委员会(成员主要是对业界的贡献人士)机构,加强与政府和业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现有课程得以持续发展并加入新元素,从而增加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受聘的机会。[5]借鉴于香港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面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应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市场”一体化联通机制。政府配合高校教育的人力资源调查,同时与企业推行“校企合作教育”,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吸收企业的经验,再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力资源状况适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以及相应学生人数,尽量避免供过于求的情况。但是加强大学生的职员培训系统,转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价值观是解决就业困境的关键性因素。

3.全面实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合理分流”的教育政策

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大众化教育后,实行分流政策 ,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从而迅速步入平缓发展期、低速增长期阶段,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这使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总体上能够同时兼顾,平等与优秀能够长期共处。[6]借鉴于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的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遏制高校盲目性升级、合并现象,使入学增长率步入低速、平稳的发展正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合理确定分流目标,共同形成一个合理优化的分流结构。

4.加强国际流,打造一批先进性教育队伍

国内外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性发展的高校,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是其立足于当代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前提条件,先进高端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突破的不竭动力。借鉴于诸多成功经验,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面向国际化的教育,我国高校教师要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前沿和国际学术的发展,通过联合互办国际学会会议,加强相互间教育交流、教学科研上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师资实力,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先进性的教育队伍,完善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此外,要拓宽留学生教育,发展海外学院的建设,使高等教育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劳力.后悔上大学传递信号:高等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大众日报,2006.8.15

[2]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N].联合早报,2003.11.18

[3]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4] 胡焰初.英国合作办学的行业规范与新加坡对外来教育服务的管理[J].河北法学,2010(4)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46-02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重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他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68他还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1]49-50邓小平同志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工作母机地位,“不办好高等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1]69。早在1977年,他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师范教育要办好。”[1]69作为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办好高等师范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是高等师范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高等师范教育由以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要特征进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然而,我们应看到,高等师范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历层次偏低

众所周知,二战后,“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受教育年限成了各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重点。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国相继将原先的师范教育体系纳入了高等教育系统,将基础教育的师资学历规格提高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目前,不少欧洲国家也正在实施这种改革”[2]。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学师资不仅法定学历的要求比较低,即“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1条)而且,我国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偏低,且增长缓慢,据调查统计,1994―2004年,我国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从63.84%、53.38%提高到93.75%、79.59%,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考虑到这些学历合格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在职函授为主要形式的途径完成的,故这并不必然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相应提高。因为,函授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拿张文凭”。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的这种现状,反映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以本科为本”的现实,其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明显偏低。

2.发展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以来,高校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这期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据调查统计,1993―2002年,我国师范院校占全国高校的比例从23.56%下降到14.54%,师范生占全国高校学生的比例从22.30%下降到17.1%,师范院校专任教师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的比例从19.30%下降到17.00%,师范院校正、副教授占全国高校正、副教授的比例从16.3%下降到15.7%。这几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最近十年,师范院校的发展速度,相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3.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我国师范院校大多是省属院校,许多省份由于省属高校多,财政负担重,社会发展其他方面所需资金多,故对高等师范教育的科技资源投入相对薄弱。而社会上其他支持办学的企业、团体及个人,大都趋于支持理工科院校,对高等师范教育,则少有支持。另外,师范院校通常重视教学、管理,而在科研方面比较薄弱,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少。据调查统计,2002年,在分类别高校的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力各项指标中,师范院校不仅比综合大学低,而且比理工、农林、医药院校都明显的偏低。这充分说明师范院校在科技资源的投入方面还十分不够。

4.淡化师范教育倾向严重

首先,一些师范院校,纷纷开办非师范专业,而且这些专业逐步成了更受社会关注和欢迎的专业,从而产生在师范院校内部淡化师范教育的倾向。

其次,一部分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并入或发展为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常常是原来的师范教育被实质性削弱,致使在综合性大学内部产生淡化师范教育的倾向[3]。

二、对策与建议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师范教育要办好,就要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锐意改革,找到解决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作为大事来抓。”[1]95政府领导要充分重视高等师范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国家发展、经济腾飞的战略地位,真正地把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之中,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增加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投入;通过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消除一切阻碍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找准目标定位

由定向型封闭式(即由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单一模式)向非定向型开放式(即由大学培养师资的模式)的教师教育体制转变是世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我国的高校合并调整,正好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这一趋势的要求。因此,师范院校的发展,必然有一个分流的过程,即现有的师范院校,或转制为综合大学或并入综合大学,或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等[5]。这就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师范院校,应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以求得科学发展。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其“十五”发展规则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6]

3.积极加强德育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104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未来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它在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而它的实质是“人与人相处之道”的道德问题[7]。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办好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保证。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要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状,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其次,要坚持开好“三个课堂”,以政治理论课为第一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以业余党校等为第三课堂。再次,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加强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想方设法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

4.充分重视科研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重点大学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423他还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1]53学校在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高等师范教育能不能出成果,其数量质量如何,关键在于科研搞得如何,出多少“大师级”的科研人才。其次,要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引导教师热爱科研,保证教师专心科研。一要做好科研的后勤服务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1]98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改善科研工作者的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等。二要增加科研的资金投入,从数量上要保证科研的需求,使科研工作顺利完成;从质量上要保证资金投入重点学科,以激励机制实现以点带面。三要,以建设重点学科为阵地,以发挥优势学科为基础。重点学科体现了一个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突出地位,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不够平衡,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还比较薄弱。

据调查统计,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国家三大奖和高校十大科技发展项目,师范院校相当薄弱,仅占1%~2%左右,而以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综合测评的全国重点学科、“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师范院校相对薄弱,占4%~7%左右。但在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指标的“跨世纪的优秀人才”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的测评中,师范院校则具有相当实力,占14%~17%左右,这与师范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格局相当。高等师范教育的科研现状,决定其在科研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为基础。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必将促进高等师范教育自身的完善,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

[3]谭志松.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5):104-10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5]张金福.高师院校分流的现状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1(5):47-49.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凸显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业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富强,创业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国家及民族的未来。本文试图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访谈和资料的参考给出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学校方面应如何做的建议。

1 创业教育解析

所谓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出一种事业,即通过开拓,创新来成立了个人、组织、集体等的各项事业以及获得的成就。美国管理学会认为:创业可以被解释为新企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开创和经营管理,以及创业家的特征和特殊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初创企业的理念和战略、初创企业创建和相关的生态学影响、创业资本及创业团队的获得和管理、自我雇佣、企业雇佣者和经理人、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①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一词的解释为:第一,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②我国创业教育的兴起相对来说较晚,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增加和各大高校的扩招使得每年的毕业生迅速增加,从而带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于1997年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与实践,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观点。到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全国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③

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到现在,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而且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创业精神及创业素质等方面,具体包括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利用时机的能力、心里素质的培养、高校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等。④

2 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国正在等待一个创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由这一代大学生来创造,这就需要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创业的必要性,充分理解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

首先是对大学生兴趣的发掘与支持,创业不仅仅是创立一个公司,更重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自己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动力,也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够做得更加长久,所以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书本的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适当地进行发掘,对于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学来说,学校这时候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能有条件把自己喜欢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发展下去,研究下去,这是对这些学生们最大的支持。学校在推行创业教育的同时,发掘和支持学生们的兴趣,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更好地分享经验和进行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培养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现在很多老师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想要安定中求稳,学生身边就缺少有创新性思维的老师。所以,在给予创业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们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

实验基地或平台建设。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注重理论知识,老师在激情澎湃地讲课,但是学生们很少真正去听课,因为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东西太枯燥,学生们不感兴趣。所以设立实验基地或一种创业孵化平台能让创业走到学生中来,像组织一些ERP、经营之星、创业之星等的比赛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开发、自我经营的能力。

专题讲座、校友交流、接触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也是大学生们在创业教育上面应该有的,通过这些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全面认识,通过专题讲座激起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专题讲座的强针对性、校友经验交流的深入,⑤成功企业家的直接经验的传授能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受益匪浅,不仅能使他们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促使大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创业教育课程。

3 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业的问题实质就是就业问题,创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创业来缓解就业的压力,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创业是形势所趋,解决好创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创业问题得到解决,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普及极其重要,如何能够使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及政府在这一方面共同努力。

3.1 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作为学生创业的推动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完善创业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同时提供给一些需要创业的学生一些相关创业政策。再次,应出台关于资金方面的政策,大部分学生创业期没有资金来源,政府应该对符合条件学生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给予奖励性补贴,保障其合法权益。设立专门的创业咨询窗口,为优秀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户籍、住房等方面问题的帮助,提供他们少额的贷款,尽量减轻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方面压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实习活动当中去,创业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实习单位,完善实习补贴政策,鼓励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创业。强化大学生实习管理和服务,直到实习企业与高校建立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实施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密切合作。

3.2 学校方面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大力助推大学生创业,有效释放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创业优势和技能。

学校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增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要跟其他的教育一样受到重视,而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过程,要注重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训练。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像ERP、创业之星、经营之星等的比赛,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高校创立创业实践基地,让一些好的想法在这个创业基地内可以实践付诸,提供一些资金的支持,让大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孵化基地,让一些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想法,创建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学校应设立学生创业方面的咨询机构,解答关于创业的贷款、操作等一系列问题,积极鼓励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

再者,也要注重于创新性老师的培养,怎么说一个有创新性思维的老师对学生启发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学校还应该同政府一起联合企业给大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3 学生方面

选择创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很多学生会受到现在社会不成功案例的影响,认为创业不会成功,力求找份工作,安稳过日子。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会失败,首先大学生们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想做的那一方面有没有充分了解,而且大学生创业一定是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们应该通过学校和政府组织的比赛或是讲座、学校的创业教程、实践机会等一些活动,好好衡量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在将来的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由于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最后导致了创业的失败。

学生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要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素质,也要培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的应对心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书本的学习,大学生应要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3.4 企业方面及其他

企业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国家的未来,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给予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体验工作中的需要、公司的运行、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让他们能够认识什么东西才是适应社会的。同时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一些有对创业方面有了解的或是曾经创业过及对创业很感兴趣的员工或是管理层的人员对大学生们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

4 总结

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创业教育更是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对于摸索出一套适合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对我国发展有重要影响,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的使命是时代的责任。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当今教育体系提出相关对策。让创业教育普及到普通高等院校需要社会、学校、政府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注释

① 欧阳晓.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2(8):72-73.

② 孙玲远.我国高校创业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36.

③ 童有文.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4.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8篇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目前档案高等教育主要由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几个阶段组成。从教育目标来看,它们分别是为了培养操作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的人才,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课程设置方面,专科和本科区别不大,理论知识学的很浅显,实际操作课程又都是浅尝辄止。新生入校,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专业基础课,如《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学》等。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高,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后期《档案保护技术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编撰学》等课程,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相对要强一些,但是许多高校由于条件限制基本都只是以课堂教学的模式,实践机会很少,导致现在很多被认为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往往茫然无措。《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计算机管理》等课程教材往往跟不上日益发展更新的专业操作技术,而档案专业到计算机化这一块跨度较大,知名的学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好的教材亦屈指可数。教材编写的周期需大幅度缩短,质量也有待提高。盲目的扩招,又使得研究生门槛大大降低,加之本身理论研究乏善可陈、实际操作鲜有创新,档案专业理论人才的质与量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档案学教育的专业性与宽口径之间的矛盾现在全国开办档案学高等教育的30余所高校中,大部分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开办了相当丰富的课程。除了档案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及信息学、电子文件、专门档案等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图书馆学、秘书学、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其实很多并没有系统深入的讲解,学生也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意义并不很大。毕竟这些专业背景相对深厚,完全可以根绝学生的兴趣选修即可。档案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相关专业档案门类众多,人事档案、金融档案、工程档案等各类科技档案种类丰富,想要学生高质量的学好这么庞大的课程,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实践。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档案学真正当做一个管理学科来对待,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操作到编撰研究,是有很深层次内涵的。在抓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文化素质的教育,注重能力和个性培养,全面的实行因材施教。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全面的档案管理研究人才。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首先对原有课程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更新。对骨干课程要注意删除老化的内容,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授课教师亦应多角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技术性课程比重应该增强,如档案保护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多多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然后专业课的比重要大大加强,尤其是本、专科教育,一般一星期一门课就两到四节,考试应付完毕就万事大吉,重要基础课程必须加大比重,增加课时及考试的难度与深度,让学生真正潜下心来学习研究。此外学生实习这一块应加强重视,校方应多多跟业务单位交流,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亦应该多多关注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操作情况,让学生第一次真正的在专业岗位上得到好的历练。

(三)完善教育结构目前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教育结构,但是目前的结构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档案专业生源紧张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认清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人员,因为目前我国的档案机构从事的大部分工作还是管理档案,而没有上升到档案开发利用的层次,对人员的要求不高,一般人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

(四)提高档案高等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目前高校档案师资队伍的主干大部分是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一批档案学者,传统的档案基础仍是主干课程。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相对比较薄弱。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铺天盖地的今天,档案学高等教育也需要多多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新型档案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稳定。但是近年来参加高考的生源数量却开始减少。以河南省为例,从2009年起,河南省生源人数开始走“下坡路”,2009年考生总数95.9万,2010年报考人数95.24万,2011年考生85.5万多人,2012年考生80.5万人,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但招生规模并没有减少,2012年河南省计划招生69.3万人,比2011年多了4.2万人。另外,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专科学校就读,这就出现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完成不了招生任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高等专科教育前景堪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尝试了种种“升本”和“挂靠”的发展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所有高等专科学校的出路,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升本”无望、“联办”受挫的境地。中等专业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消息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令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平添了几分前无“救援”,后有“追兵 ”的危机感。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将在充分挖掘高等专科教育困境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高等专科学校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2 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专科生就业紧张

学生选取学校和专业时主要看学校和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就业市场上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些企业和单位招聘员工经常要求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员工在工资待遇和晋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城市通过户口关卡限制专科人才进入。而最需要专科层次人才的基层单位和县(区)级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吸收不了专科层次人才。这样的就业状况使得部分高中学生宁可复读而不愿选择专科学校。

2.2 专科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落后

2.2.1 软件方面

2.2.1.1专科学校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研究生比例较低,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专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因此进入专科教师队伍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本科生,由此带来了工作能力不强、事业心不强、创造欲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根本上制约了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一些高等专科学校逐渐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人才,但常常因为高学历人才在专科学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

2.2.1.2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说,专科院校的师资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缺乏专业的培训又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部分专科学生既无足够的理论知识又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紧张的主要原因。

2.2.1.3学校管理不规范

学生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学生入学时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学校后这种关怀便开始降温,个别学校还不时出现侵害学生权益、无视学生合理要求等现象,这些举动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之情,出现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后果;二是学校重学生日常生活和纪律管理轻学习管理。一些专科学校在管理学生时以稳定为目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却较少关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严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专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三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这也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稳定时期,大学阶段的价值观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数量却忽视学生质量的提高,造成个别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这不利于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树立。

教师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对教师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个普遍的观念,认为专科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不应追求别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专科学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更新较慢,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2.2.2 硬件方面

高等专科学校较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校园网络不发达、图书期刊藏书量少、图书补充速度慢、各项设备陈旧落后等,这些硬件是高等专科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要,陈旧专业不能及时淘汰,新兴专业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由于专科教育的时间较短,一般为2~3年,整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学习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哪些课程、时间怎么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安排了过多的公共基础课或者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挤掉了本可以安排专业课的时间,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自然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一般学校会先安排公共基础课再上专业课,由于公共基础课占了较多时间,所以有些学校就只能把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进行,这时期由于实习和毕业等较多事务的影响,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学习专业知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浪费了教育资源。

3 高等专科学校的对策

生源危机、就业危机是新形势下高等专科学校必须面对也必须重视的大问题,高等专科学校想要在严峻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1 树立高度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科和本科在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上是不平等的。但专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办学成本低、学制短、调整快、专业针对性强、动手能力强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占领人才市场以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专科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高教类型,而不是本科的补充和配角。

市场经济是重视品牌的经济,高等学校也是一样。学校的品牌效益好就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管理以提高学校的声望,造就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专科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3.2 开放办学

一方面专科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院合作、校企联合,使学校在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扩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3.3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进行提高和优化。鼓励在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锻炼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吸引校外相关人才步入校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抓好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的学历档次和学术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加强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4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主线,是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的根本。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科生培养质量,是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3.4.1 加快硬件建设

专科学校应加大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4.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专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外还要经常邀请一些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威望和建树的专家或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开展素质教育讲座,用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3.4.3 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等。

3.4.4 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准确把握专科教育的内涵和属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结构,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是精简公共基础课,加大专业课的比重,调整专业课的时间安排;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与社会用人部门相衔接,注重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突出行业特点;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考评,保证教学质量。

4 结语

彻底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目前面临的生源危机和学生就业危机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深入开展专科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专科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等专科教育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真真.加快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 浩歌.加快高教改革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罗崇敏.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半版),2OLO(2):21-22

[4]薛秀萍,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 师资队伍

成人教育活动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1.更新现有的成人教育观念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对成人教育带有偏见,认为成人教育不正规。目前我国成人教育颁发的毕业证书尽管是国家认可的专科、本科学历文凭, 但还是和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有所区别,这也在客观上制约了一大批想参与学习的成人。

2.强化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应重点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学风教育等,也要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确保考试的质量。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推行教学质量督导制度,主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工作,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建设稳定的师资队伍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对一些联合办学单位和在外地设有函授站的成人教育机构,可通过建立成人教育教师人才库的方式,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成人高校各联合办学单位和各地函授站的授课形式,可采取校本部教师和当地教师聘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校外教师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工作,鼓励任课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研讨班、到企业调研等多种途径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4.要加大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

成人高校应在能力范围内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更新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成人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与学员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拥军. 关于创新成人教育管理对策初探[J].成人教育,2011(7):56-57.

[2] 张莹,刘振云,张庆国. 浅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6):174.

[3] 陈科君.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科教导刊,2011(12):196-197.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李志远(195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朱建文(196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方面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

(1)编制顺序倒置。按照正常程序,确定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程编制的起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及课程的评价等都要以此为指导,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然而,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先编写教材(课程内容),再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目标)的行为。这种编制顺序的倒置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失去了其导向和控制功能,形同虚设。

(2)构成不完整。一方面,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分科目标。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功能认识不足、编制随意等原因,目前我国很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都是只确定了课程总目标而缺乏各学科的分目标,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本应有的具体指导性显得比较模糊、笼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建设存在的偏重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弊端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社会角色”、“社会期望”而忽视“个性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一般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忽略了成人学员情意品质的培养方面,也体现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多是基于社会、职业的需求而非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3)不能适应不同需求。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成人学员自身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发展。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长期存在“大一统”、僵化不变的局面,既不能适应时代变迁、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差异性巨大的不同成人学习群体的需求。

2.课程内容、结构方面

我们知道,成人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概念,正如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所指出的:“术语成人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整体,而不管这些过程的内容、水平和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不管它们是否正规或非正规,也不管它们是否延长或替代了学校、学院、大学和徒工培训的初始教育……”。当然,成人高等教育也绝不局限于正规教育、学历教育。相应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必然是多样的、易变的,其课程结构必然是非常规性的。然而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部和外部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陷入了片面追求“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津津乐道于追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标准的对等或一致,尤其是在学历教育上。

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教材)的陈旧与体系僵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大都是“千校一面”、缺乏自身特色,一般都是直接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翻版,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不能根据社会和成人学习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而言,这种课程内容实践性不足,不能适应成人学员知识经验丰富、意义记忆能力较强而机械记忆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难以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成人学员之间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

必然地,这种状况也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和安排顺序、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讲求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内容重复多、灵活性差、缺乏针对性的现象,严重背离了课程设置“以能力(技能)和知识素养为主导、以学员的根本需要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基础课程比例偏低;注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性课程;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基本上不存在研究性课程。

3.课程实施方面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问题:

(1)主观随意。在实践中,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是依据教育部门领导的主观意志,开什么?怎样开?大都取决于教务部门领导的认识,反映着他们的意志,形成了“我开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的现象。缺少标准,缺少监督,使得这种随意性有变本加厉的蔓延趋势。

(2)因人设课。目前为我国成人高等教学服务的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多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雄厚、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队伍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一些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旨在提高成人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因为没有合适的师资而无法开设,于是便出现了因人设课的现象――有师资的课程就开设,没有师资的不开设。

(3)衔接混乱,重复设置。在现实中,由于成人学员原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每个人在课程学习的量、速度和深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由于社会缺乏对成人学员已有学习成果的合理认定制度和评价手段,致使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学习计划很难考虑成人学员在原有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性,因而出现了课程衔接混乱、重复设置的现象(譬如,专科阶段已经开设过的课程或者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在专升本阶段又接触到了),造成了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资源。

(4)盲目照搬。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存在严重的“普教化”现象,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年限乃至学时数普遍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薄弱是有目共睹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少;迄今为止,全国高校中设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寥寥无几,博士点仅有一家;全国专门而优秀的成人教育刊物屈指可数。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系统研究理更是凤毛麟角,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也没有涌现出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系统的、理性的、体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理论研究极为匮乏的状况,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工作者的大量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直觉的经验水平上。这是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重重的重要根源。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课程目标方面

(1)明确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真正将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在编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和组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效用的重要标准,从而真正将确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并使之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其它环节,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构成体系。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全面包括各专业的课程总目标和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尤其要注意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必须详细可行、便于操作,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要保持一致和互补。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尊重成人学员的实际,体现成人学员的意志和需求,增加培养成人学员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亦应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3)适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同一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适应不同成人学员群体和个体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发展。

2.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

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非正规、非正式特性,走出片面强调“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

(1)在课程内容方面,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开发高水平且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迄今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除了完整、简明地阐述基本概念、原理外,大量采用案例、实例的写法,将理论应用于实例中。这对以自学为主的成人学员而言,学习、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将变得更为容易。这套教材还尽可能地配备了电子教案,这实际上是对使用它们进行教学的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一种间接培训,有助于真正发挥精品教材的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意思:有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组织编撰所需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缺乏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联合来做这项工作;鉴于精品教材建设的难度,不具备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最好选用已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能不顾质量地盲目组织编撰教材。必须避免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重新陷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翻版的泥沼。

(2)课程结构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体现在:①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的内容要扎实、宽厚,不在于大与多,而在于含量实与精;专业课的设置应强化新与精的特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成果。②针对分科教学的弊病,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提高成人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集多元知识、多元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③加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直接体验,自主地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④实行灵活的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使学员有的选、能够选、愿意选。⑤此外,还要适当开设研究性课程,指导成人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发展学员的创新能力。

3.课程实施方面

(1)根据需求开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要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实施中的主观随意现象,就必须把握成人高等教育非正规、非正式的本质特性,根据成人学员特殊的学习需求,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发、设置多元化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做到“用什么就开什么、学什么”,而不是“开什么就学什么”。

(2)真正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强化“科班出身”的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素养的同时适当提高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业务熟练、技艺精湛的人员,对其进行一定教学技巧和方法等的培训,让他们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全、开好必要的实践课程。

(3)建立并实施成人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在我国建立并实施一种健全且成熟的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对成人个体已有学习成就作出准确衡量、中肯评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衔接混乱、重复学习的现象,大大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使成人个体获得成就感,激发成人个体持续且强烈的学习动机。

(4)大量采用各种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增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由于成人学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比较独立的人格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在大量采用各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诸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从做中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和“游戏中学习”等等;由于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以使成人个体的学习更富有成效,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既要有历经数年的学历或证书课程,又要有短至一天半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要有正规的、长期的课程,又要有非正规、非正式的、短期速成的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课程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解决课程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 必须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要形成共识,形成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氛围;要壮大和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既要有一支专门型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支业余型的队伍;这两支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积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实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和教训,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从而改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指导、问题重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科教育出版社,1996.

〔4〕桑宁霞.成教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8).

〔5〕王锡林.试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M〕.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地区性培养目标来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集中表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另一类主要是为经济大省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较落后,人口数量较大的省份)。

一、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

目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校中校”型,即以某些高校为投资主体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二级学院,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长安大学兴华学院;二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四是专修、进修及学历文凭考试类学校,如西安大众汽车专修学院。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以兴办二级学院为主要办学形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走了一条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其原因在于陕西的公立高校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剩余的高校师资力量比较匮乏,若以原始积累方式按部就班地独立发展民办高校,不仅难以获得社会认同,而且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师资支持。

二、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陕西省的民办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原来隐存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并制约着民办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民办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

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负面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民办高校的“贵族化”发展倾向。目前民办高校的收费一般高于公立高校。二是民办高校入学门槛较低。这使社会大众容易产生“只要交了钱,肯定上(民办)大学”的思维定势,从而贬低了民办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二)民办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资金问题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展以来实为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民办高校多是以“以学养学”的模式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运行。单一的收入来源,导致民办高校过于倚重学费,资金链条十分脆弱,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学校生存即面临危机。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办学质量是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而与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则是师资水平。民办高职教育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专职的教师人数却没有大的变化。而且在大多数的民办高职教育中,外聘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职的教师又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对的教育实践经验。一些老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再者就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不高,使得好的教师资源进不来,培养好的教师资源又在不断的流失,教师队伍没有稳定性。

三、解决陕西省民办高职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如何消除阻碍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种弊端,是事关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重新认识民办教育的作用地位

目前,《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重要”,即“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其中也将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重新规划,并把它纳入到国家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承认了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民办教育的作用。

(二)优化融资环境

1、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从目前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充足性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教育要学会借“机”下蛋,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共赢。

2、建立民办高职院校贷款融资信用体系

政府应尽快建立民办高职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允许民办高职院校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成立民办高校基金会,通过基金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来滚动积累资金,从而保障高职教育资金的充足性。

(三)培养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并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民办高校事实上是被排除在外的,这种情况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更加的严重,其原因一是跟国家现行的有关科研政策有关,再者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薄弱的影响。

1、国家应该出台民办高职院校参加科研的相关政策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民办高校吸收到高校科研队伍中来,通过吸收部分民办高校参加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申报,允许其平等而广泛地参与高校学术研究,对于一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在通过教育部门审核后,允许在其优势学科招收研究生。

2、 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还没有成熟。政府应逐步提高民办高职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从根本上保障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师待遇机制,实现工资与绩效挂钩,注重教师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鲍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孟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2期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3篇

文章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况及其动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两大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阐

述,探索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况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董秀芬(197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

术、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扬州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扬州市职业大学

2011年度校级科教研项目“一种新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控制方法的设计研究与仿

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Z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2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现代化和提升产业竞

争力的重要支撑,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高等职业教

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其他各类

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要与内部因素相协调,与自

身运行方式和机制相协调。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

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建立雄厚的现代化产业基础,增强在国际

上的竞争力,必须造就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摆在各级党

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

大的任务。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人口等资源协调一

致,才能做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高等职业教育与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至今为

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

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认识

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需要。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存在

“用工荒”,尤其是“技工更荒”,但受传统就学、就业观念的影响,

仍有许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认可。这些导致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

不足,学校数量逐年萎缩,同时就业率也在逐年下降,而全社会

的用工荒也日益严重。这样的尴尬状况急需社会的认识、调解

与和谐发展。二是办学理念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

需要。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还停留于“关门教学”的

层面上,与社会、企业及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沟通与配合还很

不够,从而导致自身步伐的落后。三是办学条件难以适应高等

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若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先进的

教学条件和设施是必需的。但据了解,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

学设施至少是七八年前的,有的甚至十几年前的。这样的办学

条件不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办学水平难以满足人

们对教育质量的需要。据了解,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远

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虽然目前有“双师证”的教师也很

多,但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没有跟着证件和文凭升级。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已有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

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第一,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

才的外部保障制度。具体措施:一是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

劳动部门、各行业代表性强的企业集团、人事部门及财政部门组

成的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对高职教育进行有效管

理。二是建立“教育合作链”,成立由政府教育、劳动、人事、社保

等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调控、推进

校企合作教育的进程及工作,出台法规、政策。成立“专业指导

委员会”和工作联系网络,具体实施合作计划,参与高职院校的

专业设置论证。政府根据各自的校企合作规划、计划,制定各种

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使校企合作由低层

次向高层次转变、由零星向系统转变。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政

策法规来调节、规范、推动、促成校企合作,并在学校的硬件建设

中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内部互动机制。建立校企平

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董事会管理制度。董事会从办学

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

到办学经费投入,进行实质性地指导、监督,并从办学经费和教

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办学大力支持与扶植。建立高职院

校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

业提供服务,其基本宗旨是研究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技

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建立高职教育产业集团,集团将实行

全面统筹,这样不仅可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有利

于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建

立多种形式推进机制。主要体现为“三个搭台”:一是社会搭台,

产学唱戏。院系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稳定的实训基地。二

是专业搭台,工学结合。院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参与企业的市场

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方案的制订和

实施,并反馈到教学中。三是中介搭台,培学相融。院系通过行

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国际接轨,将注册制度、认证制

度的标准纳入教学,建立“1+X”的多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创业就

业实力。

拓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机制。校企市场合作,推进

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主要形式有学校与企业开展“订

单式”培养培训。订单式教育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学生毕

业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

业储备人才;校企资金合作,依托社会资本发展高职教育。校企

合作可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使稀

缺的教学资源达到

1+1>2的效果。通过实习基地这个窗口,为

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这不仅是巩固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成果的重要补充,也

是学校反哺社会的好形式。校企教学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

育与生产相结合。具体做法:一是建立顶岗实习的运行模式。

顶岗实习运行模式是以企业、学院为主体,社会、家长、学生参与

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与做

事,学会学习与创新。二是搞好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和内容安

排,以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高技术岗位

群和一般技术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

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三是建立

“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置主体既包括学

校,又包括企业。专业教学模式更关注如何使学校与企业双方

在人力、物质、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在理念、学

习、研发等方面进行合理的互动,发挥

1+1>2的整体效益。

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通

过承担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造等任务,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

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双师型”教师的

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

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能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

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

创新能力。同时,校企要加强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质量。一是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

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

节教学能力。二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

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建立兼职教师

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发展教育和加强教育与社会

企业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它将学术领导、企业主管、政府领导

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专门人员聚集起来,共同解决现代学校教育

面临的如何使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技能、学会生存与工作等主要

问题。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校的工作适应社会和企业

的需求,有效地培养现代经济竞争所需要的人才。

2.调整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加强职教衔接。长期以

来,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而近年来普

通高等院校的扩招政策则加剧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

偏见和冷落,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不足。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

育,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高职教育更多的支持,如在招生政策

上出台优惠政策、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使得高职院校

能够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背景下与其他形式的办学相竞

争,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高职,使高职生源数量增加、质量提

高。要改变现行的完全按批次招生且将高等职业院校排在最后

的做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转变目前以招收普高毕业生

为主的招生政策,调整为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

招收普高毕业生为辅的招生政策。因为中职学校的课程与高职

院校的课程很相似,优秀的中等职业学生比普高生更加适应高

职的教学,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比普高生学得出色,

就业质量更高。

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的办学格局。高职院校

应积极寻求与国外优秀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互惠互利。学习、

借鉴其成功经验,特别是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的宝贵经验,对于

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健全和完善功能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功能多

元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有很大帮助。

4.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体制。要发展就必须创

新,其中借鉴其他国家优质办学体制是捷径。加拿大高等职业

教育以其准确的定位和开放的功能,的教育教学模

“能力本位”

式,服务型的内部管理体系以及高标准、人性化的教学和实训设

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特征。德国有着较完善

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方式,以“双元制”为主要特点,在课程结

构上以核心阶梯式为主,在学校设置上以专科高中、职业高中和

专科学校为沟通桥梁。这为解决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

接中的问题提供了两点启示:建立“中间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

育和开发任务型综合课程。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

BTEC

(HND)课程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优质的教学

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塑造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创设规

范严谨的质量监控体系五个层面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跨

越式发展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一定的启示。与其他国家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

明显的“单轨制”特征,它紧扣时代需要调整办学方针与课程设

置,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技能培训与学历

教育相结合,从培养“半专业”人才向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

人”的方向发展。这些办学特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

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应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短

缺,这一切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预示了高等

职业教育美好的发展前景。只要各高等职业院校抓住机遇,深

化改革,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一定会走出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

特色求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振英.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4(1).

[2]时光,张绍学,罗晓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7(5).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4篇

论文内容摘要:自从1999年高等院校首次扩招以来,有关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等多种原因促使高校扩招势在必行,扩招无疑从总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如师资质量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扩招后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原因

高校扩招的影响因素很多。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成高校扩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习惯上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我国自19世纪末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之后,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比较迟缓,至1998年,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人数仅为670万人,相应的毛入学率仅为9%左右,仍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面对我国新世纪实现强国与民族复兴的重任,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面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挑战,面对我国广大民众的强烈求学欲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向大众化目标迈进。

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扩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⑥从全局来说,教育质量是指全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扩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主要是学生们进校后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总之,政治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关键因素,经济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决定因素,人口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另一影响因素。

二、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1、从国际来看,各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政府的支持能力却在下降。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急剧增加,这是保证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5.2人,到1997年已提高到7.8人。1999年扩招以后,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增幅更大。总之,如果不增设新校,而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招生,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图书、实验条件,以及管理水平都很难跟上学生数量的巨大增长,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转贴于

2、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师有一种共同倾向,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本学科知识,对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大过问。我国高校扩招后,教师即使想更多的关注学生,也没有充足的精力。而社会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要求空前提高,世界各国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尖锐,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等学校没有学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合作;缺少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缺少创造性和适应能力。认为高等教育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与社会期望存在巨大差异。扩招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生源质量问题。扩招后,难免会把学习能力差、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约束力的学生招进高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育质量,并且会导致人们对高校和高校所培养出的产品进行负面评价。

面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应如何应对

潘懋元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对扩招后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要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需求结构的裂变,高校结构的重新调整,是重新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推动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从我国高校扩招的实际来看,已大致形成了三种情况:国家重点研究型大学、其他重点院校和一般大专院校。面对多元化的办学结构,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职业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的关系。其一,高校要转变传统的“专家型”人才的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其二,要避免传统的“知行分离”的教育弊端,提高人才素质的实践性。要把学生从书本与课堂中适度地解放出来,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办学特色,促进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变和完善。高校扩招后,高校要出成绩,必须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必须树立起“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的观念。

总之,高校扩招短期内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利影响,但只要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采取积极的对策,会使高校扩招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①数据摘自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特别策划: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高校面临生源竞争.eol.cn.2010-1-26.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又出现许多新问题,如质量下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有效的机制,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建立一个开放、有序、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补充。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因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 成人高等教育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间生存困难。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源出现了严重危机,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晰,社会信誉度有所下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才能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走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困境,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本文将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成人高等教育摆脱困境的策略。

1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基本性矛盾开始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原先不能上普通高校只能就读成人教育的学生,获得了上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而且未被当年高考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部分人会复读重考;部分考生为了保险起见,成人高考和普招高考同时报名,被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同时录取后,大多放弃成人高等教育,而选择普通高校,导致成人高校报到率比以往降低。高校扩招正好使成人教育失去了这部分生源。当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寻找生源时,其只能把选择的目光降低,从而造成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给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效应,使得成人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声誉受到冲击,成人高校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单凭一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而无实际能力很难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与此同时成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跟不上,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致使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无法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抗衡。

1.2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成人教育应有的特色。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由教育部统一进行,而且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教材编写通常由同一批人组成,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版。甚至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还一味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课程结构单一,知识划分过细。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重理论轻应用,教学组织呆板,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忽视了成人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若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策略与目标,显然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教育,目标笼统,并且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与之配套,难于落实到位,更缺乏监督、检查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成人的潜力及优势,调动成人学员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这使得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缺乏应有的活力。

1.4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成人高考招生工作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况,许多师资?办学资质等都未经过严格审查的学校充斥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造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给考生的报考选择造成困难?成人教育领域秩序比较乱,一些成人教育机构把招生作为一种谋利的手段,只重创收轻管理?重招生轻教学,不愿意在师资、管理上进行投入,内部管理漏洞百出,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被认可?企业不认可,学生就业难,也造成了成考含金量和美誉度下降,生源自然成问题,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5政府责任不明确,办学规范性尚待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新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等。这些措施在短期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但是,依然存在政府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政府在降低投入力度之后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扶持;对成人高校的办学行为的监管;没有在发挥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范性不足,既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6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缺乏变通性。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管理机制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招生管理机制,招生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政府干预过于集中,。这就容易造成招生与市场需求脱节,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无法用市场手段去调节。由于被捆住手脚,成人高校不能成为实际办学主体,没有自主招生权,缺乏办学积极性,容易对政府形成依赖性,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招生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

2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发展瓶颈,就要真正理解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的意义,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具备与改革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思想认识上、管理制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调整与转型,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1明确政府职能。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最大限度的公平之关键是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公平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保证者,在政策上倾向那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学校,限制那些条件差的学校的招生人数,避免刚性招生计划“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性。在招生机制上,由刚性的招生计划向柔性的招生计划转变,并最终取消刚性原则,放宽学员入学资格,鼓励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采取“宽进严出”而不是现在函授等的“严进宽出”。同时,建立科学、公平、客观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不要过多地干预,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经济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认真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中长期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平衡和监测评估上面,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一些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招生、教学、毕业、收费、评估等工作,应由举办者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需要、发展要求自主地进行。

2.2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必须依靠大规模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把传统成人职业教育转换为全社会成年人的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成人教育是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层次可以多种多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更注重在岗和转岗技能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可采用函授、夜大、脱产、短训、网络、自考和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为成人的学习服务,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传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为以成年人为主体的终身教育观念。

2.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把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理顺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籍、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成人高等学校必须解放思想,在保持原来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向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大量借鉴运用国外社会办学的经验。一方面加大内部的革新挖掘,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人事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弘扬优势,取长补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定要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切实建设起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真实情况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面临转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管理,打造成人高等教育的品牌。

2.4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工作。专业设置要结合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课程设置应从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入手,应本着“专业为技能服务”和“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够用为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型和技能型,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场和学习者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能够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己的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选择课程,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目的。摒弃陈旧课程观念,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突破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模式,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教学观念,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5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成人教育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创建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和特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检查或评估,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一套适用于规范成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人教育学院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涵盖脱产、夜大、函授、自考等各类办学形式的招生、学籍、课堂教学、考试考核、毕业、学位等诸多方面,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成人高校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市场意识、社会需求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定期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其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如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分析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担任督导员,确保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6改革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加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促进成人高校招生多元化。打破成人高教“国有政办”的格局,开放成人高教市场,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议放开招生条件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人就可以进人成人高校学习,不拘泥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入学时问、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逐步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只要具有前一层次的学历,就可以报名注册参加下一高层次的学习。由考试入学向注册入学转变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开放性招生,由考试选拔入学制度向注册入学制度转变,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2.7进行远程教育发展研究。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成人高等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深入研究自身的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规划、网络技术开放和整合、教育教学和考试管理、远程教育政策等内容,结合知识经济信息化、快捷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将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

总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办学观念,准确定位,积极创新,利用成人高等教育具有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点,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成人高等教育只要吸取以往有益的经验,继续努力实现从注重数量发展到注重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坚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自己寻求机遇、获得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峰,史志胜.知识经济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