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篇

重症室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抢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生死。如何提高急危重患者抢救水平一直是每位管理者重视的课题。我科自2006年1月起, 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将所有抢救的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经过、治疗护理措施要点及抢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等逐一记录,并通过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动态分析、评价,再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积累了经验,明显提高了危重护理质量及抢救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表格的设计

分析表包括六项内容,见图1。

日期 当班者 病情变化经过 治疗护理措施要点 存在不足之处 提高方法

图1 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2 具体应用

2.1 每次危重患者抢救时认真填写 我科在每次遇危重患者大抢救后, 由参与本次抢救的值班护士认真书写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2.2 危重患者抢救提高分析表的内容 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的记载内容有抢救日期,参与抢救当班护士姓名,病情变化经过(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手术名称、致伤原因、天数及抢救经过等),整个抢救过程中的治疗护理措施要点,抢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包括在执行医嘱、物品准备、抢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抢救速度、报告医生是否及时、医护配合、病情观察、抢救流程及抢救秩序等), 今后提高方法。然后交给病区总结审核签名,最后交科护士长审阅,再由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本次抢救资料进行整理,作为每季度1次急救病例演示学习的临床资料。

2.3 表格填写 要求在抢救结束后三天内完成,填写的内容要具体、如实、表达清楚、无错字、漏字、病句等。凡未按要求做到的一律与奖金分值挂钩。

2.4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抢救提高分析表进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护士长将抢救护理质量分析提高表中记录的问题与整改情况作为每月护理质量讲评会的重要内容,重点讲评抢救过程中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及针对抢救不足提出的整改措施。

3 结果分析

自2007年1月使用抢救护理质量分析提高表以来, 全科护士对骨科各种重大疾病的抢救流程、用药、治疗方案及护理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抢救死亡引起的医疗纠纷由2006年4起降至2008年0起,抢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抢救成功率为2006年89.0%,2007年为94.0%,2008年为9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抢救技术得到医生、患者的一致认可。

4 体会

4.1 建立危重患者护理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 按照PDCA 的护理程序进行质控活动[1]。通过及时总结分析、评价、反馈,将好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不足之处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它转移到下一个PDCA 循环中以达到持续改进目的,提高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

4.2 危重患者持续提高分析表记载着患者原始资料 科室经过整理后保管, 为今后抢救类似病例提供宝贵的经验,指导临床护士正确选择护理方案, 采取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并为今后危重症疾病护理研究提供科研资料。

4.3 对抢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同时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的预见程度也相应提高,从而提高了病情观察的质量,避免了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确保了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4.4 应用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使危重患者抢救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对提高医生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降低医疗纠纷起着积极的作用。

4.5 科护士长通过审阅了抢救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分析表的内容,从中能了解到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护理问题 从中掌握全科护士业务水平高低,工作质量好坏,采取一定的学习方式帮助护士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D9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64 -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31

[本刊网址] http://

引言

应急救援法律体系,是国家为了解决各种应急措施制定的。但是几年来随着我国突发事件的增多,许多应急救援法律已经不能够合理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因此相关人员要致力于完善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的工作,使我国的突发事件得到及时的、合理的解决。

一、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据调查统计,我国的突发事件每年高达120万起,并且在这些事故中会有几十万人死去,会有几百万人受伤,同时也会有若干的家庭陷入到困难中。除此之外,这些自然灾害还会在无形中给中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针对这些突发事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救援法律。综合近几年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可以得知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法律首先要以宪法为中心,同时各部门在制定应急救援法律的时候,也要以在宪法的基础上进行制定。我国的应急救援法律最早开始于的法律体系,在1954年的时候,我国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制度,并且在1996年的3月1日,我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这使得我国能够规范各种应急救援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各种应急突发事件36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8件以及各种文件120件。这些应急救援法律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几件事情:首先是为了能够及时的解决一些自然灾害,如针对地震、旱灾、洪灾以及火灾等制定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以及各种灾害预报措施。其次是针对战争、暴乱以及战乱等制定的法律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法,通过法,国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使国家保持和平稳定。最后是为了解决一些突发性的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传染疾病等问题而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安全生产法,同时还有一些各部门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除此之外,还有相关部门制定的一些法律体系或者文件用来解决一些突发的群体性的暴乱或者反恐团体等。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总共有四种应急法律体系:一是自然灾害应急法律体系,二是灾害性社会事故应急处理法律体系,三是国家紧急状态应急处理法律体系,四是反恐怖袭击应急处理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体系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地去发现,并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法律中:一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存在的不足,二是应急法律体系部门法中存在的不足。下面将针对这两大法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突发事件应急法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作为突发事件应急法作为我国应急法律体系的基本大法,同时也是搭建我国应急法律体系的基本大法,突发事件应急法的制定应该更加的严谨。但是突发应急法的制定一些具体内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定的内容通常没有原则性和纲领性,并且这些突发事件应急法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使得这些突发事件应急法的不能够得到应有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处理应急预案或者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这些突发事件应急法往往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解决。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仍然采取一些政策和手段去解决,而不是法律措施。其次在突发事件应急法中存在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突发事件应急法的主要领导人员具有过多的权利,而下属实施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实施权利。另一个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政府机关负责主要的责任,而相关部门往往对于突发事件不够重视。这使得许多突发事件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给国家以及个人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应急法律体系中部门法存在的不足

目前针对我国应急法律体系部门存在的问题,需要各个及时的部门及时地对应急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和调整。总的来说在应急法律体系部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应急法律体系部门法中的比较严格的,正规的法律体系比较少,反而出现许多的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性、政策性的文件,并且这些应急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往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使得许多应急法律体系都形同虚设。其次是由于缺乏正规法律的约束,导致许多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任务进行简单的立法,同时许多部门之间往往缺乏相应的沟通,使得彼此制定的应急法律体系存在各种冲突,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许多地方部门制定的应急法律体系,往往是模仿别的地方,导致本地区的应急法律体系不能够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同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细节规定,使得即使有些地方存在应急法律体系,但是由于当地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使得许多应急法律体系不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实施。最后是在我国一些领域的应急法律规范不健全。目前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我国在一些不常见的突发事件上还没有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即使有些存在应急法律体系,也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层面上,例如,我国在制定自然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突发性自然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时候,而对与趋向性社会性灾害,例如在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面沉降、气候异常、人为火灾等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同时,我国应急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往往也缺乏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体系:一是灾害救助法,二是灾后重建法,三是灾害保险法等。除了以上不足外,我国应急法律体系中部门法在恢复重建、灾害补偿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措施。其中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已有的法律或者法规来解决,并且相关部门在执法的时候往往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法不依,二是执法不严,三是行政不作为,四是难获救济。甚至有时候相关部门在处理应急法律体系时往往采取按照决议的方式来解决,无视应急法律体系的存在。

三、产生相关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突发事件形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资源的利用都在不断的加深,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多了,还超越了行政区域,甚至有些还超越了国家范围。近年来,突发事件的概率逐渐增大,破坏力也在逐渐的加强,同时还容易造成许多连锁的反应。而且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突发事件的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二)应急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的应急法律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的应急法律体系缺乏整体性,例如在应急法律体系中,对于洪灾的控制有《洪灾法》,对于火灾的控制有《消防法》,它们往往比较有针对性,比较具体。而对于总得防灾减灾方面却没有相关的法律。其次在应急救援法律体系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规定,使得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在实施的时候,比较困难。例如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在总体上规定了应急法律实施的措施,但在细节上有待加强。

(三)应急救援意识淡薄

近年来,我国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逐渐建立并且完善,但是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群众缺乏应急救援意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比较茫然。据2011年的研究调查得知,当问及日本3月11号地震、核泄漏事件的时候,仅有17.8%的群众对核辐射比较了解,然而有73.2%的群众对于核辐射基本不太了解。除此之外,有71.5%的群众认为在此次的突发事件中,最应该吸取的经验是加强防灾的训练。通过以上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应急救援法律意识,因此在今后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对公众应急救援法律意识的培养。

四、如何完善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

(一)增强社会整体危机意识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公众的应急救援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来引起公众的注意,加强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心。其中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是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以便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去解决。其次是增强公众的突发事件危险意识,以便他们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方便救援的实施。最后是通过宣传或者教育的方法让政府以及公众都能够对突发事件有充分的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完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

在今后工作中,针对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完善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首先是重视我国的应急法律体系,把它纳入到我国的宪法管理范围内,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宪法为基础,使应急法律体系有法可依。其次是制定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在这些法律体系中制定一定的细节,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除此之外,在制定具体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过程,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名族的特点,以便于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的实施。

(三)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虽有应急救援法律体系,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些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首先是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管理机构,确保应急救援法律体系能够得到统一的指挥、科学的决策以及合理的指挥。其次是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管理的反应机构,一方面可以随时的对应急法律体系部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配合应急法律体系实施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救援。最后是加强国际之间的应急救援合作,建立有效的救援法律体系,确保把突发事件的伤害降到最低。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活动阶段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发现并提出问题,确立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提出改善措施,实施对策,效果确认,效果维持,活动总结和。1.1.1 确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圈员针对本科存在的问题,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本次要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更好的管理抢救车”。1.1.2 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 通过头脑风暴法,圈员提出了抢救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具体如下:①抢救车内药品种类陈旧。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部分药品已逐步被新药取代,但抢救车内仍有一些陈旧的药品,跟不上临床药品的使用趋势。②抢救车内部分药品基数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部分药品用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有些药品,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仍无法满足临床工作中的需要。③同一药品混放,影响更新。在抢救药品进行补充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同生产批号和批次的相同药品混放,再加上部分药品使用频率较低,易造成药品过期。④抢救车药品布局不合理。如将常用药品摆在角落,药理作用相近的未摆在相近的位置,易造成药品取用不便延误抢救时机。⑤部分物品消毒期间无备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拉舌钳,开口器,口咽通气管等应有设备备置数量不够,如遇多位患者同时抢救可致设备不够用,而延误施救时机影响抢救效果。⑥医护人员随意拿取抢救车的物品,导致物品缺失。如听诊器、手电筒或应急时随意拿取药物,事后忘记放回抢救车内,导致物品的缺失。⑦“高危药品”使用及保存不当。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ISMP)将一些使用不当会造成患者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品称为“高危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高危药品的认知度与保障患者的安全密切相关抢救车内属于高危药品的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硫酸镁、异丙嗪等。这些药品没有贴相应的高危标志,而且护理人员对高危的概念、储存条件、管理方法、种类及使用知识都缺乏清晰的认识。⑧交接班耗时,效益低 每班护士对抢救车内物品、药品进行清点、交接、登记平均耗时约15min,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这不仅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可能会造成物品、药品的损坏[5]。提出改善措施及实施措施:①根据5W1H理论(5W为what,where,why,when,who,1H为how),圈员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统一抢救车内固定药品、物品的种类、基数、摆放位置。根据专科特点及临床抢救实际的需要,增加所需的特殊药品、物品种类和基数,如抢救室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配备至少20支,输液室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配备5支等。②规范化设计抢救车示意图,统一放置内设药物。规范化设计抢救车示意图,并统一规范抢救车内物品、药品的放置位置,统一摆放顺序,将药物按失效期的先后从右到左摆放,另外要求医护人员熟悉药品、物品的摆放位置,避免因不熟悉而延误抢救。③建立“药品有效期提示卡”,“封条式”集中分类封存急救药品。抢救车上层建立“药品有效期提示卡”,对于最近3个月到期的药品,在卡上登记药名、数量、有效时间(年-月-日),对于即将过期的药物提前一个月送至药房更换,并用红色记号笔在药品瓶身上方醒目处画一圆圈做出标识,以便急救时先取用带有标识的药品;抢救车下层的急救药品进行集中、分类封存,建立整理盒如“心肺复苏盒”、“气管插管盒”等。“心肺复苏盒”内放置以连接好氧气管的简易呼吸器1套,面罩1个,无菌纱布1小包,压舌板2个,多头带1付。物品整理经两人核对无误后,盖上盖子,将整理盒两侧夹闭,在2条纸质胶带上注明消毒有效期,整理人和复核人分别签名,将胶带分别封于整理盒两侧夹上。急救时只需检查封条有效期,撕开胶带即可使用,交接班时只需查看封条上的有效期及封条是否完整即可。另外,整理盒表面可贴以标签,内容分为两部分,左边为整理盒名称及盒内物品名称、数量,以便整理复核;右边为该操作的流程图,可在急救时对操作护士进行指导。④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以便应急使用。严禁其他科室借用本科室抢救车的一切药品及物品,所有药物做到应急备用状态。⑤对于“高危药品”,药剂科协同参与管理。药剂科提供本院高危药品的目录和需特殊保管的药品目录,包括需避光保存,冷藏保存的药品。将目录发放给各科室,制定高危药品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保证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药剂师每月定时下临床检查督导抢救车及高危药品的管理情况,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药品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保证药品能够按要求存放,有利于保证药品的质量,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6]。将高危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制作成宣传板,贴于抢救室内。1.1.3 统计指标 采用自制量表对改进前及改进后医护人员配合的满意度,正确取出物品的时间差异进行调查,对攺善前后抢救患者的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1.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学会了使用品管工具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家收到共同协作的快乐及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快乐,取得了良好的无形的成果,极大的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加了集体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推进了抢救车的管理,保障了急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简化了工作流程便于护士熟知熟记药品、物品的种类、名称,摆放位置,以便于查找和取放,节约了护士的人力资源,提高了护士在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工作效率,既保证了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又为抢救争取了时间,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本文来自于《华西医学》杂志。《华西医学》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高娟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4篇

在医院中,急诊急救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医院全体医生和护士的共同抢救,只有保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对患者的及时救助,拯救患者的生命。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急诊急救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多方面内容。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只有及时应用正确的急诊急救方法,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2 医院急诊急救中的问题

医院急诊急救部门是其对外窗口,因此其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其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对患者的生命安危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大部分医院设置的急诊急救科室部门属于支援型的科室,实施会诊、抢救和较大手术时,需要医院其他相关科室的支持和配合。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急诊急救的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一些科室对急诊工作多科性的特点还不能充分认识,会出现会诊不及时的现象。如患者诊断不明或者首次诊断不能轻易确诊,医院科室之间会发生互相扯皮现象,需要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效率比较低,延误了急诊急救时机,不能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会造成一定的医疗纠纷。

2.2 缺乏完善的抢救设备

大多数急诊急救科室的设施布局不合理,急诊急救科中大多没有急诊挂号和收费室,也没有急诊药房。患者挂号需要去门诊大楼,看病后需去门诊部划价收费、取药,十分不方便。而且,急诊急救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设备,不能达到稳、准、快的要求。虽然三级医院设备比二级医院设备先进,但相对来说我国的三级医院较少,而其他医院的急诊急救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

2.3 人员配备参差不齐

急诊急救科室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工作人员任务比较辛苦和繁重。通常,工作时间超时,而且工作人员生活无规律,加上待遇比较低,具有较大的人员流动性,因此出现急诊急救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现象。而且,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常会脱离原专业,很难研究出科研成果,缺乏大手术机会,业务水平比较低,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而且,急诊急救工作人员不能安心工作的一项客观原因为,急诊工作具有较大的风险和责任,急症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快,病情比较严重,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急诊急救工作人员配备参差不齐也是造成医院急诊急救工作水平和质量较低的一项重要原因。

3 急诊急救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内外医学急诊急救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背景下形成。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管理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保留现有急诊急救管理的特点,废除其落后模式,制定专门的管理模式,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急救科室患者的成功率,增加患者对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形象,增加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

3.1 改善急诊急救环境

医院科室管理过程中,急诊急救科室应自成一区,应根据临床医学中急诊急救相关卫生学要求建立急诊急救科室的建筑布局、患者流向、室内采光和色彩设计等,保证医院急诊急救科室具有以下特点,如室温适宜、占地宽敞、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在医院急诊急救科室中应设置醒目的急诊和分区标志,改善其环境,以提高医院急诊急救科室服务质量。急诊急救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善环境过程中,需突出急诊特色,体现出现代人文文化,营造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另外,对医院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需注重抢救设备的完好状态。因为医院抢救设备的完好状态,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对急诊急救装备器材的完善进行优先考虑。完善的急诊急救设备,可有效缩短时间,提高患者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2 提高急诊急救业务技能

目前,急诊科的管理过程中,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因此,医院急诊急救科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培养合格的急诊专科医师,形成具有专业素质的急救队伍,以提高整个医院急诊急救水平。针对此要求,医院可采取有效措施,对急诊急救工作人员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其急诊急救技能。心脏病急救是急诊急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常见的突发疾病。对患者实施急救,需将患者置于平整地面或者硬板床上,并且保持通风,解开患者上衣衣领扣子,让患者头部后仰,以保持气道通畅。急诊急救人员可重叠两手掌根,对患者胸部进行按压,必要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溺水患者的急救,需尽快找到方便可取的飘浮物抛给落水者,如木块和救生圈等,或者可用长绳等拉患者上岸。对烧伤患者的处理,应尽量脱去被烧毁的衣物,避免增加创伤面积。

3.3 完善抢救室配置

医院急诊急救科室中的标准设备配置包括抢救床、抢救车和抢救器械。其中,抢救车中包括急救药品、一般用物和各种无菌物品及无菌急救包。通常,急救药品应包括降压药、中枢兴奋药、升压药、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止血药、解毒药、血管扩张药、抗过敏药和激素类药等。抢救器械包括洗胃机、供氧装置、心电监护仪、吸引器、呼吸机和除颤器等。急诊急救科室对抢救设备的管理,应符合五定标准,即定期维修、定数量品种、定期消毒灭菌、定点安置和定人保管。为了提高急诊急救科室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必须加强管理,完善各项仪器设备配置。

4 实施效果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使用条件,建立健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有效防范和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各类事故,结合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与“三年大灶”有机衔接、同步推进,全面开展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安全的大排查、大整治,切实防范风险和治理隐患,促进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领城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任务

1、全面摸清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现状。全面摸清相关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现状,掌握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品种、用途、使用方式、使用和储存数量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改,全面辨识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建立风险档案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2、全面整治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存在的隐患问题。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隐患自查自改的基础上,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强力推动相关使用单位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将事故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全面强化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求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对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严格落实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对危险化学品的布局、储存和使用条件进行规范,提升全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督查管理,充分运用社会信用体系和联合惩戒机制,压紧压实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

4、全面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强化“防事故、保安全”的责任意识,着力管控使用环节安全风险,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倒逼使用单位提升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三、整治重点

1、加强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控。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工程参建单位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维护、使用等管理环节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排查乙炔等易燃易爆品,以及油漆、涂料等有毒有害材料在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污染,防范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全面管控城镇燃气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各环节的安全风险。建立城镇燃气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实现燃气经营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特殊场所和岗位,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重大危险源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针对燃气企业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及危害,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成立应急救援队伍。严格事故信息报告,接事故报告后,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响应、组织抢险救援,防止事故扩大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重点排查本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具体包括:建筑工地储存量达到或超过1吨临界量的乙炔气,储存量达到或超过30吨临界量的液化石油气。并相应建立本地区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并按要求进行备案。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保障设备、器具完好,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时序安排

从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2月底前)。按照国家、省、市、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部署要求,根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面部署开展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2、排查整治阶段(2021年6月底前)。通过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动上报、线索跟踪摸排、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大排查、大摸底。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紧盯所监管地区、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推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全面开展自查自改、边查边改。

3、集中攻坚阶段(2021年12月底前)。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使用单位自查自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治理,部门联动开展督查检查,“四不两直”开展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和重要场所、重要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问题隐患清单,逐条逐项整改闭环,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4、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6月底前)。总结推广专项治理行动中好的制度措施,梳理典型经验做法,推荐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及时在全街道范围内推广借鉴。要做好全面总结,充分挖掘制度措施、治理方法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并提炼转化为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导。由建设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任组长、安全员等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落实责任,精心安排,认真部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综合治理取得实效,保障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预见性思维;护理;抢救

作者单位:450053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急救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对速度和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危机意识、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分析问题思考对策的能力,迅速实施抢救措施。预见性思维就是“先人一步”、“先物一步”、“先事一步”地从细枝末节中把握“大量的东西”,从“特殊个别”中把握“普遍的东西”,从萌生隐蔽中把握趋势的东西[1]。尤其在妇产科出血性急症抢救中,因其出血凶猛迅速,对护理急救人员要求更高,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作用更加明显。自2011年始两年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性急症33例,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800 ml急症33例,其中:胎盘早剥8例、胎盘植入伴出血5例、输卵管妊娠破裂13例、卵巢妊娠破裂2例,黄体破裂4例,子宫破裂1例。

2 方法

成立急救小组,各成员在抢救的过程中分管不同的角色协作配合,护理部根据抢救流程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急救前措施

211 填报护理风险预警表,预警预防措施 应用预见性思维进行管理,不仅能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观察、分析、评价及预测,且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保障护理安全。对危重患者管理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即科室根据患者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填写护理风险预警表,护理部查看患者后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提出相应预防措施[2]。

除护士长把预见性思维应用于日常排班及每天排备班或弹性班、危重症护理外,护理部有求护士熟知应急预案,随机现场模拟抢救场景考核护士,经常根据不同的重点内容要求科室对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调配人员积极预防在先,不是被动地等待处理问题,从而保障安全。

212 制定急救流程,组合急救物品 制定各种妇产科出血急症抢救流程。护理抢救行为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在实施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做好下一轮抢救的准备,随时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组合急救物品。在制定各种急救流程时,将急救物品按照各种急症抢救流程分类组合摆放,以便争分夺秒地抢救。使用抢救器材时,把思维定势在快速预见、迅速反应、果断决定上,即使突发意外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决定最佳方法[3]。

213 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培训考核、模拟演练 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如熟知抢救流程、熟练掌握抢救器材的性能、观摩操作录像、使用模拟人反复练习、参与抢救人员的经验分享、练好基本功等分步骤培训实施。培训护士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要求掌握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排除故障的方法。要求护士熟练使用抢救器材,提高预见性运用抢救器材能力,和医生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模拟操作演练,主要考核护士对急救、病情观察、抢救流程的掌握熟练程度及与医生的配合能力,重点是急救流程、急救药物及急救器材的使用熟练程度。按照常见妇产科危重症制定的抢救流程,进行应急演练,模拟紧张的抢救场景。

重点部门护理人员经护理部理论、技能、现场模拟考核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实施持证上岗。

22 急救中措施

221 提高护士对病情的观察能力 在急救医疗护理中,预见性病情观察可以理解为提前预知最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或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以及病情急骤恶化时,观察其预警征象,以便采取预见性护理及医疗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4]。对患者的病情实时评估,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在动态中评估护理预见性措施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在抢救初期,因人员少,及时穿刺静脉通道,输注抢救药物,待到抢救小组成员到位后,按照分工协作进行抢救。专人书写记录护理文书,专人抢救,专人对外协调,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2 转运前措施 转运危重患者时,提前联系转运医院做好准备,安排转运车辆,准备相应的急救设施,预测运送中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必要的抢救人员,并由参与抢救医护人员护送,做好各抢救环节的衔接。

23 急救后措施 对每次急救进行梳理总结,医护人员回忆抢救过程,再次检查医嘱的开具及执行情况,提供医疗文书的法律举证。根据需要改进的情况总结心得,对抢救流程进行再次优化和管理。对急救药品及设施进行终末处置,及时补充归位,为以后抢救做准备。

3 结果

33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经过抢救,现场成功抢救33例,转院2人,预后良好。

4 讨论

41 减少医疗纠纷 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护理,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及家属不了解病情的进展过程。如果没有预见性的分析和沟通,势必造成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预先告知患者病情,使其了解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认真书写护理文书,提供法律举证依据。

42 培养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应用能力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发展迅速,需要护士能够及时准确并且要有预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理论培训,注重临床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6]。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定期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危机意识,熟练掌握危机时的应对措施,及时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

43 优化抢救流程和抢救管理 平时经常对抢救物品管理进行再研究,一要是在抢救实践中不断研究那些已经明确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的物品是否有还可能再改进之处;二是研究现行的管理办法是否合理及再完善之处。抢救物品组合再研究过程可使完好应急状态的研究、制定、恢复、保持等几个环节首尾衔接,环环相扣,从而保证抢救物品管理在急救实践中不断完善[7]。总结抢救心得,根据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抢救流程优化。

44 使安全管理更积极主动 预见性思维是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护理管理者应用预见性思维管理,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护士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证了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杨静光从预见性思维看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前置管理.思想研究,2009,26(6):12.

[2] 王银玉,罗金凤,万青,等预见性思维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35.

[3] 翁桂凤急诊科低年资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培养吉林医学,2012,33(9):2011.

[4] 张东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8,11(23):5253.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参与出诊的32名院前急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37岁;汉族29名(90.6%),维吾尔族3名(9.4%);学历:中专24名(75.0%),大专6名(18.7%),本科2名(6.3%);职称:护士23名(71.8%),护师6名(18.7%),主管护师3名(9.5%)。

1.2 方法:根据张静平等编制的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了在出诊工作中产生心理应激相关因素及应激反应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产生心理应激的原因(共12类)、应激反应表现。调查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均能按要求填写,有效回收率为100%。相关因素分析:①突发意外事件较易引起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应激状态,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意外受伤事件、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现场重大抢救。②护士的理论知识、服务、态度、技术能力、病情观察、沟通技巧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③职业倦怠所导致护士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亚健康状态。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医护人员出诊时的安全意识教育:出诊时严格查看现场环境是否符合施救条件,上岗时衣着规范,尤其在夜间穿带有反光条标志的工作服。当救护车辆发生故障时,及时摆放故障标志、打开急救车标志灯,提醒现场其他车辆慢行,保证急救车辆及人员安全,有效降低意外受伤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改进工作模式:选派心理素质好、理论操作技术过硬的护士参加120急救工作。定期进行急救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如徒手心肺复苏技术、中毒抢救、电击除颤、复合伤处理等,每周护士长抽查一名护士操作并赋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应急抢救演练,训练护士的应激救护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自行设计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交接护理记录单,完善院前急救各项护理记录。定期反馈120总台检查结果及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问题,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培训。

2.3 严格规范操作,杜绝护理纠纷隐患:院前急救护士在出车前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保证完好率达100%,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在接到120总台出诊命令后,认真分析、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积极准备应急物品;到达现场后,认真评估患者病情,遵医嘱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

2.4 加强护患沟通,营造和谐关系:要求院前急救护士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病情等信息,多关心、体贴患者,以过硬的操作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管理组定期对出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5 职业倦怠的应对:职业倦怠是指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研究认为,引起护士职业倦怠有专业地位、医患关系、专业知识、组织氛围与工作负荷5大压力源。职业源性的压力与紧张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危害。针对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大、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和调适,保证院前急救护士人员相对固定,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每个月让医生、患者参与评选出服务明星、急救技术操作能手;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模式、采取激励机制,有效地成就了护士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院前急救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的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造成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实践证明效果是理想的。

3.1 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意外受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对已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家对出车现场环境安全性的评估及转运途中的安全性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并严格地落实到实践工作中。近年来医护人员发生意外受伤、急救仪器损坏的事件明显减少。

3.2 护理风险管理意识逐渐贯穿于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中:院前急救护理是一项特殊的医疗抢救措施,接警后立即出车到达现场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病情观察及救护与院内医生、护士的交接班等,各环节过程中都存在着护理风险,如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从护理管理者到每一位出诊护士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都不断增强,提高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降低心理应激可能造成的护理风险隐患,对实现护理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81-02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的重要窗口,是医院的最前沿阵地,是医院的高风险区,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区。随着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也迅速增多。因此,加强急诊科的风险管理及迅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本文通过护理角度论述一下在医疗纠纷中护理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在在本院急诊科的15例护理纠纷,其中因护理技术缺陷导致的纠纷5例,护、患沟通不及时服务态度差导致的5例,护士责任心不强、核对制度不仔细的2例,服务流程不严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的纠纷3例。

2护理纠纷在急诊科形成的原因分析

2.1护理技术缺陷

2.1.1护理操作不科学规范

急诊科的特点是重病号多,且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当出现大事故要大批量抢救病人时,为了完成抢救工作,善自减少操作流程如不贴输液瓶签,因加药不及时而善自减少用药等,降低了护理质量。

2.1.2临床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急诊抢救技术不够熟练

现在我院急诊科护理队伍分配不够合理,有经验的老护士纷纷调离岗位,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现象。5年以上的护士只占35%,其与均为年轻护士。年轻的护士她们有激情,但缺乏经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对复杂问题的观察和判断力均缺乏。相对的其综合处理问题的独立能力也就不够强。而这些往往就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2.2护理服务不全面的缺陷

2.2.1绿色通道(即抢救流程)不通畅

急诊科与各科室均有关联。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护士要与医生及其他部门的科室人员接触。此时,急诊科的护士就要担负起很关键的协调作用,保证病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检查。避免出现因交接不及时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如医技检查报告不能及时发,收费拿药要长时间的排队都会使患者及家属烦燥不安,对护士的服务产生抱怨,从而增加投诉率和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2.2.2缺乏同情心,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解释不到位,服务态度生硬

急诊患者大部分都是突然发病,患者都是充满恐惧感来院的,怀疑自已是不是得了重病。都希望能在急诊科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缓解自已的疼痛。这就给我们护士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急诊患者多时,这种压力会更加突出。大家都想优先诊治,都认为自已是最严重的。如果这时我们护士因为繁忙的工作不能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做出耐心仔细解答的话,患者就会对医护人员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一旦其治疗低于其期望值时,就会引起投诉或纠纷。

2.3护理管理方面缺陷

2.3.1因急诊科和全院多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护士长要用大部分的精力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又要对本科室的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如完成部队新兵的体检。护士临时换班,怎么合理的对新老护士搭配排班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护士长的职能管理,对本科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改正。

2.3.2管理者护理安全意识不强,管理缺乏力度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虽对各班次的护士划分了严格的工作制度,但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奖罚不明,只知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不会找根本的原因给予改正。而对于好的现象又不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致使护士出现抵抗情绪。这样有再好的制度也会执行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4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缺陷

2.4.1护理观察记录不全面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病情没有全面的认识,观察不够细致,病情发生变化时没有急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而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有的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过份依赖仪器,监测数据不够精确等都会影响抢救工作,从而造成护患纠纷。

3护理防范对策

3.1准确认真的记录护理文书,在出现医患纠纷时,护理记录也是强有力的法律证据

急诊科护士应特别注意在抢救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记录下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如果确因抢救患者不能马上记录时,应在抢救结束后6h完成补记并加以说明[1]。

3.2应定时定点的在科室里组织医生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医护人员能够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问题提早预防,并加以改进。以科内发生的纠纷为例,组织全科室的医生护士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使全科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2],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及应急程序。

3.3合理分流患者,改善服务,节省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

随着人们对保健需要的提高,患者稍感不适就到医院看急诊。因此在急诊时间内,就会出现各科的患者都集中到急诊科。

这时我们就应迅速分流患者到各专科就诊,以缓解急诊医护人员的压力,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急危重患者服务。对于危重患者在院检查时都应让护士陪同前往,这样可协调其间出现的秩序混乱情况从而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了护患纠纷。

3.4定期给医护人员培训急救技能,提高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急诊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应对护士进行系统的急诊专科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让护士对各科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应熟练掌握。通过定期的培训,急诊科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5发扬“以患者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的护理理念,全体医护人员的观念发生改变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主动询问病人的需求,并给予改进。急诊护理过程中,患者情绪均不稳定、爱抱怨,护士这时应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维护患者的各种权益,对不同态度的患者给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取得患者的信任[3]。

4小结

我科通过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主动服务的理念,开设急诊绿色通道,简化了就诊流程。加强培训了急诊护理人员特别是新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全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加强了急救护理安全管理等措施,患者对我科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提高医疗质量是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心声,它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但在其间我们急诊科的护士应在其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使整个医疗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协调!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7.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安全监督

为更好地解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土地有限的冲突问题,高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高层建筑需要更深的基坑作为稳定支持,基坑开挖的深度也随着高层建筑的增高而加深,对于基坑范围的地质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更大,极容易发生开裂或垮塌等安全事故,威胁到建筑工程和周边建筑的安全。对基坑工程安全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安全监督要点,最大程度减少基坑工程的安全隐患。

1基坑工程特点分析

1.1区域性强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区域的地质和水文等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基坑工程必须根据实地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工程方案。主要在于岩土的性质极为多样化,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也具有极强的不均匀性,在勘察数据方面具有较强离散性特征,无法明确土层的整体情况。所以基坑工程需要根据工程区域的具体情况而进行,不同区域的基坑工程往往采用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

1.2综合性强

基坑工程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工程门类,是具有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除了岩土工程以外,还包含了地质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施工力学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各工程门类的技术支持。1.3时空效应基坑工程需要达到较高的稳定性标准,并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具有较强的蠕变性,会随着工程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降低了土体的强度,使土坡稳定性无法达到工程标准,所以基坑工程必须对工程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2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2.1基坑工程自身因素

2.1.1基坑工程的地域性和隐蔽性基坑工程区域以市区内为主,会受到工程周边建筑物密集和市政地下管线密集等方面的影响,且基坑工程区域较为狭小,想要达到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抗变形性标准具有较大难度。基坑工程还需要在工程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承受长期的降雨、振动和周边堆载等影响,干扰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和抗变形性的发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基坑工程还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即使存在轻度的开裂或变形等问题,也难以被及时察觉,往往会产生突发的安全事故,不利于事先防范和技术处理。2.1.2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基坑工程中包括了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环节,每个环节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都较高,还会受到地质条件、岩土性质、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基坑工程极为复杂,如果某个环节存在问题,将增加整个工程的安全隐患。

2.2地质勘察与设计因素

2.2.1地质勘察的全面性地质勘察必须做到足够的全面和准确,要覆盖到基坑工程周边的范围,不能只集中在主体结构区域。比如在深基坑工程中,需要将地质勘察范围设定在基坑外侧10~30m以内,才能够掌握完整的勘察数据。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基坑工程情况,对具体的地质勘察范围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地质勘察能够满足基坑工程所需。还需要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对相关流程和操作进行明确要求和严格管控,避免地质勘察数据及结果存在问题,影响到基坑工程的安全。2.2.2工程设计的充分性基坑工程的设计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包括建设单位的建设意图和工程区域的环境条件等,才能够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工程区域的地质、环境以及周边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校验,确保设计能够在满足基坑工程多种需求的基础之上,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2.3施工因素

2.3.1施工环境和设计图纸的一致性在正式进行基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先做好对设计图纸的分析,与实际的施工环境进行对比,比如工程区域地下的管线情况,一旦存在与施工图纸不符的问题就必须立即上报,对设计图纸进行适当的修改,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环境达到一致后才能够进行施工,否则将导致地下管线被破坏,从而引发安全事故。2.3.2实际地质情况和设计参考地质资料的一致性地质资料是基坑工程的重要资料,不同的地质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如果设计参考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差异,将导致施工方案存在问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实际地质情况和设计参考地质资料进行仔细比对,一旦发现不同的研究与探讨ANJIUYUTANTAOY47情况,就要立即上报并等待施工方案的调整。2.3.3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和设计要求的一致性支护结构施工质量与多个施工环节相关,可以对锚索抗拔力、预应力锚索锁定力、桩的嵌固深度和腰梁与支护结构的连接等情况进行科学检测,并与设计要求相比对,两者达到一致后才能够进行施工,否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2.4其他因素

基坑工程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较多,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包括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工程技术方案不科学、测量监控系统不完善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增加基坑工程的安全隐患。基坑工程安全事故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往往是由几种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3基坑工程安全监督与控制要点

3.1加强基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

基坑工程设计是工程施工的重要基础,由于基坑工程设计涉及的部分较多,需要确保各个部分的准确和完整,才能够确保整体设计的科学性。主要包括支护设计、土方开挖设计、降水或截水设计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3.1.1支护设计在进行支护设计时,需要充分考量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情况,才能有效避免滑移、倾覆、整体或局部失稳等问题,且基坑底部必须保持稳定的状态,要避免发生隆起或管涌等问题,还要将水平位移和地基沉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障支护结构构件能够承担荷载等作用力的影响,避免发生弯曲或折断等问题;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可以根据工程情况采取不同的支护方法,通常以坡率法、钢板桩支护、土钉墙支护、地下连墙支护等方法为主,必须符合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等情况。3.1.2降水井或截水设计在进行降水设计时,需要控制地基沉降受到的降水影响程度,避免对相邻的其他管线的不良影响,尤其要防范过量沉降问题,否则将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在进行地下水控制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地下水情况,采取明沟排水、管井降水、电渗降水等方法;在进行截水帷幕时,通常采用高压喷射注浆和深层搅拌等方法,但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渗漏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否则将导致水土流失或过度变形。3.1.3土方开挖设计在进行土方开挖设计时,要遵循科学的开挖原则,必须分层、分段、对称式地进行,并采取及时与合理的运输方式。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做好设计交底工作,尤其要以基坑工程施工工艺和作业条件等实际情况为主,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方案还需要根据基坑工程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控措施,确保能够及时掌握施工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合理地协调,减少安全隐患。虽然不同基坑支护方法存在施工难点和要点方面的差异,但都有着一致的总体要求,包括要足够熟悉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采用高质量的水泥、钢筋、钢板桩等材料,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采取适当的降水或截水措施,控制好土方开挖的进度,在雨季的情况下防范地面雨水倒流问题等。

3.2加强施工方案的组织实施

坍塌是基坑工程施工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事故,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充分明确基坑工程的施工要求,没有充分了解基坑工程的施工难度,导致支护设计部分存在问题,常规建筑工程施工无法达到施工要求;二是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或是擅自修改施工方案。在积累了大量基坑工程经验之后,一类事故的发生数量已经明显降低,但二类事故的发生仍然较为频繁,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组织施工,造成施工质量问题严重;二是过度重视施工效率,比如在内支撑的基坑施工中,采取先拆后做的施工方式将导致塌方事故发生;三是没有对土方开挖过程进行监测,产生开挖过度或开挖过速等现象,导致土体失稳或基底涌土等问题;四是在坑边散乱堆放材料或设备,影响现场的施工秩序,不仅容易造成材料或设备损坏,也容易降低施工质量和效率。所以必须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也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施工方案不符的现象,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还需要根据施工方案对施工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及时调整和处理施工问题。

3.3强化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性

基坑工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必须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在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开启应急机制,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处理效率,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影响扩大,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但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部分:一是遵循常备不懈原则,以防范为主救援为辅的理念为核心,确保应急救援预案能够随时启动,并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在不同的安全事故中,都能够发挥出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作用;二是遵循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完善的应急救援组织架构,根据不同的应急救援需求,划分不同的应急救援岗位,承担不同的应急救援职责,形成全面的组织联动网络,能够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快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三是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及时更新,积极学习优秀的应急救援经验,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确保应急救援预案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4结束语

随着对基坑工程重视度的不断提高,对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尤其是对基坑工程安全事故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明确影响基坑工程安全性的多种因素,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安全影响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督管控策略,尤其是在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应急救援三个方面要强化安全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使基坑工程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基础之上,也满足工程安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翠云.简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原因与监督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36):167-168.

[2]贾荣谷,阮永芬,刘克文.复杂环境的深大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措施[J].粉煤灰综合利用,2020,34(4):24-29.

[3刘鑫,楚秀娟.深基坑工程事故致因因素分析与安全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1):249-250.

[4]翠云.简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原因与监督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36):167-168.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0篇

一、安全制度和责任的落实情况

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备案存档工作完整,各制度健全,应急预案完整,演练可行,各项操作规程考核效果较好,各级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内容,无违章现象。

公司领导与生产一线各班组组长签订了《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书》,各班组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较强,切实贯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职工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为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情况

公司根据上级领导的整体安排,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一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等形式,宣传和学习《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丰富宣传活动形式,通过组织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参加消防安全演练及氯气泄露演练,并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及安全法规。使广大员工深入了解安全,广泛重视安全,极大提高了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警示牌、宣传栏、标语等)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明确在危害发生时的救护措施。培养员工熟练掌握小型工伤的紧急处理技能,将伤害控制在最小程度。使职工能够熟练的使用劳动卫生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使职工能在突发事故中正确熟练地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

公司共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3次,召开安全生产会议5次,总结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与预防措施,交流安全工作经验,传达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布置有关安全工作,通报安全检查情况。

三、落实安全责任和隐患整改情况

设备、管道、安全防护装置及平台、爬梯、护栏、支架等防护设施的保养维护记录齐全有效。设备、管道表面清洁,无破损、裂痕,无跑冒滴漏现象,各种阀门、仪表正常。各种安全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合格有效,操作人员按规定穿戴劳保防用品。有毒有害场所设置事故柜存放的防护急救用品齐全有效,并进行定期检查。

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由电工操作,非电工不准装修电气设备和线路,对易发生事故的电气设备有专人管理,责任到人。电工人员作业时能够按规定配备劳动保护用品,按操作规程作业,并定时检查线路及一切电器设备,所有高压危险场所,都设置了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非电工作业人员严禁进入配电房或电气设备护栏内、严禁私拉乱挂、严禁靠近高压危险场所。

安委会小组成员按照要求,分阶段开展了4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春节、春季、五一、安全生产月)。检查出的各类隐患作出整改及治理方案,真正消除了事故隐患。每月进行一次自查。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坚持xx的原则,针对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安全制度是否落实,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漏洞隐患是否纠正。

四、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情况

为防止突发事故的产生,公司安委会小组针对部门员工进行了2次突发事故预案的学习,(消防安全学习和漏氯安全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单位生产的特殊性,模拟了突发火灾消防演练和加氯系统泄漏演练。在演练上着重考察了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排查处理及人员自我防护措施等情况。通过实地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使员工清楚认识到了安全在生产上的重要性,增强了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逐步健全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员工应急处理及实地救援的技能。

五、存在的问题:

1.公司的安全生产资料的分类整理落实不到位。尽管企业的安全生产资料齐全,但没有做到分类整理存放。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弱。对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力度不大,特别是对驾驶员开展的安全生产教育流于形式,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缓慢。

3.对公司的安全隐患排查没有落实到实处。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安全生产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的落实,确保公司安全生产资料的准确、齐全,并分类整理存放。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1篇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2篇

一、活动部署开展情况

这次活动重点检查了在用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检验情况,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及演练情况,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做到“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在深入企业检查的同时,我局还广泛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出去宣传车在市区主要街道进行宣传,印发宣传材料,通过在企业办黑板报、安全知识答卷等形式,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人员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同时,为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进一步督促特种设备单位按照管理要求使用特种设备,分局对辖区内在用特种设备实行实时监管,通过在街办、村居聘请的特种设备协管员、联络员,加强了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的建设,不断采集更新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数据,及时规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操作和管理。

二、督查检查单位的情况

在检查活动中,分局认真查看了特种设备单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情况,特种设备报检情况,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情况,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宣传教育,专业人员培训考核情况等。

在特种设备安全百日督查指导阶段中,分局共出动检查人员218人次,检查了使用单位147家,设备327台,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9份,消除安全隐患18条,判废不合格设备5台,举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2期,共培训起重司机和锅炉操作人员58人。检查中发现大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能按照安全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设备进行了注册登记,作业人员能够持证上岗,并制定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事故防范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采取的措施

在检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资料未按规定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使用单位申报检验意识淡薄,三是设备维修、更新、停用、报废等环节未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四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规范,五是个别单位存在操作管理人员无证或超期未复审现象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继续认真落实设备隐患整改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设备隐患,责令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存在安全隐患、逾期不整改使用的单位,全部进行立案处理,决不手软。

二是加强作业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减少不安全因素,促进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急诊;护理;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16-02

医院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危重患者集中,病种复杂,是抢救危急患者的阵地。急诊抢救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应急能力及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1]。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加安全和有效,本研究针对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现介绍如下:

1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护理人员态度生硬、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漫不经心,解答问题缺乏耐心,未能履行首接责任制。处理病情过程中随意谈论患者的隐私,暴露患者躯体时未注意遮挡,完全没意识到对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的侵犯。

1.2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

此类问题在急诊科护理差错事故中所占比例最高[1]。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患者多工作忙时不按操作规程工作,自己简化操作规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抢救药品、仪器准备不充分,未按要求调解输液速度,交接班不认真等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

1.3急救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经验

护理人员的技术经验与安全存在内在联系[2]。急救技术不熟练且经验不足,医生不在场时遇紧急情况无法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缺乏超前抢救意识,抢救危重患者时常配合被动。专业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不理解护理目的和治疗方案以致错误执行医嘱,对患者病情的演变观察不到位,未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及时的相关处理,不能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1.4忽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缺乏沟通

当某些患者因其病情危重,由于医护人员只注意抢救治疗,而忽视了患者和家属的基本心理需求,未及时沟通,如对病情未交待清楚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没有及时告知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从而激化矛盾并发生冲突。

1.5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

护理人员安排不得力主要表现在同期休假人员过多,未按护士的责任心、能力及经验合理搭配安排班次,节假日未安排业务骨干把关从而导致医疗隐患在节假日未得到及时排查与解决。

1.6患者自身期望值过高及其价值观的改变、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向院方提出经济利益补偿成为重要目的,一些患者为达到某种私利,对医务人员无故挑剔、刁难,提出无法满足的苛刻条件,严重损害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最终引起医患纠纷。

2护理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急诊护士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真诚对待每位患者,多作换位思考,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服务,培养良好的医德和责任心,让患者及其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重视,感受到护士的真诚,使医务人员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是解决医患沟通障碍的根本所在[3]。同时,护理人员应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理念。

2.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心理素质及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娴熟的技术和沉着稳重的举止可消除患者的焦虑,给患者以安全和信任感[4]。加强护理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派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新知识,院内定期举行急救大比武以便提高急救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使护理操作水平精益求精。

2.3注意护患的有效沟通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患者尤其与特殊患者的沟通技巧,沟通时必须遵循尊重、同情、诚实、耐心等基本原则,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准备、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尽量详细说明,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医疗意向。重视患者的叙述,动态观察诊疗期间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以赢得尊重、理解、信任和认可,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4规范护理行为

急诊护士应不断提高职业修养和法制观念,若遇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上级处理,使各种资源能在短时间内调配到位,不要个人承担过多工作量从而导致操作的简化,影响护理质量甚至造成护理纠纷或缺陷发生。

2.5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尤其应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以增强落实制度的自觉性。加强抢救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保养,保证急救药品、器材及设备等齐全完好,并建立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序。切实做到“四定、三及时”,即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数量、定期消毒,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及时维修,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5]。

3讨论

总之,急诊护理中主动识别和发现护理工作中的存在和潜在风险,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并及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相应处理,对减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和保证护理安全具有重要作用[6]。

[参考文献]

[1]徐国英.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5.

[2]文凌威.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09,5(6):14,104.

[3]张军群.浅论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3):31,189.

[4]张琳.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1-182.

[5]张玲.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84-485.

[6]鲍泽.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09,5(6):14,105.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4篇

1 急救人员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

院前急救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外妇儿等疾病的护理都有一定的掌握,对突发病、重大群体伤等都有明确的判断能力及抢救意识,执行医嘱要快,特别在急救车上,一般家属都在身边,护理人员的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家属维权的有力证据,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快,而且对于包扎、建立通路、心肺复苏等都要准确到位,一针见血。熟练的技术,规范的护理操作是消除安全隐患的有力保证。

2 执行医嘱潜在法律问题

医嘱通常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施行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在院前急救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都是执行口头医嘱,由于是急救,所以护士往往急于操作抢救,对医生下达的医嘱立即执行,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对药物、剂量等不能做到100%的准确,因此两名护士复诉,或者对医生复诉一遍再执行,即可完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否则一旦因此引起纠纷,医护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3 疏忽大意与渎职

在抢救过程中,护士有时对自己的技术过于自信,往往容易出现差错,例如有的药物产地不同,剂量也不同,护士有时按前一批号的药物剂量去执行医嘱,往往造成用药不足或过量,或者急于处置,药物抽吸不净,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引起法律纠纷,特别现在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有的药现用现取,这样难免不了把不同的药装在一个盒子里,护士如果疏忽大意,只看外包装而不去仔细检查药物,造成错误用药,特别是低年资、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护士长应勤于告知,常检查,常指导。因此,对于这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是最容易解决,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只要护理人员工作中认真查对,即可100%的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4 与护理记录单有关的法律问题

在院前急救中,由于都是对患者进行急救,而医嘱与抢救记录要在抢救后6 h内补充完整,病情急,抢救急,这样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准确的回忆整个抢救过程,还要对抢救用药,患者的反应等详细、准确复原,这样才能保证抢救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性。有的护士会疏忽把时间记错,把药物安瓿丢弃,或者不能详细回忆患者的用药后反应,抢救结果等,导致记录单不完善,容易给法律纠纷带来证据,那么,在抢救过程中,随时两人复诉,保留安瓿,抢救后医生及时下达医嘱,护士及时补写抢救记录,遵守认真、客观、真实、及时、完整、科学、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涂改、删除、伪造、隐匿、销毁丢失、主观臆造、随意篡改等,避免遗漏重要的症状和体征。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原则。护士长有必要对这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安全演练,加强管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5 护士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院科二级;应急预案;情景模拟;应急能力;演练效果

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多变性,除了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业务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应急能 力[1]。应急预案主要指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方法[2]。相关研究认为,护士在突发事件救治的心理反应中紧张和恐惧排第一位。为形成所士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我院护理部自2014年成建制组织临床护士进行院科二级应急预案知识培训和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现将演练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现有31个护理单元,50岁以下临床护士562人,均为女性,年龄19~50岁;学历:中专62名(11.03%),大专311名(55.34%),本科189名(33.63%);工作年限1~28年;5年护龄343名(61.03 %)。

1.2演练方法 演练分为院级演练和科级演练。

1.2.1院级演练 护理部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培训小组,在已修订完善的院内35项应急预案中,根据事件危害程度、涉及范围、需要多方协调等项目打分,选出排名前十位的应急预案,选定演练科室,并组织临床护理骨干培训。演练科室护士长根据应急预案流程拟定情景,对参加演练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演练脚本。首先由指定科室进行科内演练,护理部应急预案演练培训小组人员观摩演练全过程,及时讨论、整改、修订;最后组织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及一名护理骨干观摩演练培训全过程,并以此为模板要求护士长回科室后组织全科护士,对科室涉及的相关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培训。

1.2.2科级演练 由护士长组织,以护理部下发的应急预案为依据,结合本科室特点设置演练情景,明确角色职责,组织全科护士分组演练培训。可邀请医生和实习护生参加,演练护士3~5人一组,做到人人参加,并更换演练角色。演练结束,进行演练人员自评,组长、护士长点评,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完善演练流程,并填报应急预案演练评价表至护理部应急预案演练培训小组。

1.3评价方法

1.3.1自行设置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在演练培训前、后对演练护士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护士在演练培训前后对自身应急能力的满意程度。内容包括应急处理能力,应急操作能力、急救仪器的使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演练培训方式。问卷回答方式为“满意”或“不满意”,当场发放562份,收回有效问卷547份,有效率97.33 %。

1.3.2理论考试 考核采用闭卷方式,由护理部统一命题,分别于演练培训前后对参加演练的临床护士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院内临床常见护理应急预案流程及护理急救相关理论知识,前后二次难度相当。

1.3.3应急操作考试 采用百分制,设置一情景案例,3~5人为一组,每人选考一项,共同协调完成操作。评分标准参照本省统一发行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但分值适当做了调整,包括病情评估全面、快速、准确20分;操作步骤合理规范、流程正确60分;整体流畅,沟通有效,协调配全好、忙而不乱20分。

2 结果

2.1演练培训前后护士对自身应急能力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见表1。562位护士(100%)都认为此情景模拟演练培训方法优于理论讲座培训。

2.2演练培训前后护士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增强护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理论考试中护士均知道在抢救过程中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核对一遍,但是在早期的演练中很多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易忽视了复述核对环节。药物三查八对制度是核心制度,理论上人人知晓,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护士易忘记操作中及操作后查对。强化演练培训后,复述核对、操作前、中、后查对行为常规流程化。临床一线护士普遍存在阅历少,经验不足,观察不到位现象,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以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时的情景模拟演练为例,经过反复的情景模拟演练后,遇到患者早期出血症状时即便低年资护士也能及时判断,把演练情景再现,根据演练流程的记忆,给予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救治。

3.2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 护士遇到突发事件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紧张、混乱和顾此失彼现象。抢救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任何一个抢救中的护士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抢救工作,护士的状态直接影晌患者病情的转归[3]。护士经历了反复演练培训患者导管滑脱、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患者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抢救中仪器设备故障等,抢救中家属提出种种要求等等的情景模拟演练,渐渐能够做到冷静、沉着地进行抢救,同时以最快的方法准确联系到相关部门处理故障或调用仪器设备,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及时的治疗,与家属有效沟通,化解潜在纠纷隐患。

3.3完善护理应急预案流程 情景模拟演练不是流于形式的演练,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考核,而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结合以往经验,以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目的,在演练中设置最坏的情景和障碍,针对本科室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或突发事件拟定演练情景。合理的应急预案是演练的基础。雷雪贞等[4]认为,应急演练有助于发现急救人员在执行预案和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各科室总结演练中发现的预案、流程存在的不足,反馈到护理部,有利于护理部对应急预案流程的修订,确保应急状态更流畅,护理流程更快捷,护理质量更优质。

3.4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发现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如抢救分工不明确,物品准备不充分,法律意识淡薄,行动迟缓,未能争分夺秒地实施现场救护措施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组织护士再次演练,并将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及病情评估判断、配合抢救等各环节贯穿于整个演练过程中,从而提高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真正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风险应急实战有效性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叶小兰,杨芳,罗丽铭.开展场景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11,28(5B):62-63.

[2]陈伶俐.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359-360.

[3]江琳,孔悦,殷婷婷.我国灾难救治中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2,29(6A):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