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

通信技术原理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通信传输 光交换技术 应用

通信行业发展很快,促使通信行业呈现数值化特点,有效利用了通信渠道,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一定发展阶段后,当前我国通信技术包含了电路通信交换、光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伴随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应用在社会建设中[1]。

一、光交换技术和特点

光交换技术应用领域较广泛,处在不同环境状态中,光交换技术可以传输数据信号,光交换技术即,传递数据与信号,通过光纤实现信号传输[2]。控制外界环境,光信号对信道进行划分,整个处理过程满足了各类型光线传输的需要。光交换技术应用下,光线直接通过光纤,将数据和信号传输至输出端,无需光纤转换。光交换技术自身优势明显,各种光交换应对不同的传输过程,产生较高数据信息效率。光交换通信传输技术经过发展,搭建光纤通信传输网络,使得通信网络向光线网络化迈进,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维护了数据内容的安全,线路可自由转换,提高了传播滤镜的转换速率。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光交换通信传输技术逐步发展,通信网络开始转向光纤网络,构建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确保数据、信号高效传输,强化维护数据内容的安全。光交换技术应用在线路中,转换自由,利用光路变换器,控制光纤网络中的传播光路转换,基于传输内容安全,在传输路径中,传播转换更高效。光交换技术可传输不波形信号,光纤能够有效控制光线网络中的波形信号。尽量防止波形幅度出现变化,确保通讯顺利传输。

二、通信传输中光交换技术的关键技术原理和应用

光信号在通信传输中包含波分、空分、时分三种分割复用方式,对应了波分光交换技术、空分光交换技术、时分光交换技术,三种技术各有自身优势。

2.1波分光交Q技术原理和应用

一般光波复用系统对源端、目的端,使用同样的技术传输信号,防止各终端在多路复用中增加对应终端设备,如此,会增加复杂性。通过波长交换器波分光交换技术分割光波分信道,针对换各波长信道,采用复用方式在一条光纤上将其输出。波分光交换技术应用下,完善了数据信号的处理,拓宽了数据信息在光交换中的容量,更为重要的是,以处理波长数据的方式使通信传输信号传输速度得到提高,重组了分割之后的数据信号[3]。指明了波分光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2空分光交换技术原理和应用

空分光交换技术即,通过阵列的形式排布光学开关,再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光学开关,开闭阵列控制完成光学开关,完成光纤中信号空间域内容的交换任务。数据信号在光纤中的空间域交换,可使数据传输中的光路形成方式更多样,各种数据信息交换通路,使得光交换技术能够较好地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4]。事实上,数据信号波长进行像元值转化,然后交换处理转化后的像元值。空分光交换技应用下,控制光学开关,开关种类不同,包含机械转换型、光电转换型、复合波导型。在使用各种类型的光学开光时,一定要留意光交换实际参数匹配标定参数,选择参数相匹的光学开关,保障数据信号在空分光交换中的稳定。

2.3时分光交换技术原理和应用

光时分复用方式较多地应用在通信传输中。光时分复用方式的基本原理,划分一条复用信道为几个时隙,一个脉冲流分配时,将占用一个时隙。时分光交换的实现,利用时隙交换器,把一个时隙的信号转换到另一个时隙,利用光缓存器,进行时隙交换,按照次序把时分复用信号存储在存储器中,依照顺序读出来,实现时隙交换。时分光交换多采用光纤延时线,通过光分路器,使各条时分复用光信号仅有一个时隙的光信号,接着通过不同的光延时器件,得到不一样的时间延迟,最终,利用用光合路器,再次复合信号,实现分光交换。要延迟处理时分光交换中的数据信号,多半是延迟分开关中的数据,主要是保障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在输出时间范围内,得到对应延迟,以实现数据交换。此外,也整合了复合器,保障最终输出数据无误,完整。

三、结束语

通信传输是数据交换非常重要的方式,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输交换技术应用下,完成了数据的传输,有效地处理了数据,保障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迎合用户所需。

参 考 文 献

[1]马士学.通信传输中光交换技术的应用探究[J].科技视界,2015,16:63.

[2]孙海涛.浅谈通信传输中光交换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03:66.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应用

1什么是数字通信及其发展历程

1.1什么是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技术可以传递任何一种通讯信息,数字通信能够将全部的模拟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进而实现在数字信道里的传播。当然,数字信号本身也能够在数字信道里传输,实现数字通信。

1.2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

说到数字通信,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发展历程,其实数字通信的最早期可以追溯到电报的使用。早在1937年,英国的A.H.提出了PCM,这时数字信号开始有了在即的雏形。直到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供实验用的24路电子管脉码调制装置,证实了实现PCM的可行性。到20世纪后期,数字通信技术开始了“高速度”、“大容量”的“万里长征”。其实行的效果可谓惊人。

2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数字通信技术,是将信号源所发出的“模拟信号”通过计算机的“编码、译码器”转化成相应的“数字信号”,在将转化后的“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器”将信号传送到相应的信道上去,最终传送到对应的信宿方。由于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和方便的“传输性能”以及较强的“安全性”,因此在我国广泛利用,俨然成为了一颗“通信新星”。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当属———程控交换,所谓的程控交换就是指用计算机来控制通信信道中的各种信号互换、交流。程控交换技术起源于传统的电话交换设备中的各种转接功能,后来数字通信的诞生,程控交互技术开始“转型”到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的交互。从而被当今的数字通信所认可,并将其“发扬光大”。

3数字通信中信号的几种传播形式

数字通信中信号,即数字信号,是指任何一个信号控制参量之可以取有限个数值的一种信号形式(如:传统的电报传输信号等)。

4数字通信技术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4.1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1)具有较强的信号抗干扰功能,能够极大的降低噪声的累积程度。电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中,必定会受到外界的各类电频影响,但是由于数字通信技术本身技术特点在于:信号的接收端通过判断受到的信息是“0”或者“1”,来判断信息的接受情况,那么,只要外界的干扰不会影响“脉冲”的有无情况,通信的质量就不会扰、影响。(2)具有较强的保密性能。由于数字通信是采用数字信号(离散形式的电信号)进行信息的传输,因此,可以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简单的编程,继而实现信号的加密,使外界很难清楚信号中传输的内容。其中对数字通信进行机密的方法通常为:通过将一组随机的密码加进原有的数字信号中去,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使之不易被破解。(3)能够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众所周知的是:传输的距离将会影响通信信号的质量,距离越远,通信的信号质量越差。一般的情况下,为了使传输信号的质量到接收端能够扩大,就要在原有的信道上增加信号放大器,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扰信号的强度也会被放大,甚至到最后,干扰信号可能会将通信信号覆盖掉。采用了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可以将干扰的脉冲和电频信息还原到原有的形式,减轻噪音的累积、叠加,继而实现远距离的信息通信。(4)通信设备的微型、集成模式使得后期的维护变得简单。数字通信的主要的设备电路构成是电子开关,体积较小、耗电量较低,方便对通信设备的维护。(5)数字通信技术能够降低通信过程中错误程度。(6)数字通信技术可以方便信号间的交换和传输过程。(7)支持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输。适用于各类信息传送,将信息全部转化成相应的电信号在信道上进行传输,形成“综合业务数字网”。

4.2数字通信技术的缺点

(1)数字通信技术的使用将会占用较大的“信道频带宽”。如:在打数字电话的时候,大概需要使用的信道频带宽为“几十到几十千郝兹”。(2)实现数字通信技术的设备大多较为复杂、繁琐。

5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

由于数字通信系统是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二产生的,因此,数字通信系统在使用的时候继承了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具有:可靠性强、安全性强、传递速度快、传递信息精准等特点。数字通信系统实现的关键性技术有:编码技术;解码技术;调制技术(包含:调相、调频、调幅等三种基本的调试技术)以及解调技术等。其中调制技术更是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而影响基带信号转换。与此同时数字通信系统的实现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数字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电话、视频、语音以及影音等服务功能。日常所用到的手机通话、上网、视屏聊天等服务功能,都是由数字通信系统完成的信号传输以及交换。

6数字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数字通信将成为“行业老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通信技术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原有的模拟通信技术逐渐的被退出市场,数字化的电话通信方式早已成功投入市场,总有一天,通信信息业务会完全被数字化通信方式组织占领,以后的通信网络将是B-ISDN(宽带网)的天下,数字化通信技术将在行业中“独占鳌头”,成为“行业老大”。(2)终端的技术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施。随着各类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新型通信技术必定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终端设备也将会变得集成化、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3)SDH传输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施。SDH即同步数字系列,由CCITTT提出,其主要特点为:同步复用。当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为了将长途干线的经济性提高而奋斗,而SDH技术的应用刚好能轻松的克服这一问题。采用通用的数字网络接口,可以确保国际之间的网络连接顺利,实现网络协同配合工作,进而对宽带高速度的需求,与此同时对数字化通信系统的运营与维护的增强起到了一定作用。

7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情况下,数字通信技术凭借其本身的特点,在未来的通信领域里有着很大的空间去发展,在发展数字通信技术的同时,应该重点加强信号抗干扰能力技术的提升,将数字化的通信技术有效、合理的应用到现代的家居智能当中,加快数字通信的发展,实现现有的技术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再远的通信距离,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能为整个的传输过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冯宝利.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民营科技,2014(6).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信交换原理;通讯网络技术;交换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受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很大,在通信网络技术当中,交换技术在不断的被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通信网络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交换技术。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交换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因素,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使通信网络技术能够得到完善和发展,可见加大对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交换原理概述

交换技术是指有目的的传递用户之间的信息,而数据交换是指转换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世界上要想进行信息的传递就必须进行交换,所以在很多领域上交换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通信领域对交换功能则更加具有依赖性,应用于通信网络交换中心,负责转换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通过中心交换机,将这些信息向目的地进行传输。一开始的通信技术是步进制传输,已经发展为今天的IT,可以说通信行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通信技术要想实现转换大规模的数据就需要依靠交换技术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换。现在地热层交换机结构模块主要用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芯片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具有非常快的转发速度。

2通信网络技术中常用的交换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常见的交换技术已经有很多,常见的有程控交换、分组交换技术以及ATM交换技术等,具体如下。

2.1程控交换技术

以前在进行传输时采用的是语音传输,而现在通信业务已经转换为数据传输,这种给编,也使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转变现在数据软交换。程控交换技术,是指通过程序控制进行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对数据和语音之间的程序交换。程序和数据是程控交换技术的要组成部分,而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组成了程序,而系统数据、用户数据、路由数据和交换框架数据则组成了数据。

2.2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指将报文分成一些等长的报文组,在存储和转发这些报文组,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延时小以及较强的实时通信能力等特点,存储和转发是分组交换技术的交换形式,分组交换技术是报文交换网之后发展出的一个新型交换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现代的通信数据传输要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包括电子邮件、在线视频及数据交换等原理的增值业务,这些都是利用了动态技术将数据进行分割,转变成多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识,再通过分组进行传输。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局域网,并对不同的机型以及不同传输速率的用户之间传输数据都适用。

2.3ATM交换技术

作为电交换技术的一种,ATM交换技术进行交换的交换单位是信元,对信头的交换处理是将信元从一个逻辑信道迁移到另一个逻辑信道,实现这些信元时间和空间的交换是通过一张翻译表,通过译码可以对当前的交换状态进行列出。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无异于对食物的依赖,现在应用广泛的宽带业务就是在ATM交换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电话网逐渐发展起来的。与其他的交换技术相比,ATM交换技术的安全性和封闭性更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用户的数据进行保护。

2.4软交换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代网络交换技术的主要技术将会是软交换技术,在很多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软交换技术和传统的网络一直是相互联系的技术,保证了网络数据的统一性,网络控制的核心就是软交换技术,其业务层是第三方应用平台和数据,同时又提供了第三方应用以及管理业务,使协议对网络设备的干预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硕,王学望,康锐.面向完整性要求的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可靠性评价参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3).

[2]于铁峰,刘晓静,李文卿,等.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实时工业通信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何育武.全局在胸道义在肩——中国电信新疆公司勇担责任高效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J].中国电信业,2010(4).

[4]张培.高职现代交换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实践——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A2).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交换原理;通信网络技术;软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034-02

1 交换的概述

所谓的交换就是将信息在用户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传递,其中数据交换就是数据转接。如果没有交换,世界上就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因此对于各个领域来说特别是通信领域更加依赖交换功能,在通信网络中由交换中心负责对于四面八方的信息进行转换,由中心交换机将它们传输到目的地。从最初的步进制到如今的IT,通信的发展是令人震惊的,通信网在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借助交换技术,否则无法处理大规模的数据转换,从目前的第二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可以看出,因为其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软交换、光交换等,本文选择几种交换技术进行分析。

2 程控交换技术与电话通信网

2.1 程控交换技术

目前通信业务逐渐从话音转向数据为主导的模式,交换技术也由过去的电路交换转为分组的数据交换,并且逐渐向基于IP的软交方向发展。程控交换就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根据相应的程序实现通信中各种介质的转换,包括话音、数据等。程控交换技术的软件主要包括程序和数据两部分,程序部分主要是由操作系统和应用两种程序构成,而数据部分则由系统数据、交换框架数据、局数据和路由、用户数据构成。

2.2 软交技术

软交技术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趋势下,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的主要设备之一,应该尽快建立完整和独立的软交换网络结构。通常以软交换技术为基础,与其他传统网络进行互通,形成统一的网络结构。由软交换技术进行网络控制的核心人物,通过三方的应用平台和各种数据库连接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可以为三方应用、增值业务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而应用服务器与软交换之间可以使用相应的接口,策略服务器与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适宜的协议来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动态干预。

近年来,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并且逐渐改善了过去不完善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较为便捷的应用性网络,软交换技术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并且解决了过去常面对的重大问题。首先,软交换技术具有终结呼叫的标识功能,其标识作为出口网关可以作为呼叫处理的部分,接入网关即可以终结ISDN的PRI,也可以终结来自企业PBX的CAS信令。这种接入网关能够被软交换以基于分组电话协议的多种方式进行控制。软交换技术可以适用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网络,只需要在线即可,因此对于其保密性无需顾虑,并且可以将综合业务介入网关,实现部门之间的便捷联系,数据共享更快捷。因此现代智能网业务主要通过软交换技术与智能网之间的协议来实现。

3 NO.7信令系统

这是一种通用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其优点在于信道利用率高、信令可以告诉传递并且传递量较大,传递的信令既包括传统的中继线路接续信令,还包括与传统接续信令无关的管理维护等信息。可将信令网和通信网相互分离,便于进行维修和管理,这种系统有助于通信系统的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

3.1 主要结构

NO.7信令系统是为了实现建立呼叫和释放呼叫而设计的,其主要由信息传递、信令连接控制和用户三部分构成。由于系统采取分层的结构使得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信令系统的信息传递部分可以实现信令数据链路的三级功能,信令连接控制部分则扩大了MTP的业务范围,实现了全地址和子系统号码自动寻址的功能。而用户部分既可以提供传统信令的基本用户业务和附加业务,还能够支持64kbit/s和n×64kbit/s等多种承载业务。

3.2 NO.7信令系统的应用

目前NO.7信令系统多采用三级网结构,具体包括高级信令转接点、地基信令转接点和信令点。高级信令转接点一般具有两个平行的平面网,通过HSTP相互连接;而两个平面之间配对的HSTP与LSTP相连接,采用符合分担方式进行HSTP与LSTP之间的信令链路组;LSTP与SP之间的连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而SP必须与两个以上的LSTP或HSTP相连,连接不同则应该采用不同的符合分担方式;每个信令链路组至少应包括两条信令链路、并尽可能采用分开的物理通路;两个信令点间若信令业务量足够大时可以设置直达信令链路;第一级STP(HSTP)设置在直辖市各省区内,第二级STP(LSTP)设在地区或一个地级市内、电话网和信令网的对应关系,C1和C2中心都由HSTP汇接,C3、C4由LSTP汇接。

4 分组交换技术

作为储存和转发的交换形式,分组交换通过划分报文成长度相同的小组,并且将分组进行储存和转发,其具有利用率高、时延小、实时通信能力强等优点,在报文交换网之后,作为一种新型交换网络可以满足现代通信以数据传输为主的需要。诸如电子邮箱、数据交换、可视化视频等都是以其作为网络平台而开发的多种增值业务。其基本原理在于采用动态复用技术分割数据,形成多段分组数据,并且对每一段进行标识后,利用动态复用技术进行数据分组传输。分组技术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通信网络,包括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络,由于其低成本、高灵活性可以使得不同机型、不同速率的用户之间方便通信,因此许多部门都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对于众多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5 ATM交换技术

ATM交换技术是一种电交换,与信令不同的是以信元为单位进行交换,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信头进行处理,将信元从一个逻辑信道(如I1的b)改换到另一个逻辑信道(如Om的s),这个功能又被称为信头变换。以上空间交换和时间交换的功能可以用一张翻译表来实现,图的译码表列出了该交换单元当前的交换状态。ATM技术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而设立的,现如今通信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与对食物的需求无异,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是在此形势下,依托ATM交换技术,结合数字电话网而发展起来的。

6 结束语

现代通信技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并且随着交换技术的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于现代交换理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结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交换技术将是通信网络技术的核心技术,因此应该考虑现代交换技术在应用中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对于其与通信网络技术之间的问题及时予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雷.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融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S1).

[2]王庆.软交换网络与PSTN网络融合浅谈[J].信息通信,2006(02).

[3]付洪威,杨华,刘云.通信工程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

[4]史艺.下一代软交换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

[5]赵恺,王军弟.下一代微机监测系统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5篇

0引言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区别于传统的模拟制式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目前,中国最大的两个3G网络通信主要运营商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移动即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3G网络通信标准(TD-SCDMA),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申请[1]。而中国联通即采用WidebandCDMA,简称为WCDMA。 1TD-SCDMA和WCDMA通信技术工作原理 1.1TD-SCDMA TD的标准参考如表1所示。TD-SCDMA采用TDD双工方式,区别于WCDMA的FDD方式,主要的优点:1)不需要对称的频谱,目前在2GHz以下频段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称频段;可以利用FDD无法利用的不对称频谱,其中载波频段只需要有一个就可以使用。2)不需要对称的数据业务个数。3)成本低:无收发隔离的要求,可以使用单片IC来实现RF收发信机。TD-SCDMA的关键技术如下。1)智能天线。有效降低多路径、多地址的干扰。2)多用户联合检测。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值,同时处理多码道的干扰抵消.多用户的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技术相结合,理论上可以完全抵消MAI的影响,有效加强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2]。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必须和其他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使用。3)动态信道分配。在时域、频域、码域实现以降低干扰,动态信道分配就是动态调整无线资源的分配,达到降低干扰,均衡负载,保障Qos的目的。这样就使得TD可以在频域,时域,码域,空域这4个纬度内进行无线资源的动态分配,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方法。4)功率控制。功率控制的重要意义:明显改善传统的远近效应;对抗阴影衰落和快速衰落。功率控制的主要目的:保证链路质量Qos要求;提高系统容量。5)功率控制类型。开环功控制伴随着随机接入过程对各个信道初始功率进行设置。内环功控通过对SIR测量值与SIRtarget值的比较调整UE端的发射功率,使NodeB接收到的SIR满足通信要求。外环功控制则是根据BER/BLER与Qos要求的门限值相比较,并根据规定的外环功率控制算法给出既能确保通信质量又能使整个系统容量最大化的SIR目标值。 1.2WCDMA WCDMA标准参考如表2所示。WCDMA的关键技术如下。1)Rake接收技术。RAKE接收技术是第三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信号带宽较宽,存在着复杂的多径无线电信号,通信受到多径衰落的影响。RAKE接收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多径分集接收技术,可以在时间上分辨出细微的多径信号,对这些分辨出来的多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调整、使之复合成加强的信号。由于该接收机中横向滤波器具有类似于锯齿状的抽头,就像耙子一样,故称该接收机为RAKE接收机,用来解决多路径时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3]。2)分集技术。利用分射集收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衰落,补偿信号通道的损耗,并提供传送信号多个副本来提高接收信号正确判决率。无线信道是随机时域变换信号通道,尤其是衰变特性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分射集收目前被认为是非常经济,效果比较明显的抵抗衰变技术。分射集收天线工作原理就是分开发射信号或接收信号时将性质相同的信号合并一块处理,从而起到抗衰变的作用。3)软切换技术。软切换技术是WCDMA核心技术之一。软切换技术可以做到在信号通信终端如果重新开始与某个新的通信基站连接时,此时的连接并不会切断与初始通信基站的通信,而是新的信道建立成功后再将初始信道进行关闭,这样可以保证用户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过,这种切换只能用于具有相同频率的WCDMA信道之间[4]。 1.3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核心技术对比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核心技术对比如下。1)双工方式。TDD:上传数据频率带和下载数据频率带一致。FDD:上传数据频率带和下载数据频率带分开。2)天线。TD—SCDMA智能天线:降低移动终端在小区内和小区间受到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它能够提高系统增益,增大覆盖半径。WCDMA普通天线:移动终端在小区内收干扰较明显。3)检测技术[5]。TD—SCDMA联合检测技术:最大处理16条多径;能消除小区内和小区间的干扰。WCDMARake接收技术:最大处理4条多径;对消除小区间干扰不大。4)切换方式[5]。TD-SCDMA接力切换:切换成功率较高;资源占用少;切换时延短;对容量的影响低;呼叫掉话率较低。WCDMA软切换:切换成功率高;资源占用多;切换时延长;对容量的影响高;呼叫掉话率低。5)同步方式。TD—SCDMA:同步。WCDMA:同步或异步。 2结语 总之,3G技术的两大标准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3G市场的发展也可谓一波三折,中国在3G发展过程中应该多向其他相似国家学习成功的经验。虽然TD-SCDMA是中国独自制定的3G标准,但技术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尤其需要技术的积累和制造业的发展,盲目地追随国外技术潮流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就将失去现有的独特优势,放弃中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通信;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853文献标识码: A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及通信需求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过程,提出了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智能电网模型的业务主要是体现在分配领域,一个典型的新的业务领域,包括网络纵向配电自动化,配电网保护,配电网络视频监控,配电网络设备监控,分布式能源站的管理和控制,微电网的控制管理,用电领域的典型新业务包括专变用户负荷管理,配电变压器监测,低压集抄,家庭用电,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等智能化管理。

电网业务根据其功能属性,可分为保护类、控制类(遥控)、信息监测类(遥信、遥测)、视频类(遥视)。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见表 1 所列。

表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

Tab.1 Business categories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1)保护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微波电路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设计技术规定》(DL/T5062-1996)中规定微波通道(光纤通道参照执行)传输主保护信息时对通信的时延应不大于5 ms,路由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确定路由,不允许随便更改路由);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保护跳闸动作执行,导致电网事故扩大,严重时可能导致电网瘫痪;

2)控制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以下)、路由要求较严格(必须是相对固定的路由,可以根据需要在备选路由中切换);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控制执行,导致电网运行故障;

3)信息监测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较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路由要求相对较宽松(无需确定路由,信息在要求时间可达即可),通信的失效对电网运行存在一定管理方面的影响,但不会导致电网故障或瘫痪;

4)视频类业务:与信息监测类业务类似,但对通信的带宽需要较大,每路信息需要 2 Mbit/s 以上的带宽。

综上所述,保护类、控制类业务必须采用专用的电力通信专网;信息监测类、视频类业务应优先采用电力通信专网,在电力通信专网暂无网络覆盖的区域,可选择租用公用通信网络。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见表 2 所列。

表 2 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

Tab.2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

2 配网常用通信技术特性分析

配网通信网常用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通信技术、无线公网通信技术和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如 TD-LTE)等。通信技术的特性包括多个方面,但在业务应用上,通信技术的通信时延、带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最主要的特性。

2.1 光纤通信技术

配网光纤通信技术主要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 EPON 技术,两者都基于以太网技术,因此两者的网络性能基本一致。

1)通信时延。网络时延指数据帧从源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时间,交换机以太网的时延由帧收发时延(F)、交换时延(S)、线路传输时延(L)、帧排队时延(Q)组成,存储转发最小的时延等于交换机传输一帧所用的时间,100 M 以太网帧收发时延与帧长度成比例,从 5~120 μs 不等;交换机本身带来的交换时延在 5~10 μs,总的网络时延 = ∑(F+S+L+Q);一般情况下,100 Mbit/s 工业以太网经过 15 个网络设备100 km 传输的总时延小于 2 ms。

2)通信带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EPON 均支持百兆或千兆以太网,因此网络带宽可根据需要达到百兆或者千兆比特每秒。

3)通信安全性。电力配网光纤通信网络是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总体上通信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电力配电网光纤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很高,主要体现为:专网专用,保证网络通道的高可靠性;采用成环组网,具备 1∶1 保护能力;采用工业级设备,确保设备的高可靠性。

2.2 中压载波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目前适合长距离通信的、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中压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通道建立时间和单个数据报文传输时间通常在几十和几百毫秒。受频率干扰、环境影响,时延波动较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压载波技术采用主、从载波轮询方式通信,一般每个节点的轮询间隔根据字节长度设计为 2 s 以上。

2)通信带宽。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端口传输速率可根据要求设计为 1 200,2 400,4 800,7 200,9 600 Band,实际网络速度与传输距离、环境情况等有关,一般 5 km 左右的距离,传输距离只有几 kbit/s或者更低。实际应用中,一般设置主、从载波之间的数据发送间隔为 2 s,数据包长不超过 200 B。

3)通信安全性。中压载波通信属于电力通信专网,且传输媒介为高压电缆,具有较高的防接入安全性。另外由于该产品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复杂的编码和加密措施,因此业务接入的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中压载波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风险。①网络结构风险:中压载波的应用主要采用“1 个主载波机 +N 个从载波机”的树形、星形(物理上看像链形)组网方式,存在单点故障风险;②电缆线路迁改导致系统失效风缆线路的迁改将导致中压载波系统无法通行;③电缆线路开关开合、用户负荷变化、电缆沟积水等情况下,可能导致通信故障。

2.3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

当前,配电网中常用的无线公网主要采用 2G 技术(GPRS/EDGE/CDMA)。

1)通信时延。无线公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无线公网技术由于存在资源的竞争性、处理节点较多、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一般平均时延在几百毫秒。

2)通信带宽。2G 无线公网的通信带宽具有不确定性,从 0~200 kbit/s,如 GPRS 的理论带宽为171.2 kbit/s,但由于信号情况、网络负载等情况,一般 GPRS 网络的上行速率在 10~20 kbit/s,下行速率在 30~50 kbit/s。

3)安全性。2G 无线公网数据传输加密技术面向所有业务,其现有的鉴权规则已被破解,且与互联网互通,网络安全性较低。根据电监会要求,“公用数据网”在传送生产控制大区业务时,仅承载信息上传业务,不能承载控制类业务。

4)可靠性。无线公网的可靠性低,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的通道中断;②基站的基础设施故障导致的通道中断:无线公网的基站建设在民用建筑上,基站传输、电源,基站防偷盗、人为破坏等可靠性较差;③计费方式(如超过流量)导致的网络中断;④学校、政府机构、保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有意制定的信号屏蔽等;⑤应急情况下网络拥塞导致的数据业务不可用。以上安全风险,导致无线公网的总体可靠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无线公网的 GPRS 网络在线率在95%~99%。

2.4 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与无线公网一样,无线专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然而,由于无线宽带专网通信一般采用两层结构,且专网专用,险:中压载波系统依赖于电缆线路作为传输介质,电资源充裕,一般时延较固定且相对较短。但在环境影响、干扰影响方面,也难以保证固定的时延。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下行接入时延最大 11 ms,平均 8.8 ms;上行接入时延最大59 ms,平均 36.9 ms。

2)通 信 带 宽。 无 线 宽 带 专 网 通 信 技 术(如TD-LTE)在 10 MHz 带宽情况下,上下行峰值吞吐量能达到 20 Mbit/s 以上,但实际网络吞吐量与网络的信号强度、信噪比等有关。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在信号接收强度≥ 80 dBm 时,上行带宽为 4~5 Mbit/s,下行带宽 7~13 Mbit/s;信号接收强度在 –120~–115 dBm 时,上行带宽为 0.1~0.2 Mbit/s,下行带宽 1.2~1.8 Mbit/s。

3)安全性。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的认证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几个方面具备很成熟的标准、技术和加密算法,总体安全性好。根据电监会相关要求,“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一点多址微波、无线电通信、电力线载波、屏蔽层载波等;不具备专网条件的可采用公用通信网络,如 GPRS,CDMA,TD-SCDMA,

ADSL 和无线局域网等,应当采取虚拟专网、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并禁止与调度数据网互联”,“专用数据网”可以承载具备“控制”功能的双向业务。

可靠性。电力无线专网的可靠性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风险。①设备故障导致的通信故障。电力无线宽带专网的典型组网结构是树形,1 套核心网接入多个基站,1 个基站接入多个终端,在核心网或基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其下所有终端将无法通信。②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网络不同或信号强度弱而使通道中断的风险。

3 配电网通信技术应用原则

一般情况下,配网通信技术应用遵循以下原则。

1)配网通信网络业务接入须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安全 [2006]5 号令和 34 号文的规定要求,生产控制大区控制类业务应采用电力通信专网承载。

2)需要支持配电网保护类业务的,采用光纤信技术。

3)需要支持配电网控制类业务的,可选择光纤通信、中压载波、无线宽带专网技术,同时考虑区域特性、网络建设、运维和成本情况,选择如下:新建区域(一次线路新建)、重点保障的区域,选用光纤通信技术;老城区、高楼密集的区域,优先选用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技术作为补偿;一般城区,适合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以光纤通信和无线专网相结合,无线专网覆盖效果好的,采用无线专网技术;无线专网无覆盖的区域,采用光纤通信补充;郊区、农村区域、架空线路,以无线专网为主,中压载波为补充。

4)仅需要支持配电网信息监测类业务的,优先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具备优先专网覆盖的优先选择无线专网技术,否则选择无线公网技术。

5)需要支持配电网视频类业务的,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技术,慎用无线专网开展视频类业务。

4 结语

智能配电网及相应的配电网通信网络是当前电力行业的重点建设内容,本文分析并研究不同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中的应用场景、特性,规范不同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络中的应用模式,对于提高智能配电网通信的网络质量、促进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 ( 17) : 38-41.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 原理 应用 趋势

Abstract: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o replace the cab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s become the world recognized the fact. At this time because the communication distance influence, falling to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o as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must find a new way, using new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o explain the new technology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he trend of research on new technology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pplic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N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由于玻璃材料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发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泄露现象;光纤很细,占用的体积小,这就解决了实施的空间问题。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

2.1光纤通信是利用半导体激光器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器件,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将其耦合进石英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使用半导体检测器件,如雪崩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二极管等,将光信号再还原为电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的结构是由:纤芯、包层、涂敷层和护套组成。

2.2纤芯的作用是传到光波,包层的作用是将光波封闭在光纤中传播。为了达到传到光波的目的,需要使纤芯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包层的折射率。为了实现纤芯和包层材料的折射率差,必须使纤芯和包层的材料有所不同。目前实用的光纤主要是石英系光纤,其主要材料是石英。如果在石英中掺入折射率高于石英的掺杂剂,则就可以作为纤芯材料。同样,如果在石英中掺入折射率比石英低的掺杂剂,则就可以作为包层材料,经这样掺杂后,上述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了。

2.3目前广泛应用的掺杂剂主要是:二氧化锗、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硼、氟。前两种用于提高适应材料的折射率,后两种用于降低石英材料的折射率。实际应用中的光纤,外面加几层塑料涂层,以保护光纤,增加光线的强度。经过涂料以后的光纤成为光纤心线。根据光纤心线的涂料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紧套光纤和松套光纤。

三、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3.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3.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满足大众的需求,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用户接入部分更是关键,光纤接入网是高速信息流进千家万户的关键技术。在光纤宽带接入中,由于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有FTTB、FTTC、FTTCab和FTTH等不同的应用,统称FTTx。FTTH(光纤到户)是光纤宽带接入的最终方式,它提供全光的接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宽带接入的需求。目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GE的带宽,对大中型企业用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接入方式。

四、光纤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和舰艇及水下系统中的应用。

4.1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通信与邮电公用网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要求高可靠性、业务多、大部分业务容量小、具有丰富的杆路资源。因此,在电力通信光纤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会针对电力通信的特点并充分利用电力部门的特征进行光纤通信的建设。

4.1.1通过电力系统所独有的线路杆塔资源架设的电力特种通信光缆称为电力特种光缆。电力特种光缆分为以下几类:OPGW、ADSS、OPAC、OPPC、MASS、GWWOP、ADL ,电力特种光缆由于其自身结构以及安装形式比较特殊,所以遭到外力破坏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比较小。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OPGW 和ADSS 这两种光缆。

4.1.2OPGW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光缆同时与地线相复合,从而节省了重复建设的巨大费用;传输信号损耗小,且有着较高的通信质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容易被偷盗。其缺点是在应用中有雷击损伤的问题。另一种较常应用于电力通信中的光缆ADSS 光缆由于其材料采用绝缘介质,具有重量轻、不会对铁塔照成较大影响等优点,可应用于强电场和长跨距。同时由于其杆塔添加型的安装形式,光缆的架设对输电线的运作影响较小,所以在其安装、维护的过程中可以不用停电。

4.1.3ADSS光缆在实际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是电腐蚀

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通常在新建线路时,会采用OPGW光缆;在老线路加挂光缆时,会使用ADSS光缆。而新型特种光缆光纤复合相线(OPPC) 同时具备电能传输功能,国外已应用多年,国内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与ADSS 和OPGW 等常用光缆比较,OPPC 具有一系列优点,包括与相导线复合,基本不存在OPGW 雷击断缆问题;不存在ADSS 电腐蚀断缆问题;处于高电压状态,具有防盗功能。当无法找到合适的ADSS 和OPGW 的敷设空间时,OPPC 是适当的选择。目前,在波长1260 ~ 1680nm 范围内,光纤可以传输的波段有6 个。利用波分复用 (WDM) 技术,每个波段可同时传输多个信道。不同类型的光纤所能传播的光波波长范围也不同。

4.2光纤在舰艇及水下系统中的应用

光纤通信在舰艇上的应用主要基于光纤优良的传输性能, 同时也由于光纤对电磁现象的不敏感性, 而且能减少重量和尺寸等, 舰用光纤通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当前舰船电子技术深入到各种电器设备和控制系统, 舰用雷达、导航、传感器和指挥系统的信号电缆, 加上其它电器设备和电力电缆, 带来了严重的电磁干扰、射频干扰和电磁泄漏等问题, 使得电磁兼容性的矛盾日益加剧。虽然各种设备的电磁信号在严格的控制之下, 但干扰依然存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干扰, 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光纤是一种无源、不导电的介电波导材料, 对电磁现象不敏感, 其自身也不产生辐射, 以光纤作为信息传输材料, 可以免除各种信号之间的干扰, 传输数据的准确率、灵敏度将大大提高, 保密性也大大增强。特别对于通信监视设备尤为适宜, 可使舰船电磁兼容性矛盾大大缓解。舰艇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可使传输的频带增宽、信息容量增大、传输速率提高, 同时还可以极大地节约空间和重量, 而且可以简化安装。

4.2.1光纤的固有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特性, 使得它作为传输材料绝缘性能好, 能承受舰艇及水下的恶劣环境耐高湿、抗潮湿和盐份的腐蚀, 而且光纤不会自燃也提高了舰船的安全性。

五、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5.1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网络容量的需求和传输速率的提高一直是一对主要矛盾。传统光纤通信的发展始终按照电的时分复用(TDM)方式进行,每当传输速率提高4倍,传输每比特的成本大约下降30%~40%:目前商用系统已从45Mbps增加到10Gbps,其速率在20年时间里增加了2000倍,比同期微电子技术的集成度增加速度还快得多。

5.2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了不到1%,99%的资源尚待发掘。

5.3实现光联网

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

5.4新一代的光纤

近几年来随着IP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电信网正开始向下一代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而构筑具有巨大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是下一代网络的物理基础。 5.5光接入网

过去几年间,网络的核心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都已更新了好几代。不久,网络的这一部分将成为全数字化的、软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网络。

六、结语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是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手段,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8篇

DDS数字通信技术是借助数字传输信号实现的通信,将模拟信号发出,将信息发送到数字终端的一门技术,在数字终端接收信号后,通过对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运用调制解调器将所有的信号都发送到数字信道上。DDS数字通信能够防止外界的干扰,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地传递,而且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储存,在各类的网络通信都得到了应用。DDS数字通信运营了程控交换等技术,人们借助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将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信息交换就会按照计算机编程的方式传递。程控数字交换机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效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其占地面积比较小,能够储存的数据多,在数据传递时能够借助双通道传递,灵活性强,而且还有很多辅的功能,在使用时结合智能化电网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地服务。现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其不仅仅是支撑语音通话技术,同时也支持数据的交换,所以,其带宽也符合要求。

2DDS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2.1DDS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当信号在信道上传递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中,这些干扰是不能够避免的,导致信息传递的路径出现中断的问题。但是在使用DDS数字通信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在进行数字通信的时候,各个接收端都会收到识别码,识别码是由数字“0”或“1”构成的,只要干扰源不是特别大,在信息传输的时候能够分清楚有电脉冲,就不会对通信的质量造成任何的不利影响。

2.2DDS数字通信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运用DDS数字通信时,不会对通信的质量产生任何的影响,即使是远距离的通信,也不会产生大量的干扰和数据中断的问题。模拟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距离过长,信号就会逐渐减小,所以,为了能够使信息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传输,就需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增音放大器。但是,增音放大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会提高信号收集的效果,同时也会将一些干扰信号方法,这些干扰信号在放大的过程中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信号扰的信号阻挡,信号会出现中断的问题。DDS数字通信能够运用整理信号,生成新的信号的方法,通过将那些受到外界干扰的信号进行整理,找出新的电脉冲,这样,就能够将干扰源清除,不会造成信号的失真问题,即使是在远距离的通信中,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2.3DDS数字通信能够起到防止信息泄露的效果

模拟信号在传递信息时,容易导致信息泄露的问题,而且在进行加密处理时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在运用DDS数字信息传递时,可以生成离散的信号,能够打乱顺序,采用随机性的密码,即使在获取密码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译密码。

3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

数字通信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及时地传达,从而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通过对数据的编码、调制、解码等步骤,实现数据的传递。在对数据进行调制的过程中,主要是英语条幅和调频的方式,能够将信号源进行转化,从而使信号的传播比较安全,而且能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运用网络接口的方式,直接能够实现多媒体的连接,人们运用移动终端就能够接收信号。

4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DDS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DDS数字通信技术能够在通信行业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能够克服传统的模拟通信技术的弊端。现在,电话数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通过编码的压缩也能够实现各类数字化的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字信号,能够在信息业务中传递各类信号,通过对终端的处理,使数据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带宽网络的使用是未来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5结语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光纤设备通信原理布线技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 TN9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由于互联网业务与通信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社会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信息增加量的快速增长,一般的通信技术有点力不从心。现在最具有诱惑力的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与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两个重要技术支柱,计算机的任务是把信息数字化,输进网络里面去。光纤主要是负责信息传输的重任。光纤通信被大量的运用于信息化的发展,使在微电子技术之后信息这一块的关键科技。由于铁路通信的进步,乘客以及工作人员的每一类通信需求日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光纤仪器和科技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铁路通信的实际应用中。所以大家有必要对光纤仪器和技术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一、光纤通信技术及设备

1 光学通信机理

根本的通信系统是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以及光接收机构成。数据是多种信号的数字化。光发送机和调制器的任务是把信号转换成满足于在光纤上传输的信号,依次用后的光波窗口包括0.85、1.31以及1.55的。光学信道主要有最根本的光纤,还包括中继放大器EDFA等;但光学接收机只识别光信号,还从中获取信息,再转换成电信号,然后获得相应的话音、图像、数据等等。

2 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设备构件

⑴ PCM电端机

对于光纤通信系统,其传输的为二进制光脉冲“0”码与“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展开通断调制而出现。但数字信息是对不间断变化的模拟信息依次抽样、量化和编码生成的,就是所谓的PCM,就是脉冲编码调制。此类电的数字信息被称作数字基带信息,由PCM电端机生成。

⑵ 光发送端组成

由PCM设备传来的电信号是满足PCM传输的码型,是HDB3码和CMI码。信号传到光发送机后,最先到达输入接口电路,展开信道编码,转变为由“0”和“1”码构成的不归零码。再在码型转换电路中展开码型变换,变换成满足于光线路传输的mBnB码和插入码,后传到光发送电路,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传到光纤传输。

⑶ 光中继器

一半的光中继器选用的是光—电——光的形式,光电检测器先把光纤传来的及其微弱的并失真了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经由放大、整形、后定时,恢复到与以前的信号相同的电脉冲信号,再用此电脉冲信息驱动激光器发光,再把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往下一段光纤传达光脉冲信息。一般情况下将有再放大、再整形、再定时此三类性能的中继器称为“3R”中继器。

⑷ 光接收机

由光纤传送的光信号到达光接收电路,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放大,再定时再生,最后又复原为数字信息。因为发送端有码型转变,所以,在接收端要进行码型反转变,再把信号送到输出接口电路,变为满足PCM传输的HDB3码或CMI码。

以上也是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再通过传输最后又从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过程。但是在光纤技术的发展期间经历了很多的规范。由刚开始的准同步数字体系到非常先进的SDH光纤通信模式。下面简要描述一下一些规范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光纤通信传输体制

1 光纤通信传输体制的发展过程

1972年CCITT给出了第一批PDH意见;1976和1988年再给出两批意见-形成齐全的PDH系统;1984年有些国家实验室着手同步信号光传输系统的分析;1985年西方先进国家标准协会参考贝尔实验室给出的全同步网的理念,委托T1X1委员会拟制同步规范,并称之为SONET;1986年部门着手以SONET为根本拟定SDH;两年之后通过了第一批SDH意见;从1990以来, SDH已变成光纤通信根本传输方式;现在,SDH不但是一个新的国际规范,还是一个组网准则,也是一类复用手段。

2 几种传输技术实现模式

明线科技,FDM模拟科技,各路电话4kHz;小同轴电缆60路FDM模拟科技,各路电话4kHz;中同轴电缆1800路FDM模拟科技,各路电话4kHz;光纤通信140Mb/sPDH体系,TDM数字科技,各路电话64kb/s。

三 光纤布线问题

1 光导纤维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另一个称呼,由直径估计0.1mm左右的细玻璃丝组成。它透明、纤细,然而比头发丝还要细,然而具有将光密封在里面还要沿轴向展开传播的导波结构。现在,光通信应用的光波波长大小是在近红外区里面,波长是0. 8~1. 8um。能够划分成短波长段和长波长段。光纤通信的有点是: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小;能避免电磁干扰;线径不粗,重量小;资源很多。

2 光纤布线

现在,国际上盛行的布线准则有两个,其一是北美的标准EIA/TIA-568A;其二是国际标准ISO/IE-CIS 11801。EIA/TIA-568a与ISO/IECIS 11801推荐使用62. 5/123um多模光缆、50/125um多模光缆和8.3/125um多模光缆。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能够由纤芯的尺寸大小来简要地辨别。单模光纤的纤芯不大。估计4~10um,仅传输主模态。这样能够完全防止模态色散,让传输频带较宽,传输容量非常大。此类光纤符合于大容量、远距离的光纤通信。它是今后光纤通信和光波科技发展的必经途径。多模光纤又包括多模突变与多模渐变型光纤。第一个纤芯直径非常大,传输模态非常多,所以带宽非常窄,传输容量非常小;第二个纤芯中折射率跟着半径的增加而降低,能够获得非常小的模态色散,所以频带非常宽,传输容量非常大,现在通常都运用后者。

四 光纤的连接和检测

1 光缆的连接

方法一般有永久性连接、应急连接、活动连接。

⑴ 永久性光纤连接

此类连接是用放电的手段把连根光纤的连接点熔化并结合到一块。通常用在长途接续、长期或半长期固定连接。其通常特性为连接衰减在一切的连接方式中最低,典型值是0.01~0.03dB/点。然而连接时,需特殊的设备和特殊工作人员操作,然而连接点也需要特殊容器进行保护。

⑵ 应急连接

应急连接通常是用机械与化学的措施,把两根光纤固定并粘接在一块。此类措施的一般特点是连接快速可靠,连接典型衰减是0.1~0.3dB/点。然而连接点长期应用将不稳定,衰减的速度也会快速增加,因此仅能短时间内以作应急之需。

⑶ 活动连接

活动连接是运用每种光纤连接设备,把站点和站点或站点和光缆连接起来的手段。此类手段灵活、不复杂、简便、稳定,常用在建筑物内的计算机中。它的典型衰减是1dB/接头。

2 光纤检测

光纤检测的一般目的是为了确保系统连接的质量,降低故障因素和故障时发现光纤的故障点。检测手段多种多样,一般包括人工简易测量以及精密仪器测量。

⑴ 人工简易测量

此类措施通常用于高速检测光纤的通断与施工时用来辨别所做的光纤。其是用一个简易光源由光纤的一头打入可见光,从另一头看看哪一根发光来达到目的。此类措施虽然不复杂,然而它无法按规定要求测量光纤的衰减以及光纤的断点。

⑵ 精密仪器测量

应用光功率计或反射图示仪对光纤进行相应的测量,能够测出光纤与接头的衰减,还能够测出光纤的断点之处。此类测量能用来按要求研究光纤网络发生故障的因素和对光纤网络产品作出相应的评价。

结语

铁道系统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部分,伴随着高铁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铁路工程的通信系统必然要受到重视。配备光纤的通信系统,不仅能够加快铁道部门接传信息的速度,有效地完成各种信息处理,而且能够高效的解决各种相关的难题,如列车中乘客的突发意外可以快速的获得帮助,列车车速及位置的及时查询等等。光纤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工作中先进的光纤设备与技术不仅只是增强铁路通信的水平, 还要应用在各领域各行业中,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雪辰,孙国南,李旭东.光纤制导关键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传播.2011(08)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交换技术;通信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1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245-01

1 现代交换技术原理

交换就是在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递的过程。

交换网络是完成语音或者数据交换的网络,是电信基础设施,包括语音交网络和数据交换网络。

世界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交换,在通信网领域,就更需要用到交换功能了。在通信网中,信息都是进行线路交换的,每一个交换中心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中心交换机,负责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到所需求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通信从步进制到纵横制到程控交换到TI是一个质的飞跃。交换技术可以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MAC地址表中。目前,第2层交换技术已经成熟。从硬件上看,第2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都是通过高速背板/总线(速率可高达几十Gbps)交换数据的,2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Applieation Speeific Integarted Cicru)ti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通信网的主要任务就是信息交换,没有交换技术是行不通的。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IP交换、ATM交换、软交换、移动交换、光交换等等。

2 程控通信网络现状

2.1 程控交换技术

目前通信业务逐渐从话音转向数据为主导的模式,交换技术也由过去的电路交换转为分组的数据交换,并且逐渐向基于IP 的软交方向发展。程控交换就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根据相应的程序实现通信中各种介质的转换,包括话音、数据等。程控交换技术的软件主要包括程序和数据两部分,程序部分主要是由操作系统和应用两种程序构成,而数据部分则由系统数据、交换框架数据、局数据和路由、用户数据构成。

以程控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便于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通信等交换,它由程序控制,是由时分复用网络进行物理上电路交换的一种电话接续交换设备。常见结构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或两者结合。技术指标有很多,主要为BHCA/呼损接通率,无故障间隔时间等。

2.2 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结构

2.2.1硬件组成。硬件包括话路部分、控制部分和输入输出部分。(1)话路部分用于收发电话信号、监视电路状态和完成电路连接,主要包括用户电路、中继电路、交换网络、服务电路(包含收号器、发号器、振铃器、回铃音器、连接器等)、扫描器和驱动器等部件;(2)控制部分用于运行各种程序、处理数据和发出驱动命令,主要包括处理机和主存储器;(3)输入输出部分用于提供维护和管理所需的人机通信接口,主要包括外存储器、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部件。

2.2.2软件组成。软件包括程序部分和数据部分。(1)程序部分包括操作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前者用于任务调度、输入输出控制、障碍检测和恢复处理、障碍诊断、命令执行控制等;后者用于实施各种电话交换事件与状态处理、硬件资源管理、用户服务类别管理、话务量统计、服务观察、软件维护和自动测试等;(2)数据部分包括系统数据、交换框架数据、局数据、路由数据和用户数据。主要用于表征交换系统特点、本电话站及周围环境特点、各用户的服务类别等。

2.3 程控交换软件技术

软交技术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趋势下,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的主要设备之一,应该尽快建立完整和独立的软交换网络结构。通常以软交换技术为基础,与其他传统网络进行互通,形成统一的网络结构。由软交换技术进行网络控制的核心人物,通过三方的应用平台和各种数据库连接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可以为三方应用、增值业务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而应用服务器与软交换之间可以使用相应的接口,策略服务器与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适宜的协议来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动态干预。

近年来,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并且逐渐改善了过去不完善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较为便捷的应用性网络,软交换技术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并且解决了过去常面对的重大问题。首先,软交换技术具有终结呼叫的标识功能,其标识作为出口网关可以作为呼叫处理的部分,接入网关即可以终结ISDN的PRI,也可以终结来自企业PBX的CAS信令。这种接入网关能够被软交换以基于分组电话协议的多种方式进行控制。软交换技术可以适用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网络,只需要在线即可,因此对于其保密性无需顾虑,并且可以将综合业务介入网关,实现部门之间的便捷联系,数据共享更快捷。因此现代智能网业务主要通过软交换技术与智能网之间的协议来实现。

3 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ATM 交换技术是一种电交换,与信令不同的是以信元为单位进行交换,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信头进行处理,将信元从一个逻辑信道(如I1的b)改换到另一个逻辑信道(如Om的s),这个功能又被称为信头变换。以上空间交换和时间交换的功能可以用一张翻译表来实现,图的译码表列出了该交换单元当前的交换状态。ATM 技术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而设立的,现如今通信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与对食物的需求无异,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是在此形势下,依托 ATM 交换技术,结合数字电话网而发展起来的。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简称B-ISDN(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ees digital network)。B-ISDN是在ISDN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速率的业务,不但包括连续型业务,还应包括突发型宽带业务,其业务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包括速率不大于64kbit/s的窄带业务(如语音、传真),宽带分配型业务(广播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宽带交互型通信业务(可视电话、会议电视),宽带突发型业务(高速数据)等。能在同一网络中支持范围广泛的声音、图像和数据的应用。ATM不仅能把话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都综合到一个网内,它还具有实现带宽动态分配和多媒体通信的优点。ATM宽带交换是实现B-ISDN的关键和核心。通信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学习、了解和掌握交换与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交换通信技术向下一代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交换技术将是下一代通信的关键性技术,在网络开放性和可编程方面有了很高的技术提升,为网络的演进作出巨大贡献。现阶段,在公用通信网和各类专网包括电力专用通信网中都有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通信领域 MIMO技术 便利 原理 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效率的信息网络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获取更加关注。对于不同发展的数据信息,比如:无线局域网、蜂窝通信等,它们的容量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相比有线通信,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使其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可靠、不可信,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输速度以及质量。在不改变宽带、功率的情况下解决多径衰落,是目前数据传输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引进MIMO技术以期解决问题,目前,MIMO技术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被较为广泛的运用。

一、MIMO技术概述

从MIMO技术的历史发展来看,早在20世纪初,马可尼提出了MIMO技术,至今,此技术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后来,1970年前后将其运用到了通信系统中,针对当时的通讯发展情况,这种技术的引进对于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作用。20世纪90年代,无线通讯全球化,MIMO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天线系统等。而后出现了复合技术,将此技术与平坦衰落并用,发挥了其重要价值。

从MIMO的概念角度来看,MIMO技术的中文全称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英文全称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应用于天线无线通讯。在其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位置采用几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以保证信号在发射信号端与接收信号端通过天线进行信号的良好传输、发射与接收,最终,提高数据信息传输质量[1]。MIMO技术可以通过采用空间的资源,不同天线进行多方面、多方位的发射与接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不改变频率与功率的前提下,大幅度或者成倍的增大通讯系统的容量,此优点令MIMO技术成为通信系统的主力技术。

从MIMO的原理角度来看,MIMO技术是将多根发射、接收天线安装在相应的发射与接收端,从此实现发射与接收端的多根天线的数据信息传输与接收,此过程会大大提高数据通讯质量。在不改变频率与功率的基础上,充分的使用空间资源,实现多根天线发射、多根天线接收,从而,成倍数的提高通讯信息的容量。采用MIMO技术的过程中,无线通讯系统被反射出不同的信号,不同的信号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流,而单输送系统仅可以一次接受或发送一个空间流,受到了局限,MIMO技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接收和发送多个空间流,全面掌控不同方位信号,提高容量、可靠性,从而提升资源的性能,扩宽了无线系统使用的范围。

二、MIMO技术运用于无线通讯

第一,用于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对于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MIMO技术,在发射与接收位置安装多根天线,扩大覆盖面、增加接收与发射信息数据。

第二,用于传统通信系统。传统的蜂窝移动通讯系统中存在着问题,采用MIMO技术与传统通讯系统相结合,传统系统属于单方向发射单方向接收系统,而MIMO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甚至全方面收集数据信息,相对特点而言,MIMO技术更具有发展前景。

第三,将传统天线系统结合,发挥重要作用。旧式天线系统能够解决衰落方面的问题,在居民的用户小区有较好的应用。将旧式天线系统与MIMO技术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容量,使小区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第四,用于雷达。将MIMO技术运用于雷达方面,收获了比较好的成果,在应用过程中,采用不同天线发射正交波形[2],并且这些波形都是不同的,它们形成比较广泛的覆盖面,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相干积累,从而获得比较高的信噪比。

第五,用于无线通讯。MIMO技术在无线通讯领域是重要技术支持,在不断地发展中,此技术也越来越广泛普及使用。随着社会中天线数目的不断增多,对于MIMO技术的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限制了天线的数目会影响到技术的使用,因而,需要再继续完善MIMO技术。

三、MIMO技术应用于无线通讯的意义

在研究MIMO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有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2002年的十月份,全球第一颗BLAST芯片的问世,在贝尔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将其与MIMO技术相结合,使其具有更高速数据传输速度,加快了人们网络数据生活。第二次是在2003年8月份,提出了AGN100Wi-Fi,将其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了第一款多方位发射与接收的产品,在保持了兼容性的同时,提高了Wi-Fi的速度。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是一种应用于无线通讯中的天线技术,此技术可以在发射与接收处安装多根天线,全方位发射与接收信息数据,并且在保证频率与功率的基础上,提高数据传输速率[3]。传统的通讯过程中,仅采用单一的传输方式,这样的形式在很多特殊地区不适合,比如:建筑物、峡谷等,造成信号衰减等现象。通过MIMO技术可以减少相似的传播干扰,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手机等。

信息化快速的时展,人们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容量的要求也相对越来越高,传统的单方向传输数据通讯系统会为人们网络移动通讯生活带来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加快信息化进程,需要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因此,广泛使用MIMO技术。对于不同发展的数据信息,比如:无线局域网、蜂窝通信等,它们的容量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相比有线通信,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使其获得的数据信息不可靠、不可信,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输速度以及质量。在不改变宽带、功率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多径衰落的相关问题,是目前数据传输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引进MIMO技术以期解决问题。MIMO技术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被较为广泛的使用,比如:用于传统通信系统、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系统、雷达、无线通讯、将传统天线系统结合,发挥重要作用等。对当今社会的高速率网络的要求,传统通讯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采用新的通讯技术以期达到人们的网络要求标准。我国的通信领域中,MIMO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无线传输通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MIMO技术通过宽带和功率的便利条件,提高无线通信容量和频率,使人们享受到高速网络时代的特点。随着无线传输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对MIMO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MIMO技术是一种现代无线传输通讯技术,它为人们高速网络生活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对当今社会的高速率网络的要求,传统通讯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采用新的通讯技术以期达到人们的网络要求标准。MIMO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此技术在保证宽带以及功率的基础上,实现了高速率网络,防止很多若信号的干扰,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质量,成为了核心技术,为我国无线通讯局域网发展提供有利因素。

参 考 文 献

[1]甄晓瑜.MIMO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3):14-14.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扩频通信技术工作原理应用

一、扩频通信技术概述

1.1扩频通信技术的概念

扩频通信技术即SSC,是英文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的简写形式,其具体是指用来传输信息的射频信号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方式。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一下,某二进制的数据流,其传输速率为64kb/s,也就是说该数据流的基础带宽仅为64kHz,而借助扩频技术进行传输时,它的带宽则可被扩展为4MHz、26MHz,最大时甚至可以扩展至120MHz或更多。SSC的基本特征如下:利用比发送信息数据的速率高出多倍的伪随机码将载有信息数据的基础带宽信号的频谱进行相应地扩展,使其形成宽带的低功率频谱密度的信号来发射,其信道容量的公式为C=Wlog2(1+P/N),该公式指出当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时,带宽W与信噪比P/N是能够互相转换的,即通过增加带宽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前提下以相同的信息传输速率进行可靠的信息传输,还有可能在信号被彻底淹没的条件下借助增强信号带宽来实现可靠通信,这就是SSC的基本理论依据。

1.2扩频通信的特点

扩频信号本身属于一种不可预测的伪随机带宽信号,它的带宽要比欲传输数据信息的带宽大很多,并且接收机中必须带有与该带宽载波同步的副本,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具有了以下特点:其一,超强的抗干扰性。因为扩频信号本身具有的不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干扰者很难利用观察来进行有效地干扰,通常只能够使用发射与扰信号不匹配的干扰技术,而这种做法所能起到的干扰效果并不大。由于扩频通信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对信号本身的带宽进行了扩展,故此,在信噪比很低的前提条件下,仍可以保证高质量的通信,这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二,良好的保密性。在发射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因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当中有用的信号功率谱密度非常低,这样一来信号便可以在极强的噪声背景下进行可靠通信,想要截获这样的信息非常困难,为此,其能够实现隐蔽通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其三,可实现码分多址。在通信系统当中,可借助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间较好的相关性进行解扩,这样系统便能够区分出不同用户的信号,多用户同时通话便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况。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扩频通信技术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当中,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也日趋完善,并在诸多领域当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其应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扩频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1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军事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在军事领域当中有着大量需要保密的信息,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成为军事通信反对抗当中最为重要技术手段,该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信息系统、武器系统以及系统当中。在海、陆、空战术的通信当中,常采用扩频通信技术来增强通信电台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战术电台的抗干扰性和数字化程度将是其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发展趋势。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大量使用了带有扩频技术的GPS定位导航系统、定位报告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以及单信道机载系统等等。经过实践应用表明,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扩频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属于民用通信领域的范畴,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新一代的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了扩频通信技术,这使得频谱利用率获得显著提高,同时共信道干扰的影响也大幅度减小。通过扩频通信技术的码分多址系统,可以给每个移动台都分配一个特有的随机码序列,并且各个台之间均不相关,这样便能够非常方便地区分开各个移动台的不同信号,从而使得在一个信道当中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用户,频谱利用效率较传统的频分多址增强了将近20倍左右。以往的移动通信中多径效应产生出来的衰落相对比较严重,而通过扩频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多径效应对移动通信质量的影响。

2.3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目前,扩频通信技术已经在军事卫星通信领域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扩频码分多址系统具有组网灵活性高、承受过载能力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在民用卫星通信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民用卫星通信当中采用扩频码分多址技术以及伪随机序列扩展频谱的方法,能有效地实现能量扩散,进而达到减少卫星系统干扰的目的。

2.4扩频通信技术在测距定位中的应用

GPS属于多星共用两个载波频率发送定位信号的卫星定位系统,因而它需要采用扩频码分多址的方式来对各个卫星的地址进行区分。每一颗卫星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伪随机序列码型,码片的宽度越窄测距的精确程度就越高。此外,借助直接序列扩频还能增强测距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加之其采用的是无源定位的方式,故此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用户数量没有上限。现阶段,我国军事领域以及民用部门都将GPS作为接收设备在使用,很多定位工作也都是通过GPS来予以实现的。

三、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常情况下,研究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都是就直接序列扩频而言的,所谓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是以直接扩频的方式构成的一种通信系统,简称为DS系统,这是最为典型的扩频通信系统,它的发射机机与接收机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A为输入数据信息,其经过信息调制后变成宽度为B1的调频信号,然后再借助伪随机扩频序列调制成带宽为B2的信号后进行发射。当接收机接收到发射信号以后,通过对伪随机扩频序列相位的准确捕捉,便可以产生出与发送来的相位一直的PN码,该码可作为解扩本地信号之用,以便恢复成为窄带信号,并对发送来的A数据信息进行估计,这样整个接收过程便完成。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容易产生编码信号、载波频率仅有一个、频率合成器简单、用户之间不需要同步、接收机能够实现相干解调等等。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MIMO -OFDM原理;关键技术;4G

0 前言

近年,我们的手机网络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由原来的2G网络逐渐发展到4G网络,这既要归功于移动公司的推广,又要归功于网络研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虽然4G移动通信在描绘高速的数据传输,提供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丰富业务美好前景,但是随着4G网络的不断推广,单一的MIMO技术或单一的OFDM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将MIMO-OFDM技术结合起来构成4G网络的核心。

1 MIMO-OFDM原理

1.1 MIMO技术原理

首先,MIMO技术原理在移动通信工程中的运用并不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所以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还是良性的。MIMO技术原理就是将已经存在的多径传播和随机衰弱进行高效率的重新利用,达到更好的传输速度和效率。MIMO的中文名称就是多输入和多输出,所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多天线的控制来减少信道衰弱问题的发生。多并行的天线空间信道能够进行同时的发送和接收,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用户,都提供最完美的技术体验。

1.2 OFDM技术原理

频分复用、多载波并行传输等通信技术概念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就予以提出的,所以OFDM的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到各个领域、环节,也在移动通信中得以普及和成熟的。OFDM技术从发展及应用角度上,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极低频谱效率的频率复用阶段,最早的高频谱效率的多载波通信系统阶段,多载波理论发展阶段,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形成阶段,从理论到实用阶段。

1.3 MIMO-OFDM技术结合的原理

MIMO-OFDM技术的结合就是当代4G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领域,更是解决了无线信道频率的选择性问题。作为核心领域,MIMO-OFDM 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道估计,同步技术,空时处理技术,分集技术等。MIMO-OFDM技术结合的原理就是,先利用MIMO技术的多天线设备优势的多输入和多输出,进行对信号OFDM的接收,然后专用OFDM进行时频同步处理,紧接着去掉相应的CP,还有对OFDM进行解调环节,最后根据信道估计的结果进行检测解码,恢复出接收比特流。

2 4G中的MIMO-OFDM同步问题的研究

2.1 MIMO-OFDM同步问题

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科学技术核心,MIMO-OFDM技术顾名思义是来自OFDM技术和MIMO技术的完美结合。MIMO-OFDM技术是通过将时间,频率,和空间三种分集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后,将各自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无线通信系统对噪声干扰性能增强,对多径的容限能力大大增加。MIMO-OFD同步技术中主要所涉及的同步技术有载波同步、符号同步和帧同步三大技术,这三大技术之间的嵌合就是形成MIMO-OFDM同步技术和核心。

2.2 MIMO-OFDM同步研究现状

就MIMO-OFDM同步研究现状而言,国外的研究水平较之国内,相对较高。美国的加州大学、瑞的士联邦理工学院、日本的北海道大学都在该领域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国内MIMO-OFDM同步技术应用的起步较晚,采用该技术的无线传输平台也是为数不多,所以对MIMO-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相对落后。兼并国内外的研究水平来看,MIMO-OFDM同步技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普遍存在的有MIMO-OFDM运用于商业化的平台时,虽然是功能强大,但是因为复杂度高,导致灵活性差;MIMO-OFDM运用于演示平台,因为只针对特定的技术标准实现特定的功能,导致难以应对各层次人士的应用需要,受到限制。

2.3 MIMO-OFDM同步方式

MIMO-OFDM的同步方式是当各个接收天线收到对应的OFDM符号信号后,对其设置时频的同步处理,去掉对应的CP,再对其 OFDM进行解调,然后再对其进行解码,这时就要依据信道估计的结果,恢复并且接收比特流。MIMO 系统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无能为力,OFDM又在提高系统容量的能力有限,所以构建MIMO-OFDM的同步技术还是需要实现诸如同步、空时处理技术、自适应调制和编码、信道估计等关键技术。

3 MIMO-OFDM的关键技术

3.1 信道估计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就是多径性和时变性。准备的信道估计技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空时编码过程中,必须要在接收端保证能够对信道特性进行完全掌握。[2]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信道估计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训练序列或导频的方法和用盲方法来进行信道辨别,分为全盲和半盲信道估计,前者使用的是已知训练序列估计均衡器系数,后者直接对均衡器系数进行估计,所以两种信道估计技术各有优劣。信道估计技术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找出影响信道估计的关键因素,将各类影响因素运用到模拟信道中,通过与实际的真实信道进行的对比结果,改进了信道估计的算法。信道估计技术在提及到MIMO-OFDM技术后的首要反应技术。

3.2 空时信号处理技术

在MIMO-OFDM同步技术中,时空信号处理技术的存在地位可想而知。时空信号处理技术就是在对相应信号的实部或者虚部进行取反操作,之后将其输出结果被映射到不同的发送天线发送出去。时空信号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信号的处理方式对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突破性的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同时研究信号进行处理意见分析。目前,在时空信号处理技术中常用的空时编译码有分层空时码、空时格形码、空时分组码和空时频编码这四种编码。

3.3 分级技术

分级技术也被称之为分集技术,在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中,表现出来的不可靠性就是因为分级技术的不成熟。[1]无线衰落信道时变和多径特性引起的系统对噪声、干扰、多径等因素的抗性降低的现象就是分级技术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MIMO-OFDM的同步技术就是在不增加功率和不牺牲带宽的情况下,减少多径衰落对基站和移动台的影响的技术保障。分级技术还能有效的保障无线频率使用的有效性,以前相同数量的无线频谱开展更多的实际应用。

3.4 同步技术

MIMO-OFDM系统同步问题包括载波同步、符号同步和帧同步这三大同步问题。载波同步致力于子载波间的正交性,避免输出信号幅度衰减及信号相位旋转等问题的产生;符号同步和帧同步与载波同步密切相关的后续同步技术,接收端选择信噪比最高的天线信号进行顿检测和后续的同步。

4 结语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移动通信的技术、性能等方面都相应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市场。传统的有线通信模式已经在可靠性、可用性、抗毁性等很多方面出现了漏洞,所以应运新生的现代无线通信就突出的表现出在特殊环境、地貌中,不受限制的优越性。MIMO技术和OFDM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井下通信;人员定位;自动化;技术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矿需求量的加大,煤矿掘进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为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井下通信及人员定位的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矿井自动化技术受关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自动化技术是技术人员根据矿井的实际环境进行的参数设置,可较为精确地采集井下所需的数据;第二,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进行数据开采,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

1 矿井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现阶段,我国用于井下通信的技术主要有:井下小灵通技术、井下WIFI技术和透地通信技术等等。人员定位技术主要有:射频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和红外线定位技术等。这些矿井自动化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建立地面监控主站、矿用隔爆网络交换机和分站实现地面对矿井的自动化控制。

1.1 井下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井下通信技术网络属于局域网,局域网的服务器通过隔爆网络交换机与地面监控主站相连,地面监控主站配有投影仪和电视墙,可随时监控矿井的动态,收集矿井内部的实体状态信息和数据信息。

1.1.1 井下小灵通技术的工作原理

井下小灵通技术是由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而来,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和监控,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地面对矿井的直接控制。因为小灵通技术成本低、易于携带的特点,工作人员主要将其用于矿井内部的动态监视,收集矿井内部的数据信息,为工作人员安排生产提供参照。此外,矿井小灵通技术不受网络覆盖的影响,数字通话程度较高,能实现不间断的通信,这是较之现代的移动通信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优势。

1.1.2 井下WIFI技术的工作原理

煤矿资源开采是我国动力燃料的主要来源,这就对矿井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矿井自动化技术不仅要实现矿井的自动监测,更要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井下WIFI技术是弥补小灵通技术的频段被收回后的又一有效自动化网络监测技术。井下WIFI技术系统以WIFI 无线网络协议和TCP/IP协议为联络手段,以地面监控主站为实时监控平台,通过WIFI无线网络对矿井的全方位覆盖,实现WIFI技术对矿井的监控。

1.1.3 透地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

众所周知,透地通信技术是以地磁波为媒介,通过无线电波穿透地层实现地面与矿井通信的技术手段。其设备构成比较复杂,有地面输入设备、大功率发射机、天线和传呼机。由于该技术信息容量小和易受电磁干扰的特点,其在矿井中的应用范围较小,主要用于井下紧急情况的救助。

1.2 人员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

1.2.1 射频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

射频定位技术是通过收集井下工人的指纹实现对其定位的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指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完成一对一的对应,对工人进行监督。该系统记录的数据值只是一种参考值,在实际估算工人具置时,受工人工作的动态环境的影响,应用范围不大。

1.2.2 GPS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定位技术依据GPS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和GPS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位系统,实现对井下工人的监督。其工作原理为:地面监控系统向GPS卫星发射位置信息,GPS卫星根据其接受的信息对地面监控系统实现定位与追踪,将追踪的数据发射至地面接收机,然后通过接收机将位置信息传送给地面监控显示屏,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精确的计算,实现对井下工人位置信息的自动化监测。此技术用于成本较高,目前仅在大型煤矿使用。

1.2.3 红外线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

红外定位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工人佩戴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标签,第二部分为在矿井内部布置固定的位置接收器。工人在井下工作期间,通过位置接收器对身份标签进行红外线定位,位置接收器将记录的身份数据信息反馈给地面监控平台,地面监控平台根据数据进行具体的估算。红外线定位技术成本较高,且对矿井中的死角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位,因而使用范围较小。

2 井下通信及人员定位的自动化技术研究

2.1 常见通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常见的、用于井下通信的技术中,虽然井下小灵通技术在现阶段因其成本低廉且不受网络的限制,被广泛应用于井下通信系统,但由于其使用权限的限制,日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透地通信技术依靠电磁波传送信号实现地面与井下的通信,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易被外界的磁感信息干扰,其通信的质量有待商榷,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保护和屏蔽体系;井下WIFI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技术,其自身对网络要求较高,是建设现代化煤矿主攻的方面。

2.2 常见的人员定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常见的人员定位技术中,射频定位技术只是对人员位置信息的估算,其定位的位置信息精确度较低,在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因为其成本低廉可能被大范围的使用。笔者认为,该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前需要做足改进工作,提高位置定位的精确度;GPS定位技术和红外线定位技术是现展的高新技术,其使用范围较广,前者记录的数据信息比后者精确。但二者成本都较高,因此,笔者认为要普及这两项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强国家的科研实力,科技和经济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在井下人员定位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中体现尤为突出。

3 结束语

井下通信及人员定位自动化技术是煤矿高效生产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在实际的应用中,技术人员应根据工程内部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应用系统的的优缺点,做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本文在对通信及自动化技术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的情况下,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希望这些改进方案能为我国的煤矿通信和人员定位技术提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鹤.井下通信及人员定位的自动化技术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3.

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智能化 电子通讯 技术原理

在生活中,通信是很常见的交流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通信的原理是借助一定的平台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传达。所以说,这能够同时实现多种传输效果。而现如今的多种通信方式与技术也应运而生。最发达的技术――现代化的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将通讯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智能化的电子在逐步的完善与发展后慢慢走向正规,得到了绝好的应用。

1 通讯和通信两者概念的区别

通讯与通信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高,而如何界定其词义范围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就传统而言,通讯包括电传、电报、电话。就内容而界定,通讯亦可分为事件、工作、人物通讯。通讯中的“讯”指的是文字、话音、视频与图片。网络主要是由电子设备与无线电的系统组成,传输的信号以及处理的信号都是模拟的。当前的通讯主要有五点特征:一.严苛的真实性,二.报道的公正性,三.描写的生动化,四.议论的色彩丰富,五.较弱的实效性。通讯要求报道既要详细又要深入,这点区别于消息,这对于全部事情的背景、环境、起源有了详细的描写;通讯也常常报道人们关心的,具有现实存在意义的题材,讲究挖掘主题;通讯还强调说话的形象,这个形象不仅包含联想,还包括情节与形象;通讯所要求的思想一目了然,观点清晰。

通讯指的是电话、电报等系统传输上的媒体信息的传输。通信指的是数据通信,是通过网络以及数据通信系统实现数据端到端传输。通信的“信”指信息,其载体是二进制数据。数据能够表达传统的媒体信息,包括声音、动画以及头像。旧的系统过早的就实现了计算机的网络改造以及数字化的改造,所以说当前的数据通信涵盖了过去的通信功能。按照此类结论来说,通信一词应当多用于互联网以及局域网之间的数据,当然最好不要用通讯这一词语,以免在概念上引起相当的误解。

2 电子通讯系统智能化的发展

与消息一样,通讯中的内容必须真实,而报道中时间必须强调时效性、要求及时以及迅速。一条消息的存在必须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其一是事情的真实性,其二是事情的新鲜性以及时效性,其三是事情的受众面,只有这样才会具有传播方面的价值。通讯和消息的不同在于,就题材上而言,消息的选材范围很广,而通讯的选材较为严格。而子通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各行各业中其模式已甄于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特点包含: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高效化、快捷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

通信技术逐步向着全面化、高效化、宽带化而发展。通讯技术包括卫星的通信、光纤的传输、数字的微波、移动通信等相应的特色。就低轨道卫星而言,其通信已经迈向了实际的应用阶段,未来会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我国当前正在逐渐部署相应范围内的光纤缆线来替换铜揽。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迅猛,相关的技术以及移动通信已然全面代替了模拟的移动通信,GPRS在商用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的国际系统标准也进入到了全面化的运用。数字微波的通信系统由同步的数字系统逐步向同步数字系列迈进。宽带的接入技术发展更快,带宽更大,当前已达到了G级。WLAN也开始广泛的运用,IP电话、传统通信技术以及IP的技术融合这几个速度逐步加快,WEB已然成为未来宽带网中的必要因素。IP技术以及ATM的技术将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智能化指的是现代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行业技术等等几个组成的具有针对性的某种应用。感觉、记忆、思维这整个过程将其统称为智慧,智慧导致了语言以及行为,这个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能力,几者合称为智能。智能包括以下特点:感知力,智能化的感知力能感知到外面的世界,获得外部的信息,这些能够产生智能的活动、前提以及必要条件。智能化还拥有思维力以及记忆,这能够存储以及感知思维知识以及外部信息,同时利用现有的知识计算、判断、决策。智能化还具有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学习,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智能化还拥有行为能力的决策,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映,然后形成决策将信息传达。

在电气化和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中,通讯技术中被融入了愈来愈多的技术元素,逐步实现了当前的广泛电子通讯。在新时期,人们对于电子的信息交流要求愈来愈高,数据的模式分流并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信息需求与交流,而智能分流的需求极大。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在被开发和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电子的领域下,智能化已然成为电子通讯信息的主流。智能化的通讯技术能够实现高层次的信息基础,这给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3 智能化的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的分析与研究

3.1 智能化的原理探析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中电子通讯领域已然相当成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于电子技术通讯而言,其原理复杂,包含了通讯与电子原理。智能化更是在计算机技术上研发出的一种高端技术,使得电子通讯的智能化成为复杂的一门技术。

智能化作为未来的技术领域的高端发展方向,而智能型的技术更是在计算机的技术上由来与产生的。智能化的电子可以理解成人工的智能化,其实际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以及人体的工程学的技术领域,并且通过与应用的结合,实现能够模拟人脑的一种操作技术,在各个国家的机器人展中,常常能够看到新型的机器人能够做很多人类不能做到的事情,机器人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机器人以及高端的机器设备包括视觉的识别和语音识别。其实,很多技术并不单单是纯粹的人工智能,智能化的技术在人员的干预上停留,在自动化中,很多东西还是亟待加强的,比如智能化向自动化的发展的方向迈进中,这存在着很明显的技术困难,而很多高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主观的意识判断。所以说,在智能化的技术应用领域并不能真正实现智能技术的领域突破。在电子通讯技术中,智能化可以实现很多应用,并且能将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电子的通讯中的技术智能化主要是在计算机仿真以及技术模拟的分析领域,通过相关的处理系统分析外界的信息数据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电子的通讯中,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主要包含智能的拨号、信息智能化的转接和信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中。技术的原理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分不开的。在电子的通讯过程中,智能化的模块处理最先是在信息的数据以及处理系统中,还原信息的数据,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度。

若是在电子服务器或者交换器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处理中心,将智能化的模块处理镶嵌其中。不同的信息流在于中央处理器连线后,能够实现分流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智能化的某块其实质是统计学的分析数据的继承,在当前的社会领域中,真实的人工智能化不能实现,很多技术是无限接近这一领域的,智能化电子同样如此。将分流的不同指令在加工后存储到智能的数据化某块处理中,实现智能的信息分流。

3.2 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析

电子通讯技术是当前的通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应用形式,而传统的通讯技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在上述通信与通讯领域的区别而言,通讯的技术还在低级的领域徘徊着,止步不前。但是在电子通讯的技术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咋哄,通讯技术实现了高端的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通讯原理增强了电子的设备,改造了传统形式的通讯模式,实现电子通讯的技术变革。

电子的通讯技术以及原理,实际上只包含两种类型的工作原理。第一点是电子无线电的发送以及接受,其他是传送数据流。实际,电子通讯主要在无线电波中对手机进行数据的传递。手机作为信息的接受与发生,接受信号,其实无论是哪种电子通讯设备,都是将信号的循环与传递作为基本原理。数据传递在单片传送与对讲机的交流中,相当通信的数据流技术,在设备的发射与接受中实现数据流的传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通讯的领域中,智能化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传统词语。在电子通讯领域,我们离真正的智能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就现代的技术与发展而言,人类的技术空间与需求愈来愈大,这需要不断的技术支持。技术只有经过大规模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够满足现代化领域的技术的需求与发展。电子技术在智能化的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专业的研发人员必须要对市场有针对性的分析,只有不断的挖掘人们的市场潜在需求,才能真正正在的把智能化的电子通讯送达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嵇绍宏.智能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82-83.

[2]孙倩.智能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5291-5291.

[3]刘逸平.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5):67-67.